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462296B - 空调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2296B
CN110462296B CN201880021529.8A CN201880021529A CN110462296B CN 110462296 B CN110462296 B CN 110462296B CN 201880021529 A CN201880021529 A CN 201880021529A CN 110462296 B CN110462296 B CN 1104622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indoor unit
indoo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5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2296A (zh
Inventor
吉冈俊
松本祥志
吾郷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2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2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5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热交换性能高的空调室内单元。在空调室内单元(4)中,在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有热交换器单元(42)的过冷区域(Sc1、Sc2)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利用将调节空气吹出的空调室内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9609号公报)公开了装设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空调室内单元。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正在研究将采用了扁平多孔管的微通道式热交换器装设于空调室内单元。在采用了扁平多孔管的热交换器中,形成有制冷剂流路的分割数不同的热交换区域。此外,在空调室内单元中,由于内部结构等的影响,离心风扇产生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会根据位置而变动较大。因此,在装设有采用了扁平多孔管的热交换器的空调室内单元中,根据内部的风速分布以及热交换器的配置位置,热交换性能有时会大幅地降低。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交换性能高的空调室内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包括:外壳,该外壳设置于室内;风扇,该风扇设置于外壳内;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外壳内并且沿上下排列,该热交换器具有多根扁平多孔管;以及排水盘,该排水盘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下方。此处,热交换器被划分为上侧热交换区域以及下侧热交换器区域。此外,当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使过冷区域形成于下侧热交换区域,该过冷区域由对流动于内部的制冷剂进行过冷的一根以上的上述扁平多孔管构成。此外,排水盘具有底部和壁部,上述底部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下方,上述壁部从底部竖立设置并且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下风侧。此外,在该空调室内单元中,在比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处配置有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由于在比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处配置有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室内”这一用语用于与别的室区别开,不仅包括由壁面划分的室内空间的意思,还包括例如室内天花板的背面侧的空间的意思。
此外,在本发明中,多根扁平多孔管“沿上下排列”的结构是指各扁平多孔管的重心位置沿上下排列的任意结构。因此,在该结构中,不限于以各扁平多孔管的上表面以及/或者下表面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还包括以各扁平多孔管的上表面以及/或者下表面沿着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此外,在该结构中,多根扁平多孔管不限于以沿着垂直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还包括以沿着从垂直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二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
在第二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由于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高的空调室内单元。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三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附近。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气态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区域较大的热交换器配置于排水盘的上方。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四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跨越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的位置。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排水盘的上方配置与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比例较高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五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外壳在下方具有吸出口,风扇是离心风扇,热交换器在外壳内配置成将上述离心风扇围住。
在第五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例如在天花板埋入式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六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外壳在侧方具有吸出口,在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此处,分隔板是用于形成热交换器室和送风室的构件,上述热交换器室与吸出口连通并配置有热交换器,送风室与热交换器室连通并配置有风扇。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例如在管道式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七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作为热交换器,使用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在装设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第七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八观点的空调室内单元中,热交换器单元中的、相对于风扇配置于最下风处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中,在装设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第二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高的空调室内单元。
根据第三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能够将气态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区域较大的热交换器配置于排水盘的上方。
根据第四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能够在排水盘的上方配置与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比例较高的热交换器。
根据第五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例如在天花板埋入式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第六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例如在管道式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第七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在装设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第八观点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在装设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空调室内单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设置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设置式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4的示意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将顶板33拆除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相同实施方式的排泄水接收槽40i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示意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另一示例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第一热交换器5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第二热交换器62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对将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的内部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排水盘40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的风速分布的图。
