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9331B -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79331B CN110979331B CN201911334915.5A CN201911334915A CN110979331B CN 110979331 B CN110979331 B CN 110979331B CN 201911334915 A CN201911334915 A CN 201911334915A CN 110979331 B CN110979331 B CN 1109793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 half shaft
- shaft
- inter
- output ha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009—Propelling the vehicle related to particular drive situations
- B60W30/18145—Corn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K23/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differential gea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18—Propelling the vehicle
- B60W30/18172—Preventing, or responsive to skidding of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K23/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differential gearing
- B60K2023/043—Control means for varying left-right torque distribution, e.g. torque vecto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12—Different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具体公开了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使车辆尽快恢复行驶能力并脱困,同时减少轮胎打滑时的损耗,提高车轮使用寿命。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大部分车辆都装备有差速器锁,控制车辆在出现打滑现象后,能够脱离出打滑的困境。现有技术中,判断车辆打滑的条件是,只要检测到车辆两侧的车轮出现速度差后,就提示驾驶人员车辆存在打滑和是否开启差速器锁,而在车辆急转弯时,两侧车辆的车轮会存在一个速度差,而这种情况下,车辆并未发送打滑现象。可见传统技术中,在判断车辆打滑时,存在误报的情况,降低驾驶感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提高了驾驶感受,同时提高了车轮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
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成功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二转速变化率;
若所述第二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均发生打滑;
将前轴和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防止打滑。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一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
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系统,向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或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设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步骤。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二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前轴和后轴;
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向所述前轴或所述后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步骤。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
若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阈值,通过动力总成系统,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脱开固定和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脱开固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一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成功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二转速变化率;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第二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均发生打滑;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还用于将前轴和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防止打滑。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判断单元;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一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通过控制动力总成系统,向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或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设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步骤。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判断单元;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二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前轴和后轴;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通过控制动力总成,向所述前轴或所述后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步骤。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
所述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
所述第三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阈值,通过动力总成系统,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脱开固定和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脱开固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判断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是否大于标定值,来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发生打滑,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了驾驶感受;进一步,当检测到车辆发生打滑时,启动轮间差速锁,防止车辆打滑,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车轮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的又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的还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系统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由于现在有技术中基于车轮转速,来判断车辆是否发生打滑的,会出现误判的现象。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器获取车辆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步骤102: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将获取到的当前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和标准转速变化率进行比较,若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则认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
需要说明的是,当车辆车轮打滑时,车轮对地面的附着力降低,车辆驱动力与车轮附着力产生的阻力差值与车轮惯性质量的比值(车轮加速度),要大于车辆驱动力与车轮附着力产生的阻力差值与整车质量的比值(整车加速度),当控制系统监测到在当前输出扭矩下输出轴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定值,便认为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根据不同车轮进行设定的,不同扭矩下的标准转速变化率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而进行设定。
步骤103: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检测到车轮发生打滑时,先将发生打滑的车轮的转速将为零,将与发生打滑的车轮对应的另一个测的车轮的转速将为零,以利用差速器锁锁止发出打滑车轮的两个半轴,是控制车轮的两个半轴同步转动,分配给车轮固定的扭矩,以阻止车轮发生打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预设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而进行设定。所述轮间差速器锁可以为强制差速器锁。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的又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本申请实施例二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介绍的,与本申请实施例一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在本申请实施例二中不在赘述。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步骤203: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一。
步骤204: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二转速变化率;若所述第二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均发生打滑;将前轴和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将所述车辆发生打滑的车轮的两个半轴锁止后,两个车轮的转速变化率仍然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则认定这两个车轮均发生打滑,然后将前轴和后轴的转速将为零,以启动轴间差速器,进而将前轴和后轴锁止,让前轴和后轴的转速一致,以控制车轮防止打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轴间差速器可以为中央差速器,所述第二预设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而进行设定。
实施例三: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的又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示例图,本申请实施例三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介绍的,与本申请实施例二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在本申请实施例三中不在赘述。
步骤301-步骤303: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二。
步骤304: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一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系统,向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或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步骤303。
需要说明的是,在启动轮间差速器锁进行锁止时,会存在齿对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轮间差速器锁无法锁止,需要转到一下输出半轴,避免齿对齿的情况,进而可以进行锁止。
步骤305:参见本申请实施例二。
步骤306: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
在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二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前轴和后轴;
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向所述前轴或所述后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步骤305。
需要说明的是,在启动中央差速器锁进行锁止时,会存在齿对齿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轴间差速器锁无法锁止,需要转到一下输出半轴,避免齿对齿的情况,进而可以进行锁止。
步骤307:脱开差速器锁的固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若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阈值,通过动力总成系统,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脱开固定和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脱开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阈值可以为15km/h,还可以为20km/h,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要而进行设定。
