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588045A -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8045A
CN109588045A CN201780026567.8A CN201780026567A CN109588045A CN 109588045 A CN109588045 A CN 109588045A CN 201780026567 A CN201780026567 A CN 201780026567A CN 109588045 A CN109588045 A CN 109588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offset printing
gravure offset
prin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65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8045A8 (zh
CN109588045B (zh
Inventor
长照二
长秀连
佐藤修
佐藤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 Su Lian
Changyuji Branch
Li Xiarong
Sato Shuuichi
Yoichiro Chang
KO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Li Xiarong
Changyu Jizhi Changyong Ichiro Kobayashi Lixi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518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4710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525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4711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i Xiarong, Changyu Jizhi Changyong Ichiro Kobayashi Lixiang filed Critical Li Xiarong
Publication of CN109588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80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88045A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8045A8/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8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80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0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 B41F3/18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41F3/36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intaglio or heliogravur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0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 B41F3/18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41F3/36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intaglio or heliogravure printing
    • B41F3/38Wip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006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curved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N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FOR SURFACES USED I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RINTING, INKING, DAMPING, OR THE LIKE; PREPARING SUCH SURFACES FOR USE AND CONSERVING THEM
    • B41N10/00Blankets or like coverings; Coverings for wipers for intaglio printing
    • B41N10/02Blanket structure
    • B41N10/06Blanket structure facilitating fastening to, or location on,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10Intaglio printing ; Gravure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凹版胶印辊的一次旋转内对各种形状的印刷物进行多色凹版胶印工作的印刷装置及其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一个橡皮布辊筒来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对平面、圆筒面或三维等立体形状的印刷物进行多色凹版胶印的印刷装置及其方法。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橡皮布辊筒,呈圆筒形状,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及墨水转印板部,包括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下端相接的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板,上述凹版胶印装置还包括涂刷器部,上述涂刷器部在其一端与上述墨水转印板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上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预定角度或正交。根据本发明,具有可对于各种形式的印刷物在一个印刷周期内进行凹版胶印的效果。尤其,不仅可对平面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还可对圆筒形印刷物和包括曲面结构且具有厚度的三维立体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并且,根据本发明,可以使不同颜色的墨水在印刷物上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因此,通过组合墨水的颜色来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印刷所需的颜色。

