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有限,对大功率器件不能形成有效散热,进而限制了大功率散热器产生的热量合理利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包括:
热超导板,所述热超导板内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密封通道,所述密封通道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热超导板表面上设有热源安装区域;
液冷散热器,位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之外,所述液冷散热器内形成有液体通道,所述液冷散热器上设有与所述液体通道相连通的进液口及出液口;
热水器主体,内部盛放有待加热的水;所述热水器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部相连通的进水口及出水口;
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
第一循环管,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
第二循环管,一端与所述出液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
循环泵,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液冷散热器包括第一导流板及液道盖板;所述液道盖板的一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液道盖板形成有所述容纳槽的表面贴置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上,以于所述液道盖板与所述热超导板之间形成液道腔室;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液道腔室内,且固定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以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热超导板及所述液道盖板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所述液体通道;所述进液口及所述出液口均位于所述液道盖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均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数量为两块,所述第一导流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另一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相连通,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第二端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
若干条第一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二端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若干条所述第一导流条沿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二端的方向平行排布;
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条的两端,且与各所述第一导流条均一体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流板包括若干条平板状的第一导流条,若干条所述第一导流条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第二端的方向平行间隔排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
第一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至少一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之外,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内形成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通道;
第二散热翅片,位于所述液冷散热器远离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翅片内形成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相平行;
隔板,所述隔板套置于所述热超导板上,以将所述热超导板分割为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所述液冷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表面;所述热源安装区域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表面;
功率器件,所述功率器件位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内;
密封箱体,所述密封箱体一侧形成有开口,所述密封箱体经由所述开口套置于所述功率器件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围;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隔板的宽度,所述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隔板的长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
壳体,套置于所述热超导板、所述液冷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顶部及外侧,以于所述热超导板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风道;
至少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一端,且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风扇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且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
电加热系统,所述电加热系统包括:加热装置及电连接线,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所述电连接线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接;
测温探头,一端插设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循环液体罐,所述循环液体罐内部盛放有循环液体;所述第一循环管路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经由所述循环液体罐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板包括:环形边框、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其中,
所述第一盖板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远离所述第一盖板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的底部一体连接,且所述凸部内侧及相邻所述凸部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及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所述密封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板包括至少两块所述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长度与所述环形边框内侧的长度相同;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具有间隙,以于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的第一平衡通道,所述第一平衡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环形边框临近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环形边框具有间隙,以于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环形边框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的第二平衡通道,所述第二平衡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与所述环形边框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部的侧壁均设有若干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流板内设有至少一预留间隙;所述热超导板还包括至少一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预留间隙内;所述垫块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相同,且所述垫块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三安装通孔,所述第三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流板内设有至少一预留间隙;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至少一冲压凸台,所述冲压凸台自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凸设于所述预设间隙内,所述冲压凸台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相同,且所述冲压凸台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二盖板或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板包括:
第一盖板;
