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246688A -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46688A
CN109246688A CN201710562454.1A CN201710562454A CN109246688A CN 109246688 A CN109246688 A CN 109246688A CN 201710562454 A CN201710562454 A CN 201710562454A CN 109246688 A CN109246688 A CN 109246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te device
relay device
identifier
access
mobility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624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46688B (zh
Inventor
于游洋
李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7105624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46688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34848.6A priority patent/CN112911583A/zh
Priority to EP22165001.3A priority patent/EP408729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4960 priority patent/WO2019011203A1/zh
Priority to EP18832393.5A priority patent/EP3641365B1/en
Publication of CN109246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6688A/zh
Priority to US16/741,106 priority patent/US1101948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46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6688B/zh
Priority to US17/328,011 priority patent/US1163813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5014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or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9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for achieving mutual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4WLL [Wireless Local Loop]; RLL [Radio Local Lo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6Gateway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能够使得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方法包括: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移动管理实体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Description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无线宽带技术的挑战,保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3GPP)网络的领先优势,3GPP标准组在2016年底制定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next generation system)网络架构,称为第五代(5rdgeneration,5G)网络架构。该架构不但支持3GPP标准组定义的无线技术接入5G核心网络(5G core network),而且支持非3GPP(non-3GPP)接入技术接入5G核心网络,比如支持固网接入5G核心网络。
同时,标准中讨论,后续5G网络除了支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设备以外,还需要支持固网设备,如家庭网关客户端设备(customerpremise equipment,CPE)或者居民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等。并且,后续移动设备可以通过固网设备接入5G网络。
然而,远端设备如何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能够使得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移动管理实体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由于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中继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P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线路标识,或者AG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二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四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用户名,或者其他类型的设备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网络侧可以基于上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识别中继设备。
可选的,远端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MAC地址,或者远端设备的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例如可以是远端设备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MSI;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比如可以是网络侧为远端设备分配的全球唯一临时标识GUTI,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该远端设备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该远端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第三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三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该远端设备的标识;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线路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四注册请求消息,该第四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线路标识;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线路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通过上述方式,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中继设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该网络。
或者,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该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接入点接入该网络;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该网络。
也就是说,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需要同时验证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只有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均支持时,才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该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接入点接入该网络。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远端设备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中继设备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中继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或者,可选的,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该网络。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中继设备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远端设备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远端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通过上述方式,移动管理实体可以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可选的,在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在移动管理实体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之后,还包括: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对应关系,向该中继设备发送该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服务质量QoS规则,该QoS规则用于对该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通过该方案,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该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该移动管理实体向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注册成功消息;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该移动管理实体的该注册成功消息,并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注册成功消息。由于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这样,后续流程中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通过中继设备与远端设备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该中继设备的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该中继设备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其中,该第一消息的源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为该中继设备的MAC地址;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第一消息的源MAC地址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该中继设备的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线路标识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通过上述方式,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
可选的,在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该中继设备通信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该移动管理实体。基于此,可以选择出远端设备对应的移动管理实体。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该中继设备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该移动管理实体,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确定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中存储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将该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中的移动管理实体标识对应的移动管理实体确定为该移动管理实体。
