CN111023496B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23496B CN111023496B CN201911226931.2A CN201911226931A CN111023496B CN 111023496 B CN111023496 B CN 111023496B CN 201911226931 A CN201911226931 A CN 201911226931A CN 111023496 B CN111023496 B CN 1110234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temperature
- electronic expansion
- expansion valve
- opening degre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空调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用户对空调器的除湿过程的实际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通过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连接室外机以及多台室内机,使得两管制的空调器在基于目前能够实现的制冷运行模式以及制热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多种其它的运行模式,以满足用户对两管制的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多样化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两管制的空调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安装工程量小等诸多优势,在大多数普通用户中得到应用和普及。
实际情况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仅限于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及除湿运行模式,然而上述运行模式并不能满足目前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在进入梅雨季节后,若用户使用空调器运行除湿运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会出现如下问题: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除湿运行时会导致室内温度下降,然而对于上述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梅雨季节时室内外温度普遍偏低(通常在20摄氏度以下),此时空调器运行除湿运行模式会出现越除湿越冷的情况,严重损害用户舒适度,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伤害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用户对空调器的除湿过程的实际需求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多台室内机、以及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其中,
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二端口连接室外机;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三端口与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四端口之间连接一台室内机;
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第一端口,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第三端口以及第四端口;
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连接第四端口;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连接第二端口;
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连接第四端口,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
其中,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单向阀、第四电磁阀连接第四端口,其中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第四端口流向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第三端口;
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第四电磁阀连接第四端口,其中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流向第四端口;
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电磁阀连接第四端口;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第三端口。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检测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四温度与第三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第二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另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关闭;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五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控制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控制第一电磁阀与第四电磁阀开启。
由此可见,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两管制的空调器,并基于该空调器可以实现多种运行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保证两管制的空调器所具有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安装工程量小等诸多优势,还能够满足用户对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多样化需求,为工业生产以及用户使用提供诸多便利。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检测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四温度与第三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第二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另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关闭;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五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控制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控制第一电磁阀与第四电磁阀开启。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上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上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第一方面的空调器以及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两管制的空调器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另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再热除湿模式下的压焓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又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再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又再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中的再再一种运行模式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术语“第一”和“第二”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上述术语解释为所描述对象的名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之前,对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进行简答介绍。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包括:室外机110以及与室外机110连接的多个室内机120;其中多个室内机120之间并联,室外机110与并联的多个室内机120通过两个连接端口连接。
其中,室外机110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112、油分离器113、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以及三通阀117。其中,油分离器113与三通阀117之间的每条冷媒换热管路上依次连接四通阀114、室外换热器115以及室外机电子膨胀阀116。室内机120包括:室内换热器121以及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室内换热器121的一端连接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的一端,室内换热器121的另一端通过一个连接端口连接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的一端(图1中为四通阀114所在的一端),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2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端口连接多条并联的冷媒换热管路的另一端(图1中为三通阀117所在的一端)。两管制的空调器制冷运行中的冷媒供应管路与制热运行中的冷媒供应管路相同。
实际情况中,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仅限于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运行模式以及除湿运行模式,然而上述多种运行模式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具体地,对于一些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在进入梅雨季节后,若用户使用两管制的空调器运行除湿运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会出现如下问题: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除湿运行时会导致室内温度下降,然而对于上述会出现梅雨季节的地区,梅雨季节时室内外温度普遍偏低(通常在20摄氏度以下),此时空调器运行除湿运行模式会出现越除湿越冷的情况,严重损害用户舒适度,如果可以在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中增加一种不降温除湿的运行模式,便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另外,目前的三管制的空调器虽然可以实现不降低室内温度同时还能够实现除湿的目的,但是由于三管制的空调器普遍存在安装不便、运行稳定性较差等诸多不足,例如三管制的空调器在安装时一般都采用长配管,当安装空间有限时,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有较高落差,给安装过程带来不便;又如三管制的空调器中通常存在较多的配管节点,当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导致空调器无法正常运行,由此会导致空调器运行稳定性偏低;另外,三管制的空调器中的制冷剂量通常也较多,易导致压缩机运行可靠性降低等等,用户满意度偏低。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200,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200为两管制的空调器,包括: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多台室内机220以及室外机230。
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多台室内机220以及室外机230的连接关系如下: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二端口连接室外机,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三端口(图2中未示出)与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四端口(图2中未示出)之间连接一台室内机220。具体实施中,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中设置有多个第三端口以及多个第四端口,当多台室内机220接入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时,每台室内机220都对应一个与其唯一连接的第三端口以及第四端口。
下面来分别介绍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多台室内机220以及室外机230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首先介绍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第一热交换器2106、第二热交换器2107、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第一单向阀2109、以及第二单向阀2113。
具体地,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包括三个连接端口。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连接第一端口,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液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入口,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连接第三端口以及第四端口。
第一热交换器2106包括四个连接端口,第二热交换器2107包括四个连接端口。其中,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还连接第四端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连接第二端口。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连接第四端口,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还连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
其中,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连接
