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动具备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的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这双方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具体而言,车辆用驱动装置1作为单电机并联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而构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地明确记载的情况之外,“轴向L”、“径向R”、“周向”以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图2所示的轴心X)为基准进行定义。另外,将轴向L的一侧、相对地为内燃机E侧(图2的右侧)定义为轴向第一侧L1,将其相反侧(轴向L的另一方侧)、即相对地为变速机TM侧(图2的左侧)定义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径向R的一侧、即轴心X侧定义为径向内侧R1,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径向外侧R2。另外,关于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它们组装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状态下的方向。另外,关于各部件的方向和关于位置等的用语是还包含具有由于制造上可以允许的误差而引起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连结”是指2个旋转构件被连结成能够传递驱动力(与扭矩同义)的状态。该概念包含2个旋转构件被连结成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连结成能够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而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同速或者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轴、齿轮机构、传送带等),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和驱动力的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啮合式接合装置等)。
另外,关于2个部件(这里,包含孔等无体物的概念)的配置,“在某个方向上观察时重复”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2个部件双方相交的区域存在于至少一部分。
1.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作为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的输入轴I;作为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的中间轴M;旋转电机MG;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相当于接合装置);以及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相当于摩擦接合装置)。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旋转电机MG以及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在将输入轴I和中间轴M连结起来的动力传递路径T中从输入轴I侧起按照记载的顺序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在轴向L并排配置。另外,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相对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位于轴向第一侧L1。即,相对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在轴向L上的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所在的一侧为轴向第一侧L1,其相反侧为轴向第二侧L2。而且,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和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分别被配置为处于旋转电机MG的径向内侧R1,并且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旋转电机MG在径向R观察时重叠。
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变速机TM、副轴齿轮机构C和差动齿轮装置DF。它们收容在壳体(驱动装置壳体)2内。
内燃机E是通过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从而取出动力的动力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经由减振器(未图示)而与内燃机E的输出轴(曲轴等)驱动连结。另外,输入轴I也可以不经由减振器而与内燃机E的输出轴驱动连结。
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设置在动力传递路径T中的输入轴I与旋转电机MG之间。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针对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和旋转电机MG进行连结或者连结解除。该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作为从车轮W切断内燃机E的内燃机切断用接合装置发挥功能。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作为液压驱动式的摩擦接合装置而构成。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基于向该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供给的液压而控制接合的状态(直接接合状态/滑动接合状态/分离状态)。
旋转电机MG能够实现作为接收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以及作为接收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生器(发电机)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电池、电容器等)电连接。旋转电机MG从蓄电装置接收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或者将通过内燃机E的扭矩和车辆的惯性力而发出的电力供给到蓄电装置并进行蓄电。
