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7025B -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37025B CN110937025B CN201911193600.3A CN201911193600A CN110937025B CN 110937025 B CN110937025 B CN 110937025B CN 201911193600 A CN201911193600 A CN 201911193600A CN 110937025 B CN110937025 B CN 1109370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wheel
- collision
- guide
- guide mechanism
- reinfor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所述碰撞引导机构在所述前车轮(3)的后侧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和/或前门槛(2)上并且面向所述前车轮(3),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构造为:在所述前车轮(3)后移并碰撞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时,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前车轮(3)向外偏转。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轮对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车辆安全性备受关注。按照碰撞事故形态,汽车碰撞主要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以及碰撞翻滚等。其中,汽车碰撞事故一般发生于车辆的前部。
车身的前部碰撞传递一般是前防撞梁所受到的撞击力一般通过前纵梁向后传导并传递至门槛部位。而在发生正面25%小偏置碰撞过程时,而传统的前纵梁往往不能承受正面25%小偏置碰撞过程的前车轮的撞击力,前车轮会后移碰撞到前纵梁后部的车身上,进而导致对车内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因而对车内人员的脚部造成损伤。另外,前车轮的后移往往也会使得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不便于车辆碰撞后的救援工作。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该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轮对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所述碰撞引导机构在所述前车轮的后侧适于设置在前纵梁和/或前门槛上并且面向所述前车轮,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构造为:在所述前车轮后移并碰撞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时,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前车轮向外偏转。
可选地,所述碰撞引导机构包括用于前车轮偏转碰撞的侧碰引导装置和/或用于前车轮回正碰撞的正碰引导装置,
所述侧碰引导装置包括滑动件和导向结构,所述滑动件适于设置在前纵梁的后侧并且面向所述前车轮,所述滑动件通过卡固件固定于所述前纵梁,所述卡固件构造为在预设剪切力的作用下能够溃断,所述导向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卡固件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
所述正碰引导装置包括适于固定在车门门槛前门槛上并面向前车轮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包括固定部分、引导部分和将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引导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压溃部分,所述固定部分用于固定于所述前门槛,所述引导部分的内侧叠放于所述前纵梁的前侧、所述引导部分的外侧悬置,所述压溃部分在前车轮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变形,以使得所述引导部分的外侧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分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滑动件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为后凸的弧形形状,且所述滑动件所对应的弦与Y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前车轮的最大偏转角度。
可选地,所述滑动件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且所述滑动件的最内侧和所述前车轮的偏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车辆X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前车轮的最大偏转角度,且所述滑动件在内外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前车轮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配合的滑轨和滑槽,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滑动件,所述滑轨和所述滑槽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前纵梁。
可选地,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前纵梁的滑座,设置于所述前纵梁的所述滑轨或所述滑槽构造于所述滑座,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卡固件固定于所述滑座。
可选地,所述滑动件具有朝向所述前车轮的表面,该表面构造有防滑结构。
可选地,所述引导部分的内侧点焊于所述前纵梁。
可选地,所述压溃部分构造为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引导部分之间的折弯结构。
可选地,所述引导部分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压溃部分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以在所述引导部分与所述压溃部分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诱导缺口,当所述前车轮碰撞所述引导部分时,所述引导部分的折弯轨迹从所述诱导缺口处开始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相连接的纵梁前段和纵梁后段,以及上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的侧碰引导装置,所述侧碰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纵梁后段。
可选地,所述纵梁后段包括后段本体和后段加强结构,所述后段本体具有开口朝上的U形端面且包括外板部分、内板部分和连接在所述外板部分和所述内板部分之间的底板部分,所述后段加强结构固定于所述开口中且包括固定于所述外板部分的外加强件以及固定于所述内板部分的内加强件。
