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949544A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9544A
CN110949544A CN201910915345.2A CN201910915345A CN110949544A CN 110949544 A CN110949544 A CN 110949544A CN 201910915345 A CN201910915345 A CN 201910915345A CN 110949544 A CN110949544 A CN 1109495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opening
vehicle body
touch sens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53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9544B (zh
Inventor
岛本岳
小岛敏宏
小和田正浩
渡边友纪
井口裕贵
伊藤秀明
中西志允
三木贵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9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4Superstructure sub-units with access or drainage openings having movable or removable closures; Seal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具备:开口;配置在与开口匹配的位置的充电口及供电口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对开口进行开闭的盖,在车体设置检测对其表面的接触的触摸传感器,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等引起的触摸传感器的损坏。具备:开口,其设置在前罩;端口装置,其具备配置在与开口匹配的位置的充电口、选择性地对充电口进行开闭的盖、以及将盖锁定在闭合充电口的位置的盖锁机构;装饰物,其结合成与划定开口的缘部重叠;触摸传感器,其设置在装饰物的背侧,输出与用户对装饰物表面的接触对应的信号;以及控制装置,其根据触摸传感器的输出,控制盖锁机构以解除盖的锁定,在缘部与装饰物之间设置有与两者抵接的密封部件。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设置于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用于将电缆与设置于车体的电池连接。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在前保险杠附近设置有充电口(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设置有:用于开闭充电口的盖和利用致动器进行盖的开闭的盖自动操作装置。若使经由电缆与充电器连接的桨叶接近充电口,则盖自动操作装置感知该接近而打开盖。由此,用户不通过手动打开盖,就能够将桨叶与充电口连接来进行充电。
公知一种设置于汽油车的车体的车辆用供油口结构,其包括:电子钥匙;盖,其对供油口进行开闭;盖锁,其将盖锁定于闭合位置;以及盖锁控制装置,其控制盖锁(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的盖锁控制装置当电子钥匙位于车体的附近且盖被长按时,解除盖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180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864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使打开盖的作业容易,考虑将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的触摸传感器设置于车体表面。然而,若将触摸传感器设置于车体表面,则因雨水或灰尘等,触摸传感器可能损坏。
鉴于以上的背景,本发明是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具备:开口;配置在与开口匹配的位置的充电口及供电口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对开口进行开闭的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车体设置检测对其表面的接触的触摸传感器,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等引起的触摸传感器的损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是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备:开口25,其设置为整周收纳在车辆1的前罩7内;端口装置45,其支承于车体3,且具备配置在与所述开口匹配的位置的充电口46及供电口中的至少一个、选择性地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盖49、以及将所述盖锁定在闭合所述开口的位置的盖锁机构50;装饰物27,其配置成与划定所述开口的缘部26重叠;触摸传感器87,其设置在所述装饰物的车体内部侧,输出与用户对所述装饰物的车体外部侧的面的接触对应的信号;以及控制装置82,其根据所述触摸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盖锁机构以解除所述盖的锁定,所述缘部包括向下方垂下的纵壁部26A和从所述纵壁部的下端向所述开口的内侧延伸并具备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结合孔26C的延伸部26B,所述装饰物包括:装饰物主部28,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延伸部,并且具备与所述结合孔26C结合的卡子29;以及外侧肋30,其从所述装饰物主部朝向所述延伸部延伸,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外侧肋之间设置有与两者抵接的密封部件32,所述触摸传感器配置在比所述外侧肋靠所述开口的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检测用户对车体外部侧的面的接触的触摸传感器设置于装饰物。此外,在装饰物的背侧设置有触摸传感器,在设置于装饰物的外侧肋与设置于缘部的纵壁部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由此,防止雨水或灰尘从外侧肋与纵壁部的间隙向开口的内侧侵入。而且,触摸传感器设置在外侧肋的开口的内侧。由此,由于雨水或灰尘难以到达触摸传感器,能够保护触摸传感器。
此外,在纵壁部与外侧肋之间设置有与两者抵接的密封部件。由此,装饰物被挤压,使得外侧肋远离纵壁部。由此,卡子被向结合孔的缘部挤压,从而卡子与结合孔的结合变牢固。由此,能够将装饰物更牢固地固定于罩。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密封部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卡子的所述开口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卡子的外侧设置有密封部件,来自密封部件的作用力容易施加到卡子,卡子与结合孔的结合更牢固。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纵壁部及所述延伸部遍及所述开口的实质上的整周而设置,所述密封部件及所述外侧肋也遍及所述开口的实质上的整周而设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遍及开口的整周地设置有密封部件及外侧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水或灰尘从装饰物与开口的缘部侵入。此外,通过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密封部件,密封部件的位于夹着开口而相对的位置的部分分别对装饰物向端口用开口的内侧施力。由此,卡子相对于结合孔向与结合孔的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被推压,因此装饰物与前罩的结合更牢固。