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799771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9771A
CN110799771A CN201880041495.9A CN201880041495A CN110799771A CN 110799771 A CN110799771 A CN 110799771A CN 201880041495 A CN201880041495 A CN 201880041495A CN 110799771 A CN110799771 A CN 110799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gear
housing
support member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14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99771B (zh
Inventor
须山大树
三治广明
市冈光广
川口裕贵
太田幸儿
佐佐木一幸
藤嶋勇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799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9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99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9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7Physical arrangements or structures of drive train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pulsion motors of electric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7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venting gearboxes, e.g. air breat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8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20/00Electrical machine types; Structures or applications thereof
    • B60L2220/50Structural details of electrical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70/00Problem solutions or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L2270/10Emission reduction
    • B60L2270/14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 B60L2270/142Emission reduction of noise acoust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46System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gear trains each with orbital gears, i.e. system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5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shafts or gear carriers for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2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input shafts, e.g. mounting of drive gears thereon
    • F16H2048/423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input shafts, e.g. mounting of drive gears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bearing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16H2057/0216Intermediate shaft supports, e.g. by using a partition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Retarder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2)、差动齿轮装置(4)、减速装置(3)和壳体(1),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减速装置(3)与旋转电机(2)同轴配置,减速装置(3)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配置于壳体(1)的内部的支承部件(9)支承于壳体(1),壳体(1)与支承部件(9)相互面接触,壳体(1)和支承部件(9)的接触面(11sa、91as)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R)。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成为两个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将来自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分配给两个车轮的差动齿轮装置和、减速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动汽车用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成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的电动机(12)、与两个车轮分别驱动连结的两个旋转轴(20、21)、将电动机(12)的驱动力分配给上述旋转轴(20、21)的差动机构部(19)、减速机构部(18)和收容它们的壳体(11)。减速机构部(18)具有第一列齿圈(23)以及第二列齿圈(28),上述齿圈(23、28)直接支承于壳体(11)。此外,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括弧内所示的附图标记是参照的文献中的附图标记。
但是,由于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汽车用动力传递装置(10)中,第一列齿圈(23)以及第二列齿圈(28)直接支承于壳体(11),所以因第一列齿圈(23)与第一列小齿轮(24)的啮合、以及第二列齿圈(28)与第二列小齿轮(29)的啮合产生的振动直接向壳体(11)传递。其结果是,存在有可能产生较大齿轮噪声这一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0111号公报(段落0010)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将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鉴于上述情况,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旋转电机,其成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差动齿轮装置,其将来自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分配给上述第一车轮和上述第二车轮;减速装置,其包含具有太阳轮、行星架以及齿圈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壳体,其收容上述旋转电机、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上述减速装置,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上述减速装置与上述旋转电机同轴配置,上述减速装置配置于轴向上的上述旋转电机与上述差动齿轮装置之间,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支承部件支承于上述壳体,上述齿圈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支承部件,上述壳体和上述支承部件相互面接触,上述壳体和上述支承部件的接触面沿着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
根据该特征结构,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的支承部件支承于壳体,齿圈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即,齿圈经由和壳体以及齿圈不同的部件即支承部件被支承于壳体。因此,在支承于行星架的小齿轮与齿圈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至被传递至壳体为止,在齿圈与支承部件之间、支承部件以及支承部件与壳体之间的各部位被衰减。特别是,能够在齿圈与支承部件之间、以及支承部件与壳体之间,分别通过部件彼此的接触所带来的摩擦来衰减振动。
另外,根据本结构,壳体与支承部件通过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接触面相互接触。因此,在齿圈产生的周向的振动向壳体与支承部件的接触面传递,通过在该接触面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将从减速装置传递至壳体的振动抑制为较小,其结果是,还能将从壳体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作为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图1是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示意图。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例如是搭载于将内燃机以及旋转电机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将旋转电机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的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仅具备旋转电机2。当为两轮驱动的四轮车时,由此能够实现电动汽车。另外,当为四轮驱动的四轮车时,能够利用内燃机的驱动力驱动其他两轮来实现混合动力车辆。当然,当为四轮驱动的四轮车时,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也应用于其他两轮,能够实现四轮驱动的电动汽车。
在以下的说明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包含这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一体旋转的状态、或者这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这种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例如摩擦接合装置、啮合式接合装置等。但是,在下述进行说明的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中,针对各旋转构件提及“驱动连结”时,是指关于该装置具备的三个以上的旋转构件,相互未经由其他旋转构件驱动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简单地称为“连结”时,是指将两个部件结合为可分离的状态,且因这两个部件彼此的接触能够产生摩擦那种状态,例如包含螺栓紧固、花键嵌合以及压入(无论有无键以及键槽)。但是,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例如焊接)。
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壳体1;旋转电机2,其具有用于输出驱动力的转子轴27;包含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其将来自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分别分配给与中间轴53连结的第一驱动轴51以及第二驱动轴52。
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差动齿轮装置4、第一驱动轴51、第二驱动轴52以及中间轴53以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为基准同轴配置。因此,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轴向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旋转轴的轴向等同,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径向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等同。因此,将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轴向称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将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径向称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另外,将轴向L中的配置有第一驱动轴51一侧称为轴向第一侧L1,将轴向L中的配置有第二驱动轴52一侧称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径向R中的和转子轴27相反的外侧称为径向外侧R1,将径向R中的转子轴27侧的内侧称为径向内侧R2。
壳体1在内部收容有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差动齿轮装置4、第一驱动轴51的一部分(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第二驱动轴52的一部分(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以及中间轴53。壳体1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11;筒状的主体罩12,其配置为覆盖和位于壳体主体1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的底部11a相反一侧(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部;以及底部罩13,其配置为在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a的轴向第一侧L1覆盖底部11a。壳体主体11和主体罩12相互通过固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栓)固定。壳体主体11和底部罩13相互通过固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螺栓)固定。
旋转电机2以及减速装置3的一部分(后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配置于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减速装置3的其他部分(后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第二驱动轴52的一部分(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配置于主体罩12的内部空间。第一驱动轴51的一部分(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配置于由壳体主体11和底部罩13形成的内部空间。中间轴53配置于由壳体主体11、主体罩12和底部罩13形成的内部空间。在壳体1中,壳体主体11中的除底部11a之外的部分以及主体罩12相当于“周壁部”。即,壳体1具备包围旋转电机2、减速装置3以及差动齿轮装置4的径向外侧R1的筒状的“周壁部”。
如上述所述,旋转电机2是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旋转电机2是永久磁铁型旋转电机,具备在转子芯22的内部具备永久磁铁23的转子21、在定子芯25卷绕有定子线圈26的定子24、以及固定于转子芯22的转子轴27。在转子芯22的径向内侧R2,转子轴27固定于转子芯22,转子21和转子轴27一体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旋转电机2是永久磁铁型旋转电机,但例如也可以是感应式旋转电机等其他方式的旋转电机。
