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7313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37313A CN110837313A CN201910753060.3A CN201910753060A CN110837313A CN 110837313 A CN110837313 A CN 110837313A CN 201910753060 A CN201910753060 A CN 201910753060A CN 110837313 A CN110837313 A CN 1108373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 force
- vibration generator
- force sensor
-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06F3/041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the force sensing means being located peripherally, e.g. disposed at the corners or at the side of a touch sensing plat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5—Pressure sensors for measuring the pressure or force exerted on the touch surface without providing the touch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以及第一振动发生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时,第一振动发生器振动,并且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时,第二振动发生器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17日提交的第10-2018-0095822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利益,该韩国专利申请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如同在这里充分地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总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向用户提供图像的电子装置(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数码照相机、笔记本计算机、导航系统和智能电视)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产生并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各种输入器件。
近来,识别触摸输入的触摸面板已经广泛应用于显示装置,主要在智能电话和平板PC中。由于触摸方法的便利,触摸面板正在替代诸如键盘的现有的物理输入器件。对触摸面板的进一步开发已经导致通过在显示装置中安装力传感器来实现各种输入的尝试。此外,为了实现触觉功能,振动发生器正被应用于显示装置,并且正在研究通过将振动发生器连接到触摸面板或力传感器来实现触觉功能。
在该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对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因此,该信息可能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由用户施加的力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振动的显示装置。
发明构思的附加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阐述,并且部分地通过描述将是明显的,或者可以通过发明构思的实践而了解。
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以及第一振动发生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时,第一振动发生器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时,第二振动发生器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传感器相邻,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力传感器相邻。
第一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振动发生器外部,并且第二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二振动发生器外部。
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
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不同地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相邻,并且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为与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相邻的第三振动发生器。
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三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可以不同于第三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第二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相邻,并且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为与第二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相邻的第四振动发生器。
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第二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四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可以不同于第四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下盖,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以及第五振动发生器,设置在下盖的上表面上。
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具有第一面积,并且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可以具有第二面积。第二面积可以大于第一面积。
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五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可以不同于第五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最大振动位移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最大振动位移。
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持续时间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持续时间。
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波形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波形。
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周期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周期。
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以及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时,第一振动发生器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时,第一振动发生器不同地振动。
第一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一侧上,第二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另一侧上,并且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与第二力传感器之间。
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不同地振动。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并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与第二力传感器之间的第二振动发生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时,第二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可以不同于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振动。
将理解的是,上面的总体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两者是示例性的和解释性的,并且意图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发明构思,其中,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并入该说明书中且构成该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附着到盖窗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框架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框架和主电路板的仰视图。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一凸起的平面图。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力传感器和第二凸起的平面图。
图8是详细示出图7的区域A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图8的III-III'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振动发生器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IV-IV'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振动的示例。
图13是示出图3和图4的I-I'和II-II'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并通过将振动发生器连接到力传感器或触摸感测器件来局部地产生振动的显示装置。
图15A、图15B、图15C、图15D、图15E、图15F、图15G、图15H、图15I、图15J和图15K示出了振动发生器的各种振动。
图16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V-V'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执行显示装置的应用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如这里所使用的“实施例”是采用这里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发明构思的装置或方法的非限制性示例。然而,明显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或者具有一个或更多个等同布置的情况下来实践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为了避免使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不必要地模糊,以框图形式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此外,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同,但不必是排他的。例如,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形状、构造和特征可以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或实现。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将被理解为提供实际上可以以其实现发明构思的一些方式的各种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对各种实施例的特征、组件、模块、层、膜、面板、区域和/或方面等(在下文中,单独地或共同地称为“元件”)进行另外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
通常在附图中提供交叉影线和/或阴影的使用,以使相邻元件之间的边界清晰。如此,除非说明,否则交叉影线或阴影的存在和不存在都不表达或表示对元件的具体材料、材料性质、尺寸、比例、示出的元件之间的共性和/或任何其他特性、属性、性质等的任何偏好或要求。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性的目的,可以夸大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当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同地实施时,可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具体的工艺顺序。例如,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来执行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此外,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然而,当元件或层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为此,术语“连接”可以指在具有或不具有中间元件的情况下物理连接、电连接和/或流体连接。此外,D1轴、D2轴和D3轴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诸如X轴、Y轴和Z轴),并且可以以更宽的含义进行解释。例如,D1轴、D2轴和D3轴可以彼此垂直,或者可以表示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为了本公开的目的,“X、Y和Z中的至少一个(种/者)”和“从由X、Y和Z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种/者)”可以解释为仅X、仅Y、仅Z或者X、Y和Z中的两个(种/者)或更多个(种/者)的任何组合,诸如以XYZ、XYY、YZ和ZZ为例。如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和全部组合。
虽然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命名为第二元件。
为了描述性目的,可以在这里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下”、“下”、“在……上方”、“上”、“在……之上”、“较高的”、“侧”(例如,如在“侧壁”中)等的空间相对术语,由此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其他)元件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图包括设备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随后将被定位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设备可以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他方位处),如此,相应地解释在这里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进行限制。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种/者)”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以及它们的变型时,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还要注意的是,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基本”、“大约”和其他相似的术语被用作近似的术语而不是作为程度的术语,如此,它们被用来解释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计算值和/或提供值的固有偏差。
这里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实施例和/或中间结构的示意图的剖视图和/或分解图示来描述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如此,将预期例如由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图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应被必须解释为局限于具体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将包括由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上的偏差。以这种方式,附图中示出的区域可以在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这些区域的形状可以不反映装置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如此,不必意图进行限制。
