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2309B -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72309B CN110572309B CN201810574714.1A CN201810574714A CN110572309B CN 110572309 B CN110572309 B CN 110572309B CN 201810574714 A CN201810574714 A CN 201810574714A CN 110572309 B CN110572309 B CN 1105723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me
- identification
- sender
- receiver
- candid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identity of one or more communicating identities is hidden
- H04L63/0421—Anonymous communication, i.e. the party's identifiers are hidden from the other party or parties, e.g. using an anonymiz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该信息传输方法包括: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响应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述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以及选定的接收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属于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响应信息发送请求,获取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基于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向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接收方发送待发送信息。采用本方法可便于信息发送以及有利于增强互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移动应用软件,给用户提供了许多便利。例如,即时聊天工具的出现,给用户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QQ即时聊天工具(一款基于Internet(因特网)的即时通信(IM)软件),通过QQ即时聊天工具,用户之间可进行消息的传递、视频的传递以及图片的传递等。
在即时聊天工具中,一个用户可以有许多的好友(与该用户存在一对一关联关系的用户),与好友之间可直接发送信息,便于与好友直接进行信息传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变迁,与一些好友之间已缺少再次联系的理由或话题,或者,由于用户在性格上的含蓄和内敛,不习惯直接跟好友说出赞美的话,又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在乎的人,比如,暗恋的对象、因某些事产生误会的好友或有话想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亲人。在上述情况下,用户不再愿意通过直接发送信息(例如,发送方输入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即现有即时聊天工具的功能已不能满足用户社交的需求,导致好友之间的聊天互动减少。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即时聊天工具中好友之间的聊天互动减少的问题,提出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包括步骤:
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响应所述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
接收所述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所述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以及选定的接收方标识,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属于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
响应所述信息发送请求,获取所述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
基于所述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
向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接收方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器响应所述主题请求返回的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响应对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
向服务器发送所述信息发送请求。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首先,发送端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服务器响应主题请求时,向发送方返回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可在发送端上,在该主题下选择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即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信息发送请求中携带发送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主题标识,服务器可确定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据此生成待发送信息并发送给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属于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如此,不再需要用户自己输入信息,在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中携带了主题标识,服务器将主题标识下的标签发送即可,即便于发送。同时,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基于选定的接收方标识进行标签的发送,可避免通过先选择接收方标识再输入要发送的信息的繁琐,便于用户操作且有利于增强聊天互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信息传输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信息界面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聊天界面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主题界面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的已收到的标签的界面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的分享界面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的好友收到的标签的界面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的发送端、服务器以及接收端之间的交互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的客户端内部层级结构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各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应用环境涉及包括发送端10、服务器20和接收端30,发送端10通过网络可与服务器20通信,服务器20通过网路可与接收端30通信。服务器20在接收到发送端10的信息发送请求后,可向接收端30发送该信息发送请求对应的信息。具体地,首先,发送端10向服务器20发送主题请求,服务器20接收主题请求后可确定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给发送端10,用户可针对该主题下对应的候选接收方标识进行选择,即选择与该主题较为符合的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则发送端10向服务器20发送信息发送请求,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该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服务器20接收后响应,可获取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并基于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然后向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端30发送该待发送信息,即通过服务器20实现发送端10与接收端30之间的通信,从而实现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交流。
该服务器20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该发送端10或/和接收端30可以是任何一种能够实现智能输入输出以及启动应用的设备,例如,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穿戴式智能设备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服务器20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S210至S250。
S210: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响应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
主题可以理解为多种信息数据的集合,每个主题有对应的主题标识,用于表征主题唯一身份的标识,主题中包括标签,标签与其所属主题的主题标识一一对应,即通过主题标识可获知对应的标签。可以理解,主题标识也可唯一指定对应该主题下每一种信息数据。标签是主题中的一种信息数据,标签可以理解为主题的内容信息,即用于标示主题的内容信息。例如,标签可以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以及动画信息等,在本实施例中,标签选用文字信息,该文字信息可以为对用户的评论信息,比如,标签为“口才世界一流”,则是对用户口才的评论,用于形容其口才好。
在服务器中,预先存储有各预设主题,每收到一次主题请求,服务器则需要从各预设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返回给请求主题的终端。且在服务器中,存储有与发送方关联的各接收方标识,针对发送方的主题请求,可从各接收方标识中确定与确定的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将该确定的主题与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返回给发送方。
标识为用于表征对象唯一身份的信息,在聊天过程中,发送端为发送信息的用户(即发送方)所在的终端,接收端为接收信息的用户(即接收方)所在的终端。发送方标识为发送信息的用户的唯一标识,接收方标识为接收信息的用户的唯一标识,候选接收方标识即确定的与上述确定的主题对应的接收方标识,即可以接收上述确定的主题的接收方标识。发送端通过服务器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转送接收端,接收方通过接收服务器转发的需要传递的信息,实现信息传输。
S220: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
在发送方需要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接收方进行交流时,首先,发送方需要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用于请求服务器将对应的信息传递给接收方。发送方标识可向各接收方标识分别发送信息,在发送信息过程中,则需要从各接收方标识中指定一个接收方标识接收信息,即选定的接收方标识表示指定的需要接收信息的用户的唯一标识。