可选地,所述外加强件和/或所述内加强件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后段加强结构包括将所述外加强件和所述内加强件连接在一起的中间加强件。
可选地,所述中间加强件包括U形加强板,该U形加强板包括与外加强件固定连接的外加强板部分、与所述内加强件固定连接的内加强板部分以及将所述外加强板部分和所述内加强板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底加强板部分,该底加强板部分朝向所述底板部分,已使得所述底板部分与所述底加强板部分之间构造为箱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中间加强件包括固定在所述U形加强板中且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加强筋板,每个加强筋板均与所述外加强板部分、所述内加强板部分和所述底加强板部分连接。
可选地,所述纵梁后段的后部弯曲地延伸至所述前门槛并与所述前门槛固定连接,所述纵梁后段上搭接有用于安装固定电池包的电池包横梁。
可选地,所述纵梁后段还设置有共线支撑支架,以用于调节所述前纵梁总成沿Z向的高度。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或上述的前纵梁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碰撞引导机构可以有三种设置方式,第一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纵梁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设置。第二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门槛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设置。第三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纵梁和车辆的前门槛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设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即前车轮向后移动碰撞到该碰撞引导机构时,碰撞引导机构的这三种设置方式均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该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能够使得前车轮向外偏转,也就是说改变了前车轮向后的撞击力的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前车轮撞击到车辆的车身上,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轮对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避免对车辆内部人员的脚部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发生,便于碰撞后及时对车内人员进行救援。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处于碰撞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的正碰引导装置处于碰撞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滑动件、卡固件和滑座处于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其中,C位置为卡固件的溃断位置;
图6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的正面25%碰撞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处于前车轮偏转碰撞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处于前车轮回正碰撞初始情况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处于前车轮回正碰撞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A-A线的断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中的U型加强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纵梁;11-纵梁前段;12-纵梁后段;121-后段本体;1211-外板部分;1212-内板部分;1213-底板部分;13-滑动件;131-防滑结构;14-导向结构;141-滑座;142-滑轨;143-滑槽;144-铆钉;145-卡固件;15-引导件;151-固定部分;152-引导部分;153-折弯结构;154-诱导缺口;16-后段加强结构;161-外加强件;162-内加强件;163-桁架式加强筋;164-U形加强板;1641-外加强板部分;1642-内加强板部分;1643-底加强板部分;1644-加强筋板;2-前门槛;3-前车轮;4-电池包;5-电池包横梁;6-共线支撑支架;7-摆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为了便于理解,定义车辆具有相互垂直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其中,X方向为车辆的纵向方向,对应长度,限定前、后方位,Y方向为车辆的横向方向,对应宽度,限定左、右方位,Z方向为车辆的垂向方向,对应高度,限定上、下方位,具体地,以车头的一侧为前,车尾的一侧后,面向前方时,左手的一侧为左,右手的一侧为右,车顶的一侧为上,车底的一侧为下,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以车辆为基准进行定义的,从外界环境指向车体的方向为朝内的方向,反之则为朝外的方向。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通过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该碰撞引导机构在前车轮3的后侧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和/或前门槛2上并且面向前车轮3,碰撞引导机构构造为:在前车轮3后移并碰撞碰撞引导机构时,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得前车轮3向外偏转。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碰撞引导机构可以有三种设置方式,第一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纵梁1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3设置。第二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门槛2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3设置。第三种设置方式是该碰撞引导机构设置于车辆的前纵梁1和车辆的前门槛2上,且该碰撞引导机构面向前车轮3设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即前车轮3向后移动碰撞到该碰撞引导机构时,碰撞引导机构的这三种设置方式均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该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能够使得前车轮3向外偏转,也就是说改变了前车轮3向后的撞击力的方向,从而可以避免前车轮3撞击到车辆的车身上,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轮3对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避免对车辆内部人员的脚部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发生,便于碰撞后及时对车内人员进行救援。
