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0117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20117B CN110720117B CN201880036364.1A CN201880036364A CN110720117B CN 110720117 B CN110720117 B CN 110720117B CN 201880036364 A CN201880036364 A CN 201880036364A CN 110720117 B CN110720117 B CN 1107201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ing
- display device
- electrodes
- video signals
- wir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41—Interconnections, e.g. scanning lin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09—Crosstalk reduction, i.e. to reduce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s of signals directed to a certain pixel of the displayed image on other pixels of said image, inclusive of influences affecting pixels in different frames or fields or sub-images which constitute a same image, e.g. left and right images of a stereoscopic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传送多个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显示装置的外部连接端子中,以变更被施加不同极性的信号的电极对的位置为目的,具备:显示区域,其具备多个像素;布线区域,其配设有与上述多个像素对应的多根布线;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具备施加向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并且在上述显示区域中,向相邻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上述多个电极的配置顺序与向上述显示区域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面板基板上的外部连接端子与显示区域之间具有多层的布线构造的显示装置中,降低各层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的偏差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公开公报“国际公开编号WO2016/080290A1(2016年5月26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人发现: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中的邻接的电极之间施加不同极性的信号,在该电极之间产生泄漏。因此,根据外部连接端子的设计,在按电极的配置顺序传送影像信号的情况下,有时在电极之间产生泄漏的可能性高。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其具备多个像素;布线区域,其配设有与上述多个像素对应的多根布线;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具备施加向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并且在上述显示区域中,向相邻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上述多个电极的配置顺序与向上述显示区域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在外部连接端子中变更被施加有不同极性的信号的电极对的位置。因此,能够根据外部连接端子的设计以减少漏电电流的产生的可能性的方式进行影像信号的传送。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布线的特定位置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影像信号和显示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结构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表示在电极施加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反复次数与外部连接端子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13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布线的特定位置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6是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17是分别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布线区域和外部连接端子的概略图。
图18是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电极的形状以及配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9是对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
图20是对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问题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概略图。此外,在图1中,为了表示各个构件,适当地省略显示装置DD的其他构件的图示并从显示装置DD的上表面透视表示。在本说明书中,将与电极连接的布线的延伸方向作为纵向,将横穿该布线的方向作为横向。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DD具备显示区域2、布线区域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6。显示区域2具备与未图示的TFT等晶体管一起形成的多个像素8。在布线区域4配设有分别与多个像素8对应的多根布线。多根布线具备第一布线10和第二布线12。外部连接端子6具备施加向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14。多个电极14分别与多根布线连接。
图1的带符号的编号表示向多个电极、布线、以及像素传送的影像信号的种类。赋予电极14的编号与赋予显示区域2的下部的编号对应。另外,符号表示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正符号表示正极性的影像信号,负符号表示负极性的影像信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进行基于列反转驱动的显示。即,以使向显示区域2的相邻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方式对电极14施加影像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14通过三级的奇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在外部连接端子6上。即,电极14以纵向三级、纵向上不与其他电极重叠的方式在横向上错开配置。
图2的(a)是表示电极14和电极14的周围的详细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的(a)是图1的A-A线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在电极14的下方配置有面板基板16。在面板基板16上,从下层起形成有第二布线12、第一绝缘层18、第一布线10、第二绝缘层20以及导电层22。第二布线12、第一布线10以及导电层22电导通。
电极14与导电层22经由导电粒子24而电连接。电极14形成于安装基板26,并从安装基板26被施加影像信号。施加于电极14的影像信号经由导电粒子24以及导电层22向第一布线10和第二布线12传送。导电层22也可以是ITO等透明导电层,导电粒子24也可以是各向异性导电膜所含的金属粒子等。另外,安装基板26也可以是可挠性印刷基板等。
再次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部连接端子6的多个电极14中的至少一组邻接的电极14中,所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此处,一组邻接的电极对也可以是指某一个电极14与形成于布线的延伸方向上不同位置的与该电极14最接近的电极14中的一个电极的一对。另外,一组邻接的电极对也可以是指某一个电极14与形成于布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同位置的与该电极14最接近的电极14中的一个电极的一对。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而言,多个电极14的配置顺序与向显示区域2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即,对电极14以与电极14的配置顺序不同的顺序施加影像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通过三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电极14中的沿纵向排列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例如,对在与被施加有+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相同的纵列配置的两个电极14分别施加有+2以及+3的影像信号。另外,对在与被施加有-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相同的纵列配置的两个电极14分别施加有-2以及-3的影像信号。
因此,对于在纵向上被施加有+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和与该电极14邻接的电极14的电极对而言,被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且为正极性。在其他电极中也同样,被施加于相互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对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如上述那样,也以向显示区域2的相邻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布线区域4中进行布线的引绕。例如,以使外部连接端子6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与显示区域2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相邻的方式将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中引绕。具体而言,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中分别与被传送+2、+3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布线区域中,被传送正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全部由第一布线10形成。另一方面,在布线区域中,被传送负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由第一布线10和第二布线12形成。特别是在分别被传送正和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相互交叉的位置处,被传送正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由第一布线10构成,被传送负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由与第一布线10不同层的第二布线12构成。此处“不同层”表示制造两者的工序不同。
