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5462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95462B CN110295462B CN201910223998.4A CN201910223998A CN110295462B CN 110295462 B CN110295462 B CN 110295462B CN 201910223998 A CN201910223998 A CN 201910223998A CN 110295462 B CN110295462 B CN 1102954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ead
- sewing
- supply
- sewing machine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4—Automatic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能够减少在利用切线装置将缝线切断之后缝线余量不均的情况,能够防止在开始下次缝制时发生缝制不良。缝纫机具有供给部。供给部具有驱动器,供给部能够利用驱动器的动力,将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缝纫机的控制部通过控制缝制部的驱动,来在布料形成线迹。控制部在使控制缝制部的驱动停止之前,使控制切线装置的驱动开始。控制部在控制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供给部的驱动,来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控制部在控制供给部的驱动将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之后,使控制缝制部的驱动停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能够控制缝制时的面线张力的缝纫机。例如,日本特许公开1997年第220391号公报所公开的缝纫机具有线轮、磁滞制动器和马达。磁滞制动器具有输出轴。线轮固定于磁滞制动器。线轮缠绕有面线。由操作者将面线张力输入到缝纫机。当马达驱动时,缝纫机执行缝制动作。在马达驱动时,面线绕经线轮,线轮与面线的移动量相应地进行旋转。通过缝纫机向磁滞制动器供给电流,从而针对线轮欲旋转的动作产生制动力。磁滞制动器的制动扭矩施加针对面线的抽出方向的张力。缝纫机通过控制向磁滞制动器供给的电流来控制制动扭矩,来控制面线张力。
上述缝纫机在缝制结束时将面线切断。在该情况下,在切断之后残留于机针的面线余量比较多时,在开始下次缝制时,面线有可能在布料的下方打结成团。在切断之后残留于机针的面线余量比较少时,在开始下次缝制时,面线有可能从机针脱出。上述缝纫机在要将面线切断时会进行控制,以降低磁滞制动器的制动扭矩,从而来降低面线张力。被切断后残留于机针的面线的余量是由下述各张力来决定的:伴随着对磁滞制动器的制动扭矩进行控制所产生的张力;由缝纫机的预张紧装置所赋予的张力;以及伴随着在将面线切断时包含面线的供给路径上的阻力在内的、因切线装置的动作施加给面线的阻力所产生的张力。该张力比较低,有可能不稳定。例如,在要将面线切断时张力过高的情况下,面线在进行切断之前就已经断了,或在切断之后从机针脱出。在要将面线切断时张力过低的情况下,线轮进行空转,使过多的面线缠绕于线轮。因此,切断之后残留于机针的面线的余量不均,在开始下次缝制时有可能发生缝制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能够减少在利用切线装置将缝线切断之后缝线余量不均的情况,能够防止在开始下次缝制时发生缝制不良。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具有:缝制部,其具有针杆,该针杆装配有机针,且该针杆能够上下运动,该缝制部能够利用所述机针在布料形成线迹;夹线盘,在该夹线盘缠绕有缝线;切线装置,其能够在所述针杆的下方将所述缝线切断;及控制部,其用于控制所述缝制部和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该缝纫机的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供给部,该供给部具有驱动器,该供给部能够利用所述驱动器的动力,将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所述控制部作为缝制控制部、切线控制部、供给控制部及停止控制部发挥功能,该缝制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缝制部的驱动,在所述布料形成所述线迹,该切线控制部用于使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开始,该供给控制部用于在由所述切线控制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所述供给部的驱动,来将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该停止控制部用于在由所述供给控制部控制所述供给部的驱动将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之后,使由所述缝制控制部控制的所述缝制部的驱动停止。在该情况下,缝纫机在控制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供给部的驱动,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利用切线装置将缝线切断时的缝线张力因所供给的规定量的缝线变得稳定。因此,缝纫机能够减少在利用切线装置将缝线切断之后缝线余量不均的情况,能够防止在开始下次缝制时发生缝制不良。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所述驱动器为马达,该马达具有输出轴,该输出轴以所述夹线盘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夹线盘,该马达通过借助所述输出轴使所述夹线盘转动,从而对所述缝线赋予张力,所述供给控制部在由所述切线控制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控制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夹线盘向所述缝线的供给方向转动,将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在该情况下,缝纫机能够通过控制马达的驱动来使夹线盘转动,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由于驱动器为马达,因此,缝纫机能够比较准确地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对缝纫机而言,与将供给部以与夹线盘相独立的方式设置在缝线的供给路径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供给路径附近的结构较为简单。