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279284B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9284B
CN110279284B CN201810843063.1A CN201810843063A CN110279284B CN 110279284 B CN110279284 B CN 110279284B CN 201810843063 A CN201810843063 A CN 201810843063A CN 110279284 B CN110279284 B CN 1102792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cooker
coils
energization
temperature
energiza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430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9284A (zh
Inventor
中山知哉
船越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jiru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ojiru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jirushi Corp filed Critical Zojiru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79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9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9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9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饭煲,其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最佳的通电,从而能够促进煮饭锅内的对流,实现理想的煮饭。电饭煲(10)具备:有底筒状的煮饭锅(12);多个(3个)线圈(21A~21C),对煮饭锅(12)进行感应加热;温度检测部(36A、36B),其检测煮饭锅(12)的温度;控制部(45),其包括按照规定的顺序切换通电状态的切换部(48),并执行包括预热工序和升温工序的煮饭处理。切换部(48)构成为,在预热工序中每隔第一通电时间(Ts1)切换向多个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在升温工序每隔比第一通电时间(Ts1)长的第二通电时间(Ts2)切换向多个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

Description

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饭煲,其在煮饭锅的底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对煮饭锅进行感应加热的4个线圈。在该电饭煲中,以4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且其余的线圈断开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顺序切换通电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7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虽然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每隔预定时间切换向线圈的通电状态,但关于促进煮饭锅内的对流的通电方式并没有任何记载。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最佳的通电,从而促进煮饭锅内的对流,由此可实现理想的煮饭的电饭煲。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电饭煲,具备:有底筒状的煮饭锅;多个线圈,以所述煮饭锅的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配置,对所述煮饭锅进行感应加热;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煮饭锅的温度;以及控制部,其包括以使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断开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顺序切换通电状态的切换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多个线圈进行控制以执行包括预热工序和升温工序的煮饭处理,在所述预热工序中,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维持第一设定温度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在所述升温工序中,以使所述煮饭锅内沸腾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预热工序中每隔第一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在所述升温工序中每隔比所述第一通电时间长的第二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在该电饭煲中,由于通过切换部以使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的方式切换通电状态,因此与通过一个线圈对煮饭锅整体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每单位面积可投入的电力(即加热量)。在预热工序中,由于向线圈的通电状态以第一通电时间(短的周期)被切换,因此能够均匀地对煮饭锅整体进行加热。在升温工序中,由于向线圈的通电状态以第二通电时间(比预热工序长的周期)被切换,因此能够增加局部的加热量。另外,在执行升温工序时的煮饭锅内,由于残留有大量的水,因此通过因局部加热所产生的气泡而产生对流。因此,由于能够有效地搅拌食用米,因此能够实现没有加热不均的理想的煮饭。
