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189949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9949A
CN110189949A CN201910428962.XA CN201910428962A CN110189949A CN 110189949 A CN110189949 A CN 110189949A CN 201910428962 A CN201910428962 A CN 201910428962A CN 110189949 A CN110189949 A CN 110189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buffer
keycap
magnetic part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289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89949B (zh
Inventor
杨淞富
侯柏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289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9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9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9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89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9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键帽、底板、支撑件、磁性件、磁性部及开关层。底板设置于键帽下方并具有缓冲空间;支撑件可活动地设置于底板及键帽之间;磁性件具有耦接支撑件的磁性件前段、磁性件中段与磁性件尾端;磁性部对应设置在磁性件下方并与磁性件之间具有磁吸力;开关层设置于底板上并具有部分延伸于缓冲空间上的缓冲部。按压键帽时,支撑件使磁性件远离磁性部,且磁性件尾端远离缓冲部;释放键帽时,磁吸力使磁性件朝磁性部移动,使磁性件尾端移动接触缓冲部,缓冲部朝缓冲空间变形,磁性件中段接触磁性部以带动支撑件向上支撑键帽。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在磁性组件彼此撞击前提供缓冲作用,以减缓磁性组件彼此接触时产生的异音。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减噪作用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习知磁吸式按键藉由磁铁、铁板等磁性组件之间的磁吸力,作为键帽在按压后回复到未按压位置的回复力。然而,当键帽藉由磁吸力移动回复到未按压位置时,磁性组件朝彼此相对移动,然后相互撞击产生异音。由于磁性组件间的撞击为金属间的撞击,因此使得噪音问题越发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减少操作异音的按键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底板、支撑件、磁性件、磁性部以及开关层。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缓冲空间;支撑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磁性件具有磁性件前段、磁性件中段与磁性件尾端,该磁性件前段耦接该支撑件;磁性部对应设置在该磁性件下方,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具有磁吸力;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该开关层具有缓冲部,部分该缓冲部延伸于该缓冲空间上;当按压该键帽时,该支撑件使该磁性件远离该磁性部,使得该磁性件尾端远离该缓冲部;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使得该磁性件尾端先移动接触该缓冲部,使该缓冲部朝该缓冲空间变形,然后该磁性件中段接触该磁性部以带动该支撑件向上支撑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尾端具有端缘与延伸部,该延伸部自该端缘突出,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仅使得该延伸部先移动接触该缓冲部,使该缓冲部朝该缓冲空间变形,该端缘仍与该缓冲部保持分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释放该键帽且该延伸部移动接触该缓冲部时,该磁性件的该端缘与该缓冲部朝该底板的垂直投影不重叠。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延伸部相对于该端缘朝该缓冲部弯折。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尾端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尾端的底面朝该缓冲部凸起。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进一步具有收纳空间与定位部,该定位部设置于邻近该收纳空间的相对侧,该收纳空间与该缓冲空间连通。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层具有多层结构,且该缓冲部为该开关层中的至少一层所形成。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且该缓冲部为相对两端连接该开关层本体的桥接段,以使得该缓冲部的两侧分别与该开关层本体共同界定一开口。