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8810A - 记录再生设备和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再生设备和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10A
CN1098810A CN94101336A CN94101336A CN1098810A CN 1098810 A CN1098810 A CN 1098810A CN 94101336 A CN94101336 A CN 94101336A CN 94101336 A CN94101336 A CN 94101336A CN 1098810 A CN1098810 A CN 10988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optical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1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光昭
菰田英明
牛込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94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wherein the shape of recording marks is altered, e.g. the depth, width, or length of pi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 G06F3/0607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storage management by 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existing storage systems, e.g. for improv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host and storage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38Organizing or formatting or addressing of data
    • G06F3/0644Management of space entities, e.g. partitions, extents, poo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61Format or protocol convers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74Disk device
    • G06F3/0677Optical disk device, e.g. CD-ROM,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11/1055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transducer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or switching or masking the transducers in or out of their operative posi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95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3/00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3/00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1B13/04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gnetically or by magnetisation and optically or by radiation, for changing or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3/00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1B13/04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gnetically or by magnetisation and optically or by radiation, for changing or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11B13/045Recording simultaneously or selectively by methods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among G11B3/00, G11B5/00, G11B7/00 and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producing therefrom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gnetically or by magnetisation and optically or by radiation, for changing or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combined recording by magnetic and optic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3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04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inhibiting, or warning against double recording on the same blank or against othe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alfunc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0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presence or absence of record in accessible stored position or on turntabl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4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constant relative speed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head
    • G11B19/247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constant relative speed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head using electrica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094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16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e.g. music or softwar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188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result in a restriction to authorised devices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ontents to/from a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2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2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 G11B20/00217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the cryptographic key used for encryption and/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read from a specific source
    • G11B20/00253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the cryptographic key used for encryption and/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read from a specific source wherein the key is stored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0/002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the cryptographic key used for encryption and/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read from a specific source wherein the key is stored on the record carrier the key being stored as a barco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57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5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0/0060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measures which change the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said format change concerning the physical format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wherein properties of tracks are altered, e.g., by changing the wobble pattern or the track pitch, or by adding interruptions or eccentricit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7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a purchase a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87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wherein physical copy protection means are attached to the medium, e.g. holograms, sensors, or additional semiconductor circuitr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2Auxiliary featur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8Shut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28Indicating or preventing prior or unauthorised use, e.g. cassettes with sealing or locking means, write-protect devices for discs
    • G11B23/281Indicating or preventing prior or unauthorised use, e.g. cassettes with sealing or locking means, write-protect devices for discs by chang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28Indicating or preventing prior or unauthorised use, e.g. cassettes with sealing or locking means, write-protect devices for discs
    • G11B23/283Security features, e.g. digital codes
    • G11B23/284Security features, e.g. digital cod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8Visual features other than those contained in record tracks or represented by sprocket holes the visual signals being auxiliary signals
    • G11B23/40Identifying or analogous means applied to or incorporated in the record carrier and not intended for visual displa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laying-back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label, leader, photograph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8Visual features other than those contained in record tracks or represented by sprocket holes the visual signals being auxiliary signals
    • G11B23/44Information for display simultaneously with playback of the record, e.g. photographic matt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7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tap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1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not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4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sensing features on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 than the transducing track ; sensing signals or marks recorded by another method than the mai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G11B27/3063Sub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1/00Arrangements for the associated working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elated apparatu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2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 G11B33/121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the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ingl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127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heads, e.g. inductive
    • G11B5/1278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heads, e.g. inductiv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gnetisation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f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127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heads, e.g. inductive
    • G11B5/265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a head with more than one gap for erasing,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on the same track
    • G11B5/2652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a head with more than one gap for erasing,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on the same track with more than one gap simultaneously operative
    • G11B5/2654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a head with more than one gap for erasing,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on the same track with more than one gap simultaneously operative for recording or eras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21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disk tracks
    • G11B5/5526Control therefor; circuits, track configurations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servo-information transducers and servo-information tracks for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21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disk tracks
    • G11B5/5526Control therefor; circuits, track configurations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servo-information transducers and servo-information tracks for control thereof
    • G11B5/553Details
    • G11B5/5534Initialisation, calibration, e.g. cylinder "set-up"
    • G11B5/5543Initialisation, calibration, e.g. cylinder "set-up" servo-format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 G11B7/0037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carrier with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9Zoned data area, e.g. having different data structures or formats for the user data within data layer, Zone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ZCLV], Zone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ZCAV], carriers with RAM and ROM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13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for discrete information, i.e. where each information unit is stored in a distinct discrete location, e.g. digital information formats within a data block or sect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2003/0697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device management, e.g. handlers, drivers, I/O schedul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6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interleav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59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ith ROM/RAM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1Discs having both read-only and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areas containing application data; Partial ROM medi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3Read-only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11B2220/237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having exactly two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25Magneto-optical [MO]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25Magneto-optical [MO] discs
    • G11B2220/2529Mini-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5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87Laser Discs; Optical disc using analog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60Solid state media
    • G11B2220/65Solid state media wherein solid state memory is used for storing indexing information or meta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60Solid state media
    • G11B2220/65Solid state media wherein solid state memory is used for storing indexing information or metadata
    • G11B2220/652Solid state media wherein solid state memory is used for storing indexing information or metadata said memory being attached to the recording medium
    • G11B2220/655Memory in cassette [MI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4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127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heads, e.g. inductive
    • G11B5/17Construction or disposition of wind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record c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20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e.g. CAD, simulation, modelling, system secu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在光记录面的反面具有磁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媒 体,该记录层由磁性层、遮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 构成。本发明提高了信息记录媒体的遮蔽性,减少了 输出的变化。其基本构成是:在遮蔽层上包含金属薄 膜层,根据印刷层的厚度分布变化印刷保护层的厚 度,使磁性层面与磁记录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化限制 到20%以下,并使印刷保护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同时具有光记录功能和磁记录功能的盘状信息记录媒体。
在信息媒体领域中,媒体的记录容量正在逐步增大。其中进行光学或再生的CD  ROM的记录容量大、制造价格低廉,是非常有用的媒体。但是,CD  ROM由于它本身没有记录功能,使其用途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问题,采用了并用使记录功能保持在光盘之外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集成电路卡、装在光盘盒上带备份电池的SRAM存储器以及软磁盘等并用的方法。
还有,作为适合这一要求之一的媒体,最近出现了一种所谓“部分ROM光盘”的新型媒体概念的光盘,正在生产试制品,人们寄于很高的期望。这就是将RAM光盘的大容量RAM功能和ROM光盘的大容量软件记录的大批量生产这两个优点组合在一起的产品。具体的构造是在光磁盘、可录光盘等RAM光盘的一部分区域中设置ROM区,并在光盘制作的模压过程中一并记录软件的方式。但是,由于使用了RAM光盘,其缺点是使这种媒体达不到廉价。
一般在家庭内除图像、音响等声像信息外,信息生产量与企业相比是非常低的,所以对民用交互记录媒体,只要求较小的RAM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新闻或电视节目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向家庭提供的信息供应量也很大。所以,对民用交互记录媒体,一般也要求很大的ROM容量。这样,可以说具有大容量ROM和小容量RAM的存储器,即“部分RAM光盘”正是民用交互用途所要求的。由于部分RAM光盘是在廉价的ROM光盘上加上一个成本极低的小RAM构成的;故虽然RAM容量很小,因其价格与ROM光盘相近,是一个实现民用存储器的概念。实现这一想法的一种方法是在ROM光盘的反面设置一层磁记录层。这时,由于记录层形成工艺的成本小于ROM光盘的十分之一,所以,能不提高ROM光盘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部分RAM光盘。
如从特开昭56-163536号、特开昭57-6446号,特开昭57-212642号和特开平2-179951号专利申请所看到的那样,人们已经提出了在CD  ROM表面设置光记录部分,在其反面设置磁记录部分的方法。再如,特开昭60-70543号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光盘,这种光盘采用非晶材料做成,其在表面设置有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光记录部分,而其反面具有带磁性的磁记录层,将磁头设在其反面一侧的机器部分进行磁记录。但是,这些只是单纯地将磁记录部分与光记录部分组合起来而已;但具体实现的媒体或机器的重要案例完全没有披露。
而且对于实现媒体很重要的、廉价批量生产媒体的工艺以及使媒体符合CD标准的方法等等(即具体实现民用的部分RAM光盘的方法),几乎在先有技术中完全没有公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光记录面的反面具有磁记录层、并且能在整个磁记录层面上印上标号等的信息记录媒体的构成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层具有磁性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在隐蔽层中还含有合金薄膜层,并以隐蔽层或印刷保护层的厚度抑制磁性层面和磁记录层表面间的距离变动,因而在印刷保护层表面具有凹凸状结构。
本发明利用上述结构,可以获得能在光记录面的反面具有磁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层面上印上标号等的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记录再生装置框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光头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光磁头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1中跟踪方向上的光磁头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磁头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磁记录的时序图;
图7是实施例1中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1中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9是实施例1中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1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11是实施例1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13是实施例1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14是实施例1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15是实施例中盘盒的斜视图;
图16是实施例1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斜视图;
图17是实施例1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8是实施例1中游戏机的斜视图;
图19是实施例2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20是实施例2中磁头的放大图;
图21是实施例2中磁头的放大图;
图22是实施例2中磁头的放大图;
图23是实施例3中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24是实施例4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25是实施例4中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26是实施例4中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实施例4中记录部分的剖面图;
图28是实施例4中的流程图;
图29是实施例4中的流程图;
图30(a)是实施例4中光磁盘装卸时的剖面图;
图30(b)是实施例4中CD装卸时的剖面图;
图31是实施例4的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2是实施例5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33是实施例5中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4是实施例5中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5是实施例5中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6是实施例5中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7是实施例5中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38是实施例6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39是实施例6中磁记录部分的框图;
图40是实施例6中磁场调制部分的框图;
图41是实施例6中磁记录部分的俯视图;
图42是实施例6中磁记录部分的俯视图;
图43是实施例6中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
图44是实施例6中磁场调制部的放大图;
图45(a)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5(b)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6(a)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6(b)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7(a)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7(b)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8(a)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8(b)是实施例7中的盘盒的俯视图;
图49(a)是实施例7的衬垫周围部分的俯视图;
图49(b)是实施例7的衬垫周围部分的俯视图;
图49(c)是实施例7的衬垫周围部分的俯视图;
图50(a)是实施例7的衬垫周围部分的俯视图;
图50(b)是实施例7的衬垫周围部分的俯视图;
图50(c)是实施例7中衬垫周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50(d)是实施例7中盘盒的横截面图;
图51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2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3(a)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的A-A′面的横截面图;
图53(b)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4(a)是实施例7的磁头离开时的A-A′面的横截面图;
图54(b)是实施例7的磁头接触时的A-A′面的横截面图;
图55(a)是实施例7的磁头离开时的A-A′面的横截面图;
图55(b)是实施例7的磁头接触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6是实施例7的记录媒体的俯视图;
图57(a)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7(b)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插入接触时的A-A′面横截面图;
图58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前部的剖面图(离开时);
图59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前部的剖面图(接触时);
图60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的横截面图(触开时);
图61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的横截面图(接触时);
图62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断开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3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接通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4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断开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4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断开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5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接通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6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断开时的前部剖面图;