图15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排水盘40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的空气流的流线分布的图。
图16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平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1A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1A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1B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1D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管道式室内单元4S的示意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相同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S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概况
(1-1)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及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连接而构成。此处,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空调装置1通过包括室内控制部8a以及室外控制部8的控制部8进行各种运转的控制。控制部8根据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各种设备以及阀等进行控制。
另外,此处,对在一台室内单元4连接有一台室外单元2的成对式空调装置1进行了图示,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也可以是一台室外单元连接有多台室内单元的多联式空调装置。
(1-2)空调装置的基本动作
接着,对空调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作为基本动作,空调装置1能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此外,空调装置1也能够进行除霜运转以及回油运转等。上述这些运转通过控制部8进行控制。
(1-2-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构成四通换向阀22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膨胀阀24中受到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液体侧连接管5a而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接着,上述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四通换向阀22而再次被送往压缩机21。
(1-2-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构成四通换向阀22如图1的虚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以及气体侧连接管6a而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被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的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与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a以及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而被送往膨胀阀24。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膨胀阀24中受到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接着,上述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被再次送往压缩机21。
(2)室内单元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除了包括上述基本结构以外,室内单元还具有下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这一用语用于与别的室区别开,不仅包括由壁面划分的室内空间的意思,还包括例如室内天花板的背面侧的空间的意思。
(2-1)室内单元的基本结构
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内,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风扇41、室内热交换器42以及室内控制部8a。
室内风扇41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单元4内。由此,能够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进行热交换。此外,室内风扇41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进行了热交换的室内空气作为供给空气供给至室内。作为室内风扇41,使用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另外,室内风扇41通过能够进行转速控制的室内风扇用马达进行驱动。
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冷却室内空气,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散热器)起作用而加热室内空气。室内热交换器42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以及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关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进一步细节,将在后文描述。
室内控制部8a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8a具有微型计算机以及存储器等,根据设置于室内单元4内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值等控制室内单元4的动作。此外,室内控制部8a与用于对室内单元4进行独立操作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通信,并且与室外控制部8b之间经由传输线进行控制信号的通信。
此外,在室内单元4设有各种传感器。由此,检测出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被吸入室内单元4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等。
(2-2)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能够采用被称为天花板埋入式这一类型的结构。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示意剖视图。此处,图3示出了后述的图4中的A-O-A截面。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的将顶板33拆除后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将室内风扇4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收容至外壳31内。此外,在外壳31的下部安装有排水盘40。
(2-2-1)外壳
外壳31将各种构成设备收容至内部。外壳31主要具有外壳主体31a以及配置于外壳主体31a的下侧的装饰面板32。如图3所示,外壳主体31a配置于要提供调节空气的室内的天花板U。在天花板U形成有开口,在该天花板U的开口插入外壳主体31a。此外,装饰面板32配置成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外壳主体31a是交替形成长边和短边的近似八边形形状的下表面敞开的箱状体。详细而言,外壳主体31a具有顶板33以及侧板34,上述顶板33是长边和短边交替连续而形成的近似八边形形状,上述侧板34从顶板33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侧板34由与顶板33的长边对应的侧板34a、34b、34c、34d以及与顶板33的短边对应的侧板34e、34f、34g、34h构成。此外,侧板34h具有供液体侧连接管5a以及气体侧连接管6a贯穿的部分,能够将制冷剂连通管5、6与室内热交换器42连接。
如图2~图4所示,装饰面板32是俯视观察时为近似四边形形状的板状体,该装饰面板32主要由固定于外壳主体31a的下端部的面板主体32a构成。面板主体32a具有:在该面板主体32a的大致中央处吸入空调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35;以及以在俯视观察时围住吸入口35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将空气吹出至空调室内的吹出口36。吸入口35是近似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在吸入口35设有吸入格栅37和过滤器38,该过滤器38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除去。吹出口36是近似四边环状的开口。在吹出口36设置有水平翼片39a、39b、39c、39d,上述水平翼片39a、39b、39c、39d以与面板主体32a的四边形的各边对应的方式对向空调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
(2-2-2)排水盘
排水盘40是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冷凝而产生的排泄水的构件。排水盘40安装于外壳主体31a的下部。在排水盘40形成有吹出孔40a、40b、40c、40d、40e、40f、40g、吸入孔40h以及排泄水接收槽40i。吹出孔40a~40g以与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连通的方式形成。吸入孔40h以与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连通的方式形成。排泄水接收槽40i形成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侧。此外,在排水盘40的吸入孔40h配置有喇叭口41c,该喇叭口41c用于将从吸入口35吸入的空气朝向室内风扇的叶轮41b进行引导。