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该缓冲部为舌片,且该舌片自该开关层本体延伸,以具有对应该磁性件尾端的自由端,该自由端邻近该磁性件尾端下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该缓冲部为架桥结构,且该架桥结构自该开关层本体延伸,以具有对应该磁性件尾端的悬空中段结构,该悬空中段结构邻近该磁性件尾端下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具有支撑部,该支撑部对应局部支撑该缓冲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部朝该键帽的方向突起,以使得该缓冲部相较于该开关层本体至少部分更接近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自该键帽的底面朝该底板延伸,该底板对应该突出部具有避让空间,且该开关层覆盖该避让空间;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突出部压抵该开关层进入该避让空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进一步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的底面朝该磁性部突出;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性件藉由该凸部与该磁性部接触,以支撑该键帽于该未按压位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底板、支撑件、磁性件以及磁性部。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支撑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磁性件耦接该支撑件,该磁性件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的底面朝该底板突出;磁性部对应设置在该磁性件下方,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具有磁吸力,当按压该键帽时,该支撑件使该磁性件远离该磁性部;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使得该磁性件藉由该凸部与该磁性部接触,以带动该支撑件向上支撑该键帽。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在磁性组件彼此撞击之前提供缓冲作用,以减缓磁性组件彼此接触时产生的异音,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操作体验。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按键结构无键帽的未按压位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1C为图1A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A为图1A的按键结构无键帽的按压位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2B为图1A的按键结构于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本发明变化实施例的电路层与底板的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撑部与缓冲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另一变化实施例的开关层与底板的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支撑部与缓冲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5A及图5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磁性件的示意图及侧视图。
图6A及图6B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磁性件的示意图及侧视图。
图7A及图7B为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的磁性件的示意图及侧视图。
图8A及图8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位置及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B为图9A的按键结构无键帽的组合示意图。
图9C为图9A的按键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可应用于任何按压式输入设备(例如键盘),或整合于任何合宜的电子装置(例如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按键或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以减少操作异音提升操作体验。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各组件的结构细节及操作。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按键结构无键帽的未按压位置的组合示意图。图1C为图1A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于一实施例,按键结构1包含键帽10、底板20、支撑件50、磁性件30、磁性部22及开关层40。底板20设置于键帽10下方,且底板20具有缓冲空间24A。支撑件5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板20及键帽10之间。磁性件30具有磁性件前段301、磁性件中段302与磁性件尾端303,且磁性件前段301耦接支撑件50。磁性部22对应设置在磁性件30下方,且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之间具有磁吸力。开关层40设置于底板20上,且开关层40具有缓冲部42,缓冲部42部分延伸于缓冲空间24A。如图2A及图2B所示,当按压键帽10时,支撑件50使磁性件30远离磁性部22,使得磁性件尾端303远离缓冲部42。如图1B及图1C所示,当释放键帽10时,磁吸力使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移动,使得磁性件尾端303先移动接触缓冲部42,使得缓冲部42朝缓冲空间24A变形,然后磁性件中段302接触磁性部22以带动支撑件50向上支撑键帽10。此外,依据实际应用,按键结构1可包含其他组件。举例而言,按键结构1可进一步包含平衡杆60(于后详述)。