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设置在动力传递路径T中的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TM之间。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针对旋转电机MG和与变速机TM驱动连结的中间轴M进行连结或者连结解除。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作为液压驱动式的摩擦接合装置而构成。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基于向该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供给的液压而控制接合的状态(直接接合状态/滑动接合状态/分离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机TM是具备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的、以能够切换的方式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有级自动变速机。另外,作为变速机TM,也可以使用使变速比能够无阶段地变更的无级自动变速机、以能够切换的方式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手动变速机等。变速机TM与各时刻的变速比对应地使向中间轴M输入的旋转和扭矩变速并且进行扭矩变换而传递到变速输出齿轮G。
变速输出齿轮G经由副轴齿轮机构C而与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差动齿轮装置DF经由车轴A而与车轮W驱动连结。差动齿轮装置DF将输入给该差动齿轮装置DF的旋转和扭矩分配并传递给左右2个车轮W。由此,车辆用驱动装置1能够使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传递给车轮W而使车辆行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采用如下的多轴结构:输入轴I与中间轴M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车轴A与输入轴I和中间轴M相互平行地配置在不同轴上。这样的结构例如作为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结构而应用。
2.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
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壳体2具备:第一支承壁22,其将对旋转电机MG、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以及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旋转传感器18等各收容部件的外周进行覆盖的周壁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封堵;以及第二支承壁25,其与该第一支承壁22相比在轴向第二侧L2配置在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TM之间。
第一支承壁22相对于旋转电机MG、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以及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位于轴向第一侧L1,在径向R和周向上延伸。第一支承壁22相对于旋转电机MG等与轴向第一侧L1邻接地配置。第一支承壁22具有轴向L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插通输入轴I。由此,输入轴I贯通第一支承壁22而插入到壳体2内。第一支承壁22在其径向内侧R1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第二侧L2而沿轴向L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一突出部23。第一支承壁22通过该第一突出部23而经由输入轴承81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支承壁25相对于旋转电机MG、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以及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位于轴向第二侧L2,在径向R和周向上延伸。第二支承壁25相对于旋转电机MG等与轴向第二侧L2邻接地配置。第二支承壁25在其径向内侧R1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L1而沿轴向L突出的圆筒状的套筒部26。在该套筒部26中插通中间轴M。由此,中间轴M以贯通第二支承壁25的状态配置在壳体2内。另外,第二支承壁25具有朝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二突出部28。第二支承壁25通过该第二突出部28而经由轴承86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
旋转电机MG具备:固定于壳体2的定子St、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旋转的转子Ro、以及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30。定子St在轴向L的两侧具备线圈端部Ce。转子Ro配置在定子St的径向内侧R1。另外,转子Ro经由转子支承部件30而相对于壳体2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图2所示,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30具备:位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R1而沿轴向L延伸的形成为筒状的作为筒状部的筒状支承部31;从筒状支承部31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板状支承部35;以及从筒状支承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转子保持部37。转子支承部件30以一对转子保持部37从轴向第二侧L2和轴向第一侧L1接触转子Ro且筒状支承部31从径向内侧R1接触转子Ro的状态支承转子Ro。即,转子Ro支承于筒状支承部31的外周面。另外,限制转子Ro相对于筒状支承部31在轴向L上的移动,并且转子Ro以与筒状支承部31一体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转子支承部件30。另外,筒状支承部31形成为朝向轴向第二侧L2(第二支承壁25侧)开口。即,筒状支承部31的径向内侧R1的空间在轴向第一侧L1被板状支承部35关闭,在轴向第二侧L2开口。这里,将该筒状支承部31的开口部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称为支承开口端部33。该支承开口端部33在径向R上观察时配置在与线圈端部Ce重复的位置。在本例中,配置在与轴向第二侧L2(第二支承壁25侧)的线圈端部Ce重复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支承部35形成为从筒状支承部3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圆环板状。另外,板状支承部35在径向内侧R1的端部具备朝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三突出部36。
转子支承部件30通过配置在第三突出部36与第一突出部23之间的输入轴承81以及配置在支承开口端部33与第二突出部28之间的轴承86而在径向R上支承于壳体2。
