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4597A - 屏蔽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屏蔽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04597A CN110504597A CN201910392876.8A CN201910392876A CN110504597A CN 110504597 A CN110504597 A CN 110504597A CN 201910392876 A CN201910392876 A CN 201910392876A CN 110504597 A CN110504597 A CN 1105045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inner casing
- shielded connector
- wire
- shield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屏蔽连接器,其无需担心电磁波从外壳的外周泄漏或侵入。连接器(10)能够安装于屏蔽电缆(1)的终端。连接器(10)具备多个触头(11)、内壳(2)以及外壳(3)。各触头(11)与各芯线(1a)连接。内壳(2)安装有多个触头(11),外壳(3)覆盖内壳(2)的周围。内壳(2)具有从外周凹陷的凹陷部(2d),外壳(3)具有能够与凹陷部(2d)嵌合的凸部(3b)。通过使凸部(3b)与凹陷部(2d)嵌合,能够限定内壳(2)相对于外壳(3)在轴向上的定位。凹陷部(2d)密闭外壳(3)的外周,因此不必担心电磁波从外壳(3)的外周泄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的结构,其能够安装于屏蔽电缆的终端,该屏蔽电缆具备芯线被绝缘包覆的一根以上的电线、覆盖电线的编织线、以及包覆编织线的绝缘护套。
背景技术
屏蔽线能够针对在导线中传输的电信号屏蔽不需要的电磁波。作为这样的屏蔽线的代表性屏蔽线,公知有作为屏蔽电缆的一种的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一般由芯线(导线)、作为包围芯线的绝缘体的一种的介电体、覆盖介电体的编织线、以及包覆编织线的绝缘护套构成。
近年来,在向安装于汽车的电气设备等传输电信号的线束中,由于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且能够传输高频信号,因此,经常使用安装于屏蔽电缆的终端的屏蔽连接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屏蔽连接器,该屏蔽连接器构成为具有:触头(内导体端子),其与芯线连接;圆柱状的内壳(介电体),在其内部安装有触头;以及圆筒状的外壳部(外导体端子),其覆盖内壳的周围。内壳(介电体)具有将触头(内导体端子)与外壳部(外导体端子)之间保持为绝缘状态的功能(屏蔽功能)。在外壳部的基端下表面,形成有锁定片,该锁定片形成为能够向上方挠曲变形。锁定片能够与突出设置在内壳体(介电体)的基端下表面的锁定突部卡合,内壳体(介电体)能够保持在外壳部内。由此,能够相对于外壳部(外导体端子)进行内壳体(介电体)在轴向上的定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圆筒状的外壳部(外导体端子)通过具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的弯曲加工而与同轴电缆的压接部一起一体地形成。因此,锁定片会在上述板状部件中经过制作使悬臂状态的规定形状(例如矩形)的端部向上弯曲的矛状形状的加工,因此,在外壳部会形成有比较大的开口部。
此外,在外壳部(外导体端子)上,向下方切割并立起地形成有用于限制向连接器壳体内的插入方向的稳定器,通过切割和立起而形成了开口部。而且,在外壳部(外导体端子)的左右两侧壁上形成有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弹性接触的舌片状的接触片,因此存在沿着接触片呈缝状开口的部分。
如上所述,若在圆筒状的外壳部(外导体端子)存在伴随开口部的矛状形状或稳定器、接触片,则存在如下的担心。当传输到配置在屏蔽电缆内部的芯线或电线的信号成为更高频时,担心电磁波经由伴随矛状形状或稳定器、接触片的开口部而泄漏,或导致不需要的电磁波侵入电线。
这样,现有技术的屏蔽连接器在外壳部的圆筒形状中在外周设置有多个比较大的开口部,因此,可能对EMC(电磁场适应性或电磁环境兼容性)的性能造成影响,从而成为需要应对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形的屏蔽连接器,其无需担心电磁波从外壳的外周泄漏或侵入,能够相对于外壳限定内壳在轴向上的定位。
本申请发明人们认为,在内壳设置从其外周凹陷的一个以上的凹陷部,在外壳不设置开口部而设置从其外周向内周侧突出的一个以上的凸部,并通过使凸部与凹陷部嵌合而能够限定内壳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的定位,且无需担心电磁波从外壳的外周泄漏或侵入,基于此,发明了以下所述的新型的屏蔽连接器。
(1)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连接器,其能够安装于屏蔽电缆的终端,该屏蔽电缆具备芯线被绝缘包覆的一根以上的电线、覆盖所述电线的编织线、以及包覆所述编织线的绝缘护套,所述屏蔽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触头,其与所述芯线连接;柱状的内壳,所述触头被安装于该内壳;以及圆筒状的外壳,其覆盖所述内壳的周围,所述内壳具有从其外周凹陷的一个以上的凹陷部,所述外壳在其内壁上具有凸部,该凸部是通过使该外壳的内壁跟随形成于该外壳的外周表面的规定部分的凹部突出而形成的,该凹部在该外壳的径向上较小,所述凸部能够与所述内壳的所述凹陷部嵌合。
