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5388B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95388B CN110895388B CN201910173498.4A CN201910173498A CN110895388B CN 110895388 B CN110895388 B CN 110895388B CN 201910173498 A CN201910173498 A CN 201910173498A CN 110895388 B CN110895388 B CN 1108953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fixing device
- nip
- heating
- heat gener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与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和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移动部使加压部移动,以使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比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定影装置,其是使承载有未定影显图像的记录材及定影薄膜(film)通过加热体与加压构件之间的辊隙(nip)部,以对显图像进行加热定影,其中,在加热体的背面设有高导热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5-289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环形带,进行旋转,且以外周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以及发热板,以表面与环形带的内周面接触,且形成有发热部,所述发热部产生热,以对环形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进行加热。进而,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导热部,接触至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与形成有发热部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发热板的背面,在轴方向上传导由发热部所产生的热;以及施力部,朝向发热板对导热部施力。而且,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加压部,所述加压部与环形带之间形成辊隙,将记录介质加压至环形带的外周面。
在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在通过加压部的移动而对环形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启动模式)时,与将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模式时相比,有时要缩窄辊隙的辊隙宽度。具体而言,在加热模式时,缩窄辊隙宽度,以免发热部产生的热传导至加压部。
此处,在加热模式时,若在辊隙的范围内包含导热部的全部,则发热板与导热部之间的热传递率高,发热部产生的热会传导至导热部。因此,在加热模式时,加热环形带所需的时间将变长。换言之,在加热模式时,加热发热板所需的时间将变长。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与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和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在周方向上旋转,以外周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发热板,形成有在所述环形带的轴方向上延伸且产生热的发热部,以表面与所述环形带的内周面接触并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导热部,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形成有所述发热部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所述发热板的背面接触,在所述轴方向上传导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施力部,对所述导热部朝向所述发热板施力;加压部,夹着所述环形带而配置在所述发热板的相反侧,与所述环形带之间形成辊隙,将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加压至所述环形带;以及移动部,使所述加压部相对于所述环形带而相对移动,在对所述环形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时,使所述辊隙的辊隙宽度比将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模式时窄。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把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而产生热的所述发热部的长度设为L1,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的所述导热部的长度设为S1,在所述定影模式时,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而产生热的所述发热部的长度设为L2,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的所述导热部的长度设为S2,则满足下述式(1),L2-L1<S2-S1……(1)。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长度L1与所述长度L2为同样的值。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1或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轴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所述发热部是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排列,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包含在所述轴方向上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在所述轴方向上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3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所有的所述发热部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所有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4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轴方向上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是配置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所述搬送方向上的所述辊隙中央侧的部分。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1或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轴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所述发热部是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排列。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最靠近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发热部不产生热,而由与最靠近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发热部不同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6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在所述搬送方向上距所述导热部最远的所述发热部产生热。
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根据第1~第7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长度S1的长度为零。
