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994B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38994B CN110138994B CN201910332780.2A CN201910332780A CN110138994B CN 110138994 B CN110138994 B CN 110138994B CN 201910332780 A CN201910332780 A CN 201910332780A CN 110138994 B CN110138994 B CN 1101389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th
- medium
- upstream
- downstream
- pa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5/00—Overturning articles
- B65H15/004—Overturning articles employing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25—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between two sets of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65H29/60—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diverting the stream into alternative path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2—Orientation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23—Hang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65H2404/631—Juxtaposed diverting means with each an independant actu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65H2404/632—Wedge memb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50—Diminishing, minimizing or reducing
- B65H2601/52—Diminishing, minimizing or reduc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523—Required sp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9—Conveying means details, e.g. roll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87—Handling details
- G03G2215/007—Inverter not for refeed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介质运送单元具有:上游路径,其用于运送介质;第1折返路径,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靠下游侧的位置;第1引导路径,其将所述上游路径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1折返路径;第1排出路径,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1折返路径排出到该第1排出路径;以及下游路径,其上游端与所述第1排出路径的下游端连接,所述第1折返路径在第1方向上延伸,所述下游路径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10月21日、申请号为201510694702.9、发明名称为“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申请人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送例如用纸等介质的介质运送单元、具有介质运送单元的记录装置以及具有介质运送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翻转并运送用纸(介质)的用纸翻转装置(介质运送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记录装置),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用纸翻转装置中,通过折返机构来翻转用纸。
即,用纸翻转装置具有: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和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它们隔着间隔板配置;第三用纸运送路径和第四用纸运送路径,它们分别从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和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延伸,并且下游端之间汇合而与下游侧运送路径的上游端连接。
并且,当从上游侧运送路径向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和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交替地送入用纸时,送入到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的用纸在第三用纸运送路径中进行运送的过程中被翻转而被送到下游侧运送路径,另一方面,送入到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的用纸在第四用纸运送路径中进行运送的过程中被翻转而被送到下游侧运送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19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这样的用纸翻转装置中,由于第三用纸运送路径和第四用纸运送路径以分别通过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和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的外侧的方式构成,因此第一翻转用纸引导件、第二翻转用纸引导件、第三用纸运送路径和第四用纸运送路径这4个路径并排配置。因此,存在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述。
解决上述课题的介质运送单元具有:上游路径,其用于运送介质;第1折返路径,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靠下游侧的位置;第2折返路径,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靠下游侧的位置;第1引导路径,其将所述上游路径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1折返路径;第2引导路径,其将所述上游路径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2折返路径;引导切换部,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所述上游路径运送来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第1引导路径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中的任意一方;第1排出路径,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1折返路径排出到该第1排出路径;第2排出路径,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2折返路径排出到该第2排出路径;以及下游路径,其通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与所述第2折返路径之间,该下游路径的上游端与所述第1排出路径和所述第2排出路径的下游端彼此的汇合点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并排配置的路径为第1折返路径、第2折返路径以及下游路径这3个路径,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介质运送单元中,优选该介质运送单元满足所述第1排出路径的长度比所述第1折返路径的长度短这一条件、和所述第2排出路径的长度比所述第2折返路径的长度短这一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第1排出路径和第2排出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介质运送单元中,优选该介质运送单元满足所述第1引导路径的长度比所述第1折返路径的长度短这一条件、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的长度比所述第2折返路径的长度短这一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抑制第1引导路径和第2引导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长度,因此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介质运送单元中,优选该介质运送单元还具有:跳转路径,其从所述上游路径的中途位置分支出并在所述下游路径的中途位置汇合,使所述上游路径的所述介质在不经由所述第1引导路径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引导到所述下游路径;以及跳转切换部,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所述上游路径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上游路径的下游端侧和所述跳转路径侧中的任意一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跳转切换部切换到跳转路径侧,而能够利用跳转路径使上游路径的介质在不经由第1引导路径和第2引导路径的情况下迅速地运送到下游路径。