第二盖板,包括盖板主体及环形凸沿,所述环形凸沿与所述盖板主体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盖板贴置于所述环形凸沿远离所述盖板主体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盖板主体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至少一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第二导流板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的底部一体连接,且所述凸部内侧及相邻所述凸部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及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所述密封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超导板包括至少两块所述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长度与所述环形凸沿内侧的长度相同;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具有间隙,以于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的第一平衡通道,所述第一平衡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与所述环形凸沿临近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环形凸沿具有间隙,以于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环形凸沿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的第二平衡通道,所述第二平衡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与所述环形凸沿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部的侧壁均设有若干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沿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流板内设有至少一预留间隙;所述热超导板还包括至少一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预留间隙内;所述垫块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相同,且所述垫块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三安装通孔,所述第三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流板内设有至少一预留间隙;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至少一冲压凸台,所述冲压凸台自所述第一盖板或所述第二盖板的内表面凸设于所述预设间隙内,所述冲压凸台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相同,且所述冲压凸台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第二盖板或所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至少一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对应设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功率器件贴置于热超导板的表面,并在热超导板表面设置通过循环管与循环液体罐相连接的液冷散热器,且循环管部分位于热水器主体内,在功率器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热超导板及液冷散热器可以将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合理利用,可以用于对热水器主体中的冷水进行加热产生热水供生活用热水或采暖用热水,节约能耗,提高生活品质;
2.液冷散热器设置第一导流板,导流板除了增强液体扰动,增加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能力外,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以减小液冷盖板的厚度,从而减轻散热器的整体重量;
3.热超导板内部密封腔体内充注有传热工质,依靠传热工质相变传热或相变抑制传热,形成快速导热的热超导特性,当量导热系数可达4000W/m℃以上,使整个热超导板温度均匀,减小各功率器件间的温差及散热器的最高温度;
4. 通过设置风扇,可以采用水冷及风冷两种强制散热方式对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又热超导板导热快,温度均匀,在同样散热条件下使得整个结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很低风速下实现大热量换热,达到低噪声或静音的目的;同时,采用风冷及液冷两个散热系统,当所述热水器主体内的冷水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循环泵停止工作,液冷散热器停止散热,此时,启动风扇,功率器件的散热模式由水冷自然切换到风冷模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5. 热超导板上焊接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即可将热超导板传导来的热量快速由空气带走而散发掉,散热翅片即增大了与空气的换热面积,减小系统热阻,提高散热能力,又起到加强热超导板的作用,以减小热超导板的材料厚度,提高强度,减轻重量,降低成本;采用双面焊散热翅片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型材散热器存在的因散热翅片高度过高,散热翅片尾端散热效率低的缺陷,提高了散热翅片的散热效率;
6.功率器件设置于热超导板相对的两表面,结构紧凑、体积小、散热效果好;
7. 在热超导板上设置隔板,隔板将热超导板分成上下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位于下方的第二部分表面设置功率器件,并通过设置密封箱体将第二部分密封,实现功率器件的全封闭,提高防护等级和可靠性;
8. 热超导板内部为密封腔体,并设有第二导流板,内部第二导流板把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焊接在一起,即起到加强作用,施两侧盖板厚度减薄,承压能力增大,强度提高,减轻热超导板的重量和厚度,又增加内部的换热面积,增强热超导导热能力;
9.通过设置电加热系统,可以使用热交换器及电加热系统两套加热系统对热水器主体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可以替换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部分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7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液冷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中不同示例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为图10的正视图,图13为图12的正视图,图15为图14的正视图。
图1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边缘部分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至图2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不同示例的散热翅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预留间隙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具有垫块部分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冲压凸台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中的导流板置于环形边框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7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预留间隙及垫块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8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中的导流板置于环形边框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9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冲压凸台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0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预留间隙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七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热超导板中的导流板位于第二盖板的环形凸沿内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预留间隙及垫块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热超导板中的导流板位于第二盖板的环形凸沿内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八中提供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冲压凸台的热超导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包括:热超导板10,所述热超导板10内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密封通道106,所述密封通道106内填充有传热工质1061;所述热超导板10表面上设有热源安装区域119;液冷散热器30,所述夜冷散热器30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9之外,所述液冷散热器30内形成有液体通道,所述液冷散热器30上设有与所述液体通道相连通的进液口3023及出液口3024;热水器主体60,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部盛放有待加热的水602;所述热水器主体60上设有与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部相连通的进水口(未示出)及出水口601;热交换器701,所述热交换器701位于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第一循环管702,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一端与所述进液口302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701相连接;第二循环管703,所述第二循环管703一端与所述出液口3024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701相连接;循环泵704,所述循环泵704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703上。