图67是实施例7的衬垫连杆断开时非动作时前部的剖面图;
图68(a)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68(b)是本发明实施例8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69(a)是实施例8中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周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69(b)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插入接通时周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70(a)是实施例8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70(b)是实施例8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70(c)是实施例8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71是实施例8中盘盒和衬垫连杆的横截面图;
图72(a)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周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72(b)是实施例8的装卸现有技术的磁带盒时衬垫连杆周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73(a)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3(b)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插入接通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4(a)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4(b)是实施例8的衬垫连杆插入接通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5是本发明实施例9中盘盒的俯视图;
图76是实施例9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7是实施例9的衬垫连杆插入接通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8(a)是实施例9的衬垫连杆插入断开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8(b)是实施例9的衬垫连杆插入接通时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79(a)是本发明实施例10中未修正时的跟踪原理图;
图79(b)是实施例10未修正时的跟踪原理图;
图80(a)是实施例10的光头跟踪状态图;
图80(b)是实施例10的光头跟踪状态图;
图81(a)是实施例10的磁盘的光道偏心量图;
图81(b)是实施例10的光道偏心量图;
图81(c)是实施例10的跟踪误差信号图;
图82(a)是实施例10的来修正时光头的跟踪状态图;
图82(b)是实施例10的修正后的光头跟踪状态图;
图83是实施例10的基准磁道图;
图84(a)是实施例10磁记录接通时滑块的侧面图;
图84(b)是实施例10磁记录断开时滑块的侧面图;
图85(a)是实施例10的磁记录断开时滑块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85(b)是实施例10的磁记录接通时滑块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86是实施例10的磁盘位置和地址的对应关系图;
图87是本发明实施例11中磁记录时的框图;
图88(a)是实施例11的磁头横剖面图;
图88(b)是实施例11的磁头底面图;
图88(c)是实施例11的另一磁头的底面图;
图89是实施例11的螺旋状记录格式化图;
图90是实施例11的保护频带的记录格式化图;
图91是实施例11的数据结构图;
图92(a)是实施例11的记录时序图;
图92(b)是实施例11双头同时记录时的记录时序图;
图93是实施例11再生时的框图;
图94是实施例11的数据配置图;
图95是实施例11的横臂控制的流程图;
图96是实施例11的圆柱形记录格式化图;
图97是实施例11的横臂齿轮转数和半径的关系图;
图98是实施例11的光记录面格式化图;
图99是实施例11的具有低级互换性时的记录格式化图;
图100是实施例11的光记录面和磁记录面的对应关系图;
图101是实施例12中记录媒体的总体斜视图;
图102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的总体斜视图;
图103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的膜按生成印刷工序的剖面图;
图104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的膜按生成印刷工序的剖面图;
图105是实施例12的涂敷工序的总体斜视图;
图106是实施例12的涂敷复印工序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07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制造工序图;
图108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的涂敷复印工序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09是实施例12的记录媒体涂敷工序的斜视总体图;
图110是实施例13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总体框图;
图111是实施例13的磁头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12是实施例13的磁头间距长度和衰减量(dB)的关系图;
图113是实施例13的磁道俯视图;
图114是实施例13的磁头周围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15是实施例13的记录媒体插入时的横剖面图;
图116是实施例12、13中光传感器和磁头间距与相对噪声量的关系图;
图117是实施例13中磁头横臂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18是实施例13中磁头横臂部分的俯视图;
图119是实施例13中另一个磁头横臂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20是实施例13中另一个磁头横臂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21是实施例13中家庭内各种制品的磁场强度图;
图122是实施例13中记录媒体的记录格式化图;
图123是实施例13中记录媒体上标准模式的记录格式化图;
图124是实施例13中记录媒体上可变道距模式的记录格式化图;
图125是实施例13中用光记录信息的参照表压缩磁记录信息的说明图;
图126是实施例13中磁头横臂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127是实施例13中记录再生的流程图之一;
图128是实施例13中记录再生的流程图之二;
图129是实施例13噪声检测头的构成图;
图131(a)是本发明实施例14中显示记录再生装置的上盖开闭状态的横剖面图;
图131(b)是实施例14中记录媒体的印刷面的俯视图;
图132是实施例14中光记录再生时钟信号、磁记录再生时钟信号、磁再生信号、再生脉冲第1数据列D1、PWN磁记录再生信号、再生脉冲、第2数据列的时间关系图;
图133是实施例14的光记录媒体的盘盒斜视图;
图134是实施例14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总体框图;
图135是实施例14的记录媒体旋转角速度W、光记录再生时钟信号、磁记录再生时钟信号、磁记录信号以及磁记录信号的记录波长的时间关系图;
图13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37(a)是实施例15的盘盒插入时的斜视图;
图137(b)是实施例15的盘盒固定时的斜视图;
图137(c)是实施例15的盘盒退出时的斜视图;
图138(a)是实施例15的盘盒插入时的斜视图;
图138(b)是实施例15的盘盒固定时的斜视图;
图138(c)是实施例15的盘盒退出时的斜视图;
图139(a)是实施例15的盘盒插入时的横剖面图;
图139(b)是实施例15的盘盒固定时的横剖面图;
图139(c)是实施例15的盘盒退出时的横剖面图;
图14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41(a)是实施例16的盘盒插入时的斜视图;
图141(b)是实施例16的盘盒固定时的斜视图;
图141(c)是实施例16的盘盒退出时的斜视图;
图142(a)是实施例16的盘盒插入时的斜视图;
图142(b)是实施例16的盘盒固定时的斜视图;
图142(c)是实施例16的盘盒退出时的斜视图;
图143(a)是实施例16的盘盒插入时的横剖面图;
图144(a)、(b)为实施例14的说明图;
图145(c)为实施例14的记录了CR文字的记录媒体;
图146(a)为实施例14的记录媒体剖面图;
图146(b)为实施例14的记录媒体剖面图;
图147是实施例17的键解除框图;
图148是实施例17的键解除程序的流程图;
图149是实施例18的键解除框图;
图150是实施例18的键解除流程图;
图151是实施例19的微机和CDROM驱动器的框图;
图152是实施例19的记录媒体的光地址表和磁地址表的图表;
图153是实施例19的微机中单驱动器方式的CDROM驱动器的框图;
图154(a)是实施例19的光文件和磁文件的地址表;
图154(b)是实施例19的2个文件的地址连接表;
图155是实施例19的光记录媒体的横截面图;
图156是实施例19的光盘初始动作的流程图;
图157(a)是实施例20的CDROM软件错误修正程序的流程图;
图157(b)是实施例20的磁文件和光文件的地址数据表;
图157(c)是实施例20错误修正部分的框图;
图158(a)是实施例21的CDROM软件的错误修正程序流程图;
图158(b)是实施例21的数据修正表;
图158(c)是实施例21的错误修正部分的框图;
图159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和磁盘驱动器的整体框图;
图160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文件构造;
图161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假想文件再生作业的流程图;
图162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系统的假想文件重写作业的流程图;
图163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系统的假想新生成作业的流程图;
图164(a)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4(b)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4(c)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4(d)是实施例22的计算机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5是实施例22的双驱动器方式时计算机的显示画面显示图;
图166(a)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6(b)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6(c)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6(d)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67(a)是实施例22的具有物理文件的副计算机侧的画面显示图;
图167(b)是实施例22的显示具有物理文件的副计算机侧物理文件存在的画面显示图;
图168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和副计算机的网络连接时的数据关连图;
图169是实施例22的主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70是实施例17的计算机的画面显示图;
图171是实施例22中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配置图;
图172(a)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斜视图;
图172(b)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72(c)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73(a)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斜视图;
图173(b)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74(a)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斜视图;
图174(b)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75(a)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斜视图;
图175(b)是实施例1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76(a)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线圈的斜视图;
图176(b)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线圈的横剖面图;
图177(a)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线圈的斜视图;
图177(b)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方式的框图;
图178(a)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线圈的斜视图;
图178(b)是实施例13中噪声检测方式的框图;
图179是实施例13中噪声消除前后再生信号的频率分布图;
图180是实施例22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81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82(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装置的俯视图;
图182(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83(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3(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3(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3(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3(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4(a)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数据构造;
图184(b)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数据构造;
图184(c)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数据构造;
图185(a)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俯视图;
图185(b)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5(c)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5(d)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5(e)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6(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6(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6(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6(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6(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7(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7(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7(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7(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7(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8(f)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89(a)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9(b)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9(c)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89(d)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190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191(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1(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1(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1(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1(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2(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2(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2(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2(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2(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3(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93(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94(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4(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4(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4(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4(e)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5是实施例23中到磁头的距离与DC磁场强度的关系图;
图196(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6(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6(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197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98(a)是实施例2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98(b)是实施例23中磁头的俯视图;
图198(d)是实施例23中磁头的横剖面图;
图198(d)是实施例23中磁头的俯视图;
图199(a)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俯视图;
图199(b)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放大俯视图;
图199(c)是实施例23中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200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201(a)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201(b)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201(c)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201(d)是实施例23中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202是实施例1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203(a)是实施例1中周期T、1.5T、2T的发生频率分布图;
图203(b)是实施例1中周期T、1.5T、2T的发生频率分布图;
图204是在CD规格中脉冲串修正的最大长度和修正符号数之间的关系;
图205是在实施例1中媒体上的数据的分散距离显示图;
图206是实施例1中误码校正编码的数据量和误码率的关系图;
图207(a)是实施例1中交叉存取的配置变换图;
图207(b)是实施例1中由交叉存取引起的数据分散距离显示图;
图208是实施例1中逆交叉存取部分的框图;
图209(a)是实施例1中RSECC编码器框图;
图209(b)是实施例1中RS  Ecc译码器框图;
图210是实施例1中误码校正程序的流程图;
图211是实施例1中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图212(a)是实施例1中交叉存取的配置变换图;
图212(b)是实施例1中由交叉存取引起的数据分散距离显示图;
图213是实施例1中CD子码符号的时间间隔与距离的显示图;
图214是实施例14中磁头-光地址对应表;
图215是实施例14中子码同步信号检测部和磁记录部的框图;
图216是实施例14中记录再生装置磁记录时的框图;
图217是实施例14中记录再生装置磁记录时的框图;
图218(a)是实施例14中光再生同步信号的时序图;
图218(b)是实施例14中磁记录动作接通/断开时序图;
图218(c)是实施例14中磁记录同步信号的时序图;
图218(d)是实施例14中光再生动作接通/断开时序图;
图218(e)是实施例14中光再生同步信号的时序图;
图218(f)是实施例14中磁再生动作接通/断开时序图;
图218(g)是实施例14中磁再生同步信号的时序图;
图218(h)是实施例14中磁再生数据的时序图;
图219是在CD规则中磁盘偏心量示意图;
图220是实施例22中文件构造图;
图2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4中信息记录媒体的斜视图;
图222(a)是本发明实施例24中磁性层生成工艺的示意图;
图222(b)是实施例24中铝合金薄膜层生成工艺的示意图;
图222(c)是实施例24中遮蔽涂膜层生成工艺的示意图;
图222(d)是实施例24中标题印刷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2(e)是实施例24中印刷保护层涂敷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3(a)是本发明实施例25中磁性层生成工序示意图;
图223(b)是实施例25中涂敷印刷保护层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3(c)是实施例25中印刷保护层的表面研磨工序图;
图223(d)是实施例25中印刷保护层表面研磨后的剖面图;
图224是本发明实施例26中磁记录媒体的概念图;
图225是本发明实施例26中磁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6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7是现有技术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图228是实施例27的试料编号与相对输出的关系图;
图229是实施例29中试料编号与光泽度的关系图;
图230是实施例29中试料编号与纵线条的关系图;
图231是实施例30中试料编号与纵线条的关系图;
图232是实施例30中试料编号与相对输出的关系图;
图233是实施例31中氧化铝、氧化钛的添加量和移动耐久性的示意图;
图234是实施例31中图226构造的耐久性示意图;
图235是实施例31中易粘接处理后涂膜强度示意图;
图236(a)是实施例34中在光记录部分记录了显示有无磁记录层的HB识别子信息的记录媒体的横剖面图;
图236(b)是实施例34中记录在记录媒体中的具体的HB识别符号示意图。
(实施例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示出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记录再生装置1,其内部具有由磁性记录层3、供光记录用的光记录层4和光透过层5构成的记录媒体2。
在进行光磁再生时,从发光部分发出的光由光头6和光记录组件7将其聚焦在上述光记录层4上,再生经过光磁记录的记录信息。在进行光记录时,激光由光头6和光记录组件7聚焦于光记录层的特定部分,使其温度升高到居里温度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利用磁头8和磁记录组件9调制该部分的外加磁场,来进行通常的光磁记录。
进行磁记录时,用磁头8和磁记录组件9将磁信息记录到磁记录层3上。系统控制部分10接收到来自各电路的工作信息和输出信息后,驱动驱动组件11,进行电机12的控制及光头6的跟踪和聚焦控制。
以下详细说明其动作。当记录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时,可以在接收外部输入信号时,或是由操作者的按键操作把记录指令经键盘15或外部接口部分14传送到系统控制部分10。系统控制部分10在将输入指令送到输入部分12的同时将光记录指令送到光记录组件7。来自外部的输入,例如声音或图象信号输入到输入部分12,成为PCM等数字信号。此信号传送到光记录组件7的输入部分32,由ECC编码器35进行误码校正编码,经光记录电路37和上述磁记录组件9中的磁记录电路29和磁头电路31传送到磁头8,在光记录层4的特定区域内的光磁性材料上施加与光记录信号相对应的记录磁场。记录层4中更为狭小的范围内的记录材料由光头6的激光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上,由上述外加磁场使这部分的磁化发生翻转。因此,随着记录媒体2的旋转,如图2的光记录头部分的放大图所示,记录媒体2沿图示的箭头51的方向移动时,光记录层4上就按图示的箭头52的方向进行磁化,并依次进行记录。
此时,系统控制部分10由光头电路39和光再生电路38取出已记录在光记录层4上的跟踪信息、地址信息和时钟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控制信息传送给驱动组件11。详细叙述的话,就是系统控制部分10,通过将控制信号传送到电机驱动电路26控制电动机17的转速,以控制光头6和记录媒体间的相对速度达到预定的线速度。
由光头驱动电路25、光头传动装置18控制光束在目标处的纹道上进行扫描,并控制聚焦使焦点与光记录层4一致。当在其它纹道上寻址时,由传动装置23和光头移动电路24使光头座19移动,于是在光头座19上的光头6和磁头8一起移动。因此这两个头就到达所要求的相同半径位置处的表面和反面的信(纹)道上。磁头升降部分20是由磁头升降电路22和升降电动机21驱动的,在光盘盒42装上时或不进行磁记录时,磁头8和滑块41与记录媒体2盘面的磁记录层相分离,防止磁头8磨损。上述系统控制部分10将控制信息传送到驱动组件11,控制光头6和磁头8的跟踪、聚焦和磁头8的升降和电动机17的转速等。
以下叙述光磁记录信号的再行方法。由图2的光(记录)头部分的放大图可见,来自发光部分57的激光由偏据光束分光器55沿光路59所示的方向行进,由透镜54聚焦于记录媒体2的光记录层4上。此时,聚焦跟踪控制由光头驱动部分18通过驱动透镜54而进行。光记录层的光磁性材料如图2所示,处于与各个光记录信号相对应的磁化状态。因此,光路59a上所示的反射光的偏转角由于克尔效应随磁化方向而不同。在此偏转角处理根据由偏振光束分光器55分割反射光、分别设置接收器58和58a、取这两个接收信号之差,可以检测出磁化方向。所以,可以再生出光记录信号。关于再生这一光信号时的动作,因与常规的光磁记录相同,所以上面未加详述。这一再生信号从图1的光头6传送到光记录组件7,通过光头电路39、光再生电路38在ECC解码器36中进行校正误码后,再生出原来的数字信号,传送到输出部分33。输出部分33具有存储器34,在该处存储一定时间的记录信号。例如,使用1兆比特的集成电路存储器时,存储250千比特/秒的经压缩后的声音信号时,大约可存储4秒钟的信号。用于音响用唱机时,由于外部振动使光头6的跟踪产生偏离时,若能在4秒钟的时间内恢复的话,就听不出声音信号的中断,这种方式是众所周知的。从输出部分33输出的信号传送到末级输出部分13,对音响信号来说,经PCM解调后,就可作为模拟声音信号向外部输出。
以下说明磁记录方式。在图1中,进入输入部分的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或者来自系统控制部分10的信号被传送到磁记录组件9的输入部分21,利用光记录组件7中的ECC编码器35进行误码校正编码。经编码后的信号经磁记录电路29和磁头电路31传送到磁头。现参照图3的磁头部分放大图进行说明。传送到磁头8的磁记录信号通过线圈40产生磁场,使磁记录层3中的磁体磁化,作为磁信号61进行垂直方向的磁记录。记录媒体2具有垂直磁化膜。
随着磁性媒体2按箭头51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依次记录与磁记录信号相对应的磁信号。此时的磁场,虽然也加在光磁性的光记层4上,但光磁记录材料在居里温度以下的矫顽力为几千-1万奥斯特,所以只要没有上升到居里温度以上,就不会磁化,从而也就不会受到磁记录磁场的影响。
但是,若磁记录层3的已进行了磁记录的部分和使用了光磁性记录膜的光记录层4靠得过近的话,在光记录层4的部分,有时上述磁记录部分的磁场可达几十-几百奥斯特。在此条件下,由于进行光磁性记录,当光束使光记录层4的温度达到居里温度以上时,将会由于磁记录层3的磁场作用引起磁化颠倒,从而使光记录时误码率增加。因此,如图7的记录媒体剖面图所示,在磁记录层3和光记录层4之间留有干涉层81的厚度。在光记录层4的两侧,设置防止发生恶化的保护层82和82a,干涉层81的厚度和保护层82之和为干涉长度L。此时,若令磁记录波长为λ,则衰减量为56.4×L/λ,所以,若设定λ=0.5μm,则只要L大于0.2μm,就有效果。如图8所示的那样,保护层82的厚度大于L时,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关于制造方法,则是在光磁性的光记录层4上面设置保护层82和干涉层81,将润滑剂、粘合剂和钡铁氧体等具有垂直各向异性的磁性材料相混合的材料,在基板加上垂直方向磁场的同时进行旋转涂覆,从而形成磁记录层。这样,就能做出适合于垂直磁记录的具有图8所示的记录媒体剖面图的记录媒体2。
以上,是具有光磁性记录的光记录层4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也能再生CD那样的ROM光盘。如图9的记录媒体剖面图所示的那样,刻有凹槽的基板5的凹槽部分,利用溅射法等形成铝等材料构成的反射膜84,然后,在对基板加上垂直方向的磁场的同时,在它上面涂敷由润滑剂、粘合剂和磁性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形成具有垂直磁记录膜的磁记录层3。从而就能做成ROM型记录媒体2。这种媒体,由于其下面具有作为CD的ROM功能,其反面具有RAM功能,所以可以获得后面所述的各种效果。此时,成本的提高只是在现有的CD上进行旋转涂覆所做成的保护膜的材料上再加上磁性材料所致。因此,制造成本的提高只是磁性材料的成本而已,由于这一成本仅仅是媒体制造成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成本上升极少。
现在,说明磁记录时的跟踪。如图1所示,以光头6和光头电路39输出的再生的跟踪信息为基础,从系统控制部分10向磁头移动电路24传送移动指令,驱动传动装置23,使磁头座19向跟踪方向移动。于是,如图4从跟踪方向看到的磁头部分的放大图那样,光头6在光记录层4的特定光记录信道65附近聚焦成焦点66。也就是说,驱动光头6的光头驱动部分18通过磁头座19和磁头升降部分20,与磁头8机械连接。因此,随着光头的移动,磁头8连动地向跟踪方向移动。即,如果将光头6控制到特定的光信道66上,则磁头8便移动到光信道66反面的特定磁道67上。在这一信道的两侧,设有保护带68和68a。将这部分再度放大就成图5所示的磁头放大图。如果控制光头6的位置到扫描特定的第Tn个光信道65时,则磁头8便在反面特定的第Mm个磁迹67上运行。
这样,只靠光头的驱动系统就行了,而不必另行设置磁头8的跟踪控制装置。同时,也不需要磁盘驱动所需要的线性传感器。
以下,叙述光信道和磁道的存取方法。光头6和磁头8是连动地进行跟踪的。因此,当来自下面的记录再生过程中的光信道信息和来自上面的欲存取的磁道半径方向的位置不同时,就不能同时进行两者的存取。对于数据的情况,只会使存取延迟,还不会成为致命的问题。但是对于音响信号或图像信号那样的连续信号,是不允许中断的。因此,在通常速度的光记录再生过程中就不能进行磁记录。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部分32和输出部分33具有存储器34,采用存储数倍于磁记录的最大存取时间的信号的方法。因此,如图6所示的磁记录的时序图那样,通过使记录再生时的记录媒体2的转速提高n倍,光记录再生时间T成为通常速度的l/n,即T1和T2。因此,从t=t3到t=t的再生时间的n-1倍的时间T0为余裕时间。在余裕时间T0中的一部分时间内从t3到t4的存取时间Ta内,在磁道上进行存取,从t4到t6的记录再生时间TR内进行磁记录再生,从t5到t6的恢复时间T0内再回到原来的光信道或在下一光信道上进行存取,这样,用一个光磁头移动部分就可以按时间分割光记录和磁记录的存取。这时,为了在余裕时间T0内具有能够存取连续信号的容量而设置了存储器34。
下面,利用图6的磁记录时序图和图10-图14的记录部分的剖面图说明刚才讲述的磁头的磁道存取。首先,在将图15的透视图所示的盘盒42装入图16所示的记录再生装置1以后,最初,如图10所示那样,光头6的光束聚焦到记录媒体2的记录面上位于记录着指示信息的TOC区域的光道65上,进行TOC信息的再生。这时,磁头8在位于反面的磁道67上运行,在该磁道上进行磁记录信息的再生。这样,作为最初的作业在再生记录媒体2的TOC中光道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在磁道上记录的前次存取的内容和前次作业结束时的状态等信息,这些内容如图16所示在显示部分16上进行显示。
举例来说,对于音响信息的情况,在上一首乐曲终了时,将最后的乐曲中断时的经过时间和预约乐曲序号等都自动地记录到磁记录区域中。然后,当再次把记录媒体2插入到磁记录再生设备中时,就会如上述那样,与光道65上的目录信息一起重放记录在磁道67上的前一次终了时的信息,并且如图16所示的那样,在显示部分16上显示出来。在图16上示出的是记录上一次的存取终了时间、演奏者姓名、最后的乐曲序号、中断时的经过时间、前次预置的乐曲顺序号和乐曲号等的显示情况。具体地说,当显示为“Continue”时,若想继续听,就输入“Yes”,这时,便从上一次终了时的乐曲中断处开始接着进行再生。如果输入“No”,则根据预先设定的乐曲顺序重新进行再生。因此,操作者可以自动地继续收听前一次中断的乐曲,或根据自己喜好的顺序收听音乐。如图18所示的那样,在游戏用的CDROM机中,通过记录再生前次中断的游戏内容,例如等级数、得分数、到达的项目数,在游戏终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想再开始游戏时,就可以从与上一次完全相同的地方,以相同的状态再次开始,从而可以获得与先有技术的CD  ROM式游戏机所没有的效果。
上面是在TOC区域的磁道上进行存取的单纯存取方式。这种情况下,不仅存储容量少,而且最简单、价格最低廉。
下面,叙述对TOC区域以外的磁道进行存取的情况。图11示出光头6对特定光道65a进行存取时的状态。这时,与光头6连动的磁头8在光道65a反面的磁道67a上进行存取。当所需要的磁记录信息位于偏离磁道67a的另一磁道67b上时,必须使磁头8移到磁道67b上来。此时,如图6的时序图说明的那样,在余裕时间T0内必须完成磁头的移动、记录和复原。在此情况下,需要事先在光记录层4的TOC区域或特定区域内记录上记录着与反面的磁道序号对应的正面的光道序号的记录表。读取这一信息,便可算出与所需要的磁道序号对应的光道序号。然后,如图12所示,在存取时间Ta内,移动光磁头座19后再把它固定,使光头6对该光道序号的光道65b进行存取。于是,磁头8就跟踪指定的磁道67b。这样,便可进行磁记录或再生。这时,如图13所示,在跟踪光道65a的过程中,利用升降电机21使磁头8向上升,与磁记录层分离,在存取时间Ta内,使电机17的转速降低。在转速降低的过程中,使磁头8下降并与磁记录层3接触。这样,便可防止磁头8受到损坏。在TR时间内增加转速,进行磁记录,在Tb时间内,降低转速,使磁头8上升,在上升之后,再次加大转速时,如图13所示,又回到原来的光道65a上在T2时间内进行光记录再生。由于在余裕时间T0内再生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数据,所以音乐等连续信号不会中断。另外,如图14所示,在TOC区域的存取过程中,TOC区域内有不进行磁记录的指令时,磁头8也不会下降。这样,即使插入没有磁记录层3的记录媒体2,也可防止磁头8与之接触引起损坏的事故。因此,通过在转速下降过程中使磁头上下位移,可以大大降低磁头的损坏和摩擦。图15是装有光记录媒体2时的盘盒42的透视图。盘盒装有护门88、防磁记录片89和防光记录片89a,可以分别设定防止记录的信息。当然,在ROM型盒上,只装有防磁记录片。
