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4248B -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74248B CN110574248B CN201780090164.XA CN201780090164A CN110574248B CN 110574248 B CN110574248 B CN 110574248B CN 201780090164 A CN201780090164 A CN 201780090164A CN 110574248 B CN110574248 B CN 1105742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discharge
- discharge device
- substrate
- discharg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electr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17527 Pemphe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7 detri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hydron Chemical compound [H+]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04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with the help of a non-organic compoun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015—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 A61L9/04—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gaseous or vaporous substances, e.g. ozone using substances evaporated in the air without heating
- A61L9/12—Apparatus, e.g. holders, therefor
- A61L9/122—Apparatus, e.g. holders, therefor comprising a fa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3—Dispensing or storing means for active compounds
- A61L2209/135—Vaporisers for active compon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9/16—Connections to a HVAC uni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9/00—Aspects relating to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2209/20—Method-related aspects
- A61L2209/21—Use of chemical compounds for treating air or the like
- A61L2209/212—Use of ozone, e.g. generated by UV radiation or electrical dischar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的放电装置。放电装置,具备:放电部(11),其具有前端部(15A),被施加电压而自前端部(15A)放电;感应电极(13),其在与放电部(11)之间形成电场;以及第二电极(50),其配置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被施加与放电部(11)相同极性的电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揭示为关于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电器设备)。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5月9日所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特愿2017-093042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中记载的所有的记载内容,通过参照而被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关于放电装置,以往被提出有将多条细线捆成刷子状的束状电极构成为如下的构造,即,被捆起来的多条细线设于基体,基体由绝缘体被覆(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34220号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42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文献记载的放电装置中,在相较于对向电极较靠近束状电极的附近,配置有保持束状电极的绝缘体。通过对束状电极施加高电压而产生活性物种(物质),但若在束状电极的附近存在绝缘体,则所产生的活性物种被绝缘体回收,而恐有无法有效率地将活性物种释放于空间中。此外,在长时间使用放电装置的期间若细线接触绝缘体,则放电装置的性能明显下降。
在本揭示中,提供能够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的放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揭示,提供具备放电部、感应电极及第二电极的放电装置。放电部具有前端部,被施加电压而自前端部放电。感应电极在与放电部之间形成电场。第二电极配置于放电部与感应电极之间,被施加与放电部相同极性的电压。
在上述的放电装置中,第二电极以小于前端部与感应电极的最短距离的距离远离前端部的方式配置。
上述的放电装置进一步具备有密封感应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树脂。上述的放电装置进一步具备基板。基板具有表面。基板支承放电部。第二电极设于自基板的表面突出的放电部的根部。
在上述的放电装置中,第二电极设于基板的表面。
在上述的放电装置中,感应电极设于基板的表面。在第二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形成有基板的表面凹陷而成的狭缝。
在上述的放电装置中,放电部具有多根线状的导电体、及捆束导电体的基部。
在上述的放电装置中,第二电极具有与导电体的可动范围的向基板表面的投影大致同径的圆板形状。
根据本揭示的电气设备,具备有上述的任一方面的放电装置、及将气体送至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揭示的放电装置,能够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适用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空气清净机的构成的概略的剖面图。
