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945250A -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5250A
CN110945250A CN201780093366.XA CN201780093366A CN110945250A CN 110945250 A CN110945250 A CN 110945250A CN 201780093366 A CN201780093366 A CN 201780093366A CN 110945250 A CN110945250 A CN 110945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propeller fan
shaft
rotation axis
shaf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33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5250B (zh
Inventor
山本胜幸
寺本拓矢
田所敬英
伊藤广阳
宇贺神裕树
滨田慎悟
池田尚史
阿部贵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45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5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2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04D29/329Details of the hub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4Blade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25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comprising axial flow and radial flow st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8Blad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螺旋桨风扇具备:筒状的轴部,其设置在旋转轴上;多个叶片,其设置在轴部的外周侧;连接部,其与轴部相邻地设置,并将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彼此连接;第一肋,其形成于多个叶片各自的正压面及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下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肋,其形成于多个叶片各自的负压面及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上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Description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叶片的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多个叶片的轴流风扇。多个叶片中的一枚叶片的前缘和在旋转方向上与该叶片相邻的叶片的后缘用板状的连结部连接。在多个叶片各自的压力面上,从旋转轴线的周围向叶片的外周缘配置有板状的增强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2155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轴流风扇中,在旋转轴线的周围形成有供电机的驱动轴卡合的圆筒形状的轴孔部、与轴孔部同轴地形成并从外周侧支承轴孔部的圆筒部以及形成于轴孔部与圆筒部之间的多个结合肋。圆筒部形成为比轴孔部大一圈。当轴流风扇动作时,分别在沿着旋转轴线的圆筒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生成比较大的滞流区域。因此,存在轴流风扇的送风效率会下降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送风效率提高的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螺旋桨风扇具备:筒状的轴部,所述筒状的轴部设置在旋转轴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外周侧;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轴部相邻地设置,并将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彼此连接;第一肋,所述第一肋形成于所述多个叶片各自的正压面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下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所述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肋,所述第二肋形成于所述多个叶片各自的负压面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上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所述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上述本发明的螺旋桨风扇。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本发明的送风装置。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利用第一肋及第二肋在构造上增强轴部、多个叶片及多个连接部。由此,由于能够使轴部小直径化,所以能够缩小分别在轴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生成的滞流区域。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第一肋及第二肋分别在轴部的下游侧及上游侧产生空气的流动,所以能够进一步缩小轴部的下游侧及上游侧的滞流区域。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二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三例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四例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五例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二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三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四例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五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图。
图14是示出在轴向上堆叠多个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风扇100而成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图。
图16是示出在轴向上堆叠多个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100而成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室外机3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螺旋桨风扇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等制冷循环装置或换气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结构的后视图。在图1中,示出从正压面20a侧观察螺旋桨风扇100而得到的结构。在图2中,示出从负压面20b侧观察螺旋桨风扇100而得到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螺旋桨风扇100具有设置在旋转轴R上并以旋转轴R为中心旋转的圆筒状的轴部10、设置在轴部10的外周侧的多个叶片20及将多个叶片20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20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部25。螺旋桨风扇100例如是使用树脂将轴部10、多个叶片20及多个连接部25一体地成形而成的一体叶片。螺旋桨风扇100不限于利用树脂成形,也可以通过金属板成形来形成。螺旋桨风扇100是不具备毂部的所谓的无毂型螺旋桨风扇。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以下,有时称为轴部10的旋转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在图2中为逆时针方向。