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还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第一单向阀2109、第四电磁阀2110连接第四端口,其中第一单向阀2109的导通方向为从第四端口流向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通过第二电磁阀2111连接第三端口。
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连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2113、第四电磁阀2110连接第四端口,以便于通过第四端口连接室内机220。其中第二单向阀2113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向第四端口。
具体地,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中,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0,以便于检测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20,以便于检测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30,以便于检测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40,以便于检测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的温度。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上述检测到的各个管路上的温度对应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开度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以便于空调器可以执行对应的运行模式。
其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电磁阀2114连接第四端口;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电磁阀2115连接第三端口,以便于通过第三端口连接室内机220。
下面介绍室内机220。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室内机22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其中,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连接第四端口;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的第一端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连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的第二端;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端口。
具体地,参见图4所示,室内机220中,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之间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50,以便于检测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六温度传感器60,以便于检测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七温度传感器70,以便于检测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八温度传感器80,以便于检测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温度。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上述检测到的各个管路上的温度对应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以便于空调器可以执行对应的运行模式。其中图4中使用虚线表示冷媒的流向为流入室内换热器的方向,使用实线表示冷媒的流向为流出室内换热器的方向。
最后介绍室外机230。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室外机230包括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以及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其中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连接室外机230的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二端口连接室外机230的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
具体地,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以及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连接室外机230的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其中,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2305,其中第三单向阀2305的导通方向为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向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2308,第四单向阀2308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流向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
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以及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还连接室外机230的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对应图2中E接口);其中,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与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单向阀2306,第五单向阀2306的导通方向为从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流向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与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六单向阀2309,第六单向阀2309的导通方向为从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流向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
具体地,室外机230还包括:多条循环管路(其中图2中仅示例性示出了两条循环管路,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循环管路的数量可以为两条以上);其中,循环管路的一端通过室外机230的压缩机2310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入口,循环管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出气口;每条循环管路上依次设置有四通阀2307、室外换热器2303以及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四通阀2307的第二四通阀端口(对应图2中D接口)通过压缩机2310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入口,四通阀2307的第三四通阀端口(对应图2中S接口)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出气口,四通阀2307的第四四通阀端口(对应图2中C接口)连接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室外机230的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通过循环管路上的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连接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以及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具体实施中,压缩机2310可以通过油分离器2313连接四通阀2307。
具体实施中,参见图5所示,每条循环管路上,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九温度传感器90,以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的管路上的温度;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上可以设置第十温度传感器100,以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上的温度。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上述检测到的各个管路上的温度对应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开度,以便于空调器可以执行对应的运行模式。
基于上述提供的空调器2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以使得空调器200可以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具体实施中,上述多种运行模式至少可以包括:制冷运行模式、再热除湿运行模式、混合模式运行模式、制冷主体运行模式、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以及制热运行模式。
下面详细介绍上述多种运行模式中的各运行模式及其对应的控制方法。
首先介绍第一运行模式。具体地,表1示出了第一运行模式(即:制冷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1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制冷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1
具体地,制冷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其中,第一开度阈值使得第一预定开度满足如下条件:当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时,第一预定开度为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最大开度。具体实施中,第一开度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第一预定开度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可以采用第一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检测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举例说明,参见图3所示,在根据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的过冷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时,可以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10上检测到的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一温度,可以获取第二温度传感器20上检测到的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二温度,然后获取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其中第一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提高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控制模式中,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第五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其中第五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三温度阈值。举例说明,参见图4所示,在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时,可以获取第五温度传感器50上检测到的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五温度,获取第八温度传感器80上检测到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六温度,然后获取第五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其中第三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提高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控制模式中,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为全开状态。
同时,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为全开状态,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一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2307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2115以及第三电磁阀2114关闭、第二电磁阀2111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开启,具体可以参见图6所示,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E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C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6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制冷运行模式。