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根据第1至8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所述的定影装置,将形成于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和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发热部的长度L1相对于发热部的长度L2较短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产生热的发热部相对于其他发热部较短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加热模式时存在不产生热的发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最长的发热部配置在加热模式时,搬送方向上的辊隙端侧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加热模式时仅由最靠近导热部的发热部产生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加热模式时仅由与距导热部最远的发热部不同的发热部产生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与在加热模式时具有长度S1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加热模式时缩短发热板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具备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和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范围内的导热部的长度相同的定影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输出启动后的最初一张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定影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发热板的平面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剖面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定影模式时的剖面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导热构件及弹簧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部中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正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11表示相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比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发热板的平面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定影模式时的放大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18:图像形成单元(形成部的一例)
50:定影装置
52:加压辊(加压部的一例)
62:环形带
64:发热板
76a:电阻发热部(发热部的一例)
76b:电阻发热部(发热部的一例)
84:弹簧(施力部的一例)
86:移动部
92:导热构件(导热部的一例)
150:定影装置
250:定影装置
264:发热板
276a:电阻发热部(发热部的一例)
276b:电阻发热部(发热部的一例)
276c:电阻发热部(发热部的一例)
NF:辊隙
P:片材构件
P1:片材构件
P2:片材构件
P3:片材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1~图11来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纵深方向(水平方向)。
(整体构成)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从上下方向(箭头H方向)的下方侧朝向上方侧而依序配设有:收纳部14,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构件P;搬送部16,对收纳于收纳部14中的片材构件P进行搬送;以及图像形成部20,对由搬送部16从收纳部14搬送的片材构件P进行图像形成。
〔收纳部14〕
在收纳部14中,配设有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10A朝装置纵深方向的跟前侧抽出的收纳构件26,所述收纳构件26中装载有片材构件P。进而,在收纳部14中,配设有送出辊30,所述送出辊30将装载于收纳构件26中的片材构件P送出至构成搬送部16的搬送路径28。
〔搬送部16〕
在搬送部16中,配设有多个搬送辊32,所述多个搬送辊32沿着预定的搬送路径28来搬送片材构件P。
〔图像形成部20〕
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Y、图像形成单元18M、图像形成单元18C、图像形成单元18K。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分说明Y、M、C、K的情况下,有时省略Y、M、C、K而记载。
在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像保持体36、使像保持体36的表面带电的带电辊38、及对带电的像保持体36照射曝光用光的曝光装置42。进而,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显影装置40,所述显影装置40对前述的曝光装置42对已带电的像保持体36进行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图像形成单元18为形成部的一例。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环形状的转印带22,在图中箭头A方向上旋转;以及一次转印辊44,将由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进而,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二次转印辊46,将转印带22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片材构件P;以及定影装置50,对片材构件P进行加热、加压而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另外,对于定影装置50,详细将后述。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
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各色的带电辊38与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接触,而使像保持体36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而一样地带负电。继而,基于从外部输入的数据,曝光装置42对已带电的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照射曝光用光以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在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形成与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色的显影装置40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而且,在各色的像保持体36的表面上形成的墨粉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44而转印至转印带22。
因此,由送出辊30从收纳构件26送出至搬送路径28的片材构件P被送出至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46所接触的转印位置T。在转印位置T处,片材构件P由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46夹着而受到搬送,由此,转印带22表面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片材构件P。
被转印至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由定影装置50定影至片材构件P。继而,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由搬送辊32排出至装置本体10A的外部。
(主要部分构成)
接下来,对定影装置50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50可装卸于装置本体10A,且如图5所示,包括加压辊52、及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与加压辊52相向的加热部60。进而,定影装置50包括使加压辊52旋转的马达58(参照图9)、使加压辊52移动的移动部86(参照图9)、及对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2(参照图8)。
〔加压辊52〕
加压辊52如图5所示,具有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金属制的轴部54、供轴部54插入的圆筒状的弹性层56、及包覆弹性层56的未图示的脱模层。加压辊52为加压部的一例。
轴部54例如是由钢铁、不锈钢或铝等金属材料所形成,弹性层56例如是由橡胶材料等所形成,脱模层例如是由四氟化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Polyfluoroalkoxy,PFA)等所形成。