轴部10具有沿着旋转轴R向正压面20a侧即在空气的流动中向下游侧突出的圆筒状的下游侧轴部10a、沿着旋转轴R向负压面20b侧即在空气的流动中向上游侧突出的圆筒状的上游侧轴部10b。下游侧轴部10a及上游侧轴部10b同轴地形成。在轴部10的内周部,形成有沿着旋转轴R贯通的轴孔13。驱动螺旋桨风扇100的风扇电机110的驱动轴111被插入到轴孔13中(参照后述的图19)。
多个叶片20在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周向上以大致恒定的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0的数量为三个。多个叶片20中的每一个具有前缘21、后缘22及外周缘23。前缘21是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叶片20的前方的缘部。后缘22是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叶片20的后方的缘部。外周缘23是位于叶片20的外周侧并设置于前缘21的外周端与后缘22的外周端之间的缘部。多个叶片20各自的内周侧与轴部10的外周面连接。
多个连接部25中的每一个例如具有板状的形状,与轴部10的外周侧相邻地设置。多个连接部25中的每一个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下游侧的表面25a将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20的正压面20a彼此平滑地连接。多个连接部25中的每一个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上游侧的表面25b将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20的负压面20b彼此平滑地连接。多个连接部25各自的外周侧的缘部25c将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20中的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前方的叶片20的后缘22与在该旋转方向上位于后方的叶片20的前缘21连接。以旋转轴R为中心并与连接部25的缘部25c接触的最小半径的假想圆筒面C1位于比轴部10的外周面靠外周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多个叶片20各自的正压面20a和多个连接部25各自的下游侧的表面25a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在与旋转轴R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呈板状突出的多个第一肋11。多个第一肋11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相对于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稍微弯曲。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一肋11中的每一个从下游侧轴部10a的外周面向螺旋桨风扇100的径向外侧延伸,在至少一部分经由连接部25的表面25a。多个第一肋11在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周向上以大致恒定的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肋11仅形成在比假想圆筒面C1靠内周侧的位置,但多个第一肋11也可以延伸到比假想圆筒面C1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一肋11仅形成在比风扇电机110(在图1中未图示)的框体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后面说明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一肋11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多个叶片20各自的负压面20b和多个连接部25各自的上游侧的表面25b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在与旋转轴R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呈板状突出的多个第二肋12。多个第二肋12中的每一个也可以相对于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稍微弯曲。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二肋12中的每一个从上游侧轴部10b的外周面向螺旋桨风扇100的径向外侧延伸,在至少一部分经由连接部25的表面25b。多个第二肋12在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周向上以大致恒定的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肋12仅形成在比假想圆筒面C1靠内周侧的位置,但多个第二肋12也可以延伸到比假想圆筒面C1靠外周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第二肋12仅形成在比风扇电机110(在图2中未图示)的框体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位置。后面说明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二肋12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11的数量及第二肋12的数量均为与叶片20的数量相同的三个。然而,第一肋11的数量及第二肋12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第一肋11的数量与第二肋12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但是,从提高螺旋桨风扇100的平衡的观点出发,第一肋11的数量及第二肋12的数量分别优选与叶片20的数量相同或其整数倍。另外,如后所述,从提高将多个螺旋桨风扇100堆叠时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第一肋11的数量及第二肋12的数量均优选为三个以上。并且,从防止将多个螺旋桨风扇100堆叠时的晃动的观点出发,第一肋11的数量及第二肋12的数量均优选为三个。
对利用上述那样的结构得到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中,利用形成在正压面20a侧的第一肋11和形成在负压面20b侧的第二肋12,在构造上增强轴部10、叶片20及连接部25。由此,当与专利文献1的结构进行比较时,由于能够使轴部10小型化及小质量化,所以能够使轴部10小直径化。因此,能够缩小在轴部1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生成的滞流区域。
另外,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不仅会增强轴部10、叶片20及连接部25,还进行空气动力学的工作。通过使正压面20a侧的第一肋11旋转,从而使在轴部10的下游侧生成的滞流区域的空气扩散。从滞流区域扩散的空气被供给到通过叶片20的旋转而形成在该区域的外周侧的主流区域。由此,由于滞流区域进一步缩小,所以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通过使负压面20b侧的第二肋12旋转,从而向空气传递离心力,产生从上游侧轴部10b附近流向径向外侧的空气的流动。由此,上游侧轴部10b附近的空气被供给到主流区域。从上游侧轴部10b的上游侧向空气流出的上游侧轴部10b附近供给空气。因此,在生成了滞流区域的轴部10的上游侧,生成流向上游侧轴部10b的空气的流动。由此,由于滞流区域进一步缩小并且空气的流路扩大,所以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提高。
