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5877A -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05877A CN110205877A CN201910615045.2A CN201910615045A CN110205877A CN 110205877 A CN110205877 A CN 110205877A CN 201910615045 A CN201910615045 A CN 201910615045A CN 110205877 A CN110205877 A CN 1102058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switch
- track
- rail
- vehicle
- tong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10—Frogs
- E01B7/12—Fixed frogs made of one part or composit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01B7/28—Cros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矿井下斜坡提升轨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本发明公开的压绳道岔沿第一基本轨延伸的轨道中部设置有绳槽,所述活动连接轨一端与辙岔相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尖轨的跟部活动配合,且所述活动连接轨通过第二连杆与搬道器相连接;在活动连接轨与第一尖轨对接时,所述活动连接轨横跨于绳槽上方。在双轨道运输绞车道中采用本发明的压绳道岔,在一车辆甩车过程中可以将另一车辆的钢丝绳限制在绳槽内,从而避免两车辆钢丝绳发生交叉,解决了斜坡双轨提升时,上车场只有一个方向设置甩车场时的提升难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井下斜坡提升轨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背景技术
矿井斜坡绞车道,是全矿矸石、材料、设备运输的重要通道,一般设计为双轨道(双钩)或单轨道(单钩)提升,双钩提升时,一般设计为双向轨道运输,双钩提升一般为水平矿井开拓、准备巷道的矸石、综采工作面支架、设备、材料和掘进工作面所需材料、矸石排放、半煤岩掘进面的掘进煤均采用经由绞车道提升调运。
在双轨道运输绞车道中,车辆到达上车场时,分左右分别甩车(卸车),在特殊条件下,只能向一个方向甩车时,但若两条轨道线的车辆均能卸入同一个水平车场轨道线,容易使两条轨道线的钢丝绳发生交叉,而互相影响。以图13所示的绞车道为例,与3#道岔通过直道连接是副钩串车的运输轨道,与3#道岔通过侧道连接是主钩串车的运输轨道,1#道岔的侧道连接甩车场,副钩串车可以在甩车场正常甩车,但是在主钩串车甩车时,主钩串车和副钩串车的钢丝绳就容易出现交叉而影响两者的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钢丝绳交叉的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压绳道岔,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所述活动侧设置有第一基本轨、第一尖轨和活动连接轨,所述固定侧设置有第二基本轨、第二尖轨和固定连接轨,所述第一基本轨和第二基本轨之间设置有辙岔,所述第一尖轨、活动连接轨与辙岔依次相接,所述第二尖轨、固定连接轨与辙岔依次相接,所述第一尖轨和第二尖轨均通过第一连杆与搬道器相连接,
沿第一基本轨延伸的轨道中部设置有绳槽,所述活动连接轨一端与辙岔相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尖轨的跟部活动配合,且所述活动连接轨通过第二连杆与搬道器相连接;
在活动连接轨与第一尖轨对接时,所述活动连接轨横跨于绳槽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本轨为直基本轨,所述第二基本轨为曲基本轨,所述活动连接轨为曲连接轨,所述固定连接轨为直连接轨,所述绳槽沿直道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尖轨的跟部通过第一间隔铁连接于第一基本轨,所述第二尖轨的跟部通过第二间隔铁连接于第二基本轨;
所述第一间隔铁与活动连接轨相对应段的内侧设置有沉头孔,所述第一间隔铁通过螺栓与第一基本轨相连接且螺栓头位于沉头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本轨与辙岔之间设置有单头鱼尾板,所述单头鱼尾板具有单头侧和竖孔侧,所述单头侧与固定于辙岔前端,所述竖孔侧通过销子与第一基本轨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活动连接轨和搬道器位于同侧,所述活动连接轨通过弯拉杆与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弯拉杆包括第一直杆段、槽型段和第二直杆段,所述直杆段连接于槽型段的第一端外侧,所述第二直杆段连接于槽型段第二端的内侧,且第二直杆段与槽型段的第二端之间具有开口,所述第二连杆连接于第一直杆段,所述活动连接轨连接于第二直杆段,所述槽型段位于绳槽内。