如本领域中惯常的,用功能块、单元和/或模块,在附图中描述并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这些块、单元和/或模块通过可以利用基于半导体的制造技术或其他制造技术来形成的诸如逻辑电路的电子(或光学)电路、离散组件、微处理器、硬线电路、存储器元件、布线连接等物理地实施。在通过微处理器或其他相似的硬件来实施块、单元和/或模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软件(例如,微代码)对它们进行编程和控制,以执行这里所讨论的各种功能,并且可以可选地通过固件和/或软件来驱动它们。还预期的是,每个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实施,或者作为执行某些功能的专用硬件和执行其他功能的处理器(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编程的微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组合来实施。此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的情况下,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物理地分离成两个或更多个交互的且离散的块、单元和/或模块。此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的情况下,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物理地组合成更复杂的块、单元和/或模块。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作为其一部分的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术语(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它们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的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来进行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如此定义。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明显的是,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公开的实施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只要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修改和变型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发明构思就意图覆盖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修改和变型。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附着到盖窗100的显示面板300的仰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包括盖窗100、触摸感测器件200、触摸电路板210、触摸驱动单元220、显示面板300、显示电路板310、显示驱动单元320、防水构件400、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力传感器520、中间框架600、主电路板700、振动发生器800和下盖900。
振动发生器800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如图3中所示,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如图13中所示,下面板构件39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在……上方”、“顶部”和“上表面”表示相对于显示面板300设置盖窗100所沿的方向(即,Z轴方向),术语“在……下方”、“底部”和“下表面”表示相对于显示面板300设置中间框架600所沿的方向(即,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左”、“右”、“上”和“下”表示当在平面中观看显示面板300时的方向。例如,“左”表示与X轴方向相反的方向,“右”表示X轴方向,“上”表示Y轴方向,“下”表示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
显示装置10在平面图中可以是矩形的。例如,如图1和图2中所示,显示装置10可以具有矩形平面形状,该矩形平面形状具有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短边和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边。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短边与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长边相遇处的每个角可以是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形或者可以是直角的。显示装置10的平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而是也可以是另一种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形成为平坦的第一区域DR1和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延伸的第二区域DR2。第一区域DR1可以是平坦部分。第二区域DR2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或弯曲的。第二区域DR2可以是弯曲部分。第二区域DR2可以位于与第一区域DR1所在的平面不同的平面中。当第二区域DR2形成为平坦时,由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形成的角度可以是钝角。当第二区域DR2形成为弯曲的时,第二区域DR2可以具有恒定曲率或变化曲率。
在图1中,第二区域DR2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中的每个延伸。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第二区域DR2也可以仅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中的一个延伸。可选地,第二区域DR2不仅可以从第一区域DR1的右侧和左侧延伸,而且可以从第一区域DR1的上侧和下侧中的至少任一侧延伸。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主要描述第二区域DR2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右边缘和左边缘处的情况。
盖窗10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上方以覆盖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因此,盖窗100可以用于保护显示面板300的上表面。如图13中所示,盖窗100可以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触摸感测器件200。第一粘合构件910可以是光学透明粘合膜(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
盖窗100可以包括与显示面板300对应的透射部DA100和与除了显示面板300之外的区域对应的遮光部NDA100。盖窗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透射部DA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的一部分和每个第二区域DR2的一部分中。遮光部NDA100可以形成为不透明的。可选择地,遮光部NDA100可以形成为具有当图像未被显示时对用户示出的图案的装饰层。例如,诸如“SAMSUNG”的公司徽标或各种其他字符可以被图案化在遮光部NDA100中。
用于使前置照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照度传感器等暴露的多个孔HH可以形成在盖窗100的遮光部NDA100中。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前置照相机、前置扬声器、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和照度传感器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嵌入显示面板300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多个孔HH中的一些或全部。
盖窗100可以由玻璃、蓝宝石和/或塑料制成。盖窗100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设置在盖窗1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感测用户的触摸,而且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感测用户的触摸。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盖窗100的下表面。偏振膜可以附加地设置在触摸感测器件200上,以防止由于外部光的反射而导致的可见度的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偏振膜可以通过第一粘合构件910附着到盖窗100的下表面。
触摸感测器件200是用于感测用户的触摸位置的器件,并且可以实现为电容型,诸如自电容型或互电容型。触摸感测器件200在实现为自电容型时可以仅包括触摸驱动电极,并且在实现为互电容型时可以包括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下面将主要描述实现为互电容型的触摸感测器件200。
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以面板或膜的形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中所示,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通过第二粘合构件920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上。第二粘合构件920可以是OCA或OCR。
可选地,触摸感测器件200可以与显示面板300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驱动电极和触摸感测电极可以形成在显示面板300的薄膜封装层上。
触摸电路板210可以附着到触摸感测器件200的一侧。具体地,触摸电路板210可以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附着到设置在触摸感测器件200的一侧上的垫(pad,或者称为“焊盘”或“焊垫”)上。此外,触摸连接单元可以设置在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触摸连接单元可以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连接件。触摸电路板210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
触摸驱动单元220可以向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驱动电极传输触摸驱动信号,检测来自触摸感测器件200的触摸感测电极的感测信号,并且通过分析感测信号来计算用户的触摸位置。触摸驱动单元22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并且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
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触摸感测器件200下方。显示面板300可以与盖窗100的透射部DA100叠置。显示面板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DR1和第二区域DR2中。因此,不仅可以在第一区域DR1中而且可以在第二区域DR2中看到显示面板300的图像。
显示面板300可以是包括发光元件的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显示面板300可以是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使用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包括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量子点发光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300可以包括基底、设置在基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元件层和薄膜封装层。
因为显示面板300实现为柔性的,所以显示面板300可以由塑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基底可以包括柔性基底和支撑基底。用于支撑柔性基底的支撑基底可以具有比柔性基底的柔性小的柔性。柔性基底和支撑基底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具有柔性的聚合物材料。例如,柔性基底和支撑基底中的每个可以是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芳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化物、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纤维素(TAC)、乙酸丙酸纤维素(CAP)或这些材料的组合。
薄膜晶体管层设置在基底上。薄膜晶体管层可以包括扫描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栅电极、半导体层以及源电极和漏电极。当扫描驱动单元直接形成在基底上时,扫描驱动单元可以与薄膜晶体管层一起形成。
发光元件层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层上。发光元件层包括阳极、发光层、阴极和堤状件。发光层可以包括包含有机材料的有机发光层。例如,发光层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可以省略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当向阳极和阴极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到有机发光层,并在有机发光层中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光。发光元件层可以是其中形成有像素的像素阵列层。因此,形成有发光元件层的区域可以被定义为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位于显示区域周围的区域可以被定义为非显示区域。
薄膜封装层设置在发光元件层上。薄膜封装层防止氧或湿气渗透到发光元件层中。薄膜封装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层和至少一个有机层。
显示电路板310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一侧。具体地,显示电路板310可以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附着到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上的垫上。触摸电路板210可以朝向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弯曲,并且设置在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处的触摸连接单元可以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连接件。稍后将参照图3和图4详细描述显示电路板310。
显示驱动单元320通过显示电路板310输出用于驱动显示面板300的信号和电压。显示驱动单元32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并且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显示驱动单元320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一侧。
如图13中所示,下面板构件39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下面板构件390可以通过第三粘合构件930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第三粘合构件930可以是OCA或OCR。
下面板构件390可以包括用于吸收从外部入射的光的光吸收构件、用于吸收外部冲击的缓冲构件、用于有效地散发显示面板300的热的散热构件和用于阻挡从外部入射的光的遮光层中的至少一个。
光吸收构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光吸收构件阻挡光的透射,以防止设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的组件(即,第一力传感器510、第二力传感器520、显示电路板310等)从显示面板300上方被看到。光吸收构件可以包括光吸收材料,诸如黑色颜料或染料。
缓冲构件可以设置在光吸收构件下方。缓冲构件吸收外部冲击以防止显示面板300被损坏。缓冲构件可以由单个层或多个层组成。例如,缓冲构件可以由诸如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丙烯或聚乙烯的聚合物树脂制成,或者可以由诸如通过使橡胶、氨基甲酸乙酯类材料或丙烯酸类材料发泡形成的海绵的弹性材料制成。缓冲构件可以是垫层。
散热构件可以设置在缓冲构件下方。散热构件可以包括第一散热层和第二散热层,第一散热层包含石墨或碳纳米管,第二散热层由能够屏蔽电磁波并具有高导热率的金属薄膜(诸如铜、镍、铁氧体或银)形成。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设置在第二区域DR2中。也就是说,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在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处设置在显示面板300下方。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布置为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彼此相对地布置。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通过力感测电路板(或称为第三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在图3中,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到一个力感测电路板550。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力感测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
如图3中所示,用于通过驱动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来感测压力或力的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在这种情况下,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力感测单元330可以与显示驱动单元320集成以形成一个集成电路。
可选地,力感测电路板550可以连接到触摸电路板210而不是显示电路板310。在这种情况下,力感测单元330可以安装在触摸电路板210上。力感测单元330可以与触摸驱动单元220集成以形成一个集成电路。
多个振动发生器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如图3中所示,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设置在下盖900的上表面上。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相邻,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力传感器520相邻。
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设置为比第一振动发生器810靠近显示面板300的第一侧端。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设置为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靠近显示面板300的第二侧端。如图2中所示,显示面板300的第一侧端可以是右侧,显示面板300的第二侧端可以是左侧。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通过第四电路板89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单元340。在图3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连接到一个第四电路板890。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四电路板890,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通过不同的第四电路板89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