其中,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上述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以及选定的接收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属于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发送方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后,可在主题下,对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进行选择操作,即可得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即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基于对主题标识对应的主题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选择确定。即每个主题有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用户可从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择指定接收信息的接收方标识,即不再先确定接收方标识再输入要发送的信息进行信息传输,而是先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在该主题下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择一个接收方标识作为接收信息的接收方标识。
S230:响应信息发送请求,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并获取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
服务器在接收到信息发送请求后,即可基于信息发送请求中主题标识,找到对应主题下的标签。另外,为了避免向接收方透露发送方标识,服务器需要对发送方标识进行匿名处理,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匿名处理即是对待处理信息进行隐藏,得到其对应的不真实信息的过程,即上述匿名信息可以理解为上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不真实信息。
S240:基于匿名信息以及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
S250:向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接收方发送待发送信息。
可以理解,上述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即为发送方想要发送给接收方的内容,在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以及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之后,即可生成待发送信息,并将该待发送信息发送给发送方指定接收信息的接收方标识(即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如此,实现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待发送信息。
上述信息传输方法,首先,在接收到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时,向发送方返回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然后,在接收到发送方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时,即可获取携带的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据此生成待发送信息并发送给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且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属于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如此,可实现向接收方发送标签,发送方可通过服务器随意向接收方发送标签,不再需要用户自己输入信息,将主题标识下的标签发送即可,即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基于选定的接收方标识进行标签的发送,便于发送的同时有利于增强互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信息发送请求之后,还包括步骤: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待发送信息还包括匿名信息。
即服务器在接收到信息发送请求后响应,不但可获取所述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还可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待发送信息还包括匿名信息,将待发送信息发送给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如此,可实现匿名向接收方发送标签,避免暴露发送方身份,发送方可随意发送信息,提高信息量,以增强用户的互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的方式包括: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
即在本实施例中,发送方标识的匿名信息不再随机确定,需要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即匿名信息与用户特征数据相关。在一个示例中,用户特征数据可以包括年龄、性别、星座以及与上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之间关联的时长中任意至少一种。例如,发送方为用户A,在进行匿名处理时,采用的用户特征数据为性别和星座,若用户A性别为女,星座为摩羯座,则生成的对应匿名信息中可以包括一个摩羯座的女生。不同发送方,且对应的性别和星座存在相同的情况,如此,得到的不同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中可以存在相同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匿名信息包括匿名标识号,或者匿名名称和匿名头像中至少一种以及匿名标识号。
匿名名称可基于发送方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例如,一个摩羯座的女生。由于上述不同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名称可以相同,例如,上述一个摩羯座的女生可以是不同发送方标识的匿名名称,如此,匿名名称不能唯一区分用户身份,从而需要一个唯一确定用户身份的匿名标识号。即在一个实施例中,匿名信息包括匿名标识号,匿名标识号不是发送方的真实身份,但其唯一,与发送方标识一一对应,可唯一对应到发送方标识,如此,在接收方返回信息时,服务器可通过匿名标识号确定对应的发送方标识,即可准确将接收方返回的信息返回至发送方。
另外,除了匿名标识号或/和匿名名称,匿名信息中还可以包括匿名头像,如此,可进一步隐藏发送方,使接收方不能通过发送方的头像获知其真实身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的步骤,包括:响应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并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基于主题以及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生成主题界面;向发送方返回主题界面。
好友标识为与发送方标识好友关联的用户标识,为一对一直接关联的关系。服务器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候选接收方标识,可以理解,各接收方标识为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属于各好友标识中,即上述发送方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是基于好友之间的信息传递。
即在本实施例中,发送方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以请求主题时,服务器基于响应主题请求确定的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生成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方。发送方接收该主题界面后可显示,发送方即可在主题界面上对该主题下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进行选择操作,以确定选定的接收方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信息发送请求还返回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在一个示例中,在生成主题界面过程中,基于主题、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及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生成主题界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题包括上述标签和主题属性数据,主题属性数据包括所在主题分组标识、主题序号、主题呈现属性中以及主题状态的至少任意一种。
主题分组标识即该主题所在分组的标识,例如,主题分组标识为1,则表示该主题所在的分组标识为1。主题序号即该主题在服务器中的各预设主题中的顺序号,例如,主题序号为10,则表示该主题在各预设主题中的顺序号为10。主题呈现属性即确定主题呈现形式的属性信息。例如,呈现形式可以包括颜色、动态呈现和静态呈现等,即主题呈现属性用于确定主题呈现形式。例如,在主题呈现属性为NULL时,即主题呈现属性为空,则发送方可采用本地默认或随机的呈现形式呈现该主题。主题状态即为主题是否可用状态,即主题状态可以是可用状态或不可用状态,可通过数字表征不同主题状态。例如,可用1表征可用状态,可用0表征不可用状态。主题状态为不可用状态时,则服务器在基于主题请求确定主题时,将各预设主题中不可用状态的预设主题过滤,从过滤不可用状态的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上述主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包括:基于各预设主题,确定各候选主题,从各候选主题中任意选择一个确定为主题,各候选主题包括各预设主题中将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主题过滤后的预设主题。
历史主题记录为发送方标识关联的记录,包括发送方标识已发送过的各主题标识,上述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主题可表示历史主题记录中已发送过的各主题标识对应的主题。即在本实施例中,将之前已发送过的主题过滤,不再重复发送给发送方。且将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主题从各预设主题中过滤确定各候选主题后,即可从中随机选择一个作为当前主题发送给发送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方式,包括:获取发送方标识关联的消息记录;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消息记录,确定各好友标识分别与发送方之间的关联度;根据各关联度,从各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消息记录可以理解为发送方标识与其对应的各好友标识之间的消息记录,例如,发送方A向好友B发送过一个消息X,则在消息记录中有记录该好友B以及向好友B发送的消息X,又例如,好友C在下午对发送方A的空间分享的说说进行了评论或点赞,则在消息记录中有记录该好友C以及向好友C进行的评论或点赞。即消息记录中包括有各好友标识对应的与发送方关联的行为数据。
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消息记录,可确定各好友标识分别与发送方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用于表示用户之间的关联程度或亲密度(通过一个具体的分值表现用户和好友的互动热度),即通过发送方与好友之间的关联度,可了解其亲密度。各好友标识与发送方之间的关联度不仅相同,关联度越高,标识该好友标识与发送方之间亲密度越高,关联度越低,标识该好友标识与发送方之间亲密度越低,即可根据各关联度,从各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数目为预设数目。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各关联度,从各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步骤包括:确定各好友标识中关联度大于第一预设关联度的各预定好友标识;从各预定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个预定好友标识作为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基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及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各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好友标识;基于各候选好友标识,确定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