参见图6所示(图6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制冷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以及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03,经过室外换热器23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后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出,通过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节流(进一步冷凝)后通过三通阀2314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2305、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液口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在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中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流出,然后经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中的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一部分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另一部分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其中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二单向阀2113流入室内机220中的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然后依次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以及第二室外换热器2202后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二电磁阀2111;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中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的冷媒与通过第二电磁阀流出的冷媒汇合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第六单向阀2309、四通阀2307的E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经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以及压缩机2310的吸气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制冷运行模式。
下面介绍第二运行模式。具体地,表2示出了第二运行模式(即: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2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2
具体地,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检测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开度,其中,第四温度与第三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举例说明,参见图3所示,在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开度时,可以获取第四温度传感器40上检测到的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三温度,可以获取第三温度传感器30上检测到的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四温度,然后获取第四温度与第三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其中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开度,提高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的控制方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下的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的控制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制冷运行模式中关于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开度的控制方式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可以采用第二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其中,第二控制模式中,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的过冷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例如,可以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七温度,并根据第五温度与第七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其中第五温度与第七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四温度阈值。举例说明,参见图4所示,在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时,获取第五温度传感器50上检测到的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五温度,获取第六温度传感器60上检测到的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七温度,然后获取第五温度与第七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其中第四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提高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第二控制模式中,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根据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的过热度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例如可以检测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八温度,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第八温度与第六温度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其中第八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具体地,参见图4所示,在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时,获取第七温度传感器70上检测到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八温度,获取第八温度传感器80上检测到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六温度,然后获取第八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五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其中第五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提高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一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2307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2115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关闭、第二电磁阀2111以及第三电磁阀2114开启,具体可以参见图7所示,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E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C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7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再热除湿运行模式。
参见图7所示(7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再热除湿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以及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03,经过室外换热器23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混合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后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出,通过第五电子膨胀阀节流(进一步冷凝)后通过三通阀2314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2305、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在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和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以及第三电磁阀2114后流入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经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节流为中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冷凝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后流入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或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二电磁阀2111;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液口以及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冷凝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流出,然后依次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经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入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经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或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态冷媒,上述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或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态冷媒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的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依次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蒸发(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中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换热)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与通过第二电磁阀2111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二室外机接口、第六单向阀2309、四通阀2307的E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以及压缩机2310的吸气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再热除湿运行模式。
具体实施中,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下的压焓图可以参见图8所示,其中图8中纵坐标表示压力(单位:Pa),横坐标表示焓值(即:焓,单位:J/kg),由图8可知,从2105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经第三膨胀阀2203节流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在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中冷凝为焓值为h1的冷媒,上述焓值为h1的冷媒经第四膨胀阀2204节流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在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中蒸发为焓值为h2的冷媒;因此,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中冷媒释放的热量Q1=(h2-h1)×m1,其中m1是在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中换热的冷媒的流量;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中冷媒吸收的热量Q2=(h2-h1)×m2,其中m2是在第二室内换热器2201中换热的冷媒的流量;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使得m1与m2的差值无限趋近于0(即:m1无限接近m2),由此可以保证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释放的热量Q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201释放的热量Q2相当,以有效保证用户在使用空调器除湿时不会出现越除湿越冷的情况,保证用户使用舒适度。
下面介绍第三运行模式。具体地,表3示出了第三运行模式(即: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与制冷模式的混合运行模式,下文中简称混合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3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混合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3