图2为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8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9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10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11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2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13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表示放电部附近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实施方式,在以下一边参照图式一边进行说明。对同一部件以及相应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有时不再进行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空气清净机100]
图1为表示适用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空气清净机100的构成的概略的剖面图。空气清净机100具备形成空气清净机100之外观之外部壳罩1。图1中的左侧为空气清净机100的正面侧、或外部壳罩1的正面侧。图1中的右侧为空气清净机100的背面侧、或外部壳罩1的背面侧。
在外部壳罩1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通道2。图1中所示的白色箭头表示流过通道2内的气体、典型上为空气的流动的方向。在外部壳罩1的上部形成有第一吹出口3和第二吹出口4。第一吹出口3形成于外部壳罩1的上部的前面。第二吹出口4形成于外部壳罩1的上部的背面。第一吹出口3与第二吹出口4设于通道2的上端。第一吹出口3与第二吹出口4设于通道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中的下游端。通道2在第一吹出口3及第二吹出口4中,朝向外部壳罩1之外部开口。
在通道2的上游端的开口部配置有送风装置5。送风装置5设于外部壳罩1的下部。送风装置5配置于通道2的下端的开口部。送风装置5将自吸入口6吸入的气体往通道2内送出。送风装置5例如为横流式风扇(cross flow fan),但并不特别限定为此。
在外部壳罩1的下部的背面,形成有吸入口6。在吸入口6设有树脂制的格子状的格栅(grill)7。在格栅7的内侧,粘贴有网眼状的薄的滤网8。在滤网8的里侧(外部壳罩1的内侧)设有风扇罩(fan guard)9。风扇罩9配置于吸入口6与送风装置5之间。风扇罩9被设置成异物无法进入送风装置5。通道2的、通道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中的上游端,隔着风扇罩9而配置成与吸入口6相向。
在通道2的上下方向中的中央部,设有放电装置10。放电装置10配置于通道2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放电装置10安装于通道2的背面侧的壁面。放电装置10只要配置于通道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中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即可,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安装于通道2的背面侧的壁面的配置。放电装置10例如可以安装于通道2的前面侧的壁面,也可以安装于通道2的侧面侧的壁面。
放电装置10具有在以下说明细节的放电部11、12、和壳体20(参照图2等)。放电装置10的壳体20固定于通道2的壁面,且配置于通道2之外部。放电部11、12配置于通道2的内部。二个放电部11、12排列配置于与通道2内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的纸面深度方向)。
在空气清净机100的作动时,送风装置5及放电装置10接受电力的供应而进行作动。放电部11、12被施加电压而进行放电,产生离子、电子、自由基(radical)、及臭氧(ozone)等的活性物种。放电部11、12所产生的离子,可仅为正离子,也可仅为负离子,此外亦可为正离子与负离子两者。
通过送风装置5进行作动,气体从吸入口6被吸入至外部壳罩1的内部,流入通道2内。气体自下方朝向上方流经通道2内,通过放电装置10。在放电装置10产生的活性物种,与气体一起朝向通道2的上端流动,在第一吹出口3及第二吹出口4中,从通道2流出并往空气清净机100之外部排出。气体与活性物种自第一吹出口3朝向空气清净机100的正面排出。气体与活性物种自第二吹出口4朝向空气清净机100的斜后方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可适用于空气清净机100以外的各种的电气设备。例如,放电装置10也可适用于离子产生机、空调(包括车辆搭载用)、换气装置、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干燥机、加湿机、除湿机、吹风机、陶瓷电暖炉、或电风扇等中。
[放电装置10]
图2为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立体图。图3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10的立体图。
放电装置10具备有放电部11、12、及壳体20。放电部11、12被设置成自壳体20突出。放电部11、12沿着放电部11、12自壳体20突出的方向延伸。
放电部11、12具有多根线状的导电体15。线状包括细绳状、纤维状、金属丝状。导电体15以导电性材料形成。导电体15也可以是例如金属、碳纤维、导电性纤维、或导电性树脂制。导电体15具有靠近壳体20侧的基端部、和远离壳体20侧的前端部。多根导电体15的前端部形成为刷子状。
每一条导电体15之外径为5μm以上30μm以下。通过将导电体15的粗度设为5μm以上,确保导电体15的机械性强度,并且抑制导电体15的电气磨耗。通过将导电体15的粗度设为30μm以下,形成可如毛发般弯曲的导电体15,使导电体15的扩开及摆动容易产生。
导电体15也可为例如外径7μm的碳纤维,或者也可为外径12μm或25μm的SUS(不锈钢)制的导电性纤维。
放电部11、12具有捆束多根导电体15的基部16。基部16具有筒状、典型上为圆筒状之外形。基部16包围多根导电体15的基端部而型锻(swage),在基端部支承多根导电体15。基部16将导电体15的基端部捆在一起。
若导电体15自基部16突出的长度较小,则导电体15难以挠曲,且导电体15的扩开及摆动变小。为了提高放电部11、12中的放电效率,导电体15自基部16突出的长度为3mm以上。导电体15也可以自基部16突出4.5mm以上。
放电部11、12具有支承基部16的支承部17。支承部17具有平板状的形状。放电部11、12的支承部17均在离开壳体2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侧与筒状的基部16接触。
放电部11、12的长边方向为放电部11、12自壳体20突出的方向。放电部11、12以自壳体20突出的方向为长边方向,为具有多根线状的导电体15和捆束导电体15的基部16的刷子状的电极。