通过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碰撞引导机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择地,碰撞引导机构可以包括用于前车轮3偏转碰撞的侧碰引导装置。其中,侧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滑动件13和导向结构14,滑动件13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的后侧并且面向前车轮3,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前纵梁1,卡固件145构造为在预设剪切力的作用下能够溃断,导向结构14用于引导滑动件13在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例如,可以使得滑动件13在前纵梁1的后侧延伸至车辆的前门槛2,而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前纵梁1靠近车辆的前门槛2的位置,从而使得无论在前车轮3偏转碰撞时还是前车轮3回正碰撞时,卡固件145构造为在预设剪切力的作用下都能够溃断,即导向结构14均可用于引导滑动件13在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
可选择地,碰撞引导机构可以包括用于前车轮3回正碰撞的正碰引导装置。其中,正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适于固定在车门门槛前门槛2上并面向前车轮3的引导件15,引导件15包括固定部分151、引导部分152和将固定部分151和引导部分152连接在一起的压溃部分,固定部分151用于固定于前门槛2,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叠放于前纵梁1的前侧、引导部分152的外侧悬置,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变形,以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外侧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例如,可以使得引导件15上的引导部分152延伸至前纵梁1上,且引导部分152延伸至前纵梁1上的部分设置在前纵梁1的后侧并且面向前车轮3,通过在引导部分152延伸部分上面固定能够引导前车轮3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的单向引导结构,例如单向转动的滚轴等,以使得无论在前车轮3偏转碰撞时还是前车轮3回正碰撞时,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变形,以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外侧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
可选择地,碰撞引导机构可以包括用于前车轮3偏转碰撞的侧碰引导装置和用于前车轮3回正碰撞的正碰引导装置,其中,侧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滑动件13和导向结构14,滑动件13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的后侧并且面向前车轮3,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前纵梁1,卡固件145构造为在预设剪切力的作用下能够溃断,导向结构14用于引导滑动件13在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正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适于固定在车门门槛前门槛2上并面向前车轮3的引导件15,引导件15包括固定部分151、引导部分152和将固定部分151和引导部分152连接在一起的压溃部分,固定部分151用于固定于前门槛2,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叠放于前纵梁1的前侧、引导部分152的外侧悬置,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变形,以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外侧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例如,可以使得前车轮3偏转碰撞时,前车轮3在侧碰引导装置的作用下产生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且在前车轮3回正碰撞时,通过正碰引导装置可以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横向移动”指的是沿车辆的Y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滑动件13在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可以理解为:滑动件13沿车辆的Y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从车体朝向外界环境的方向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碰撞引导机构可以包括用于前车轮3偏转碰撞的侧碰引导装置和用于前车轮3回正碰撞的正碰引导装置,本公开以此为例参照考附图进行实例性介绍。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7所示,滑动件13可以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为后凸的弧形形状,且滑动件13所对应的弦与Y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以使得前车轮3后移并作用于滑动件13时,能够产生用于使得卡固件145溃断的剪切力,便于导向结构14用于引导滑动件13在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7所示,滑动件13可以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且滑动件13的最内侧和前车轮3的偏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车辆的X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即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下的位置也是位于滑动件13在最内侧的延伸位置之中的。