具体地,混合运行模式下,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控制方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下的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控制方式相同,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下的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相同,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制冷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混合运行模式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在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在另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其中,第一控制模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中的第一控制模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制冷运行模式中关于第一控制模式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第二控制模式与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中的第二控制模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中关于第二控制模式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2115关闭、第二电磁阀2111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2114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2110开启,控制另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2114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2110关闭;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一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2307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具体可以参见图9所示,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E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C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9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混合运行模式。
具体地,参见图9所示(图9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混合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以及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03,经过室外换热器23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后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出,通过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节流(进一步冷凝)后通过三通阀2314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2305、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在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和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以及部分开启的第三电磁阀2114后流入该第三电磁阀2114连接的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经该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节流为中温中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冷凝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后流入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二电磁阀;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液口以及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冷凝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流出,然后依次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经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入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经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或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态冷媒,上述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或者低温低压的气液两态冷媒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的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依次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蒸发(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中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换热)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与通过第二电磁阀2111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二室外机接口、第六单向阀2309、四通阀2307的E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以及压缩机2310的吸气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混合运行模式。
下面介绍第四运行模式。具体地,表4示出了第四运行模式(即: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4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4
具体地,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下,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控制方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下的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控制方式相同,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下的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相同,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制冷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可以在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在另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其中,第一控制模式与制冷运行模式中的第一控制模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制冷运行模式中关于第一控制模式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第二控制模式与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中的第二控制模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再热除湿运行模式中关于第二控制模式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具体如下:第三控制模式中,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的过冷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具体地,可以获取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之间的管路中的排气压力的第一饱和温度、以及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并根据第一饱和温度与第五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其中第一饱和温度与第五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举例说明,参见图4所示,在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时,获取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之间的管路中的排气压力的第一饱和温度,获取第五温度传感器50上检测到的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之间的管路上的温度作为第五温度,然后获取第一饱和温度与第五温度的差值,当确定该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时,则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当确定该差值大于或等于第六温度阈值时,则开启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其中第六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差值与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映射关系,将上述映射关系中与该差值对应的开度作为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提高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控制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控制模式中,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过程具体可以为: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为全开状态。
同时,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一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第三电磁阀2114开启、控制第四电磁阀2110关闭,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2115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2111关闭,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2115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2111开启。具体可以参见图10所示,控制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E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C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10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制冷主体运行模式。
具体地,参见图10所示(图10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制冷主体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以及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二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03,经过室外换热器23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后从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出,通过第五电子膨胀阀节流(进一步冷凝)后通过三通阀2314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三单向阀2305、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高温高压的气液两态冷媒在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和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其中,在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以及部分开启的第二电磁阀后流入该第二电磁阀连接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然后依次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上述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四电磁阀2110以及第一单向阀2109后从第一单向阀2109流出;在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中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液口以及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冷凝为中温中压的液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出口流出至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通过第一单向阀2109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与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汇合后通过第二换热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在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换热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入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经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上述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一路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一路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具体地,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2113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后流入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经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然后依次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二电磁阀2111;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的冷媒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主路中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换热)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通过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与通过第二电磁阀2111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二室外机接口、第六单向阀2309、四通阀2307的E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然后依次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制冷主体运行模式。
