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6129B -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76129B CN109976129B CN201811567200.XA CN201811567200A CN109976129B CN 109976129 B CN109976129 B CN 109976129B CN 201811567200 A CN201811567200 A CN 201811567200A CN 109976129 B CN109976129 B CN 1099761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uct
- air
- fixing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79 heat-resista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882 ultra-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855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35 Galvaniz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7 galvanized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2266 Poly(ether sulfone) P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0 cold rolled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015 heat resistant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25 nitri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12 polyamide-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0005—Cleaning of residual ton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课题:在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导管机构中,能够均匀且有效地阻隔定影部的热量。解决方案: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装置主体(12)和排气部(10)。排气部(10)包括第一导管(90)和设置于第一导管(90)的第一排气风扇(86)。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第一导管(90)的内部的空气,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输送。第一导管(90)配置于与定影单元(44)相邻的位置。该第一导管(90)的内部被分割成多个空气流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详细地说,涉及防止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器的热量向装置内传递的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影器、配设在定影器的附近的驱动辊、以及设置在定影器的上方的排气导管。排气导管构成在定影器的加热辊及驱动辊等的轴向上延伸的管状的气流通气道。另外,排气导管与设置在定影器与驱动辊之间的第一空间连通,在排气导管设置用于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第一空间的空气的排气风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416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背景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空气被吸入到排气导管的方向与空气在排气导管内流动的方向不同,因此排气导管内的空气的流动无法变得均匀而产生不均。因此,在通过排气导管阻隔定影部的热量时,具有无法均匀地隔热,排气导管的隔热效果产生不均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的导管机构。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在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导管机构中,能够均匀且有效地阻隔定影部的热量的导管机构。
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发明是一种导管机构,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导管机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和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内部,并对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而使其定影的定影部。导管机构具备:第一导管,其配置于与定影部相邻的位置;和排气风扇,其将第一导管的空气向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第一导管的内部被分割成多个空气流路。
第二发明从属于第一发明,其中,第一导管包括:定影侧面导管部,其沿着定影部的一个侧面;和定影顶面导管部,其从定影侧面导管部分开,并沿着定影部的顶面。
第三发明从属于第二发明,其中,定影顶面导管部的定影部侧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第四发明从属于第一~第三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第一导管具有多个吸气口,多个吸气口在定影部的记录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沿着定影部的长边方向配置。
第五发明从属于第四发明,其中,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至少包括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多个吸气口以吸引处理单元的定影部侧的侧面部的空气的方式设置。
第六发明从属于第四发明,其中,还具备:第二导管,其具有与第一导管的多个吸气口连通的连通部,并经由该连通部与该第一导管连通;和吸气风扇,其设置于第二导管,并从设置于装置主体的侧面的通气部吸引该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空气而向第一导管输送。
第七发明从属于第六发明,其中,多个吸气口以距排气风扇的距离互不相同的方式形成,吸气风扇配置在多个吸气口中的、位于距排气风扇最远的位置的吸气口侧。
第八发明从属于第七发明,其中,吸气风扇以多个吸气口中的每一个吸气口随着远离排气风扇而接近吸气风扇的方式配置。
第九发明从属于第六~第八发明中的任一个,其中,第二导管具有流路朝向连通部而依次扩大的导管扩大部,在导管扩大部设置有:多个整流板,它们在第一导管的吸气部侧相互平行地设置;和分流板,其用于向多个整流板中的、配置于远离吸气风扇的位置的整流板输送空气。
第十发明从属于第六~第九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至少包括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从第二导管输送来的空气构成为通过处理单元的定影部侧的侧面部而从多个吸气口向第一导管流入。
第十一发明从属于第六~第九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至少具备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在连通部形成至少一部分开口的开口部,处理单元配置于与连通部相邻的位置,与处理单元的开口部对置的壁部是密封开口部并形成连通部的壁面的对置壁部。
第十二发明从属于第六~第九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至少具备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在所述连通部形成至少一部分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于与所述连通部相邻的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具有形成与所述开口部连通的连通空间的对置壁部。
第十三发明从属于第十一或第十二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对置壁部的一部分是将处理单元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导向引导部的一部分,且通过该导向引导部密封开口部。
第十四发明从属于第十一~第十三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对置壁部具有向处理单元的内侧凹陷的倾斜面。
第十五发明从属于第十一~第十四发明中的任一项,其中,对置壁部具有沿着在连通部流动的空气流延伸的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导管机构中,均匀且有效地隔绝定影部的热量。
本发明的所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察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的概略结构的分解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排气部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定影单元分离后的状态的排气部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微小颗粒收集导管及第一导管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导管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送风部及排气部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未连结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的简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连结后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的简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导管的结构的简要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之前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11的(A)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之前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结构的简图。图11的(B)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之后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结构的简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了处理单元之后的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处理单元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导管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分解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以及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对记录介质形成单色的图像(单色图像)。此外,作为记录介质,能够使纸张、透镜式投影仪用片材等,但以下对使用纸张的情况进行说明。