Description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凹版胶印辊的一次旋转内(下面,称为一个印刷周期内)对各种形状的印刷物进行多色凹版胶印工作的印刷装置及其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对平面形状、聚酯瓶形状或包括具有厚度的不对称形状且具有弯曲结构的三维立体印刷物或通过三维打印机形成的三维立体物体等以使各个颜色适当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以执行多色凹版胶印,与此同时,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实现干燥的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多色凹版胶印方法有在日本公开专利号平09-277491等中记载的具有单个大半径的滚筒周围布置多个板的方法,或者是平行布置多个滚筒的方法(日本公开专利号2008-168578)等。然而,目前很多情况难以调节滚筒本身的位置并确保再现性,并且当通过输送机方式使印刷物移动时,难以保持宽度为100μm或更小的印刷精度和再现性等。进而,很有可能发生由于使用多个滚筒而引起的各种精度问题,例如,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多个滚筒的设置位置的平行精度的失真、平行位置的确定等。并且,即使宽度可以做得更小,也宽度约为几微米,存在例如电阻大或无法确保足够的色密度等的问题,进一步地,即使是满足这些点的高性能的印刷装置,也考虑到经济上高效的印刷,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全自动化和并列平行处理的困难、在印刷期间印刷质量随着时间经过发生变化等。并且,当在干燥过程中紫外线(UV)部分照射到橡皮布辊筒时,导致因紫外线墨水容易固化而使辊筒损伤的问题,或者,由于一系列的印刷法的构成,存在因确保印刷厚度而产生的印刷扭曲等问题,如上所述,与丝绸印刷方法等相比,存在阻止凹版胶印的普及的许多因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1.日本公开专利号平09-277491
2.日本公开专利号2008-16857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一个橡皮布辊筒来在一个印刷周期内(下面,称为橡皮布辊筒的一次旋转内)对平面、圆筒面或三维等立体形状的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的印刷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印刷印刷人所需的多种颜色的印刷装置及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凹版胶印(Gravure offset printing)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橡皮布辊筒,呈圆筒形状,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及墨水转印部,包括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下端相接的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板,上述凹版胶印装置还包括涂刷器部,上述涂刷器部在其一端与上述墨水转印板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形成预定角度或正交。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橡皮布辊筒,在其表面上转印有墨水,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及印刷物,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正面,其中,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预定长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可对于各种形式的印刷物在一个印刷周期内进行凹版胶印的效果。尤其,不仅可对平面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还可对圆筒形印刷物和包括曲面结构且具有厚度的三维立体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
并且,根据本发明,可以使不同颜色的墨水分别在印刷物上的相同位置处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因此,通过组合墨水的颜色来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印刷所需的颜色。
进而,根据本发明,可在一个印刷周期内进行多个印刷物的大量印刷,因此可以提高印刷速度,由此能够提高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示出墨水从供墨部被供给到转印部的形态。
图3为示出在转印部的转印板支架上放置印刷有微细雕刻图案的转印板的状态的图。
图4为示出刀片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5为示出刀片部的动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墨水从转印板被转印到辊筒的情况的图。
图7和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涂刷器刀片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9为示出转印板和辊筒的每个部件的长度和对于辊筒的多色墨水的转印状态的图。
图10为示出包括立体印刷物的印刷部的图。
图11为示出印刷物支架相对于第一方向沿上下方向垂直旋转的图。
图12为示出在印刷物支架上的各个印刷物围绕z方向水平旋转的情况的图。
图13为示出第一墨水部分被印刷到平面印刷物的情况的图。
图14为示出在结束印刷第一墨水部分之后,印刷部为第二墨水部分的印刷而水平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5为示出第二墨水部分以重叠的方式被印刷到已印刷有第一墨水部分的印刷物的情况的图。
图16为示出在图11中印刷物支架根据立体印刷物的高度和在辊筒之间的距离垂直旋转的情况的图。
图17为示出多个印刷物在印刷物支架上沿垂直和/或水平方向并列布置的情况的图。
图18为示出干燥部的图。
图19为示出在结束印刷第一墨水部分之后,通过干燥部干燥墨水,然后印刷物向用于印刷第二墨水部分的位置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20为示出随着辊筒的移动进行移动的另一实施例的可移动式干燥部的图。
图21为示出在圆筒形印刷物的情况下的印刷部的图。
图22为示出在第一墨水部分被印刷到圆筒形印刷物之后,以重叠的方式印刷到已印刷有第一墨水部分的印刷物的情况的图。
图23为示出在圆筒形印刷物的情况下的干燥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一种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橡皮布辊筒,呈圆筒形状,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及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板,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下端相接,上述凹版胶印装置还包括刀片,上述刀片在其一端与上述墨水转印板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上述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形成预定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的整体结构。
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包括:橡皮布辊筒100,具有圆筒形状,沿着一对平行的直轨旋转移动;供墨部200,将墨水均匀地涂布于墨水转印部;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部300,以与橡皮布辊筒的下端相接的方式定位,用墨水将要印刷的印刷图案转印到橡皮布辊筒;及印刷部400,位于橡皮布辊筒的移动方向前方,放置有要印刷转印到橡皮布辊筒的墨水(印刷图案)的印刷物,且上述凹版胶印装置还包括干燥部600,上述干燥部600用于干燥和冷却印刷在印刷物上的墨水。
下面将详细说明橡皮布辊筒100。
橡皮布辊筒100(下面为了便于说明而称为辊筒)具有圆筒形状(当精确观察时形状不是完整的圆筒形状而具有弹性的接近圆筒形状的形状,下面为了简化描述而称为“圆筒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沿如图1所示的第一方向水平移动。为此,虽然图中未示出,辊筒100优选被设置成通过旋转沿着导轨110移动,使得辊筒水平移动与辊筒的旋转长度相同的长度。也就是说,橡皮布辊筒100以与旋转速度相同的速度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
例如,橡皮布辊筒100的材料为将聚四氟乙烯、硅胶(silicone)、氯乙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作为主要成分的所谓橡胶辊筒。作为另一实施例,辊筒的材料可以为在上述主要组分中含有无机颗粒等的组合物。这取决于墨水和印刷物的分子间作用力等,即,与墨水和印刷物材料的每单位体积的熵与压力乘体积而得的值之间差异小的条件密切相关。尤其,当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时,这实质上成为必需条件。
印刷物的材料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弹性聚合物、如塑料等有机材料、玻璃、用于半导体或太阳能电池的硅(silicon)基板、其他金属、纸等。
在室温(约25摄氏度)下,橡皮布辊筒100的硬度基于JIS-A标准为40度或更小且0度或更大,尤其,其辊筒厚度为立体印刷物的厚度的0.5至40倍。当金属轴(例如,铝)芯存在于橡皮布辊筒的中心时,上述辊筒厚度是指除金属轴芯之外的剩余部分。