需要说明的是,热超导传热技术包括在密闭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内充装工作介质,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热超导传热的热管技术;及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即在传热过程中,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相变抑制(PCI)传热技术。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可以为相变抑制散热板,此时,所述热超导板内的所述传热工质在传热的过程中沸腾或冷凝被抑制,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而实现传热。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也可以为热管传热板, 此时,所述热超导板内的所述传热工质在传热过程中连续进行蒸发吸热与冷凝放热的相变循环来实现快速传热。
作为示例,所述传热工质1061为流体,优选地,所述传热工质1061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工质1061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作为示例,请结合图1继续参阅图5至图7所示,所述液冷散热器30包括第一导流板301及液道盖板302;所述液道盖板302的一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所述液道盖板302形成有所述容纳槽的表面贴置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液道盖板302与所述热超导板10之间形成液道腔室;所述第一导流板301位于所述液道腔室内,且固定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以于所述第一导流板301与所述热超导板10及所述液道盖板302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所述液体通道;所述进液口3023及所述出液口3024均位于所述液道盖板302上;所述进液口2034与一进液管119相连接,所述出液口3024与一所述出液管120相连接。
作为示例,所述容纳槽包括第一容纳槽3021及第二容纳槽3022,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及所述第二容纳槽3022均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导流板301的数量为两块,一所述第一导流板30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另一所述第一导流板301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3022内;所述进液口3023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相连通,所述出液口3024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3022的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二容纳槽3022相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容纳槽3022的第二端相连通。
在一示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板301包括:若干条第一导流条3011及第一连接部3012,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二端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若干条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所述第一容纳槽3011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3011第二端的方向平行排布;具体的,以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的方向为所述液道盖板302的长度方向为例, 若干个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所述液道盖板302的宽度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且若干个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所述液道盖板302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布;所述第一连接部3012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的两端,且与各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均一体连接。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板301包括若干条平板状的第一导流条3011,若干条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二端的方向平行间隔排布;具体的,以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容纳槽3021第一端的方向为所述液道盖板302的长度方向为例,若干条所述第一导流条3011沿所述液道盖板30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液道盖板302的宽度方向平行间隔排布。
作为示例,如图8及图9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环形边框102、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10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101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0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凸部103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1031的底部一体连接,且所述凸部1031内侧及相邻所述凸部1031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第一盖板100及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密封通道106;所述密封通道106内填充有传热工质1061。需要说明的是,图10、图12及图14中的箭头a表示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一方向,箭头b表示的方向即为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长度方向,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宽度方向,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长度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为空心区域,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帖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上下表面后,会在所述第一盖板100、所述第二盖板101及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形成一个密闭腔室。
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1031的底部一体连接,且所述凸部1031下方及相邻所述凸部1031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就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导流板103沿其长度方向呈交替间隔的凸凹状排布。
作为示例,如图16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还包括第一焊料层104及第二焊料层105;其中,所述第一焊料层104位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以将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焊料层105位于所述第二盖板101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以将所述第二盖板101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焊接在一起。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高度相同。将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设置为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高度相同,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的焊接面积达到最大,从而增加焊接强度。
作为示例,如图8所示,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侧设有贯穿侧壁的灌装孔1021。所述第一盖板100、所述第二盖板101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焊接在一起后,将一灌装管114的一端插入所述灌装孔1021即可向所述密封通道106内填充所述传热工质1061。填充好所述传热工质1061后,应将所述灌装孔1021封闭以使得所述密封通道106实现密封。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一块板材冲压而成,如图8及图10所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长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宽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的宽度相同;所述凸部1031的侧壁均设有若干个导流孔1032,所述导流孔1032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具体的,如图10及图11所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可以呈方波状延伸,即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包括若干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凸部103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1031的底部相互连接,且相邻所述凸部1031之间呈凹状。