壳体20以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壳体2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箱形之外形。壳体20在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状。壳体20具有自壳体20的表面突出的方管状的壁部21。壁部2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大致矩形框状的形状,壳体20的长边方向与壁部21的长边方向一致。放电部11配置于壳体2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端部。放电部12配置于壳体2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端部。
由壁部21围绕的空间构成收容部。在收容部填充树脂22。作为树脂22,可使用例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放电部11、12相对于树脂22的表面垂直地设置。放电部11、12自树脂22的表面突出。放电部11、12自壳体20突出。壳体20具有外部连接用的连接器23。
放电装置10具备保护放电部11、12的前端的电极保护部30。电极保护部30以与放电部11、12相邻的方式设置,以防止放电装置10之外部的物体直接接触放电部11、12。电极保护部30与壳体20一体成形,自壳体20的表面突出。电极保护部30较放电部11、12更大幅地自壳体20的表面突出。与放电部11对应地设置一对电极保护部30,与放电部12对应地设置一对电极保护部30。
在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观察,放电部11介于一对电极保护部30之间。放电部11被夹于一对电极保护部30之间。在气体的流动的方向观察放电装置10时,可在一对电极保护部30之间辨识到放电部11。在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上,在放电部11的上游和放电部11的下游形成有开口,成为不会妨碍气体往放电部11流动的构成。与放电部12对应的一对电极保护部30也以同样的方式构成。
在放电部11、12的下游形成有开口,因此即便在放电部11、12附着细长形状的附着物,也能抑制放电部11、12与周边的构造物透过附着物而接触从而产生漏电(leak)的情况。因此在放电装置10中,能抑制伴随着时间经过的放电性能的降低。由于电极保护部30未成为覆盖放电部11、12的配置,因此在放电部11、12附着有异物时,能够利用清洁刷或棉棒等的清扫用具而容易地进行清洁。
电极保护部30具有上游支柱32、下游支柱33、及梁部37。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相对于壳体20的表面垂直地突出。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的延伸的方向,与放电部11的延伸的方向平行。上游支柱32在通过放电装置10而流动的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上,配置于较放电部11更上游。下游支柱33配置于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上较放电部11更为下游。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配置于气体的流动的方向上不与放电部11重迭的位置。
梁部37沿着气体的流动的方向配置。在梁部37的、气体的流动的方向的上游端,结合上游支柱32的前端。在梁部37的、气体的流动的方向的下游端,结合下游支柱33的前端。上游支柱32及下游支柱33的、自壳体20突出的前端,较放电部11的前端更为远离壳体20。
上游支柱32与下游支柱33在气体的流动的方向隔着间隔配置。电极保护部30形成为拱形。在壳体20的长边方向观察电极保护部30时,形成有由上游支柱32、下游支柱33及梁部37围绕三侧而成的开口,可通过该开口辨识到放电部11。
上游支柱32具有根部34。根部34构成靠近壳体20侧的上游支柱32的端部。根部34接合于壳体20。上游支柱32在根部34接合于壳体20。上游支柱32与壳体20的壁部21接合。下游支柱33也同样地具有根部34。
图4为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树脂22的内部埋入有感应电极(对向电极)13、基板40及第二电极50。感应电极13、基板40及第二电极50配置于壳体20内。感应电极13、基板40及第二电极50由树脂22绝缘密封。感应电极13、基板40及第二电极50被树脂22覆盖整体,成为不露出于外部的构造,因此在示出放电装置10之外观的图2、3中未被图示。
基板40具有平板状的形状,且具有成为放电侧的表面的表面41、及与表面41相反侧的背面42。基板40支承放电部11。放电部11相对于基板40的表面41垂直地设置,而被固定于基板40。放电部11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放电部11、12可被支承于相同的基板40,也可被支承于个别的基板。
基板40支承放电部11的支承部17。支承部17例如利用焊接而固定于基板40。支承部17也可搭载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支承部17也可插通于形成在基板40上的孔,而在贯通基板40的状态下被支承于基板40。支承部17的一部分也可自基板40的背面42突出。
感应电极13为用于在与放电部11之间形成电场的电极。感应电极13配置于放电部11的周围的、离开放电部11的位置。感应电极13通过金属等的导体材料来形成。
感应电极13形成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感应电极13例如通过形成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导体图案来形成。感应电极13也可以通过离开基板40的表面41而配置的金属线来形成。感应电极13可以具有围绕放电部11的环状、典型上为圆环状的形状,也可以具有其他任意的形状。圆环状的感应电极13配置成圆的中心与在基部16被捆束的导电体15的中心大致一致。
在第二电极50被施加与放电部11相同极性的电压。第二电极50通过金属等的导体材料来形成。第二电极50设置于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电部11的根部。第二电极50设于基板40的表面41。第二电极50与基板40的表面41接触。第二电极50也可以例如通过形成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导体图案来形成。或者,第二电极50也可以将与基板40不同的构件搭载于表面41上而形成。
积层于基板40的表面41的树脂22,具有能够充分地将感应电极13及第二电极50密闭的程度的厚度。基板4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电极50的尺寸,小于树脂22的厚度。另一方面,放电部11自基板40突出的长度大于树脂22的厚度。第二电极50被埋入树脂22内,放电部11自树脂22往外部突出。