所述构成中,加压辊52经接地,朝加热部60侧施力。进而,加压辊52从马达58(参照图9)传递旋转力,在图中箭头R1方向上旋转。由此,旋转的加压辊52将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加压至后述的环形带62的外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52以弹性层56的外周面的周速度达到230〔mm/sec〕的方式而旋转。
〔加热部60〕
加热部60如图5所示,包含:圆筒状的环形带62,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发热板64,发热以对环形带62进行加热;以及导热构件92,在装置纵深方向(环形带62的轴方向)上传导发热板64的热。进而,加热部60包括:压缩螺旋弹簧84(以下称作“弹簧84”),朝向发热板64对导热构件92施力;保持构件90,保持发热板64;以及框架80,支撑保持构件90。而且,加热部60包括对发热板64的温度进行探测的探测构件82(参照图6)。
-环形带62-
环形带62如图5所示,以外周面与加压辊52接触。如上所述,通过环形带62与加压辊52相接触,形成包夹受到搬送的片材构件P的辊隙NF(参照图2)。环形带62例如是由外周面实施有氟涂布的聚酰亚胺树脂所形成,环形带62的厚度是设为100〔μm〕。
而且,在环形带6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有对环形带62的内周面进行支撑的圆筒形的支撑构件(省略图示)。进而,在环形带62的内周面,为了降低与发热板64的摩擦阻力,涂布有润滑油(液体的一例,例如为硅油)。
所述构成中,环形带62在保持圆形状的状态下,从动于旋转的加压辊52而在图中箭头R2方向(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回旋)。
-保持构件90-
保持构件90如图5所示,配置在环形带62的内部。所述保持构件90例如是由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LCP)等树脂材料所形成,且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构件90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是设为与加压辊52侧为相反侧开口的U字状。并且,保持构件90的导热率是设为0.56〔W/mK〕。
进而,在保持构件90中,在朝向加压辊52侧的部分,形成有利用未图示的粘合剂等安装构件来安装发热板64的凹状的安装部90a。而且,在安装部90a中,在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在装置宽度方向(加压辊52与加热部60相向的方向)上贯穿保持构件90地形成有配置导热构件92的一部分的贯穿孔90b。并且,所述安装部90a及贯穿孔90b是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
进而,在保持构件90中,如图6所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配置探测构件82的贯穿孔90c。
-框架80-
框架80如图5所示,在环形带62的内部,夹着保持构件90而配置在加压辊52的相反侧。所述框架80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且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并且,框架80中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是设为保持构件90侧开口的U字状。
进而,在设为U字状的框架80的前端侧部分,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等安装构件来安装保持构件90的前端侧的部分,由此,框架80支撑保持构件90。由此,在环形带62的内部,形成有由保持构件90与框架80所围成的区域94。而且,框架8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从环形带62朝外部突出,所述突出的部分被固定于未图示的骨架构件。
-发热板64-
发热板64如图5所示,夹着环形带62而配置在加压辊52的相反侧,且以表面与环形带62的内周面接触。所述发热板64是板面朝向装置宽度方向的板状的构件,从环形带62的装置纵深方向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为止。作为一例,发热板64的厚度是设为0.7〔mm〕。
从板厚方向观察,发热板64如图3所示,设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并且,发热板64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材66;绝缘膜68,由耐热树脂材料所形成;电压施加用的三个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以及导通部74,通过对所述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施加电压而使电流流动。在所述导通部74中,形成有通过使电流流动而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b(图中斜线部)。此处,所谓绝缘性,是指导电率为1×10-10〔S/m〕以下。
基材66是作为电绝缘性陶瓷的氧化铝的成形体。并且,基材66的导热率是设为41〔W/mK〕。而且,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及导通部74是形成在基材66的表面(环形带62的内周面侧的面)。具体而言,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是形成在基材66的装置纵深方向跟前侧的部分,从片材构件P的搬送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以下称作“片材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序排列。
导通部74是由绝缘膜68予以包覆,且具有从电极72a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一导通部74a、从电极72b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二导通部74b、及从电极72c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三导通部74c。进而,导通部74具有连结部74d,所述连结部74d将第一导通部74a的末端部、第二导通部74b的末端部与第三导通部74c的末端部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延伸地予以连结。
在第一导通部74a形成有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a是以在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1的宽度方向)上包含受到搬送的最大尺寸的片材构件P(图中P1)所通过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在第二导通部74b形成有电阻发热部76b,电阻发热部76b是以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包含受到搬送的最小尺寸的片材构件P(图中P2)所通过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并且,电阻发热部76a比电阻发热部76b长。而且,电阻发热部76a的宽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与电阻发热部76b的宽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是设为同样。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b为发热部的一例。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采用从宽度方向的两侧支撑片材构件P,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来使位置一致的中心对齐方式。
所述构成中,在为了使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而对环形带62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启动模式)时,控制部102(参照图8)将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接通,不论片材构件P的尺寸如何,对电极72a与电极72c施加电压。由此,在加热模式时,由形成于第一导通部74a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而形成于第二导通部74b的电阻发热部76b不产生热。换言之,在加热模式时,由在片材搬送方向上距导热构件92最远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而在片材搬送方向上最靠近导热构件92的电阻发热部76b不产生热。
-导热构件92-
导热构件92如图5所示,是配置在由保持构件90与框架80所围成的区域94中,且从装置纵深方向观察设为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进而,导热构件92的发热板64侧的部分被插入至保持构件90的贯穿孔90c内。导热构件92为导热部的一例。
并且,导热构件92中,发热板64侧的端面接触至发热板64的背面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导热构件92的端面如图2所示,是与在片材搬送方向形成有电阻发热部76a及电阻发热部76b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发热板64的背面接触。换言之,导热构件92的端面是与在片材搬送方向上产生热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发热板64的背面接触。