(2)优选为,所述内壳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所述凹陷部。
(3)可以是,所述屏蔽电缆由芯线被绝缘包覆的多根电线、对这些电线以束扎状态进行覆盖的编织线、以及包覆编织线的绝缘护套构成,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与所述芯线连接的多个触头。
(4)优选为,所述内壳在其外周的规定部分具有沿着所述内壳的轴向从前表面向后表面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键槽,所述外壳具有键,所述键是通过使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从所述外壳的内周朝向中心部突出而形成的,所述键能够与所述键槽抵接。
(5)优选为,所述外壳在基端部侧具有:第1压接部,其对所述编织线进行压接;以及第2压接部,其与所述第1压接部连续,对所述绝缘护套进行压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外壳内壁的凸部是起因于外壳外周表面的凹部而构成的,在对应的外壳外周部分未形成开口部。当内壳插入到圆筒状的外壳的内部时,外壳内壁的凸部与内壳外周的凹陷部嵌合。因此,能够限定内壳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的定位,并且不必担心电磁波从外壳的外周泄漏或侵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组装图。
图3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了组装屏蔽连接器所具备的外壳之前的状态。
图4A、图4B、图4C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结构的各图,图4A是主视图,图4B是右视图,图4C是沿图4A中的A-A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所具备的外壳的结构的各图,图5A是主视图,图5B是右视图,图5C是俯视图,图5D是仰视图。
图6A、图6B、图6C、图6D、图6E、图6F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所具备的内壳的结构的各图,图6A是主视图,图6B是右视图,图6C是后视图,图6D是俯视图,图6E是仰视图,图6F是立体图。
图7A、图7B、图7C、图7D、图7E、图7F、图7G、图7H及图7J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各图,图7A是对屏蔽电缆进行终端处理前的状态图,图7B是自端面起以规定的长度将绝缘护套剥离后将套环卷绕在编织线的外周上的状态图,图7C是将套环压接在编织线的外周上的状态图,图7D是使编织线折返到套环的外周上的状态图,图7E是自电线的端面起以规定的长度将电线的包覆层剥离的状态图,图7F是将触头的压接部压接在芯线之前的状态图,图7G是将触头的压接部压接在芯线上的状态图,图7H是将多个触头安装于内壳、并将内壳从外壳的后部插入的状态图,图7J是完成了一系列的组装工序的状态图。
标号说明
1:屏蔽电缆;
1a:芯线;
1b:编织线;
1c:绝缘护套;
1w:电线;
2:内壳;
2d:凹陷部;
3:外壳;
3b:凸部;
10:连接器(屏蔽连接器);
11: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屏蔽连接器的结构]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4A~图4C,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屏蔽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0进行说明。连接器10能够安装于屏蔽电缆1的终端。屏蔽电缆1具备多根电线1w、编织线1b以及绝缘护套1c。电线1w具有被绝缘包覆的芯线1a。多根电线1w以被束扎的状态由编织线1b覆盖。编织线1b由绝缘护套1c包覆。
连接器10具备多个触头11、柱状的内壳2以及圆筒状的外壳3。触头11分别与各芯线1a连接(参照图2)。内壳2构成为被外壳3的圆筒形状覆盖的以圆柱为基准的柱状,在内壳2的内部安装有多个触头11(参照图3或图7H)。内壳2的周围被外壳3覆盖(参照图1或图4C)。
在内壳2上,形成有从其外周凹陷的一对凹陷部2d、2d。一对凹陷部2d、2d对置配置。外壳3在内壁上具有能够与一对凹陷部2d、2d嵌合的一对凸部3b、3b。凸部3b、3b是使外壳3的内壁跟随凹部3d、3d(形成于外壳3的外周表面的规定部分,在外壳3的径向上较小)突出而形成的部分(参照图1或图4B、图4C)。多数图中示出了外壳3的外周部分,因此可以说形成有外壳3的外周表面的凹部3d、3d,由此引起的外壳3的内壁上的凸部以标号3b、3b表示。在这样的凸部3b、3b的结构中,在外壳3上不会形成开口部。
当内壳2从图3所示的状态插入外壳3的内部时,能够使凸部3b与凹陷部2d嵌合。由此,能够限定内壳2相对于外壳3的在轴向上的定位(参照图4C)。
根据上述结构,在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为了将内壳2相对于外壳3进行定位,在外壳3的内壁设置有凸部3b、3b,该凸部3b、3b能够与以对置的方式设置在内壳2的外周上的一对凹陷部2d、2d嵌合。这一对凸部3b、3b是使外壳3的内壁跟随凹部3d、3d(形成于外壳3的外周表面的规定部分,在外壳3的径向上较小)突出而形成的部分,从而成为内壳2被外壳3的外周密闭的形态。由此,不必担心电磁波从外壳3的外周泄漏或侵入,或者能够大幅度减少电磁波泄漏或侵入的问题,实现了基于连接器10的高频传输。