转子轴27是形成为圆筒状的轴部件。这里,“圆筒状”是指即便稍有异形部分作为其整体的大概形状仍是圆筒(以下关于形状等,带有“状”来使用的其他表现在主旨上也相同)。转子轴27具有:第一被支承部27a,其沿轴向L比转子芯22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以及第二被支承部27b,其沿轴向L比转子芯22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第一被支承部27a经由第一转子轴承6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第二被支承部27b经由第二转子轴承6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件9的第一支承件91。转子轴27作为“旋转部件”发挥功能。
减速装置3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对旋转电机2的旋转减速将驱动力传递至差动齿轮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3包含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具有第一太阳轮S31、第一齿圈R31以及第一行星架C31。第一太阳轮S31是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输入构件,固定于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第一齿圈R31以无法向周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件9的第一支承件91。第一行星架C31是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输出构件,经由衬套等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中间轴53。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在轴向L上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邻接,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配置于和旋转电机2侧相反一侧。即,在轴向L上,从轴向第一侧L1朝向轴向第二侧L2,旋转电机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按照记载的顺序排列配置。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第二太阳轮S32、第二齿圈R32和第二行星架C32。第二太阳轮S32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输入构件,固定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第一行星架C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太阳轮S32和第一行星架C31形成为一体。第二齿圈R32以无法向周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后述的支承部件9的第二支承件92。第二行星架C32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输出构件,经由衬套等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中间轴53。第二行星架C32作为“旋转部件”发挥功能。
差动齿轮装置4在轴向L上配置于减速装置3与第二驱动轴52之间。差动齿轮装置4将从旋转电机2经由减速装置3传递来的驱动力分配并输出至与中间轴53连结的第一驱动轴51和第二驱动轴52。差动齿轮装置4具有作为输入构件的差动壳体D4、固定于差动壳体D4的差动小齿轮轴F4、相对于差动小齿轮轴F4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差动小齿轮P41以及第二差动小齿轮P42、和作为分配输出构件的第一侧齿轮B41以及第二侧齿轮B42。这里,第一差动小齿轮P41、第二差动小齿轮P42、第一侧齿轮B41以及第二侧齿轮B42均是锥齿轮。
差动壳体D4是中空的部件,构成为在其内部能够收容差动小齿轮轴F4、第一差动小齿轮P41以及第二差动小齿轮P42和第一侧齿轮B41以及第二侧齿轮B42。差动壳体D4和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输出构件即第二行星架C32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D4和第二行星架C32形成为一体。差动壳体D4具有沿轴向L比第二侧齿轮B42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被支承部D4a。被支承部D4a形成为与第一侧齿轮B41以及第二侧齿轮B42同轴的圆筒状。被支承部D4a经由差动轴承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的主体罩12。
差动小齿轮轴F4插通于第一差动小齿轮P41以及第二差动小齿轮P42,将它们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小齿轮轴F4被插入沿径向R形成于差动壳体D4的贯通孔,通过固定部件43固定于差动壳体D4。
第一差动小齿轮P41和第二差动小齿轮P42构成为,以沿径向R相互空开规定的间隔对置的状态安装于差动小齿轮轴F4,在差动壳体D4的内部空间以差动小齿轮轴F4为中心旋转。
第一侧齿轮B41以及第二侧齿轮B42是差动齿轮装置4中的分配后的旋转构件。第一侧齿轮B41和第二侧齿轮B42构成为,沿轴向L相互空开规定的间隔设置为隔着差动小齿轮轴F4对置,并且在差动壳体D4的内部空间在各自的周向旋转。第一侧齿轮B41和第二侧齿轮B42与第一差动小齿轮P41和第二差动小齿轮P42啮合。在第一侧齿轮B41的内周面,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用于连结中间轴53的花键。在第二侧齿轮B42的内周面,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用于连结第二驱动轴52的花键。
中间轴53是将通过差动齿轮装置4分配的来自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驱动轴51的轴部件。中间轴53在轴向L贯通旋转电机2的转子轴27的径向内侧。在中间轴53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外周面,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用于与差动齿轮装置4的第一侧齿轮B41连结的花键。通过该花键与第一侧齿轮B41的内周面的花键卡合,中间轴53与第一侧齿轮B41连结为一体地旋转。在中间轴53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形成有用于连结第一驱动轴51的连结部53a。
连结部53a从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中的比旋转电机2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延伸至底部罩13的内部空间。连结部53a形成为与中间轴53中的除连结部53a以外的部分同轴的圆筒状。连结部53a具有比中间轴53中的除连结部53a以外的部分的外径大的外径。连结部53a经由第一输出轴承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的底部罩13,且经由第二输出轴承6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主体11的底部11a。在连结部53a中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的内周面,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用于连结第一驱动轴51的花键。
第一驱动轴51与第一车轮501驱动连结,作为“第一输出部件”发挥功能。第二驱动轴52与第二车轮502驱动连结,作为“第二输出部件”发挥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轴53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设置有连结部53a,第一驱动轴51与中间轴53的连结部53a通过花键连结。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中间轴53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取代连结部53a设置有法兰叉,该法兰叉与第一驱动轴51通过螺栓被紧固。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还具备支承部件9。以下,参照图3详细说明支承部件9的结构。
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9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且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支承部件9并非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的构成壳体1、减速装置3的各部件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和上述部件不同的部件。支承部件9包含第一支承件91和第二支承件92。
第一支承件91具有壳体连结部91a、第一连接部91b、第一齿轮支承部91c、第一突出壁部91d和轴支承部91e。
壳体连结部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壳体连结部91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壳体连结部91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壳体连结部91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接触面91as,在壳体主体11中的与壳体连结部91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而且,壳体连结部91a的连结部接触面91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相互接触。这里,“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是径向R以及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连结部91a通过第一螺栓93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螺栓93以在轴向L贯通壳体连结部91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一螺栓93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一销94。第一销94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壳体连结部91a时的定位。
第一销94形成为,在壳体连结部91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一螺栓93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94压入的第一压入槽94a,在壳体连结部91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94插入的第一插入槽94b。第一压入槽94a从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沿轴向L形成。第一压入槽94a的内径和第一销94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一销94的外径小。第一插入槽94b从连结部接触面91as沿轴向L形成。第一插入槽94b的内径比第一销94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一销94被插入第一插入槽94b的状态下,允许壳体连结部91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一销94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一支承件91的第一齿圈R31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与连结部接触面91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而被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连结部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91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壳体连结部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91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一连接部91b与第二支承件92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91b形成于比壳体连结部91a靠径向内侧R2。第一连接部91b在周向连续或者断续地形成。
第一齿轮支承部91c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第一齿圈R31连结,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不能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一齿轮支承部91c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一齿圈R31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支承部91c形成于比第一连接部91b靠径向内侧R2。第一齿轮支承部91c遍及第一支承件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一突出壁部91d比第一齿轮支承部91c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一突出壁部91d形成为凸缘状。第一突出壁部91d在旋转电机2与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之间从第一齿轮支承部91c形成至轴支承部91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突出壁部91d设置有旋转位置传感器7的构成要素即第一检测体71。旋转位置传感器7由具有第一检测体71和第二检测体72的旋转变压器(resolver)构成。第一检测体71配置于第一突出壁部91d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位于比旋转电机2的定子线圈26靠径向内侧R2的部分。第二检测体72设置于旋转电机2中的转子轴27的第二被支承部27b的外周面,和第一检测体71在轴向L的位置一致地配置。例如,旋转位置传感器7检测交流电流在第一检测体71具备的线圈通过时第二检测体72相对于第一检测体71的相对角度所对应的交流电压的相位,从而检测转子轴27的旋转位置。旋转位置传感器7不限定于旋转变压器,例如能够由霍尔元件传感器、编码器、磁式旋转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构成。
轴支承部91e经由第二转子轴承62将旋转电机2中的转子轴27的第二被支承部27b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91e形成于第一支承件91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轴支承部91e遍及第一支承件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支承件92具有第二连接部92a、第二齿轮支承部92b、第二突出壁部92c和行星架支承部92d。
第二连接部92a以与第一支承件91的第一连接部91b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第一支承件91。第二连接部92a与第一连接部91b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二连接部92a中的与第一连接部91b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接触面92as,在第一连接部91b中的与第二连接部92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接触面91bs。而且,第二连接部接触面92as与第一连接部接触面91bs相互接触。
第二连接部92a与第一支承件91的第一连接部91b连结。第二连接部92a在周向连续或者断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92a在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和第一连接部91b通过第二螺栓95连结。第二螺栓95以在轴向L贯通第二连接部92a的状态与第一连接部91b螺纹接合。第二螺栓95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二销96。第二销96被利用于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1b连结第二连接部92a时的定位。
