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8775A -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58775A CN110758775A CN201911149845.6A CN201911149845A CN110758775A CN 110758775 A CN110758775 A CN 110758775A CN 201911149845 A CN201911149845 A CN 201911149845A CN 110758775 A CN110758775 A CN 1107587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vering
- asteroid
- time
- detector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4—Guiding or controlling apparatus, e.g. for attitud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G—COSMONAUTICS; VEHICLES 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4G1/00—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2—Parts of, 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in or to, cosmonautic vehicles
- B64G1/24—Guiding or controlling apparatus, e.g. for attitude control
- B64G1/244—Spacecraft control systems
- B64G1/247—Advanced control concepts for autonomous, robotic spacecraft, e.g. by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or autonomous ag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obotic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考虑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和太阳光压摄动,基于打靶法设计满足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约束的悬停轨道;以燃耗最优为性能指标,得到的悬停轨道在特定的修正时长约束下总速度增量最小;该方法具有所需速度增量小、施加脉冲次数少、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大小的悬停区域约束的优点,适用于在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约束条件下的悬停轨道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考虑初始状态误差和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影响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属于航空航天技术领域,适用于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一定范围约束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轨道设计。
背景技术
小行星表面悬停探测是小行星表面观测非常重要的阶段,悬停探测是指探测器在与目标小行星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或者仅在极小范围内运动的轨道上进行探测。考虑到对于实际观测任务并不需要严格的定点观测位置,所以小行星表面的区域悬停应用前景广泛、容易实现。悬停探测阶段探测器利用红外相机确定小行星表面温度,确保探测器在小行星近距离范围内安全运行,对小行星表面的特征点进行详细观测,为了保证悬停探测任务执行过程中探测器的安全性以及观测效果,因此悬停轨道设计至关重要。
目前对于区域悬停轨道的设计在先技术【1】(参见周海攀.区域相对悬停轨道设计与控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中提出利用单脉冲控制实现相对悬停的轨道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指定的悬停区域从边界到边界的单脉冲悬停轨迹设计,但在区域中任意两点之间相对运动时存在最大飞行时间限制,且探测器在悬停区域中运动没有基准点。
在先技术【2】(参见高晓卿,息家齐,韩潮,等.连续小推力悬停构型相对运动控制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提出一种用多段连续常值小推力实现悬停的控制策略,基于相对轨道要素的相对运动模型,根据轨道要素的高斯摄动方程,设计了满足区域悬停约束的常值推力多弧段控制策略,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任务航天器相对于目标航天器的区域悬停,但该方法在悬停时长内控制时长占总时长一半以上,控制推力加速度过小,不易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该方法基于脉冲控制方法,实现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一定范围约束下的区域悬停轨道设计,具有所需速度增量小、控制次数少、方法易实现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小行星本体坐标系,考虑小行星引力和太阳光压力的影响建立动力学方程。
以目标小行星的质心为坐标原点,小行星赤道面为XY平面,X轴指向小行星表面特定方向,Z轴与X轴和Y轴呈右手关系,Z轴沿小行星自转轴指向上。
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系下的位置矢量为rB=[x,y,z]T,速度矢量为vB=[vx,vy,vz]T,则小行星本体系下的探测器运动方程为:
其中,x,y,z分别是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下的三轴位置分量,vx,vy,vz分别是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下的三轴速度分量,ω为小行星自转角速度矢量,aast为该位置的小行星引力加速度矢量,aSRP为探测器受到的太阳光压摄动加速度矢量。
采用多面体模型建立小行星的引力场。则有将运动方程表示为标量形式可得:
其中,U为小行星势能,aSRPx、aSRPy和aSRPz分别为太阳光压摄动力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中的三轴分量。
步骤二:根据任务需求选定悬停区域中心点,中心点位置为rtar,悬停区域半径为ρ,确定悬停区域半径以及最小悬停时长Tf。