(触头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和图3,对实施方式的触头1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与各电线1w对应地配置有4个触头11,对任意1个触头11进行说明。触头11被固定于电线1w的终端。触头11在基端部侧具有压接部11a,在前端部侧具有连接端子部11b。此外,在压接部11a与连接端子部11b之间,设置有外径比相邻的外周大的环形带11c。环形带11c具有用于对触头11在内壳2中进行定位或固定的功能。
压接部11a由导体筒管构成。导体筒管被压接在芯线1a上,触头11与电线1w以能够电连接的方式连接。另一方面,连接端子部11b构成为圆筒状。从连接端子部11b的前表面开口可以导入配置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针状的公型触头。由此,能够将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公型触头与触头11电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触头11表示为母型触头,但触头11也可以由针状的公型触头构成。
触头11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可以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性的展开板进行成型而得到圆筒状的触头。触头11也可以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棒进行加工而得到圆筒状的触头。或者,触头11也可以通过对金属性的展开板进行成型、或加工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棒等,从而得到针形状的触头(针状的公型触头)。
(内壳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或图3以及图4C或图6A~6F,说明实施方式的内壳2的结构。内壳2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对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型,能够得到期望的形状的内壳2。
在此,内壳2具有4个触头容纳孔2h,对任意1个触头容纳孔2h进行说明。能够从触头容纳孔2h的前部侧导入未图示的对方侧触头。能够从触头容纳孔2h的后部侧导入与电线1w连接的状态的触头11。
在将触头11容纳于触头容纳孔2h中的状态下,连接端子部11b配置成与触头容纳孔2h的前表面开口对应。此外,触头容纳孔2h在内壳2的外周侧除了一部分之外开放。由此,能够确认触头11相对于内壳2的容纳状态。
在内壳2的中间部,换言之,在各个触头容纳孔2h的前后中间部,为了对所容纳的触头11进行定位,而设置有被两个U字状凸部2f夹着的形状的凹部(U字状凹部)2g。在U字状凹部2g中嵌合触头11的环形带11c。
内壳2上的一对凹陷部2d、2d分别在沿着两个触头容纳孔2h之间的触头容纳孔2h的前后方向上,以使内壳2的外周的一部分凹陷的形式构成。一对凹陷部2d、2d分别与内壳2的中间部、更具体而言与设置有上述U字状凸部2f及凹部2g的区域相邻地设置。如上所述,这样的一对凹陷部2d、2d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外壳3的内壁的一对凸部3b、3b嵌合。各个凹陷部2d、2d在内壳2的中间部槽部构成,该槽部从能够与外壳3的内壁紧密接触的圆筒外形的一部分中断的端面起形成矩形的槽,随着朝向内壳2的后表面而槽宽稍微变窄,且底部具有纵向较长的梯形(参照图6B、图6F)。
通过上述一对凹陷部2d、2d,内壳2在被从前表面(触头容纳孔2h的前部侧)插入外壳3的压接部侧的开口中时,设置于外壳3的内壁的一对凸部3b、3b与内壳2的一对凹陷部2d、2d接触,如果进一步推进,则达到稳定的嵌合。
此外,内壳2优选在外周的规定部分具有键槽2k。键槽2k构成为:在没有相邻地设置有U字状的凸部2f及凹部2g的、相邻的触头容纳孔2h之间的内壳2的外周上,具有沿着内壳2的轴向而从前表面朝向后表面被切成方形的部分。键槽2k对于使设置于后述的外壳3的键3k抵接是有用的,可以成能够确认内壳2相对于外壳3的位置的要素之一。
即,在组装时,内壳2从外壳3的后部插入内部,从中途起,能够在使键3k与键槽2k抵接的同时(确认抵接的同时),使插入推进。最终,达到内壳2的一对凹陷部2d、2d与外壳3的内壁的一对凸部3b、3b的稳定嵌合。即,键槽2k(以及键3k)辅助内壳2的一对凹陷部2d、2d与外壳3的内壁的一对凸部3b、3b之间的稳定嵌合。
此外,由于键槽2k出现在内壳2的前表面,因此还能够为了使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与连接器10正确地连接,而赋予作为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的键嵌合的键槽的功能。换言之,键槽2k兼具用于内壳2相对于外壳3的定位以及与对方侧连接器的正确连接的功能。
(外壳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或图2以及图4A~4C或图5A~5D,对实施方式的外壳3的结构进行说明。外壳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展开板进行成型从而形成为筒状。
外壳3从前部到后部,经过包括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部31、与内壳2的对位要素的区域311,以一组环形带32、32以及压接部33的连续形态构成。连接部31形成在外壳3的前端部侧,能够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筒状外壳连接。连接部31构成为,在作为引导要素的外周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切口,并且还能够应对连接时的些许位置偏移。在其他例子中,虽然未图示,连接部31也可以采用在外周没有切口的结构。