首先,将关联度大于第一预设关联度的各预定好友标识随机选择一个预定好友标识确定为候选接收方标识,即该确定的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之间的亲密度满足要求的。在该确定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基础上,确定其他的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该确定的候选接收方标识是发送方的一个好友标识,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存在好友关联关系之外,还存在进一步的对应关系,例如,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在发送方的哪个好友分组中以及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是否同时属于某一个多人会话组中(例如、群组或讨论组),即上述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包括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在发送方标识中对应的好友分组(即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属好友分组)以及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所在的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基于该确定的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从各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好友标识,将各候选好友标识作为确定其余候选接收方标识的依据,即确定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各候选好友标识的方式,包括: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不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时,将该分组中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且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时,从各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个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将该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关联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且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不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时,将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
在即时聊天工具的开发中,预先默认建立一些分组,即为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在客户端不允许用户对其进行删除,即在客户端(发送端或/和接收端),没有删除权限删除预先默认建立分组。对于预先默认创建分组之外的其他自定义分组即用户自建的分组,用户可删除分组。另外,除了工具自带的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在客户端,用户可自定义创建分组,自定义分组可删除,其名称也可自定义修改。在每个分组下可添加用户标识。例如,在QQ即时聊天工具中,其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包括我的好友分组,即QQ即时聊天工具默认自带我的好友分组,用户不可对其删除,我的好友分组下的用户标识为用户的好友标识。另外,用户还可创建自定义分组,例如,亲人分组、同事分组以及同学分组等,这些自定义分组下的用户标识均为用户的好友标识,可将添加的好友标识保存到对应的分组下,也可将一个分组下的好友标识移动到另一个分组。
多人会话组即可以有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会话组,例如,可以包括群组或讨论组。在确定各候选好友标识的过程中,基于确定的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地,首先,需确定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在发送方标识中所属的分组,判断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是否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若不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表示该候选接收方所在分组属于用户自建的分组,则将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中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若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则还判断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是否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即判断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是否同时存在于相同的多人会话组)。而且,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相同的多人会话组中,例如,发送方A和候选接收方B可以同时存在与群组Q1中,也同时存在于群组Q2中,还同时存在于讨论组T1中。
若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则表示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同时存在于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此时,从各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个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将该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关联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一个多人会话组中可以包括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为好友的用户标识以及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为非好友的用户标识,即将该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对应多人会话组中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为好友的用户标识作为各候选好友标识。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只存在于一个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则直接将该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关联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
若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发送方标识不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即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关联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不存在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多人会话组标识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则表示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既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中,也不与发送方标识同时存在于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此时,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后续确定候选接收方标识时,从各好友标识中选择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各候选好友标识,确定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步骤包括:从各候选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预设数目减一个关联度大于第二预设关联度对应的好友标识作为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
即是从各候选好友标识中,选择与发送方亲密度较高的好友标识作为候选接收方标识,以确保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是发送方标识常交流的用户标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各候选好友标识,确定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步骤包括:从各候选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第一预设数目个关联度大于第三预设关联度对应的好友标识作为第一预设数目个候选接收方标识,并从各候选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第二预设数目个关联度小于第四预设关联度对应的好友标识作为第二预设数目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第一预设数目与第二预设数目的和为预设数目减一。
例如,预设数目可以为4,第一预设数目可以为1,则第二预设数目为2,或第一预设数目可以为2,第二预设数目为1。即在关联度大于第一预设关联度的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位好友标识作为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第一预设数目为1,第二预设数目为2时,剩余的三位候选接收方标识通过以下方式筛选:判断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是否属于用户自建的分组中(即判断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是否不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若是,则表示该候选接收方标识属于用户自建的分组,即表示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不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此时,拉取该分组中的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外的好友标识,作为各候选好友标识,从该分组中的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外的好友标识中选择一个关联度大于第三预设关联度的好友标识作为候选接收方标识,并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外的好友标识中选择两个关联度小于第四预设关联度的好友标识作为候选接收方标识,如此,4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确定完成。其中,第四预设关联度小于第三预设关联度。即在本实施中,不但可提供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亲密度较高的候选接收方标识,还可提供与发送方标识之间的亲密度较低的候选接收方标识,如此,有利于发送方标识与亲密度较低的候选接收方标识之间的互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携带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响应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基于各更新的好友标识重新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各更新的好友标识为各好友标识中将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好友标识过滤后的好友标识;其中,主题界面根据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更新。