如图5所示,排泄水接收槽40i具有底部40t和壁部40w,其中,上述底部40t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方,上述壁部40w从底部40t竖立设置并且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2的下风侧。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用作冷凝器时,形成有对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过冷的由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构成的过冷区域Sc。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构成为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2的过冷区域Sc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作为上述结构,能够列举:整个过冷区域Sc配置于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的结构;过冷区域Sc的一部分配置于上端40u附近的结构;以及过冷区域Sc的一部分配置于跨越上端40u的位置的结构等。
(2-2-3)室内风扇
室内风扇41由离心送风机构成。此处,室内风扇41将室内的空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吸入口35吸入外壳主体31a内,并且经由装饰面板32的吹出口36将上述空气从外壳主体31a吹出。具体而言,室内风扇41具有风扇马达41a和叶轮41b,上述风扇马达41a设置于外壳主体31a的顶板33的中央,上述叶轮41b与风扇马达41a连结而被驱动旋转。叶轮41b具有涡轮叶片。通过上述叶轮41b,空气从下方被吸入叶轮41b的内部,并且吸入后的空气朝向俯视观察时的叶轮41b的外周侧被吹出。
(2-2-4)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42以将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1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弯曲而配置于外壳31内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经由液体侧连接管5a与液态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经由气体侧连接管6a与气态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使从室内风扇41吹出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当制冷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冷却,当制热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加热。
(2-2-4-1)热交换器的基本结构
图6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42中使用的热交换器42a的基本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在图6中,省略了制冷剂管以及连通管等的图示。图7是热交换器42a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示意纵剖视图。
热交换器42a是插入翅片式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主要具有由扁平多孔管构成的传热管421、多个翅片422以及两个集管423、424。
传热管421通过扁平多孔管实现。此处,传热管421的两端分别与各集管423、424连接。此外,传热管421在使平面部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隔着间隔排列配置有多层。具体而言,传热管421具有构成传热面的上下的平面部、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小的制冷剂流路421a。作为制冷剂流路421a,使用了具有内径为1mm以下的圆形或与该圆形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多边形的较小的流路孔的流路。另外,传热管421由铝或铝合金成形。
翅片422插入排列于各集管423、424之间的多层传热管421。详细而言,在翅片422形成有沿水平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多个缺口422a。此外,上述缺口422a的形状与传热管421的截面的外形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将上述缺口422a与传热管421的外表面卡合,从而能够以与传热管421接触的方式插入。另外,翅片422由铝或铝合金成形。此外,翅片422能够采用各种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图8所示的波形形状。
两个集管423、424分别具有下述功能:对传热管421进行支承的功能;将制冷剂引导至传热管421的制冷剂流路421a的功能;使从制冷剂流路421a流出的制冷剂聚集的功能。
(2-2-4-2)热交换器单元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42由将多个上述热交换器42a组合而成的热交换器单元构成。在下述说明中,为了方便,在对热交换器单元进行说明时,标注表示室内热交换器的“符号42”而进行说明。此外,热交换器单元42至少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此处,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与上述热交换器42a相同的结构,为了方便,替换符号而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下述说明中,在对热交换器单元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设为“4”,在对第一热交换器52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替换为“5”,在对第二热交换器62进行说明时,将符号的开头数字替换为“6”。例如,第一热交换器52或第二热交换器62的传热管是与上述传热管421具有相同结构的传热管,因而分别标注“符号521”或者“符号621“进行说明,而非标注符号421。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的结构的示意图。热交换器单元42包括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上述第一热交换器52配置于由室内风扇(风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上风侧,上述第二热交换器62与第一热交换器52并排设置而配置于由室内风扇41产生的空气流的下风侧。此处,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向,其中,上述第一方向D1是从第一热交换器52的第一集管523朝向第二集管524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上述第二方向D2是从第二热交换器62的上侧第三集管523U朝向上侧第四集管624U的制冷剂流的流动方向。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热交换器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62分开进行图示,不过,上述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配置成非常靠近以作为一体而发挥作用(参照图10)。
第一热交换器52具有第一集管523和第二集管524以及第一扁平管组500,其中,上述第一扁平管组500由分别与第一集管523以及第二集管523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传热管)构成。在第一扁平管组500沿上下排列有多根扁平多孔管。此外,在第一扁平管组500中,如图11所示,上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下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
如图11所示,第一集管523具有上侧第一集管523U以及下侧第一集管523L,其中,上侧第一集管523U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下侧第一集管523L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在上侧第一集管523U连接有供气体状制冷剂流动的气体侧连接管6a(气态制冷剂配管)。此外,在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接有连结管525、526。由此,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结。另外,第一集管523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523a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两个部分)。由此,获得上侧第一集管523U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在内部不连通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第二集管524具有上侧第二集管524U以及下侧第二集管524L,其中,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连接,下侧第二集管524L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连接。在上侧第二集管524U连接有连结管525、526。由此,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结。此外,在下侧第二集管524L连接有供液体状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连接管5a。另外,第二集管524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524a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两个部分)。由此,获得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下侧第二集管524L在内部不连通的结构。