可选的,在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还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为该远端设备分配非接入层NAS网际协议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该远端设备,该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或者,可选的,在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还包括: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为该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MAC地址,其中,该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或者,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设备为该远端设备分配NAS 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该远端设备,该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或者,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设备为该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MAC地址,其中,该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基于上述方案,远端设备可以获得用于识别NAS消息的NAS IP地址或者NAS MAC地址。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该移动管理实体的该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QoS规则;该中继设备根据该QoS规则对该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通过该方案,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该远端设备的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该中继设备向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该远端设备的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该中继设备向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远端设备向该中继设备发送该NAS消息,该NAS消息的目的地址为该NAS IP地址;或者,该NAS消息的目的地址为该NAS MAC地址。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该远端设备接收该中继设备发送的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该远端设备向该中继设备发送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管理实体,该移动管理实体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管理实体,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通信接口;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器与该存储器通过该总线连接,当该移动管理实体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移动管理实体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设备接入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设备接入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设备接入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移动管理实体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移动管理实体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其中,第三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接入系统,该设备接入系统包括移动管理实体和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其中,该移动管理实体,用于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该移动管理实体,还用于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该移动管理实体,还用于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用于接收来自该移动管理实体的该注册成功消息,并通过该中继设备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注册成功消息。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获取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获取该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该中继设备通信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该移动管理实体。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为该远端设备分配非接入层NAS网际协议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IP地址以及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该远端设备,该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可选的,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该远端设备和该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为该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该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向该远端设备发送该NAS MAC地址,其中,该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其中,第八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二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支持固网接入的5G网络的设备接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五;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六;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管理实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管理实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系统10的架构示意图。该设备接入系统10包括移动管理实体101和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
其中,移动管理实体101,用于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并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移动管理实体101,还用于向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用于接收来自移动管理实体101的注册成功消息,并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设备也可以称之为移动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无绳电话(cordless phone)或者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台、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或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中继设备也可以称之为固网设备,可以包括家庭网关或上述的移动设备。其中,家庭网关可以包括CPE或RG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图1中的移动管理实体101和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可能直接通信,也可能通过其他网络设备的转发进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系统,由于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上述设备接入系统10可以应用于支持固网接入的5G网络以及支持固网接入的未来其它的网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若上述设备接入系统10应用于支持固网接入的5G网络,则如图2所示,移动管理实体101所对应的网元或者实体可以为接入与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实体;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所对应的网元或者实体可能为接入网关功能(access gateway function,AGF)实体。其中,AMF实体的主要功能可参考上述对移动管理实体101的描述,AGF实体的主要功能可参考上述对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如图2所示,该支持固网接入的5G网络还可以包括接入设备、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实体、鉴权服务器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function,AUSF)实体、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实体、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实体、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实体等。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5G网络,中继设备通过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N)接口1(简称N1)与AMF实体通信,并通过接入设备与AGF实体通信,AGF实体通过N接口2(简称N2)与AMF实体通信,AMF实体通过N接口11(简称N11)与SMF实体通信,AMF实体通过N接口8(简称N8)与UDM实体通信,AMF实体通过N接口12(简称N12)与AUSF实体通信,AMF实体通过N接口15(简称N15)与PCF实体通信,SMF实体通过N接口7(简称N7)与PCF实体通信,SMF实体通过N接口4(简称N4)与UPF实体通信。
此外,图2中的UDM实体、AUSF实体、PCF实体、AMF实体和SMF实体也可以统称为CP功能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5G网络中的接入设备、AMF实体、SMF实体、AUSF实体、UDM实体、AGF实体、UPF实体和PCF实体等仅是一个名字,名字对设备本身不构成限定。在5G网络以及未来其它的网络中,接入设备、AMF实体、SMF实体、AUSF实体、UDM实体、AGF实体、UPF实体和PCF实体所对应的网元或实体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该UDM实体还有可能被替换为用户归属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或者用户签约数据库(user subscription database,USD)或者数据库实体,等等,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接入设备指的是非3GPP接入设备。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AMF实体除了具体图1中移动管理实体101的功能,还可以负责注册管理,移动性管理,合法监听等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SMF实体用于进行会话管理,包括:会话建立,会话修改,会话释放,设备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和管理,UPF实体的选择和控制,合法监听等与会话相关的控制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UPF实体可负责远端设备报文的转发、统计等处理功能。例如,UPF实体可实现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和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的用户面功能。UPF实体还可以是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交换机(Switch),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AUSF实体用于基于设备的签约数据对设备进行鉴权认证。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UDM实体用于储存用于签约数据。此外,UDM实体还包括鉴权认证,处理用户标识,签约管理等功能。
可选的,图1中的移动管理实体101或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可以由一个实体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实体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实体设备内的一个逻辑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如图3所示,图1中的移动管理实体101或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均可以通过图3中的通信设备来实现。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通信设备3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1,通信总线302,存储器3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304。
处理器3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总线3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3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3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3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3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3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3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3中的处理器301和处理器308。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设备30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305和输入设备306。输出设备305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3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306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3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通信设备300可以是一个通用通信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通信设备。在具体实现中,通信设备3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有图3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设备300的类型。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结合图1所示的设备接入系统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涉及到移动管理实体101、接入网关功能实体102以及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之间的交互,包括如下步骤:
S401、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IP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线路标识,或者AG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二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四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用户名,或者其他类型的设备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网络侧可以基于上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识别中继设备。
可选的,中继设备的临时标识例如可以是网络侧为中继设备分配的全球唯一临时标识(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identity,GUTI)。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线路标识也可以替换为接入点标识,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MAC地址,或者远端设备的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比如可以是远端设备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IMSI);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比如可以是网络侧为远端设备分配的GUTI,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402、移动管理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S403、移动管理实体向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以使得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移动管理实体的注册成功消息。
S404、接入网关功能实体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注册成功消息。
其中,步骤S401至S404的具体实现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移动管理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其中,上述S401、S402和S403中移动管理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403和S404中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次,以图1所示的设备接入系统10应用于图2所示的支持固网接入的5G网络为例,对图4所示的设备接入方法进行展开说明。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设备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501、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建立空口连接。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口连接可以是基于802.11的无线保真(wifi)空口连接,或者蓝牙连接,或其他无线技术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2、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可扩展认证协议(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protocol,EAP)消息1,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中继设备的EAP消息1。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AP消息1具体可以为EAP请求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AP消息1中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identity)。其中,中继设备的标识的相关描述可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503、远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EAP消息2,以使得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EAP消息2。其中,EAP消息2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第一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AP消息2具体可以为EAP响应消息1。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AS消息可以为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注册类型标识等。其中,远端设备的标识的相关描述可参考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步骤S502中的EAP消息1中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则EAP消息2和第一NAS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EAP消息2的二层(level2,L2)源MAC地址可以设置为远端设备的MAC地址。进而,中继设备在接收到EAP消息2之后,可以根据EAP消息2的L2源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
当然,中继设备也可以在接收到EAP消息2之后,根据EAP消息2中包括的远端设备的标识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4、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EAP消息3,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中继设备的EAP消息3。其中,EAP消息3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第一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AP消息3具体可以为EAP响应消息2。
可选的,EAP消息3的L2源MAC地址可以设置为远端设备的MAC地址。进而,AGF实体可以基于EAP消息3的L2源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
或者,可选的,AGF实体可以根据EAP消息3中包括的远端设备的标识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中继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EAP消息2的L2源MAC地址由远端设备的MAC地址替换成中继设备的MAC地址,即使用中继设备的MAC地址重新封装EAP响应消息以得到EAP消息3后,向AGF实体发送EAP消息3。进而,AGF实体在接收到EAP消息3之后,可以根据EAP消息3的L2源MAC地址识别中继设备。
或者,可选的,EAP消息3中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AGF实体在接收到EAP消息3之后,可以根据该中继设备的标识识别中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5、AGF实体确定AMF实体。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AGF实体在识别到中继设备之后,可以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确定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AGF实体可以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通过如下方式确定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
AG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确定AGF实体中是否存储有中继设备的上下文,若AGF实体中存储有中继设备的上下文,即中继设备处于连接态,则AGF实体将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中的AMF标识对应的AMF实体确定为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否则,AGF实体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或本地策略选择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这样,后续流程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通过中继设备与远端设备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6、AGF实体向AMF实体发送第一N2接口消息,以使得AMF实体接收来自AGF实体的第一N2接口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2接口消息可以为初始设备请求消息,包括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以及远端设备发送的第一NAS消息。也就是说,在AGF实体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发起针对远端设备的N2接口连接建立流程,即AGF实体向AMF实体发送初始设备请求消息。
其中,步骤S506以及后续步骤S507-S516中的AMF实体即为步骤S505中确定出的AMF实体,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第一NAS消息中不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则第一N2接口消息中还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此时,中继设备的标识是从EAP消息3中获得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相关的上下文,比如建立远端设备与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的对应关系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7、AMF实体解析第一N2接口消息中包括的第一NAS消息,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并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其中,若上述第一NAS消息中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则中继设备的标识是AMF实体解析第一N2接口消息中包括的第一NAS消息后获得的;若上述第一NAS消息中不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则中继设备的标识是从第一N2接口消息中获得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者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进而,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者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中继设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并且,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或者,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进而,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该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接入点接入网络;并且,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网络。
也就是说,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需要同时验证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只有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均支持时,才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该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接入点接入网络
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远端设备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中继设备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中继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该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网络。
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中继设备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远端设备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远端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若AMF实体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不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若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不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则AMF实体拒绝远端设备的注册请求,流程结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AMF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可以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这样,后续AMF实体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向中继设备发送远端设备对应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规则,以使得中继设备根据该QoS规则,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控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08、网络侧与远端设备完成双向鉴权认证,具体实现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S509、若远端设备鉴权认证成功,AMF实体向AGF实体发送第二N2接口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AMF实体的第二N2接口消息。