所述导热构件92包括长方体状的本体部92a、及重合于本体部92a的发热板64侧端面的硅的片材92b。本体部92a是由铜所形成,本体部92a的导热率是设为403〔W/mK〕。如上所述,本体部92a的导热率比发热板64的基材66的导热率高。
此处,如前所述,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导热构件92与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b是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由此,由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b产生的热在基材66中朝向片材搬送方向的下游侧流动后传导向导热构件92。并且,导热构件92在装置纵深方向上传导热。如上所述,在基材66中朝向片材搬送方向下游侧流动的热将传导至导热构件92。
-探测构件82-
探测构件82是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且如图6所示,一部分被配置在形成于保持构件90的贯穿孔90c中。并且,探测构件82接触至发热板64的背面中的、片材搬送方向(图中上下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具体而言,探测构件82是与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形成有电阻发热部76a、电阻发热部76b(参照图3)的部分的发热板64的背面接触。
所述构成中,探测构件82对发热板64的温度进行探测。并且,控制部102(参照图8)控制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的通断而进行对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参照图3)的电压施加或停止施加,以使由探测构件82所探测的发热板64的温度进入预定的范围内。
-弹簧84-
弹簧84如图5所示,夹着导热构件92而在发热板64的相反侧,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弹簧84被夹着配置在框架80与导热构件92之间。进而,弹簧84如图7所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空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所述构成中,多个弹簧84朝向发热板64对导热构件92施力。弹簧84为施力部的一例。
〔移动部86〕
移动部86如图9所示,配置在加压辊52的装置纵深方向的两侧,是将已知的机械元件加以组合而构成。
并且,移动部86使加压辊52朝向装置宽度方向及装置上下方向移动,以使辊隙NF(参照图1、图2)的辊隙宽度发生变化。具体而言,移动部86使加压辊52移动至设为将片材构件P包夹在加压辊52与环形带62之间而使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时的辊隙宽度的第一位置(参照图2)、与辊隙宽度比第一位置窄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如上所述,移动部86作为使辊隙NF的辊隙宽度发生变化的辊隙宽度变化部件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为了使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而对环形带62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启动模式)时,控制部102控制移动部86而使加压辊52移动至第二位置。与此相对,在对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进行加热、加压而使墨粉图像定影的定影模式时,控制部102控制移动部86而使加压辊52移动至第一位置。
如图1所示,将在加热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设为L1。另外,如前所述,在加热模式时,由形成于第一导通部74a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而且,将在此状态下,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设为S1。具体而言,在加热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76a的一部分及导热构件92的一部分。而且,对于辊隙NF的范围,将呈矩阵状地配置有可检测压力的元件的片材包夹在辊隙NF中,将产生了阈值以上的电压的部位判定为辊隙NF。
进而,如图2所示,将在定影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设为L2。另外,假定在定影模式时,由形成于第一导通部74a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而且,将在此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设为S2。具体而言,在定影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的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76a的全部及导热构件92的全部。这样,以下述式(1)成立的方式来决定加压辊52的第二位置与加压辊52的第一位置。
L2-L1<S2-S1……(1)
根据所述式(1)可知,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发生变化。即,移动部86作为使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的长度发生变化的辊隙内导热长度变化部件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参照图1)比在定影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2(参照图2)短。
因此,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的压接力比定影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的压接力小。即,移动部86作为使导热构件92与发热板64的压接力发生变化的压接力变化部件发挥功能。
而且,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的压接力比定影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的压接力小。这样,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比定影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低。换言之,定影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比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高。即,移动部86作为使导热构件92与发热板64之间的热传递率发生变化的传递率变化部件发挥功能。
而且,根据式(1),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发生变化。即,移动部86作为使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的长度发生变化的辊隙内发热部长度变化部件发挥功能。
〔控制部102〕
控制部102如图8所示,基于探测构件82的探测结果来控制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的通断,以控制对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的电压施加。另外,关于控制部102对各部的控制,将与后述的作用一起进行说明。
(作用)
接下来,关于定影装置50的作用,一边与比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50进行比较一边进行说明。首先,关于比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50的构成,主要对与定影装置5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而且,关于定影装置550的作用,主要对与定影装置5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50的作用,对将墨粉图像定影至最大尺寸的片材构件P1的情况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550的构成-
定影装置550相对于定影装置50的构成,不具备移动部。定影装置550除了不具备移动部的方面以外,与定影装置50同样。
并且,在定影装置550中,如图11所示,在加热模式与定影模式下,辊隙NF的辊隙宽度不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定影装置550中,加压辊52始终配置于第一位置。即,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76a的全部及导热构件92的全部。
