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3371A - 电磁流量计 - Google Patents
电磁流量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63371A CN109863371A CN201780064214.7A CN201780064214A CN109863371A CN 109863371 A CN109863371 A CN 109863371A CN 201780064214 A CN201780064214 A CN 201780064214A CN 109863371 A CN109863371 A CN 1098633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inflow entrance
- immersion
- shell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1/00—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 G01F1/56—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G01F1/58—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 G01F1/584—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constructions of electrod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1/00—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 G01F1/56—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G01F1/58—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1/00—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 G01F1/56—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G01F1/58—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 G01F1/586—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constructions of coils, magnetic circui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1/00—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 G01F1/56—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G01F1/58—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 G01F1/588—Measuring the volume flow or mass flow of fl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wherein the fluid passes through a meter in a continuous flow by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s combined constructions of electrodes, coils or magnetic circui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apparatus of groups G01F1/00 - G01F13/00 insofar as such details or appliances are not adapted to particular types of such apparatus
- G01F15/14—Casings, e.g. of special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Abstract
提供测定精度比以往高的电磁流量计。本发明的电磁流量计(10)具备:具有测量流路(20R)的流路壳体(20);形成于流路壳体(20)且在与磁场交叉的方向上与测量流路(20R)连通的一对电极收纳孔(35);与一对电极收纳孔(35)嵌合的一对检测电极(40);将各电极收纳孔(35)的内侧面与各检测电极(40)的外侧面间密封的密封构件(36);比各检测电极(40)中的密封构件(36)更靠测量流路(20R)侧的浸水前端部(40H);位于一对电极收纳孔(35)中的比密封构件(36)更靠测量流路(20R)侧的位置且分别收纳浸水前端部(40H)的一对浸水室(35H);和设置于浸水室(35H)且在测量流路(20R)的内表面开口,并根据测量流路(20R)内的水的有无而使水出入使得在测量流路(20R)内被水充满时在浸水室(35H)内浸水前端部(40H)的整体浸水的流出流入口(35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定水的流量的电磁流量计。
背景技术
近几年,取代叶轮式的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的普及较为显著(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99715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为了更进一步普及电磁流量计,要求提高测定精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精度比以往高的电磁流量计。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电磁流量计,具备:流路壳体,具有在受到磁场的状态下有水流动的测量流路;一对电极收纳孔,形成于所述流路壳体,在与所述磁场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测量流路连通;一对检测电极,嵌合于所述一对电极收纳孔,对所述测量流路内的两点间的电位差进行检测;密封构件,对各所述电极收纳孔的内侧面与各所述检测电极的外侧面之间进行密封;浸水前端部,在各所述检测电极之中比所述密封构件更靠所述测量流路侧;一对浸水室,位于所述一对电极收纳孔之中比所述密封构件更靠所述测量流路侧的位置,分别收纳所述浸水前端部;以及流出流入口,设置于各所述浸水室且向所述测量流路的内表面开口,根据所述测量流路内的水的有无而让水出入,以使得所述测量流路内被水充满时所述浸水前端部的整体在所述浸水室内浸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流量计的立体图。
图2是从外壳的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仪表主体的侧视图。
图4是仪表主体的后剖视图。
图5是流路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流路壳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流路壳体的测量部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流路壳体的部分切割立体图。
图9是流路壳体的测量部周边的部分切割立体图。
图10是流路壳体的测量部周边的主剖视图。
图11中,(A)是检测电极与电极收纳孔的前端部分的放大俯视剖视图,(B)是从测量部内观察到的检测电极与电极收纳孔的侧视图。
图12是检测电极、电极固定构件与电线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检测电极被插通的电极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一对磁轭的立体图。
图15是控制部外壳的侧剖视图。
图16是将嵌合盖与天线基板取下的状态的仪表主体的俯视图。
图17是将嵌合盖取下的状态的仪表主体的俯视图。
图18是从外壳的下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外壳的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电磁流量计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出流入口的侧视图。
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弹性卡合片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例如作为水道仪表来使用。该电磁流量计10具有将多个部件组装于连接在水管的中途的流路壳体20(参照图5)的中间部而成的仪表主体10H,该仪表主体10H呈被收纳在长方体状的外壳13的结构。
另外,该电磁流量计10能够以任意的姿态使用,但为了便于说明,在如图1所示那样流路壳体20水平地延伸且外壳13的盖部16被配置在上表面的状态下确定各部位的位置关系,以下对电磁流量计10的各部位的结构加以说明。
首先,对流路壳体20的单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以单体状态表示了流路壳体20。流路壳体20在水平方向延伸,水道的水从将该流路壳体的长边方向贯通的测量流路20R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另外,图5~图7中以箭头A表示水道的水流动的方向,在外壳13的外表面刻着表示水道的水流动的方向的标记15M(参照图1)。
如图6所示,测量流路20R从两端部逐渐朝向中央部缩小,在比中央更向下游侧偏离了少许的位置具有变得最窄的测量部20K。测量部20K如图9所示那样呈将四角进行了R倒角的横长的长方形的截面形状,如图6所示那样遍及规定长度地延伸。再有,测量流路20R的两端部其截面呈圆形,从两端部其朝向测量部20K,截面形状从圆形逐渐变化成长方形。
再有,流路壳体20是在两端部具有金属制的金属套筒21、21的树脂的嵌入成型件。在图6中分开表示流路壳体20之中金属套筒21的金属结构部和除此以外的树脂结构部22,在图8中将流路壳体20的树脂结构部22的一部分透视来示出金属套筒21的整体。这些金属套筒21、21在流路壳体20的两端部的外表面露出,在该露出部分形成有用于与水管连接的外螺纹部21N。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金属套筒21整体呈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从金属套筒21的前端起遍及靠近基端的位置形成有外螺纹部21N。再者,如图6所示,金属套筒21之中比外螺纹部21N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呈如下结构,即在比外螺纹部21N更小径的基座部21M隔开间隔具备大径凸缘部21C与多个小径凸缘部21D的结构。大径凸缘部21C呈外径比外螺纹部21N大的圆板状。多个小径凸缘部21D夹着大径凸缘部21C而被配置于外螺纹部21N的相反侧,呈比大径凸缘部21C小的圆板状。
还有,如图8所示,在包括一个小径凸缘部21D的金属套筒21的基端部,形成有沿径向横穿金属套筒21的中心部的第一四角形槽21K以及与该第一四角形槽21K正交的一对第二四角形槽21L、21L。由此,金属套筒21的基端面呈在周方向交替地反复凹凸的形状,形成凹凸卡合部21Q。
如图6所示,在金属套筒21的内表面,将前端部扩径而形成内侧大径部21E。再有,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形成内缘部与金属套筒21的中心轴正交的前端平坦面21H,成为比内缘部更靠外侧的位置相对于前端平坦面21H倾斜少许的前端锥面21A。
一对金属套筒21、21被插入用于将流路壳体20成型的未图示的树脂成型模具所具备的一对工件插入孔,这些金属套筒21的大径凸缘部21C与工件插入孔的内周面嵌合,并且前端锥面21A被配置为与工件插入孔的端面抵接的状态。而且,向树脂成型模具内射出树脂,从而流路壳体20被成型。由此,金属套筒21露出从前端锥面21A到大径凸缘部21C的外周面为止的范围,此外的部分被构成流路壳体20的树脂覆盖。
再有,流路壳体20的树脂结构部22的前端大径部22E嵌合于金属套筒21的内侧大径部21E。而且,前端大径部22E自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少许,利用从该突出部分向侧方伸出的盖凸缘22F覆盖金属套筒21的前端平坦面21H。进而,金属套筒21之中比大径凸缘部21C更靠基端侧的位置被流路壳体20的树脂结构部22的工具卡合部23覆盖。
如图5所示,工具卡合部23与大径凸缘部21C相邻地配置,比大径凸缘部21C更大程度地向侧方伸出。而且,工具卡合部23在从流路壳体20的轴向观察时例如呈正六边形,在外周具备相互平行的3组共计6个平坦面23B。再者,它们中的一对平坦面23B与上下方向平行。进而,在相邻的平坦面23B、23B间的角部形成有切口槽23A,将工具卡合部23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倒角,树脂成型时的收缩变形(所谓“瑕疵”)得以抑制。另外,切口槽23A的槽底面成为与大径凸缘部21C同心的圆弧面。
如图6所示,在流路壳体20之中的两工具卡合部23、23之间,具备与测量流路20R的形状对应地外表面朝向流路壳体20的轴向的中央部逐渐缩小的基座套筒20T。还有,如图5所示,在流路壳体2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具备与基座套筒20T正交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交叉套筒25。交叉套筒25的截面形状呈以流路壳体20的轴向为长轴的长圆形,如图7所示,基座套筒20T的中央部分被配置在交叉套筒25内。再有,交叉套筒25在上下方向上呈外螺纹部21N的外径程度的大小,在基座套筒20T与交叉套筒25内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25S,在该间隙25S填充后述的封装材料P。另外,上侧的间隙25S与下侧的间隙25S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变大。
如图5所示,在流路壳体20之中的两工具卡合部23、23与交叉套筒25之间,设置有边界凸缘24、24。边界凸缘24包括:呈将纵长的长方形的下端侧做成半圆形的形状且位于比流路壳体20的中心更靠下方的位置的圆弧部24A;和呈与圆弧部24A的直径相同的横宽的四边形且位于比流路壳体20的中心更靠上方的位置的角形部24B。再者,流路壳体20的一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3和边界凸缘24的间隔与流路壳体20的另一端侧的工具卡合部23和边界凸缘24的间隔相同,偏向一对边界凸缘24、24之间的一端(详细而言,偏向测量流路20R的上游)来配置交叉套筒25。
通过多个水平肋27A与垂直肋27B来增强流路壳体20之中各工具卡合部23与边界凸缘24之间。水平肋27A从基座套筒20T的上部、下部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两侧方水平地伸出并且联络工具卡合部23与边界凸缘24之间。垂直肋27B从基座套筒20T的最上部与最下部向上方与下方伸出,且联络工具卡合部23与边界凸缘24之间。另外,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前端部以及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外表面与工具卡合部23、边界凸缘24、流路壳体20的角部,相对于水平肋27A及垂直肋27B的厚度,被施以较大的R倒角。