在转印时,在转印部300上辊筒的旋转速度(和第一方向移动速度)为0.5至12m/分钟。在凹版胶印中,当将墨水转印到橡皮布辊筒时上述辊筒的旋转速度非常重要,且旨在满足墨水的流体运动方程式。这种特征是与所谓移印、tampo印刷或丝网印刷之间的根本区别。
也就是说,由于橡皮布辊筒具有适当的辊隙(Nip)长度,因此,尤其在分子间作用力较小的辊筒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例如,在含有如银等贵金属的导电墨水等的情况下),在辊筒印刷时的辊筒的第一方向速度优选为0.5至12m/分钟,以便确保墨水的上升流体物理运动。
进而,优选考虑到上述熵等来选择转印到辊筒上的墨水和印刷物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由此,可以促进和优化印刷中使用的墨水的移动。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其他类型的印刷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发明具有一种将板的墨水精确地转印到凹版辊上的方法,从而可以确保精确的再现性,从而如下所述可容易高速进行复杂的重叠印刷。
下面,将参照图2详细说明供墨部200。
墨水I可以仅使用一种颜色,但在本发明中,假设多色印刷,使用下面的多种颜色(在附图和下面的实施例中使用分别具有四种颜色的墨水部分I1、I2、I3、I4)。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中从右侧开始称为第一墨水部分I1、第二墨水部分I2、第三墨水部分I3及第四墨水部分I4。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上述四种颜色是基于CMYK(青色、品红色、黄色、键盘/黑色)颜色表的四种颜色,作为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为了增强耐醇性,可以添加紫外线清漆(Varnish)等作为最后的墨水。
根据每种颜色,墨水通过具有预定间隔L+Δ的多个墨水注射器210同时向下滴落(成滴并落下)。与此同时,上述多个墨水注射器210通过如线性致动器等的水平移动装置沿第一方向(x方向)移动所需的墨水宽度L,且在使墨水液体线性滴落的同时进行移动。并且,虽然本说明书中表示为多色墨水,但这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而除了墨水之外可以包括透明有机材料、清漆、具有相同颜色但不同特性等的墨水。
涂刷器部230的刀片沿与橡皮布辊筒100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正交(或形成预定角度)的第二方向y在与墨水转印部的转印板310上部相接的状态下进行移动,从而将由上述墨水注射器线性供应的墨水填充于转印板的雕刻图案中。
此时,应调节墨水的供给宽度,使得各个颜色不相互混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简化描述,墨水的供给宽度和形成有雕刻图案的墨水转印板310的宽度均由L表示。即,墨水以与墨水转印板310的宽度L对应的宽度被线性供应,但根据目的,可能会不具有相同的宽度L。
如图2所示,墨水转印板310可以设置成多个,在此情况下,墨水转印板可以以预定间隙Δ如图2所示并排布置在转印板支架330上,使得各个墨水转印板的墨水不相互混合。为了便于说明,墨水转印板310被示出为矩形,但不一定是矩形的,而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各种形状。
下面,参照图3和图4对通过刀片将墨水填充于墨水转印板310上的雕刻图案的涂刷步骤进行说明。
图3示出布置在墨水转印部300的板状转印板支架330上的四个墨水转印板310。
优选地,墨水转印板310可以为能够加工微细雕刻图案的金属板或树脂膜等。
墨水转印部300被设置成将雕刻图案311中的墨水转印到橡皮布辊筒100的表面上,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板310固定在板状支架330上。由于上述墨水转印板310以后将墨水转印到辊筒100,因此为了将在下面描述的多色印刷而需要固定在正确位置。
作为用于将墨水转印板310固定在支架上的第一固定方法,通过真空孔335发生由未图示的真空产生部产生的真空压力,使得由薄膜材料制成的墨水转印板310可以固定在支架330上而不移动。作为第二固定方法,可以使用双面胶带336将墨水转印板310固定在支架上。此外,作为第三固定方法,可以通过在支架上使用固定件或旋转固定螺钉来进行固定。
图4示出涂刷器部230的刀片部沿与辊筒100移动的第一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第二方向移动并将墨水填充于墨水转印板310上的雕刻图案中的情况。
虽然在图4中示出涂刷器部230的刀片与橡皮布辊筒100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正交,但可以不是正交的,而可以形成预定角度(除了180度的角度,即,不平行的角度)。
墨水转印板310形成有雕刻图案311。在树脂膜上形成雕刻图案的方法包括已知的压印方法等,这些方法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因此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涂刷器部230像一端为直线形的刮墨刀片一样,用来在一端与墨水转印板310相接的状态下向第二方向推动墨水I并将墨水填充于微细雕刻图案311中。图5为示出墨水I填充于微细雕刻图案311的状态的图。如上所述,墨水I仅填充于微细雕刻图案311中,然后辊筒100在与此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一方向移动和旋转,使得墨水通过基于分子间作用力和上升流体物理运动的力量被拉起并转印到辊筒的表面上(图6)。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刀片的一端中一部分的形状可以与为防止墨水颜色相混合而形成的支架330突出部分或凹入部分331、332、333的形状对应地改变。
如图4所示,墨水转印板310被设置成总共四个,各个墨水转印板310具有相同的宽度L,并且在各个墨水转印板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Δ。如上所述,由于墨水I的供给宽度也是L,因此当刀片在推动墨水的同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存在墨水流向两侧并进入位于侧边的墨水转印板以导致墨水混合的危险。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转印板支架330可被设置成使得在上述间隔Δ中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凹入部分331、333或凸出部分332,以便防止墨水混合。
此时,刀片部的一端中一部分的形状可以与上述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的形状对应地具有凸出部分或凹入部分231、232的形状。当然,当转印板支架具有凹入部分331、333的形状时,刀片的一部分不必总是具有凸出部分231的形状,但在转印板支架具有凸出部分332的形状时,为了刀片部的顺利移动,刀片部的一端中一部分的形状优选具有与支架的凸出部分332的形状对应的凹入部分232的形状。
作为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设置辅助辊筒等,上述辅助辊筒用于适当擦拭在通过刀片部将墨水填充于微细雕刻图案中之后剩余的墨水。上述辅助辊筒根据需要自动擦拭沾在上述刀片部上的墨水,并且可以被设定为根据墨水的粘度或使用量每隔预定的涂刷数擦拭刀片部的墨水。
参照图7和图8对根据本发明的涂刷器刀片部的另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供墨部200的涂刷器刀片部由包括第一刀片部230a和第二刀片部230b(下面,在本实施例中称为双刀片)的两个刀片部构成,上述第一刀片部230a和第二刀片部230b被布置成以刀片旋转部260为中心倾斜预定角度a+b。在此情况下,墨水注射器210也由以刀片旋转部260为中心布置在第一刀片侧的第一墨水注射器210a和布置在第二刀片侧的第二墨水注射器210b构成。这是用于在供墨部200将墨水沿第二方向进行移动,然后回到原位时也能够进行供墨和涂刷工作的构成。
下面,参照图8对双刀片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8a是在辊筒100进入转印部之前进行第一次供墨时的图7的供墨部200的沿线b-b’截取的剖视图。第一墨水注射器210a将墨水供应到转印部,且在第二刀片230b的一端与转印板310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二方向移动。此时,第二墨水注射器210b不供应墨水。刀片旋转部260以使第二刀片的一端与转印板310相接的方式旋转,第二刀片以刀片旋转部为中心相对于垂直轴具有预定角度b。此时,第一刀片230a在其一端不与转印部相接的状态下以刀片旋转部为中心相对于垂直轴具有比上述第二刀片230b的角度b更大的角度a(a>b)。
图8b示出在第一次供墨结束之后,辊筒100经过转印部,然后供墨部200回到原位时,进行供墨和涂刷工作的情况。与图8a的情况相反,第二墨水注射器210b将墨水供应到转印部,且在第一刀片230a的一端与转印板310相接的状态下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此时,刀片旋转部进行旋转使得,第二刀片230b的一端不与转印部相接,与此相反,第一刀片230a的一端与转印部相接。
根据如图7和图8所示的双刀片构成,在第一次供墨结束之后,可在回到原位的同时供给用于随后的墨水转印的额外的墨水,因此可以提高供墨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性。
尤其,可以独立地进行对待印刷物的印刷、供墨和涂刷工作,从而,可基于印刷的工作性和缩短时间显着提高经济性。
进而,根据需要,刀片部可以通过在第二方向上辊筒的移动范围的外侧布置的废棉(waste)、擦拭器或拭净纸(Kimwipes)等在进行对待印刷物的印刷的过程中独立地擦拭刀片而不消耗印刷时间,从而可以实现干净的印刷。
并且,作为供墨部200的移动范围,从供墨开始地点到结束地点的在转印板上线性供给的起始墨水线在辊筒的第一方向移动时不进入辊筒的移动范围。也就是说,整体上,沿第二方向移动的供墨部200将墨水供应到转印板上,然后沿第二方向移动并通过刀片进行涂刷工作。
并且,当刀片在涂刷结束时最后从墨水脱离时,刀片、转印板及墨水的分子各自具有相互分子间作用力,因此,残留在刀片背面的剩余墨水根据上述分子间作用力被分到转印板或刀片,以形成剩余墨水线。与起始墨水线相同地,在涂刷结束时的最后刀片的位置(剩余墨水线的位置)不应进入辊筒的第一方向移动范围。因此,刀片的第二方向移动距离应大于辊筒的第二方向长度,以不进入辊筒的移动范围。