具体而言,键帽10可为例如射出成型的键帽。于一实施例,键帽10较佳为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键帽,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键帽10可具有不同的外形,例如圆形等几何形状。对应于支撑件50及平衡杆60的设置,键帽10的下表面具有耦接部12、14,亦即耦接部12、14沿Z轴方向突出于键帽10的下表面,用以耦接支撑件50及平衡杆60。举例而言,耦接部12、14可为具有卡槽的耦接结构。再者,键帽10的下表面可选择性具有凹陷部16,以对应磁性件30的磁性件尾端303,增加磁性件30于Z轴方向的活动空间。此外,依据实际应用,键帽10可为具有透光部的透光键帽,以应用于发光键盘。
底板20可作为按键结构1的结构强度支撑板。于一实施例,底板20较佳为金属板件冲压形成,且底板20的缓冲空间24A较佳为形成于底板20的破孔或开口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缓冲空间24A可为形成于底板20的凹槽所构成,例如自底板20上表面向下凹陷的空间。磁性部22可为磁铁或其他可与磁性件30产生磁吸力的磁性组件,且磁性部22较佳藉由定位机构定位于底板20。于一实施例,底板20较佳具有定位部26及收纳空间24B。定位部26设置于邻近收纳空间24B的相对侧,且磁性部22可设置于收纳空间24B。于一实施例,收纳空间24B与缓冲空间24A较佳相互连通,而为单一空间或开口24的两个相邻部分,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收纳空间24B与缓冲空间24A可为分别独立的空间或开口。定位部26较佳为自底板20表面朝键帽10弯折突起的L形定位件,用以定位磁性部22。举例而言,定位部26较佳沿Y轴方向设置于收纳空间24B的相对两侧,磁性部22设置于定位部26的下方,使得定位部26与磁性部22在Z轴方向及Y轴方向至少部分重叠,以界定磁性部22于底板20的XY平面的位置及Z轴方向的高度。再者,底板20较佳进一步具有连接部27及耦接部28。连接部27较佳为自底板20表面朝键帽10弯折突起的卡勾式连接件,用以连接支撑件50。耦接部28较佳设置于底板20的相对两侧,例如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用以耦接平衡杆60。举例而言,耦接部28可为自底板20表面朝键帽10弯折突起并具有卡孔的耦接结构。
支撑件5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板20及键帽10,用以支撑键帽10相对于底板20上/下移动。具体而言,支撑件50为连接键帽10及底板20的支架,且支撑件50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具有耦合部52、54。耦合部52较佳为转轴形式,用以与键帽10的耦接部12可转动地卡合,而耦合部54为凸柱形式,用以与底板20的连接部27可移动地耦接,以支撑键帽10相对于底板20上/下移动。支撑件50进一步具有卡槽56、57,用以与磁性件30的磁性件前段301耦接,以带动磁性件30活动。
磁性件30对应磁性部22设置于底板20及键帽10之间,且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之间可产生磁吸力。举例而言,磁性件30可为铁件、或其他材料与磁性材料的组合件。于一实施例,磁性件30对应磁性部22定位于支撑件50,以使得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接触时,磁性件尾端303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具有预设的干涉量,例如但不限于0.5mm。具体而言,磁性件30沿X轴方向具有磁性件前段301、磁性件中段302及磁性件尾端303,其中磁性件前段301用以与支撑件50耦接,磁性件中段302对应于磁性部22,且磁性件尾端303对应于缓冲部42。换言之,磁性件前段301与磁性件尾端303分别设置于磁性件30的相对两侧,磁性件中段302连接磁性件前段301与磁性件尾端303,且磁性部22位于磁性件中段302下方。举例而言,磁性件30于磁性件前段301具有卡合部34、36,分别对应支撑件50的卡槽56、57。于一实施例,卡合部34为沿X轴方向突出的棒状或条状卡合部,且卡合部36为设置于沿Y轴方向相对两侧的卡勾状卡合部。卡合部34伸入卡槽56,且卡合部36对应卡合卡槽57,使得支撑件50与磁性件30形成连动机构。
再者,于一实施例,磁性件尾端303较佳具有端缘31与延伸部32,延伸部32自端缘31突出。举例而言,端缘31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边缘,且延伸部32较佳自端缘31沿X轴方向朝外局部突出,使得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朝底板20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但不以此为限。
缓冲部42为相较于开关层40的其他部分具有较大弹性变形量的部分。一般可藉由改变厚度、材料或外形,提供较大变形量来形成开关层40上的缓冲部42。于一实施例,开关层40包含开关层本体41及缓冲部42,且缓冲部42相较于开关层本体41可具有较大弹性变形量。举例而言,缓冲部42与开关层本体41一体成型且藉由局部连接开关层本体41而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变形量。于此实施例,缓冲部42可为相对两端连接开关层本体41的桥接段,以使得缓冲部42的两侧分别与开关层本体41共同界定开口44、46。举例而言,可藉由切割开关层40形成开口44、46,且使得缓冲部42的相对两端连接开关层本体41。于此实施例,缓冲部42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桥接段,且缓冲部42于Y轴方向的相对两端连接于开关层本体41,而将开关层本体41分隔成缓冲部42右侧的开口44及缓冲部42左侧的开口46。藉此,使得缓冲层42的中央部分相对于两侧与开关层本体41的连接部分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变形量。再者,依据实际需求,缓冲部42可跨置于底板20的缓冲空间24A上方,以使得底板20邻接到缓冲空间24A的部分可作为支撑缓冲部42的支撑部25,藉此调整缓冲部42的弹性变形量,例如局部增加缓冲部42的结构强度,降低变形量。此外,开关层40的开口46可容许底板20的定位部26及连接部27穿过,如此磁性部22可突出于开关层40,且连接部27可连接支撑件50。