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将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下的水平方向中、朝向的左侧规定为左方向,朝向的右侧规定为右方向。另外,从上方(下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下的进深方向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规定为前方向(正面方向),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背面侧规定为后方向(背面方向)。
首先,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概略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具备图像形成部30的装置主体12、和配置在装置主体12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14。
图像读取装置14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置台16。原稿压盖18 借助铰链等以自由开闭的方式安装在原稿载置台16的上方。在该原稿压盖 18的上表面设置有原稿供给托盘20,在其内部设置有ADF(自动进稿装置)。 ADF对图像读取位置22一张一张地自动地供给载置在原稿供给托盘20上的原稿,并向原稿排出托盘24排出。
另外,内置于图像读取装置14的图像读取部26具备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以及线传感器等。图像读取部26通过光源将原稿表面曝光,并通过多个反射镜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向成像透镜引导。进而,通过成像透镜使反射光在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上成像。在线传感器中,检测在受光元件上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色度,生成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线传感器,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者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
在图像读取装置1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接受用户的打印指示等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未图示)。操作面板具有带触摸面板的显示器及多个操作按钮等。
另外,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包括CPU、存储器等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部与向操作面板的输入操作等相应地,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位发送控制信号,使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各种动作。
图像形成部30具备曝光单元(光扫描单元)32、显影单元34、感光鼓36、清洁器单元(清洁单元)38、带电单元40、转印单元42、定影单元 (定影部)44以及调色剂补给装置46等,在从供纸盒48等输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并将图像形成完毕的纸张向排纸盘50排出。作为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利用由图像读取部26读取到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计算机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等。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的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像载体,构成为通过马达等旋转驱动源(省略图示)绕其轴线旋转。带电单元40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带电成规定的电位。曝光单元32构成为具备激光射出部及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SU),通过对带电的感光鼓36的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将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显影单元34具备收纳调色剂的显影槽(显影壳体),通过向感光鼓36的表面供给调色剂,并利用调色剂显现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静电潜像(形成调色剂像)。此外,在显影槽的内部设置有检测调色剂浓度的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当该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低于规定值时,从调色剂补给装置46向显影槽补给调色剂。清洁器单元(清洁装置) 38具备与感光鼓36的表面抵接的清洁刮板382(参照图12)及输送螺杆等,去除显影及图像转印后的残留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调色剂,并向废粉盒(未图示)输送。但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感光鼓36、带电单元40及清洁器单元38被单元化,作为包括它们的处理单元64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12。
转印单元42是用于将形成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单元,包括以按压感光鼓36的方式设置的转印辊42a等。在图像形成时,对转印辊42a施加规定的电压,由此在感光鼓36与转印辊42a之间形成转印电场。进而,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纸张经过感光鼓36与转印辊42a之间的转印捏合部期间,形成于感光鼓36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定影单元44具备加热辊(定影辊)44a及加压辊44b,配置在转印单元42的上方(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另外,加热辊44a相对于加压辊44b 配置在排纸盘50侧(左侧)。另外,加热辊44a由第一支承部件442支承,加压辊44b由第二支承部件444支承。另外,第一支承部件442构成为包围加热辊44a的上表面(顶面)、左侧面(一个侧面)及下表面(底面) 三者。第二支承部件444构成为包围加压辊44b的上表面(顶面)、右侧面及下表面(底面)三者。
加热辊44a以成为规定的定影温度(例如160℃)的方式设定,通过纸张经过加热辊44a与加压辊44b之间的定影捏合部,从而转印到纸张上的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及被压接,对纸张热定影(加热定影)调色剂像。
在这样的装置主体12内,形成输送纸张的第一纸张输送路L1、第二纸张输送路L2及第三纸张输送路L3。第一纸张输送路L1用于将从供纸盒 48等输送的纸张向定位辊56、转印单元42及定影单元44输送而设置。第二纸张输送路L2跟着第一纸张输送路L1,用于将利用定影单元44的热定影后的纸张向排纸盘50输送而设置。第三纸张输送路L3用于在对纸张进行双面打印时,将单面打印结束并经过定影单元44之后的纸张从第二纸张输送路L2在转印辊42a(转印捏合部)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返回到第一纸张输送路L1而设置。但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的纵输送式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在第一纸张输送路L1及第二纸张输送路 L2中,纸张被从下侧朝向上侧输送。另一方面,在第三纸张输送路L3中,纸张被从上侧朝向下侧输送。以下,在简称为“纸张输送方向”的情况下,意味着第一纸张输送路L1及第二纸张输送路L2的纸张输送方向(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
在供纸盒48设置有收纳纸张的供纸托盘和用于将收纳于供纸托盘的纸张一张一张地取出并向第一纸张输送路L1供给的搓纸辊52及分离辊54。另外,在第二纸张输送路L2设置有用于对纸张施加推动力的输送辊58以及用于将纸张向排纸盘50排出的排出辊60。进一步,在第三纸张输送路 L3适当地设置用于对纸张施加推动力的输送辊62。
当在装置主体12中进行单面打印时,纸张被从供纸盒48一张一张地引导到第一纸张输送路L1,并被输送至定位辊56。进而,利用定位辊56,在纸张的前端与感光鼓36上的图像信息(调色剂像)的前端进行匹配时机,纸张被输送到转印捏合部,并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之后,经由定影单元44(定影捏合部),由此热定影纸张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热定影后的纸张通过输送辊58及排出辊60被在第二纸张输送路L2输送,并被排纸盘 50排出。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当表面侧的打印结束而经过定影单元 44后的纸张的后端部到达排出辊60时,使排出辊60及输送辊58反转,由此纸张逆行而被从第二纸张输送路L2向第三纸张输送路L3引导。被向第三纸张输送路L3引导的纸张通过输送辊62输送第三纸张输送路L3,并在定位辊56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向第一纸张输送路L1引导。在该时刻,纸张的表背被翻转,因此,之后通过纸张经过转印捏合部及定影捏合部,从而在纸张的背面侧进行打印。