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前罩的前部,所述盖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体,所述触摸传感器位于所述车体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且所述装饰物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开口以及对开口进行开闭的盖配置在前罩的前部。由此,由触摸传感器检测用户的接触的部分(触摸部分)接近为了打开盖而立于车辆前侧的用户的位置。而且,触摸部分位于对于用户来说容易触摸的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中央,因此容易直观地知道触摸部分的位置,能够提高盖的开闭操作的操作性。此外,盖以左右方向为轴线转动而打开,但在比该盖的转动范围靠前方的位置配置有触摸传感器。由此,能够防止用户身体的一部分进入盖的转动范围,防止盖碰到用户。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装饰物在比所述外侧肋靠所述开口的内侧的位置处,具有延伸到比所述外侧肋靠下方的位置的内侧肋31,在所述外侧肋与所述内侧肋之间配置有所述触摸传感器。
根据该结构,触摸传感器配置在内侧肋与外侧肋之间。由此,由于水或灰尘难以到达触摸传感器,能够防止触摸传感器损坏。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具有:横梁13B,其在所述车辆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天线84,其用于用户认证通信,所述天线与所述横梁的前表面结合,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天线的信号和来自所述触摸传感器的信号,控制所述盖锁机构。
根据该结构,根据来自用户持有的便携设备的信号和来自触摸传感器的信号,解除盖的锁定,因此能够防止用户无意识地打开盖。此外,由于天线与横梁的前表面结合,相比于与其他侧面结合的情况,能够利用天线更可靠地接收来自车体前方的信号。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用户向充电端口的接近。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天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盖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天线的位置更接近盖。由此,能够将来自天线的电波到达的范围可靠地设定在端口装置周边。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在所述前罩的车体内部侧的面设置有罩撞销,在所述横梁设置有罩闩锁,该罩闩锁与所述罩撞销20卡合,将所述前罩锁定在闭合位置,所述天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罩撞销及所述罩闩锁的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用于用户认证通信的天线的前端配置在罩撞销的后方,因此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利用罩撞销保护天线。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端口装置的前端与所述横梁通过前支架以及与所述前支架结合的后支架连接,所述前支架包括:檐部,其与所述端口装置的前端下部结合,并向后方延伸;以及前部凸缘,其从所述檐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后支架具有:第1纵壁,其与所述前部凸缘结合,上下延伸;第1横壁,其从所述第1纵壁的下缘向后方延伸;第2纵壁,其从所述第1横壁的后缘向下方延伸;以及第2横壁,其从所述第2纵壁的下缘向后方延伸,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所述前支架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天线的前端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与端口装置的前端结合的前支架的檐部位于比天线的前端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由此,由于从车体前方施加的载荷容易传递到檐部,因此载荷难以施加到天线。此外,施加到檐部的载荷传递到前部凸缘、第1纵壁、第1横壁、第2纵壁、及第2横壁,并到达横梁。此时,第2横壁与横梁的上表面结合,因此载荷难以传递到横梁的前表面,从而载荷难以传递到与横梁的前表面结合的天线。由此,能够保护天线。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是,所述罩撞销的前端位于比所述触摸传感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所述罩撞销与所述触摸传感器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罩撞销的前端位于比触摸传感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因此发生前侧碰撞时的载荷比触摸传感器先传递到罩撞销。而且,由于罩撞销与触摸传感器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施加到罩撞销的载荷难以传递到触摸传感器。由此,能够保护触摸传感器。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是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具备:开口;配置在与开口匹配的位置的充电口及供电口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对开口进行开闭的盖,能够在车体设置检测对其表面的接触的触摸传感器,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等引起的触摸传感器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供电结构的电动汽车的前部的立体图,(A)是盖部件闭合时的立体图,以及(B)是盖部件打开时的立体图。
图2是端口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车体前部的立体图。
图4是车体前部的主视图。
图5是图1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剖视图。
图7的(A)是图6的VIIA部分的放大图,图7的(B)是图6的VIIB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具有端口的装置主体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支承件的侧视图。
图10是触摸传感器模块的组装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触摸传感器的配置的变更例的说明图。
图12的(A)是用于说明前天线的配置的变更例的说明图,图12的(B)是用于说明罩闩锁、罩撞销、及前天线的配置的变更例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车辆;
3:车体;
7:前罩;
13B:上横梁;
20:罩撞销;
23:罩闩锁;
25:端口用开口;
26:缘部;
26A:纵壁部;
26B:延伸部;
26C:结合孔;
27:装饰物;
28:框部(装饰物主部);
29:卡子;
30:外侧肋;
31:内侧肋;
32:密封部件;
45:端口装置;
46:端口(充电口);
49:盖;
50:盖锁机构;
81R:接收用天线;
82:控制装置(ECU);
84:前天线(发送用天线);
87:触摸传感器;
S:车体前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体前部结构S设置于四轮电动汽车的车辆1,具有划定车厢及配置在车厢的前方的前部空间2的车体3。车体3具备:左右的前挡泥板4,其划定前部空间2的左右侧部;前保险杠面5及前格栅6,它们划定前部空间2的前部;仪表盘面板(未图示),其划分前部空间2的后部与车厢的前部;以及底罩(未图示),其划定前部空间2的下部。前部空间2的上部朝向上方开口,在该前部空间2的上部开口设置有前罩7。
