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501844B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1844B
CN110501844B CN201910796282.3A CN201910796282A CN110501844B CN 110501844 B CN110501844 B CN 110501844B CN 201910796282 A CN201910796282 A CN 201910796282A CN 110501844 B CN110501844 B CN 1105018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microstructures
light
reflecting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962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1844A (zh
Inventor
冯包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962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18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1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1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18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18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主板,导光板主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端面;第一表面为导光板主板的出光面;至少一个光源,位于导光板主板的至少部分侧端面;多个微结构,位于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微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不等于第二反射平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反射光源照射至导光板主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本发明以实现显示装置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显示范围和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防窥显示的应用场景应运而生,在这种场景下,防窥显示可以给观察者提供足够私密的观看体验,大大提高其在特殊显示领域的私密显示效果。
现有已经存在的防窥显示装置大多只能在一侧可见,而另一侧完全不可见,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防窥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以实现显示装置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主板,所述导光板主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出光面;
至少一个光源,位于导光板主板的至少部分侧端面;
多个微结构,位于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不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反射平面和所述第二反射平面反射所述光源照射至所述导光板主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一导光板主板;
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不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
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至少部分侧端面设置至少一个光源;
其中,所述导光板主板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和所述第二反射平面反射所述光源照射至所述导光板主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主板和多个微结构,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导光板主板中,且被位于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的微结构反射。由于微结构的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具有不同的倾斜程度,因此被第一反射平面反射后的出射光与被第二反射平面反射后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不同,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的两侧均存在一定的可见视角范围,且显示装置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S3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S4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背光模组1包括导光板主板11、至少一个光源12和多个微结构13。导光板主板1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侧端面113(图1中示例性地示意出一个侧端面113,导光板主板11可以具有多个侧端面113)。第一表面111为导光板主板11的出光面,也就是说,入射到导光板主板11中的光由第一表面111出射到导光板主板11外,且为显示装置提供照明光束。至少一个光源12位于导光板主板11的至少部分侧端面113。多个微结构13位于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微结构13包括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二反射平面1321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为θ1,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为θ2,θ1不等于θ2,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光源12照射至导光板主板11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主板和多个微结构,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导光板主板中,且被位于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的微结构反射。由于微结构的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二反射平面具有不同的倾斜程度,因此被第一反射平面反射后的出射光与被第二反射平面反射后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不同,从而实现了显示装置的两侧均存在一定的可见视角范围,且显示装置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可见视角的调整。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微结构13包括朝向第一表面111凸起的第一突出部131和第二突出部132,第一反射平面1311为第一突出部131临近第二突出部132一侧且与导光板主板11接触的表面,第二反射平面1321为第二突出部132临近第一突出部131一侧且与导光板主板11接触的表面。第一突出部131与第二突出部132形成V型凹槽。本发明实施例中,微结构13包括朝向第一表面111凸起的第一突出部131和第二突出部132,从而光源1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一表面111发生全反射后可以直接照射到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上,且被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的光线可以由第一表面111直接出射到导光板主板11外,由于无吸光介质存在,提高了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反射效率。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2,微结构13还包括与第一突出部131以及第二突出部132连接的本体部133,本体部133包括远离第一突出部131以及第二突出部132的第三平面1331,第二表面112包括与第一表面11平行的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第三平面1331与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平齐。本发明实施例中,微结构13镶嵌在导光板主板11中,微结构13中远离第一表面11一侧的第三平面1331与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平齐,从而使背光模组1整体平坦,以便于与其他部件的组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4,微结构13还包括与第一突出部131以及第二突出部132连接的本体部133,本体部133包括远离第一突出部131以及第二突出部132的第四平面1332,第二表面112包括与第一表面111平行的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第四平面1332与第一表面111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与第一表面111之间的垂直距离。