如图2和图3中所示,用于驱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驱动单元340可以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在这种情况下,振动驱动单元340可以形成为集成电路。可选地,振动驱动单元340可以安装在第四电路板890上。
振动驱动单元340可以响应于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而产生用于驱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主处理器710的振动数据可以经由主电路板700、第二连接电缆314和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电路板312、第一连接电缆313和第一电路板311提供给振动驱动单元340。振动驱动单元340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可以经由第一电路板311和第四电路板890提供给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
振动驱动单元340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用于处理振动数据(即,数字信号);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将由DSP处理的振动数据(即,数字信号)转换为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即,模拟信号);以及放大器(AMP),用于放大从DAC输出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即,模拟信号)并输出放大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
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以具有不同的振动强度(或振动位移)、振动周期(或频率)、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或波形)和持续时间。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不同。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以最高周期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以第二最高周期振动。
如上所述,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从主处理器710接收振动数据,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从主处理器710接收振动数据。发送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数据可以与发送到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数据不同。也就是说,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可以与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不同。振动数据可以具有多个参数。如上所述,振动数据可以是振动位移、频率、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
从用户的观点来看,当力施加到设置有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区域时以及当力施加到设置有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区域时,用户感觉到不同的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设置有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区域时以及当力施加到设置有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区域时,由于不同的振动位移、频率、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用户可以感觉到不同的振动。如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具有多个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具有多个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中的每个可以包括由多个相邻的力感测单元CE1至CE8形成的多个单元组。例如,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包括显示装置10的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或称为音量增大按钮)VB+、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或称为音量减小按钮)VB-、电源按钮单元组(或称为电源按钮)PWB或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或称为挤压感测按钮)SB,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包括呼叫按钮单元组(或称为呼叫按钮)CB、照相机按钮单元组(或称为照相机按钮)CMB、互联网按钮单元组(或称为互联网按钮)IB或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或称为挤压感测按钮)SB。
当向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其中设置有显示装置10的音量增大按钮VB+、音量减小按钮VB-、电源按钮PWB或挤压感测按钮SB的区域施加力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振动。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产生的振动与由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产生的振动不同。因此,用户可以将设置有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区域与设置有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区域区分开。此外,用户可以基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不同振动来区分包括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多个功能按钮的单元组和包括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多个功能按钮的单元组。因此,即使显示表面上没有显示表示功能的图标,用户也可以基于不同的振动而容易地识别功能。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中的每个也可以被实施为能够产生振动并输出声音的声音发生器。稍后将参照图10至图12详细描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
中间框架600可以设置在下面板构件390下方。中间框架600可以包括合成树脂、金属或合成树脂和金属两者。
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的边缘处。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外部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外部。防水构件40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
根据图1和图2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因为防水构件40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外部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外部,所以可以防止湿气或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中间框架600之间。也就是说,可以提供防水且防尘的显示装置10。
中间框架600包括照相机器件720插入到其中的第一照相机孔CMH1、用于散发电池的热的电池孔BH以及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所穿过的电缆孔CAH。具体地,电缆孔CAH可以设置为与中间框架600的右边缘相邻。在这种情况下,电缆孔CAH会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被设置在下面板构件390下方的第一力传感器510隐藏。因此,如图2中所示,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包括形成在一侧处的凹口状凹槽NTH,以不隐藏电缆孔CAH。
此外,中间框架60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下面板构件390、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下方。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时,中间框架600可以支撑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感测所施加的力。
下盖900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下方。下盖900可以紧固并固定到中间框架600。下盖900可以形成显示装置10的下外部。下盖900可以包括塑料和/或金属。第二照相机孔CMH2可以形成在下盖900中以允许照相机器件720插入并突出到外部。下盖900可以包括第三振动发生器910。
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是诸如偏心旋转质量(ERM)马达、线性谐振致动器(LRA)或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发生器。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根据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信号来产生振动。虽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设置在图2中的下盖900的上边缘处,但是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
如果与图3中所示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相邻的振动发生器不设置在下面板构件390下方,那么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根据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信号产生振动。第三振动发生器910的振动可以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不同。
由第三振动发生器910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可以与由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的振动数据不同。如上所述,振动数据可以是振动位移、频率、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
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具有不同的振动位移(或最大振动位移)。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具有不同的频率(或周期)。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具有不同的随时间的振动位移。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具有不同的波形。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振动可以具有不同的持续时间。
照相机器件720的位置以及与照相机器件720对应的第一照相机孔CMH1和第二照相机孔CMH2的位置不限于图2、图4和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
主电路板700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600与下盖900之间。主电路板70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柔性印刷电路板。
主电路板700可以包括主处理器710、照相机器件720和主连接件730。
主处理器71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面对中间框架600的第一表面上,而主连接件730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面对下盖900的第二表面上。此外,照相机器件720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者上。在这种情况下,照相机器件720的上表面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第二表面上,照相机器件720的下表面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第一表面上。
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显示装置10的所有功能。例如,主处理器710可以将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电路板310的显示驱动单元320,使得显示面板300显示图像。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单元220接收触摸数据,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然后执行由显示在用户的触摸位置处的图标指示的应用。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从触摸驱动单元220或显示驱动单元320接收力感测数据,并根据力感测数据输出主屏幕、控制显示装置10的音量或实现触觉功能。此外,主处理器710可以将用于使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振动的振动数据输出到振动驱动单元340,并且将用于使第三振动发生器910振动的振动信号输出到第三振动发生器910。
主处理器710可以是形成为集成电路的应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或系统芯片。
照相机器件720在照相机模式下处理由图像传感器获得的诸如静止图像或运动图像的图像帧,并将处理后的图像帧输出到主处理器710。
穿过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以通过中间框架600与主电路板700之间的间隙连接到设置在主电路板700的下表面上的主连接件730。因此,主电路板700可以电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和触摸电路板210。
此外,主电路板700还可以包括能够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无线信号或从基站、外部终端和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无线信号的移动通信模块。无线信号可以包括根据语音信号、视频呼叫信号或文本/多媒体消息的发送/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此外,主电路板700还可以包括能够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器件和能够产生用于触觉实现的振动的振动发生器。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框架600的平面图。图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框架600和主电路板700的仰视图。
现在将参照图3至图5详细描述显示电路板310与第三电路板550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电缆314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件730之间的连接。因为图3和图5是仰视图,而图4是平面图,所以应注意的是,图4中的显示装置10的右侧和左侧在图3和图5中相反。为了易于描述,显示电路板310在图4中由虚线表示,第二连接电缆314在图5中由实线表示。
参照图3至图5,显示电路板310可以包括第一电路板311、第二电路板312和第一连接电缆313。
第一电路板311可以附着到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一侧,并且可以朝向显示面板300的基底的下表面弯曲。第一电路板311可以通过如图4中所示的固定构件固定到形成在中间框架600中的固定孔FH。
第一电路板311可以包括显示驱动单元320、力感测单元330、振动驱动单元340、第一连接件311a、第二连接件311b和第三连接件311c。显示驱动单元320、力感测单元330、振动驱动单元340、第一连接件311a、第二连接件311b和第三连接件311c可以设置在第一电路板311的表面上。
第一连接件311a可以连接到与第二电路板312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一端。因此,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单元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件311b可以连接到与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连接的第三电路板550的一端。因此,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电连接到力感测单元330。
第三连接件311c可以连接到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连接的第四电路板890的一端。因此,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单元340。此外,因为显示电路板310通过第二连接电缆314电连接到主电路板700,所以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中的每个可以电连接到主电路板700的主处理器710。
第二电路板312可以包括触摸连接件312a、第一连接连接件312b和第二连接连接件312c。第一连接连接件312b和第二连接连接件312c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一个表面上,触摸连接件312a可以设置在第二电路板312的另一表面上。
触摸连接件312a可以连接到触摸电路板210的一端。因此,触摸驱动单元220可以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一连接连接件312b可以连接到与第一电路板311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13的另一端。因此,安装在第一电路板311上的显示驱动单元320和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电缆313电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12。
第二连接连接件312c可以连接到与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件730连接的第二连接电缆314的一端。因此,第二电路板312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缆314电连接到主电路板700。