前罩7在后部的左右两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仪表盘结合,以能够以左右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仪表盘。由此,前罩7能够开闭前部空间2的上部开口。在前部空间2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左右的前轮8。
如图3所示,车体3具有:左右的前侧框架12,其在前部空间2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隔板13,其与左右的前侧框架12的前端结合。隔板13具有:左右的纵梁13A,其与左右的前侧框架12的前端分别结合,并上下延伸;上横梁13B,其左右延伸,在两端与左右的纵梁13A的上端结合;以及下横梁(未图示),其左右延伸,在两端与左右的纵梁13A的下端结合,由此隔板13形成前后开口的四边形的框形。在上横梁13B的下方配置有电气设备冷却用的散热器(未图示)。
在俯视观察时,在左右的前侧框架12之间设置有副框架15。副框架15具有:左右一对侧梁15A,其前后延伸;前梁15B,其左右延伸,在两端与左右的侧梁15A的前端结合;以及后梁15C,其左右延伸,在两端与左右的侧梁15A的后端结合,从而副框架15形成上下开口的四边形的框形。左右的侧梁15A分别借助向车外侧延伸的连结部件16与位于车外侧的前侧框架12结合。在副框架15设置有用于充电及供电的电气装置17。电气装置17例如是AC-DC转换器。此外,在副框架15支承有驱动前轮8的驱动用马达(未图示)。驱动用马达配置在电气装置17的下方。上横梁13B及前梁15B沿左右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如图5及图6所示,前梁15B配置在比上横梁13B低的位置。
如图5及图6所示,前罩7具有:板状的外面板7A,其配置在车外侧;以及板状的内面板7B,其配置在外面板7A的背面侧。内面板7B包括形成梁形状的部分,作为对外面板7A赋予刚性的骨架材料发挥功能。外面板7A的外缘通过折边加工与内面板7B的外缘结合。外面板7A与内面板7B可以进一步通过粘接剂在适当的位置结合。
如图4所示,在前罩7的前部的下表面(车体内部侧的面)设置有左右一对罩撞销20。罩撞销20分别通过将由圆钢构成的金属线呈U字状弯折而形成(参照图6)。罩撞销20分别配置成在侧面观察时形成U字形状,并且分别在上端焊接于前罩7的下表面的左右对称的位置。罩撞销20分别从前罩7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横梁13B设置有左右一对闩锁支架21。闩锁支架21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闩锁支架21具有:板状的主板部21A,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具有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主面;肋片21B,其在主板部21A的左右的侧缘向后方弯折;以及安装凸缘21C,其从肋片21B的下端分别向外侧弯折形成。闩锁支架21在左右的安装凸缘21C处被紧固在上横梁13B的上表面的与罩撞销20对应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主板部21A的前表面安装有闩锁支承部件22。闩锁支承部件22也通过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具备:主板部22A,其具有朝向大致前后方向的面;以及肋片22B(参照图5),其从主板部22A的左右两侧缘分别与闩锁支架21的主板部21A连接。在主板部21A中,在与罩撞销2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从上端向下方呈条状切口而成的容纳部22C。容纳部22C具有能够容纳罩撞销20的宽度。此外,在闩锁支承部件22的主板部22A的前表面,以与容纳部22C重叠的方式安装有与罩撞销20卡合的罩闩锁23。闩锁支承部件22在容纳部22C的下侧,以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转动的方式支承罩闩锁23。
罩闩锁23形成具有朝向前后方向的主面的板状。罩闩锁23具备在正面观察时从其左缘向右方呈条状切口的卡定部23A。卡定部23A设置在比容纳部22C的下缘靠上侧的位置,在正面观察时从左缘延伸到比容纳部22C的右缘靠右侧的位置。在罩撞销20容纳于容纳部22C的状态下,若罩闩锁23在正面观察时向左方旋转,则罩撞销20容纳于容纳部22C及卡定部23A。由此,罩撞销20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前罩7的位置被维持。在闩锁支承部件22还设置有:弹簧,其施力以使罩闩锁23向左方旋转;以及罩致动器,其接收规定的信号,使罩闩锁23向右方旋转。若使罩致动器驱动,则使罩闩锁23向右方旋转,罩撞销20与卡定部23A的卡合被解除,能够打开前罩7。另外,在图2中,省略闩锁支承部件22及罩闩锁23。
如图5所示,在前罩7的前部、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端口用开口25。如图4所示,端口用开口25设置成其整周收纳在车辆1的前罩7的内部。此外,端口用开口25在正面观察时位于左右的罩撞销20之间。
如图2所示,端口用开口25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大致长方形。如图7的(A)及(B)所示,在前罩7的划定端口用开口25的缘部26形成有:纵壁部26A,其向下方垂下;以及延伸部26B,其从纵壁部26A的下端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周侧延伸。纵壁部26A及延伸部26B遍及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而设置。在延伸部26B,在规定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结合孔26C(卡定孔)。
更详细而言,外面板7A沿着缘部26相对于其他部分向内面板7B侧垂下,从而形成纵壁部26A。内面板7B通过纵壁部26A的下侧,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周侧延伸,从而形成延伸部26B。外面板7A沿着缘部26,在多个部位与内面板7B点焊。点焊的结合部位优选为沿着大致长方形的缘部26的各边设置。
在缘部26的车体3的外部侧(表面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装饰物27。如图4所示,装饰物27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框部28(装饰物主部)。框部28沿着缘部26配置,覆盖缘部26的外表面及内缘。由此,框部28的表面侧向车辆外表面露出,构成车辆1的表面的一部分。如图7的(A)及图7的(B)所示,在框部28的车体3的内部侧(背面侧)形成有:外侧肋30,其沿着外缘设置;内侧肋31,其沿着内缘设置;以及卡子29,其与结合孔26C结合。外侧肋30向下方垂下,朝向延伸部26B延伸。外侧肋30形成遍及框部28的外缘全周、即端口用开口25的缘部26的整周而延伸的环状。
内侧肋31位于比延伸部26B的伸出端(端口用开口25的内周侧的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内侧肋31也朝向下方垂下。内侧肋31比外侧肋30更长地延伸设置。内侧肋31也形成遍及框部28的内周整周、即端口用开口25的缘部26的整周而延伸的环状。
卡子29设置在框部28的与结合孔26C上下重合的位置。卡子29分别具备:轴部29A,其向下方突出;以及卡定爪29B,其设置于轴部29A的突端。卡子29分别设置在比外侧肋30靠内周侧且比内侧肋31靠外周侧的位置。卡子29分别突入对应的结合孔26C。由此,装饰物27与前罩7结合,支承于前罩7。框部28沿着缘部26配置,框部28的上表面与前罩7的上表面大致共面。这样,通过在装饰物27设置卡子29,能够使其容易与前罩7的缘部26结合。
在纵壁部26A与外侧肋3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32。密封部件32可以是具有弹性的部件,由树脂制的橡胶等形成。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32也形成沿着纵壁部26A及外侧肋30延伸的环状,遍及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而设置。如图7的(A)及(B)所示,密封部件32在外周面与纵壁部26A弹性抵接,在内周面与外侧肋30弹性抵接。此外,通过遍及整周地设置密封部件32,密封部件32的位于夹着端口用开口25而相对的位置(例如端口用开口25的前缘及后缘)的部分分别对装饰物27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侧施力。由此,卡子29相对于结合孔26C向与结合孔26C的贯通方向垂直的方向被推压,因此装饰物27与前罩7的结合更牢固。