在上述介质运送单元中,优选该介质运送单元具有将所述上游路径的下游端与所述下游路径的上游端连接的中间路径,所述引导切换部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所述上游路径运送来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第1引导路径、所述第2引导路径以及所述中间路径中的任一路径。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引导切换部切换到中间路径侧,而能够利用中间路径使上游路径的介质在不经由第1引导路径和第2引导路径的情况下迅速地运送到下游路径的上游端。
解决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单元,其在介质上进行记录;以及后处理单元,其对利用所述记录单元执行了记录后的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运送单元来连结所述记录单元与所述后处理单元。
根据该结构,在记录单元中记录后的介质被介质运送单元运送,在后处理单元中进行后处理。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第1折返路径和所述第2折返路径分别构成为能够接收所述记录单元所能记录的最大尺寸的所述介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折返路径和第2折返路径接收记录单元所能记录的最大尺寸的介质。
解决上述课题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读取部,其读取介质的图像;以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运送单元,所述第1折返路径和所述第2折返路径分别构成为能够接收所述读取部读取的最大尺寸的所述介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1折返路径和第2折返路径接收读取部所能读取的最大尺寸的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记录装置的示意构造图。
图3是介质运送单元的示意构造图。
图4的(a)~(c)是示出在利用介质运送单元运送用纸时的状态的简略图。
图5的(a)、(b)是示出在利用介质运送单元运送用纸时的状态的简略图。
图6是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构造图。
图7的(a)~(c)是第1折返路径、第2折返路径的示意构造图。
图8是介质运送单元的示意构造图。
标号说明
11:记录装置;15、15a:介质运送单元;23:记录部;71、120:上游路径;72:跳转路径;73:作为跳转切换部的一例的跳转板;75、121:第1引导路径;76、122:第2引导路径;77:中间路径;78、150:作为引导切换部的一例的引导板;79、123:第1折返路径;80、125:第1排出路径;85、124:第2折返路径;86、126:第2排出路径;90、127:下游路径;100:图像读取装置;105:读取部;G、G1:汇合点;P、P1、P2、P3、P4: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设置有:作为记录单元的打印部12、配置在打印部12上的扫描部13、配置在扫描部13上的自动进纸装置14、配置在打印部12的侧部的介质运送单元15、配置在介质运送单元15的与打印部12侧相反一侧的侧部的作为后处理单元的整理器(Finisher)16。在打印部12上的扫描部13的附近设置有用于进行记录装置1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7。
如图2所示,在打印部12内具有:介质运送路径20,其运送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用纸P;以及运送部21,其由多个辊(辊对)构成,并且沿着介质运送路径20运送用纸P。并且,在打印部12内收纳有:支承座22,其从竖直方向Z的下侧支承用纸P;以及记录部23,其在被支承座22支承的用纸P上打印(记录)图像。
打印部12将图2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用纸P的宽度方向X,将与该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作为运送方向,在支承座22上以及沿着介质运送路径20运送用纸P。记录部23在下部具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线头,该线头能够在与用纸P的运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同时喷射墨水,通过从竖直方向Z的上侧对在支承座22上运送的用纸P竖直喷射墨水并使墨水附着在用纸P上,而打印图像。
打印后的用纸P被排纸辊对24或其他多个运送辊对25从记录部23运送到介质运送路径20,从设置在介质运送路径20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介质排出口26排出。从介质排出口26排出的用纸P落下而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以层叠状态载置在载置台27上,该载置台27配置于记录部23的竖直方向Z的上侧。即,载置台27依次接受并支承从介质排出口26排出并落下的已打印的用纸P。
如图1和图2所示,载置台27呈大致矩形板状,以越朝向用纸P的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载置台27的上表面为倾斜的载置面28,在该载置面28上载置用纸P。在载置面28上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在排出方向Y上延伸的凸部29。
并且,载置在载置面28上的用纸P沿着载置面28的倾斜向与排出方向Y相反的方向滑落,像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与排出方向Y侧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与设置在打印部12中的介质排出口26的下侧的纵侧壁30抵接而被定位。另外,用纸P的排出方向Y相对于水平面比载置面28倾斜得大。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介质运送路径20具有:介质排出路径34,其将用纸P从记录部23运送到介质排出口26;以及介质供给路径,其将用纸P供给到记录部23,该介质供给路径由第1介质供给路径31、第2介质供给路径32和第3介质供给路径33构成。
介质排出路径34具有弯曲路径34A和直线路径34B,在弯曲路径34A中,在将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运送到介质排出口26期间,以使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的记录面为内侧的方式进行弯曲,在直线路径34B中,从该弯曲路径34A朝向介质排出口26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用纸P。
并且,介质排出路径34作为弯曲翻转路径发挥功能,通过在弯曲路径34A和直线路径34B上运送用纸P而使用纸P翻转,使得用纸P的记录面在竖直方向上从朝向上侧的状态变为朝向下侧的状态。因此,用纸P穿过作为该弯曲翻转路径发挥功能的介质排出路径34,由此其记录面成为与载置台27的载置面28对置的状态,并从介质排出口26排出到位于记录部23的上方的载置台27上。
并且,在介质运送路径20所具有的介质排出路径34中,在直线路径34B上运送的用纸P的运送方向是直线路径34B所具有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一个方向是朝向介质排出口26而前端上升的倾斜方向。因此,该呈倾斜的直线路径34B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从介质排出口26排出的用纸P的排出方向Y。
在第1介质供给路径31中,从插入口36插入的用纸P被运送到记录部23,该插入口36通过打开设于打印部12的一侧面的盖35而露出。即,插入到插入口36的用纸P被纸斗37按压于第1驱动辊38a,在借助第1驱动辊38a的旋转驱动进行运送而被夹在第1驱动辊38a与第1从动辊38b之间后,借助第1驱动辊38a的旋转驱动向记录部23运送。
在第2介质供给路径32中,将以能够层叠的方式载置在用纸盒39中的用纸P运送到记录部23,该用纸盒39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设置在打印部12的作为下侧的底部。即,关于以层叠状态载置在用纸盒39中的用纸P,最上层的用纸P被拾取辊40送出,在被分离辊对41一张一张地分离后,夹在第2驱动辊42a与第2从动辊42b之间,借助第2驱动辊42a的旋转驱动朝向记录部23运送。
在第3介质供给路径33中,在对用纸P进行在两侧的纸面上打印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利用记录部23打印完了单侧的纸面的用纸P被再次运送到记录部23。即,在比记录部23靠用纸P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分支运送路径44,分支运送路径44借助设置于介质排出路径34的中途的分支机构43的动作而从介质排出路径34分支开。在分支运送路径44中,在分支机构43的下游侧设置有能够进行正转和反转这两种旋转的分支运送路径辊对45。
并且,对单侧的纸面进行打印后的用纸P在双面打印时,利用正转的分支运送路径辊对45从记录部23侧朝向载置台27侧临时运送到该分支运送路径44。此时,在被运送到分支运送路径44的用纸P的该运送方向的前端侧的一部分Pe从介质排出口26伸出的情况下,设定其伸出位置而使得不与以层叠状态载置在载置台27上的用纸P接触。
然后,在分支运送路径44上,利用反转的分支运送路径辊对45将被运送到分支运送路径44的用纸P从载置台27侧反向运送到记录部23侧。此时,将被反向运送的用纸P运送到第3介质供给路径33,利用多个运送辊对25朝向记录部23运送。通过向该第3介质供给路径33进行运送,用纸P以使未打印的纸面与记录部23对置的方式翻转,并被夹在第3驱动辊46a与第3从动辊46b之间,借助第3驱动辊46a的旋转驱动朝向记录部23运送。