图17是光记录再生时的记录再生设备的框图。与图1相比,光记录框图去掉了光记录电路和ECC编码器。与普通的CD唱机等再生机相比,增加了磁头升降部分20、磁头8和磁记录组件9等部件,但这些部件都可以和图1的光磁记录再生装置公用。并且,它们的价格比光记录有关部件低得多,所以,成本提高很少。虽然存储容量比软磁盘少,但是,由于以这样的成本就能在ROM型记录媒体上记录和再生信息,所以,对于小存储量就可以的游戏机和CD唱机等来说,可以获得前面所讲的各种效果。根据我们的计算,在直径60mm的光盘上,使用磁场调制用的磁头可以获得约1KB-10KB的磁记录存储容量。由于在现在的游戏用ROM集成电路中装入了具有2KB的SRAM或8KB的存储器,所以,可以说具有足够的容量,完全可以代替ROM集成电路。
下面,将详细叙述图1的误码校正编码器35和误码校正解码器36。
象固定光盘及广泛普及的3.5英寸等2HD、2DD软磁盘那样,在一般密度的可互换型磁盘中,不进行误码校正。举现在广泛使用的3.5英寸的2HD为例,以135TP1进行记录再生时,误码率为10-12左右。所以,在装入盘盒内时,就没有必要进行包含交叉存取的误码校正。与之相反,在CDROM媒体的正面或反面的外侧涂布或蒸发溅射上磁记录层时,就不使用盘盒。这样,就会由于尘埃和损伤而造成猝发误码。
本发明的媒体在CD的标记一侧涂布上Hc=1900奥斯特、由印刷层和保护层形成的空间损耗为9-10微米的磁记录层。利用磁头间隔为30微米的非晶层叠式磁头以MFM调制该媒体,用500BPI(即,波长50μm)的条件进行了106次的记录再生,并测量脉冲宽度,实验结果如图203所示。图203(a)表示直至1ms的脉冲宽度的测量结果。图203(b)表示直至100μm的测量数据的放大图。
如图203(a)的箭头51a所示,经过106次实验后,发生长周期的猝发误码。所以,如图1和图202的误码校正部分35所示的那样,交叉存取的详细情况如图207所示,在交叉存储前后进行ECC编码。
下面,根据本发明实际的实验数据,定量地详细说明误码校正。由图203(b)可知,在106次记录再生后,MFM调制的间隔1T、1.5T、2T的间隔足够地空着。因此,将条件恶劣的情况考虑在内,可能会发生10-5-10-6的误码率。
猝发误码的发生多到在装入盘盒中的盘(例如,软盘)上看不到的程度。另外,随机误码的位数也多。也就是说,由于未使用盘盒,所以,必须进行交叉存取和有效的误码校正。但是,如果误码校正量太多,将增大冗余度,使数据量减少。因此,首先作为猝发误码对策的目标值以CD的损伤许可值作为参考。外面损伤的发生几率在光记录面和标签面是相同的。图204表示的是CD的光记录面的损伤与误码校正能力的关系。校正4个字符时,可修正最大14帧(即2.38毫米)长的损伤。并且,交叉存取长度为108帧(即18.36毫米)。因此,对于磁记录层,可以求出对小于2.38毫米的损伤也能进行误码校正的包括交叉存取在内的误码校正能力。这样,使用者便可使用和一般的CD、CDROM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即使磁记录层发生了损伤,利用本发明的包含交叉存取在内的误码校正编码器35和解码器36进行误码校正后,也不会发生数据错误。所以,即使和CD同时受到损伤,也完全不会影响数据再生。从而,使用者可以像CD一样方便地使用。
在本发明中,采用了18mm以上的交叉存取和RS误码校正。如图206所示,实验证明,以1.2倍的±10%范围的冗余度,在最外圈可修正7mm的损伤,在最内圈可修正3mm的损伤。可见,在此条件下,可对和CD一起受到2.38mm以上的损伤情况进行修正。也就是说,如图205所示,数据的交叉存取长度为LD,在媒体面上物理上的交叉存取长度LM大于18mm。另外,如图206的误码率图所示,通过取RS误码校正编码的数据量为原来数据的0.08-0.32倍,从而可对和CD有同样损伤的情况进行误码校正。此时,由于可以对和CD一起受到的损伤对应的最低限度的冗余度进行误码校正,所以,可使所有数据的记录再生效率为最佳,从而使实际的记录容量为最大。
下面,叙述整个电路的构成。图202详细说明图1中的误码校正编码器35和解码器36。磁记录信号由进行RS编码运算的RS编码器35a得到ECC的循环码后,如图207所示的那样,经交叉存取部分35b将数据分散,利用去交叉存取器36b和RS进行磁记录。再生信号在图208所示的去交叉存取器36b中,一旦将数据变换到RAM  X中,通过进行和图207的情况相反的地址变换,经过分散后记录的磁记录数据就会恢复成原来的排列次序。在图209(b)所示的RS解码器36(a)中,如图210的流程图所示,在步骤452b,输入例如P.Q校验字符和记录数据,在步骤452c,进行校正出错S1、S2的运算,在步骤452d,仅在S1=S2=0时,进入步骤452g,将数据输出,当有误码时,在步骤452e,进行误码校正运算,在步骤452f,仅在误码校正完成时,于步骤452g将数据输出。在CD中,因数据率高,EFM的解调时钟为4.3218MHz。因此,误码校正使用专用的集成电路进行数据处理。但本发明的磁记录再生部分的解调时钟如图203的实验数据所示,为30kbit/s,是CD的数据率的百分之一。考虑到该数据处理量很小,在图202的框图中,光再生信号的误码校正采用了专用集成电路;另一方面,磁记录再生信号的误码校正编码部分35和误码校正解码部分36的信号处理,利用包含系统控制部分10在内的粗虚线包围的方框中的一个微机10a进行,按时间分配进行图207的交叉存取和图210的流程图所示的误码校正运算。这样,即使不增加新的交叉存取和误码校正电路也行,所以,结构很简单。
图211的框图中,采用了在交叉存取前后各进行一次误码校正的方法,安排上有所改变,但基本构成和图1及图202相同,故说明从略,只对误码校正部分进行说明。磁记录数据首先在误码校正编码部分35的C2RS误码校正编码器35a中进行ECC编码,附加上C2奇偶校验码45后,在交叉存取部分35b中,如图212(a)所示的那样,表中箭头51a方向(横向)的数据在按箭头51b方向(纵向)读出,象图212(b)那样输出数据,例如,A1和A2按分散距离L1进行分散后,由RS(Read  solmon)C1误码校正编码器35C在纵向进行误码校正编码,附加上C1奇偶检验码453,然后记录在媒体上。再生时,经MFM解调器30d解调后,首先根据C1奇偶校验码在RSC1误码校正部分中校正随机误码,然后在去交叉存取部分36b中用图208的RAM36X进行变换,通过与图212相反的地址变换,变换成原来表中横向的数据并予以输出。这样,将猝发误码分散后,就变成了随机误码。此后,在图212的RSC2误码校正部分36a进行随机误码的校正,再生并输出没有错误的数据。
在图211的情况下,在交叉存取前后是将误码校正分成两步进行的,所以,对校正突发误码很有效,在本发明中,如实验数据所示利用图202所示的一次误码校正就足够了。基本系统经一次误码校正就行,但记录再生密码和金额等特别重要的数据时,就希望用图211的两次误码校正方法。
如上所述,没有盘盒的CD,因其外面设有磁记录部分的高波特媒体,不能避免受损伤的影响,故使用先有的软磁盘结构不能输出正常的数据。通过进行图202,211所示的1次或2次误码校正和交叉存取,就可以可靠地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生,大大地提高其实用性。
(实施例2)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个实施例。
图19为实施例2的完整框图。图19是在实施例1说明的图1中增加了磁头8a和磁头电路31a。其它部分相同,说明从略。如图20的磁头部分放大图所示的那样,首先,磁头8a在整个磁记录层3上进行记录波长很长的磁记录的情况和实施例1相同。其次,磁头8a在表层3a上进行记录波长短的磁记录。这样,最后就能形成表层3a为短波长的副信道、深层部分3b为长波长的主信道的独立信道磁记录。按这种方法,像实施例1的磁场调制用磁头那样使用作长波长磁头来再生实施例2(图20)的形成双层记录的磁记录层时,上述主信道能再生。因此,如果主信道中记录了主要信息,在副信道中记录了详细信息,即使用实施例1的方式也能获得主要信息,并且可以获得两者的互换性。图21的磁头部分放大图是只安装短波长磁头8的情况,此时,在上述副信道的信号上重叠主信道的信号进行再生,由于能再生主、副两信道的信号,在有再生专用机的情况下,采用这一结构,可以降低成本。在图22的磁头部分放大图中,图的上部是用磁场调制用磁头,即适合于长波长的磁头8记录的情况。如图所示,设N极为1、未磁化的部分为0,则在磁化区域1、120a、和120b记录为0、在120c记录为1。从而可得到“101”的数据串121。如图的下部所示,使用适合短波长的垂直用磁头8b,设N极为1、未磁化部分为0,则象数据串122那样,成为“10110110”。与上部的区域120a相同,在区域120d中能以8比特进行记录。若用磁头8再生此120d区域中的信号,因只是N极,故判断为“1”。这和区域120a相同。也就是说,能再生数据串122a中的“1”。其次,在区域120e中,定义S极部分为“0”、未磁化部分为“1”,则数据串就以8比特记录为“01001010”。用磁头8再生该数据串时,因只是S极,故判断为“0”。这是1比特,与区域120b相同极性的信号以略小的振幅再生。因此,如图22那样,用短波长磁头8b记录再生主信道D1的数据串122a的信号和副信道D2的数据串122的信号,而用磁场调制用的长波长磁头8再生主信道D1的数据串122a,可以得到两者的互换性。另外,磁场调制用的磁头8的间隙为0.2-2μm。
(实施例3)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3个实施例。
图23为实施例3的记录部分的放大图。在实施例3中,在记录媒体2的透明基板5上首先设置实施例1说明过的刻着图9那样的凹槽的反射膜84,在设置磁记录膜3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相同,不过,是用等离子体CVD等工艺形成钴铁氧体膜的。由于这种材料具有透光性,所以在厚度很薄时具有很高的透光率。
如图23所示,从反面用光头6使焦点66聚焦该媒体上。光头6的透镜54通过具有弹簧作用的连接部分150与由透光材料做成的滑块41相连接。磁尖8嵌入在滑块41中。因此,光头从反面阅读反射膜84的比特数控制跟踪和聚焦。这样,与它相连接的滑块也受到跟踪控制,而在特定的光道上移动。透镜54和滑块41的位置误差只是由于连接部分150的弹簧作用而产生的,所以,滑块41应以微米的量级进行控制,其次,由于在上下方向进行聚焦控制的联动,所以,应以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量级进行控制。
这样,便在磁记录层3上连续不断地进行磁记录。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能进行光跟踪,所以,可以实现几微米的信道间距。另外,利用聚焦控制,可在上下方向控制滑块41和磁头8,所以,即使记录媒体2的基板5的表面精度很差,也能进行跟踪。因此,由于能使用表面精度很差的基板,所以,可以使用成本比研磨过的玻璃基板低很多的塑料基板,或未研磨的玻璃基板。
另外,在图23中,示出了从记录媒体2的反面用光头6进行再生的情况。但是,由于能以现有的光盘再生机那样的机构从正面再生同一记录媒体,所以,具有互换性,并且,可以得到比现有的光跟踪大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存储容量。
(实施例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4个实施例。
图24示出实施例4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实施例4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过的图1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构成及其基本动作相同。因此,详细说明从略,现只说明不同的部分。实施例4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是,由于在实施例1中磁头8直接使用了光记录的磁场调制用磁头,所以,象图3所示那样进行垂直记录。与此相反,在实施例4中,如图25的磁记录部分放大图所示的那样,使用了具有光磁记录的磁场调制和水平磁记录这两个功能的磁头8,所以,在记录媒体5的磁记录层3上进行水平记录。在实施例1中,由于磁场调制磁头例如MD用磁头的等效磁头间隙通常大于100μm,所以,记录波长λ为几百μm的长波长。此时,由于发生反向磁场,实际记录的磁荷发生衰减,再生输出降低,由于完全不需要改变实施例1的结构,所以,优点是成本不会上升,但缺点是输出会降低。
在长波长记录中需要高再生输出时,则用水平记录比较合适。由于实现了水平记录,所以,实施例4基本上是将实施例1的磁头构造加以改变,使记录方式从垂直记录变成水平记录。如图25所示,实施例4磁头8由兼有磁场调制用磁头功能的主磁极8a。用于形成闭磁路的副磁极8b、具有间隙长度为L的磁头间隙8C和线圈40构成。在进行水平记录时,这一磁头8可看作是间隙长度为L的环状磁头。而在进行磁场调制式光磁记录时,它对光记录层4施加均匀磁场。首先,在图25所示的磁记录方式的情况下,光头6使焦点66聚焦在光记录层4上,读出信道信息或地址信息,控制光头6使特定光道上的焦点66跟踪目标。与此同时,与光头6连接的磁头8也在特定的磁道上移动。图25是从走行方向和垂直方向看到的图,随着记录媒体2按箭头51的方向移动,水平方向的磁记录信号61便随从磁记录组件9传送来的记录信号连续不断地记录到磁记录层3上。设间隙长度为L、记录波长为λ,则λ>2L。因此,间隙长度L愈小,记录容量愈大。但是,如果减小L,则在产生光磁记录用的调制磁场时,其均匀磁场的范围将缩小。因此,光头的焦点66可能记录的范围也缩小,这就必须提高记录媒体和跟踪机构的机械精度,从而将提高成本。如图26的光磁记录放大图所示,在进行光磁记录时,从光头6发出的激光可将光记录层4的焦点66处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上。另外,在与由磁头8产生的调制磁场85的磁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光记录层4的焦点66部分被磁化,连续不断地记录光记录信号52。这时,如前所述,光头6和磁头8的相对位置关系由磁头座19等跟踪机构的机械精度决定。对于MD的情况,为了降低成本而使机械精度的基准较低。因此,如果把最坏的条件考虑在内,则光头6和磁头8的相对位置可能会很有大的变动。由此,要求均匀磁场区域,8e的范围尽可能宽。于是,如图26所示,通过在磁头8的主磁极部分8a上设置收缩的部分8d,右侧的磁通85a、85b聚束,磁场增强。因此,变得与磁通85c、85d、85e、85f相等,从而使均匀磁场区域8e扩大。这样,即使因光头6和磁头8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偏离而使得焦点66和磁头8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离,只要焦点66处于均匀磁场区域8e的范围内,仍会使最佳的调制磁场加在光记录层上,可靠地进行磁记录,不会使误码率增大。
另外,如图31的光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所示,磁记录层3的磁记录信号61的磁通形成磁通86a、86b、86c、86d那样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光磁记录时,由磁记录信号61形成的磁通86a的磁场和磁头8的调制磁场加在由于焦点66使之达到居里温度以上的光记录层4的焦点66处的光磁记录材料上。如果磁通86a的磁场大于磁头8的调制磁场,则不能正常地由该部分的调制磁场进行光磁记录。因此,必须将磁通86a的大小抑制得小于一定值。因此,在磁记录层3和光记录层4之间设置厚度为d的干涉层81,以减轻其影响。设磁记录信号61的最短记录波长为λ、在光记录层4上,磁通66的强度大约只衰减54.6×d/λ。对于记录媒体,可以使用各种记录波长λ。通常,最短的记录波长为λ=0.5μm。此时,若取d为0.5μm,由于约衰减60dB,所以磁记录信号61的影响几乎消失。
如上所述,通过在记录媒体2的磁记录层3和光磁的光记录层4之间使用至少0.5μm以上的干涉膜,可以消除磁记录信号对光磁记录的影响。此时,可以用非磁性物质或矫顽力小的磁性物质构成干涉膜。
使用光磁记录媒体进行光磁记录和磁记录时,如果光磁记录的调制磁场比磁记录层的磁性物质的矫顽力小得多,则调制磁场就不会对记录的磁信号产生损伤。但是,如实施例4那样采用环状磁头时,在磁头间隙处会产生强磁场。因此,即使调制磁场弱,也会对磁信号产生影响,使误码率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装上光磁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时,如图27部分的剖面图所示,在用光头6将主记录信号记录到光记录层上之前,先将记录在位于该光记录预定区域中的光道65g反面的磁道67g上的磁记录信号转录到记录再生装置的存储部分34或光记录层上进行躲避。通过这种躲避,在进行光磁记录时,即使磁记录层的数据受到调制磁场的破坏也不会成为问题。
下面,利用图28的流程图具体说明。流程图大致可以分为6个步骤。在差别步骤201中,对盘的属性进行判别,是ROM盘时就使用再生专用步骤204。再生RAM盘时则进行再生步骤202,或根据情况进行再生/转录步骤203。向RAM盘上记录时,利用记录步骤205,或根据情况用记录/转录步骤205。若有空闲时间,就只用转录步骤207进行转录。
现详细说明这一流程图。在判别步骤201中,在步骤220处将记录媒体2,具体来说,就是将光磁盘装上。在步骤221,根据刻在图16的盘盒上的标志判别盘的种类,例如是ROM还是RAM,是否是磁媒体、是不是禁止光记录或禁止磁记录等等。然后,在步骤222,使光头6向图27中最内圈的光道65a和磁道67a的位置移动,在步骤223,读出TOC的光信息和磁信息的各种数据,如果是音乐盘,就输入前一次终止时的乐曲序号,若是游戏盘,就输入游戏终了时的等级号等数据。于是,如图16所示的那样,如果使用者希望继续进行,可以恢复到前一次终了时的状态。在步骤224,读取写入磁TOC中的未转录的标志。如果未转录的标志为1,则表示还有未向光数据部分转录的数据。如未转录标志为0,则说明已没有未向光数据部分转录的数据。在步骤225,判别是光磁盘还是ROM盘、如果是ROM盘,则向步骤238转移,如果是光磁盘就按步骤226进行。如果在进行步骤238时,有再生指令,就会在步骤239进行光记录信号及磁记录信号的再生,若在步骤240操作完毕,则在步骤241将再生期间发生的种种改变、例如再生乐曲顺序的改变和终止时乐曲号等状况写入磁TOC区域中。写入完成之后,在步骤242把盘退出。
现在回到步骤226的光磁盘情况。如果有再生指令,则转入步骤227,如果没有再生指令,则转向步骤243。在步骤227使光记录面的主记录信号的再生比通常的再生速度快,并依次存储到存储器中。对音乐信号的情况,由于可以存储几秒钟的数据,所以,即使在这期间中断再生,音乐也不会中断。在步骤228,如果存储器已存储满,而在步骤229,未转录标志=1时,就中断主记录信号的再生,转到再生转录步骤203中的步骤230。检查磁记录面的副记录信号是否全部再生完毕,如为是,则转向步骤234,如为否,则转向步骤231,再生磁记录面的副记录信号并将其存储到存储器中。在步骤232,检查存储的音乐信号等主记录信号是否可以输出,或是否,则返回到步骤227,进行主记录信号的再生存储。若为是,则在副记录信号到达步骤233设定的存储量的时刻,在步骤234再次检查是否能够进行主记录信号的存储再生。若为是,则在步骤235把进入到存储器中的副记录信号转录到光记录面的转录区域中,并在步骤236检查是否将所有数据全部转录完毕。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230继续进行转录。若为是,则在步骤237将未转录标志由1变更为0,并回到步骤226。
在光记录层上记录时,则转到记录步骤205中的步骤243,检查记录指令,若为是,则在步骤244将主记录信号存入存储器,不进行光记录。在步骤245检查存储器是否有余裕区域,若为否,则在步骤245a进行主记录信号的光记录,并返回到步骤243。若为是,则进入步骤245,如果未转录标志不是1,则回到步骤243;若是1,则进入记录转录步骤206中的步骤247。在步骤247,将主记录信号存入存储器中,同时,在预定进行这次光记录的图27的光道65g反面的磁道67g上对副记录信号进行再生,并存入存储器。在步骤248,确认主记录信号存储器是否有余裕区域。若为是,则在步骤248a中把副记录信号转录到光记录层上。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245a进行光记录。在步骤249,确认是否所有数据都全部转录完毕,若为是,则在步骤250将未转录标志由1变更为0,并回到步骤243。若为否,则直接返回到步骤243。
在步骤243,检查是否有记录指令,若为否,则进入转录步骤207的步骤251。这时,因不需进行主记录信号的记录和再生,所以,只把磁数据面的副记录信号向光数据面进行转录。在步骤251,进行副记录信号的再生和向存储器进行存储,在步骤252,向光记录层进行转录。在步骤253,检查是否全部转录已经完毕。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251继续转录。若为是,则在步骤254将未转录标志由1变更为0,并在步骤255检查是否全部操作完毕。若为否,则返回到最初的步骤226。若为是,则进行步骤256,把本次操作时变更的信息和未转录标志0等信号用磁记录方式记录在磁道的TOC区域里,在步骤257,退出光盘从而完成一张光盘的全部操作。
另外,在步骤256,通过把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副记录信号全部重新写入到磁记录层内,也可以使磁记录层恢复到光记录前的状态。
如前所述,通过把磁记录面的数据中被光记录调制磁场损坏的磁道的数据存入存储器或转录到光记录面上进行躲避,可以实质上防止磁记录面数据的破坏。
图28的情况,采用了把有可能受到损坏的磁记录面的数据在进行光磁记录前转录到光记录面上的方法。与此相反,图29流程图的情况则是采用不向光记录面转录的方法。图29流程图的判别步骤201、再生步骤202和再生专用步骤204与图28的相同,所以说明从略。并且,由于不采用转录方法,所以不需要再生转录步骤203、记录转录步骤206和转录步骤207。仅仅记录步骤205有所不同,所以下面详细说明。
在再生步骤202中的步骤226,检查是否有再生指令,若为否,则进入步骤264,若为是,则进入步骤260。在步骤260,管理与磁道单位对应的光道,计算出因光道反面的光磁记录而损坏的该部分磁道,检查是否是与前一次躲避的磁道相同的磁道。若为是,则在步骤263向光道进行光磁记录,若为否,则在步骤261通过向前次的磁道入写躲避数据,可以使前次磁道的数据完全复原。然后,在步骤262把本次被损坏的磁道的数据存入存储器进行躲避。之后,在步骤263向光道上记录,并返回步骤243。在步骤243,若为否,则在步骤261a进行前次磁道的恢复,并在结束步骤206的步骤264中检查操作是否结束。若为否,则返回到步骤226,若为是,则在步骤265把盘从装入到结束这段时间所改变的信息(例如音乐的终止曲序号等)进行磁记录。并在步骤266退出光盘。这样,全部作业完毕,若装入下一个光盘,便再从步骤220开始作业。
图28的情况是把磁数据全部转录在光记录层上即使光记录使磁数据受到破坏也没有关系的情况,与此相反图29则是管理与各磁道单位对应的磁数据,根据光磁记录,只读取预定被光磁记录破坏的那部分磁道上的磁数据,将其存储到存储器中,在该磁道被光磁记录破坏并且向其它磁道上进行光记录时,使该磁道完全复原。这样,由于能以1-3条磁道的存储容量进行处理,所以,减少存储器也可以完成。从流程图显然可见,通过简单的处理,就可使磁数据不受光磁记录的破坏。
另外如图30(a)的光磁盘装入时的剖面图和图30(b)CD装入时的剖面图所示,也可以用同一机构进行光磁盘或CD的再生。这时,若为CD的情况,由于外部没有盘盒保护,所以,易受外部磁场影响。通过提高CD的磁记录层3的矫顽力(例如达1000-3000奥斯特)远大于光磁媒体的磁记录层,便可防止外部磁场对磁数据的破坏。在光磁盘的情况下,若提高矫顽力,则由于光磁记录层中接近调制磁场的大小,从而会产生影响。因此,将矫顽力降低到1000奥斯特以下。
(实施例5)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5个实施例。图32是实施例5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实施例5与在实施例1、实施例4中说明的图1和图24的构成和基本动作是相同的。所以这里对此不再详述,下面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在实施例4中,如图24和图25说明的那样,其方式是用具有一只线圈40的环形磁头8进行磁记录、磁记录信号的再生和产生光磁记录用的调制磁场这三种功能。这样,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由于使三种功能并存有着相反的要求,所以,就会产生使再生效率降低以及均匀磁场区域狭窄等问题。因此,磁头的设计和加工困难。
也就是说,尽管由于结构简单而使布线电路简化,但是,设计和加工方面却很困难。
鉴于此,在实施例5中,如图33的磁记录放大图所示,使用了两个线圈,即磁场调制用的线圈40a和磁记录线圈40b。现在再回到图32的框图,在进行磁记录或再生时,就由磁头电路31将电流传给磁记录线圈40b,或由线圈接收电流,进行磁记录及再生。
另外,在进行磁场调制式光磁记录时,由光记录电路37中的磁场调制电路37a向磁场调制线圈40a提供调制信号而进行光磁记录。
下面,用图33说明磁记录以及再生时的动作。来自磁头电路31的电流按箭头方向流过线圈40b。于是形成磁通86c、86a、86b的闭合磁路,磁记录信号61连续不断地记录到磁记录层3上,成为水平方向的磁记录。这时,磁场调制线圈40a中基本上没有电流。这种结构可以构成包括磁间隙8c在内的闭合磁路,并且再生灵敏度也可以获得最佳设计。
下面,用图34的光磁记录放大图说明光磁记录时的动作。磁场的调制线圈40a在主磁极8a和极靴的副磁极8b上按同一方向绕线。所以,来自磁场调制电路37的调制电流沿箭头方向51a流动时,就产生方向向下的磁通85a、85b、85c、85d。并且,在光记录层4的焦点66处温度达居里温度以上的光磁记录材料由于这个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磁化翻转,光记录信号52被记录下来。这时,在均匀磁场区域8e的范围中,焦点66处的磁场强度一般设定为50-150奥斯特。如图25所示,为了使光磁记录材料不会在磁记录信号61作用下发生磁化翻转,最好设置干涉层81。设其厚度为d,这时,可使λ>d。按照图34的构成,可使均匀磁场区域8e扩大。另外,也可以对两个线圈分别进行独立的设计,所以,可以得到最佳的磁场调制特性、最佳的磁记录特性,以及最佳的磁再生特性。由于可使图33的磁头间隙8c减小,所以,可以使磁记录时的波长缩短。另外,由于可以获得形成闭合磁路的最佳设计,所以,也可提高再生灵敏度。还有,如图34所示,在进行磁场调制时,由于主磁极8a的磁通85a与副磁极8b的磁通85d方向相同,所以不会像实施例4的情况那样,在间隙8c处产生强磁场,而仅仅产生调制磁场的弱磁场。由于磁记录层3的矫顽力在800-1500奥斯特之间,与调制磁场相比足够高,且在水平方向具有易磁化轴,因此,磁记录信号61不会被调制磁场破坏。所以在实施例4中,通过把磁记录层3的矫顽力Hc提高到大于光磁记录材料的记录磁场Hmax,可使数据不受破坏。这时,由于可以视为具有2倍的余裕,所以,Hc<2Hmax。另外,也可以制作图8所示的记录媒体2。磁头8也如图35所示,分别在主磁极8a和副磁极8b上独立卷绕线圈40a和线圈40b。此时,在进行磁场调制时,利用磁头电路31使沿箭头51b方向的调制电流流入磁记录线圈40b,可以产生磁通85d,与由磁场调制线圈40a产生的磁通85c、85b、85a方向相同,从而可获得与图34同样的效果。
如图36所示,用一个线圈卷绕时,通过设置抽头40c,用3个端子也可以构成两个线圈。在进行磁记录时,就可以使用抽头40c和抽头40e。
另外,在进行光磁记录时,如图37所示,使用抽头40d和抽头40e可以产生光磁记录的调制磁场。这样,由于使用3个抽头即可构成磁头,所以,布线简单。
(实施例6)
以下,根据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参照图面进行说明。图38示出了实施例6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实施例6与在实施例1、实施例4,尤其是实施例5中所说明的图1、图24及图32的基本动作相同。为此,省略详细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部分。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与实施例5中磁调制用线圈不同的另一个线圈进行记录,因而,不能同时进行消磁和记录。然而在软盘中却要求同时进行。所以,在实施例6中如图38所示的那样,在磁头8中设置了2个间隙8c、8e。进而把2个线圈40b、40f与磁头电路31连接,一个用于记录,另一个用于消磁。这样,就能够用一个磁头同时进行消磁和记录。
图39磁记录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了具体的磁头8的构成。如图33所示,在副磁极8b的基础上追加了另一个第2副磁极8d。如在图33中说明的那样,虽然利用磁记录用线圈40b进行磁记录,但在此之前就利用第2副磁极8d从磁头电路31流过的消磁电流。如此,就能够在记录前在间隙8e中进行磁记录层3的消磁。因而,在间隙8c中进行磁记录时就能够进行理想的记录,提高C/N和S/N值,降低误码率等。图41的磁记录部分的俯视图示出从记录媒体2的垂直方向观察这种状态的状况。如图41所示,在记录磁道67两侧设置了保护频带67f、67g。首先,通过第2副磁极8d的间隙8e在消磁区域210的范围内进行消磁。从而,记录磁道67的全部区域和保护频带67f、67g的一部分区域被消磁。因而,即使磁头8偏离磁道,间隙8c也不会偏离消磁区域210的范围。因此,用间隙8c进行磁记录时,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记录。
另外,如图42所示,还可以分割消磁用间隙,设立8e、8h两个间隙。这样,使记录媒体沿图41的反方向箭头51的方向移动时,首先用比记录磁道67范围更宽的间隙8c进行记录,在保护频带67f、67g上交叠记录。这个交叠了的部分通过2个消磁区域210a、210b消磁。从而完全确保了保护频带67f、67g。所以,可以减少记录磁道之间的交叉失真(串音),降低误码率。其次,用图40的磁场调制部分的放大图描述用磁头8进行光磁记录的磁场调制的情况。由于磁场调制用线圈40a与主磁极8a、副磁极8b、第2副磁极8d这3个磁极卷缠在一起,故各个磁极上均匀地产生磁通85a、85b、85d和85e。因而可以得到很宽的均匀磁场区8e。由此,即使信道位置的尺寸精度降低,焦点66也不会偏离光记录道65。
其次,图43所示的磁头8是改变了图39所说明的磁头8的线圈缠绕方法而得到的。如图所示,延长了磁场调制用线圈40d,将其兼作磁记录线圈用,并设置了中间抽头40c。由此,便可用抽头40c和抽头40e进行磁记录。进而,如图44所示,在抽头40d和抽头40e上沿箭头51a、51b方向流过电流,在抽头40f上沿箭头51c方向流过电流,由此产生同方向的磁通85a、85b、85c、85d和85e,从而产生均匀的调制磁场。这时,可以减少1个抽头数,使结构简单。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通过使用实施例6的磁头8,能够共用一个磁头作为消磁头、磁记录头和光磁记录的磁场调制头。
(实施例7)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7。实施例7主要是关于放入了媒体的盘盒。图45(a)的盘盒的俯视图示出了盘盒42的可动形的光窗301的闭合状态。这样,不仅记录头用的孔302,而且衬垫用孔303a、b、c也都能够由光窗301保护,因而灰尘不会进入。如图45(b)所示,伴随着盘盒42沿箭头51的方向向主体插入,光窗打开。这样,记录头用孔302和衬垫用孔303a、303b、303c都打开。也可以如图46那样设置长方形的单一衬垫用孔303。也可以如图47、图48所示的那样,在记录头孔302的反方向上设衬垫用孔。这时,如图49(a)、(b)和(c)所示,利用由衬垫304和板簧以及塑料板构成的衬垫支持部分305和衬垫支持部销钉306(a-d),将衬垫的可动部分305a以外的部分固定在盘盒42上。如图49(c)所示,在盘盒上挖有衬垫用沟307。在这个沟307中嵌入衬垫可动部分305a,副衬垫支持部分305b从其上面压住。这样,利用衬垫支持部分305a的弹簧的恢复力,不施加外力就能自己保持平板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衬垫303不接触记录媒体2的表面记录层。于是,一般能够防止记录层3的摩擦损耗。
其次,根据需要,从衬垫孔303用衬垫连杆310向盘盒42的内部方向施加外力时,只要衬垫支持部分305和衬垫304不挤压被压在媒体表面上的衬垫连杆,衬垫305和记录媒体2的记录层就不会接触。
盘盒的其它构成,可见图50(a)、(b)、(c),如图50(c)所示在衬垫支持部分303a的板簧上预先给予向盘盒上方的变形。这样,如图50(d)那样,板簧固定在盘盒42上时,便总被压在盒的上半部分42a上。于是,只要不使衬垫连杆向下方压,记录媒体和衬垫就不会接触。从而可以省略副衬垫支持部分305b。
其次,说明利用衬垫连杆310切换衬垫和盘接触与不接触的方法。图51示出了图49(a)A-A′面的剖面图,衬垫连杆310沿箭头51a的方向在衬垫连杆导轨301中上升。这样,衬垫304不会和记录媒体2的记录层3接触。由于记录媒体2转动时的摩擦力减小,故即使以较弱的驱动力也能转动。如图52那样,利用外力沿箭头51方向将衬垫连杆310向下压时,主方向的衬垫304通过衬垫支持部分305被压在记录媒质2的磁记录层3上。伴随记录媒体2沿箭头51方向转动或移动,磁记录层3上的灰尘等就可以利用由无纺布等构成的衬垫消除。所以能够在用位于图46的记录头孔301部位的记录头8进行磁记录再生,或者在进行光磁记录的磁场调制时,大幅度减少误码率。关于衬垫的材料与现有技术的软盘相同,例如使用无纺布。这时,以箭头51a所示方向转动时,由于如图45(a)那样在磁头8的前面的磁记录层3的部分上设置了衬垫连杆310,因而清除效果提高。这时,即使在没有设置通常的磁记录层3的接触型光磁记录用盘盒42上使用本发明的衬垫控制方式,由于可以减少灰尘,也能减少光磁记录时的误码率。
衬垫连杆310的控制,例如,如图53(b)所示,通过使磁头3和衬垫连杆310连动,在磁头3接触时,一定使衬垫304接触记录媒体2,便可兼做传动装置,磁头3不接触时,按照需要,抬起衬垫连杆310使其不与衬垫304接触。如图53(a)、(b)的磁头升降图那样,若使衬垫连杆310和磁头8连动,则仅在磁盘盒42上有磁记录层识别孔时才接触;没有孔时,衬垫304和记录媒体2不接触。由此,在不需要时,便可利用衬垫304防止磁记录层3表面磨损。同时,由于降低了摩擦力,从而能够降低电机的转矩,减少耗电。还有,在插入无磁记录层的记录媒体2时,如图75所示,磁头8不接触记录媒体2,故能防止双方的损坏。另外,即使在与本发明的磁记录方式不对应的现有的记录装置中装入本发明的盘盒,由于如图54(a)、(b)的磁头升降图所示那样,先有技术的装置不具备衬垫连杆310及其升降功能,故如图54(b)那样,在衬垫304和记录媒体2不接触的情况下,即使是磁盘驱动转矩小的现有的光磁记录再生装置,也能够稳定地转动。所以,能够保持媒体和现有装置的互换性。另外,即使在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中装入没有衬垫304和衬垫303的现有的盘盒42,也会如图55(a)、(b)的磁头升降图所示的那样,因没有衬垫孔303而不能插入衬垫连杆310。从而,记录媒体2及衬垫304不会接触衬垫连杆310。因而,即使把现有的媒体插入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也完全没有问题,故能保持两者之间的互换性。还有,这时,由于现有的记录媒体的润滑剂附着于磁头8的接触面上,会使误码率增加。为防止这一点,如图56所示,本发明记录媒体设置了清扫磁道67x。取出在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上装入的现有的记录媒体后再插入本发明的记录媒体2时,开始时至少有一次插入在这个清扫磁道67x上,使磁头8移动。由此,可使上述灰尘吸附在清扫用磁道67x上,这些灰尘进一步与记录媒体接触,就会被衬垫304除去。由此,磁头8接触面上的灰尘最终可被除去,从而可以减少误码。准确地进行记录再生。另外,图57(a)、(b)的衬垫升降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各个衬垫连杆的断开状况和接触状态。另外,图58、图59的衬垫升降部分的剖面图分别是从记录媒体2的移动方向看图51、图52的衬垫升降部分得到的剖面图。
下面,说明应用板簧型衬垫连杆310的实施例。图60、图61的衬垫连杆部分的横剖面图和图62、图63的衬垫连杆部分的前剖面图以及板簧衬垫连杆部分的全剖面图分别为使用板簧衬垫连杆310时的离开和接触状态。这时,由升降电机通过连杆驱动杠杆312沿箭头51、51a的方向驱动衬垫连杆使之接触或断开。图64、图65的衬垫连杆的前剖面图分别示出使用了图46(a)所示长方形衬垫孔303的衬垫连杆310的离开与接触状态。这时,增大了与衬垫连杆的衬垫安装部分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有效地清除灰尘。
图66、图67的衬垫连杆前剖面图中,在衬垫导槽311上设置保护部分311a。如图66在本发明的盘盒42上还设置了识别孔313。因而,如图所示,插入本发明的盘盒42时,衬垫连杆310进入衬垫孔303。然而,插入现有技术的没有识别孔313的盘盒42时,如图67,保护膜314在盘盒42的盒罩上,故衬垫连杆310不会接触盘盒42的盒罩。因此,可以防止衬垫连杆310被污染、破损。
(实施例8)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8。实施例8展示了从盘盒的下面向上压衬垫连杆来升降衬垫的方法。
如图68(a)、(b)的上透视图所示,在盘盒上面没有衬垫孔。在背面的识别孔313a、313b、313c旁边设置衬垫孔303,从图的背面将衬垫连杆插入这个衬垫孔303内,使衬垫升降。图69(a)、(b)示出了衬垫升降部分的图68A-A′面的剖面图。首先,如图69(a)所示,衬垫连杆310处于离开状态时,衬垫304和记录媒体2不接触。如图69(b)所示,只要衬垫连杆310一被插入识别孔303,由变形7字形板簧构成的衬垫驱动部分316就被衬垫连杆310压向图右上方,并以销钉轴315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由此,衬垫支持部分305被衬垫驱动部分316压向下方,使衬垫304和记录媒体2接触,伴随转动清除灰尘。
下面,叙述衬垫的构造。如图70(a)、(b)、(c)的衬垫构成图所示,衬垫的构造与图49中所说明的构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衬垫驱动部分316的驱动部前端设置了可动部分305a,和追加了图70(c)所示的用于嵌入衬垫驱动部分316的衬垫驱动沟30a。
这里,叙述衬垫连杆310本体方面的构造。衬垫310和电机17的位置关系如图71所示。如图72(a)的衬垫连杆周围部分的剖面图所示,如果沿箭头51方向插入本发明的盘盒,则即使不设置衬垫连杆的传动装置,衬垫304也会连动地升降。然而,如图72(b)所示,插入现有技术的盘盒42时,由于没有衬垫孔303,则伴随弹簧317的插入,衬垫连杆310将自动地下降,丝毫不会破坏现有技术的盘盒42。这时,例如,对于游戏机那样的磁盘存取频率较小的用途来说,不在衬垫连杆上设置传动装置也行,所以,可使结构简单。如图73(a)、(b)所示那样用一个升降电机21,通过升降部分20和连接部分318就能够使衬垫连杆连动。应用这种构造,在磁头8接触记录媒体2时,由于衬垫304必然接触记录媒体2,故可以兼用传动装置。图74(a)、(b)的盘盒的剖面图基本上和图69是相同的。然而由于延长了衬垫驱动部分316,增加了连杆窗319,故如图74(a)所示,在衬垫连杆离开时,连杆窗319关闭,可以防止外部的灰尘落入盘盒42内。在这一构造中,由于使用了盘盒识别孔的附近区域,故只要在现有技术的盘盒上追加1个小孔就可以了。从而可以提高盘盒构造的互换性。还有,在图69的构造中,水平方向占有的空间较小。由此,例如图68的B-B′剖面那样,在几乎没有安装空间的部分也能够设置衬垫孔303a,故提高了盘盒设计的自由度。
(实施例9)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9。实施例9示出了衬垫驱动部分316的安装空间足够大的实施例。图75是从实施例9的上方看到的盘盒结构,衬垫305的衬垫安装部分305的结构与图49几乎相同,故省略说明。本实施例中在衬垫安装部分305的可动部分305a上设置了衬垫升降部分305c,利用衬垫驱动部分316按图面向下压这一部分,使衬垫305升降。这一过程用图75的A-A′剖面图(图76、图77的升降部分的剖面图)进行说明。如图76,衬垫连杆310离开时,连杆窗319被弹簧307压向下部,故灰尘不能从外部进入。衬垫支持部分305、可动部分305a也由于板簧的作用和利用副衬垫支持部分305b压向上方。从而,衬垫304与记录媒体2不接触。
其次,如图77所示,当衬垫连杆310处于接触状态时,通过连杆窗319,衬垫驱动部分316以销钉轴315为中心向右转动,向下压衬垫升降部分305c,故衬垫安装部分305的可动部分305a被向下压,使衬垫304与记录媒体2接触,随着沿箭头51方向的转动,可以清除盘上的异物。由此可以减少误码率。实施例9的情况,能够有构造简单、能可靠地升降衬垫的效果。还有,由于没有必要在盘盒42a上开沟,所以还可以不损坏盘盒的强度。