第二电极50配置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在基板40的表面41的延伸的方向(在图4中,图中的左右方向、纸面垂直方向等),第二电极50介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在与基板40的表面41正交的方向、或者放电部11的延伸的方向(在图4中,图中的上下方向)观察放电装置10时,第二电极50存在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
在相较于感应电极13较靠近放电部11的附近配置第二电极50。第二电极50以小于放电部11的中被施加电压而放电的前端部15A与感应电极13的最短距离的距离远离前端部15A的方式配置。前端部15A与第二电极50的最短距离,小于前端部15A与感应电极13的最短距离。
第二电极50具有围绕放电部11的环状、典型上为圆环状的形状。圆环状的第二电极50配置成圆的中心与在基部16被捆束的导电体15的中心大致一致。环状的第二电极50形成为其口径长度大于放电部11的口径长度、典型上为捆束导电体15的基部16的口径长度。
[电气电路]
图5为表示图2所示的放电装置10的构成的电路图。放电装置10具备有在与放电部12之间形成电场的感应电极14。感应电极14具有与在与放电部11之间形成电场的、已参照图4说明的感应电极13同样的构成。放电装置10除了具备已参照图4说明的与放电部11对应的第二电极50之外,还具备与放电部12对应的第二电极50。与放电部12对应的第二电极50,以和与放电部11对应的第二电极50同样的方式构成。
放电装置10具备有电源端子T1、接地端子T2、二极管95、96及升压变压器94等。图5所示的电路的中,放电部11、12、感应电极13以及与放电部11对应的第二电极50以外的构成,在其他的图中被省略图示。
在电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分别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及负极。在电源端子T1施加直流电源电压(例如+12V或+15V),接地端子T2接地。电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透过电源电路93而与升压变压器94连接。
升压变压器94包含一次绕组94a及二次绕组94b。二次绕组94b的一端子与感应电极13、14连接,另一端子与二极管96的阳极及二极管95的阴极连接。二极管96的阴极与放电部11、及和放电部11对应的第二电极50连接。二极管95的阳极与放电部12、及和放电部12对应的第二电极50连接。
[放电装置10的动作]
接下来,针对放电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在电源端子T1及接地端子T2间施加直流电源电压时,对电源电路93所具有的电容器充电。已充电于电容器的电荷,透过升压变压器94的一次绕组94a而放电,在一次绕组94a产生脉冲电压。
当在一次绕组94a产生脉冲电压时,在二次绕组94b中,正及负的高电压脉冲交替地一边衰减一边产生。正的高电压脉冲透过二极管96而被施加于放电部11及第二电极50,负的高电压脉冲透过二极管95而被施加于放电部12及第二电极50。在放电部11、12的导电体15产生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
放电部11也可为例如用于使正离子产生的放电电极。放电部12也可为例如用于使负离子产生的放电电极。放电部11通过被施加高电压而放电,产生正离子。放电部12通过被施加高电压而放电,产生负离子。
正离子为多个个水分子在氢离子(H+)的周围团簇化(clustered)后的团簇离子,被表示为H+(H2O)m(m为0以上的任意整数)。负离子为多个个水分子在氧离子(O2-)的周围团簇化后的团簇离子,被表示为O2-(H2O)n(n为0以上的任意整数)。当将正离子及负离子往室内排出时,两离子围绕浮游于空气中的霉菌或病毒的周围,在其表面上彼此起化学反应。通过此时生成的活性物种的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的作用,去除浮游霉菌等。
[作用/效果]
虽也有一部分与上述的说明重复的记载,但若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构成及作用效果总结地进行说明,则如以下所述。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具备放电部11、及被施加与放电部11相同极性的电压的第二电极50。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50配置于放电部11的支承部17、与感应电极13之间。
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50以小于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与感应电极13的最短距离的距离远离前端部15A的方式配置。
在相较于感应电极13较靠近放电部11的附近配置第二电极50,因此与不具有第二电极的以往的构成相比,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电场线)的形状改变。
具体而言,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成为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以避开第二电极50的方式延伸。在第二电极50的附近,无被描绘(无显现)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与以往的构成相比,被描绘在距放电部11更远的位置。
通过放电部11放电而产生的活性物种,沿着电力线自前端部15A远离。通过在放电部11的周围流动气体,活性物种自电力线离开,通过气体的流动而被运送。本实施方式中,活性物种沿其移动的电力线,具有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因此,活性物种被扩散至更广的范围,且使已产生的活性物种容易被气体运送,因此能够抑制活性物种被基板40、树脂22或感应电极13回收的情况。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能够往外部排出更多的活性物种,能够提高离子等的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
取代放电装置10具备第二电极50的构成,虽使感应电极13形成为大径而使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距离变大,也能够使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的形状改变,但在该情形下,为了确保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距离而增大了放电装置10的外形尺寸。如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通过成为在不改变感应电极13的形状的下设置第二电极50的构成,能够在无需使放电装置10大型化的下,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
如图4所示,放电部11为具有多根线状的导电体15、和捆束导电体15的基部16的刷子状的电极。导电体15形成为细径的细绳状,且可挠曲。当在放电部11被施加高电压时,各个导电体15因同极而电性排斥,形成如刷子的前端展开般的形状。