优选地,所述活动连接轨和搬道器位于异侧,所述活动连接轨通过直拉杆与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直拉杆位于绳槽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尖轨和第二尖轨之间设置有槽型拉杆,所述槽型拉杆与第一连杆相连接,槽型拉杆位于绳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于同一搬道器,所述搬道器沿轨道方向设置有驱动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通过角杆与驱动连杆相连接,所述角杆为L形,角杆的两端及弯折部均设置有铰接孔,所述角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另一端连接于驱动连杆,角杆的弯折部与固定的角杆座相铰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中部均设置有长度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花篮螺母、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花篮螺母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且分别与第一螺杆以及第二螺杆螺纹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包括第一道岔、第二道岔、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道岔一侧与甩车场连通,另一侧与第二道岔相连接,所述第二道岔一侧与第一轨道连接另一侧与第二轨道连接,所述甩车场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均采用所述压绳道岔,所述第一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二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第二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绳槽沿第一道岔、第二道岔和第一轨道所形成的轨道线路布置。
所述的双轨道运输绞车道的单边甩车方法,所述第一轨道用于第一车辆的轨道运输,所述第二轨道用于第二车辆的轨道运输,包括:
第一车辆甩车:
在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下放后,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使第二道岔与第一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均让开绳槽,第一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第一车辆的钢丝绳从绳槽移出;
操作搬道器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
第一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一轨道,第一车辆的钢丝绳落入绳槽中;
第二车辆甩车:
在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下放后,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搬动尖轨使第二道岔与第二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保持连通,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横跨于绳槽上方,第二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
操作搬道器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道岔的活动连接轨轨横跨于绳槽上方将第一车辆的钢丝绳限制在绳槽内,第二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
第二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二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二轨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双轨道运输绞车道中采用本发明的压绳道岔,在一车辆甩车过程中可以将另一车辆的钢丝绳限制在绳槽内,从而避免两车辆钢丝绳发生交叉,解决了斜坡双轨提升时,上车场只有一个方向设置甩车场时的提升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压绳道岔侧向通行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压绳道岔正向通行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Ⅰ处的放大图;
图5是第一间隔铁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B旋转剖视图;
图7是单头鱼尾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弯拉杆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直拉杆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槽型拉杆的示意图;
图13是一个实例中双轨道运输绞车道的整体布置图;
图14~17是压绳道岔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基本轨101,第二基本轨102,曲基本轨103,直基本轨104,尖轨2,第一尖轨201,第二尖轨202,活动连接轨301,固定连接轨302,曲连接轨303,直连接轨304,辙岔4,搬道器5,第一连杆501,第二连杆502,驱动连杆503,角杆504,角杆座505,花篮螺母506,第一螺杆507,第二螺杆508,钢丝绳601,绳槽602,第一间隔铁7,沉头孔701,单头鱼尾板8,弯拉杆9,第一直杆段901,槽型段902,第二直杆段903,直拉杆10,+1100mm水平车场111,+900m水平车场112,+700m水平车场113,绞车12,槽型拉杆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公开的压绳道岔,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所述活动侧设置有第一基本轨101、第一尖轨201和活动连接轨301,所述固定侧设置有第二基本轨102、第二尖轨202和固定连接轨302,所述第一基本轨101和第二基本轨102之间设置有辙岔4,所述第一尖轨201、活动连接轨301与辙岔4依次相接,所述第二尖轨202、固定连接轨302与辙岔4依次相接,所述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均通过第一连杆501与搬道器5相连接,