如图2~图4所示,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是具有第一摩擦部件41、第一内侧支承部件45、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第一挤压部件57的湿式的摩擦接合装置。构成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各部件被配置成与输入轴I和中间轴M同轴状。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配置在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径向内侧R1且在径向R上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位置。
第一摩擦部件41包含成对的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和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参照图4)。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和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都形成为圆环板状,相互使旋转轴一致地配置。另外,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和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分别被设置了多张,它们沿着轴向L交替地配置。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和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能够将任意一方作为摩擦片,将另一方作为分隔片。
第一内侧支承部件45具有: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的第一内侧筒状部46、从该第一内侧筒状部46沿径向内侧R1延伸的第一内侧板状部47。第一内侧筒状部46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第一内侧筒状部46形成为朝向内燃机E侧(轴向第一侧L1)开口。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齿在周向上分散地形成在第一内侧筒状部46的外周部。在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的内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齿,在两花键齿接合的状态下,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被第一内侧支承部件45从径向内侧R1支承。由此,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在被限制了相对于第一内侧支承部件45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在轴向L上滑动。另外,在第一内侧筒状部46形成有沿径向R贯通该第一内侧筒状部46的(将其内周面和外周面连通的)第四贯通孔14。
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为从第一内侧筒状部46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圆环板状的部件。第一内侧板状部47以与第一内侧筒状部46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内侧筒状部46连结。第一内侧板状部47在其径向内侧R1的端部与输入轴I连结。由此,第一内侧筒状部46与输入轴I经由第一内侧板状部47而一体地连结。
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齿51A(相当于接合槽)在周向上分散地形成在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的内周部。在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的外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齿,在两花键齿接合的状态下,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被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从径向外侧R2支承。由此,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在被限制了相对于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在轴向L上滑动。
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由筒状支承部31的一部分构成。若添加说明,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安装有环状的分隔部件85,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被该分隔部件85划分成第一区域98和第二区域99。这些第一区域98与第二区域99在轴向L上排列形成。而且,筒状支承部31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部的形成有第二区域99的部分、即筒状支承部31中的位于分隔部件85与板状支承部35之间的部分,在周向上分散地形成多个花键齿51A。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由筒状支承部31中的位于分隔部件85与板状支承部35之间的部分构成,由筒状支承部31的一部分构成。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被筒状支承部31从径向外侧R2支承。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大于等于筒状支承部31的花键齿51A的向径向外侧R2凹入的凹部的外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与花键齿51A的凹部的外径相同。另外,在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形成有在径向R上将该第一外侧支承部件51贯通的(将其内周面和外周面连通的)第三贯通孔13。
第一挤压部件57是在规定的液压的油被从液压控制装置(未图示)供给到第一工作油室H1时,与液压对应地在轴向L上滑动而挤压第一摩擦部件41的部件(第一活塞)。第一挤压部件57将第一摩擦部件41向轴向第二侧L2挤压。
如图2~图4所示,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是具有第二摩擦部件61、第二内侧支承部件65、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第二挤压部件77的湿式的摩擦接合装置。构成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各部件被配置成与输入轴I和中间轴M同轴状。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配置在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径向内侧R1且在径向R上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配置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径向内侧R1且在径向R上观察时与筒状支承部31重复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板状支承部35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