之后,辊筒以使起始墨水线和剩余墨水线不进入第一方向移动范围的方式在转印板上转印墨水并进行移动。
作为随后的动作,辊筒超出转印区域并进入印刷领域,因此涂刷器部和供墨部分别可以独自移动,从而可以为了下一个印刷而如上所述进行将墨水供应到转印板的动作。
为了减少上述剩余墨水线,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进一步添加沿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的刀片和涂刷动作,从而可以保持印刷质量,保护辊筒,提高供墨的经济性。
图9示出墨水转印板310将墨水转印到对沿第一方向移动的辊筒100的整个形态。
在图9中,墨水转印部310上的墨水具有宽度L且其间具有间隔Δ。如上所述,基于墨水和辊筒100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和流体动力学(流体方程式),通过向上方向的力量将墨水从转印板310转印到辊筒100。
基于此,图9中所示的辊筒100的半径r等于或大于[N(L+Δ)+δ]/(2π)。在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辊筒的半径r等于[N(L+Δ)+δ]/(2π)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N是在印刷时使用的颜色的数量,或者在立体印刷物具有相同颜色但立体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沿θ方向旋转再次重叠相同的颜色来进行印刷的情况)的颜色的数量。或者,N可以为转印板的数量。作为一例,在本发明的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中,由于使用不同颜色的墨水部分(I1、I2、I3、I4=4),因此N为4。将下面描述的沿θ方向旋转的立体印刷物的情况下,由于再一次印刷相同的颜色,因此N=4x2=8。但是,为了简化描述,省略θ旋转,以N=4的情况为例整体上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L是涂布于转印板上的墨水的宽度,为了简化公式,如上所述,假设省略θ旋转并当沿不同方向进行印刷时也相同,在各个转印板上墨水具有相同的预定宽度,且Δ是用于防止墨水颜色混合的转印板(墨水)之间的间隔。此时,δ是指由于具有弹性的辊筒分别与转印板和印刷物相接所产生的半径长度的微小变化(辊隙(Nip))而取决于辊筒的压力等的微细校正量。在没有发生上述辊隙的极限的情况下(δ=0),辊筒100的圆周长度等于或大于各个墨水转印板和各个墨水转印板之间的预定间隔的第一方向长度的总和。
若使上述橡皮布辊筒100的圆周长度一般化,则获得下面的公式。
式1
其中,Li表示第i个转印板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Δj表示在第j个转印板之后随之的在第一方向上的板之间的间隔的长度。
在图9中,因各个墨水转印板具有相同的大小而在各个墨水转印板上的相同的印刷位置地点X1、X2、X3、X4在第一方向x上彼此以L+Δ的间隔隔开。这是为了在将下面描述的印刷步骤中以在印刷物上的相同地点上重叠从上述地点X1、X2、X3、X4转印的各个墨水的方式进行印刷。
如图9的下端所示,随着辊筒100旋转一圈并沿第一方向移动,在转印板310上的墨水被转印到辊筒上,然后开始对于印刷物的印刷工作。也就是说,在辊筒100旋转一圈并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在一个或更多个转印板上的墨水被转印到上述橡皮布辊筒的表面上。
图10示出印刷部400,虽然作为印刷物图示了具有厚度的立体印刷物41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印刷物可以为平面印刷物或圆筒形印刷物。
印刷部400位于通过转印部300转印墨水的辊筒100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的前方且位于一对导轨之间。在图10中,印刷部400具有板状印刷物支架420,且立体印刷物410固定在上述印刷物支架上。
作为印刷物410的固定方法,在印刷物为平面印刷物时,与上述转印板相同地,可以利用真空压力或如双面胶带、固定件等的位置固定构件。然而,在印刷物410为立体印刷物时,优选地,为了将立体印刷物固定在支架420上而设置单独的固定构件430。为了大量印刷印刷物,需要在支架上容易连接或分离印刷物且在印刷过程中需要牢固固定印刷物的位置。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上述固定构件430是具有与印刷物的内侧面对应的形状且用三维打印机制造的如塑料等有机材料。当使用三维打印机制造固定构件时,可以容易地制造对各种形状的印刷物优化的固定构件,因此优选。
并且,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可以对用三维打印机制造的三维立体物体进行彩色印刷和着色。
图11为示出印刷物支架420相对于第一方向上下倾斜的状态的图。
通过设置在印刷物支架420的两侧面或一侧面的旋转装置460(例如,马达等),印刷物支架420可以以预定的角度φ相对于第一方向上下倾斜(下面,称为印刷物的垂直旋转)。尤其,在印刷物为具有厚度的立体印刷物时,上述构成更加有效(参见图11和图16)。也就是说,通常,当印刷物处于水平状态时由于印刷物的厚度(高度)而无法顺利实现印刷的部分410a、410b通过以上述方式倾斜印刷物来可以有效地进行印刷。
图16示出印刷物支架420相对于第一方向以预定角度θ上下倾斜,且辊筒100在没有垂直移动的状态下旋转并沿第一方向移动。如上所述,在立体印刷物的情况下,通过印刷物支架420倾斜的特征而可以对难以印刷的表面410a、410b进行印刷。
然而,此时,由于印刷物和辊筒之间的接触点根据印刷物的倾斜程度而不同,因此需要在保持最佳印刷距离的状态下倾斜印刷物。在图16中,可以看出,印刷部高度调节部450根据印刷物的倾斜程度上下垂直移动,以保持最佳印刷距离。
印刷部可以在下端包括印刷部高度调节部450,以调节印刷物支架420的垂直高度。并且,印刷部与上述导轨独立地具有单独的导轨,使得印刷物支架420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印刷部支架420通过印刷部高度调节部450的垂直方向移动和通过上述导轨的水平方向移动可彼此独立地进行。
图12示出在印刷物支架420上的印刷物410在支架420上围绕第三方向(z轴)以预定角度θ旋转(下面,称为印刷物的水平旋转)。这是为了如将下述在印刷物为立体印刷物时,对仅通过沿第一方向印刷辊筒100就无法实现印刷的印刷物的侧面部分进行印刷。为了上述印刷物的水平旋转,优选在印刷物支架420设置旋转装置,但也可以手动旋转印刷物而不设置单独的水平旋转装置。
图13为示出辊筒在印刷物上印刷第一墨水部分I1的形态的图。虽然在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而以平板印刷物为基准进行说明,但如将下述,可以相同地应用于圆筒印刷物或立体印刷物。为了简化附图,在图13中省略印刷物支架和印刷物支架高度调节部。
在图13中为了说明印刷方法,以在图9中说明的X1、X2、X3及X4为基准进行以下描述。图13为将下面描述的图14和图15的多色印刷方法的一系列开始步骤。虽然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立体物41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等于L+Δ,但可以根据所需的印刷区域小于L+Δ。
图13a示出在转印部300将墨水转印到辊筒100上之后紧接在平板印刷物410上印刷第一墨水部分I1之前的状态。在图13中,辊筒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沿第一方向移动。在图13中,T表示要将X1、X2、X3和X4彼此重叠地印刷的目标地点(Target position)。在图13a中,T因尚未印刷墨水而标记为T0。参照图13a的下端的扩大图,辊筒100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辊筒的X1上的墨水被印刷在待印刷物T0上。图13b是紧接在墨水X1(I1)被印刷在T0位置之后的图。为了表示印刷墨水,在图13a和图13b中,用圆圈表示的墨水从辊筒移动到待印刷物TX1。在T0印刷X1的墨水之后,以TX1表示T0。
为了印刷第二墨水部分I2,在辊筒100停止旋转和第一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印刷物需要移动到在图13a中的对应位置。下面,图14示出在印刷第二墨水部分I2之前,印刷部(印刷物)移动到下一印刷位置的图。
图14的(a)部分为示出在印刷物上都印刷第一墨水部分I1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3所示,在印刷目标地点T上印刷有墨水X1,因此由TX1表示。在该图中,辊筒100旋转1/4圈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2πr/4。
图14的(b)部分为示出将印刷物向下垂直移动的图。当印刷物直接通过线性滑动器等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时,印刷物擦到具有与印刷物相同的高度的辊筒,因此,将印刷物向下垂直移动所需的最小距离。为此,印刷部具有印刷物支架高度调节部450。上述高度调节部450可以采用能够通过如马达等的驱动部在垂直方向降低和升高印刷部的任何已知的结构。
图14的(c)部分为示出使向下垂直移动的印刷物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的图。此时,为了以使第二墨水部分I2和第一墨水部分I1在相同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水平移动的距离为与辊筒100旋转并移动的距离相同的2πr/4,即,(L+Δ)+δ/4=L+Δ+ε(ε=δ/4)。其中,如上所述,δ是指根据由于具有弹性的辊筒与转印板或印刷物相接所产生的长度的微小变化的变化量。由于四个墨水部分I1、I2、I3、I4对应于辊筒100直径的1/4,因此ε是通过将上述δ除以4得到的值。
之后,图14的(d)部分示出印刷部通过上述高度调节部450向上垂直移动并准备印刷第二墨水部分I2的情况。
图15为示出对在图14所示的第二印刷准备步骤结束之后立即垂直移动(图14的(b)部分、图14的(d)部分)和水平移动(图14的(c)部分)的印刷部印刷第二个墨水部分I2的图。