沿第一基本轨101延伸的轨道中部设置有绳槽602,所述活动连接轨301一端与辙岔4相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尖轨201的跟部活动配合,且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第二连杆502与搬道器5相连接;
在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对接时,所述活动连接轨301横跨于绳槽602上方。
本发明的压绳道岔可以实现道岔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当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整体转向第一基本轨101时,压绳道岔处于侧向通行状态,往来车辆的沿第二基本轨102运行;如图2所示,当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整体转向第二基本轨102时,压绳道岔处于正向通行状态,往来车辆的沿第一基本轨101运行。在车辆经过道岔时,如果转辙角度太大,容易发生车辆侧翻或脱轨的风险,因此可以适当加长尖轨2长度以减少转辙角。
除了实现上述的基本道岔功能外,其还可以实现绞车12钢丝绳601的压绳和释放,活动连接轨301一端与辙岔4相铰接,使活动连接轨301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动,另一端与第一尖轨201的跟部活动配合,从而实现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的对接和脱离。当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对接时,活动连接轨301横跨于绳槽602上方,可以将钢丝绳601限制于绳槽602内。压绳道岔更为具体详细的使用方式,将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第一基本轨101和第二基本轨102可以是直基本轨104也可以是曲基本轨103,同样活动连接轨301可以是直连接轨304,也可以是曲连接轨303,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例如,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本轨102为曲基本轨103,所述活动连接轨301为曲连接轨303,所述固定连接轨302为直连接轨304,所述绳槽602沿直道布置。
传统的连接轨通常利用间隔铁和螺栓固定于基本轨上,但由于本发明采用了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的跟部活动配合,为了方便活动连接轨301的到位和脱离,所述第一尖轨201的跟部通过第一间隔铁7连接于第一基本轨101,所述第二尖轨202的跟部通过第二间隔铁连接于第二基本轨102;如图5和6所示,所述第一间隔铁7与活动连接轨301相对应段的内侧设置有沉头孔701,所述第一间隔铁7通过螺栓与第一基本轨101相连接且螺栓头位于沉头孔701内。第二间隔铁可以采用现有的间隔铁结构,而第一间隔铁7外形与活动连接轨301相适配,并采用了沉头方式布置螺栓,当活动连接轨301转动至第一间隔铁7内侧时,可以与其很好地贴合,保证到位准确。为了保证活动连接轨301与辙岔4的铰接,如图7和8所示,所述第一基本轨101与辙岔4之间设置有单头鱼尾板8,所述单头鱼尾板8具有单头侧和竖孔侧,所述单头侧与固定于辙岔4前端,所述竖孔侧通过销子与第一基本轨101相铰接。此设计可以满足30㎏/m的轨道设计。
搬道器5通过第二连杆502控制活动连接轨301的移动,搬道器5与活动连接轨301的位置不同,会影响钢丝绳601在绳槽602中的进出。若所述活动连接轨301和搬道器5位于同侧,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弯拉杆9与第二连杆502相连接,所述弯拉杆9包括第一直杆段901、槽型段902和第二直杆段903,所述直杆段连接于槽型段902的第一端外侧,所述第二直杆段903连接于槽型段902第二端的内侧,且第二直杆段903与槽型段902的第二端之间具有开口,所述第二连杆502连接于第一直杆段901,所述活动连接轨301连接于第二直杆段903,所述槽型段902位于绳槽602内。如图8和9所示为弯拉杆9的结构图,其左侧即为用于连接第一直杆段901的第一直杆段901,右侧槽型段902上方即为用于连接活动连接轨301的第二直杆段903。槽型段902与绳槽602相适配,钢丝绳601对应落入槽型段902内,当弯拉杆9随第二连杆502向右运动,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分开,钢丝绳601可以从槽型段902的开口处进出;当弯拉杆9随第二连杆502向左运动,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对接,可以将钢丝绳601限制在槽型段902内。若所述活动连接轨301和搬道器5位于异侧,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直拉杆10与第二连杆502相连接,所述直拉杆10位于绳槽602上方。因为活动连接轨301和搬道器5位于异侧,第二连杆502与活动连接轨301的相互连接不会影响到钢丝绳601的进出,因此采用直拉杆10即可,如图1和2的实施例即是如此,如图10和11所示为直拉杆10的结构图。又如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若搬道器5位于图纸的下侧,则1#道岔宜采用弯拉杆9,3#道岔宜采用直拉杆10。