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沿所述第一方向也可以呈波浪状延伸,但优选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沿所述第一方向呈方波状延伸,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上表面(即所述凸部1031的顶面)及下表面(即相邻所述凸部13之间的凹部的底面)均呈平面状,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从而提高焊接强度。所述第一盖板100、所述第二盖板101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焊接在一起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凸部1031与所述第二焊料层105之间的间隙、所述凸部1031之间的凹陷处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之间的间隙及所述导流孔1032共同构成所述密封通道106。在该示例中,所述凸部1031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即所述凸部103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亦即所述凸部103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各所述凸部1031上均设有若干个所述导流孔1032,各所述凸部1031上的所述导流孔1032沿所述凸部1031的延伸方向呈单行或多行间隔排布,且各所述凸部1031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导流孔1032。各所述凸部1031上的所述导流孔1032可以如图10所示的一一对应设置,也可以错位排布。由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所述传热工质1061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流动非常顺畅,而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即所述凸部1031间隔排布的方向)上的流通受阻,通过在所述凸部1031上设置所述导流孔1032,可以增加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从而增加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传热效果,使得所述传热工质1061在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几乎相同的流动性,使得整个所述热超导板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散热效果,从而使得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进而有效避免由于某一个或多个方向散热效果不佳而造成所述热超导板10局部区域过热现象的发生。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排布的第二导流条1033及第二连接部1034,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凸部1031;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内侧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部1034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两端,且与若干个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均呈一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034远离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一侧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内侧相接触。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宽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长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内侧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沿所述第一方向(一般为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长度方向)可以呈方波状延伸,也可以呈波浪状延伸,即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包括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凸部1031,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所述凸部1031的底部相互连接,且相邻所述凸部1031之间呈凹状。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沿所述第一方向呈方波状延伸,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为平面,即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上表面(即所述凸部1031的顶面)及下表面(即与所述凸部1031的顶部相对的表面)均呈平面状,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大,从而提高焊接强度。所述第一盖板100、所述第二盖板101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焊接在一起后,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凸部1031与所述第二焊料层105之间的间隙、所述凸部1031之间的凹陷处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之间的间隙及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之间的间隙共同构成所述密封通道106。
作为示例,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可以一一对应设置,即沿所述第二方向(即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排布的方向),各条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一一对应设置。当然,在其他示例中,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还可以错位设置,所谓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错位设置是指,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的侧边错开,如图12及图13所示;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凸部1031错位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凸部1031的宽度,如图12及图13所示,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凸部1031错位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所述凸部1031的宽度,此时,一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凸部1031与与其相邻的一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凸部1031之间的凹陷处对齐。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错位设置时,隔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一一对应设置,即奇数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与偶数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错位设置,且各奇数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一一对应设置,各偶数排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所述凸部1031也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示例,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凸部1031的侧壁均可以设有导流孔1032,所述导流孔1032沿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由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与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所述传热工质1061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流动非常顺畅,而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即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延伸的方向)的流通受阻,通过在所述凸部1031上设置所述导流孔1032,可以增加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从而增加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传热效果,使得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几乎相同的流动性,使得整个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散热效果,从而使得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进而有效避免由于某一个或多个方向散热效果不佳而造成所述热超导板10局部区域过热现象的发生。
作为示例,各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上的各所述凸部1031两侧的所述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导流孔1032,沿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延伸的方向,各所述凸部1031上的所述导流孔1032可以如图14所示的一一对应设置,也可以错位排布。