图15的第二墨水部分I2印刷方法与图1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印刷部上印刷有图13中已完成的第一墨水部分I1。可知,在图13中印刷墨水X1的目标地点显示为TX1,且辊筒100与图13相比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虽然在图15中未示出,但辊筒100处于在图13的第一墨水部分印刷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2πr/4,即,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L+Δ)+δ/4=L+Δ+ε的状态。
由于在图14中印刷物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因此,对于印刷墨水I1的目标地点TX1,在图15a中随着辊筒100旋转并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墨水部分I2的墨水X2被印刷在上述目标地点TX1。在图15b中,为了表示在进行上述印刷之后在目标地点以使两个墨水X1、X2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用TX1X2表示。
之后,与图14相同地,再使印刷物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L+Δ+ε以印刷第三墨水部分I3(TX1X2X3),最后,再使印刷物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以印刷第四墨水部分I4(TX1X2X3X4)。
如上所述,若假设四个墨水部分是基于CMYK颜色表的颜色,则可以通过组合四个墨水部分I1、I2、I3、I4来在印刷物上以所需的图案印刷任何颜色(多色)。最重要的是,由于在一个印刷周期(辊筒100的一次旋转)可以进行上述多色印刷,因此可以减少印刷时间且能够实现大量生产。
参照图17,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印刷部400的另一实施例,当印刷物为小型时,多个印刷物在第一方向和第二个方向上设置在印刷物支撑部,从而可以一次印刷大量的印刷物。
例如,当印刷物410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时,可以在与辊筒100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并列布置多个印刷物。或者,当印刷物41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短(L或更小)时,或者当印刷图案在所有墨水区域中相同时,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多个印刷物。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在第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印刷物的长度总和必须小于或等于L。当然,当印刷物本身的尺寸远小于上述一个墨水部分的尺寸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都可并列布置印刷物,以提高每个印刷周期的生产率。
虽然相对简单地说明上述印刷方法,但优选在完成每种颜色的印刷之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紫外光照射。这是因为上述方法是如下的方法之故,即,上述方法防止已经印刷的墨水部分被转移到辊筒上的其它墨水部分,且通过紫外光的硬化主要是对在π*反键分子轨道中原始低能轨道上的分子选择性地施加光子能量,导致电子跃迁,使得电子云重叠的概率增加,从而发生反应,以固定化。因此,如果存在具有与紫外光的频率一致的有机物的墨水,则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硬化。
图18示出用于干燥印刷在印刷物上的墨水的干燥部60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对相同的印刷物以使多色或各种墨水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因此,需要当每次印刷时对在重叠印刷之前的墨水进行干燥。当然,根据墨水的类型和印刷物的特性,有时可以在完成所有墨水的印刷过程之后同时干燥所有墨水。例如,当一旦执行印刷,然后以相同的颜色执行θ旋转并再次执行印刷时,当然在此期间不需要照射紫外线。
首先,虽然干燥部的结构根据墨水的性质而变化,但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假设使用紫外线墨水来进行描述。由于紫外线墨水仅通过向墨水照射紫外线就可以基于上述原理快速干燥墨水,因此对于以通过提高印刷速度来实现大量生产为目的的本发明优选。
如图1所示,干燥部600位于辊筒100的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的延伸线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以下实施例,可以以辊筒100为基准布置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作为一优选实施例,如下所述,干燥部600包括固定在预定位置的固定式干燥部和沿着印刷部400的移动进行移动的可移动式干燥部。
干燥部600包括紫外线照射部610和紫外线阻挡部620,上述紫外线照射部610用于照射紫外光,上述紫外线阻挡部620呈片状且用于在紫外线照射部610和辊筒100之间阻挡紫外光,以防止紫外光照射到除了印刷物之外的其他位置,尤其,辊筒100。选择性地,干燥部600可包括冷却部630,以防止由于紫外光产生的热量导致的印刷物的劣化、变形及变色。
图19示出固定式干燥部的实例。
图19的(a)部分和图19的(b)部分示出干燥部600布置在图14的(a)部分和图14的(b)部分中的辊筒100的第一方向的延伸线侧。与图14相同地,印刷部400通过印刷部支架高度调节部450使印刷有第一墨水部分I1的印刷物向下垂直移动。之后,在图14中印刷物立即移动到用于印刷第二墨水部分I2的位置(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参见图14的(c)部分),但在图19的(c)部分中,印刷物为了干燥而水平移动到干燥部所在的位置。之后,干燥部600通过紫外线照射部610向印刷物照射紫外线,选择性地,为了冷却而通过冷却部630执行冷却工作。紫外线阻挡部610布置在紫外线照射部610和辊筒100之间,以防止在照射紫外线时紫外线照射到尚未印刷在印刷物上的辊筒100上的墨水(I2、I3、I4,尤其,I2、I3)。此后,已经完成干燥的印刷部水平移动到与图14的(c)部分相同的位置(从印刷部第一墨水部分的位置起在第一方向上L+Δ+ε之处)(图19的(d)部分、图19的(e)部分)。
如上所述,当以与颜色数对应的次数在短时间内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可以在辊筒的一次旋转内完成反复连续印刷。
然而,如图19所示,在使用固定式干燥部的情况下,由于每次印刷墨水时印刷部水平移动的距离变长,结果印刷时间最长变成约4r/V(其中,V是移动平均速度,r是辊筒的半径)。
图20示出与辊筒100一起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可移动式干燥部。
在图20中干燥部600与图19的固定式干燥部不同地以辊筒100为基准布置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处。然而,在墨水从转印部300转印到辊筒上之后,在印刷第一墨水部分I1时不应阻碍辊筒100的移动,因此,优选地,干燥部可在高于辊筒的直径(2r)的位置沿垂直方向(z方向)上下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干燥部可被配置成在辊筒100的转印部上进行转印时也沿着辊筒100在辊筒的后边同时移动。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在完成第一墨水部分I1的印刷之后,干燥部都在辊筒100的后边与辊筒100一起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图20所示的可移动式干燥部600的情况下,可以与辊筒100一起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完成印刷的印刷物无需另外水平移动而可以在印刷后立即经过干燥工作,因此,具有印刷速度比图19的固定式干燥部的印刷速度更快的优点。
并且,在可移动式干燥部600中,用于防止紫外线照射在辊筒100上的紫外线阻挡部620同样布置在紫外线照射部610和辊筒100之间。
下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多色凹版胶印装置中,说明根据三种印刷物类型的各个具体实施例。
首先,作为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印刷物为平面印刷物的情况。
在设置在转印部300的转印板310中涂布四种颜色,并且辊筒100在沿第一方向旋转和水平移动的同时将墨水转印到辊筒上。辊筒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各个墨水部分I1、I2、I3、I4的长度是L,并且彼此之间的间隔是Δ。之后,辊筒100在沿第一方向旋转的同时水平移动到印刷部400。在下文中,假设印刷物为如太阳能电池等的平面印刷物来进行描述。其中,平面不是指平面高度没有变化的平面,而是指印刷物高度的变化不影响印刷的程度(约为1mm或更小),即,整个平面上的高度几乎没有变化的靠近平面的形状。例如,其实例为纸、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表面等。
辊筒100通过线性致动器等在放置于第一导轨的滑块上的状态下接近固定到印刷物支撑板的印刷物400。此时,在平板印刷物的情况下,印刷物可以与上述转印板的固定方法相同地通过如双面胶带或真空或夹具(Jig)等固定工具固定。之后,在辊筒的下方与位于前面的印刷物相接的状态下,辊筒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以实现印刷。
之后,当在印刷物上印刷第一印刷部分I1的预定位置X1且完成第一印刷部分I1的印刷TX1时,停止辊筒100的旋转和水平移动,在此状态下,印刷物通过印刷物支架高度调节部450向下移动,然后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且再向上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在平面印刷物和转印部上不发生辊筒100的辊隙(Nip)的弱压力的情况下,ε接近于零。之后,辊筒100继续旋转并水平移动以实现第二印刷部分I2的印刷。此时,由于印刷物处于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的状态,因此以使第二印刷部分I2的预定位置X2重叠在上述墨水X1上的方式进行印刷TX1X2。以如上所述的方法,四个印刷部分I1、I2、I3、I4以四层重叠,从而可以实现多色印刷。