此外,在所述那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有时设置有手动供纸托盘,或者安装有外设的供纸单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供纸盒48,从手动供纸托盘或者供纸单元向第一纸张输送路L1供给纸张。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将装置主体12内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排气部(排气装置)10。以下,参照附图对排气部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排气部10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表示定影单元44分离后的状态的排气部10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表示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及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气部10包括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 90。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90分别是用于将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引导的导管,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筒状,并相互并行地配置。另外,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90分别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排气口(未图示)连接,并经由装置主体12的排气口与装置主体12的外部连通。进一步,后述详细内容,但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90的排气方向设定在背面侧。因此,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90中,前表面侧成为空气的流动(空气流)的上游侧,背面侧成为空气流的下游侧。
首先,对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结构进行说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配置在定影单元44的上方。具体而言,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配置在加热辊44a和支承加热辊44a的第一支承部件442的上方。
该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包括: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其构成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下侧;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其构成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上侧;以及第二纸张输送路L2(加热定影后的纸张输送空间),其以夹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 之间的方式形成。
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被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与分离部件80划分。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是具有朝向下侧敞开的 U字形状的截面,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分离部件80是在前后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密封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的下侧。即,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底面被分离部件80密封。其中,分离部件80被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有凹凸。
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被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形成部件74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壁部件76划分。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形成部件74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的上方,是具有朝向上侧敞开的U字形状的截面,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壁部件76是在前后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密封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形成部件74的上侧。即,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顶面被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壁部件76密封。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纸张输送路L2构成为沿左右横切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具体而言,横切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部分的第二纸张输送路 L2由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的顶面(顶壁)、和配置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的上方的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形成部件74的底面(底壁)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形成部件72的顶壁形成多个连通口72a,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形成部件74的底壁形成多个连通口74a。多个连通口72a的每一个及多个连通口74a的每一个以沿着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空气流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通过多个连通口 72a和多个连通口74a而使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第二纸张输送路L2及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连通,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形成一系列的空间(通气道)。
其中,如所述那样,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通过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 壁部件76和分离部件80而将顶面和底面密封。因此,第二纸张输送路L2 除其入口和出口之外,通过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而与除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分离。
另外,分离部件80由热传导率高的材料构成。例如,分离部件80 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分离部件80的金属材料,能够使用铝、铝合金、 SPCC等冷轧钢板、SECC等电镀锌钢板、SGCC等熔融镀锌钢板、以及SUS 等不锈钢等。
接下来,对于第一导管9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管90沿着定影单元44的靠排纸盘50侧的侧面(左侧面)、顶面及底面的一部分设置。即,第一导管90以包围定影单元44的三方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一导管90沿着加热辊44a以及支承加热辊44a的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顶面及底面的一部分设置。
该第一导管90包括:第一导管A部(定影侧面导管部)902,其覆盖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及底面的一部分;和第一导管B部(定影顶面导管部)904,其覆盖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 的顶面。
第一导管A部902被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划分。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包括:纵长部,其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左侧面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空间;和下端部,其连结于该纵长部的下端,并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的底面形成向定影单元44侧(第一纸张输送路L1侧)延伸的空间。在第一导管A部902的内部,形成被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纵长部与下端部划分的截面大致为L字形状的空间(通气道)。
另外,在第一导管A部902(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下端部)的下方配置处理单元64。即,第一导管A部902的一部分(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下端部)以进入到定影单元44与处理单元64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设置。