第一连杆501要同时驱动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移动,则需要同时连接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为了防止连接结构对于钢丝绳601进出绳槽602产生不利影响,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之间设置有槽型拉杆13,所述槽型拉杆13与第一连杆501相连接,槽型拉杆13位于绳槽602内。绳槽602内的钢丝绳601可以同时位于槽型拉杆13内,可以正常进入和脱离绳槽602。槽型拉杆13以及弯拉杆9设置于绳槽602内,绳槽602两侧对应槽型拉杆13以及弯拉杆9的位置最好能够设置让位缺口,从而保证足够的行程匹配活动连接轨301和尖轨2的移动。
尖轨2和活动连接轨301的移动可以分别利用不同的搬道器5,也可以采用同一搬道器5,后者无疑可以更加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如图2和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连接于同一搬道器5,所述搬道器5沿轨道方向设置有驱动连杆503,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分别通过角杆504与驱动连杆503相连接,所述角杆504为L形,角杆504的两端及弯折部均设置有铰接孔,所述角杆50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501或第二连杆502,另一端连接于驱动连杆503,角杆504的弯折部与固定的角杆座505相铰接,角杆座505通常固定于地面或者轨道相关结构上。如图2所示,在搬道器5的带动下驱动连杆503沿轴向移动,在角杆504的作用下,带动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沿轴向移动,同时实现尖轨2和活动连接轨301的移动,通过一次操作即可实现两者的调整。其中搬道器5可以采用现有的手动或者电动搬道器5。
尖轨2和活动连接轨301需要移动特定的距离才能发挥较佳的效果,为了方便调整和使用,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中部均设置有长度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花篮螺母506、第一螺杆507和第二螺杆508,所述花篮螺母506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且分别与第一螺杆507以及第二螺杆508螺纹连接。如此,通过转动花篮螺母506即可实现第一连杆501及第二连杆502的长度调整。
将上述压绳道岔运用于双轨道运输绞车道中,可以实现单边甩车,该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包括第一道岔、第二道岔、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道岔一侧与甩车场连通,另一侧与第二道岔相连接,所述第二道岔一侧与第一轨道连接另一侧与第二轨道连接,所述甩车场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均采用所述压绳道岔,所述第一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二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第二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绳槽602沿第一道岔、第二道岔和第一轨道所形成的轨道线路布置。
采用该双轨道运输绞车道的单边甩车方法中,所述第一轨道用于第一车辆的轨道运输,所述第二轨道用于第二车辆的轨道运输,包括:
第一车辆甩车:
在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下放后,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5使第二道岔与第一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均让开绳槽602,第一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从绳槽602移出;
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
第一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一轨道,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落入绳槽602中;
第二车辆甩车:
在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下放后,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5搬动尖轨2使第二道岔与第二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保持连通,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横跨于绳槽602上方,第二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
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轨横跨于绳槽602上方将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限制在绳槽602内,第二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避免第二车辆在甩车过程中,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与第二车辆的钢丝绳601交叉而互相影响;
第二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二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二轨道。
下面在结合图13~17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讲解,在图13中,从上至下分别设有+1100mm水平车场111、+900m水平车场112、+700m水平车场113,通过绞车12实现主钩串车和副钩串车的上提和下放,副钩串车即为第一车辆,运行于3#道岔直道上,主钩串车即为第二车辆即为运行于3#道岔侧道上,1#、3#道岔采用压绳道岔,1#道岔即为第一道岔,3#道岔即为第二道岔,甩车场与3#道岔的直道位于同一侧方,绳槽602沿1#、3#道岔的直道设置,在1#、3#道岔中曲连接轨303即为活动连接轨301,。