通过多个(例如,5个)增强板28A来增强流路壳体20之中边界凸缘24、24彼此之间。多个增强板28A呈水平的板状,在从边界凸缘24、24的靠近上端的位置到靠近下端的位置之间隔开间隔来配置多个增强板28A。再者,多个增强板28A呈相同的横宽。而且,如图7所示,除了最上部与最下部的增强板28A的多个(例如,3个)增强板2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连接于基座套筒20T。还有,在最上部的增强板28A和与其下邻的增强板28A之间,具备将这些增强板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彼此联络的纵肋28B,并且在最下部的增强板28A和与其上邻的增强板28A之间也具备同样的纵肋28B。
再有,如图5所示,增强板28A、28A彼此的侧面齐平。而且,边界凸缘24除了其呈半圆形的下端部之外,从增强板28A群的两侧面向两侧方突出,仅最下端的增强板28A从边界凸缘24向两侧方突出。
再有,如图7所示,最上部的增强板28A的上表面与交叉套筒25的上表面被配置成齐平,并且最下部的增强板28A的下表面与交叉套筒25的下表面被配置成齐平,全部的增强板28A的中间部分在交叉套筒25内被切断。再者,交叉套筒25的轴向的两端部从增强板28A群的两侧面向侧方突出。
另外,如图6所示,在交叉套筒25的内侧具备与增强板28A的两侧面大致齐平的阶梯面25D、25D,与这些阶梯面25D相比,前端侧的壁厚变薄。
如图5所示,在最上部的增强板28A,在比交叉套筒25更靠上游侧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和下游侧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靠近两端,分别形成有安装孔28D。再有,虽然未图示,但在最下部的增强板28A,在比交叉套筒25更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及下游侧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靠近两端处,分别形成有安装孔28D。如图5及图7所示,上述的中央的安装孔28D的直径比靠近两端的安装孔28D的直径大,且一直延伸到抵达纵肋28B为止。再有,在靠近两端的安装孔28D的同轴上具备将增强板28A、28A之间联络的柱部28C,安装孔28D一直延伸到抵达柱部28C内为止。还有,在最下端的增强板28A,定位突起部28T从各安装孔28D与靠近各安装孔28D的一侧的边界凸缘24之间起向下方突出。
如图5所示,在最上部的增强板28A形成有与交叉套筒25内连通的电线插通孔28E。电线插通孔28E被配置在交叉套筒25的最上部且增强板2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再者,自增强板28A的上表面起,呈与电线插通孔28E同心圆形状的内侧圆形肋28F和外侧圆形肋28G突出。另外,从内侧圆形肋28F与电线插通孔28E之间的增强板28A的上表面起,围绕电线插通孔28E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突起部28H,且多个突起部28H与内侧圆形肋28F成为一体。而且,穿设有将各突起部28H与增强板28A贯通的安装孔28J。还有,内侧圆形肋28F与外侧圆形肋28G之间形成圆形槽28K,从外侧圆形肋28G的外表面起,多个增强突起部28L突出。
流路壳体20之中的交叉套筒25的内侧部分,通过水平肋29A、桥接壁29B和垂直肋29C被增强。在该交叉套筒25的内侧,基座套筒20T的外形的截面形状在整体上呈横长的长圆形。而且,水平肋29A呈水平的板状,从基座套筒20T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两侧方伸出,并且对交叉套筒25的内表面的对置部分之间进行联络。再者,桥接壁29B呈水平的带板状,配置于基座套筒20T的上侧与下侧且与基座套筒20T平行地延伸,对交叉套筒25的内表面的对置部分之间进行联络。进而,上下的桥接壁29B、29B与基座套筒20T的横向的中央部分之间通过垂直肋29C来联络。此外,水平肋29A的前端位于比交叉套筒25的阶梯面25D更靠内侧的位置,桥接壁29B的横宽小于两个水平肋29A、29A的前端间的间隔。
在测量部20K的上侧与下侧,垂直肋29C、29C被切断,并且基座套筒20T与其他部位相比壁薄,如图7所示,在基座套筒20T与桥接壁29B、29B之间形成有部件收纳空间30、30。再有,基座套筒20T之中的位于桥接壁29B、29B之间的部分(即,在内侧具有测量部20K的部分)成为测量管部20P。而且,在测量管部20P的正上方位置与正下方位置,水平地形成有平坦的磁轭配置面34、34。还有,圆柱状的一对电极支承突起部31、31自测量部20K之中的流路壳体20的轴向的中心且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起向两侧方突出。而且,在各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中心部,形成有与测量部20K连通的电极收纳孔35。
如图5所示,自各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附近起,固定突起部32向侧方突出。如图6所示,固定突起部32相对于一方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而配置在上游侧的附近,相对于另一方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而配置于下游侧的附近,与各电极支承突起部31成为一体。再者,固定突起部32的前端面和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前端面齐平。进而,在各固定突起部32的中心部,形成有未与测量流路20R连通的安装孔32A。
在下游侧具有固定突起部32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上游侧的附近,形成有将水平肋29A切除成圆弧状而构成的圆弧凹部29D。再有,如图5所示,与电极支承突起部31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突条33、33从在上游侧具有固定突起部32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上表面起突出,在这些突条间设置有电线收纳槽33A。进而,如图5及图9所示,定位壁34W、34W从磁轭配置面34、34之中的在上游侧具有固定突起部32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侧的缘部起突出。而且,如图5所示,一对突条33、33对上侧的定位壁34W进行联络且电线收纳槽33A将定位壁34W贯通,如图9所示,电线收纳槽33A的底面与上侧的磁轭配置面34齐平。
如图10所示,电极收纳孔35之中除了两端部之外的整体截面成为圆形的中间孔部35B,比该中间孔部35B更远离测量流路20R的一侧的端部成为相对于中间孔部35B被扩径成阶梯状的截面为圆形的基端孔部35C。还有,在中间孔部35B之中的基端孔部35C侧的端部,形成有缓慢地倾斜的锥面35D。另一方面,开口突起部35W从电极收纳孔35之中的测量流路20R侧的端部起向内侧伸出,该开口突起部35W的内侧成为流出流入口35A。
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流出流入口35A呈在测量流路20R的轴向上较长的长圆形,该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的全长小于中间孔部35B的内径。另外,流出流入口35A的短轴向的全长为测量部20K的倒角引起的曲面20G、20G(参照图10)之间的0.7~1倍(参照图11的(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和测量流路20R的轴向平行。此外,中间孔部35B的直径和测量部20K的短边大致相同。
流路壳体20的单体结构相关的说明如上。接下来,说明被组装到该流路壳体20的各部件。
如图10所示,在各电极收纳孔35收纳检测电极40。检测电极40由耐腐蚀性高的导电金属(例如不锈钢)构成。而且,检测电极40整体截面呈圆形,如图12所示那样从一端侧起按顺序具备小径前端部40A、中径主体部40B、大径凸缘部40C和细棒部40D。而且,如图10所示,检测电极40将O环36安装于小径前端部40A,从小径前端部40A侧被插入到电极收纳孔35中。再有,通过大径凸缘部40C与基端孔部35C的里面35E抵接,从而检测电极40相对于电极收纳孔35在轴向上被定位。而且,中径主体部40B的前端面被配置在中间孔部35B的靠前端的位置处。还有,与测量流路20R的内表面齐平地配置小径前端部40A的前端面。进而,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小径前端部40A位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另外,如图11的(B)所示,小径前端部40A的直径为流出流入口35A的短轴向的全长的0.6~0.9倍,在小径前端部40A与流出流入口35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1的(A)所示,O环36抵接于中径主体部40B的前端面,呈远离了开口突起部35W的状态。而且,电极收纳孔35之中比O环36更靠测量流路20R的一侧,成为水从测量流路20R侧进入的浸水室35H,检测电极40之中的比O环36更靠测量流路20R的一侧,成为在浸水室35H内与水接触的浸水前端部40H。另外,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h1、h2(参照图11的(B)),例如分别在0.2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h1及宽度h2分别为0.2mm。而且,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d2,例如分别在0.7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d1及宽度d2分别为0.7mm。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流入口35A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窄的间隙(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为0.2m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之中,将上游侧的间隙的宽度表示为宽度d1,将下游侧的间隙的宽度表示为宽度d2。
如图10所示,一对检测电极40、40通过一对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42在电极收纳孔35、35内被止脱。如图12所示,电极固定构件42具有俯视时呈L字形状的构件基座部43,细棒插通孔43A贯通该L字的角部,螺钉插通孔43B贯通L字的短边部43X的前端部,进而,电线插通孔44A贯通L字的长边部43Y的中间部。
与细棒插通孔43A同心圆状的抵接肋43T从构件基座部43的前面突出。再有,在细棒插通孔43A的前端部形成有锥面43V。而且,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被插入细棒插通孔43A中,从而抵接肋43T抵接于大径凸缘部40C。
构件基座部43的L字的短边部43X的前端呈与螺钉插通孔43B同心的圆弧状,半圆弧状的嵌合肋43S从前端缘向前方突出。另外,如图13所示,与螺钉插通孔43B同心的圆形肋43U从构件基座部43的后面突出。而且,嵌合肋43S与前述的固定突起部32(参照图7)的外侧嵌合,由此安装孔32A与螺钉插通孔43B对置,将穿通了螺钉插通孔43B的螺钉B旋入安装孔32A,由此电极固定构件42被固定于流路壳体20。再者,由此检测电极40通过电极固定构件42被压向电极收纳孔35的里侧,如前述那样被定位。另外,螺钉B的头部收纳于圆形肋43U(参照图13)的内侧。
如图12所示,电线插通孔44A呈沿L字的长边部43Y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在电线插通孔44A的两开口缘形成有锥面44T。再有,如图10所示,在一对电极固定构件42、42被固定于流路壳体20的状态下,这些电极固定构件42、42的长边部43Y、43Y从各电极支承突起部31、31的前端部起向上方竖起,各电极固定构件42、42的电线插通孔44A、44A夹着部件收纳空间30而对置。另外,电线插通孔44A的内表面下端部被配置成与上侧的磁轭配置面34及电线收纳槽33A的底面齐平。
如图13所示,一对对置突壁45、45从长边部43Y的前端部的后面突出并在长边部43Y的宽度方向上对置,它们之间成为电线容纳槽45M。另外,一对对置突壁45、45的对置的前端角部被C倒角。再有,如图10所示,电线容纳槽45M的底面与长边部43Y的前端面的角部被R倒角。
如图13所示,在将电极固定构件42贯通的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的前端,固定有用于连接电线90的电线连接构件46。电线连接构件46整体呈圆柱状,在其一端面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电线容纳槽46M,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46A(参照图12)。而且,细棒部40D从电线容纳槽46M的相反侧被压入贯通孔46A,成为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与细棒部40D的前端面齐平的状态。
电线90例如利用绝缘覆膜90A覆盖铜制的芯线90B而成。而且,从绝缘覆膜90A露出的芯线90B的末端部被软钎焊或者硬钎焊成被配置在电线容纳槽46M内的状态。在此,检测电极40如前述那样由耐腐蚀性高的例如不锈钢构成,而相对于此,电线连接构件46由相对于软钎料或者硬钎料的润湿性高的导电构件(例如,铜)构成。由此,在确保检测电极40的耐腐蚀性的同时能实现相对于检测电极40和电线90的连接可靠性的提高。再者,电线连接构件46被固定于细棒部40D的前端且远离了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因此也能防止因焊接等的热引起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变形。
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的附近,配置有线圈单元53。如图14所示,线圈单元53呈在树脂制的线轴53A缠绕线圈53C并且芯轴51J将线轴53A的中心部贯通的结构。另外,线轴53A的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突片53E、53E从该线轴53A的上下两端部的凸缘部53F、53F起水平地延伸。而且,线圈53C之中突片53E、53E伸出的一侧的相反侧被图6示出的前述的圆弧凹部29D容纳。
如图14所示,端子支承壁53H从下侧的突片53E的前端向下方突出,一对端子53G、53G将该端子支承壁53H贯通。在这一对端子53G、53G的未图示的基端部连接着线圈53C的两末端。另一方面,一对端子53G、53G的前端部从突片53E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并且两个弯折后被铆接,在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被夹持于此处的状态下被软钎焊或者硬钎焊。
另一方面,在上侧的突片53E的前端部,电线插通孔53J、53J在上下贯通,这些电线插通孔53J、53J的一部分在突片53E的前端面被开放。而且,端子53G、53G从图14示出的状态开始朝向上方被弯曲成直角,被连接至这些端子53G、53G的一对电线穿通电线插通孔53J、53J后向上方延伸。