第一导管B部904被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与分离部件80划分。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与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上侧邻接设置,是具有朝向上侧敞开的U字形状的截面,并沿着定影单元44(第一支承部件442) 的顶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件。其中,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设置成在从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呈上下方向短且左右方向长的扁平形状,进入到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底面与定影单元44之间的间隙,并覆盖定影单元44的顶面(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壁)。另外,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 94的上侧被分离部件80密封。即,第一导管90的顶面被分离部件80密封。
如所述那样,分离部件80密封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下表面,并且密封第一导管90的顶面。即,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与第一导管90以隔着分离部件80相邻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一导管B部904也可以说形成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与定影单元44之间。
其中,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第一导管B部904的定影部侧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具有耐热性是指耐热温度超过100度。另外,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也可以具有与定影温度相同或其之以上的耐热性。例如,作为构成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的材料,除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醚腈(PEN)、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醚酮(PEEK)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一般的耐热性树脂以外,也能够使用由这些树脂与玻璃纤维、金属、陶瓷等构成的复合材料等。此外,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的整体也可以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导管90形成将第一导管A部902 与第一导管B部904连通的第一连通口96及第二连通口98。第一连通口 96及第二连通口98分别通过形成于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连通孔而形成。第一连通口96位于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第二连通口 98位于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流的下游侧(背面侧)。另外,第一连通口 96与第二连通口98形成在沿着空气流(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远离的位置,在第一连通口96与第二连通口98之间形成将第一导管A部902与第一导管B部904分离的分离壁906。即,第一导管90的内部流路被分割成多个空气流路。
进一步,如图2至图5所示,在第一导管90形成供除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以外的装置主体1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的多个吸气口92a。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底壁。另外,如图2和图3 所示,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第一导管A形成部件92的底壁的右侧(定影单元44侧或者第一纸张输送路L1侧)端部。即,多个吸气口92a形成于第一导管90覆盖定影单元44的下侧的部分。进一步,多个吸气口92a形成在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多个吸气口92a形成在比定影单元44靠下侧。
另外,多个吸气口92a形成在处理单元64的顶面的附近,并朝向处理单元64开口。因此,多个吸气口92a以吸引处理单元64的靠定影单元 44侧的侧面部的空气的方式设置。另外,第一导管90的右侧壁的下端部与处理单元64的顶壁构成为以彼此没有间隙的方式配置,不会将第一纸张输送路L1侧的空间的空气吸引到多个吸气口92a。
进一步,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吸气口92a分别沿着第一导管90 的空气流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排列。其中,多个吸气口92a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分离壁906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的端部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的位置。另外,多个吸气口92a也可以通过对一个开口部对置配置多个肋而形成。
如以上那样,形成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和第一导管90。另外,如图 4所示,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设置有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和过滤器84。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配置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靠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过滤器84配置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的更靠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导管90设置有第一排气风扇(排气风扇)86。第一排气风扇86配置于第一导管90的靠背面侧(空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和第一排气风扇86是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另外,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的排气方向及第一排气风扇86的排气方向被设定在背面侧。因此,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 82吸引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的空气,并向背面侧(装置主体12的外部)输送。另外,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第一导管90的内部的空气,并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输送。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和第一排气风扇86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控制,与控制部的指示相应地工作及停止。
过滤器84是用于收集通过由定影单元44加热纸张、调色剂而产生的UFP(超微颗粒:Ultra Fine Particle)的UFP用的收集过滤器。此外,过滤器84除UFP用的收集过滤器以外,也可以包括用于收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或者臭氧等的VOC用的收集过滤器。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例的排气部10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首先,对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中,当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工作时,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第二纸张输送路L2以及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的空气被向微小颗粒收集导管排气风扇82吸引。
这样,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中,输送纸张的空间(第二纸张输送路L2)及其上下两侧的空间(微小颗粒收集导管A部702和微小颗粒收集导管B部704)的空气经过过滤器84而被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引导。即,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作为用于收集(回收)UFP等物质的导管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导管90中,当第一排气风扇86工作时,第一导管A部902的空气被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另外,从多个吸气口92a向第一导管A部 902流入空气。此时,从位于比将第一导管A部902与第一导管B部904 分离的分离壁906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向第一导管A部902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在第一连通口96向上方移动而向第一导管 B部904流入,并在第一导管B部904朝向背面侧流动,通过第二连通口 98而再次向第一导管A部902流入(合流)。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管90被分割成沿着定影单元44的左侧面及底面的一部分的第一导管A部902、和沿着定影单元44的顶面的第一导管B部904。这样,通过按照每个与定影单元44对置的面分割导管,从而能够在第一导管A部902及第一导管B部904的每一个中,防止在空气的流动中产生不均,确保空气流量。因此,在第一导管90中,能够通过在第一导管A部902流动的空气阻隔朝向左侧及下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量,通过在第一导管B部904流动的空气阻隔朝向上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量。即,能够均匀且有效地阻隔定影单元44的热量。