其中,第二N2接口消息包括注册成功消息、以及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三N2接口临时标识中的至少一个。这样,AGF实体在接收到第二N2接口消息之后,可以根据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三N2接口临时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来识别远端设备。
S510、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远端设备的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这样,在后续流程中发送NAS消息时,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NAS消息。其中,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远端设备的IP地址用于识别远端设备,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其中,当仅为远端设备分配NAS IP地址或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时,该NAS IP地址或该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可以用于同时识别远端设备和NAS消息。比如,可以给不同的远端设备分配不同的NAS IP地址,此时,该NAS IP地址可以用于同时识别远端设备和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NAS IP地址可以包括AGF实体的本地IP地址或者AMF IP地址,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511、AGF实体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
其中,EAP消息4包括注册成功消息、以及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AP消息4具体可以为EAP成功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作为L2目的MAC地址封装EAP消息4。
其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建立的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确定出中继设备,进而向中继设备发送EAP消息4。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根据EAP消息4的L2目的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进而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
可选的,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以及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这样,在后续的NAS流程中,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远端设备的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的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EAP消息4中也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进而,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的标识、以及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这样,在后续的NAS流程中,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远端设备的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的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还可以向AGF实体发送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请求消息,该DHCP请求消息用于请求IP地址。进而,在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之后,AGF实体可以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DHCP应答消息,其中,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可以携带在DHCP应答消息的特定IP地址参数中;NAS IP地址可以携带在DHCP应答消息的服务器IP地址参数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至此,远端设备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AMF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AMF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5所示,远端设备在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发起后续的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会话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512、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第二NAS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二NAS消息。
其中,远端设备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第二NAS消息。这样,AGF实体接收第二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识别远端设备,根据NAS IP地址识别数据包中封装的是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NAS消息可以为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S513、AGF实体向AMF实体发送第三N2接口消息,以使得AMF实体接收来自AGF实体的第三N2接口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N2接口消息可以为N2接口上行NAS传输消息,包括第二NAS消息、以及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三N2接口临时标识中的至少一个。这样,AMF实体在接收到第三N2接口消息之后,可以根据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三N2接口临时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来识别远端设备。
S514、AMF实体与远端设备基于NAS进行交互,具体实现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512至S514,可以完成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后的PDU会话建立流程。
可选的,如图5所示,若上述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中,AMF实体建立了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则在PDU会话流程中,AMF实体还可以基于该绑定关系发起QoS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515、AMF实体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NAS消息,以使得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MF实体的第三NAS消息。
其中,第三NAS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QoS规则。该QoS规则中可以包括数据流描述信息与QoS参数。
S516、中继设备根据QoS规则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具体的,中继设备根据QoS规则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具体可以包括:中继设备对接收到的远端设备的数据包的IP头进行解析,获得目标数据包流描述信息。进而,中继设备将该目标数据流描述信息与QoS规则中的数据流描述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比如该目标数据流描述信息与QoS规则中的第一数据流描述信息相同,则中继设备可以使用QoS规则中与第一数据流描述信息对应的QoS参数对上述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当然,中继设备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步骤S515和S516,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其中,上述S506、S507、S508、S509、S513、S514和S515中AM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504、S505、S506、S508、S509、S510、S511、S512、S513和S514中AG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设备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601-S609、同S501-S509,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610、AGF实体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
其中,EAP消息4可以包括注册成功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作为L2目的MAC地址封装EAP消息4。
其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建立的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确定出中继设备,进而向中继设备发送EAP消息4。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根据EAP消息4的L2目的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进而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
至此,远端设备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AMF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AMF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6所示,远端设备在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发起后续的PDU会话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611、远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DHCP请求消息,以使得中继设备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DHCP请求消息。其中,该DHCP请求消息用于请求IP地址。
可选的,DHCP请求消息的L2源MAC地址可以设置为远端设备的MAC地址。进而,中继设备接收到DHCP请求消息之后,可以根据DHCP请求消息的源L2 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
或者,可选的,DHCP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进而,中继设备接收到DHCP请求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识别远端设备。其中,远端终端的标识的相关描述可参考步骤S503,在此不再赘述。
S612、中继设备为远端设备分配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步骤S612的相关描述可参考步骤S510,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中继设备在为远端设备分配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的标识、以及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这样,在后续的NAS流程中,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远端设备的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的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613、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DHCP应答消息,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中继设备的DHCP应答消息。
其中,DHCP应答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可以携带在DHCP应答消息的特定IP地址参数中;NASIP地址可以携带在DHCP应答消息的服务器IP地址参数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614-S616、同S512-S514,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6所示,若上述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中,AMF实体建立了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则在PDU会话流程中,AMF实体还可以基于该绑定关系发起QoS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617-S618、同S515-S516,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617和S618,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其中,上述S606、S607、S608、S609、S615、S616和S617中AM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604、S605、S606、S608、S609、S610、S614、S615和S616中AG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设备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701-S708、同S501-S508,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709、若远端设备鉴权认证成功,AMF实体向AGF实体发送第二N2接口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AMF实体的第二N2接口消息。
其中,若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的标识包括远端设备的MAC地址,则第二N2接口消息还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MAC地址。
S710、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