芯轴51J的两端部从凸缘部53F、53F的外表面突出,包围壁53K、53K从凸缘部53F、53F突出,使得将这些芯轴51J的两端部包围。包围壁53K呈以芯轴51J为中心的圆形,流路壳体20的朝向磁轭配置面34、34侧的一部分被切取。而且,在这些包围壁53K、53K内收纳了下述的一对磁轭51、51的基端板部51A、51A。
磁轭51例如将铁氧体系金属的板金打穿而成,包括圆板状的基端板部51A、长方形的前端板部51C和对它们之间进行联络的带板状的中间板部51B。在基端板部51A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51F。再有,中间板部51B从前端板部51C的一角部沿对角线方向延伸。而且,如图9所示,一对磁轭51、51的基端板部51A、51A被收纳于线圈单元53的上下的包围壁53K、53K内,芯轴51J的两端部与各基端板部51A的贯通孔51F嵌合。还有,一对磁轭51、51的中间板部51B、51B从包围壁53K、53K的切口部分被引出,前端板部51C、51C的表面及背面中的一个面、即磁通贯通面51Z、51Z(参照图14)和磁轭配置面34、34重叠。
通过前述的流路壳体20的定位壁34W和该定位壁34W两侧的壁部(参照图7),从三方对前端板部51C进行定位,前端板部51C的长边方向朝向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对置方向,并且在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同轴的中心线的正上方配置有前端板部51C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另外,轭压部52嵌合于线圈单元53附近的电极支承突起部31,各前端板部51C被夹持在该轭压部52与定位壁34W之间。进而,从轭压部52突出的未图示的楔片被压入各前端板部51C与桥接壁29B之间,各前端板部51C被磁轭配置面34按压。
如图14所示,在配置于上侧的磁轭51的前端板部51C,使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分以半圆形向磁通贯通面51Z的相反侧鼓起而形成槽形突条51D。而且,槽形突条51D的内侧的电线容纳槽51E配置在前述的电线收纳槽33A的延长线上。再者,如图9所示,在轭压部52,也在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电线容纳槽52E。
如图9所示,远离了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在该检测电极40的上方被弯曲,穿通一方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电线收纳槽33A、电线容纳槽51E、52E及另一方的(即,线圈单元53侧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而且,远离了线圈单元53的一侧的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穿通另一方的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插通孔44A后朝向上方被弯曲。再有,线圈单元53侧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从该检测电极40朝上方延伸。而且,两个检测电极40、40的电线90、90的中间部分在电极固定构件42的电线容纳槽45M中,沿着其纵深方向被排列而容纳,进而在其上方被弯曲并向流路壳体20的横向的中央侧延伸,然后从电线插通孔28E被导出至流路壳体20的上方,从而与后述的控制基板73连接。再有,从线圈单元53延伸出的未图示的一对电线也从电线插通孔28E被导出至上方,与控制基板73连接。
如图4所示,流路壳体20中的交叉套筒25的两端部被一对侧隙37、37堵塞。侧隙37呈长圆形的间隙形状,其开口端侧与交叉套筒25的内侧嵌合,并且从交叉套筒25的周面向侧方伸出的凸缘37F抵接于交叉套筒25的前端面。还有,侧隙37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以阶梯状变窄而成为密封嵌合部37A,被嵌合到该密封嵌合部37A的外侧的O环38夹在密封嵌合部37A的基端侧的阶梯面37D和交叉套筒25的阶梯面25D之间。还有,突片37B从各侧隙37的外表面起朝向交叉套筒25的轴向伸出,与后述的主屏蔽构件47的内表面对顶,由此各侧隙37被交叉套筒25止脱。
如图4所示,流路壳体20的中央部从侧方被磁屏蔽体47U包围。磁屏蔽体47U包括主屏蔽构件47和子屏蔽构件48。这些主屏蔽构件47与子屏蔽构件48是将磁性体的板金弯折成角U字形而构成。而且,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与流路壳体20的下表面重叠,如图3所示那样正好收纳于流路壳体20的定位突起部28T、28T之间。另外,在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形成与流路壳体20的安装孔28D(参照图7)对应的未图示的多个螺钉插通孔。通过将穿通这些螺钉插通孔的螺钉B拧入安装孔28D中,从而主屏蔽构件47被固定于流路壳体20。另外,主屏蔽构件47的一对纵边部47B、47B一直延伸到比流路壳体20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子屏蔽构件48的底边部48A与流路壳体20的上表面重叠。在该底边部48A,具备容纳流路壳体20的上表面的外侧圆形肋28G的贯通孔48C以及与流路壳体20的上侧的安装孔28D(参照图7)对应的未图示的多个螺钉插通孔。通过将穿通这些螺钉插通孔的螺钉B拧入安装孔28D中,从而子屏蔽构件48被固定于流路壳体20。再有,子屏蔽构件48的一对纵边部48B、48B与主屏蔽构件47的纵边部47B、47B的内表面重叠,这些纵边部47B与纵边部48B的上表面彼此齐平。
再者,在图4中的右侧的纵边部47B、48B,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有:用于避免与从后述的基板外壳60伸出的罩部66的干涉的第一切口部47E;以及用于使从罩部66被导出至下方并向上方折回的外部连接线缆93穿过的第二切口部47F。
在流路壳体20的中央部,从子屏蔽构件48之上组装控制单元10U。控制单元10U将电池72、控制基板73、监控器74、天线基板75等收纳于长方体状的树脂制的基板外壳60中。
如图15所示,基板外壳60包括上侧收纳部60A和下侧收纳部60B。上侧收纳部60A呈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长方体结构,具有被盖体70堵塞的上表面开口60W。另一方面,下侧收纳部60B整体呈从上侧收纳部60A开始将一对短边部分与一方的长边部分集中成阶梯状的长方体状。由此,在上侧收纳部60A与下侧收纳部60B之间,形成沿着作为上侧收纳部60A的平面形状的长方形的三条边水平地延伸的阶梯面60D(参照图4及图15)。再者,圆柱形状的电池72在使其轴向朝向上侧收纳部60A的长边方向的状态下被收纳于下侧收纳部60B中。而且,将下侧收纳部60B的一侧壁的下端部与电池72的形状相对应地弯曲成圆弧状。另外,电池72的上部位于上侧收纳部60A内。
如图4所示,罩部66从基板外壳60之中相当于上侧收纳部60A的平面形状的一条短边的一外侧面开始突出。如图3所示,罩部66呈L字形状,在上侧收纳部60A的侧方位置横向地延伸,并且从其一端部一直延伸到下侧收纳部60B的下端部位置。再有,罩部66的前端面整体与铅垂方向平行。进而,罩部66之中L字的横边部分与纵边部分之间被横向延伸的分隔壁66E分隔,该分隔壁66E的前端面比罩部66整体的前端面更靠罩部66的里侧。再者,在罩部66的下端部,形成上下贯通的圆形的贯通孔66F。还有,在罩部66之中L字的纵边部分内,形成从基板外壳60的外侧面突出的一对引导突起部66G和将基板外壳60的侧壁贯通的一对线缆插通孔66H。一对引导突起部66G位于贯通孔66F的上方,一对线缆插通孔66H位于其更上方。
如图4所示,圆筒壁64从基板外壳60的下表面突出。在该圆筒壁64内的靠近下端的位置具备圆形底壁65S。另外,在圆形底壁65S的中心部形成有电线插通孔65A。在该电线插通孔65A的周围形成有多个螺钉插通孔65B。进而,在圆筒壁64,在多个位置形成有与流路壳体20的上表面的增强突起部28L(参照图5)对应的多个切口部64A(参照图15)。而且,圆筒壁64嵌合于流路壳体20的上表面的外侧圆形肋28G的外侧,将插通于螺钉插通孔65B的螺钉B旋入流路壳体20的安装孔28J,由此基板外壳60被固定于流路壳体20。再有,O环39被收纳于流路壳体20的内侧圆形肋28F与外侧圆形肋28G之间,在流路壳体20与基板外壳60之间被压破。
盖体70呈长方形的间隙形状,其开口端侧嵌合于基板外壳60的内侧。这些盖体70与基板外壳60的上表面彼此齐平。在盖体70的靠近下端的位置的外周面,形成有环槽70M。O环71被收纳于该环槽70M中,在盖体70与基板外壳60之间被压破。再者,盖体70整体由透明的材料(例如,树脂或玻璃等)构成,在盖体70设置有与后述的天线基板75的窗部75M对应的长方形的透光部70A。透光部70A从盖体70的上表面阶梯状地突出少许。还有,在盖体70的透光部70A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框状突条70B将外缘部镶边。另外,在框状突条70B的外侧,使盖体70的下表面凹陷少许来形成框状槽70C。而且,盖体70的下表面之中比框状突条70B更靠外侧的部位,例如被涂刷或者着色成黑色,由此仅穿过透光部70A就能够对基板外壳60内进行视觉辨认。
如图15所示,第一支柱63、第二支柱62和第三支柱61从基板外壳60的阶梯面60D竖起。第一支柱63被配置在从沿着上侧收纳部60A的一方长边的阶梯面60D的中央向一方短边侧偏离了少许的位置处,呈截面为圆形的圆柱状。再有,在第一支柱63的中心部,从上表面遍及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地穿设有基板固定孔63N。
第二支柱62被配置在沿着上侧收纳部60A的一方短边的阶梯面60D中的远离了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和沿着另一方短边的基板外壳60中的靠近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第二支柱62从上侧起按顺序具备小径部62A、小扩径部62B及大扩径部62C,外径朝向下方以阶梯状变大。还有,两个第二支柱62、62中的小扩径部62B与大扩径部62C之间的阶梯面62Y和第一支柱63的上端面齐平。另外,大扩径部62C的外径比第三支柱61大。
第三支柱61被配置在沿着上侧收纳部60A的一方短边的阶梯面60D中的靠近第一支柱63的一侧的端部。第三支柱61在靠近上端的位置处具备阶梯面61X,该阶梯面61X和第二支柱62的阶梯面62X齐平。另外,第三支柱61之中上端的小径部61A和第二支柱62的上端的小径部62A的外径相同。进而,第三支柱61之中比小径部61A更靠下侧的大径部61B比第二支柱62的大扩径部62C细,比小扩径部62B粗。再者,第二及第三支柱61、62的一部分位于阶梯面60D上,其余位于下侧收纳部60B的从内侧面伸出的肋60C(参照图4)上。而且,第二及第三支柱61、62的下端部通过增强肋61L、62L而被增强。
图16表示控制基板73的平面形状。如该图所示,控制基板73呈将正好收纳于上侧收纳部60A的大小的长方形的四角切取成四边形的形状。控制基板73被配置成与基板外壳60的上表面平行。再有,在控制基板73,具备贯通到前述的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小扩径部62B、62B的下端部为止的一对贯通孔73A、73A,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阶梯面62Y、62Y抵接于这一对贯通孔73A、73A的开口缘。还有,在控制基板73,具备与第一支柱63的基板固定孔63N对应的贯通孔73B。将该贯通孔73B穿通的基板固定用螺钉99被旋入基板固定孔63N中。由此,控制基板73被定位于上侧收纳部60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并被固定于基板外壳60。另外,第三支柱61通过控制基板73的一个角部的切口部分后朝向控制基板73的上方延伸。
图17表示天线基板75的平面形状。如该图所示,天线基板75呈长方形的环形结构(即,框状结构),在内侧具有长方形的窗部75M。而且,环状天线75T以围绕窗部75M缠绕的方式被印刷于天线基板75,并且具备连接环状天线75T的两末端的一对销孔75P、75P。再者,在天线基板75,具备前述的一对第二支柱62、62的小径部62A、62A所贯通的一对贯通孔75A、75A和第三支柱61的小径部61A所贯通的贯通槽75B,第二支柱62的阶梯面62X和第三支柱61的阶梯面61X抵接于这些贯通孔75A及贯通槽75B的开口缘。而且,小径部61A、小径部62A中比天线基板75更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被热铆接,形成图4示出的头部62T。由此,天线基板75被定位于上侧收纳部60A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并被固定于基板外壳60。
另外,将销孔75P、75P贯通的未图示的一对管脚也会将控制基板73的未图示的销孔贯通,管脚的两端部被焊接于销孔。由此,控制基板73与天线基板75电连接。
在控制基板73之中被天线基板75覆盖的部分,安装着监控器74。监控器74例如呈多个管脚从外缘部朝向下方垂下的管脚栅阵列结构,这些多个管脚的下端部被焊接于控制基板73,保持着从控制基板73向上方浮起的状态。此外,监控器74的上表面之中除了一对对置的外缘部之外的整体成为液晶画面,显示此处累计的流量和每单位时间的流量。而且,如图17所示,穿过天线基板75的窗部75M能够视觉辨认监控器74之中除了上述的一对外缘部之外的整体。
如图20所示,在控制基板73,除监控器74以外,还安装着微型计算机91、无线电路94、A/D变换器92、线圈驱动电路96及电源电路97。而且,微型计算机91通过线圈驱动电路96来控制线圈53C的励磁,并且通过A/D变换器92获取检测电极40的检测结果来运算流量。而且,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并使用无线电路94、天线75对该流量进行无线发送。
再有,经由接口98将外部连接线缆93连接于微型计算机91。外部连接线缆93成对地被导入到安装在罩部66的贯通孔66F的弹性体性的筒状衬套66K(参照图3)内。外部连接线缆93在罩部66内被一对引导突起部66G、66G夹持的状态下,自该被夹持的部分起在上方被弯曲,从罩部66内穿过线缆插通孔66H后被导入基板外壳60内。还有,金属制的软线夹子66D被固定于外部连接线缆93之中的贯通孔66F与引导突起部66G之间。再者,在外部连接线缆93之中的引导突起部66G与线缆插通孔66H之间,设置有已将绝缘覆膜剥掉的浸透水遮挡部93D。
如图3所示,外部连接线缆93之中从罩部66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穿过磁屏蔽体47U所具备的线缆插通孔48D后被收纳于磁屏蔽体47U内,然后向上方折回,从别的线缆插通孔48D排出到外部,因而向外侧弯折成通过第二切口部47F。另外,在外部连接线缆93中的第二切口部47F的跟前位置,捆扎带80被卷曲而卡止于第二切口部47F的缘部。
然而,相对于基板外壳60,通过前述的一对侧隙37、37被堵塞的交叉套筒25成为收纳检测电极40等的电极外壳25X。另外,电极外壳25X与基板外壳60连通而成为一个电气部件外壳69。而且,若将电气部件外壳69内整体即外壳内区域按每个收纳物进行区分的话,电极外壳25X内能够形成收纳线圈53C与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下部区域A1,基板外壳60的下侧收纳部60B整体和上侧收纳部60A的下部形成收纳电池72的中部区域A2,其上侧整体形成收纳控制基板73与监控器74的上部区域A3。而且,考虑收纳物的特性等,在电气部件外壳69内整体分开填充多种封装材料,并且为了将电气部件外壳69内与外部隔绝,也向罩部66内的罩部内区域A4分开填充封装材料。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填充于电气部件外壳69内的封装材料P由第一~第三封装材料P1~P3这三种封装材料构成。