第二销96形成为,在第一连接部91b与第二连接部92a通过第二螺栓95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第一连接部91b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96压入的第二压入槽96a,在第二连接部92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96插入的第二插入槽96b。第二压入槽96a从第一连接部接触面91bs沿轴向L形成。第二压入槽96a的内径和第二销96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二销96的外径小。第二插入槽96b从第二连接部接触面92as沿轴向L形成。第二插入槽96b的内径比第二销96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二销96被插入第二插入槽96b的状态下,允许第二连接部92a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1b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二销96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二支承件92的第二齿圈R32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一连接部接触面91bs与第二连接部接触面92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第二齿轮支承部92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齿圈R32连结,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不能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二齿轮支承部92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二齿圈R32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支承部92b形成于比第二连接部92a靠径向内侧R2,且靠轴向第二侧L2。第二齿轮支承部92b遍及第二支承件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突出壁部92c比第二齿轮支承部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一突出壁部91d形成为凸缘状。第二突出壁部92c在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从第二齿轮支承部92b形成至行星架支承部92d。
行星架支承部92d经由支承于该行星架支承部92d的行星架轴承66将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详细而言,第二行星架C32具有在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被支承部C32a,被支承部C32a经由行星架轴承6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行星架支承部92d。如上述所述,第二行星架C32与差动壳体D4一体化。因此,通过行星架支承部92d经由行星架轴承66将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壳体D4也支承为能够旋转。即,行星架支承部92d经由行星架轴承66将第二行星架C32以及差动壳体D4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架支承部92d形成于第二支承件92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行星架支承部92d遍及第二支承件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如以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9包含第一支承件91和第二支承件92。第一支承件91在壳体连结部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91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91在第一齿轮支承部91c与第一齿圈R31连结,且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91和第一齿圈R3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91在轴支承部91e将转子轴27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一支承件91具有比第一齿轮支承部91c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一突出壁部91d。
另外,第二支承件92在第二齿轮支承部92b与第二齿圈R32连结,且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不能旋转。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92和第二齿圈R32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92在行星架支承部92d将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二支承件92具有比第二齿轮支承部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二突出壁部92c。
另外,第一支承件91和第二支承件92分别在第一连接部91b和第二连接部92a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91和第二支承件92是不同部件。
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4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9不同的支承部件109。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未特别说明的点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109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且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支承部件109并非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的构成壳体1、减速装置3的各部件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和上述部件不同的部件。支承部件109包含第一支承件191和第二支承件192。
第一支承件191具有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第一突出壁部191c和轴支承部191d。
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191as,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191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通过第一螺栓193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螺栓193以在轴向L贯通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一螺栓193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一销194。第一销194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时的定位。
第一销194形成为,在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一螺栓193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194压入的第一压入槽194a,在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194插入的第一插入槽194b。第一压入槽194a从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沿轴向L形成。第一压入槽194a的内径和第一销194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一销194的外径小。第一插入槽194b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191as沿轴向L形成。第一插入槽194b的内径比第一销194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一销194被插入第一插入槽194b的状态下,允许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一销194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一支承件191的第一齿圈R31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191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191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191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第一齿圈R31连结,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一齿圈R31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形成于比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靠径向内侧R2。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遍及第一支承件1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一突出壁部191c比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一突出壁部191c形成为凸缘状。第一突出壁部191c在旋转电机2与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之间从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形成至轴支承部191d。另外,在第一突出壁部191c设置有旋转位置传感器7的第一检测体71。
轴支承部191d经由第二转子轴承62将旋转电机2中的转子轴27的第二被支承部27b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191d形成于第一支承件191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轴支承部191d遍及第一支承件1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支承件192具有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第二突出壁部192c和行星架支承部192d。
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192as,在壳体主体11中的与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而且,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192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通过第二螺栓195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螺栓195以在轴向L贯通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二螺栓195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二销196。第二销196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时的定位。
第二销196形成为,在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二螺栓195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196压入的第二压入槽196a,在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196插入的第二插入槽196b。第二压入槽196a从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沿轴向L形成。第二压入槽196a的内径和第二销196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二销196的外径小。第二插入槽196b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192as沿轴向L形成。第二插入槽196b的内径比第二销196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二销196被插入第二插入槽196b的状态下,允许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二销196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齿圈R32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192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与第一支承件191的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相比较,轴向L的位置不同。另外,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与第一支承件191的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比较,周向的位置也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192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192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齿圈R32连结,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二齿圈R32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形成于比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靠径向内侧R2且靠轴向第二侧L2。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遍及第二支承件1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突出壁部192c比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二突出壁部192c形成为凸缘状。第二突出壁部192c在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从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形成至行星架支承部192d。
行星架支承部192d经由行星架轴承66将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行星架C32的被支承部C32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架支承部192d形成于第二支承件192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行星架支承部192d遍及第二支承件1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如以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9包含第一支承件191和第二支承件192。第一支承件191在第一壳体连结部1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191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191在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与第一齿圈R31连结,且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191和第一齿圈R3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191在轴支承部191d将转子轴27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一支承件191具有比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一突出壁部191c。