在车体3中,在与端口用开口25对置的位置、即与端口用开口25匹配的位置设置有端口装置45。端口装置45包括:装置主部47,其具备端口46;外壳48,其将端口46收纳在内部;盖49,其对端口46进行开闭;以及盖锁机构50,其将盖49锁定于闭合的位置。
端口46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外部电缆连接的连接口,作为若连接外部电缆则能够借助电气装置17向电池充电的充电口发挥功能。此外,端口46也可以作为通过连接外部电缆而向车外供给电力的供电口发挥功能。此外,装置主部47也可以具备与充电口对应的端口46和与供电口对应的端口46。
装置主部47形成大致四棱柱状。在装置主部47的端面设置有端口46,该端口46与电气装置17通过电缆连接。如图8所示,装置主部47被与上横梁13B和前梁15B结合的支承件53支承。此时,装置主部47配置在与端口用开口25匹配的位置(参照图1),端口46朝向端口用开口25开口。支承件53通过组合多个钣金部件而形成,具有:主部54,其在前缘与上横梁13B结合;以及腿部55,其从主部54的左右两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在后端与前梁15B结合。
如图9所示,主部54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安装部54A,其以上表面朝向前方且上方的方式倾斜;弯折肋片54B,其从安装部54A的前缘向下弯折;板状的前部安装片54D,其在弯折肋片54B的下缘经由弯折棱线54C向前方延伸;以及扩张片54E,其从安装部54A的左右侧部向斜后方延伸。如图8所示,主部54在前部安装片54D处紧固于上横梁13B。即,前部安装片54D对应于支承件53相对于上横梁13B的安装片。
这样,前部安装片54D从弯折肋片54B的下端包括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弯折棱线54C而向前方延伸。当因来自车体3上方的碰撞而从上方向支承件53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安装部54A相对于前部安装片54D被向下沉的方向挤压,主部54以弯折棱线54C作为弯折线弯折。由于利用主部54的变形吸收来自上方的碰撞能量,因此能够实现装置主部47的保护。
如图8及图9所示,腿部55形成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的板状,沿着其外缘向内侧弯折。腿部55的前端分别在焊接点W1焊接于扩张片54E的内表面。在腿部55的后端设置有屈曲并向内侧延伸的后部安装片55A。如图8所示,腿部55在后部安装片55A处分别紧固于前梁15B。
在腿部55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分别设置有第1安装片56及第2安装片57。第1安装片56及第2安装片57均通过弯折形成钣金部件而形成。第1安装片56分别具备:纵部56A,其沿着腿部55的外表面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横部56B,其从纵部56A的上端向内侧延伸。第1安装片56的纵部56A配置成与腿部55的外表面接触,在焊接点W2焊接。第2安装片57具备:纵部57A,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横部57B,其从纵部57A的上端向外侧延伸。第2安装片57的纵部57A弯折成与第1安装片56的外表面及腿部55的外表面分别接触,在多个焊接点W3焊接。
由此,在腿部55形成有:以双层重叠的方式与主部54焊接的接合部分;以及以双层重叠或三层重叠的方式与第1安装片56及第2安装片57焊接的接合部分。两个接合部分彼此分离,在腿部55的两个接合部分之间形成有由未与其他部件焊接的一块板材构成的非接合部分A(参照图8)。非接合部分A作为脆弱部55B发挥功能,其与两个接合部分相比弯曲刚性小,与其他部分相比因更小的载荷而变形。
这样,通过在支承件53设置脆弱部55B,若规定值以上的前面碰撞载荷作用于支承件53,则支承件53在脆弱部55B(即非接合部分A)处弯折,吸收碰撞能量。由此,能够防止载荷传递到电气装置17。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非接合部分A构成脆弱部55B,但不限定于本方式。例如,可以由支承件53的薄壁部分或切口部分构成脆弱部55B。
如图9所示,在支承件53的主部54设置有使装置主部47通过的容纳孔54F。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孔54F在安装部54A的中央从前缘延伸到后缘,将安装部54A左右一分为二。如图8所示,装置主部47配置成通过容纳孔54F,以朝向前方且上方的方式与主部54结合。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装置主部47的周围设置有将装置主部47收纳在内部的外壳48。外壳48具有前壁48A、后壁48B、左右的侧壁48C及底壁48D,形成为朝向上方开口的箱形。底壁48D具有:前底壁48E;后底壁48F,其相对于前底壁48E位于下方;以及纵壁48G,其设置在前底壁48E与后底壁48F之间,面朝向前后。后壁48B与后底壁48F连接,左右的侧壁48C与后底壁48F及纵壁48G连接。前底壁48E、后壁48B、及左右的侧壁48C形成朝向上方开口的凹部、即端口收纳部48H。后底壁48F、纵壁48G、后壁48B、及左右的侧壁48C形成朝向上方开口的凹部、即盖收纳部48J。盖收纳部48J的上端与端口收纳部48H的底部连续。在前底壁48E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外壳开口48K,装置主部47通过外壳开口48K而到达外壳48的内部。
在外壳48的左右侧壁48C的外表面,分别沿着侧壁48C结合有板状的侧板61(参照图5)。侧板61是金属板,通过螺栓等紧固于侧壁48C。在左右侧板61的下缘前部,分别结合有第1支承部件62。此外,在左右侧板61的下缘后部,分别结合有第2支承部件63。第1支承部件62及第2支承部件63是金属片。左右的第1支承部件62具有:纵片部62A,其从侧板61向下方延伸;以及横片部62B,其从纵片部62A的下端相对于纵片部62A呈大致直角地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左右的第2支承部件63具有:纵片部63A,其从侧板61向下方延伸;以及横片部63B,其从纵片部63A的下端相对于纵片部63A呈大致直角地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在支承件53的前部安装片54D设置有左右一对前调节螺母64。此外,在第1安装片56的横部56B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后调节螺母65。左右的第1支承部件62的横片部62B通过螺栓紧固于对应的前调节螺母64。此外,左右的第2支承部件63的横片部63B通过螺栓紧固于对应的后调节螺母65。
如图1及图6所示,在外壳48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有选择性地开闭端口用开口25的盖49。如图6所示,盖49具有:盖板68,其对端口用开口25进行开闭;以及左右一对铰链臂69,其分别从盖板68的左右两缘向下方延伸。
盖板68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盖板68可以由钢化玻璃或层压玻璃、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左右的铰链臂69是钣金部件,如图1及图6所示,各铰链臂69上下延伸,面朝向左右。各铰链臂69在上端与盖板68结合。铰链臂69在下端枢轴支承于外壳48的侧壁48C。由此,盖49以能够以铰链臂69的下端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48。如图6所示,在侧壁48C与铰链臂69之间,设置有将盖49向打开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70。