第一封装材料P1被填充于上部区域A3和中部区域A2的上部(即,上侧收纳部60A内)。第一封装材料P1由硅系树脂构成。第一封装材料P1是透明的,因此穿过盖体70与第一封装材料P1能视觉辨认监控器74。再有,第一封装材料P1覆盖电池72的上部。
第二封装材料P2被填充于罩部内区域A4,并且由环氧系树脂构成。第二封装材料P2与外部连接线缆93的浸透水遮挡部93D紧贴,由此能实现外部连接线缆93的固定的稳定化。再有,第二封装材料P2也与被固定在外部连接线缆93的软线夹子66D紧贴,由此能实现外部连接线缆93的固定的稳定化。
第三封装材料P3被填充于下部区域A1和中部区域A2的下侧部分(即,电极外壳25X内与下侧收纳部60B内)。第三封装材料P3和第一封装材料P1在上下邻接,第三封装材料P3覆盖电池72的下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封装材料P3由与第二封装材料P2不同种类的环氧系树脂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通过被填充在电气部件外壳69内整体与罩部内区域A4的第一~第三封装材料P1~P3,能实现被收纳在电气部件外壳69及罩部内区域A4的电气部件(控制基板73、监控器74、天线基板75等基板、连接至这些基板的电线、磁轭51等)的固定的稳定化,并且能够提高防水性能。
关于第一~第三封装材料P1~P3的详细内容如下。第一封装材料P1例如被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等,以抑制紫外线引起的变色。再有,第一封装材料P1与第二封装材料P2及第三封装材料P3相比,渗透度(依据JIS K-2235)变高。由此,能抑制控制基板73、监控器74、天线基板75等基板破裂的可能性。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封装材料P2与第三封装材料P3是与第一封装材料P1相比,相对于金属容易粘接的材料。由此,第二封装材料P2容易粘接于外部连接线缆93的由金属芯部构成的浸透水遮挡部93D和金属制的软线夹子66D,并且第三封装材料P3容易与磁轭51、检测电极40等粘接。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封装材料与第三封装材料P3的固化温度低于第二封装材料P2的固化温度。因此,对于与电池72相接的部分的填充而言,与使用第二封装材料P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池72因用于使封装材料固化的热而劣化的情况。第一封装材料P1与第三封装材料P3优选在100℃以下能固化,进一步优选在80℃以下能固化。还有,第一封装材料P1与第三封装材料P3是与第二封装材料P2相比在固化时不易发热的材料。在这一点上来说,也能抑制电池72的劣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封装材料P2与第三封装材料P3均由环氧系树脂构成,但在以下方面具有不同的物性。第三封装材料P3和第二封装材料P2相比,固化前的粘度低。因此,如图4所示,容易使封装材料流入电气部件外壳69的内部之中缩颈的部分即电线插通孔65A及电线插通孔28E、或编入交叉套筒25内的部分。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封装材料P3相比于第二封装材料P2,更容易与构成罩部66的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ABS树脂)粘接。因此,能进一步抑制水从罩部66的浸入。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电气部件外壳69内及罩部内区域A4被适于各部位的种类的封装材料填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三封装材料P1~P3例如如下这样被填充。首先,在流路壳体20组装构成电气部件外壳69的构件(侧隙37、基板外壳60及罩部66)、被收纳在电气部件外壳69的电气部件(检测电极40、磁轭51、控制基板73、监控器74、电线90等)。接下来,在基板外壳60被配置到上侧的姿态(图4所示的姿态)下,第三封装材料P3从罩部66被注入到基板外壳60的中途为止(具体地说,到下侧收纳部60B的上端为止),使其固化。然后,电气部件外壳69横躺成罩部66的开口朝向上侧。而且,在该横躺姿态下,从罩部66向基板外壳60内(即,上侧收纳部60A)注入第一封装材料P1,并使其固化。接下来,保持该横躺姿态不变,向罩部66注入第二封装材料P2,并使其固化。综上,向电气部件外壳69内及罩部内区域A4填充第一~第三封装材料P1~P3。另外,盖体70只要在注入第二封装材料P2之前被安装于基板外壳60即可,也可以在第一封装材料P1的注入及固化之际不进行安装。该情况下,也可以从基板外壳60的上表面开口60W注入第一封装材料P1。
如上,向电气部件外壳69内与罩部66内填充封装材料,由此电磁流量计10的仪表主体10H完成。而且,该电磁流量计10如开头所说明过的那样被收纳于外壳13。以下,对外壳13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外壳13由上外壳15与下外壳14构成。上外壳15与下外壳14呈相互对置的面被开放的箱形。而且,仪表主体10H之中基板外壳60及被收纳在其内部的部件所构成的控制部10B收纳于上外壳15中,而仪表主体10H之中比基板外壳60更靠下侧的部分即流路壳体20的中间部(即,被一对边界凸缘24、24夹持的部分)和被组装于其中的部件所构成的检测部10A收纳于下外壳14中。
如图2所示,上外壳15及下外壳14的平面形状呈横长的长方形,上外壳15相比于下外壳14在上下方向上大一些。再有,在下外壳14的内表面,在靠近上端的位置整体形成阶梯面,比该阶梯面更靠上侧的部位成为壁厚变薄了一些的外壳嵌合部14T。另一方面,在上外壳15的外表面,在靠近下端的位置整体形成阶梯面,比该阶梯面更靠下侧的部位成为壁厚变薄了一些的内侧嵌合部15T。而且,如图19所示,上外壳15的内侧嵌合部15T嵌合于下外壳14的外壳嵌合部14T的内侧。
在下外壳14的一对长边侧壁14X、14X的横向的中央,形成有一对侧壁槽14A、14A。与流路壳体20的边界凸缘24对应地,侧壁槽14A从上端一直到靠近下端的位置为止呈均匀宽度并且下端部呈半圆形。再者,在长边侧壁14X的内侧面之中侧壁槽14A的两侧位置,具备一对第一纵肋78、78。第一纵肋78从长边侧壁14X的上端开始一直到下端整体地延伸,且与外壳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进而将外壳嵌合部14T侧的上端角部倒角。
在长边侧壁14X的内表面之中侧壁槽14A的内侧开口缘,形成有角槽形的内侧盖部77。内侧盖部77的两边部分一体形成于一对第一纵肋78、78。还有,内侧盖部77的两边部分从长边侧壁14X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外壳嵌合部14T的跟前位置,并且从侧壁槽14A的两侧部向侧壁槽14A的内侧伸出。另外,内侧盖部77的底边部分延伸成将一对第一纵肋78、78的下端部间联络,其中间部分从侧壁槽14A的下端部向侧壁槽14A的内侧伸出。
在下外壳14的一对短边侧壁14Y、14Y的横向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具备一对第二纵肋14L、14L。第二纵肋14L和第一纵肋78同样地,从短边侧壁14Y的上端开始一直到下端整体地延伸,且与外壳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上端角部被倒角。再有,一对短边侧壁14Y、14Y之间对置的一对第二纵肋14L、14L的下端部间通过从底壁14Z突出的横肋14M被联络。
在下外壳14的底壁14Z,在该底壁14Z的短边方向上,在靠近短边侧壁14Y、14Y的位置具备夹着一对横肋14M、14M而对置的两对弹性夹持片19、19。再者,在各弹性夹持片19的对置面侧的上端部,具备卡止突起部19T。
在一方的短边侧壁14Y的一端部与第二纵肋14L之间具备线缆引导件76,自短边侧壁14Y向上方突出,在该突出部分设置有线缆槽76M。
若将仪表主体10H收纳于下外壳14,则流路壳体20的一对边界凸缘24、24收敛于下外壳14的侧壁槽14A、14A,通过一对横肋14M、14M从下方支承磁屏蔽体47U的主屏蔽构件47。再有,通过两对第二纵肋14L在下外壳14的长边方向上将主屏蔽构件47定位。还有,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被两对弹性夹持片19夹持,主屏蔽构件47在下外壳14的短边方向上被定位。进而,弹性夹持片19的卡止突起部19T从上表面侧卡止于底边部47A,主屏蔽构件47被下外壳14止脱。还有,内侧盖部77从内侧重叠于边界凸缘24的外缘部,边界凸缘24与下外壳14的间隙被堵住。再者,边界凸缘24的外表面被配置成与长边侧壁14X的外表面齐平。
另外,仪表主体10H的外部连接线缆93收纳于线缆引导件76的线缆槽76M,从而成为被引出到下外壳14的外侧的状态。
另外,仅通过将仪表主体10H从上方压入下外壳14,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就能与卡止突起部19T的倾斜面19A滑动接触,弹性夹持片19群发生弹性变形,若仪表主体10H一直被压入下外壳14的里面,则弹性夹持片19群进行弹性恢复,卡止突起部19T的卡止面19B卡止于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47A而成为上述的状态。
在下外壳14中的各长边侧壁14X的横向的两端部和短边侧壁14Y的横向的中央,分别具备弹性卡合片17。长边侧壁14X的弹性卡合片17呈带板状,与长边侧壁14X的内表面重叠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从长边侧壁14X向上方突出,与外壳嵌合部14T之间具有间隙。再有,在弹性卡合片17之中从长边侧壁14X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四边形的贯通孔,其内侧成为卡合部17A。还有,短边侧壁14Y的弹性卡合片17成为从长边侧壁14X的弹性卡合片17的四边形的贯通孔将下侧部分整体除去后的结构。
如图18所示,在上外壳15的内表面,与弹性卡合片17对应地设置有卡合突起部18。卡合突起部18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8A和在上端部变成水平的卡合面18B。而且,若使上外壳15从上方相对于将仪表主体10H的检测部10A收纳于其中的状态的下外壳14嵌合,则在该过程中弹性卡合片17群一齐与卡合突起部18群的倾斜面18A滑动接触,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外壳嵌合部14T、内侧嵌合部15T彼此嵌合,弹性卡合片17群一齐跨越卡合突起部18群后弹性恢复,如图19所示,卡合突起部18卡合于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部17A,上外壳15与下外壳14被连结成不能分离(即,固定镶嵌状态)。
另外,外壳13中的上述以外的详细结构如下。即,在上外壳15的一方的短边侧壁15Y,具备与线缆槽76M对应的切口部15B,在该上外壳15容纳外部连接线缆93的中途部分。在上外壳15的长边侧壁15X具备两对第三纵肋15L、15L,上外壳15被增强。若控制部10B被收纳于上外壳15,则第三纵肋15L、15L与仪表主体10H抵接。再者,在上外壳15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盖体70的透光部70A对应的长方形的上表面窗部15W。而且,如图1所示,在上外壳15的上部能够旋转地安装着盖部16,将上表面窗部15W堵住。在上外壳15的下游侧的长边侧壁15X的横向的中央,设置有盖部16的铰链部16H,以使盖部16将铰链部16H作为中心旋转并打开。在上游侧的长边侧壁15X的横向的中央上端,设置有凹部15A(参照图2),以使容易打开盖部16。再有,如图3所示,具备从上外壳15的上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部15D。该卡合突起部15D与在盖体70的上表面设置的卡合凹部26卡合。由此,能实现上外壳15与基板外壳60的一体化,上外壳15被强化。再者,根据配置卡合突起部15D与卡合凹部26的位置的不同,也能抑制上外壳15的方向和本来的方向相反地与下外壳14组装的情况。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外壳14的长边侧壁14X之中靠近侧壁槽14A的位置的上端,具备线材紧固件79。线材紧固件79具有贯通孔79A,未图示的线材穿过贯通孔79A后被缠绕于水管,由此下外壳14被固定于水管。
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的结构相关的说明如上。接下来,对该电磁流量计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电磁流量计10被连接于水管的中途而工作,测定在水管中流动的水的流量。因此,控制基板73向线圈53C接通交流电流。如此,由芯轴51J、一对磁轭51、51和这些磁轭51、51的磁通贯通面51Z、51Z间的测量管部20P形成磁路,从与在测量管部20P内流动的水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对流动的水赋予磁通(磁场)。再者,通过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检测电极40、40、这些电线90和控制基板73,形成闭合电路89(参照图20。以下称为“测量用闭合电路89”)。而且,若水在测量管部20P内流动,则通过电磁感应,在测量用闭合电路89中的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前端面间产生与测量管部20P内的水的流速相应的电位差。控制基板73基于该电位差和测量管部20P内的测量流路20R(即,测量部20K)的截面积等,运算每单位时间的水的流量,并且对该流量进行累计来运算累计流量。而且,将这些运算结果显示于监控器74。
然而,若贯通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的磁通的强度发生变化,则其会变成噪声而成为测定精度降低的原因。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磁轭51形成电线容纳槽51E,进行支承,使得在此容纳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并使其向另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侧延伸。由此,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和两个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所形成的电路89W排列在磁通延伸的方向(图9的上下方向)上,成为磁通难以将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贯通的状态。
更详细的是,电线容纳槽51E在与磁轭配置面34、34正交的基准面S(图8、9所示的切断面)内,和两个检测电极40、40一起被配置,因此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和检测电极40、40间的水所形成的电路89W在磁通方向上重合,能够抑制磁通将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贯通的情况。再有,两个检测电极40、40呈被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的棒状,一方的检测电极40的电线90被容纳到在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电线收纳槽33A及电线容纳槽52E,由此在磁轭51、51的磁通贯通面51Z、51Z的侧方,也能抑制磁通将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贯通的情况。