图2的(b)示出图1的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即,布线区域4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与被传送+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的交叉位置处的剖视图。如图2的(b)所示,在下层的第二布线12与上层的第一布线10之间形成有第一绝缘层18。因此,第二布线12与第一布线10电绝缘。并且,在第一布线10的上层形成有第二绝缘层20,第一布线10的上部与第二绝缘层20的外部电绝缘。
图2的(c)示出图1的C-C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即,布线区域4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与形成于显示区域2的布线连接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如图2的(c)所示,在下层的第二布线12与上层的第一布线10之间没有形成有第一绝缘层18。因此,第二布线12与第一布线10电导通。在该位置处,也在第一布线10的上层形成有第二绝缘层20,第一布线10的上部与第二绝缘层20的外部电绝缘。
在分别被传送正和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相互交叉的位置处,被传送各个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处于不同层,由此能够提高被传送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第一布线10也可以与显示区域2的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第二布线12也可以与显示区域2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同层。由此,能够与晶体管的形成同时地进行第一布线10以及第二布线12的配设。此处“同层”表示两者在相同的工序中制造。
此处,参照图19以及图20,通过对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说明。
图19是对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图。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区域42、布线区域4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6。显示区域42具备与未图示的TFT等晶体管一起形成的多个像素48。在布线区域44配设有分别与多个像素48对应的多根布线。多根布线具备第一布线50。外部连接端子46具备施加向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54。多个电极54分别与多根布线连接。
若将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进行比较,则在布线区域44中,布线未相互交叉并按电极的配置顺序依次被传送影像信号。因此,在外部连接端子46中,对电极54依次施加+1、-1、+2、···这样的与邻接的电极相互不同的极性的影像信号。
因此,如图20的(a)所示,在比较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外部连接端子46中,向相互邻接的电极对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全部不同。因此,可能以极性不同为起因而在电极对之间产生漏电电流。
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中向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的关系的图。图3的(b)以及(c)是以横轴为时刻、以纵轴为信号强度而分别示出正以及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信号强度的图表。即,在图3的(a)中,对标注了正符号的编号的电极14施加图3的(b)所示的影像信号,在图3的(a)中,对标注了负符号的编号的电极14施加图3的(c)所示的影像信号。
在图3的(a)中,在向邻接的电极对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情况下,在电极对之间示出○标记。相对于此,在向邻接的电极对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情况下,在电极对之间示出×标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中,向外部连接端子6的电极14中的一个电极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与向在横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但与向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而言,电极14的配置顺序与向显示区域2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向在纵向上相互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因此,能够减少产生以极性的不同为起因的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减少为约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电极14通过三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在通过五级、七级以及更多的奇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电极14的情况中应用。例如,若M为正的奇数,则在通过M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电极14中,能够将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减少为M/(M+(M-1))。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上表面的概略图。显示装置DD具备:在面板基板上形成的显示区域2和非显示区域NA。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布线区域4和外部连接端子6形成在非显示区域NA上。在外部连接端子6安装有可挠性印刷基板等安装基板。外部连接端子6从安装基板接受影像信号,经由配设于布线区域4的布线,向显示区域2的多个像素8传送影像信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例如也可以采用COG、COF-FOG、COP、COF-FOP或者OLB作为外部连接端子6的安装方法。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与前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分别向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横穿布线的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形成的多个电极14的1组中各多次被反复施加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方式决定影像信号的施加的顺序。例如,如图5所示,对最上级的电极14各两次反复施加依次为+1、+3、-3、-5···这样的同极性的影像信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对施加有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即便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如上述那样,也以使向显示区域2的相邻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布线区域4中进行布线的引绕。例如,以外部连接端子6中被传送-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显示区域2中配设在被传送+2、+3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之间的方式将传送-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引绕。具体而言,被传送-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中与被传送+3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
图6是表示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中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的关系的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一个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与向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然而,向一个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与向反复了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在横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由于向反复了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在横向上相互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所以能够减少产生以极性的不同为起因的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减少为约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同级的电极14中,使反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次数为各两次,但不局限于此,在为3次、4次以及更多的反复次数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图7是对使反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次数为3次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概略图。在这种情况下,也如图8所示,向反复了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在横向上相互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因此能够减少产生以极性的不同为起因的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