另外,滑动件13在内外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前车轮3的厚度,即前车轮3在自身的偏转范围内,都能够充分的接触并作用于滑动块13,进而在卡固件145溃断作用和导向结构14的引导作用下,前车轮3随着滑动件13一起从车体朝向外界环境进行横向移动,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前车轮3发生偏转碰撞时,前车轮3后移造成的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以及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前车轮3的厚度”指的是前车轮3的断面宽度,即将前车轮3安装在允许使用轮辋还是那个,充入规定的气压、无负荷状态下,胎侧间的直线距离,不含标志、防擦线、装饰线的宽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14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导向结构14可以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配合的滑轨142和滑槽143,滑轨142和滑槽143中的一者设置于滑动件13,滑轨142和滑槽143中的另一者设置于前纵梁1,以使得滑轨142与滑槽143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使得滑动件13与前纵梁1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动。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滑轨142设置于滑动件13,滑槽143设置于前纵梁1,且滑轨142和滑槽143相互配合,本公开将以此为例进行实例性介绍。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4还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14可以包括固定于前纵梁1的滑座141,设置于前纵梁1的滑轨142或滑槽143构造于滑座141,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滑座141,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于前纵梁1的滑槽143构造于滑座141,滑轨142设置于滑动件13,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滑座141,而滑座141通过铆钉144固定于前纵梁1上,也就是说,前纵梁1上固定有滑座141,滑座141上的滑槽143与滑动件13上的滑轨142相配合,并采用卡固件145将滑动件13固定在前纵梁1上,即卡固件145用于限制滑动件13与滑座141之间的相对滑动,以使得在未受到正面碰撞时,滑动件13固定于滑座141上。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滑动件13可以具有朝向前车轮3的表面,该表面构造有防滑结构131,使得前车轮3能够和滑动件13一起滑出,以避免前车轮3后移接触并作用于滑动件13时会滑出滑动件13。这里,防滑结构131可以任意合适的方式进行构造,例如,防滑结构131构造为波纹状、菱格状的橡胶材料等,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引导部分152的内侧点焊于前纵梁1,以使得当前车轮3回正碰撞且前车轮3后移作用于引导件15的碰撞力较小时,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固定于前纵梁1上,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变形,引导部分152的外侧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而当前车轮3回正碰撞时且前车轮3后移作用于引导件15的碰撞力较大时,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脱离前纵梁1上,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变形,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跟随引导部分152的外侧一起向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在前车轮3后移作用于引导件15的碰撞力较大,引导件15能够吸收作用于该引导件15的碰撞力,以用于提供给引导件15脱离前纵梁1的作用力。其中,引导部分152朝向于前车轮3的表面能够为滑移时的滑动件13提供支撑,以防止前车轮3后移过程中,前车轮3作用到引导部分152上的作用力使得滑动件13严重变形而无法在滑座141上进行由内到外的移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压溃部分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如图2和图3所示,压溃部分构造为固定部分151和引导部分152之间的折弯结构153,该折弯结构153可以吸收前车轮3作用于引导件15上的一部分碰撞力,以用于缓冲前车轮3的碰撞,降低对车辆的车身的损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压溃部分还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引导部分152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如图2和图3所示,引导部分152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压溃部分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以在引导部分152与压溃部分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诱导缺口154,当前车轮3回正碰撞且前车轮3碰撞引导部分152的碰撞力较小时,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从诱导缺口154处开始延伸,以用于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外侧在诱导缺口154处沿着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而当前车轮3回正碰撞且前车轮3碰撞引导部分152的碰撞力较大时,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脱离前纵梁1上,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从诱导缺口154处开始延伸,以用于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跟随引导部分152的外侧一起向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引导部分152还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如图10所示和图14所示,前纵梁总成可以包括相连接的纵梁前段11和纵梁后段12,以及上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的侧碰引导装置,纵梁前段11的前部连接车辆前防撞梁,侧碰引导装置设置于纵梁后段12,以用于在前车轮3偏转碰撞时,前车轮3能够通过侧碰引导装置横向移动到车辆外侧,而能够有效防止前车轮3后移会直接碰撞到前纵梁1后部的车身上。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纵梁后段12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如图12所示,纵梁后段12可以包括后段本体121和后段加强结构16,所述后段本体121具有开口朝上的U形端面且包括外板部分1211、内板部分1212和连接在所述外板部分1211和所述内板部分1212之间的底板部分1213,所述后段加强结构16固定于所述开口中且包括固定于所述外板部分1211的外加强件161以及固定于所述内板部分1212的内加强件162,以通过固定于U形端面的开口中的后段加强结构16,以用于大幅度提升纵梁后段12内部的刚度,在撞击能量传来时,纵梁后段12具有很高的抗变形能力,最终实现撞击能量的传递和分散。