还有,检测电极40、40的电线90、90均通过磁轭51、51的侧方后一直延伸到控制基板73,将这些电线90、90保持为在基准面S内成横排,由此能防止从磁通贯通面51Z、51Z向侧方泄漏的磁通将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贯通的情况。
进而,因为一对磁轭51、51被设置成夹着测量管部20P而对置,并且磁轭配置面34、34及磁通贯通面51Z、51Z是平坦的,由此磁通向侧方的扩展得以抑制,在这一点上来说也会成为磁通难以将测量用闭合电路89内贯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测量用闭合电路89中的噪声的产生并能够提高流量的测定精度。
另外,通过电线收纳槽33A及电线容纳槽52E的电线90的两侧的弯曲部的附近部分穿通电线插通孔44A、44A并被支承,因此电线90的配置稳定。再者,电线容纳槽51E也可以形成于测量管部20P的磁轭配置面34,只要形成于磁通贯通面51Z(即,只要形成于磁轭51),测量管部20P的强度确保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再有,在电磁流量计10被安装于水管之前,测量流路20R内是无水的状态。还有,有时因水道的断水也会有水从测量流路20R内进射出。在此,在水流入到测量流路20R时,检测电极40与电极收纳孔35的间隙中有可能会有空气残留。具体地说,在以往的电磁流量计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空气进入上述间隙的容量而缩小了间隙,因此水也难以进入间隙中。因此,一旦间隙内有空气积存,有时会无法将其排尽,认为这将会成为测定精度降低的原因。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如图11的(A)所示,在各电极收纳孔35的端部,具备收纳检测电极40的浸水前端部40H的浸水室35H,在这些各浸水室35H设置有根据测量流路20R内的水的有无而使水出入的流出流入口35A。由此,即便空气进入到浸水室35H,也能够容易地排除该空气。
详细来说,若开始或者重新开始水道的水的供给而在测量流路20R中有水流动,则水从长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的一端流入浸水室35H,将浸水室35H内的空气从长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的另一端挤出。在此,流出流入口35A被扩展到短轴向的全长为测量流路20R的内侧面之中被R倒角过的曲面20G、20G间的距离的0.7~1倍,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水取入浸水室35H。再有,由于开口突起部35W从浸水室35H之中测量流路20R侧的缘部向内侧突出,该开口突起部35W的内侧成为流出流入口35A,故即便万一O环36被吸引至测量流路20R侧,也不会向测量流路20R侧脱离。再者,通过将O环36设置成远离开口突起部35W,从而浸水室35H内变的宽广,变成水容易流入浸水室35H内,并且即便假设有少许空气残留于浸水室35H内,也能够使该空气从检测电极40的浸水前端部40H离开,使浸水前端部40H整体浸水。再有,通过将流出流入口35A设为长圆形,从而既能够容易地使水流入浸水室35H、又能可靠地防止O环36的脱离。另外,即便流出流入口35A为椭圆形,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并且,因为长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平行于测量流路20R的轴向即水流动的方向,所以利用测量流路20R内的水的流动,能容易将水取入浸水室35H内。另外,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轴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h1及宽度h2也可以分别小于0.2mm。还有,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轴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及宽度d2也可以分别小于0.7mm。只要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具有水能够从流出流入口35A流入浸水室35H内且浸水前端部40H的整体浸水的宽度即可。另外,宽度h1的大小和宽度h2的大小既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此外,宽度d1的大小和宽度d2的大小既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是相同的。再有,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窄的间隙的宽度也可以不是0.2mm以上。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只要宽度h1及宽度h2分别为0.2mm,宽度d1及d2分别为0.7mm,那么水就能容易地从流出流入口35A流入浸水室35H。
综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浸水前端部40H,40H整体可靠地浸水,检测电极40、40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偏差得以抑制,测定精度提高。
再有,电磁流量计10将水道的水的流量的测量结果从外部根据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Near field radio communication)的规定的无线信号,以无线信号方式进行回复。
在此,在电磁流量计10中,设置环形结构的天线基板75并在此处印刷了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环状天线75T,因此能够利用监控器74周围的所谓死区空间来增大环状天线75T,既能够抑制基板外壳60的大型化又能实现无线接收灵敏度的提高。还有,由于控制基板73自天线基板75向下侧离开,故也能抑制从控制基板73对天线基板75的噪声的影响。由此,通信状态稳定。如此说来,因为监控器74保持相对于控制基板73浮起的状态并接近盖体70的透光部70A,所以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监控器74。
另外,若仅仅只是与控制基板73分开设置天线基板75,则组装作业花费的工夫会增加、制造成本会升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与将控制基板73螺钉紧固的第一支柱63分开设置了多个第二支柱62及第三支柱61,通过这些支柱上端部的热铆接来固定天线基板75,并且这些第二支柱62贯通控制基板73及天线基板75,由此进行定位。由此,减少了花费功夫的螺钉作业,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基板外壳60在控制基板73的下方收纳电池72,故若第一支柱63及第二支柱62从基板外壳60的底部竖起,则第一支柱63等变长而使支承变得不稳定。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在基板外壳60的内侧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分设置了阶梯面60D,使第一~第三支柱63、62、61从该阶梯面60D竖起,因此控制基板73及天线基板75的支承稳定。再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能够高效地集中进行基板外壳60向流路壳体20的基于螺钉的固定和控制基板73向基板外壳60的基于螺钉的固定。
还有,电磁流量计10将连接于水管的流路壳体20的两端部除外的整体收纳在将上外壳15与下外壳14(以下,适当地称为“上下的外壳14、15”)合体而成的外壳13中。而且,由于这些上下的外壳14、15合体后不能分离,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操作。再者,为了不能分离上下的外壳14、15,将下外壳14所具备的弹性卡合片17伴随着弹性变形而插入上外壳15的内侧,在外壳合体状态下进行弹性恢复,从而与上外壳15的内表面的卡合突起部18卡合(所谓“固定镶嵌”结构),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进行电磁流量计10的组装作业。
弹性卡合片17自下外壳14的内侧面之中远离前端部的位置开始上升,如图19所示,上外壳15的内侧嵌合部15T嵌合于下外壳14的外壳嵌合部14T与弹性卡合片17之间。因此,即便推拉上外壳15的侧壁,弹性卡合片17也会与该上外壳15的侧壁一同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被解除。再有,因为对下外壳14的长边侧壁14X及短边侧壁14Y进行增强的多个第一、第二纵肋14L、78被插入上外壳15的内侧,所以能够牢固地防止上下的外壳14、15的横向错位。再者,第二纵肋14L、14L彼此通过横肋14M而被联络,因此通过这些连续的第二纵肋14L、14L与横肋14M,能够有效地增强下外壳14整体。
另外,因为下外壳14及上外壳15的俯视截面呈四边形,弹性卡合片17配置于下外壳14的俯视截面的四边形全部的边上,所以在上下的外壳14、15的任何侧壁间都能抑制间隙的产生,能够可靠地防止非法操作。并且,由于在下外壳14之中强度有可能降低的各侧壁槽14A的两侧,分别成对地配置有弹性卡合片17,故与强度降低的量相应地,通过弹性卡合片17的卡合能够进行补偿。
此外,从流路壳体20向侧方伸出的边界凸缘24、24与下外壳14的侧壁槽14A、14A嵌合而与下外壳14的外侧面及上表面齐平,因此流路壳体20与下外壳14的一体感增强,审美性提高。这些边界凸缘24、24及侧壁槽14A的下端部变成圆弧状,因此能防止应力集中并能够提高强度。再有,下外壳14的内侧盖部77从内侧起与边界凸缘24、24的缘部重叠,因此能够防止非法地将工具等插入的间隙的产生。
还有,通过主屏蔽构件47与子屏蔽构件48从四周包围检测部10A并进行磁屏蔽,能够防止从外部赋予磁场而使电磁流量计10进行误动作的非法操作。再者,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的两端部被从下外壳14底面竖起的两对弹性夹持片19夹持,并且各弹性夹持片19的卡止突起部19T从上方卡止于主屏蔽构件47的底边部,由此能实现下外壳14与主屏蔽构件47的一体化,下外壳14被强化。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通过流路壳体20的嵌入成型将金属套筒21固定于流路壳体20,由于在该金属套筒21具备用于与配管连接的外螺纹部21N,故能够同时实现轻型化与高强度化。
在此,在将电磁流量计10安装于配管之际,若把持电磁流量计10的外壳13后进行针对外螺纹部21N的螺合部件的紧固操作,则会对电磁流量计10施加大的扭转负荷。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流路壳体20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具备工具卡合部23,故通过将工具卡合于此处而使流路壳体20无法转动,从而能够防止对电磁流量计10施加大的扭转负荷。再者,因为工具卡合部23与流路壳体20一体成型,所以能抑制设置工具卡合部23导致的制造成本及重量的增加。再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工具卡合部23做成多边形的凸缘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横穿多边形的各角部的棱线的中间部的切口槽23A,从而能够抑制流路壳体20的树脂成型时的“瑕疵”引起的成型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覆盖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的盖凸缘22F和流路壳体20一体成型,故能防止流路壳体20从金属套筒21的内表面剥离,耐久性得以提高。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向用于对流路壳体20进行嵌入成型的模具按压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能够防止熔融树脂向金属套筒21的外螺纹部21N侧的流入。此外,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呈锥形状,因此能够容易进行金属套筒21相对于模具的对准。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金属套筒21的大径凸缘部21C的外周面嵌合于用于对流路壳体20进行嵌入成型的模具,能够防止熔融树脂向金属套筒21的外螺纹部21N侧的流入。并且,金属套筒21的前端面的外缘部呈锥形状,因此能够容易进行金属套筒21相对于模具的对准。
再有,在金属套筒21具备小径凸缘部21D和/或内侧大径部21E且被流路壳体20的树脂覆盖,因此金属套筒21相对于流路壳体20的止脱被强化。此外,因为在金属套筒21设置有在周向上反复凹凸的形状的凹凸卡合部21Q,所以金属套筒21相对于流路壳体20的无法转动得到强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交叉套筒25对流路壳体20的中间部进行增强,该交叉套筒25通过一对侧隙37、37而对两端部进行增强。进而,线圈53C及检测电极40通过被收纳于交叉套筒25中而被保护。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壳体20之中被一对磁轭51、51夹持的部分通过一对桥接壁29B、29B被增强。由此,将流路壳体20之中被一对磁轭51、51夹持的部分削薄,能够提高向其内侧的测量流路20R的磁场强度,能够提高测量精度。再者,如果使交叉套筒25的内部具备从流路壳体20向侧方伸出的多个水平肋29A而强化增强效果,能够进一步削薄流路壳体20之中被一对磁轭51、51夹持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流路壳体20之中将交叉套筒25夹入其中的两个部位向侧方伸出的一对边界凸缘24、24之间,架设上端与下端的增强板28A、28A,并且在一对边界凸缘24、24与交叉套筒25之间,架设多个增强板28A,由此流路壳体20之中包括交叉套筒25在内的中间部整体被增强。除此之外,通过使多个水平肋27A自流路壳体20之中比一对边界凸缘24、24更靠端部侧的侧面伸出,从而流路壳体20整体被增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流路20R之中接受来自线圈53C的磁场的部分,被将板金弯折为U字形而成的主屏蔽构件47从三方进行包围而被磁屏蔽,因此能够防止从外部赋予磁场而使电磁流量计10进行误动作的非法操作。此外,通过主屏蔽构件47也能增强交叉套筒25。通过增加两端部与该主屏蔽构件47的一对侧边部重叠的子屏蔽构件48,从而可强化磁屏蔽及增强效果。