在长时间使用放电装置10的期间,存在有导电体15的中的一根或多根被异极的感应电极13电性吸引而大弯曲的情形。即便在该情形,也通过配置与导电体15相同极性的第二电极50,使导电体15相对于第二电极50排斥,因此不会有导电体15朝向基板40的表面41弯曲大致180°的情况。即使导电体15弯曲,也能防止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直接接触基板40、树脂22或感应电极13。因而,能确实地避免在导电体15与异极的构件接触的接触部产生异常放电而降低活性物种的产生量的情况。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即便在随时间经过也能够维持活性物种的产生量,能够在长时间维持放电性能。
通过使第二电极50的形状最适化,能够为了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而适当地调整导电体15的形成的刷子的扩开形状。据此,能够实现能进一步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的放电装置10。
此外如图4所示,放电装置10进一步具备密封感应电极13与第二电极50的树脂22。据此,成为仅被施加电压而放电的放电部11自树脂22突出的构成,能够防止感应电极13或第二电极50因环境的影响而腐蚀。因此,能够抑制感应电极13或第二电极50中的漏电产生,因此能够在长时间维持放电装置10的性能。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50设于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电部11的根部。据此,能够使通过放电部11及第二电极50构成的构造物成为相对于基板40稳定的形状,能够提高支承部17的强度。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电极50设于基板40的表面41。据此,能够通过形成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导体图案来形成第二电极50,能够简易且价廉地形成第二电极50。如图4所示,根据将感应电极13与第二电极50两者设于基板40的表面41上的构成,能够确实地将第二电极50配置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
(第二实施方式)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放电部11、12为具有线状的导电体15的刷子状的构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针状电极构成放电部11、12。第二实施方式的放电部11,具有柱状部71、锥状部72、及尖端部73。柱状部71固定于基板40。通过在放电部11被施加高电压,而在尖端部73产生放电,从而产生离子。尖端部73具有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为放电部11的前端部的功能。
也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自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放电部11的根部设有第二电极50。即便将放电部设成针状电极,也通过在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配置第二电极50,而使自尖端部73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成为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因此,使在尖端部73产生的活性物种容易被气体运送,因此能够抑制活性物种被基板40、树脂22或感应电极13回收的情况,且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能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的效果。
放电部11、12除了刷子状或针状之外,也可以具有棒状、线状、纤维状或面状的任一形状的电极。
(第三实施方式)
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50并非设于放电部11的根部,而是设于放电部11相对于基板40的表面4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中间部分。放电部11的根部由树脂22密封,第二电极50未由树脂22密封。第二电极50并未被埋入树脂22中,而是露出于外部。
也在图7所示的配置中,第二电极50配置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在基板40的表面41的延伸的方向(在图7中,图中的左右方向、纸面垂直方向等),第二电极50介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在与基板40的表面41正交的方向、或者放电部11的延伸的方向(在图7中,图中的上下方向)观察放电装置10时,第二电极50存在于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
通过在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配置第二电极50,自尖端部73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成为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因此,使在尖端部73产生的活性物种容易被气体运送,因此能够抑制活性物种被基板40、树脂22或感应电极13回收的情况,且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能提高活性物种的产生效率的效果。
第二电极50也可以通过将与针状的放电部11不同体的圆环状的构件固定在放电部11的柱状部71来形成。或者,也可以通过使针状的放电部11的中间部分扩径的变形,而与放电部11一体形成第二电极50。例如,也可以通过在针状的放电部11的长边方向施加压力而使放电部11变形,来形成第二电极50。
即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刷子状的放电部11的情形,也可以将第二电极50与支承部17或基部16形成一体。
(第四实施方式)
图8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中,感应电极13和第二电极5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于基板40的表面41。第四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在基板40的表面41上并未积层树脂层,在未通过树脂来密封感应电极13与第二电极50的这方面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持续使用放电装置10但不产生电极的腐蚀的环境下使用放电装置10的情形时,如图8所示,也可以成为使感应电极13与第二电极50不以树脂覆盖而露出的构成。通过不以树脂覆盖第二电极50,能够使第二电极50对从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能够更显著地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即,使从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变成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