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纵梁后段12还可以是其他的配置方式,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加强件161和/或内加强件162可以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其中,外加强件161和内加强件162有三种设置方式,第一种设置方式是外加强板161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以用于提高外加强件161的刚度,进而提高纵梁后段12的刚度。第二种设置方式是内加强板162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以用于提高内加强件162的刚度,进而提高纵梁后段12的刚度。第三种设置方式,外加强件161和内加强件162均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以用于提高外加强件161和内加强件162的刚度,进而提高纵梁后段12的刚度。其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外加强件161和内加强件162均构造为双层板结构,且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本公开将以此为例进行实例性介绍。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后段加强结构16可以包括将外加强件161和内加强件162连接在一起的中间加强件。
其中,中间加强件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如图11至图15所示,中间加强件包括U形加强板164,该U形加强板164包括与外加强件161固定连接的外加强板部分1641、与内加强件162固定连接的内加强板部分1642以及将外加强板部分1641和内加强板部分1642连接在一起的底加强板部分1643,该底加强板部分1643朝向底板部分1213,已使得底板部分1213与底加强板部分1643之间构造为箱型结构,该箱型结构截面刚度较强,进而实现撞击能量在纵梁后段12上X向和Y向的可靠传递,同时兼顾下文的电池包4的Z向安装刚度,可以很好地解决正面25%小偏置碰撞过程中,轮胎对脚部损伤值。中间加强件包括固定在U形加强板164中且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加强筋板1644,每个加强筋板1644均与外加强板部分1641、内加强板部分1642和底加强板部分1643连接,以用于增大中间加强件的刚度,即增大纵梁后段12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正面25%小偏置碰撞是指车辆以64.4km/h的速度、25%的重叠率(驾驶员侧)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纵梁前段11、纵梁后段12、滑动件13以及导向结构14的具体材质和加工工艺不作限制。例如,纵梁前段11和纵梁后段12均可以采用料厚在1.6mm以上的热成型工艺的钢制结构,滑动件13、导向结构14中的滑槽143和滑座141分别构造为弹性模量较低的铝制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弹性模量的差异性,便于碰撞能量的吸收和缓冲。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纵梁后段12的后部弯曲地延伸至前门槛2并与前门槛2固定连接,以增大纵梁后段12的Y向尺寸,将车辆受到的来自于正面撞击的能力传递至前门槛2两侧,纵梁后段12上搭接有用于安装固定电池包4的电池包横梁5,这里,电池包横梁5搭接于纵梁后段12上,且只起到电池包4的装配作用,同时起到局部整体刚度满足要求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减少传递至电池包4的碰撞力,实现撞击能量的合理传递,另一方面可以兼顾电池包4的Z向安装刚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纵梁后段12还设置有共线支撑支架6,以用于调节前纵梁总成沿Z向的高度,一方面可以用于解决热成型件翻孔精度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调节前纵梁总成沿Z向的高度,实现车辆的共线生产运输,便于冲压和焊接。
如图1至图15所示,当前车轮3偏转碰撞时,前车轮3撞击到滑动件13上,由于前车轮3支撑在摆臂7上且滑动件13所对应的弦与Y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即前车轮3后移并作用于滑动件13时,能够产生用于使得卡固件145溃断的剪切力,使得卡固件145在C位置发生溃断,滑动件13上的滑轨142相对于滑槽143由内向外移动,从而能够使得滑动件13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即前车轮3滑出到车辆的外部环境中。当前车轮3回正碰撞时,前车轮3撞击到引导件15上,前车轮3碰撞引导部分152的碰撞力较小时,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从诱导缺口154处开始延伸,以用于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外侧在诱导缺口154处沿着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相对于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最终使得前车轮3滑出到车辆的外部环境中。而当前车轮3碰撞引导部分152的碰撞力较大时,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脱离前纵梁1上,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从诱导缺口154处开始延伸,以用于使得引导部分152的内侧跟随引导部分152的外侧一起向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最终使得前车轮3滑出到车辆的外部环境中。本公开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轮3对驾驶室人员脚部的侵入量过大的问题,避免对车辆内部人员的脚部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车辆的前部车身变形严重而导致前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发生,便于碰撞后及时对车内人员进行救援。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或上述的前纵梁总成。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8)
1.一种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引导机构在所述前车轮(3)的后侧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和/或前门槛(2)上并且面向所述前车轮(3),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构造为:在所述前车轮(3)后移并碰撞所述碰撞引导机构时,能够提供横向向外的反向作用力,以使得所述前车轮(3)向外偏转,
其中,所述碰撞引导机构包括用于前车轮(3)偏转碰撞的侧碰引导装置和用于前车轮(3)回正碰撞的正碰引导装置,
所述侧碰引导装置包括滑动件(13)和导向结构(14),所述滑动件(13)适于设置在前纵梁(1)的后侧并且面向所述前车轮(3),所述滑动件(13)通过卡固件(145)固定于所述前纵梁(1),所述卡固件(145)构造为在预设剪切力的作用下能够溃断,所述导向结构(14)用于引导所述滑动件(13)在所述卡固件(145)溃断后由内向外的横向移动,