在此,由于会与水接触而需要具备耐腐蚀性的检测电极为了该耐腐蚀性,相对于软钎料或者硬钎料的润湿性较低。因此,在将从控制基板73延伸的一对电线90、90焊接到一对检测电极40、40的情况下,导通连接的可靠性变低。再有,在电线90与检测电极40的连接部分适用了铆接结构的情况下,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的确保较为困难。针对这些,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具备由相对于软钎料或者硬钎料的润湿性比检测电极40高的导电构件构成的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对这些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和一对检测电极40、40进行压入连接,并且将从控制基板73向一对检测电极40、40延伸的一对电线90、90的芯线软钎焊或者硬钎焊到一对电线连接构件46、46,因此能够同时提高导通连接的可靠性与耐腐蚀性。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由于向将流路壳体20的至少一部分包围并收纳电线连接构件46、46的电极外壳25X内填充封装材料P,故能实现电线连接构件46的周边部分的防水。并且,由于电线连接构件46与检测电极40通过压入而被连接,故封装材料P不会进入它们之间的间隙,能防止封装材料P进入而产生接触不良的情况。
作为构成检测电极40的构件,可列举不锈钢等,作为构成电线连接构件46的构件,可列举铜等。另外,检测电极40也可以使用通过镀覆等对表面实施了耐腐蚀处理的构件。再者,作为检测电极40,优选为不具有磁性或者磁性低的奥氏体系的金属。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容纳电线90的芯线的电线容纳槽46M形成在电线连接构件46中,所以能够使熔融的硬钎料或者软钎料流入电线容纳槽46M而容易进行软钎焊或者硬钎焊。另外,细棒部40D的端面和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齐平,因此在电线容纳槽46M的底面与芯线之间难以产生间隙,连接的可靠性得以提高。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在将检测电极40插入电极收纳孔35之前,使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贯通电极固定构件42,将电线连接构件46压入该细棒部40D的端部,由此能够使检测电极40、电线连接构件46和电极固定构件42成为一个组件,之后的组装变得容易起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检测电极40止脱的树脂制的电极固定构件42和电线连接构件46被隔离开,因此能防止电极固定构件42因进行软钎焊或者硬钎焊时的热而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流量计10中,能够利用电线容纳槽45M或者电线插通孔44A容易地布设电线90。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而,即便是下述以外也能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加以实施。
(1)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流出流入口35A是长圆形,但既可以是椭圆形(参照图21的(E)),也可以如图21的(A)所示那样是圆形。另外,在图21的(A)的例子中,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c1为0.2mm以上。再有,宽度c1例如优选为0.4mm。进而,宽度c1更优选为0.7mm。另外,宽度c1并不限于上述的大小,只要是水能够从流出流入口35流入浸水室35H而使浸水前端部40H的整体浸水的大小即可。还有,流出流入口35A既可以是图21的(C)所示的长方形、图21的(D)所示的菱形那样在流路壳体20的轴向上增长的多边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状。另外,流出流入口35A也可以是在与流路壳体2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增长的多边形状。再者,如图21的(B)所示,流出流入口35A也可以是在与检测电极40同轴的圆形开口部35X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了半圆形状等的扩张部35Y、35Y的形状。另外,该情况下,圆形开口部35X也可以是与检测电极40的小径前端部40A嵌合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水从扩张部35Y流入浸水室35H。另外,扩张部35Y可以不是半圆形状,既可以是长圆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状。
另外,在图21的(B)~(E)所示的例子中,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d2分别为0.7mm以上,但也可以小于0.7mm。再者,在图21的(B)~(E)所示的例子中,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h1、h2为0.2mm,但也可以小于0.2mm。另外,在图21的(B)所示的例子中,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d2是扩张部35Y、35Y的上游侧的端部及下游侧的端部与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再有,在图21的(B)所示的例子中,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h1、h2是圆形开口部35X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另外,流出流入口35A呈沿测量流路20R的轴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如果该流出流入口35A之中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h1、h2例如为0.2mm以上,那么该流出流入口35A之中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d1、d2就会比0.2mm大,因此水容易从流出流入口35A流入浸水室35H中。
再有,在图21的(A)~(E)所示的例子中,浸水前端部40H其截面呈圆形且配置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浸水前端部40H也可以不配置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在浸水前端部40H未被配置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的情况下,宽度h1的大小和宽度h2的大小也可以相互不同。还有,宽度d1的大小和宽度d2的大小也可以相互不同。另外,在流出流入口35A为圆形的情况下,在浸水前端部40H未配置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时,优选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窄的间隙的宽度c1为0.2mm以上,优选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宽的间隙的宽度c1为0.7mm以上。另外,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窄的间隙的宽度c1也可以比0.2mm小,圆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宽的间隙的宽度c1也可以比0.7mm小。
另外,在图21的(C)示出的例子中,菱形的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最窄的间隙的宽度s1成为菱形的一条边的中间部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在图21的(C)所示的例子中,菱形的一条边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在菱形的四条边中是相同的宽度,但也可以不是相同的宽度。宽度s1优选例如为0.2mm以上,但也可以比0.2mm小。在图21的(C)所示的例子中,宽度s1为0.2mm。
另外,流出流入口35A的形状既可以和浸水前端部40H的截面形状不同,也可以如图21的(A)所示的例子那样是相同的。若流出流入口35A的形状和浸水前端部40H的截面形状不同,则水容易从流出流入口35A和浸水前端部40H之间产生的间隙进入浸水室35H内。另外,流出流入口35A的开口面积和浸水室35H的截面积既可以是相同的大小,也可以是流出流入口35A的开口面积大于浸水室35H的截面积。
(2)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止O环36的脱离的突起部由开口突起部35W构成,但也可以与开口突起部35W分开(例如,在开口突起部35W与O环36之间)来进行设置。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突起部35W从浸水室35H的端部中的内周面的整体突出,但开口突起部35W也可以从浸水室35H的端部中的内周面之中的一部分突出。另外,浸水室35H之中设置开口突起部35W的位置也可以不是测量流路20R侧的端部,可以是比测量流路20R侧的端部更向里侧偏离的位置。再者,也可以在浸水室35H不设置开口突起部35W。
(3)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3向基板外壳60的固定是通过基板固定用螺钉99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如第三支柱61那样,在第一支柱63的上端设置将控制基板73的贯通孔73B贯通的小径部,对该小径部进行热铆接而进行。
(4)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3或天线基板75被第一~第三支柱63、62、61支承,但取代该结构,既可以由从基板外壳60的上侧收纳部60A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部进行支承,也可以由设置于基板外壳60的上侧收纳部60A的内表面且朝向上侧的阶梯面进行支承。
(5)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支柱63或第三支柱61。再者,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第二支柱62。
(6)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卡合片17仅设置于下外壳14并且卡合突起部18仅设置于上外壳15,但在相反的结构中,也可以是弹性卡合片17仅设置于上外壳15并且卡合突起部18仅设置于下外壳14。还有,也可以是弹性卡合片17和卡合突起部18双方分别设置于下外壳14和上外壳15。
(7)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卡合片17被设置于下外壳14的长边侧壁14X和短边侧壁14Y的双方,但既可以仅设置于长边侧壁14X,也可以仅设置于短边侧壁14Y。
(8)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2的(A)所示,也可在弹性卡合片17中取代贯通孔而设置凹部,将该凹部的内侧设为卡合部17A。再有,如图22的(B)所示,也可以在弹性卡合片17中取代贯通孔而设置突起部,将该突起部的下表面作为卡合部17A,该情况下,作为与该卡合部17A进行卡合的部位,既可以在上外壳15的内表面设置卡合突起部18,也可以如图22的(C)所示那样设置凹部。
(9)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封装材料P1与第三封装材料P3的边界被设置于中部区域A2的中途部分,但既可以设置于上部区域A3和中部区域A2的边界部分,也可以设置于中部区域A2和下部区域A1的边界部分,还可以设置于下部区域A1的中途部分。
(10)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二封装材料P2与第三封装材料P3的环氧系树脂是不同的种类,但也可以是相同的种类。
(11)上述实施方式中,取代第三封装材料P3,也可以填充包含环氧系树脂以外的树脂(例如,硅系树脂)的封装材料。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电气部件外壳69内整体填充第一封装材料P1。
(12)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填充于电气部件外壳69内的封装材料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开而被填充3种以上。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上部区域A3填充第一封装材料P1,在下部区域A1填充第三封装材料P3,在中部区域A2填充不同于第一封装材料P1及第三封装材料P3的封装材料。
(13)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电磁流量计10设为在电气部件外壳69内未填充封装材料P的结构。
(14)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壳体20的工具卡合部23由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构成。该情况下,工具卡合部23既可以通过与树脂结构部22嵌合而被组装,也可以通过嵌入成型而与树脂结构部22成为一体。
(15)上述实施方式中,流路壳体20的工具卡合部23的截面为六边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卡合用于将流路壳体20连接于水管的工具,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作为上述那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了与工具进行卡合的凹部或突起部的形状。
(16)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电极40(详细而言是检测电极40的细棒部40D)被压入电线连接构件46中的部分是贯通孔46A,但也可以是凹部。
(17)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连接构件46与检测电极40的固定是通过将检测电极40压入电线连接构件46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将电线连接构件46压入检测电极40来进行。该情况下,在检测电极40形成电线连接构件46被压入的孔或者凹部。
(18)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容纳槽46M与电线连接构件46的贯通孔46A连通,但也可以不连通。再者,电线容纳槽46M也可以设置于电线连接构件46的外周面。
(19)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线连接构件46设置了电线容纳槽46M,但也可以在电线连接构件46不设置电线容纳槽46M,使电线连接构件46的一端面成为平坦面。
(20)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固定构件42为树脂制,但也可以是金属制。该情况下,电极固定构件42与电线连接构件46也可以邻接。
(21)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对磁轭51,但电线容纳槽51E侧的磁轭51也可以只设置一个。
(22)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容纳槽51E被设置在磁轭51中,但也可以设置于测量管部20P。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流路壳体20中的与轭压部52对置的部分之中的电线容纳槽51E的延长线上设置电线容纳槽52E。