即便如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般以树脂覆盖第二电极50,只要树脂的厚度不过大,通过覆盖第二电极50的树脂带电,也能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即,能够形成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电力线。积层于基板40的表面41的树脂层的厚度,较佳为能够密封感应电极13及第二电极50的最低限度的厚度。例如,树脂层的厚度也可以为2mm以下。
(第五实施方式)
图9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第五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在基板40的表面41上并未积层树脂层,在未通过树脂来密封感应电极13与第二电极50的这方面系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据此,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更显著地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即,使从尖端部73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变成大围绕第二电极50的周围的形状。
(第六实施方式)
图10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图11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俯视图。在图11中,树脂22被省略图示。通过在放电部11被施加高电压,图10所示的多根线状的导电体15形成如刷子的前端展开般的形状。
图10中所示的虚线,表示通过被施加高电压而移动的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描绘的轨迹。大致圆弧状的虚线的内侧区域表示多根线状的导电体15的各者所能移动的可动范围。图10中所示的双点划线,表示将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投影在基板40的表面41的投影线。如图10、11所示,第二电极50具有与将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投影在基板40的表面41而成的像大致相同的形状。第二电极50具有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向表面41的投影大致同径的圆板形状。
放电产生在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若第二电极50的大小小于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则自导电体15的前端部15A朝向感应电极13的电力线的形状受第二电极50的影响而改变的效果变小。若第二电极50的大小大于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则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距离变大,对放电装置10的放电稳定性及小型化产生危害。通过使第二电极50形成为与导电体15的可动范围向表面41的投影大致同径的圆板形状,能够使活性物种扩散至更广的范围。
(第七实施方式)
图12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剖面图。图13为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的、表示放电部11附近的俯视图。在图13中,树脂22被省略图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10中,第二电极50与感应电极13两者设于基板40的表面41。在第二电极50与感应电极13之间,形成有基板40的表面41凹陷而成的狭缝43。在狭缝43内填充树脂22。在基板40设有与第二电极50电连接的供电部51。透过供电部51将电力供应给第二电极50。
在第二电极50与感应电极13被设置于基板40的表面41的构成中,若第二电极50与感应电极13之间的基板40的表面41为平坦的形状,则为了确保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绝缘距离,必须使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距离变大。在该情形下,由于为了确保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绝缘距离而增大放电装置10的外形尺寸,因此无法小型化。如图12、13所示,通过在第二电极50与感应电极13之间形成狭缝43,能够使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之间的沿面距离增大。因此,无需加大间距配置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便能够确保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绝缘。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通过以树脂22来密封狭缝43,能够更确实地确保放电部11与感应电极13的绝缘。
如以上虽针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此外,应当理解本次已揭示的实施方式在各方面上均为示例,并非限制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是通过申请专利范围来表示而非上述的说明,且意图包含与申请专利范围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外部壳罩;2:通道;3:第一吹出口;4:第二吹出口;5:送风装置;6:吸入口;7:格栅;8:滤网;9:风扇罩;10:放电装置;11、12:放电部;13、14:感应电极;15:导电体;15A:前端部;16:基部;17:支承部;20:壳体;21:壁部;22:树脂;23:连接器;30:电极保护部;32:上游支柱;33:下游支柱;34:根部;37:梁部;40:基板;41:表面;42:背面;43:狭缝;50:第二电极;51:供电部;71:柱状部;72:锥状部;73:尖端部;93:电源电路;100:空气清净机。
Claims (8)
1.一种放电装置,具备:
放电部,其具有前端部,被施加电压而自该前端部放电;
感应电极,其在与该放电部之间形成电场;以及
第二电极,其配置于该放电部与该感应电极之间,被施加与该放电部相同极性的电压;
基板,其支承该放电部,
该放电部具有多根线状的导电体、及捆束该导电体的基部,
该基板具有突出设置该放电部的表面,