示例性地,参考图3和图4,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包括多个凸起结构110。凸起结构110具有朝向所述微结构的V形凸起,凸起结构110一一对应嵌入微结构13内。也就是说,凸起结构110的V形凸起与微结构13的V形凹槽一一对接。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S3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6,微结构13包括朝向第一表面111凸起的第一突出部131和第二突出部132,第一反射平面1311为第一突出部131临近第二突出部132一侧且与导光板主板11接触的表面,第二反射平面1321为第二突出部132临近第一突出部131一侧且与导光板主板11接触的表面。第一突出部131与第二突出部132形成V型凹槽。第一突出部13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平面1311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的第一突出部底面1312,第二突出部13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1321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11一侧的第二突出部底面1322,第一突出部底面1312、第二突出部底面1322以及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三者平齐。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微结构13包括固体材料。背光模组1还包括位于多个微结构13远离导光板主板11一侧的微结构基底14,多个微结构13通过微结构基底14连接为一体。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3固定于微结构基底14的同一侧,多个微结构13通过结构基底14连接为一体,从而使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的间距不易变动。多个微结构13通过结构基底14连接为一体时,可以同时对多个微结构13实现移动等操作,从而无须单独操作每一个微结构13,简化了背光模组1的制备工艺。多个微结构13通过微结构基底14连接为一体时,微结构13以及微结构基底14可以采用同种材料形成,微结构13以及微结构基底14的材料可以包括高反射率的材料,高反射率的材料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金属材料。高反射率的材料的反射率例如可以大于60%。照射到相邻微结构13之间的光线,照射至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处,从而被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处的微结构基底14朝向第一表面111反射,从而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出光效率。示例性地,参考图7,多个微结构13与微结构基底14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例如可以在一个较厚的微结构基底14上进行刻蚀,形成微结构基底14以及位于微结构基底14上的多个微结构13,从而简化了背光模组1的制备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7中所示微结构13均包括固体材料,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微结构13还可以包括气体材料。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S4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和图9,微结构13为导光板主板11上的镂空结构,微结构13对应的镂空结构可以填充氮气或者空气等气体材料。第一反射平面1311以及第二反射平面1321为导光板主板11与气体材料的交界面。本发明实施例中,微结构13为导光板主板11上的镂空结构,从而减少了背光模组1的材料用量,以及减轻了背光模组1的重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微结构13包括设置于第一反射平面1311以及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反射膜层14。反射膜层14可以包括一层或者多层反射膜,用于提高第一反射平面1311以及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反射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微结构13可以包括金属反射材料。金属反射材料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反射平面1311以及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反射率。金属反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银或者铝等。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11,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隙。多个微结构13之间分隔离散设置。由于微结构13的第一反射平面1311以及第二反射平面1321具有光线反射作用,如果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的间距为0,多个微结构13首尾依次接触排列,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不再留有允许光线穿过的空隙,由于光源12发出的光线的能力仅能照射到微结构13上,并被微结构13反射到导光板主体11外,导致与光源12距离较远的位置处将无法获得足够强度的光线,造成导光板主体11与光源12距离较近的位置处出射光强度大,导光板主体11与光源12距离较远的位置处出射光强度小,导致背光亮度不均。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隙,在实现防窥效果的基础上,保证了背光亮度的均匀性。
可选地,参考图11,相邻两个微结构13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为L,L满足: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81
其中,H为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之间的垂直距离,即,H为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平坦部1120之间的垂直距离。n为导光板主板11的折射率。
示例性地,参考图11,光源1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导光板主板11的侧端面113的入射角为β1,光源1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导光板主板11的侧端面113的出射角为α1,光源1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一表面111的入射角为α2(光源1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一表面111发射全反射),在第一表面111发生全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为α3。由图11可知: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91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92
由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93
示例性地,参考图11,光源12沿垂直于第一表面111方向上的长度为h,光源12的发光角度的一半为β4,L1为光源12与导光板主板11的侧端面113之间的垂直距离。由图11可知: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94
h<H(4)
示例性地,β4=60°时,则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095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12,光源12位于导光板主板11的一侧端面113。第一反射平面1311位于同一微结构13中的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光源12之间,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小于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小于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即θ1小于θ2,与第一反射平面1311对应的视角范围小于与第二反射平面1321对应的视角范围。本发明实施例还将所有的光源12设置于导光板主板11的同一侧端面113,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表面111的全反射后便可以照射到第一反射平面1311上,光源1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表面111的全反射后还需要多次反射才能照射到第二反射平面1321上,因此,大视角范围一侧的光强度大于小视角范围一侧的光强度,即与第一反射平面1311对应的视角范围内具有较小的光强度,与第二反射平面1321对应的视角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光强度,从而便于在大视角一侧观察显示装置显示的图像。
可选地,参考图12,多个微结构13随着与光源12距离的增加,设置密度逐渐增加。与光源12距离越近位置处的光强度越大,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至导光板主板11外的光强度越大;与光源12距离越远位置处的光强度越小,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至导光板主板11外的光强度越小。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3随着与光源12距离的增加设置密度逐渐增加,从而在与光源12距离越远位置处增加了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设置密度,增加了反射到导光板主板11外的光强度,使得导光板主板11各个位置处的出射光强度均衡,从而可以为显示装置提供均匀的照明光束。
可选地,参考图12,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101