在防止车辆的车轮打滑过程中,通过判断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是否大于标定值,来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发生打滑,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了驾驶感受;进一步,当检测到车辆发生打滑时,启动轮间差速锁,防止车辆打滑,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车轮的寿命。
实施例四: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系统示例图,该系统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01、第一确定单元102和第一控制单元10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所述第一确定单元102,用于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103,用于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
在防止车辆的车轮打滑过程中,通过第一获取单元101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通过第一确定单元102判断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输出轴的转速变化率是否大于标定值,来判断所述车辆是否发生打滑,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了驾驶感受;进一步,当检测到车辆发生打滑时,通过第一控制单元103启动轮间差速锁,防止车辆打滑,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车轮的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
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
在所述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成功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二转速变化率;
若所述第二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均发生打滑;
将前轴和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防止打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一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
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系统,向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或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设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二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前轴和后轴;
若否,通过控制动力总成,向所述前轴或所述后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
若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阈值,通过动力总成系统,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脱开固定和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脱开固定。
5.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一确定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一转速变化率;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车辆的车轮发生打滑;其中,所述标准转速变化率是基于预先配置的输出扭矩与所述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转速变化率的对应关系获取的;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将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车轮防止打滑;
在所述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成功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车辆当前输出扭矩下所述动力总成系统输出的第二转速变化率;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第二转速变化率大于标准转速变化率,确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均发生打滑;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还用于将前轴和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以便控制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控制的车轮防止打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判断单元;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一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轮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通过控制动力总成系统,向所述第一输出半轴或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第二输出半轴输出轴转速设为第一预设值,利用与所述第一输出半轴连接的轮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进行固定”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判断单元;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后,通过第二位移传感器,判断所述轴间差速器锁是否完成固定所述前轴和后轴;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通过控制动力总成,向所述前轴或所述后轴输出动力;然后执行“将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输出轴转速降为第二预设值,利用轴间差速器锁,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进行固定”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
所述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信息;
所述第三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车辆的车速大于第一阈值,通过动力总成系统,控制所述轮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第一输出半轴和所述第二输出半轴脱开固定和控制所述轴间差速器锁两侧的所述前轴和所述后轴脱开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34915.5A CN110979331B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34915.5A CN110979331B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79331A CN110979331A (zh) | 2020-04-10 |
CN110979331B true CN110979331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0074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34915.5A Active CN110979331B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793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37312B (zh) * | 2021-02-02 | 2022-09-23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6447318A (zh) * | 2023-04-28 | 2023-07-18 |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变速器车辆车轮打滑控制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81680A (zh) * | 2002-09-20 | 2005-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打滑控制装置、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201784461U (zh) * | 2009-06-07 | 2011-04-06 | 周殿玺 | 差扭传动装置 |
JP2013173405A (ja) * | 2012-02-23 | 2013-09-05 | Toyota Motor Corp | ピッチ挙動取得装置、ピッチ挙動抑制装置 |
CN103802601A (zh) * | 2012-11-13 | 2014-05-21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单级减速驱动桥总成 |
CN107161149A (zh) * | 2017-04-27 | 2017-09-15 | 荆门品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异常滑动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
-
2019
- 2019-12-19 CN CN201911334915.5A patent/CN1109793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81680A (zh) * | 2002-09-20 | 2005-10-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打滑控制装置、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201784461U (zh) * | 2009-06-07 | 2011-04-06 | 周殿玺 | 差扭传动装置 |
JP2013173405A (ja) * | 2012-02-23 | 2013-09-05 | Toyota Motor Corp | ピッチ挙動取得装置、ピッチ挙動抑制装置 |
CN103802601A (zh) * | 2012-11-13 | 2014-05-21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单级减速驱动桥总成 |
CN107161149A (zh) * | 2017-04-27 | 2017-09-15 | 荆门品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异常滑动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79331A (zh) | 2020-04-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729441B2 (ja) | 四輪駆動車両の制御装置 | |
CN103260927B (zh) | 四轮驱动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 | |
EP2758257B1 (fr) | Procede d'estimation de la resistance au roulement d'une roue de vehicule | |
JP6223717B2 (ja) | 電気自動車のスリップ制御装置 | |
CN107284447B (zh) | 传动系输入转矩控制系统 | |
CN110386134B (zh) | 车辆稳定性控制模块和控制方法 | |
EP3065967B1 (en) | Drivelin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driveline | |
CN110979331B (zh) | 一种车轮打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09080642B (zh) | 一种多轴独立轮边驱动车辆的车速测算方法和测算装置 | |
CN108312846A (zh) | 用于操作具有可选全轮驱动的机动车辆的方法 | |
CN113886968A (zh) | 电动越野汽车的轮边扭矩限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JP6396188B2 (ja) | 車両の車体速度推定装置 | |
JP2009128239A (ja) | 車速センサの故障判定装置及び故障判定方法 | |
CN100383533C (zh) | 轮速传感器异常检测装置和配备有该装置的汽车 | |
JP2006088908A (ja) | タイヤ空気圧低下検出装置および方法 | |
WO2015141519A1 (ja) | 電気自動車のスリップ制御装置 | |
US9981599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tivation of warning lights of a vehicle | |
JP4004184B2 (ja) | 車輪速異常検出装置 | |
JPH1044960A (ja) | 車両のヨーモーメント制御方法 | |
JP2009119958A (ja) | 車両状態推定装置 | |
CN115095432B (zh) | 一种发动机扭矩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 |
JP2010169442A (ja) | タイヤ空気圧低下検出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タイヤの空気圧低下検出プログラム | |
JP2011149508A (ja)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
KR20160038415A (ko) | 적외선 감지센서를 이용한 4wd 차량의 제어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어 방법 | |
EP2830895B1 (fr) | Procede d'estimation de la resistance au roulement de roues equipant un train d'un vehicu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