第二摩擦部件61包含成对的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和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参照图4)。能够使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和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内侧摩擦部件42和第一外侧摩擦部件43的结构相同。
第二内侧支承部件65具有: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的第二内侧筒状部66、以及从该第二内侧筒状部66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第二内侧板状部67。第二内侧筒状部66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第二内侧筒状部66形成为朝向与内燃机E侧相反的一侧(轴向第二侧L2)开口。在轴向L上延伸的多个花键齿在周向上分散地形成在第二内侧筒状部66的外周部。在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的内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齿,在两花键齿接合的状态下,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被第二内侧支承部件65从径向内侧R1支承。由此,第二内侧摩擦部件62在被限制了相对于第二内侧支承部件65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在轴向L上滑动。另外,在第二内侧筒状部66形成有沿径向R贯通该第二内侧筒状部66的(将其内周面和外周面连通的)第一贯通孔11。
第二内侧板状部67以与第二内侧筒状部66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内侧筒状部66连结。第二内侧板状部67在其径向内侧R1的端部具备与中间轴M驱动连结的凸缘部件84。由此,第二内侧筒状部66与中间轴M经由第二内侧板状部67而一体地连结。
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具有: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的第二外侧筒状部72、从该第二外侧筒状部72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第二外侧板状部73、以及与筒状支承部31连结的筒状连结部74。第二外侧筒状部72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第二外侧筒状部72形成为朝向内燃机E侧(轴向第一侧L1)开口。在轴向L上延伸的多个花键齿在周向上分散地形成在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内周部。在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的外周部还形成有相同的花键齿,在两花键齿接合的状态下,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被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从径向外侧R2支承。由此,第二外侧摩擦部件63在被限制了相对于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在轴向L上滑动。另外,在第二外侧筒状部72形成有将该第二外侧筒状部72在径向R上贯通的(将其内周面和外周面连通的)第二贯通孔12。
第二外侧板状部73是从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圆环板状的部件。筒状连结部74从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轴向第一侧L1的端部向轴向第一侧L1延伸配置,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圆筒状。筒状连结部74在其外周部与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部接合,由此以与筒状支承部31一体旋转的方式进行驱动连结。第二外侧筒状部72与第二外侧板状部73与筒状连结部74一体地形成。
第二外侧筒状部72配置在筒状支承部31的径向内侧R1,由与筒状支承部31不同的部件构成。在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轴向第一侧L1存在安装于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分隔部件85,第二外侧筒状部72被分隔部件85从轴向第一侧L1支承。在第二外侧板状部73的轴向第二侧L2存在安装于第二支承壁25的轴向第二侧L2的支承部件87,第二外侧板状部73被支承部件87从轴向第二侧L2支承。即,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在轴向L上位于分隔部件85与支承部件87之间,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的轴向L上的移动被限制。
第二挤压部件77是在规定的液压的油被从液压控制装置(未图示)供给到第二工作油室H2时,与液压对应地在轴向L上滑动而挤压第二摩擦部件61的部件(第二活塞)。第二挤压部件77将第二摩擦部件61向轴向第一侧L1挤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部件41配置在比第二摩擦部件61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位置。第一摩擦部件41与第二摩擦部件61在轴向L上观察时被配置为相互重复。
如图3和图4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用于检测旋转电机MG的旋转的旋转传感器18。旋转传感器18设置在轴向L上的转子支承部件30(筒状支承部31)与第二支承壁25之间。旋转传感器18是用于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传感器,作为这样的旋转传感器18,能够使用例如旋转变压器(resolver)等。旋转传感器18具备:支承于壳体2的传感器定子96、与转子Ro一体旋转的传感器转子97。
传感器定子96固定于第二支承壁25的轴向第一侧L1的侧面。传感器转子97固定于筒状支承部31中的支承开口端部33的内周面。这里,传感器定子96和传感器转子97被设置于在轴向L上观察时与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和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重复、在径向R上观察时与线圈端部Ce重复的位置。
