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8515A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18515A CN109818515A CN201910301090.0A CN201910301090A CN109818515A CN 109818515 A CN109818515 A CN 109818515A CN 201910301090 A CN201910301090 A CN 201910301090A CN 109818515 A CN109818515 A CN 1098185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 switching tube
- phase
- pulse width
- mod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1550 tim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每一相中,当电流为正向电流时,在t∈[t1,t2]时间内,将第三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一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2‑t1;当电流为负向电流时,在t∈[t3,t4]时间内,将第一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二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4‑t3;其余时间仍遵循传统的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根据“伏秒平衡”原理,得到调制时间,将调制时间与三角载波进行比较生成三相PWM驱动信号,通过三相PWM驱动信号消除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死区效应。该方法采用多调制时间与三角波比较,根据三相电流的方向,加上简单的逻辑运算,导出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死区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方法。它广泛应用于数字控制的电压源型逆变器中。理想的SVPWM方法假设开关管为理想开关管,即能够瞬间导通和瞬间关断(开通和关断所需时间为0)。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加入死区时间,来防止上下桥臂开关管直通,从而产生短路。加入死区后,电压矢量及其作用时间与理想SVPWM的电压矢量及其作用时间并不相同,系统输出电压能力降低,出现相位偏差、波形畸变等现象。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该方法采用多调制时间与三角波比较,根据三相电流的方向,加上简单的逻辑运算,导出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死区设置,实现了电压矢量理想的无死区切换方式,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与理想SVPWM相同。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中三电平逆变器包括A、B、C相,每相均包括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所述调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每一相中,当电流为正向电流时,在t∈[t1,t2]时间内,将第三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一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2-t1;
当电流为负向电流时,在t∈[t3,t4]时间内,将第一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二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4-t3;
其余时间仍遵循传统的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A2、调制时间计算: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计算出相邻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Ta、Tb、Tc,且关系如下:Ta+Tb+Tc=Ts;
在计算调制时间的时候每相增加2个调制时间,间隔时间赋值为一个常值td,对于A、B、C三相,在原有调制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正向调制时间和一个负相调制时间X表示相,X=A、B、C,为用来产生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的时间,为用来产生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的时间,调制时间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式中,Ta、Tb和Tc分别表示扇区内相邻矢量的作用时间,TA、TB和TC分别表示ABC三相计算得到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A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B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C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
A3、将上述计算的调制时间与三角载波进行比较生成三相PWM驱动信号,通过三相PWM驱动信号消除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死区效应。
进一步地,td=2~4s。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均为IGBT。
进一步地,t1~t2,t3~t4两个时间段均设置为等于死区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三电平逆变器包括三相,每相均包括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电源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相中还包括第一续流二极管~第四续流二极管,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第四续流二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每相中还包括第一钳位二极管和第二钳位二极管,第一钳位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钳位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钳位二极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钳位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是提供的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用于三电平中点嵌位式变换器拓扑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电机调速性能,消除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在实际应用中加上死区后产生的死区效应。
采用多调制时间与三角波比较,根据三相相电流的方向,通过简单的逻辑运算,导出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死区设置,实现了电压矢量理想的无死区切换方式,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与理想SVPWM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三电平逆变器的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P→O的换流过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O→N的换流过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P→O的换流过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O→N的换流过程图;
