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225555A -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5555A
CN110225555A CN201910370663.5A CN201910370663A CN110225555A CN 110225555 A CN110225555 A CN 110225555A CN 201910370663 A CN201910370663 A CN 201910370663A CN 110225555 A CN110225555 A CN 110225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link
terminal device
qos
flow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06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5555B (zh
Inventor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706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25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25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555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3878 priority patent/WO2020224372A1/zh
Priority to EP20802246.7A priority patent/EP3968692B1/en
Priority to KR1020217023098A priority patent/KR20210100735A/ko
Priority to JP2021541642A priority patent/JP7669274B2/ja
Priority to US17/407,087 priority patent/US1208205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5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5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QoS信息;若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则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副链路上实现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满足了副链路通信的业务需求。

Description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辆对外界)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密不可分,其中的有效性是指数据传输能够及时,可以体现为低延迟;可靠性是指数据传输的低丢包率。同时,V2X通信不仅可以通过上行链路(UpLink)和下行链路(DownLink)来进行,而且还可以通过副链路(SideLink)来进行。但是,当通过副链路来进行V2X通信时,如何能够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副链路上实现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信息;若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则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服务质量QoS信息;处理单元,用于在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时,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单元,用于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和控制面PDU会话,所述用户面PDU会话用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副链路通信,所述控制面PDU会话用于核心网实体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生成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将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包括: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和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所述配置单元用于:将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配置给所述接入网实体,将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通过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包括:所述接入网实体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针对副链路的QoS需求信息,所述QoS需求信息用于使所述接入网实体确定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单元,用于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根据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生成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单元用于:从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获取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所包含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需求信息,生成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发送参考信号;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探测信息;根据所述探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还包括:维护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的监测结果,对所述副链路进行维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维护单元用于: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变差,则重新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副链路;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副链路不再适合数据传输,则释放掉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通信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根据通信对端的标识信息对所述通信对端进行探测;若探测到所述通信对端位于通信范围内,则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与所述通信对端进行副链路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接入网实体的控制信息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和/或维护处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核心网实体通过在确定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时,建立针对副链路的PDU会话,并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进而将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使得能够在副链路上实现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以满足副链路通信的业务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入网实体控制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AF与PCF之间的一种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AF与PCF之间的另一种交互过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1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101(用户设备101可以是图1中所示智能手机,还可以是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等)、接入网实体102、核心网实体103和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简称AF)实体104。
应该理解,图1中所示的用户设备101、接入网实体102、核心网实体103和应用功能实体104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用户设备、基站、核心网实体和应用功能实体。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103可以获取到应用功能实体104针对副链路设置的QoS信息,该QoS信息可以包括服务等级要求、QoS模型(如基于流的QoS模型或基于包的QoS模型)等。当核心网实体103获取到QoS信息之后,若根据该QoS信息确定应用功能实体104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则建立针对副链路的PDU会话,并根据该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103针对副链路建立的PDU会话包括针对副链路的用户面(User Plane)PDU会话和控制面(Control Plane)PDU会话。并且核心网实体103生成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包括针对接入网实体102的QoS参数和针对用户设备101的QoS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103在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之后,可以将针对接入网实体102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102,并将针对用户设备101的QoS参数通过NAS信令配置给用户设备10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102在获取到核心网实体103配置的QoS参数信息之后,可以据此向用户设备101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用户设备101在获取到核心网实体103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该QoS参数是通过NAS层配置的,可以包括业务优先级、路由选择等与策略相关的参数)和接入网实体102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该QoS参数信息是通过AS层配置的,可以包括资源调度模式信息等)之后,可以据此进行副链路通信。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核心网实体、接入网实体和用户设备的配合实现在副链路上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满足了副链路通信的业务需求。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核心网实体103来执行。参照图2所示,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210中,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QoS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QoS信息可以包括服务级别要求、QoS模型等。其中,QoS模型可以是基于流(Per-Flow)的QoS模型、基于包(Per-Packet)的QoS模型或者基于优先级的QoS模型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可以包括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Function,简称PCF)实体,策略控制功能实体可以从应用功能实体获取针对副链路的QoS信息,这种情况适用于策略控制功能实体和应用功能实体处于一个可信域的场景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可以包括策略控制功能实体和网络暴露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简称NEF)实体,网络暴露功能实体可以从应用功能实体获取针对副链路的QoS信息,并转发给策略控制功能实体,这种情况适用于策略控制功能实体和应用功能实体处于不同可信域的场景下。