另外,第二支承件192在第二壳体连结部192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192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192在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与第二齿圈R32连结,且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192和第二齿圈R32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192在行星架支承部192d将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二支承件192具有比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二突出壁部192c。
3.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5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和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9、109不同的支承部件209。以下,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未特别说明的点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所示,支承部件209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且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支承部件209并非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的构成壳体1、减速装置3的各部件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和上述部件不同的部件。支承部件209包含第一支承件291和第二支承件29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件291和第二支承件292与壳体1的相互不同的部件连结这一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件291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支承件292与壳体1的主体罩12连结。
第一支承件291具有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第一突出壁部291c和轴支承部291d。
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291as,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291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通过第一螺栓293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螺栓293以在轴向L贯通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一螺栓293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一销294。第一销294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时的定位。
第一销294形成为,在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一螺栓293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294压入的第一压入槽294a,在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294插入的第一插入槽294b。第一压入槽294a从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沿轴向L形成。第一压入槽294a的内径和第一销294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一销294的外径小。第一插入槽294b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291as沿轴向L形成。第一插入槽294b的内径比第一销294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一销294被插入第一插入槽294b的状态下,允许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一销294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一支承件291的第一齿圈R31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291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291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291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第一齿圈R31连结,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一齿圈R31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形成于比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靠径向内侧R2。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遍及第一支承件2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一突出壁部291c比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一突出壁部291c形成为凸缘状。第一突出壁部291c在旋转电机2与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之间从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形成至轴支承部291d。另外,在第一突出壁部291c设置有旋转位置传感器7的第一检测体71。
轴支承部291d经由第二转子轴承62将旋转电机2中的转子轴27的第二被支承部27b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291d形成于第一支承件291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轴支承部291d遍及第一支承件2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支承件292具有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第二突出壁部292c和行星架支承部292d。
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与壳体1的主体罩12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以与壳体1的主体罩12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与主体罩12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中的与主体罩12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292as,在主体罩12中的与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壳体接触面12s。而且,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292as与主体罩12的第三壳体接触面12s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通过第二螺栓295与主体罩12连结。第二螺栓295以在轴向L贯通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的状态与主体罩12螺纹接合。第二螺栓295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二销296。第二销296被利用于相对于主体罩12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时的定位。
第二销296形成为,在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与主体罩12通过第二螺栓295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296插入的第二插入槽296a,在主体罩12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296压入的第二压入槽296b。第二压入槽296b从第三壳体接触面12s沿轴向L形成。第二压入槽296b的内径和第二销296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二销296的外径小。第二插入槽296a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292as沿轴向L形成。第二插入槽296a的内径比第二销296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二销296被插入第二插入槽296a的状态下,允许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相对于主体罩12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二销296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二支承件292的第二齿圈R32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三壳体接触面12s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292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292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292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齿圈R32连结,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二齿圈R32从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形成于比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靠径向内侧R2且靠轴向第二侧L2。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遍及第二支承件2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突出壁部292c比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第二突出壁部292c形成为凸缘状。第二突出壁部292c在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从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形成至行星架支承部292d。
行星架支承部292d经由行星架轴承66将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行星架C32的被支承部C32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架支承部292d形成于第二支承件292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行星架支承部292d遍及第二支承件292的周向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如以上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209包含第一支承件291和第二支承件292。第一支承件291在第一壳体连结部2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291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291在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与第一齿圈R31连结,且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291和第一齿圈R3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291在轴支承部291d将转子轴27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一支承件291具有比第一齿轮支承部291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一突出壁部291c。
另外,第二支承件292在第二壳体连结部292a与壳体1的主体罩12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292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292在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与第二齿圈R32连结且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是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292和第二齿圈R32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292在行星架支承部292d将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二支承件292具有比第二齿轮支承部292b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第二突出壁部292c。
4.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6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和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9、109、209不同的支承部件309。以下,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未特别说明的点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所示,支承部件309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且配置于轴向L上的旋转电机2与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支承部件309并非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的构成壳体1、减速装置3的各部件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和上述部件不同的部件。支承部件309包含第一支承件391和第二支承件39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件291不支承减速装置3的齿圈R31、R32而仅第二支承件292支承齿圈R31、R32这点上和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
第一支承件391具有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和轴支承部391b。
