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6316B -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36316B CN110436316B CN201910623463.6A CN201910623463A CN110436316B CN 110436316 B CN110436316 B CN 110436316B CN 201910623463 A CN201910623463 A CN 201910623463A CN 110436316 B CN110436316 B CN 1104363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pe
- hoisting
- car body
- car
- hoisting ro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将曳引机装设在安装梁,便于曳引机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使得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第二吊挂组件,从而使得轿厢本体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也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使得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通过曳引绳,对轿厢进行提拉,实现轿厢在井道内垂直升降的运输工具,主要运用于多层建筑中载客或者载运货物。传统轿厢的吊挂机构直接将曳引绳设置在轿厢的顶部或者底部,无法对曳引绳进行隐藏,导致曳引绳直接暴露在外,从而导致曳引绳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比如,雨水腐蚀、日照老化、风化侵蚀等,如此,严重影响电梯正常使用。同时,当电梯作为观光梯使用时,电梯的外观结构设计要求则非常高,因此,如何最大化合理设计轿厢的吊挂机构已成为观光梯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于如何合理隐藏曳引绳更是成为各大电梯生产厂家面临的一个棘手课题。此外,传统轿厢的吊挂机构在提拉轿厢过程中不稳定,很容易导致轿厢无法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能够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有利于曳引绳得到有效防护;同时,也有利于稳定提拉轿厢。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轿厢的吊挂机构,包括: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用于装设在安装梁上;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分别用于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连接;及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二曳引绳均绕设在所述曳引机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二曳引绳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传动配合。
上述的轿厢的吊挂机构,将曳引机装设在安装梁,便于曳引机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使得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第二吊挂组件,从而使得轿厢本体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也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分别与轿厢本体错开分布,有利于对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的移动,从而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进而有利于曳引绳得到有效防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吊挂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轮、第一反绳轮及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吊挂组件包括第二导向轮、第二反绳轮及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反绳轮与所述第二反绳轮分别用于连接在所述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用于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二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第一绳头板、及与所述第一绳头板配合的第一绳头楔套,所述第一绳头板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第二绳头板、及与所述第二绳头板配合的第二绳头楔套,所述第二绳头板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轿厢的吊挂机构还包括张紧轮组,所述张紧轮组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二曳引绳分别张紧在所述张紧轮组上。
一种轿厢,包括轿厢本体、安装梁及以上所述的轿厢的吊挂机构,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所述曳引机装设在所述安装梁上。
上述的轿厢,采用以上的轿厢的吊挂机构,将曳引机装设在安装梁,便于曳引机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使得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第二吊挂组件,从而使得轿厢本体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也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分别与轿厢本体错开分布,有利于对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的移动,从而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进而有利于曳引绳得到有效防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轿厢还包括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上设有第一曳引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有第二曳引通道、及与所述第二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槽沿着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一曳引通道,并与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二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二曳引通道,并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一吊挂组件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轿厢本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吊挂组件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另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梁包括架机梁、及装设在所述架机梁上的主机底座,所述曳引机装设在所述主机底座上。
一种电梯系统,包括第三曳引绳、第三吊挂组件、对重及以上所述的轿厢,所述第三曳引绳绕设在所述曳引机上,所述第三曳引绳与所述第三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三吊挂组件与所述对重连接。