所述升温工序具有:将所述煮饭锅加热至比所述第一设定温度高的第二设定温度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所述煮饭锅内沸腾的第二步骤,当从所述第一步骤转移至所述第二步骤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不会因该转移而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而是从所述第一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向正在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根据该方式,在以发生沸腾的方式对煮饭锅进行加热的升温工序中,能够防止在第一步骤的最后所加热的区域的加热不足。其结果为,能够均等地对煮饭锅的周向全体进行局部加热。
所述升温工序在所述第二步骤之后,还具有在所述煮饭锅的加热不足时被执行的第三步骤,当从所述第二步骤转移到所述第三步骤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不会因该转移而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而是从所述第二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向正在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防止在第二步骤的最后所加热的区域的加热不足,因此能够均等地对煮饭锅的周向全体进行局部加热。
当从所述预热工序转移到所述升温工序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使向所述预热工序中所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无效,并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根据该方式,能够简化煮饭处理的程序。另外,在预热工序中,由于切换通电状态的第一通电时间比升温工序短,因此即使在中途切换通电状态,也不会对施加于食用米的热量(米饭的煮熟)造成影响。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通电时间为5秒以上且15秒以下。根据该方式,能够以在煮饭锅内产生对流的方式,可靠地对煮饭锅的一部分进行加热。
另外,所述第一通电时间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根据该方式,能够不对煮饭锅的一部分集中地加热,而是可靠地对煮饭锅整体进行均等加热。
所述煮饭处理在所述升温工序之后,包括以维持沸腾状态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的沸腾维持工序,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每隔比所述第二通电时间短的第三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当从所述升温工序转移到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使向所述升温工序中所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无效,并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该情况下,所述第三通电时间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根据该方式,能够不对煮饭锅的一部分集中地加热,而是可靠地对煮饭锅整体进行均等加热。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饭煲中,在残留有大量的水的升温工序中,由于以比预热工序大的加热量对煮饭锅进行局部加热,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煮饭锅内产生对流,从而可靠地搅拌食用米,因此能够实现没有加热不均的理想的煮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的概略图。
图2为表示进行感应加热的线圈的配置和电饭煲的结构的框图。
图3为表示煮饭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4为煮饭处理的流程图。
图5为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饭煲10。该电饭煲10具备:配置有煮饭锅12的电饭煲主体17;以及可开闭地安装于电饭煲主体17的盖体26,该电饭煲10为在电饭煲主体17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线圈21A~21C的多线圈型。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线圈21A~21C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最佳的通电,从而能够促进煮饭锅12内的对流,由此实现理想的煮饭。
(电饭煲的概要)
如图1所示,煮饭锅12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为通过压制加工或铸造所形成的一体构造。煮饭锅12为有底筒状,并具备:圆板状的底部13;轴线A穿过底部13的中心的圆筒状的外周部14;以及使底部13和外周部14连续的弯曲部15。
电饭煲主体17具备可拆装地收容煮饭锅12的收容部18。收容部18为具备金属制的内壳19和树脂(非导电性材料)制的保护框20的有底筒状,并配置于形成在电饭煲主体17的上表面的开口的下部。在保护框20的外侧,沿周向排列并配置有3个线圈21A~21C。在各个线圈21A~21C的外侧,配置有保持铁氧体磁芯22的保持架23,线圈21A~21C保持(固定)在该保持架23与保护框20之间。
线圈21A~21C为将多个绕组卷绕成椭圆环状的形状,通过通电高频电流而产生涡电流,从而对煮饭锅12进行感应加热。将线圈21A~21C相对于煮饭锅12的配置示于图2。参照该图2,线圈21A~21C以煮饭锅12的轴线A为中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参照图1,各个线圈21A~21C从煮饭锅12的底部13到外周部14,以将弯曲部15作为中心而配置的方式,固定于保护框20的外表面。但是,线圈21A~21C也可以以仅位于底部13的外侧的方式配置于保护框20,还可以以从底部13到弯曲部15位于外侧的方式配置于保护框20。
如图1所示,盖体26可旋转地安装于位于图1中的右侧的电饭煲主体17的背部的铰链连接部24。盖体26在面对煮饭锅12的内表面侧(图1中为下侧)具备散热板27。在散热板27的下表面设置有封堵煮饭锅12的上端开口的内盖28。相对于盖体26,内盖28既可以可拆装地配置,也可以不可拆卸地配置。在散热板27的上表面设置有盖加热器29,该盖加热器29经由散热板27对内盖28进行加热,以使附着在内盖28的露水蒸发。