作为示例,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第一散热翅片20,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至少一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9之外,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内形成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第一散热通道201;第二散热翅片50,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0位于所述液冷散热器30远离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0内形成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第二散热通道501,所述第二散热通道501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201相平行;隔板403,所述隔板403套置于所述热超导板10上,以将所述热超导板10分割为第一部分117及第二部分118;其中,所述第一部分117位于所述隔板403的上方,所述第二部分118位于所述隔板403的下方;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7的表面,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可以仅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7的表面,也可以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7相对的两表面,此时,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一表面的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可以同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7的表面及所述第二部分118的表面;所述液冷散热器30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7的表面;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9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18的表面;功率器件404,所述功率器件404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9内;密封箱体405,所述密封箱体405一侧形成有开口,所述密封箱体405经由所述开口套置于所述功率器件404及所述第二部分117的外围;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隔板403的宽度,所述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隔板403的长度,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宽度于所述隔板403的宽度,所述开口的长度等于所述隔板403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为了便于显示,所述密封箱体405并未套置于所述功率器件404及所述第二部分118的外围,而是特意移至所述第二部分118的下方。
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可以沿水平方向呈波浪状(如图17所示),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呈方波状延伸(如图18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沿水平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散热效果。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沿竖直方向同样可以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其中,图19以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沿竖直方向呈波浪状延伸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沿竖直方向呈波浪状延伸或方波装延伸,可以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的表面积。
在又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还可以包括若干个平板状翅片,也可以包括若干个L形翅片202,若干个所述平板状翅片或所述L形翅片202沿水平方向平行间隔排布,如图20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还包括若干个加强条203,所述加强条203沿所述平板状翅片或所述L形翅片202排布的方向延伸,以将各所述平板状翅片或L形翅片202串接固定,增加其机械强度。
在又一示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还可以包括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散热条204,各所述散热条204的端部均一体连接,如图21所示。
作为示例,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可以经由第三焊料层115及焊料层116焊接固定于所述热超导板10相对的两表面。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也可以仅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一表面。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0的具体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的具体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作为示例,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壳体402及至少一风扇401,所述壳体402套置于所述热超导板10、所述液冷散热器30、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0的顶部及外侧,以于所述热超导板10于所述壳体402之间形成风道;所述风扇401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一端,且位于所述壳体402外侧,所述风扇401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且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20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壳体402的底部及所述壳体402与所述第一散热通道201相垂直的两端面均呈开口状,以确保所述壳体402可以套置于所述热超导板10及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的顶部及外侧,并确保所述壳体402不会影响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强制风冷散热。
作为示例,所述风扇40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图1至图3中以所述风扇401的数量为两个作为示例,实际示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示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相对的两表面均设有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7,所述功率器件404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相对的两侧;所述散热翅片20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相对的两侧。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的一表面设有所述热源安装区域117内,所述功率器件404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一侧;所述散热翅片20位于所述热超导板10相对的两侧。
作为示例,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电加热系统,所述电加热系统包括:加热装置801及电连接线802,所述加热装置801位于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所述电连接线802一端与所述加热装置801相连接。所述电连接线802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连接,在所述电连接线802将所述加热装置801与电源电连接后,所述加热装置801为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602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802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热电偶等等。通过设置所述电加热系统,可以使用所述热交换器701及所述电加热系统两套加热系统对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可以替换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所述电加热装置801并未示出。
作为示例,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测温探头803,所述测温探头80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用于实时探测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602的温度。
在一示例中,所述液冷散热器30用于对所述热超导板10传递的热量进行散热的循环液体可以封闭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702、所述热交换器701及所述第二循环管703内,在所述循环泵704的驱动下,所述循环液体循环移动,从而实现换热,如图1所示。
在另一示例中,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还包括循环液体罐705,所述循环液体罐705内部盛放有循环液体706;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远离所述进液口3023的一端经由所述循环液体罐705与所述热交换器701相连接,即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一端与所述进液口302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液体罐705相连接。此时,所述循环液体罐705内的所述循环液体706在所述循环泵704的驱动下会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所述液体通道、所述第二循环管路703、所述热交换器701及所述循环液体罐705之间循环,以实现散热换热。