特别是,在所述那样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支承加热辊44a 的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变成高温。在该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管B部904流动的空气阻隔朝向上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量,因此能够防止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第二纸张输送路L2)被直接暴露于定影单元44的热量之中。因此,能够抑制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导管90设置有将第一导管A部902 与第一导管B部904分离的分离壁906,因此从吸气口92a流入的空气也易向第一导管B部904流动。因此,能够确保在第一导管B部904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并确保定影单元44的靠顶面侧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在第一实施例中,与第一支承部件442的顶面对置的第一导管B形成部件94(第一导管B部904的底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导管B部904的耐热性。
进一步,当定影单元44的热量传递至处理单元64时,处理单元64 的内部变成高温,位于清洁器单元38的清洁刮板与感光鼓36之间的调色剂熔化,产生调色剂残留于感光鼓36的表面的清洁不良这一问题。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管A部902的一部分形成在定影单元44与处理单元 64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导管A部902阻隔朝向下侧的定影单元44的热量,能够防止处理单元64被直接暴露于定影单元44的热量之中。
再者,多个吸气口92a以供来自处理单元64的周边的空气通过的方式设置,因此通过被吸引到多个吸气口92a的空气冷却处理单元64的顶面。因此,能够抑制处理单元64的温度上升,防止所述的清洁不良。
另外,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设置有用于收集UFP等物质的密度高的过滤器84。该过滤器84的通气阻力大,因此经过过滤器84的空气流的流速降低,被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量降低。即,存在如下问题: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虽然具有收集UFP 等物质的能力,但冷却能力降低,通过加热定影后的纸张而使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的温度变成高温。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一导管90未设置有过滤器,因此能够确保被从第一导管90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量。这里,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与第一导管90以隔着由热传导率高的材料构成的分离部件80相邻的方式设置。即,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 与第一导管90是隔着分离部件80间接地热结合的状态(热结合状态),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与第一导管90之间,可以相互地进行热交换。因此,将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的热量经由分离部件80向在第一导管90流动的空气传递,并将该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内部变成高温。即,能够使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 的热量向第一导管90释放,补偿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冷却能力的降低。另外,由于在分离部件80形成有凹凸,因此分离部件80的表面积变大,从而能够提高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散热效果。
如以上那样,第一导管90具有以定影单元44的热量不向除图像形成装置100以外的组件传递的方式进行隔热的隔热效果、和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机内温度的上升的冷却效果。这里,第一导管90的吸气口92a形成在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此能够在第一导管90的内部获取温度比较低的空气。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所述的隔热效果及冷却效果。另外,在比定影单元44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不产生UFP 等物质,因此UFP等物质不会向第一导管90流入,并被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排除。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还具备向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及第一导管90输送空气的送风部110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说明进行省略。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送风部110和排气部10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未连结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的简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 连结后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的简图。
如图6所示,送风部(送风装置)110包括第二导管112。第二导管 112是由第二导管形成部件116形成,用于将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空气(新鲜空气)向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及第一导管90引导的导管。第二导管112 的一个端部与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左侧面的前表面侧端部的通气部(未图示)连接,并经由装置主体12的通气部而与装置主体12的外部连通。
另外,在第二导管112的装置主体12的通气部的下游侧设置有吸气风扇114。吸气风扇114是轴流风扇,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另外,吸气风扇114的排气方向被设定成右侧。因此,吸气风扇114从所述通气部吸引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空气,并向第二导管112的内部输送。吸气风扇114 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控制,与控制部的指示相应地工作及停止。
进一步,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导管112在比吸气风扇114靠空气流的下游侧,通过分离壁118被分支(分离)成第二导管A部(导管扩大部)120和第二导管B部130。第二导管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一导管90连通,第二导管B部130的下游侧端部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连通。因此,通过吸气风扇114被向第二导管112的内部输送(供给)的空气通过第二导管A部120而向第一导管90输送,并通过第二导管B部130而向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输送。
第二导管B部130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的前表面侧向右侧延伸,并与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前表面侧的端部连通。如图6所示,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的前表面侧的端部形成与第二导管B部130连通的流入口。因此,在微小颗粒收集导管70中,从流入口流入通过吸气风扇114输送的空气。
第二导管A部120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排纸盘50的下方)向右侧延伸,且以随着朝向右侧(与第一导管90连通的连通部)而在前后方向 (背面侧)上流路扩大的方式形成。进而,第二导管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进入第一导管90的下侧,并经由多个吸气口92a而与第一导管90连通。但是,第二导管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包括第一导管 90的所有的吸气口92a。因此,在第一导管90中,从各吸气口92a通过吸气风扇114流入输送的空气。即,通过第二导管112(第二导管A部120) 和第一导管90构成的一系列的导管(通气道)成为吸气风扇114与第一排气风扇86串联配置的推拉式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经过各吸气口92a 的空气流量。
另外,在第二导管A部120设置有多个分流整流肋(整流板)122 和分流肋(分流板)124。多个分流整流肋122配置于第二导管A部120 的下游侧端部,即与第一导管90的连结部。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分别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肋,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大致平行地设置。在第二导管A部120流动的空气在比多个分流整流肋122靠上游侧,如图6 所示,从右侧朝向背面侧呈放射状流动,并通过多个分流整流肋122的每一个将朝向变成右方向(与第一导管90中的空气流的朝向垂直的方向),并被向多个吸气口92a引导。
其中,分流整流肋122包括整流肋A(整流板)122a和整流肋B(整流板)122b。整流肋B122b在上游侧以比整流肋A122a长的方式设定。因此,在整流肋B122b中,能够流动比整流肋A122a多的空气。因此,通过将整流肋B122b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也能够增大经过距第一排气风扇86 较远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例如,从前表面侧(接近吸气风扇114的一方)起第二及第五分流整流肋122由整流肋B122b构成,除此之外的分流整流肋122由整流肋A122a构成。
另外,分流肋124配置于比分流整流肋122靠空气流的上游侧,且是第二导管A部120的流路扩大的部分。该分流肋124设置成用于向多个分流整流肋122中的、配置于距吸气风扇114较远的位置的分流整流肋122 输送空气,以使在多个吸气口92a的每一个中平衡良好地流动空气。
如图6至图8所示,多个吸气口92a的每一个以距第一排气风扇86 的距离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另外,多个吸气口92a的每一个以距吸气风扇114的距离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
