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442633A -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42633A
CN109442633A CN201811287810.4A CN201811287810A CN109442633A CN 109442633 A CN109442633 A CN 109442633A CN 201811287810 A CN201811287810 A CN 201811287810A CN 109442633 A CN109442633 A CN 109442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way valve
heat exchanger
heating water
ho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78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曙良
曹培春
王战术
李亚军
王振
董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878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426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42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4263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3838 priority patent/WO2020088425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9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50Hydropower in dwel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取生活热水的水温较低,节能效果较差的问题。其中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制热水切换结构和第一四通阀,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四通阀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口与压缩机的排气端相连,第三接口与第一四通阀的B口相连;第一四通阀的A口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B口还与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相连,C口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D口与压缩机的吸气端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Description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节能、室内装修配合等方面的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多联机的空调系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这种多联机的空调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的制冷、制热需求,还可以利用热回收等技术,在不消耗额外能源的情况下制取生活热水,提高能源利用率。
现有的多联机的空调系统通常将需要加热的水箱与空调的换热器并联连接,从空调的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为两路分别流经水箱与换热器,从而实现空调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空调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等功能。
然而,由于气态冷媒分为两路分别流经水箱与换热器,致使流经水箱的气态冷媒的压强较低,温度较低,其对水箱的加热主要是利用相变潜热进行加热。受冷媒的物理性质的影响,其相变潜热的加热效果有限,致使采用上述并联连接的多联机的空调系统制取的生活热水水温较低,水箱温度仅能达到43℃左右,因此还需要其他能源加热(如电加热)将水箱温度提升至60℃左右,才能满足人们对水活热水的需求,导致节能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联机的空调系统制取生活热水的水温较低,节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热水发生器,其中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制热水切换结构和第一四通阀,其中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相连,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A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还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C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
可选的,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A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B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C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D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口相连。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相连。
可选的,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A口、B口和C口;所述三通阀的A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三通阀的B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三通阀的C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
可选的,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一端相连,二者相连的公共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相互并联;或者,所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一台室内机。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截止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A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截止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截止阀;连接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第四截止阀。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在不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
可选的,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与室外换热器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可选的,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与室内换热器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内换热器,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可选的,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打开,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单独制热水电磁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可选的,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冷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可选的,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热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可选的,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除霜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经过设定时间后,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依次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和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室内机的风机不转动,冷媒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本发明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中,在需要制取热水时,通过控制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处于压缩机的排气端和空调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即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之间,从而热水发生器和换热器串联连接。这样,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中流出,首先会经过热水发生器进行放热从而制取热水,然后再流经换热器进行空调的制冷或制热。与现有技术中热水发生器和换热器器并联连接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主要是利用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热水发生器内的水进行加热,因此所制取的生活热水能够达到较高的温度,减少了甚至无需利用其他能源(如电能)加热水,因而大大降低了用来辅助加热的其他能源的消耗量,具有节能效果良好的优势。
并且,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在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接入循环系统中: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可实现制冷的同时制热水;将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可实现制热的同时制热水。在不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旁通:将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可实现单独制冷;将B口和A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可实现单独制热;将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并使室内机的风机不转动,可实现除霜。可见,本发明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实现上述多种功能,从而实现一机多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的第一种具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的第二种具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的第三种具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制冷的同时制热水循环的流向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制热的同时制热水循环的流向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单独制冷循环的流向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单独制热循环的流向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除霜循环的流向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进行单独制热水循环的流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室内机; 101-室内机换热器;