另外,在图68(a)的B-B′剖面上安装时,衬垫连杆的剖面结构如图78(a)、(b)所示。这与图76、图77的动作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如图78(a)所示,衬垫连杆310离开时,由连杆窗封闭衬垫孔。衬垫连杆310接触时衬垫驱动部分315如图78(b)所示向左转动,使衬垫升降部分305c下降,向下压衬垫安装部分305a和衬垫304,故衬垫和记录媒体接触。这时,与图76相比,可在更狭的空间内实现衬垫的升降。还有,在插入了衬垫连杆时,若作为释放开衬垫和记录媒体接触的方式,则在不使用时,由于衬垫的接触,记录媒体在这个摩擦力作用下不会转动,故可防止记录媒体被损坏。
(实施例10)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0中的记录再生装置。本实施例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6的图38所示框图相同,故省略。首先,详细说明跟踪方式。如图79的未修正的跟踪原理图所示,若是理想的设定状态,则上面的磁头8和下面的光头6处在上下同一位置关系。为此,若光头存取特定光地址的光道65,磁头8就沿反面对应的磁道67移动。这时,不产生光头传动装置18的跟踪错误信号的直流(DC)偏置电压。然而,实际上由于传动装置的弹簧常数的制品参数离散性以及装置的倾斜所施加的重力G的作用,就和光头传动装置18的中心321b之间产生了△L的偏离,具体说约为数十至数百微米的偏移。还有,与光头传动装置18的中心312a相对设置的磁头8的中心312c也因组装误差而有偏移。因而,如图79(b)所示,在相对设置的磁头8和光头6之间发生位置偏移。
由于即使光头6扫描特定地址的光道,磁头8与跟踪磁道之间也没有对应关系,故可存取其它磁道。具体说,磁道的磁道间距通常是50-200μm。而光头6和磁头8的中心最大有数百μm。因而,在恶劣条件下,磁头在与作为目标的磁道相邻的磁道上移动时,有时也会记录错误的数据。
为避免这一点,本发明中采取了如图80(a)所示的方法,即:在跟踪控制信号上给予偏置电压△V0,当光头6进入到基准磁道67z的反面时,只使光头6偏心△L。即,如果总是使其仅偏心一偏心修正量△L,则对于固定式机器的情况,磁头8和光头6总是以良好精度相对配置在上下两侧,光道65和磁道67的相关度提高。在通常的机械精度下,可使磁道偏离限制在数μm至十数μm。
这样,即使磁道间距为50μm,也能根据光地址,跟踪以磁头为目标的磁道。
如图80(b)所示,若加上这个偏置电压△V0,光头6仅偏心△L,通过存取光道68的地址,磁头8就可以存取所希望的磁道67。
下面,叙述计算这个偏置电压△V0的方法。
首先,叙述作为偏心对策求光磁盘平均纹道半径的方法。在CD和微型盘(MD)的规格中,光道65的偏心量最大有200μm。磁道67的磁道间距为2DD,即135TPI级时为200μm。因而,若不采取任何对策,参照光道65的地址,存取作为目标的背面磁道67就相当困难。
如图81(a)的磁盘偏心量图所示,在预先校准过的光道65PM和光头6上不加伺服机构时的轨迹67T之间产生△rn的偏心。
这里,不使横臂移动而在光头上加入跟踪伺服机构时,根据光道的偏心能够检测出发生了如图81(b)所示的跟踪误差信号。
读取θ=0°时的光道地址、设定基准点时,由于偏心,跟踪半径为rn-△rn,其半径比跟踪半径γn小。另外,与此相反,θ=180°时,跟踪半径成为rn+△rn,比rn大。
道距为100-200μm时,在有±200μm的光道偏心的情况下,只要不带光道伺服机构,光道半径自身就改变了。
如图所示,在θ=90°和θ=270°时误差最小。因此,以θ=90°、270°时的光道65PM的地址为基准决定光道的中心位置,以此求设定值第n道的半径。
从图81可知,θ=90°和θ=270°时,△rn=0,从而,可以求出标准光道半径rn。
θ=90°和θ=270°的位置可以由图81(c)的跟踪误差信号求出。
通过使用位于该角度延长线上的光道65的地址,使光头在这个光地址65S上跟踪,由此能够得到标准光道半径,使磁头能进行更正确的跟踪。另外,把这个光地址320记录在磁道67的第1道或TOC道上。
另外,CD、MD进行格式化时,地址信息在1个光道的1个周期中数量较少。因此,得不到360°角内全部角度的360个地址。
如图86所示,可知地址1的第几个区域与角度θ的多少度相当。由此,能够得到单位为1度的角度分辨率。从而,通过用这种区域单位管理,能够得到任意角度上任意半径的光地址信息。以下把与这个正确的光地址信息对应的磁道号的对应表称为“地址对应表”。
以上叙述了求正确的光道半径的方法。
其次,叙述使磁道半径rm和光道半径r0相对应的方法。
如果光头和磁头相对配置,就会在制造偏移上再叠加上动作引起的偏移。由于存在产品间的参数离散性,这些偏移不能唯一地决定。为了取得互换性,使它们准确地保持这种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这一方法有两种。
第1种方法是不在记录媒体磁记录面上设置基准道。
如图79(b)所示,在使磁面格式化时,磁头8和光头6之间通常存在位置偏移△L。在这个状态下,一旦格式化,偏移了△L的磁道就会进行记录。这时,若以同一磁盘、同一驱动器、同一条件记录再生时,由于全部都以△L偏移的状态进行,故没有问题。
这时,由于有横臂传动装置的间隙,故对所定磁道跟踪时必须使横臂向同一方向进行,例如必须从内周向外周移动。
再一次跟踪第n个磁道,跟踪时,即使不加偏置电压,磁道8和光道6之间如图79(b)所示,也存在△L的偏置距离。从而,在存取和记录时所用的相同光道的情况下,由于跟踪与记录时所用的相同的磁道,故能够记录再生作为目标的磁道的数据。
接着,对把这个格式化了的记录媒体加在其它驱动器上的场合,不加偏置电压时,如图82(a)所示,例如所用驱动器是具有△L=0特性的驱动器时,与记录时相比,光道与磁道偏移△L0距离,从而就把再生数据记录在错误的磁道上了。为避免这一点,本发明首先如图82(a)所示,像存取基准磁道67那样,控制和移动横臂。
接着,在固定横臂的状态下,使偏置电压变化△V,以使光记录头6存取输入了基准地址信号的光道65,从而,可以得到△V0。如此,能够得到与进行了格式化的前次的驱动器相同的光头和磁头的对应关系。
通过不断地把这个偏置电压△V0加到光头6的传动装置上,如图82(b)所示,就能够以低成本的结构得到全部磁道和光道以数μm-十数μm的精度相对应的效果。换言之,通过施加偏压,若存取特定的光地址,就能够自动地存取特定的磁地址。由于这一结构没有在光头6上设置透镜位置传感器却能得到这种效果,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其次,叙述第二种方法,即预先在磁记录面上记录基准磁道的方法。如图83的磁记录面图所示,制造磁盘时,在记录了埋入伺服用磁道的磁道67上设置1个基准磁道。
如图83左边所示,这个伺服用磁道67S是在两个记录了A、B不同频率的载波fa和fb磁道一部分重迭的情况下进行记录的。
磁头8跟踪、再生这个中心时的fa和fb的大小是相同的。然而,一离开内侧,fa的输出增大,一离开外侧,fb的输出就变大,故移动横臂就可以控制磁头8向磁道中心移动。
通过设置这个伺服磁道,媒体的成本会有所提高,但在图80(a)中,算出偏压△V0时就能求得更正确的值。另外,也能更正确地求出光道的偏心信息。
如图84(a)、(b)的磁头侧面图所示,不是用金属而是用聚四氟乙烯等柔软材料模压而构成磁头8的滑块41。由此,利用滑块41可以减少对磁记录层3的破坏。
还有,如图85(a)、(b)所示,不做磁记录时用滑块传动装置使滑块倾斜,把磁头8从磁头记录层3上移开,而接触滑块41端部的一部分。
其次,如图85(b)所示,仅在磁记录时用传动装置,使滑块41倾斜,并使其与磁记录面平行,于是可使磁头8与磁记录层3接触,进行磁记录。这样,在不做磁记录时,便可减少磁头8的磨损。
(实施例11)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1的记录再生装置。
实施例11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6中所说明的图38的框图相同。实施例11采用一般称之为非跟踪方式的不加磁头跟踪伺服控制的方式。
记录时的框图见图87的记录电路框图。
如图88(a)、(b)的磁头图所示,具有不同方位角的2个磁头8a和8b分别用A头8a和B头8b记录。如图88(b)所示,设磁道67的磁道间距为TP,磁头的宽度为TH,则有TP<TH<2TP的关系。通常在TH=1.5-2.0TP的条件下使用。因而,记录第n个磁道时,第n+1磁道的区域也重迭着被记录。在第n+1磁道记录时,这个重复部分被重写记录,因而,以TP的宽度形成磁道。
如图89的记录格式化扩展图所示,在θ=0°时,切换不同方位角的2个磁头(A磁头8a和B磁头8b),交互地以螺旋状重写记录数据。从而,如图88所示,形成比磁头宽度TH小的磁道TP。由于方位角不同的A磁道67a和B磁道67b交互邻接,故再生时不发生磁道间的交叉失真。另外,如图90的记录格式化图所示,多个邻接的磁道群326之间由于设置了保护频带325,故能够互相独立地进行记录再生。
如图91的数据构造图所示,A1、B1、A2等各磁道的数据由多个字组构成,把多个磁道归纳为1个磁道群,在各磁道群之间设置保护频带325,即可改写磁道群单位。构成1个磁道的多个字组,由同步信号328、地址329、奇偶码330、数据331和误码检测信号332构成。
下面,说明记录时的动作。被指定了地址的输入数据输入到输入电路21。记录时以图91的磁道群326为1个单位改写数据。即一举重写多个磁道。如图90,由于用保护频带将各磁道群326分离隔开,因而用这个单位记录再生也不会对其它磁道群有影响。
输入数据仅含磁道群的一部分信息时,由于数据不足,就不能改写一个磁道群326的全部信息。为此,在改写第n个磁道群时,事先再生该磁道群,把全部数据存入磁再生电路30中的缓冲存储器34中。写入时,这个数据作为地址和数据送入输入电路21,在那里与输入数据一致的地址数据被改写为输入数据。这时,也可以把与缓冲存储器34中输入数据的地址相同的数据置换为输入数据。
这样,应写入的第n个磁道群326n的全部数据从输入电路21送入磁记录电路29,在调制电路334被调制,在分离电路333形成A磁头8a用数据和B磁头8b用数据。
如图92(a)的记录脉冲波形图所示,在t=t1时刻,由磁头8a进行A磁道数据328a1的记录,盘转动360°,在t=t2时刻,由B磁头8b进行B磁道328b1的记录。
A磁头和B磁头的切换脉冲信号、磁盘电机17的转动信号或光地址信息,由光再生电路38检测360°的转动后,从磁盘转动角检测部分335送入磁记录电路29。在各磁道数据328的最后部分设置无信号部分337,并设置信号保护频带,以使A磁道数据328a和B磁道数据328b不重复。
虽然在磁盘上有保护频带325,但必须正确地设定记录的开始半径和终止半径,以便其不会越过它到相邻的磁道群326上进行误记录。本发明以特定的光地址为基准点,采用获得永恒的绝对半径的方法。
在图87中,从光头6和光再生电路38读入光地址。这时,为提高精度,采用实施例10的图80、82中所说明的光头偏心修正方式。用相同的方法算出偏心修正量,将其存储在偏心修正量存储器336中,必要时读出。在用光头驱动电路25使光头6偏心的状态下,用横臂移动电路,参照地址,驱动横臂传动装置23a,使横臂移动。这样,参照光道的光地址,就能高精度地跟踪磁道67。
以上说明了交互使用具有不同方位角的2个磁头8a、8b进行记录的例子。但用这种方式,记录时间较长。
如图88(c),把2个头的半径方向的位置仅错开TP,从图87的分离电路333同时送出A磁头数据和B磁头数据,每一周以2倍TP的间隔送出横臂,由此,如图92(b)的记录脉冲波形图所示,能够在一半时间内记录1个磁道群,从而可以实现高速化。
这样,在磁道中,就螺旋状地记录输入数据。
举具体的设计例,即使光道偏心为△200μm,利用偏心修正方法也可以消除影响,夹具的偏心量,例如可以限定在±25μm。电机转轴的偏心限定在±数μm。这时,通过使保护频带的宽度大于50μm,即使磁道间隙为10μm,也能够在±数μm误差的范围内记录磁道。这样,用非跟踪方式就能进行大容量的记录。
下面叙述螺旋记录时的横臂控制。在图89的记录格式化中,把记录开始时的始点光地址320a和记录终止时的终点光地址320e这2点设定为基准点。在磁盘转动4次的期间,从始点到终点可以用同样的间隔驱动横臂。本发明采用转动电机旋转螺栓送出横臂的结构,能够得到来自转动电机的转动脉冲。
如图97的横臂齿轮转速图所示,使横臂从始点的光地址320a移动到终点的光地址320e,测量这期间横臂驱动齿轮的转速n0。根据磁盘转动4次,系统控制部分10计算出n0/4T r.p.s的转动速度,并以这个转速发出转动横臂驱动齿轮的指令。然后,磁头以正确的磁道间隙记录数据。在记录终止时,由于磁头8位于终点光地址320e的附近,所以不会通过保护频带到达邻近的磁道群开始光地址320x。另外,也可以每换一次磁盘测定一次横臂驱动齿轮转动速度,将其记录在磁盘上也行。另外,通过在计数光道的线号的同时控制横臂,可以更顺利更准确地传送横臂。
图96的圆柱形记录格式化图示出了使用同轴状磁道的情况。这时,在各个磁道的记录时刻每次都使横臂移动到各磁道的光地址320a、320b、320c、320d、320e、320f等6点,以使光头进行存取,由此,形成圆柱形磁道。
还有,如图98的光记录面格式化图所示,存在没有光地址及信号的无地址区域346时,不能利用光地址进行存取。这时,在光地址区域347中,求出基准半径和磁盘转动基准角,通过计算光道的线号,可以在无光地址区域346中跟踪指定的相对位置。若作成各个磁道的基准光地址点的线号表并写入磁TOC区域348,则用其它驱动也能存取作为目标的磁道。线号存取方式与光地址方式比较,虽然绝对位置的精度有所下降,但可提高存取速度。虽然希望能二者并用,但再生时多用线号计数方式,以利于高速存取。另外,驱动器方面有高密度型和普通密度型两种。高密度型的磁头宽度TH是普通型的1/2-1/3。设普通型的磁道间距为TP0,则TH为1/2-1/3TP0。对于非跟踪情况,高密度型能够再生普通密度型数据,反之则不能。
为得到互换性,在用高密度型记录时设置互换磁道,如图99的记录格式化图所示那样,通过用TP0的磁道间距记录也能够用普通型再生。如图100的光记录面和磁记录面的对应关系图所示,当光面的数据被分为3个程序65a、65b、65c时,通过大致将各个应存盘的磁记录数据在各正面区域的磁道67a、67b、67c上设定区域,以很小横臂偏移量就能缩短存取时间。
其次,说明再生原理。
图93的再生时的框图除磁再生部分外和图87的框图几乎相同。
首先,从系统控制部分10向横臂控制部分338送入再生指令和磁道号的存取指令。和图87相同,磁头可以正确地存取目标磁道的序号。
如图89,螺旋状地跟踪磁头67。将A磁头8a和B磁头8b双方的输出同时送入磁再生部分30;分别在磁头放大器340a、340b中放大;在解调器341a、341b中解调;在误码检查部分342a、342b中检查误码;向与门(AND)电路344a、344b送入仅是正常数据的正常信号。在数据分离部分将信号分离为地址和数据等;向缓冲存储器34送入在与门电路344a、344b中无误码的数据;在预定的地址存储各个数据。以从系统控制部分10读出的时钟为基准,从存储器34输出数据。缓冲存储器34的存储一旦溢出,就将溢出信号送入系统控制部分10,系统控制部分10就向横臂发出减小横臂传送幅度的指令。或者使电机17的转速变慢,降低再生传送率。这样,就能防止溢出。
另外,在误码检查部分342中的误码较多时,将误码信号送入系统控制部分10,系统控制部分10就向横臂控制电路24a送去缩小磁道间距的指令。这样,再生磁道间距就从通常的TP变为2/3TP、1/2TP、1/3TP,同一地址的数据由于以1.5倍、2倍、3倍的次数再生,因而误码率下降。另外,在缓冲存储器34中第n个磁道的数据全部集中之前已全部集中了下一个第n+1磁道的数据,有可能不能再生第n个磁道的数据。这时,系统控制部分10就向横臂控制部分发出反向横臂指令,使横臂返回内周方向。这样,通过使第n个磁道再生,便能再生第n个磁道的数据。
这样,在不提高误码率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再生数据。
其次,叙述利用非跟踪方式的磁盘再生动作。
如图94的数据配置图所示,如A磁道的记录数据345a、345b、345c、345d那样在磁盘上记录数据。B磁道数据B1、B2、B3、B4也被记录,但在用A磁头再生时由于方位角不同而不能再生。
为易于说明,省略B磁道的数据。以和记录A磁道的记录数据345时所用的同样的磁道间距TP0,用A磁头8a再生时,由于磁盘和夹具之间的偏移,故该磁道轨迹成为磁道轨迹349a、349b、349c、349d。A磁头8a的磁头宽度TH比TP0更宽,故再生两侧磁道的一半。B磁道当然不再生。
从而,各磁道轨迹的再生信号中无误码,再生的数据就成为A磁头再生数据350a、350b、350c、350d、350e。
将这些数据顺序地送入图93的缓冲存储器34中,记录在所定的磁盘地址中,如存储器数据351a、351b那样,各磁道的数据可全部再生。
这样,既可以再生非跟踪的A磁道数据也可以再生B磁道的数据。
如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11即使不加入磁头的跟踪伺服机构也能够以较小的磁道间距进行记录再生,故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大容量的存储器。特别是用光面的地址,由于进行横臂控制,因而既可以降低横臂传送的精度要求,也能够省略半径方向的线性传感器。应用于MDROM的场合,仅能用数KB-数十KB的字组单位进行重写,应用于不具有盘盒的CDROM时,仅能用数百B-数KB的字组单位进行重写。然而在将目标集中在家庭用多媒体上时,低成本大容量比高速存储性更重要,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和这个缺点相反,非跟踪伺服方式可望获得大于1位-2位的大容量。由于没有采用高价磁道伺服方式,故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大容量。这是由于非跟踪方式基本上仅以转动电机的轴承精度就能正确地跟踪。而且这个轴承精度以低成本就能实现。带盘盒使用MDROM时,记录波长能够在1μm以下,故能得到约2-5MB的记录容量。不带盘盒使用CDROM时,如在后面实施例12、13中所述的那样,由于在磁性层上设置了印刷层和保护层,故记录波长大于10μm。因此,以普通方式仅能得到数+KB的容量。但采用非跟踪方式,能够将记录容量从数+KB提高到约1MB。如上所述,实施例11直接利用现在的CD、CDROM、MD、MDROM的光存取机构,因此,可以低成本获得大容量。
(实施例12)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例12的记录再生装置。
实施例12的基本构成几乎和图87的框图相同。
本实施例12的记录再生装置的记录媒体采用在如前面实施例中说明的CDROM那种不用盘盒的ROM磁盘背面设置磁记录层。由于记录再生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动作已经进行了说明,故省略,只对记录媒体进行详细说明。
图101是记录媒体2的斜视图。从下向上依次为光透过层5、光记录层4、磁记录层3、印刷层43,在印刷区域44形成CD的标题等标记的印字45的区域上可以设置莫氏硬度为5以上的坚固的保护层。在如CD和CDROM那样不具有盘盒而具有单面光记录面的记录媒体中,能够在其反面几乎整个面上设置印刷区域44。LD和LDROM等具有双面光记录面的情况,如图102的记录媒体的斜视图所示,能在不给出再生带来影响的中心部的更狭小的区域设置印刷区域44。
本实施例说明使用CDROM作为记录媒体的情况。这里,叙述记录媒体的构成及制造方法。在图103的记录媒体的制造工序图中,首先设工序号为P,则P=1时,准备具有刻上槽46的光透过部分5的基板47。P=2,利用蒸镀及溅射等方法形成由铝等构成的光反射膜48。在P=3,直接涂敷Hc在1500奥斯特以上、为1750或2750奥斯特的高HC的钡铁氧体等磁性材料,或者和粘接层一起复制已经涂敷在基材薄膜上的东西,形成磁记录层3。本实施例的记录媒体不用盘盒保护。因此必需用高Hc磁性材料使记录数据不被磁铁等外部的强磁场破坏。在工业用途上,使用裸磁媒体时,通过使用1750奥斯特到2750奥斯的磁记录材料,在通常的条件下,数据不会破坏。这一点已被现场试验所证实。在家庭用途方面,从图121的家庭内各种制品磁场强度图可知,在家庭内通常仅存在1000-1200高斯的磁场。因此,将磁记录层3的磁性材料的Hc设定为大于1200奥斯特即可。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Hc大于1200奥斯特的材料。可以防止在日常生活中数据的破坏。为提高数据记录时的可靠性,若把钡铁氧体等磁性材料的Hc提高到2500奥斯特以上,则可靠性会进一步提高。钡铁氧体由于材料便宜,用成本低的涂敷工艺就能做成,再加上自然地随机取向,所以不需要随机数发生器工艺,因而适用于低成本大量生产不可缺少的CDROM型局部RAM磁盘。这时,可在圆盘上加工。重要的是,为在圆周方向上进行记录再生,若像磁卡和磁带那样沿一特定方向磁化时,则记录特性将变坏。为防止这种一定方向的磁化取向,在涂敷的磁性材料固化之前,用随机数发生器施加各个方向的外磁场,作成磁性膜。如前所述,使用钡铁氧体时可以省略随机化工序。但是,使用CD和CDROM时,如图101所示,为了使消费者能以目视识别媒体的内容,故必须按CD的标准把媒体的标题和内容作为标记印刷显示出来。还有,通过以彩色印刷照片等来美化外观,提高商品的价值也是重要的。磁性材料通常是茶色和黑色的暗色调,所以不能在上面直接印刷。在P=4时,消去磁记录层3的暗色,为使能进行彩色印刷,把反射白色等多色的印刷底层43用涂敷等方法作成数百nm到数μ。虽然从记录特性面到印刷底层的厚度越薄越好,但过薄则下面磁记录层的颜色就会透过来,所以印刷底层43的膜厚d2应达到某一厚度。为使光透不过来,需要大于半波长的厚度,所以,设可见光的最短波长λ=0.4μm,则厚度需要大于λ/2=0.2μm。因此,要求d2大于0.2μm。使用d2≥0.2μm印刷底层能起对磁性材料颜色的遮蔽效果。反之,在d2>10μm时,由于空间损耗会使磁记录特性大大变坏,故并不理想。因此,以d2≤10μm至少能够用于进行磁记录再生。通过使0.2<d2<10μm,能够兼得颜色的遮蔽特性和磁记录特性。根据实验已知,希望使用约1μm的厚度。若在印刷底层43上混合进磁记录材料,则可有效地减少空间损耗。
P=5,通过涂敷由染料构成的印刷油墨49,可以显示如图101那样的标记字符45。由于印刷在白色的印刷底层43上,所以,能够自由地进行彩色印刷。如图103的P=5那样,由于涂敷了染料的印刷油墨49,故油墨渗入印刷底层43中的深度为d3,印刷底层43的表面不会产生凹凸。所以在进行磁记录再生时,不仅磁头的接触良好,同时还可以防止磁头的移动使印字脱落。使用上述方法可以完成记录媒体。
P=3的磁记录层3和P=5的印刷油墨49,如图105的涂敷工序的整体斜视图所示那样用凹版涂敷工序制造。对这个制造过程说明如下。从涂敷料斗352复制在涂敷材料复制滚筒353上的钡铁氧体磁性材料被有选择地腐蚀,使凹版滚筒上的形状留在腐蚀过的部位355上。不需要的涂敷材料由刮刀356除去。做成CD形状的涂敷材料,像CD形状的涂敷部358那样被复制在用柔软的树脂部分361复盖着的软复制滚筒367上。该涂敷部分358被复制涂敷在CD等记录媒体2的表面。干燥前由随机磁场发生器362施加磁场作用,形成随机磁化的取向。软性复制滚筒367因其柔软故能正确地涂敷在坚固物体上。这样就完成了图103的P=3、P=4、P=6的涂敷工艺。而P=5的印刷工序由于膜薄,也可以用胶版印刷。还有,如图103的P=6所示,通过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厚度为d4的莫氏硬度在5以上的硬透明材料构成的保护层能够防止印刷油墨脱落,同时还能保护磁记录层3,防止由外伤及磁头带来的磨损,所以具有提高数据可靠性的效果。
另外,如图106涂敷复制工序剖面图所示。在分散型薄膜359上按与图103中所说明的工序顺序相反的工序P=6,5,4,3涂敷保护层50、印刷油墨49、印刷底层43和磁记录层3,并由随机磁场发生机362形成随机磁化的取向。使这个涂敷膜与基底4的槽46的侧面位置吻合,复制后用热压等方法加固,去除离散型薄膜359后,就完成了与图103的工序P=6所得构造相同的记录媒体。大量生产时由于复制方式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在CD那样可作几万片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是适用的。
另外,虽然图103印刷时用了染料,但是,也可以像图104的工序P=5那样使用颜料印刷油墨49。这时,虽然厚度为d3,但在P=6时,通过设置由包含d2>d3的润滑剂的透明材料构成的保护层50,既可减少表面的凹凸,同时,使用润滑剂还可以使磁头接触良好。通过使用颜料,能够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彩色印刷。这时,在P=5的工序后,通过增加热压消除表面的凹凸,就能够作为成品而使用。这时,由于省去了保护层50,故能削减1道工序。
下面,叙述磁屏蔽层的形成方法。记录媒体的磁记录层3一侧有磁头,光透过层一侧有光头,故来自光头传动装置的电磁噪声会直接漏泄到磁头上,使磁信号再生时的误码率增大。由图116的从光头到磁头的相对噪声量图可见,会发生将近50dB的噪声。作为对策,在记录媒体2中设置磁屏蔽,由此能够减少电磁噪声之影响。如图107的记录媒体制造工序图,在P=2,用喷镀等工艺设置坡莫合金等高μ、低Hc的高μ磁性层69,由此能够获得磁屏蔽的效果。在制造工序中,想用短时间形成低Hc磁性层69或想加厚时,可嵌入数μm~数十μm厚的坡莫合金箔。用电镀法也能加厚。通过加厚,磁屏蔽效果更为提高。还有,在图103P=2中,用铝作成光反射层48而用喷镀使坡莫合金成膜,由此,能够使一块膜兼有光反射和磁屏蔽的作用。要加厚坡莫合金时,可以用电镀法低成本地完成。由此,可以获得反射屏蔽膜工序减半的显著效果。另外,在复制工序中,把图108的记录媒体复制工序加在图106的工序上,通过嵌入作成粘接层60a和数μm-数十μm的坡莫合金箔等高μ磁性层69,就能用复制工序作成磁屏蔽效果的记录媒体。
如上所说明的,能够作成如图101所示的包含具有印刷面的磁记录层和光记录层的记录媒体。所以,在设置与满足CD规格的先有技术的CD同样标记的同时,可以获得附加磁记录面。在图121的家庭内制品的磁场强度图中,如前述那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磁铁主要是价格便宜的铁氧体磁铁。而且绝大部分磁铁不直接暴露。即使暴露,在其附近也仅发生约1000奥斯特的磁场。偶尔在生活中也使用像磁链那样的稀土类磁铁,但由于体积很小,故使钡铁氧体磁记录材料磁化的可能性很低。为此,通过使用钡铁氧体等的Hc达到1200奥斯特材料,或考虑到余量,使用1500奥斯特以上的磁记录材料,就能够防止日常生活中的磁铁引起的磁记录层数据的破坏。进而,由于还能在高μ磁性材料上增加磁屏蔽层,所以能够大幅度降低来自磁再生时光头的电磁噪声。而且,由于以上的制造法基本上是凹版涂敷工序等低成本的工艺和使用廉价材料,故不提高以低成本为特征的CD和CDROM等局部RAM磁盘的成本,就能获得RAM功能和印刷面。
(实施例13)
以下,参照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3的记录再生装置。其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1中所说明的图87的框图相似。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采用适于该记录媒体的磁头和采取了预防来自光头的磁场所引起的混入噪声。而该记录媒体如实施例12中所说明的那样,在使用Hc比通常的磁盘高的磁性材料的同时,在磁记录层的上层部分设置了厚度1μm以上的非磁性保护层。
首先叙述磁头的构成。图110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整体框图中把图87的框图的磁头分为2部分,把写入用磁头8a和读出用磁头8b两个磁头合为一体,另外,增加了一个消噪声磁头8s。于是,由于在记录的同时能够进行再生,故能够同时检查误码率。其它动作与图87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
这里,用图111的磁头横剖面图说明作为本实施例特征的磁头8a和8b。
记录媒体2两侧相对设置光头6和磁头8a、8b。光头6存取记录媒体2上光记录层4所需的特定的光道。其结果,和光头6连动地移动的磁头8a、8b在磁记录层3上、光道背面的磁道上移动,磁记录由写入用磁头8a进行,再生由磁头8b进行。图113是从上方观察这些磁道所得到的图,说明这个记录再生状态。磁头8a具有写入用磁道宽度La、间隙长Lgap的磁头间隙70a,故La宽度的磁头67a能够在磁记录层3上记录。磁头8读取的磁道上有用毛毡等柔软材料做成的圆板状磁盘清扫部分376,用于去除磁盘的灰尘、污物,可以降低再生时的误码率。在图111的离开状态下,磁头8以及用弹簧与磁盘清扫部分的连接部380连接的磁盘清扫部分376都不和记录媒体2接触。磁头8落下时,如图的接触-A所示,磁盘清扫部分376首先落在记录媒体2上。由于由弹簧构成的磁盘清扫部分的连接部380的作用,磁头8不和记录媒体接触。所以,在接触-B状态,磁头8用两步在记录媒体2上软着陆,故在记录媒体2的转动中即使磁头8升降,也能够防止对磁头8和记录媒体2和损伤。进而,如图113的俯视图所示,由于清扫了在磁头8运行前方的磁道67a,故还能够降低进行磁记录再生时的误码率。由于还设置了和磁头升降部分21连动的磁头清扫部分377,所以,在装入磁盘的情况下,磁头8升降时,至少有一次用磁头清扫部分377清扫了磁头8的接触部分。这时,磁盘清扫部分376的圆板转动若干角度,成为新的面,以新的面在下一次磁盘装入时进行清扫。其次,磁头8a的再生用磁头间隙70b宽度仅为Lb,故上述磁道67a中只有再生用磁道67b宽度部分被再生。对于实施例13的情况,磁头8a的磁头间隙长Lgap是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实施例12中所说明了的记录媒体,如在图103中所说明的,在磁记录层3和磁头8a、8b之间存在着印刷底层43、印刷层49和保护层50,各层厚度分别是d2,d3,d4。因此,至少总是存在d=d2+d3+d4的空间。设记录波长为λ,
S=54.6(d/λ)(dB)……    (1)
另外,磁头间隙Lgap和λ之间有
λ=3×Lgap……    (2)
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最好遮光面到印刷底层43的厚度大于1μm。还有,印刷层49和保护层50之和应为1μm。因此,d应为2μm。即,
d≥2μm……    (3)
从以上3个条件可以得到:
S=54.6×2/3Lgap(dB)……    (4)
这些关系能够用图112的磁头间隙和空间损耗的关系图表示。单独的空间损失至少抑制在10dB以下,否则不能得到足够的记录再生特性。因而从图112可知,至少要求把Lgap设定在5μm以上。使硬盘和软盘等记录数据用的磁盘转动而进行记录再生的记录再生装置的磁头具有滑块,同时磁头间隙一般在0.5μm以下。使用这种先有技术磁盘用的磁头,记录再生本发明的记录媒体时,由于存在保护层及印刷层,不能得到充分的记录再生输出。然而在实施例13中,如图111的磁头8a所示,在具有滑块41的同时,至少使记录头8a的磁头间隙大于5μm,故如图112所示,空间损失小于10dB。所以,在记录再生时就能得到充分的记录再生输出。
在实施例13中,能够在媒体表面进行全彩色等级的印刷,如图101,能够采用和现有技术的CD、CDROM完全相同外观的记录媒体。从而,即使采用具有本发明磁记录层的CD,也不会由于外观上的差异而招致消费者的混乱,具有不损坏CD规格基本性能的效果。特别是在磁记录层使用Hc高、成本低的材料时,由于使用了不需要随机取向工序的钡铁氧体,故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磁场,在最坏的条件下也不会破坏磁数据,同时,具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如以上那样,由于能够进行与现有的CD完全相同的操作,故具有和CD完全互换性的效果。
接下来叙述抑制由光头对磁头产生的磁场噪声的对策。由于来自光头传动装置18的电磁噪声,噪声混入了再生用磁头8b,故使误码率增大。
作为第1种方法,如图114所示,通过使用具有在实施例12中已说明的磁屏蔽层的记录媒体2,就能够防止由于来自光头6传动装置的电磁噪声混入磁头8而引起误码率增大。这时,当光头到达盘的边沿时,由于磁盘外侧没有磁屏蔽层,故来自光头传动装置的电磁噪声就到达了磁头8。于是,如图110所示,在记录再生装置用盘的周围部分设置磁屏蔽层360,以遮断盘外侧的电磁噪声。另一种方法,如图111所示,使用坡莫合金及铁等高μ的磁屏蔽360把光头传动装置18包围起来,留出透镜用开口部362。这样可以减少由光头传动装置发出的混入到磁头8b中的电磁噪声,从而,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入电磁噪声。
图116的磁头与光头的间隔和混入噪声的关系图是这样测定的:把试制出的记录再生装置的光头部分固定住,在对光记录部分进行焦点控制的状态下,使磁头部分的位置在与记录媒体相对的平面上移动,测量由光头混入到磁头8的电磁噪声的相对电平。
第2种方法是检测这个噪声,并与再生信号进行反相相加,以减少噪声成分,如图111的磁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所示,设置了消噪声用磁头8s和磁传感器等噪声检测部件,在消除噪声部分378,以一定的加法比A与磁头8b的再生信号进行反相相加,可使噪声成分消除。通过把这个加法比A取最佳值,就能够消除噪声。这个最佳加法比A能够通过在无磁记录信号时使磁头在磁道上移动,使再生信号为最小而改变加法比来求得。用这个方法能够校正A。这个校正作业在混入噪声大的阶段进行。这时,在图110中,再生时由于没有使用记录头8a,把8a作为混入噪声检测部分使用,把记录头8a的信号输入到噪声消除部分378中,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时,还能省略消噪声用磁头8s。
以上叙述了设置消噪声磁头8s时的构成。图129是消噪声用磁头的结构图,如图129(a)的侧面图所示,消噪声磁头8s通过结合部分8t安装在磁头8a、8b上。图129(c)为俯视图。图129(b)示出从磁道移动方向看去的侧面图。接触记录媒体2时,产生高度为d0的空间损失。根据本实施例的(1)式,在λ=200μm时,若也取d0为200μm,则来自磁记录层的再生信号为-60dB,几乎不能再生。另一方面,如图116所示,即使在磁头上方提高0.2μm,混入的噪声电平也在-1dB以内,几乎不降低。这时,如取λ=200μm,则能空出λ/5,即40μm以上的空间,由此,消噪声磁头8s和再生磁头8b之间的间隔Ls能够防止来自再生磁头对原信号的噪声混入。这样,就能取得几乎能够完全抑制来自光头驱动部分的混入再生用磁头的电磁噪声的巨大效果。又,如图130的磁传感器的构成图所示,若把霍尔元件及MR元件等磁传感器381设在磁头8附近的滑块41上来代替消噪声磁头8s,也能够检测出光头6的驱动磁噪声。通过把这个信号再与磁再生信号反相求和,能够大幅度减少混入噪声。这时,与磁头检测方式相比,具有能够小型化的效果。
图172-175示出比图129更具体的结构,图172(a)示出了使用由记录用磁头8a和再生用磁头8b共用1个间隙的磁头的例子。
如图175(a)、(b)所示,在并列大小完全相同的磁头时,虽然体积增大,但效果最好。
图175(a)、(b)示出了缩小消噪声用磁头8s的宽度使其小型化的例子。
图172(a)、(b)示出了使用宽度一致的消噪声磁头8s的例子。特别是图172(c),在滑块41上设置了沟41a,兼用作宽为d0的间隙,与磁头8a相比,滑块41的空气接触面变大,而磁头8a的空气压力变小。由此,磁头和媒体接触得更好。这时,l2>l1
图173由于没有图171的消噪声磁头8s的磁头间隙,即使与磁面接触也不读记录信号,所以,只能感应噪声。
图176-178是把线圈499作为消噪声磁头而使用的。
图176(a)在磁头8的槽上配置两个线圈499a、499b。能够检测如图175(b)那样的噪声磁通85。
图177(a)平行于磁头间隙配置了线圈499a、499b,由于能够检测磁头磁场方向的噪声,故效果好。
图177(b)显示了消噪声的框图,分别由放大器500a、500c放大499a、499b信号,在放大器500b中混合后,输入到图134的消噪声部分378的噪声输入部分。
图178(a)用平行于间隙的线圈499a、499b和垂直的499c、499d4个线圈,可以提高噪声检测能力。
如图178(b)的框图所示,通过调节、混合水平线圈499a、499b的输出和垂直线圈499c、499d的输出,能在消噪声器上得到最佳噪声检测信号。
图179的频谱分布图示出了实际安装消噪声磁头测定光传感器的电磁噪声之结果。从图可知,在数KHz处发生的噪声和应用波长为100μm的本发明的再生频率段重合,难于进行再生。然而,采用消噪声磁头就能够在这个区域减轻约35dB的噪声(如图所示)。为此,可以大幅度改善再生时的误码率。
作为第3种方法,从图116可知,若设立10mm的间隔,可以降低15dB噪声。因此,通过使光头和磁头间隔大于10mm,可以大幅度降低噪声。对于这种分离的情况,重要的是保持光头和磁头间位置关系的精度。下面,具体地叙述实现这一点的结构。
如图117所示,由同一个横臂传动装置23的转动带动横臂齿轮367a、367b、367c转动,可使横臂轴363a、363b沿同一方向转动。由于装入了方向相反的螺钉,故光头6在图面上按箭头51a所示向左移动,磁头在图上箭头51b方向向右移动。而且,各磁头首先被调整为相当于位置基准点364a和364b的结果位置,光头6在基准光道65a上移动,磁头8在基准磁道67a上移动。这样,由于进行了二者位置初始值的设定,所以,能够保持移动中二者位置关系的精度。至少在新记录媒体2装入或电源接通时进行一次这样的位置设定,便可使二者移动相同的距离。因而,在光头6存取特定的光道65时,磁头8就正确地存取与这个光道65位于同一半径上的特定的磁道67。然后,在移动光头6时,磁头8也只移动相同的量,故如图118的横臂俯视图所示,总是正确地存取位于同一半径上的光道67b和磁道65b。最外周部分,两个记录头在半径L2的圆周上的纹道上移动。最内周部分,两个记录头在半径为L1的圆周上的纹道上移动。这时,光头6和磁头8的间隔为2L1,而若取这个间隔为10mm以上,则由光头混入磁头的噪声就减小了。对于CD的情况,由于L1=23mm,故二者的间隔为2L1=46mm,从图116可知,混入的噪声小于10dB,几乎没有影响。如从图117所见到的,由于有磁头8,故在装入记录媒体2时,不能直接装入。因此用图1所示的磁头升降部分21,把磁头8和横臂高高抬起以装入记录媒体。这时,上述两个记录头的位置关系会错乱。这时,可用磁头清扫部分377把磁头8接触面清扫干净,然后,把磁头8送到所定的位置。把磁头8和横臂返回原来位置时,光头6和磁头8的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发生偏移。从而,即使使磁头8与光头6连动地移动,也不能正确地存取半径和光道65的特定磁道67。如上述,至少在记录媒体装入时进行1次位置设定作业,便可用简单的结构使磁头8存取所希望的磁道67,大大提高位置精度。可以说这是实现要求低成本的民用机器方面的重要功能。
其它的结构,如图120其它的横臂部分的横剖面图所示,通过使用板簧等柔软的横臂连接部分366和导引它的连结导轮375连接光头6和磁头8,可以使它们沿箭头51方向连动地移动。能获得和图117所说明的横臂一样,连动地移动两记录头的效果。使用这种方式时,由于横臂连接部分366柔软,故能够容易地把磁头8向箭头51a的方向升高。这样,在装放记录媒体2时,可以用磁头升降部分很容易地升高磁头8。
还有,把图117的结构按图126的横臂横剖面图所示进行配置,可以始终把光头6和磁头8的间隔取为L0。这时,光头6和磁头8如箭头51a、51b所示沿同一方向移动。这时,由于取了最大的磁头8和光头6的间隔,可以减少由光头混入磁头的噪声。对于CD的情况,没有很大的效果,但对MD磁盘那样半径小的情况,用图117所说明的方式,在光头6和磁头8间隔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减少混入的噪声。
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如图117,说明了磁头和光头配置在相对于盘中心为180°的角度上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按45°、60°、90°及120°的关系配置。这时,当两记录头最接近时,即使不满足两者间离开10mm以上的条件,也可以减少混入的噪声。
通过采用以上3种减少混入噪声对策之一的措施或组合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降低噪声。
还有,在光头6的磁屏蔽具有充分效果时,如图119所示,能够使光头6和磁头8沿上下方向相对地配置。这时,通过设立位置基准器364a、364b,可以提高两记录头的位置重合精度。这种相对配置方式,由于相对盘中心对称地将全部部件配置在一侧故能小型化。
下面叙述记录格式化。由于数据用光盘为CAV(固定转速),故即使变光头的半径,转速仍然相同。然而,应用于CDROM时,盘的转动为CLV,所以,转速也随纹道半径的变化而不同,但线速度恒定。这时,不能使用一般的软盘及硬盘那样的记录格式化。本发明为提供高应用于CDROM的记录容量,如图122的记录格式化图的记录格式370a、370b、370c、370d、370e所示,把各纹道的容量设定为越往外圆周越大。在数据的起始端设置同步部分369和纹道号部分371,并且设立磁道容量各异的数据部分372,在最后设立误码检查CRC部分373和无信号间隙部分374,即使线速度不同。记录时也不会错误地消除下一个最前部的同步部分369b。根据这样的构成,与像软盘那样的各磁道取相同容量相比,CD的记录容量约为1.5倍。另外,由于磁头直接使用根据CD光头信号控制CLV的电机转动,进行记录再生,所以,能省略磁记录专用电机控制电路。
其次,说明磁盘上的物理格式化。物理格式化有“标准模式”和“可变道距模式”两种类型。如图123的记录媒体上标准模式时的物理格式化图所示,各光道65a、65b、65c、65d的反面配置了磁道67a、67b、67c、67d,在标准模式中,以等间隔磁道间距TP0配置磁道。