其中,n为导光板主板11的折射率,θ1为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θ2为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β1为光源1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导光板主板11的侧端面113的入射角,β2为经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的光线在第一表面111的出射角。
示例性地,参考图12,光源1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导光板主板11的侧端面113的出射角为α1,光源1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一表面111的入射角为α2(光源1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一表面111发射全反射),在第一表面111发生全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为α3,光线在第二反射平面1321的反射角为α4,被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至第一表面111的光线的入射角为α5,由图12可知:
l·sinβ1=n·sin α1 (5)
sinα2+sinα3=90° (6)
α1=α3 (7)
α342=90° (8)
α1+2α45=90° (9)
n·sinα5=1·sinβ2 (10)
由公式(5)-公式(10)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111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13,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112
其中,n、θ1、θ2、β1和β2的含义在此不再赘述,β3为经第一反射平面1311反射的光线在第一表面111的出射角。
示例性地,参考图13,光线在第一反射平面1311的反射角为α6,被第一反射平面1311反射至第一表面111的光线的入射角为α7,由图13可知:
α6+90°-α71=90° (11)
α5+2α6+90°-α7=90° (12)
n·sinα7=1·sinβ3 (13)
由公式(11)、(12)(13),以及公式(5)-公式(10)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2181048260000121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14和图15,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以及液晶显示面板2。液晶显示面板2位于背光模组1的出光方向上。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示例性地,显示装置100的第一侧视角范围为Z1,显示装置100的第二侧视角范围为Z2。Z1>Z2。在第一侧视角范围Z1和第二侧视角范围Z2的范围内,用户可以观察到显示装置100示的图像,在第一侧视角范围Z1和第二侧视角范围Z2的范围外,用户可以无法观察到显示装置100显示的图像,从而实现了防窥,丰富了防窥的应用场景。与现有常用的单侧防窥不同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相对两侧可见视角不同实现防窥,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单侧视角可见的显示装置,由于0°视角下不显示图像,而大多数时候用户都习惯于以垂直液晶显示面板2所在平面的方向观察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图像(即0°视角),显示装置设置于用户习惯不匹配,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另外,显示装置在大视角下亮度会降低,且容易出现大视角色偏的现象。故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防窥构思,并基于此防窥构思提供一种可以实现相对两侧可见视角不同的显示装置,并具有0°视角下显示装置显示的图像可见,用户习惯良好,以及亮度高、无色偏的优点。
示例性地,参考图14,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扩散片3和棱镜片4,扩散片3和棱镜片4位于背光模组1与液晶显示面板2之间。扩散片3位于背光模组1与棱镜片4之间。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过程示意图,参考图16、图17和图18,并结合参考图1-图13,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
S110、提供一导光板主板11。
S120、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形成多个微结构13。
微结构13包括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二反射平面1321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第一反射平面131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不等于第二反射平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的夹角。
S130、在导光板主板11的至少部分侧端面113设置至少一个光源12。
其中,导光板主板1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以及连接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的侧端面113。第一表面111为导光板主板11的出光面,第一反射平面1311和第二反射平面1321反射光源12照射至导光板主板11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形成上述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从而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相同的有益效果,即,实现显示装置的一侧可见视角范围大于另一侧的可见视角范围,从而满足防窥需求。
可选地,参考图17,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形成多个微结构13(即步骤S120)包括:
S1211、提供一承载板5,承载板5的工作面设置有多个微结构13。
S1212、通过承载板5将多个微结构13压入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并将承载板5与多个微结构13剥离。
示例性地,可以将设置有多个微结构13的承载板5与导光板主板11对位,并对承载板5加热,以热压的方式将多个微结构13压入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
可选地,参考图18,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形成多个微结构13(即步骤S120)包括:
S1221、在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形成多个微结构13,凸起结构110一一对应嵌入微结构13内。
其中,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包括多个凸起结构13。示例性地,导光板主板11的第二表面112上多个凸起结构13可以通过刻蚀等手段形成。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主板,所述导光板主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出光面;
至少一个光源,位于导光板主板的至少部分侧端面;
多个微结构,位于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不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反射平面和所述第二反射平面反射所述光源照射至所述导光板主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发生全反射后照射在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所述第一表面全反 射后经多次反射照射在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上;
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之间存在间隙;
多个所述微结构随着与所述光源距离的增加,设置密度逐渐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凸起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为所述第一突出部临近所述第二突出部一侧且与所述导光板主板接触的表面,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为所述第二突出部临近所述第一突出部一侧且与所述导光板主板接触的表面;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V型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平坦部;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坦部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四平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第二表面平坦部;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平坦部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为L,L满足:
Figure FDA0003443233400000021
其中,H为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n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包括固体材料;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多个微结构远离所述导光板主板一侧的微结构基底,所述多个微结构通过所述微结构基底连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平面的反射膜层;或者,
所述微结构包括金属反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主板的一侧端面;