连结管525、526是将上侧第二集管524U与下侧第一集管523L连结的配管。另外,在连结管525、526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
第二热交换器62具有第三集管623和第四集管624以及第二扁平管组600,其中,上述第二扁平管组600由分别与第三集管623以及第四集管624连接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构成。在第二扁平管组600沿上下排列有多根扁平多孔管。此外,在第二扁平管组600中,如图12所示,上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下侧的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形成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
如图12所示,第三集管623具有上侧第三集管623U以及下侧第三集管623L,其中,上侧第三集管623U与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连接,下侧第三集管623L与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连接。详细而言,第三集管623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623a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两个部分)。此外,分隔板623a的上侧的空间623g与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连接,该分隔板的下侧的空间623h与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连接。此外,在上侧第三集管623U连接有气体侧连接管6a。此外,在下侧第三集管623L连接有液体侧连接管5a。
如图12所示,第四集管624具有上侧第四集管624U以及下侧第四集管624L,其中,上侧第四集管624U与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连接,下侧第四集管624L与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连接。详细而言,第四集管624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624a上下分隔(此处分隔为两个部分)。此外,分隔板624a的上侧的空间624i与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连接,分隔板624a的下侧的空间624j与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连接。此外,第四集管624具有“折返部”,该“折返部”连结上侧第四集管624U与下侧第四集管624L而使从第三集管623侧流入的制冷剂向第三集管623侧折返。具体而言,作为折返部,第四集管624具有连结上侧第四集管624U与下侧第四集管624L的连结管625。另外,在连结管625安装有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测量器。
(3)特征
(3-1)
在上述热交换器单元42中,第一热交换器52形成有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和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在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配置有与气体侧连接管6a连接的连接口,在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配置有与液体侧连接管5a连接的连接口。此外,第二热交换器62形成有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和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在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配置有与气体侧连接管6a连接的连接口,在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配置有与液体侧连接管5a连接的连接口。
因此,当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热交换区域的内部状态为图13所示的状态,由一根以上的扁平多孔管构成的过冷区域Sc1、Sc2形成于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以及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L。另外,在图13中,区域Sc1、Sc2的阴影表示制冷剂过冷的过冷区域,区域Sh1、Sh2的阴影表示制冷剂过热的过热区域。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空调室内单元)中,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有热交换器单元42的过冷区域Sc1、Sc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与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高的位置处配置有整个过冷区域Sc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作为补充,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可知,在室内单元4中,在排水盘40的上方空间处,空气流的流速(风速)变快。具体而言,排水盘40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的风速分布如图14所示的图表那样示出。此处,在图14中,纵轴表示外壳31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横轴表示风速。从图14可知,在室内单元4中,风速在排水盘40的上方空间变快。另外,排水盘40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的空气流的流线分布如图15所示那样示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的结构中,进行液态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区域(主要是下侧热交换区域500L、600L)配置于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靠下方的位置,进行气态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区域(主要是上侧热交换区域500U、600U)配置于排水盘40的上方空间。总而言之,在将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构成为在空气流的风速较快的排水盘40的上方空间较多地配置有制冷剂的流速较快的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和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从而能够提供热交换效率高的室内单元4。
(3-2)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热交换器52中,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的面积比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500L的面积大。由此,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的制冷剂流路的分割数比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的制冷剂流路的分割数少。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52中,与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U相比,在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处,能够提高制冷剂流速。
此外,当第一热交换器52用作冷凝器时,在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500L形成过冷区域S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与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高的位置处配置有整个过冷区域Sc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对于第二热交换器62,与针对第一热交换器52的讨论相同的讨论也成立。因此,能够提高下侧第二交换器区域600L的传热率。
(3-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外壳31在下方具有吹出口36,室内热交换器42配置成在外壳31内围住离心风扇41。也就是说,如图16所示,室内热交换器4以将俯视观察时的室内风扇41的周围围住的方式弯曲而配置于外壳31内部。因此,例如在天花板埋入式室内单元4中,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3-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由于装设有多个热交换器52、62,因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如图13所示,在配置成在第一热交换器5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的方向D1与在第二热交换器62(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600U)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的方向D2相向的情况下,吹出空气的温度偏差得到抑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能够提供温度偏差较小的吹出空气。
另外,在热交换器单元42具有多个热交换器52、62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热交换器52、62中的、相对于室内风扇41配置于最下风处的热交换器(图13的示例中是第一热交换器52)的过冷区域S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
(4)变形例
(4-1)变形例1A