本发明还采用“可变角度”方式。如图117和图119所示,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光头6和磁头8的相对角度有0°、180°、45°、90°等种种角度。通常在现有技术的转动磁盘型记录再生装置中,数据同步部分369即Index  455配置在磁盘上从中心看,位于一定的角度上。然而,本发明的可变角度方式的Index情况,如图123所示,通过把CD的光记录部分特定的MFS的光字组作为Index来定义位于数据开始地点的同步部分369,能够沿圆周方向以17.3mm的间距任意地选择。还有,这时,如图214所示,若记录下各纹道Index的光帧的MSF信息,则在跟踪的同时,能够得到Index信息。把MSF的下一个同步信号作为Index使用,则如图213所示,能够开始以170.8μm的精度记录。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3所示,根据Index,能够正确地从同步369开始磁记录,但不一定能够正确地终止。若不正确地终止,就会由最末尾的记录信号,重写入同步部分369中。为避免这一点,最好求解一个周期的光脉冲数。为此,首先从Index的光记录部分开始转动。并且在途中,使光波从1个光道返回到原来的光道。于是再次再生到Index的光地址。若记录下这个期间的光脉冲数,就能正确地转动1次。若把这样测定的数据记录在图214的磁道-光道对应表的磁记录部分,即磁道0和磁道1中,就没有必要再次测定脉冲数。
这样,由于知道了一周的MSF字组数和物理帧数,则如前述,由于以一帧(即173μm)的高精度终止记录,因而在能防止同步部分369被破坏的同时,还能使Gap374为最小,故可提高记录容量。
这时,为获得同步,需要迅速取得子代码数据。在图211中,光再生信号进行EFM解码后,由子代码同步检出部分456取得特定的MSF子代码。下面,用图215进行详细说明,将从子代码同步检出部分456取得子代码的Index检出部分457与特定磁道的光地址的子代码相比较,若一致,则从Index地址的下一个字组的同步信号开始记录从数据缓冲器96输出的数据。这时,由于使用了能以最快速度取得的子代码信息,因而可以减少延迟时间,准确地伸出头。
另外,有时成为Index的光地址的数据有可能被破坏。这时,将不能进行磁道的磁记录。为避免这一点,如图214所示,定义该光地址的下一个没有误差的光地址,通常把该光地址MSF信息记录在磁记录部分的磁道表上,能够再次使用该磁道。
这样,便可省略磁盘绝对角度检测装置和检测电路。还有,由于能够从任意的转动角开始记录磁记录的最前部,所以,对于CD的情况,在读取了成为Index的子代码等光记录部分的特定光地址后,能够立即开始数据记录。因而,再生时,读取那一纹道的光地址信息后立即能够开始再生磁数据最前部的同步部分,所以,记录和再生磁数据时的转动等待时间中无效时间全都没有了,可以加快实际数据的存取时间。这种方式特别在使用同一类型的记录再生装置时效果更大。
其次,对“可变磁道间隔模式”进行说明。如游戏机那样装入一般的ROM盘,开始执行程序时,先读入TOC的纹道,然后读记录了程序的特定纹道,和记录了数据的特定纹道。开始执行时的顺序每次都是相同的。例如使用CAV光盘时,假设如图124所示,存取第1道65b、第1004道65c、第2504道65d和第3604道65e这些决定了的纹道。应用本发明的混合盘时,如果开始时必要的磁信息位于上述开始时存取的光道反面的磁道以外的区域,装置将进行光道存取之外的多余磁道的存取。这样,就使初始的开始迟缓。另外,若用“标准模式”的等间隔道距的话,则在上述光道反面,到磁道的中心的概率较低。为此,必须存取与光道不同的其它磁道,这时,开始速度也缓慢。本发明的“可变道距模式”的特点是:定义位于,例如,必须在上述开始时刻读入的4个光道65b、65c、65d、65e的反面的磁道67b、67c、67d、67e。把由该磁道号及与各磁道号对应的Index构成的光记录部分的地址信息和使用CD时的子代码信息记录在光记录部分的TOC部分或磁记录部分的TOC部分。其次,如果以记录在其磁道上开始时应该读入的数据,例如上次游戏终止时获得的项数、进行项目、得分、人名等来进行设定,则在开始时,即使不特别地在和光道存取的同时开始存取记录了所需信息的磁道,也由于开始时自动地存取并读入了那些磁数据,故可以不浪费时间,开始时间格外快。这时,如图124所示,各纹道间的道距为TP1、TP2、TP3、TP4,取随机值。为此,虽然减少了若干记录容量,但有开始速度优先的用途。
这个“可变间距模式”和“可变角度模式”在音乐方面,特别在卡拉OK方面是有效的。把本发明用于卡拉OK时,能够对不同乐曲记录保存各人易唱的音调高度、曲子的节拍、回声量、DSP的各参数等个人的环境设定参数。于是,只要设定1次,把卡拉OKCD插入卡拉OK机时,就能自动地以符合各人的音调、节拍、回声等条件再生乐曲。故可以在符合自己能力、爱好的条件下进行卡拉OK娱乐。这时,定义各乐曲题目的光道65b、65c、65d、65e部分反面的磁道,在磁道67b、67c、67d、67e上预先记录有关该乐曲的个人的卡拉OK数据。于是,当选定了光道65c的卡拉OK乐曲时,使在其背面的磁道67c上记录着不同人的卡拉OK设定数据,在开始再生特定的乐曲时,转动1次盘的期间,便设定乐曲的音调、节拍、回声,并输出乐曲。这样,在音乐用途中,可变间距模式也可以迅速存取光数据和磁数据。这在一般的音乐用途中,可用于不同曲目的DSP音响场合等环境的设定。
把本发明用于CDROM时,把HC设定为1750奥斯特,就能够得到32KB左右的RAM容量。CDROM的光记录面的ROM容量为540MB,故有近10倍的容量差。实际的CDROM制品完全使用540MB的情况很少,在最少的情况下也有数十MB的空容量。在本发明中,利用这些ROM的空区域把为数据压缩扩张用的压缩扩张程序和为压缩用的各种参照表记录在ROM中,对记录在RAM区中的数据进行压缩。用图125说明这个方法。对游戏机的情况,例如在光记录部分4中预先记录了认为是游戏等的程序过程中必需的、与游戏内容相关性强的信息,例如地各参照表368a和人名参照表368b等用于压缩的参照表。由于ROM的空区域容量较大,故能够准备出人名、地名等单词和数字串中使用频率高的信息和各种参照表。例如把“Washington”这个单词记录在RAM区域即磁记录层3中时,直接进行记录就要消费80比特的面积。然而,本发明的情况,参照压缩用参照表368a可知,“Washington”被定义为“10”的2进制代码。这时,80比特的数据,被压缩为“10”的2比特数据。通过把该压缩数据记录到磁记录层3上,仅用1/40的容量就能够记录。众所周知,若使用一般的无损失的压缩法,则只能够压缩2-3倍。然而,通过使用该压缩法,若限定用途,则可能进行10倍以上的数据压缩。例如,前面所述的本发明的32KB的CDROM的磁记录容量实质上等价于320KB磁记录容量的磁盘。如上所述,用本发明的混合盘时,使用光记录部分的ROM区域虽然物理ROM容量减少,但由于压缩而能够显著增大实质的逻辑RAM记录容量。图125中,把压缩扩张程序记录在光记录部的ROM部中,因而没有减少RAM区域的实际容量。在磁记录部分的RAM区有充分储备量时,也可以把压缩扩张程序记录在磁记录部分。通过应用Hulfman的最佳符号法和Ziv-Lempel的数据压缩法,能够具体实现。预先作成Zi-Lempel方式时的参照表和Hash函数,通过将其记录在光记录部分,能够减少磁记录部分的记录数据。
这里,用全作业的流程图127和图128,具体说明全部动作的一个例子。
首先,在步骤410,在升起磁头的状态下装入盘,在步骤411把磁头返回原定位置。在步骤412,把光头移动到TOC道,在步骤413读出TOC的光数据。通过使用图213CD数据图的子代码Q1-Q4比特的控制比特来实现第1种方法。若定义Q3=1时,为磁记录层,则能够识别磁性层。而且,光道反面的磁层数据磁道,例如,图213中Q1,Q2,Q3,Q4=0000、1000、0001、1001、0100已经被使用。于是,若把Q1,Q2,Q3,Q4=0,1,1,0定义为磁数据道,则在TOC中能够记录磁道的格式化信息。具体地,如图214所示,记录了成为各磁道记录再生开始点的,成为Index的光记录部分中CD的物理位置。例如,对于第1磁道,若光头存取MSF(即3分15秒55帧的字组),则磁头存取第1磁道。如图213所示,因显示记录开始位置的Index仅是MSF的信息,故可得到17.3mm的精度。为进一步提高精度,只要设定特定MSF的特定帧,就可以从176μm的精度得到Index信号。从而,以特定的MSF字组的下一个字组的同步信号制作Index,若开始记录,可以176μm的精度开始记录再生。这时,如在图123中所说明的,Index由于CLV而不聚集在一定的角度上,故各磁道的Index不同。然而,在实际的记录再生中没有障碍。这样,通过使用MSF信息,能够得到Index,因而没有必要特别地设置Index,所以,结构简单。在这些数据中加入了光盘上是否有磁记录部分的标志、对应于省略了磁数据的各磁道位置的CD子代码号等地址信息以及有无可变间距模式的标志。在步骤414中,确认有无磁记录层的标志。如有,则转向步骤418,若无,则在步骤415中读取显示有无位于磁记录面等上的磁记录层的光学标记。在步骤416中,若没有光学标记,则跳到框8的步骤417,不进行与该磁盘有关的磁记录再生等。在步骤418中进入磁记录再生模式,进入磁道初始设定步骤402。在步骤419把磁头降到记录媒体上,在步骤420读出TOC的磁数据后,在步骤421中为防止磨损而升起磁头。在步骤422中检查显示磁数据错误状态的误差标志,在步骤423a中,如果有标志则转向框5。在框5的磁盘表面清扫指示框427内,在步骤427a退出光盘,在步骤427b中,把“请清扫光盘”的显示输出到显示部分,在步骤427c中停止。步骤424检查被记录在光记录面一侧的各磁道的光地址对应表的省略值是否合适。若为否,则在步骤426中根据TOC磁道的磁数据信息,更新一部分磁道-光地址对应表的内容,保存在本机的内存中。若为是,则进入到框1的再生框403。
在步骤428中,如果没有读出磁道的指令,则转向框2,否则转向步骤429。如果不是可变间距模式则转向框2,是,则在步骤430中取光道群号n为0。在步骤431中把n加1;在步骤432,若n为最终值则跳到步骤438;若未达到最终值,则在步骤433中存取第n个光道群的最前部的光道。在步骤434中,如果可以用省略的磁道,则在步骤436中直接把磁头放在媒体上,在步骤437读入磁数据,存储到内存中,返回步骤431。另一方面,如果对应于磁头的光地址不能用省略值,则在步骤435中存取省略值以外的光地址。在步骤436、437中读出磁数据返回步骤431。在步骤431中,n增加1。在步骤432中,若n达到最终值,则在步骤438中结束读出光数据和读出磁数据,故若是游戏机时,则游戏程序起动,根据在磁记录部分所记录的数据,再现上次终止时的游戏场面。在步骤439中,升起磁头,转向框3的内部“存储器重写”框405。
返回到429。在不是可变磁道间距的情况下,跳到框2的标准磁道间距模式405。在步骤440中,若不是标准磁道间距模式则跳到框3。若是,则在步骤441中,接受第n个磁道的存取指令,在步骤442中,等待对应于微机10内存中的第n个磁道的光地址,在步骤443中,存取这个光地址后立即在步骤444中读入磁数据,在步骤445中存入内存,跳到框3。在框3的重写步骤405中,在步骤440检查有无重写指令,若没有则跳到步骤455;若有则在步骤447中检查是否为最终存储指令,若是,则转向框5,若不是,则转向步骤448。在步骤448中,检查想重写的磁数据是否在本机的内存中,若是,则跳向步骤454,不进行磁记录仅进行内存的重写。若不是,则在步骤449中观察磁道-光地址对应表,存取特定的光道。在步骤450中降下磁头;在步骤451、452、453中读出磁数据,存入内存,升起磁头。在步骤454把移到内存中的信息重写,转向框4。
在框4的最终存储框406中,首先在步骤455中检查有没有最终存储指令,若没有,则在步骤408中,作业一结束就转向框6,若作业未结束,则跳到框1返回。步骤455若为有,则在步骤456中检查在内存的磁数据中是否有被更新的数据,仅抽取出更新的部分。在步骤457中,若没有更新则转向步骤458,若有更新则在步骤459中存取该磁道对应的光地址。在步骤460、470、471中,降下磁头,检测光地址后立即记录磁数据,进行记录数据的检查。在步骤472中误差率大时,跳到框7的磁头清扫框408,在步骤481、482升起磁头,用清扫部分清扫磁头;在步骤483再次记录,检查误差率。若OK,则转向框1;若不合格,则跳到框5的磁盘清扫指示框。
返回到步骤472,若误差率小,则在步骤473中,检查记录是否结束。若没有,则返回步骤407;若结束,则在步骤474升起磁头。若在步骤475全部作业结束,则进入到框6的终止框,若没有终止,则返回框1。
在框6的终止步骤407中,在步骤476升起磁头,在步骤477用磁头清扫部分清扫磁头后,在步骤478中若有EJECT指令,则在步骤479中退出盘。若没有必要EJECT,则在步骤480停止。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记录再生装置按以上的流程动作。
即使把带宽与磁头再生信号的频率分布同样的带通滤波器装入传动装置18的驱动电路中,也降低混合噪声。另外,存取磁道后,断开光头6传动装置的驱动电流而用磁头8再生,通过在再生终止的同时开始驱动传动装置也减少电磁噪声。
在先有技术的CD的反面,由丝网印刷等工艺涂敷了较厚的印刷油墨,故大多有数址μm的凹凸。使磁头8和这样的CD接触则有使凹凸部的印刷油墨脱落而致伤的可能性。如图115记录媒体插入时的横剖面的接触状态图所示,插入有磁屏蔽层69的记录媒体2时,与如断开状态图所示的插入没有磁屏蔽层69的记录媒体2时相比,来自光头6传动装置的电磁噪声显著减少。这个噪声由磁头再生电路30输出,能够容易地检测。即,不使磁头8接触磁记录层3也能够辨别本发明的记录媒体和现有技术的CD等的记录媒体。而且通过仅在插入具有本发明的磁记录层的记录媒体时,使磁头8接触记录面,不使磁头接触CD和LD等没有磁记录层的记录媒体的反面,故能够防止由磁头损坏背面印刷物和光记录面。作为其它的方法,在图111中,预先在CD的光记录部分的TOC部分及其近旁的光道部分上记录上显示存在媒体磁记录层的识别符号。首先使磁头8不接触媒体而读光TOC,只在检测出这个磁层的识别符号时才把磁头8降在媒体表面上。用这种方法,在插入现有技术的CD时,磁头8不接触媒体的光记录面和印刷面的任何一方,故能防止损伤现有技术的CD。在光盘的印字面上加上特定的光标记,使得仅在有标记时判断出有磁记录层亦可。
(实施例14)
现根据附图说明实施例14。图13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4的记录再生装置的框图。
本实施例中,根据记录媒体2中光记录面的光记录再生信号中的光时钟信号,进行调制或解调,由此进行磁记录部分3的记录或再生。基本动作和图110相同,故省略详细的整体动作的说明。
图134的光再生电路中的时钟再生电路38a根据光再生信号再生光时钟382。将该光时钟进行分频,在磁记录电路29中的时钟电路29a形成如图134和图135所示的磁时钟信号383,作为调制电路334调制时的时钟。图216详细说明了这个状态。光再生电路的时钟再生部分38a的光时钟是4.3MHz。在分频器457中把这个信号降低为15-34KHz的本发明的MFM调制器334的调制时钟信号,进行磁记录。如前所述开始先由Index检测部分457检测光地址。这时,根据光信号进行电机转动控制。如图218的时序图所示,按Index后的周期信号开始磁记录。
磁信号再生时,在磁再生电路30的时钟电路30a中再生磁时钟信号383,并成为解调部分30a解调时的时钟。用图217的框图,详细地说明磁再生时的动作。这时,在再生Index的光地址后,如图218(d)所示,断开光头6的传动装置的电源。当没有电磁噪声后,磁再生接通,根据磁记录信号进行数据解调和电机转动控制。来自磁头8的再生信号由波形整形部分466整形,由时钟再生部分467再生大致的再生时钟,送入模拟磁同步信号发生器462。在磁同步信号检测部分459中再生磁同步时钟信号,将其在MFM解调器30b中解调为数字信号、在误码校正部36校正误码后作为磁再生数据输出。因为把光再生信号按一定的分频比分频后的信号是磁再生信号,所以在从光再生信号转换为磁再生信号时,在磁同步信号检测部分459的PLL459a中直到从光转换为磁之前,把光再生时钟分频后的信号作为参考信息送出,故把引入的中心频率设定在其近旁。从而,从光转换为磁时,在短间内由磁再生时钟PLL引入。通过分频光再生时钟作成磁记录时钟,并进行磁记录,由此在磁信号再生时把光头6离开也能在短时间内从光再生时钟信号转换为磁再生时钟信号。光头6和磁头8被固定在相同圆周上,或者即使固定在不同圆周上,也能以一定的分频比很好地运行,然而,当未固定在不同圆周上运行时,最好求出半径rm和rD,计算出分频比,进行修正。
其次,叙述转动控制方法。用图217的电机转动控制部分26的最短/最长脉冲检测部分460和模拟光同步信号发生器461产生大致的光同步信号。由电机控制部分26a把电机17的转速作为大致规定的转速而送出,使电机17按该转速转动,进行光再生时的转动控制。这时转换开关465处在位置B。光同步信号检测器463同步时向转换开关465送出转换指令,把开关从B切换到A。
其次,在图218的时序图中的t=t2时刻,中断光再生。转换为磁再生后,通过在波形整形部分466中检测磁再生信号MFM的周期T,能够得到本发明情况下的约15KHz或30KHz的磁同步信号。通过模拟磁同步信号发生器462在分频/倍增器464中把这个信号组合为光转动同步信号和时钟频率,送入转换开关465。在从光切换为磁后,转换开关465立即从A转换到C,进行粗略的转动控制。然后,在加入了磁同步周期信号检测部分459的PLL459a的同步信号时刻,转换开关从C切换到D,由磁同步信号进行准确的转动控制。这样,在图218的时序图的时刻t=t3,由于磁再生信号与再生时钟同步,故能够连续地解调磁数据。
在t=t4时,由于媒体表面的伤痕产生误码,并持续一定时间te时,在t=t5断开磁再生,接通光再生,在tR期间由光再生进行转动控制,使电机转动稳定。
一旦经过tR期间,在t=t7时,断开光再生,接通磁再生。由于误码已结束,故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光转向磁的转动控制,在t=t8时,由于再生了磁同步信号,故能可靠地再生数据5。这样,即使有因媒体损伤而引起的误码,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不会成为地名式的误码数据。这样在按时间转换光再生信号进行的转动控制和磁再生信号进行的转动控制的同时进行磁再生,可以完全不受来自光再生时光传感器的电磁噪声的影响,能够再生稳定的磁信号。把磁头8和光头6离开1cm以上配置时,用图217、218的方式也能够进行磁再生。这时,能同时进行光再生和磁再生。
如图135所示,记录媒体2的转动速度ω会由于颤动引起电机转动不均匀而发生很大变化。固定磁记录时钟时,记录媒体2上的磁记录信号的记录波长λ即使在同一磁道上,也会由于上述变动而有种种变化。如图135所示,用分频等方法从光再生时钟信号382产生出磁时钟信号383,以进行磁记录,由此,在记录媒体2上就能够记录准确的、具有较长周期的磁记录信号。所以,能以最短记录波长进行可靠地记录。另外,在1次转动中所记录的记录部分的1圈磁道中,由于能够正确地配置记录信号,故如图123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把为防止重复记录的导引Gap部分374设定为最小。
在磁信号再生时,如图132所示,通过分频光时钟信号,能够准确地再生解调时钟。为此,能够把再生时解调的判别窗口时间385的范围设定得很窄。由此可使数据分辨率上升,改善误码率。
还有,利用光记录再生时钟能够把记录容量增加2、3倍。在通常的2值记录中,如图132的数据1所示,1个符号仅能记录1个比特。然而如图132的再生2所示,利用光时钟信号382的正确时间Top能够加入磁记录信号384的时间宽度调制即PWM。通过把1个符号的波形进行调制,对于磁记录信号384a、384b、384c、384d的4个时间宽度,分割为00、01、10、11的4个值即2比特。于是,由于1个符号从机比特增为2比特,所以能够增加记录数据量。这时,若如信号384所示以均等的周期T0记录,则如图示,λ/2成为t3-t3=T0-dT,由于降到最短记录波长即最短记录周期Tmin以下而不能正常记录。于是,在磁记录信号384d时,以t=t3作为新起始点,使磁时钟仅偏移dT。于是,t4=t3的dT时间就成为判断Data00的判断窗口384,对于t5,t6,t7的脉冲,被解调为01,10,11,2比特数据。
这样,如果是NR2等2值记录,虽然只能记录1个符号为1比特的数据,但根据本发明却能够记录2比特。若把脉冲宽度调制的调制宽度分为8种,则1个符号为3比特,若分为16种,则1个符号为4比特,故可以获得约3倍和4倍的记录容量。这是对于光记录波长小于μm的情况,而本发明的磁记录波长由于空间损失多,故是从10μm到100μm,从而有数十倍到100倍的波长差。因此,使用光信号的时钟信号,可以以磁记录信号波长的从数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分辨率测定磁记录信号脉冲间隔。由此,通过将PWM和光信号时钟进行组合,对于2值记录容量,在上可以达到数十倍到100倍。实际上,由于磁记录的波形畸变的影响,可以得到数倍到数十倍的记录容量。
这样,以记录于CDROM上的正确的光记录时钟信号作为基准时钟信号,利用第一种方法,可以以一定的记录波长进行记录。另外,利用第2种方法,把光记录时钟信号作为基准信号进行PWM(脉宽调制),可使记录容量从数倍增加到数十倍。
其次,更详细地说明预先检测磁记录部分区域以防止磁头等破坏的方法。本发明的记录媒体2的磁记录部区域因用途而异。游戏机用CDROM和微机用CDROM要求大容量的记录容量,所以在记录媒体2的整个面上设定各磁道的记录区。另一方面,在音乐用CD中,需要记录的曲名、乐曲顺序等信息和防止复制的代码信息的信息量在数百B左右。这时,用1个磁道到数个磁道的记录区就足够了,所以除去磁道部分以外,CD剩余部分在印刷面一侧故可以使用凹版印刷等凹凸较多的印刷方式。另外,在光记录面的内周或外周也可以设立1个道的磁道。设置1个磁道时,如图84(a)、(b)所示、只设置升降电机21、升降电路22、磁记录再生部分9和磁头8,就可以在再生专用磁盘上附加记录材料,故结构简单,成本低。采用1个磁道方式时,内周记录容量减小。如图124的67f所示,通过仅在最外周的磁道67f的1个磁道上进行记录,用于CD时,用1个磁道也能以40μm的波长获得2KB的容量。这时,由于不需要磁道的存取机构,所以,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小型化。
这时,装入CD时,在用光头6读取图124的光道64a的TOC的同时,用TOC的时钟CLV驱动转动电机17。由于CD的TOC半径一定,故以低速转动。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磁记录再生。磁记录的Index信号和同步信号从光道65读出。这时,如图84所示,如果TOC部分或周围的光道65上送入了显示有关磁录层3的信息时,光记录框7检测这个信息,并驱动磁头升降电机,如图84(b)所示,使磁头8与磁记录层3接触进行记录信号的再生。
再生数据一旦存入记录再生装置1的存储部分34,就用这个数据进行更新,减少实际的磁记录再生次数,从而可以减轻磨损。
如图84所示,由于TOC的光道65a攻1个磁道时最外周在磁道67f同时进行记录再生,所以物理距离为3cm左右。由此,如图116所示,可把来自光头6的电磁噪声混入磁头8的部分减少34dB。因而可以大幅度减少混入的噪声。
采用1个磁道方式时,由于使用外周部分,所以磁记录层3可以设在光记录一侧的面上。这时,如图131内虚线所示的磁记录层3a和磁头8a升降电机21a所示的那样,用于盖子38a在上方的CD唱机时,由于磁头8a装在CD的下面故能实现小型化,同时,也可不设上盖,所以,结构简单。
另外,通过用凹版印刷等厚膜工艺在透明基板5一侧作成磁记录层3a,可以生成高达数十μm到数百μm的厚度(即高度)。由于这个高度,磁头只与磁记录层3a接触,接触不到透明基板5。所以,不会损伤透明基板5,从而,不会影响进行光记录再生。另外,由于设置了磁记录部,所以光记录部的容量就减小相应的量。还有,如图131左端所示,将磁头固定8a在离CD20.2mm的h0点,利用安装在上盖38a等上的升降部21b,把橡胶滚轮21d向箭头51方向压,可使CD弯曲,从而可使磁记录部3b和磁头8a接触。这时,由于施加了压力,所以,即使有灰尘也可提高磁记录特性。
这时,CD如图98的右下图所示,在透明基板5一侧的最外周部分通过用凹版印刷涂敷磁记录材料可得到磁道67f,实际上,通过在先有的CD印刷面凹印刷工序中对CD的反面进行印刷即可得到。
由于能使用现有的CD生产线,故不必花费设备投资。这时,如印刷部的凹版印刷那样,磁头与凹凸较多的印刷区和光记录面一侧的透明基板部分接触时,双方都会受到损伤。为避免这种损坏,如图131所示的磁记录装置剖面图那样,在记录媒体2的磁记录面一侧设置光学标记387。这个光学标记也可以设在反面。这个光学标记387是在表示磁记录区大小的圆周上所印刷的条型码等光学数据。利用设在磁头8一侧的光传感器386可以读取光学标记387的条型码等数据。通过将LED和光传感器组合的光检测部分386可以很容易地用先有的方法实现条型码数据的再生。这个光学标记387也可以设在CD的TOC部的内周上,但是通过设在比TOC部更靠内的内周部分,可以防止由磁头8引起的滑动损伤和污损。
如图131(b)和图145(a)所示,光学标记387的条型码中,记录着表示CD磁记录层半径方向区域(r=1m)的信息、磁记录材料的Hc值、用于复制码的密码信息和随CD而不同的盘ID号等信息。这样,事前通过读取光学标志387,便能识别,所以,能够防止磁头8接触记录层以外的记录媒体2。从而防止磁头破坏。
其次,叙述光学标记的其它构成。对于CD的情况,通常在TOC的内周不设光记录部分。在没有这个光记录部分的区域,如图131(a)所示,设有没有光记录层的透光部388。于是,通过透光部388可从光头6一侧看到光学标记的反面。通过在光学标记387的记录媒体一侧印刷条型码等光学标记,利用光头6就能读取这个光学标记387。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省略光传感器386。作为读取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把光传感器设在光头6一侧,这时,如图131,在上方盖的开闭式CD唱机中,可以把光传感器设在固定部一侧,这样配线可以简单。
另外,这个光学标记387的信息既可以用光头6读取其反射光又可以用光传感器读取其透射光。还有,通过把光传感器386兼作检测有无CD的现有技术的光传感器,还可减少部件数。另外,间断式地设置铝等的蒸镀光记录层,形成圆周式条形码,可以在制作光记录膜时形成光学标记。这时可以不需要另外的光学标记制造工序。另外,如图131(b)和图144(a)的CD制造工序图以及有图145(a)的CD俯视图所示,制造磁记录层3时,在磁性材料涂敷的第一次工序中,在凹版印刷材料399上涂敷两次磁记录区398、印字45和光学标记387,便可在一个工序中形成3个膜。CD的印刷面如图145(a)所示。特别是,由于将高Hc的材料做成黑色,所以可以提高标题印字45的对比度,利用凹版印刷,只要把先有的CD生产线中的印刷油墨改变为高Hc的磁性材料油墨,就可以作为本发明的记录媒体2,所以,成本几乎和现有的CD相同,且不必花费设备投资就能获得带有RAM的CD。
如图145(a)可从条型码387(a)读取数据“204312001”。通过用凹版印刷机399在每块磁盘上印刷不同的数据,便可在CD上印上IDNo.。利用这一点,通过在CD的光记录部或磁记录部分记录锁定键程序,则在装有复制保护器的CD防复制凹版印刷机399不能变更每一枚的印刷内容时,如图144(b)所示,在图144(a)中所说明了的工序中,利用圆周式条形码印刷机400印刷条形码387a,依情况不同可以印刷表示磁盘ID的数字387b。这时,可以使用普通的油墨,印刷面如图145(b)示。这时,使用者目视就能读取的条形码内容相同的磁盘IDNo.数字387b,则既可用光检测部分也可以通过使用者目视确认盘IDNo.。还有,如图144(a)的右侧的虚线所示,利用第2个印刷机399a,可以设立Hc值比4000奥斯特等磁记录部398更高的高Hc磁高录区401。这个区域虽然可以用一般的记录再生装置进行再生,但不能进行记录。因此,在工场预先记录下磁盘IDNo.和密码。于是,由于需要特别的工序,所以不法生产者极难复制。还有,如图146(a)所示,在光盘2上设空间部402a,放入铁粉等磁性粉402,在上部设置铁等具有Hc的磁性部分403。于是,未被磁化时,如图145(a),磁性粉402不会吸附到磁性部分403上,因此,不会出现字符。然而,通过用多通道磁头进行磁化,可以如图146(b)所示,吸附磁性粉402而出现字符。若记录图145(c)说明的OCR文字,则使用者就能根据箭头51a的方向识别这个OCR文字。另一方面,磁头8可以读出磁性部分403的IDNo.等磁记录信息。若采用这个方法,则在磁盘的工序中就没有必要逐枚改变ID进行印刷。在工场中,可以只按OCR形状在每一枚上进行IDNo.等数据的磁记录,因而可以使用以往的工序不需要新的设备投资。
如图98的右下图所示在透明基板5一侧的最外周设置磁记录层3,在工厂记录进防止非法拷贝的信号的方式,能使用现有技术的CDROM芯片,故芯片可以互换。还有,使用MD再生专用磁盘时,虽然光窗只在单面有窗口,但是通过在透明基板上设置磁记录层,则在单面光窗上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这里,叙述使用INDo.的防拷贝方式和不同软件的键解除方式。首先,假设已向CD输入逻辑上需要键的100个程序。使用者把IDNo.告诉软件公司,付给费用,公司便通知与IDNo.对应的键号。把第10个程序用的键号记录到CD的磁记录部分TOC等。于是,在下一次再生该CD第10个程序时,通过将记录在磁记录层上的输入允许使用键信息和记录在光标志部分的IDNo.输入允许使用的程序,只要是正确的键,就允许使用程序。对于现有技术的CD和CDROM,使用者必须每次都输入IDNo.和键,但是对本发明的情况,只要输入1次,则该程序就可以不用键进行输入而能使用。由于IDNo.不能重写,并且每个磁盘都不同,故即使将某个人用的磁盘的键信息输入到其他人的磁盘上,也不会解除键。因此,可以防止发生不支付CDROM软件用费就使用该软件使的情况。
其次,使用便携式CD唱机时,如图131所示,一般采用设置上下开闭的上盖389进行装卸CD的方式。在本发明中,在上盖389开闭时,磁头8和磁头横臂轴363b与上盖389连动而开闭。在上盖389处于“开”状态时,如图131所示,磁头8和上盖389同时从记录媒体2上离开,故容易装卸记录媒体2。上盖389处在“闭”状态时,上盖389被关闭,磁头8和磁头横臂轴363b靠近记录媒体2。依靠磁头传动装置22,仅在需要进行磁记录再生时才使磁头8和记录媒体2接触。
光头6用横臂传动装置23、横臂齿轮367b、横臂轴363b进行统调。这时,由横臂轴363沿箭头51的方向移动。这样,磁头8便和光头6连动。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所以,在关闭上盖389的时刻,如前所述,只要光头6和磁头8的位置吻合,磁头8便存取预先设定的光道反面一侧的指定磁道。
这样,通过和上盖连动地移动磁头8及磁头横臂,在上盖开闭方式的CD唱机中也能使用本发明,因而能使唱机整体小型化。
下面叙述用来装入本发明CDROM的盘盒。图133中示出了本发明光盘盒的斜视图。参照该图,对以往的CDROM用磁盘盒进行说明。为了从现有技术的CDROM用磁盘盒中取出CDROM等记录媒体2,具有以转盘轴39为中心沿箭头51c方向转动的盒盖397同时在图的背面有光记录面一侧的窗口,并具有光面用的光窗301。
本发明的盘盒,在盒盖390上追加了磁面用光窗391。光记录面的光窗392沿箭头方向51a打开时,光记录部分的窗也打开,同时由于连接部分392,磁面光窗391沿箭头51a方向滑动,记录媒体2的磁记录面一侧的窗打开。这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盘盒42。在装卸CD的同时,磁记录面一侧和光记录面一侧的窗都能开闭,因而能够同时进行本发明的光记录再生和磁记录再生。从而完全可以与现有技术的光记录再生用单面窗方式的CDROM盘盒进行互换。
(实施例15)
在前面的实施例1、2、3中,说明了在位于盘盒42中的记录媒体2的单面设立辅助磁记录层3的例子。实施例15示出了在盘2的盘盒42的外部设立磁记录层3的情况。图136示出实施例15的记录再生装置整体框图。图137a、b、c和图138a、b、c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5的磁盘盒插入、固定和出时的记录再生状态。还有图139a、b、c示出图137a、b、c的横剖面图。
图136示出整体框图。光记录再生部分和磁记录再生部的基本构成和原理,除了磁记录再生部分的噪声补偿外与图87的框图及图110的框图的构成相同,所以省略重复部分。
图136的记录再生装置1具有盘盒42的插入口394,图136示出了盘盒带按箭头51方向插入后的状态。
又,图137和图138是盘盒带插入、取出时的斜视图,及装卸盘盒时的状态,图139示了盘盒插入时磁头部分的横剖面图。
如图137(a)所示,在记录再生装置1中插入盘盒42时,首先用光传感器386读取设在标号部396上的条形码等光学标记,用图136的光再生电路38再生数据,时钟再生电路39再生同步时钟信号。上述再生信号送入系统控制部分10,如果判断有磁记录层3,则送出记录头升降指令,磁头传动装置21利用磁头升降部分20把磁头8a、8b移向磁记录层方向。这样,磁记录层3的数据就由磁头8a、8b检测,由第1和第2磁再生电路30a、30b的解调器341a、341b解调数据。这时,通过使用再生电路38a、根据上述光标记部分387的信号再生出同步时钟信号。即使运行速度变动也能可靠地进行解调。因而,即使在用手插入盘盒42后运行速度大幅度变化,也能可靠地读取记录在磁记录层3上的数据。另外,通过在光学标记387上记录盘盒的IDNo.的软件标题名称等信息,还能进行盘盒以外的数据管理。
这时,磁头8有1个就可以了。然而,如图136,通过用2个磁头进行2次相同数据的记录再生,便可提高数据读取的可靠性。利用合成电路397合成数据1和数据2的无误码率部分,作成数据,再生包含TOC数据待检索信息的数据,然后存入IC存储器34中。TOC数据中包含盘盒42的上次索引、记录再生的过程及结果的信息。因此在插入盘盒42时,便可知道光盘的内容和经过。
如图137(b)所示,在装入盘盒42期间,能任意进行磁记录再生,追加新信息,削除已记录的信息。这时,TOC的内容每次都必须变更。而本发明的情况,如在前面众多实施例中再三叙述的,磁记录层3的数据没有重写,而重写了IC存储器34的TOC数据。这样,IC存储器34中新的TOC数据和记录层3中的旧TOC数据的数据内容不同。如图137(c)所示,取出盘盒42时,由磁头8b更新磁记录层中的数据。写入的数据立即用磁头8b进行再生和验证。
这时,磁记录层3的磁道数为1时也不费什么功夫,但是,有多个磁道,例如3个磁道时,通过重改其中必要重写TOC数据的磁道,例如重写第2磁道的数据,可以减少记录时的差错。这时,如图137(c)图所示,取出盘盒42时,可以利用磁头8只记录第3磁道的数据。
至此,是1个磁头的情况。另一方面,如图137,对于双磁头的情况,利用磁头8a在读取所记录的信号68的同时,进行误码检查。如图139(c)所示,利用磁头8b记录的磁信号68a可以用磁头8a检查。如果有误码时,记录再生装置1就向显示部分16输出误码信息,发出“请再把盘盒向本机内插一次”的显示,用蜂鸣器397发出警声,在通知操作者的同时向操作者发出指令,要求再次把盘盒42插入插入部分394。一旦再次插入,则在退出时,又一次记录TOC数据,故第2次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进行无误码记录。若上述情况反复多次时,则判断为盘盒42的磁记录层3已被破坏,于是记录下光学标记387的IDNo.,当该IDNo.的盒带再次插入时,便不发出降下磁头8的指令,从而不读入磁数据。这个IDNo.的数据作为备分保存在IC存储器34中。这样便能可靠地记录和再生各磁盘TOC数据。在本发明中追加很少的部件,在盘盒插入时就能自动检测盘目录。在媒体一侧只要粘上磁标记就可以,所以,可以附加在现有技术的磁盘盒42上,十分廉价。
(实施例16)
实施例16是把实施例15中所说明的盘盒变更为磁带用盒的例子。具体来讲,是把具有本发明的在图103中所说明了保护层的磁记录层3安装在磁记录再生装置1的磁盘盒42的上部。该磁记录再生装置具有VTR、DAT、DCC等转动式磁头和固定磁头。
图140示出整体框图。基本原理和构成与图136相同故省略重迭部分的说明。
图140的记录再生装置1具有VTR盒的带盒42的插入口394,图140显示了带盒42沿箭头51方向插入的过程。又,图141和图142是插入和取出带盒时的斜视图,示出了带盒的装卸时的状态,图143示出了带盒插入时磁头部的横剖面图。
如图142(a)所示,在VTR上插入带盒42时,首先,光传感器读取设在标号部396的条形码等信息和记录了同步信号的光学标记387,由图140的光再生电路38再生数据,由时钟再生电路389再生同步时钟信号。上述再生信号送入系统控制部10,如果判断有磁记录层3,则送出磁头升降指令,磁头传动装置21用磁头升降部20使磁头8a、8b接触磁记录层3。这样,记录在磁记录层3的数据就由磁头8a、8b检测,由第1、第2磁再生电路30a、30b的解调器341a、341b解调为原数据。这时,通过使用前述时钟再生电路38a的同步时钟信号,即使运行速度变动也能够可靠地解调,故用手插入时即使运行速度大幅度变化也能确实读取磁记录层的数据。另外,在光学标记387上记录IDNo.和软件的标题等标志信息,由此还能够进行带盒以外的管理。
这时,磁头8基本上就1个动作,而通过用2个磁头进行2次相同数据的再生,就可使数据读取可靠性提高。利用合成电路397合成数据1和数据2的无误码部分,作成无误码的完整的数据,并将包含TOC数据等的这个再生数据存入IC存储器34中。TOC数据中包含了带盒42前次终止时的绝对地址、各乐曲及各程序段的开始和终止的绝对地址。因此,在再生了磁数据的阶段,可以知道插入带盒42时现在磁带的绝对地址。于是,可以根据这个绝对地址的信息重写系统控制部分10的绝对地址计数器398的内容。
这里,以磁带上录入乐曲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已知现在地址是第8乐曲的1分32秒,现在的绝对地址是62分12秒。这里,想在第6乐曲的绝对地址42分26秒地点处存取时,参照绝对地址检测磁头399的数据,使磁带倒回19分46秒的绝对地址,就能高速地得到第6乐曲的开头。这时,由于预知使磁带倒回多少就能到达目标地点,故以最高的倒带速度,通过加速、减速,可以比以往方式大幅度提高存取速度。还有,TOC信息的列表也能在磁带插入时瞬时显示。因此,可以使VTR、DAT、DCC和磁带录音机智能化。如图141(b)所示,在带盒42装卸期间,由于能任意进行磁记录再生,故能追加新曲、削除已录入的乐曲等。这时,TOC的内容原本在每一次都必须改变,然而,本发明情况,如在前面众多实施例中再三叙述的不重写磁记录层3的数据,只重写IC存储器34的TOC数据。这样,IC存储器34中的新TOC数据和磁记录层3的旧TOC数据的数据内容不同。
这时,磁记录层3的磁道数为1时也不费什么功夫。然而,在有多个磁道,例如32个磁道时通过重写其中有必要重写TOC数据的磁道,例如重写第2磁道,可使记录时的错误减少。这时,如图137(c)所示,取出盘盒42时,可用磁头8b仅记录第3磁道。
以上是1个磁头的情况,另一方面如图137的2个磁头时,用磁头8a读取被记录的信号68。同时进行检错。如图139(c)所示,用磁头8b记录的磁信号680能由磁头8a检测。如果有错时,磁记录再生装置1向显示部分16发出误码信息,输出“请再次把盘盒插入本机”的显示,用蜂鸣器发出警告声,在通知操作者的同时,向操作者发出指令,要求再次把盘盒42插入插入部394。一旦再次插入后,退出时会再一次记录TOC数据,因而第2次能以相当高的概率进行无误码记录。若上述情况反复多次时,则断判为盘盒42的磁记录层已被破坏,这时,记录下光学标记387的IDNo.,当把该IDNo.的盘盒42再次插入时,也不发生降下磁头8的指令从而读不进磁数据。该IDNo.的磁带作为备份保存在IC存储器34中。这样,便能可靠地记录和再生带盒42中每个VTR磁带的TOC数据。对于DAT、VTR、DCC,等由于是磁带媒体,因而不能瞬时存取TOC数据。所以,不能显示内容表、插入时不知道现在乐曲地址。然而用本发明,追加极少的部件就能实现不需要存取时间的TOC功能。由于只要在磁带的盘盒一侧粘贴磁标志就可以,因而,可以附加于现存的盒带42上,十分廉价。
(实施例17)
实施例17详细地叙述前述的各个记录了大量附有Password键的CDROM等光盘上特定程序键的解除方法。如图147所示,CD的光学标记部分387中记录了各磁盘不同的IDNo.。用由发光部分386a和受光部分386b组成的光传感器386读取这些数据,例如“204312001”数据,存入CPU存储器中键管理表404的Disk  IDNo.(OPT)中。通常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了,但存在光学标记会被复制的可能性。进而,在提高防复制效果方面,如前所述,用钡铁氧体设置4000奥斯特等Hc非常高的高Hc部分401,在工场预先记录上磁记录IDNo.(Mag)数据“205162”。由于该数据可以用普通磁头进行再生,故可放入键管理表404的Disk  IDNo.(Mag)的项目中。这里,用图148的流程图说明具体的过程。在步骤405中,程序No.N的起动指令到来时,在步骤405a读取程序的键信息是否记录在磁道上。这时,磁头中流过记录电流,消去这个数据。若是正规的磁盘。则由于Hc高,不会消去键信息,若是非正规磁盘,则消去键信息。接着,在步骤405b,检查是否有键数据,即Password。若没有,则在步骤405c,如图170所示把键的输入命令传达给使用者,在步骤405d,使用者输入例如“123456”在步骤405e检查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在步骤405f停止,画面上表示为“键不正确或是复制磁盘”,若正确,进入到步骤405g,则向记录媒体的磁道记录打开程序No.N的键数据,并跳到步骤405i。
返回到步骤405b,若为是,则在步骤405h中读入程序No.N的键数据,在步骤405i读入光记录层的盘ID(OPT),在步骤405j读入记录在磁记录层的盘ID(Mag),在步骤405k检查正确否。不正确时,在步骤405m显示“是复制盘”并停止。正确时,在步骤405n进行键数据、盘ID(OPT)和盘(Mag)的密码解除运算,并检查是否为正确的数据。在步骤405p进行检查,若为非,则在步骤405q显示错误,若为是,则在步骤405s开始使用程序No.N。
