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9339B - 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9339B CN110999339B CN201980002925.0A CN201980002925A CN110999339B CN 110999339 B CN110999339 B CN 110999339B CN 201980002925 A CN201980002925 A CN 201980002925A CN 110999339 B CN110999339 B CN 1109993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ci
- repetition number
- repetition
- user equipment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接收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MTC)业务成为重要的业务类型之一。
在mMTC业务中,由于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大多数部署在路损大、覆盖弱的地点,比如地下室、井盖下等,同时由于设备的硬件限制,导致其覆盖能力较差,为了保证正常性能的需求,用户设备采用重复传输的方法来累积功率,以达到覆盖增强的效果。
然而,在上述技术中,用户设备重复传输的次数是固定的,由此在网络侧接收到业务数据的情况下,用户设备重复次数过多,需要较长的传输时间,造成通信资源的浪费,或者由于用户设备重复次数过少,造成网络侧接收不到业务数据的情况,从而导致重复次数确定的不合理,用户设备重复传输次数的灵活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所述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所述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所述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所述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按照所述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
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所述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调整模块,用于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第四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第三生成模块,用于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第四生成模块,用于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所述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所述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模块,用于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指示模块,用于在所述下发模块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所述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
第一指示子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
第二指示子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指示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重复次数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所述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所述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方案所述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方案所述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所述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传统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授权调度机制的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的方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的方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提供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由用户设备执行,能够实现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传输次数的灵活设置,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信息发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本公开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
IoT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运输和物流、工业制造、健康医疗、智能环境(家庭、办公、工厂)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机器类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
MTC是指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自主数据通信与信息交互的一系列技术或技术组合的总称。MTC通常也被称为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MTC具有终端数量庞大、通信数据量小、通信定时、对时延不敏感、终端移动性较低等特征,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道路安全、健康管理等物联网、泛在网应用实现的重要基础。
3)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它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网络、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网络或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4)蜂窝网络(Cellular network)
蜂窝网络,又称移动网络(mobile network),是一种移动通信硬件架构,分为模拟蜂窝网络和数字蜂窝网络。由于构成网络覆盖的各通信基地台的信号覆盖呈六边形,从而使整个网络像一个蜂窝而得名。
常见的蜂窝网络类型有:GSM网络(有些国家叫pcs-1900)、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网络、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网络、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停车距离控制系统(Parking Distance Control,PDC)、模拟移动通信系统(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TAC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Mobile Phone System,AMPS)等。
5)确认字符(Acknowledgement,ACK)
ACK是数据通信中接收站发给发送站的一种传输类控制字符,表示发来的数据已确认接收无误。
6)非确认字符(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
NACK是数据通信中接收站发给发送站的一种传输类控制字符,表示发来的数据未接收,当发送站接收到NACK时,会将未发送成功的数据重新发送。
7)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
在通用移动通信制式中,将终端称之为UE,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手机,智能终端,多媒体设备,流媒体设备等等。
比如,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主板110、外部输出/输入设备120、存储器130、外部接口140、触控系统150以及电源160。
其中,主板110中集成有处理器和控制器等处理元件。
外部输出/输入设备120可以包括显示组件(比如显示屏)、声音播放组件(比如扬声器)、声音采集组件(比如麦克风)以及各类按键等。
存储器13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和数据。
外部接口140可以包括耳机接口、充电接口以及数据接口等。
触控系统150可以集成在外部输出/输入设备120的显示组件或者按键中,触控系统150用于检测用户在显示组件或者按键上执行的触控操作。
电源160用于对终端中的其它各个部件进行供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板110中的处理器可以通过执行或者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来生成界面内容,将生成的界面内容通过外部输出/输入设备120进行展示。在展示界面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容触控系统150检测用户与界面进行交互时执行的触控操作,也可以通过外部输出/输入设备120检测用户与界面进行交互时执行的按键或者其它操作,比如手势操作、语音操作等等。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框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接入网22和终端23。
接入网22中包括若干个接入网设备220。接入网设备220可以是基站,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在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5G),也称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称为演进型Node B(EvolvedNodeB,eNodeB或者eNB)。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基站”这一描述可能会变化。为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2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接入网设备。
终端23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终端(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接入网设备220与终端23之间通过某种空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Uu接口(User Equipment与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之间的接口)。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把5G网络中的业务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eMM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eMMB是专门为手机等移动设备服务的5G业务类型。第二类则是URLLC,这种业务主要将被应用于工业用途和自动驾驶车辆。第三类是mMTC,mMTC是“物联网”和“万物互联”场景中将被使用的业务类型,mMTC的长处是让大量相邻设备同时享受顺畅的通信连接。
其中,mMTC重点解决传统移动通信无法很好支持物联网及垂直行业应用的问题。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比如,该用户设备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用户设备。如图3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310,发送上行数据。
在物联网场景中,每次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小,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传统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较小的数据量的传输按照传统的LTE数据传输流程进行传输,需要进行随机接入过程410和接收上行调度许可420,随后进行数据传输。在上述过程中,信令传输所占的资源将远远大于数据传输所占的资源,由此会带来巨大的信令开销,造成功率的浪费。