如后述的图19所示,通常会在螺旋桨风扇100的上游侧配置风扇电机110及支承该风扇电机110的支承构件120。在该情况下,螺旋桨风扇100的上游侧位于更容易产生滞流的环境下。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肋12在具备螺旋桨风扇100和配置在该螺旋桨风扇100的上游侧的风扇电机110的送风装置中进一步发挥效果。
第一肋11既可以形成为跨设在叶片20的正压面20a上及连接部25的表面25a上,也可以仅形成在叶片20的正压面20a上,也可以仅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a上。在第一肋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a上的情况下,能够给具有将叶片20彼此连接的作用的连接部25带来空气动力学效果。另外,在第一肋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a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肋11增强应力容易集中的连接部25。
同样地,第二肋12既可以形成为跨设在叶片20的负压面20b上及连接部25的表面25b上,也可以仅形成在叶片20的负压面20b上,也可以仅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b上。在第二肋1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b上的情况下,能够给具有将叶片20彼此连接的作用的连接部25带来空气动力学效果。另外,在第二肋1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连接部25的表面25b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二肋12增强应力容易集中的连接部25。
接着,说明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一肋11的形状。图3是示出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一例的图。在图3及后述的图4~图7中,示出从正压面20a侧观察到的第一肋11的形状。在此,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的第一肋11中,将与下游侧轴部10a连接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设为第一根基部11a,将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径向外侧的端部设为第一前端部11b。如图3所示,第一例的第一肋11从第一根基部11a到第一前端部11b沿着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呈直线延伸。
图4是示出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二例的图。如图4所示,本例的第一肋11具有涡轮叶片形状。即,第一前端部11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后方的位置。第一肋11从第一根基部11a到第一前端部11b相对于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向旋转方向后方倾斜,并且呈直线延伸。
图5是示出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三例的图。如图5所示,本例的第一肋11与上述第二例同样地具有涡轮叶片形状。即,第一前端部11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后方的位置。并且,第一肋11具有在从第一根基部11a到第一前端部11b之间向旋转方向后方弯曲或折曲的形状。
图6是示出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四例的图。如图6所示,本例的第一肋11具有西洛克叶片形状。即,第一前端部11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前方的位置。第一肋11从第一根基部11a到第一前端部11b相对于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向旋转方向前方倾斜,并且呈直线延伸。
图7是示出第一肋11的形状的第五例的图。如图7所示,本例的第一肋11与第四例同样地具有西洛克叶片形状。即,第一前端部11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前方的位置。并且,第一肋11具有在从第一根基部11a到第一前端部11b之间向旋转方向前方弯曲或折曲的形状。
图3~图7所示的任一个第一肋11均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空气动力学的工作。因此,即使设置有图3~图7所示的任一个第一肋11,也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提高。其中,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肋11具有涡轮风扇形状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降低第一肋11旋转时的空气阻力,所以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图5所示那样向旋转方向后方弯曲或折曲的第一肋11与图4所示的第一肋11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
接着,说明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二肋12的形状。图8是示出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一例的图。在图8及后述的图9~图12中,与图2不同,示出从正压面20a侧透视观察第二肋12时的形状。即,在图8~图12中观察第二肋12的方向与在已经示出的图3~图7中观察第一肋11的方向相同。因此,图8~图12中的轴部10的旋转方向与图3~图7中的轴部10的旋转方向同样地成为顺时针方向。在此,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的第二肋12中,将与上游侧轴部10b连接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设为第二根基部12a,将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径向外侧的端部设为第二前端部12b。如图8所示,第一例的第二肋12从第二根基部12a到第二前端部12b沿着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呈直线延伸。
图9是示出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二例的图。如图9所示,本例的第二肋12具有涡轮叶片形状。即,第二前端部12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后方的位置。第二肋12从第二根基部12a到第二前端部12b相对于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向旋转方向后方倾斜,并且呈直线延伸。
图10是示出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三例的图。如图10所示,本例的第二肋12与上述第二例同样地具有涡轮叶片形状。即,第二前端部12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后方的位置。并且,第二肋12具有在从第二根基部12a到第二前端部12b之间向旋转方向后方弯曲或折曲的形状。
图11是示出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四例的图。如图11所示,本例的第二肋12具有西洛克叶片形状。即,第二前端部12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前方的位置。第二肋12从第二根基部12a到第二前端部12b相对于以旋转轴R为中心的径向向旋转方向前方倾斜,并且呈直线延伸。