如图1及图6所示,盖49以铰链臂69的下端为中心,在闭合位置(图1的(A)及图6的实线)与打开位置(图1的(B)及图6的双点划线)之间转动。即,盖49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车体3。在闭合位置,盖板68大致水平地配置,闭合端口用开口25。此外,盖板68在闭合位置处,其外表面与装饰物27的上表面大致共面,并沿着前罩7配置。在打开位置,盖板68位于比铰链臂69的下端靠后方的位置,大致垂直地配置,打开端口用开口25。当盖49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盖板68以铰链臂69的下端为中心向后方旋转。详细地说,从车体3的左侧方观察,盖板68以铰链臂69的下端为中心向右旋转。盖板68在打开位置处,大部分收纳于盖收纳部48J,一部分向前罩7的上方突出。
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上横梁13B的上表面设置有上支架73。上支架73是弯折形成的钣金部件,其连接外壳48的前端的下部与上横梁13B的上表面。更详细而言,上支架73包括前支架74以及与前支架74结合的后支架75。前支架74具有:檐部74A,其在下侧与外壳48的前端下部结合,向大致后方延伸;以及前部凸缘74B,其从檐部74A向大致上方延伸。后支架75具有:第1纵壁75A,其与前部凸缘74B结合,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第1横壁75B,其从第1纵壁75A的下缘向大致后方延伸;第2纵壁75C,其从第1横壁75B的后缘向大致下方延伸;以及第2横壁75D,其从第2纵壁75C的下缘向大致后方延伸,与上横梁13B的上表面结合。后支架75与前支架74同样地由弯折形成的钣金部件构成。由此,外壳48的前部借助上支架73支承于上横梁13B。
盖锁机构50包括:盖撞销71,其设置在盖板68的背面;以及盖闩锁78,其与盖撞销71卡合,将盖49保持在闭合位置。如图6所示,盖撞销71通过将由圆钢构成的金属线呈U字状弯折而形成(参照图5)。盖撞销71配置成在侧面观察时形成U字形状,与盖板68的下表面前端且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的位置结合。
如图1所示,在外壳48的前部,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76。如图6所示,盖闩锁78设置在贯通孔76的下侧。盖闩锁78与后支架75的第1纵壁75A的后表面结合。在第1纵壁75A还设置有:弹簧,其对盖闩锁78向闭合位置施力;以及盖致动器,其接收规定的信号,使盖闩锁78向打开位置旋转。
如图1所示,在车辆1上搭载有智能钥匙系统80。智能钥匙系统80包括:多根发送用天线81T,其设置于车体3;一根接收用天线81R,其设置于车体3;控制装置82(ECU),其与全部的发送用天线81T及接收用天线81R连接;以及便携设备83,其与车体3分体。发送用天线81T是向车内和车外分别在几m左右的范围内发送LF频段的电波的LF天线,接收用天线81R是接收UHF频段的电波的UHF天线。便携设备83具有:接收部,其能够接收从发送用天线81T发送的电波;以及发送部,其能够发送可被接收用天线81R接收的UHF频段的电波。ECU82在与便携设备83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以进行用户认证通信。例如,ECU82可以构成为,当能够对接收到向车体3的左右侧方发送电波的发送用天线81T的电波的便携设备83进行用户认证通信时,对门进行锁定/解锁。
智能钥匙系统80包括:前天线84(参照图4),其作为发送用天线81T之一设置在隔板13的前表面上端;以及触摸传感器模块85(参照图7的(A)),其设置在装饰物27的背侧。前天线84和触摸传感器模块85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布线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ECU82连接。此外,ECU82与使盖闩锁78向打开位置移位的盖致动器连接,能够控制盖闩锁78的开闭。
如图3及图4所示,前天线84是LF天线,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天线主体84A,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紧固部84B,其从天线主体84A的延伸方向两端向外侧延伸。前天线84在紧固部84B紧固于上横梁13B。更详细而言,在上横梁13B设置有沿着其前缘向下方延伸的前纵壁86(参照图5),前天线84紧固于前纵壁86的前表面、即上横梁13B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天线84与前纵壁86的前表面中比前纵壁86的上缘靠下侧的部分结合。前天线84与前纵壁86的前表面中在正面观察时左右一对闩锁支架21之间、且靠右侧闩锁支架21的位置结合。此外,此时前天线84构成为,能够向车体前方的半径几m左右的区域(参照图1。以下为检测区域R)内发送LF频段的电波。
如图5及图6所示,前天线84的前端位于比罩撞销20及罩闩锁23的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即,罩撞销20及罩闩锁23的前端位于前天线84的前侧。由此,当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利用罩撞销20及罩闩锁23保护前天线84。前天线84与比前纵壁86的上缘靠下侧的部分结合,因此难以从车体3的上方向前天线84施加载荷,能够从车体3的上方保护前天线84避免载荷。此外,前天线84的前端位于比外壳48的前端、即端口装置45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而且,前天线84的前端位于比上支架73的前端、更详细而言前支架74的檐部74A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上支架73从下侧支承外壳48的前端,提高外壳48的刚性,并且当发生前侧碰撞时能够从前支架74经由后支架75将载荷传递到隔板13的上表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天线84。
当发生前侧碰撞时,施加到檐部74A的载荷传递到前部凸缘74B、第1纵壁75A、第1横壁75B、第2纵壁75C、及第2横壁75D,并到达上横梁13B。此时,第2横壁75D与上横梁13B的上表面结合,因此载荷难以传递到上横梁13B的前表面,从而载荷难以传递到与上横梁13B的前表面结合的前天线84。由此,能够保护前天线84。此外,通过将后支架75构成为包括第1纵壁75A、第1横壁75B、第2纵壁75C、及第2横壁75D,后支架75容易因发生前侧碰撞时的载荷而变形,因此载荷难以传递到前天线84,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天线84。
如图7的(A)所示,触摸传感器模块85具备:触摸传感器87(参照图10);大致长方形状的基板88,其设置有触摸传感器87;传感器壳体89,其收纳基板88;以及密封部90,其在传感器壳体89的内部覆盖基板88。如图10所示,传感器壳体89是形成有收纳基板88的收纳凹部89C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箱体。更详细而言,传感器壳体89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壳体底壁89A,其与基板88对应;以及壳体侧壁89B,其沿着壳体底壁89A的外周缘设置。收纳凹部89C由壳体底壁89A及壳体侧壁89B划定。基板88沿着收纳凹部89C的底面(即壳体底壁89A的内表面)配置。如图10所示,密封部90是在以触摸传感器87与收纳凹部89C的壳体底壁89A接触的方式将基板88收纳于收纳凹部89C后,通过用树脂对收纳凹部89C进行灌封而形成的。通过这样构成,基板88被密封部90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水或灰尘与触摸传感器87接触。触摸传感器87非接触地检测人的手的接近,并输出对应的信号,例如可以是静电容量式的触摸传感器。
如图2及图7所示,触摸传感器模块85设置在与端口用开口25的前缘对应的框部28的背面。触摸传感器模块85在传感器壳体89的壳体底壁89A的外表面,粘接固定于外侧肋30与内侧肋31之间的部分。由此,触摸传感器87配置在外侧肋30与内侧肋31之间。更详细而言,包括触摸传感器87的触摸传感器模块85配置在比外侧肋30靠端口用开口25的内周侧的位置,且配置在比内侧肋31靠端口用开口25的外周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包括触摸传感器87的触摸传感器模块85位于左右一对罩撞销20之间,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不与两个罩撞销20重叠的位置。由此,当发生前侧碰撞时,施加到罩撞销20的载荷难以传递到触摸传感器87,因此能够保护触摸传感器87。