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还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用来输入要向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供给的所述规定量,所述控制部还能够作为线量获取部和计算部发挥功能,该线量获取部用于获取所述输入部所输入的所述规定量,该计算部用于对向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供给所述线量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所需的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的旋转量进行计算,所述供给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控制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输出轴旋转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来的所述旋转量。在该情况下,缝纫机能够将输入部所输入的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操作者能够在考虑到缝制条件的基础上设定最佳的规定量。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中,所述供给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且是在将所述缝线切断之前,将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在该情况下,缝纫机能够在控制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且是在将缝线切断之前,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对缝纫机而言,相比于在控制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且是在缝线被切断之后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的情况,能够利用所供给的规定量的缝线,可靠地使在利用切线装置将缝线切断时的缝线张力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供给机构60的剖视图。
图3是夹线马达16的输出轴18和线圈33的示意图。
图4是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的图表。
图6A~图6D是表示旋梭39对面线6进行捕捉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针杆11的针杆运动曲线、挑线杆51的挑线杆线量曲线、旋梭39的梭子线量曲线的说明图。
图8是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夹线马达驱动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上下。图1所示的缝纫机1是用于在布料99形成打结线迹的打结机。
参照图1~图6A,说明缝纫机1的大致构造。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是缝纫机1的底座,其设置于水平地延伸的工作台。机座部2具有机座主体部7和筒状机座部8。机座主体部7呈大致箱状。筒状机座部8从机座主体部7向前方延伸。机座主体部7的内部和筒状机座部8的内部是相互连通的。筒状机座部8在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针板26。由操作者将布料99载置于针板26。针板26具有容针孔。支柱部3从机座主体部7的后部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且与机座部2相对。机臂部4的前端部为顶端部5。顶端部5具有右壁部5A和贯通孔5B(参照图2)。右壁部5A是顶端部5的位于右侧的壁部。贯通孔5B沿左右方向贯通右壁部5A。
如图4所示,缝纫机1具有控制装置30、操作部46和踏板38。控制装置30固定在工作台的下表面。控制装置30用于控制缝纫机1的动作。操作部46固定在工作台的上表面。操作部46具有显示部48和操作钮47。显示部48能够显示各种信息。操作钮47能够检测到操作者输入的各种信息。操作钮47包含电源钮。
如图1所示,缝纫机1具有缝制机构12。缝制机构12具有针杆11,该针杆11装配有机针10,且该针杆11能够上下运动,该缝制机构能够利用机针10在布料99形成线迹98(参照图6A)。缝制机构12具有主马达27(参照图4)、上轴15、连杆、挑线机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梭子驱动机构和送布装置20。主马达27被支承在机臂部4的后部。上轴15在机臂部4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轴15的后端部借助联轴器与主马达27的输出轴相连结。上轴15能够在主马达27的驱动下进行旋转。上轴15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彼此在同一轴线上。上轴15在后端部附近具有曲柄部。曲柄部相对于上轴15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轴线偏心。连杆在支柱部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杆的上端部以该连杆能够相对于曲柄部转动的方式与该曲柄部相连结。连杆能够伴随着上轴15的转动,进行往复运动。