因此,针对每次传输的数据量较小的传输场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版本16(Release16,R16)提出了在MTC,NB-IoT中引入免授权上行调度,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免授权调度机制的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基站预配置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用的一些调度信息,比如资源分配,调制解调方式等,当用户设备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不需要做随机接入和接收上行调度许可,可以自动在由基站提前配置好的资源上按照预设方式进行上行传输,进而达到减少信令开销,避免功率浪费的目的。
其中,由于大多数IOT用户设备的业务数据是周期性上传的,比如电表,水表等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业务数据的上传,因此,可以将免授权上行调度机制中配置的资源设置为周期性出现。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基站会配置预留资源的时频位置,资源的大小,出现的周期,同时还会配置用户数据传输的格式,比如调制编码的方式。由于MTC,NB-IoT大多数部署在路损大、覆盖弱的地点,当用户需要进行覆盖增强时,基站还会配置重复传输次数。
基于上述基站的预先配置,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按照预先设置好的重复传输次数,通过预留资源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320,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该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LTE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进行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交互,HARQ的具体实现过程为,当接收方成功接收到数据时,会向发送方反馈一个ACK,当发送方接收到接收方反馈的ACK时,就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当接收方没有成功接收到数据时,会向发送方反馈一个NACK,当发送方接收到接收方反馈的NACK时,可以对未发送成功的数据进行重传。
对于IoT场景中,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业务数据时,当基站成功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时,向用户设备发送一个DCI,该DCI指示ACK,表示确认收到上行数据,并指示用户设备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当基站未成功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时,向用户设备发送一个DCI,该DCI指示NACK,表示未收到上行数据,指示用户设备重新发送未发送成功的数据。
步骤330,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步骤340,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指示ACK时,用户设备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指示NACK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数信息,从N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且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与N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由此对于接收到ACK-DCI或NACK-DCI的情况,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重复次数进行灵活的调整。
对于IoT场景,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接收到NACK-DCI,是由于重复次数较少,使得功率累积不足,从而导致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无法发送到基站,致使基站无法获取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增加发送上行数据的重复次数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接收到ACK-DCI,表示基站已经接收到用户设备的上行数据,但是在预设好用户设备上行数据的重复次数的前提下,用户设备仍会在已经接收到ACK-DCI的前提下,进行预设重复次数的上行数据过程,由此会造成通信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可以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减少上行数据的重复次数的指示信息。
步骤350,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对于用户设备接收到NACK-DCI的情况,用户设备重新发送未发送成功的数据时,将发送该为发送成功的数据的重复次数调整为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N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的目标重复次数;
对于用户接收到ACK-DCI的情况,用户设备发送下一个数据时,将发送下一个数据的重复次数调整为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ACK-DCI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的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该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获取由高层信令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该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二重复次数;
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比如该基站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接入网设备。如图6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610,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步骤620,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DCI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通过基站获取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的上行数据,下发包含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该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由用户设备和基站交互执行,比如,该用户设备和基站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终端和接入网设备。如图7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710,基站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相应的,用户设备获取基站指示的该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直接为用户设备配置该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或者,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一重复次数,或者,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二重复次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高层信令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信令。
步骤720,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步骤730,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例如,当高层信令直接配置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时,用户设备可以直接获得第一重复次数Rmax0和第二重复次数Rmax1,用户设备根据预设好的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一重复次数Rmax0和第二重复次数Rmax1分别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比如,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假设集合生成规则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J为重复次数集合,Rmax为高层信令配置的重复次数。
那么,通过上诉公式,根据第一重复次数Rmax0可得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1为根据第二重复次数Rmax1可得第二重复次数集合J2为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均包含在给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是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R0。比如,在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1中第二重复次数集合J2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的数值小于第二重复次数的数值。
当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即用户设备中预设有第一重复次数与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时,高层信令可以配置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中的一个。
当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一重复次数时,用户设备获取由高层信令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当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二重复次数时,用户设备获取由高层信令指示的第二重复次数;
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比如,用户设备中预设有第一重复次数与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相对关系为
其中,Rmax0为第一重复次数,Rmax1为第二重复次数。
那么,当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一重复次数Rmax0时,可以根据上述关系求得第二重复次数Rmax1为2Rmax0,当高层信令只配置第二重复次数Rmax1时,可以根据上述关系求得第一重复次数Rmax0为
根据集合生成规则:
可以的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1为第二重复次数集合J2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第一重复集合与第二重复集合之间的数值关系以及集合生成规则的说明均为示意性的,本公开不对第一重复集合与第二重复集合之间的数值关系以及集合生成规则进行限制。
步骤740,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相应的,基站接收该上行数据。
步骤750,基站下发DCI,该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相应的,用户设备接收DCI。