这样,在后续流程中发送NAS消息时,可以使用NAS MAC地址作为目的MAC地址封装NAS消息。其中,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的,若AGF实体可以通过第二N2接口消息获得远端设备的MAC地址,则AGF实体还可以存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和NAS 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这样,AGF实体在获知远端设备的MAC地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相应的NAS MAC地址;或者,AGF实体在获知NAS MAC地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识别相应的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711、AGF实体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
其中,EAP消息4可以包括注册成功消息和NAS MAC地址。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作为L2目的MAC地址封装EAP消息4。
其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建立的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确定出中继设备,进而向中继设备发送EAP消息4。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根据EAP消息4的L2目的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进而向远端设备发送EAP消息4。
至此,远端设备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AMF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AMF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7所示,远端设备在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发起后续的PDU会话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712、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第二NAS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二NAS消息。
其中,远端设备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作为L2源MAC地址,NAS MAC地址作为L2目的MAC地址封装第二NAS消息。这样,AGF实体接收第二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根据NAS MAC地址识别数据包中封装的是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NAS消息可以为PDU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S713-S714、同S513-S514,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712至S714,可以完成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后的PDU会话建立流程。
可选的,如图7所示,若上述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中,AMF实体建立了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则在PDU会话流程中,AMF实体还可以基于该绑定关系发起QoS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715-S716、同S515-S516,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715和S716,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其中,上述S706、S707、S708、S709、S713、S714和S715中AM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704、S705、S706、S708、S709、S710、S711、S712、S713和S714中AG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设备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801、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建立空口连接。
具体可以参考S501,这里不再赘述。
S802、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DHCP请求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DHCP请求消息。其中,该DHCP请求消息包括线路标识(circuit ID),用于请求IP地址。
可选的,DHCP请求消息的L2源MAC地址可以设置为远端设备的MAC地址。进而,AGF实体接收到DHCP请求消息之后,可以根据DHCP请求消息的L2源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
或者,可选的,DHCP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进而,AGF实体接收到DHCP请求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识别远端设备。其中,远端终端的标识的相关描述可参考步骤S503,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AGF实体可以根据线路标识识别中继设备。比如,AGF实体可以将与远端设备具有相同线路标识的中继设备确定为目标中继设备。
S803、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远端设备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步骤S803的相关描述可参考步骤S510,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在AGF实体识别到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这样,后续流程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通过中继设备与远端设备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804、AGF实体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DHCP响应消息,以使得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DHCP响应消息。
其中,DHCP响应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作为L2目的MAC地址封装DHCP响应消息。这样,中继设备接收来自AGF实体的DHCP响应消息之后,可以根据DHCP响应消息的L2目的MAC地址识别远端设备,进而向远端设备发送DHCP响应消息。
可选的,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AGF实体的DHCP响应消息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的MAC地址、以及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者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关系。这样,在后续的NAS流程中,中继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远端设备的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的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识别远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基于步骤S801至S804,远端设备可以获得后续流程中封装NAS消息所需的IP地址,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基于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发起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805、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第一NAS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一NAS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AS消息可以为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注册类型标识等。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第一NAS消息。这样,AGF实体接收到第一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识别远端设备,根据NAS IP地址识别数据包中封装的是NAS消息。
S806、AGF实体确定AMF实体。
可选的,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建立的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确定出中继设备。进而,若AGF实体确定AGF实体中存储有中继设备的上下文,即中继设备处于连接态,则AGF实体将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中的AMF标识对应的AMF实体确定为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否则,AGF实体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或基于本地策略选择远端设备对应的AMF实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807、AGF实体向AMF实体发送第一N2接口消息,以使得AMF实体接收来自AGF实体的第一N2接口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2接口消息可以为初始设备请求消息,包括AGF实体为远端设备分配的第一N2接口临时标识、线路标识以及远端设备发送的第一NAS消息。也就是说,在AGF实体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发起针对远端设备的N2接口连接建立流程,即AGF实体向AMF实体发送初始设备请求消息。
可选的,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还可以建立远端设备相关的上下文,比如建立远端设备与目的AMF实体的对应关系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808、AMF实体解析第一N2接口消息中包括的第一NAS消息,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并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其中,AMF实体解析第一NAS消息后,可以获得远端设备的标识,进而可以识别远端设备。
其中,AMF实体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具体实现可参考步骤S507,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AMF实体可以根据线路标识识别中继设备。比如,AMF实体可以将与远端设备具有相同线路标识的中继设备确定为目标中继设备。
可选的,在AMF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可以根据该远端设备的标识和该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这样,后续AMF实体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向中继设备发送远端设备对应的QoS规则,以使得中继设备根据该QoS规则,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控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809、网络侧与远端设备完成双向鉴权认证,具体实现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S810、若远端设备鉴权认证成功,AMF实体向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以使得远端设备接收来自AMF实体的注册成功消息。
至此,远端设备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AMF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AMF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8所示,远端设备在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发起后续的PDU会话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811-S813、同S512-S514,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811至S813,可以完成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后的PDU会话建立流程。
可选的,如图8所示,若上述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中,AMF实体建立了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则在PDU会话流程中,AMF实体还可以基于该绑定关系发起QoS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814-S815、同S515-S516,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814和S815,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其中,上述S807、S808、S809、S810、S812、S813和S814中AM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802、S803、S804、S805、S806、S807、S809、S811、S812和S813中AG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设备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901、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建立空口连接。
具体可以参考S501,这里不再赘述。