各介质供给路径上朝向记录部23运送的用纸P在被运送到配设在记录部23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齐整辊对47之后,其前端碰触到旋转停止的齐整辊对47。接着,用纸P借助于这样的碰触到齐整辊对47的状态来校正(去除偏斜)相对于运送方向的倾斜。并且,倾斜被校正后的用纸P借助之后的齐整辊对47的旋转驱动而呈齐整状态被运送到记录部23侧。
由齐整辊对47运送到记录部23侧的用纸P利用相对于记录部23配设在用纸P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送纸辊对48、配设在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排纸辊对24和运送辊对25等,而以与记录部23对置的方式被运送。从对置的记录部23对该被运送的用纸P喷射墨水而进行打印。
如图2所示,在打印部12内具有液体贮存部50,该液体贮存部50贮存供给到记录部23的墨水。即,液体贮存部50经由由管等构成的未图示的墨水供给路径将所贮存的墨水供给到记录部23,记录部23喷射所供给的墨水而在用纸P上打印图像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部50配置在比载置于载置台27的用纸P靠竖直方向Z的上侧的位置。并且,液体贮存部50被配置为从竖直方向Z的上侧观察时覆盖介质排出路径34的至少一部分。
即,作为弯曲翻转路径的介质排出路径34的上侧因从弯曲路径34A延续的直线路径34B而呈朝一个方向的倾斜的形状。因此,在打印部12内,在从弯曲路径34A的上侧的部分到呈倾斜形状的直线路径34B的介质排出口26之间的上侧形成空间12S。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空间12S在宽度方向X上以从上侧观察时覆盖介质排出路径34的方式形成在打印部12内。并且,液体贮存部50在该空间12S内以从上侧观察时覆盖介质排出路径3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贮存部50以从上侧观察时在宽度方向X上覆盖介质排出路径34的整个部分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该空间12S中,设置在介质排出路径34中的作为排出辊发挥功能的多个运送辊对25中的、在介质排出路径34中位于用纸P的运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运送辊对25a设置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液体贮存部50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该空间12S中,在除液体贮存部50所占有的空间以外的空间内具有送风部57,该送风部57位于比介质排出口26靠用纸P的排出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向将从介质排出口26排出的用纸P按压到载置面28侧的方向送风。该送风部57构成为具有旋转风扇58,设置在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与液体贮存部50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X上设置一对送风部57,使得该风的吹出口以载置面28的凸部29(参照图1)为中心而与用纸P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对置。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个送风部5,使该风的吹出口呈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X上连续的形状。
液体贮存部50构成为包含:作为液体贮存体的墨盒51、52、53、54,它们分别贮存多种(这里为4种颜色)墨水;以及框体55,其安装有各墨盒51、52、53、54。各墨盒51、52、53、54采用具有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被安装成:相对于一个面开口的箱形状的框体55,能够经由该开口而以长边方向为插拔方向进行插拔。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墨盒51、52、53、54的插拔方向为沿着宽度方向X的方向。因此,打印部12中形成有从宽度方向X观察时供框体55的开口露出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并具有能够开闭该开口部的贮存部盖56(参照图1)。并且,例如记录装置11的使用者打开贮存部盖56(参照图1)而使未图示的开口部露出,能够经由该露出的开口部将各墨盒51、52、53、54沿着宽度方向X插入到框体55,或者从框体55拔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墨盒51、52、53、54安装于框体55的状态下,设其短边方向为竖直方向Z,设其长边方向为宽度方向X,并设其厚度方向为沿着排出方向Y的水平方向。并且,各墨盒51、52、53、54分别在短边方向(竖直方向Z)上的长度相同,以在厚度方向上并列的状态安装在框体55中。
并且,使各墨盒51、52、53、54中的墨盒54为贮存来自记录部23的喷射频率最高的颜色(例如,黑色)的墨水的墨盒,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排出口26向载置台27侧的相反侧离开得最远的位置。并且,墨盒54的厚度比其他的墨盒51、52、53的厚度厚,能够贮存液体量比其他的墨盒51、52、53的墨水的贮存量多的墨水。
如图2所示,在打印部的记录部23与载置台27之间配置有呈矩形板状的路径形成部件61,与载置台27一起形成使用纸P翻转的翻转路径即第3介质供给路径33的一部分。即,利用载置台27的下表面与路径形成部件61的上表面形成第3介质供给路径33。路径形成部件61以越朝向排出方向Y则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
并且,在打印部12内设置有从介质排出路径34中的弯曲路径34A的上游端部分支出而延伸到介质运送单元15的连通路径62。在连通路径62中设置有连通运送辊对63,该连通运送辊对63朝向介质运送单元15运送连通路径62内的用纸P。介质排出路径34与连通路径62的分支部分中设置有切换板64,该切换板64能够以将在介质排出路径34上运送的用纸P运送到弯曲路径34A侧和连通路径62侧中的任意一侧的方式进行切换。
切换板64在将由记录部23打印且沿着介质排出路径34运送的已打印的用纸P朝弯曲路径34A侧引导的位置(图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朝连通路径62侧引导的位置(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位。
另外,记录装置11具有总体控制记录装置11整体的控制部65。
接着,对介质运送单元15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介质运送单元15具有长方体状的主体外壳70。在主体外壳70内的上部设置有从作为上游侧的打印部12侧朝向作为下游侧的整理器16侧延伸的上游路径71。上游路径71的上游端与连通路径62的下游端连接,运送从连通路径62运送来的用纸P。
上游路径71的下游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弯曲,跳转路径72从上游路径71的中途位置即弯曲的开始部分分支出而朝向整理器16侧延伸。在上游路径71与跳转路径72的分支部分设置有作为跳转切换部的一例的跳转板(skip flap)73,该跳转板73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侧和跳转路径72侧中的任意一侧。
跳转板73在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朝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侧引导的位置(图3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朝跳转路径72侧引导的位置(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位。在上游路径71中的跳转板73的正上方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上游传感器74,该上游传感器74检测在上游路径71上运送的用纸P的端部。
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分别与第1引导路径75的上游端、第2引导路径76的上游端以及中间路径77的上游端连接。第1引导路径75从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朝向整理器16侧延伸并朝向下方弯曲。第2引导路径76从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朝向打印部12侧延伸并朝向下方弯曲。中间路径77从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朝向下方笔直地延伸,并被配置在第1引导路径75与第2引导路径76之间。
在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设置有作为引导切换部的一例的一对引导板78,该一对引导板78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上游路径71运送来的用纸P运送到第1引导路径75、第2引导路径76以及中间路径77中的任一路径。一对引导板78在将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朝第1引导路径75引导的位置(图3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朝第2引导路径76引导的位置(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和朝中间路径77引导的位置(图3中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位。
第1引导路径75的下游端与第1折返路径79的上游端连接。因此,第1引导路径75将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引导到配置在比上游路径71靠下游侧的第1折返路径79。第1折返路径79从第1引导路径75的下游端朝向下方笔直地延伸。第1折返路径79构成为其下游端开放,能够接收记录部23(参照图2)所能打印(记录)的最大尺寸的用纸P。