作为第二实施例,参照图21说明印刷物为圆筒形印刷物的情况。但是,从开始到辊筒100在转印板上转印墨水的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例如,印刷物的实例还包括如化妆品瓶等的聚酯瓶或表面高度变化的圆周面。
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圆筒形印刷物横向平放,且将旋转装置460设置在其两端的任一端或两端,使得圆筒形印刷物可以围绕第二方向(圆筒形的长度方向)旋转360度。此时,印刷物的旋转方向是与辊筒10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若在上述实施例中辊筒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圆筒形印刷物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逆转)。此时,圆筒形印刷物的旋转应与辊筒100的旋转同步且被控制为匀速,以便防止圆筒形印刷物与辊筒相接的部分滑动。并且,设置在圆筒形印刷物两端的旋转装置包括固定件,使得印刷物不会滑动。
之后,除了圆筒状印刷物与辊筒一起旋转之外,其余第一墨水部分I1的印刷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中,印刷物的长度是指圆筒的圆周长度。
之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辊筒100在停止状态下使圆筒形印刷物向下垂直移动,然后使其水平移动并垂直移动到第二墨水部分I2的印刷位置,从而准备第二墨水部分的印刷的准备。之后,辊筒100在再次旋转并水平移动的同时回到与印刷第一墨水的位置TX1相同的位置,改变印刷物的旋转角度φ的相位,以印刷第二墨水TX1X2。
下面,参照图22说明圆筒形印刷物的另一实施例。
在上面说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为了印刷第二印刷部分,圆筒形印刷物需要向下移动,然后水平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重新向上移动,因此,与印刷物移动所花费的时间对应地,印刷时间最长变成约4πr/V(V是移动平均速度,r是辊筒的半径)。而且,为了干燥而需要再回到干燥部600所在的位置,因此导致印刷时间延长。
然而,在圆筒形印刷物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印刷物或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印刷物不同地,仅圆筒形印刷物通过在与辊筒100相接的状态下随着辊筒100的移动进行移动并旋转,就可以实现多色印刷。也就是说,在其他实施例的情况下,印刷物在印刷的过程中不水平移动,但在圆筒形印刷物的情况下,在进行印刷的同时以与辊筒100的水平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沿第一方向移动,因此,如上所述包括干燥目的(下面将描述),印刷物无需水平移动,因此无需用于干燥的印刷物的单独移动。
图22的(a)部分示出在圆筒形印刷物410与转印有墨水的辊筒100的正下方相接的状态下进入第一墨水部分I1的印刷的情况。以与平面印刷物相同的方式,辊筒100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与其同步地,圆筒形印刷物在沿辊筒100的相反方向旋转的同时以与辊筒100的第一方向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水平移动,以在圆筒形印刷物上印刷第一印刷部分I1(图22的(b)部分)。但这里提到的速度是指与平面接触的表面的相对速度,而不是指辊筒和圆筒形印刷物的角速度。在图22中,由于圆筒形印刷物的圆周长度是辊筒100的圆周长度的1/4,因此当辊筒100旋转四分之一圈时,圆筒形印刷物旋转一圈,以处于与图22的(a)部分相同的状态(但在水平上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参见图22的(c)部分)。在图22的(c)部分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在目标印刷地点T上印刷第一印刷部分I1,因此被示为TX1。之后,与第一印刷部分的印刷相同地,在辊筒100旋转和水平移动的同时印刷第二印刷部分时,圆筒形印刷物410也逆转和水平移动,以印刷第二印刷部分。结果,由于第二印刷部分印刷在与印刷第一印刷部分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以在目标地点TX1上重叠墨水X2的方式进行印刷,目标地点成为TX1TX2。
参照图23,在这种情况下,干燥部600位于圆筒形印刷物的下端或在第一方向上的正面的对角线上,并且随着辊筒100和圆筒形印刷物的水平移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此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紫外线阻挡部位于紫外线照射部和辊筒100之间,以阻挡和屏蔽紫外线照射到转印于辊筒上的墨水。
如上所述,当圆筒形印刷物和干燥部与辊筒一起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可以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例如,圆筒形印刷物的水平移动等,而且,无需向干燥部的单独移动,因此,具有可在进行多色印刷的同时快速进行干燥的效果。
进而,尤其在图23中的右侧方向照射的情况下,由于紫外线墨水在印刷过程中被干燥,因此印刷效率非常高,有助于减少印刷时间,从而可以提高经济性。
作为第三实施例,对印刷物为在z轴上具有各种厚度的立体印刷物的情况进行说明。然而,由于其内容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因此省略相同的内容。
在第三实施例中,立体印刷物是图10至图12中所示的印刷物410。参照图10,在图中印刷物410的形状中z方向即几乎垂直于地面的表面被表示为难以印刷的表面410a、410b、410c、410d(在z方向上几乎垂直上升的表面)。如上所述,即使辊筒100的弹性大,也当印刷物原样放置在平面上时,上述的部分就不容易印刷。也就是说,当辊筒100的JIS-A硬度接近0时,可以覆盖某种程度的厚度(高度),但若硬度太低,则当对上述的表面进行印刷时,在辊筒上产生基于相对于垂直压力的辊筒的弹性的倾斜的水平方向分力,导致辊筒局部变宽,印刷塌陷或辊筒的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
因此,在图11和图16中说明为了对在难以印刷的表面中以放置第一印刷物的方向为基准在第一方向上所在的表面410a、410b进行有效的印刷而通过旋转装置使印刷物以相对于第一方向具有预定角度φ的方式旋转。
然而,即使使用图11和16中所示的方法,在第一方向上行进的辊筒也可能难以在难以印刷的表面410c、410d上进行印刷。因此,在此情况下,如图12所示,需要使每个印刷物围绕z轴旋转预定角度θ。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预定角度θ是90度,但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其他角度。
下面,对包括这种过程的立体印刷物的印刷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墨水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从转印部300转印到辊筒100,但与现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印刷物围绕z轴旋转预定角度θ(90度),因此,需要使用相同的墨水两次。也就是说,为了将四种颜色用于印刷物,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对于八个转印板,每种墨水类型I需要涂布两次墨水I、I’。之后,用辊筒100在八个转移板上进行转印。或者,可以在四个转印板上分别雕刻两个印刷图案。在下文中,为了简化说明,以八个转印板为例进行说明。
辊筒接近印刷物以执行第一墨水部分的第一印刷I1。在随后的过程中,与图14相同地,在通过印刷板支架高度调节部450垂直下降之后,印刷物在第一方向上水平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再次垂直移动,以准备下一次印刷。此时,印刷物围绕z轴旋转预定角度θ(90度)。此后,进行第一墨水部分的第二印刷I1’。
通过上述的过程,在印刷物上印刷一种墨水,然后使印刷物水平旋转90度,再次印刷相同的墨水,从而可以容易地在上述难以印刷的表面410c、410d上进行印刷。
这里重要的是,无需为了印刷相同颜色而在完成上述相同颜色的印刷之前进行如照射紫外光等的干燥过程。
之后,在第一墨水部分的第二印刷I1’步骤中,在使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且围绕z轴旋转预定角度θ(90度)的状态下或在使转印板的图案与第一颜色的顺序相反且与当前的角度相同的状态下开始第二墨水印刷,进行第二墨水部分的第一印刷I2,以节省印刷时间。之后,印刷物以与上述第一墨水部分相同的方式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围绕z轴旋转预定角度θ(90度),然后进行第二墨水部分的第二印刷I2’。以相同的方式,仅在辊筒的一次旋转内在对整个三维表面进行多色印刷的同时进行干燥过程。
由于本发明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辊筒的一次旋转就可实现,因此,只要线性滑块在辊筒移动方向(第一方向)的平行度或控制软件等没有缺陷,就可以以高精度和高再现性进行本发明的印刷。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具有可对于各种形式的印刷物在一个印刷周期内进行凹版胶印的效果。尤其,不仅可对平面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还可对圆筒形印刷物和包括曲面结构且具有厚度的三维立体印刷物进行凹版胶印。
并且,根据本发明,可以使不同颜色的墨水在印刷物上的相同位置处彼此重叠的方式进行印刷,因此,通过组合墨水的颜色来在一个印刷周期内印刷所需的颜色。
进而,根据本发明,可在一个印刷周期内进行多个印刷物的大量印刷,因此可以提高印刷速度,由此能够提高经济性。