在步骤S220中,若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则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QoS流是在一个PDU会话中提供QoS区分的最小粒度,因此在确定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时,需要建立针对副链路的PDU会话,然后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建立的针对副链路的PDU会话可以包括针对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和针对副链路的控制面PDU会话。其中,该用户面PDU会话用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副链路通信,该控制面PDU会话用于核心网实体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生成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可以包括用户面PDU会话的QoS流和控制面PDU会话的QoS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建立针对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时,核心网实体可以生成针对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参数,然后将该用户面PDU会话参数配置给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该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建立针对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根据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可以包括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和针对终端设备的QoS参数。其中,针对终端设备的QoS参数可以包括业务优先级、路由选择等与策略相关的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生成的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可以包括接入网实体对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其中,资源调度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模式、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简称SPS)模式、资源池模式、免调度(Grant Free)模式等;与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包括带宽要求、延时要求、可靠性要求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生成的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可以包括针对副链路的QoS需求信息(如延时需求信息、丢包率需要信息、带宽需求信息),进而接入网实体需要根据该QoS需求信息确定对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和与该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类似地,接入网实体确定的资源调度模式可以包括调度模式、半静态调度模式、资源池模式、免调度模式等;与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包括带宽要求、延时要求、可靠性要求等。
继续参照图2所示,在步骤S230中,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核心网实体生成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包括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和针对终端设备的QoS参数,那么核心网实体可以将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并将针对终端设备的QoS参数通过NAS信令配置给终端设备。其中,核心网实体将针对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可以是由AMF(Access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与接入网实体进行通信,然后将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
图2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能够在副链路上实现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满足了副链路通信的业务需求。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接入网实体102来执行。参照图3所示,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310至步骤S3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310中,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可以包括接入网实体对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可以包括针对副链路基于流的QoS需求信息(如延时需求信息、丢包率需要信息、带宽需求信息),进而接入网实体可以根据该QoS需求信息确定对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和与该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在步骤S320中,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可以根据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对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该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然后根据该资源调度模式和与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生成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生成的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可以包括资源调度信息等。比如,向终端设备分配的时频资源信息、调度周期信息等。
继续参照图3所示,在步骤S330中,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可以通过AS(Access Stratum,接入层)信令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终端设备。比如可以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信令等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终端设备。
基于图3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还可以控制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比如可以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控制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0,控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发送参考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简称RS)可以是“导频”信号,主要是由发射端提供给接收端用于信道估计或信道探测的一种已知信号。可选地,接入网设备可以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没有数据需要传输时,控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发送参考信号,以便于由第二终端设备接收该参考信号来评估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步骤S4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探测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在探测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参考信号之后,可以将针对该参考信号的探测信息反馈给接入网实体,以便于接入网实体获取到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步骤S430,根据所述探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可以用来衡量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如果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较差,则可以及时进行维护,避免影响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
基于图4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实体还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对副链路的监测结果,对副链路进行维护。比如,接入网实体若根据副链路的通信状态确定副链路的通信状态变差,则可以重新向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副链路,如更换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频点,以重新建立副链路通信等。再如,若接收往实体根据副链路的通信状态确定副链路不再适合数据传输,则可以释放掉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以减少资源的占用。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来执行,比如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用户设备101执行。参照图5所示,该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510至步骤S52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510中,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NAS层信令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并通过AS层信令获取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其中,第一QoS参数可以包括业务优先级、路由选择等与策略相关的参数;第二QoS参数可以包括资源调度信息等,比如向终端设备分配的时频资源信息、调度周期信息等。