在盖体26形成有用于将煮饭锅12内的蒸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通道30。排气通道30的入口为形成于内盖28的排气口31,排气通道30的出口为设置于盖体26的背面侧的蒸气口组32的排气口33。在内盖28与散热板27之间设置有预定间隔的空隙34,该空隙34构成使通气口31与蒸气口组32连通的连通通道。另外,包括蒸气口组32在内的排气通道30的结构可根据需要改变。
继续参照图1,在电饭煲10,作为对煮饭锅12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检测部,配置有两个传感器36A、36B。第一温度传感器36A配置于电饭煲主体17内,第二温度传感器36B配置于盖体26内。第一温度传感器36A配置为贯穿收容部18并与煮饭锅12的外表面接触,第一温度传感器36A经由煮饭锅12而对包括内部的水在内的食用米温度或米饭温度进行检测。第二温度传感器36B配置为与散热板27接触,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经由散热板27而对煮饭锅12内(空隙34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一并参照图2,电饭煲10具备操作面板38,该操作面板38具有多个开关(输入部)39和液晶面板(显示部)40。虽然操作面板38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电饭煲主体17的正面上部,但也可以形成于盖体26的上表面,其配置可根据需要改变。多个开关39包括:开始煮饭处理的煮饭开关;开始保温处理的保温开关;及结束煮饭处理和保温处理的取消开关。液晶面板40显示煮饭菜单的选择状态及当前的工作状态。
如图1所示,在电饭煲主体17的正面侧,经由保持架42而配置有控制基板43。在控制基板43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气部件的控制部45(参照图2)。控制部45由单一或多个微型计算机及其他的电子器件构成。如图2所示,控制部45具备存储有对用于执行煮饭处理和保温处理的程序及程序中所使用的设定值(温度或时间)等的存储部(存储器)46。另外,控制部45具备用于测量时间的计时部(计时器)47。
继续参照图2,控制部45具备对向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部48。线圈21A~21C分别独立地与切换部48连接,并且向线圈21A~21C投入电力的逆变电路(电力供给部)49也与切换部48连接。切换部48例如由针对每个线圈21A~21C配置的开关元件构成,并形成于控制基板43或不同的电路基板。
切换部48以使3个线圈21A~21C中的一个通电并使其余两个的通电断开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顺序切换通电状态。也就是说,切换部48按照第一通电状态、第二通电状态、第三通电状态的顺序进行切换,并反复进行该切换动作,其中,在第一通电状态中,将第一线圈21A电连接并将其他的线圈21B、21C断开,在第二通电状态中,将第二线圈21B电连接并将其他的线圈21A、21C断开,在第三通电状态中,将第三线圈21C电连接,并将其他的线圈21A、21B断开。
通常情况下,在日本,设置于家庭的配电板为20安培,插座为15安培的情况较多,在包括这种电饭煲10在内的电气设备中,每单位时间可投入的额定功率最大为1500W。在使用了覆盖底部13全体的一个线圈的电饭煲的情况下,以与额定功率相应的加热量对煮饭锅12整体进行感应加热。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中,由于对3个线圈21A~21C中的一个投入额定功率,因此对应的煮饭锅12的1/3的区域以与额定功率相应的加热量被集中地进行感应加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与使用了一个线圈的电饭煲相比较,能够增大煮饭锅12的每单位面积的最大加热量。
另外,越缩短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煮饭锅12的加热量越少,越延长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煮饭锅12的加热量越多。并且,在增多了加热量的情况下,能够在煮饭锅12内产生从所加热的局部朝向径向上的对置位置的对流。但是,由于3个线圈21A~21C中的被断开了通电的两个线圈所对应的煮饭锅12的区域未被加热,因此在过度延长通电时间的情况下,煮饭锅12整体的加热效率有时会降低。也就是说,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过长或者过短均不为优选。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发现了在多线圈型的感应加热中与加热目的相应的最佳的通电时间。
具体而言,在不是集中地加热煮饭锅12的一部分,而是均等地加热(温度调节)煮饭锅12整体的情况下,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的第一周期优选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在小于0.3秒的情况下,无法加热煮饭锅12,在长于3秒的情况下,加热会变得过度。因此,在对煮饭锅12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下,向各个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第一周期)优选设定为上述范围。
另外,在为了产生引起煮饭锅12内的对流的气泡而集中地加热煮饭锅1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的第二周期优选为5秒以上且15秒以下。在小于5秒的情况下,局部的加热量会不足,在长于15秒的情况下,局部加热会变得过度而其他部分会变得加热不足。因此,在使煮饭锅12内产生对流的情况下,向各个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第二周期)优选设定为上述范围。
如此,通过根据目的来改变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的定时,能够实现不同的加热方式。因此,在执行煮饭处理时,控制部45对逆变电路49和切换部48进行控制,以在恰当的定时对线圈21A~21C投入最佳的电力,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煮饭。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处理具体地进说明。
(煮饭处理的概要)
图3为表示煮饭处理的一例的时序图。参照图3并结合图4,煮饭处理具有预热工序(步骤S1)、中间强火工序(步骤S2)、沸腾维持工序(步骤S3)、煮熟工序(步骤S4)及焖工序(步骤S5),并按照该顺序执行这些工序。当该煮饭处理完成时,继续执行保温处理。
预热工序中,以将煮饭锅12内维持在规定的温度的方式进行温度调节,使食用米吸收水。中间强火工序(升温工序)中,对煮饭锅12进行加热而使内部的水在短时间内沸腾。另外,在中间强火工序中,实施煮饭容量的判断。沸腾维持工序中,在不过度地加热煮饭锅12的条件下以维持沸腾状态的方式进行温度调节,直至水消失。煮熟工序中,提高输出而将米饭煮熟。在焖工序中,以低输出对煮饭锅12进行温度调节,对煮熟的米饭进行焖煮。