将从第1引导路径75运送到第1折返路径79的用纸P排出的第1排出路径80的上游端与第1折返路径79的上游端连接,第1排出路径80的下游端与中间路径77的下游端以汇合的方式连接。第1排出路径80呈向作为上侧的引导板78侧鼓起的半圆弧状,长度比第1折返路径79短。
在第1引导路径75的下游端设置有第1限制板81,该第1限制板81允许用纸P从第1引导路径75向第1折返路径79的移动,另一方面限制用纸P从第1折返路径79向第1引导路径75的移动。第1限制板81借助于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始终向封闭第1引导路径75的下游端的方向施力。
并且,在将用纸P从第1引导路径75向第1折返路径79运送时,利用用纸P的运送力来克服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第1限制板81向打开第1引导路径75的下游端的方向移位。另一方面,在从第1折返路径79向第1引导路径75侧运送用纸P时,利用第1限制板81限制用纸P向第1引导路径75移动,并且向第1排出路径80引导。
并且,在第1折返路径79中的比中央部靠上游端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在正反两方向上旋转的第1折返辊对82。因此,第1折返辊对82构成为能够在正反两方向上运送用纸P。在第1折返路径79中的第1折返辊对82与第1限制板81之间设置有第1折返传感器83,该第1折返传感器83检测在第1折返路径79上运送的用纸P的端部。
第2引导路径76的下游端与第2折返路径85的上游端连接。因此,第2引导路径76将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引导到配置在比上游路径71靠下游侧的第2折返路径85。第2折返路径85从第2引导路径76的下游端朝向下方笔直地延伸。第2折返路径85构成为其下游端开放,能够接收记录部23(参照图2)所能打印(记录)的最大尺寸的用纸P。
将从第2引导路径76运送到第2折返路径85的用纸P排出的第2排出路径86的上游端与第2折返路径85的上游端连接,第2排出路径86的下游端与中间路径77的下游端以汇合的方式连接。第2排出路径86呈向作为上侧的引导板78侧鼓起的半圆弧状,长度比第2折返路径85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返路径79与第2折返路径85为相同的长度,第1排出路径80与第2排出路径86为相同的长度。
在第2引导路径76的下游端设置有第2限制板87,该第2限制板87允许用纸P从第2引导路径76向第2折返路径85的移动,另一方面限制用纸P从第2折返路径85向第2引导路径76的移动。第2限制板87借助于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始终向封闭第2引导路径76的下游端的方向施力。
并且,在从第2引导路径76向第2折返路径85运送用纸P时,利用用纸P的运送力来抵抗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第2限制板87向打开第2引导路径76的下游端的方向移位。另一方面,在从第2折返路径85向第2引导路径76侧运送用纸P时,利用第2限制板87限制用纸P向第2引导路径76移动,并且向第2排出路径86引导。
并且,在第2折返路径85中的比中央部靠上游端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在正反两方向上旋转的第2折返辊对88。因此,第2折返辊对88构成为能够在正反两方向上运送用纸P。在第2折返路径85中的第2折返辊对88与第2限制板87之间设置有第2折返传感器89,该第2折返传感器89检测在第2折返路径85上运送的用纸P的端部。
中间路径77、第1排出路径80以及第2排出路径86的下游端之间汇合,下游路径90的上游端与它们的汇合点G连接。因此,中间路径77连接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与下游路径90的上游端。
下游路径90在以穿过第1折返路径79与第2折返路径85之间的方式从汇合点G向下方笔直地延伸后,以从第1折返路径79的下游端的下侧迂回的方式向整理器16侧呈U型弯转。接着,下游路径90在以沿着整理器16的方式向上方笔直地延伸后,在与跳转路径72的下游端汇合后其下游端与整理器16连接。
并且,如上所述,从上游路径71的中途位置延伸的跳转路径72以朝向其下游端缓缓地上升的方式弯曲而其下游端与下游路径90的下游端部(中途位置)汇合。因此,跳转路径72能够在不经由中间路径77、第1排出路径80以及第2排出路径86的情况下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引导到下游路径90。另外,在上游路径71、跳转路径72以及下游路径90上隔着适当间隔配置有能够运送用纸P的多个运送辊对91。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运送辊对91、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以及连通运送辊对63经由未图示的电动离合器而被传递配置在主体外壳70内的电动机92的驱动力,从而分别被旋转驱动。此外,跳转板73、一对引导板78以及切换板64也经由未图示的电动离合器而被传递电动机92的驱动力,从而分别进行移位动作。
另外,上游传感器74、第1折返传感器83、第2折返传感器89、电动机92以及上述电动离合器(省略图示)分别与控制部65电连接。并且,控制部65根据从上游传感器74、第1折返传感器83以及第2折返传感器89发送的信号对电动机92和上述电动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驱动控制。
由整理器16进行的后处理的内容是从介质运送单元15依次运送来的已打印的用纸P的分类、折叠、装订、穿孔、对齐端部的调整等。另外,也可以具有进行它们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内容的整理器。
接着,对利用介质运送单元15使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翻转并运送到整理器16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在使记录面(打印面)朝上的状态下沿着介质排出路径34运送到下游侧。此时,当使切换板64移位到将连通路径62的上游端侧开放的位置时,介质排出路径34的用纸P被切换板64引导到连通路径62。
利用连通运送辊对63将引导到连通路径62的用纸P沿着连通路径62运送到介质运送单元15的上游路径71。以下,将依次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用纸P中的第1张设为P1、第2张设为P2、第3张设为P3、第4张设为P4并进行说明。
并且,如图3所示,当使跳转板73移位到将跳转路径72的上游端侧封闭的位置时,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第1张用纸P1被跳转板73引导到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此时,一对引导板78被移位到将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1朝向第1引导路径75引导的位置,因此,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1如图4的(a)所示,通过第1引导路径75被运送到第1折返路径79。
接着,当用纸P1经过了上游路径71时,向上游路径71运送第2张用纸P2,并且一对引导板78被移位到将上游路径71中的用纸P2朝向第2引导路径76引导的位置。接着,如图4的(b)所示,利用正向旋转的第1折返辊对82将用纸P1运送到第1折返路径79,当利用第1折返传感器83检测到用纸P1的行进方向的后端时,反向旋转第1折返辊对82。此时,用纸P2从上游路径71被运送到第2引导路径76。
接着,如图4的(c)所示,当用纸P2经过了上游路径71时,向上游路径71运送第3张用纸P3,并且,一对引导板78被移位到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3朝向第1引导路径75引导的位置。另一方面,当反向旋转第1折返辊对82时,第1折返路径79的用纸P1通过第1排出路径80被运送到下游路径90,在该运送过程中用纸P1被翻转。此时,运送到第2引导路径76的用纸P2被正向旋转的第2折返辊对88运送到第2折返路径85。
接着,如图5的(a)所示,利用正向旋转的第2折返辊对88将用纸P2运送到第2折返路径85,当利用第2折返传感器89检测到用纸P2的行进方向的后端时,反向旋转第2折返辊对88。此时,用纸P3从上游路径71被运送到第1引导路径75,同时用纸P1沿着下游路径90被运送到下游侧。
接着,如图5的(b)所示,当用纸P3经过了上游路径71时,向上游路径71运送第4张用纸P4,并且,一对引导板78被移位到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4朝向第2引导路径76引导的位置。另一方面,当反向旋转第2折返辊对88时,第2折返路径85的用纸P2通过第2排出路径86被运送到下游路径90,在该运送过程中用纸P2被翻转。
此时,运送到了第1引导路径75的用纸P3被正向旋转的第1折返辊对82运送到第1折返路径79。而且此时,用纸P1沿着下游路径90被进一步向下游侧运送。
这样,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被介质运送单元15翻转,在记录面朝下的状态下依次运送到整理器16。然后,利用整理器16对各用纸P进行分类、折叠、装订、穿孔、调整等。
并且,如图3所示,在使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不经由介质运送单元15翻转而运送到整理器16的情况下,一对引导板78被移位到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朝向中间路径77引导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进行用纸P的运送。即,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用纸P经由中间路径77和下游路径90而运送到整理器16。这样,即使是不需要翻转的已打印的用纸P,也能够通过沿着中间路径77和下游路径90运送该用纸P,而获得该用纸P的自然干燥时间。