挑线机构和针杆上下运动机构被顶端部5所支承。挑线机构具有挑线曲柄和挑线杆51。挑线曲柄与上轴15的前端部相连结。挑线杆51设于挑线曲柄。通过挑线曲柄与上轴15一起旋转,从而挑线杆51与针杆11的上下运动相连动地进行上下运动。挑线杆51具有面线穿孔。挑线杆51保持穿在面线穿孔中的面线6。面线6(参照图6A)从面线供给源陆续放出,并经由后述的供给机构60,放出到挑线杆51的面线穿孔。
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具有针杆曲柄连杆、针杆11等。针杆曲柄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挑线曲柄相连结,且沿上下方向延伸。针杆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针杆曲柄连杆相连结。针杆11的下端装配有机针10。机针10在下端具有针眼10A(参照图6A)。能够将经由挑线杆51的面线穿孔的面线6穿在机针10的针眼10A中,从而机针10保持该面线6。通过针杆曲柄连杆利用挑线曲柄的旋转进行往复运动,从而针杆11与机针10一起上下运动。
梭子驱动机构设于机座部2的内部,其具有下轴和旋梭39。下轴在机座主体部7的内部和筒状机座部8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转动。下轴借助连结部与连杆相连结,该下轴能够与连杆的往复运动相连动地进行往复转动。
如图6A所示,旋梭39设于下轴的前端部,且处于容针孔的下方。旋梭39能够以下轴为中心转动。旋梭39具有梭尖36(参照图6A)。梭尖36是旋梭39的外周部分中的一部分,其朝向以下轴为中心的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那侧突出。旋梭39中能够装配梭心套32。梭心套32中收容有卷绕有底线9的梭心。梭心套32具有引出部34。能够利用引出部34,将从梭心陆续放出来的底线9引向外侧。
如图1和图4所示,送布装置20具有可动体31、摆动轴、送布台37、摆动马达41、送布板、齿条轴22、移动马达42、压臂23和压布马达43。可动体31以能够前后运动的方式设在机座主体部7的内部。摆动轴是固定于可动体3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其从机座主体部7向上方突出。送布台37在机座主体部7的内部与可动体31相连结,且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于摆动轴。因此,送布台37能够与可动体31一起进行前后运动,并且,能够以摆动轴为中心沿左右方向摆动。摆动马达41与送布台37相连结。通过摆动马达41进行驱动,从而送布台37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送布板配置在机座部2的上表面。送布板支承布料99。送布板能够与送布台37一体地前后运动并且能够与送布台37一体地摆动。送布板在前端部具有孔。上下运动的机针10经过送布板上的孔到达针板26上的容针孔。
齿条轴22在机座主体部7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前后运动。齿条轴22的前端部与摆动轴的上端部相连结,齿条轴22的后端部处于支柱部3的内部。移动马达42设于支柱部3的内部。移动马达42能够使齿条轴22前后运动。在该情况下,送布台37、送布板、摆动轴和可动体31与齿条轴22一体地前后运动。
压臂23从送布台37向上方延伸,且在机座部2的上方向前方延伸。压臂23能够与送布台37一体地前后运动且能够与送布台37一体地摆动。压臂23具有压脚24、轴部29和杆部25。压脚24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在针板26的上方且是设在压臂23的前端部。轴部29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其设在压臂23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杆部25分别设在压臂23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其能够以轴部29为中心转动。杆部25的前端部与压脚24相连结。压布马达43设在支柱部3的内部。压布马达43借助设于机臂部4的内部的连杆机构与杆部25的后端部相连结。通过杆部25伴随着压布马达43的驱动以轴部29为中心转动,从而压脚24进行上下运动。压脚24能够将布料99压在该压脚24与送布板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缝纫机1在顶端部5的右壁部5A具有供给机构60。供给机构60具有夹线筒62、夹线座63、挑线弹簧65、夹线马达16、夹线盘69和编码器21(参照图4)。供给机构60能够利用夹线马达16的动力将缝线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夹线筒62是环状构件,其被紧固构件固定在右壁部5A的贯通孔5B的内侧。夹线座63是环状构件,其被螺钉14固定在夹线筒62的内侧。挑线弹簧65固定在夹线座63的外侧面,其卷绕于夹线座63与夹线筒62之间。挑线弹簧65的一端部从右壁部5A向右方暴露出来。夹线马达16被螺栓固定在机臂部4的内侧。夹线马达16具有输出轴18,输出轴18贯穿夹线座63的中心孔,并突出到比右壁部5A靠右方的位置。输出轴18能够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其右端部在机臂部4的右方以夹线盘69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夹线盘69。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18与夹线盘69直接连结。夹线盘69被螺钉28固定在输出轴18的右端部。面线6绕夹线盘69一圈到两圈。
夹线马达16通过借助输出轴18使夹线盘69转动,对面线6赋予张力。夹线马达16是二相双极脉冲马达。夹线马达16具有多个线圈33(参照图3)。多个线圈33沿着输出轴18的转动方向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3的个数为四个。缝纫机1能够向各线圈33双向供给电流。缝纫机1利用通了电的多个线圈33所产生的电磁力来控制输出轴18的旋转角(旋转位置)。编码器21用于检测输出轴18的旋转角。在输出轴18的左端部且是在机臂部4的内部固定有编码器21的码盘。
如图4所示,缝纫机1具有切线装置59,该切线装置59能够在针杆11的下方将缝线切断。切线装置59是众所周知的装置,其处于梭子驱动机构的上方且是处于针板26的容针孔附近。切线装置59具有切刀58和电磁元件57。切刀58能够在电磁元件57的驱动下进行动作,来将面线6和底线9切断。电磁元件57能够以切线信号的输入为契机进行驱动。