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位于同一所述微结构中的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光源之间;
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Figure FDA0003443233400000031
Figure FDA0003443233400000032
其中,n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折射率,θ1为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θ2为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β1为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导光板主板的侧端面的入射角,β2为经所述第二反射平面反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出射角,β3为经所述第一反射平面反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出射角。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上。
11.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导光板主板;
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平面和第二反射平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连接形成V型结构,且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与第一表面的夹角不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夹角;
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至少部分侧端面设置至少一个光源;
其中,所述导光板主板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导光板主板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反射平面和所述第二反射平面反射所述光源照射至所述导光板主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
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发生全反射后照射在所述第一反射平面上;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所述第一表面全反 射后经多次反射照射在所述第二反射平面上;
相邻两个所述微结构之间存在间隙;
多个所述微结构随着与所述光源距离的增加,设置密度逐渐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微结构包括:
提供一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工作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结构;
通过所述承载板将多个所述微结构压入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并将所述承载板与多个所述微结构剥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微结构包括:
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包括多个凸起结构;
在所述导光板主板的第二表面形成多个微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一一对应嵌入微结构内。
CN201910796282.3A 2019-08-27 2019-08-27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5018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6282.3A CN110501844B (zh) 2019-08-27 2019-08-27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6282.3A CN110501844B (zh) 2019-08-27 2019-08-27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1844A CN110501844A (zh) 2019-11-26
CN110501844B true CN110501844B (zh) 2022-05-17

Family

ID=6858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96282.3A Active CN110501844B (zh) 2019-08-27 2019-08-27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18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217B (zh) * 2020-09-10 2023-05-3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拼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609720B (zh) * 2022-03-30 2024-10-25 深圳市光像素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000327A1 (zh) * 2022-06-29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2647C (zh) * 2004-07-31 2008-08-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和背光模块
CN100462798C (zh) * 2004-09-02 2009-02-18 清华大学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TWI360689B (en) * 2004-09-10 2012-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device having same
CN100370329C (zh) * 2004-11-12 2008-02-20 清华大学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1758638A (zh) * 2008-12-24 2010-06-30 台湾铭板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导光板装置
CN109031508B (zh) * 2018-08-17 2020-06-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1844A (zh) 201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394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 apparatus and directional structured optical film
US840058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08914C (zh) 非发射显示器的照明装置
US6104854A (en) Light regulator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10459152B2 (en)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CN111989606A (zh) 照明装置
CN111665591B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CN110501844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KR20030085588A (ko) 전면발광 디스플레이
JPH095739A (ja) 導光シ−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前記導光シ−ト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前記バックライト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201825933A (zh) 具有反射支持結構的多視角顯示器及方法
TWI726251B (zh) 顯示模組
JP20091641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2006114239A (ja) 面状光源用導光体とその製造方法、面状光源、照明装置、看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7013145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JPH09178949A (ja) 平面照明装置
TWI607262B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US7688402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LCD having reflective curved surfaces for forming virtual light sources
JP2010218693A (ja) 点状光源用導光板
JPH04191704A (ja) 面発光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WO1996016348A1 (fr)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JP200725669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87620A (ja) 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H1164641A (ja) 上方照射による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134661A (ja) 面状光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