换言之,在定影装置550中,从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减去定影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所得的值为零。进而换言之,加热模式时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与定影模式时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相同。
-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50的作用-
在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50运转之前的状态下,对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参照图3)的电压施加停止,进而,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加压辊52的旋转停止。
另一方面,在图11所示的定影装置550运转之前的状态下,对电极72a、电极72b、电极72c(参照图3)的电压施加停止,进而,加压辊52配置于第一位置,加压辊52的旋转停止。
在将转印于片材构件P的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时,控制部102(参照图8)使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50转变为加热模式。具体而言,控制部102控制马达58来使旋转力传递至加压辊52。并且,图4、图11所示的加压辊52在图中箭头R1方向上旋转。由此,与加压辊52接触的环形带62从动于旋转的加压辊52而在图中箭头R2方向上旋转。
当环形带62旋转时,控制部102将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接通,开始对电极72a、电极72c(参照图3)的电压施加。由此,由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发热板64发热。并且,发热板64从内周面对旋转的环形带62进行加热。
此处,在图11所示的定影装置550中,加压辊52始终配置于第一位置。因此,定影装置550在加热模式下的辊隙宽度比定影装置50在加热模式下的辊隙宽度要宽。
由于定影装置550在加热模式下的辊隙宽度变宽,因此从发热板64经由环形带62而传递至加压辊52的热量增加。因此,在定影装置550中,与使用定影装置50的情况相比,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需要时间。
而且,在定影装置550中,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导热构件92的全部。因此,在定影装置550中,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比定影装置50在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高。
而且,在定影装置550中,加热模式下的发热板64与导热构件92之间的热传递率变高,因此与使用定影装置50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从发热板64传递至导热构件92的热量增加。换言之,在定影装置50中,与使用定影装置550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从发热板64传递向导热构件92的热量减少。
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50中,前述的式(1)成立。即,将从定影模式下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2减去加热模式下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所得的值设为“S2-S1”。而且,将从定影模式下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2减去加热模式下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1所得的值设为“L2-L1”。这样,“S2-S1”比“L2-L1”大。
即,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变少的影响,比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变少的影响大。
根据以上,在定影装置50中,与使用定影装置550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并且,若由所有探测构件82(参照图6)探测到的温度达到200〔℃〕(规定温度的一例),则从对环形带62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启动模式)转变为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片材构件P的定影模式。
具体而言,在定影装置50中,控制部102控制移动部86来使加压辊52向第一位置移动。进而,当为了将墨粉图像定影至最大尺寸的片材构件P1而转变为定影模式时,控制部102继续对电极72a、电极72c的电压施加。
并且,加热部60与加压辊52包夹着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来进行搬送,由此,墨粉图像被定影至片材构件P。而且,加热部60与加压辊52包夹着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片材构件P来进行搬送,由此,片材构件P所通过的部分的发热板64的热被片材构件P剥夺。由此,发热板64的温度下降。因此,作为一例,控制部102控制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的通断,以使发热板64的温度达到190〔℃〕以上且230〔℃〕以下。
并且,当对片材构件P形成墨粉图像的一连串动作结束,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50的运转停止时,控制部102将未图示的电源开关断开,停止对电极72a、电极72c(参照图3)的电压施加。进而,控制部102控制马达58,使加压辊52的旋转停止。而且,在定影装置50中,控制部102控制移动部86,使加压辊52移动至第二位置。
另外,在将墨粉图像定影至最小尺寸的片材构件P2的情况下,当转变为定影模式时,控制部102控制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的通断,停止对电极72a、电极72c的电压施加,开始对电极72b、电极72c的电压施加。由此,由电阻发热部76b来产生热。
而且,在比最小尺寸的片材构件P2大的尺寸的片材构件P的情况下,当转变为定影模式时,控制部102继续对电极72a、电极72c的电压施加。
(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定影装置50中,满足前述的式(1),因此与使用定影装置550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定影装置50中,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最长的电阻发热部76a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加热模式时,由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因此,与在加热模式时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相对于其他电阻发热部较短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定影装置50中,在加热模式时,由与在片材搬送方向上最靠近导热构件92的电阻发热部76b不同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换言之,并非只由在片材搬送方向上最靠近导热构件92的电阻发热部76b产生热。因此,与在加热模式时仅由最靠近导热构件92的电阻发热部产生热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从电阻发热部传导向导热构件的热量减少,因此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定影装置50中,在加热模式时,由在片材搬送方向上距导热构件92最远的电阻发热部76a产生热。因此,与在加热模式时仅由与距导热构件92最远的电阻发热部不同的电阻发热部产生热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从电阻发热部传导向导热构件的热量减少,因此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具备定影装置550的情况相比,输出启动后的最初一张所需的时间短。
<第2实施方式>
根据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另外,对于第2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50中,仅有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0。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76a的全部。即,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1、与定影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2为同样的值。另外,所谓同样的值,是指考虑到组装偏差及移动偏差等,其中一个值为另一个值的90〔%〕以上且110〔%〕以下。