步骤760,用户设备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DCI的类型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ACK-DCI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NACK-DCI对应的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其中,ACK-DCI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为上述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结合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NACK-DCI对应的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为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结合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的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步骤770,用户设备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基于上述图7所示的实施例,请参考图8,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由用户设备和基站交互执行,比如该用户设备和基站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终端和接入网设备。如图8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810,基站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相应的,用户设备获取该高层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基础重复次数可以是用户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步骤820,用户设备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步骤830,用户设备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当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基于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的重复次数集合生成规则时,基站下发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的高层信令,用户设备获取到该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时,按照预定义的第一集合生成规则和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比如,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用户设备中预定义的第一集合生成规则和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为:
其中,J1为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2为第二重复次数集合,R0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基于上述第一集合生成规则和第二集合生成规则,可以得出,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1为第二重复次数集合J2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集合中均包含有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例如,上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J1与第二重复次集合J2中均包含有第一基础重复次数R0。
步骤840,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相应的,基站接收该上行数据。
步骤850,基站下发DCI,该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相应的,用户设备接收DCI。
步骤860,用户设备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DCI的类型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ACK-DCI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NACK-DCI对应的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步骤870,用户设备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其中,步骤810、步骤850至步骤870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图3或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重复次数集合中分别包含多个重复次数。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每个重复次数集合中也可以包含差值因子,该差值因子可以用于结合第二基础重复次数得到要调整到的重复次数。
比如,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时,该差值因子可以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请参考图9,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的流程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由用户设备和基站交互执行,比如该用户设备和基站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终端和接入网设备。如图9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包括:
步骤910,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相应的,基站接收该上行数据。
步骤920,基站下发DCI,该DCI为ACK-DCI或者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相应的,用户设备接收DCI。
步骤930,用户设备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DCI的类型对应的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ACK-DCI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NACK-DCI对应的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步骤940,用户设备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其中,该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的差值因子是由基站对用户设备预定义的分别对应于ACK-DCI和NACK-DCI的差值因子集合,也就是说,ACK-DCI对应的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为第一差值因子集合,NACK-DCI对应的第二重复重复次数集合为第二差值因子集合,在重复发送次数调节过程中,由基站下发的DCI指示差值因子集合中的某一差值为目标差值因子,用户设备将该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基础重复次数可以是用户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比如,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基站预定义的用户设备中的于ACK-DCI和NACK-DCI分别对应的差值因子集合分别为第一差值因子集合{A,B,C,D)和第二差值因子集合{E,F,G,H),当DCI的类型为ACK-DCI时,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指示差值因子为第三个时,用户设备根据ACK-DCI对应的第一差值因子集合{A,B,C,D}以及第二基础重复次数R0可以得到调整后的发送次数为R0+C;当DCI的类型为NACK-DCI时,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指示差值因子为第三个时,用户设备根据NACK-DCI对应的第二差值因子集合(E,F,G,H}以及第二基础重复次数R0可以得到调整后的发送次数为R0+G。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差值因子集合与第二差值因子集合中均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以使得ACK-DCI与NACK-DCI分别调整后的发送次数集合中均包含有第二基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步骤950,用户设备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其中步骤910、步骤920以及步骤950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的方框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中,以执行上述图3、图7、图8或图9任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上述用户设备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用户设备。如图10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可以包括:
发送模块1010,用于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1020,用于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第一确定模块1030,用于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第二确定模块1040,用于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调整模块1050,用于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接收模块1020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该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二重复次数;
第四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第三生成模块,用于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第四生成模块,用于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第一确定模块1030,用于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第二确定模块1040,用于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用于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在用户设备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的方框图,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以执行上述图6、图7或图8任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上述用户设备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接入网设备。如图11所示,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1110,用于获取用户设备基于面授权调度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模块1120,用于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DCI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指示模块,用于在下发模块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该第一指示模块,包括:
第一指示子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该第一指示模块,包括:
第二指示子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指示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根据第一基础重重复次数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在基站中,通过基站获取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的上行数据,下发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该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该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中,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图3、图7、图8或图9任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上述用户设备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用户设备。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基站下发的DCI,该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该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该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二重复次数;
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和/或,
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目标差值因子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小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大于0的差值因子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在用户设备中,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通过用户设备发送上行数据,接收由基站下发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该装置应用于基站中,能够实现本公开上述图6、图7、图8或图9任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上述基站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接入网设备。该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成功,NACK-DCI用于指示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DCI用于指示用户设备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不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一重复次数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第二重复次数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二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重复次数关系是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
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二重复次数以及重复次数关系获取第一重复次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或,根据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二集合生成规则生成第二重复次数集合;
其中,第一集合生成规则与第二集合生成规则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重复次数集合和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各自包含初始重复次数,初始重复次数是基站对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应用在基站中,通过基站获取用户设备基于免授权调度机制发送的上行数据,下发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该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的DCI,当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当DCI为非确认NACK-DCI时,根据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二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目标重复,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DCI的类型确定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实现了重复次数的合理调整,提高了用户设备上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设置的灵活性。
上述主要以基站和用户设备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基站和用户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用户设备1200包括通信单元1204和处理器1202。其中,处理器1202也可以为控制器,图12中表示为“控制器/处理器1202”。通信单元1204用于支持用户设备与其它网络设备(例如用户设备、其它基站、网关等)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用户设备1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203,存储器1203用于存储用户设备12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12仅仅示出了用户设备1200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用户设备1200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通信单元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都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基站1300包括通信单元1304和处理器802。其中,处理器1302也可以为控制器,图13中表示为“控制器/处理器1302”。通信单元1304用于支持基站与其它网络设备(例如用户设备、其它基站、网关等)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基站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303,存储器1303用于存储基站1300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13仅仅示出了基站1300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基站1300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通信单元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都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该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图3、图7、图8或图9任一所述的重复次数调整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该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图6、图7、图8或图9任一所述的重复次数调整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8)
1.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所述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所述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包括: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8.一种重复次数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13.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调整模块,用于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第一重复次数;
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由所述基站指示的所述第二重复次数;
第四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由基站指示的第一基础重复次数;
第三生成模块,用于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差值因子,所述差值因子是调整后的重复发送次数与第二基础重复次数之间的差值;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差值因子,将所述目标差值因子与所述第二基础重复次数相加,得到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数值为0的差值因子。
20.一种重复次数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免授权调度的基站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模块,用于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指示模块,用于在所述下发模块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之前,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集合生成规则,根据所述第一重复次数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中预定义有重复次数关系,所述重复次数关系是所述第一重复次数和第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
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
第二指示子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二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重复次数以及所述重复次数关系获取所述第一重复次数。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指示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指示第一基础重复次数;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基础重复次数按照第一集合生成规则生成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1至23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包含初始重复次数,所述初始重复次数是所述基站对所述用户设备进行免授权调度时所配置的重复发送次数。
25.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或者非确认N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所述N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失败;
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将后续发送新的上行数据的重复发送次数调整为所述目标重复次数。
26.一种重复发送次数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下发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所述ACK-DCI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成功;
所述DCI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当所述DCI为确认ACK-DCI时,根据所述DCI中包含的重复次数指示信息,从第一重复次数集合中确定目标重复次数。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重复次数调整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8-12任一所述的重复次数调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116804 WO2021088019A1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9339A CN110999339A (zh) | 2020-04-10 |
CN110999339B true CN110999339B (zh) | 2023-10-10 |
Family