本发明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工作原理为:当所述功率器件404工作时,所述热超导板10局部受热,热量经由所述传热工质1061快速传递至整个所述热超导板10,再通过导热方式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上,同时也传导至所述液冷散热器30;当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602温度较低时,所述循环泵704工作,驱动所述循环液体706经由所述进液口3023进入所述液冷散热器30内,流经所述第一导流板301后将热量带走而升温,升温后的循环液体706经由所述出液口3024流出进入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热交换器701内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温度升高,所述循环液体706的温度降低,再经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2及所述第一循环管路703继续循环流动,这样就可以将所述功率器件404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冷水。当所述热水器主体60内的水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所述循环泵704停止工作,同时,所述风扇401启动,冷风在所述风扇401的驱动下流过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的表面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50的表面,即冷风流过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0内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201及所述第二散热器50内的所述第二散热通道501,通过对流方式将热量带走,热空气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热风在冬天可以吹向室内用来为室内加热取暖,夏天则直接排到室外。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1参阅图22至图2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具体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相较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在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增设有至少一预留间隙1035,同时,所述热超导板10还包括至少一垫块109或所述第一盖板100或所述第二盖板101上设有至少一冲压凸台11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完全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
在一示例中,如图22及图23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设有若干个所述预留间隙1035,其中,图22以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中设有4个所述预留间隙1035作为示例,在实际示例中,所述预留间隙1035的数量不以此为限;所述热超导板10还包括若干个所述垫块109,所述垫块109的数量与所述预留间隙1035的数量相同,且所述垫块109一一对应的设置于各所述预留间隙1035内;所述垫块109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相同,且各所述垫块109内均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110;所述第一盖板100上还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一盖板100的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111,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盖板101上还设有若干个沿所述第二盖板101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三安装通孔112,所述第三安装通孔11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三安装通孔112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一一对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示出所述预留间隙1035,图22中并未示意出所述垫块109,同时,为了便于显示,图22中并未示意出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由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表面需要安装固定发热的功率器件,又所述热超导板10内的所述密封通道106为密封管路,不能在所述热超导板10对应所述密封通道106的地方直接打安装固定孔,以防止所述密封通道106内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泄露;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预留所述预留间隙1035,并在所述预留间隙1035内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相同的所述垫块109,在所述垫块109内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这样在所述第一盖板100上形成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并在所述第二盖板101上形成所述第三安装通孔112之后就可以在借助螺栓等固定装置的前提下利用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及所述第三安装通孔112将所述功率器件404固定于所述热超导板10上,同时,又可以确保所述密封通道106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传热工质1061不会泄露。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热超导板10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设有若干个所述预留间隙1035,其中,图24中以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中设有四个所述预留间隙1035作为示例,在实际示例中,所述预留间隙1035的数量不以此为限;所述第一盖板100或所述第二盖板101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冲压凸台113,其中,图24中以所述第二盖板101上设有若干个所述冲压凸台113作为示例;所述冲压凸台113自所述第一盖板100或所述第二盖板101的内表面凸设于所述预留间隙1035内,所述冲压凸台113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相同,所述冲压凸台113的数量与所述预留间隙1035的数量相同,与所述预留间隙1035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冲压凸台113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贯通的第一安装通孔110,所述第二盖板101或所述第一盖板100上还设有若干个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安装通孔111,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的数量相同,且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一一对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冲压凸台113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101上,则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位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上,如图24所示;若所述冲压凸台113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上,则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位于所述第二盖板101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显示,图24中并未示意出所述第一焊料层104及所述第二焊料层105。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预留所述预留间隙1035,并在所述第一盖板100或所述第二盖板12上设置若干个凸设于所述预留间隙1035内、且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相同的所述冲压凸台113,在所述冲压凸台113内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这样,在所述第二盖板101或所述第一盖板100上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之后就可以在借助螺栓等固定装置的前提下利用所述第一安装通孔110及所述第二安装通孔111将所述功率器件固定于所述热超导板上,同时,又可以确保所述密封通道106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传热工质1061不会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图22至图24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均为在如实施例一中图10及图11所示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设置所述预留间隙1035后的一整块所述第二导流板,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还可以为再如实施例一中图12至图15所示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设置所述预留间隙1035后的第二导流板。