在步骤S520中,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基于第一QoS参数和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通信对端的标识信息对通信对端进行探测,当探测到通信对端位于通信范围内时,再基于第一QoS参数和第二QoS参数与通信对端进行副链路通信,这样可以避免通信对端不在通信范围内也发送通信数据而对周边其它终端设备的通信造成干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基于接入网实体的控制信息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和/或维护处理。具体的监测和维护处理的过程参照前述接入网实体相关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5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能够在副链路上实现基于流的QoS机制,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满足了副链路通信的业务需求。
以上分别从核心网实体、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技术方案进行了阐述,以下以终端设备是V2X终端、接入网实体是基站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01,应用功能实体AF(Application Function)与策略控制功能实体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交互,传递应用层的副链路QoS需求与QoS模型的选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应用功能实体与策略控制功能实体PCF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是由AF直接与PCF进行交互,以传递副链路QoS需求与选择的QoS模型。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AF与PCF处于同一个可信域的应用场景中,如网络运营商自己部署AF的场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应用功能实体与策略控制功能实体PCF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是由AF通过网络暴露功能实体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与PCF进行交互,以传递副链路QoS需求与选择的QoS模型。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AF与PCF处于不同可信域的应用场景中,如第三方部署AF的场景。
步骤S602,PCF、会话管理功能实体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和AMF交互生成NAS级别的副链路QoS流参数,用于支持副链路基于流的QoS机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602主要是针对副链路基于流的QoS特性建立相应的PDU会话以及QoS流。其中,SMF可以为副链路基于流的QoS特性生成相应的PDU会话参数,然后基于该PDU会话参数来建立PDU会话,该PDU会话参数包括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和控制面PDU会话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生成的NAS级别的副链路QoS流参数包括针对接入网实体的副链路QoS流参数和针对V2X终端的副链路QoS流参数。
步骤S603,AMF与基站交互,在基站上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AMF在基站上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之后,基站会与V2X终端进行交互,以通过AS层信令在V2X终端上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比如资源调度信息等。
步骤S604,AMF与V2X终端交互,通过NAS信令在V2X终端上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AMF在V2X终端上配置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业务优先级、路由选择等与策略相关的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所示的步骤S603和步骤S604之间的执行顺序既可以是图6中所示的先执行步骤S603、再执行步骤S604;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604、再执行步骤S603;或者同时执行步骤S603和步骤S604。
此外,继续参照图6所示,V2X终端可以利用应用层获取的标识信息进行对端探测,确定通信终端是否位于通信范围内,当确定在通信范围内时,再向通信终端发送数据。并且,V2X终端可以在基站控制下进行AS层的链路监测与维护。
在图6所示的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通信系统(如5G系统)能够支持副链路上基于流的QoS模型,从而更好的支持V2X通信(如车-车通信、车-人通信等),有效提高了在副链路上进行通信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当然,在其它需要进行副链路通信的应用场景中,比如端到端的游戏场景中,同样可以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900,包括:获取单元902、处理单元904和配置单元906。
其中,获取单元902用于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服务质量QoS信息;处理单元904用于在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时,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单元906用于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04用于: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和控制面PDU会话,所述用户面PDU会话用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副链路通信,所述控制面PDU会话用于核心网实体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04用于:生成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将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包括: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和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所述配置单元906用于:将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配置给所述接入网实体,将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通过NAS信令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包括:所述接入网实体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针对副链路的QoS需求信息,所述QoS需求信息用于使所述接入网实体确定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1000,包括:获取单元1002、确定单元1004和配置单元1006。
其中,获取单元1002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单元1004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单元1006用于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4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根据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生成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1004用于:从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获取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所包含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需求信息,生成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1000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发送参考信号;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探测信息;根据所述探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1000还包括:维护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的监测结果,对所述副链路进行维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维护单元用于: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变差,则重新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副链路;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副链路不再适合数据传输,则释放掉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1100,包括:获取单元1102和通信单元1104。
其中,获取单元1102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通信单元1104用于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单元1104用于:根据通信对端的标识信息对所述通信对端进行探测;若探测到所述通信对端位于通信范围内,则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与所述通信对端进行副链路通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1100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接入网实体的控制信息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和/或维护处理。