在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阶段,探测器需要对后续任务如着陆采样等目标点进行考察筛选,并需利用热红外相机确定小行星表面温度,确保探测器在小行星近距离范围内运行的安全性,所以悬停区域中心点一般选取为任务中小行星表面最关注的位置点上方,设其为rtar,悬停区域大小根据任务需求综合考虑目标点附近地理环境、探测器距离小行星表面的高度、探测器所携带相机的视场角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选取为十米至百米量级,若确定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半径为ρ,则探测器可运动范围即确定为中心在rtar半径为ρ的球体,可表示为
|rB-rtar|≤ρ (4)
探测器在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Tf内需时刻满足上式所确定的空间位置要求。
步骤三:给定探测器的初始速度,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出发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积分至悬停区域边界,得到初次修正时刻t11和对应的修正前状态X(t11)。
给定探测器初始时刻t0=0在目标位置点的速度v0=[vx0,vy0,vz0],则探测器初始状态为X0=[rtar,v0]′,以此初始状态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进行积分,实时计算探测器位置与目标悬停区域中心点的距离ρt。受到悬停初始点存在相对速度和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场的影响,探测器会逐渐偏离悬停区域中心点,可能会随时间推移到达悬停区域边界,设在时刻t11探测器第一次漂移至悬停区域边界,此时ρt=ρ,探测器修正前状态记为X(t11)。
步骤四:第一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后,给定修正转移时间,采用打靶法施加脉冲控制,以速度增量最小为性能指标,确定燃耗最优的边界修正脉冲,使得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
边界处探测器状态为X(t11),给定修正转移时间tm和修正脉冲机动Δv,则可得到修正后探测器的终端状态rf1。
采用打靶法设计脉冲修正轨道,建立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问题打靶方程为
F=rf1-rtar (5)
此时将该修正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期望探测器在时刻t1=t11+tm再次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同时考虑到探测器携带的推进剂有限,选取燃耗最优为性能指标,即在打靶次数充足的条件下选取速度增量最小的脉冲机动作为控制修正量,脉冲机动记为Δv1。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确定每次从悬停区域中心点到边界的时间以及每次脉冲机动。
第一次脉冲修正使得探测器在t1=t11+tm时刻从悬停区域边界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此时探测器状态记为X(t1)=[rtar,v1]。此时|v1|≠0,探测器与小行星仍存在相对速度,因此会继续偏离期望悬停点,当再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时,使用打靶法施加下一次修正脉冲。
记第i次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到达悬停区域边界的时长为ti1,第i次到达rtar的时刻为ti,第i次从悬停区域边界回到rtar所需的脉冲机动为Δvi。
步骤六:根据任务所要求的最小悬停时长确定所需施加的脉冲机动次数以及对应的最优总脉冲速度增量大小。
前i次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的总时长为ti
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为Tf,当ti-1<Tf且ti>Tf时,区域悬停满足任务要求,此时区域悬停所需总速度增量为
得到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轨道。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考虑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和太阳光压摄动,基于打靶法设计满足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约束的悬停轨道。以燃耗最优为性能指标,得到的悬停轨道在特定的修正时长约束下总速度增量最小。该方法具有所需速度增量小、施加脉冲次数少、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大小的悬停区域约束的优点,适用于在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约束条件下的悬停轨道设计。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由于只判断探测器位置是否达到悬停区域边界,以及只在边界处施加脉冲速度增量修正轨道,因此所需发动机开关次数较少,且能满足不同半径的悬停区域约束。
2、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在每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时运用打靶法求取速度增量最小的脉冲修正轨道,因此本发明的方法所需总速度增量小。
3、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考虑了小行星不规则形状引力摄动和太阳光压摄动,运用打靶法使得探测器多次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因此本发明的方法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的设计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的步骤五区域悬停轨道三维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的步骤五区域悬停轨道XY平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的步骤五探测器在悬停过程中与中心位置的距离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发明内容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以小行星Nereus为例,给出以下实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小行星本体坐标系,考虑小行星引力和太阳光压力的影响建立动力学方程。