此外,如图3所示,在利用介质运送单元15将由记录部23打印后的用纸P迅速地运送到整理器16的情况下,跳转板73被移位到将跳转路径72的上游端侧开放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进行用纸P的运送。即,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用纸P经由跳转路径72和下游路径90的下游端部(一部分)而运送到整理器16。在该情况下,由于跳转路径72以朝向其下游端而缓慢地上升的方式弯曲,因此在介质是厚纸等难以大幅弯曲的纸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以上,根据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下游路径90通过第1折返路径79与第2折返路径85之间,上游端与第1排出路径80和第2排出路径86的下游端之间的汇合点G连接。并且,第1排出路径80的长度比第1折返路径79的长度短,且第2排出路径86的长度比第2折返路径85的长度短。因此,相比以往能够抑制第1排出路径80和第2排出路径86的长度,因此能够使介质运送单元15小型化。
(2)介质运送单元15具有:跳转路径72,其从上游路径71的中途位置分支出并与下游路径90的下游端部汇合,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引导到下游路径90的下游端部;以及跳转板73,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上游路径71的用纸P运送到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侧和跳转路径72侧中的任意一方。
因此,通过将跳转板73切换到跳转路径72侧,而能够利用跳转路径72使上游路径71的用纸P在不经由中间路径77、第1排出路径80以及第2排出路径86的情况下迅速地运送到下游路径90的下游端部。
(3)介质运送单元15具有连接上游路径71的下游端与下游路径90的上游端的中间路径77,一对引导板78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上游路径71运送来的用纸P运送到第1引导路径75、第2引导路径76以及中间路径77中的任一路径。因此,通过将一对引导板78切换到中间路径77侧,而能够利用中间路径77使上游路径71的用纸P在不经由第1引导路径75和第2引导路径76的情况下迅速地运送到下游路径90的上游端。
(4)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1引导路径75的长度比第1折返路径79的长度短,且第2引导路径76的长度比第2折返路径85的长度短。因此,相比以往能够抑制第1引导路径75和第2引导路径76的长度,因此能够使介质运送单元15小型化。
(5)记录装置11具有在用纸P上进行打印的记录部23和介质运送单元15,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构成为分别能够接收记录部23所能打印的最大尺寸的用纸P。因此,只要是能够由记录部23打印的用纸P,就能够利用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可靠地接收该用纸P。
(6)记录部23在下部具有线头,该线头能够针对高速运送的用纸P在宽度方向X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同时地喷射墨水。因此,能够进行高速打印,但由于用纸P在短时间在大面积的范围中吸收墨水,因此截面容易成为弯曲成波状的卷曲形状。
当用纸P成为卷曲形状时,用纸P在运送路径的中途堵塞,在整理器16中,无法进行分类、折叠等后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介质运送单元15,由此打印后的用纸P在设置于介质运送单元15的运送路径上运送的期间干燥,用纸P的卷曲形状消失,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变更例)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变更。
·如图6所示,介质运送单元15也可以设置在读取用纸P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100中。即,图像读取装置100具有:扫描器单元101,其读取用纸P的图像;介质运送单元15,其配置在扫描器单元101的侧部;以及整理器16,其配置在介质运送单元15的与扫描器单元101侧相反一侧的侧部。扫描器单元101具有:托盘102,其放置用纸P;运送路径103,其用于将放置在托盘102上的用纸P运送到介质运送单元15的上游路径71(参照图3);以及无色透明的玻璃板104,其配置在运送路径103的中途位置,形成用纸P的图像的读取面104a。在玻璃板104的正下方的位置配置有读取部105,该读取部105隔着玻璃板104读取通过读取面104a上的用纸P的图像。在运送路径103中设置有:送纸辊106,其将放置在托盘102上的用纸P送出;输送辊对107,其将由送纸辊106送出的用纸P输送到读取面104a上;以及排纸辊对108,其将读取面104a上的用纸P排出到介质运送单元15。并且,介质运送单元15的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构成为其下游端开放,能够接收读取部105所能读取的最大尺寸的用纸P。这样一来,只要是能够由读取部105读取的用纸P,就能够利用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可靠地接收该用纸P。并且,在以上述的方式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100中,例如在读取了被装订的多张用纸P(原稿)的图像后,再次进行装订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即,在临时取下装订后将多张用纸P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托盘102上,从而多张用纸P在被读取部105依次读取了图像后,被介质运送单元15依次运送到整理器16,利用整理器16再次进行装订。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也可以省略中间路径77。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也可以省略跳转路径72。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1排出路径80的长度也可以比第1折返路径79的长度长。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2排出路径86的长度也可以比第2折返路径85的长度长。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1引导路径75的长度也可以比第1折返路径79的长度长。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2引导路径76的长度也可以比第2折返路径85的长度长。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当在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中接收到用纸P时,也可以从第1折返路径79和第2折返路径85的开放的各个下游端(下端)露出用纸P的一部分。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1折返路径79与第2折返路径85的长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在介质运送单元15中,第1排出路径80与第2排出路径86的长度也可以彼此不同。
·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也可以构成为包含空间区域。图7的(a)的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在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的上游侧具有对置的引导面110a、110b,下游侧不具有引导面而是空间区域。当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夹持用纸P而进行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时,在用纸P的下游侧垂下的状态下进行运送。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不具有具备引导面的部件,因此能够使介质运送单元15小型化。
·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也可以构成为包含弯曲的路径。图7的(b)的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在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的下游侧具有弯曲地对置的引导面111a、111b。当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夹持用纸P而进行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时,用纸P的下游侧弯曲地进行运送。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缩短介质运送单元15在附图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也可以在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的下游侧端部具有辊,使用纸的下游侧沿着辊的外周面弯曲。图7的(c)的第1折返路径79、第2折返路径85在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的下游侧具有:引导面112a、112b,它们向下方延伸地对置;旋转自如的辊114,其位于引导面112b的下方;以及引导面113,其与引导面112a连接且沿着辊114的外周面弯曲。
如图7的(c)所示,当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夹持用纸P而向使得用纸P向下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用纸P的下游侧以卷绕在辊114的外周面上的方式进行运送。当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向使得用纸P向上游侧移动的方向旋转时,用纸P的下游侧沿着辊114的外周面被向上游侧运送。