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391as,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的第一连结部接触面391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通过第一螺栓393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螺栓393以在轴向L贯通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一螺栓393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一销394。第一销394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时的定位。
第一销394形成为,在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一螺栓393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394压入的第一压入槽394a,在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一销394插入的第一插入槽394b。第一压入槽394a从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沿轴向L形成。第一压入槽394a的内径和第一销394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一销394的外径小。第一插入槽394b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391as沿轴向L形成。第一插入槽394b的内径比第一销394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一销394被插入第一插入槽394b的状态下,允许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一销394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一支承件391的第一齿圈R31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一壳体接触面11sa与第一连结部接触面391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391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形成于第一支承件391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轴支承部391b经由第二转子轴承62将旋转电机2中的转子轴27的第二被支承部27b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391b形成于第一支承件391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轴支承部391b遍及第一支承件39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支承件392具有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突出壁部392d和行星架支承部392e。
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以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壳体1。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与壳体主体11的接触面沿着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在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中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392as,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的第二连结部接触面392as与壳体主体11的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相互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通过第二螺栓395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螺栓395以在轴向L贯通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的状态与壳体主体11螺纹接合。第二螺栓395配置为通过圆筒状的第二销396。第二销396被利用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连结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时的定位。
第二销396形成为,在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与壳体主体11通过第二螺栓395连结的状态下,从它们的边界部沿轴向L延伸。在壳体主体11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396压入的第二压入槽396a,在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的螺栓孔形成有供第二销396插入的第二插入槽396b。第二压入槽396a从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沿轴向L形成。第二压入槽396a的内径和第二销396的外径相同或者比第二销396的外径小。第二插入槽396b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392as沿轴向L形成。第二插入槽396b的内径比第二销396的外径大。因此,在第二销396被插入第二插入槽396b的状态下,允许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周向的振动。因此,与第二销396的存在无关,在支承于第二支承件392的第二齿圈R32产生的周向的振动通过在第二壳体接触面11sb与第二连结部接触面392as之间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第二支承件392的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相对于第一支承件391的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轴向L的位置不同。另外,第二支承件392的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相对于第一支承件391的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和壳体主体11连结的部位,周向的位置也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392的径向外侧R1的端部。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形成于第二支承件392的周向的一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
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第一齿圈R31连结,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一齿圈R31在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形成于比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靠径向内侧R2且靠轴向第一侧L1。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遍及第二支承件3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与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齿圈R32连结,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向周向旋转。这里,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二齿圈R32在径向外侧R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形成于比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靠径向内侧R2且靠轴向第二侧L2。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在比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靠轴向第二侧L2,和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在径向R的位置一致地形成。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和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形成为一体。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遍及第二支承件3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突出壁部392d比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以及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这样,突出壁部392d形成为凸缘状。突出壁部392d在减速装置3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从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与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的连接部分形成至行星架支承部392e。
行星架支承部392e经由行星架轴承66将减速装置3中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第二行星架C32的被支承部C32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架支承部392e形成于第二支承件392的径向内侧R2的端部。行星架支承部392e遍及第二支承件392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
如以上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09包含第一支承件391和第二支承件392。第一支承件391在第一壳体连结部391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一支承件391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一支承件391在轴支承部391b将转子轴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第二支承件392在第二壳体连结部392a与壳体1的壳体主体11连结。如上述所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392和壳体1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392在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与第一齿圈R31连结,并且将第一齿圈R31支承为无法旋转。并且,第二支承件392在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与第二齿圈R32连结,并且将第二齿圈R32支承为无法旋转。相同地,由于“连结”不包含两个部件的分子级别的结合,所以第二支承件192和第一齿圈R31以及第二齿圈R32是不同部件。第二支承件392在行星架支承部392e将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第二支承件392具有比第一齿轮支承部392b以及第二齿轮支承部392c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突出壁部392d。
5.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7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虽然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在具备通气机构8这点上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未特别说明的点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如图7所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具有第一小齿轮轴P31A、第一小齿轮P31B和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另外,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第二小齿轮轴P32A、第二小齿轮P32B和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
第一小齿轮轴P31A是沿轴向L延伸的轴部件。第一小齿轮轴P31A固定于第一行星架C31。在第一小齿轮轴P31A,第一小齿轮P31B经由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小齿轮P31B配置为啮合于第一太阳轮S31和第一齿圈R31。第一小齿轮P31B构成为绕其轴心旋转(自转),且以第一太阳轮S31为中心旋转(公转)。此外,省略图示,第一小齿轮P31B沿其公转轨迹相互空开间隔设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是滚针轴承。
第二小齿轮轴P32A是沿轴向L延伸的轴部件。第二小齿轮轴P32A固定于第二行星架C32。在第二小齿轮轴P32A,第二小齿轮P32B经由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小齿轮P32B配置为啮合于第二太阳轮S32和第二齿圈R32。第二小齿轮P32B构成为绕其轴心旋转(自转),且以第二太阳轮S32为中心旋转(公转)。此外,省略图示,第二小齿轮P32B沿其公转轨迹相互空开间隔设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是滚针轴承。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在中间轴53以及行星齿轮机构31、32形成有油路。如图7所示,中间轴53具有轴内油路53b、第一分配油路53c和第二分配油路53d。
轴内油路53b是在中间轴53的内部沿轴向L延伸的油路。向轴内油路53b供给通过未图示的油压泵排出的油。供给至轴内油路53b的油经由第一分配油路53c供给至在第一行星架C31形成的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且经由第二分配油路53d供给至在第二行星架C32形成的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第一分配油路53c以及第二分配油路53d连通轴内油路53b和中间轴53的外周面。第一分配油路53c以及第二分配油路53d沿径向R延伸。另外,第一分配油路53c以及第二分配油路53d在中间轴53的周向形成有多个。
第一行星架C31具有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和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
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是在第一行星架C31中的与中间轴53的外周面对置的面形成的槽。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在第一行星架C31的周向连续地形成。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配置为与第一分配油路53c连通。具体而言,在第一行星架C31与中间轴53之间夹装有衬套等第一滑动轴承67,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和第一分配油路53c经由在该第一滑动轴承67沿径向R形成的贯通孔连通。
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是在第一行星架C31的内部形成的油路。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连通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和在第一小齿轮轴P31A形成的第一导入油路P31Aa。
第一小齿轮轴P31A具有第一导入油路P31Aa、第一轴内油路P31Ab和第一供给油路P31Ac。第一导入油路P31Aa是连通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和第一轴内油路P31Ab的油路。第一导入油路P31Aa沿径向R延伸。第一轴内油路P31Ab是在第一小齿轮轴P31A的内部沿轴向L延伸的油路。第一供给油路P31Ac是连通第一轴内油路P31Ab和第一小齿轮轴P31A的外周面的油路。第一供给油路P31Ac形成为在第一小齿轮轴P31A的外周面中的与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对置的部分开口。第一供给油路P31Ac沿径向R延伸。