3.各接合装置和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各接合装置CL1、CL2和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假定停车中的车辆在电动行驶模式中通过旋转电机MG的扭矩而起步的状况并进行说明。在这样的起步时,在旋转电机MG输出扭矩的状态下,需要至少向设置在其下游侧的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供给规定液压的油而使该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接合。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变速机TM为自动有级变速机的情况下,需要向该变速机TM所具备的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中的一个以上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规定液压的油而使其(它们)接合。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经由链传递机构83和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外侧支承部件71以与图外的油泵连动的方式被驱动连结。而且,采用如下的结构:例如在车辆的起步时,利用用于车轮W的驱动所输出的旋转电机MG的扭矩而驱动油泵。从油泵排出的油被供给到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和变速机TM内的变速用接合装置,使它们接合。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电动行驶模式下的起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没有设置与油泵不同的具有专用的驱动马达的泵(电动泵)。通过省略这样的电动泵的设置,而实现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低成本化。其中,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设置电动泵。
然而,为了将油泵所排出的油的液压提高到使各接合装置接合所必须的液压,旋转电机MG需要以预先决定的基准转速以上的转速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变速机TM中的特定的变速挡的形成时与车速对应地确定的中间轴M的转速当车速在某程度上较低的状态下小于基准转速。因此,为了吸收它们的转速差(差转速),需要使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一边滑动一边接合(采用滑动接合状态)。在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滑动接合状态下,该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由于摩擦等而发热,因此需要将其有效地冷却。另外,在旋转电机MG中,若电流流过定子St的线圈,则线圈由于焦耳热的产生而发热。因此,需要将该线圈(例如,从定子铁芯沿轴向L突出的部分即线圈端部Ce)有效地冷却。
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具备:主要用于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冷却的第一冷却油路P1、以及主要用于将旋转电机MG的线圈端部Ce冷却的第二冷却油路P2。它们为独立的2个系统的油路。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部具备第一冷却油路P1和第二冷却油路P2。另外,第二冷却油路P2相当于在配置有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区域中设置的、供用于冷却旋转电机MG的油通过的冷却油路。
如图4所示,从油泵排出的油经由在壳体2内形成的油流通路、以及在套筒部26的内周面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轴周油路91在轴向L上向第二内侧板状部67与第二挤压部件77之间的空间(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内侧的空间)供给。另外,从油泵排出的油经由在壳体2内形成的油流通路、在中间轴M的内部形成的轴内油路92、在中间轴M形成的连通孔而在轴向L上向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内侧的空间)、以及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二内侧板状部67之间的空间(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之间的空间)供给。另外,从油泵排出的油经由在壳体2内形成的油流通路、在中间轴M的内部形成的轴内油路92、以及在第一突出部23的内周面与输入轴I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轴周油路93而在轴向L上向板状支承部35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轴向第一侧L1的空间)供给。另外,在图3和图4中,用虚线箭头表示主要的油的流动。
第一冷却油路P1是用于将供给到在轴向L上第二内侧板状部67与第二挤压部件77之间的空间的油向第二摩擦部件61供给而冷却该第二摩擦部件61,然后比转子Ro向轴向第二侧L2引导的油路。由于形成这样的第一冷却油路P1,因此如图4所示,第二内侧筒状部66和第二外侧筒状部72分别为具有第一贯通孔11和第二贯通孔12的有孔筒状部。
具体而言,第二内侧筒状部66在沿径向R观察时与第二摩擦部件61沿轴向L重复的位置具有沿径向R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1。第二外侧筒状部72在沿径向R观察时与第二摩擦部件61沿轴向L重复的位置具有沿径向R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2。
如图4所示,通过轴周油路91而供给到在轴向L上第二内侧板状部67与第二外侧板状部73之间的油沿着第一冷却油路P1流动。具体而言,油通过在第二内侧筒状部66形成的第一贯通孔11而到达第二摩擦部件61,在冷却了该第二摩擦部件61之后,通过第二摩擦部件61而温度上升的油从在第二外侧筒状部72形成的第二贯通孔12向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径向外侧R2流动。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与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油路94,在第二油路94中流到第一区域98来的油朝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向第二外侧筒状部72的径向外侧R2流动的油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第一区域98中流动之后,沿着第二油路94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覆盖线圈端部Ce的轴向第二侧L2的端部的状态下设置有第二支承壁25。而且,沿着第二油路94流动的油沿着筒状支承部31进一步向轴向第二侧L2流动,从支承开口端部33流出而向比第二支承壁25靠轴向第二侧L2流动。即,从第二油路94向轴向第二侧L2排出的油几乎在第二支承壁25的轴向第二侧L2流动。由此,在本例中,冷却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之后的比较高温的油几乎没有到达线圈端部Ce。由此,冷却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之后的比较高温的油到达线圈端部Ce的量能够减少,能够抑制线圈端部Ce的冷却效率降低。这样,第二油路94具备从第一区域98向筒状支承部31的比转子Ro靠轴向第二侧L2排出油的排出油路的功能。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冷却油路P2是用于在将供给到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的油、供给到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二内侧板状部67之间的空间的油、以及供给到板状支承部35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的油向第一摩擦部件41供给而冷却了该第一摩擦部件41之后,向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和定子St供给的油路。由于形成这样的第二冷却油路P2,因此如图4所示,第一内侧筒状部46和筒状支承部31分别为具有第四贯通孔14和第三贯通孔13的有孔筒状部,转子保持部37为具有第六贯通孔16的有孔板状部。