参照图4,说明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30具有CPU91。CPU91控制包含缝制机构12和切线装置59在内的缝纫机1的动作。CPU91与ROM92、RAM93、存储装置94和I/O接口(下面称为I/O)45相连接。ROM92存储有用于执行后述的缝制处理(参照图8)等各种处理的程序等。RAM93用于临时存储各种值。存储装置94为非易失性。存储装置94存储有用于在布料99形成线迹98的缝制数据。存储装置94存储有后述的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
切线时机是为了在缝制结束时将面线6和底线9切断使电磁元件57驱动的时机。缝制期间是缝纫机1缝制一针的期间,即是上轴15旋转一圈的期间。如图7所示,缝纫机1缝制一针的期间为挑线杆51从可动范围上端即挑线杆上止点开始,经由可动范围下端即挑线杆下止点,之后再返回到挑线杆上止点为止的期间,该期间与上轴15的旋转角的60度~420度的范围所相当的期间大致一致。缝纫机1的缝制期间包括梭子捕捉期间L1和挑线杆提起期间L2。梭子捕捉期间L1是利用梭尖36对面线6进行捕捉的期间。梭子捕捉期间L1在缝制一针的期间里存在一次。梭子捕捉期间L1为从“梭子勾挂面线”至“面线脱离梭子”为止的期间,其中,“梭子勾挂面线”表示用梭尖36勾挂面线6,“面线脱离梭子”是指面线6绕经旋梭39之后脱离该旋梭39。挑线杆提起期间L2是以“面线脱离梭子”为起点的、利用挑线杆51将面线6提起的期间。挑线杆提起期间L2为从“面线脱离梭子”至挑线杆51到达挑线杆上止点为止的期间。面线供给量在缝制期间中的挑线杆提起期间L2里有所增加。CPU91根据基于编码器27A的检测结果的上轴15的旋转角,来分别对切线时机、缝制期间、梭子捕捉期间L1、挑线杆提起期间L2进行判断。
在控制夹线马达16的驱动时使用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第一关系式是将流到作为夹线马达16中的一相的A相的A相电流与电角关联起来的式子。第二关系式是将流到作为夹线马达16中的另一相的B相的B相电流与电角关联起来的式子。如图5所示,表示A相电流和B相电流的图表中示出了相位彼此错开90度的两条正弦曲线。本实施方式的电角360度相当于机械角7.2度。CPU91控制夹线马达16的驱动,使输出轴18的相位差达到目标值。输出轴18的相位差是输出轴18的作为基准的基准相位与输出轴18的旋转角相位的差的绝对值。缝纫机1通过将输出轴18的相位差保持为规定的目标值,将面线6的张力维持为规定张力。
I/O45与驱动电路81~驱动电路86、电磁元件57相连接。驱动电路81与主马达27相连接。驱动电路82与摆动马达41相连接。驱动电路83与移动马达42相连接。驱动电路84与压布马达43相连接。摆动马达41、移动马达42和压布马达43为脉冲马达。在主马达27的输出轴设有编码器27A,在摆动马达41的输出轴设有编码器41A,在移动马达42的输出轴设有编码器42A,在压布马达43的输出轴设有编码器43A。编码器27A检测主马达27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并经I/O45向CPU91输出该旋转位置,编码器41A检测摆动马达41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并经I/O45向CPU91输出该旋转位置,编码器42A检测移动马达42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并经I/O45向CPU91输出该旋转位置,编码器43A检测压布马达43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并经I/O45向CPU91输出该旋转位置。CPU91获取编码器27A的检测结果,并向驱动电路81发送控制信号,CPU91获取编码器41A的检测结果,并向驱动电路82发送控制信号,CPU91获取编码器42A的检测结果,并向驱动电路83发送控制信号,CPU91获取编码器43A的检测结果,并向驱动电路84发送控制信号。因此,CPU91能够控制主马达27、摆动马达41、移动马达42和压布马达43的驱动。下面,在对主马达27、摆动马达41和移动马达42进行综述时,统称为驱动马达。
驱动电路85与夹线马达16相连接。编码器21向CPU91输出作为检测结果的、夹线马达16的输出轴18的旋转位置。CPU91通过向驱动电路85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夹线马达16。夹线马达16的控制方式将在后面叙述。
驱动电路86与操作部46中的显示部48相连接。CPU91通过向驱动电路86发送控制信号,来在显示部48显示各种信息。操作部46中的操作钮47经I/O45向CPU91输出所检测到的各种信息。踏板38经I/O45向CPU91输出检测结果。CPU91获取踏板38的检测结果所示的、针对踏板38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
参照图6A~图6D,说明缝纫机1的动作概要。将布料99载置于送布板和针板26,利用压脚24将布料99压在该压脚24与送布板之间。使主马达27、移动马达42和摆动马达41相互同步地进行驱动。压臂23和送布板伴随着移动马达42的驱动进行前后运动,且伴随着摆动马达41的驱动沿左右方向往复摆动。因此,送布装置20使布料99进行前后运动,且使该布料99沿左右方向往复摆动。当主马达27与移动马达42和摆动马达41同步驱动时,上轴15进行旋转。针杆上下运动机构、挑线机构和旋梭39相互连动地被驱动。与针杆11一起下降的机针10贯穿布料99并穿过容针孔。已下降至容针孔的下方的针眼10A附近处的面线6呈环状(图6A)。通过旋梭39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梭尖36对呈环状的面线6进行捕捉。机针10上升,向上方脱离布料99,旋梭39继续绕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梭尖36向转动方向拉拽呈环状的面线6,使呈环状的面线6扩径(图6B)。当呈环状的面线6绕过旋梭39并脱离该旋梭39时(图6C),面线6与底线9交织在一起。旋梭39的转动方向被切换为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挑线杆51将与底线9交织在一起的面线6提起(图6D)。呈环状的面线6缩径,这样,缝纫机1缝制完一针。上轴15每旋转360度,缝纫机1就执行一针缝制。缝纫机1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在布料99形成线迹98。