因此,如图7所示,在第一导管90中,在多个吸气口92a中的、距第一排气风扇86的距离较短(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近)的吸气口92a、与距第一排气风扇86的距离较长(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远)的吸气口92a 中,管路阻力(管摩擦损失)不同,通过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的空气流量 (吸气量)变得不均匀。因此,在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近的背面侧的吸气口92a中,能够确保空气流量,但在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远的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中,空气流量减少。特别是,当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减少时,流入到第一导管B部904的空气变少,该第一导管B部904 的隔热性变差。
另外,在第二导管112中,在第二导管112的下游侧端部(与第一导管90的连通部)的前表面侧与背面侧,距吸气风扇114的距离不同,产生管路阻力之差,因此由吸气风扇114送入的空气流量(向各吸气口92a导入的空气的量)变得不均匀。因此,能够确保向距吸气风扇114较近的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导入的空气流量,但导致向距吸气风扇114较远的背面侧的吸气口92a导入的空气流量减少。
这样,在背面侧的吸气口92a中,通过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的空气流量较多,而通过吸气风扇114送入的空气流量较少。另一方面,在前表面侧的吸气口92a中,通过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的空气流量较少,而通过吸气风扇114送入的空气流量较多。
如图8所示,通过具有这样的特性的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 连结,从而在各吸气口92a中,能够使合并通过第一排气风扇86吸引的空气流量与通过吸气风扇114送入的空气流量后的空气流量均匀化。即,能够使经过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均匀化。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增大经过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远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因此,补偿由于管路阻力之差而使经过距第一排气风扇86较远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减少,从而能够使经过各吸气口92a的空气流量均匀化。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处理单元64的一部分将第一导管90 与第二导管112连结以外,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对于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导管112的结构的简要立体图。图10 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64之前的第一导管90及第二导管112 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1的(A)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 64之前的第一导管90及第二导管112的结构的简图。图11的(B)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64之后的第一导管90及第二导管112的结构的简图。图12是表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插入处理单元64之后的第一导管90及第二导管112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此外,图8与图11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卡合状态,而以在一个平面上卡合的方式进行图示,但实际上,第一导管在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持有角度地被卡合设置。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之间(连通部)形成间隙(开口部)126。该间隙126由形成于第二导管形成部件116的开口部形成。另外,间隙126在第二导管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遍及前后方向的整体地形成。进一步,如图10所示,间隙126形成在第一导管90的下方,以与多个吸气口92a及第一导管90(第一导管B 部904)的底壁对置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11的(A)和图11的(B)所示,处理单元64以在前后方向上可插拔的方式设置。处理单元64在间隙126的下方被从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插入,并安装于装置主体12。如图11的(A)所示,在将处理单元64安装于装置主体12之前的状态下,释放间隙126。另一方面,如图 11的(B)所示,在处理单元64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处理单元构成为配置于与连通部相邻的位置,处理单元64的顶壁(对置壁部)642 对间隙126进行密封。即,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连通部的壁面,通过该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将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连结。
进一步,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两个肋648。两个肋648中的一个以无间隙地连结第一导管90(第一导管A部 902)的上游侧端部的前壁、与第二导管112(第二导管A部120)的下游侧端部的前壁的方式形成在顶壁642的前表面侧。两个肋648中的另一个以无间隙地连结第一导管90的上游侧端部的后壁、与第二导管112的下游侧端部的后壁的方式形成在顶壁642的背面侧。构成为通过两个肋648,而使空气不向前表面侧及背面侧泄漏。该两个肋648也可以是壁状。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的一个端部(空气流的下游侧(右侧)端部)形成卡合片644,在另一端部(空气流的上游侧(左侧)端部)形成卡合片646。卡合片644及卡合片646分别是顶壁642的一部分,卡合片644形成为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板状,卡合片646形成为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延伸的板状。另外,卡合片644及卡合片646分别在处理单元64的前后方向上至少跨两个肋648之间的方式形成。
进一步,在形成间隙126的开口端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端部形成卡合于卡合片644的卡合部1262,在形成间隙126的开口端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端部形成卡合于卡合片646的卡合部1264。卡合部1262具有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敞开的U字形状的截面,卡合部1264具有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敞开的U字形状的截面。卡合部1262及卡合部1264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处理单元64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卡合片644与卡合部1262被卡合,卡合片646与卡合部1264被卡合。即,构成为通过卡合片644与卡合部1262卡合,卡合片646与卡合部1264卡合,从而空气不会从间隙126 泄漏。
其中,卡合片644可以相对于卡合部1262滑动,卡合片646可以相对于卡合部1264滑动。因此,在卡合片644与卡合部1262卡合,卡合片 646与卡合部1264卡合的状态下,处理单元64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滑动,插入于装置主体12,或从被从装置主体12拔出。即,卡合片644、卡合片646、卡合部1262及卡合部1264分别作为处理单元64的插拔引导部(导向引导)发挥功能。
而且,在处理单元64安装(设置)于装置主体12时,卡合片644 与646通过处理单元64的自重分别紧贴于形成为U字形状的卡合部1262 与1264,因此能够不易泄漏空气。
进一步,处理单元64在顶壁642的内侧具备清洁器单元38的清洁刮板382、和回收调色剂输送部件384。而且,顶壁642具备以接近清洁刮板 382和回收调色剂输送部件384的方式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6422、6423。所述倾斜面6422、6423形成在比多个吸气口92a靠空气流的上游侧,且是第一导管90(第一导管A部902)的底壁的大致正下方。因此,经过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的上方的空气以沿着倾斜面6422、6423向下侧弯曲的方式流动,进而能够有效地冷却配置在倾斜面6422、6423的附近的清洁刮板382与回收调色剂输送部件384。因此,清洁装置回收的调色剂通过定影部的热量熔解,并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过熔融而产生的清洁不良、回收调色剂的输送不良。
此外,在只想冷却清洁刮板382及回收调色剂输送部件384中的某一单侧的情况下、两者配置于比较接近顶壁642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向顶壁642凹陷的倾斜部而平坦地形成。