具体而言,第一内侧筒状部46在沿径向R观察时与第一摩擦部件41重复的位置具有沿径向R贯通的第四贯通孔14。筒状支承部31在沿径向R观察时与第一摩擦部件41重复的位置具有沿径向R贯通的第三贯通孔13。转子保持部37具有沿轴向L贯通的第六贯通孔16。
如图3和图4所示,供给到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的油通过在第一内侧筒状部46形成的第四贯通孔14而到达第一摩擦部件41,冷却该第一摩擦部件41。另外,第一摩擦部件41处于动力传递路径T中的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之间,在通过旋转电机MG的扭矩而将内燃机E启动的情况下有时进行滑动接合而发热,但基本上发热量较少。因此,通过了第一摩擦部件41后的油变成高温的情况也较少。供给到第一内侧板状部47与第二内侧板状部67之间的空间的油、以及供给到板状支承部35与第一挤压部件57之间的空间的油通过第一内侧筒状部46的轴向第二侧L2、轴向第一侧L1而到达第一摩擦部件41,冷却该第一摩擦部件41。在筒状支承部31形成有使流到第二区域99来的油朝向旋转电机MG流动的作为第一油路的第三贯通孔13,在第一摩擦部件41中流动的油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第二区域99中流动之后,通过第三贯通孔13而向筒状支承部31的径向外侧R2流动,在转子Ro与筒状支承部31之间形成的油路中沿轴向L流动之后,从转子保持部37的第六贯通孔16排出。该排出的油由于转子Ro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R2飞散,向定子St的线圈端部Ce供给,冷却线圈端部Ce。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比较高温的油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第一区域98流动,通过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以外的部位的比较低温的油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的第二区域99流动。
若添加说明,在第一区域98流动通过了在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内部形成的第一冷却油路P1的比较高温的油。第一冷却油路P1由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构成部件和分隔部件85形成。即,在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内部流通的油被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构成部件和分隔部件85引导而到达第一区域98。
另外,在第二区域99流动通过了在配置有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区域中形成的第二冷却油路P2的比较低温的油。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在轴向L上设置在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板状支承部35之间,在径向R上设置在输入轴I与转子支承部件30的筒状支承部31之间。配置有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区域是由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转子支承部件30和输入轴I围起的区域。第二冷却油路P2由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构成部件、分隔部件85、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位于最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第二内侧板状部67)和转子支承部件30的板状支承部35形成。即,在配置有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区域中流通的油被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构成部件、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位于最靠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第二内侧板状部67)、转子支承部件30的板状支承部35和分隔部件85引导而到达第二区域99。
像以上那样,第一区域98和第二区域99在轴向L上并排形成,但第一区域98与第二区域99由分隔部件85划分。因此,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的油的流动、从第二区域99向第一区域98的油的流动被分隔部件85限制。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到第一区域98的比较高温的油与供给到第二区域99的比较低温的油混合,避免比较高温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并且将比较低温的油适当地向旋转电机MG供给。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部,以划分第一区域98和第二区域99的方式配置的分隔部件85作为流入抑制部88发挥功能。该流入抑制部88设置在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之间,实现抑制通过了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油流入第二冷却油路P2的功能。