如图2及图7的(A)所示,在触摸传感器模块85的上方、且与端口用开口25的前缘对应的框部28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部91。凸部91形成前后延伸的条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凸部91设置有3个,分别位于触摸传感器模块85的左缘、中央、右缘的上方。触摸传感器87检测用户向装饰物27的前部表面的被位于大概左右两端的凸部91夹着的区域内的接触,输出对应的信号。这样通过设置凸部91,用户能够容易把握利用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接触的范围。
凸部91可以如图7的(A)所示,在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最向车外侧突出。由此,由于能够诱导用户接触触摸传感器87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能够更灵敏地检测用户的接触。此外,在左右两侧的凸部91之间,装饰物27的表面可以弯曲成向上方凸起。由此,能够诱导用户接触左右两侧的凸部91之间的、车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能够更灵敏地检测用户的接触。
接下来,对车体前部结构S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为用于使得当开始充电时用户能够容易打开盖49的结构,车体前部结构S包括端口用开口25、端口装置45、装饰物27、ECU82、便携设备83、前天线84、接收用天线81R、及触摸传感器模块85。
若持有便携设备83的用户移动到车辆前方的检测区域R的内部,则ECU82经由前天线84及接收用天线81R,与便携设备83进行本人认证。若用户接触到装饰物27的前部表面的被位于左右两端的凸部91夹着的区域内,则由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该接触。ECU82在经由前天线84及接收用天线81R与便携设备83完成了本人认证、且由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接触时,使盖致动器驱动,打开盖闩锁78。由此,盖闩锁78与盖撞销71的卡合被解除。因而,盖49被施力部件70施力,盖49被打开。(图1的(B))。这样,用户能够容易打开盖49,能够在端口46连接外部电缆而容易开始充电。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车体前部结构S的效果进行说明。若持有便携设备83的用户移动到检测区域R并接触装饰物27的表面的凸部91之间的部分,则盖49被打开。这样,不需要插入钥匙等操作,通过对车体3的表面的接触,盖49就能够打开,因此充电作业变容易。此外,当ECU82对便携设备83进行了本人认证、且由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对装饰物27的表面的接触时,驱动盖致动器,从而解除盖49的锁定,因此能够防止用户无意识地打开盖49。
由于触摸传感器87可能因水或灰尘而损坏,因此希望不露出到车体3的表面。但是,若在前罩7的背侧设置触摸传感器87,则由于前罩7由钢板构成,难以检测用户对车体3的表面的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触摸传感器87设置在树脂制的装饰物27的背面(车体内部侧的面),不使触摸传感器87向车体3的表面露出,就能够将用户对盖锁的解锁意图检测为对车体3的表面、即装饰物27的表面(车体外部侧的面)的接触。此外,如图1所示,端口用开口25以及对端口用开口25进行开闭的盖49配置在前罩7的前部。当打开位于前罩7的前端的盖49时,用户估计站立在车辆前侧,此时,由触摸传感器87检测用户的触摸动作的部分(图2的着色部分。以下为触摸部分)接近用户的站立位置,位于容易触摸的前罩7的前部且车宽方向中央,因此容易直观地知道触摸部分的位置,能够提高操作性。
此外,如图6及图7的(A)所示,盖49通过以左右方向为轴线转动而打开,触摸传感器87配置在比该盖49的转动范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触摸部分设置在比盖49的转动范围靠前方的位置。因而,能够防止用户身体的一部分进入盖49的转动范围,能够防止盖49在打开时碰到进行了触摸动作的用户。此外,由于触摸传感器87配置在设置于前罩7的装饰物27,例如与配置在前格栅6的情况相比,用户不用弯腰就能够容易进行触摸操作。
触摸传感器87收纳于传感器壳体89并被灌封。由此,能够防止因雨水或灰尘等附着于触摸传感器87而引起的损坏。此外,触摸传感器87配置在收纳凹部89C的底面,触摸传感器模块85在壳体底壁89A的外表面粘接固定于装饰物27,因此能够减小触摸传感器87与装饰物27的表面的距离,能够使触摸传感器87的灵敏度良好。此外,触摸传感器87被收纳于传感器壳体89并被灌封后,与装饰物27粘接。由此,不需要在将触摸传感器87与装饰物27粘接后进行灌封,触摸传感器87相对于装饰物27的组装变容易。
此外,在缘部26与装饰物27之间、更详细而言在纵壁部26A与外侧肋3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32。由于密封部件32向装饰物27的内周侧移动被外侧肋30限制,因此能够使密封部件32的定位容易。密封部件32与纵壁部26A及外侧肋30这两者弹性地抵接。由此,纵壁部26A与外侧肋30之间被密封部件32密封。因此,能够防止雨水或灰尘通过纵壁部26A与外侧肋30之间,沿着延伸部26B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侧、即装饰物27的内周侧侵入。如图7的(A)所示,装饰物27利用卡子29仅在外周侧固定于延伸部26B,以悬臂结构支承于延伸部26B。密封部件32与外侧肋30和纵壁部26A抵接,挤压外侧肋30,使其远离纵壁部26A。由此,卡子29被向结合孔26C的缘部挤压,从而卡子29与结合孔26C的结合变牢固。这样,由于成为密封部件32从外侧肋30的侧面支承的形式,能够更牢固地将装饰物27固定于前罩7。
由于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设置在外侧肋30的内周侧,雨水或灰尘因密封部件32而难以到达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由此,防止了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的损坏,能够保护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
此外,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配置在内侧肋31与外侧肋30之间。由此,触摸传感器87及卡子29被肋从内周侧及外周侧夹着,因此雨水或灰尘难以到达,能够防止它们的损坏。
内侧肋31设置在比延伸部26B靠开口的内侧的位置。因而,如图7的(A)所示,在缘部26的前部,形成了通过盖49与内侧肋31之间、及端口装置45(更详细而言是外壳48)与内侧肋31之间的通路P。到达盖49的表面及盖49与装饰物27之间的水通过该通路P,按照图7的(A)所示的箭头向下方排出。由此,能够防止水到达触摸传感器87。此外,如图7的(A)所示,通过将内侧肋31延伸设置为比外侧肋30长,能够将端口装置45和内侧肋31之间的间隙与框部28和延伸部26B之间的间隙隔开。由此,通过通路P的水或灰尘难以因框部28与延伸部26B的间隙而侵入,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触摸传感器87。
如图7的(B)所示,在缘部26的后部,也形成了通过盖49与内侧肋31之间、及端口装置45(更详细而言是外壳48)与内侧肋31之间的通路Q。到达盖49与装饰物27之间的水通过该通路Q,按照图7的(B)所示的箭头向下方排出。此外,为了防止向下方排出的水贮存在外壳48的底部,可以在后底壁48F设置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排水孔。如图7的(A)所示,可以沿着盖板68的外周缘设置树脂制的密封部件95,构成为该密封部件95的一部分与外壳48的上缘抵接。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侧侵入。