可以理解,服务器在向发送方返回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后,发送方认为各后候选接收方标识不符合该主题下标签的内容,需要更换候选接收方标识,此时,发送方会向服务器发送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以请求服务器下发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即服务器在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携带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时响应,可基于各更新的好友标识重新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然后将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通过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方,即还需基于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重新生成主题界面,以更新主题界面。
且在本实施例中,各更新的好友标识为各好友标识中将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好友标识过滤后的好友标识,即若该发送方标识之前已向好友标识发送过该主题下的标签,则该好友标识会记录在历史主题记录中,且该主题标识也会记录在历史主题记录中。在重新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过程中,通过历史主题记录,即可将之前已发送过该主题的好友标识过滤,以免向好友标识重复发送该主题。需要说明的是,在发送方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有各预设主题时,标识该发送方已将每个预设主题发送一次或发送方发送过的主题和发送方跳过的主题的并集为各预设主题,即各预设主题已轮循环发送完毕,此时,可将历史主题记录清零,重新开始各预设主题的轮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更新请求;响应主题更新请求或在接收到信息发送请求时,基于各过滤的主题重新确定主题,并重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其中,主题界面根据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更新,各过滤的主题为各主题中将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主题过滤后的主题。
发送方接收服务器返回的主题,可以在该主题下的各候选接收方中选择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接收该主题下标签的选定的接收方标识。若发送方不想发送当前主题的标签,可向服务器请求主题更新。即发送方可向服务器发送主题更新请求,以请求服务器下发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服务器在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更新请求时响应响应,可基于各过滤的主题重新确定主题,并重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重新确定主题的方式与上述确定主题得方式相同,重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和上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方式相同)。即接收到主题更新请求后,不但要更新主题,而且要更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将重新确定的主题和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返回给发送方。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可基于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重新生成主题界面,以更新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方。
另外,服务器在接收到信息发送请求时,不但可确定待发送信息发送给接收端,还可以基于各过滤的主题重新确定主题,并重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返回给发送端。即发送方通过发送端向服务器发送一次信息发送请求后,可请求服务器向对应选定的接收端发送一次待发送信息,则发送方可进行下一次的信息发送,即服务器还可返回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以供发送方进行下一次的发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题更新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待更新主题标识(可以理解为当前需要跳过的主题标识,即待跳过的主题标识),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更新请求之后,还包括:将主题更新请求中携带的待更新主题标识记录于历史主题记录中。即历史主题记录中不但包括发送方已发送的主题标识,还包括待跳过的主题标识。上述在进行主题过滤时,需要将各预设主题中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发送方已发送的主题标识以及跳过的主题标识过滤。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接收方返回的响应信息,响应信息携带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
接收方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待发送信息后,接收方可在接收端进行操作,如此,接收端可确定接收方对应的回复信息,基于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生成响应信息,可通过服务器向发送端返回响应信息。即服务器在接收到接收方返回的响应信息后,可将其发送给匿名信息对应的接收方标识,如此,可完成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交互。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发送端,包括以下步骤S310-S340。
S310: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
发送方需要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发送信息时,首先,需要在发送端的即时聊天工具中找到对应可实现上述信息传输方法的功能名称并点击,即可生成主题请求,向服务器发送该主题请求,以请求服务器下发主题。
S320: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请求返回的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服务器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后,响应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给发送方,如此,在发送端,可在该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选择一个作为接收该主题对应标签的接收方标识。
S330:响应对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
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
S340: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
即发送端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后,发送方可对其进行选择,发送端可响应对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并发送给服务器,选择的接收方标识即为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在一个示例中,用户可对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进行点击,可生成携带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信息发送请求,向服务器发送。
上述信息传输方法,在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主题请求返回的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后,可对主题下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择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接收标签的接收者,即可响应对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即可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即主题通过服务器下发,且不再需要通过手动输入想要发送的信息,直接在服务器下发的主题下,选择对应的接收方标识即可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步骤简洁,可避免通过先选择接收方标识再输入要发送的信息的繁琐,便于用户的操作,且有利于增强聊天互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主题以及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包括: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界面请求返回的主题界面,主题界面包括主题以及与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其中,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在本实施中,服务器是通过生成的主题界面将各主题以及与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返回给发送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请求返回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如此,可便于用户区分候选接收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界面请求返回的主题界面还包括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如此,发送方可在主题界面上显示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进行点击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界面请求返回的主题界面之后,还包括步骤:显示主题界面,在一个示例中,主题对应的标签以及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显示在主题界面中。如此,可便于发送方对主题的标签以及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查看。在一个示例中,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也显示在主题界面中,便于用户查看并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题包括标签和主题属性数据,其中,主题属性数据包括所在主题分组标识、主题序号、主题呈现属性中以及主题状态的至少任意一种。将标签显示于主题界面,并将主题属性数据隐藏于主题界面,即主题界面包括主题属性数据,但为了界面的简洁,将主题属性数据隐藏不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对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包括:响应对主题界面中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生成信息发送请求。