另外,如图10和图12所示,也可以在间隙126不具备向处理单元 64侧突出的引导部128。引导部128具备朝向处理单元64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使在间隙126流动的空气朝向处理单元64侧流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之间形成间隙126,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对间隙126进行密封,因此在间隙126部流动的空气直接与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处理单元64 中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倾斜面 6422、6423,由此使经过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的上方的空气流以接近清洁器单元38的方式弯曲(向处理单元64的内侧凹陷)。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清洁器单元38,抑制清洁器单元38中的温度上升,防止清洁不良、回收调色剂的输送不良。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多个整流肋6424以外,与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对于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处理单元64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14 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导管112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13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多个整流肋6424。多个整流肋6424分别是沿着在第一导管90与第二导管112 的连通部流动的空气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肋,以彼此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于顶壁642的倾斜面6422。即,如图14所示,多个整流肋6424分别相对于多个分流整流肋122平行地配置。另外,多个整流肋6424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分流整流肋122不同的位置。即,多个整流肋6424与分流整流肋122被在前后方向上相互不同地配置。而且,该多个整流肋6424以在与设置于间隙126部的引导部128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形成。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在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形成多个整流肋6424,因此处理单元64的顶壁642的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处理单元64中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所述的各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构成为复合机,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
另外,在所述的各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构成为单色复合机,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彩色打印机或者彩色复合机。
进一步,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列举的具体的形状等是一个例子,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图像形成装置;
10…排气部;
12…装置主体;
38…清洁器单元(清洁装置);
44…定影单元(定影部);
70…微小颗粒收集导管;
90…第一导管;
64…处理单元;
82…微小颗粒收集导管风扇;
84…过滤器;
86…第一排气风扇(排气风扇);
92a…多个吸气口;
110…送风部;
112…第二导管;
114…吸气风扇;
120…第二导管A部(导管扩大部);
122a…整流肋(整流板);
122b…整流肋(整流板);
124…分流肋(分流板);
128…引导部;
130…第二导管B部;
642…顶壁(对置壁部);
902…第一导管A部(定影侧面导管部);
904…第一导管B部(定影顶面导管部)。
Claims (15)
1.一种导管机构,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导管机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装置主体、和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并对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而使其定影的定影部,所述导管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导管,其配置于与所述定影部相邻的位置;和
排气风扇,其将所述第一导管的空气向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排出,
所述第一导管的内部被分割成多个空气流路,
所述第一导管包括:
定影侧面导管部,其沿着所述定影部的一个侧面;
定影顶面导管部,其从所述定影侧面导管部分开,并沿着所述定影部的顶面;和
连通所述定影侧面导管部及所述定影顶面导管部的第一连通口及第二连通口,
在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形成将所述定影侧面导管部及所述定影顶面导管部分离的分离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顶面导管部的定影部侧壁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管具有多个吸气口,所述多个吸气口在所述定影部的记录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沿着所述定影部的长边方向配置,所述多个吸气口形成在所述定影顶面导管部的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至少包括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
所述多个吸气口以吸引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定影部侧的侧面部的空气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导管,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管的所述多个吸气口连通的连通部,并经由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导管连通;和
吸气风扇,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并从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的侧面的通气部吸引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空气且向所述第一导管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吸气口以距所述排气风扇的距离互不相同的方式形成,
所述吸气风扇配置在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位于距所述排气风扇最远的位置的吸气口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风扇以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每一个吸气口随着远离所述排气风扇而接近所述吸气风扇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管具有流路朝向所述连通部而依次扩大的导管扩大部,
所述导管扩大部设置有:
在所述第一导管的吸气部侧相互平行地设置的多个整流板;和
用于向所述多个整流板中的、配置于远离所述吸气风扇的位置的整流板输送空气的分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至少包括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
从所述第二导管输送来的空气构成为通过所述处理单元的定影部侧的侧面部而从所述多个吸气口向所述第一导管流入。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至少具备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
在所述连通部形成至少一部分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于与所述连通部相邻的位置,
与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开口部对置的壁部是密封所述开口部并形成所述连通部的壁面的对置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至少具备去除感光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装置,
在所述连通部形成至少一部分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处理单元配置于与所述连通部相邻的位置,在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位置具有形成与所述开口部连通的连通空间的对置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壁部的一部分是将所述处理单元安装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导向引导部的一部分,且通过所述导向引导部密封所述开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壁部具有向所述处理单元的内侧凹陷的倾斜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管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壁部具有沿着在所述连通部流动的空气流延伸的肋。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50780 | 2017-12-27 | ||
JP2017250780A JP7045182B2 (ja) | 2017-12-27 | 2017-12-27 | ダクト機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76129A CN109976129A (zh) | 2019-07-05 |
CN109976129B true CN109976129B (zh) | 2021-12-24 |
Family
ID=66950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67200.XA Active CN109976129B (zh) | 2017-12-27 | 2018-12-19 |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75719B2 (zh) |
JP (1) | JP7045182B2 (zh) |
CN (1) | CN1099761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31501B1 (ko) * | 2018-08-01 | 2020-07-07 | 김성훈 | 라이너 튜브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7566549B2 (ja) * | 2020-09-24 | 2024-10-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20220049128A (ko) | 2020-10-14 | 2022-04-21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현상기 내부의 규제 블레이드 냉각 구조 |