平衡杆60连接于键帽10及底板20之间,亦即平衡杆60的一侧连接于键帽10的耦接部14,另一侧连接于底板20的耦接部28,以改善键帽10的带动性。如此当使用者只按压键帽右侧时,键帽左侧也能一起同时下降,避免键帽10呈现右侧较低,左侧较高的倾斜状态。于此实施例,平衡杆60为U形杆,且于U形两端具有朝U形开口弯折的延伸部62,其中延伸部62作为与底板20的耦接部28可滑动地卡合的卡勾。在此需注意,开关层40具有相应的开口48,以容许耦接部28自开口48伸出,以使平衡杆60的延伸部62可滑动地插入耦接部28的卡孔。此外,平衡杆60为选择性设置,依据实际应用,按键结构可包含一个以上的平衡杆60或不设置平衡杆,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
于后参考图2A及图2B说明按键结构1的操作。如图2A及图2B所示,当按压键帽10时,支撑件50使磁性件30远离磁性部22,且磁性件尾端303远离缓冲部42。具体而言,当施加的按压力大于磁性部22与磁性件30之间的磁吸力时,键帽10向下移动并带动支撑件50及平衡杆60向下转动,以触发开关层40(例如开关层本体41中的开关电路导通)产生触发信号。换言之,当键帽10向下移动触发开关层40时,支撑件50以耦合部54与连接部27的耦接处为支点,使得支撑件50的具有卡槽56、57的一侧向下转动,并带动磁性件30的具有卡合部34、36的一侧(即磁性件前段301)也向下转动,进而使得磁性件中段302及磁性件尾端301对应向上转动远离磁性部22,且磁性件尾端301部分容置于键帽10的凹陷部16。举例而言,磁性件尾端301对应向上转动远离磁性部22,使得延伸部32也远离缓冲部42并部分容置于键帽10的凹陷部16。
如图1B及图1C所示,当释放键帽10时,磁吸力使得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移动,使得磁性件尾端303先移动接触缓冲部42,且缓冲部42朝缓冲空间24A变形,然后磁性件中段302接触磁性部22以带动支撑件50向上支撑键帽10,使键帽10被支撑于未按压位置。具体而言,当移除施加于键帽10的按压力时,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转动,亦即磁性件中段302及磁性件尾端303向下移动,且磁性件30的具有卡合部34、36的一侧(即磁性件前段301)向上移动并驱动支撑件50向上移动,以带动键帽10移动远离底板20,并藉由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的磁吸力带动支撑件50向上支撑键帽10于未按压位置。在此须注意,当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移动时,由于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接触时,磁性件尾端303(例如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具有预设的干涉量,因此磁性件中段302及磁性件尾端303向下移动时,磁性件尾端303(例如延伸部32)在磁性件30(例如磁性件中段302)与磁性部22接触之前就会先碰触缓冲部42,并藉由缓冲部42朝缓冲空间24A变形的缓冲作用,使得磁性件30缓缓接近磁性部22,然后磁性件中段302接触磁性部22,藉此可避免磁性件30急速撞击磁性部22而有效降低接触时所产生的异音。
再者,于一实施例,当释放键帽10时,磁吸力使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移动,较佳仅使得延伸部32先移动接触缓冲部42,使缓冲部42朝缓冲空间24A变形,且端缘31仍与缓冲部42保持分离。举例而言,如图1B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当释放键帽10且延伸部32移动接触缓冲部42时,磁性件30的端缘31与缓冲部42朝底板20的垂直投影不重叠。换言之,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接触时(即按键结构1位于未按压位置时),磁性件30较佳仅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有接触,而磁性件30的其他部分于Z轴方向不压抵缓冲部42,例如在X轴方向上磁性件30的端缘31与缓冲部42之间较佳有间隙,藉此可提升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的干涉量的控制,但不以此为限。在此须注意,于其他实施例,亦可藉由变化磁性件尾端303的设计,使得在Z轴方向上磁性件30的端缘31与缓冲部42可局部重叠,但磁性件30的端缘31与缓冲部42保持有间隙,亦即仅延伸部32接触缓冲部42,亦可提升磁性件尾端303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的干涉量的控制。
在此须注意,缓冲部可具有不同的设计,不以上述的桥接段为限。如图3A至图3C所示,于不同实施例中,缓冲部42A、42B可为舌片,而缓冲部42C可为架桥结构。舌片自开关层本体41延伸,以具有对应磁性件尾端303的自由端421、422,而架桥结构自开关层本体41延伸以具有对应磁性件尾端303的悬空中段结构423。换言之,缓冲部42A、42B(即舌片)仅一侧连接于开关层本体41,且于缓冲部42A、42B的连接端的另一相对端为自由端421、422,且自由端421、422邻近磁性件尾端303(例如延伸部32)下方。缓冲部42C(即架桥结构)为两侧连接于开关层本体41,架桥结构中段为悬空中段结构423,且悬空中段结构423为邻近磁性件尾端303(例如延伸部32)下方。藉此,自由端421、422或悬空中段结构423相对于开关层本体41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量。如图3A所示,缓冲部42A为沿X轴方向自开关层本体41朝延伸部32方向延伸的舌片。如图3B所示,缓冲部42B为沿Y轴方向自开关层本体41朝延伸部32方向延伸的舌片。再者,如图3C所示,缓冲部42C为具有开口424的架桥结构,以增加的弹性变形量。
