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6497A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36497A CN110536497A CN201910899796.1A CN201910899796A CN110536497A CN 110536497 A CN110536497 A CN 110536497A CN 201910899796 A CN201910899796 A CN 201910899796A CN 110536497 A CN110536497 A CN 1105364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metal
- water
- layer
- inner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FC(F)=C(F)F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60001866 silicon dioxide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82 device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haloperid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2C=CC(Cl)=CC=2)CCN1CCCC(=O)C1=CC=C(F)C=C1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2—Cooling of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包括多层金属筒、上下筒壁连接件和集水器,其中多层金属筒和集水器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由金属内筒、金属中层筒、金属外筒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外侧,其中金属外筒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上设置有通孔,其中金属中层筒下端焊接于通孔上侧,其中金属外筒下端焊接于通孔下侧,所述金属外筒靠近集水器的一端设有出水口,其中出水口与集水器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用到电磁加热技术,目前,电磁加热供暖设备正朝着高效、节能、环保、绿色的方向快速发展。
现有感应加热器的感应线圈自身发热占总发热量的15%到20%,这些发热量通常需要增加冷却装置去回收线圈自身发热量,导致管路结构复杂,不易维护检修;感应线圈工作时带有高压电,绝缘不好处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加热器是将四组感应加热器串联起来,通过环氧树脂绝缘木固定在不锈钢槽钢架上(由于线圈外部磁场没有约束,使用普通碳钢会被加热),每组感应线圈通过软铜排连接起来,感应加热器套在导磁金属管道外侧,导磁金属管道和感应线圈之间是一层绝缘保温材料,每一路感应线圈需要单独冷却。感应加热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感应线圈外接高频交流电,高速变化的磁场内部产生的磁力线切割导磁金属管道时产生无数小涡流,使内部导磁管道迅速加热。现有感应加热方案基本都是采用高频电源,此电源透入深度较小,一般只有1mm到2mm,只能加热金属管道的外壁1mm到2mm深,采用的金属管道管壁太薄机械强度不够,采用的金属管道管壁太厚,热量需要先穿过管壁才能被介质带走,热效率低。
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感应线圈外部磁场没有约束,漏磁大,功率因数低,外部磁场会加热附近导磁性好的金属结构,也会对附近传感器等电路产生信号干扰。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线圈自身的发热量需要单独增加冷却回路,导致结构复杂,或者采用漆包线绕制感应线圈,线圈自身发热量不回收,这些问题都将降低装置整体热效率。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绝缘处理一直都是难点重点,由于外层都有保温材料,某一点发热不能及时散热,高温有可能损坏绝缘,发生事故。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线圈拆卸几乎都需要拆卸主管道,拆卸安装工作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1: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感应线圈外部磁场没有约束,漏磁大,功率因数低,外部磁场会加热附近导磁性好的金属结构,也会对附近传感器等电路产生信号干扰;2: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线圈自身的发热量需要单独增加冷却回路,导致结构复杂,或者采用漆包线绕制感应线圈,线圈自身发热量不回收,这些问题都将降低装置整体热效率;3: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绝缘处理一直都是难点重点,由于外层都有保温材料,某一点发热不能及时散热,高温有可能损坏绝缘,发生事故,现有感应加热方案中线圈拆卸几乎都需要拆卸主管道,拆卸安装工作量大等问题。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上下筒壁连接件和集水器,其中多层金属筒和集水器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由金属内筒、金属中层筒、金属外筒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外侧,其中金属外筒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上设置有通孔,其中金属中层筒下端焊接于通孔上侧,其中金属外筒下端焊接于通孔下侧,所述金属外筒靠近集水器的一端设有出水口,其中出水口与集水器连接,所述金属内筒靠近集水器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连接,所述金属内筒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和金属外筒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所述金属内筒远离集水器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其中金属内筒靠近进水法兰口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焊接于通孔下侧,其中金属外筒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上。
优选的,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优选的,所述封口环氧绝缘板上设有热电偶固定座,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通过热电偶固定座插入导热油中,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可以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其中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包括感应线圈和线圈绝缘支撑件,其中感应线圈选自T2裸铜绞线,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选自聚四氟乙烯圆筒,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套装于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之间,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上布满孔洞,其中T2裸铜绞线缠绕于布满孔洞的聚四氟乙烯圆筒上。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感应线圈的缠绕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上。