(23)上述实施方式中,磁通贯通面51Z是平坦的,但也可以弯曲。
(24)上述实施方式中,磁轭51的电线容纳槽51E被配置在基准面S内,但也可以不配置于基准面S内。该情况下,优选沿着基准面S配置磁轭51的电线容纳槽51E。
(25)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3被配置在磁轭51的上侧,但也可以配置于磁轭51的侧方。
(26)上述实施方式中,检测电极40的整体截面呈圆形,但既可以整体截面为多边形,也可以整体截面为长圆形或者截面为椭圆形。再有,也可以是检测电极40之中的一部分(例如,小径前端部40A)的截面呈多边形,剩余部分的截面为圆形。
(27)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收纳孔35的中间孔部35B的截面为圆形,但中间孔部35B的截面也可以是多边形。
(28)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测电极40的小径前端部40A安装了作为密封构件的O环36,但也可以取代O环36而安装多边形的垫圈(packing)。再者,也可以取代O环36,通过填充式的密封剂进行固化来密封电极收纳孔35。
(29)上述实施方式中,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的全长小于中间孔部35B的内径,但也可以是和中间孔部35B的内径相同的大小。
(30)上述实施方式中,浸水前端部40H位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但也可以位于从流出流入口35A的中央向侧方偏离的位置。
(31)上述实施方式中,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和测量流路20R的轴向平行,但流出流入口35A的长轴向也可以和测量流路20R的轴向交叉。
(32)上述实施方式中,测量流路20R从两端部朝向中央部逐渐变窄,但既可以从两端部朝向中央部为恒定的大小,也可以从两端部朝向中央部逐渐拓宽。
(33)上述实施方式中,小径前端部40A的前端面被配置成与测量流路20R的内表面齐平,但也可以是小径前端部40A的前端面被配置成不与测量流路20R的内表面齐平。
<附记>
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多个结构之中,关于这些结构的名称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应部分的名称不同的部件具有以下的对应关系。
密封构件:O环36
符号说明
10 电磁流量计
13 外壳
14 下外壳
15 上外壳
17 弹性卡合片
18 卡合突起部
20 流路壳体
20R 测量流路
35 电极收纳孔
35A 流出流入口
35H 浸水室
35W 开口突起部
36 O环
40 检测电极
40H 浸水前端部
51 磁轭
60 基板外壳
70A 透光部
73 控制基板
74 监控器
75 天线基板
75M 窗部
75T 环状天线
P1 第一封装材料
P2 第二封装材料
P3 第三封装材料
Claims (13)
1.一种电磁流量计,具备:
流路壳体,具有在受到磁场的状态下有水流动的测量流路;
一对电极收纳孔,形成于所述流路壳体,在与所述磁场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测量流路连通;
一对检测电极,嵌合于所述一对电极收纳孔,对所述测量流路内的两点间的电位差进行检测;
密封构件,对各所述电极收纳孔的内侧面与各所述检测电极的外侧面之间进行密封;
浸水前端部,在各所述检测电极之中比所述密封构件更靠所述测量流路侧;
一对浸水室,位于所述一对电极收纳孔之中比所述密封构件更靠所述测量流路侧的位置,分别收纳所述浸水前端部;以及
流出流入口,设置于各所述浸水室且在所述测量流路的内表面开口,根据所述测量流路内的水的有无而使水出入,使得所述测量流路内被水充满时所述浸水前端部的整体在所述浸水室内被浸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电磁流量计具备作为所述密封构件的O环,并且
还具备开口突起部,该开口突起部从所述浸水室之中的所述测量流路侧的缘部向内侧突出,且在内侧具有所述流出流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远离所述开口突起部来设置所述O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呈长圆形或者椭圆形,
所述浸水室其截面呈直径比所述流出流入口的长轴向的全长大的圆形,
所述浸水前端部其截面呈直径比所述流出流入口的短轴向的全长小的圆形,且被配置在所述流出流入口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长圆形或者所述椭圆形的长轴向和所述测量流路的轴向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之中短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浸水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0.2mm以上,
所述流出流入口之中长轴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浸水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0.7m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测量流路之中包括所述一对浸水室的截面的形状呈四角被R倒角的长方形,
所述流出流入口的短轴向的全长为所述测量流路的内侧面之中被所述R倒角的曲面间的距离的0.7~1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和所述浸水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0.2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呈沿着所述测量流路的轴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流出流入口之中短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浸水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0.2mm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呈沿着所述测量流路的轴向延伸的形状,
所述流出流入口之中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与所述浸水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0.7mm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呈圆形,
所述浸水室其截面呈比所述流出流入口大的圆形,
所述浸水前端部其截面呈圆形且被配置在所述流出流入口的中央。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呈多边形,
所述浸水室其截面呈比所述流出流入口大的圆形,
所述浸水前端部其截面呈圆形且被配置在所述流出流入口的中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流量计,其中,
所述流出流入口具有:截面为圆形的圆形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圆形开口部之中的上游侧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端部开始分别被扩张的扩张部,
所述浸水前端部其截面呈圆形且被配置在所述圆形开口部的中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89704A JP6768591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9A JP2018189407A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7 | 2017-04-28 | ||
JP2017089711A JP6756660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5 | 2017-04-28 | ||
JP2017-089704 | 2017-04-28 | ||
JP2017089710A JP6756659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5A JP6741622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8 | 2017-04-28 | ||
JP2017089706A JP6746236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11 | 2017-04-28 | ||
JP2017-089706 | 2017-04-28 | ||
JP2017089708A JP6756658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10 | 2017-04-28 | ||
JP2017089707A JP6746237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電磁流量計 |
JP2017-089709 | 2017-04-28 | ||
PCT/JP2017/044593 WO2018198418A1 (ja) | 2017-04-28 | 2017-12-12 | 電磁流量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63371A true CN109863371A (zh) | 2019-06-07 |
CN109863371B CN109863371B (zh) | 2021-03-05 |
Family
ID=63889615
Famil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4214.7A Active CN109863371B (zh) | 2017-04-28 | 2017-12-12 | 电磁流量计 |
CN20178006425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891200B (zh) | 2017-04-28 | 2017-12-12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6212.5U Active CN208012676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6342.9U Active CN208012677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7922.XU Active CN208012678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9492.5U Active CN208043144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9543.4U Active CN208043145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73141.1U Active CN208140197U (zh) | 2017-04-28 | 2018-03-19 | 电磁流量计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7)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425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891200B (zh) | 2017-04-28 | 2017-12-12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6212.5U Active CN208012676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6342.9U Active CN208012677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7922.XU Active CN208012678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9492.5U Active CN208043144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69543.4U Active CN208043145U (zh) | 2017-04-28 | 2018-03-16 | 电磁流量计 |
CN201820373141.1U Active CN208140197U (zh) | 2017-04-28 | 2018-03-19 | 电磁流量计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200056914A1 (zh) |
EP (2) | EP3517900A4 (zh) |
CN (8) | CN109863371B (zh) |
MX (2) | MX2019005473A (zh) |
WO (2) | WO201819841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07324A1 (zh) * | 2018-11-29 | 2020-06-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和具有该电磁流量计的植保无人机 |
CN111344538A (zh) * | 2018-11-29 | 2020-06-26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和具有该电磁流量计的植保无人机 |
WO2020107325A1 (zh) * | 2018-11-29 | 2020-06-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和具有该电磁流量计的植保无人机 |
DE102019001590A1 (de) * | 2019-03-07 | 2020-09-10 | Diehl Metering Gmbh | Fluidzähler |
CN212828256U (zh) * | 2019-06-05 | 2021-03-30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 |
CN110530438B (zh) * | 2019-09-23 | 2020-09-29 | 杭州林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安装配套设备 |
WO2021087653A1 (zh) * | 2019-11-04 | 2021-05-1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流量计、喷洒系统及无人机 |
TWI853641B (zh) * | 2023-07-13 | 2024-08-21 | 弓銓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增強電子水量計傳輸訊號的金屬水箱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10749A (ja) * | 2001-04-06 | 2002-10-23 | Yokogawa Electric Corp | 電磁流量計 |