连接件连接部315可以形成在第二连接电缆314的另一端处。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二连接电缆314的连接件连接部315可以穿过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并延伸到中间框架600下方。因为凹口状凹槽NTH在与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对应的区域中形成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内侧上,所以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可以被暴露而不被第一力传感器510覆盖。
根据图3至图5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凹口状凹槽NTH形成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一侧上,以不覆盖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因此,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第二连接电缆314可以通过电缆孔CAH延伸到中间框架600下方,并且可以连接到主电路板700的主连接件730。因此,显示电路板310和主电路板700可以彼此稳定地连接。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一凸起530的平面图。
参照图6,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具有矩形平面形状,该矩形平面形状具有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的短边和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边。然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平面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并且可以根据应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位置而变化。
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在图6中,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八个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然而,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的数量不限于8个。
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中的每个可以独立地感测对应位置处的力。在
图6中,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布置为一列。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也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为多列。此外,如图6中所示,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可以以预定间隔布置,或者可以连续布置。
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可以根据它们的用途而具有不同的面积。例如,如图14A中所示,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可以用作物理按钮,诸如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一个边缘处的音量控制按钮(VB+和VB-)或电源按钮PWB。可选地,如图14B中所示,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可以用作用于感测用户的挤压力的按钮SB。在这种情况下,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的面积宽的面积。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可以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比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长。
此外,虽然用作物理按钮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在图6中具有相同的面积,但是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的面积也可以彼此不同。可选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中的一些力感测单元的面积可以彼此相等,其他力感测单元的面积可以彼此相等。然而,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中的一些力感测单元的面积可以与其他力感测单元的面积不同。
第一凸起53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上,以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叠置。第一凸起530用于根据用户施加的力按压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因此,用户的力可以被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感测到。
为了增大通过第一凸起530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的力,第一凸起530可以形成为具有分别比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的面积小的面积。第一凸起530中的每个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中的每个的力感测层PSL(图8和图9)的面积小的面积。
第一凸起530的面积可以与力感测单元的面积成比例。例如,如图6中所示,当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的面积大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中的每个的面积时,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叠置的第一凸起530的面积可以大于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叠置的第一凸起530中的每个的面积。
此外,为了不覆盖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凹口状凹槽NTH可以形成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与中间框架600的电缆孔CAH对应的区域中。
图7中所示的第二力传感器520和第二凸起540与图6中所示的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一凸起530之间的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力传感器520不包括凹槽NTH。因此,将省略对图7中所示的第二力传感器520和第二凸起540的详细描述。
图8是详细示出图7的区域A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图8的III-III'的示例的剖视图。
参照图7至图9,第二力传感器520包括第一基底SUB1、第二基底SUB2、驱动线TL、第一感测线RL1至第八感测线RL8、驱动垫TP、第一感测垫RP1至第八感测垫RP8以及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
在图8中,为了易于描述,仅示出了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和垫区域PAD。此外,在图8中,为了易于描述,省略了第二基底SUB2。
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放置为彼此面对。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聚乙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砜、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降冰片烯或聚酯类材料。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或聚酰亚胺膜制成。
力感测单元CE1至CE8(CE1b至CE8b)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驱动垫TP和感测垫RP1至RP8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的面对第二基底SUB2的表面上。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
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中的每个可以连接到至少一条驱动线和至少一条感测线。例如,虽然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通常连接到一条驱动线TL,但是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可以一对一地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如图8中所示,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和第四感测线RL4,第五力感测单元CE5可以连接到驱动线TL和第五感测线RL5。
驱动线TL可以连接到驱动垫TP,感测线RL1到RL8可以一对一地连接到感测垫RP1到RP8。第一感测线RL1可以连接到第一感测垫RP1,第二感测线RL2可以连接到第二感测垫RP2,第三感测线RL3可以连接到第三感测垫RP3,第四感测线RL4可以连接到第四感测垫RP4。第五感测线RL5可以连接到第五感测垫RP5,第六感测线RL6可以连接到第六感测垫RP6,第七感测线RL7可以连接到第七感测垫RP7,第八感测线RL8可以连接到第八感测垫RP8。
垫区域PAD可以从第一基底SUB1的一侧突出。第一基底SUB1的所述一侧可以是第二力传感器520的长边。在图8中,垫区域PAD从第一基底SUB1的长边的中间突出。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第一基底SUB1也可以从第一基底SUB1的长边的一端或另一端突出。
驱动垫TP和感测垫RP1至RP8可以设置在垫区域PAD中。驱动垫TP和感测垫RP1至RP8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一对一地连接到第三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_F和感测引线RL1_F至RL8_F。驱动垫TP可以连接到驱动引线TL_F,第一感测垫RP1可以连接到第一感测引线RL1_F,第二感测垫RP2可以连接到第二感测引线RL2_F,第三感测垫RP3可以连接到第三感测引线RL3_F,第四感测垫RP4可以连接到第四感测引线RL4_F。此外,第五感测垫RP5可以连接到第五感测引线RL5_F,第六感测垫RP6可以连接到第六感测引线RL6_F,第七感测垫RP7可以连接到第七感测引线RL7_F,第八感测垫RP8可以连接到第八感测引线RL8_F。
如图8中所示,因为第三电路板55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所以第三电路板550可以电连接到安装在显示电路板310上的力感测单元330。力感测单元330可以通过第三电路板550的驱动引线TL_F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驱动垫TP向驱动线TL施加驱动电压,并且通过连接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感测垫RP1至RP8的感测引线RL1_F至RL8_F感测来自感测线RL1至RL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从而感测施加到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的力。
第二力传感器5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以将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结合的结合层。结合层可以是力敏粘合层或粘合层。结合层可以沿着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的外围设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结合层可以完全围绕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的边缘,以密封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内部。此外,结合层可以用作用于保持第一基底SUB1与第二基底SUB2之间的恒定间隙的间隔件。结合层可以不与驱动线TL、感测线RL1至RL8、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驱动垫TP和感测垫RP1至RP8叠置。
在将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结合在一起的工艺中,结合层可以附着到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一个的表面,并且然后附着到另一基底的表面。可选地,在将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结合在一起的工艺中,可以在第一基底SUB1和第二基底SUB2中的每个的表面上设置结合层,并且可以将第一基底SUB1的结合层和第二基底SUB2的结合层彼此附着。
如图8和图9中所示,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中的每个包括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1、感测电极RE1和力感测层PSL。
驱动连接电极TCE、感测连接电极RCE、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设置在面对第二基底SUB2的第一基底SUB1上。
驱动连接电极TCE连接到驱动线TL和驱动电极TE1。具体地,驱动连接电极TCE的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到驱动线TL。驱动电极TE1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驱动连接电极TCE分支。
感测连接电极RCE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中的任何一条和感测电极RE1。具体地,感测连接电极TCE的在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到感测线RL1至RL8中的任何一条。感测电极RE1可以在感测连接电极RCE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从感测连接电极RCE分支。
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设置在同一层上。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包括诸如银(Ag)或铜(Cu)的导电材料。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方法形成在第一基底SUB1上。
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设置为彼此相邻,但不彼此连接。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彼此平行布置。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交替布置。也就是说,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可以在驱动连接电极TCE和感测连接电极RCE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上以驱动电极TE1、感测电极RE1、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的顺序重复布置。
力感测层PSL设置在第二基底SUB2的面对第一基底SUB1的表面上。力感测层PSL可以设置为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叠置。
力感测层PSL可以包括力敏材料和其中设置有力敏材料的聚合物树脂。力敏材料可以是诸如镍、铝、钛、锡或铜的金属精细颗粒(或金属纳米颗粒)。例如,力感测层PSL可以是量子隧穿复合物(QTC)。
当在第二力传感器52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不向第二基底SUB2施加力时,如图9中所示,在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之间以及在力感测层PSL与感测电极RE1之间存在间隙。也就是说,当不向第二基底SUB2施加力时,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分离。
当在第二力传感器52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向第二基底SUB2施加力时,力感测层PSL可以接触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在这种情况下,驱动电极TE1中的至少一个和感测电极RE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通过力感测层PSL物理连接,并且力感测层PSL可以用作电阻器。
因此,根据图8和图9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因为第二力传感器520中的力感测层PSL与驱动电极TE1和感测电极RE1之间的接触面积根据所施加的力而变化,所以电连接到感测电极RE1的感测线的电阻值可以变化。力感测单元330可以感测来自感测线RL1至RL8的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变化,从而感测用户通过手所按压的力。
除了第一力传感器510包括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之外,第一力传感器510与图8和图9中所示的第二力传感器520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对第一力传感器510的详细描述。
图10是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平面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IV-IV'的示例的剖视图。
参照图10和图11,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包括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振动层VL、第一基体基底BS1、第二基体基底BS2、第一垫电极816和第二垫电极817。
第一电极E1可以设置在第一基体基底BS1的第一表面上,振动层VL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E1上。第二电极E2可以设置在振动层VL上,第二基体基底BS2可以设置在第二电极E2上。第一垫电极816和第二垫电极817可以设置在第一基体基底BS1的第二表面上。
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导电材料可以是诸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的透明导电材料、不透明金属材料、导电聚合物或碳纳米管(CNT)。