参照图8,说明缝制处理。缝制处理是缝纫机1对布料99进行缝制的处理。当操作者操作操作钮47,开始对缝纫机1供电时,CPU91从ROM92向RAM93读出程序,执行缝制处理。
CPU91执行初始化处理(S1)。CPU91从存储装置94向RAM93读入各种设定值。在S1中,CPU91基于编码器21的检测结果,获取夹线马达16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该旋转角是最初状态的、输出轴18的基准相位,其存储于RAM93。CPU91通过获取操作钮47的检测结果,来获取要对面线6赋予的规定张力(S2)。由操作者操作操作钮47,来输入要对面线6赋予的张力。在操作者操作操作钮47,输入具体数值作为规定张力时,CPU91获取所输入的规定张力。也可以是,CPU91获取初始值作为规定张力。CPU91获取操作钮47所输入的规定量(S3)。规定量是在与切线时机相同的时机要向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供给的面线6的规定供给量。由操作者操作操作钮47来输入规定量。在操作者操作操作钮47,输入具体数值作为规定量时,CPU91获取所输入的规定量。也可以是,CPU91获取初始值作为规定量。CPU91对在S2中获取的规定张力所对应的目标值进行计算(S4)。面线张力与夹线马达16所产生的扭矩具有相关关系。目标值是基于存储装置94中存储的该相关关系计算出来的面线张力的值达到规定张力时的输出轴18的相位差。CPU91对向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供给在S3中获取的规定量的面线6所需的输出轴18的旋转量进行计算(S5)。CPU91基于规定量与输出轴18的旋转量的关系式,并根据在S3中获取的规定量,计算出输出轴18的旋转量。该关系式存储于存储装置94。
CPU91对是否检测到缝纫机1的缝制开始指示进行判断(S6)。由操作者通过操作操作钮47或踏板38来输入缝制开始指示。CPU91在检测到缝制开始指示之前,呈待机状态(S6:否)。在待机过程中,由操作者将布料99载置于针板26和送布板。当将布料99载置完之后,由操作者输入缝制开始指示时(S6:是),CPU91控制压布马达43的驱动,使压脚24下降(S7)。压脚24将布料99夹在该压脚24与送布板之间。CPU91分别确定多个线圈33各自所对应的通电类型,并进行通电(S8)。通电类型包括A相电流和B相电流。CPU91基于第一关系式、第二关系式以及在S1中获取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来确定通电类型。CPU91按照确定下来的通电类型,对多个线圈33执行通电。
CPU91控制驱动马达的驱动,在布料99形成线迹98(S9)。针杆11、旋梭39和送布台37相互同步地进行动作。CPU91执行夹线马达驱动处理(S10)。夹线马达驱动处理是对面线张力进行控制的处理。如图9所示,CPU91基于编码器21的检测结果,获取夹线马达16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S21)。CPU91对比较值是否大于阈值进行判断(S22)。比较值是输出轴18的相位差减去目标值后得到的值。CPU91使用在S21中获取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在S4中计算出来的目标值以及RAM93中存储的基准相位,来计算比较值。阈值根据目标值来确定,且为大于0的数值。在由缝纫机1开始缝制动作时,在S8中确定下来的通电类型的电流流向多个线圈33。在由缝纫机1开始缝制动作时,相位差理论上为0(S22:否)。此时,CPU91结束夹线马达驱动处理。
CPU91基于操作钮47的检测结果,对是否检测到缝纫机1的缝制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11)。缝制结束指示表示由操作者对踏板38的操作停止,或基于缝制数据的缝制结束。在CPU91判断为未检测到缝制结束指示时(S11:否),CPU91使处理转移到S10,并重复执行S10和S11。输出轴18以使面线6向供给方向陆续放出的方式徐徐旋转,比较值上升,面线张力上升。
从缝制处理开始经过规定次数的夹线马达驱动处理之后(S10),比较值变得大于阈值(S22:是)。此时,面线张力大于在S2中获取的规定张力。CPU91确定针对多个线圈33的通电类型(S23)。CPU91基于第一关系式、第二关系式以及在S21中获取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确定出能消除输出轴18的相位差与目标值的差值的通电类型(S23)。CPU91将正在针对多个线圈33执行的通电类型切换为在S23中特定下来的通电类型(S24)。输出轴18旋转,面线张力恢复到在S2中获取的规定张力。此时,CPU91将旋转后的输出轴18的旋转角作为基准相位,在RAM93中进行改写。CPU91结束夹线马达驱动处理。CPU91每次执行S23时,都基于编码器21的检测结果来确定通电类型(S23),并切换多个线圈33的通电类型(S24)。通过CPU91重复执行S10,从而缝纫机1将面线张力维持为在S2中获取的规定张力。
在CPU91判断为检测到缝制结束指示时(S11:是),CPU91基于编码器27A的输出值,对是否为切线时机进行判断(S12)。在基于编码器27A的、上轴15的旋转角为规定值(例如250度)时,CPU91判断为是切线时机。切线时机例如设定在图7中的梭子捕捉期间L1里的规定时刻。在CPU91判断为不是切线时机时(S12:否),CPU91执行与S10同样的夹线马达驱动处理(S17),之后,使处理返回到S12。
在CPU91判断为是切线时机时(S12:是),CPU91使电磁元件57驱动,开始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S13)。CPU91控制驱动电路85,使夹线马达16驱动,并监测编码器21的输出值,使输出轴18旋转在S5中计算出来的旋转量(S14)。CPU91在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供给机构60的驱动,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现有缝纫机的情况下,“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既可以是与将夹线盘69松开从而缓和面线张力的时机相同的时机,也可以是切线装置59的驱动过程中,还可以是切线装置59的驱动结束后。CPU91例如在期间L3(参照图7)里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该期间L3是指从到达针杆下止点的时机开始至马上要用切线装置59将面线6切断之前的期间。当夹线马达16驱动时,从而夹线盘69向面线6的供给方向(右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将面线6陆续放出。因此,供给机构60在利用切线装置59将面线6切断之前的期间里,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挑线杆51之间。