优选的,所述线圈绝缘支撑件下端与金属中层筒底部之间设有硅胶垫,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上端通过封口环氧绝缘板限位固定。
优选的,所述集水器远离多层金属筒的一端设有出水法兰口,所述多层金属筒3的出水口为多个,其中多层金属筒的多个出水口分别与集水器通过软管连接。
优选的,一种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上下筒壁连接件将多层金属筒和集水器连接;
步骤2)将发热腔内填充满导热油,并将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其中发热腔与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完全隔离;
步骤3)将多层金属筒的输入端连接进水,一部分水从金属内筒的内层水腔经过上下筒壁连接件流入集水器,另一部分水通过通孔经过金属中层筒和金属外筒之间的外层水腔再经过出水口进入集水器,整个发热腔外表面都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包裹,发热腔内产生的热量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的水流及时带走,将水流加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感应线圈和线圈绝缘支撑件整体浸泡在导热油中,感应线圈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感应线圈的缠绕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上,导热油具有良好了绝缘性,合理的结构设计使感应线圈、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温度均匀,这种设计既解决了感应线圈自身发热冷却的问题,回收线圈自身发热,提高了热效率,又解决了感应加热中绝缘难处理的问题;
(2)本发明感应线圈内外分别有金属内筒和金属中层筒,感应线圈内外都有可加热的导磁金属筒,可以形成闭环磁路,既减少了对周围的磁场干扰又提高了感应加热的功率因数,感应线圈产生的磁感线绝大部分沿此路径分布,大大降低了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对周围金属和电气设备的影响;
(3)本发明将导热油填充发热腔,由于导热油的良好导热性,使发热腔整体温度均匀,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将整个发热腔包裹,发热腔内产生的热量几乎都会导入内外层水腔被水流及时带走,大大提高了整机机构的热效率;
(4)本发明多层金属筒和集水器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连接,由于上下筒壁连接件的内部通孔孔径小于金属内筒的孔径,适当增加了金属内筒水路水阻,使得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水流量分配合理,通过内外层的水路水温温差不大,由于上下筒壁连接件加热器整体结构可便捷的拆卸为上下两段,方便感应线圈的安装、拆卸、检修,大大方便了感应线圈检修。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本发明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法兰口,2、安装底板,3、多层金属筒,4、集水器,5、出水法兰口,6、上下筒壁连接件,7、封口环氧绝缘板,8、感应线圈,9、线圈绝缘支撑件,10、陶瓷铠装热电偶,11、硅胶垫;
3-1、金属内筒,3-2、金属中层筒,3-3、金属外筒,3-4、通孔,3-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实施例4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实施例5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封口环氧绝缘板7上设有热电偶固定座,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通过热电偶固定座插入导热油中,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可以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其中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
实施例6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封口环氧绝缘板7上设有热电偶固定座,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通过热电偶固定座插入导热油中,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可以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其中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包括感应线圈8和线圈绝缘支撑件9,其中感应线圈8选自T2裸铜绞线,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选自聚四氟乙烯圆筒,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上布满孔洞,其中T2裸铜绞线缠绕于布满孔洞的聚四氟乙烯圆筒上。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8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感应线圈8的缠绕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线圈绝缘支撑件9下端与金属中层筒3-2底部之间设有硅胶垫11,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端通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限位固定。
实施例7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封口环氧绝缘板7上设有热电偶固定座,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通过热电偶固定座插入导热油中,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可以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其中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包括感应线圈8和线圈绝缘支撑件9,其中感应线圈8选自T2裸铜绞线,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选自聚四氟乙烯圆筒,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上布满孔洞,其中T2裸铜绞线缠绕于布满孔洞的聚四氟乙烯圆筒上。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8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感应线圈8的缠绕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线圈绝缘支撑件9下端与金属中层筒3-2底部之间设有硅胶垫11,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端通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限位固定。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集水器4远离多层金属筒3的一端设有出水法兰口5,所述多层金属筒3的出水口3-5为多个,其中多层金属筒3的多个出水口3-5分别与集水器4通过软管连接。
优选的,一种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上下筒壁连接件6将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连接;
步骤2)将发热腔内填充满导热油,并将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其中发热腔与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完全隔离;