所述滑动件(13)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为后凸的弧形形状,且所述滑动件(13)所对应的弦与Y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碰引导装置包括适于固定在前门槛(2)上并面向前车轮(3)的引导件(15),所述引导件(15)包括固定部分(151)、引导部分(152)和将所述固定部分(151)和所述引导部分(152)连接在一起的压溃部分,所述固定部分(151)用于固定于所述前门槛(2),所述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叠放于所述前纵梁(1)的前侧、所述引导部分(152)的外侧悬置,所述压溃部分在前车轮(3)的碰撞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变形,以使得所述引导部分(152)的外侧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分(152)的内侧后移,从而向前车轮(3)提供向外的反向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13)在内外方向上延伸且所述滑动件(13)的最内侧和所述前车轮(3)的偏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与车辆的X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前车轮(3)的最大偏转角度,且所述滑动件(13)在内外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前车轮(3)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14)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配合的滑轨(142)和滑槽(143),所述滑轨(142)和所述滑槽(143)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滑动件(13),所述滑轨(142)和所述滑槽(143)中的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前纵梁(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14)包括固定于所述前纵梁(1)的滑座(141),设置于所述前纵梁(1)的所述滑轨(142)或所述滑槽(143)构造于所述滑座(141),所述滑动件(13)通过所述卡固件(145)固定于所述滑座(14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13)具有朝向所述前车轮(3)的表面,该表面构造有防滑结构(13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152)的内侧点焊于所述前纵梁(1)。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部分构造为所述固定部分(151)和所述引导部分(152)之间的折弯结构(153)。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152)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压溃部分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以在所述引导部分(152)与所述压溃部分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诱导缺口(154),当所述前车轮(3)碰撞所述引导部分(152)时,所述引导部分(152)的折弯轨迹从所述诱导缺口(154)处开始延伸。
10.一种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包括相连接的纵梁前段(11)和纵梁后段(12),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中的侧碰引导装置,所述侧碰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纵梁后段(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后段(12)包括后段本体(121)和后段加强结构(16),所述后段本体(121)具有开口朝上的U形端面且包括外板部分(1211)、内板部分(1212)和连接在所述外板部分(1211)和所述内板部分(1212)之间的底板部分(1213),所述后段加强结构(16)固定于所述开口中且包括固定于所述外板部分(1211)的外加强件(161)以及固定于所述内板部分(1212)的内加强件(16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强件(161)和/或所述内加强件(162)构造为双层板结构,该双层板结构之间构造有桁架式加强筋(16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段加强结构(16)包括将所述外加强件(161)和所述内加强件(162)连接在一起的中间加强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加强件包括U形加强板(164),该U形加强板(164)包括与外加强件(161)固定连接的外加强板部分(1641)、与所述内加强件(162)固定连接的内加强板部分(1642)以及将所述外加强板部分(1641)和所述内加强板部分(1642)连接在一起的底加强板部分(1643),该底加强板部分(1643)朝向所述底板部分(1213),已使得所述底板部分(1213)与所述底加强板部分(1643)之间构造为箱型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加强件包括固定在所述U形加强板(164)中且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加强筋板(1644),每个加强筋板(1644)均与所述外加强板部分(1641)、所述内加强板部分(1642)和所述底加强板部分(1643)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后段(12)的后部弯曲地延伸至所述前门槛(2)并与所述前门槛(2)固定连接,所述纵梁后段(12)上搭接有用于安装固定电池包(4)的电池包横梁(5)。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后段(12)还设置有共线支撑支架(6),以用于调节所述前纵梁总成沿Z向的高度。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或权利要求10-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93600.3A CN110937025B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93600.3A CN110937025B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7025A CN110937025A (zh) | 2020-03-31 |
CN110937025B true CN110937025B (zh) | 2021-05-25 |
Family
ID=69909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93600.3A Active CN110937025B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37025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86867B1 (en) * | 1998-08-14 | 2001-09-11 | Daimlerchrysler Ag | Protective arrangement on a wheel housing of a motor vehicle shell |