发送方在接收到主题界面后,即可对主题界面中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进行选择操作,例如,可以是对候选接收方标识或对应的头像的点击操作,即可生成信息发送请求,该信息发送请求携带选择的接收方标识即选定的接收方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题界面中还包括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
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响应对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的操作,向服务器发送携带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接收服务器响应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返回的更新后的主题界面,更新后的主题界面包括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将主题界面更新为更新后的重新确定的主题界面。
发送方接收主题界面后,在主题界面上显示有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若需要对当前主题下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进行更新,可对该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进行操作,例如,可对其进行点击操作,即可生成携带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向服务器发送该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以请求更新该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下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服务器在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携带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时响应,可基于各更新的好友标识重新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然后将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通过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方。具体地,基于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重新生成主题界面,即重新生成的主题界面(更新后的主题界面),以实现主题界面更新,然后将更新后的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端,发送端即可将原来的主题界面更新为上述更新后的主题界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在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的数量超过第一预设数量时,将该主题对应的第N次获取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N为该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的数量减去第一预设数量。
即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网络传输资源,提高候选接收方标识获取速度,在发送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之前,发送端还需要获得该主题下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可以理解为生成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例如,可对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进行操作,响应对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的操作,生成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且需要判断该主题对应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的数量是否超过第一预设数量,若是,则该主题对应的第N次获取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具体地,将该主题对应的第N次获取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当前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例如,第一预设数量为5,在主题Y下,前5次获取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均是通过发送方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获得,在第6次点击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生成接收方标识更新时,表示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的数量为6,超过5,则将第1次获得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在第11次点击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生成接收方标识更新时,表示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的数量为11,超过5,则将第6次获得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作为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如前,第6次获得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即为第1次获得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依次类推,无论点击多少次(超过第一预设数量)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均无需从服务器再重新拉取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可从之前获得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题界面中还包括主题更新控件。
在本实施例中,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响应对主题更新控件的操作,向服务器发送主题更新请求;接收服务器响应主题更新请求返回的更新后的主题界面,更新后的主题界面包括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该主题对应的候选接收方标识;将主题界面更新为更新后的主题界面。
发送方接收主题界面后,在主题界面上显示有主题更新控件,若需要对当前主题进行更新,可对该主题更新控件进行操作,例如,可对其进行点击操作,即可生成主题更新请求,向服务器发送该主题更新请求,以请求更新主题。服务器在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更新请求时响应,可基于各过滤的主题重新确定主题,并重新确定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然后将重新确定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通过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方。具体地,基于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重新生成主题界面,即重新生成的主题界面(更新后的主题界面),以实现主题界面更新,然后将更新后的主题界面返回给发送端,发送端即可将原来的主题界面更新为上述更新后的主题界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在主题更新请求的数量超过第二预设数量时,显示等待界面,在等待界面中显示倒计时长,并开始倒计时,可方便用户获知等待时长(即冻结时长)以及剩余时长。等待界面中还包括下一次还需等待的提示,在倒计时为零时,即在表示等待完毕,返回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的步骤,重新请求主题,以获取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进行后续的步骤。在主题更新请求的数量未超过第二预设数量时,表示发送方进行主题更新符合要求,则进入向服务器发送主题更新请求的步骤,以向服务器请求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即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频繁请求主题更新,通过第二预设数量对主题更新次数进行限定,在发送主题更新请求之前,发送端还需要获得该主题更新请求(可以理解为生成主题更新请求,例如,可对主题更新控件进行操作,响应对主题更新控件的操作,生成主题更新请求),且需要判断发送方对应的主题更新请求的数量是否超过第二预设数量,若是,则表示发送方更新主题太频繁,此时,显示等待界面,在等待界面中显示倒计时长,并开始倒计时。
例如,第二预设数量可以为6,可通过点击主题更新控件生成主题更新请求,在前6次生成主题更新请求时,均向服务器发送该主题更新请求。在第7次点击主题更新控件时生成主题更新请求时,主题更新请求的数量为7,超过6,则显示等待界面,在等待界面中显示倒计时长,比如20分钟,并开始倒计时,即从20分钟开始倒计时,并在等待界面提示还需等待,在倒计时为零时,即20分钟倒计时完毕时,返回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的步骤,重新请求主题以及各候接收方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响应信息;解析响应信息,获取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
发送方通过服务器向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发送主题下的标签,接收方在接收到标签后,可对发送方进行回复,实现交互。具体地,接收方通过服务器将响应信息返回给发送方,即接收方向服务器发送上述响应信息,服务器可基于匿名信息确定对应的发送方标识,将响应信息返回给该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发送方。发送方在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响应信息时,即可解析响应信息,获取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发送方即可获知接收方回复内容以及自身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在一个示例中,还对该匿名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后续查看。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获取已收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获取各已收标签,显示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对应的接收方为发送方标识。
即在本实施例中,各已收标签包括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可通过点击已收标签的按钮,即响应对已收标签的按钮的操作,可获得已收标签的查看指令,即可获取对应的各已收标签,并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获取发送方标识已收标签的分享指令,基于分享指令以及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生成分享图片,分享图片包括各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以及二维码,二维码包括进入主题界面的入口。
通过分享发送方关联的已收标签,可让他人了解其收到的标签,以增强发送方与分享接收者之间的交流。且分享图片中还包括进入主题界面的入口,将其分享给他人,可邀请他人一起来进行信息的匿名发送,便于他人进行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已收标签还包括该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
还包括:获取好友已收标签的查看指令,显示各好友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好友标识关联的已收标签对应的接收方为各好友标识。