ID=70080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2925.0A Active CN110999339B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393835A1 (zh) |
CN (1) | CN110999339B (zh) |
WO (1) | WO202108801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068878B1 (en) * | 2019-12-17 | 2025-05-2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number of repeated transmissions |
CN115606132A (zh) * | 2020-12-11 | 2023-01-1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Cn) | 配置候选重复传输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
CN116266956A (zh) * | 2021-12-15 | 2023-06-2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71400A (zh) * | 2015-06-21 | 2018-03-06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未授权带中发送上行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8880762A (zh) * | 2017-05-14 | 2018-11-23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反馈的控制方法、基站及装置 |
WO2019028752A1 (en) * | 2017-08-10 | 2019-02-14 | Zte Corporation |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09417444A (zh) * | 2016-07-29 | 2019-03-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馈ack/nack 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CN109769305A (zh) * | 2017-11-09 | 2019-05-17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调度处理的方法、基站、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365451A (zh) * | 2018-04-11 | 2019-10-22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ack/nack重复发送次数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419251A (zh) * | 2017-04-06 | 2019-11-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灵活的免授权资源配置信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03943B2 (en) * | 2014-06-13 | 2021-01-26 | Apple Inc. | Enhanced LTE UL HARQ feedback indication for power saving and range improvement |
US10306615B2 (en) * | 2015-12-09 | 2019-05-28 | Mediatek Inc. | Control-less data transmission for 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
US10673593B2 (en) * | 2016-11-03 | 2020-06-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HARQ signaling for grant-free uplink transmissions |
US11102786B2 (en) * | 2017-03-27 | 2021-08-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pectral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transmission without grant |
US10499386B2 (en) * | 2017-06-15 | 2019-12-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Procedure,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without grant |
TWI618443B (zh) * | 2017-07-17 | 2018-03-11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用於窄頻物聯網系統之基地台及其無線電資源動態分配方法 |
CN116094659B (zh) * | 2018-08-09 | 2025-02-1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块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nrs接收方法、ue、基站和介质 |
-
2019
- 2019-11-08 WO PCT/CN2019/116804 patent/WO202108801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1-08 CN CN201980002925.0A patent/CN110999339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08 US US17/774,710 patent/US20220393835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71400A (zh) * | 2015-06-21 | 2018-03-06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未授权带中发送上行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9417444A (zh) * | 2016-07-29 | 2019-03-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馈ack/nack 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CN110419251A (zh) * | 2017-04-06 | 2019-11-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灵活的免授权资源配置信令 |
CN108880762A (zh) * | 2017-05-14 | 2018-11-23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反馈的控制方法、基站及装置 |
WO2019028752A1 (en) * | 2017-08-10 | 2019-02-14 | Zte Corporation |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09769305A (zh) * | 2017-11-09 | 2019-05-17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调度处理的方法、基站、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365451A (zh) * | 2018-04-11 | 2019-10-22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ack/nack重复发送次数的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LTE与WiFi共存组网关键技术研究;廖树日;《CNKI 硕士论文》;20180415;全文 * |
Nokia, Nokia Shanghai Bell.R1-1904168 "Transmission in preconfigured UL resources".3GPP tsg_ran\wg1_rl1.2019,(tsgr1_96b),全文. * |
Nokia, Nokia Shanghai Bell.R1-1904177 "Preconfigured Grant for Uplink transmission".3GPP tsg_ran\wg1_rl1.2019,(tsgr1_96b),全文. * |
R1-1701785 "Introduction of NB-IoT enhancements for LTE into 36.212";Huawei;《3GPP tsg_ran\WG1_RL1》;20170211;全文 * |
R1-1904168 "Transmission in preconfigured UL resources";Nokia等;《3GPP tsg_ran\wg1_rl1》;20190330;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88019A1 (zh) | 2021-05-14 |
US20220393835A1 (en) | 2022-12-08 |
CN110999339A (zh) | 2020-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4742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ransport block size | |
US10721681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air interfaces | |
US20240323961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1435909A (zh) |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道的方法以及装置 | |
JP2018029323A (ja)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US12262317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based on grant-free uplink scheduling,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4247543A (zh) | 数据块传输的处理时间相关控制 | |
EP3413655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4838709A (zh) | 寻呼用户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999339B (zh) | 重复发送次数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
CN110521271B (zh) |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参数更新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8184268A (zh) | 一种业务适配的普适帧结构配置方法 | |
CN11364716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
KR20210082503A (ko) |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판독 가능 저장 매체 | |
CN110392994B (zh) | Harq反馈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3891386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持久性调度改变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 |
WO2022150937A1 (zh) | 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与装置和用于发送数据的方法与装置 | |
US20130336206A1 (en) |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 |
WO2023169423A1 (zh) | 拆分推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9392117B (zh) |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调度请求配置方法 | |
WO2022077227A1 (zh) | 直连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EP3413668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3383591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541303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EP4369645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