在这些工序中,对煮饭锅12进行温度调节的工序为预热工序、沸腾维持工序、煮熟工序及焖工序。在这些工序中,为了以短的周期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预热工序设定为第一通电时间Ts1,沸腾维持工序设定为第三通电时间Ts3,煮熟工序设定为第四通电时间Ts4,焖工序设定为第五通电时间Ts5。这些通电时间Ts1、Ts3~Ts5设定为上述第一周期的通电时间,本实施方式中全部设为0.5秒。
在煮饭处理中,煮饭锅12内残留有大量的水而需要对食用米全体施加大量的热的工序为中间强火工序。为了在该中间强火工序中以比其他的工序长的周期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而设定为第二通电时间Ts2。该第二通电时间Ts2设定为上述第二周期的通电时间,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0秒。
在执行的工序发生了改变时,切换部48构成为,使前面的工序中的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测量时间)T无效,并对接下来的线圈21A~21C中的任一个切换通电状态。另外,在各工序所含的步骤转移时,基本上使前面的步骤中的向线圈21A~21C中的任一个的通电时间T无效,并对接下来的线圈21A~21C中的任一个切换通电状态。但是,在特定的步骤(工序)中,构成为不切换向线圈21A~21C中的任一个的通电状态,而是继续向线圈21A~21C中的任一个的通电状态。
参照图3对煮饭处理的各工序更具体地进行说明,预热工序具有第一步骤到第四步骤,中间强火工序具备第一步骤到第三步骤,沸腾维持工序具备第一步骤到第三步骤。
其中,在预热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中,在转移到下一个步骤时,切换部48使前面的步骤中的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T无效,并对接下来的线圈21A~21C切换通电状态。另外,在中间强火工序中,在转移到下一个步骤时(也就是说从第一步骤转移到第二步骤时及从第二步骤转移到第三步骤时),切换部48构成为,不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而是从前面的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通电时间T。
以下对预热工序、中间强火工序及沸腾维持工序的各步骤的概要进行说明。
(预热工序的概要)
预热工序的第一步骤是为了使温度传感器36A、36B适应周围的温度而设置的。在该第一步骤中,线圈21A~21C及盖加热器29均不工作。第一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例如60秒)经过时结束。
预热工序的第二步骤是为了将煮饭锅12加热至规定的预热温度(第一设定温度)而设置的。在该第二步骤中,线圈21A~21C依次以额定功率的66%的输出被进行占空比控制,并且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第二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6A的检测结果成为比常温高的第一设定温度(例如40度)时结束。
预热工序的第三步骤是为了将煮饭锅12温度调节为第一设定温度而设置的。在该第三步骤中,线圈21A~21C依次以与第二步骤相同的输出被进行占空比控制,并且根据温度传感器36A或36B的检测结果而被实施接通断开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第三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例如10分钟)经过时结束。
预热工序的第四步骤与第三步骤相同,是为了将煮饭锅12温度调节为第一设定温度而设置的。在该第四步骤中,线圈21A~21C和盖加热器29以与第三步骤相同的方式被控制。第四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例如10分钟)经过时结束。另外,在指定时刻使煮饭完成的预约煮饭的情况下,省略(跳过)该第四步骤。
(中间强火工序的概要)
中间强火工序的第一步骤是为了使煮饭锅12升温至判断煮饭容量的规定的开始温度(第二设定温度)而设置的。在该第一步骤中,线圈21A~21C依次以由额定功率的100%的输出维持接通状态的方式被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第一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6A的检测结果成为第二设定温度(例如60~70度)时结束。
中间强火工序的第二步骤是为了使煮饭锅12内沸腾而设置的。在该第二步骤中,线圈21A~21C和盖加热器29以与第一步骤相同的方式被控制。第二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成为第三设定温度(例如50~60度)时结束。另外,在第二步骤中,根据从第二设定温度升温到第三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温度上升斜率)来判断煮饭容量。
中间强火工序的第三步骤是为了在煮饭容量为大容量(满量)的情况下补偿煮饭锅12内的加热不足而设置的。在该第三步骤中,线圈21A~21C和盖加热器29以与第一步骤相同的方式被控制。第三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成为第三设定温度(例如60~70度)时结束。另外,第三步骤在煮饭容量不为满量(一半以下)的情况下省略。图3的煮饭处理为省略了步骤3的例子。
(沸腾维持工序的概要)
沸腾维持工序的第一步骤是为了在煮饭容量为大容量的情况下防止煮开溢出(煮饭锅12内的水经过排气通道30向外部流出的情况)而设置的。在该第一步骤中,线圈21A~21C及盖加热器29均不工作。第一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例如60秒)经过时结束。另外,第一步骤在煮饭容量不为满量的情况下省略。图3的煮饭处理为省略了该步骤1的例子。
沸腾维持工序的第二步骤是为了将煮饭锅12温度调节为沸腾状态(维持在第四设定温度(例如140度))而设置的。在该第二步骤中,线圈21A~21C依次以额定功率的85%的输出被实施占空比控制,并且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而被实施接通断开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第二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6A的检测结果成为第五设定温度(例如110度)时结束。