在上述说明中,使用热交换器单元42作为室内热交换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也可由单一的热交换器构成。例如,如图17、18所示,室内热交换器42也可仅是第一热交换器52或第二热交换器62的结构。在上述结构中,若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第一热交换器52或第二热交换器62的过冷区域Sc1、Sc2的至少一部分,则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4-2)变形例1B
在上述说明中,使用热交换器单元42作为室内热交换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也可由任意结构的热交换器52、62的组合构成。例如,作为热交换器单元42的另一形态,也可以是图19所示的结构。在上述结构中,若在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第一热交换器52或第二热交换器62的过冷区域Sc1、Sc2的至少一部分,则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4-3)变形例1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当室内热交换器42用作冷凝器时,只要过冷区域S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附近即可。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不需要使热交换器单元42的整个过冷区域Sc形成于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可知,如图13所示的那样,在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附近,风速局部变快。因此,即使不在整个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形成过冷区域Sc,只要至少在上端40u附近形成过冷区域Sc,就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过冷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中,当室内热交换器42用作冷凝器时,只要过冷区域S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跨越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的位置即可。通过上述配置,在跨越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的位置处,液态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比例变高,因此,能够增大过冷区域Sc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
(4-4)变形例1D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中,分别在第一热交换器52和第二热交换器62中定义了上侧和下侧,但也可将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单元42作为整体来定义上侧和下侧。具体而言,在热交换器单元42以第一热交换器52与第二热交换器62通过连结管连接的方式一体化的情况下,将与气体侧连接管6a连接的连接口侧定义为“上侧”,将与液体侧连接管5a连接的连接口侧定义为“下侧”。此外,在该情况下,形成为热交换器单元42的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的形态。总而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包括下述形态:即使在单一的第一热交换器52或第二热交换器62中,上侧热交换区域(500U或600U)的面积不比下侧热交换区域(500L或600L)的面积大,但整体而言,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例如,如图20所示的结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包括以第一热交换器52与第二热交换器62通过连结管427、428连接的方式一体化的形态。在上述图20的示例中,仅在第一热交换器52形成过冷区域Sc1、Sc2,但作为热交换器单元42整体而言,构成为如上所定义的、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的形态。
另外,在变形例1D的形态中,较为理想的是,在将热交换器单元42用作冷凝器时,在比下风侧的第二交换器62靠上风侧的第一热交换器52形成过冷区域Sc。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大致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区别于其它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会追加符号S。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S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不同在于室内单元4S的具体形态。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4S采用被称为管道式这一类型的结构。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管道式室内单元4S的示意剖视图。在该管道式室内单元4S中,外壳31S在侧方具有吹出口36S。此外,在管道式室内单元4S中,在外壳31S的内部形成有热交换器室31H和送风室31S,其中,上述热交换器室31H与吹出口36S连通,上述送风室31S隔着分隔板B与热交换器室31H连通。此外,室内热交换器42设置于热交换器室31H。此外,室内风扇41设置于送风室31S。此处,室内热交换器4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室内单元4S中,在比排水盘40S的壁部40Sw的上端40Su低的位置处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2S的过冷区域Sc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下,与在比排水盘40S的壁部40Sw的上端40Su高的位置处配置有整个过冷区域Sc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S中的、多根扁平多孔管“沿上下排列”的结构并非是指以各扁平多孔管的上表面以及/或者下表面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而是指如图21所示那样以扁平多孔管的上表面以及/或者下表面沿着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只要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等,就能够原样装设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热交换器等。
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42S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如图22所示的那样,多根扁平多孔管以沿着从垂直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排列。只要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热交换器等,就能够使流速快的空气流经过热交换区域,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2S可以是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也可以是单一热交换器。关于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就是说,在装设了由多个热交换器52S、62S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42S的情况下,与单一热交换器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在流动于第一热交换器52S的内部的制冷剂流的方向D1与流动于第二热交换器62S的内部的制冷剂流的方向D2相向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吹出空气的温度偏差。
另外,在热交换器单元42具有多个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相比于下风侧的热交换器,在上风侧的热交换器形成过冷区域。此外,较为理想的是,相比于下风侧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上风侧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配置于比排水盘40的壁部40w的上端40u的位置。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将本发明应用至天花板埋入式以及管道式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适用于装置整体配置于天花板的下方的、被称为天花板悬挂式的空调装置。
符号说明
4 室内单元(空调室内单元);
4S 室内单元(空调室内单元);
31 外壳;
31S 外壳;
31H 热交换器室;
31W 送风室;
36 吹出口;
36S 吹出口;
40 排水盘;
40S 排水盘;
40t 排水盘的底部;
40w 排水盘的壁部;
40u 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
41 室内风扇(风扇);
41S 室内风扇(风扇);
42 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热交换器);
42S 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单元(热交换器);
52 第一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62 第二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500U 上侧第一热交换区域(上侧热交换区域);
500L 下侧第一热交换区域(下侧热交换区域);
600U 上侧第二热交换区域(上侧热交换区域);
600L 下侧第二热交换区域(下侧热交换区域);
B 分隔板;
Sc 过冷区域;
Sc1 过冷区域;
Sc2 过冷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9609号公报。

Claims (8)

1.一种空调室内单元(4、4s),包括:
外壳(31、31S),所述外壳设置于室内;
风扇(41、41S),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热交换器(42、42S、52、62),所述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沿上下排列,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多个扁平多孔管;以及