上述的电梯系统,采用以上的轿厢的吊挂机构,将曳引机装设在安装梁,便于曳引机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使得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第二吊挂组件,从而使得轿厢本体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分别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也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分别与轿厢本体错开分布,有利于对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的移动,从而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进而有利于曳引绳得到有效防护,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吊挂组件包括第三导向轮、第三反绳轮及第三固定结构,所述第三导向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三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第三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三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三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梯系统还包括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三支撑柱上设有第三曳引通道,所述对重与所述第三反绳轮均位于所述第三曳引通道内,所述第三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三曳引通道中,并与所述第三反绳轮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一个张紧轮的电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两个张紧轮的电梯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梯系统,110、轿厢的吊挂机构,111、曳引机,112、第一曳引绳,113、第二曳引绳,114、第一吊挂组件,1141、第一导向轮,1142、第一反绳轮,1143、第一固定结构,11431、第一绳头楔套,11432、第一绳头板,115、第二吊挂组件,1151、第二导向轮,1152、第二反绳轮,1153、第二固定结构,11531、第二绳头楔套,11532、第二绳头板,116、张紧轮组,120、轿厢本体,130、第三曳引绳,140、第三吊挂组件,141、第三导向轮,142、第三反绳轮,143、第三固定结构,1431、第三绳头楔套,1432、第三绳头板,150、对重,160、第一支撑柱,170、第二支撑柱,180、第三支撑柱,190、安装梁,191、主机底座,192、架机梁、193、导向轮梁,194、井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轿厢的吊挂机构110,包括:曳引机111、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第一曳引绳112及第二曳引绳113。曳引机111用于装设在安装梁190上。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用于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连接。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均绕设在曳引机111上,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一吊挂组件114传动配合,第二曳引绳113与第二吊挂组件115传动配合。
上述的轿厢的吊挂机构110,将曳引机111装设在安装梁190,便于曳引机111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111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使得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120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120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120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也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与轿厢本体120错开分布。相比于传统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将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位于轿厢本体120的两侧,避免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上的隐藏结构直接影响轿厢本体120的移动,如此,通过该轿厢的吊挂机构110,极大方便曳引绳的隐藏操作;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在隐藏过程中,可将隐藏结构套设在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一曳引绳112外、第二吊挂组件115与第二曳引绳113外;或者将隐藏结构套设在第一吊挂组件114的一部分结构与第一曳引绳112外、第二吊挂组件115的部分结构与第二曳引绳113外。
还需说明的是,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绕设在曳引机111上时,第一曳引绳112在曳引机111上的缠绕方向与第二曳引绳113在曳引机111上的缠绕方向一致,这样,使得曳引机111能够控制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一起进行卷起或者拉伸操作,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稳定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一吊挂组件114包括第一导向轮1141、第一反绳轮1142及第一固定结构1143。第二吊挂组件115包括第二导向轮1151、第二反绳轮1152及第二固定结构1153。第一反绳轮1142与第二反绳轮1152分别用于连接在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上。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二导向轮1151用于分别间隔设置在安装梁190上。第一曳引绳112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一导向轮1141、第一反绳轮1142上,且通过第一固定结构1143用于固定在安装梁190上。第二曳引绳113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二导向轮1151、第二反绳轮1152上,且通过第二固定结构1153用于固定在安装梁190上。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二导向轮1151上,将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稳定分布在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上;再通过第一固定结构1143与第二固定结构1153,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一端与第二曳引绳113一端稳定固定,从而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在卷起或者拉伸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反绳轮1142与第二反绳轮1152上下移动。如此,通过合理设计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的结构,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稳定提拉轿厢本体120。其中,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反绳轮1142与第二反绳轮1152改变轿厢的曳引比,减小曳引机111的输出功率和力距,使得轿厢本体120移动更加稳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曳引绳112绕设在第一导向轮1141后,与第一反绳轮1142连接;第二曳引绳113绕设在第二导向轮1151后,与第二反绳轮1152连接。