Claims (23)

1.一种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橡皮布辊筒,呈圆筒形状,在其表面上转印墨水,在旋转的同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
涂刷器部,在其一端与上述墨水转印板相接的状态下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
印刷物,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正面;及
一个或更多个墨水转印板,与上述橡皮布辊筒的下端相接,
其中,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预定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墨水转印板沿第一方向设置为两个或更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橡皮布辊筒旋转一圈并沿第一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在一个或更多个转印板上的墨水被转印到上述橡皮布辊筒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墨水转印板沿第一方向以预定间隔(Δ)隔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橡皮布辊筒的圆周长度等于或长于各个墨水转印板和在各个墨水转印板之间的预定间隔的第一方向长度的总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橡皮布辊筒的硬度基于JIS-A标准为40度或更小且大于0度,
上述橡皮布辊筒的辊筒的旋转速度和第一方向移动速度在转印板上为0.5至12m/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转印板支架在上述预定间隔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涂刷器部包括刀片部,上述刀片部的一端与转印板相接,
在上述刀片部的一端的与上述转印板支架的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与上述转印板支架的凹入部分或凸出部分的形状的截面相对应的凸出部分、凹入部分或平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墨水注射器,上述墨水注射器在将墨水滴到转印板上的同时沿第一方向移动,上述墨水注射器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一段长度,上述长度是转印板的第一方向长度和在转印板之间的预定距离的总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上述墨水注射器沿第一方向同时或分别移动等于或短于转印板长度的距离并将墨水滴到转印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起始墨水线和剩余墨水线不进入上述橡皮布辊筒的第一方向移动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橡皮布辊筒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和刀片沿第二方向的移动彼此独立,使得各个移动互不干扰。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橡皮布辊筒的表面上转印有两个或更多个墨水部分,
上述两个或更多个墨水部分在各个墨水部分之间具有预定间隔(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橡皮布辊筒在其下端与印刷物相接的状态下旋转相当于第一墨水部分的长度(L)和上述预定间隔(Δ)的总和的长度(L+Δ)并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进行第一墨水部分的印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第一墨水部分的印刷之后,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第一墨水部分的长度和上述预定间隔的长度的总和的长度(L+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进一步移动通过将基于在具有弹性的上述橡皮布辊筒与印刷物相接时发生的半径变化的校正值(δ)除以墨水部分的数量而得的值(ε),使得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L+Δ+ε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橡皮布辊筒不沿第一方向旋转和水平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之前,上述印刷物向下垂直移动并水平移动,然后向上垂直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物相对于第一方向上下倾斜预定角度(φ)。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19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物围绕第三方向旋转预定角度(θ)。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墨水为紫外线固化墨水,
且上述凹版胶印装置还包括干燥部,上述干燥部包括用于照射紫外光的紫外光照射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凹版胶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干燥部包括紫外光阻挡部,上述紫外光阻挡部位于紫外光照射部与上述橡皮布辊筒之间。
23.一种凹版胶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在表面上转印有两个或更多个墨水部分的橡皮布辊筒;
上述橡皮布辊筒在其下端与印刷物相接的状态下旋转预定长度并沿第一方向水平移动,以对印刷物进行印刷;及
在橡皮布辊筒停止旋转和水平移动的状态下,印刷物沿第一方向移动相当于上述橡皮布辊筒水平移动的预定长度的距离。
CN201780026567.8A 2016-04-27 2017-04-27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588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51847A KR101847102B1 (ko) 2016-04-27 2016-04-27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KR10-2016-0051847 2016-04-27
KR10-2016-0052569 2016-04-28
KR1020160052569A KR101847110B1 (ko) 2016-04-28 2016-04-28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PCT/KR2017/004527 WO2017188767A1 (ko) 2016-04-27 2017-04-27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8045A true CN109588045A (zh) 2019-04-05
CN109588045A8 CN109588045A8 (zh) 2019-07-05
CN109588045B CN109588045B (zh) 2021-06-04