在外壳3的中间部形成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一组环形带32、32。环形带32用作外壳3相对于未示出的外部壳体的定位要素。在未图示的外部壳体的内部插入外壳3,从外部壳体插入在前端部侧具有U字状的槽的平板状的定位保证部件(未图示),使定位保证部件的前端部侧进入一组环形带32、32之间,由此能够保证外壳3相对于未图示的外部壳体在轴向上的定位。
在上述连接部31与设置有环形带32、32的区域之间,具有区域311,该区域311包括进行与内壳2的对准的对位要素。在该区域311中,如上所述,配置有外壳3的内壁上的与外周表面的一对凹部3d、3d对应的一对凸部3b、3b。此外,在该区域311中,设置有与上述的内壳2的键槽2k抵接的键3k。键3k在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成的外壳3的圆筒形状的接缝处由将延长了规定长度的金属板切成悬臂状态的矩形的端部构成,优选的是成为这样的形态:以不会在外壳3的外周表面产生开口部的方式,使矩形的端部弯曲而从外壳3的内壁突出。或者,重要的是,在该结构的外壳3的表面产生的开口极小,能够忽略高频的泄漏或侵入的影响。
此外,键3k也可以由使外壳3的金属板从外周表面凹陷从而从外壳3的内壁突出的凸部构成。即,键3k能够以与内壁上的对应于外周表面的一对凹部3d、3d的一对凸部3b、3b相同的形态设置。
在外壳3的基端部侧形成有压接部33。压接部33可以划分为第1压接部331和第2压接部332。第2压接部332与第1压接部331连续。另外,图2和图5A~5D示出压接部33在压接前的状态,图1和图4A~4C示出压接部33在压接后的状态。
在第1压接部331中,外壳3被压接在编织线1b上。由此,能够将外壳3与编织线1b电连接。在第2压接部332处,外壳3被压接在绝缘护套1c上。由此,能够将连接器10固定于屏蔽电缆1的终端。
(屏蔽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接着,参照图7A~7H及图7J,说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首先,对图7A所示的屏蔽电缆1进行终端处理。如图7B所示,从屏蔽电缆1的端面以规定的长度剥离绝缘护套1c,并且在露出的编织线1b的基端部侧卷绕带状的金属套管12。接着,如图7C所示,将金属套管12压接在编织线1b上。
接着,如图7D所示,将编织线1b翻回到金属套管12的外周。接着,如图7E所示,从各个电线1w的端面以规定的长度剥离包覆层,使芯线1a露出。以上结束了屏蔽电缆1的终端处理。接着,如图7F所示,使芯线1a贯插或抵接于触头11的压接部11a。接着,如图7G所示,将压接部11a压接在芯线1a上。
接着,如图7H所示,将多个(4个)触头11安装于内壳2。接着,从图7H所示的状态,将内壳2插入外壳3的内部,之后,将压接部33压接在屏蔽电缆1的终端(参照图7J)。这样,结束一系列的组装工序。
[屏蔽连接器的作用]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4C所示,当内壳2被插入到外壳3的内部时,凸部3b与凹陷部2d嵌合,彼此的位置稳定。由此,能够限定内壳2相对于外壳3在轴向上的定位。
参照图1至图6A~6F,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通过能够限定内壳2相对于外壳3在轴向上的定位的凹陷部2d和凸部3b,而能够用外壳3密闭内壳2。由此,不必担心电磁波从外壳3的外周泄漏或侵入。
参照图2或图3,当将内壳2从外壳3的后部插入外壳3的内部时,键3k与键槽2k抵接并啮合,由此,相对于外壳3,能够限定内壳2绕轴向的定位。此外,键槽2k出现在内壳2的前表面,还能够赋予作为与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上的键嵌合的键槽的功能。由此,能够将连接器10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正确地连接。
参照图1或图2及图4A~4C或图5A~5D,外壳3在基端部侧具备压接部33,压接部33具有延长圆筒形状的形态,对屏蔽电缆1的终端(编织线1b和绝缘护套1c)进行压接,因此连接器10能够可靠地固定屏蔽电缆1的终端,其抗弯曲性也变强。
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公开了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在内壳上设置从外周凹陷的凹陷部,在外壳内壁上,设置封闭外周的同时从外周向内周侧突出的凸部,通过使该凸部与凹陷部嵌合,能够限定内壳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的定位。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可以考虑上述凸部与凹陷部的关系相反的结构。即,可以在内壳上设置从外周突出的凸部,在外壳内壁上设置向外周侧凹陷的凹陷部,通过使凹陷部与凸部嵌合,能够限定内壳相对于外壳在轴向上的定位。
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公开了安装于束扎有多根电线的多芯屏蔽电缆的终端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屏蔽连接器也可以适用于同轴电缆等单线屏蔽电缆。
Claims (6)
1.一种屏蔽连接器,其能够安装于屏蔽电缆的终端,该屏蔽电缆具备芯线被绝缘包覆的一根以上的电线、覆盖所述电线的编织线、以及包覆所述编织线的绝缘护套,