由此,与在定影装置150中,相对于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1而电阻发热部76a的长度L2较短的情况相比,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第3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根据图13~图15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第3实施方式,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50中所配设的发热板264如图13所示,设为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并且,发热板264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材66、由耐热树脂材料所形成的绝缘膜68、电压施加用的四个电极272a、电极272b、电极272c、电极272d以及通过对所述电极272施加电压而使电流流动的导通部274。在所述导通部274,形成有通过使电流流动而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图中斜线部)。
电极272a、电极272b、电极272c及电极272d是从片材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序排列。
导通部274是由绝缘膜68予以包覆,且具有从电极272a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一导通部274a、从电极272b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二导通部274b、及从电极272c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三导通部274c。进而,导通部274具有从电极272d朝装置纵深方向里侧延伸的第四导通部274d、及连结部274e,所述连结部274e将第一导通部274a的末端部、第二导通部274b的末端部、第三导通部274c的末端部及第四导通部274d的末端部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延伸地予以连结。
在第一导通部274a形成有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a是以在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3的宽度方向)上包含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被用得最多的尺寸的片材构件P(图中P3)所通过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而且,在第二导通部274b形成有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b是以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包含最大尺寸的片材构件P1所通过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进而,在第三导通部274c形成有电阻发热部276c,电阻发热部276c是以在装置纵深方向上包含最小尺寸的片材构件P2所通过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
即,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a及电阻发热部276c的长度依序变短。进而,电阻发热部276a的宽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电阻发热部276b的宽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与电阻发热部276c的宽度(片材搬送方向的长度)是设为同样。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为发热部的一例。
而且,如图15所示,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是配置在导热构件92的上游侧。
所述构成中,在定影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的全部。进而,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导热构件92的全部。
并且,在将图像定影至最大尺寸的片材构件P1的情况下,在定影模式时,对电极272b与电极272d施加电压,由电阻发热部276b产生热。而且,在将图像定影至最小尺寸的片材构件P2的情况下,在定影模式时,对电极272c与电极272d施加电压,由电阻发热部276c产生热。进而,在将图像定影至被用得最多的尺寸的片材构件P3的情况下,在定影模式时,对电极272a与电极272d施加电压,由电阻发热部276a产生热。而且,在除此以外的尺寸的片材构件P的情况下,由在装置纵深方向(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上包含所述尺寸的片材构件P且最短的电阻发热部276产生热。
另一方面,在加热模式下加压辊52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的全部。而且,在装置纵深方向上最长的电阻发热部276b是配置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的辊隙NF的中央侧部分。此处,所谓片材搬送方向上的辊隙NF的中央侧部分,是指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将辊隙NF三等分时的中央侧部分。
进而,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不包含导热构件92的全部。换言之,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为零。进而换言之,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不存在。
并且,在加热模式时,对所有的电极272a、电极272b、电极272c、电极272d施加电压,由所有的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产生热。即,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且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的长度L1是将图示的电阻发热部276a的长度L1-1、电阻发热部276b的长度L1-2、及电阻发热部276c的长度L1-3合计的值。同样,在定影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且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的长度L2在由电阻发热部276a产生热的情况下为图15所示的L2-1,在由电阻发热部276b产生热的情况下为图15所示的L2-2。进而,在由电阻发热部276c产生热的情况下为图15所示的L2-3。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定影装置250中,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在辊隙NF的范围内,包含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的全部。进而,在加热模式时,由所有的电阻发热部276a、电阻发热部276b、电阻发热部276c产生热。因此,与在加热模式时存在不产生热的电阻发热部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定影装置250中,在加热模式时,最长的电阻发热部276b是配置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的辊隙NF的中央侧部分。因此,与电阻发热部276b配置在辊隙NF的端侧部分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即使加压辊52与环形带62的相对位置有所偏差,也可抑制最长的电阻发热部276b偏离辊隙NF的范围。由此,与电阻发热部276b配置在辊隙NF的端侧部分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而且,在定影装置250中,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不存在(长度为零)。因此,与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存在的情况(大于零的情况)相比,从发热板64传递向导热构件92的热量减少。由此,与在加热模式时,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包含在辊隙NF的范围内的导热构件92的长度S1存在的情况(大于零的情况)相比,在加热模式时,发热板64达到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短。