图12是示出第二肋12的形状的第五例的图。如图12所示,本例的第二肋12与第四例同样地具有西洛克叶片形状。即,第二前端部12b在螺旋桨风扇10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前方的位置。并且,第二肋12具有在从第二根基部12a到第二前端部12b之间向旋转方向前方弯曲或折曲的形状。
图8~图12所示的任一个第二肋12均能够进行上述那样的空气动力学的工作。因此,即使设置有图8~图12所示的任一个第二肋12,也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提高。其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第二肋12具有涡轮风扇形状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降低第二肋12旋转时的空气阻力,所以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图10所示那样向旋转方向后方弯曲或折曲的第二肋12与图9所示的第二肋12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具备:筒状的轴部10,所述筒状的轴部10设置在旋转轴R上;多个叶片20,所述多个叶片20设置在轴部10的外周侧;连接部25,所述连接部25与轴部10相邻地设置,并将多个叶片20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20彼此连接;第一肋11,所述第一肋11形成于多个叶片20各自的正压面20a及连接部25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下游侧的表面25a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轴部10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肋12,所述第二肋12形成于多个叶片20各自的负压面20b及连接部25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上游侧的表面25b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轴部10向径向外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利用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在构造上增强轴部10、多个叶片20及多个连接部25。由此,由于能够使轴部10小直径化,所以能够缩小在轴部10的下游侧及上游侧生成的滞流区域。另外,能够利用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分别在轴部10的下游侧及上游侧产生空气的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轴部10的下游侧及上游侧的滞流区域或能够使该滞流区域消失。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中,第一肋11具有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与轴部10连接的第一根基部11a和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一前端部11b。在图4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前端部11b在轴部1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一根基部11a靠后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降低第一肋11旋转时的空气阻力,所以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中,第二肋12具有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与轴部10连接的第二根基部12a和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二前端部12b。在图9及图10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前端部12b在轴部10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根基部12a靠后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降低第二肋12旋转时的空气阻力,所以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0的送风效率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图。在图13中,示出从正压面20a侧观察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如图13所示,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被配置成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即,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投影到与旋转轴R垂直的投影面上时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11具有涡轮叶片形状,第二肋12具有西洛克叶片形状,但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各自的形状的组合不限于此。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也可以被配置成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在至少一部分重叠。
图14是示出在轴向上堆叠多个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而成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如图14所示,作为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具有作为一方的端部的下游侧的第一端部30a和作为另一方的端部的上游侧的第二端部30b。作为突出方向上的端部,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具有在空气的流动中位于第一肋11的下游端的下游侧端部31。作为突出方向上的端部,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具有在空气的流动中位于第二肋12的上游端的上游侧端部32。下游侧端部31及上游侧端部32均具有相对于旋转轴R大致垂直的平坦面。
在此,将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的第一端部30a与第二端部30b的距离设为H1。另外,将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第二肋12的上游侧端部32的距离设为H2。此时,距离H1及距离H2满足H1≤H2的关系。由此,当在轴向上堆叠多个螺旋桨风扇100时,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上游侧端部32抵接。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的第一端部30a与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的第二端部30b抵接或隔着间隙相向。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中,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被配置成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在将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的轴部10的第一端部30a与第二端部30b的距离设为H1、将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的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第二肋12的上游侧端部32的距离设为H2时,满足H1≤H2的关系。