步骤3)将多层金属筒3的输入端连接进水,一部分水从金属内筒3-1的内层水腔经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流入集水器4,另一部分水通过通孔3-4经过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外层水腔再经过出水口3-5进入集水器4,整个发热腔外表面都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包裹,发热腔内产生的热量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的水流及时带走,将水流加热。
本发明的T2裸铜绞线可用铜棒绕制成螺旋型后代替,用铜棒绕制的工作量较大。
本发明导热油可用其他绝缘性、导热性良好的介质代替。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多层金属筒3共有内层水腔、发热腔、外层水腔三层结构,内层水腔与外层水腔通过通孔3-4连接,进水从进水法兰口1流入后,一部分水从内层水腔经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流入集水器4,另一部分水通过通孔3-4经过外层水腔再经过软管进入集水器4,上下筒壁连接6下端焊接在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由于上下筒壁连接6的内部通孔孔径小于金属内筒3-1的孔径,适当增加了内层水路水阻,使得内外层水流量分配合理,通过内外层的水路水温温差不大;通过上下筒壁连接6整体结构可便捷的拆卸为上下两段,方便感应线圈的安装、拆卸、检修,发热腔与内外层水腔完全隔离,发热腔顶端用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感应线圈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连接中频电源,陶瓷铠装热电偶的固定座也固定在封口环氧绝缘板7上,另一头插入导热油中,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数据传回控制系统;发热腔内填充导热油,由于导热油的良好导热性,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发热腔整体温度均匀,整个发热腔外表面几乎都被内外层水腔包裹,发热腔内产生的热量几乎都会导入内外层水腔被水流及时带走,大大提高了整机机构的热效率;感应线圈内外层都有导磁性良好的金属筒壁,线圈产生的磁感线绝大部分沿此路径分布,大大降低了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对周围金属和电气设备的影响。
所述感应线圈采用T2裸铜绞线,铜绞线按照设计好的匝数和匝间距缠绕在布满孔洞的聚四氟乙烯圆筒上,然后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铜绞线的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线圈绝缘支撑件压在硅胶垫11上,上端通过油口变径法兰7压实固定住,进出T2裸铜绞线连接外部中频电源,整个通电的加热部分整体浸泡在导热油中,导热油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这种设计既解决了感应线圈自身发热冷却的问题,回收线圈自身发热,提高了热效率,又解决了感应加热中绝缘难处理的问题。
上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层金属筒(3)、上下筒壁连接件(6)和集水器(4),其中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之间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多层金属筒(3)由金属内筒(3-1)、金属中层筒(3-2)、金属外筒(3-3)和感应线圈组件,其中金属中层筒(3-2)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内筒(3-1)外侧,其中金属外筒(3-3)同轴套装密封固定于金属中层筒(3-2)外侧,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同轴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其中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所述金属内筒(3-1)上设置有通孔(3-4),其中金属中层筒(3-2)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上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通孔(3-4)下侧,所述金属外筒(3-3)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出水口(3-5),其中出水口(3-5)与集水器(4)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靠近集水器(4)的一端通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连接,所述金属内筒(3-1)内部空间形成内层水腔,其中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的空间形成发热腔,其中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空间形成外层水腔,其中发热腔内密封填充有导热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筒(3-1)远离集水器(4)的一端设有进水法兰口(1),其中金属内筒(3-1)靠近进水法兰口(1)的一侧套装焊接有安装底板(2),所述安装底板(2)焊接于通孔(3-4)下侧,其中金属外筒(3-3)下端焊接于安装底板(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筒壁连接件(6)下端焊接于金属内筒(3-1)顶端内部,其中上下筒壁连接件(6)上端通过外螺纹与集水器(4)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腔顶端设有封口环氧绝缘板(7)作为顶盖板,其中感应线圈组件进出线抽头穿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引出外接中频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环氧绝缘板(7)上设有热电偶固定座,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通过热电偶固定座插入导热油中,其中陶瓷铠装热电偶(10)可以实时监控导热油温度,其中导热油的传热系数K=150~200w/m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组件包括感应线圈(8)和线圈绝缘支撑件(9),其中感应线圈(8)选自T2裸铜绞线,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选自聚四氟乙烯圆筒,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套装于金属内筒(3-1)和金属中层筒(3-2)之间,所述聚四氟乙烯圆筒上布满孔洞,其中T2裸铜绞线缠绕于布满孔洞的聚四氟乙烯圆筒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8)通过耐高温的四氟乙烯扎带沿感应线圈(8)的缠绕路径固定在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绝缘支撑件(9)下端与金属中层筒(3-2)底部之间设有硅胶垫(11),其中线圈绝缘支撑件(9)上端通过封口环氧绝缘板(7)限位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器(4)远离多层金属筒(3)的一端设有出水法兰口(5),所述多层金属筒(3)的出水口(3-5)为多个,其中多层金属筒(3)的多个出水口(3-5)分别与集水器(4)通过软管连接。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上下筒壁连接件(6)将多层金属筒(3)和集水器(4)连接;
步骤2)将发热腔内填充满导热油,并将感应线圈组件两端外接中频电源,其中发热腔与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完全隔离;