2.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与接合槽51A的凹部的外径相同,但也可以使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比接合槽51A的凹部的外径大。另外,也可以使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比接合槽51A的凹部的外径小。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与接合槽51A的凹部的外径之差减小到与没有设置分隔部件85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流动的油的量的程度、或者成为与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间隙能够限制油流动的程度的微小的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第一摩擦部件41从径向内侧R1与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形成的接合槽51A接合,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在筒状支承部31的径向内侧R1配置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第一摩擦部件41的支承用部件,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第一摩擦部件41不与筒状支承部31直接接合。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筒状支承部31的径向内侧R1配置了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的第二外侧筒状部72,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使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从径向内侧R1与在筒状支承部31的内周面形成的接合槽51A接合,从而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第二摩擦部件61与筒状支承部31直接接合。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流到第二区域99来的油向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和定子St双方供给,但也可以将流到第二区域99来的油仅向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与定子St中的任意一方供给。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分隔部件85从轴向第一侧L1支承第二外侧筒状部72,但也可以通过分隔部件85以外的部件从轴向第一侧L1支承第二外侧筒状部72。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分隔部件85来防止油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侧流动,并且防止油从第二区域99朝向第一区域98侧流动,但也可以具备:第一分隔部件,其防止油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侧流动;以及第二分隔部件,其防止油从第二区域99朝向第一区域98侧流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分隔部件85作为流入抑制部88发挥功能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流入抑制部88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流入抑制部88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分隔部件85,而使用设置在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与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之间的其他的壁状部件、板状部件等。作为这样的壁状部件、板状部件,可以是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或者第二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构成部件,也可以是与它们独立地设置的部件。或者,流入抑制部88也可以使用分隔部件85以及进一步独立地设置的壁状部件和板状部件等双方而构成。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2个接合装置双方为摩擦接合装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一方的接合装置作为啮合式接合装置等摩擦接合装置以外的接合装置。更具体而言,也可以在配置有第一摩擦接合装置CL1的位置配置啮合式接合装置等摩擦接合装置以外的接合装置。
(9)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在没有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与其他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结构组合而应用。关于该其他的结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仅仅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3.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中说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辆用驱动装置在将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I)和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M)连结起来的动力传递路径(T)中,从上述输入部件(I)侧起依次设置有接合装置(CL1)、旋转电机(MG)以及摩擦接合装置(CL2),
上述接合装置(CL1)与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在轴向(L)上排列配置,上述接合装置(CL1)和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分别被配置为处于上述旋转电机(MG)的径向内侧(R1)、并且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在径向观察时重叠,上述旋转电机(MG)具备转子(Ro)和支承上述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30),上述转子支承部件(30)具有位于上述转子(Ro)的径向内侧(R1)且在上述轴向(L)上延伸的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31),在上述筒状部(31)的内部具有:冷却油路(P2),其设置在配置有上述接合装置(CL1)的区域,供用于冷却上述旋转电机(MG)的油通过;以及流入抑制部(88),其设置在上述接合装置(CL1)与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之间,抑制通过了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油向上述冷却油路(P2)流入。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在冷却油路(P2)中流动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能够通过该油来冷却旋转电机(MG)。另一方面,通过流入抑制部(88)而抑制通过了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油向冷却油路(P2)流入。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通过了摩擦接合装置(CL2)而被加热的比较高温的油向冷却油路(P2)流入,能够抑制在冷却油路(P2)中流动的油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将比较低温的油向旋转电机(MG)供给,因此能够适当地冷却旋转电机(MG)。