S902-S904、同S611-S613,具体可参考图6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902至S904,远端设备可以获得后续流程中封装NAS消息所需的IP地址,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基于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或NAS 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发起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905、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向AGF实体发送第一NAS消息,以使得AGF实体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一NAS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AS消息可以为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注册类型标识等。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使用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作为源IP地址,NAS IP地址作为目的IP地址封装第一NAS消息。这样,AGF实体接收到第一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识别远端设备,根据NAS IP地址识别数据包中封装的是NAS消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NAS消息的IP头中还可以包括线路标识。这样,AGF实体接收到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一NAS消息之后,可以根据线路标识识别中继设备。比如,AGF实体可以将与远端设备具有相同线路标识的中继设备确定为目标中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906、同S806,具体可参考图8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AGF实体识别到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这样,后续流程中AGF实体在识别到远端设备之后,可以根据远端设备与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通过中继设备与远端设备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S907-S910、同S807-S810,具体可参考图8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至此,远端设备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接入方法中,由于AMF实体可以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也就是说,AMF实体可以识别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进而可以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因此,基于该方案,可以实现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9所示,远端设备在接收来自AGF实体的EAP消息4之后,可以获知远端设备注册成功,进而远端设备可以发起后续的PDU会话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911-S913、同S512-S514,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911至S913,可以完成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后的PDU会话建立流程。
可选的,如图9所示,若上述远端设备的接入流程中,AMF实体建立了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绑定关系,则在PDU会话流程中,AMF实体还可以基于该绑定关系发起QoS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914-S915、同S515-S516,具体可参考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步骤S914和S915,可以实现中继设备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QoS控制。
其中,上述S907、S908、S909、S910、S912、S913和S914中AM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其中,上述S905、S906、S907、S909、S911、S912和S913中AGF实体的动作可以由图3所示的通信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移动管理实体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移动管理实体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0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移动管理实体10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管理实体100包括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和发送模块1003。
其中,获取模块1001,用于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确定模块1002,用于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发送模块1003,用于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可选的,中继设备的标识例如可以包括中继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中继设备的MAC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IP地址,或者中继设备的线路标识,或者AG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二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AMF实体为中继设备分配的第四N2接口临时标识,或者用户名,或者其他类型的设备标识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网络侧可以基于上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识别中继设备。
可选的,远端设备的标识可以包括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或者远端设备的MAC地址,或者远端设备的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远端设备的永久标识例如可以是远端设备的IMSI;远端设备的临时标识比如可以是网络侧为远端设备分配的GUTI,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获取模块1001具体用于:接收来自远端设备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获取模块1001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包括中继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获取模块1001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第三注册请求消息,该第三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根据线路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可选的,获取模块1001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四注册请求消息,该第四注册请求消息包括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线路标识;根据线路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标识。
可选的,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中继设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远端设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或者,可选的,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接入点接入网络;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网络。
也就是说,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需要同时验证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只有远端设备的能力和中继设备的能力均支持时,才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或者,可选的,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根据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接入点接入网络。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远端设备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中继设备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中继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或者,可选的,确定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根据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网络。也就是说,该方式中,认为中继设备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此时,仅需要验证远端设备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即可,在远端设备的能力支持时或者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的能力支持时,即可允许该远端设备通过该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可选的,如图10所示,移动管理实体还包括建立模块1004。
建立模块1004,用于在获取模块1001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发送模块1003,还用于在通过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之后,根据对应关系,向中继设备发送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QoS规则,该QoS规则用于对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移动管理实体11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管理实体110包括:处理模块1101和通信模块1102。其中,该处理模块1101可用于执行图10中获取模块1001和确定模块1002所能执行的操作;或者,该处理模块1101可用于执行图10中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和建立模块1004所能执行的操作。该通信模块1102可用于执行图10中发送模块1003所能执行的操作,具体可参考图10所示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动管理实体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或者,该移动管理实体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移动管理实体100或者移动管理实体110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形式。比如,图10中的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和发送模块1003可以通过图3的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来实现。具体的,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和发送模块1003可以通过由处理器301来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比如,图10中的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发送模块1003和建立模块1004可以通过图3的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来实现。具体的,获取模块1001、确定模块1002、发送模块1003和建立模块1004可以通过由处理器301来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或者,图11中的处理模块1101和通信模块1102可以通过图3的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3来实现。具体的,处理模块1101和通信模块1102可以通过由处理器301来调用存储器3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管理实体可用于执行上述设备接入方法,因此其所能获得的技术效果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移动管理实体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根据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远端设备通过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移动管理实体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7)

1.一种设备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所述远端设备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第三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线路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四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四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线路标识;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线路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接入点接入所述网络;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所述网络;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所述网络;
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接入点接入所述网络;
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所述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