该第二电极具有与该导电体的可动范围的向该表面的投影相同的直径,或者大于向该表面的投影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以小于该前端部与该感应电极的最短距离的距离远离该前端部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具备密封该感应电极和该第二电极的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电极设于自该基板的该表面突出的该放电部的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设于该基板的该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电极设于该基板的该表面,
在该第二电极与该感应电极之间,形成有该基板的该表面凹陷而成的狭缝。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电极具有与该导电体的可动范围的向该表面的投影同径的圆板形状。
8.一种电气设备,具备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及
将气体送至该放电装置的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93042 | 2017-05-09 | ||
JP2017-093042 | 2017-05-09 | ||
PCT/JP2017/031552 WO2018207385A1 (ja) | 2017-05-09 | 2017-09-01 |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74248A CN110574248A (zh) | 2019-12-13 |
CN110574248B true CN110574248B (zh) | 2021-09-14 |
Family
ID=64102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0164.XA Active CN110574248B (zh) | 2017-05-09 | 2017-09-01 |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58223B2 (zh) |
JP (1) | JP7049329B2 (zh) |
CN (1) | CN110574248B (zh) |
TW (1) | TWI687007B (zh) |
WO (1) | WO20182073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89928A1 (ja) * | 2017-04-10 | 2018-10-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FR3072891B1 (fr) * | 2017-10-28 | 2019-11-08 | Ancilia Protect Ltd | Ioniseur equipe d’un accelerateur de flux ionique notamment pour la protection contre les moustiques |
US11832662B2 (en) | 2020-03-10 | 2023-12-05 | Vomaris Innovations,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eventing viral transmission |
JP7430589B2 (ja) | 2020-07-08 | 2024-02-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放電装置 |
JP7564653B2 (ja) | 2020-07-08 | 2024-10-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放電装置 |
US20240372334A1 (en) * | 2021-04-30 | 2024-11-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charge device |
CN113663111B (zh) * | 2021-08-27 | 2023-06-20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气味存储和释放装置 |
JP2023074240A (ja) * | 2021-11-17 | 2023-05-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放電装置 |
KR102683936B1 (ko) * | 2023-04-20 | 2024-07-12 | (주)보성알앤디 | 플라즈마 발생 장치 |
KR102582042B1 (ko) * | 2023-06-23 | 2023-09-25 | 주식회사 쏠라페 | 대형 공간 확장 적용이 가능한 고농도 이온 발생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살균 정화 장치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52796A (zh) * | 2008-12-18 | 2010-06-23 | 冈野一雄 | 电晕放电型离子发生器 |
CN105453355A (zh) * | 2013-05-13 | 2016-03-30 |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以及方法 |
CN105493361A (zh) * | 2014-03-31 | 2016-04-13 | 夏普株式会社 |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气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02872A (en) * | 1983-03-31 | 1985-03-05 |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 Discharge electrode wire assembly for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
JPH06181087A (ja) * | 1992-12-14 | 1994-06-28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電界装置 |
US6664004B2 (en) * | 2000-01-13 | 2003-12-1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Electrode compositions having improved cycling behavior |
JP2008034220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Andes Denki Kk | 放電電極素子およびイオナイザー |
KR101131161B1 (ko) * | 2009-01-22 | 2012-03-28 |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전기장 내의 액적 운동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