图6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在A相O→P→O驱动信号和开关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在A相N→O→N驱动信号和开关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在A相O→P→O驱动信号和开关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中A相电流iA<0时,在A相N→O→N驱动信号和开关状态图;
图10为本发明中A相使用多调制改进方法的驱动信号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空间矢量和区域划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多调制时间的驱动信号及其逻辑综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三电平逆变器包括A、B和C三相,每相均包括上桥臂、中桥壁和下桥臂。
其中,A相包括四个开关管S1~S4,四个续流二极管D1~D4和两个钳位二极管DZ1、DZ2。其中,开关管S1、S2组成上桥臂,开关管S2、S3组成中桥臂,开关管S3、S4组成下桥臂。开关管S1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开关管S2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2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3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3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4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4的第二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1~D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开关管S1~S4的两端,钳位二极管DZ1的第一端与开关管S2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1的第二端与钳位二极管DZ2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2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3的第二端连接。
对应于A相,B相包括四个开关管S5~S8,四个续流二极管D5~D8和两个钳位二极管DZ3、DZ4。其中,开关管S5、S6组成上桥臂,开关管S6、S7组成中桥臂,开关管S7、S8组成下桥臂。开关管S5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开关管S6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6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7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7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8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8的第二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5~D8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开关管S5~S8的两端,钳位二极管DZ3的第一端与开关管S6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3的第二端与钳位二极管DZ4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4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7的第二端连接。
对应于A相,C相包括四个开关管S9~S12,四个续流二极管D9~D12和两个钳位二极管DZ5、DZ6。其中,开关管S9、S10组成上桥臂,开关管S10、S11组成中桥臂,开关管S11、S12组成下桥臂。开关管S9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二端与开关管S10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10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11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11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12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S12的第二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9~D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开关管S9~S12的两端,钳位二极管DZ5的第一端与开关管S10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5的第二端与钳位二极管DZ6的第一端连接,钳位二极管DZ6的第二端与开关管S11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开关管S1~S9均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下面以A相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如图2、3所示,分别为当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P→O、O→N的换流过程。P状态(上桥臂导通状态)时,开关管S1、S2同时导通,开关管S3、S4同时关断,电流通过开关管S1、S2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E;TBD死区状态时,开关管S1、S3和S4都关断,开关管S2导通,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0;O状态(中桥臂导通状态)时,开关管S2、S3同时导通,开关管S1、S4同时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0;TBD死区状态时,开关管S1、S2和S4都关断,开关管S3导通,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3、D4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E;N状态(下桥臂导通状态)时,开关管S3、S4同时导通,开关管S1、S2同时关断,电流通过开关管S3、S4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E。
如图4、5所示,分别为当A相电流iA<0时,开关状态P→O、O→N的换流过程。P状态时,开关管S1、S2同时导通,开关管S3、S4同时关断,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1、D2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E;TBD死区状态时,开关管S1、S3、和S4都关断,开关管S2导通,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1、D2换流,输出电压为+E;O状态时,开关管S2、S3同时导通,开关管S1、S4同时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0;TBD死区状态时,开关管S1、S2和S4都关断,开关管S3导通,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0;N状态时,开关管S3、S4同时导通,开关管S1、S2同时关断,电流通过开关管S3、S4换流,A相输出电压为-E。