图1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2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2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2所示,计算机系统12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2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2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2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12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2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201、ROM 1202以及RAM 1203通过总线12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205也连接至总线12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2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2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2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2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209。通信部分12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2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205。可拆卸介质12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2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2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2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2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2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0)

1.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若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则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
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包括:
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和控制面PDU会话,所述用户面PDU会话用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副链路通信,所述控制面PDU会话用于核心网实体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包括:
生成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参数;
将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面PDU会话参数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用户面PDU会话。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包括: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和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
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包括:将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配置给所述接入网实体,将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QoS参数通过非接入层NAS信令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所述接入网实体的QoS参数包括:
所述接入网实体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
针对副链路的QoS需求信息,所述QoS需求信息用于使所述接入网实体确定对所述终端设备的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6.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包括:
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根据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生成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资源调度模式,以及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包括:
从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获取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或
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中所包含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需求信息,生成所述资源调度模式和与所述资源调度模式相对应的QoS要求。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包括:
控制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发送参考信号;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反馈的针对所述参考信号的探测信息;
根据所述探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的监测结果,对所述副链路进行维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对副链路的监测结果,对所述副链路进行维护,包括:
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建立的副链路的通信状态变差,则重新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副链路;
若根据所述通信状态确定所述副链路不再适合数据传输,则释放掉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副链路。
13.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
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包括:
根据通信对端的标识信息对所述通信对端进行探测;
若探测到所述通信对端位于通信范围内,则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与所述通信对端进行副链路通信。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接入网实体的控制信息对副链路进行接入层的监测和/或维护处理。
16.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应用功能实体针对副链路设置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在根据所述QoS信息确定所述应用功能实体针对所述副链路设置的是基于流的QoS模型时,建立针对所述副链路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并根据所述QoS信息生成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
配置单元,用于将所述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配置给接入网实体和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17.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向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确定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
配置单元,用于将向终端设备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QoS参数信息配置给所述终端设备,以控制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
18.一种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核心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一QoS参数,以及接入网实体配置的副链路基于流的第二QoS参数;
通信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QoS参数和所述第二QoS参数进行副链路通信。
19.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CN201910370663.5A 2019-05-06 2019-05-06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225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0663.5A CN110225555B (zh) 2019-05-06 2019-05-06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CT/CN2020/083878 WO2020224372A1 (zh) 2019-05-06 2020-04-09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EP20802246.7A EP3968692B1 (en) 2019-05-06 2020-04-09 Methods, medium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service of sidelink communication
KR1020217023098A KR20210100735A (ko) 2019-05-06 2020-04-09 사이드링크 통신의 서비스 품질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매체, 및 전자 디바이스
JP2021541642A JP7669274B2 (ja) 2019-05-06 2020-04-09 サイドリンク通信のサービス品質制御方法、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
US17/407,087 US12082050B2 (en) 2019-05-06 2021-08-19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service of sidelink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0663.5A CN110225555B (zh) 2019-05-06 2019-05-06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5555A true CN110225555A (zh) 2019-09-10
CN110225555B CN110225555B (zh) 2024-10-15

Family

ID=67820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0663.5A Active CN110225555B (zh) 2019-05-06 2019-05-06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2082050B2 (zh)
EP (1) EP3968692B1 (zh)
JP (1) JP7669274B2 (zh)
KR (1) KR20210100735A (zh)
CN (1) CN110225555B (zh)
WO (1) WO202022437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24372A1 (zh) * 2019-05-06 2020-11-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1168858A1 (zh) * 2020-02-29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762368A (zh) * 2020-02-28 2022-07-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QoS保证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28054B2 (en) 2015-11-04 2020-07-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VNF termination management