第一电极E1可以经由穿过第一基体基底BS1的第一接触孔CH1连接到第一垫电极816,并且因此可以经由第一垫电极816连接到第四电路板890。此外,第二电极E2可以经由穿过振动层VL和第一基体基底BS1的第二接触孔CH2连接到第二垫电极817,并且因此可以经由第二垫电极817连接到第四电路板890。最终,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可以通过第四电路板890电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的振动驱动单元340,并且因此可以从振动驱动单元340接收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
振动层VL可以是根据施加到第一电极E1的电压与施加到第二电极E2的电压之间的差如图12中所示变形的压电致动器。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层VL可以是诸如聚偏氟乙烯(PVDF)膜或锆钛酸铅(PZT)的压电材料和电活性聚合物中的至少任何一种。
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层VL可以根据由施加到第一电极E1的第一驱动电压与施加到第二电极E2的第二驱动电压之间的差所施加的第一力F1收缩,或者可以根据第二力F2松弛或扩张。具体地,如图12中所示,如果与第一电极E1相邻的振动层VL具有负极性并且与第二电极E2相邻的振动层VL具有正极性,那么当具有正极性的第一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E2并且具有负极性的第二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E1时,振动层VL可以根据第一力F1收缩。此外,如果与第一电极E1相邻的振动层VL具有负极性并且与第二电极E2相邻的振动层VL具有正极性,那么当具有负极性的第一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E2并且具有正极性的第二驱动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E1时,振动层VL可以根据第二力F2扩张。如果施加到第一电极E1的第一驱动电压和施加到第二电极E2的第二驱动电压在正极性与负极性之间重复交替,那么振动层VL可以重复收缩并松弛,从而引起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振动。
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通过使显示面板300振动来输出第一声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显示装置10可以使用不暴露于外部的声音发生器来输出声音,所以可以移除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前表面上的声音发生器。因此,可以使盖窗100的透射部DA100变宽。也就是说,可以使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域变宽。
第一基体基底BS1和第二基体基底BS2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基体基底BS1和第二基体基底BS2可以是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聚芳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酯、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纤维素(TAC)、乙酸丙酸纤维素(CAP)或这些材料的组合。例如,第一基体基底BS1和第二基体基底BS2可以由塑料制成。
第一垫电极816和第二垫电极817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第一垫电极816和第二垫电极817可以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连接到第四电路板890。
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和第三振动发生器910中的每个与上面参照图10至图12描述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基本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根据图10至图12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并且通过第四电路板890连接到显示电路板310。
图13是示出图3和图4的I-I'和II-II'的示例的剖视图。
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设置在与显示装置10的弯曲部分对应的第二区域DR2中。第一凸起53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上。每个第一凸起530可以通过第四粘合构件940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并且可以通过第六粘合构件960附着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上表面。
此外,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通过第五粘合构件950附着到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第四粘合构件940、第五粘合构件950和第六粘合构件960中的每个可以是压敏粘合剂(PSA)。可以省略第四粘合构件940和第五粘合构件950中的任何一个。
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外部。也就是说,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侧表面上,并且第一力传感器510的所述侧表面可以设置为比其他侧表面靠近显示面板300的边缘。例如,如图12中所示,当第一力传感器51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右边缘处时,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右侧表面上。
防水构件400可以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为此,防水构件400可以包括基体膜、设置在基体膜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粘合层和设置在基体膜的另一表面上的第二粘合层。
基体膜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垫层结合的膜或者聚乙烯泡沫(PE-泡沫)。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中的每个可以是PSA。第一粘合层可以粘附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第二粘合层可以粘附到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
防水构件400被按压并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上。如果防水构件400的高度小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与第一凸起530的高度的总和,那么第一力传感器510会被用于使防水构件400附着的力损坏。因此,防水构件400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与第一凸起530的高度的总和。然而,如果防水构件400的高度远大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与第一凸起530的高度的总和,那么力不会被第一力传感器510感测到。因此,考虑到第一力传感器510是否被用于使防水构件400附着的力损坏并且考虑在使防水构件400附着之后力是否可以被第一力传感器510感测到,可以预先实验确定防水构件400的高度。
此外,为了使第一凸起530根据用户施加的力按压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第一凸起530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力传感器510的高度。
此外,防水构件400的宽度可以是至少1mm,以防止水和灰尘的渗透。
根据图13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防水构件40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外部,并且附着到下面板构件390的下表面和中间框架600的上表面。因此,防水构件400可以防止湿气和灰尘渗透到显示面板300与中间框架600之间。也就是说,可以提供防水且防尘的显示装置10。
因为第二力传感器520设置在显示面板300的左边缘处,所以防水构件400可以设置在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左侧表面上。除了该差异之外,防水构件40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位置与防水构件400和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位置相同,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力传感器作为物理按钮并通过将振动发生器连接到力传感器或触摸感测器件来局部地产生振动的显示装置。
在图14A和图14B中,示出了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设置为与设置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相邻,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相邻。
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中的任何一个时以及当力施加到力感测单元CE1a至CE8a中的另一个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不同地振动。
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中的任何一个时以及当力施加到力感测单元CE1b至CE8b中的另一个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不同地振动。
图14A示出了用户在用手握住显示装置10的同时用食指按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的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图14B示出了用户在用手握住显示装置10的同时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挤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左弯曲部分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并且用手掌挤压与显示装置10的第二区域DR2对应的右弯曲部分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
参照图3、图14A和图14B,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用作显示装置10的物理按钮。具体地,当力施加到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以及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可以执行预定的应用或操作。
此外,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时,与第一力传感器510相邻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时,与第二力传感器520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振动。可选地,最靠近用户的触摸位置的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
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多个单元组。每个单元组可以由相邻的力感测单元CE形成。例如,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之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增大显示装置10的音量的音量增大按钮VB+。也就是说,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减小显示装置10的音量的音量减小按钮VB-。也就是说,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第六力感测单元CE6a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关闭电源的电源按钮PWB。也就是说,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第六力感测单元CE6a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显示装置10的扬声器的音量增大。此外,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显示装置10的扬声器的音量减小。
此外,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第六力感测单元CE6a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关闭显示装置10的屏幕或者输出用于选择是否关闭显示装置10的电源的屏幕。
此外,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可以用作挤压感测按钮SB。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的挤压力可以高于并且大于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的力。当从形成在右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感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预定应用或操作被执行。
主处理器710可以将振动数据输出到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使得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振动。
当从形成在左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感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显示装置10在休眠模式下开启。在这种情况下,主处理器710可以将振动数据输出到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使得与形成在左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振动。
此外,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执行呼叫应用的呼叫按钮CB。也就是说,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执行照相机应用的照相机按钮CMB。也就是说,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第六力感测单元CE6b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可以用作用户按压以执行互联网应用的互联网按钮IB。也就是说,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第六力感测单元CE6b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可以形成一个单元组。
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呼叫应用被执行。此外,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照相机应用被执行。
此外,当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第六力感测单元CE6b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感测到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互联网应用被执行。
此外,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可以用作挤压感测按钮SB。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的挤压力可以高于并且大于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的力。当从形成在左弯曲部分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感测到挤压力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预定应用或操作被执行。屏幕显示按钮DPB还可以设置在与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叠置的区域中。当用户触摸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叠置的区域(即,屏幕显示按钮DPB)两次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图标总被显示。当用户再次触摸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叠置的区域两次时,主处理器710可以控制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的图标总被隐藏。虽然屏幕显示按钮DPB设置在与图14A和图14B中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叠置的区域中,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屏幕显示按钮DPB也可以设置在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之间,或者可以设置在其他力感测单元CE1至CE7上,或设置在力感测单元CE1至CE7之间。
主处理器710可以将振动数据输出到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使得与形成在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相邻的第二振动发生器820振动。
图14A仅示出了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是否已经向位于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以及位于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施加了力来执行包括或不包括上述功能的各种功能。此外,可以为位于显示装置10的右弯曲部分中的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和位于显示装置10的左弯曲部分中的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编程不同的操作。
根据图14A和图14B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因为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设置在与显示装置10的弯曲部分对应的第二区域DR2中,所以第一力传感器510和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用作诸如音量控制按钮VB+或VB-、电源按钮PWB、呼叫按钮CB、照相机按钮CMB、互联网按钮IB和挤压感测按钮SB的物理按钮。