EP1138580A2 (en) * | 2000-03-27 | 2001-10-04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CN1201958C (zh) * | 2001-02-27 | 2005-05-1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机动车的前体结构 |
CN204296866U (zh) * | 2013-11-13 | 2015-04-29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在偏置正面碰撞期间使车辆的前车轮向内转动的设备 |
CN104691625A (zh) * | 2013-11-08 | 2015-06-10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负荷控制装置 |
CN109963774A (zh) * | 2016-10-27 | 2019-07-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覆盖正面碰撞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加强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82002A (en) * | 2010-07-14 | 2012-01-18 | Gordon Murray Design Ltd | Chassis with rigid member for wheel contact in crash |
JP5971059B2 (ja) * | 2012-09-28 | 2016-08-1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JP5664637B2 (ja) * | 2012-12-07 | 2015-02-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9550463B2 (en) * | 2012-12-07 | 2017-01-2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end section structure |
DE102013101697A1 (de) * | 2013-02-20 | 2014-08-2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ragstruktur |
-
2019
- 2019-11-28 CN CN201911193600.3A patent/CN1109370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86867B1 (en) * | 1998-08-14 | 2001-09-11 | Daimlerchrysler Ag | Protective arrangement on a wheel housing of a motor vehicle shell |
EP1138580A2 (en) * | 2000-03-27 | 2001-10-04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CN1201958C (zh) * | 2001-02-27 | 2005-05-18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机动车的前体结构 |
CN104691625A (zh) * | 2013-11-08 | 2015-06-10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负荷控制装置 |
CN204296866U (zh) * | 2013-11-13 | 2015-04-29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在偏置正面碰撞期间使车辆的前车轮向内转动的设备 |
CN109963774A (zh) * | 2016-10-27 | 2019-07-02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覆盖正面碰撞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加强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7025A (zh) | 2020-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8688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US20030075952A1 (en) | Body structure | |
CN100443348C (zh) | 车辆端部构造 | |
CN110834673B (zh) | 车身总成、车辆、门槛梁加强组件 | |
CN109204462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09204491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12937697B (zh) |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105966468B (zh) | 一种门槛梁和包括该门槛梁的汽车 | |
US9718481B2 (en) | Railcar | |
CN110937025B (zh) | 前车轮的碰撞引导机构、前纵梁总成和车辆 | |
CN215398951U (zh) |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 |
CN112572613A (zh) |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 |
CN114932953A (zh) | 车身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4689769U (zh) |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 |
CN216468112U (zh) |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2623029A (zh) | 一种汽车纵梁 | |
CN113968283B (zh) |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 |
CN212738285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0881978U (zh) | 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防撞板 | |
CN115140194A (zh) | 电动车的车身侧防护结构和电动车 | |
CN220363394U (zh) | 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及车辆 | |
CN108202684B (zh) | 一种碰撞防护结构及使用该碰撞防护结构的汽车 | |
CN109204543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21068231U (zh) | 一种小偏置防护结构、车身前部组件及汽车 | |
JP4801808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