所述屏蔽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触头,其与所述芯线连接;
柱状的内壳,所述触头被安装于该内壳;以及
圆筒状的外壳,其覆盖所述内壳的周围,
所述内壳具有从其外周凹陷的一个以上的凹陷部,
所述外壳在其内壁上具有凸部,该凸部是通过使该外壳的内壁跟随形成于该外壳的外周表面的规定部分的凹部突出而形成的,该凹部在该外壳的径向上较小,所述凸部能够与所述内壳的所述凹陷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具有对置配置的一对所述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电缆由芯线被绝缘包覆的多根电线、对这些电线以束扎状态进行覆盖的编织线、以及包覆编织线的绝缘护套构成,
所述屏蔽连接器具备与所述芯线连接的多个触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在其外周的规定部分具有沿着所述内壳的轴向从前表面向后表面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键槽,
所述外壳具有键,所述键是通过使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从所述外壳的内周朝向中心部突出而形成的,所述键能够与所述键槽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基端部侧具有:
第1压接部,其对所述编织线进行压接;以及
第2压接部,其与所述第1压接部连续,对所述绝缘护套进行压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基端部侧具有:
第1压接部,其对所述编织线进行压接;以及
第2压接部,其与所述第1压接部连续,对所述绝缘护套进行压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4230A JP7128511B2 (ja) | 2018-05-16 | 2018-05-16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JP2018-094230 | 2018-05-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04597A true CN110504597A (zh) | 2019-11-26 |
CN110504597B CN110504597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8585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92876.8A Active CN110504597B (zh) | 2018-05-16 | 2019-05-13 | 屏蔽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28511B2 (zh) |
CN (1) | CN11050459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52509A (zh) * | 2021-02-03 | 2021-06-11 | 成都凯迪飞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航空航天专用机载1394数据总线装配方法 |
CN114614296A (zh) * | 2020-12-08 | 2022-06-10 | Smk株式会社 | 电缆用连接器及电缆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80825A (ja) * | 1995-12-28 | 1997-07-11 | Yazaki Corp | 電線シールド構造 |
JP2006024384A (ja) * | 2004-07-06 | 2006-01-26 | Hitachi Cable Ltd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N103004031A (zh) * | 2010-06-28 | 2013-03-27 |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 具有径向地作用的闩锁装置的插接式连接器 |
CN203631882U (zh) * | 2013-10-24 | 2014-06-04 | 东莞市奕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emi电连接器及其分体式屏蔽壳体 |
CN104979664A (zh) * | 2014-04-04 | 2015-10-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30367U (zh) * | 1989-07-31 | 1991-03-26 | ||
JPH0455428Y2 (zh) * | 1989-12-11 | 1992-12-25 | ||
US4960389A (en) * | 1989-12-20 | 1990-10-02 | Amp Incorporated | Circular DIN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0654242U (ja) * | 1992-12-26 | 1994-07-22 | 株式会社茂治 | コネクタプラグ |
-
2018
- 2018-05-16 JP JP2018094230A patent/JP712851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5-13 CN CN201910392876.8A patent/CN1105045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80825A (ja) * | 1995-12-28 | 1997-07-11 | Yazaki Corp | 電線シールド構造 |