CN113613201B (zh) * 2021-08-02 2025-01-1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应用于车辆间的数据分享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43568A (ja) * 2012-09-27 2017-08-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無線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US20170288886A1 (en) * 2016-04-02 2017-10-05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rer modification for V2X Communications
CN108307449A (zh) * 2016-08-12 2018-07-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RB级别QoS参数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9246659A (zh) * 2017-06-15 2019-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9592B2 (ja) 2007-12-27 2012-10-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0001373A1 (en) * 2008-06-30 2010-01-07 France Telecom Handover method and system
EP2856836B1 (en) * 2012-05-31 2019-02-2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mobility in wireless systems
EP3297364B1 (en) * 2015-05-15 2022-07-06 Kyocera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US10524181B2 (en) 2016-08-03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ell reselection in idle mode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9257827B (zh) * 2016-09-30 2020-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和接入网设备
EP4496287A3 (en) * 2017-05-09 2025-04-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Qos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WO2020057717A1 (en) * 2018-09-17 2020-03-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quality of service function
EP3884632A1 (en) * 2018-11-19 2021-09-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utput pacing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rving as a time-sensitive networking (tsn) node
EP3881590A1 (en) * 2018-12-03 2021-09-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and nodes for predicting qos of a ue session based on slice status
CN110225555B (zh) * 2019-05-06 2024-10-1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43568A (ja) * 2012-09-27 2017-08-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無線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US20170288886A1 (en) * 2016-04-02 2017-10-05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rer modification for V2X Communications
CN108307449A (zh) * 2016-08-12 2018-07-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RB级别QoS参数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9246659A (zh) * 2017-06-15 2019-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SG SA: "Study on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the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and the 5G System (5GS) to support advanced V2X services(Release 16)", 3GPP TR 23.786 V16.0.0, pages 6 *
HUAWEI 等: "Procedures for the provision of Network-controlled QoS for PC5 communication", SA WG2 MEETING #128 S2-186839, pages 2 - 6 *
HUAWEI 等: "Procedures for the provision of Network-controlled QoS for PC5 communication", SA WG2 MEETING #128BIS S2-188309 *
VIVO: "Discussion on QoS management for NR V2X",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5BIS R2-1903636, pages 2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24372A1 (zh) * 2019-05-06 2020-11-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2082050B2 (en) 2019-05-06 2024-09-0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service of sidelink communication,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762368A (zh) * 2020-02-28 2022-07-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QoS保证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1168858A1 (zh) * 2020-02-29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69309A1 (zh) * 2020-02-29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100735A (ko) 2021-08-17
WO2020224372A1 (zh) 2020-11-12
JP2022517664A (ja) 2022-03-09
US12082050B2 (en) 2024-09-03
JP7669274B2 (ja) 2025-04-28
EP3968692A1 (en) 2022-03-16
EP3968692A4 (en) 2022-06-29
CN110225555B (zh) 2024-10-15
US20210385693A1 (en) 2021-12-09
EP3968692B1 (en) 202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83416B2 (ja) 時間依存ネットワーキング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US20220312267A1 (en) User plane function (upf) selection based on predicted load information
TWI737232B (zh) 通訊方法、裝置、電腦可讀介質、電子設備及電腦程式產品
CN110225555B (zh) 副链路通信的服务质量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557786B (zh) 一种无线承载建立、业务流的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10831033B (zh) 服务质量监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810903B (zh) 一种数据传输配置及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506612B2 (en) Methods and device for authorization between a customer device and connectivity manager
KR102762845B1 (ko) 애플리케이션 기능과 코어 네트워크 사이에서 협상된 백그라운드 데이터 전송 정책을 업데이트하는 방법, 정책 제어 기능 및 애플리케이션 기능
CN109040322B (zh) 车辆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076394B (zh) 一种ambr确定方法及通信实体
CN109392024B (zh) 一种业务质量流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366144A (zh) 一种订阅服务的方法及装置
CN110999355B (zh) 用于分离用户面的服务质量实现
WO2024067687A1 (zh) 信息传输方法、第一通信节点、第二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US9253814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teracting with a wireless hotspot
WO2018196337A1 (zh) 一种探测参考信号srs的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23011107A1 (zh) 会话策略控制方法、网元、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5134871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iab节点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67113B (zh) 上行资源调度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1491336B (zh) 一种配置QoS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25139640A1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8102378A (zh) 数据传输优化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G01 Patent term adjustment
TG01 Patent term adju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