在所述移动管理实体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所述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服务质量QoS规则,所述QoS规则用于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5.一种设备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管理实体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向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所述移动管理实体的所述注册成功消息,并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注册成功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设备的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的源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为所述中继设备的MAC地址;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的源MAC地址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接收来自所述中继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线路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所述中继设备通信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所述移动管理实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所述中继设备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中存储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将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中的移动管理实体标识对应的移动管理实体确定为所述移动管理实体。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非接入层NAS网际协议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所述远端设备,所述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MAC地址,其中,所述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NAS 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所述远端设备,所述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MAC地址,其中,所述NAS 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14.根据权利要求5-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移动管理实体的所述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QoS规则;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QoS规则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5-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远端设备的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远端设备的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发送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所述NAS消息,所述NAS消息的目的地址为所述NASIP地址;或者,所述NAS消息的目的地址为所述NAS MAC地址。
17.根据权利要求5-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端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远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18.一种移动管理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管理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远端设备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线路标识和第三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三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根据所述线路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或者,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的第四注册请求消息,所述第四注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线路标识;根据所述线路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移动管理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
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接入点接入所述网络;
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
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允许通过中继设备接入所述网络;或者,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所述网络;
或者,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
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或中继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确定所述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通过所述接入点接入所述网络;
或者,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
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或者,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所述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接入点允许远端设备接入所述网络。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管理实体,其特征在于,移动管理实体还包括建立模块;
所述建立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之后,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所述远端设备的业务流对应的服务质量QoS规则,所述QoS规则用于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进行QoS控制。
22.一种移动管理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通信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执行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接入方法。
23.一种设备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接入系统包括移动管理实体和接入网关功能实体;其中,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用于获取远端设备的标识和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还用于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允许所述远端设备通过所述中继设备接入网络;
所述移动管理实体,还用于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注册成功消息。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移动管理实体的所述注册成功消息,并通过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注册成功消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获取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获取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之后,根据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选择所述中继设备通信连接的移动管理实体为所述移动管理实体。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非接入层NAS网际协议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IP地址以及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远端设备的本地IP地址用于识别所述远端设备,所述NAS IP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在根据所述远端设备的标识和所述中继设备的标识,建立所述远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的对应关系之后,为所述远端设备分配NAS MAC地址;
所述接入网关功能实体,还用于向所述远端设备发送所述NAS MAC地址,其中,所述NASMAC地址用于识别NAS消息。
CN201710562454.1A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92466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34848.6A CN112911583A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201710562454.1A CN109246688B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PCT/CN2018/094960 WO2019011203A1 (zh) 2017-07-11 2018-07-09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EP18832393.5A EP3641365B1 (en) 2017-07-11 2018-07-09 Device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22165001.3A EP4087298B1 (en) 2017-07-11 2018-07-09 Device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16/741,106 US11019480B2 (en) 2017-07-11 2020-01-13 Device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17/328,011 US11638139B2 (en) 2017-07-11 2021-05-24 Device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62454.1A CN109246688B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848.6A Division CN112911583A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6688A true CN109246688A (zh) 2019-01-18
CN109246688B CN109246688B (zh) 2021-02-23

Family

ID=650023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62454.1A Active CN109246688B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202110034848.6A Pending CN112911583A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848.6A Pending CN112911583A (zh) 2017-07-11 2017-07-11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19480B2 (zh)
EP (2) EP3641365B1 (zh)
CN (2) CN109246688B (zh)
WO (1) WO2019011203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3508A (zh) * 2019-11-25 2020-03-24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部署了upf的5g基站及其数据报文处理方法
WO2021203433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543135A (zh) * 2020-04-13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方法、策略控制功能设备和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设备
WO2021219102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交互方法及核心网设备
WO2021232435A1 (en) * 2020-05-22 2021-11-25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volving a radio interface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and another user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a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21254353A1 (zh) * 2020-06-17 2021-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释放中继连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2061829A1 (zh) * 2020-09-27 2022-03-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22068541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鉴权方法及其装置