根据该结构,当在轴向上堆叠多个螺旋桨风扇100时,能够使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与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分别在比轴部10靠外周侧的位置抵接。因此,在暂时保管多个螺旋桨风扇100时,能够在轴向上稳定地堆叠多个螺旋桨风扇100。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图。在图15中,示出从正压面20a侧观察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如图15所示,在多个第二肋12各自的上游侧端部32中的、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肋11与第二肋12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槽状的凹陷部33。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沿着第一肋11延伸,具有与第一肋11的板厚尺寸相同或比其大的槽宽尺寸。
图16是示出在轴向上堆叠多个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而成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在此,将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的底部的距离设为H3。另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将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轴部10的第一端部30a与第二端部30b的距离设为H1,将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第二肋12的上游侧端部32的距离设为H2。此时,距离H1、距离H2及距离H3满足H1≤H3<H2的关系。由此,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被嵌入到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凹陷部33。被嵌入到凹陷部33的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与凹陷部33的底部抵接。另外,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的第一端部30a与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轴部10的第二端部30b抵接或隔着间隙与第二端部30b相向。
图17是示出在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上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及第二肋12而得到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图。在本变形例中,除了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之外,在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也形成有槽状的凹陷部34。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形成于下游侧端部31中的、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肋11与第二肋12交叉的部分。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沿着第二肋12延伸,具有与第二肋12的板厚尺寸相同或比其大的槽宽尺寸。在该情况下,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的底部与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的底部的距离成为距离H3。即,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的底部与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的底部的距离H3满足H1≤H3<H2的关系。由此,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与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相互嵌合。位于上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一肋11的凹陷部34的底部与位于下层的螺旋桨风扇100的第二肋12的凹陷部33的底部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33或凹陷部34形成于第一肋11的下游侧端部31及第二肋12的上游侧端部32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100中,在下游侧端部31及上游侧端部32中的至少一方中的、在沿与旋转轴R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第一肋11与第二肋12交叉的部分,形成有凹陷部33或凹陷部34。根据该结构,当在轴向上堆叠多个螺旋桨风扇100时,能够使凹陷部与肋或者凹陷部与凹陷部嵌合。因此,当在轴向上堆叠多个螺旋桨风扇100时,能够容易地将螺旋桨风扇100彼此定位,并且能够抑制堆叠后的螺旋桨风扇100彼此在旋转方向上偏移。
实施方式4.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空气调节装置作为制冷循环装置300,但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制冷机或供热水装置等。如图18所示,制冷循环装置300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301、四通阀302、热源侧热交换器303、减压装置304及负荷侧热交换器305连接成环状的制冷剂回路306。另外,制冷循环装置300具有室外机310及室内机311。在室外机310收容有压缩机301、四通阀302、热源侧热交换器303及减压装置304、以及向热源侧热交换器303供给室外空气的送风装置200。在室内机311收容有负荷侧热交换器305、以及向负荷侧热交换器305供给空气的送风装置309。室外机310与室内机311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两条延长配管307、308连接。
压缩机301是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的流体机械。四通阀302是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而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的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303是对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送风装置200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30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减压装置304是使制冷剂减压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304,能够使用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来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负荷侧热交换器305是对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利用送风装置309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负荷侧热交换器305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室外机3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室外机310的框体内部被分隔为机械室312和送风机室313。在机械室312收容有压缩机301及制冷剂配管314等。在机械室312的上部设置有基板箱315。在基板箱315的内部收容有构成控制装置的控制基板316。在送风机室313收容有送风装置200和被送风装置200供给室外空气的热源侧热交换器303。