在供给机构60供给完面线6之后,在S13中开始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切线装置59利用切刀58夹着面线6和底线9并将其切断。此时,由于已被供给到夹线盘69与挑线杆51之间的、规定量的面线6,使得面线张力足够小于在利用供给机构60供给面线6之前时的面线张力。CPU91使驱动马达的驱动停止(S15)。CPU91控制压布马达43的驱动,使压脚24上升(S16),之后,结束缝制处理。能够将布料99从缝纫机1取下来。
上述实施方式中,缝制机构12是本发明的缝制部的一例,面线6是本发明的缝线的一例,夹线马达16是本发明的驱动器(马达)的一例,供给机构60是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控制装置30是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操作钮47是本发明的输入部的一例。执行S9时的CPU91是本发明的缝制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3时的CPU91是切线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4时的CPU91是本发明的供给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5时的CPU91是本发明的停止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3时的CPU91是本发明的线量获取部的一例。执行S5时的CPU91是本发明的计算部的一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在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供给机构60的驱动,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S14)。利用切线装置59将面线6切断时的面线张力因所供给的规定量的面线6变得稳定。因此,缝纫机1能够减少在利用切线装置59将面线6切断之后面线余量不均的情况,能够防止在开始下次缝制时发生缝制不良。
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利用具有以夹线盘69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夹线盘69的输出轴18的夹线马达16,通过借助输出轴18使夹线盘69转动,从而对面线6赋予张力。缝纫机1于在S13中的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夹线马达16的驱动,使夹线盘69向面线6的供给方向转动,将在S3中获取的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S14)。缝纫机1能够通过控制夹线马达16的驱动来使夹线盘69转动,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由于缝纫机1利用马达使夹线盘69转动,因此,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对缝纫机1而言,与将供给机构60以与夹线盘69相独立的方式设置在面线6的供给路径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供给路径附近的结构较为简单。
缝纫机1具有用来输入规定量的操作钮47。缝纫机1获取操作钮47所输入的规定量(S3)。缝纫机1对向夹线盘69与线迹之间供给在S3中获取的规定量的面线6所需的输出轴18的旋转量进行计算(S5)。缝纫机1在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夹线马达16的驱动,使输出轴18旋转在S5中计算出来的旋转量,从而,能够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S14)。缝纫机1能够将操作钮47所输入的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操作者能够在考虑到缝制条件的基础上设定最佳的规定量。
缝纫机1在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且是在面线6被切断之前,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对缝纫机1而言,相比于在控制切线装置59的驱动的同一时机且是在面线6被切断之后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的情况,能够利用所供给的规定量的面线6,更可靠地使在利用切线装置59将面线6切断时的面线张力稳定。
缝纫机1在期间L3里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挑线杆51之间。如图7所示,缝纫机1能够在面线张力小于利用挑线杆51将面线6提起时(挑线杆提起期间L2)的面线张力的情况下,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线迹98之间。缝纫机1能够抑制在将规定量的面线6供给到夹线盘69与挑线杆51之间之后,在利用挑线杆51将面线提起时面线张力不均的情况。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缝纫机既可以是平缝缝纫机、锁眼缝纫机等,也可以是家用缝纫机或刺绣缝纫机。可以是,缝纫机中的供给机构60以与夹线盘相独立的方式设置在面线6的供给路径附近。也可以是,在缝纫机设置陆续放出部,该陆续放出部用于将面线陆续放出到挑线杆与夹线盘之间。也可以是,供给机构是这样的机构:将缝线夹在从动辊与驱动辊之间,使驱动辊连续旋转,从而将缝线陆续放出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也可以是,供给机构是这样的机构:使与面线相接触的棒状构件移动来变更面线路径的长度,从而将缝线陆续放出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供给机构的驱动器既可以是单相马达,也可以是三相以上的马达,还可以是DC马达、无芯马达等各种电马达,亦可以是电磁元件、气缸等。可以是,缝纫机中省略输入部,也可以是,缝纫机具有拨盘式输入部、触摸板等其他结构的输入部。也可以是,供给机构利用驱动器的动力将底线供给到夹线盘与线迹之间,也可以是,切线装置仅将底线切断。也可以是,本发明例如应用于圆头锁眼缝纫机等的底线切断机构。也可以是,切线装置59不将底线9切断,而是仅将面线6切断。也可以是,切线装置59具有马达等来替代电磁元件57。