102-室内电子膨胀阀; 200-室外机;
201-压缩机; 202-室外换热器;
203-第一四通阀; 204-制热水切换结构;
205-室外电子膨胀阀; 206-第二四通阀;
207-三通阀; 208-第一电磁阀;
209-第二电磁阀; 210-第二单向阀;
211-第三单向阀; 212-排气单向阀;
213-旁通电磁阀; 214-旁通毛细管;
215-回油电磁阀; 216-回油毛细管;
217-油分离器; 218-气液分离器;
219-高压传感器; 220-低压传感器;
221-排气温度传感器; 222-除霜传感器;
223-室外温度传感器; 300-热水发生器;
301-热水发生器换热器; 401-单独制热水电磁阀;
402-第一单向阀; 403-第一截止阀;
404-第二截止阀; 405-第三截止阀;
406-第四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及热水发生器300,其中室内机100包括室内换热器101,室外机200包括压缩机201和室外换热器202。
该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和第一四通阀203,其中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包括第一接口E、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第一四通阀203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
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相连,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相连,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三接口G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相连。
第一四通阀203的A口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相连,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还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相连,第一四通阀203的C口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相连,第一四通阀203的D口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相连。
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中,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和制热水切换结构204控制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内的不同管路的切换连接。
其中,制热水切换结构204起到控制热水发生器300在该空调循环系统中接入或旁通的作用。制热水切换结构204有两种状态:
(1)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这样,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流经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也即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
(2)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这样,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将不会流经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也即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旁通。
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的状态定义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开启状态,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的状态定义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关闭状态。
第一四通阀203在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中起到切换室内机100为制冷或制热工作状态的作用。第一四通阀203有两种状态:
(1)B口与C口连通、A口与D口连通,这样,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先流经室外换热器202,后流经室内换热器101,此时室内机100处于制冷的工作状态。
(2)A口与B口连通、C口与D口连通,这样,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先流经室内换热器101,后流经室外换热器202,此时室内机100处于制热的工作状态。
为了方便描述,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与C口连通、A口与D口连通的状态定义为第一四通阀203的关闭状态,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与A口连通、C口与D口连通的状态定义为第一四通阀203的开启状态。
上述空调循环系统能够实现制冷的同时制热水、制热的同时制热水、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和除霜等多种功能:
当制冷的同时制热水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开启状态,其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B口与C口连通、A口与D口连通。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流入并从第一接口E排出流出,而后进入热水发生器300并放热,实现制热水;继而冷媒从热水发生器300流出,然后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排出流出,并流过室外换热器202继续放热,继续流过室内换热器101并吸热,实现室内制冷;最终冷媒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
当制热的同时制热水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开启状态,其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与B口连通、C口与D口连通。冷媒从压缩机201流出,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流入并从第一接口E流出,而后进入热水发生器300并放热,实现制热水;继而冷媒从热水发生器300流出,然后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流过室内换热器101继续放热,实现室内制热;冷媒继续流过室外换热器202并吸热,最终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
当单独制冷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关闭状态,其第二接口F与第三接口G连通,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与D口连通、B口与C口连通。冷媒从压缩机201流出,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流入并从第三接口G流出,继而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并放热,继续流过室内换热器101并吸热,实现室内制冷,最终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单独制冷的循环。
当单独制热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关闭状态,其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与B口连通、C口与D口连通。冷媒从压缩机201流出,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流入并从第三接口G流出,继而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进入室内换热器101并放热,实现室内制热,继续流过室外换热器202并吸热,最终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单独制热的循环。
当除霜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关闭状态,其第一接口E与第二接口F连通,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与D口连通、B口与C口连通。冷媒从压缩机201流出,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流入并从第三接口G排出,继而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并放热,实现除霜,继续流过室内换热器101并吸热,此时室内机100的风机不转动,最终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除霜的循环。
由上述几个循环模式可知,在需要制取热水时,通过控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即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切换至开启状态),使热水发生器300和空调循环系统的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101或室外换热器202)串联连接。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201中流出,首先会经过热水发生器300进行放热从而制取热水,然后再流经换热器进行空调的制冷或制热。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主要是利用冷媒的显热对热水发生器300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所制取的生活热水能够达到较高的温度,减少甚至无需利用其他能源(如电能)加热水,大大降低了用来辅助加热的其他能源的消耗量,具有节能效果良好的优势。
并且,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可实现制冷的同时制热水、制热的同时制热水、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和除霜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了一机多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4,上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可以包括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的第一端i连接至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相连的管路上,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的第二端j连接至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相连的管路上。
当需要单独制热水时,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打开,使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流出的冷媒从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所在的管路中流过,而后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202,经过第一四通阀203后返回压缩机201,从而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将室内机100旁通(即冷媒不会流经室内机100),使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实现单独制取热水的功能。