供给至轴内油路53b的油的一部分依次通过第一分配油路53c、第一行星架槽部C31b、第一行星架油路C31c、第一导入油路P31Aa、第一轴内油路P31Ab以及第一供给油路P31Ac供给至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供给至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的油在对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润滑后,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各齿轮的啮合部等润滑,之后,通过各齿轮以及第一行星架C31的旋转所带来的离心力朝向径向外侧R1飞散。
第二行星架C32具有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和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
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是在第二行星架C32中的与中间轴53的外周面对置的面形成的槽。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在第二行星架C32的周向连续地形成。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配置为与第二分配油路53d连通。具体而言,在第二行星架C32与中间轴53之间夹装有衬套等第二滑动轴承68,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和第二分配油路53d经由沿径向R在该第二滑动轴承68形成的贯通孔连通。
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是在第二行星架C32的内部形成的油路。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连通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和在第二小齿轮轴P32A形成的第二导入油路P32Aa。
第二小齿轮轴P32A具有第二导入油路P32Aa、第二轴内油路P32Ab和第二供给油路P32Ac。第二导入油路P32Aa是连通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和第二轴内油路P32Ab的油路。第二导入油路P32Aa沿径向R延伸。第二轴内油路P32Ab是在第二小齿轮轴P32A的内部沿轴向L延伸的油路。第二供给油路P32Ac是连通第二轴内油路P32Ab和第二小齿轮轴P32A的外周面的油路。第二供给油路P32Ac形成为在第二小齿轮轴P32A的外周面中的与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对置的部分开口。第二供给油路P32Ac沿径向R延伸。
供给至轴内油路53b的油的一部分依次通过第二分配油路53d、第二行星架槽部C32b、第二行星架油路C32c、第二导入油路P32Aa、第二轴内油路P32Ab以及第二供给油路P32Ac供给至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供给至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的油对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润滑后,对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各齿轮的啮合部等润滑,之后,通过各齿轮以及第二行星架C32的旋转所带来的离心力朝向径向外侧R1飞散。
如图7所示,通气机构8具有通气室81、通气孔82和遮挡部件83。
通气室81形成于壳体1。通气室81形成为内侧开口部81a在壳体1的内部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室81以内侧开口部81a朝向轴向第一侧L1开口的方式形成于主体罩12。
通气孔82以连通通气室81和壳体1的外部的方式形成于壳体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82沿径向R形成于主体罩12。此外,也可以在通气孔82设置当壳体1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值以上时将壳体1内的气体向外部排出来降低壳体1内的压力的通气塞。
遮挡部件83配置为覆盖内侧开口部81a。遮挡部件83固定于壳体1。在本实施方式中,遮挡部件83形成为板状,固定于主体罩12。在遮挡部件83与壳体1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缝隙,通气室81和壳体1的内部经由该缝隙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机构8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与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重复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相当于沿轴向L延伸的“轴向延伸部”。
这里,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重复”是指,当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在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时,存在该假想直线与两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
如上述所述,从第二供给油路P32Ac供给至第二小齿轮轴承P32C的油通过第二小齿轮P32B以及第二行星架C32等的旋转朝向径向外侧R1飞散。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沿轴向L延伸的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与通气机构8重复的位置,所以和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相比从径向内侧R2朝向径向外侧R1的油的移动被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阻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在相对于通气机构8的内侧开口部81a靠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具有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筒状突出部192e。在相对于筒状突出部192e靠径向内侧R2,配置有构成减速装置3的齿轮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筒状突出部192e靠径向内侧R2配置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即,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通气机构8的内侧开口部81a的径向R之间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92e。
如上述所述,从第一供给油路P31Ac供给至第一小齿轮轴承P31C的油通过第一小齿轮P31B以及第一行星架C31等的旋转朝向径向外侧R1飞散。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油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至通气机构8的内侧开口部81a为止的飞散路径上,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92e,所以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朝向内侧开口部81a的油的移动被筒状突出部192e阻碍(参照图7所示的粗虚线箭头)。
6.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支承第一齿圈并且第二支承件支承第二齿圈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支承部件的第二支承件支承第一齿圈以及第二齿圈双方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支承第一齿圈以及第二齿圈双方。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电机的转子轴作为“旋转部件”发挥功能,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减速装置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轮作为“旋转部件”发挥功能,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相互连结并且第一支承件与壳体的壳体主体连结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二支承件双方与壳体的壳体主体连结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和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与壳体的壳体主体连结并且第二支承件与壳体的主体罩连结的结构(第三实施方式)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相互连结并且第二支承件与壳体连结的结构、或者支承部件的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二支承件双方与壳体的主体罩连结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齿圈与支承部件直接连结并且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为齿圈经由中继部件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齿圈和支承部件经由扭矩限制器连结,平常时,齿圈无法旋转,但在作用有过大扭矩时,齿圈相对于支承部件旋转。
(5)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气机构8设置于主体罩12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通气机构8设置于壳体主体11。
(6)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气室81的内侧开口部81a朝向轴向第一侧L1开口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可以为内侧开口部81a朝向轴向第二侧L2开口的结构,也可以为朝向径向内侧R2开口的结构。
(7)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是“轴向延伸部”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第一支承件191的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相当于“轴向延伸部”的结构。另外,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中的支承件的齿轮支承部也可以是“轴向延伸部”。
(8)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支承件192的第二齿轮支承部192b具有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筒状突出部192e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第一支承件191的第一齿轮支承部191b具有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筒状突出部的结构。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件具备突出壁部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为支承部件不具备突出壁部的结构。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壳体和支承部件通过螺栓相互连结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为壳体和支承部件通过铆钉等相互连结的结构。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行星架和差动壳体一体化并且经由支承于支承部件的轴承将行星架以及差动壳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结构作为例子。但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为行星架和差动壳体相互独立并且分别经由不同的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结构。
7.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简要说明在上述中说明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
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2),其成为第一车轮(501)以及第二车轮(502)的驱动力源;差动齿轮装置(4),其将来自上述旋转电机(2)的驱动力分配给上述第一车轮(501)和上述第二车轮(502);减速装置(3),其包含具有太阳轮(S31、S32)、行星架(C31、C32)以及齿圈(R31、R32)的行星齿轮机构(31、32);以及壳体(1),其收容上述旋转电机(2)、上述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上述减速装置(3),上述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上述减速装置(3)与上述旋转电机(2)同轴配置,上述减速装置(3)配置于轴向(L)上的上述旋转电机(2)与上述差动齿轮装置(4)之间,配置于上述壳体(1)的内部的支承部件(9、109、209、309)支承于上述壳体(1),上述齿圈(R31、R32)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上述壳体(1)和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相互面接触,上述壳体(1)和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的接触面(11sa、11sb、12s、91as、191as、192as、291as、292as、391as、392as)沿着与上述轴向(L)正交的方向(R)。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壳体(1)的内部的支承部件(9、109、209、309)支承于壳体(1),齿圈(R31、R32)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9、109、209、309)。即,经由和壳体(1)以及齿圈(R31、R32)不同的部件即支承部件(9、109、209、309),齿圈(R31、R32)支承于壳体(1)。因此,在支承于行星架(C31、C32)的小齿轮与齿圈(R31、R32)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至被传递至壳体(1)为止,在齿圈(R31、R32)与支承部件(9、109、209、309)之间、支承部件(9、109、209、309)以及支承部件(9、109、209、309)与壳体(1)之间的各部位被衰减。特别是在齿圈(R31、R32)与支承部件(9、109、209、309)之间以及支承部件(9、109、209、309)与壳体(1)之间,能够分别通过部件彼此的接触所带来的摩擦衰减振动。
另外,根据本结构,壳体(1)和支承部件(9、109、209、309)通过沿与轴向(L)正交的方向(R)的接触面(11sa、11sb、12s、91as、191as、192as、291as、292as、391as、392as)相互接触。因此,在齿圈(R31、R32)产生的周向的振动被传递至壳体(1)与支承部件(9、109、209、309)的接触面(11sa、11sb、12s、91as、191as、192as、291as、292as、391as、392as),通过在该接触面产生的周向的摩擦被衰减。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结构,能够将从减速装置(3)传递至壳体(1)的振动抑制为较小,其结果是,还能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这里,优选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具备比将上述齿圈(R31、R32)支承为无法旋转的支承部(91c、92b、191b、192b、291b、292b、392b、392c)向径向内侧(R2)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突出壁部(91d、92c、191c、192c、291c、292c、392d)。