此外,根据图14A和图14B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当存在通过输入感测器件的用户的输入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之中的与输入感测器件相邻的振动发生器可以振动,从而实现触觉功能。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不同的振动数据来产生不同的振动。因此,即使不查看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标,用户也可以基于不同的振动而容易地区分以上示例功能。
具体地,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即,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即,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第六力感测单元CE6a和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即,电源按钮单元组PWB)以及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即,挤压感测按钮SB)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针对每个单元组不同地振动。也就是说,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不同地振动,并且即使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内,也可以根据向哪个单元组施加力而产生不同的振动。
类似地,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上述单元组中的每个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针对每个单元组不同地振动。
如上所述,振动数据可以具有多个参数。参数可以是振动位移、频率、周期、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具体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中的每个可以从主处理器710接收关于振动位移、频率、波形、持续时间或随时间的振动位移的振动数据,并且产生对应的振动。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根据力施加到哪个单元组而从主处理器710接收关于振动位移、频率、波形、持续时间或随时间的振动位移的不同振动数据。因此,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不同单元组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不同地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820还可以以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基本相同的方式振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可以产生第一振动,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产生第二振动。
在本说明书中,振动位移指振动发生器从振动发生器的任何参考点的移动量。例如,振动位移可以指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中的每个的停止位置的移动量。最大振动位移可以是当振动发生器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图振动时的振动位移的峰值。第一振动的最大振动位移可以大于第二振动的最大振动位移,或者相反,第一振动的最大振动位移可以小于第二振动的最大振动位移。当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最大振动位移为10μm或更大时,其可以是用户开始感觉到振动的有效最大振动位移。当最大振动位移为15μm或更大时,其可以是用户开始敏感地感觉到振动的有效最大振动位移。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最大振动位移可以是10μm或更大。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最大振动位移可以更优选地为15μm或更大。
如果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二振动中的每个是周期函数的形式,那么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二振动中的每个可以具有预定的周期或频率。
如果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具有特定波形并且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周期为10ms或更大,那么用户可以识别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特定波形。此外,如果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周期大于500ms,那么当用户向具有第一功能的单元组和具有第二功能的单元组施加力时,在具有第一功能的单元组中产生的振动和在具有第二功能的单元组中产生的振动会彼此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不能将具有第一功能的单元组的振动和具有第二功能的单元组的振动区分开。因此,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中的每个可以被设计为具有500ms或更小的周期。为了识别每个振动的特定波形并将一个振动与另一个振动区分开,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周期可以是10ms至500ms。此外,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二振动中的每个的频率可以是2Hz至100Hz。
第一振动的周期可以与第二振动的周期不同。第一振动的周期可以大于第二振动的周期,或者相反,可以小于第二振动的周期。此外,第一振动的频率可以低于第二振动的频率,或者相反,可以高于第二振动的频率。
第一振动的持续时间和第二振动的持续时间可以不同。如果第一振动的持续时间与第二振动的持续时间不同,那么即使不查看分别与单元组对应的图标,用户也可以基于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的不同持续时间来区分具有一种功能的单元组和具有另一功能的另一单元组。
现在将参照图15A至图15K描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的第二振动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或波形。
图15A至图15K示出了振动发生器的各种振动。图15A至图15K示出了振动发生器的振动表现为周期函数。在图15A至图15K中,横轴表示振动时间(ms),纵轴表示振动位移(μm)。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具有根据图15A至图15K的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分别具有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可以不同。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具有图15A至图15K的振动图的振动数据来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根据不同的振动数据振动。也就是说,第一振动和第二振动可以根据图15A至图15K的图产生,但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振动数据产生。
图15A至图15K可以具有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和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可以对应于向下凸的拐点,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可以对应于向上凸的拐点。如上所述,在实施例中,最大振动位移A1和A2可以是10μm或更大。最大振动位移A1和A2可以更优选地为15μm或更大。
此外,图15A至图15K的振动周期可以是10ms至500ms。
参照图15A,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曲线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曲线上升,并且在第三时间t3处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曲线上升。振动位移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振动位移可以从第四时间t4到第五时间t5下降。在第五时间t5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A的振动可以是正弦波的形式。
参照图15B,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曲线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曲线上升。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一定斜率线性增大,并且与时间成比例地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斜率可以是恒定值。振动位移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在第四时间t4处,振动位移可以下降到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四时间t4的时间。图15B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下凸的曲线图和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的向上的线性图的形式。
参照图15C,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曲线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曲线上升。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三时间t3处再次上升,并且在第三时间t3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保持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在第四时间t4处,振动位移可以下降到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四时间t4的时间。图15C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下凸的曲线图和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的矩形图的形式。
参照图15D,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一时间t1处下降到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保持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并且可以在第二时间t2处上升到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保持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时间。图15D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的向下突出的矩形图和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上突出的矩形图的形式。
参照图15E,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一时间t1处下降到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保持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并且振动位移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曲线上升。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曲线下降,并且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四时间t4的时间。图15E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的向下突出的矩形图和从第二时间t2到第四时间t4的向上凸的曲线图的形式。
参照图15F,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一时间t1处下降到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保持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并且振动位移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零。振动位移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可以以预定斜率随时间上升。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时间。图15F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的向下突出的矩形图和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上的线性图的形式。
参照图15G,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预定的恒定正斜率线性上升,并且在第三时间t3处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恒定的正斜率线性上升,并且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振动位移可以从第四时间t4到第五时间t5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并且在第五时间t5处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G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下突出的三角形图和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的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图的形式。
参照图15H,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恒定的正斜率线性上升,并且在第三时间t3处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恒定的正斜率线性上升,并且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振动位移可以从第四时间t4到第五时间t5以曲线下降,并且在第五时间t5处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H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出现的向下突出的三角形图以及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顺序出现的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图和四分圆图的形式。
参照图15I,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并且在第二时间t2处可以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曲线上升。在第三时间t3处,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曲线上升,并且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振动位移可以从第四时间t4到第五时间t5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并且在第五时间t5处可以是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I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顺序出现的向下突出的三角形图和四分圆图以及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顺序出现的向上突出的四分圆图和三角形图的形式。
参照图15J,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一时间t1,振动位移可以是零。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一时间t1处下降到第三振动位移A3,并且可以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二时间t2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第三振动位移A3可以是零与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之间的值。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二时间t2处是第一最大振动位移A1,并且可以从第二时间t2到第三时间t3以预定的恒定正斜率线性上升上升。振动位移在第三时间t3处可以是第三振动位移A3。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三时间t3处上升到第四振动位移A4,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四时间t4以预定的恒定正斜率线性上升,并且在第四时间t4处可以是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第四振动位移A4可以是零与第二最大振动位移A2之间的值。振动位移可以从第四时间t4到第五时间t5以预定的恒定负斜率线性下降。振动位移在第五时间t5处可以是第四振动位移A4。振动位移可以在第五时间t5处下降到零。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J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下突出的五边形图和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的向上突出的五边形图的形式。
参照图15K,从初始时间t0到第三时间t3,振动位移可以与图15J的振动位移基本相同。振动位移可以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与图15A的振动位移基本相同。振动周期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五时间t5的时间。图15K的振动可以是从第一时间t1到第三时间t3的向下突出的五边形图和从第三时间t3到第五时间t5的向上凸的曲线图的形式。
如上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具有图15A至图15K的振动图的振动数据而振动。第一振动发生器810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根据不同的振动数据而振动。例如,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根据与图15A对应的振动数据而振动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根据与图15B至图15K对应的振动数据而振动。当第一振动发生器810根据与图15A至图15K中任何一个对应的振动数据而振动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可以根据与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的振动数据的图不同的另一图对应的振动数据而振动。