送风装置200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的螺旋桨风扇100和驱动螺旋桨风扇100的风扇电机110。风扇电机110的驱动轴111与螺旋桨风扇100的轴孔13(在图19中未图示)连接。风扇电机110由支承构件120支承。风扇电机110及支承构件120均在空气的流动中配置在螺旋桨风扇100的上游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200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的螺旋桨风扇10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300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20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同样的效果。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轴部,10a下游侧轴部,10b上游侧轴部,11第一肋,11a第一根基部,11b第一前端部,12第二肋,12a第二根基部,12b第二前端部,13轴孔,20叶片,20a正压面,20b负压面,21前缘,22后缘,23外周缘,25连接部,25a、25b表面,25c缘部,30a第一端部,30b第二端部,31下游侧端部,32上游侧端部,33、34凹陷部,100螺旋桨风扇,110风扇电机,111驱动轴,120支承构件,200送风装置,300制冷循环装置,301压缩机,302四通阀,303热源侧热交换器,304减压装置,305负荷侧热交换器,306制冷剂回路,307、308延长配管,309送风装置,310室外机,311室内机,312机械室,313送风机室,314制冷剂配管,315基板箱,316控制基板,C1假想圆筒面,R旋转轴。

Claims (7)

1.一种螺旋桨风扇,其中,所述螺旋桨风扇具备:
筒状的轴部,所述筒状的轴部设置在旋转轴上;
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外周侧;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轴部相邻地设置,并将所述多个叶片中的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叶片彼此连接;
第一肋,所述第一肋形成于所述多个叶片各自的正压面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下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所述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
第二肋,所述第二肋形成于所述多个叶片各自的负压面及所述连接部中的在空气的流动中成为上游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并从所述轴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中,
所述第一肋及所述第二肋被配置成在沿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相互交叉,
在将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轴部的一方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端部的距离设为H1、将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肋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肋的上游侧端部的距离设为H2时,
满足H1≤H2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中,
在所述下游侧端部及所述上游侧端部中的至少一方中的、在沿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肋与所述第二肋交叉的部分,形成有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中,
所述第一肋具有与所述轴部连接的第一根基部和位于比所述第一根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一前端部,
所述第一前端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根基部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中,
所述第二肋具有与所述轴部连接的第二根基部和位于比所述第二根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二前端部,
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根基部靠后方的位置。
6.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780093366.XA 2017-08-09 2017-08-09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945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8958 WO2019030867A1 (ja) 2017-08-09 2017-08-09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250A true CN110945250A (zh) 2020-03-31
CN110945250B CN110945250B (zh) 2021-09-28

Family

ID=65272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336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945250B (zh) 2017-08-09 2017-08-09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7238B2 (zh)
EP (1) EP3667098B1 (zh)
JP (1) JP6811867B2 (zh)
CN (1) CN110945250B (zh)
AU (1) AU2017427465B2 (zh)
ES (1) ES2925702T3 (zh)
WO (1) WO20190308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73582B1 (fr) * 2017-06-30 2022-07-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Helice pour ventilateur de systeme thermiq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ventilateur et systeme thermique comprenant une telle helice
CN211259119U (zh) * 2019-12-27 2020-08-14 依必安派特风机(上海)有限公司 轴流叶轮
TWI792698B (zh) * 2021-11-19 2023-02-11 圓方應用材料有限公司 氣流倍增扇葉結構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29958A (en) * 1934-03-27 1935-06-11 John Marshall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crew fans
GB706076A (en) * 1950-08-29 1954-03-24 L J Wing Mfg Co Improvements in method of forming a hollow fan blade and the apparatus to practice said method
CA1101812A (en) * 1978-04-03 1981-05-26 John W. Barnstead Flexible fan
US6565320B1 (en) * 2000-11-13 2003-05-20 Borgwarner, Inc. Molded cooling fan
CN102168684A (zh) * 2010-02-26 2011-08-31 依必安-派特穆尔芬根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径流式或斜流式风扇叶轮