使用本发明的这个方式时,若是CD,则送入120支声音压缩为1/5的乐曲,若是游戏软件,则送入数百个标题,预选做得对CD最初只能听取12支乐曲或玩1个游戏,从而,可以按相当于12支乐曲或1个游戏的著作权金额进行销售。并且,以后使用者通过支付费用,软件营业者通过通知与磁盘IDNo.对应的键,如图147所示,就能使用追加的乐曲或追加的游戏等软件。这时,由于采用音乐扩张部分407,对于CO,可以输入5倍的信息量,故能把最多120支乐曲的音乐软件收入1枚CD中,通过解除键,就能从其中收听最喜欢的乐曲。由于记录了键数据,所以,只要解除了1次键,就不必每次都按键。除音乐CD和游戏CD以外,用于电子辞典和光CD的一般程序也有同样的效果。另外,为了降低成本也可以省略高Hc部分401的IDNo.。
(实施例18)
实施例18如OS和一般微机用程序一样,可以实现对在特定的多台微机上安装的软件具有拷贝保护功能。图149示出框图,和图147相似。为不重复说明而只叙述不同点。首先,在盘的光标记部分387或高Hc部分401中记录着该盘所能匹配的最大微机数,该数据中包括作为键管理表的Disk IDNo.(OPT)或Disk IDNo.(Mag)的数据。例如包括了“ID=204312001,N1=5,N2=3”这样的数据。这个表示Disk ID为“20403121”,“第1个程序的最大匹配机种数为5台,第2个程序的最大匹配台数为3台”。如图所示,若把程序1装在第1台“××××11”的微机408中,由于程序1的表的5个之中剩余1个,故键解除译码器406发送出数据,通过外部接口部分14把OS等程序装入第1微机408的硬盘409中。这时,微机408的机器IDNo.“××××11”送入CDROM驱动器1a中,这个数存入键管理表404的程序1的n=1的位置后,记录在CDROM的磁道67中。
其次,使用该CDROM2a把OS等装入“××××23”的第2台微机408a中时,同样也检查键管理表404,于是,由于知道还能与4台匹配,故开始装配,记录程序1的n=2栏中为“××××23”的微机的No.记录在磁道67中,这样,直到5台微机都能装配为止。但是,若要把OS等装入第6台其它的微机上时,由于程序1的栏目没有余量,故新的微机IDNo.不能进行记录,这样,只有向厂家支付了费用的微机能够匹配,从而可以防止非法的软件拷贝。另一方面,合法安装的微机软件损坏需要再次安装时,机器IDNo.已经作为5台之一登录,故能够多次安装。Disk  IDNo.也能用高Hc的记录部分401和光学标记387这2种不同的工序记录,故复制时要花费成本和费工夫,从而可以提高防止复制的效果。
用图150的流程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这个方法,即程序。在步骤410a发出安装程序No.N的指令。首先在步骤410b读出微机的机器IDNo.例如“××××11”。接着把CDROM2装入CDROM驱动器1a中,在步骤410e,磁数据送入微机408的存储器。作成键管理表404。在步骤410e读出该表程序No.N栏所登录的机器IDNo.,在步骤410f判断和所要安装的微机的机器IDNo.是否一致,若为是,则转向步骤410q步骤,若为否,则在步骤410g检查是否有登录机器IDNo.的余量。具体检查可能安装5台之后还能安装几台。若不能,则转向步骤410n,当然应能防止随意安装,并在步骤410p停止。若为是,则在步骤410h,把安装的微机的机器IDNo.登录在表404中。于是,可以减少所能安装的剩余的微机数。在步骤410c把这个机器IDNo.用磁头记录在磁道67中。在步骤410j开始安装。在步骤410k安装成功时在步骤410p停止。如果失败,则在步骤410m从磁道删除安装的微机的IDNo.,在步骤410p停止。
(实施例19)
实施例18中说明了微机4087和CDROM驱动器1a的数据的存取方法,而在实施例19中,详细地叙述微机和CDROM驱动器的接口的构成和动作。如图151的微机和CDROM驱动器的框图所示,微机408的软件部分411中的WP软件等的程序操作部分412,通过壳体部分413,存取管理系统的核心部414和信息。核心部分由MSDOS.SYS等狭义的OS415和IO.SYS等输入输出控制系统416构成。输入输出控制部分416具有硬盘等部件和进行其输入输出的设备驱动器417。外部存储装置将4个驱动器A、B、C、D分别在逻辑上定义为417a、417b、417c、417d,通常,通过装入了ROMIC等软件的硬盘构成的BIOS419和SCSI等接口420使微机与HDD409,CDROM2a、FDD426等外部存储装置的接口14、424连接,相互间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以上的动作和以往的方式相同。另外,HDD409和FDD426的接口也和现有技术的相同。
现有技术的CDROM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为1个驱动器时,逻辑上就定义1个驱动器。然而具有本发明的磁记录部分CDROM驱动器1a时,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416,定义了2个驱动器,即A驱动器418a,和B驱动器418b。驱动器A通过CDROM驱动器1a中的接口14,可以再生逻辑上定义的光记录文件421的数据,但不能进行记录。物理上,如前述实施例所说明的那样,利用再生部分7读取光盘中再生专用光记录层4的数据,可以通过驱动器A把数据送入微机408。同样驱动器B也可以记录再生逻辑上定义的磁记录文件422的数据。物理上,利用磁记录再生部分9对光盘2的磁记录层3进行数据记录再生后,可以作为驱动器B418b,通过设备驱动器417与微机408进行数据输入输出。
本实施例的情况,对于1个带RAM的CDROM驱动器1a,定义2个驱动器417a、418b。由此,通过OS415承担多重任务,微机408在进行光记录文件421的再生的同时,能够进行磁文件422的记录或再生,故与1个驱动器418的情况相比,能够高速度地时行文件输入输出处理。特别在后叙用假设文件时效果更高。
其次,叙述物理上同时进行上述处理的方法。叙述第1种方法。首先,图152示出了带RAM的CDROM2a的光地址表433和磁地址表434。由于是CDROM,故光地址表440的全部数据都建立着禁止写入的标志。另一方面,磁地址表441的全部数据只要没有指定就可能写入。如前述本发明的CDROM驱动器1a在插入CDROM2a的时刻,将使用频度高的数据预先读入驱动器存储器34a。因此,磁地址表441中所需的数据的地址按使用频率顺序排列在磁地址表例如物理地址00的磁数据422中。从而,在插入磁盘时,读出地址00的磁数据,预先按所需要的数据顺序移入由IC存储器构成的驱动器存储器34a中。由此,记录再生CDROM的磁数据时,只要按物理上存取IC存储器的驱动器存储器34a的数据进行记录再生就可以了。因而,通过系统控制部分10的CPU的时间分配处理同时实行,能够在用光再生部分7再生光数据的同时,读写驱动器存储器34a中的磁文件422a。为此,只要物理上做1次CDROM2a的磁记录层3的记录再生即可,故可减少记录面的损伤。即使CDROM驱动器1a的电源为断开状态,驱动器存储器34a的内容也能用存储器后备部分433保持。从而和电源的接通和断开无关,只在退出CDROM2a的时刻,选择输出驱动存储器34a中被变更了的磁记录数据,由于记录在磁记录层3上,所以从磁盘插入到退出记录次数最大为1次,故可延长使用寿命。另外能够并行处理文件,故可提高传送速度。即使CDROM1a的电源切断,该驱动器存储器a也能够用存储器后备部433保持记忆内容。从而,即使再次接通电源,则只要不交换CDROM,就不必读CDROM的磁数据。
这时,如图125中所说明的通过在CDROM驱动器1a的系统控制部分10中设立数据压缩扩张部分435,就能够增加磁文件422的实际容量。
其次,叙述把本发明的CDROM驱动器作为1个驱动器处理的情况。这与2个驱动器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变化,故省去说明的重复部分。
如图153的框图所示,在微机408的输入输出控制系统416中,也能够把本发明的带RAM的CDROM作为1个驱动器,例如A驱动器418处理。这时,在单任务的OS中也能够读写带RAM的CDROM驱动器1a的数据。作为文件的构成,如图154的地址表那样,在光文件421和磁文件422上加入连续地址,把光数据表440和磁数据表441作为1个文件处理,例如,把CDROM数据分配到逻辑地址“01251”,并全部建立禁止写入的标志。在逻辑地址“01251”之后,分配磁数据,建立可以写入的标志。
于是,从微机方面看时,看作1个磁盘的光数据能够再生,磁数据能够进行记录再生。这时,逻辑地址“01251”中由于记录了磁数据中使用频率高的数据的地址,所以就如图153的框图所示,在CDROM插入后,通过磁记录再生部分9和数据压缩扩张部分435,就把对应于这些地址的磁记录层3的数据移动到驱动器存储器34a的磁文件422中。由此,以后,几乎没有必要从物理上读取磁记录层3的数据。通过重写驱动存储器34aIC存储器的数据,可以假想地进行磁数据的记录再生。由于磁数据量少,例如32KB,故用小容量的IC存储器也能存储。由此,可以延长磁盘的寿命,提高存取和输入输出速度。如前述,仅在盘退出时,才从物理上进行磁数据的记录。其他的动作,由于和前述2个驱动器方式相同,故省略。在使用1个驱动器的情况下,本系统构成简单。
下面,叙述有效地进行磁记录层3的数据再生和光记录层4的数据再生之方法。为了不降低CDROM的传送速度,希望在光记录层的再生时间内能进行磁记录层的再生。因此,加快CDROM插入时的上升时间最为重要。首先,利用图154的文件构造地址表说明本实施的文件构成。如图示,带磁记录层的CDROM2由光文件存储器421和小容量磁文件存储器422构成,具有各光地址表440、各个物理光地址和磁地址。而且,如图155的光盘横剖面图所示,在这些光地址A、B、C、D、E、F的反面配置磁驱动器67a、67b、67c、67d、67e、67f,分别对应磁地址a、b、c、d、e、f。这个对应关系和前述频率管理数据一起记录在磁地址00的磁TOC部分422中。而且,图153的系统控制部分10在驱动存储器34a中具有光地址和显示磁地址物理位置的1个地址连接表433。如图154(b)所示,这些内容记录了2个地址的连接信息。
具体地叙述同时进行磁数据再生和光数据再生的方法。插入CDROM开始最小限度的程序时,进行最小限度的光数据再生。在程序开始时,最好把必要的最小限度的磁数据,例如游戏软件的各个人得分数据、进度数据记录在恰好位于必须再生的光数据之光道反面的磁道上。
用图156的流程图说明这个动作。
在步骤444a设定m=0的初值,在步骤444b令m=m+1。在步骤444c确认m中是否为终值,若是则跳到步骤444m,若不是则进入步骤444d,再生第m个光地址A(m)的光数据。接着在步骤444r进入寻找在对应磁道的光道中是否有这个光地址A(m)附近的地址的子程序。在该子程序内,在步骤444f设n=0,在步骤444g取n=n+1,在步骤4444w检查n是否为终值,若是则跳到步骤444m,若不是则在步骤444h从地址连接表443读入第n个磁地址反面的光地址M(n),在步骤444i,例如使M(n)+10并检查这个光地址是否在近旁。若不是,则返回步骤444g,检查下一个磁道的光地址,若是,则在步骤444j把磁头降到磁记录层3,进行磁地址n的数据再生和固定光头横臂,在步骤444k检查磁数据再生是否结束,若没有则再次执行步骤444j,若已结束,则返回步骤444b,再使m增加1。反复以上的作业。然而,这时如果m是终值则跳到步骤444m,检查装入了游戏等程序开始时所必要的磁数据的磁道的全部再生是否结束。若在步骤444h结束,则跳到步骤444v,若没有结束,进入剩余的n0个磁道再生子程序444p,进行剩余磁数据的再生。现在说明这个子程序。在步骤444q取n=0,在步骤444r取n=n+1,在步骤444s检查n是否结束,若已结束,则跳到步骤444v,若没有结束,则存取对应第n个磁地址的光地址,在步骤444u进行磁数据的再生,返回步骤444r,再使n=n+1,只要没结束就反复同样的操作。如果结束了就跳到步骤444v,完成程序初始数据的再生操作。
从这个流程图可知,通过在光数据的光道反面的磁道上记录程序开始时即ILP所必要的最小限度的磁数据。就能缩短程序开始的时间,这时,如图154所示,这样选择光道反面的磁道,并不意味着磁道一定要配置为等间隔。因此,通过采用前述的本发明可变间隔磁道,便可实现缩短程序开始时间。
还有,如图154的磁TOC442所示,通过在磁TOC上记录各磁道01、02、…反面的光道的光地址,能够设定自由间隔的磁道。按前述的使用频率顺序,通过排列这些磁道,就能省略频率管理数据,增大实质容量。
(实施例20)
在实施例20中,用这个CDROM1a展开修正CDROM软件程序补偿的方法,如图157(b)的文件的数据表所示,在容量540MB的CDROM1a的光文件部分421中记录着补偿修正程序455。余下部分中,记录着作为ROM数据的OS等程序。磁文件422在本发明的情况中是32KB左右。这里,仅记录了小容量修正补偿数据446,而没有记录修正程序。如图157(b)的下部所示,放入了修正数据、修正内容和应修正的光ROM数据的光地址。如图157(c)所示,仅把OS等中补偿修正的某个特定的文件读入存储器,用补偿修正程序447和补偿修正数据446修正完毕并输出数据448。利用图157(a)的流程图,叙述具体的顺序。首先在步骤445a中在读入补偿的某特定文件的时刻,把指定文件全部移到存储器34中。在步骤445b取N=0,在步骤445cN加1,在步骤445d读出该特定文件的第N个补偿修正数据。在步骤445e检查是否为不变更地址的修正,若是则在步骤445f中修正数据,若不是则跳到步骤445g,在步骤445g判断是否消除行,若是则在步骤445h消除行,在步骤445j变更光文件的逻辑地址,进入到步骤445k,若不是则进入步骤445k。在步骤445k检查是否追加行。若不追加,则进入步骤445p,若追加则在步骤445m、445n追加行,变更光文件的逻辑地址,进入步骤445p。在步骤445p检查是否有其它的处理。若没有则进入步骤445r,若有,则在步骤445q进行其它的处理,在步骤445r,检查是否N=M以及修正是否结束,若结束则在步骤444s终止修正,输出完成修正的特定文件,否则转到步骤445c。本实施例的情况,预先在光ROM部中记录修正程序。输出时把修正数据记录在磁文件442中,因而能够在光盘制造后进行OS等补偿修正。进而,在光ROM部分中记录修正程序。所以可以在小容量磁文件422中仅记录修正数据。因此,能记录大量的修正数据。
(实施例21)
实施例21中,叙述在读取辞典等文件时实时修正CDROM的补偿数据的方法。如图158(b)所示,在磁文件422中记录着光ROM数据修正表446,记录着对应于光地址的修正后的数据。如图158(c)所示,用光文件421中的修正程序447和磁文件422的修正数据实时修正光文件421的各数据,输出修正过的数据448。
利用图158(a)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在步骤447a,文件数据修正程序447接受特定光数据的读取指令,在步骤447b把读取的数据的光地址起始序号置为N。在步骤447c使N加1,在步骤447d读取光地址N的数据,在步骤447e判断光地址是否为修正表446的k1-kM。若不是则进入步骤447g;若是则在步骤447f根据修正数据修正光地址N的数据。在步骤447g检查是否全部读出了必要的光数据。若不是则返回到步骤447c,若是则进入步骤447h,输出修正完毕的光数据。本实施例的情况,由于以光地址单位修正输出数据,所以具有实时输出数据的效果。从而在辞典CDROM软件等小单位数据输出时有效。例如把各修正数据平均取为10B,由于本发明的CDROM1a具有32KB左右的磁记录区,故可以修正3000个位置。还有,对于辞典的情况,通过对使用频率高的数据的记录和重要数据的标记都使用磁记录层3,能够追加新功能。
(实施例22)
前述实施例中,展示了用数据压缩扩张程序压缩扩张磁文件422中的数据,实质上使容量扩张数倍的方法。实施例22中,着眼于最近的Windows微机这样的硬盘425标准系列化的现状,叙述在硬盘425上从物理上定义大容量文件,采用在该大容量文件422中逻辑上存在的假想的存储方法,逻辑地增大磁文件422容量的方法。这时,基本构成和动作与图153的情况相同,故省略重复说明,如图159的框图所示,通过接口,物理地连接器ID=AP的微机408、CDROM驱动器1a、盘ID=AH的HDD425,盘ID=BH的DD以及光盘交换型光盘428。另外通过应用程序412、网络OS431,网络BIOS436、通信道432、TOPIP等LAN网437,可以连接机器ID=BP的微机408a,也可以与微机408a直接连接的盘ID=CD的硬盘405a连接。从而,本实施例中的磁文件422的假想的大容量磁盘能物理地设定在微机408的硬盘425、交换磁盘428以及另一台微机408a的硬盘425a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用斜线分别示出了称之为假想的磁盘450、450a、450b。
通过应用这个假想的磁盘450,例如可以将用1枚CDROM仅能记录32KB的磁文件422的容量假想地增大到100MB或10GB。近年的Windows微机HDD是必须的,在办公室中,几乎所有的微机都附有网络功能。本实施例中,用微机硬盘的空容量和网络功能,几乎所有的微机只要插入本发明例的CDROM1a,就能得到假想的大容量存储空间。
下面,使用图160的文件数据结构图说明具体的数据结构。
CDROM1a由物理上存在的光文件421,磁文件422和逻辑定义的假想文件450构成。假想文件450的实际数据如图示记录在HDD425、交换型盘428,其它微机408a的物理文件HDD425a中的物理文件451中。CDROM1a的磁文件部422中,记录了假想返回磁盘452,该假想磁盘452中装有假想文件450和物理文件451的连接信息以及各假想文件的名称、属性等目录信息。假想返回磁盘452构成如下:1.磁文件中的地址438;2.连接程序号453,该连接程序装入了通信程序号,而通信程序装入了通过LAN和其它微机接续的命令;3.装入了物理文件451的磁盘所连接的微机,该物理文件541中装入了实际的数据,以及装入了驱动器机器IDNO.的机器ID号454;4.装入了盘ID号的磁盘ID455,该磁盘中装入了物理文件451;5.假想文件450的文件名456;6.扩张子457;7.表示假想文件种类的属性458;8.预约区459;9.表示文件变更日时的变更时刻460;10.表示文件开始时分组号的开始分组号461;11.由11个项目的属性数据所构成的文件尺寸462。其中,从项目5至11,几乎与在MSDOS等的OS中所用的目录相同,通常用32字节构成,全部项目是48-64字节。
如磁文件表422a所示,在磁文件422中,只有该假想返回磁盘452的假想文件数被装入。图160中,用图的关系表示了项目1、2、3、4、5、10。
首先,第1假想返回磁盘452a在项目2的连接程序号453中放入“AN”。接着,看项目3的副机器IDNo454,可知装入了物理文件451的机器ID是AP。图示情况,由于CDROM1a被连接在机器ID=AP的微机的CDROM驱动器上,所以起动连接LAN的连接程序AN没有必要存取其它的微机的磁盘。在其它微机的情况下,主机ID454起动连接程序AN,连接主机ID454的LAN地址的微机,存取该磁盘425a。在连接数据452中,由于记录了几乎所有的目录信息,因而在从微机一侧观看目录时没有必要存取物理文件451,只在读写假想文件450的数据时存取物理文件就可以了。所以,使用连接数据452可以减少物理文件的存取。
这样,一旦到达物理文件451,则如目录区表465所示,通常的格式化的假想返回磁盘467记录在物理文件的目录463中。这些数据主要记录了假想返回磁盘452项目1-11中的项目5-11。相反与假想返回磁盘452相比在项目8的副预约区域468中,追加了假想文件450中某个原来的主CDROM一侧的主磁盘ID、设定了假想文件的用户ID470、各文件密码471、制作假想文件的最终主微机的主机ID472等的数据。为了从物理文件451一侧确认假想文件450和物理文件451的关连而记录了这些追加的数据。检查之后如果关连降低,则OS不允许写入。另外,在项目7的属性458中,禁止写入与假想文件450无关的通常的数据所以对于MSDOM的情况,记录了“01H”的再生专用码。因此,原则上不能进行记录。在假想文件450上记录数据时,假想文件450的CDROM  ID469和变更的副460等信息传送给微机的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判断这些数据和副文件连接据467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允许把物理文件的记录写入核心部的IOSYS,并实行记录,向“文件A”追加数据时,观看物理文件451的目录463,如FAT466a那样追记FAT466的内容,在新的数据区物理记录“文件A”的追加数据。这时,由于与记录前相比文件变大,故就能将物理文件、假想文件的假想目录和目录467等各个文件尺寸462的数据。重写为例如“5600KB”。
这样,就能够进行与假想文件450对应的物理文件451的数据的记录再生。实现这个假想文件450的作业全部由OS、输入输出OS、网络OS进行,故从用户角度观察时,恰好能够像在CDROM1a的磁记录部分3中存在例如5600KB的物理文件那样处理。
从48B左右的假想目录452的1个数据出发,使假想文件450和数十KB到数GB的物理文件451连接,就能够进行数据的物理记录再生。从而,附加在CDROM1a上的本发明的磁文件422的容量使得仅能得到32KB的小容量。也能够假想地记录再生500-1000个假想目录452即500-1000个假想文件450。用1个10MB的文件能够得到约5GB的假想的RAM磁盘容量。
根据流程图说明实现CDROM用假想文件的方法。首先,用图101的假想文件再生子程序流程图说明再生假想文件的方法。
在步骤481a接收呼叫文件“X”的指令。在步骤481b只检查目录信息的内容是否充分。若充分,则读取磁文件422中的假想目录,在步骤481d,如图164(a)的画面显示图中画面495的显示文字495s所示,只把文件名称或目录名、文件尺寸、生成时间等目录内容显示在微机的画面上。
这里,说明画面显示。
在图164(a)中,显示文字495b、495c分别表示在驱动器A(即带RAM的CDROM1a)中存在记录10MB的静止画面文件、1GB动画文件的能记录的假想文件450。对于操作者,恰好可以认为有能够大容量记录的文件。当然,再生等所用的540MB的CDROM文件也以显示文字496d表示。“共计4个文件”的显示文字496e也表示出来。本实施例中,微机具有20GB的硬盘。而且,对应于1枚CDROM1a假想磁盘的假想磁盘设定容量记录在图160的省略的主机ID474的副磁盘ID的栏目中。这里,副磁盘ID的物理文件容量或假想磁盘设定容量的每一个都是假想磁盘能够记录的最大容量。从这个值减去现在的假想文件的使用容量就是剩余的记录容量。图162(a)的情况,设定总容量为10GB的假想文件,消费1020MB的假想文件。图面表示了为10000MB-1020MB,还有剩余8980MB容量的假想文件450。像显示文字496g那样显示假想文件。符号“V”表示假想文件,所以能够和其它文件区别。
另外,如图165的微机画面图和图151的框图所示,若把带RAM  CDROM1a的驱动器分为A驱动器和B驱动器,则CDROM的ROM部分如显示文字496h那样表示,CDROM的RAM如显示文字496i,496j那样分别表示ROM和RAM,因此,操作者易于操作。还有,处理多任务时,能够同时独立地读写ROM部和RAM部,故处理速度加快。退回到图161的流程图的步骤481b。若为非,则进入步骤481e。检查现在使用的机器IDNo和假想目录452中所记录的主机ID号545是否相同。若不同,则由于该微机中没有物理文件,跳到步骤482a,若相同,由于该微机中有物理文件451,故进入步骤451f,从副磁盘ID455读入物理文件驱动器名,检查驱动器是否动作。若没有动作,则在步骤481g把指示“接通驱动器的电源”显示输出到画面,在步骤481h检查该驱动器是否动作。若没有动作,则在步骤481i停止,若动作,则进入步骤481j,在步骤481j检查是否存在副磁盘ID455的磁盘。若没有则进入步骤481k,观察副磁盘ID中的交换媒体识别子,判断是不是绘图仪及光盘等交换媒体。若不是,则在步骤481n,在画面上输出“误码”的显示,然后,停机,若是,则在步骤481m,在画面上输出副磁盘ID455的“插入磁盘”的显示,并返回步骤481j。返回步骤481j后,若为是,则进入步骤481q,观察副磁盘ID的磁盘目录区465,寻找该文件名456。在步骤481r检查是否有该文件名。若没有,则在步骤481u给出“误码”显示。若有,则在步骤418s进行信息的核对,确认是否为真正对应于假想文件的物理文件。具体核对假想目录452和目录467中的数据。另外,核对CDROM的磁盘ID和目录467中CDROM一侧主磁盘ID469的ID。也核对变更时刻和文件尺寸。不检查属性。在步骤481t,检查全部应核对项目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在步骤481u显示误码,若一致,则在步骤481v,开始读取目录区465的该文件“X”的物理数据。首先,等待FAT的开始分组号“YYY”,在步骤481w,读取连接于FAT的“YYY”的分组号,在步骤481x从数据区的上述分组号的全部数据中读取必要的数据。接着在步骤481y结束文件“X”的读取,假想文件450在微机408的硬盘容量的范围内能够得到任意的容量值。
返回到步骤481e,在当前微机的硬盘件,没有对应假想文件的物理文件时,跳到步骤482a,开始和装有该物理文件的主机ID的微机连接。这时的接续子程序482担当网络OS。首先从假想目录的主机ID项目中读取主机ID的LAN地址,在步骤482b读取连接程序号,执行所定的网络连接程序,输入前述的LAN地址,试行连接。在步骤482c检查连接。若失败则在步骤482d输出错误显示,若成功,则通过LAN等网络,向副微机408a发送该文件读取指令。
从步骤482g,进入副微机408a的OS作业。首先从主微机接受File“X”的读取指令,读出物理文件中的数据,而这个作业和前面所说明了的物理文件数据读取子程序483完全相同。因而,在步骤483a,在该子程序483a中使用这个子程序。在步骤482h检查文件读取是否结束,若结束,则把该文件的数据带入步骤482j,向主微机408发送文件“X”的数据,进入到步骤482k,若没有结束,则进入步骤482i,向主微机发送误码信息,同样,进入步骤482k。
在步骤482k,通过LAN,再次成为主微机408的网络OS的连接子程序482。在步骤482k,接收来自副微机408a的该文件的数据,或者误码信息,在步骤482m检查是否为误码信息。若是,则在482p输出误码显示,若不是,则进入步骤482y,终止文件读取作业。
下面,展开图162的流程,说明假想文件重写子程序485a的顺序。如图166(a)所示,在画面上给出显示文字496,在步骤485a使用者发出重写文件“X”的数据的指令时,在步骤485b读入该特定文件“X”的假想目录452,在步骤C检查这个文件上是否有密码,若有,则在步骤486d,如图166(a)的显示文字496p那样,在画面上显示“password”。如显示文字496那样,操作者键入“123456”并检查这个号与密码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在步骤485e向图面输出“错误”的显示。
若相同,则进入步骤485g,检查微机的机器中是否有物理文件451,并检查当前机器的ID和主机ID454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进入步骤485h,若不一致,则进入用网络连接其它微机的连接子程序488中的步骤486a。若一致,则进入到物理文件数据重写子程序488中的步骤485h,取出假想目录452中副机ID的驱动器名,检查在微机中是否存在该驱动器名的驱动器,若没有,则如图166(b),在步骤485i,在画面上给出“请接入驱动器电源”的显示文字496r,在步骤485i中检查有没有该驱动器,若没有则进入步骤485i,在画面上给出“错误”字样的显示文字456s。若有,同样进入步骤485k,在步骤485k,检查是否有和驱动器中副磁盘ID458相同ID号的磁盘。若没有则跳到步骤485m,检查交换媒体属性,若有则在步骤485n,如图166(d)显示“请送入交换媒体磁盘××”,并返回步骤485k。若非则跳到步骤486j,显示“错误”。
在步骤485k为是时,读取副磁盘ID的磁盘中的目录区465,寻找、检查该文件名456,若没有则跳到步骤485j给出“错误”显示。若有,则进入步骤485r,核对该物理文件是否为假想文件的真正的物理文件。具体地,检查假想目录452的内容和目录467的属性数据以外的数据是否相同。特别核对委托人的CDROM的磁盘ID的厂家装入目录中的CDROM一侧的主磁盘ID469。
在步骤485s进行检查,若不一致,则跳到步骤485j显示“错误”。若一致,则进入到步骤485t,OS等系统暂时消去Filex的目录的属性数据“01H”或“02H”等禁止写入标志,这样就能够存储。
若从CDROM假设文件以外,想看这些文件,则由于装入“不可见码”,不能看到,当然也就不能修正。
这样,假想文件可以保护在只能根据相应的CDROM进行修正和观察的程度,在步骤485u检查有物理文件的磁盘是否有空闲容量,若没有则在步骤485j进行“错误”显示,若有,则进入步骤485v。读取相应于目录的文件数据,获得开始分组号。在步骤485x,重写在数据区473中相应分组号的全部数据区的数据。如果新数据比旧数据容量大,就把数据也记录在新分组之中。这样实际就向物理文件451记录了数据。在步骤485y检查是否结束,若没有则返回步骤485x,若已结束则进入步骤485z,首先重写物理文件451的目录和FAT。这时,再次在目录467的属性上记录“02H”不可视属性(invisible)。这样,如图167的副微机画面显示图所示,操作者不能看到物理文件的实体,因而原则上不能进行根据CDROM1a的假想文件450的OS的重写作业以外的重写,从而可以防止不正当的重写数据。通过在每一个假设文件上设定前述的密码,能够双重保护数据。
然后,进入步骤486n,把目录467的除属性数据之外的数据都复制到磁文件的假想目录452中。这样,二者的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在内成为完全相同的内容,故今后根据重写时的核对作业,就能允许向物理文件451写入,在步骤486p,结束作业。
这里再返回步骤485g,不一致时,跳到步骤486a,开始执行与LAN的连接子程序488。首先从假想目录452读取有物理文件的主机ID的LAN地址。在步骤486b,如图168的网络接续图所示,从装载着当前CDROM1a的主微机408的网地址“B”通过LAN等网络向主机ID的网络地址“A”的副微机408a连接,读取多个程序NO.输入LAN地址,逐个执行连接程序。在步骤486c检查是否用各个程序都能连接。若能够则进入步骤486c,不能时进入步骤486d,给出“错误”显示。在步骤486e,把物理文件451的重写指令和重写的新数据发送到副微机408a。
接着进入步骤486f,然后改变为从主微机的OS到副微机408a的网络OS及输入输出控制OS的作业。首先接收相应文件的重写指令和重写数据,在下一个步骤,执行上述物理文件数据重写子程序487,在步骤486g,检查文件的数据重写是否成功。若成功则进入步骤486h,通过网络向主微机408发送重写结束的信息和物理文件目录的最新数据,然后跳到主微机408的网络OS作业的步骤486j,返回到步骤486g,若没完成,则跳到步骤486i,经由网络把误码信息发送到主微机408,然后进入到主微机作业步骤486j。
在主微机408的网络OS作业的步骤486j,接收来自副微机408a的物理文件451的目录467的数据或误码信息,在步骤486上,若没有误码信息。则在步骤486n根据目录467的日期等数据进行重写,使CDROM磁文件的假想文件450中的假想目录452与其相同,在步骤486p结束重写作业。返回到步骤486k,如果有误码信息,则进入步骤496m,在画面上显示“错误”。
这样,如图168的网络连接图所示,带RAM的CDROM2a的例如10GB的假设文件450,实际上是在光盘2的磁记录层3上至多仅存在32KB物理存储器的条件下通过用本发明的假想磁盘的方法能够在逻辑上实现的大容量文件。
某些情况下,既可以是由自身的主微机408的HDD所定义的物理文件451,也可以是位于分离场所的副微机408a的HDD的物理文件451。
以上,叙述了某个假想文件的再生顺序和重写顺序。用图163的流程图,说明新生成假想文件的方法。首先在步骤491a,如图169(a)的画面显示图所示,使用者输入新文件名“X”数据文件的保存指令或用户ID,检查磁文件422中OS是否有空容量,若没有则在步骤491c停止,若有则在步骤491d读取用户ID的省略的主机ID474和副磁盘ID,在步骤491e,如图169(a)所示画面显示。检查是否可以使用省略的主机ID、磁盘ID,若不可以,则在步骤491f由使用者输入更换了的省略值,再一次确认。若可以,则进入步骤491g,检查连接了假想文件的省略的主机ID和插入了当前CDROM的机器ID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则进入网络连接子程序的步骤492a,若相同则进入文件新寄存子程序493的步骤491h。在步骤491h,检查是否有省略的磁盘ID的磁盘,若没有则在步骤491i检查是否为交换型磁盘及数据,若是,则如图169(a)所示,显示“插入磁盘XX”,返回到步骤491k,检查磁盘上是否有为确保物理文件的物理容量。若没有,则在步骤491u,显示“错误”,若有则进入到步骤491m,在物理文件的数据区473的空区从分组开始号XX开始记录数据,在步骤491n,检查是否结束。若没有结束则在步骤491u显示“错误”;若结束,则根据记录文件重写物理文件FAT区466和目录区465。在步骤491q,OS向物理文件的图160的目录登记467的属性458上记录“02H”等不可视属性。也可以记录“01H”禁止写入。这样,由于输入控制OS仅在这样的假想文件上进行特别处理,从而能够连接假想文件而进行记录再生文件,但是,用其它的顺序,则不能再生也不能记录。在步骤491r,把主机ID和密码号记录在目录467上。接着,在步骤491s,在记录媒体2的假想目录452上记录和物理文件451的目录467相同内容的寄存日期、时刻、文件名等单值信息,由此,将来在重写这个假想文件时,就能够确实地进行与物理文件451的核对。以防止错误地重写位于网络上的其它微机中的物理文件。在步骤491中,结束生成新文件的常规程序。
返回到连接子程序488的步骤491g,在不相同时,进入到步骤492a,读取假想目录登记452的主机LAN地址,通过网络连接主微机,用文件新寄存子程序493寄存副微机408a磁盘中假想文件450的物理文件451,把结果报告主微机。从这个步骤492a到步骤492j的流程和图162的相同故省略。在步骤492i,确认为新,则寄存,进入步骤491s,把物理文件451的目录登记467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媒体2的假想目录登记452中,在步骤491t,结束新文件寄存。
下面叙述记录媒体2,像这样把目录信息记录在磁记录层的情况,若数据被破坏则假想文件就损坏。从而,应用于CDROM等时,如图171所示,把同一个假想目录登记记录在物理上分开的2个或3个地方,为了防止CD等磁盘特有的圆周损伤,故记录在其它磁道67x、67y、67z上。还有,为了防止半径方向的损伤,则通过配置在角度不同的Qx、Qy、Qz上和假想目录登记452x、452y、452z,可以防止目录信息受到破坏。
近年来的微机,在10年间HDD的价格/容量比下降了近1000倍,而且具有约数-数十GB容量的产品在不断增加。着眼于这一点,利用在容量上有充分富余的HDD的容量,定义物理文件通过在本发明的具有8-32KB小容量的RAM光盘2的RAM区在逻辑上定义大容量假设文件,使用者可以像带有光RAM的ROM磁盘具有数MO到数GB的大容量记录型存储器那样进行处理。近年商业用微机几乎100%都连接在某些LAN网络上。还有,近年的微机的OS也具有网络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阐明了即使在插入了光盘2的主微机408中偶尔失去与假设文件450对应的厂家的物理文件451,如图168所示,也可经由网络,自动地存取副微机408a的物理文件451a,进行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在任何一个微机上插入本发明的光记录媒体2都能存取假想文件的物理文件。虽然示出了把这些方法组合进网络OS和输出控制OS的实施例,但是,也可以利用应用程序实现。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具有光记录面的记录媒体2的反面设置磁记录层3,可以象光磁记录那样,在RAM型记录再生装置中共用磁场调制型光磁记录的记录再生装置的磁场调制间隙的磁头,几乎不增加部件数和成本就能进行设在记录媒体上独立通道的信息的磁记录。这时,由于原来就具有磁头用游标跟踪机构,故几乎不会提高记录再生装置的成本。因此,用几乎相同的价格就能够追加与光记录独立的磁记录再生功能。
另外,把这个进行了记录的记录媒体应用于音乐用CD和HD以及游戏用CDROM和MDROM上,通过用如图17的框图所示的ROM型记录再生装置再生反面设置了磁道的部分,再生时可以回复前次使用的状态。还有,如实施例1中所说明了的,即使限定只在TOC区的1个磁道进行记录,把间距取为200μm时,能够记录数百比特。这个容量在当前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游戏用IC-ROM的用途上满足要求。限定TOC区1个磁道时,由于不需要磁道的存取方法,因而系统简单。
另外,在光记录的再生专用型记录再生装置中,必须在记录媒体的和光头相对的反面一侧设置磁头等,由于这个部件能和光磁记录的磁调制用记录头共用,因而通过批量生产,可以降低价格。还有,由于与低密度用磁记录用部件光记录部件相比,由于原来成本就便宜得多,故价格上涨很少。由于使光头和在其相反一侧的磁头连动,故没有追加跟踪机构。从而,成本上升较少。
利用刻在RAM型、ROM型记录媒体表面的光记录层上的地址信息或时间信息进行光头跟踪,虽然不能提高跟踪精度,但却能够在磁盘上的任意位置跟踪控制磁头。由此,将线性传感器及被视为磁盘的线性传动装置作为民用可以不追加任何高价部件。
现有技术的磁调制型光磁记录媒体反面的保护层是用粘接剂和滑润剂旋压涂层制造的。本发明的情况,用这同一工序,在材料中加入磁性材料,只旋压涂层,就可很好地制造且工序也不增加。该成本上升的部分从总成本看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可以几乎不提高成本而追加磁记录功能。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几乎不提高成本就能够追加磁通道,所以就能够在以往的ROM型光盘和ROM专用唱机上追加RAM功能。
另外,在DCC和VHS等音响磁带、录像磁带的标志部分贴上本发明的高Hc的磁片,则在播放磁带时,利用磁头8读取记录在上述磁条上的数据,并存储到微机的IC存储器中,需要更新磁条上数据时,在带盒插入期间,仅更新IC存储器的内容,在带盒取出时,仅把IC存储器所存入的数据中的更新数据由设在带盒出口处被固定的磁头重写上述磁条的磁记录数据,由此,带盒地址和TOC等的Index能够和磁带独立地记录在盒带上,故能够瞬时检索盒带内的信息。
另外,利用图180的构成,在连接了显示器44a和键盘450的视频游戏机中应用本发明,使磁记录层3上若不记录非法拷贝识别信号就不能进行再生,由此可能排除非法拷贝的CD。当然由于可以将游戏的中途结果、得分、使用者姓名及环境设定数据等数据记录再生到磁记录层3上,所以即使切断电源或使用别的机器,也能在下次使用时从上次游戏的中途再次开始游戏。磁记录层3在图180中设在CD印刷面一侧,但是,如前所述,也可以设在透明基板一侧。这时,可以实现小型化的结果。
(实施施23)
图181示出实施例23的框图。实施例23就简单构成的记录再生装置进行说明。一般,由于打开上盖取放CD等记录媒体方式的CD唱机,其构成简单故部件数少。这种方式如图182(a)、(b)的俯视图和图183(a)-(e)的横剖面图所示,按照上盖389的开闭,仅在上盖389关闭时把磁头移动到CD上,使CD的装卸容易。在图182(a)中,上盖为“开”状态。这时CD2并没有放入。若有磁头8,则不仅不能够装卸CD2,而且若勉强装卸,则磁头8将损坏。于是,在上盖“开”时,磁头8退避到设置在CD2外侧的磁头保护部分501的下面。
接着装入CD2,上盖“闭”时,磁头8和其悬挂部分与上盖389连动,并沿箭头51的方向运行,移动到CD2上。
用图183说明这个过程。在图183(a)中,一旦上盖389沿箭头51a的方向关闭,则转轴393、393a转动。磁头退避器502沿箭头51b方向移动,所连接的磁头8沿箭头51c的方向移动。这样,如图183(b)所示,磁头8、游标41和悬挂部分41a在CD等记录媒体2上移动。
其次,用图183(c)、(d)、(e)叙述磁头8的升降。如图183(c),光头6再生TOC等最内周的记录道65a。如图184所示,读取媒体识别子504,判断在媒体上是否有磁头6,若有则如图183(d)所示,把光头6从最内周记录道移动到内侧,用记录头升降连杆503压记录头升降器505,磁头8就接触最外周的磁道67a,记录或再生磁记录信号。
这时,如图185(a)所示,在转动伺服控制法中,设立了伺服信号区505。制造时如图185(b),涂敷高Hc部,如图185(c),在工场等进行格式化,利用Hc高达2750-4000奥斯特的磁性材料也能记录的磁头在工场或用专用机把伺服信号、区段信息、每一枚媒体中的单值媒体固有序号码506,记录到同步信号区507中。接着如图185(d)所示,涂敷Hc稍微低的(约1600-2750奥斯特)磁性部402。然后,在其上面涂敷图185(e)所示的保护层50。
利用这个方法,最终媒体的高Hc部虽然进行磁记录有困难,但是,由于在其上面有磁性部分402和保护层50,有空间损耗,故不能进行重写。因此,不能够重写记录于同步信号区507中的媒体固有序号506,从而不会破坏前述的防止非法复制功能。
另外,伺服信号505和地址信号不仅不能用一般市场销售的记录再生装置进行记录再生,而且,即使错误地进行了记录,也不能消磁。因此,不论在什么使用条件下,都在出厂之后,基本上可以完全保护同步信号区的数据,所以,可以进行稳定的记录。
这里,返回到图138(d)的转动伺服的说明。如果在CD2最内周的内侧部分设立光记录部分,通过用光道的同步信号进行通常的CLV电机的转动控制,可使电机的转速一定,从而可以进行磁记录再生。