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上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单向阀402,第一单向阀402的入口m与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的第二端j相连,第一单向阀402的出口n连接至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相连的管路上。第一单向阀402能够防止冷媒回流至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起到保护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的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中,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下面将对几种可能的实现形式予以描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可以包括第二四通阀206,第二四通阀206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其中,A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B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240构的第二接口F,C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三接口G。
将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与C口连通、A口与D口连通的状态定义为第二四通阀206的关闭状态,这种状态下,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从空调循环系统中旁通。将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与A口连通、C口与D口连通的状态定义为第二四通阀206的开启状态,这种状态下,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
另外,将第二四通阀206的D口与第一四通阀203的D口相连。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单向阀210,第二单向阀210的入口m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相连,第二单向阀210的出口n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相连。当第二四通阀206处于关闭状态(即空调循环系统无制热水需求),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与C口连通、A口与D口连通,将第二单向阀210关闭,从压缩机201排出的冷媒流过第二四通阀206后,第二单向阀210能够阻止冷媒通过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与热水发生器300之间的连接管路直接流回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从而防止压缩机201的高低压端(即排气端f与吸气端e)串通,保证从压缩机201排出的冷媒在流过第二四通阀206后,流入第一四通阀203,并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和室内换热器101中进行热交换,进而保证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制冷、制热功能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第三单向阀211,第三单向阀211的入口m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三接口G相连,第三单向阀211的出口n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相连。第三单向阀211关闭,能够在冷媒流过热水发生器300后,阻止冷媒从第二四通阀204的C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而后直接回流至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从而防止压缩机201的高低压端(即排气端f与吸气端e)串通,保证冷媒流入第一四通阀203,并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和室内换热器101中进行热交换,进而保证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在制热水的同时,制冷、制热功能正常进行。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可以包括三通阀207,三通阀207包括A口、B口和C口。三通阀207的A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三通阀207的B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三通阀207的C口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三接口G。
当三通阀207的B口与A口连通,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处于开启状态,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当三通阀207的B口与C口连通,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处于关闭状态,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从空调循环系统中旁通。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也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208和第二电磁阀209。第一电磁阀208的第一端p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第一电磁阀208的第二端q与第二电磁阀209的第一端p相连,二者相连的公共端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F,第二电磁阀209的第二端q作为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三接口G。
当第一电磁阀208开启、第二电磁阀209关闭,此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处于开启状态,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当第一电磁阀208关闭、第二电磁阀209开启,此时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处于关闭状态,热水发生器300及其连接管路被从空调循环系统中旁通。
请继续参见图2~4,本发明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室外换热器202与室内换热器10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和室内电子膨胀阀102。其中,室外电子膨胀阀205可设置在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的附近;室内电子膨胀阀102可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的附近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和室内电子膨胀阀102均有两种工作状态:
(1)节流状态,此时其对空调循环系统管路中流动的冷媒起到节流减压的作用,当高压冷媒流过节流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或室内电子膨胀阀102后,变为低压冷媒。
(2)全开状态,此时其对管路中流动的冷媒的压强无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排气单向阀212,排气单向阀212设置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在的管路上,其入口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相连,出口与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相连。在空调循环系统停机时,关闭排气单向阀212,能够维持空调循环系统的高低压管路的压差,以方便下次空调循环系统开机。
请继续参见图2~4,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在管路上的油分离器217,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排出时,可能会携带有压缩机的冷冻油,油分离器217能够用于将混于冷媒中的冷冻油分离出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中可以无需设置油分离器217。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可能设计,上述油分离器217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回油回路,回油回路上设置有回油电磁阀215和回油毛细管216,二者相串联。回油回路用于将油分离器217分离出的压缩机的冷冻油由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回收至压缩机201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中可以无需设置回油回路。
请继续参见图2~4,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所在的管路上的气液分离器218,用于将回流的冷媒中携带的液体分离出来,保证回流至压缩机201中的冷媒均为气态,以保护压缩机2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中也可以无需设置气液分离器218。
请继续参见图2~4,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在的高压管路和吸气端e所在的低压管路之间的高低压旁通回路。示例性的,该高低压旁通回路的一端连接至高压管路的油分离器217与排气单向阀212之间,另一端连接至低压管路的气液分离器218与第一四通阀203的D口之间。该高低压旁通回路上设置有旁通电磁阀213和旁通毛细管214。开启旁通电磁阀213,能够降低压缩机201的启动压差。此外,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的高压过高或吸气端e的低压过低时,开启旁通电磁阀213,能够调整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和吸气端e的压强,使空调循环系统的高压和低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可以无需设置高低压旁通回路。
请继续参见图2~4,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在的管路上的高压传感器219,该高压传感器219用于监测压缩机201所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压强。
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在的管路上的低压传感器220,该低压传感器220用于监测压缩机201所吸入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的压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可以无需设置高压传感器219和/或低压传感器220。
此外,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室外换热器202上的除霜传感器222,除霜传感器221能够感应到室外换热器202的温度,从而能够监测室外换热器202的上霜情况,在室外换热器202上的霜层过厚时,及时警示用户或自行进入除霜模式将霜除去,保证了空调循环系统的平稳运行。
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室外机2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室外换热器202上的室外温度传感器223,室外温度传感器223能够对室外温度起到检测作用。
请再次参见图2~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可以包括:
连接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之间的第一截止阀403,第一截止阀403为液侧截止阀。在安装时,第一截止阀403起到连接室内机100液管的作用。
连接于第一四通阀203的A口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之间的第二截止阀404,第二截止阀404为气侧截止阀。在安装时,第二截止阀404起到连接室内机100气管的作用。
连接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之间的第三截止阀405,第三截止阀405为气侧截止阀。
连接于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之间的第四截止阀406,第四截止阀406为气侧截止阀。
在安装时,第三截止阀405和第四截止阀406起到连接热水发生器300的冷媒管路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循环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下,上述各截止阀处于常开状态。
下面将以图2所示出的空调循环系统的具体结构为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的各循环模式。
如图5所示,当空调循环系统处于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模式时,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关闭。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器217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并流向热水发生器300。
冷媒由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流入热水发生器300,与热水发生器30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放热后,变成低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或低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共存态冷媒,从而实现制热水。而后冷媒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并流向室外换热器202。
继而冷媒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内继续放热并液化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并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d流出,流过处于全开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而后流向室内机1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02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由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流入室内换热器101,在室内换热器101中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而实现对室内制冷。
之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A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完成一次循环。
如图6所示,当该空调循环系统处于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模式时,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切换至关闭状态。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器217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并流向热水发生器300。
冷媒由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流入热水发生器300,与热水发生器30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放热,变成低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或低温高压的气液两相共存态冷媒,从而实现制热水。而后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并流向室内机100。
继而冷媒由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流入室内换热器101,在室内换热器101内继续放热并液化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从而实现对室内制热。之后冷媒并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流出,流过处于全开状态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02,而后流向室外机2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中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C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重新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完成一次循环。
如图7所示,当空调循环系统处于单独制冷的循环模式时,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和D口连通,B口和C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切换至关闭状态。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器217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之后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并流向室外换热器202。
继而冷媒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内放热并液化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并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d流出,流过处于全开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而后流向室内机1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02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由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流入室内换热器101,在室内换热器101中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而实现对室内制冷。
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A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重新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完成一次循环。
如图8所示,当该空调循环系统处于单独制热的循环模式时,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和D口连通,B口和C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切换至关闭状态。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217器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第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之后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A口排出并流向室内机100。
继而冷媒由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流入室内换热器101,在室内换热器101内继续放热并液化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从而实现对室内制热。之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流出,流过处于全开状态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02,而后流向室外机2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中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第一四通阀203的C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重新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完成一次循环。
如图9所示,当空调循环系统处于除霜的循环模式时,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和D口连通,B口和C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切换至关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换第二四通阀206和第一四通阀203的状态时,具体可采用如下操作:先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关闭状态,使其第二四通阀206的A口和D口连通,B口和C口连通。之后等待设定时间,再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使其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液态冷媒由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第一四通阀203中而损坏第一四通阀203,保证流入第一四通阀203的冷媒均为气态冷媒。
由于若同时将第一四通阀203和第二四通阀206关闭,这样管路内可能会有液态冷媒流入第一四通阀203;而若先将第二四通阀206关闭,等待设定后再将第一四通阀203关闭,这样能够保证进入第一四通阀203的冷媒均为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所排出的气态冷媒,因此这样的操作可起到保护第一四通阀203的作用。
示例性的,上述“设定时间”可为15s~25s;进一步的,上述“设定时间”可为20s。
除霜的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器217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第二接B口流入并从C口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之后从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流入并从C口排出并流向室外换热器202。
继而冷媒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内放热并液化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实现对室外机进行除霜。之后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d流出,流过处于全开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而后流向室内机1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02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过冷液体),并由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二端b流入室内换热器101,在室内换热器101中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需要说明的是,在除霜状态下,室内机100的风机不转动,以避免对室内制冷。