再者,如图3A至图3C所示,底板20可具有不同形式的支撑部25,且支撑部25对应局部支撑缓冲部42A、42B、42C,藉此调整缓冲部42的弹性变形量。举例而言,图3A至图3C中,支撑部25为延伸在缓冲空间24A中的细长支撑棒,且于Z轴方向上避免与延伸部32重叠,但于Z轴方向上保持与缓冲部42A、42B、42C至少部分重叠,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显示),支撑部可为与缓冲部交错延伸的支撑结构,以局部支撑缓冲部,进而修改缓冲部的弹性变形量。再者,如图3D所示,于图3A至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部25为自底板20水平延伸,使得缓冲部42A、42B、42C与开关层本体41实质平行,但不以此为限。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4A及图4B所示,支撑部25A朝键帽10的方向突起,以使得缓冲部42A相较于开关层本体41至少部分更接近键帽10。具体而言,支撑部25A为自底板20朝上倾斜延伸,使得缓冲部42A藉由支撑部25A的支撑也向上倾斜,使得缓冲部42A的自由端421朝键帽10的方向升起,而突出于开关层本体41。藉此,可改变磁性件尾端303(例如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A于Z轴方向的干涉量。在此须注意,虽未绘示,缓冲部42C亦可藉由上述支撑部25A的支撑向上倾斜,而使得悬空中段结构423朝键帽10的方向升起,而突出于开关层本体41。
于其他实施例,按键结构可藉由改变磁性件尾端或延伸部的设计,而可改变磁性件尾端与缓冲部于Z轴方向的预设干涉量。如图5A及图5B所示,于另一实施例,延伸部32A相对于端缘31朝缓冲部42弯折。具体而言,延伸部32A自端缘31延伸突出并朝端缘31方向向下弯折,使得延伸部32A与磁性件30之间夹有小于180度的夹角θ。亦即,延伸部32A相对于缓冲部42设置位置处(例如X轴方向)向下倾斜,藉此可改变延伸部32A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的预设干涉量(例如降低预设干涉量)。如图6A及图6B所示,于又一实施例,磁性件尾端303具有凸部321,且凸部321自磁性件尾端303的底面朝缓冲部42凸起。具体而言,凸部321可设置于延伸部32,且自延伸部32的底面322沿Z轴方向朝下凸起,藉此可降低延伸部32与缓冲部42于Z轴方向的预设干涉量。举例而言,可藉由加工技术使得延伸部32局部形成上凹下凸(即上表面凹陷且下表面凸出)的凸部321,但不以此为限。凸部321亦可藉由卡合、黏着等接合方式设置于延伸部32B的底面322,且其材料可为例如橡胶、聚合物等弹性材料或其他合宜材料。在此须注意,于此实施例虽绘示凸部321设置于延伸部32的底面322且位在端缘31的外侧,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绘示),可改变延伸部的设计,使得磁性件尾端的端缘与延伸部的端缘实质相同,而凸部321可设置磁性件尾端的底面且在其端缘内侧。
如图7A及图7B所示,于另一实施例,磁性件30进一步具有凸部38,且凸部38自磁性件30的底面33朝磁性部22突出。当释放键帽10时,磁性件30藉由凸部38与磁性部22接触,以带动支撑件50向上支撑键帽10于未按压位置。具体而言,凸部38较佳沿Y轴方向局部设置于磁性件中段302的底面33,使得磁性件中段302与磁性部22为点接触,藉此减少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接触时产生的异音。举例而言,可藉由加工技术使得磁性件30于磁性件中段302局部形成上表面凹陷且下表面凸出的凸部38。于其他实施例,凸部38可藉由卡合、黏着等接合方式设置于磁性件中段302的底面33,且其材料可为例如橡胶、聚合物等弹性材料或其他合宜的材料。
于一实施例,如图8A及图8B所示,键帽10进一步具有突出部18,且突出部18自键帽10的底面朝底板20延伸。底板20对应突出部18具有避让空间29,且开关层40覆盖避让空间29。当按压键帽10时,突出部18压抵开关层40进入避让空间29。具体而言,开关层40覆盖避让空间29的部分较佳为可变形部49。举例而言,开关层40的可变形部49可为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或为局部连接的部分,使得可变形部49相较于开关层40的其他部分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量,且可变形部49的设计可使得开关层40整体不因厚度太薄而破损,增加可制造性。开关层40连接可变形部49的部分覆盖于避让空间29周围的底板表面,使得可变形部49藉由弹性变形而提供键帽10的突出部18向下移动的缓冲机制,以达到减噪的功效。
具体而言,当按压键帽10时,键帽10会向下移动到较低位置,突出部18的下端点朝避让空间29压抵可变形部49,进而使可变形部49延伸进入避让空间29中。藉此,在不增加按键高度的条件下,不仅使得键帽10的突出部18具有足够的向下运动空间,同时让开关层40的可变形部49抵接突出部18作为缓冲弹性体而达到减噪的功效。
在此须注意,于上述实施例中,开关层40具有多层结构,且缓冲部42(或可变形部49)较佳为开关层40中至少一层所形成。举例而言,开关层40可为三层结构,其中上层及下层为电路层,且中间层设置于上层及第下层之间,作为分隔上层及下层的电路的中介层。当键帽10朝底板20移动触发开关层40时,上层与下层的电路接触导通,以输出触发信号。缓冲部42(或可变形部49)可由开关层40的上层、中间层及下层任一层以上所构成,使得缓冲部42(及可变形部49)可依据实际需求具有合宜的弹性变形量。
图9A至图9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9A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9B为图9A的按键结构无键帽的组合示意图;图9C为图9A的按键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A至及图9C所示,按键结构1’包含键帽10、底板20、支撑件50、磁性件30’及磁性部22。底板20设置于键帽10下方。支撑件50可活动地设置于底板20及键帽10之间。磁性件30’耦接支撑件50,且磁性件30’具有凸部38,凸部38自磁性件30’的底面朝底板20突出。磁性部22对应设置在磁性件30下方,且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之间具有磁吸力。当按压键帽10时,支撑件50使磁性件20’远离磁性部22。当释放键帽10时,磁吸力使磁性件30’朝磁性部22移动,使得磁性件30’藉由凸部38与磁性部22接触,以带动支撑件50向上支撑键帽10于未按压位置。