然而,按照CD规格,最内周的内侧设有光记录部分时,磁头8便再生图185(a)中所说明的同步信号区507的伺服信号505,由图181的转动伺服信号再生部30c再生转动伺服信号,并送入电机驱动电路26,电机被控制在一定的转速。这样,便稳定在图185磁道67a的数据记录区508、508a中需要进行记录再生的区段,再生记录数据。
接着,一旦记录再生结束,则如图183(e)所示通过光头6移动到外周部分,记录头升降连杆503返回原来的位置,磁头8向箭头51e的上方移动,离开磁道67a,可以防止磨损。这样,利用横臂电机23可使磁头8升降,所以,也可以不特别地设置记录头升降传动装置,故可削减部件数。
另外,如图186(c)、(d)、(e)所示,利用图186(d)所示的横臂电机23。可以强制地使光头6移动到最外周的外侧,使记录升降连杆503沿箭头51a的方向移动,所以,磁头沿箭头51b的方向下降,和磁道67接触,进行磁信号的记录再生。这时,为了防止光头6的噪声的影响,使光头传动装置18停止动作。另外,在使其停止动作时和不能用媒体进行光道的信号再生时,在使光头驱动电流停止的同时,通过图181的转动伺服信号再生部分30c根据图185(a)所示的磁道的伺服信号505进行再生,可以施加转动伺服。由此,便能在时间上分离光再生和磁再生。因此,可以消除光头的噪声对磁再生的影响,从而能够进行误码率少的磁再生。
实施例23的方式,既可用于多磁道方式也可用于单磁道方式,但是,对于前面其它实施例中所叙述的单磁道方式,由于不需要进行磁头的存取,故装置的构成简单。另外,对于最外周的1个磁道,可以增大容量。
还有,在用图1等所说明的多磁道方式的实施例中,进行磁再生时,如图116所示光头6对磁头8产生磁噪声,使误码率上升。这种情况已经叙述过,但是,如图187所示,通过在区段设立同步信号区507,在工场或用格式化的媒体记录磁伺服信号505,在进行磁再生时,从光信号伺服切换为磁信号伺服,就能切断光头6的驱动电流。所以,能够遮断来自光头的噪声。
下面,用图188(a)-(f)的横剖面图叙述不用磁伺服信号而用光伺服信号施加转动伺服的方法。
图188(a)示出t=0的状态。光头6处在TOC光道65a的外周道上。在图188(b)的t=t1,光头6读取TOC光道65a,如图184(c)所示,媒体识别子504从TOC的子码、图184(b)的声道的子码部分和图184(a)的CD-ROM的第1记录道中寻找。这时,通过光头6的光头连杆503从虚线A移动到虚线B的位置,故机械延迟器509的开关511为接通。然而,到达延迟时间t0之前,光头升降连杆503a不动作。并且在t=t2的图184(c),结束TOC的数据再生,这个时间为数分之一秒,故若设定延迟时间tD>t2,则磁头8不下降。没有媒体识别子时,即断开时,tD>t3。在t=t3的图188(d)中,光头6沿箭头51d方向移动,光头升降连杆503停止按压开关511,故光头不下降。
有媒体识别子时,必须有磁道67a。即,接通时为t4>tD,在t=t4如图188(c)所示,由于开关511被按压大于设定的延迟时间tD,所以机械延迟器509输出动作,光头升降连杆503a沿箭头51e的方向向下压包含磁头8的悬挂支持部分,使磁头接触磁道67a。这时,光头6再生TOC等光道65a,故再生光伺服信号,根据这个光信号,电机按CLD以一定转速转动。因此,磁信号和光再生信号的同步信号同步再生。这时,由于能够同时以磁再生和光再生信号加入转动伺服可以不特别追加转动伺服机构,故媒体和装置的构成简单。这时,可从图181中省略转动伺服信号再生部分30c。
在磁信号的再生或记录结束时,图181的系统控制部分10向横臂移动电路24a送去信号,使光头6沿箭头51f方向移动,释放机械延迟器509的开关511,经过小于tD的延迟时间tDS后,在t=t5,如图188所示,磁头升降连杆503a沿箭头51g向上方上升,从而使磁头8上升,与磁道67a脱离接触。这样,用更为简单的构成就能够升降磁头,从而可以同时进行光再生和磁再生。
还有,如图185所示,应用多个磁道67时,如图189(a)的媒体的横剖面图所示,首先取磁头8的道宽TWH比磁道67a的宽度TW约大一个偏心量,这样便可使记录用磁头和再生用磁头共用一个磁头。这是由于,通过使TWH>>TW,可在磁道67a的全部磁道中进行记录,完全不会留下前次的记录。如图189(a),通过在磁层上分离设置多个磁道,可使记录和再生共用一个磁头。
对于多磁道方式,道间距TD的设定很重要。对于CD规格,允许光道65的位置和CD的圆心有±0.2mm半径方向的误差△r。若为理想条件,如图189(a)所示,在特定的光道65a的反面配置磁道67a,可以根据光地址正确地存取磁道。然而,在现实中,可以认为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即在最恶劣条件下,如图189(a)所示,光道65a和磁道67a偏移+△r,以及在逆方向的最恶劣条件下,如图189(c)所示光道65a和磁道67a仅偏移-△r。为了使磁头8无错误地存取相邻的磁道67(b),必须满足:
r-△r-TWH/2>r+△r+TWH/2-TP
即,
TP>2△r+TWH
对于CD,因△r=0.2mm,所以有
TP>0.4mm
即,应把道距设定为大于0.4mm。
如前述的图187(a)、图189(a),通过分离磁层,使用单一的磁头记录磁伺服信号,可使系统如图190所示,具有简单的构成。
还有,在本实施例的图183(c)、(d)、(e)中所说明的用横臂电机23升降磁头8的方法,如图191的横剖面图所示,光头6和磁头8处在媒体的同一面时也能够适用。从图191(c)的TOC道67a的状态出发判别识别子时,光头6沿箭头方向向图191(d)的状态移动,磁头升降连杆503向同一方向移动,把磁头8向箭头51b方向抬起,存取设在光记录面一侧最外周的磁道67a,进行磁记录/再生。这时,光头通过设在内周部分的光道再生光伺服信号,施加转动伺服,或者用预先设在磁道67a上的磁伺服信号施加转动伺服以低速转动。
磁记录结束后,如图191(e)所示,光头6移动到外周部,磁头8下降,脱离接触。
又,如图192(c)到(d)所示。通过光头6沿箭头51a方向移动到最外周部的外侧。把磁头8沿箭头51b方向抬起,也能够使磁头8与磁道67a接触。由于动作如图186几乎相同,故省略说明。
如上,通过把磁道67a设在光记录面的外周部,即使把磁头8和光头6设在同一侧,也可以利用横臂电机23升降磁头8,从而可以削减部件数。把这种方式应用于上盖方式的CD唱机时,如图193(a)所示,打开上盖389而不装载CD时,磁头8和吊架41a露在外部。这和光头6不同,若用手触摸就损坏。为避免这一点,在上盖389打开时,磁头百叶窗512盖住磁头的上部,而装入CD2上盖389,关闭时,磁头百叶窗512沿箭头51a方向移动,使磁头8露出。若用图191(a)的横剖面图说明这个动作,则随着上盖389沿箭头51方向关闭,盖转轴393沿箭头51d方向转动,磁头百叶窗512沿箭头57e方向移动,如图191(b)所示,磁头窗513打开,使磁头8能够升降。图192(a)、(b)的情况也同样。通过设置磁头百叶窗512,能够确实地防止由于操作者的手指等不小心对磁头8和滑块41带来破坏。
其次,如图193(a)、(b)的俯视图所示,磁头8和光头6横臂的位置相互离开时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设计上必须把磁头8设在横臂移动范围内时,如图194(e)所示,在磁头部8上设置弹簧514。仅在再生最外周光道65a时,由光头6向箭头51a方向压磁头8,使其退避到外侧,由此便能确保光头6的存取范围。特别在光记录面没有设置磁道67a的CD等媒体进行再生时,需要存取到最外周光道是有效的。其次,光头和磁头配置在媒体相反一侧时。有时由于光头6的设计会出现磁铁的磁场较大的情况。图195是三洋公司生产的CDROM光传感器的CD光记录层部分的磁场的实测数据。没有磁头时为400高斯,一旦在对面设置磁头,就为800高斯。因此,若媒体的Hc低,就可能丢失磁记录数据。作为对策,首先如本发明那样,把Hc提高到1500奥斯特,同时,使用这种光头时,尽可能使磁头8不与光头相对地设置。因此,如图196(c)所示,将磁头退避连杆515抬起使其移动,在光头6存取外周的光道65a的同时,磁头8被压到记录媒体2的外侧,可以避免由磁头8引起磁通集中,从而可以防止破坏磁记录数据。
如图197所示,通过把磁头8设在距离包含光头传动装置在内的光头6大于LH可以防止光头6的直流磁场和图116所示的交流的磁场引起的直流和交流噪声。根据图116可知,通过取LH大于10mm可以降低15dB噪声,故最低应大于10mm。
其次,对于单道方式,虽然构成简单,可是,即使用最外周的磁道,对于CD直径也有12cm,而且没有带盒,故若计及高Hc和空间损耗,则只能确保数KB的记录容量。为此,若使用把磁道67a分割为3部分的多磁道磁头8,则容量上升3倍。若考虑到CD的偏心,则如图198(b),通过使用具有方位磁头8a、8b、8c的3个方位角的磁头8,可把磁道密度提高3倍。若是非方位磁头,则需要道距TP为0.4m+道宽。若为方位磁头,则可缩短到0.13mm+道宽。如图198(c)、(d)所示,若使用2个方位角的方位磁头8a、8b,可以得到2倍的容量。
下面,叙述在TOC部分记录媒体识别子的方法。在图199(a)的媒体俯视图的TOC部分,通过使图199(b)的光道65a、65b、65c、65d如图示那样像蛇爬行一样颤动地记录信号,便能在TOC部分记录新的信息。如图200所示,通过在光再生部分设立颤动信号解调器39c,可以解调出这个颤动信号。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在TOC上记录媒体识别子等信息,所以,不但仅用再生TOC就能够识别媒体,还可在TOC上记录曲名及标题名。
上面,虽然叙述了使用横臂电机进行磁头升降的方法,但是,如图201那样的支架式CD唱机中用加载电机516也能够升降磁头。在图201(a)中,转动加载电机516,使支架移动齿轮518沿箭头51a方向移动,开始向支架510加载。在图201(a)中,收回支架520,按压微型开关521,使电机停止转动,开始CD的再生。若有媒体识别子,则电机516进一步向箭头51g方向转动,支架移动齿轮518进一步向箭头51b方向前进,如图201(c)所示,使磁头升降连杆503转动把磁头升降器519向箭头51c方向上压,使磁头8接触磁道67a,进行磁记录再生。磁记录再生结束后,电机516反方向转动,支架移动齿轮518沿箭头51d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磁头升降器519向箭头51e方向升起,磁头8与磁道67a脱离接触,进行通常的光再生。如前所述,磁数据存入IC存储器的存储器部分34中,使用这个存储器部分34的数据进行数据更新,而且,在支架退出前,实际只记录再生更新数据,从而可以进行磁记录数据的更新。
(实施例24)
图221是本实施例的信息记录媒体1111的斜视图。在该图中,记录媒体1111由磁记录层1112构成。磁记录层1112的结构从下向上依次为:基板1108、光反射膜1107、保护光反射膜的保护层1106、磁性层1105、遮蔽层1103、印刷层1102和保护印刷层1102的印刷保护层1101。
信息记录媒体1111的光记录部分利用CDROM的情况进行说明。CDROM的制作方法如下:在用聚碳酸脂制成的基板1108和光记录面1114相反一侧的凹槽形成面上蒸镀反射膜1107后,再设置用旋压凸纹等生成的光硬化树脂组成的保护层1106。保护层1106上有磁性层1105、遮蔽层1103。遮蔽层上形成用于进行CD的标题等标志的印字1109的印刷区1110。为了保护印字1109,设置了透明印刷保护层1101。这样,单面的几乎整个平面都能作为印刷区。磁头与印刷保护层1101接触,可以通过印刷保护层1101、印刷层1102和遮蔽层1103在磁性层上记录磁信号。
下面对各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使用模具用喷注成型法制造聚碳酸脂的基板1108,在凹槽成型面上蒸镀铝合金或用喷镀法生成光反射膜1107,然后,用旋压凸纹等在其上面生成光硬化性树脂,这种制作CDROM部分的方法和通常的CDROM的制作法相同。
根据图222,说明在CDROM上的磁记录层1112的构成和制造方法。图222(a)是磁性层1105的生成工序示意图。磁性层是用涂敷在树脂中分散了磁粉的材料生成的,在本发明中,由于磁性层1105和磁头离开,为了确保输出信号,必须把磁性层1105的厚度加厚以及增大磁性层1105的剩磁通量。换言之,剩磁通大的磁性层1105可以使磁性层1105的厚度变薄。另外,为了使记录的重写特性良好,必须把磁性层1105的厚度变薄,或减小磁性层1105的矫顽力。然而,对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磁场,为了保住信息记录媒体1111的磁信息,必须把磁性层1105的矫顽力做到1200奥斯特以上。根据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确保输出信号、重写特性好、能够抗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磁场的磁性粉,使用的是以金属铁为主要成分的针状磁性粉末(矫顽力为1950奥斯特,饱和磁化量为143emu/g,BET比表面积为56m2/g)。用于磁性层105的树脂,使用的是氯乙烯系列和聚氨脂系列的2种树脂混合物,但是只要和保护层1106的粘接性及磁粉的分散性好就行,不管什么种类均可。关于用于磁性层1105的树脂的硬化,既可以用热硬化进行,也可以用光硬化进行,只要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磁性层1105不流动就行,不硬化也可以。用于本实施例的磁性层涂料,利用下列组成成分用研磨机进行3小时混合分散而成:
针状磁微粉末金属磁性粉    100单位
碳黑    6单位
合金铝    15单位
MR-110(日本ゼォン公司产品)    15单位
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    15单位
油酸三油精    5单位
MEK    270单位
甲苯    270单位
环己酮    90单位
把这种磁性涂料用液压喷雾法在保护层1106上以干燥厚度为0.2μm进行均匀涂敷,生成磁性层1105,液压喷雾法是用加压泵1119直接往涂料上加压,通过喷嘴1120形成微粒化涂料,在保护层1106上制做磁性涂料层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用低粘度涂料和挥发性溶剂形成薄涂层。
图222(b)是遮蔽层1103的铝合金薄膜层1104的生成工序示意图。遮蔽层1103是为了消去磁性层1105的颜色,鲜明地显示出印刷层1102的基底层。为充分地遮蔽磁性层1105,虽然可以使遮蔽层1103的厚度足够厚,但是,由于必须减小磁性层1105和磁头之间的距离,所以不能太厚。遮蔽层1103的厚度只要比光波长大0.2μm,就可发挥遮蔽性。然而,实际上,涂敷型的遮蔽涂料若不超过数μm,就不能消除磁性层1105的色调。在本实施例中,由合金铝薄膜层1104和遮蔽涂膜层1113构成遮蔽层1103。合金铝薄膜层1104在磁性层1105的表面反射光线,起到使磁性层的吸收光减少的功能。在真空室1121中,给加热器1123接通电源,使电流流过放在坩埚1122内的铝合金,使之加热而产生的铝合金蒸气蒸镀在磁性层1105上,生成铝合金薄膜层1104。本实施例中,在铝合金薄膜层1104的厚度为0.2μm的条件下进行蒸镀。
图222(c)是遮蔽层1103的遮蔽涂膜层1113的生成工序示意图。在遮蔽涂膜层1113上进行全彩色印刷时使用白色颜料,但是,也可以使用有色颜料。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遮蔽层涂料是如下制成的:用氧化钛粉末(粒系:0.28μm)根据下述的成分比例,用研磨进行70小时的混合分散,在涂敷前再加入3个单位的作为硬化剂的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杜邦公司生产)。
氧化钛粉末    100单位
氧化铝    8单位
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    15单位
油酸    2单位
硬脂酸    2单位
MEK    120单位
甲苯    120单位
环己酮    40单位
把遮蔽层用涂料用液压喷雾法按干燥厚度为2μm在铝合金薄膜层1104上均匀涂敷生成遮蔽涂膜层1113。
接着,在遮蔽层1103上进行CD标题等的标志印刷。对于全彩色情况,印刷方法可以采用通常的胶印印刷法进行4色印刷,在无颜色重迭时,也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本实施例中采用胶印印刷法进行全彩色印刷。胶印印刷法是一般的印刷方法,所以不进行详细的说明。图222(d)中示出标志印刷后信息记录媒体1111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印字1109的最大厚度是4μm。
最后,说明印刷保护层1101的生成。印刷保护层1101保护印刷层1102、遮蔽层1103不受磁头磨损的同时起到使磁记录层1112的表面没有污物附着的作用。为此,印刷保护层需要防水性和硬度。硬度按铅笔标准取5H以上就可以,作为满足这些条件的材料有光硬化性树脂。众多的光硬化性树脂在硬度方面都满足5H,然而,在防水性方面,就需要在涂敷前加入硅系或氟系油。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在紫外线硬化树脂中加入硅油以增加防水性的透明涂料。考虑到磁记录层1112的运行耐久性,印刷保护层的厚度为1.5μm以上。涂敷方法有和印字1109相同的胶印印刷法,有和磁性层1105相同的液压喷雾法、丝网印刷法,而在本实施例中,用胶印印刷法涂敷1.5μm厚度,并照射紫外线。图222(e)中示出印刷保护层涂敷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
(实施例25)
本实施例25的信息记录媒体1111和实施例24中的几乎是同样的构造,所以只说明和实施例24的不同之处。
根据图223,说明在CDROM上磁记录层1112的构成和制造方法。图223(a)是磁性层1105生成工序示意图。磁性涂料1128是由和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组成的,利用丝网印刷法的丝网版1126,用刮浆板1127通过丝网版1126的网孔在保护层1106上涂敷干燥膜厚为3.5μm的涂料,生成磁性层1105。遮蔽层1103、印刷层1102用和实施例24中同样的方法生成。
本实施例中,用丝网印刷法把印刷保护层涂敷5μm厚,并照射紫外线。图223(b)中示出印刷保护涂敷后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剖面图6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媒体1111中,磁性层1105和磁记录层1112表面之间的距离由于空间损耗对输出有影响。损耗量(dB)可用54.6(d/λ)〔d为间距(μm),x为记录波长(μm)〕表示。由于印字1109所引起的磁性层1105和磁记录层1112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动,使输出在波长100μm时的变化为2.2dB,在波长50μm时为4.4dB。这种输出变化作为调制,将对记录再生特性产生影响。为减少这种调制,就必须减少磁性层1105和磁记录层1112表面之间的距离。图223(c)中示出印刷保护层的表面研磨工序的模式图。本实施例中,过量地涂敷印刷保护层,然后利用研磨磁带1125使信息记录媒体1111转动着研磨印刷保护层1101,使之和磁性层1105的距离变化限制在18%。然后,取下研磨磁带,在表面附着上Rmax0.8的凹凸。这个凹凸可以减少和磁头的接触面积,降低磁头和信息记录媒体1111的摩擦系数,提高运行的耐久性。图223(d)中示出印刷保护层的表面研磨后的剖面图。
(实施例26)
实施例26中作为磁性层涂料,使用金属纯铁强磁粉(Hc:1510奥斯特、бs:130emu/g、BET相对表面积:49m2/g),按下述组成,在砂磨机中混合分散3小时,在涂敷之前,再加入6单位的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杜邦公司生产)以作为强化剂而做成涂料。
金属纯铁    100单位
碳精    6单位
氧化铝    15单位
MR-110    15单位
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    15单位
MEK    120单位
甲苯    120单位
环己酮    40单位
在厚度为6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上用扩散法按2μm厚度涂敷磁性涂料,用交流磁场除去磁性体的取向,干燥抛光处理后,在60℃的环境中进行24小时硬化。硬化后,在没有涂敷PET膜的磁性层面上涂敷干燥后为4μm的丙烯类热可塑树脂,然后,用模具冲压为内径40mm、外径117mm的附在12cmCD上,使其热融粘合在未进行标志印刷的CD-ROM的光读出面的反面,作为磁盘状的媒体。然后,在磁性层上不进行磁记录的部分,用丝网印刷法印刷上干燥后厚度为100μm的紫外线硬化油墨,进行紫外线硬化后做为试料。
对于生活环境引起损伤的试验如下进行。在30cm平方的玻璃板上均匀敷上1g的日本关东粘土粉末,将磁性层朝下放在其上然后放上试样,在磁盘上加上500g的荷载,使其转动300圈,用目视观察磁记录面上发生的损伤。
记录频率特性是用铁硅铝磁性大体积磁头(间隙幅度30μm、磁道宽度1.3mm),使记录电流变化,记录各频率的矩形波,取出其输出,把其最大值作为该频率的输出值,记录其频率特性,把频率特性最大输出值的80%的线记录密度作为D80
(比较例1)
比较例1是用和实施例26同样的方法作成不印刷紫外线硬化油墨的试样。
(比较例2)
比较例2是用氧化钛粉末(粒度:0.28μm)按下述的组成,在球磨机中混合分散70小时,在涂敷之前加入3单位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杜邦公司生产)作为硬化剂而制成保护遮蔽层用涂料。
氧化钛粉末    100单位
氧化铝    8单位
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    15单位
油酸    2单位
硬脂酸    2单位
MEK    120单位
甲苯    120单位
环己酮    40单位
和实施例相同,在厚6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ET)膜上用扩散法同时涂敷各为2μm及3μm的磁性层涂料及保护遮蔽层涂料,用交流磁场除去磁性体的取向,干燥抛光处理后,在60℃的环境进行24小时硬化。硬化后,在PET膜没有涂敷磁性层的面上涂敷干燥后厚度为4μm的丙烯类热可塑树脂,然后用模具冲压成内径40mm、外径117mm粘贴在12cmCD上,使其热融粘合在未进行标志印刷的CD-ROM的光读出面的反面,作为磁盘状的试样。
把以上实施例26的构成及其特性与比较例相比较,示于表1。
表1
Figure 941013367_IMG2
从表1可知,用于磁记录的部分由于印刷层而比其它部分低的磁记录媒体,与用于磁记录的面和高度与其它面相同的磁记录媒体相比,难于形成生活环境造成的损伤,与具有保护遮蔽层的磁记录媒体相比可以延长寿命DSO
还有,本实施例中,是通过粘着层把具有磁记录层的PET膜粘接在拥有光记录再生面的磁盘上的,但是,利用通过粘接层复制磁记录层的方法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所用的磁性层的磁性粉是金属纯铁,而使用C0-γ氧化铁、γ氧化铁、钡铁氧体等、渗氮铁、碳化铁等也有同样的效果。用于磁性层和磁盘间的粘接层的树脂,不限于本实施例使用的种类,使用氯乙烯类、聚氨基甲酸乙酯类、环氧类等一般性热塑性树脂、热硬化树脂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用粘接剂预先附在非磁性基板上的方法,采用片状树脂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使用磁记录层的至少用于磁记录的部分比其它部分低这一构成,能够提高磁记录媒体耐生活环境损伤的特性。
(实施例27)
实施例27进行了以下的实验作为预备实验。磁粉用关东电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金属磁粉(品号:MAP2000、BET比表面积值=55m2/g),粘合剂树脂用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生产的含硫酸基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溶液(品号:UR-8530、固态成分=30wt%、溶剂MEK/甲苯=1/1,分子量Mw=5000)。扩散剂用市售的试剂:P-甲苯硫酸(1水化合物、分子量=190.21,ナヵライテスク株式会社产品)。
测定这种对于金属磁性粉的P-甲苯硫酸的单分子吸附量。作为实验方法,在500ml的聚乙烯容量中注入以下的和扩散空心颗粒。用荡筛机扩散1小时,用吸滤器滤出后,通风干燥,从热重量分析曲线解析扩散剂的吸附量。金属磁性粉为100g,有机溶剂MEK为300g,扩散剂P-甲苯硫酸(1水化合物)为10g,扩散用空心颗粒为1mm直径的锆酸盐颗粒,取300g。
结果,100单位磁性粉的吸附量为2.88单位,这个值和根据硫磺酸基的分子剖面积、P-甲苯硫磺酸(1水化合物)的分子量、金属磁性粉的BET比表面积值、阿伏伽德罗常数等计算的单分子吸附量几乎一致。因此,对于本金属磁粉,2.88wt%是吸附的饱和值,实际上若把P-甲苯硫磺酸注入金属磁性粉,就能看到产生气体(氢气),据此也能证明本扩散剂吸附得到了金属磁性粉上。
接着,进行了以下的实验作为预实验。
作为实验方法,在500ml的聚乙烯容器中注入下列材料和扩散空心颗粒。用荡筛机扩散3小时,用吸滤器滤出后,通风干燥,从热重量分析曲线解析粘合树脂的吸附量。本金属磁性娄为100g。本粘合树脂溶液: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溶液取50g、混合溶剂(MET/甲苯=1/1,重量比)为137.5g,作为扩散用空心颗粒为1mm直径的锆酸盐颗粒30g。
结果,100单位磁粉的吸附量为10.44单位,可以认为这个值是合适的值。
对于磁性层用油墨的调制情况,用以下的材料进行了实验。
金属磁性粉(关东电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MAP2000)、500g扩散剂(试剂:P-甲苯硫磺酸(1水化合物))、1500g图228记载的有机溶剂(MEK),用扩散磨机高速搅拌混合,用大型吸滤器和吸引过滤钟滤取扩散剂处理完毕的磁性粉,送风吹散剩余的MEK使其充分干燥。
接着,添加进图228记载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溶液(东洋纺织株式会社产生产,品号:UR-8530、固态成分=30wt%),用3根试棒混合搅拌,稀释后用砂磨机扩散。
进而,添加有机溶液,取MEK/甲苯/环己酮=3/3/3,按NV(涂料中不挥发成分的重量%)=30.0调制所有的涂料,把所得到的各磁性涂料使用ソッシュ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400目的丝网印刷机印刷在CD(激光没照射的面)上,在其上面同样涂敷上市售的紫外线化树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White),进行紫外线硬化处理,制做出磁性层4μm,遮蔽层(紫外线硬化层)8μm的信息记录媒体。这时,如图228所记载的,取聚氨基甲酸乙酯和扩散剂改变P-甲苯硫磺酸(1水化合物)的投料量比的试料涂膜为试料序号1-7。
用自制的测定装置测定这些信息记录媒体的输出。
作为测定条件,信息记录媒体和记录头的相对速度取为1.3m/s,总记录密度是600BPI,读/写的记录道宽度共200μm。图228中记载了相对比较输出分贝表示值的结果。
这时,本扩散剂对于本磁粉若吸附着约饱和吸附量2.88wt%的投料量,则把吸附率(A)定义为A=投入重量数×100/2.88(%)。这个吸附率(A)的值也在图228中记载了。由图238的结果所示可知,用本扩散剂的少量添加(投料)量,可使输出为最大值。
对此的解释是:高分子的粘合树脂和低分子的扩散剂若保持适量的关系吸附在磁粉上,则粘合树脂吸附后适当地扩展,其结果,可以认为涂膜中的磁粉的充填性也成为极大值。另外,只要磁性粉的BET比表面积值发生变化,吸附率值也变化一次。因此,可以认为:这个结果表明正是由于有高吸附能力的磺酸基的粘合树脂和扩散剂以适当的数量比共存才有这个效果的。
(实施例28)
实施例28对遮蔽层用油墨调制的情况用以下的材料进行了试验。
把实施例1的粉末取为遮蔽用粉末的氧化钛(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R-580,粒径:0.28μm、BET比表面积值=7m2/g)=500g,其余的材料组成和制膜法相同,把试料涂膜作为试料号8-14。用日本电色株式会社生产的光泽度计(品号:VG-ID,入、反射角度45°)测定涂膜的光泽度,在图229中记载了结果。
由图229所示的结果可知,以本扩散剂少量的添加量(投料)可使光泽度成为极大值。作为解释,可以认为和磁性粉的情况一样。因为可以认为光泽度为遮蔽性的尺度,而遮蔽性为高充填性的尺度。
虽然是磁性涂料的扩散调制方法,但是,为使具有高BET比表面积值的金属磁粉均匀地吸附在扩散剂上,作为预处理就希望用湿式法的有机溶剂进行扩散剂的充分的湿润吸附处理。这时,作为有机溶剂,希望沸点低、毒性低,不与磁粉发生反应等,所以在一般的有机溶剂中MEK最有用。环己酮和金属磁粉反应,甲苯是中沸点且毒性也不少。另外,扩散剂的P-甲苯磺酸,作为具有磺酸基的有机酸是有用的,也具有低分子量、高吸附保持性、对溶液溶解性等优点。
(实施例29)
其次,实施例29在光硬化型树脂内,说明使用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情况。
首先,关于磁性层用油墨的调制方法,详述如下。金属磁粉(关东电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MAP2000):500g;氧化铝(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AKP-20、粒径:0.50μm);如图230、233记载的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溶液(环氧丙烯类):100g;预聚物:47wt%;单体:40wt%;光重合开始剂:5wt%;补助剂:5wt%;消泡剂:3wt%;有机溶剂:环己酮。
用扩散磨机高速搅拌图230记载的上述混合物,预混合后,用3根搅棒混合搅拌扩散。
同样,关于遮蔽层用油墨的调制方法,仅把金属磁性粉换为遮蔽性粉体的氧化钛(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R-580,粒径=0.28μm、BET比表面积值=7m2/g)500g调制而成。
首先,只以磁性层用油墨,利用丝网印刷制作了磁性层的单独膜。丝网使用ソッシュ工业株式会社生产400目的丝网,以记录媒体为CD(激光不照射的面)的面。能够得到良好的涂膜。把这个涂膜进行紫外线硬化处理,在其上面直接搭载磁头进行磁记录再生,在电磁变换特性方面效率最优。
这里,通过目视判定了因涂刷器引起的涂膜面的纵线条的情况,图230中记载了试样编号15-18的涂膜的结果。
由图230所示的结果可知,若增多有机溶剂环己酮的添加量,油墨将居为低粘度,可以提高校正水准,其次,图231中记载了(试样序号19-22)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作为有机溶剂的情况。
由图231所示的结果可知,作为有机溶剂,NMP是高沸点(沸点=202℃),干燥缓慢,所以,涂膜的表面(目视观察)更为出色。
接着,在其上面印刷了磁性层油墨(试样号18)和遮蔽层用油墨(试料号19-22)之后,进行紫外线硬化处理制作成信息记录媒体。
用自制的测定装置测定了这个信息记录媒体的输出。
作为测定条件,CD的信息记录媒体和磁头的相对速度取1.3m/s,线记录密度是600BPI,读/写磁头宽共200μm。图232中记载了输出分贝值相对比较结果的值。
(实施例30)
实施例30在光硬化型树脂内,对使用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磁性层用油墨的调制方法,详述如下。
金属磁粉(关东电化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MAP2000)500g;氧化铝(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品号:AKP-20,粒径:0.50μm);
图230、图232记载的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溶液(环氧乙烯类)100g;
预聚物:47wt%
单体:40wt%
光重合开始剂:5wt%
补助剂:5wt%
消泡剂:3wt%
有机溶剂:环己酮
用扩散磨机高速搅拌图230记载的上述混合物,预混合之后,用3根搅拌混合搅拌扩散。
同样,对于遮蔽用油墨的调制方法,只把金属磁粉换为500g的遮蔽性粉体的氧化钛(石原产业(株)制,品号:R-580,粒径=0.28μm,RET比表面积值=7m2/g)调制而成。
首先,只以磁性层用油墨用丝网印刷制成了磁性层的单独膜。丝网使用网筛400目的丝网进行印刷,以印刷媒体为CD的面(激光不照射的面)。能够得到良好的涂膜。把这个涂膜作紫外线硬化处理,在其上面直接搭载磁头进行磁记录再生,在电磁变换特性方面效率最优。
这里,通过目视判定了印刷机引起的涂膜面的纵线条的情况,关于试样号15-18的涂膜之结果记载于图230之中。
由图230所示的结果可知,若有机溶剂环己酮的添加量增多,油墨就成为低粘度,可以提高校正水平。其次,作为有机溶剂,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时的结果记载于图231(试样号19~22)中。
由图231所示的结果可知,作为有机溶剂,NMP是高沸点(沸点=202℃),干燥缓慢,故涂膜表面(目视观察)将更为出色。
接着,在其上面印刷磁性层用油墨(试样号18)和遮蔽层用油墨(试样号19-22)之后,进行紫外线硬化处理,制作成信息记录媒体。
用自制的测定装置测定了该信息记录媒体(试样号23-26)的输出。
作为测定条件,取CD的信息记录媒体和磁头的相对速度1.3m/s,线记录密度是600BPI,读/写的磁道宽度共200μm。图232中记载了相对比较输出分贝值的结果。
如图232的结果所示,有机溶剂混合环己酮后,遮蔽层的膜厚减小,可以认为,其结果是提高输出。
另外,作为有机溶剂的是通用高沸点溶剂,也相溶于环氧丙烯类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因为便宜,所以最好采用环己酮(沸点=156℃)。
(实施例31)
实施例31是为了制作添加了高硬度粉末的涂膜,而把实施例30的成份表面的金属磁粉换为氧化钛(品号:R-580),不添加环己酮,其它成分相同而制作的试验涂膜,并进行了走行耐久试验。
这里,作为高硬度粉体,从硬度和粒径和观点出发,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氧化铝(品号:AKP-20)最好,故采用这种产品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试验条件,在信息记录媒体的遮蔽层上搭载软盘的磁头,取磁头和媒体的相对速度为1.3m/s,磁头负荷取25g,媒体转速是360rmp,在常湿常温环境下使其运行100万个磁道。
结果的判定,根据目视分为5个等级,判定基准如下:
遮蔽层上没有痕迹……5
遮蔽层上有轻微痕迹……4
遮蔽层上有清晰痕迹……3
遮蔽层上有较大痕迹……2
遮蔽层上遍布痕迹……1
根据判断基准,在图233中记载了其结果。
由图233所示的结果可知,在遮蔽层上除氧化钛外还混合了氧化铝的实施例中,其运行耐久性上升。
(实施例32)
进而,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以往例的图227出发进行改善,做成如图226所示的,在磁性层及其上面涂敷生成遮蔽层的涂膜构造的信息记录媒体,对其进行运行耐久试验。在图234中记载了其结果。油墨使用试样号30。
由图234所示的结果可知,若采用实施例那样的构造,则明显地提高运行耐久性。其理由可以认为遮蔽层包围着磁性层、牢固地保持磁性层不为所动的结果。
(实施例33)
实施例33就CD表面由于紫外线作用而容易粘接的处理进行了实验。
使用紫外线易粘接处理装置(DRY.PROCESSOR.オ-ク制作所株式会社生产,品号:UVC-B)进行3分钟处理,在处理过的CD上用相同的丝网印刷试样30的磁性层用油墨。试验用通常的方法进行,其结果记载于图235。由图235所示的结果可知,紫外线易粘接处理是有效的。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在磁性层油墨和遮蔽层油墨中,并用具有磺酸基的粘合树脂和扩散剂以及基于湿式法的扩散剂的预处理,添加环己酮和NMP等有机溶液,添加氧化铝等高硬度粉体,还有在构造上遮蔽层外缘圆周部分粘接到CD上,对CD进行紫外线照射的易粘接处理等等,都能提高信息记录媒体的电磁变换特性和运行耐久性。
另外,在遮蔽层上进行紫外线硬化处理之前,能够通过文字图案掩膜使有机染料浸透,或用丝网印刷及胶印印刷等方法印刷标志。进而,如图226所示的结构,只改变丝网的尺寸就能简单地实现。即,只要对磁性层和遮层使用尺寸不同的丝网进行印刷即可。
(实施例34)
这里,具体地叙述附有表示有无磁层的识别子(即本发明的HB识别子)的记录媒体的实现方法。CD情况的数据,集中98个被调制成如图213所示数据构造的帧而形成1个数据块。在TOC内帧的子码的Q比特之中,例如,在POINT区的8bit中,把“BO”符号定义为HB识别符号468a,则当前“BO”符号就不再使用,故在保持以往的CD、CDROM和本发明的带磁层的HB媒体完全互换性的同时,能够进行识别。而且由于不记录在TOC区中,故在最初读取TOC的时刻,就能够识别,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HB媒体。
图236(a)示出媒体2的横剖面图,在透明基板5上设立氧化铝蒸镀膜4b和凹槽4c,在其上面设立磁层3。而且如图236(b)所示,在这个凹槽上,在工厂形成EFM调制信号,其数据串470b中的子码470c的Q比特470d为控制比特470e时,记录“0011”的HB识别符号468a。作为其它的方法,在TOC的Q比特中的POINT470f中,记录8比特符号构成的“BO”标识符号468a,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不改变构成就能获得能识别有无磁层的记录媒体2。
根据如上的本发明,信息记录媒体具备有:磁性层、遮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遮蔽层上含合金薄膜层,用印刷保护层的厚度抑制磁性表面与磁记录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动,在印刷保护层表面具有凹凸,以这样的构造就能够实现在光记录面的反面具有磁记录层,并能在整个磁记录层面上印刷标志,从而可以实现输出特性稳定的信息记录媒体。
另外,通过在具有光记录面的记录媒体2的反面设立磁记录层3,在光记录那样的RAM型记录再生装置中共用磁场调制型光磁记录的记录再生装置中磁场调制间的磁头,几乎不提高成本和部件数就能在记录媒体上进行独立通道的信息磁记录。这时,由于原来就具有磁头用滑块跟踪机构,所以,几乎不会使记录再生装置的成本上升,从而,几乎用相同价格就能够增加独立于光记录的磁记录再生功能。
把这种记录过的记录媒体应用于音乐用CD、HD以及游戏机用CDROM、MDROM中,通过使用图17的框图所示的ROM型记录再生装置再生反面设立磁道的光盘,再生时可以回复到上次使用时的状况。还有,如在实施例1中所说明了的,即使在限定只记录在TOC区1个磁道的情况,把间距宽度取为200μm时也能够记录数百比特。这个容量能满足现行的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游戏机用IC-ROM时的要求。限定于TOC时,由于不需要存取磁道的过程,因而系统变得简单。
再者,在光记录的再生专用型记录再生装置中,对于记录媒体必需在和光头相对位置的面设立磁头等,由于这个部件能够和光磁记录的磁调制磁头共用,故通过批量生产可降低价格。还有,与低密度用磁记录用部件、光记录用部件相比,成本相当低,故价格上升少。使位于光头相反一侧的磁头机械地连动,不要追加跟踪机构,因而成本上升很少。
根据刻在RAM型、ROM型记录媒体表面的光记录层的地址信息或时间信息,进行光头的跟踪,虽然跟踪精度不高但能够在盘的任意位置跟踪控制磁头。由此,将被视为线性传感器和软盘的线性传动装置作为民用,则即使不追加所有高价部件也无问题。
现有技术的磁调制型的光磁记录媒体的反面,保护层是用粘合剂和润滑剂通过旋压涂层而制造的。本发明的情况,在这些材料中加入磁性材料,用同样的工序,仅进行旋压涂层,制造工序并不增加。从总成本看,这种成本的上升是可以忽略的。从而,几乎不增加成本就可增加记录功能。
如以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能够几乎不提高成本而追加磁道,故能够给现有技术的ROM型光盘及ROM专用的唱机附加RAM功能。
本发明对CDROM等没有盘盒的ROM盘及MDROM等有盘盒的ROM盘,具体地实现了民用部分的RAM盘。
没有盘盒的ROM盘是只在其反面单纯地设置了磁记录层的现有技术的方式,如前所述,不能用于民用。这是因为,民用时,使用环境多样化。在家庭内部,受磁铁、污染、损伤等的影响影响,在最恶劣的条件下,若处于象软盘那样暴露磁记录层的状况,记录信息就容易被破坏掉。本发明把媒体的He提高到1200奥斯特以上,就能确保对磁铁磁场的影响所采取的对策的可靠性。还有,在磁记录层上设置5H莫氏硬度以上的保护层作为对待指甲等损伤的对策。通过在媒体上使用防水性保护材料,以及在系统内部设立清扫机构的方法进行防污。