另外,就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确,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导热构件92在发热板64侧的端面具备硅的片材92b,但也可不特别具备所述片材。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电阻发热部76、电阻发热部276与导热构件92从上游侧依序排列,但也可在片材搬送方向上,导热构件与电阻发热部从上游侧依序排列。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加压辊52移动,从而辊隙宽度发生了变化,但只要通过加热部60及加压辊52的至少一者移动而辊隙宽度发生变化即可。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弹簧84来作为施力部,但只要是朝向发热板64对导热构件92施力的构件,则也可使用弹性衬垫(pad)等其他弹性构件。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举中心对齐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为将片材构件P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作为基准的侧端对齐方式。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带,在周方向上旋转,以外周面与所搬送的记录介质接触;
发热板,形成有在所述环形带的轴方向上延伸且产生热的发热部,以表面与所述环形带的内周面接触并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
导热部,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形成有所述发热部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所述发热板的背面接触,在所述轴方向上传导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
施力部,对所述导热部朝向所述发热板施力;
加压部,夹着所述环形带而配置在所述发热板的相反侧,与所述环形带之间形成辊隙,将所搬送的记录介质加压至所述环形带;以及
移动部,使所述加压部相对于所述环形带而相对移动,在对所述环形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模式时,使所述辊隙的辊隙宽度比将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模式时窄,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把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而产生热的所述发热部的长度设为L1,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的所述导热部的长度设为S1,
在所述定影模式时,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而产生热的所述发热部的长度设为L2,把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的所述导热部的长度设为S2,则满足下述式(1),
L2-L1<S2-S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L1与所述长度L2为同样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所述发热部是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排列,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包含在所述轴方向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在所述轴方向上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所有的所述发热部在所述搬送方向上包含在所述辊隙的范围内,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所有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方向上为最长的所述发热部是配置在所述加热模式时,所述搬送方向上的所述辊隙中央侧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方向的长度不同的多个所述发热部是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排列,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在所述搬送方向上最靠近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发热部不产生热,而由与最靠近所述导热部的所述发热部不同的所述发热部来产生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模式时,由在所述搬送方向上距所述导热部最远的所述发热部产生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度S1为零。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将形成于记录介质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0259A JP7124583B2 (ja) | 2018-09-12 | 2018-09-12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8-170259 | 2018-09-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95388A CN110895388A (zh) | 2020-03-20 |
CN110895388B true CN110895388B (zh) | 2023-07-28 |
Family
ID=69645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73498.4A Active CN110895388B (zh) | 2018-09-12 | 2019-03-07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78998B1 (zh) |
JP (1) | JP7124583B2 (zh) |
CN (1) | CN1108953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89793B2 (ja) * | 2019-02-08 | 2022-12-14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21829A (ja) * | 1999-01-29 | 2000-08-1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955861A (zh) * | 2005-10-24 | 2007-05-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使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
CN101038475A (zh) * | 2006-03-14 | 2007-09-1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8275859A (ja) * | 2007-04-27 | 2008-11-13 | Canon Inc | 像加熱装置 |
JP2009180818A (ja) * | 2008-01-29 | 2009-08-13 | Kyocera Mita Corp | 定着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77142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Sharp Corp |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ならびに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813906A (zh) * | 2009-02-25 | 2010-08-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磁场产生装置 |
CN102081331A (zh) * | 2009-11-30 | 2011-06-0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3195A (ja) * | 2009-12-09 | 2011-06-23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226318A (zh) * | 2012-01-30 | 2013-07-3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216259A (zh) * | 2013-05-29 | 2014-12-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391437A (zh) * | 2008-09-16 | 2015-03-04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7044953A (ja) * | 2015-08-28 | 2017-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24364B2 (ja) | 1992-04-09 | 2001-01-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H06149099A (ja) * | 1992-11-10 | 1994-05-27 |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 ヒータおよび定着方法ならびに定着装置 |