以小行星Nereus的质心为坐标原点,Nereus赤道面为XY平面,X轴指向赤道上距离小行星质心最远的位置点,Z轴与X轴和Y轴呈右手关系,沿Nereus自转轴指向上。
设探测器在小行星Nereus本体系下的位置矢量为rB=[x,y,z]T,速度矢量为vB=[vx,vy,vz]T,则小行星Nereus本体系下的探测器运动方程为:
其中ω为小行星Nereus自转角速度矢量,aast为该位置的小行星引力加速度矢量,aSRP为探测器受到的太阳光压摄动加速度。
其中,aSRPx、aSRPy和aSRPz分别为太阳光压摄动力在小行星Nereus本体坐标系中的三轴分量。
根据任务需求选定悬停区域中心点,中心点位置为rtar,悬停区域半径为ρ,确定悬停区域半径以及最小悬停时长Tf。
在小行星Nereus表面区域悬停阶段,探测器需要对后续任务如着陆采样等目标点进行考察筛选,并需利用热红外相机确定小行星表面温度,确保探测器在小行星近距离范围内运行的安全性,此处悬停区域中心点选取为小行星表面着陆点上方,选取为rtar=[1.5,1.8,1.2]km,悬停区域半径为ρ=200m,则探测器可运动范围即确定为中心在rtar半径为ρ的球体,可表示为
|rB-rtar|≤ρ (4)
探测器在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Tf=2h内需时刻满足上式所确定的空间位置要求。
步骤三:给定探测器的初始速度,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出发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积分至悬停区域边界,得到初次修正时刻t11和对应的修正前状态X(t11)。
给定探测器初始时刻t0=0在目标位置点的速度偏差v0=[0.05,0.02,-0.03]m/s,则探测器初始状态为X0=[rtar,v0]′,以此初始状态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进行积分,实时计算探测器位置与目标悬停区域中心点的距离ρt。受到悬停初始点状态误差和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场的影响,探测器会逐渐偏离悬停区域中心点,可能会随时间推移到达悬停区域边界,在时刻t11=1201.5s时探测器第一次漂移至悬停区域边界,此时ρt=ρ=200m,探测器状态记为X(t11)=[1.67669,1.88623,1.16332,2.57e-04,1.01e-04,-3.1e-05]。
步骤四:第一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后,给定修正转移时间,采用打靶法施加脉冲控制,以速度增量最小为性能指标,确定燃耗最优的边界修正脉冲,使得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
边界处探测器状态为X(t11),给定修正转移时间tm=1000s和修正脉冲机动初值Δv=[1,1,1]m/s,则可得到修正后探测器的终端状态rf1。
采用打靶法设计脉冲修正轨道,建立小行星Nereus表面区域悬停问题打靶方程为
F=rf1-rtar (5)
此时将该修正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期望探测器在时刻t1=t11+tm=2201.5s再次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1.5,1.8,1.2]km。同时考虑到探测器携带的推进剂有限,选取燃耗最优为性能指标,即在打靶次数充足的条件下选取速度增量最小的脉冲机动作为控制修正量,求得第一次最小速度脉冲为Δv1=[-0.510,-0.024,0.019]m/s。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确定每次从悬停区域中心点到边界的时间以及每次脉冲机动。
第一次脉冲修正使得探测器在t1=t11+tm=2201.5s时刻从悬停区域边界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1.5,1.8,1.2]km,此时探测器状态记为X(t1)=[rtar,v1]。此时|v1|≠0,探测器与小行星Nereus仍存在相对速度,因此会继续偏离期望悬停点,当再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时,使用打靶法施加下一次修正脉冲。
记第i次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到达悬停区域边界的时长为ti1,第i次到达rtar的时刻为ti,第i次从悬停区域边界回到rtar所需的最优速度脉冲为Δvi。
步骤六:根据任务所要求的最小悬停时长确定所需施加的脉冲机动次数以及对应的最优总脉冲速度增量大小。
前4次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1.5,1.8,1.2]km的总时长为t3
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为Tf=2h,t3<Tf且t4>Tf时,区域悬停满足任务要求,此时区域悬停所需总速度增量为
每次脉冲修正参数如表1所示。
表1每次脉冲修正参数
机动次数 | 时刻(h) | x(m/s) | y(m/s) | z(m/s) | 机动大小(m/s) |
1 | 0.334 | -0.463 | -0.319 | 0.068 | 0.566 |
2 | 0.967 | -0.139 | -0.512 | -0.080 | 0.537 |
3 | 1.729 | -0.461 | -0.118 | 0.130 | 0.493 |
图3和图4给出了满足任务约束且总速度增量最小的区域悬停轨道三维和XY平面图,图5给出了区域悬停过程中探测器与悬停区域中心点的距离变化曲线,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可靠性强,设计出的悬停轨道平滑,设计方法的收敛性较好。
以上所述的具体描述,对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小行星本体坐标系,考虑小行星引力和太阳光压力的影响建立动力学方程;
以目标小行星的质心为坐标原点,小行星赤道面为XY平面,X轴指向小行星表面特定方向,Z轴与X轴和Y轴呈右手关系,Z轴沿小行星自转轴指向上;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系下的位置矢量为rB=[x,y,z]T,速度矢量为vB=[vx,vy,vz]T,则小行星本体系下的探测器运动方程为:
其中,x,y,z分别是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下的三轴位置分量,vx,vy,vz分别是探测器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下的三轴速度分量,ω为小行星自转角速度矢量,aast为该位置的小行星引力加速度矢量,aSRP为探测器受到的太阳光压摄动加速度矢量;
其中,U为小行星势能,aSRPx、aSRPy和aSRPz分别为太阳光压摄动力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中的三轴分量;
步骤二:根据任务需求选定悬停区域中心点,中心点位置为rtar,悬停区域半径为ρ,确定悬停区域半径以及最小悬停时长Tf;