在相同级的电极14中,通过增加反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施加的次数,能够更大幅地减少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例如,若将N设为反复次数,则在通过M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电极14中,能够将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减少为2M/((2N×M)+(2N×(M-1)))。
图9是以通过三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电极14中所有电极对中的被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为纵轴、以反复次数N为横轴而示出的图表。如图9所示,在反复次数N为7以上的情况下,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不足10%。同样,在反复次数N为13以上的情况下,极性不同的电极对的比例不足5%。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与前述实施方式比较,在相比纵向而在横向上外部连接端子6的相互邻接的电极14之间的间隔更近的情况下更加有效。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不同点在于电极14通过两级交错配置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通过两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电极14中的在纵向上排列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例如,对在与被施加+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相同的纵列配置的电极14施加+2的影像信号。另外,对在与被施加-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相同的纵列配置的电极14施加-2的影像信号。
因此,对于在纵向上被施加+1的影像信号的电极14和与该电极14邻接的电极14的电极对而言,被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且为正极性。在其他电极中也同样,向相互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对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如上述那样,也以向显示区域2的相邻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布线区域4中进行布线的引绕。例如,以外部连接端子6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与显示区域2中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相邻的方式将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中引绕。具体而言,被传送-1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在布线区域4中与被传送+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
图11是表示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中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的关系的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一个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与向在横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但与向在纵向上邻接的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由于向在纵向上相互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所以能够减少产生以极性的不同为起因的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特别是与不更换向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的情况比较,在相比横向而在纵向上外部连接端子6的相互邻接的电极14之间的间隔更近的情况下更加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电极14通过两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在通过四级、六级以及更多的偶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有电极14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图12是表示电极14通过四级交错配置而配置的显示装置DD的图。在这种情况下,也如图13所示,向在纵向上相互邻接的电极对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因此能够减少产生以极性的不同为起因的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是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布线区域4的形成有布线的层不同。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在布线区域4中还具备第三布线28和第四布线30。对于第三布线28而言,传送+3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形成于与传送-1、-2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的位置。另外,对于第四布线30而言,传送-4的影像信号的布线形成于与传送+5、+6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的位置。
图15是表示图14的D-D线向视截面,即,第三布线28与第二布线12交叉的位置的截面的图。第三布线28通过第二绝缘层20与第一布线10电绝缘。另外,在第三布线28的上层形成有第三绝缘层32,第三布线28的上部与第三绝缘层32的外部电绝缘。此外,在第四布线30与第一布线10交叉的位置处,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构造。
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而言,在被传送一方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与被传送另一方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的位置处,布线进一步形成于不同层。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传送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之间的绝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第三布线28和第四布线30仅在布线区域4中形成的例子。然而,不局限于此,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关于与布线区域4的布线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布线以及电极14,与第三布线28或者第四布线30同层。根据上述结构,在外部连接端子6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被传送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之间的绝缘性。
〔第五实施方式〕
图17是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构造和影像信号的施加方法进行说明的显示装置DD的布线区域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6的放大概略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不同点在于电极14仅形成一级。
如图17的(a)所示,也可以是,将正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按每两个电极交替施加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电极14。在这种情况下,与正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按每一个电极交替施加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
同样,如图17的(b)以及(c)所示,也可以是,正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按每三个以及四个电极交替施加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电极14。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在使N为整数且正负的极性的影像信号按每N个电极交替地施加的情况下,能够将施加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对减少为1/N。
如图17的(a)~(c)所示,无论在上述任一个情况下,都以向显示区域2中的相邻的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方式在布线区域4中进行布线的引绕。此时,也可以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同样,适当地使传送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布线交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也可以采用例如COG、COF-FOG、COP、COF-FOP或者OLB,作为外部连接端子6的安装方法。
〔第六实施方式〕
图18是对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的电极的形状以及配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图。图18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概略俯视图。图18的(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概略俯视图,图18的(c)是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概略俯视图。