CN202798200U (zh) * 2011-03-09 2013-03-13 Abb公司 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以及相关的旋转电机
CN203548330U (zh) * 2013-11-06 2014-04-16 江苏新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轴流风轮
CN104685218A (zh) * 2012-10-03 2015-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风扇
WO2016021555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CN106104005A (zh) * 2014-03-25 2016-11-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鼓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838Y2 (ja) * 1985-10-17 1995-04-26 臼井国際産業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エンジン冷却用ファン
US6942457B2 (en) * 2002-11-27 2005-09-13 Revcor, Inc. Fan assembly and method
JP2010526960A (ja) * 2007-05-10 2010-08-05 ボーグワーナー・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冷却ファン用の協働的ブレード・ハブ構造体
EP2351935A4 (en) 2008-10-22 2017-05-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opeller fan, fluid feeder and mold
JP4388993B1 (ja) * 2008-10-22 2009-1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型金型
CN201636038U (zh) * 2010-01-12 2010-11-17 雪龙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降本风扇
JP5393520B2 (ja) 2010-02-12 2014-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
DE102010042325A1 (de) * 2010-10-12 2012-04-12 Behr Gmbh & Co. Kg Lüfter mit Lüfterschaufeln
CN104895837A (zh) * 2015-04-29 2015-09-09 安庆市紫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异步电动机的风扇
JP6926428B2 (ja) * 2016-09-27 2021-08-2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室外機
CN109891101B (zh) * 2016-10-27 2020-09-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风扇、室外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AU2017427466B2 (en) * 2017-08-09 2021-0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ropeller fan, air-sending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29958A (en) * 1934-03-27 1935-06-11 John Marshall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crew fans
GB706076A (en) * 1950-08-29 1954-03-24 L J Wing Mfg Co Improvements in method of forming a hollow fan blade and the apparatus to practice said method
CA1101812A (en) * 1978-04-03 1981-05-26 John W. Barnstead Flexible fan
US6565320B1 (en) * 2000-11-13 2003-05-20 Borgwarner, Inc. Molded cooling fan
CN102168684A (zh) * 2010-02-26 2011-08-31 依必安-派特穆尔芬根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径流式或斜流式风扇叶轮
CN202798200U (zh) * 2011-03-09 2013-03-13 Abb公司 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以及相关的旋转电机
CN104685218A (zh) * 2012-10-03 2015-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螺旋桨式风扇
CN203548330U (zh) * 2013-11-06 2014-04-16 江苏新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轴流风轮
CN106104005A (zh) * 2014-03-25 2016-11-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鼓风装置
WO2016021555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7098A1 (en) 2020-06-17
EP3667098B1 (en) 2022-08-03
US20210003140A1 (en) 2021-01-07
CN110945250B (zh) 2021-09-28
JPWO2019030867A1 (ja) 2020-02-27
US11187238B2 (en) 2021-11-30
EP3667098A4 (en) 2020-08-12
AU2017427465A1 (en) 2020-01-16
JP6811867B2 (ja) 2021-01-13
ES2925702T3 (es) 2022-10-19
WO2019030867A1 (ja) 2019-02-14
AU2017427465B2 (en) 2021-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1183843A (ja) 送風装置
JP7199481B2 (ja) 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7100548A (ja) 遠心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377172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CN110945250B (zh)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KR20080054153A (ko) 터보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JP6035508B2 (ja) 送風機とそれを用いた室外ユニット
JP2007205268A (ja) 遠心ファン
CN110506164B (zh) 螺旋桨式风扇及空调装置用室外机
WO2018216164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060973A1 (ja) 送風装置、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892201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9891101B (zh) 螺旋桨风扇、室外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7466765B2 (ja) 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096658A1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21423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