在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阶段,探测器需要对后续任务如着陆采样等目标点进行考察筛选,并需利用热红外相机确定小行星表面温度,确保探测器在小行星近距离范围内运行的安全性,所以悬停区域中心点一般选取为任务中小行星表面最关注的位置点上方,设其为rtar,悬停区域大小根据任务需求综合考虑目标点附近地理环境、探测器距离小行星表面的高度、探测器所携带相机的视场角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选取为十米至百米量级,若确定小行星表面悬停区域半径为ρ,则探测器可运动范围即确定为中心在rtar半径为ρ的球体,表示为|rB-rtar|≤ρ (4)
探测器在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Tf内需时刻满足上式所确定的空间位置要求;
步骤三:给定探测器的初始速度,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出发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积分至悬停区域边界,得到初次修正时刻t11和对应的修正前状态X(t11);
给定探测器初始时刻t0=0在目标位置点的速度v0=[vx0,vy0,vz0],则探测器初始状态为X0=[rtar,v0]′,以此初始状态在小行星本体坐标系动力学方程中进行积分,实时计算探测器位置与目标悬停区域中心点的距离ρt;受到悬停初始点存在相对速度和小行星不规则引力场的影响,探测器会逐渐偏离悬停区域中心点,会随时间推移到达悬停区域边界,设在时刻t11探测器第一次漂移至悬停区域边界,此时ρt=ρ,探测器修正前状态记为X(t11);
步骤四:第一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后,给定修正转移时间,采用打靶法施加脉冲控制,以速度增量最小为性能指标,确定燃耗最优的边界修正脉冲,使得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
边界处探测器状态为X(t11),给定修正转移时间tm和修正脉冲机动Δv,则得到修正后探测器的终端状态rf1;
采用打靶法设计脉冲修正轨道,建立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问题打靶方程为
F=rf1-rtar (5)
此时将该修正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期望探测器在时刻t1=t11+tm再次到达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同时考虑到探测器携带的推进剂有限,选取燃耗最优为性能指标,即在打靶次数充足的条件下选取速度增量最小的脉冲机动作为控制修正量,脉冲机动记为Δv1;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确定每次从悬停区域中心点到边界的时间以及每次脉冲机动;
第一次脉冲修正使得探测器在t1=t11+tm时刻从悬停区域边界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此时探测器状态记为X(t1)=[rtar,v1];此时|v1|≠0,探测器与小行星仍存在相对速度,因此会继续偏离期望悬停点,当再次到达悬停区域边界时,使用打靶法施加下一次修正脉冲;
记第i次从悬停区域中心位置rtar到达悬停区域边界的时长为ti1,第i次到达rtar的时刻为ti,第i次从悬停区域边界回到rtar所需的脉冲机动为Δvi;
步骤六:根据任务所要求的最小悬停时长确定所需施加的脉冲机动次数以及对应的最优总脉冲速度增量大小;
前i次探测器到达悬停区域中心点rtar的总时长为ti
任务要求的悬停时长为Tf,当ti-1<Tf且ti>Tf时,区域悬停满足任务要求,此时区域悬停所需总速度增量为
得到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区域悬停轨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49845.6A CN110758775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49845.6A CN110758775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58775A true CN110758775A (zh) | 2020-02-07 |
CN110758775B CN110758775B (zh) | 2021-01-08 |
Family
ID=69339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49845.6A Active CN110758775B (zh) | 2019-11-21 | 2019-11-21 |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5877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32498A (zh) * | 2020-01-10 | 2020-06-26 | 北京理工大学 | 小行星平衡点悬停探测常推力阈值控制方法 |
CN117508641A (zh) * | 2023-10-25 | 2024-02-06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考虑误差收敛和碰撞预警的异面目标多脉冲交会分解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33489A1 (en) * | 1991-09-19 | 1993-03-24 | Nec Corporation | Satellite stabilized by gravity gradient |
RU2289533C1 (ru) * | 2005-04-29 | 2006-12-20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Московски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Способ выведения космическ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на межпланетную траекторию полета |
US20070219813A1 (en) * | 2006-03-17 | 2007-09-20 | Moore Barrett H | Purchase option-based emergency supplies provisioning method |
US7728756B2 (en) * | 2007-08-20 | 2010-06-01 | Raytheon Company | Wide area high resolution SAR from a moving and hovering helicopter |
CN106446313A (zh) * | 2015-08-10 | 2017-02-22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基于极地悬停卫星轨道的系统设计方法 |
CN107688351A (zh) * | 2017-08-31 | 2018-02-1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航天器两脉冲相对悬停方法 |