通过上述可知,在TBD死区状态中,输出电压会根据负载电流的方向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
当iA≥0时,如图6所示,t1时刻起开关管S3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流向负载;t2时刻起开关管S1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3、S4关断,电流通过开关管S1、S2流向负载,在t∈[t1,t2]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比减少了td(td=t2-t1)的时间,0电压作用时间增加了td的时间;t3时刻起开关管S1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3、S4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流向负载;t4时刻起开关管S3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继续通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流向负载,在t∈[t3,t4]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和0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同。
如图7所示,t1时刻起开关管S4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2关断,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3、D4流向负载;t2时刻起开关管S2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1和开关管S2流向负载,在t∈[t1,t2]的死区时间内,0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比减少了td的时间,-E电压作用时间增加了td的时间;t3时刻起开关管S2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3、D4流向负载;t4时刻起开关管S4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2关断,电流继续通过续流二极管D3、D4流向负载,在t∈[t3,t4]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和0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同。
当iA<0时,如图8所示,t1时刻起开关管S3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1、D2流向直流母线正极;t2时刻起开关管S1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3、S4关断,电流继续通过续流二极管D1、D2流向直流母线正极;在t∈[t1,t2]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和0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同;t3时刻起开关管S1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3、S4关断,电流通过续流二极管D1、D2流向直流母线正极;t4时刻起开关管S3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流向中性点Z,在t∈[t3,t4]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作用时间和理想状态相比增加了td(td=t4-t3=t2-t1),而0电压作用时间减少了td。
如图9所示,t1时刻起开关管S4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2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流向中性点Z;t2时刻起开关管S2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继续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流向中性点Z,在t∈[t1,t2]的死区时间内,-E电压和0电压的作用时间与理想情况下相同;t3时刻起开关管S2关断,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4关断,电流通过嵌位二极管DZ2和开关管S3流向中性点Z;t4时刻起开关管S4导通,同时维持开关管S3导通,开关管S1、S2关断,电流通过开关管S3、S4流向直流母线负极,在t∈[t3,t4]的死区时间内,0电压作用时间和理想状态相比增加了td,而-E电压作用时间减少了td。
死区时间的加入造成了输出电压的非对称性变化,输出波形发生畸变,谐波增多。
如图10所示,理想的SVPWM方法假设功率开关管为理想开关管,即开通和关断所需时间为零。当t∈[0,t1]时,变流器输出电压为0;当t∈[t1,t3]时,输出电压为+E;当t∈[t3,t5]时,输出电压为0。但是实际上功率开关管有开通和关断时间,因此在切换的时候必须要加入死区,防止上下桥臂的开关管直通造成的短路。由于死区的加入,导致开关管S1、S3的驱动信号存在都为0的阶段。
实施例1
为解决现有的三电平SVPWM调制存在的死区效应,实施例1提出了一种三电平无死区SVPWM调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1、如图10所示,以A相为例,当iA≥0时,SVPWM加入死区后,VA在t∈[t1,t2]时间内与理想的情况下不同,为了消除这一段时间内的死区效应,将开关管S3提前td时间关断,开关管S1正常导通,整体上给开关管S3一个提前关断、延时导通的驱动信号。同理,当iA<0时,在t∈[t3,t4]时间内将开关管S1提前td时间关断,开关管S2正常导通,整体上给开关管S1一个延时开通,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这样改变驱动信号后的输出电压与理想情况下的输出电压相同。
A2、如图11所示,SVPWM算法是用空间矢量来等效合成参考矢量Vref,将整个空间划分为6个扇区,每个扇区划分4个区域,临近的3个矢量合成参考矢量Vref。根据“伏秒平衡”原理,可以计算出相邻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Ta、Tb、Tc,且关系如下:Ta+Tb+Tc=Ts。在计算调制时间的时候每相增加2个调制时间,间隔时间赋值为一个常值td,td=2~4μs。
对于A、B、C三相,这里的TX(X=A、B、C)是计算所得的ABC三相的调制时间,在原有调制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正向调制时间和一个负向调制时间X表示相,X=A、B、C,为用来产生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的时间,为用来产生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的时间,调制时间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A3、将公式(1)所示的调制时间与等腰三角形横截,等腰三角形的高度为Ts/2,加上如表1所示的简单逻辑运算,可得到三相桥臂其中6个开关管(开关管S1、S3、S5、S7、S9和S11)的PWM信号。再根据扇区号,加上在扇区内不变的恒值驱动信号,产生12路驱动信号,得到完整的三电平无死区SVPWM调制方法。如表1所示,为驱动信号生成逻辑综合,如图12所示,为三调制时间的驱动信号及其逻辑综合。其中,等腰三角形为三角载波,驱动信号为驱动开关管导通与关断的信号,逻辑综合就是指根据电流方向来判断开关管是提前导通,还是延时关断。
表1驱动信号生成逻辑综合