当副钩串车提升时,1#、3#道岔均处于直道状态(此时,尖轨2和曲连接轨303转向甩车场一侧),副钩串车提升经过1#道岔后,搬运搬道器5,尖轨2和曲连接轨303与直基本轨104连接,道岔转向侧向,绞车12下放副钩串车甩车,因为副钩串车所运行的轨道与甩车场位于同一侧方,因此副钩串车甩车过程中,不会出现钢丝绳601交叉的问题,完成甩车作业后,绞车12上提,副钩串车经过1#道岔后,搬运压绳道岔,使1#、3#道岔均处于直道状态,绞车12下放正常运行,钢丝绳601随串车下放进入绳槽602运行。
如图14,当主钩串车提升到达上车场区段时,1#压绳道岔处于直道状态(此时,尖轨2和曲连接轨303转向甩车场一侧),3#压绳道岔处于侧道状态:
如图15,主钩串车提升经过3#、1#道岔后,搬运1#道岔搬道器5,尖轨2和曲连接轨303与直基本轨104连接,道岔转向侧向(甩车场方向);
如图14,绞车12下放完成主钩串车甩车作业后,绞车12上提,串车经过1#道岔后,搬运1#压绳道岔,使道岔处于直道状态,绞车12主钩下放正常运行。经3#压绳道岔后,绞车12钢丝绳601进入主钩串车运行轨道正常运行。
如图16,随主钩串车下放,副钩串车正常上提,此时搬动3#道岔处于直道状态,副钩串车钢丝绳601可以顺利从绳槽602脱离,副钩串车经3#、1#道岔上提,;
如图17,副钩串车提升经过3#、1#道岔后,搬运1#道岔搬道器5,尖轨2和曲连接轨303与直基本轨104连接,道岔转向侧向(甩车场方向),;
如图16,绞车12下放完成副钩串车甩车作业后,绞车12上提,串车经过1#道岔后,搬运1#压绳道岔,使道岔处于直道状态,绞车12副钩下放正常运行,钢丝绳601随副钩串车下放进入绳槽602运行。经3#压绳道岔后,绞车12钢丝绳601进入副钩正常运行。
Claims (11)
1.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动侧和固定侧,所述活动侧设置有第一基本轨(101)、第一尖轨(201)和活动连接轨(301),所述固定侧设置有第二基本轨(102)、第二尖轨(202)和固定连接轨(302),所述第一基本轨(101)和第二基本轨(102)之间设置有辙岔(4),所述第一尖轨(201)、活动连接轨(301)与辙岔(4)依次相接,所述第二尖轨(202)、固定连接轨(302)与辙岔(4)依次相接,所述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均通过第一连杆(501)与搬道器(5)相连接;
沿第一基本轨(101)延伸的轨道中部设置有绳槽(602),所述活动连接轨(301)一端与辙岔(4)相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尖轨(201)的跟部活动配合,且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第二连杆(502)与搬道器(5)相连接;
在活动连接轨(301)与第一尖轨(201)对接时,所述活动连接轨(301)横跨于绳槽(602)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本轨(101)为直基本轨(104),所述第二基本轨(102)为曲基本轨(103),所述活动连接轨(301)为曲连接轨(303),所述固定连接轨(302)为直连接轨(304),所述绳槽(602)沿直道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轨(201)的跟部通过第一间隔铁(7)连接于第一基本轨(101),所述第二尖轨(202)的跟部通过第二间隔铁连接于第二基本轨(102);
所述第一间隔铁(7)与活动连接轨(301)相对应段的内侧设置有沉头孔(701),所述第一间隔铁(7)通过螺栓与第一基本轨(101)相连接且螺栓头位于沉头孔(701)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本轨(101)与辙岔(4)之间设置有单头鱼尾板(8),所述单头鱼尾板(8)具有单头侧和竖孔侧,所述单头侧与固定于辙岔(4)前端,所述竖孔侧通过销子与第一基本轨(101)相铰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轨(301)和搬道器(5)位于同侧,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弯拉杆(9)与第二连杆(502)相连接,所述弯拉杆(9)包括第一直杆段(901)、槽型段(902)和第二直杆段(903),所述直杆段连接于槽型段(902)的第一端外侧,所述第二直杆段(903)连接于槽型段(902)第二端的内侧,且第二直杆段(903)与槽型段(902)的第二端之间具有开口,所述第二连杆(502)连接于第一直杆段(901),所述活动连接轨(301)连接于第二直杆段(903),所述槽型段(902)位于绳槽(602)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轨(301)和搬道器(5)位于异侧,所述活动连接轨(301)通过直拉杆(10)与第二连杆(502)相连接,所述直拉杆(10)位于绳槽(602)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尖轨(201)和第二尖轨(202)之间设置有槽型拉杆(13),所述槽型拉杆(13)与第一连杆(501)相连接,槽型拉杆(13)位于绳槽(602)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连接于同一搬道器(5),所述搬道器(5)沿轨道方向设置有驱动连杆(503),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分别通过角杆(504)与驱动连杆(503)相连接,所述角杆(504)为L形,角杆(504)的两端及弯折部均设置有铰接孔,所述角杆(50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杆(501)或第二连杆(502),另一端连接于驱动连杆(503),角杆(504)的弯折部与固定的角杆座(505)相铰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绳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501)和第二连杆(502)中部均设置有长度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花篮螺母(506)、第一螺杆(507)和第二螺杆(508),所述花篮螺母(506)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且分别与第一螺杆(507)以及第二螺杆(508)螺纹连接。