举例而言,可藉由加工技术使得磁性件30局部形成上凹下凸的凸部38,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凸部38亦可藉由卡合、黏着等方式设置于磁性件30的底面33,且其材料可为例如橡胶、聚合物等弹性材料或其他合宜材料。按键结构1’藉由磁性件30’的凸部38与磁性部22点接触,藉此减少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磁性件30与磁性部22接触时产生的异音。在此须注意,依据实际应用,按键结构1’可包含其他组件,例如开关层40、平衡杆60等,且按键结构1’的各组件的结构细节及其变化与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在磁性组件彼此撞击之前提供缓冲作用,以减缓磁性组件彼此接触时产生的异音,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操作体验。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Claims (15)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缓冲空间;
支撑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
磁性件,具有磁性件前段、磁性件中段与磁性件尾端,该磁性件前段耦接该支撑件;
磁性部,对应设置在该磁性件下方,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具有磁吸力;以及
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该开关层具有缓冲部,部分该缓冲部延伸于该缓冲空间上;
当按压该键帽时,该支撑件使该磁性件远离该磁性部,使得该磁性件尾端远离该缓冲部;
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使得该磁性件尾端先移动接触该缓冲部,使该缓冲部朝该缓冲空间变形,然后该磁性件中段接触该磁性部以带动该支撑件向上支撑该键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尾端具有端缘与延伸部,该延伸部自该端缘突出,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仅使得该延伸部先移动接触该缓冲部,使该缓冲部朝该缓冲空间变形,该端缘仍与该缓冲部保持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释放该键帽且该延伸部移动接触该缓冲部时,该磁性件的该端缘与该缓冲部朝该底板的垂直投影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相对于该端缘朝该缓冲部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尾端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尾端的底面朝该缓冲部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进一步具有收纳空间与定位部,该定位部设置于邻近该收纳空间的相对侧,该收纳空间与该缓冲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关层具有多层结构,且该缓冲部为该开关层中的至少一层所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且该缓冲部为相对两端连接该开关层本体的桥接段,以使得该缓冲部的两侧分别与该开关层本体共同界定一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该缓冲部为舌片,且该舌片自该开关层本体延伸,以具有对应该磁性件尾端的自由端,该自由端邻近该磁性件尾端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关层具有开关层本体,该缓冲部为架桥结构,且该架桥结构自该开关层本体延伸,以具有对应该磁性件尾端的悬空中段结构,该悬空中段结构邻近该磁性件尾端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支撑部,该支撑部对应局部支撑该缓冲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部朝该键帽的方向突起,以使得该缓冲部相较于该开关层本体至少部分更接近该键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自该键帽的底面朝该底板延伸,该底板对应该突出部具有避让空间,且该开关层覆盖该避让空间;当按压该键帽时,该突出部压抵该开关层进入该避让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进一步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的底面朝该磁性部突出;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性件藉由该凸部与该磁性部接触,以支撑该键帽于该未按压位置。
15.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
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
支撑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
磁性件,耦接该支撑件,该磁性件具有凸部,该凸部自该磁性件的底面朝该底板突出;以及
磁性部,对应设置在该磁性件下方,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具有磁吸力,
当按压该键帽时,该支撑件使该磁性件远离该磁性部;
当释放该键帽时,该磁吸力使该磁性件朝该磁性部移动,使得该磁性件藉由该凸部与该磁性部接触,以带动该支撑件向上支撑该键帽。
CN201910428962.XA 2019-05-22 2019-05-22 按键结构 Active CN110189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8962.XA CN110189949B (zh) 2019-05-22 2019-05-22 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8962.XA CN110189949B (zh) 2019-05-22 2019-05-22 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9949A true CN110189949A (zh) 2019-08-30