JP5686508B2 (ja) * | 2009-08-31 | 2015-03-18 | シシド静電気株式会社 | 除電装置及び除電方法 |
JP5776881B2 (ja) * | 2011-04-08 | 2015-09-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放電灯点灯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放電灯点灯方法 |
ES2425294B1 (es) | 2012-03-09 | 2014-09-02 |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íficas (Csic) | Compuestos derivados de sulforafano, método de obtención y su uso médico, alimenticio y cosmético |
JP5992715B2 (ja) * | 2012-04-05 | 2016-09-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6139874B2 (ja) | 2012-12-13 | 2017-05-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
JP2014127378A (ja) * | 2012-12-27 | 2014-07-07 | Sharp Corp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装置 |
CN105990791A (zh) | 2015-03-04 | 2016-10-05 | 深圳市同盛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及其负离子发生装置 |
JPWO2016158927A1 (ja) * | 2015-03-31 | 2017-04-27 | 宇部エクシモ株式会社 | 不織布基材及び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
-
2017
- 2017-09-01 WO PCT/JP2017/031552 patent/WO20182073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01 US US16/609,572 patent/US11458223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9-01 JP JP2019516881A patent/JP70493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9-01 CN CN201780090164.XA patent/CN11057424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04 TW TW106130189A patent/TWI68700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52796A (zh) * | 2008-12-18 | 2010-06-23 | 冈野一雄 | 电晕放电型离子发生器 |
CN105453355A (zh) * | 2013-05-13 | 2016-03-30 | 株式会社片野工业 | 离子/臭氧风产生装置以及方法 |
CN105493361A (zh) * | 2014-03-31 | 2016-04-13 | 夏普株式会社 |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气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54780A1 (en) | 2020-02-20 |
US11458223B2 (en) | 2022-10-04 |
WO2018207385A1 (ja) | 2018-11-15 |
JP7049329B2 (ja) | 2022-04-06 |
CN110574248A (zh) | 2019-12-13 |
JPWO2018207385A1 (ja) | 2020-03-12 |
TW201902065A (zh) | 2019-01-01 |
TWI687007B (zh) | 2020-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74248B (zh) | 放电装置及电气设备 | |
US10320160B2 (en) | 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N110506373B (zh) | 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 |
US8624476B2 (en) | Ion-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 |
JP6204712B2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 |
WO2016121153A1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
KR20130076177A (ko) | 전자방사를 이용하는 전기집진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 |
JP6591823B2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
JP2011086533A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 |
JP4002948B2 (ja) | イオン生成装置 | |
TWI616042B (zh) |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 |
JP6681790B2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
JP5273733B2 (ja) |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 |
CN211288275U (zh) | 带净化功能的无叶风扇 | |
CN211625608U (zh) | 带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 |
JP6401020B2 (ja) | イオン発生素子 | |
JP6336186B2 (ja) | 放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 |
CN112855628A (zh) | 带净化功能的无叶风扇 | |
JP6766158B2 (ja) |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
CN112856704A (zh) | 带净化功能的风幕机 | |
JP2013179000A (ja) |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 |
CN112855579A (zh) | 带净化功能的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