纵壁部26A及延伸部26B分别遍及缘部26的整周而设置。外侧肋30及密封部件32也遍及装饰物27的外周整周、即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而设置。因此,能够遍及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地防止雨水或灰尘从装饰物27与前罩7的间隙侵入。由此,由于防止了雨水或灰尘向装饰物27的背侧侵入,能够有效地防止装饰物27的损坏或劣化。而且,密封部件32遍及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地对外侧肋30朝向端口用开口25的内侧施力。由此,在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卡子29被向结合孔26C的缘部挤压,从而卡子29与结合孔26C的结合变牢固。由此,能够将装饰物27更牢固地固定于前罩7。
从前天线84发出的电波是难以透过金属的LF频段的电波,因此希望在前天线84与车外之间尽可能减少金属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天线84与左右延伸的横梁之一、即设置在车体3的前端的上横梁13B的前纵壁86的前表面结合。由此,能够尽可能减少位于车辆1前方的便携设备83与前天线84之间的金属部件,因此来自前天线84的电波更可靠地到达便携设备83。此外,前天线84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盖49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前天线84的位置更接近盖49。由此,当用户接近盖49时,来自前天线84的电波更可靠地到达用户持有的便携设备83。
以上结束了对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大幅度地变形进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ECU82当通过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对装饰物27的表面的接触、且在与便携设备83之间进行了本人认证时,解除盖49的锁定,但不限定于本方式。例如,ECU82可以构成为,当通过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对装饰物27的表面的长按操作时、当短时间内两次检测到对装饰物27的表面的接触时(检测到双击时)、或者当通过触摸传感器87检测到用户的手罩在触摸传感器87的上方时,在与便携设备83之间进行通信,进行本人认证,解除盖49的锁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板88收纳于传感器壳体89,但不限定于本方式。例如,如图11所示,基板88可以在内侧肋31与外侧肋30之间直接粘接于框部28的背面。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内侧肋31与外侧肋30之间,设置分别位于内周侧及外周侧的两个灌封用肋100,在将基板88配置在两个灌封用肋100之间后,对两个灌封用肋100之间进行灌封。由此,能够密封基板88而保护触摸传感器87,并且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天线84紧固在前纵壁86的前表面的靠右侧(正面观察时为左侧)闩锁支架21的位置,但不限定于本方式。例如,如图12的(A)所示,前天线84可以在前纵壁86的前表面,紧固于正面观察时的两个闩锁支架21的大致中央的部分。此外,如图12的(B)所示,可以在前罩7的背面前端且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设置一个罩撞销20,在上横梁13B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一个罩闩锁23。此时,前天线84可以配置在前纵壁86的前表面,且接近罩闩锁23的左右任意一方来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32形成为环状,但不限定于该方式。密封部件32实质上遍及端口用开口25的整周而配置即可,例如密封部件32可以是沿着端口用开口25的缘部26配置并在两端彼此重叠的带状的橡胶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天线84设置在上横梁13B的前表面,但不限定于本方式。接收用天线81R可以设置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天线84相同的位置。

Claims (10)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备:
开口,其设置为整周收纳在车辆的前罩内;
端口装置,其支承于车体,且具备:充电口及供电口中的至少一个,其配置在与所述开口匹配的位置;盖,其选择性地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以及盖锁机构,其将所述盖锁定在闭合所述开口的位置;
装饰物,其配置成与划定所述开口的缘部重叠;
触摸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装饰物的车体内部侧,输出与用户对所述装饰物的车体外部侧的面的接触对应的信号;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触摸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所述盖锁机构以解除所述盖的锁定,
所述缘部包括:纵壁部,其向下方垂下;和延伸部,其从所述纵壁部的下端向所述开口的内侧延伸,
所述装饰物包括:装饰物主部,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延伸部,并且具备与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结合孔结合的卡子;以及外侧肋,其从所述装饰物主部朝向所述延伸部延伸,
在所述纵壁部与所述外侧肋之间设置有与两者抵接的密封部件,
所述触摸传感器配置在比所述外侧肋靠所述开口的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卡子的所述开口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及所述延伸部遍及所述开口的实质上的整周而设置,
所述密封部件及所述外侧肋也遍及所述开口的实质上的整周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前罩的前部,
所述盖以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体,
所述触摸传感器位于所述车体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且所述装饰物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物在比所述外侧肋靠所述开口的内侧的位置处,具有延伸到比所述外侧肋靠下方的位置的内侧肋,
在所述外侧肋与所述内侧肋之间配置有所述触摸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前部结构具有:
横梁,其在所述车辆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天线,其用于用户认证通信,
所述天线与所述横梁的前表面结合,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天线的信号和来自所述触摸传感器的信号,控制所述盖锁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盖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罩的车体内部侧的面设置有罩撞销,
在所述横梁设置有罩闩锁,该罩闩锁与所述罩撞销卡合,将所述前罩锁定在闭合位置,
所述天线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罩撞销及所述罩闩锁的前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口装置的前端与所述横梁通过前支架以及与所述前支架结合的后支架连接,
所述前支架包括:檐部,其与所述端口装置的前端下部结合,并向后方延伸;以及前部凸缘,其从所述檐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后支架具有:第1纵壁,其与所述前部凸缘结合,上下延伸;第1横壁,其从所述第1纵壁的下缘向后方延伸;第2纵壁,其从所述第1横壁的后缘向下方延伸;以及第2横壁,其从所述第2纵壁的下缘向后方延伸,与所述横梁的上表面结合,