沸腾维持工序的第三步骤是为了抑制输出以小火加热煮饭锅12而设置的。在该第三步骤中,线圈21A~21C依次以额定功率的40%的输出被实施占空比控制,并且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而被实施接通断开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第三步骤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例如5分钟)经过时结束。
(煮熟工序的概要)
在煮熟工序中,线圈21A~21C依次以额定功率的75%的输出被实施占空比控制,并且以使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维持第四设定温度的方式被实施接通断开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煮熟工序在作为转移条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6A的检测结果成为第五设定温度时结束。
(焖工序的概要)
在焖工序中,线圈21A~21C依次以额定功率的10%的输出被实施占空比控制,并且以使第二温度传感器36B的检测结果维持第四设定温度的方式被实施接通断开控制。另外,盖加热器29以维持开启状态的方式被控制。焖工序在作为转移条件的规定的时间经过时结束。
如以上所述,构成煮饭处理的各工序被划分为多个步骤。并且,在预热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中,当转移到下一个步骤时,切换部48不拘泥于前面的步骤中的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T,而对接下来的线圈21A~21C切换通电状态。另外,在中间强火工序中,当转移到下一个步骤时,切换部48不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而是继续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并进行测量。
另外,在预热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中,具有通过占空比控制和温度调节而使向全部的线圈21A~21C的通电断开的时间带。并且,切换部48构成为,当转移到通电断开的时间带时,不拘泥于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T,而对接下来的线圈21A~21C切换通电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5对切换部48的切换处理进行说明。
切换处理与图4所示的煮饭处理并行执行。在该切换处理中,切换部48在步骤S10中,切换通电的线圈21A~21C,之后,在步骤S11中,判断煮饭处理是否处于中间强火工序的执行中。在不为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在步骤S12中,将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设定为0.5秒,在为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中,将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设定为10秒。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判断测量时间是否经过了所设定的通电时间,在经过了通电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切换通电的线圈21A~21C。在未经过通电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判断是否处于切断通电的时间带,在处于切断时间带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进行待机直至成为接通通电的时间带。然后,在成为接通时间带,并且煮饭处理处于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进行待机直至经过所设定的通电时间,在不为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切换通电的线圈21A~21C。
在步骤S15中未处于断开时间带的情况下,在步骤S17中,判断执行中的工序的步骤的转移条件是否成立。在步骤转移条件成立,并且煮饭处理为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进行待机直至经过所设定的通电时间,在不为中间强火工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切换通电的线圈21A~21C。另外,在步骤转移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进行待机直至经过所设定的通电时间。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中,由于通过切换部48以使3个线圈21A~21C中的一个通电的方式进行切换,因此与通过一个线圈21A~21C来加热煮饭锅12整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每单位面积可投入的电力(即加热量)。
在预热工序、沸腾维持工序、煮熟工序及焖工序中,由于向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以短的周期被切换,因此能够平均地对煮饭锅12整体进行加热。在中间强火工序中,由于向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以比预热工序长的周期被切换,因此能够增大局部的加热量。并且,由于在执行中间强火工序时的煮饭锅12内,残留有大量的水,因此通过因局部加热所产生的气泡而产生对流。因此,能够有效地搅拌食用米,因而能够实现没有加热不均的理想的煮饭。
在中间强火工序中,当从第一步骤转移到第二步骤时,切换部48不切换通电状态,而是从第一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T。因此,在煮饭锅12中,能够防止在第一步骤的最后所加热的区域的加热不足。其结果为,能够均等地对煮饭锅12的周向全体进行局部加热。
当煮饭处理的工序发生了转变时,切换部48使前面的工序中的向线圈21A~21C的通电时间T无效,并切换线圈21A~21C的通电状态。因此,能够简化煮饭处理的程序。另外,在除了中间强火工序以外的工序中,切换通电状态的通电时间Ts1、Ts3~Ts5比中间强火工序的通电时间Ts2短,因此即使在中途切换通电状态,也不会对施加于食用米的热量(米饭的煮熟)造成影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0中,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最佳的通电,从而能够促进煮饭锅12内的对流,对全部食用米均匀地施加热量,因此能够实现理想的煮饭(煮熟)。