虽然图15A至图15K中示出了示例振动数据图,但是发明构思不限于这些示例。图15A至图15K中示出的振动数据的波形具有向下凸或向上凸的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矩形形状、向下或向上的具有恒定斜率的线性形状以及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五边形形状,但是可以提供具有更多各种形状的振动数据。图15A至图15K的各种波形可以彼此组合。发明构思不限于图15A至图15K的示例,并且向下凸或向上凸的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矩形形状、向下或向上的具有恒定斜率的线性形状以及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五边形形状可以彼此不同地组合。
此外,虽然图15A至图15K中示出了具有特定周期的波形,但是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以向下凸或向上凸的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三角形形状、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矩形形状、向下或向上的具有恒定斜率的线性形状以及向下突出或向上突出的五边形形状提供具有非周期性形式的振动数据。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组件相同的组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或简要给出对这些组件的冗余描述。
图16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图16示出了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中的每个可以具有多个子振动发生器。
参照图16,根据当前实施例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可以包括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和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可以包括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和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
如上所述,第一力传感器510可以包括显示装置10的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电源按钮单元组PWB或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第二力传感器520可以包括呼叫按钮单元组CB、照相机按钮单元组CMB、互联网按钮单元组IB或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每个单元组可以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CE。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相邻,并且可以在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时振动。当力施加到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和电源按钮单元组PWB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可以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可以设置为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相邻,并且可以在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振动。当力施加到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可以振动。
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相邻,并且可以在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时振动。当力施加到呼叫按钮单元组CB、照相机按钮单元组CMB和互联网按钮单元组IB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可以振动。
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设置为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相邻,并且可以在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振动。当力施加到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时,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彼此不同地振动。也就是说,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通过接收被调整为不同的振动位移、频率、周期、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的不同振动数据而不同地振动。
然而,当力施加到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时,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相同地振动。也就是说,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25可以接收相同的振动数据。如上所述,振动数据可以是振动位移、频率、周期、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
图1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参照图17,根据当前实施例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与图16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1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_1被分成三个子振动发生器812至814,并且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_1被分成三个子振动发生器822至824。
更具体地,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_1可以包括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21_1可以包括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
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相邻。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可以形成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可以振动。
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可以设置为与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相邻。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可以形成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当力施加到第三力感测单元CE3a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a时,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时,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可以振动。
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可以设置为与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相邻。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可以形成电源按钮单元组PWB。当力施加到第五力感测单元CE5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时,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电源按钮单元组PWB时,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可以振动。
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相邻。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可以形成呼叫按钮单元组CB。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呼叫按钮单元组C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可以振动。
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可以设置为与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相邻。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可以形成照相机按钮单元组CMB。当力施加到第三力感测单元CE3b和第四力感测单元CE4b时,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照相机按钮单元组CMB时,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可以振动。
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设置为与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相邻。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可以形成互联网按钮单元组IB。当力施加到第五力感测单元CE5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时,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互联网按钮单元组IB时,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振动。
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以及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不同地振动。也就是说,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以及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通过接收被调整为不同的振动位移、频率、周期、随时间的振动位移、波形或持续时间的不同振动数据而不同地振动。
虽然图17中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11_1和821_1中的每个被分成三个子振动发生器,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还可以提供分成两个子振动发生器的子振动发生器。例如,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和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可以一体地形成,而不彼此分离。可选地,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可以一体地形成,而不彼此分离。同样地,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和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可以一体地形成,而不彼此分离。可选地,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可以一体地形成,而不彼此分离。
图18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参照图18,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3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3与图17的第一振动发生器810_2和第二振动发生器820_2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图17的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和825,并且下盖900的第三振动发生器910用作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15和825。
如上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设置在下盖900的表面上。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或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挤压感测按钮单元组S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振动。
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相同地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以及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相同的振动数据来振动。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以及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也可以不同地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三振动发生器910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不同的振动数据来振动。
图19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的V-V'的示例的剖视图。
在图19和图20中,第四振动发生器840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与第二力传感器520之间。
参照图19和图20,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与第二力传感器520之间。第四振动发生器840可以具有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和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
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设置在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与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之间。当在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以及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中感测到力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相同地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通过接收相同的振动数据来振动。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至第七力感测单元CE7b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还可以通过接收不同的振动数据来振动。
此外,当力施加到不同的单元组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不同地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不同的单元组时,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可以产生不同的振动。如上所述,不同的单元组可以包括音量增大按钮单元组VB+、音量减小按钮单元组VB-、电源按钮单元组PWB、呼叫按钮单元组CB、照相机按钮单元组CMB和互联网按钮单元组IB。
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可以与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相邻。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可以设置在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与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之间。当力施加到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和CE8b时,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可以相同地振动。也就是说,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相同的振动数据来振动。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情况,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八力感测单元CE8b时,第二子振动发生器845也可以通过从主处理器710接收不同的振动数据而不同地振动。
图2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参照图21,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840_1与图20的第四振动发生器840的不同之处在于图20的第一子振动发生器841被分成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
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与图17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是图17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和第(1-1)子振动发生器822的集成,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与图17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是图17的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第(1-2)子振动发生器823的集成,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与图17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是图17的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24的集成。