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1参阅图25至图26,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结构不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为一块,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至少为两块,且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具有间隙,以于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第一平衡通道107,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即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与所述环形边框102临近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具有间隙,以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环形边框102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第二平衡通道108,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即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部31的端面相平行;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高度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完全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累述。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可以作为气液平衡通道,以增强气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液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或气液混合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长度方向上的流动;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可以作为液体平衡通道,以增强液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由于所述热超导板10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为主要的通道方向,而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流动阻力较大,流动性较差,通过增设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及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可以增强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性,使得整个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散热效果,从而使得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进而有效避免由于某一个活多个方向散热效果不佳而造成所述热超导板10局部区域过热现象的发生。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4参阅图27至图2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结构不同: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为一块,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至少为两块,且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具有间隙,以于相邻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第一平衡通道107,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即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与所述环形边框102临近的一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环形边框102具有间隙,以于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与所述环形边框102之间形成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第二平衡通道108,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即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部31的端面相平行;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高度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高度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的其他结构完全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二,此处不再累述。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可以作为气液平衡通道,以增强气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液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或气液混合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二导流板103长度方向上的流动;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可以作为液体平衡通道,以增强液体状态的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由于所述热超导板10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为主要的通道方向,而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传热工质1061的流动阻力较大,流动性较差,通过增设所述第一平衡通道107及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可以增强所述传热工质106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流动性,使得整个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散热效果,从而使得所述热超导板10各个区域的温度相同,进而有效避免由于某一个活多个方向散热效果不佳而造成所述热超导板10局部区域过热现象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图27及图28显示为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预留间隙1035及垫块109的热超导板10的结构示意图,图29显示为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具有冲压凸台113的热超导板10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导流板103内形成的所述预留间隙1035位于与所述第二平衡通道108最邻近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内,如图27至图29所示。其中,图27至图29以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为在实施例一中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二导流板103内设置所述预留间隙1035后的包括若干个所述第二导流条1033及第二连接部1034的第二导流板作为示例,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第二导流板103还包括所述垫块109作为示例;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板103还可以为在如实施例一中图10及图11或图14及图15所示的第二导流板103内设置所述预留间隙1035后的第二导流板,在所述第二导流板103不包括所述垫块109时,所述第一盖板11或所述第二盖板21上还可以设有所述冲压凸块113。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并不限定于两个。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预留间隙1035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布,譬如,若干个所示预留间隙1035可以如图27至图29所示的呈一字排布,也可以如实施例二中图22及图24所示的呈阵列排布。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1参阅图3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具体结构不同:实施例一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环形边框102、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10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101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0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第二导流板103;所述第二盖板101包括盖板主体1011及环形凸沿1012,所述环形凸沿1012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凸沿1012远离所述盖板主体1011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盖板100包括盖板主体及环形凸沿,而所述第二盖板101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第二盖板101相同;此时,所述第二盖板101帖置于所述环形凸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同样,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除了所述热超导板10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对应的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101可以经过冲压工艺形成所述盖板主体1011及所述环形凸沿1012,不需要额外使用环形边框,从而减轻所述热超导板10的重量,降低成本。