另外,本发明的电饭煲10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是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线圈也可以以煮饭锅12的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仅配置有两个,还可以配置有4个以上。另外,通电时间Ts1、Ts3~Ts5只要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的范围,则也可以分别设定为不同的时间。
电饭煲10也可以为在排气通道30的中途具有可动式的阀体,并能够将煮饭锅12内升压至比大气压高的压力的压力电饭煲。
符号说明
10…电饭煲
12…煮饭锅
13…底部
14…外周部
15…弯曲部
17…电饭煲主体
18…收容部
19…内壳
20…保护框
21A~21C…线圈
22…铁氧体磁芯
23…保持架
24…铰链连接部
26…盖体
27…散热板
28…内盖
29…盖加热器
30…排气通道
31…通气口
32…蒸气口组
33…排气口
34…空隙
36A、36B…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
38…操作面板
39…开关
40…液晶面板
42…保持架
43…控制基板
45…控制部
46…存储部
47…计时部
48…切换部
49…逆变电路

Claims (10)

1.一种电饭煲,具备:
有底筒状的煮饭锅;
多个线圈,以所述煮饭锅的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排列配置,对所述煮饭锅进行感应加热;
温度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煮饭锅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其包括以使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通电并使其余的线圈断开的方式按照规定的顺序切换通电状态的切换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多个线圈进行控制以执行包括预热工序和升温工序的煮饭处理,在所述预热工序中,以使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维持第一设定温度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在所述升温工序中,以使所述煮饭锅内沸腾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
所述升温工序包括根据温度的上升斜率来判断煮饭容量的步骤,
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预热工序中每隔第一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在包括判断所述煮饭容量的步骤的所述升温工序中每隔比所述第一通电时间长的第二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升温工序具有:将所述煮饭锅加热至比所述第一设定温度高的第二设定温度的第一步骤;以及使所述煮饭锅内沸腾的第二步骤,
当从所述第一步骤转移至所述第二步骤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不会因该转移而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而是从所述第一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向正在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升温工序在所述第二步骤之后,还具有在所述煮饭锅的加热不足时被执行的第三步骤,
当从所述第二步骤转移到所述第三步骤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不会因该转移而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而是从所述第二步骤中的测量时间继续测量向正在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从所述预热工序转移到所述升温工序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使向所述预热工序中所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无效,并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第二通电时间为5秒以上且15秒以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第二通电时间为5秒以上且15秒以下。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第一通电时间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煮饭处理在所述升温工序之后,包括以维持沸腾状态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的沸腾维持工序,
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每隔比所述第二通电时间短的第三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当从所述升温工序转移到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使向所述升温工序中所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无效,并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煮饭处理在所述升温工序之后,包括以维持沸腾状态的方式对所述煮饭锅进行加热的沸腾维持工序,
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每隔比所述第二通电时间短的第三通电时间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当从所述升温工序转移到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时,所述切换部构成为,使向所述升温工序中所通电的所述线圈的通电时间无效,并切换所述多个线圈的通电状态。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饭煲,其中,
所述第三通电时间为0.3秒以上且3秒以下。