即在本实施例中,不但可查看到自身收到的标签,还可查看好友收到的标签,便于可进一步了解好友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发送方不但可以作为发送信息的一方,也可以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发送方作为发送信息的一方,可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发送请求,以请求服务器向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发送标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发送方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则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接收服务器发送的信息,该信息携带标签(可以是与该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接收方标识中一个接收方标识发送的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例如,可以是上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发送的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交互界面,交互界面中包括标签。
发送方所在的发送端端在获取到标签后,需要对接收到的标签进行查看时,可在接收端的界面上进行查看操作,例如,点击操作,发送端可响应查看操作,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即该查看指令为查看标签的指令。然后基于该查看指令,即可弹出交互界面(比如,聊天界面),在该聊天界面上显示有标签,接收方即可查看到发送方发送的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中还携带该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交互界面的步骤可以包括:获取对于所述匿名信息对应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与匿名信息对应的交互界面。其中,交互界面中还包括匿名信息。
该匿名信息为该接收方标识对应的伪信息,如此,可隐藏其身份,避免发送方获知接收方身份。发送端在获取到标签以及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后,需要对接收到的匿名信息对应的标签进行查看时,可在接收端的界面上对匿名信息进行操作,例如,点击操作,发送端端可响应对匿名信息的操作,获取对于匿名信息的查看指令,即该查看指令为查看匿名信息对应的标签的指令。然后基于该查看指令,即可弹出与匿名信息对应的交互界面(比如,聊天界面),在该聊天界面上显示有匿名信息以及标签,接收方即可查看到发送方发送的标签,以及发送方对应的伪身份信息即匿名信息。
如此,接收服务器转发的接收方匿名发送的标签以及匿名信息,如此,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避免身份的暴露,并可在交互界中显示获得标签和匿名信息,发送方可通过交互界面查看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响应在交互界面中的操作,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基于回复信息生成响应信息;向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
即接收方在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时,可向服务器返回回复信息(例如,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通过服务器可转发至接收方,实现发送方对于接收方的回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所述响应信息还包括接收方标识的匿名信息。即基于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生成响应信息;向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
发送方在上述交互界面上,可与接收方标识对应的伪身份进行交流,但实际服务器是将发送方向接收方的伪身份回复的信息返回至真实的接收方。具体地,发送方可在交互界面上输入回复信息,发送端即可获取用户输入的回复信息。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接收端,包括以下步骤:
S410: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待发送信息携带标签。
其中,标签即为发送方发送信息发送请求中携带的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
S420: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交互界面,交互界面中包括标签。
接收端在获取到标签后,需要对接收到的标签(发送方标识对应发送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进行查看时,可在接收端的界面上进行查看操作,例如,点击操作,接收端可响应查看操作,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即该查看指令为查看标签的指令。然后基于该查看指令,即可弹出交互界面(比如,聊天界面),在该聊天界面上显示有标签,接收方即可查看到发送方发送的标签。
上述信息传输方法,可接收服务器转发的发送方发送的标签,并可在交互界中显示获得标签,接收方可通过交互界面查看发送方发送的标签,实现信息传递的同时,且便于用户查看标签。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发送信息中还携带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解析待发送信息还可以获得上述匿名信息。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对于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交互界面的步骤可以包括:获取对于所述匿名信息对应标签的查看指令,基于查看指令,显示与匿名信息对应的交互界面。其中,交互界面中还包括匿名信息。
匿名信息为发送方标识对应的伪信息,如此,可隐藏发送方身份,避免接收方获知发送方身份。接收端在获取到标签以及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后,需要对接收到的匿名信息对应的标签(即匿名信息对应发送方标识对应发送的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进行查看时,可在接收端的界面上对匿名信息进行操作,例如,点击操作,接收端可响应对匿名信息的操作,获取对于匿名信息的查看指令,即该查看指令为查看匿名信息对应的标签的指令。然后基于该查看指令,即可弹出与匿名信息对应的交互界面(比如,聊天界面),在该聊天界面上显示有匿名信息以及标签,接收方即可查看到发送方发送的标签,以及发送方对应的伪身份信息即匿名信息。
接收服务器转发的发送方匿名发送的标签以及匿名信息,如此,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避免发送方身份的暴露,并可在交互界中显示获得标签和匿名信息,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可通过交互界面交互信息,可增强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匿名信息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
即在本实施例中,匿名信息不是与发送方标识完全无关的,需要基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如此,可在匿名信息中获知发送方的部分真实信息,接收方可基于该匿名信息进行有关猜测,增强交互多样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特征数据可以包括年龄、性别、星座以及与上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之间关联的时长中任意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匿名信息包括匿名标识号,或者匿名名称和匿名头像中至少一种以及匿名标识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响应在交互界面中的操作,确定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基于回复信息生成响应信息;向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
即接收方在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发送方标识对应的主题标识对应的标签时,可向服务器返回回复信息(例如,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通过服务器可转发至发送方,实现接收方对于发送方的回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所述响应信息还包括匿名信息。即基于回复信息以及匿名信息生成响应信息;向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
接收放在上述交互界面上,可与发送方标识对应的伪身份进行交流,但实际服务器是将接收方向发送方的伪身份回复的信息返回至真实的发送方。具体地,接收方可在交互界面上输入回复信息,接收端即可获取用户输入的回复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信息传输方法还包括:将接收的待发送信息中的标签以及匿名信息集中于消息盒子中。
消息盒子,将某一种功能下产生的消息收在一起,收到一个盒子里面,而不是在消息列表中直接展现,用以区分好友、群消息。通过消息盒子的形式提示有收到消息,用户可点击消息盒子显示对应的消息。
下面以一具体实施例对上述信息传输方法的过程加以说明。以匿名信息包括匿名名称、匿名标识号以及匿名头像,发送方为用户A,接收方为用户B。
首先,如图5所示,在发送端或接收端,进入上述信息传输方法所应用于即时聊天工具中的子聊天模块名称对应的信息界面,其中,包括子聊天模块名称对应的功能入口,以及用户A收到的消息,例如,如图5中,昨天收到匿名名称为一个狮子座的男生发送的标签,标签内容为具有画画天赋,后面的提示表示有1条信息未读。昨天还收到有匿名名称为一个深圳的女生发送的成谜于音乐世界的标签。另外,在星期二,用户A收到一个25岁的女生发送的每天抱在健身房的标签,还想好友标识B发送了回复信息(你是谁)。
点击任意一个匿名名称,即可跳转到用户A与该匿名名称对应的聊天界面,例如,对一个狮子座的男生进行点击查看,即可跳转到用户A与一个狮子座的男生的聊天界面,如图6所示,用户A可对未读信息(如,具有画画天赋)进行阅读。在该聊天界面,用户A可在输入框中输入回复信息,例如,你是哪一位?并点击发送,即可将其回复给该匿名名称对应真实的发送具有画画天赋的发送方标识。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匿名名称对应的头像为匿名头像,即避免用户A对知晓发送方身份,而用户A是匿名名称发送的标签的接收者,其头像是用户A的真实头像。
另外,通过图5中子聊天模块名称对应的功能入口的点击,可跳转到主题界面,如图7所示,主题界面中包括了子聊天模块名称、标签(小天使)、4个候选接收方标识的名称(即预设数目为4,分别为好友1的名称、好友2的名称、好友3的名称和好友4的名称)、以及4个候选好友对应的头像。且在主题界面还包括接收方标识更新控件(即图7中名为换一批的控件)以及主题更新控件(即图7中名为下一题的控件)。用户可点击4个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中任意一个,即选择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接收主题界面中小天使标签,即可生成携带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信息发送请求至服务器。例如,选择候选接收方标识4对应的头像,即选定候选接收方标识4为接收小天使标签的接收方,生成携带候选接收方标识4的信息发送请求并向服务器发送。
另外,在图7中,主题界面中还显示有收到的信息的控件(即上述已收标签的按钮),点击该控件,可跳转到标签显示界面,如图8所示,点击该控件后跳转的标签显示界面默认是我收到的标签的界面,即用户A收到的标签的界面,其中,显示用户A收到的标签列表,且显示用户A收到的标签对应的发送方标识的匿名名称以及发送时间,例如,用户A收到一个狮子座的男生于昨天发送的具有画画天赋标签。
另外,在图8的界面中,还包括分享按键(即图8中的分享我的“标签”),即可分享我收到的标签。具体地,基于我收到的标签生成一种分享图片,如图9所示,其中,包括分享者即用户A的头像、用户A收到的各标签以及二维码,识别图8中二维码,可邀请接收分享者一起来使用该子聊天模块进行交流。
点击图8中,好友收到的控件,可跳转到好友收到的标签的界面,如图10所示,其中,包括接收到标签的好友、对应接收到的标签、该标签对应的发送方标识的匿名名称以及接收时间。例如,好有1昨天收到一个认识9个月的男生发送的现在这么优秀以后怎么办的标签。