WO2022217613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0594B2 (ja) * 2017-09-29 2021-09-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処理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834591B2 (en) * 2018-08-30 2020-11-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licy-based 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authentication
US11895736B2 (en) * 2020-04-08 202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tricted access and use control for user equipment with reduced capabilities
EP4333543A1 (en) * 2022-08-30 2024-03-06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7223350A (zh) * 2023-07-27 2023-12-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设备注册方法、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及网络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647A (zh) * 2010-08-03 2016-10-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中继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用于控制中继站的方法
CN106162803A (zh) * 2015-04-02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ue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45499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网络中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7992B2 (ja) * 2004-10-22 2011-06-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暗号化通信システム
EP1816811B1 (en) * 2004-11-29 2013-05-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lay device, relay method, and program
JP4285420B2 (ja) * 2005-02-22 2009-06-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ンサネット管理システム
CN100450207C (zh) * 2005-09-30 2009-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路域用户接入ims域的方法及通信系统
KR101448099B1 (ko) * 2008-01-18 2014-10-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피 기반 저전력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이동성 지원 방법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CN101583119B (zh) * 2008-08-15 2011-08-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Ip多媒体子系统注册机制的实现方法、系统及装置
KR101531531B1 (ko) * 2009-01-08 2015-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로컬 패킷 데이터 망 접속 서비스 방법
GB0907213D0 (en) * 2009-04-27 2009-06-10 Sharp Kk Re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195778B1 (en) * 2009-12-19 2012-06-05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obility across access technologie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JP5168596B2 (ja) * 2010-01-29 2013-03-21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8620302B2 (en) * 2010-04-02 2013-12-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figuring relay cell identities in cellular networks
WO2015005900A1 (en) * 2013-07-08 2015-01-1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Establishment of packet data network connection via relay user equipment
CN104469695B (zh) * 2013-09-12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法、近距离通信服务器、中继终端及终端
US20150112758A1 (en) * 2013-10-21 2015-04-23 Steven Charles Garcia Enhance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N106470382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验证方法、配置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08141751B (zh) * 2015-09-24 2021-1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网络中支持对远程邻近服务ue的合法监听的方法
WO2017119802A1 (ko) * 2016-01-07 2017-07-13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idd(non-ip data delivery) 구성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2168676B1 (ko) * 2016-03-23 2020-10-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트래킹 영역 업데이트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616810B2 (en) * 2016-03-30 2020-04-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buffere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462837B2 (en) * 2016-11-04 2019-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eestablishing radio communication links due to radio link failure
US11122493B2 (en) * 2016-12-08 2021-09-14 Nec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ay selection
WO2018126452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验证方法和装置
WO2018169343A1 (ko) * 2017-03-17 2018-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페이징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기지국, 페이징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네트워크 엔티티
EP3624476B1 (en) * 2017-05-08 2022-07-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curing connection identifier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9803263A (zh) * 2017-11-17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647A (zh) * 2010-08-03 2016-10-2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中继站装置、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和用于控制中继站的方法
CN106162803A (zh) * 2015-04-02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ue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45499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到设备网络中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3508A (zh) * 2019-11-25 2020-03-24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部署了upf的5g基站及其数据报文处理方法
CN110913508B (zh) * 2019-11-25 2021-07-20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部署了upf的5g基站的数据报文处理方法
WO2021203433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543135A (zh) * 2020-04-13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授权方法、策略控制功能设备和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设备
EP4124088A4 (en) * 2020-04-13 2023-03-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UTHORIZATION PROCEDURES, POLICY CONTROL FUNCTION, AND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WO2021219102A1 (zh) * 2020-04-30 2021-1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交互方法及核心网设备
WO2021232435A1 (en) * 2020-05-22 2021-11-25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volving a radio interface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and another user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a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21254353A1 (zh) * 2020-06-17 2021-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释放中继连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2061829A1 (zh) * 2020-09-27 2022-03-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22068541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鉴权方法及其装置
WO2022217613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1365A4 (en) 2020-04-22
WO2019011203A1 (zh) 2019-01-17
EP4087298B1 (en) 2023-11-01
US20200154262A1 (en) 2020-05-14
EP3641365B1 (en) 2022-05-04
CN112911583A (zh) 2021-06-04
EP3641365A1 (en) 2020-04-22
US20210289337A1 (en) 2021-09-16
EP4087298A1 (en) 2022-11-09
US11019480B2 (en) 2021-05-25
CN109246688B (zh) 2021-02-23
US11638139B2 (en)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6688A (zh) 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558346B2 (en) Addr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system, and device
US11612013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0972092B (zh) 本地局域网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800934A1 (en) Method for ro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
WO2020043208A1 (zh) 网络切片选择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779395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20060881A1 (en) Group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JP7535022B2 (ja) 機器をリモートで管理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US20240098583A1 (en) PDU session continuity for a UE moving betwee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a gateway device
JP6961098B2 (ja) セッション管理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装置
US2024009802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ulti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service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9245970A (zh) 报文转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465122A (zh) 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和终端的识别方法及设备
KR20200142975A (ko) 서버, IoT 디바이스, 및 그 동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