图18的(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比较,各个电极14的形状均为横向上较小、纵向上较大。即,电极14的形状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方向上较小、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电极的方向上较大。因此,对于一个电极14的端部与和该电极14邻接的电极14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4比较,横向上较长,纵向上较短。
对电极14施加与向在横向上邻接的其他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4那样,电极14的形状在横向上较小,由此能够使被施加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电极对的间隔远隔,能够减少产生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电极14施加与向在纵向上邻接的其他电极14施加的影像信号相同极性的影像信号。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4那样,电极14的形状在纵向上较大,从而即便在被施加有相同的极性的影像信号的电极对的间隔接近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产生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通过使电极14的形状在纵向上较大,从而即便电极14的形状在横向上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安装面积。
图18的(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具有与图18的(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DD的外部连接端子6的电极14的形状相同形状的电极14。并且,在图18的(c)所示的外部连接端子6中,与图18的(b)所示的外部连接端子6比较,形成电极14的间隔在横向上较长,在纵向上较短。
形成电极14的间隔在横向上较长,由此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理由,能够使被施加不同极性的影像信号的电极对的间隔远隔,能够减少电极之间的漏电电流的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形成电极14的间隔在纵向上较短,由此能够在纵向上缩小外部连接端子6的形状,因此能够缩小显示装置DD的非显示区域NA的面积,与显示装置DD的窄边框化相关联。
〔总结〕
在方式1的显示装置中,具备:显示区域,其具备多个像素;布线区域,其配设有与上述多个像素对应的多根布线;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具备施加向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并且在上述显示区域中,向相邻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上述多个电极的配置顺序与向上述显示区域的上述多根布线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
在方式2中,上述布线区域中相互传送的上述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
在方式3中,对在上述多根布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形成的上述多个电极的1组各多次反复施加同极性的影像信号。
在方式4中,上述多个电极通过奇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
在方式5中,上述多个电极通过偶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
在方式6中,上述电极的形状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形状比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形状小。
在方式7中,上述电极的间隔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间隔比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间隔长。
在方式8中,上述多根布线具备:第一布线和与该第一布线处于不同层的第二布线。
在方式9中,在上述布线区域中,上述第一布线与上述第二布线交叉。
在方式10中,上述第一布线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和上述多个像素对应的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
在方式11中,上述第二布线与上述显示区域中的和上述多个像素对应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同层。
在方式12中,上述多根布线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布线以及上述第二布线处于不同层的第三布线。
在方式13中,上述第三布线与上述第一布线或者上述第二布线交叉。
在方式14中,上述外部连接端子的上述多根布线与上述第三布线同层。
在方式15中,上述电极与上述第三布线同层。
在方式16中,上述多根布线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布线、上述第二布线以及上述第三布线处于不同层的第四布线。
在方式17中,上述第四布线与上述第一布线或者上述第二布线交叉。
在方式18中,上述外部连接端子的上述多根布线与上述第四布线同层。
在方式19中,上述电极与上述第四布线同层。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针对将不同实施方式所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且,通过将各实施方式所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2 显示区域
4 布线区域
6 外部连接端子
8 像素
10 第一布线
12 第二布线
14 电极
28 第三布线
30 第四布线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备:显示区域,其具有多个像素;布线区域,其配设有与所述多个像素对应的多根布线;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具备施加向所述多根布线传送的影像信号的多个电极,并且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向相邻的所述多根布线传送的所述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
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的配置顺序与向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根布线传送的所述影像信号的顺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区域中传送的所述影像信号的极性相互不同的所述多根布线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在所述多根布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形成的所述多个电极的1组各多次反复施加同极性的影像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通过奇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极通过偶数级交错配置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的形状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形状比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形状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的间隔在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不同的电极的方向上的间隔比存在传送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同的电极的方向上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布线具备:第一布线和与该第一布线不同层的第二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布线区域中,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二布线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和所述多个像素对应的晶体管的栅电极同层。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和所述多个像素对应的晶体管的源电极同层。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布线还具备:与所述第一布线以及所述第二布线处于不同层的第三布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布线与所述第一布线或者所述第二布线交叉。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所述多根布线与所述第三布线处于同一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与所述第三布线处于同一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布线还具备:与所述第一布线、所述第二布线以及所述第三布线处于不同层的第四布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布线与所述第一布线或者所述第二布线交叉。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所述多根布线与所述第四布线处于同一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与所述第四布线处于同一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0468 | 2017-06-02 | ||
JP2017-110468 | 2017-06-02 | ||
PCT/JP2018/020406 WO2018221467A1 (ja) | 2017-06-02 | 2018-05-28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20117A CN110720117A (zh) | 2020-01-21 |
CN110720117B true CN110720117B (zh) | 2021-10-12 |
Family