这里,优选在上述筒状部(31)的内周面,在上述轴向(L)上排列形成有供通过了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油流动的第一区域(98)、以及供通过了上述冷却油路(P2)的油流动的第二区域(99),上述流入抑制部(88)具有对上述第一区域(98)和上述第二区域(99)进行划分的分隔部件(85)。
根据该结构,通过摩擦接合装置(CL2)而流动到径向外侧(R2)的油被位于比摩擦接合装置(CL2)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的筒状部(31)的内周面的第一区域(98)阻挡。因此,能够限制通过了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比较高温的油朝向位于比筒状部(31)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的转子(Ro)等流动。另外,能够通过分隔部件(85)而限制油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流动。由此,能够限制通过了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比较高温的油向第二区域(99)流动,能够抑制该比较高温的油流入冷却油路(P2)。
另外,优选上述冷却油路(P2)通过上述分隔部件(85)和上述接合装置(CL1)的构成部件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分隔部件(85)和接合装置(CL1)而形成冷却油路(P2),因此与具备用于形成冷却油路(P2)的专用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结构的简单化。
另外,优选将相对于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在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接合装置(CL1)所在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一侧(L1),在上述筒状部(31)的径向内侧(R1),配置有从径向外侧(R2)支承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摩擦部件(61)的筒状的外侧支承部件(72),上述外侧支承部件(72)被上述分隔部件(85)从上述轴向第一侧(L1)支承。
根据该结构,在转子支承部件(30)的筒状部(31)与摩擦接合装置(CL2)的外侧支承部件(72)独立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外侧支承部件(72)相对于筒状部(31)向轴向第一侧(L1)移动。另外,通过使分隔部件(85)兼具有限制外侧支承部件(72)向轴向第一侧(L1)的移动的功能,由此不需要设置用于限制外侧支承部件(72)向轴向第一侧(L1)的移动的专用的部件,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单化和小型化。
另外,优选将相对于上述接合装置(CL1)在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所在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在上述筒状部(31)的径向内侧(R1),配置有从径向外侧(R2)支承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摩擦部件(61)的筒状的外侧支承部件(72),上述外侧支承部件(72)形成为筒状,并且由与上述筒状部(31)不同的部件构成,在上述筒状部(31)的上述内周面与上述外侧支承部件(7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油路(94),在该第二油路(94)中在上述第一区域(98)流来的油朝向上述轴向第二侧(L2)流动。
根据该结构,在筒状部(31)与外侧支承部件(72)之间形成第二油路(94),因此能够使在第一区域(98)流来的油通过第二油路(94)而朝向轴向第二侧(L2)积极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区域(98)流来的油向在与轴向第二侧(L2)相反的一侧存在的第二区域(99)流动。
另外,优选在上述筒状部(31)的上述内周面形成有在上述轴向(L)上延伸的接合槽(51A),上述接合装置(CL1)的摩擦部件(41)从径向内侧(R1)相对于上述接合槽(51A)接合,上述分隔部件(85)的外周面的直径大于等于上述接合槽(51A)的凹部的外径。
根据该结构,在筒状部(31)的内周面的接合槽(51A)接合有摩擦接合装置(CL1)的摩擦部件(41)的结构中也是,由于在分隔部件(85)与接合槽(51A)之间不容易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油从第一区域(98)向第二区域(99)流动。
另外,优选在上述筒状部形成有使油从上述第二区域(99)朝向上述旋转电机(MG)流动的第一油路(13),上述第一油路(13)的入口向上述第二区域(99)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第二区域(99)流来的油适当地导入第一油路(13)。因此,能够使在第二区域(99)流来的油朝向旋转电机(MG)顺利地流动。
另外,优选将相对于上述接合装置(CL1)在上述轴向(L)上的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所在的一侧作为轴向第二侧(L2),在上述筒状部(31)中的比上述转子(Ro)靠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位置形成有从上述第一区域(98)排出油的排出油路(94)。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通过摩擦接合装置(CL2)而向第一区域(98)流动的油通过排出油路(94)向筒状部(31)中的转子(Ro)的轴向第二侧(L2)流动。由此,能够限制通过了摩擦接合装置(CL2)的比较高温的油向旋转电机(MG)流动。
另外,优选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T)还设置有变速机(TM),上述摩擦接合装置(CL2)配置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T)上的上述旋转电机(MG)与上述变速机(TM)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的起步时等、为了吸收旋转电机(MG)侧的转速与变速机(TM)侧的转速之差而使摩擦接合装置(CL2)一边滑动一边接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由于摩擦热等而发热的摩擦接合装置(CL2)中通过而被加热的比较高温的油流入冷却油路(P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应用于设置有接合装置、旋转电机和摩擦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3…第三贯通孔(第一油路);30…转子支承部件;31…筒状支承部(筒状部);51A…花键齿(接合槽);72…第二外侧筒状部(外侧支承部件);85…分隔部件;94…第二油路;98…第一区域;99…第二区域;CL1…第一摩擦接合装置(接合装置);CL2…第二摩擦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E…内燃机;I…输入轴(输入部件);L…轴向;L1…轴向第一侧;L2…轴向第二侧;M…中间轴(输出部件);MG…旋转电机;P2…第二冷却油路(冷却油路);Ro…转子;R1…径向内侧;T…动力传递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