用于执行图8中的缝制处理的程序只要在缝纫机执行程序之前存储至缝纫机的存储设备即可。程序的获取方法、获取路径、用于存储程序的设备可以分别适当地进行变更。也可以是,缝纫机借助线缆或无线通信,从其他装置接收处理器所要执行的程序,并将该程序存储至存储设备。其他装置例如包括计算机和借助网络进行连接的服务器。也可以是,缝纫机的存储设备为HDD、SSD等存储设备。
图8中的缝制处理中的各步骤不限于由CPU91来执行的例子,也可以是,由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SIC)来执行其中一部分处理或全部处理。也可以是,上述处理中的各步骤由多个电子设备(例如多个CPU)来进行分布式处理。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制处理中的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变更顺序,省略步骤,追加步骤。也可以是,本发明是下述这样的实施方式:根据来自缝纫机的控制部的指令,由在位置指定装置上运行的OS等来执行实际处理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由此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
也可以是,在驱动切线装置之前利用供给机构供给缝线。也可以是,缝纫机控制供给机构的驱动,将规定量的缝线供给到挑线杆与线迹之间。可以是,缝纫机省略S3、S5的处理,在S14中使夹线马达的输出轴旋转预先设定好的旋转量。可以是,缝纫机与布料的厚度、线迹宽度等相应地自动设定规定量。也可以是,缝纫机适当地省略S2、S4、S8、S10、S17。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1)具有:
缝制部(12),其具有针杆(11),该针杆装配有机针(10),且该针杆能够上下运动,该缝制部能够利用所述机针在布料形成线迹(98);
夹线盘(69),在该夹线盘缠绕有缝线(6);
切线装置(59),其能够在所述针杆的下方将所述缝线切断;及
控制部(30),其用于控制所述缝制部和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供给部(60),该供给部具有驱动器,该供给部能够利用所述驱动器的动力,将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
所述控制部作为缝制控制部、切线控制部、供给控制部及停止控制部发挥功能,
该缝制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缝制部的驱动,在所述布料形成所述线迹,
该切线控制部用于使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开始;
该供给控制部用于在由所述切线控制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同一时机,控制所述供给部的驱动,来将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
该停止控制部用于在由所述供给控制部控制所述供给部的驱动将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之后,使由所述缝制控制部控制的所述缝制部的驱动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器为马达(16),该马达具有输出轴(18),该输出轴以所述夹线盘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夹线盘,该马达通过借助所述输出轴使所述夹线盘转动,从而对所述缝线赋予张力,
所述供给控制部在由所述切线控制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控制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夹线盘向所述缝线的供给方向转动,将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还具有输入部(47),该输入部用来输入要向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供给的所述规定量,
所述控制部还作为线量获取部和计算部发挥功能,
该线量获取部用于获取所述输入部所输入的所述规定量,
该计算部用于对向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供给所述线量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所需的所述马达的所述输出轴的旋转量进行计算,
所述供给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控制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输出轴旋转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来的所述旋转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切线装置的驱动的所述同一时机,且是在将所述缝线切断之前,将所述规定量的所述缝线供给到所述夹线盘与所述线迹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56120 | 2018-03-23 | ||
JP2018056120A JP2019166038A (ja) | 2018-03-23 | 2018-03-23 | ミシ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95462A CN110295462A (zh) | 2019-10-01 |
CN110295462B true CN110295462B (zh) | 2021-06-15 |
Family