CN201810843063.1A 2018-03-19 2018-07-27 电饭煲 Active CN110279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1460A JP7009272B2 (ja) 2018-03-19 2018-03-19 炊飯器
JP2018-051460 2018-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9284A CN110279284A (zh) 2019-09-27
CN110279284B true CN110279284B (zh) 2022-02-18

Family

ID=68000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43063.1A Active CN110279284B (zh) 2018-03-19 2018-07-27 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9272B2 (zh)
CN (1) CN110279284B (zh)
TW (1) TWI76269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08232C (en) * 1989-01-23 1994-07-19 Atsushi Iguchi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er
JP3149538B2 (ja) * 1992-03-16 2001-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H1085123A (ja) * 1996-09-12 1998-04-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誘導加熱炊飯方法及び装置
JPH10321360A (ja) * 1997-05-21 1998-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式炊飯器
JP2004242912A (ja) * 2003-02-14 2004-09-02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気炊飯器
ATE547920T1 (de) * 2008-06-05 2012-03-15 Electrolux Home Prod Corp Garvorrichtung für einen garbehälter
JP5233654B2 (ja) * 2008-12-19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58673B2 (ja) * 2009-03-06 2013-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808433A (zh) * 2010-03-26 2010-08-1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炉的对流加热控制方法及加热控制装置
EP2731403B1 (en) * 2011-07-08 2019-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uction-heating cooker and program therefor
WO2013061595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EP2846607B1 (en) * 2013-09-05 2016-05-18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An induction cooking hob including a cooking area with three or more induction coils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cooking area
CN204181488U (zh) * 2014-09-26 2015-03-04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的电饭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2691B (zh) 2022-05-01
JP2019162250A (ja) 2019-09-26
TW201938092A (zh) 2019-10-01
JP7009272B2 (ja) 2022-01-25
CN110279284A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05715B1 (en) Induction-heating cooking system
WO2019111367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104669A (ja) 加熱調理装置
JP5473864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CN110279284B (zh) 电饭煲
JP2004319350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3259973A (ja) 炊飯器
JP7270467B2 (ja) 炊飯器
JPH10321360A (ja) 誘導加熱式炊飯器
JP5595792B2 (ja) 電磁調理器
JPH0716145A (ja) 炊飯器
JP3292059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576786B2 (ja) 誘導加熱炊飯器
JP201405684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52882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3175337A (ja) 炊飯器
JP2000325229A (ja) 圧力調理器
KR200357126Y1 (ko)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
JP2011249187A (ja) 電磁調理器
JP2007123159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3017561A (ja) ジャー炊飯器
JP2008059879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0096954A (ja) 加熱調理器
JPH0739456A (ja) 炊飯器の加熱方法
JPH07289430A (ja) 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