下面介绍第五运行模式。具体地,表5示出了第五运行模式(即: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5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5
具体地,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其中,第二开度阈值使得第二预定开度满足如下条件:当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时,第二预定开度为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的最小开度。具体实施中,第二开度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第二预定开度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小于第三开度阈值。其中,第三开度阈值使得第三预定开度满足如下条件:当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时,第三预定开度为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的最大开度。具体实施中,第三开度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第三预定开度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控制方式与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中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与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控制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同时,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二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2307的第三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第三电磁阀2114开启、控制第四电磁阀2110关闭,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2115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2111关闭,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2115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2111开启;具体可以参见图11所示,控制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C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E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11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制热主体运行模式。
具体地,参见图11所示(图11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制热主体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E接口、第五单向阀2306、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以及部分开启的第一电磁阀2115流入该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然后依次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上述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四电磁阀2110、第一单向阀2109以及第二换热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在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换热后一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一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具体地,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的冷媒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在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2113、第四电磁阀2110后流入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经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依次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流入第二电磁阀2111;通过第二电磁阀2111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汇合,然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二室外机接口2302、第四单向阀2308、以及三通阀2314后流入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经过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后通过室外换热器2303的第一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03,通过室外换热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依次通过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并依次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以及压缩机2310的吸气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制热主体运行模式。
下面介绍第六运行模式。具体地,表6示出了第六运行模式(即:制热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中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下面结合表6中示出的各部件的控制方式对各部件的具体控制过程以及制热运行模式下空调器200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表6
具体地,制热运行模式下,第一电子膨胀阀2108、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的控制方式制热主体运行模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制热主体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制热运行模式下,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其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的开度的方式可以参见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控制方式具体可以为: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其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的开度的方式可以参见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制热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磁阀2115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开启,控制第二电磁阀2111以及第三电磁阀2114关闭,控制四通阀2307为第二接通模式,即控制四通阀2307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2307的第三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具体可以参见图12所示,控制四通阀2307的S接口与C接口接通、控制四通阀2307的E接口与D接口接通,图12中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关闭,未使用黑色填充的电磁阀的状态为开启,上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2115、第二电磁阀2111、第三电磁阀2114、以及第四电磁阀2110,此时空调器200执行制热运行模式。
具体地,参见图12所示(图12中箭头方向即冷媒流向),空调器200执行制热运行模式的运行过程如下:
从压缩机2310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油分离器2313、四通阀2307的D接口、四通阀2307的E接口、第五单向阀2306、第一室外机接口2301、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入口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流入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通过第一气液分离器2105的出气口以及部分开启的第一电磁阀流入该第一电磁阀连接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然后依次通过第二室内换热器2202、第四电子膨胀阀2204、第一室内换热器2201、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2203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上述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通过第四电磁阀2110、第一单向阀2109以及第二换热器2107的主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在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中换热后一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一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具体地,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112节流(进一步冷凝)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主路出口上流入的冷媒汇合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从第二热交换器2107的辅路出口流出的冷媒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入口流入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在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中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从第一热交换器2106的辅路出口流出,然后依次通过第二端口、第二室外机接口、第四单向阀2308、三通阀2314后流入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经过第五电子膨胀阀2312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后通过室外换热器2312的第一端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2312,通过室外换热器2312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后依次通过室外换热器2312的第一端端口、四通阀2307的C接口、四通阀2307的S接口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气口流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并依次通过第二气液分离器2311的液口以及压缩机2310的吸气口流入压缩机2310,至此完成制热运行模式。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具有两管制的空调器所具有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安装工程量小等诸多优势的同时,能够运行多种运行模式,并且能够实现除湿过程不降温的目的;另外,与能够实现除湿过程不降温的三管制的空调器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两管制的空调器还具有节约施工成本,降低施工难度等诸多优势,有效解决了目前的两管制的空调器在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无法满足用户对空调器的除湿过程的实际需求的技术问题,同时为工业生产以及用户使用提供诸多便利。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130,参见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130包括:控制模块131;用于: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检测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四温度与第三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第二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另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三电磁阀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第四电磁阀关闭;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五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关闭,控制另一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三端口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控制第一电磁阀与第四电磁阀开启。