ID=68026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23998.4A Active CN110295462B (zh) | 2018-03-23 | 2019-03-22 | 缝纫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66038A (zh) |
CN (1) | CN1102954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00271B (zh) * | 2020-07-27 | 2023-03-21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主动供线装置、缝纫机以及主动供线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7184A (ja) * | 1992-07-31 | 1994-02-22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
JPH09220391A (ja) * | 1995-12-13 | 1997-08-26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張力制御装置 |
CN1290777A (zh) * | 1999-06-28 | 2001-04-11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线张力控制装置 |
CN101724995A (zh) * | 2009-11-09 | 2010-06-09 | 顾飞龙 | 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 |
CN103361906A (zh) * | 2012-03-30 | 2013-10-2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3374798A (zh) * | 2012-04-18 | 2013-10-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57335B2 (ja) * | 2003-12-29 | 2006-03-22 |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 千鳥縫いミシンの糸端処理装置 |
JP2016202437A (ja) * | 2015-04-20 | 2016-12-08 | Juki株式会社 | 目飛び検出装置、ミシン、目飛び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18
- 2018-03-23 JP JP2018056120A patent/JP2019166038A/ja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3-22 CN CN201910223998.4A patent/CN1102954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7184A (ja) * | 1992-07-31 | 1994-02-22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
JPH09220391A (ja) * | 1995-12-13 | 1997-08-26 | Juki Corp | ミシンの糸張力制御装置 |
CN1290777A (zh) * | 1999-06-28 | 2001-04-11 | 重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线张力控制装置 |
CN101724995A (zh) * | 2009-11-09 | 2010-06-09 | 顾飞龙 | 缩短车缝工作件残留线尾的方法及缝纫机装置 |
CN103361906A (zh) * | 2012-03-30 | 2013-10-2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3374798A (zh) * | 2012-04-18 | 2013-10-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66038A (ja) | 2019-10-03 |
CN110295462A (zh) | 2019-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37285B (zh) | 缝纫机 | |
CN110306295B (zh) | 缝纫机 | |
CN1325715C (zh) | 循环缝纫机 | |
CN110093723B (zh) | 缝纫机 | |
JP5618241B2 (ja) |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 |
CN110295463B (zh) | 缝纫机 | |
CN110295462B (zh) | 缝纫机 | |
JP2011019650A (ja) | 上下送りミシン | |
CN101220546A (zh) | 双针缝纫机 | |
CN107881658B (zh) |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CN110656447B (zh) | 缝纫机 | |
JP4913292B2 (ja) | 下糸糸巻き装置付き刺繍ミシン | |
CN103361906A (zh) | 缝纫机 | |
JP2003236281A (ja) | ミシン | |
CN101481857A (zh)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
CN106192223B (zh) |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JP4610078B2 (ja) | ミシン | |
JPH026935Y2 (zh) | ||
JP4255644B2 (ja) | ミシン | |
JP2767924B2 (ja) | 糸切りミシン | |
JPH09299663A (ja) | ミシンの糸切り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S6337024Y2 (zh) | ||
JPH0246854Y2 (zh) | ||
JP2024039799A (ja) | 縫製装置 | |
JP2001017762A (ja) | 刺繍縫いミシ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