ID=64455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36364.1A Active CN110720117B (zh) | 2017-06-02 | 2018-05-28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89515B2 (zh) |
CN (1) | CN110720117B (zh) |
WO (1) | WO2018221467A1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6971A (zh) * | 2003-07-04 | 2005-02-0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CN1770247A (zh) * | 2004-09-21 | 2006-05-10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JP2006201707A (ja) * | 2005-01-24 | 2006-08-03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321342C (zh) * | 2001-12-24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器 |
CN101046944A (zh) * | 2006-03-31 | 2007-10-03 |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驱动控制电路以及驱动方法 |
CN101903938A (zh) * | 2007-12-27 | 2010-12-01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视接收机 |
CN102648436A (zh) * | 2009-09-25 | 2012-08-22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DE102014208284A1 (de) * | 2013-07-12 | 2015-01-15 |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 Anzeigetafel und anzeigevorrichtung |
CN105209970A (zh) * | 2013-05-15 | 2015-12-30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6080291A1 (ja) * | 2014-11-21 | 2016-05-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21241B (en) * | 1999-03-16 | 2003-02-21 | Sony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its driv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
ATE322702T1 (de) * | 2000-10-04 | 2006-04-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nzeig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ansteuerung |
KR100807524B1 (ko) * | 2001-10-12 | 2008-02-26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펜타일 매트릭스 패널의 데이터배선 구조 |
JP4031291B2 (ja) * | 2001-11-14 | 2008-01-09 | 東芝松下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03050605A1 (en) * | 2001-11-23 | 2003-06-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TWI340268B (en) * | 2006-03-31 | 2011-04-11 | Wintek Corp | Multi-domain lcd |
WO2010035557A1 (ja) * | 2008-09-29 | 2010-04-0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 |
JP5218176B2 (ja) * | 2009-03-13 | 2013-06-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 |
JP2015222346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7003580B (zh) | 2014-11-21 | 2020-11-10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CN105427748B (zh) * | 2016-01-04 | 2018-10-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
2018
- 2018-05-28 CN CN201880036364.1A patent/CN11072011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28 US US16/618,058 patent/US112895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5-28 WO PCT/JP2018/020406 patent/WO20182214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1342C (zh) * | 2001-12-24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器 |
CN1576971A (zh) * | 2003-07-04 | 2005-02-0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CN1770247A (zh) * | 2004-09-21 | 2006-05-10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
JP2006201707A (ja) * | 2005-01-24 | 2006-08-03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1046944A (zh) * | 2006-03-31 | 2007-10-03 |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驱动控制电路以及驱动方法 |
CN101903938A (zh) * | 2007-12-27 | 2010-12-01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视接收机 |
CN102648436A (zh) * | 2009-09-25 | 2012-08-22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5209970A (zh) * | 2013-05-15 | 2015-12-30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DE102014208284A1 (de) * | 2013-07-12 | 2015-01-15 |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 Anzeigetafel und anzeigevorrichtung |
WO2016080291A1 (ja) * | 2014-11-21 | 2016-05-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基于电荷共享技术的液晶驱动电路设计;金硕巍;《厦门大学》;20080601;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89515B2 (en) | 2022-03-29 |
US20210134839A1 (en) | 2021-05-06 |
WO2018221467A1 (ja) | 2018-12-06 |
CN110720117A (zh) | 2020-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18004B1 (ko) | 액티브매트릭스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것에 사용되는 기판 | |
US6292237B1 (en) | Active-matrix liquid-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substrate therefor | |
JP6004560B2 (ja) | 表示装置 | |
US20180108310A1 (en) |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 |
JP5472781B2 (ja) | シフトレジスタ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シフトレジスタの駆動方法 | |
CN110444138B (zh) | 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 |
TWI518426B (zh) | 顯示面板 | |
WO2011061961A1 (ja) | 配線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WO2016140281A1 (j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
KR20100053949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US1038095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0013102B2 (en) | Touch panel using multiple kinds of touch electrodes, method for driving the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hereof | |
CN113671736B (zh) | 显示装置 | |
US9425166B2 (en) | GOA layout metho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6814483A (zh) | 防窥显示设备 | |
CN110720117B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7006566A1 (ja) | 駆動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 |
CN107290903B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5870129A (zh) | 显示器及其像素结构 | |
TWI733465B (zh) | 顯示面板 | |
JP2010015050A (ja) | 表示装置 | |
WO2016194376A1 (ja) | 駆動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 |
KR100894370B1 (ko) | 표시 장치 | |
KR102456317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3920955B (zh) | 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