服务器可以包括Web服务器以及后台服务器,Web服务器分别与发送端以及接收端进行通信,后台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例如,其包括主题管理模块、主题记录模块以及候选人管理模块,Web服务器包括Web模块、消息通道以及匿名模块。
其中,Web模块,用于从主题管理模块中拉取主题,并进行主题过滤。匿名模块,提供隐藏发送方真实身份的服务。消息通道,提供主题可靠触达以及离线支持。
候选人管理模块中记录与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并根据发送方标识进行候选接收方标识的计算。主题管理模块用于存储各预设主题,将其存储于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并管理主题详情。主题记录模块用于记录历史主题记录以及消息记录,即可以记录用户发送过的主题标识以及跳过的主题标识。
其中,主题的表名以及字段定义如下:
表名为:ConfessTopic
字段包括:
ID:唯一索引;
OrderId:排序号;
GrpId:分组ID,用于将Topic(主题)分成多个组;
Labels:该主题的标签;
Attrs:主题呈现属性,客户端根据该字段进行主题呈现;
InUse:主体状态,取值:表示可用的数值,表示不可用的数值。
上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历史主题记录的数据结构定义如下:
表名:ConfessProcess
字段包括:
used_ids:发送过的主题标识列表;
jumped_ids:跳过的主题标识列表;
cooldown_time:冷却时间;
uint32 confess_count:发送次数;
jump_count:跳过次数;
candidates_update_time:候选接收方标识最后更新时间。
下面对发送端(对应发送方,即用户A)、服务器以及接收端(对应接收方,即用户B)之间的交互过程加以具体说明。
如图11所示,首先,用户A进入子聊天模块对应的信息界面,如图5所示。点击图5中子聊天模块名称对应的功能入口,以拉取主题界面。具体地,向Web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Web服务器接收主题请求后响应,从后台服务器中主题记录模块中拉取历史主题记录,即可获知该用户A已发送过的主题标识,还向后台服务器中的后台管理模块中拉取各预设主题,将各预设主题中在历史主题记录中已记录的主题标识对应的主题过滤,即过滤已发送过的主题,并确定当前主题。并向候选人管理模块拉取各候选人标识,各候选人标识为候选人管理模块基于发送方标识计算得到。Web服务器对各候选人标识进行过滤得到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基于当前主题以及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生成主题界面返回给用户A所在的发送端,发送端的用户A接收主题界面,实现主题界面的拉取。
在发送端,显示主题界面,主题界面上显示有当前主题对应的标签以及对应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以及名称。用户A从各候选接收方标识中选择一位进行标签发送,即用户A可点击其中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头像,即可生成信息发送请求,发送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响应该信息发送请求,通过消息通道将信息发送请求中用户A的标识发送给匿名模块,通过匿名模块进行匿名处理,得到用户A的匿名标识号以及匿名名称,再通过消息通道将该匿名标识号和匿名名称,发送给用户B。在用户B所在的接收端,得到匿名标识号和匿名名称,用户B可查看到匿名标识号和匿名名称。用户B在接收端可点击接受的匿名名称,可跳转到与匿名名称对应的聊天界面,用户B可在聊天界面输入回复信息,接收端可基于回复信息、匿名标识号和匿名名称生成响应信息返回给消息通道,消息通道将匿名标识号和匿名名称发送给匿名模块,进行去匿名处理,得到对应的发送方标识即用户A。Web服务器通过消息通道向用户A返回回复信息,完成用户A和用户B之间的信息交互。
另外,在客户端,如发送端或接收端,如图12所示,客户端中设置有消息发送/接收层、数据库存储层、话题消息过滤层以及呈现层。
消息发送/接收层:执行消息包的数据封装和解析,负责将服务器推送的信息解析成客户端可以用来展示的数据结构,同时,将客户端将要发送的信息按照消息协议格式进行封装,转化成便于传输的数据包。
数据库存储层:将消息以好友、会话类型(以匿名传输的消息/以非匿名传输的消息/其他),不区分主题标识,聚合存入数据库表。
话题消息过滤层:依据当前要展示的主题标识,从聚合的消息中,过滤出对应主题标识下的消息列表,用于展示。
呈现层:根据会话类型(匿名/非匿名)展示不同的会话风格,提示用户当前在匿名还是非匿名聊天。
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中,发送方是以匿名形式向选定的接收方发送消息,选定的接收方在于发送方对应的匿名名称的聊天界面中,以匿名方式显示发送方发送的消息,并以非匿名的方式向发送方回复信息,发送方接收该接收方回复的信息后,以非匿名的方式显示接收方回复的信息。
即用户A(发送方)在主题界面的某主题下选择好友用户B发送信息发送请求,服务器创建一条消息,并将用户A的身份以匿名信息封装进消息中,推送给用户B。用户B解包消息,将消息中解出的匿名信息缓存起来(用于后续回复信息中携带)。用户B以匿名的方式呈现用户A发送的消息,使用匿名信息中携带的匿名名称和匿名头像展示在聊天窗口。用户B在某个时机回复用户A消息,并将把之前缓存的匿名信息封装进用户B要回复的消息中,并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将用户B回复的消息推送给用户A。用户A解包消息,并缓存匿名信息。用户A以非匿名的方式呈现消息,使用用户B的真实昵称和真实头像展示在聊天窗口。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发送端10、服务器20或接收端30,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步骤。在计算机设备为发送端10或接收端20时,还可以包括显示屏和输入装置,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接收发送方发送的主题请求,响应所述主题请求从服务器中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一个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给所述发送方,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基于所述发送方的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
接收所述发送方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发送的信息发送请求,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所述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以及选定的接收方标识;
响应所述信息发送请求,确定所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获取所述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所述标签为评论信息,所述匿名信息包括匿名标识号,匿名标识号不是发送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标识号与发送方标识一一对应,唯一对应到发送方标识;
基于所述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
向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接收方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的方式包括:基于所述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确定所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所述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并返回的步骤,包括:
响应所述主题请求,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所述主题,并基于所述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基于所述主题以及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生成主题界面;
向所述发送方返回所述主题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各预设主题中确定主题,包括:
基于各所述预设主题,确定各候选主题,从所述各候选主题中任意选择一个确定为所述主题,各所述候选主题包括各所述预设主题中将历史主题记录中记录的主题过滤后的预设主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方式,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方标识关联的消息记录;
基于所述发送方标识关联的消息记录,确定各所述好友标识分别与所述发送方之间的关联度;
根据各所述关联度,从各所述好友标识中确定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数目为预设数目;
根据各所述关联度,从各所述好友标识中确定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的步骤包括:
确定各所述好友标识中关联度大于第一预设关联度的各预定好友标识;
从各所述预定好友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个预定好友标识作为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
基于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以及该候选接收方标识与所述发送方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各所述好友标识中确定各候选好友标识;
基于所述各所述候选好友标识,确定所述预设数目减一个候选接收方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各候选好友标识的方式,包括:
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不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时,将该分组中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所述候选好友标识;
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且该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与所述发送方标识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时,从各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随机选择一个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将该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中与该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关联的好友标识,确定为各所述候选好友标识;
在该候选接收方标识所在分组属于预先默认创建的分组,且该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与所述发送方标识不关联相同的多人会话组标识时,将各所述好友标识确定为各候选好友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方发送的携带所述主题标识的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
响应所述接收方标识更新请求,基于各更新的好友标识重新确定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各更新的好友标识为各所述好友标识中将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好友标识过滤后的好友标识;
其中,所述主题界面根据所述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更新。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方发送的主题更新请求;
响应所述主题更新请求或在接收到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时,基于各过滤的主题重新确定主题,并重新确定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其中,所述主题界面根据重新确定的主题以及重新确定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更新,各所述过滤的主题为各主题中将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历史主题记录中主题过滤后的主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接收方返回的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携带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对应的回复信息以及所述匿名信息;