排水盘(40、40S),所述排水盘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
所述空调室内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被划分为上侧热交换区域(500U、600U)以及下侧热交换区域(500L、600L),
当所述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使过冷区域(Sc、Sc1、Sc2)形成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所述过冷区域对流动于所述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并且所述过冷区域由一根以上的所述扁平多孔管构成,
所述排水盘具有底部(40t)和壁部(40w),所述底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所述壁部从所述底部竖立设置并且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风侧,
在比所述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40u)低的位置处配置有所述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比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的面积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附近。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跨越所述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下方具有吹出口(36),
所述风扇是离心风扇,
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外壳内配置成将所述离心风扇围住。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在侧方具有吹出口(36S),
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热交换器室(31H)和送风室(31W),所述热交换器室与所述吹出口连通,所述送风室通过分隔板(B)与所述热交换器室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室,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送风室。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由多个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单元中的、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最下风处的热交换器的过冷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排水盘的壁部的上端低的位置。
CN201880021529.8A 2017-03-27 2018-03-06 空调室内单元 Active CN110462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205 2017-03-27
JP2017061205 2017-03-27
PCT/JP2018/008552 WO2018180279A1 (ja) 2017-03-27 2018-03-06 空調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296A CN110462296A (zh) 2019-11-15
CN110462296B true CN110462296B (zh) 2021-05-28

Family

ID=63675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1529.8A Active CN110462296B (zh) 2017-03-27 2018-03-06 空调室内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32656A1 (zh)
EP (1) EP3604969A4 (zh)
JP (1) JPWO2018180279A1 (zh)
CN (1) CN110462296B (zh)
WO (1) WO2018180279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4211A (ja) * 2003-11-30 2005-06-23 Toshiba Kyaria Kk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60026A (zh) * 2009-06-19 2012-05-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JP2013083419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3396065U (zh) * 2012-04-26 2014-0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室内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4937353A (zh) * 2013-04-30 2015-09-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WO2016174830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91129B2 (ja) * 2003-12-19 2009-07-0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506609B2 (ja) * 2005-08-08 2010-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製造方法
JP4715971B2 (ja) * 2009-11-04 2011-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室内機
JP2011099609A (ja) 2009-11-05 2011-05-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079857B2 (ja) * 2010-09-16 2012-1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3083420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US9234673B2 (en) * 2011-10-18 2016-01-12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subcooling circuit
AU2014319777B2 (en) * 2013-09-11 2016-02-11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6038192A (ja) * 2014-08-11 2016-03-2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7076431B (zh) * 2014-11-04 2019-07-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4211A (ja) * 2003-11-30 2005-06-23 Toshiba Kyaria Kk 天吊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60026A (zh) * 2009-06-19 2012-05-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天花板嵌入式空调装置
JP2013083419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3396065U (zh) * 2012-04-26 2014-01-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室内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4937353A (zh) * 2013-04-30 2015-09-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WO2016174830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04969A4 (en) 2020-04-01
EP3604969A1 (en) 2020-02-05
WO2018180279A1 (ja) 2018-10-04
JPWO2018180279A1 (ja) 2019-12-19
CN110462296A (zh) 2019-11-15
US20200232656A1 (en) 2020-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6026B (zh) 热交换器单元
JP5423792B2 (ja)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US8205470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WO2013160957A1 (ja) 熱交換器、室内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499762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544756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9027614A (ja)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0462296B (zh) 空调室内单元
WO2022158574A1 (ja) 熱交換器
JP2018162964A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CN2141481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27285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JP7357137B1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689195U (zh) 挂式空调
WO2020136797A1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049043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KR20000003899U (ko) 패키지 에어컨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