辊114也可以采用与第1折返辊对82、第2折返辊对88的旋转驱动的时机连动地进行旋转驱动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能够缩短介质运送单元15在附图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图8是从宽度方向X观察介质运送单元15a而得到的示意构造图。图3的第1引导路径75、第2引导路径76被配置成在竖直方向Z上与第1排出路径80、第2排出路径86在整体上分别重叠,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第1引导路径121、第2引导路径122被配置成在竖直方向Z上与第1排出路径125、第2排出路径126在一部分上分别重叠。
上游路径120配置在从打印部12到介质运送单元15a的范围中,以朝向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向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在作为上游路径120的下游端的分支点F1处分支成第1引导路径121、第2引导路径122。
在第1引导路径121的下游端的分支点F2处分支成第1折返路径123、第1排出路径125。同样,在第2引导路径122的下游端的分支点F3处分支成第2折返路径124、第2排出路径126。第1排出路径125、第2排出路径126在下游侧在汇合点G1处汇合,与下游路径127连接。
在上游路径120、第1引导路径121、第2引导路径122、第1排出路径125、第2排出路径126、下游路径127中分别设置有向下游侧运送用纸的运送辊对130。第1折返路径123、第2折返路径124中分别设置有能够将运送方向切换到下游侧或上游侧并进行运送的折返辊对131、132。
在分支点F1处,如实线和虚线所示的那样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设置有作为引导切换部的引导板150,将从上游侧运送来的用纸(未图示)引导到第1引导路径121或者第2引导路径122。
在分支点F2、F3处分别设置有第1限制板151、第2限制板152。第1限制板151、第2限制板152借助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始终分别被向将第1引导路径121、第2引导路径122的下游端封闭的方向施力。
在从第1引导路径121向第1折返路径123运送用纸时,利用用纸的运送力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第1限制板151向打开第1引导路径121的下游端的方向移位。另一方面,在从第1折返路径123向第1引导路径121侧运送用纸时,用纸被第1限制板151限制了向第1引导路径121移动的情况并且被引导到第1排出路径125。
同样,在从第2引导路径122向第2折返路径124运送用纸时,利用用纸的运送力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将第2限制板152向打开第2引导路径122的下游端的方向移位,另一方面,在从第2折返路径124向第2引导路径122侧运送用纸时,用纸被第2限制板152限制了向第2引导路径122移动的情况并且被引导到第2排出路径126。
第1引导路径121具有向上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第2引导路径122的上部具有向整理器16侧突出的弯曲形状,第2引导路径122的下部具有向打印部12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即,第2引导路径122被配置为从宽度方向X观察到的形状是弯曲成S字状的形状。
第1引导路径121被配置为在竖直方向Z上与第1排出路径125在一部分上重叠。同样,第2引导路径122被配置为在竖直方向Z上与第2排出路径126在一部分上重叠。
分支点F1相比汇合点G1的位置在上方且位于打印部12侧。
分支点F2相比分支点F3在整理器16侧且位于上方。
因此,如连结分支点F1与汇合点G1的单点划线J1、连结分支点F2与分支点F3的双点划线J2所示,由第1引导路径121、第2引导路径122、第1排出路径125、第2排出路径126封闭的环状路径的结构采用整体上在竖直方向Z上倾斜的形状。
第1折返路径123从分支点F2向下游侧形成,由对置的引导面123a、123b、和与引导面123a的下游侧连续地形成的引导面123c、123d、123e构成。不设置与引导面123c、123d、123e对置的面,引导面123c、123d的打印部12侧被开放,引导面123e的上方被开放。第1折返路径123的长度比第1引导路径121、第1排出路径125的长度长。
在第1折返路径123的上部,利用对置的引导面123a、123b引导用纸,在第1折返路径123的下部,利用竖直方向Z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引导面123c、123d、123e进行引导。因此,由折返辊对131运送的用纸像虚线所示那样弯曲。
第2折返路径124从分支点F3向下游侧形成,具有对置的引导面124a、124b,引导由折返辊对132运送的用纸。比引导面124a、124b长的用纸在被折返辊对132夹持的状态下沿着主体外壳70a的内侧侧面140、内侧底面141像虚线所示那样弯曲。因此,在长的用纸被折返辊对132运送时,内侧侧面140、内侧底面141作为第2折返路径124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下游路径127从汇合点G1通过第1折返路径123与第2折返路径124之间,以从第1折返路径123的下侧迂回的方式向上方呈U型弯转。并且,下游路径127在以沿着主体外壳70a的内侧侧面142的方式向上方笔直地延伸后,在向打印部12侧突出地弯曲后,朝向整理器16侧配置。
第1折返路径123、第2折返路径124、下游路径127具有向相同方向(整理器16侧)突出的弯曲部W1、W2、W3。
打印部12、整理器16和介质运送单元15、15a的框体(壳体)可以一体地构成,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分离。
以上,通过使用图8进行了说明的设置于介质运送单元15a的运送路径的结构,能够以缩短竖直方向Z和运送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抑制记录装置的大型化。
·介质不仅是用纸P,也可以是布或塑料薄膜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1也可以是喷射或者排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包含将液体或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像凝胶这样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并喷射的固体)并进行记录的流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射以将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的液状体并进行记录的液状体喷射装置。
并且,也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
并且,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它们中的任意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体”是不包含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概念,流体中包含例如液体(包含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9)
1.一种介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介质运送单元具有:
上游路径(71、120),其用于运送介质;
第1折返路径(79、123),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2折返路径(85、124),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1引导路径(75、121),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
第2引导路径(76、122),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
引导切换部(78、150),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所述上游路径(71、120)运送来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第1引导路径(75、121)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76、122)中的任意一方;
第1排出路径(80、125),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排出到该第1排出路径(80、125);
下游路径(90、127),其上游端与所述第1排出路径(80、125)的下游端连接;以及
第2排出路径(86、126),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排出到该第2排出路径(86、126),该第2排出路径(86、126)的下游端与所述下游路径(90、127)的上游端连接,
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在第1方向上延伸,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并排或接近并排地延伸后,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和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的前端中的任意一个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
4.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记录装置与对介质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连接,该记录装置具有:
记录部,其排出液体而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