CN110189949B CN110189949B (zh) 2022-01-14

Family

ID=67717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28962.XA Active CN110189949B (zh) 2019-05-22 2019-05-22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994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1707A (zh) * 2019-08-16 2019-11-2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按键
CN114995659A (zh) * 2021-03-02 2022-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1867A (ja) * 2005-05-26 2006-12-07 Iwasaki Seiki:Kk スイッチ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電話
CN103681062A (zh) * 2013-11-12 2014-03-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299821A (zh) * 2014-09-25 2015-01-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19142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992867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7946114A (zh) * 2017-10-27 2018-04-2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065392A (zh) * 2018-08-16 2018-12-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1867A (ja) * 2005-05-26 2006-12-07 Iwasaki Seiki:Kk スイッチ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電話
CN103681062A (zh) * 2013-11-12 2014-03-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299821A (zh) * 2014-09-25 2015-01-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19142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992867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7946114A (zh) * 2017-10-27 2018-04-2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065392A (zh) * 2018-08-16 2018-12-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1707A (zh) * 2019-08-16 2019-11-2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性按键
CN114995659A (zh) * 2021-03-02 2022-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9949B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7957E1 (en) Keyswitch, keyboard and keyswitch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607474B (zh) 按鍵
TWI699801B (zh) 按鍵結構
CN204360974U (zh) 按键结构
TWI590116B (zh) 觸控板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05826115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107104014A (zh) 按键、键盘及按键制造方法
TWI609396B (zh) 按鍵結構
US9773626B1 (en) Keyboard
CN110189949A (zh) 按键结构
CN108305806B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CN106229172B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9715976B2 (en) Keyboard device
CN207183137U (zh) 一种沉板式超薄机械键盘开关及键盘
WO2018139077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201903800A (zh) 按鍵
CN201984996U (zh) 按键结构及键盘
CN111292991B (zh) 强化型按键
CN113168986B (zh) 交互转换开关以及电子设备
TWI687845B (zh)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CN2350854Y (zh) 按键
TWI649774B (zh) 按鍵製造方法及其按鍵
CN113012965B (zh) 按键
CN107180718A (zh) 一种沉板模组光电开关及键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