向所述匿名信息对应的接收方标识发送所述响应信息。
1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向服务器发送主题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器响应所述主题请求返回的从服务器中各预设主题中确定的一个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基于所述发送方的发送方标识关联的各好友标识确定;
在所述主题下,响应对各所述候选接收方标识中的一个选定的接收方标识的选择操作,作为选定的接收信息的接收方标识,并生成信息发送请求,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携带发送方标识、所述选定的接收方标识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主题标识;
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信息发送请求,所述信息发送请求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确定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获取所述主题标识对应主题中的标签,所述标签为评论信息,所述发送方标识对应的匿名信息发送方标识关联的用户特征数据相关,所述匿名信息包括匿名标识号,匿名标识号不是发送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标识号与发送方标识一一对应,唯一对应到发送方标识,并基于所述标签生成待发送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主题以及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器响应所述主题界面请求返回的主题界面,所述主题界面包括所述主题以及与所述主题对应的各候选接收方标识。
13.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74714.1A CN110572309B (zh) | 2018-06-06 | 2018-06-06 |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74714.1A CN110572309B (zh) | 2018-06-06 | 2018-06-06 |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72309A CN110572309A (zh) | 2019-12-13 |
CN110572309B true CN110572309B (zh) | 2022-03-04 |
Family
ID=68772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74714.1A Active CN110572309B (zh) | 2018-06-06 | 2018-06-06 |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723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77499B (zh) * | 2019-12-27 | 2024-02-09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标签的添加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259221B (zh) * | 2021-04-01 | 2022-09-02 |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 消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800376B (zh) * | 2021-04-15 | 2021-07-13 | 成都万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Http循环请求的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
CN116319643B (zh) * | 2023-02-17 | 2024-07-19 |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消息存储和消息展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7368A (zh) * | 2008-03-26 | 2008-08-2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的用户搜索方法、系统、服务器及客户端 |
CN101277277A (zh) * | 2008-05-19 | 2008-10-01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设置聊天窗口主题的方法与系统 |
CN105516296A (zh) * | 2015-12-03 | 2016-04-2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群组标识图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05592405A (zh) * | 2015-10-30 | 2016-05-18 | 东北大学 | 基于派系过滤和标签传播的移动通信用户群组构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4338B (zh) * | 2009-03-31 | 2014-02-26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订户设备及其订阅管理方法、实时通信方法和系统 |
GB2503704A (en) * | 2012-07-05 | 2014-01-08 | Ibm | Adaptive communication anonymization |
CN103150496B (zh) * | 2013-02-07 | 2015-09-09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主题授权的方法及装置 |
US8676913B1 (en) * | 2013-09-09 | 2014-03-18 | LavaRipples, LLC | Discussion-topic, social network systems |
US20160021038A1 (en) * | 2014-07-21 | 2016-01-21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Chat-based support of communications and related functions |
-
2018
- 2018-06-06 CN CN201810574714.1A patent/CN1105723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7368A (zh) * | 2008-03-26 | 2008-08-2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的用户搜索方法、系统、服务器及客户端 |
CN101277277A (zh) * | 2008-05-19 | 2008-10-01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设置聊天窗口主题的方法与系统 |
CN105592405A (zh) * | 2015-10-30 | 2016-05-18 | 东北大学 | 基于派系过滤和标签传播的移动通信用户群组构造方法 |
CN105516296A (zh) * | 2015-12-03 | 2016-04-2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群组标识图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72309A (zh) | 2019-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08969B2 (en) | Context based virtual area creation | |
US9602447B2 (en) | Context based virtual area creation | |
CN110572309B (zh) | 信息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9003424B1 (en) | Snapshot view of multi-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 | |
US8015246B1 (en) |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hat room with thin walls | |
US7831673B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ing offline chat messages | |
US7627828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raphically representing users of a messaging system | |
US9021372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current display of messages from multiple conversations | |
US9697494B2 (en) | Enhancing user interaction by displaying images from a network | |
US8095595B2 (en) | Summarization of immersive 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 | |
US8989356B2 (en) | Notifying network contacts of inquiries | |
US20090125481A1 (en) | Presenting Media Data Associated with Chat Content in Multi-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s | |
US20080209417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ask collaboration over instant messenger | |
US20110202606A1 (en) | Selective communication of messages | |
US8732591B1 (en) | Annotations of objects in multi-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s | |
US2008001935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
CN109889424A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JP4516207B2 (ja) | 通信仲介方法、仲介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 |
US20140201292A1 (en) | Digital business card system performing social networking commonality comparisions, professional profile curation and personal brand management | |
CN111277487A (zh) | 消息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 |
WO2010085310A2 (en) | Collaborative browsing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 |
CN114124861B (zh) | 消息群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JP7412490B2 (ja) | メッセージと対応するタスクを生成、処理、管理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 | |
US11558333B1 (en) | Organizing self-replying messages | |
CN107409087A (zh) | 在通信环境中背书指示的分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88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