JP2006024384A (ja) * | 2004-07-06 | 2006-01-26 | Hitachi Cable Ltd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N103004031A (zh) * | 2010-06-28 | 2013-03-27 |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 具有径向地作用的闩锁装置的插接式连接器 |
CN203631882U (zh) * | 2013-10-24 | 2014-06-04 | 东莞市奕联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emi电连接器及其分体式屏蔽壳体 |
CN104979664A (zh) * | 2014-04-04 | 2015-10-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组件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14296A (zh) * | 2020-12-08 | 2022-06-10 | Smk株式会社 | 电缆用连接器及电缆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N114614296B (zh) * | 2020-12-08 | 2024-08-09 | Smk株式会社 | 电缆用连接器及电缆用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CN112952509A (zh) * | 2021-02-03 | 2021-06-11 | 成都凯迪飞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航空航天专用机载1394数据总线装配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28511B2 (ja) | 2022-08-31 |
CN110504597B (zh) | 2021-03-09 |
JP2019200898A (ja) | 2019-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739793B2 (ja) | 同軸コネクタ | |
JP7032978B2 (ja) | L形同軸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1098397B1 (en) | Equipment direct-mounting type shiel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 |
US7064266B2 (en) | Shielded connector | |
US11201437B2 (en) | Insulating connector for an electrical cable | |
US20220115822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tructure | |
KR100800789B1 (ko) | 실드 커넥터 | |
CN110504597A (zh) | 屏蔽连接器 | |
CN109698441B (zh) | 同轴线缆用连接器 | |
JP4677318B2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CN114930644A (zh) | 用于设置在屏蔽导线上的插接连接器的张力减轻 | |
JP5325698B2 (ja) | 電線接続ユニット | |
US11742624B2 (en) | High-frequency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s covering cable conductors and terminals | |
JP508693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7212846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5706367A (zh) | 连接器连接结构 | |
JP7315395B2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JP2023018172A (ja) | コネクタ | |
JP3693973B2 (ja) | L字プラグと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 |
JP2021099931A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JP7428633B2 (ja) |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 |
JP2001326034A (ja) | シールド機能を備えた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240347966A1 (en) | Connector | |
JPH10335008A (ja) | 同軸線の成端構造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同軸コネクタ | |
US12266894B2 (en) | Female connector modu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