表1中,GA和为A相一对运行在互补模式的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由调制时间TA产生的正常的驱动信号,是由负向调制时间产生的提前关断并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是由正向调制时间产生的延时开通并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GB和为B相一对运行在互补模式的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由调制时间TB产生的正常的驱动信号,是由负向调制时间产生的提前关断并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是由正向调制时间产生的延时开通并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GC和为C相一对运行在互补模式的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由调制时间TC产生的正常的驱动信号,是由负向调制时间产生的提前关断并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是由正向调制时间产生的延时开通并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
相比于传统有死区的调制方法只有TX,由TX与三角载波比较得到驱动信号;本申请的无死区调制方增加和相辅助调制时间,然后根据电流方向和相应的逻辑判断来决定一个PWM周期内的驱动信号。
仿真实验
将加死区SVPWM方法、无死区SVPWM方法和理想情况下的SVPWM方法在5Hz、调制比为0.12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可知,无死区方法和理想情况下输出电压的基波都为64.8V,较有死区方法高出大约4V。因此,加死区方法利用率较低,且5次和7次谐波幅值明显。另外,定子电流在低频时,SVPWM加死区调制方法跟SVPWM无死区方法相比,反而基波幅值较小,但是5次和7次谐波明显增高。得到结论为SVPWM加死区调制在低频时电流畸变严重,很大一部分电流表现为5次及7次谐波。
将加死区SVPWM方法、无死区SVPWM方法和理想情况下的SVPWM方法在50Hz、调制比为1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可知,有死区方法的线电压波形在一个周期内的基波幅值大约是520V,较无死区方法降低大约20V。而无死区方法与理想情况的SVPWM方法一样都是540V,电压利用率更高。5次和7次谐波有改善,但是不如低频时明显。加死区SVPWM方法的A相电流波形在一个周期内的总谐波失真率(THD)为0.872752%,无死区SVPWM方法的THD为0.435685%,较加死区SVPWM方法降低了50.08%。加死区SVPWM方法的电流基波幅值明显比另外两个方法大,5次和7次谐波有改善,但是不如低频时明显。
上述的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仅对常用的7段法驱动信号生成作了详细描述,但是此方法可以推广至5段、9段、11段法等。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所述三电平逆变器包括A、B、C相,每相均包括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每一相中,在每一周期内,当电流为正向电流时,在t∈[t1,t2]时间内,将第三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一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2-t1;
当电流为负向电流时,在t∈[t3,t4]时间内,将第一开关管提前td时间关断,第二开关管正常导通,其中,td=t4-t3;
每一周期内其余时间仍遵循传统的三电平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A2、调制时间计算:根据“伏秒平衡”原理,计算出相邻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Ta、Tb、Tc,其中,Ta+Tb+Tc=Ts;
在计算调制时间的时候每相增加2个调制时间,间隔时间赋值为一个常值td,对于A、B、C三相,在原有调制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正向调制时间和一个负向调制时间X表示相,X=A、B、C,为用来产生延时开通的驱动信号的时间,为用来产生提前关断的驱动信号的时间,调制时间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式中,Ta、Tb和Tc分别表示扇区内相邻矢量的作用时间,TA、TB和TC分别表示ABC三相计算得到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A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B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和分别代表C相中电流为负向和正向的调制时间;
A3、将上述公式(1)计算的调制时间与三角载波进行比较生成三相PWM驱动信号,通过三相PWM驱动信号消除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死区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td=2~4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均为IGB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t1~t2,t3~t4两个时间段均设置为等于死区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电平逆变器包括三相,每相均包括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与电源负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相中还包括第一续流二极管~第四续流二极管,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第四续流二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相中还包括第一钳位二极管和第二钳位二极管,第一钳位二极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钳位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钳位二极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钳位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1090.0A CN109818515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1090.0A CN109818515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8515A true CN109818515A (zh) | 2019-05-28 |
CN109818515B CN109818515B (zh) | 2020-06-16 |
Family
ID=66611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0109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818515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1851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32691A (zh) * | 2020-11-13 | 2021-02-05 | 东北大学 | 短时域积分电压重构方法、系统、变流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3541520A (zh) * | 2021-07-20 | 2021-10-22 | 东北大学 | 基于svpwm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9061A (zh) * | 2005-03-01 | 2006-09-06 | 广东明阳龙源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02882413A (zh) * | 2012-06-11 | 2013-01-16 | 合肥工业大学 | 基于调制波修正的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算法 |