可选地,室内机包含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时,控制模块131还用于: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室内机中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控制室内机中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四运行模式以及第五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室内机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室内机中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第一控制模式包括: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第五温度和第六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五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第二控制模式包括: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四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第七温度,并根据第五温度与第七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五温度与第七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四温度阈值;检测第四电子膨胀阀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八温度,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与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第八温度与第六温度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八温度与第六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
第三控制模式包括:获取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的排气压力的第一饱和温度、以及检测第三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并根据第一饱和温度与第五温度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一饱和温度与第五温度的差值小于第六温度阈值,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可选地,室外机包含第五电子膨胀阀以及四通阀时,控制模块131还用于:
在第一运行模式、第二运行模式、第三运行模式、以及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在第五运行模式以及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端口连通、四通阀的第三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获取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中的吸气压力的第二饱和温度、以及检测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上的第九温度,并根据第二饱和温度与第九温度控制第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第二饱和温度与第九温度的差的值小于第七温度阈值。
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其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模块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处理单元以及接口单元。处理单元用于对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处理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用于支持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执行上述各运行模式下的控制方式。接口单元用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与其他装置的交互;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代码和数据。
其中,以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接口单元为通信接口为例。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参照图14中所示,包括通信接口1401、处理器1402、存储器1403和总线1404,通信接口1401、处理器1402通过总线1404与存储器1403相连。
处理器1402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14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14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402来控制执行。通信接口1401用于支持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与其他装置的交互。处理器1402用于执行存储器14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
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储存为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用的计算机指令,其包含执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设计的程序代码。具体的,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指令用于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多台室内机、以及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以及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机;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三端口与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一个第四端口之间连接一台所述室内机;
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三端口以及所述第四端口;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连接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连接所述第二端口;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
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还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单向阀、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第四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端口流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三端口;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入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依次通过第二单向阀、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所述第四端口,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流向所述第四端口;
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电磁阀连接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所述第三端口;
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机的第一室外机接口,所述制冷剂流向切换装置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机的第二室外机接口;
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以及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流向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流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
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以及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还连接所述室外机的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流向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六单向阀,所述第六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流向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
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多条循环管路;其中,所述循环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连接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所述循环管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气口;所述循环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四通阀、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第五电子膨胀阀,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四通阀端口通过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三四通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的气口,所述四通阀的第四四通阀端口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所述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端口通过所述循环管路上的第五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室外机接口以及所述第二室外机接口。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检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三温度和所述第四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另一部分所述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另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五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控制另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在所述第五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端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三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获取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中的吸气压力的第二饱和温度、以及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上的第九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二饱和温度与所述第九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含第三电子膨胀阀、第四电子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五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六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第三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包括: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五温度和第六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包括: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五温度、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四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第七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五温度与所述第七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检测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八温度,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六温度,并根据所述第八温度与所述第六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第三控制模式包括:获取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的排气压力的第一饱和温度、以及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五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饱和温度与所述第五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5.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用于:
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检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三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辅路出口管路上的第四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三温度和所述第四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第三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另一部分所述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以及部分第四端口连接的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