此外,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时,或者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可以振动。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可以不同地振动。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a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a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第一力感测单元CE1b和第二力感测单元CE2b时,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也可以相同地振动。
当力施加到第一力传感器510的与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或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相邻的力感测单元时以及当力施加到第二力传感器520的与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或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相邻的力感测单元时,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和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中的每个也可以相同或不同地振动。
图2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的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参照图22,根据当前实施例的振动发生器840_2与图21的振动发生器840_1的不同之处在于振动发生器840_2包括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和824。在图22中,设置了第(1-3)子振动发生器814和824,并且不设置图21的第(1-3)子振动发生器844。然而,发明构思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可以设置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和822以及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823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并且可以不设置在位置上与第(1-1)子振动发生器812和822以及第(1-2)子振动发生器813和823对应的第(1-1)子振动发生器842和第(1-2)子振动发生器843。
图2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执行显示装置10的应用的过程的流程图。
参照图23,执行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的应用的过程包括:操作S10,其中用户触摸显示装置10的显示表面;操作S20,其中主处理器710显示与触摸位置对应的应用图标;操作S30,其中用户向显示装置10的力传感器510或520的每个单元组施加力触摸;操作S40,其中主处理器710向与力传感器510或520相邻的振动发生器810或820发送振动数据,使得振动发生器810或820振动;以及操作S50,其中执行与用户的触摸位置对应的应用。因为上面已经给出了与以上操作相关的详细描述,所以将省略与以上操作相关的详细描述。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提供了与力传感器相邻的振动发生器。当用户向每个力传感器施加力时,与力传感器相邻的振动发生器可以产生不同的振动。因此,用户可以在设置有不同振动发生器的位置处感觉到不同的振动。
虽然在这里已经描述了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但是通过该描述,其他实施例和修改将是明显的。因此,如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发明构思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而是限于所附权利要求以及各种明显的修改和等同布置的更广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以及
第一振动发生器和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相邻,并且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外部,并且所述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以及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不同地振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相邻,并且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相邻的第三振动发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不同于所述第三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相邻,并且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相邻的第四振动发生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所述第四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
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不同于所述第四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下盖,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以及
第五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下盖的上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具有第一面积,并且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面积;并且
所述第二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所述第五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以及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不同于所述第五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最大振动位移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最大振动位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持续时间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持续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波形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波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周期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的周期。
17.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
第一力传感器和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以及
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
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力的施加以及响应于向所述第二力传感器的力的施加而不同地振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上,所述第二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力传感器中的每个包括多个力感测单元,并且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以及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不同地振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二力传感器之间的第二振动发生器,
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向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的所述多个力感测单元中的另一个的力的施加而振动;并且
所述第一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不同于所述第二振动发生器的所述振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095822A KR102636887B1 (ko) | 2018-08-17 | 2018-08-17 | 표시 장치 |
KR10-2018-0095822 | 2018-08-1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37313A true CN110837313A (zh) | 2020-02-25 |
Family
ID=6952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53060.3A Pending CN110837313A (zh) | 2018-08-17 | 2019-08-15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36298B2 (zh) |
KR (1) | KR102636887B1 (zh) |
CN (1) | CN11083731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47887A1 (zh) * | 2021-01-05 | 2022-07-14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
US11789557B2 (en) | 2021-01-05 | 2023-10-17 |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 Touchpa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73627B1 (ko) * | 2018-05-17 | 2022-12-0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압력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KR102582316B1 (ko) | 2018-08-20 | 2023-09-2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2771506B1 (ko) * | 2019-04-12 | 2025-02-2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JP7264779B2 (ja) * | 2019-09-10 | 2023-04-25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11429804B (zh) * | 2020-04-02 | 2021-04-2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3330A (zh) * | 2008-03-10 | 2009-09-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259451A (zh) * | 2012-02-15 | 2013-08-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振动致动器组件 |
CN107193427A (zh) * | 2017-07-20 | 2017-09-2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38760B2 (en) | 2006-03-30 | 2009-05-26 | Apple Inc. | Force imaging input device and system |
US20100220065A1 (en) * | 2009-02-27 | 2010-09-0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Touch-sensitive display including a force-sensor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
US8686952B2 (en) | 2008-12-23 | 2014-04-01 | Apple Inc. | Multi touch with multi haptics |
US20100328229A1 (en) * | 2009-06-30 | 2010-12-30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actile feedback |
US8654524B2 (en) | 2009-08-17 | 2014-02-18 | Apple Inc. | Housing as an I/O device |
US8633916B2 (en) | 2009-12-10 | 2014-01-21 | Apple, Inc. | Touch pad with force sensors and actuator feedback |
US9477306B1 (en) * | 2010-08-24 | 2016-10-25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Mutamorphic haptic substrate |
US8787006B2 (en) | 2011-01-31 | 2014-07-22 | Apple Inc. | Wrist-wor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for |
US9886116B2 (en) | 2012-07-26 | 2018-02-06 | Apple Inc. | Gesture and touch input detection through force sensing |
US20140085213A1 (en) | 2012-09-21 | 2014-03-27 | Apple Inc. | Force Sensing Using Bottom-Side Force Map |
US9178509B2 (en) | 2012-09-28 | 2015-11-03 | Apple Inc. | Ultra low travel keyboard |
US9513663B2 (en) | 2013-04-02 | 2016-12-06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ouch sensitive display |
CN108027683A (zh) * | 2015-07-15 | 2018-05-11 | 互联电子公司 | 力传感边框触摸界面 |
KR20180081284A (ko) * | 2017-01-06 | 2018-07-16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터치 패드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
KR102473627B1 (ko) | 2018-05-17 | 2022-12-0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압력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2018
- 2018-08-17 KR KR1020180095822A patent/KR102636887B1/ko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11 US US16/508,366 patent/US110362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8-15 CN CN201910753060.3A patent/CN1108373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3330A (zh) * | 2008-03-10 | 2009-09-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259451A (zh) * | 2012-02-15 | 2013-08-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振动致动器组件 |
CN107193427A (zh) * | 2017-07-20 | 2017-09-2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47887A1 (zh) * | 2021-01-05 | 2022-07-14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和电子设备 |
US11789557B2 (en) | 2021-01-05 | 2023-10-17 |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 Touchpa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00021017A (ko) | 2020-02-27 |
US20200057503A1 (en) | 2020-02-20 |
KR102636887B1 (ko) | 2024-02-15 |
US11036298B2 (en) | 202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654691B1 (ko) | 표시 장치 | |
US11036298B2 (en) | Display device which generates a different vib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where a force is applied by a user | |
CN110837311B (zh) | 显示装置 | |
US11398533B2 (en) | Display device | |
JP7298975B2 (ja) | 表示装置 | |
KR102582263B1 (ko) |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 |
TW202018993A (zh) | 面板底部元件以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 |
CN110837312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1443762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0134270A (zh) | 力传感器构件和包括该力传感器构件的显示装置 | |
CN111352519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1506212A (zh)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 |
JP2021005362A (ja) | 超音波感知装置と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 |
KR102733490B1 (ko) |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햅틱 인터페이스 제공 방법 | |
KR20240120517A (ko) | 진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