当然,第一曳引绳112绕设在第一导向轮1141后,也可以直接与轿厢本体120的一侧连接;同样,第二曳引绳113绕设在第二导向轮1151后,也可以直接与轿厢本体120的另一侧连接。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2,第一固定结构1143包括第一绳头板11432、及与第一绳头板11432配合的第一绳头楔套11431。第一绳头板11432用于设置在安装梁190上。第二固定结构1153包括第二绳头板11532、及与第二绳头板11532配合的第二绳头楔套11531。第二绳头板11532用于设置在安装梁190上。如此,通过第一绳头楔套11431与第一绳头板11432配合,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一端更加稳定固定在安装梁190上,以便轿厢本体120移动更加稳定;同样,通过第二绳头楔套11531与第二绳头板11532配合,使得第二曳引绳113一端更加稳定固定在安装梁190上,以便轿厢本体120移动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3及图4,轿厢的吊挂机构110还包括张紧轮组116。张紧轮组116用于设置在安装梁190上。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张紧在张紧轮组116上。如此,通过张紧轮组116,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处于张紧状态,从而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的提拉效果更佳。
可选地,请参考图3与图4,张紧轮组116可包括一个张紧轮,也可以包括两个张紧轮。当张紧轮组116包括一个张紧轮时,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则分别绕在张紧轮的相对两侧上;当张紧轮组116包括两个张紧轮时,两个张紧轮间隔设置在安装梁190上,第一曳引绳112绕在其中一个张紧轮上,第二曳引绳113绕在另一个张紧轮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轿厢,包括轿厢本体120、安装梁190及以上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轿厢的吊挂机构110。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连接在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曳引机111装设在安装梁190上。
上述的轿厢,采用以上的轿厢的吊挂机构110,将曳引机111装设在安装梁190,便于曳引机111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111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使得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120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120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120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也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与轿厢本体120错开分布,有利于对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120的移动,从而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进而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轿厢还包括第一支撑柱160与第二支撑柱170。第一支撑柱160上设有第一曳引通道、及与第一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一导槽。第二支撑柱170上设有第二曳引通道、及与第二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二导槽。第一导槽沿着第一支撑柱160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导槽沿着第二支撑柱170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曳引绳112穿入第一曳引通道,并与第一吊挂组件114传动配合,第二曳引绳113穿入第二曳引通道,并与第二吊挂组件115传动配合,第一吊挂组件114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导槽与轿厢本体120的一侧连接,第二吊挂组件115的部分通过第二导槽与轿厢本体120的另一侧连接。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柱160与第二支撑柱170均为中空结构,在轿厢构建过程中,将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穿入第一曳引通道、第二曳引通道中,并分别与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传动配合,如此,使得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得到有效隐藏,从而使得曳引绳得到良好防护,避免曳引绳因直接暴露而容易损坏,同时,将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隐藏至第一支撑柱160与第二支撑柱170内,极大提高了轿厢整体外观效果。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需要与轿厢本体120连接,因此,本实施例在第一支撑柱160、第二支撑柱170上分别设置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使得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伸出,并与轿厢本体120连接。此外,由于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分别沿着第一支撑柱160、第二支撑柱170的高度方向设置,因此,本实施例的轿厢本体120既能够沿着第一支撑柱160的高度方向或者第二支撑柱170的高度方向移动,又能在第一导槽或第二导槽导正下,使得移动过程更加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第一支撑柱160的高度方向与第二支撑柱170的高度方向,以图3为例,第一支撑柱160的高度方向应理解为图3中S1表示的方向;第二支撑柱170的高度方向应理解为图3中S2表示的方向。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吊挂组件114包括第一导向轮1141、第一反绳轮1142及第一固定结构1143。第二吊挂组件115包括第二导向轮1151、第二反绳轮1152及第二固定结构1153。第一反绳轮1142位于第一曳引通道内,且伸出第一导槽与轿厢本体120连接,第二反绳轮1152位于第二曳引通道内,且伸出第二导槽与轿厢本体120连接;第一曳引绳112绕设在第一导向轮1141上后,穿入第一曳引通道内,并绕设在第一反绳轮1142上,第一曳引绳112穿出第一曳引通道后,通过第一固定结构1143固定在安装梁190上。第二曳引绳113绕设在第二导向轮1151上后,穿入第二曳引通道内,并绕设在第二反绳轮1152上,第二曳引绳113穿出第二曳引通道后,通过第二固定结构1153固定在安装梁190上。如此,本实施例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使得轿厢整体结构更加整洁;同时,也使得曳引绳得到全面隐藏,从而使得曳引绳得到更全面防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安装梁190包括架机梁191、及装设在架机梁191上的主机底座193。曳引机111装设在主机底座193上。如此,通过安装梁190,使得曳引机111稳定安装,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的移动更加稳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梁190的材料可为槽钢、工字型钢、H型钢或其他型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安装梁190还包括导向轮梁192。导向轮梁192装设在架机梁191上,且导向轮梁192用于间隔设置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二导向轮1142,如此,使得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二导向轮1142对曳引绳进行稳定导向。当然,本实施例的架机梁191上也可以设置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二导向轮114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电梯系统100,包括第三曳引绳130、第三吊挂组件140、对重150及以上实施例中的轿厢。第三曳引绳130绕设在曳引机111上,第三曳引绳130与第三吊挂组件140传动配合。第三吊挂组件140与对重150连接。