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4参阅图3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具体结构不同:实施例二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环形边框102、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10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101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0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第二导流板103;所述第二盖板101包括盖板主体1011及环形凸沿1012,所述环形凸沿1012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凸沿1012远离所述盖板主体1011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盖板100包括盖板主体及环形凸沿,而所述第二盖板101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第二盖板101相同;此时,所述第二盖板101帖置于所述环形凸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同样,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除了所述热超导板10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对应的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101可以经过冲压工艺形成所述盖板主体1011及所述环形凸沿1012,不需要额外使用环形边框,从而减轻所述热超导板10的重量,降低成本。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6参阅图32至图3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具体结构不同:实施例三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环形边框102、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10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101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0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第二导流板103;所述第二盖板101包括盖板主体1011及环形凸沿1012,所述环形凸沿1012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凸沿1012远离所述盖板主体1011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盖板100包括盖板主体及环形凸沿,而所述第二盖板101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第二盖板101相同;此时,所述第二盖板101帖置于所述环形凸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同样,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除了所述热超导板10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三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对应的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101可以经过冲压工艺形成所述盖板主体1011及所述环形凸沿1012,不需要额外使用环形边框,从而减轻所述热超导板10的重量,降低成本。
实施例
请结合图1至图29参阅图34至图3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四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的具体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热超导板10的具体结构不同:实施例四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环形边框102、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至少一第二导流板103,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的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盖板101贴置于所述环形边框102远离所述第一盖板100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第二盖板10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超导板10包括: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1及第二导流板103;所述第二盖板101包括盖板主体1011及环形凸沿1012,所述环形凸沿1012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一体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00贴置于所述环形凸沿1012远离所述盖板主体1011的表面上,以于所述第一盖板100与所述盖板主体1011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盖板100包括盖板主体及环形凸沿,而所述第二盖板101与实施例四中所述的第二盖板101相同;此时,所述第二盖板101帖置于所述环形凸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四中所述的热超导板10中的所述第二导流板103的具体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同样,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除了所述热超导板10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四中所述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中对应的结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101可以经过冲压工艺形成所述盖板主体1011及所述环形凸沿1012,不需要额外使用环形边框,从而减轻所述热超导板10的重量,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所述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包括:热超导板,所述热超导板内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密封通道,所述密封通道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所述热超导板表面上设有热源安装区域;液冷散热器,位于所述热超导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热源安装区域之外,所述液冷散热器内形成有液体通道,所述液冷散热器上设有与所述液体通道相连通的进液口及出液口;热水器主体,内部盛放有待加热的水;所述热水器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部相连通的进水口及出水口;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热水器主体内;第一循环管,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第二循环管,一端与所述出液口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相连接;循环泵,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本发明的散热器及热水器组合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将功率器件贴置于热超导板的表面,并在热超导板表面设置通过循环管与循环液体罐相连接的液冷散热器,且循环管部分位于热水器主体内,在功率器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热超导板及液冷散热器可以将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合理利用,可以用于对热水器主体中的冷水进行加热产生热水供生活用热水或采暖用热水,节约能耗,提高生活品质;;3.液冷散热器设置第一导流板,导流板除了增强液体扰动,增加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能力外,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以减小液冷盖板的厚度,从而减轻散热器的整体重量;4.热超导板内部密封腔体内充注有传热工质,依靠传热工质相变传热或相变抑制传热,形成快速导热的热超导特性,当量导热系数可达4000W/m℃以上,使整个热超导板温度均匀,减小各功率器件间的温差及散热器的最高温度;5. 通过设置风扇,可以采用水冷及风冷两种强制散热方式对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又热超导板导热快,温度均匀,在同样散热条件下使得整个结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很低风速下实现大热量换热,达到低噪声或静音的目的;同时,采用风冷及液冷两个散热系统,当所述热水器主体内的冷水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循环泵停止工作,液冷散热器停止散热,此时,启动风扇,功率器件的散热模式由水冷自然切换到风冷模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6. 热超导板上焊接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即可将热超导板传导来的热量快速由空气带走而散发掉,散热翅片即增大了与空气的换热面积,减小系统热阻,提高散热能力,又起到加强热超导板的作用,以减小热超导板的材料厚度,提高强度,减轻重量,降低成本;采用双面焊散热翅片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型材散热器存在的因散热翅片高度过高,散热翅片尾端散热效率低的缺陷,提高了散热翅片的散热效率;7.功率器件设置于热超导板相对的两表面,结构紧凑、体积小、散热效果好;8. 在热超导板上设置隔板,隔板将热超导板分成上下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位于下方的第二部分表面设置功率器件,并通过设置密封箱体将第二部分密封,实现功率器件的全封闭,提高防护等级和可靠性;9.热超导板内部为密封腔体,并设有第二导流板,内部第二导流板把第一盖板及第二盖板焊接在一起,即起到加强作用,施两侧盖板厚度减薄,承压能力增大,强度提高,减轻热超导板的重量和厚度,又增加内部的换热面积,增强热超导导热能力;10.通过设置电加热系统,可以使用热交换器及电加热系统两套加热系统对热水器主体内的冷水进行加热,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可以替换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