CN202149796U (zh) * | 2008-08-08 | 2012-02-22 | 恩德斯+豪斯流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电极布置的磁感应流量测量仪表 |
CN202255493U (zh) * | 2011-09-29 | 2012-05-30 | 伊玛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流量传感器 |
CN102575949A (zh) * | 2009-08-18 | 2012-07-11 | 高畑精密R&D中心株式会社 | 电磁流量计用流路管及其制造方法 |
CN204359368U (zh) * | 2015-01-16 | 2015-05-27 | 浙江迪元仪表有限公司 | 一种可拆卸电极的电磁传感器 |
CN104948168A (zh) * | 2015-07-17 | 2015-09-30 | 四川省科学城久利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改进型油田井下电磁流量计 |
CN204758044U (zh) * | 2015-03-26 | 2015-11-11 | 艾默生过程控制流量技术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 |
CN105452816A (zh) * | 2013-08-12 | 2016-03-30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磁流量计 |
CN105683719A (zh) * | 2013-10-29 | 2016-06-15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磁流量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7775A (en) * | 1977-02-23 | 1986-02-04 | Fischer & Porter Co. | Unitary electromagnetic flowmeter having molded electrodes |
DE2710872A1 (de) * | 1977-03-12 | 1978-09-14 | Gerdts Gustav F Kg | Elektrode zur ueberwachung von fluessigkeiten |
JP2599322B2 (ja) * | 1991-10-09 | 1997-04-09 | 山武ハネウエル株式会社 | 電磁流量計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
EP1039269B1 (de) * | 1999-03-26 | 2008-11-12 | Endress + Hauser Flowtec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agnetisch-induktiven Durchflussaufnehmers |
GB0414875D0 (en) * | 2004-07-02 | 2004-08-04 | Sentec Ltd | Improved electrode designs for a novel low-power magnetic flow meter |
JP4893920B2 (ja) * | 2005-07-15 | 2012-03-07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流量計 |
DE102007058898A1 (de) * | 2007-12-05 | 2009-06-10 | Endress + Hauser Flowtec Ag | Elektrode für ein magnetisch-induktives Durchflussmessgerät |
DE102008059067A1 (de) * | 2008-11-26 | 2010-06-02 | Krohne Ag | Magnetisch-induktives Durchflußmeßgerät |
US8006569B2 (en) * | 2009-06-12 | 2011-08-30 | Sensus Usa Inc. | Magnetic flow meter |
DE102010030229A1 (de) * | 2010-06-17 | 2011-12-22 | Endress + Hauser Flowtec A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agnetisch-induktiven Durchflussmessgeräts |
CN102840357B (zh) * | 2012-08-23 | 2013-11-13 | 杭州云谷科技有限公司 | 流量测量和控制一体化装置 |
CN102840356B (zh) * | 2012-08-23 | 2013-11-13 | 杭州云谷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式流量测量和控制一体化装置 |
CN103017841A (zh) * | 2012-12-24 | 2013-04-03 | 上海埃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测量管全绝缘一体化的电磁流量传感器 |
DE102013105832B4 (de) * | 2013-06-06 | 2015-03-12 | Zylum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 Co. Patente Ii K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magnetisch-induktiven Durchflussmessung |
US9631961B2 (en) * | 2015-08-19 | 2017-04-25 | Sensus Spectrum Llc | Inductive flow meter including extended magnetic pole pieces |
US10031008B2 (en) * | 2016-06-02 | 2018-07-24 | Sensus USA, Inc. | Electromagnetic flow meter |
CN106225858A (zh) * | 2016-08-01 | 2016-12-14 | 吉林吉大地球科学与地质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石墨烯纳米材料作为检测电极的液体体积流量测量装置 |
-
2017
- 2017-12-12 MX MX2019005473A patent/MX2019005473A/es unknown
- 2017-12-12 US US16/344,405 patent/US2020005691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12-12 US US16/344,377 patent/US2019025767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12-12 EP EP17907536.1A patent/EP351790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12-12 CN CN201780064214.7A patent/CN109863371B/zh active Active
- 2017-12-12 WO PCT/JP2017/044594 patent/WO2018198419A1/ja unknown
- 2017-12-12 CN CN201780064251.8A patent/CN1098912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12-12 EP EP17907347.3A patent/EP351789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12-12 WO PCT/JP2017/044593 patent/WO2018198418A1/ja unknown
- 2017-12-12 MX MX2019005472A patent/MX2019005472A/es unknown
-
2018
- 2018-03-16 CN CN201820366212.5U patent/CN208012676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6 CN CN201820366342.9U patent/CN208012677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6 CN CN201820367922.XU patent/CN208012678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6 CN CN201820369492.5U patent/CN208043144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6 CN CN201820369543.4U patent/CN208043145U/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9 CN CN201820373141.1U patent/CN208140197U/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10749A (ja) * | 2001-04-06 | 2002-10-23 | Yokogawa Electric Corp | 電磁流量計 |
CN202149796U (zh) * | 2008-08-08 | 2012-02-22 | 恩德斯+豪斯流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带有电极布置的磁感应流量测量仪表 |
CN102575949A (zh) * | 2009-08-18 | 2012-07-11 | 高畑精密R&D中心株式会社 | 电磁流量计用流路管及其制造方法 |
CN202255493U (zh) * | 2011-09-29 | 2012-05-30 | 伊玛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流量传感器 |
CN105452816A (zh) * | 2013-08-12 | 2016-03-30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磁流量计 |
CN105683719A (zh) * | 2013-10-29 | 2016-06-15 | 株式会社东芝 | 电磁流量计 |
CN204359368U (zh) * | 2015-01-16 | 2015-05-27 | 浙江迪元仪表有限公司 | 一种可拆卸电极的电磁传感器 |
CN204758044U (zh) * | 2015-03-26 | 2015-11-11 | 艾默生过程控制流量技术有限公司 | 电磁流量计 |
CN104948168A (zh) * | 2015-07-17 | 2015-09-30 | 四川省科学城久利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改进型油田井下电磁流量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12676U (zh) | 2018-10-26 |
CN109891200A (zh) | 2019-06-14 |
CN208012677U (zh) | 2018-10-26 |
CN208012678U (zh) | 2018-10-26 |
CN208043145U (zh) | 2018-11-02 |
MX2019005473A (es) | 2019-08-12 |
MX2019005472A (es) | 2019-08-12 |
EP3517899A1 (en) | 2019-07-31 |
EP3517900A1 (en) | 2019-07-31 |
CN109863371B (zh) | 2021-03-05 |
CN208140197U (zh) | 2018-11-23 |
US20200056914A1 (en) | 2020-02-20 |
US20190257677A1 (en) | 2019-08-22 |
WO2018198419A1 (ja) | 2018-11-01 |
CN208043144U (zh) | 2018-11-02 |
EP3517899A4 (en) | 2019-08-28 |
CN109891200B (zh) | 2021-04-20 |
EP3517900A4 (en) | 2019-08-21 |
WO2018198418A1 (ja) | 2018-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63371A (zh) | 电磁流量计 | |
US5217596A (en) | Electrode probe for use in aqueous environment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radiation | |
KR102437952B1 (ko) | 압력센서 | |
CN105980815A (zh) | 气体流量计 | |
JP2015518564A (ja) | 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7298398A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6746237B2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2018189407A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6756658B2 (ja) | 電磁流量計 | |
US20150300981A1 (en) | Potentiometric sensor el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JP6746236B2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2018189402A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2018189408A (ja) | 電磁流量計 | |
JP2005049190A (ja) | ガラス電極 | |
CN202255494U (zh) | 一种电磁流量计 | |
JP2018189409A (ja) | 電磁流量計 | |
US7318273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pH probes | |
JP2009168637A (ja) | 複合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20172833U (zh) | 液冷系统中服务器接线处的密封装置以及液冷系统 | |
JP4919328B2 (ja) | 電磁流量計 | |
CN110579513B (zh) | 流体电导率测量仪 | |
CN215735362U (zh) | 一种线材连接结构及无线充电设备 | |
JPH1183569A (ja) | 電磁流量計検出器 | |
JP3793439B2 (ja) | 複合型イオン濃度測定電極 | |
CN211182620U (zh) | 一种高清dp数据线接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