上述的电梯系统100,采用以上的轿厢的吊挂机构110,将曳引机111装设在安装梁190,便于曳引机111得到有效固定、支撑;接着,通过曳引机111分别拽拉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使得第一曳引绳112、第二曳引绳113分别带动第一吊挂组件114、第二吊挂组件115,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得到有效提拉。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连接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轿厢本体120上受到的提拉力关于轿厢本体120对称分布,如此,使得轿厢本体120在提拉过程中保持受力平衡,从而使得轿厢本体120稳定运行。同时,正由于第一吊挂组件114与第二吊挂组件115分别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也位于轿厢本体120的相对两侧,这样,使得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分别与轿厢本体120错开分布,有利于对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二曳引绳113进行隐藏操作时不影响轿厢本体120的移动,从而便于有效隐藏曳引绳,进而有利于改善轿厢的整体外观。此外,通过第三曳引绳130与第三吊挂组件140,使得对重150与轿厢本体120形成稳定的电梯系统100,从而有利于电梯系统100稳定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曳引绳130在曳引机111上的缠绕方向分别与第一曳引绳112在曳引机111上的缠绕方向、第二曳引绳113在曳引机111上的缠绕方向均相反,如此,保证轿厢本体120的移动方向与对重150的移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与图2,第三吊挂组件140包括第三导向轮141、第三反绳轮142及第三固定结构143。第三导向轮141设置在安装梁190上。第三反绳轮142与对重150连接,第三曳引绳130一端依次绕设在第三导向轮141、第三反绳轮142上,且通过第三固定结构143固定在安装梁190上。如此,通过第三导向轮141、第三反绳轮142及第三固定结构143,使得第三曳引绳130提拉对重150更加稳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结构143包括第三绳头板1432、及与第三绳头板1432配合的第三绳头楔套1431。第三绳头板1432设置在安装梁190上。如此,通过第三绳头楔套1431与第三绳头板1432配合,使得第三曳引绳130一端更加稳定固定在安装梁190上,以便轿厢本体120移动更加稳定。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导向轮1141、第二导向轮1151及第三导向轮141分别为独立的轮;或者,第一导向轮1141与第三导向轮141为同一个轮,即,第一曳引绳112与第三曳引绳130共用一个轮进行导向;又或者,第二导向轮1151与第三导向轮141为同一个轮,即,第二曳引绳113与第三曳引绳130共用一个轮进行导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电梯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支撑柱180。第三支撑柱180上设有第三曳引通道。对重150与第三反绳轮142均位于第三曳引通道内。第三曳引绳130穿入第三曳引通道中,并与第三反绳轮142配合。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三支撑柱180为中空结构,而对重150、第三反绳轮142及第三曳引绳130均位于第三支撑柱180内,如此,使得电梯系统100整体外观更加简洁,美观,极大符合观光梯的设计要求。同时,将对重150、第三反绳轮142及第三曳引绳130均位于第三支撑柱180内,使得对重150、第三反绳轮142及第三曳引绳130均得良好的防护,有利于电梯系统100稳定运行。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梁190架设在第一支撑柱160、第二支撑柱170及第三支撑柱18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电梯系统100还包括井道结构194,轿厢本体120、第一支撑柱160、第二支撑柱170、第三支撑柱180及安装梁190均安装在井道结构194内。其中,井道结构194可以为全混凝土井道,也可以为钢柱式井道或混凝土和钢柱结合式井道结构194。其中,钢柱或者混凝土部分可以承受电梯的静载和动载压力,而建筑物本身的框架可以负载整个电梯的承重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轿厢的吊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用于装设在安装梁上;
第一吊挂组件与第二吊挂组件,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分别位于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连接;及
第一曳引绳与第二曳引绳,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二曳引绳均绕设在所述曳引机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二曳引绳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一曳引绳在所述曳引机上的缠绕方向与所述第二曳引绳在所述曳引机上的缠绕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吊挂组件包括第一导向轮、第一反绳轮及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吊挂组件包括第二导向轮、第二反绳轮及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反绳轮与所述第二反绳轮分别用于连接在所述轿厢本体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一导向轮与所述第二导向轮用于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二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的吊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第一绳头板、及与所述第一绳头板配合的第一绳头楔套,所述第一绳头板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第二绳头板、及与所述第二绳头板配合的第二绳头楔套,所述第二绳头板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的吊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紧轮组,所述张紧轮组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一曳引绳与所述第二曳引绳分别张紧在所述张紧轮组上。