10.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包括第一道岔、第二道岔、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道岔一侧与甩车场连通,另一侧与第二道岔相连接,所述第二道岔一侧与第一轨道连接另一侧与第二轨道连接,所述甩车场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均采用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压绳道岔,所述第一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二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第二道岔的活动侧与第一轨道位于同一侧方,所述绳槽(602)沿第一道岔、第二道岔和第一轨道所形成的轨道线路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轨道运输绞车道的单边甩车方法,所述第一轨道用于第一车辆的轨道运输,所述第二轨道用于第二车辆的轨道运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车辆甩车:
在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下放后,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5)使第二道岔与第一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均让开绳槽(602),第一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从绳槽(602)移出;
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
第一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一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一轨道,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落入绳槽(602)中;
第二车辆甩车:
在第一车辆从第一轨道下放后,第二车辆从第二轨道上提,操作搬道器(5)搬动尖轨(2)使第二道岔与第二轨道连通,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保持连通,第二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横跨于绳槽(602)上方,第二车辆上提依次经过第二道岔和第一道岔;
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甩车场的轨道连通,第一道岔的活动连接轨(301)轨横跨于绳槽(602)上方将第一车辆的钢丝绳(601)限制在绳槽(602)内,第二车辆进入甩车场完成甩车;
第二车辆完成甩车,上提经过第一道岔后,操作搬道器(5)使第一道岔与第二道岔连通,第二车辆下放依次经过第一道岔和第二道岔后进入第二轨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15045.2A CN110205877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15045.2A CN110205877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05877A true CN110205877A (zh) | 2019-09-06 |
CN110205877B CN110205877B (zh) | 2024-07-16 |
Family
ID=67796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15045.2A Active CN110205877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0587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14264A (zh) * | 2022-01-07 | 2022-04-1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可“一井多梯”布置的摩擦爬轨驱动式无绳电梯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84101A (en) * | 1971-04-07 | 1975-02-19 | Pomagalski Sa | Transport installation with independent vehicles |
CN201738196U (zh) * | 2010-07-27 | 2011-02-09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 新型渡线道岔 |
CN104264539A (zh) * | 2014-09-29 | 2015-01-07 | 吕梁学院 | 煤矿绳牵引卡轨车道岔 |
CN105780615A (zh) * | 2016-05-03 | 2016-07-20 | 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 | 无极绳连续牵引系统专用道岔 |