若使用这样的媒体,当然就要使系统的构成及功能与这种特殊的媒体对应。一般在软盘和硬盘中会产生约数百埃(A)量级的空间损耗。对此,本发明中由于保护膜或印刷层处在磁记录层的上部,与通常的磁盘的磁记录相比,空间损耗约为1μm以上。为进行记录,首先,本发明中把磁头的磁头间隔扩大为5μm以上,由此,就能再生耐环境性强的前述本发明的磁盘。另外,为了降低成本,在光道上采用使用1秒钟记录75个子码的地址信息,使光头存取特定的光道,使用和光头连动的磁头进行特定磁道的跟踪。这时,用1个传动装置就能进行磁头和光头的移动。由此,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从光头的传动装置进入到磁头的磁噪声大于40dB,通过采用屏蔽光头,或将磁头和光头的位置分离开,可以降低混入的噪声电平。另外,由于在媒体上不能设置液体润滑层,故磁头的磨损严重。为此,一旦把磁记录信息存入内部存储器,在信息处理中,重写内存的内容,减少磁头的记录再生次数,同时,在磁信息的记录再生之外的期间,使磁头和磁道分离,减少磁头实质的绕行次数。就可以延长媒体和磁头的使用寿命。还有,为使磁盘插入时的开始动作加快,设立了“可变道距模式”。在开始时按光头存取光道的顺序,在该光道的反面按该顺序形成磁道。于是,开始时,光头就顺序存取时,磁头也能按顺序存取这些磁道,如果把所需要的磁记录数据记录在这些磁道上,则另外存取其它磁道,也能再生开始时所需要的磁道信息。这样,就可以消除无用时间,加快开始动作。另外,在各乐曲中有磁道信息时,例如卡拉OK等,可以加快各乐曲的各个人的数据存取。还有,由于不必像通常的软盘那样,在特定的角度上设置各磁道的数据的光头部分,可以随机地配置同步区,故不需要检测转动角度,从而可使机器成本下降。
另外,在MDROM那样有盘盒的盘中,在磁记录层上既能够使用用于软盘的一般的低Hc材料,又由于保护层而不增大空间损耗。但是,由于未考虑在原来的带盒中加入衬垫,故加上衬垫后就会产生摩擦转矩,从而会使先有技术的驱动电机的转矩减弱而不能正常转动。因而,本发明中,采取仅在记录时使衬垫暂时与媒体面接触的构成。根据这种局部衬垫的方式,还能防止灰尘的影响。另外,采用使光磁的磁调制磁头和磁头共用一个磁头的构成,还可减少部件数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满足CD规格的同时,能够在民用的环境下确保可靠性并以民用的成本实现在光记录面的反面具有磁记录部分的媒体和记录再生装置。

Claims (20)

1、一种信息记录媒体,该信息记录媒体在光记录面的背面具有一层由磁化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所构成的磁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隐蔽层中包含有金属薄膜层。
2、一种信息记录媒体,该信息记录媒体在光记录面的背面具有一层由磁化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所构成的磁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在印刷保护层表面上具有Rmam为0.5μm以上的凹凸形状。
3、一种信息记录媒体,该信息记录媒体在光记录面的背面具有一层由磁化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所构成的磁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印刷层的厚度分布改变印刷保护层的厚度,以使磁性层面与磁记录层表面间的距离变化小于20%。
4、一种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该信息记录媒体在光记录面的背面具有一层由磁化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所构成的磁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在使印刷保护层硬化后,用研磨带使磁记录表面上带有凹凸形状。
5、一种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该信息记录媒体在光记录面的背面具有一层由磁化层、隐蔽层、印刷层、印刷保护层所构成的磁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在涂布过量的印刷保护层后,经表面研磨以使磁记录层表面平滑。
6、一种在磁记录面的反面有着光记录再生面的磁性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其磁记录面至少可用作磁性记录的部分比其它部分要低。
7、一种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在非磁性基板上单独涂布磁性层或形成多层涂膜,在多层涂膜中有2层为磁性层和隐蔽层,该隐蔽层直接重叠形成在磁性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在磁性层中同时存在着含有磺(胺)酸基的粘合树脂和含有磺(胺)酸基的分散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在隐蔽层中同时存在着含有磺(胺)酸基的粘合树脂和含有磺(胺)酸基的分散剂。
10、根据权利要求8、9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中含有p-甲苯(染料)磺酸。
11、一种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分散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粉体表面充分吸附之后,进行过滤和干燥,然后加入粘合树脂,再经分散调制成涂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是丁酮(MEK)。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层所用的墨由含有光硬化型树脂、有机溶剂和磁粉的无机粉体所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在非磁性支持体上只单独形成磁性层。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蔽层用的墨是由含有光硬化型树脂、有机溶剂和隐蔽用粉体的无机粉体所构成的。
16、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有机溶剂是环己烷。
17、根据权利要求13、15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有机溶剂是N-甲基-2-吡咯烷酮(NMP)。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无机粉体是氧化钛和铝的混合物。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蔽层外缘圆周部分比隐蔽层突出,使之直接与非磁性支持体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所用的非磁性支持体是CD,其涂膜形成面用紫外线进行粘接处理。
CN94101336A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设备和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988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596/93 1993-01-21
JP859693 1993-01-21
JP92219/93 1993-03-25
JP9221993 1993-03-25
JP107423/93 1993-04-09
JP10742393 1993-04-09
JP205682/93 1993-07-27
JP20568293 1993-07-27
JP297504/93 1993-11-02
JP29750493 1993-11-02
JP31411493 1993-11-19
JP314114/93 1993-1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10A true CN1098810A (zh) 1995-02-15

Family

ID=2754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014651A Pending CN1941125A (zh)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装置
CN94101336A Pending CN1098810A (zh)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设备和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
CN94101055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1043C (zh)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装置
CNB0216042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962C (zh) 1993-01-21 1994-01-21 光盘及再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014651A Pending CN1941125A (zh)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1055A Expired - Lifetime CN1101043C (zh) 1993-01-21 1994-01-21 记录再生装置
CNB02160421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54962C (zh) 1993-01-21 1994-01-21 光盘及再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5) EP0844611A3 (zh)
KR (2) KR100217013B1 (zh)
CN (4) CN1941125A (zh)
CA (3) CA2113842A1 (zh)
SG (4) SG7110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6683C (zh) * 2005-04-14 2008-09-03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及母盘
CN114746940A (zh) * 2020-02-28 2022-07-12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在nft上累积光学透明材料以改进可靠性的原位nft预处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262752C2 (ru) * 1994-02-28 2005-10-20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писи данных, среда записи данных,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данных
US7191154B2 (en) 1995-10-09 2007-03-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encrypting and recording received content information on a recording medium using both medium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and a cipher key for encryption
DE69613011T2 (de) 1995-10-09 2001-11-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sches Aufzeichnungsgerät
US5886979A (en) * 1996-10-21 1999-03-23 Fujitsu Limi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to a medium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copying
US6747930B1 (en) 1996-12-24 2004-06-08 Hide & Seek Technologies, Inc. Data protection on an optical disk
JP3607486B2 (ja) * 1998-01-21 2005-01-05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DE19815990A1 (de) * 1998-04-09 1999-10-14 Thomson Brandt Gmbh Gerät zur Aufzeichnung oder zur Wiedergabe von Informationen mit einem Antriebssystem für eine Abtasteinrichtung
FR2784830A1 (fr) * 1998-10-19 2000-04-21 Thomson Multimedia Sa Methode de copie evitant la duplication non-autorisee de donnees numeriques et dispositif de lectur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la methode
US6563793B1 (en) 1998-11-25 2003-05-13 Enron Warpspeed Servic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guaranteed quality/class of service within and across networks using existing reservation protocols and frame formats
JP3566121B2 (ja) * 1999-02-19 2004-09-15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該光ディスクを用いた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システム
US7763345B2 (en) 1999-12-14 2010-07-27 Mannington Mills, Inc. Thermoplastic plank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JP4277452B2 (ja) 2000-02-25 2009-06-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再生装置
JP4348851B2 (ja) 2000-09-21 2009-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ディスク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KR100719129B1 (ko) * 2001-02-06 2007-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
US20060250912A1 (en) * 2005-05-09 2006-11-09 Pratt Thomas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laser optical medium
JP4784371B2 (ja) * 2006-04-06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プログラム
SI3101141T1 (sl) 2007-06-08 2020-03-31 Epigenomics Ag Postopek za metilacijsko analizo
WO2010017902A1 (de) 2008-08-14 2010-02-18 Bayer Cropscience Aktiengesellschaft Insektizide 4-phenyl-1h-pyrazole
EP2204094A1 (en) 2008-12-29 2010-07-07 Bayer CropScience AG Method for improved uti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transgenic plants Introduction
EP2227951A1 (de) 2009-01-23 2010-09-15 Bayer CropScience AG Verwendung von Enaminocarbonylverbindungen zur Bekämpfung von durch Insekten übertragenen Viren
WO2010094666A2 (en) 2009-02-17 2010-08-26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al n-(phenylcycloalkyl)carboxamide, n-(benzylcycloalkyl)carboxamide and thiocarboxamide derivatives
TW201031331A (en) 2009-02-19 2010-09-01 Bayer Cropscience Ag Pesticide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 tetrazolyloxime derivative and a fungicide or an insecticide active substance
EP2343280A1 (en) 2009-12-10 2011-07-13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e quinoline derivatives
TWI483679B (zh) 2009-12-28 2015-05-11 Bayer Ip Gmbh 殺真菌劑肟醯基(hydroximoyl)-雜環衍生物
WO2011080255A2 (en) 2009-12-28 2011-07-07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e hydroximoyl-tetrazole derivatives
CN102724879B (zh) 2009-12-28 2015-10-21 拜尔农科股份公司 杀真菌剂肟基-四唑衍生物
WO2011124554A2 (de) 2010-04-06 2011-10-13 Bayer Cropscience Ag Verwendung der 4-phenylbuttersäure und/oder ihrer salze zur steigerung der stresstoleranz in pflanzen
CA2795838A1 (en) 2010-04-09 2011-10-13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Use of derivatives of the(1-cyanocyclopropyl)phenylphosphinic acid, the esters thereof and/or the salts thereof for enhancing the tolerance of plants to abiotic stress
WO2011134912A1 (en) 2010-04-28 2011-11-03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e hydroximoyl-heterocycles derivatives
WO2011134911A2 (en) 2010-04-28 2011-11-03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e hydroximoyl-tetrazole derivatives
US20130116287A1 (en) 2010-04-28 2013-05-09 Christian Beier Fungicide hydroximoyl-heterocycles derivatives
UA110703C2 (uk) 2010-06-03 2016-02-10 Байєр Кропсайнс Аг Фунгіцидні похідні n-[(тризаміщений силіл)метил]-карбоксаміду
JP5730993B2 (ja) 2010-06-03 2015-06-10 バイエル・クロップサイエンス・アーゲーBayer Cropscience Ag N−[(ヘタ)アリールアルキル)]ピラゾール(チオ)カルボキサミド類及びそれらのヘテロ置換された類似体
CN109504700A (zh) 2010-06-09 2019-03-22 拜尔作物科学公司 植物基因组改造中常用的在核苷酸序列上修饰植物基因组的方法和工具
US9593317B2 (en) 2010-06-09 2017-03-14 Bayer Cropscience Nv Methods and means to modify a plant genome at a nucleotide sequence commonly used in plant genome engineering
ES2638519T3 (es) 2010-07-20 2017-10-23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Benzocicloalquenos como agentes antifúngicos
EP2460406A1 (en) 2010-12-01 2012-06-06 Bayer CropScience AG Use of fluopyram for controlling nematodes in nematode resistant crops
EP2460407A1 (de) 2010-12-01 2012-06-06 Bayer CropScience AG Wirkstoffkombinationen umfassend Pyridylethylbenzamide und weitere Wirkstoffe
CN102135553B (zh) * 2010-12-24 2013-09-11 费金华 磁性帆示波器
EP2474542A1 (en) 2010-12-29 2012-07-11 Bayer CropScience AG Fungicide hydroximoyl-tetrazole derivatives
AR090010A1 (es) 2011-04-15 2014-10-15 Bayer Cropscience Ag 5-(ciclohex-2-en-1-il)-penta-2,4-dienos y 5-(ciclohex-2-en-1-il)-pent-2-en-4-inos sustituidos como principios activos contra el estres abiotico de las plantas, usos y metodos de tratamiento
AR085585A1 (es) 2011-04-15 2013-10-09 Bayer Cropscience Ag Vinil- y alquinilciclohexanoles sustituidos como principios activos contra estres abiotico de plantas
EP2718443B1 (en) 2011-06-06 2017-11-29 Bayer CropScience NV Methods and means to modify a plant genome at a preselected site
US9173395B2 (en) 2011-07-04 2015-11-03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Use of substituted isoquinolinones, isoquinolindiones, isoquinolintriones and dihydroisoquinolinones or in each case salts thereof as active agents against abiotic stress in plants
IN2014DN00156A (zh) 2011-08-10 2015-05-22 Bayer Ip Gmbh
CN103781353B (zh) 2011-09-09 2016-10-19 拜耳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改良植物产量的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
MX347562B (es) 2011-09-12 2017-05-03 Bayer Ip Gmbh Derivados fungicidas de 3-fenil[(heterociclilmetoxi)imino]metil}-1 ,2,4-oxadiazol-5(4h)-ona sustituidos en 4.
EP2755471A1 (en) 2011-09-16 2014-07-23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Use of phenylpyrazolin-3-carboxylates for improving plant yield
JP6100264B2 (ja) 2011-09-16 2017-03-22 バイエル・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プロパティ・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植物の収量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5−フェニル−2−イソオキサゾリン−3−カルボキシレート又は5−ベンジル−2−イソオキサゾリン−3−カルボキシレートの使用
PH12014500562A1 (en) 2011-09-16 2014-04-14 Bayer Ip Gmbh Use of acylsulfonamides for improving plant yield
EP2757886A1 (de) 2011-09-23 2014-07-30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Verwendung 4-substituierter 1-phenyl-pyrazol-3-carbonsäurederivate als wirkstoffe gegen abiotischen pflanzenstress
CN102495982B (zh) * 2011-11-30 2014-12-24 成都七巧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进程线程的防拷贝系统和防拷贝存储介质
CN102915744A (zh) * 2012-09-28 2013-02-06 山推楚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铁磁性金属工件的物料代码磁记录读取装置及方法
CN106431008B (zh) * 2016-09-30 2018-10-30 浙江锦源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前后阻挡装置的镀膜模板机构
CN109471504B (zh) * 2018-10-22 2022-04-0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烟台供电公司 一种分区实时电价计算系统
JP7400243B2 (ja) * 2019-07-26 2023-12-1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351723B (zh) * 2020-03-12 2022-10-14 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板抗冲击性能试验装置及方法
JP7258804B2 (ja) * 2020-03-18 2023-04-17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ライト処理方法
US11436970B2 (en) * 2020-07-16 2022-09-06 Huayuan Semiconductor (Shenzhen) Limited Company Addressing and redundancy schemes for distributed driver circuits in a display device
JP2022045670A (ja) * 2020-09-09 2022-03-22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記録領域の設定方法
CN112987609A (zh) * 2021-02-05 2021-06-18 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从驱动装置驱动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13624920A (zh) * 2021-08-02 2021-11-09 上海德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数据中心防水的方法及系统
CN116688967B (zh) * 2023-07-25 2023-10-13 清徐泓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bd等离子体的多自由度式活性炭再生器及使用方法
CN116689188B (zh) * 2023-08-01 2023-10-20 江苏安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饰板喷漆输送线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17402A (en) * 1977-03-23 1978-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Video disc
JPS57172532A (en) * 1981-04-15 1982-10-23 Fujitsu Ltd Writing system for optical disk
JPS6055526A (ja) * 1983-09-06 1985-03-30 Ricoh Co Ltd 光ディスク記憶装置における光ディスク
JPS6095745A (ja) * 1983-10-31 1985-05-29 Hikari Yokoekawa 複数記録面のデイスクと装置
EP0167570A1 (en) * 1983-12-27 1986-01-15 Ncr Corporation Magnetic record mediu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the same
JPS60261043A (ja) * 1984-06-07 1985-12-24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情報記録媒体円盤
JPS6278704A (ja) * 1985-10-02 1987-04-1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磁界発生装置
JPS6295747A (ja) * 1985-10-22 1987-05-02 Toray Ind Inc 光学記録体
JPS62173630A (ja) * 1986-01-28 1987-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イスク
JPH01204270A (ja) * 1988-02-08 1989-08-16 Toshib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2600004B2 (ja) * 1990-02-06 1997-04-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磁気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表面処理方法
JPH03297699A (ja) * 1990-04-17 1991-12-27 Hitachi Maxell Ltd 感熱磁気記録媒体
JPH0434764A (ja) * 1990-05-28 1992-02-05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磁気ディスク
JPH04140192A (ja) * 1990-10-02 1992-05-14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磁気カード
JP3128774B2 (ja) * 1990-11-30 2001-01-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磁気感熱記録媒体
EP0517473B1 (en) * 1991-06-04 1997-03-19 Quantum Corporation Miniature disk drive having embedded sector servo with split data fields and automatic on-the-fly data block sequencing
US5345435A (en) * 1991-08-30 1994-09-0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on optical disc
DE69227175T2 (de) * 1991-12-20 1999-04-29 Eastman Kodak Co., Rochester, N.Y. Aufzeichnungsträger für ein optisches Informationssystem mit eingebettetem Identifikationskode
US5682360A (en) * 1992-01-29 1997-10-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a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an optical recording layer and magnetic recording layer
CN1075024A (zh) * 1992-01-29 1993-08-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录放装置
JPH05314433A (ja) * 1992-05-13 1993-11-26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磁気カード
JPH05325398A (ja) * 1992-05-27 1993-12-10 Sony Corp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H0655526A (ja) * 1992-08-05 1994-03-01 Kitagawa Iron Works Co Ltd コンクリートミキサの自動洗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16683C (zh) * 2005-04-14 2008-09-03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及母盘
CN114746940A (zh) * 2020-02-28 2022-07-12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在nft上累积光学透明材料以改进可靠性的原位nft预处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33319A3 (en) 2002-04-03
EP0608126A3 (en) 1995-11-29
CA2113842A1 (en) 1994-07-22
CN1101043C (zh) 2003-02-05
CA2226398A1 (en) 1994-07-22
SG71102A1 (en) 2000-03-21
EP0833319A2 (en) 1998-04-01
EP0844611A2 (en) 1998-05-27
SG54982A1 (en) 1998-12-21
CN1482610A (zh) 2004-03-17
KR100195398B1 (ko) 1999-06-15
KR940018833A (ko) 1994-08-19
CA2113877A1 (en) 1994-07-22
EP0609013A2 (en) 1994-08-03
EP0844611A3 (en) 2006-11-29
EP0844611A9 (en) 2007-03-28
EP0844612A2 (en) 1998-05-27
CA2226398C (en) 2000-05-23
CN100354962C (zh) 2007-12-12
CA2113877C (en) 1999-12-07
SG71103A1 (en) 2000-03-21
KR100217013B1 (ko) 1999-10-01
SG82519A1 (en) 2001-08-21
EP0844612A3 (en) 2006-11-02
EP0609013A3 (en) 1995-11-29
CN1941125A (zh) 2007-04-04
EP0608126A2 (en) 1994-07-27
CN1096389A (zh) 1994-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10A (zh) 记录再生设备和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280815C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162861C (zh) 在预定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179589A (zh) 记录介质和重现装置
CN100347778C (zh) 记录方法和存储介质驱动装置
CN1075024A (zh) 录放装置
CN1296932C (zh) 盘片的初始化方法
CN1265373C (zh) 在存储介质上记录数据的记录方法
CN1507628A (zh) 编辑方法和装置
CN1276422C (zh) 再现方法和装置
CN1299287C (zh) 再现方法及装置、记录方法及装置以及产生管理表的方法
CN1643607A (zh) 再生方法与设备,及记录方法与设备
CN1607533A (zh) 内容分发系统、方法、服务器和终端设备
CN1308946C (zh) 用于往返于磁光存储介质记录和再现信息的记录和再现装置
JP4101733B2 (ja) 記録再生装置
JPH07320333A (ja)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35098A (ja)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10928A (ja)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342447C (zh) 记录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和记录/再现方法
JPH07249227A (ja) 記録再生装置
JPH07235097A (ja) 記録再生装置
CN1725348A (zh) 存储介质初始化方法、记录与再现方法和装置
JPH07235099A (ja) 記録再生装置
JPH07210927A (ja) 記録再生装置
CN1822169A (zh) 再现方法、再现装置、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