冷媒从室内换热器101的第一端a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从的A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重新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完成一次循环。
如图10所示,当空调循环系统处于单独制热水的循环模式时,将第二四通阀206切换至开启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切换至关闭状态,其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将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切换至开启状态。具体循环过程如下:
压缩机201将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201的排气端f流出,流经油分离器217后,流向第二四通阀206,由第二四通阀206的B口流入并从A口流出并流向热水发生器300。
冷媒由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一端g流入热水发生器300,与热水发生器30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并放热,变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从而实现制热水。而后冷媒从热水发生器300的第二端h流出并流向处于开启状态的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从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的入口i流入并从出口j流出并流向室外机200。
经由处于节流状态的室外电子膨胀阀205节流降压后,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流向室外换热器202。由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二端d流入室外换热器202,在室外换热器202内吸热并汽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02的第一端c流出并流向第一四通阀203。之后冷媒从第一四通阀203的C口流入并从D口流出,流经气液分离器218,最终从压缩机201的吸气端e流回压缩机201,重新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完成一次循环。
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中,室内换热器101的数量不唯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可以包括多台室内换热器101,多台室内换热器101相互并联。一台室内机100包括一台室内换热器101,当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多台并联的室内换热器101时,相当于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多台并联的室内机100,也就是说,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由一台室外机200带动多台室内机100,称为一拖多的空调系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空调循环系统可以仅包括一台室内换热器101。一台室内机100包括一台室内换热器101,即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仅包括一台室内机100,也即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由一台室外机200带动一台室内机100,称为一拖一的空调系统。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一拖一的空调系统,制冷时室内机开机容量较小,参与循环的冷媒量较小,在将热水发生器与室外换热器并联后,冷媒分流为两路分别进入水箱和室外换热器,并且室外换热器中几乎完全是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量较小,导致热水发生器中的参与循环的冷媒量不足,因此热水发生器中用于热回收制取热水的冷媒量较少,压强较低,造成利用热回收制取热水的效果较差,甚至无法制取热水。与此相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循环系统,由于将热水发生器300与换热器(及室内换热器101或室外换热器202)串联,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首先流经热水发生器300进行热回收制取热水,冷媒压强也较高,主要是利用冷媒的显热来实现热回收制取热水,即便应用于一拖一的空调系统,热水发生器300中的水也能达到较高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实现热回收。
请再次参见图2~4,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循环系统中,热水发生器300内设置有热水发生器换热器301,热水发生器换热器301用于与流经自身的冷媒进行换热,以加热水。热水发生器换热器301可以采用外盘铜管、外盘微通道换热器或内部铜管等。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空调循环系统中。该控制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在需要制热水时,如图5和6所示,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连通,使热水发生器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此时由压缩机201排出的冷媒将流经热水发生器300并对热水发生器300内的水进行热交换(放热),制得热水后流入与之串联连接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换热器中。
在不需要制热水时,如图7、8和9所示,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由压缩机201排出的冷媒将不再流经热水发生器300,而是流入第一四通阀203后直接流入室外换热器202或室内换热器101中。
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与上述空调循环系统的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请参见图5,上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可以包括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300与室外换热器202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后进入热水发生器300,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1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作为另一种示例,请参见图6,上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可以包括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300与室内换热器101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后进入热水发生器300,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1,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作为又一种示例,请参见图10,在空调循环系统中增设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上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一接口E和第二接口F连通,第一四通阀203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打开,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后进入热水发生器300,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单独制热水电磁阀401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单独制热水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见图7,上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可以包括单独制冷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300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1,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单独制冷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作为另一种示例,请参见图8,上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可以包括单独制热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300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1,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单独制热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作为又一种示例,请参见图9,上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可以包括除霜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204的第二接口F和第三接口G连通,经过设定时间(例如20s)后,将第一四通阀203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以避免液态冷媒流入第一四通阀203而损坏第一四通阀203。此时,热水发生器300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201流出,依次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204和第一四通阀203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02,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101,此时室内机100的风机不转动,以避免对室内制冷,冷媒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03后回到压缩机201。具体循环过程可参见上面空调循环系统中对除霜的循环过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及热水发生器,其中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制热水切换结构和第一四通阀,其中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
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相连,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相连;
所述第一四通阀的A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还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C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相连;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单独制热水电磁阀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的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A口、B口、C口和D口;
所述第二四通阀的A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B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C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所述第二四通阀的D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D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A口、B口和C口;