步骤3)将多层金属筒(3)的输入端连接进水,一部分水从金属内筒(3-1)的内层水腔经过上下筒壁连接件(6)流入集水器(4),另一部分水通过通孔(3-4)经过金属中层筒(3-2)和金属外筒(3-3)之间的外层水腔再经过出水口(3-5)进入集水器(4),整个发热腔外表面都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包裹,发热腔内产生的热量被内层水腔和外层水腔的水流及时带走,将水流加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99796.1A CN11053649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99796.1A CN11053649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36497A true CN110536497A (zh) | 2019-12-03 |
CN110536497B CN110536497B (zh) | 2024-04-12 |
Family
ID=68669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99796.1A Active CN11053649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36497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5395A (zh) * | 2011-08-22 | 2012-01-18 | 张家港市鹏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感应加热辊 |
CN103561491A (zh) * | 2013-11-05 | 2014-02-05 | 倪伟杰 | 电磁加热装置 |
CN106998600A (zh) * | 2017-03-17 | 2017-08-01 | 广西善创科技有限公司 | 水汽分离一体式高频蒸汽发生器 |
CN107060712A (zh) * | 2017-04-24 | 2017-08-18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井下电磁感应稠油加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
CN206890645U (zh) * | 2017-06-22 | 2018-01-16 | 宁夏凌丰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的电磁采暖系统 |
CN207518886U (zh) * | 2018-03-05 | 2018-06-19 | 山东节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 |
CN108518851A (zh) * | 2018-06-12 | 2018-09-11 | 佛山市共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可靠的感应加热装置 |
CN109631315A (zh) * | 2018-12-20 | 2019-04-16 | 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和一种即热式电磁热水器 |
CN110167224A (zh) * | 2019-05-29 | 2019-08-23 | 南通盛邦制辊有限公司 | 一种稳流电磁加热装置及电磁加热辊 |
CN210536971U (zh) * | 2019-09-23 | 2020-05-15 | 西安慧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 |
-
2019
- 2019-09-23 CN CN201910899796.1A patent/CN1105364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5395A (zh) * | 2011-08-22 | 2012-01-18 | 张家港市鹏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感应加热辊 |
CN103561491A (zh) * | 2013-11-05 | 2014-02-05 | 倪伟杰 | 电磁加热装置 |
CN106998600A (zh) * | 2017-03-17 | 2017-08-01 | 广西善创科技有限公司 | 水汽分离一体式高频蒸汽发生器 |
CN107060712A (zh) * | 2017-04-24 | 2017-08-18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井下电磁感应稠油加热装置及加热方法 |
CN206890645U (zh) * | 2017-06-22 | 2018-01-16 | 宁夏凌丰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的电磁采暖系统 |
CN207518886U (zh) * | 2018-03-05 | 2018-06-19 | 山东节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金属管绕制线圈的电磁加热辊 |
CN108518851A (zh) * | 2018-06-12 | 2018-09-11 | 佛山市共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可靠的感应加热装置 |
CN109631315A (zh) * | 2018-12-20 | 2019-04-16 | 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和一种即热式电磁热水器 |
CN110167224A (zh) * | 2019-05-29 | 2019-08-23 | 南通盛邦制辊有限公司 | 一种稳流电磁加热装置及电磁加热辊 |
CN210536971U (zh) * | 2019-09-23 | 2020-05-15 | 西安慧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36497B (zh) | 2024-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15187B (zh) | 用于接收磁场并用于通过磁感应产生电能尤其被车辆使用的接收装置 | |
CN103202096B (zh) | 用于电热管道的感应加热器系统 | |
RO109264B1 (ro) | Aparat pentru incalzirea unui fluid | |
CN105485891A (zh) | 闭合磁路感应加热器 | |
CN107039808B (zh) | 接触件温升控制方法、接触件金属液冷器及连接器 | |
CN101929729A (zh) | 电磁感应式快速加热水装置 | |
CN105065836B (zh) | 智能输液管道的加热系统 | |
US20110180531A1 (en) | Induction heater having flexible geometry | |
CN105090668B (zh) | 传输管道的智能加热系统 | |
CN101220740A (zh) | 空心抽油杆电加热装置 | |
CN202562006U (zh) | 即热式电磁热水器感应加热线圈 | |
CN201652823U (zh) | 电磁感应式快速加热水装置 | |
CN201234366Y (zh) | 防爆石油电磁加热器 | |
CN204987424U (zh) | 工频感应户式电磁锅炉 | |
CN210601555U (zh) | 一种节能变频电磁加热蒸汽机 | |
CN105072728B (zh) | 一种磁屏蔽管式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 |
CN110536497A (zh)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及加热方法 | |
CN211693976U (zh) | 高效保温给水管道 | |
CN209131135U (zh) | 一种工频感应户式电磁锅炉 | |
CN205579946U (zh) | 一种电磁感应式加热器 | |
CN210536971U (zh) | 一种双层高效感应加热器 | |
CN208369881U (zh) | 一种专用线缆 | |
CN212511776U (zh) | 电磁感应加热结构 | |
CN204031495U (zh) | 一种中频加热棒的结构 | |
CN115854545A (zh) | 一种即热式的管道电加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