4.一种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本体、安装梁及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轿厢吊挂机构,所述轿厢还包括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上设有第一曳引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有第二曳引通道、及与所述第二曳引通道连通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槽沿着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一曳引通道,并与所述第一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二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二曳引通道,并与所述第二吊挂组件传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挂组件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轿厢本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吊挂组件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导槽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另一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梁包括架机梁、及装设在主机底座,所述曳引机装设在所述主机底座上。
7.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曳引绳、第三吊挂组件、对重及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轿厢,所述第三曳引绳绕设在所述曳引机上,所述第三曳引绳与所述第三吊挂组件传动配合,所述第三吊挂组件与所述对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吊挂组件包括第三导向轮、第三反绳轮及第三固定结构,所述第三导向轮设置在所述安装梁上,所述第三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第三曳引绳一端依次绕设在所述第三导向轮、所述第三反绳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三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三支撑柱上设有第三曳引通道,所述对重与所述第三反绳轮均位于所述第三曳引通道内,所述第三曳引绳穿入所述第三曳引通道中,并与所述第三反绳轮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井道结构,所述轿厢本体、所述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三支撑柱及所述安装梁均安装在井道结构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23463.6A CN110436316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23463.6A CN110436316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6316A CN110436316A (zh) | 2019-11-12 |
CN110436316B true CN110436316B (zh) | 2021-06-04 |
Family
ID=68430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23463.6A Active CN110436316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3631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1045A (ja) * | 1997-07-01 | 1999-01-26 | Hitachi Ltd | 小型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の支持方法 |
WO2005047161A1 (ja) * | 2003-11-17 | 2005-05-2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08120478A (ja) * | 2006-11-09 | 2008-05-29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FI124541B (fi) * | 2011-05-18 | 2014-10-15 | Kone Corp | Hissijärjestely |
EP2816000A1 (en) * | 2013-06-18 | 2014-12-24 | Kone Corporation | An elevator car and an elevator |
CN104690835A (zh) * | 2013-12-09 | 2015-06-10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料输送装置、骨料输送和存储系统及搅拌站 |
CN205222363U (zh) * | 2015-11-09 | 2016-05-11 | 云南信达富士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升降辅助装置 |
CN109969912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双对重吊挂的电梯 |
CN108249264A (zh) * | 2018-03-12 | 2018-07-06 | 吴江骏达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用升降机 |
CN108439138A (zh) * | 2018-05-16 | 2018-08-24 | 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能够隐藏钢丝绳的强制式电梯结构 |
CN208413572U (zh) * | 2018-06-12 | 2019-01-22 | 许昌昌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别墅电梯用升降装置 |
-
2019
- 2019-07-11 CN CN201910623463.6A patent/CN11043631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6316A (zh) | 2019-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17166U (zh) | 一种2:1悬挂系统的背包式电梯 | |
JP2000034072A (ja) |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据付装置 | |
CN104760870A (zh) | 双主机驱动电梯 | |
CN209383241U (zh) | 曳引比6:1的重载型电梯结构 | |
CN210795435U (zh) | 一种同步施工升降机 | |
CN110436316B (zh) | 电梯系统、轿厢及其吊挂机构 | |
US11358835B2 (en) | Method for roping an elevator | |
JP2011213420A (ja)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 |
CN102408052A (zh) |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206872222U (zh) | 一种新型无对重强制驱动家用电梯 | |
CN110397245B (zh) | 井道结构、吊挂装置及电梯系统 | |
CN101774502A (zh) | 一种可节省空间的家用电梯 | |
CN205367499U (zh) | 一种双梁起重机及其起升台车 | |
CN208980118U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绳头固定装置 | |
CN211338424U (zh) | 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 | |
CN201850027U (zh) |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203451184U (zh) | 一种大载荷高处作业吊篮悬挂机构 | |
CN109969912A (zh) | 一种双对重吊挂的电梯 | |
CN215797807U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布置结构 | |
CN201850035U (zh) | 曳引机位于井道顶部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 |
CN2394883Y (zh) | 一种背包式曳引电梯 | |
CN2271519Y (zh) | 导轨附墙式升降机 | |
CN219669886U (zh) | 一种高稳定性井道式施工升降机 | |
CN210029656U (zh) | 一种电梯结构 | |
CN218841421U (zh) | 一种能够减少电梯安装顶层高度的钢带绕绳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