Family

ID=60160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656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588045B (zh) 2016-04-27 2017-04-27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1051B2 (zh)
CN (1) CN109588045B (zh)
WO (1) WO20171887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1012A (zh) * 2020-06-08 2020-08-28 义乌市喀华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胶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7765B (zh) * 2020-04-20 2023-05-23 苏州亮宇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曲面的3d转印系统及方法
CN113119587A (zh) * 2021-04-17 2021-07-16 徐州丹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塑料编织袋生产复合加工机械及复合加工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23614A (en) * 1913-11-24 1917-04-24 Fred W Reed Embossing attachment for printing-presses.
JPH05169626A (ja) * 1991-12-25 1993-07-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JPH09288209A (ja) * 1996-04-19 1997-11-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液晶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EP1346826A2 (en) * 2002-03-18 2003-09-24 Giugni S.r.l.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lat media
CN101011895A (zh) * 2006-02-03 200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印刷设备、凹版印刷法和使用该法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JP2014033013A (ja) * 2012-08-01 2014-02-20 Fujikura Ltd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493908B2 (ja) * 2010-01-22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機、発光層形成方法、および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CN103935117A (zh) * 2014-03-13 2014-07-23 宁波铭匠扎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对扎啤酒桶印字的设备和工艺
KR20160007122A (ko) * 2014-07-11 2016-01-20 박윤미 인쇄잉크의 건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35595A (en) * 1992-07-01 1994-08-09 Nsk Ltd. Roller offset printing apparatus
JPH09277491A (ja) 1996-04-12 1997-10-28 Oba Masanori 多色印刷機及び多色印刷方法
US6276266B1 (en) * 1999-05-20 2001-08-2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ulticolor pad printing system
KR100945356B1 (ko) * 2002-12-27 2010-03-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소자의 칼라필터 제조방법
JP2007256334A (ja) * 2006-03-20 2007-10-04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カラーフィルタ印刷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印刷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
JP5020642B2 (ja) 2007-01-15 2012-09-05 阪本 順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多層構造形成方法
US8916805B2 (en) * 2010-01-12 2014-12-23 Lg Chem, Ltd. Heating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457558B2 (en) * 2013-01-17 2016-10-04 Dic Corporation Gravure offset printing method, gravure offset printing device, and gravure plate
US20170050426A1 (en) * 2015-08-20 2017-02-23 Sensata Technologies, Inc. Squeegee printing on desceded surfac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23614A (en) * 1913-11-24 1917-04-24 Fred W Reed Embossing attachment for printing-presses.
JPH05169626A (ja) * 1991-12-25 1993-07-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JPH09288209A (ja) * 1996-04-19 1997-11-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液晶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EP1346826A2 (en) * 2002-03-18 2003-09-24 Giugni S.r.l.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lat media
CN101011895A (zh) * 2006-02-03 2007-08-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印刷设备、凹版印刷法和使用该法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JP5493908B2 (ja) * 2010-01-22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印刷機、発光層形成方法、および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JP2014033013A (ja) * 2012-08-01 2014-02-20 Fujikura Ltd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3935117A (zh) * 2014-03-13 2014-07-23 宁波铭匠扎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对扎啤酒桶印字的设备和工艺
KR20160007122A (ko) * 2014-07-11 2016-01-20 박윤미 인쇄잉크의 건조방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1012A (zh) * 2020-06-08 2020-08-28 义乌市喀华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胶印机
CN111591012B (zh) * 2020-06-08 2021-06-11 义乌市喀华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胶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88767A1 (ko) 2017-11-02
US11001051B2 (en) 2021-05-11
CN109588045A8 (zh) 2019-07-05
CN109588045B (zh) 2021-06-04
US20190152213A1 (en) 2019-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7110B1 (ko)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Leach The printing ink manual
US5624775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 color filter
JP4995365B2 (ja) 改良型多色刷りパッド式印刷装置
KR100326281B1 (ko) 칼라필터및이의제조방법
ES2768283T3 (es) Equipo de impresión, máquina de impresión y procedimiento para el funcionamiento de un equipo de impresión
CN109588045A (zh) 多色凹版胶印装置及印刷方法
KR101847102B1 (ko)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EP076895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 color filter
KR960010514B1 (ko) 박막형성장치
CA245618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 rotary printing compositions onto cylindrical articles
KR20180021052A (ko) 다색 그라비어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US2014004341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avure and offset printing forms or for printing cylindrical printing materials
RU2005104837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штемпеля
RU2157763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ечатных шаблонов
JPH06312499A (ja)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CN216968999U (zh) 一种重离子微孔印版系统
CN206154905U (zh) 一种uv印刷机
JP2007276853A (ja) 化粧品容器及び容器の染色方法。
JP4740255B2 (ja) グラビアシリンダパッチコーティング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10284829A (ja)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KR100405044B1 (ko) 전사기
JPH0311630B2 (zh)
JP2620623B2 (ja) 薄膜形成装置
KR200207174Y1 (ko) 전사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13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Changyuji Branch

Applicant after: Yoichiro Chang

Applicant after: Kobayashi

Applicant after: Chang Su Lian

Applicant after: Sato Shuuichi

Applicant after: Li Xiarong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Long Zhao two

Applicant before: Chang Su Lian

Applicant before: Sato Shuuichi

Applicant before: Li Xiar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pplicant|Address|Applicant

Correct: Chang Zhaoer|Ibaraki|Chang Xiulian;Sato Shuuichi;Li Xiarong

False: Changyuji Branch;Yoichiro Chang;Kobayashi|Ibaraki Prefecture, Ibaraki Prefecture, Maple Prefecture, Japan|Chang Xiulian;Sato Shuuichi;Li Xiarong

Number: 14-02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5

Correction item: Applicant|Address|Applicant

Correct: Chang Zhaoer|Ibaraki|Chang Xiulian;Sato Shuuichi;Li Xiarong

False: Changyuji Branch;Yoichiro Chang;Kobayashi|Ibaraki Prefecture, Ibaraki Prefecture, Maple Prefecture, Japan|Chang Xiulian;Sato Shuuichi;Li Xiarong

Number: 14-02

Volume: 35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