JPH10319774A (ja) * | 1997-05-14 | 1998-12-04 | Canon Inc | 像定着装置とその通電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10551A (ja) | 1999-10-06 | 2001-04-20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35001A (ja) | 2003-01-30 | 2004-08-19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14959A (ja) | 2003-10-07 | 2005-04-28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421219B2 (en) * | 2005-09-13 | 2008-09-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2083606A (ja) | 2010-10-13 | 2012-04-26 | Canon Inc | 加熱体、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8771B2 (ja) | 2010-11-11 | 2014-11-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KR20140085118A (ko) * | 2012-12-27 | 2014-07-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KR102008312B1 (ko) * | 2013-03-26 | 2019-10-21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CN107526267B (zh) * | 2016-06-20 | 2021-06-22 | 株式会社东芝 | 定影装置及其间隙宽度的调节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09-12 JP JP2018170259A patent/JP71245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07 US US16/294,939 patent/US105789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3-07 CN CN201910173498.4A patent/CN1108953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21829A (ja) * | 1999-01-29 | 2000-08-1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955861A (zh) * | 2005-10-24 | 2007-05-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使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
CN101038475A (zh) * | 2006-03-14 | 2007-09-1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8275859A (ja) * | 2007-04-27 | 2008-11-13 | Canon Inc | 像加熱装置 |
JP2009180818A (ja) * | 2008-01-29 | 2009-08-13 | Kyocera Mita Corp | 定着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391437A (zh) * | 2008-09-16 | 2015-03-04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0177142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Sharp Corp |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ならびに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813906A (zh) * | 2009-02-25 | 2010-08-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磁场产生装置 |
CN102081331A (zh) * | 2009-11-30 | 2011-06-0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1123195A (ja) * | 2009-12-09 | 2011-06-23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226318A (zh) * | 2012-01-30 | 2013-07-3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216259A (zh) * | 2013-05-29 | 2014-12-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7044953A (ja) * | 2015-08-28 | 2017-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81379A1 (en) | 2020-03-12 |
CN110895388A (zh) | 2020-03-20 |
US10578998B1 (en) | 2020-03-03 |
JP7124583B2 (ja) | 2022-08-24 |
JP2020042203A (ja) | 2020-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15226B2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JP6638197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781379B2 (en) | Fusing device, print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heating belt | |
US8107868B2 (en) | Image fixing device containing a heat generating unit arranged at an end portion of a heater and a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JP2004006299A (ja) | 基板に発熱抵抗体を有する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用いた像加熱装置 | |
CN11234632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 |
JP6862172B2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51297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73414B2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CN110895388B (zh)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0206809A (ja) |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66237B2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JP7196471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熱伝導積層体 | |
JP7159708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36426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76857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40097A (ja) | 加熱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72307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14714B2 (en) | Fusers,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 |
JP2021096450A (ja)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622522B2 (ja)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76375B2 (ja) |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81682A (ja) | 板状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81160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354256A (ja) | ヒータ、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