在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一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开度大于第一开度阈值;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入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主路出口管路上的所述第二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另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五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以及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控制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控制另一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以及该部分所述第三端口连接的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二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开度小于第二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至第三预定开度,其中所述第三预定开度大于第三开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所述第二运行模式、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三四通阀端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二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控制所述第五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在所述第五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六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第一四通阀端口与第二四通阀端口连通、所述四通阀的第三四通阀端口与第四四通阀端口连通,获取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中的吸气压力的第二饱和温度、以及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端口的管路上的第九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二饱和温度与所述第九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五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含第三电子膨胀阀、第四电子膨胀阀、第一室内换热器、以及第二室内换热器时,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根据第二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三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四运行模式以及所述第五运行模式下,在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在另一部分所述室内机中根据第三控制模式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所述第六运行模式下,根据所述第三控制模式控制所述室内机中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及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包括: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五温度、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六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五温度和第六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所述第二控制模式包括: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五温度、以及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四电子膨胀阀之间的第七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五温度与所述第七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检测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第八温度,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六温度,并根据所述第八温度与所述第六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第三控制模式包括:获取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的排气压力的第一饱和温度、以及检测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的所述第五温度,并根据所述第一饱和温度与所述第五温度的差值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为全开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6931.2A CN111023496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26931.2A CN111023496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496A CN111023496A (zh) | 2020-04-17 |
CN111023496B true CN111023496B (zh) | 2021-09-03 |
Family
ID=70207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26931.2A Active CN111023496B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234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65856A (zh) * | 2020-08-20 | 2022-03-1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方法 |
CN113587352B (zh) * | 2021-08-12 | 2022-08-05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恒温除湿型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834140B (zh) * | 2021-08-31 | 2023-03-3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447204B1 (ko) * | 2002-08-22 | 2004-09-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KR100459184B1 (ko) * | 2002-08-24 | 2004-12-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
CN101451781A (zh) * | 2007-11-28 | 2009-06-10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及多联空调循环量控制装置 |
KR20100026347A (ko) * | 2008-08-29 | 2010-03-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데이터 갱신방법 |
CN102192583B (zh) * | 2010-03-12 | 2013-04-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以及切换空调器工作模式的方法 |
CN102840636A (zh) * | 2011-06-25 | 2012-12-26 | 荣国华 | 热能回收装置 |
CN102927715B (zh) * | 2012-10-31 | 2015-07-0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及控制多联机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 |
JP6225548B2 (ja) * | 2013-08-08 | 2017-11-08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471183B (zh) * | 2013-08-30 | 2016-01-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地暖式多联机空调系统 |
CN105202657A (zh) * | 2015-10-17 | 2015-12-30 | 南京迪泽尔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非补水式溶液除湿装置及其除湿再生方法 |
CN105588361A (zh) * | 2015-11-04 | 2016-05-1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CN205174623U (zh) * | 2015-11-04 | 2016-04-20 | 杭州绿程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双冷源两管制空调系统 |
CN105953486A (zh) * | 2016-05-23 | 2016-09-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247654B (zh) * | 2016-10-08 | 2018-12-1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二管制多功能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352575B (zh) * | 2016-10-17 | 2019-05-07 | 深圳市共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架式节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8200868A1 (en) * | 2017-04-26 | 2018-11-01 | M-Trigen, Inc. |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thermal balance |
US10551078B2 (en) * | 2017-06-12 | 2020-02-04 | Kenneth L. Eierman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atent heat extraction |
CN108036551A (zh) * | 2017-12-18 | 2018-05-1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CN109028650A (zh) * | 2018-07-27 | 2018-12-1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空调热水一体机 |
CN109386988B (zh) * | 2018-10-22 | 2020-11-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外机、控制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09373533A (zh) * | 2018-10-22 | 2019-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调节方法、调节装置、多联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442633A (zh) * | 2018-10-31 | 2019-03-0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631257B (zh) * | 2018-12-14 | 2021-06-15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10500668A (zh) * | 2019-08-14 | 2019-11-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三管制多联机的模式切换装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529922B (zh) * | 2019-08-29 | 2021-06-29 | 福建工程学院 | 一种单冷型温湿度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2-04 CN CN201911226931.2A patent/CN11102349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23496A (zh) | 2020-04-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75344B (zh) |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023496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
EP2527751A1 (en) | Air conditioning-hot water supply combined system | |
EP3492840A1 (en) | Air condition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of air conditioner system | |
CN112050292B (zh)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
US20110048053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3970194B (zh) | 热泵系统 | |
CN209944565U (zh) | 空调器 | |
CN115264620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10645726A (zh) | 单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01347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013515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5333641A (zh) | 空气源空调热水系统 | |
CN11528955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213178884U (zh) | 一种低温制热时可采用地源水的多联机系统 | |
CN112013472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034394Y (zh) | 一种空调热泵热水机组 | |
CN11201347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204535185U (zh) | 热回收空调机组 | |
CN115264648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15289605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209944564U (zh) | 空调器 | |
CN111578450A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 |
CN215765838U (zh) | 一种制冷制热都可以采用地源水的多联机系统 | |
CN221505303U (zh) | 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