上游路径(71、120),其用于运送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所述介质;
第1折返路径(79、123),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2折返路径(85、124),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1引导路径(75、121),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
第2引导路径(76、122),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
引导切换部(78、150),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所述上游路径(71、120)运送来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第1引导路径(75、121)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76、122)中的任意一方;
第1排出路径(80、125),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排出到该第1排出路径(80、125);
下游路径(90、127),其上游端与所述第1排出路径(80、125)的下游端连接;以及
第2排出路径(86、126),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排出到该第2排出路径(86、126),该第2排出路径(86、126)的下游端与所述下游路径(90、127)的上游端连接,
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在第1方向上延伸,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并排或接近并排地延伸后,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和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的前端中的任意一个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装置。
7.一种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后处理装置与排出液体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连接,该后处理装置具有对所述介质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部,该后处理装置具有:
上游路径(71、120),其用于运送由所述记录装置的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所述介质;
第1折返路径(79、123),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2折返路径(85、124),其配置在比所述上游路径(71、120)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1引导路径(75、121),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
第2引导路径(76、122),其将所述上游路径(71、120)的所述介质引导到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
引导切换部(78、150),其选择性地进行切换,以将由所述上游路径(71、120)运送来的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第1引导路径(75、121)和所述第2引导路径(76、122)中的任意一方;
第1排出路径(80、125),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排出到该第1排出路径(80、125);
下游路径(90、127),其上游端与所述第1排出路径(80、125)的下游端连接;以及
第2排出路径(86、126),所述介质被从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排出到该第2排出路径(86、126),该第2排出路径(86、126)的下游端与所述下游路径(90、127)的上游端连接,
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在第1方向上延伸,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并排或接近并排地延伸后,在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路径(90、127)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后,绕过所述第1折返路径(79、123)的前端和所述第2折返路径(85、124)的前端中的任意一个而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将所述介质运送到所述后处理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17046 | 2014-10-24 | ||
JP2014-217046 | 2014-10-24 | ||
JP2015-065903 | 2015-03-27 | ||
JP2015065903A JP6645021B2 (ja) | 2014-10-24 | 2015-03-27 | 媒体搬送ユニット、記録装置 |
CN201510694702.9A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5-10-21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4702.9A Division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5-10-21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38994A CN110138994A (zh) | 2019-08-16 |
CN110138994B true CN110138994B (zh) | 2021-04-27 |
Family
ID=557919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4702.9A Active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5-10-21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CN201910332780.2A Active CN110138994B (zh) | 2014-10-24 | 2015-10-21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4702.9A Active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5-10-21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9442448B2 (zh) |
CN (2) | CN1055543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9-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JP6645021B2 (ja) | 2014-10-24 | 2020-02-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ユニット、記録装置 |
US9682834B2 (en) * | 2015-03-27 | 2017-06-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ransport apparatus |
JP6548504B2 (ja) * | 2015-08-04 | 2019-07-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方法、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805498B2 (ja) * | 2016-01-29 | 2020-12-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複合機 |
US10399364B2 (en) | 2016-07-13 | 2019-09-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termediate unit, post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JP6834312B2 (ja) * | 2016-09-30 | 2021-02-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880898B2 (ja) | 2017-03-27 | 2021-06-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中継装置 |
JP6921604B2 (ja) | 2017-04-24 | 2021-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604373B2 (en) * | 2017-04-28 | 2020-03-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system |
EP3431425B1 (en) * | 2017-07-19 | 2023-06-21 |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Holding B.V. | Sheet transfer device, corresponding prin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 sheet |