根据该结构,齿圈(R31、R32)经由刚性通过突出壁部(91d、92c、191c、192c、291c、292c、392d)提高了的支承部件(9、109、209、309),支承于壳体(1)。因此,能够将在支承于行星架(C31、C32)的小齿轮与齿圈(R31、R32)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支承部件(9、109、209、309)的振动抑制为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将从减速装置(3)传递至壳体(1)的振动抑制为较小,其结果是,还能进一步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另外,优选上述壳体(1)和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通过螺栓(93、95、193、195、293、295、393、395)相互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易结构实现支承部件(9、109、209、309)相对于壳体(1)面接触地被支承的状态。
这里,在上述结构为,上述壳体(1)具备包围上述旋转电机(2)、上述差动齿轮装置(4)以及上述减速装置(3)的径向外侧(R1)的筒状的周壁部时,特别优选。因为在这种结构中,由传递至壳体(1)的振动产生的来自壳体表面的放射音容易变大,其结果是,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容易变大。
这里,优选上述减速装置(3)包含作为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具有作为上述太阳轮的第一太阳轮(S31)、作为上述行星架的第一行星架(C31)以及作为上述齿圈的第一齿圈(R31),除此之外,上述减速装置(3)还包含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第二太阳轮(S32)、第二行星架(C32)以及第二齿圈(R32),上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相比上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被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上述旋转电机(2)侧,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支承着上述第一齿圈(R31)以及上述第二齿圈(R32)双方。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减速装置(3)包含两个行星齿轮机构(31、32)时,也能将从减速装置(3)传递至壳体(1)的振动抑制为较小,还能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作为一个例子,优选在如上述那样减速装置(3)包含两个行星齿轮机构(31、32)的结构中,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包含第一支承件(91、191、291)和第二支承件(92、192、292),上述第一齿圈(R31)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件(91、191、291),上述第二齿圈(R32)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件(92、192、292)。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支承于第一行星架(C31)的小齿轮与第一齿圈(R31)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和在支承于第二行星架(C32)的小齿轮与第二齿圈(R32)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分别通过不同的支承件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这里,优选上述第一支承件(91)以及上述第二支承件(92)中的一方支承于上述壳体(1),上述第一支承件(91)以及上述第二支承件(92)中的另一方与上述第一支承件(91)以及上述第二支承件(92)中的一方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支承于第一行星架(C31)的小齿轮与第一齿圈(R31)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以及在支承于第二行星架(C32)的小齿轮与第二齿圈(R32)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中的一方,通过一个支承件衰减,能够将之中的另一方通过两个支承件以及它们的连结部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另外,由于为第一支承件(91)以及第二支承件(92)中的仅一方与壳体(1)连结的结构,所以能够将支承部件(9)向壳体(1)的安装构造简化。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这里,优选上述第一支承件(191、291)和上述第二支承件(192、292)支承于上述壳体(1)中的彼此不同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支承于第一行星架(C31)的小齿轮与第一齿圈(R31)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和在支承于第二行星架(C32)的小齿轮与第二齿圈(R32)的啮合部产生的振动,分别通过不同的支承件衰减,并且该振动能够传递至壳体(1)中的彼此不同的部位。因此,能够将壳体(1)本身的振动抑制为较小,能够进一步将从壳体(1)传递至外部的齿轮噪声抑制为较小。
或者,优选在如上述那样减速装置(3)包含两个行星齿轮机构(31、32)的结构中,上述支承部件(309)包含第一支承件(391)和第二支承件(392),上述第一支承件(391)和上述第二支承件(392)分别支承于上述壳体(1),上述第一齿圈(R31)以及上述第二齿圈(R32)双方支承于上述第二支承件(392)。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两个支承件中的仅一方支承第一齿圈(R31)以及第二齿圈(R32)双方,所以能够将两个齿圈(R31、R32)的支承构造简化。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还具备使在上述壳体(1)的内部开口的内侧开口部(81a)与上述壳体(1)的外部连通的通气机构(8),上述支承部件(109)具有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轴向延伸部(192b),上述通气机构(8)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与上述轴向延伸部(192b)重复的位置。
一般而言,在具备壳体(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用于收容于壳体(1)的部件的润滑以及冷却的油存在于壳体(1)的内部。该油通过收容于壳体(1)的部件的作动,特别是通过齿轮等旋转部件的旋转,在壳体(1)的内部飞散。
根据该结构,相比支承部件(109)的轴向延伸部(192b)从径向内侧(R2)朝向径向外侧(R1)的油的移动通过支承部件(109)的轴向延伸部(192b)被阻碍。因此,能够难以使油流入配置于在径向(R)观察与轴向延伸部(192b)重复的位置的通气机构(8)。
作为一个例子,优选在如上述那样上述支承部件(109)具有沿上述轴向(L)延伸的轴向延伸部(192b)的结构中,上述轴向延伸部(192b)在相对于上述内侧开口部(81a)位于上述轴向(L)的一侧(L1)的部分,具有向这一侧(L1)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筒状突出部(192e),相对于上述筒状突出部(192e)在上述径向内侧(R2),配置有构成上述减速装置(3)的齿轮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构成减速装置(3)的齿轮与通气机构(8)的内侧开口部(81a)的径向(R)之间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92e)。因此,从构成减速装置(3)的齿轮朝向内侧开口部(81a)的油的移动通过筒状突出部(192e)被阻碍。即,能够将从构成减速装置(3)的齿轮朝向通气机构(8)飞散的油的量抑制为较少。一般而言,由于构成减速装置(3)的齿轮以比较高的速度旋转,所以油容易从该齿轮飞散。因此,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油更加难以流入通气机构(8)。
作为一个例子,优选在如上述那样上述轴向延伸部(192b)具有上述筒状突出部(192e)并且上述支承部件(109)包含上述第一支承件(191)和上述第二支承件(192)的结构中,上述第二支承件(192)具有上述筒状突出部(192e),上述筒状突出部(192e)向上述第一支承件(191)侧突出,相对于上述筒状突出部(192e)在上述径向内侧(R2),配置有上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与通气机构(8)的内侧开口部(81a)的径向(R)之间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92e)。因此,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朝向内侧开口部(81a)的油的移动通过筒状突出部(192e)被阻碍。即,能够将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朝向通气机构(8)飞散的油的量抑制为较少。因此,能够使油更加难以流入通气机构(8)。
另外,优选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构成为支承配置于上述壳体(1)的内部的旋转部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另外设置支承旋转部件的部件,所以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
这里,优选上述旋转电机(2)具备转子轴(27),上述第一支承件(91、191、291、391)将作为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转子轴(27)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另外设置支承转子轴(27)的部件,所以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支承件(91、191、291、391)将作为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第一太阳轮(S31)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另外设置支承第一太阳轮(S31)的部件,所以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增加。
另外,优选上述第二支承件(92、192、292、392)将作为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第二行星架(C32)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该结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两个要素即第二齿圈(R32)以及第二行星架(C32)通过第二支承件(92、192、292、392)来支承。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支承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
另外,优选上述差动齿轮装置(4)具备中空的差动壳体(D4),上述差动壳体(D4)和上述行星架(C31、C32)被一体化,上述支承部件(9、109、209、309)经由支承于该支承部件(9、109、209、309)的轴承(66)将上述行星架(C31、C32)以及上述差动壳体(D4)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支承部件(9、109、209、309)通过简易结构将行星架(C31、C32)以及差动壳体(D4)支承为能够旋转。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利用于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成为两个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将来自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分配给两个车轮的差动齿轮装置和减速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用驱动装置;1…壳体;11sa…第一壳体接触面(接触面);2…旋转电机;27…转子轴;3…减速装置;3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S31…第一太阳轮;R31…第一齿圈;C31…第一行星架;3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S32…第二太阳轮;R32…第二齿圈;C32…第二行星架;4…差动齿轮装置;9…支承部件;91…第一支承件;91as…连结部接触面(接触面);92…第二支承件;L…轴向;R…径向。

Claims (20)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具备:
旋转电机,其成为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的驱动力源;
差动齿轮装置,其将来自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分配给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
减速装置,其包含具有太阳轮、行星架以及齿圈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
壳体,其收容所述旋转电机、所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所述减速装置,
所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旋转电机同轴配置,
所述减速装置配置于轴向上的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差动齿轮装置之间,
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支承部件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齿圈以无法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
所述壳体和所述支承部件相互面接触,
所述壳体和所述支承部件的接触面沿着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比将所述齿圈支承为无法旋转的支承部向径向内侧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突出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和所述支承部件通过螺栓相互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备包围所述旋转电机、所述差动齿轮装置以及所述减速装置的径向外侧的筒状的周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减速装置包含作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具有作为所述太阳轮的第一太阳轮、作为所述行星架的第一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齿圈的第一齿圈,除此之外,
所述减速装置还包含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相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被配置于所述轴向的所述旋转电机侧,
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着所述第一齿圈以及所述第二齿圈双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包含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
所述第一齿圈支承于所述第一支承件,
所述第二齿圈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承件中的一方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承件中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承件中的一方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件和所述第二支承件支承于所述壳体中的彼此不同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包含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