CN206189198U (zh) * | 2016-11-19 | 2017-05-24 |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小康煤矿 | 无极绳绞车风动道岔 |
CN210315078U (zh) * | 2019-07-09 | 2020-04-14 | 四川川煤华荣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压绳道岔及双轨道运输绞车道 |
-
2019
- 2019-07-09 CN CN201910615045.2A patent/CN1102058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84101A (en) * | 1971-04-07 | 1975-02-19 | Pomagalski Sa | Transport installation with independent vehicles |
CN201738196U (zh) * | 2010-07-27 | 2011-02-09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 新型渡线道岔 |
CN104264539A (zh) * | 2014-09-29 | 2015-01-07 | 吕梁学院 | 煤矿绳牵引卡轨车道岔 |
CN105780615A (zh) * | 2016-05-03 | 2016-07-20 | 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 | 无极绳连续牵引系统专用道岔 |
CN206189198U (zh) * | 2016-11-19 | 2017-05-24 |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小康煤矿 | 无极绳绞车风动道岔 |
CN210315078U (zh) * | 2019-07-09 | 2020-04-14 | 四川川煤华荣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压绳道岔及双轨道运输绞车道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马文斌: "斜井甩车场三开道岔", 煤炭工程, no. 05, 31 December 1980 (1980-12-31), pages 62 - 63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14264A (zh) * | 2022-01-07 | 2022-04-1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可“一井多梯”布置的摩擦爬轨驱动式无绳电梯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05877B (zh) | 2024-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261729A (en) |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mining | |
CN101598018A (zh) | 掘锚机后配套行走式破碎、转载连续运输设备 | |
WO2007006066A1 (de) | Abfördereinrichtung für die kontinuierliche abförderung von untertägig abgebautem material | |
CN110205877A (zh) | 压绳道岔、双轨道运输绞车道及单边甩车方法 | |
CN101191419B (zh) | 综放工作面轨顺端头支架 | |
CN103075186A (zh) | 一种综采液压支架安装运输车 | |
CN101565127A (zh) | 可调式胶带输送机上托辊架 | |
CN210315078U (zh) | 压绳道岔及双轨道运输绞车道 | |
DE3313502C2 (zh) | ||
CN106869956B (zh) | 一种具有辅助爬坡装置的大倾角掘进机 | |
CN104295295A (zh) | 大坡度凿岩掘进机 | |
CN200999622Y (zh) | 综放工作面轨顺端头支架 | |
CN201501401U (zh) | 全自动矿车进罐前倾式翻车装置 | |
CN1067136C (zh) | 转向式液压支架 | |
DE2704809C2 (de) | Hobelanlage | |
US9157194B2 (en) | Machine for cleaning a ballast bed of a track | |
CN101804820A (zh) | 大型多车迁车台 | |
CN206503593U (zh) | 易更换自适应组合式导向滑靴 | |
CN105780615B (zh) | 无极绳连续牵引系统专用道岔 | |
CN106829394A (zh) | 一种溜破系统的皮带输送机除渣装置 | |
US3061075A (en) | Conveyors | |
CN210239720U (zh) | 用于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机头的调平装置 | |
CN209275449U (zh) | 煤矿用带式跨骑转载运输机 | |
CN206485929U (zh) | 一种溜破系统的皮带输送机除渣装置 | |
CN107244633A (zh) | 快速插接式无极绳绞车挡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Sichuan Chuanmei Huarong Ener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Sichuan Chuanmei Huaro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7066 Sichuan Chuanmei Huarong Energy Co., Ltd., xujiadu village, West District,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ICHUAN CHUANMEI HUARONG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