US12158723B2 (en) * | 2022-06-22 | 2024-12-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idthwisely extending exhaust fa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5997A (ja) * | 2000-02-21 | 2001-08-3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58117A (ja) * | 2003-02-24 | 2004-09-1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600705B1 (ko) * | 2004-09-16 | 2006-07-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습식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2006163134A (ja) * | 2004-12-09 | 2006-06-22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71372A (ja) * | 2004-12-16 | 2006-06-29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63136A (ja) * | 2004-12-09 | 2006-06-22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60085B2 (ja) * | 2005-03-28 | 2011-08-3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EP1770451A3 (en) * | 2005-09-29 | 2009-05-13 | Oki Da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97313B2 (ja) * | 2006-03-07 | 2012-03-14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86163A (ja) * | 2006-04-13 | 2007-11-01 | Ricoh Co Ltd | 排熱構造、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68445B2 (ja) * | 2006-05-11 | 2012-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47887A (ja) * | 2007-08-20 | 2009-03-0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54578A (ja) * | 2008-08-26 | 2010-03-11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055B2 (ja) * | 2009-03-31 | 2013-06-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84238B2 (ja) * | 2010-10-16 | 2016-09-06 |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32134B2 (ja) * | 2011-05-02 | 2015-12-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2012255868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41212A (ja) * | 2011-08-19 | 2013-02-2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2112B2 (ja) * | 2011-08-26 | 2014-10-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64532A (ja) * | 2012-02-13 | 2013-08-22 | Konica Minolta Inc |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41645A (ja) | 2012-04-26 | 2012-07-26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2291B2 (ja) * | 2012-10-24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06284A (ja) * | 2012-11-26 | 2014-06-09 | Ricoh Co Ltd |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65823B2 (ja) * | 2012-12-07 | 2016-02-17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075536A (ja) * | 2013-10-07 | 2015-04-2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引出体、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084026A (ja) * | 2013-10-25 | 2015-04-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898B2 (ja) * | 2013-12-26 | 2016-07-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80913A (ja) * | 2014-03-05 | 2015-10-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68054A (ja) * | 2015-09-30 | 2017-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7086437A1 (ja) * | 2015-11-20 | 2017-05-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007182B2 (ja) * | 2017-12-27 | 2022-01-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9117274A (ja) * | 2017-12-27 | 2019-07-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排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2017
- 2017-12-27 JP JP2017250780A patent/JP70451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19 CN CN201811567200.XA patent/CN109976129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23 US US16/231,563 patent/US1077571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76129A (zh) | 2019-07-05 |
US20190196369A1 (en) | 2019-06-27 |
US10775719B2 (en) | 2020-09-15 |
JP2019117275A (ja) | 2019-07-18 |
JP7045182B2 (ja) | 2022-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76129B (zh) | 导管机构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54473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232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50311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system | |
US9329570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llecting cas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368219B2 (ja) |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 |
US9170561B2 (en) |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9976127B (zh) | 排气装置及包括该排气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997612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08024076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0305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31857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3122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3973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0354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2075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11175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03175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9203962A (ja) | 吸排気ダクト、吸排気ダクト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9462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607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4905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083666A (ja) | 排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30493A (ja) | 画像形成機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