所述前支架的前端位于比所述天线的前端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撞销的前端位于比所述触摸传感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所述罩撞销与所述触摸传感器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CN201910915345.2A 2018-09-27 2019-09-26 车体前部结构 Active CN110949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1350 2018-09-27
JP2018181350A JP6704025B2 (ja) 2018-09-27 2018-09-2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544A true CN110949544A (zh) 2020-04-03
CN110949544B CN110949544B (zh) 2022-06-03

Family

ID=69975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5345.2A Active CN110949544B (zh) 2018-09-27 2019-09-26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04025B2 (zh)
CN (1) CN110949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7592B (zh) * 2022-09-13 2024-04-12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一种取消汽车门锁的机械锁芯的实现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26A (ja) * 1998-09-11 2000-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3754273A (zh) * 2014-02-11 2014-04-3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充电口盖
JP2014112997A (ja) * 2012-12-05 2014-06-1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JP2014151687A (ja) * 2013-02-06 2014-08-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CN104709364A (zh) * 2014-12-31 2015-06-1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水、防尘充电口结构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8004A (ja) * 1998-05-07 1999-11-1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充電リッド自動操作装置
US7677631B1 (en) * 2008-11-14 2010-03-16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access assembly
JP5320055B2 (ja) * 2008-12-25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用開閉体構造
JP5864242B2 (ja) * 2011-12-14 2016-02-1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リッドロック制御装置
JP6015277B2 (ja) * 2012-09-19 2016-10-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ポート構造
JP2016182922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外装部品
DE102016202215A1 (de) * 2016-02-12 2017-08-17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Verstellvorrichtung mit einer fremdkraftbetätigt verstellbaren Verschlussklappe
DE102016004557A1 (de) * 2016-04-15 2017-10-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lappe mit einem Anzeigemitt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26A (ja) * 1998-09-11 2000-03-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14112997A (ja) * 2012-12-05 2014-06-1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JP2014151687A (ja) * 2013-02-06 2014-08-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の充電部構造
CN103754273A (zh) * 2014-02-11 2014-04-3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充电口盖
CN104709364A (zh) * 2014-12-31 2015-06-1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水、防尘充电口结构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04025B2 (ja) 2020-06-03
JP2020050128A (ja) 2020-04-02
CN110949544B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8319B2 (en) Door module for vehicle door
JP4161664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CN110949540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3873565B2 (ja) 自動車用ドア
US20130157485A1 (en) Charging port cover and charging port structure
JP5313701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及びロッキングシステム
JP3882448B2 (ja) 自動車用ドア及び自動車用ドアの組立方法
US8556332B2 (en) Vehicle door
JP4423612B2 (ja) ドアガードバーの取付構造
CN113015657A (zh) 门用配线模块
CN110949539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5966203B2 (ja)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CN110949544B (zh) 车体前部结构
WO2006001263A1 (ja) 車両用ハンドル
JP2021104690A (ja) 電装品取付構造
TWI694014B (zh) 超音波感測器之安裝構造
JP2003212153A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内部構造
JP2015039991A (ja) 後部車体構造
JP482133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開閉構造
JP6084702B2 (ja) 車両用ドア
WO2010001748A1 (ja) 自動車用防犯装置
JP3888339B2 (ja) 自動車用ドア構造
JP2021025320A (ja) 検知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
JP2005280531A (ja) 車輌用空気通路システム
JP2021160557A (ja) バック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