CN103236798A (zh) * | 2013-04-26 | 2013-08-07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控制方法 |
CN104113225A (zh) * | 2013-04-18 | 2014-10-22 |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变比例因子中点平衡控制策略的svpwm实现方法 |
CN104253550A (zh) * | 2014-10-13 | 2014-12-3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基于npc三电平svpwm整流器死区补偿方法 |
CN104852621A (zh) * | 2015-03-30 | 2015-08-19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消除中点箝位式三电平拓扑开关死区影响的开关驱动方法 |
CN104917178A (zh) * | 2015-05-29 | 2015-09-16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减小三电平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死区效应的方法 |
CN105205242A (zh) * | 2015-09-15 | 2015-12-30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空间矢量pwm谐波分析方法 |
-
2019
- 2019-04-15 CN CN201910301090.0A patent/CN1098185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29061A (zh) * | 2005-03-01 | 2006-09-06 | 广东明阳龙源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02882413A (zh) * | 2012-06-11 | 2013-01-16 | 合肥工业大学 | 基于调制波修正的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算法 |
CN104113225A (zh) * | 2013-04-18 | 2014-10-22 |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变比例因子中点平衡控制策略的svpwm实现方法 |
CN103236798A (zh) * | 2013-04-26 | 2013-08-07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控制方法 |
CN104253550A (zh) * | 2014-10-13 | 2014-12-3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基于npc三电平svpwm整流器死区补偿方法 |
CN104852621A (zh) * | 2015-03-30 | 2015-08-19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消除中点箝位式三电平拓扑开关死区影响的开关驱动方法 |
CN104917178A (zh) * | 2015-05-29 | 2015-09-16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减小三电平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死区效应的方法 |
CN105205242A (zh) * | 2015-09-15 | 2015-12-30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空间矢量pwm谐波分析方法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32691A (zh) * | 2020-11-13 | 2021-02-05 | 东北大学 | 短时域积分电压重构方法、系统、变流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2332691B (zh) * | 2020-11-13 | 2021-09-24 | 东北大学 | 短时域积分电压重构方法、系统、变流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3541520A (zh) * | 2021-07-20 | 2021-10-22 | 东北大学 | 基于svpwm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
CN113541520B (zh) * | 2021-07-20 | 2023-10-31 | 东北大学 | 基于svpwm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8515B (zh) | 2020-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17133B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6787889B (zh) | 基于双调制波载波调制的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位反馈控制方法 | |
CN110798072B (zh) | 应用在dab结构中的anpc有源桥的调制方法及系统 | |
US20010038541A1 (en) | Drive and power supply with phase shifted carriers | |
CN104065295B (zh) | 适用于电压比为1:2的h桥混合级联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3401454B (zh) | 一种适用于混合级联七电平逆变器的类单极性调制方法 | |
CN104660081B (zh) | 一种有源钳位双三电平变频器及其损耗平衡调制算法 | |
CN107733272A (zh) | 四电平三相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发电系统 | |
CN108768189A (zh) | 一种基于并联电流源型变流器的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 |
CN110266209A (zh) | 一种h桥逆变器的svpwm调制方法 | |
CN109818515A (zh) | 一种三电平逆变器无死区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 | |
CN111245271B (zh) | 一种h桥五电平有源中点钳位逆变器及死区效应抑制方法 | |
CN207638580U (zh) | 四电平三相并网逆变器和发电系统 | |
CN104079227A (zh) | 一种具有减少共模干扰能力的电机系统 | |
CN116545285A (zh) | 一种含t型高频结构的混合器件四电平变换器及spwm混频调制控制方法 | |
CN109149984A (zh) | Ⅱ型混合级联七电平逆变器功率均衡控制方法 | |
CN106655855B (zh) | 一种基于载波层叠的倍频调制方法 | |
CN113014131A (zh) | 一种适用于混合级联h桥的改进混合调制方法 | |
Zhang et al. | Common-mode voltage reduction modu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nearest four voltage vectors optimization for vienna rectifier | |
Bellini et al. | Comparison between sinusoidal PWM and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Techniques for NPC inverters | |
CN107809181B (zh) | 一种用于输出电压为1:2的混合级联h桥整流器 | |
CN202076952U (zh) | 三电平半桥级联逆变器 | |
Mane et al. | Performance of 5-level NPC inverter with multi-multicarrier multi-modulation technique | |
Chen et al. | Hybrid detroit rectifier | |
CN115940601A (zh) | 一种混合整流器及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