JP7027994B2 (ja) | 2018-03-20 | 2022-03-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7346829B2 (ja) * | 2019-01-30 | 2023-09-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21172490A (ja) * | 2020-04-24 | 2021-11-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44212A (en) * | 1974-11-25 | 1976-03-16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reversing mechanism |
JPS54149636A (en) * | 1978-05-16 | 1979-11-24 | Ricoh Co Ltd | Copier |
US4579446A (en) * | 1982-07-12 | 1986-04-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Both-side recording system |
US4874958A (en) * | 1988-10-04 | 1989-10-17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edge detector |
US4986529A (en) * | 1988-10-17 | 1991-01-22 | Xerox Corporation | Four roll inverter |
JP3165583B2 (ja) * | 1994-04-27 | 2001-05-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反転給紙装置 |
US5504568A (en) * | 1995-04-21 | 1996-04-02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 sequence scheduling system for duplex printing apparatus |
JPH0912198A (ja) | 1995-06-26 | 1997-01-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用紙反転装置 |
JP3372409B2 (ja) * | 1995-09-26 | 2003-02-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シート排出処理装置 |
US5669056A (en) * | 1996-03-25 | 1997-09-16 | Xerox Corp | Duplex document handling system |
JPH11147640A (ja) * | 1997-11-17 | 1999-06-02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US6478490B2 (en) * | 2000-12-01 | 2002-11-12 | Hewlett-Packard Co. | Printer media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6782236B2 (en) * | 2001-10-02 | 2004-08-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778787B2 (en) * | 2002-04-05 | 2004-08-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to divert sheet to usable path |
KR100561373B1 (ko) * | 2004-11-26 | 2006-03-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양면 스캐닝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4492380B2 (ja) * | 2005-02-04 | 2010-06-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9122415A (ja) * | 2007-11-15 | 2009-06-0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9258637A (ja) * | 2008-03-21 | 2009-11-05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8128088B2 (en) * | 2009-03-30 | 2012-03-06 | Xerox Corporation | Combined sheet buffer and inverter |
JP5435214B2 (ja) * | 2009-05-29 | 2014-03-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
CN102060204B (zh) | 2009-11-12 | 2016-06-29 | 立志凯株式会社 | 原稿输送装置 |
JP5669378B2 (ja) | 2009-11-12 | 2015-02-1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原稿搬送装置 |
JP5644550B2 (ja) * | 2011-01-28 | 2014-12-24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6340B2 (ja) * | 2011-06-28 | 2014-04-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システム |
US8459644B1 (en) * | 2012-04-10 | 2013-06-11 | Xerox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high-speed media inversion using a dual path, single reversing roll inverter |
US20130335762A1 (en) * | 2012-06-14 | 2013-12-19 | Xerox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imaging devices |
JP2015009958A (ja) * | 2013-06-28 | 2015-01-19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制御装置 |
CN105554337B (zh) | 2014-10-24 | 2019-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
2015
- 2015-10-21 CN CN201510694702.9A patent/CN105554337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21 CN CN201910332780.2A patent/CN110138994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22 US US14/920,639 patent/US94424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15 US US15/237,366 patent/US985577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1-30 US US15/828,048 patent/US1039179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442448B2 (en) | 2016-09-13 |
CN105554337B (zh) | 2019-06-04 |
US20160116881A1 (en) | 2016-04-28 |
US10391791B2 (en) | 2019-08-27 |
CN110138994A (zh) | 2019-08-16 |
US20180079229A1 (en) | 2018-03-22 |
US20160347090A1 (en) | 2016-12-01 |
US9855770B2 (en) | 2018-01-02 |
CN105554337A (zh) | 2016-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38994B (zh)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后处理装置 | |
JP7352843B2 (ja) | 媒体搬送ユニット、記録装置 | |
US11400702B2 (en) | Recording syste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apparatus | |
JP2011131548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6686285B2 (ja) | 記録システム | |
CN114604008A (zh) | 介质干燥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 |
CN113387223A (zh) | 介质排出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 |
JP2016160030A (ja) | 記録装置 | |
JP4182353B2 (ja) | 被記録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 |
JP7397785B2 (ja) | 記録システム | |
JP7556916B2 (ja) | 記録システム | |
JP6700627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958665B2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 |
US10703121B2 (en) | Medium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2020100044A (ja) | 冊子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