CN107992682A (zh) * | 2017-12-05 | 2018-05-04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行星际多体系统小行星探测最优多脉冲转移方法 |
-
2019
- 2019-11-21 CN CN201911149845.6A patent/CN1107587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33489A1 (en) * | 1991-09-19 | 1993-03-24 | Nec Corporation | Satellite stabilized by gravity gradient |
RU2289533C1 (ru) * | 2005-04-29 | 2006-12-20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Московски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Способ выведения космическ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на межпланетную траекторию полета |
US20070219813A1 (en) * | 2006-03-17 | 2007-09-20 | Moore Barrett H | Purchase option-based emergency supplies provisioning method |
US7728756B2 (en) * | 2007-08-20 | 2010-06-01 | Raytheon Company | Wide area high resolution SAR from a moving and hovering helicopter |
CN106446313A (zh) * | 2015-08-10 | 2017-02-22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基于极地悬停卫星轨道的系统设计方法 |
CN107688351A (zh) * | 2017-08-31 | 2018-02-1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航天器两脉冲相对悬停方法 |
CN107992682A (zh) * | 2017-12-05 | 2018-05-04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行星际多体系统小行星探测最优多脉冲转移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李翔宇: "小行星探测近轨操作的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科学》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32498A (zh) * | 2020-01-10 | 2020-06-26 | 北京理工大学 | 小行星平衡点悬停探测常推力阈值控制方法 |
CN111332498B (zh) * | 2020-01-10 | 2021-10-19 | 北京理工大学 | 小行星平衡点悬停探测常推力阈值控制方法 |
CN117508641A (zh) * | 2023-10-25 | 2024-02-06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考虑误差收敛和碰撞预警的异面目标多脉冲交会分解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58775B (zh) | 2021-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92079A (zh) | 一种限定时间的航天器共面交会变轨策略确定方法 | |
CN110989644B (zh) | 一种考虑目标点多终端约束的飞行器轨迹规划方法 | |
CN110471456B (zh) | 高超声速飞行器俯冲段制导、姿控、变形一体化控制方法 | |
CN104570742B (zh) | 基于前馈pid控制的异面交叉快变轨道快速高精度相对指向控制方法 | |
CN102759358B (zh) | 基于失效卫星表面参考点的相对位姿动力学建模方法 | |
CN105631095B (zh) | 一种等间隔发射的多约束地月转移轨道簇搜索方法 | |
CN104309822B (zh) | 一种基于参数优化的航天器单脉冲水滴形绕飞轨迹悬停控制方法 | |
CN106371312B (zh) | 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升力式再入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 |
CN106054613B (zh) | 一种自主安全逼近翻滚故障卫星的轨迹规划方法 | |
CN102981507A (zh) | 一种软着陆自主障碍规避常推力器控制方法 | |
CN107992682A (zh) | 一种行星际多体系统小行星探测最优多脉冲转移方法 | |
CN105511493B (zh) | 一种基于火星大气辅助的低轨星座部署方法 | |
CN106250625A (zh) | 一种航天器迭代制导的优化方法 | |
CN106383994A (zh) | 一种基于脉冲和气动辅助结合的低轨轨道面转移方法 | |
CN111301715A (zh) | 基于霍曼变轨的同轨道特定相位分布的星座布局与轨道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1399531A (zh) |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滑翔段制导与姿态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 | |
CN116142490A (zh) | 复杂约束下基于势函数的航天器姿态重定向控制方法 | |
CN110758775A (zh) | 一种基于小行星表面观测的多脉冲区域悬停方法 | |
CN114706413A (zh) | 近地轨道微纳卫星变质心姿态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0723315A (zh) | 一种天体表面弹道式飞行探测的轨迹生成方法 | |
CN108082538B (zh) | 一种考虑始末约束的多体系统低能量捕获轨道方法 | |
CN110489905B (zh) | 一种基于地球大气减速的月地返回飞行器低燃耗捕获方法 | |
CN116449715A (zh) | 复杂小天体表面弹跳移动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 |
CN108877452A (zh) | 充液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全物理仿真试验方法 | |
CN113859584A (zh) | 一种漂旋目标分布式接管的抵近轨迹规划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