所述第一支承件和所述第二支承件分别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齿圈以及所述第二齿圈双方支承于所述第二支承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连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开口的内侧开口部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的通气机构,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
所述通气机构配置于在径向观察与所述轴向延伸部重复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向延伸部在相对于所述内侧开口部位于所述轴向的一侧的部分,具有向这一侧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筒状突出部,
相对于所述筒状突出部在所述径向内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减速装置的齿轮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6~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还具备连通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开口的内侧开口部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的通气机构,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
所述通气机构配置于在径向观察与所述轴向延伸部重复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向延伸部在相对于所述内侧开口部位于所述轴向的一侧的部分,具有向这一侧突出且在周向连续地形成的筒状突出部,
相对于所述筒状突出部在所述径向内侧,配置有构成所述减速装置的齿轮的至少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件具有所述筒状突出部,
所述筒状突出部向所述第一支承件侧突出,
相对于所述筒状突出部在所述径向内侧,配置有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支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旋转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6~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支承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旋转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电机具备转子轴,
所述第一支承件将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转子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件将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太阳轮支承为能够旋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支承件将作为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二行星架支承为能够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齿轮装置具备中空的差动壳体,
所述差动壳体和所述行星架一体化,
所述支承部件经由支承于该支承部件的轴承将所述行星架以及所述差动壳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CN201880041495.9A 2017-08-25 2018-08-24 车辆用驱动装置 Active CN110799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2183 2017-08-25
JP2017162183 2017-08-25
JP2018039785 2018-03-06
JP2018-039785 2018-03-06
PCT/JP2018/031422 WO2019039599A1 (ja) 2017-08-25 2018-08-24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9771A true CN110799771A (zh) 2020-02-14
CN110799771B CN110799771B (zh) 2023-01-31

Family

ID=65439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1495.9A Active CN110799771B (zh) 2017-08-25 2018-08-24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4455B2 (zh)
EP (1) EP3620684B1 (zh)
JP (1) JP6813095B2 (zh)
CN (1) CN110799771B (zh)
WO (1) WO20190395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2378A (zh) * 2019-02-08 2021-09-17 加特可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3225A (zh) * 2017-10-13 2020-05-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EP3939840B1 (en) 2019-03-10 2024-07-17 Jat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7387956B2 (ja) * 2019-03-10 2023-11-2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2074169A (ja) * 2019-03-10 2022-05-1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7487438B2 (ja) * 2019-03-10 2024-05-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KR20210090024A (ko) * 2020-01-09 2021-07-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어 시스템
US11655890B2 (en) 2021-02-23 2023-05-23 Dana Heavy Vehicle Systems Group, Llc Axle system with a planetary support structure
JP7435561B2 (ja) 2021-08-19 2024-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車両
US12312091B2 (en) 2022-10-06 2025-05-27 Archer Aviati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gearboxes for evtol aircraft
US12227300B2 (en) 2022-10-06 2025-02-18 Archer Aviati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il maintenance in gearboxes for eVTOL aircraft
US11787551B1 (en) 2022-10-06 2023-10-17 Archer Aviation, In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electric engine configuration
DE102023104475A1 (de) 2023-02-23 2024-08-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ohlradträger sowie Baugrupp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0111A (ja) * 2000-05-23 2001-11-30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06250253A (ja) * 2005-03-10 2006-09-21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用の中空回転体
JP2010173414A (ja) * 2009-01-28 2010-08-12 Aisin Aw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3079873A (zh) * 2011-02-28 2013-05-0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404445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E-Aam传动系统公司 具有扭矩分配驱动机构的车轴组件
CN104675951A (zh) * 2015-02-11 2015-06-03 吉林大学 带有双排行星齿轮转矩定向分配机构的电动差速器
JP2015230052A (ja) * 2014-06-05 2015-12-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機構
JP2016136054A (ja) * 2015-01-23 2016-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プラネタリギヤ装置
JP2016141198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150Y2 (ja) * 1979-01-19 1983-02-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装置
JP4016804B2 (ja) 2002-10-29 2007-1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動モータ
US7618340B2 (en) * 2006-08-30 2009-11-17 Tai-Her Yang Electric damp controlled three-end shaft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WO2013129144A1 (ja) 2012-02-27 2013-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4177868A (ja) * 2013-03-13 2014-09-2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電動発電機
JP6542109B2 (ja) * 2015-11-20 2019-07-1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ブリーザ
JP6326438B2 (ja) * 2016-02-18 2018-05-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0111A (ja) * 2000-05-23 2001-11-30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2006250253A (ja) * 2005-03-10 2006-09-21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用の中空回転体
JP2010173414A (ja) * 2009-01-28 2010-08-12 Aisin Aw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3079873A (zh) * 2011-02-28 2013-05-0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4044451A (zh) * 2013-03-15 2014-09-17 E-Aam传动系统公司 具有扭矩分配驱动机构的车轴组件
JP2015230052A (ja) * 2014-06-05 2015-12-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機構
JP2016136054A (ja) * 2015-01-23 2016-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プラネタリギヤ装置
JP2016141198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4675951A (zh) * 2015-02-11 2015-06-03 吉林大学 带有双排行星齿轮转矩定向分配机构的电动差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12378A (zh) * 2019-02-08 2021-09-17 加特可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CN113412378B (zh) * 2019-02-08 2024-10-22 加特可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39599A1 (ja) 2019-02-28
US11014455B2 (en) 2021-05-25
JP6813095B2 (ja) 2021-01-13
EP3620684B1 (en) 2022-04-20
EP3620684A4 (en) 2020-04-29
EP3620684A1 (en) 2020-03-11
CN110799771B (zh) 2023-01-31
JPWO2019039599A1 (ja) 2020-05-28
US20200215920A1 (en)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9771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EP3663614B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6182438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US5685798A (en) Planetary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of a drive system of a wheel of a motor vehicle
US8932166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EP3836367A1 (en) Vehicular motor drive unit
US9735648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919344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2136268A (zh) 旋转电机以及具备旋转电机的车用驱动装置
EP3663610A1 (en) Drive device for vehicle
WO2020194959A1 (ja) 回転電機
JP2003104076A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03127682A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738386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905268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9177104A1 (ja) 車両駆動装置
JP561341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800670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21192046A1 (ja) ファイナルドライブ
JP7452191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2019094931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051901A (ja) 車両駆動装置
JP2025093236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4041667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210073A (ja) 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6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