所述三通阀的A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三通阀的B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三通阀的C口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电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一端相连,二者相连的公共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三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相互并联;或者,
所述空调循环系统包括一台室内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一截止阀;
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A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截止阀;
连接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B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截止阀;
连接于所述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热水发生器的第一端之间的第四截止阀。
11.一种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空调循环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接入空调循环系统中;
在不需要制热水时,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制冷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与室外换热器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制热的同时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与室内换热器相串联,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内换热器,继续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循环系统还包括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所述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热水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第一四通阀的A口和B口连通,C口和D口连通,单独制热水电磁阀打开,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热水发生器,冷媒放出热量后,通过单独制热水电磁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冷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单独制热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后进入室内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循环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需要制热水的情况包括除霜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包括:将制热水切换结构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经过设定时间后,将第一四通阀的B口和C口连通,A口和D口连通,使热水发生器被旁通,冷媒由压缩机流出,依次通过制热水切换结构和第一四通阀后,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媒放出热量后,进入室内换热器,此时室内机的风机不转动,冷媒吸收热量后,通过第一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
CN201811287810.4A 2018-10-31 2018-10-31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94426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7810.4A CN109442633A (zh) 2018-10-31 2018-10-31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19/113838 WO2020088425A1 (zh) 2018-10-31 2019-10-29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7810.4A CN109442633A (zh) 2018-10-31 2018-10-31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42633A true CN109442633A (zh) 2019-03-08

Family

ID=65550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7810.4A Pending CN109442633A (zh) 2018-10-31 2018-10-31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42633A (zh)
WO (1) WO202008842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3496A (zh) * 2019-12-04 2020-04-1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0088425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84918A (zh) * 2022-01-28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7043529A (zh) * 2021-02-04 2023-11-10 黄利华 空调、热泵和热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11860B (zh) * 2022-03-28 2023-11-2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多联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15638477A (zh) * 2022-10-19 2023-01-2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水源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8671Y (zh) * 2004-12-22 2006-02-15 韩金山 全功能空调热水器
CN202032788U (zh) * 2011-04-05 2011-11-09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热水机
CN202868895U (zh) * 2012-10-18 2013-04-10 庞永勇 一种热泵型冷热三用空调器
CN103697621A (zh) * 2012-09-28 2014-04-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低温制热循环系统
CN107305045A (zh) * 2016-04-22 2017-10-31 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冷暖三联供空调
EP3514462A1 (en) * 2016-09-13 2019-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2633A (zh) * 2018-10-31 2019-03-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8671Y (zh) * 2004-12-22 2006-02-15 韩金山 全功能空调热水器
CN202032788U (zh) * 2011-04-05 2011-11-09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热水机
CN103697621A (zh) * 2012-09-28 2014-04-0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低温制热循环系统
CN202868895U (zh) * 2012-10-18 2013-04-10 庞永勇 一种热泵型冷热三用空调器
CN107305045A (zh) * 2016-04-22 2017-10-31 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冷暖三联供空调
EP3514462A1 (en) * 2016-09-13 2019-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88425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23496A (zh) * 2019-12-04 2020-04-1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043529A (zh) * 2021-02-04 2023-11-10 黄利华 空调、热泵和热水系统
CN114484918A (zh) * 2022-01-28 2022-05-1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4484918B (zh) * 2022-01-28 2024-05-1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88425A1 (zh)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42633A (zh) 空调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86982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61705B (zh) 双级压缩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71345B (zh) 不停机化霜系统和空调器
CN100535548C (zh) 一种超低温热泵空调系统
WO2020073481A1 (zh) 空调系统
CN104764087B (zh) 一种具备除霜功能的两级制热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90429B (zh) 一种空调器化霜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EP3093586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776114B (zh) 直接膨胀式热泵型综合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63974A (zh) 一种耦合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4236155B (zh)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95089B (zh) 一种可回收停机后室内余冷余热的空调系统
JP200504905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288484B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108007016A (zh) 热泵系统以及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7270579A (zh) 热泵机组及其多功能模式控制方法
CN112178969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35183U (zh) 冷热负荷自动匹配的联合空调机组
CN108007010B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04764240A (zh) 一种具备除霜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535185U (zh) 热回收空调机组
CN110806037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973941U (zh) 热泵系统
CN111578450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