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006818A -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6818A
CN109006818A CN201811113326.XA CN201811113326A CN109006818A CN 109006818 A CN109006818 A CN 109006818A CN 201811113326 A CN201811113326 A CN 201811113326A CN 109006818 A CN109006818 A CN 109006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xamide
pyrrole metsulfovax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ag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33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丹群
黄卫荣
王世银
彭军
吴光辉
刘世勇
陈锐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uangkang Bio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uangkang Bio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uangkang Bio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uangkang Bio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111332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68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6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6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1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the group —CO—N<, e.g. carboxylic acid amides or imides;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37/2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the group —CO—N<, e.g. carboxylic acid amides or imides;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the group, wherein Cn means a carbon skeleton not containing a ring;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的活性成分包括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为1:30~50:1,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百分比的10%~60%。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通过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混用,对担子菌亚门、子囊菌亚门菌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扩大了防治普,并且能克服和/或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有利于病害抗性的综合治理,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是我国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重的小麦重大病害。西北、西南和黄淮海麦区是锈病主要流行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锈病的大流行在我国发生了多次,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世界性病害,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由于病原菌群体的表型结构组成、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环境因子等因素导致此类病害暴发流行迅速,使其防治困难,一般的防治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
苯酰菌胺是一种高效的保护性酰胺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其作用机制独特,通过结合微管蛋白β–亚基和破坏微管细胞骨架来抑制细胞核分裂,苯酰菌胺不影响游动孢子的游动、孢囊形成或萌发,伴随着菌核分裂的第一个循环,芽管的伸长受到抑制,从而组织病菌穿透寄主植物,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对茄果类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吡噻菌胺,通用名称:Penthiopyrad,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发的新颖酰胺类杀菌剂,CAS登录号为183675-82-3。其与现有的羧酰胺类杀菌剂有不同的杀菌谱。除了与现有羧酰胺类杀菌剂一样对担子菌有效外,其对子囊菌亦有效,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草坪等众多作物,防治锈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苹果黑星病和白粉病。
申请人将苯酰菌胺和吡噻菌胺复配或混配,发现其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了苯酰菌胺和吡噻菌胺的组合物对锈病菌和霜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作物安全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用途,如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灰霉病、苹果黑星病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为1:30~50:1。
进一步的,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1:15~20:1。
进一步的,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1:5~8:1。
所述组合物中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百分比的10%~60%。
进一步的,所述组合物中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百分比的15%~50%。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采用适宜的农药助剂,制备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意剂型,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微乳剂等。
进一步的,所述农药助剂包括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崩解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促渗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载体等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发挥药效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施用方法,根据所述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撒粉、撒播、浇泼、滴灌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施用量根据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配合比例、气象条件、药剂形态、施用时期、施用方法、施用场所、防治对象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所述杀菌组合物用施药设备立即施用于待处理的对象,也包括以其适当剂量的商品制剂之组合的形式施用于待处理的对象,施药设备如喷雾器、农药喷洒无人机、弥雾机。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组合物通过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混配施用,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有效成分使用量相比单一活性成分明显降低的情况下,防效明显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农药活性成分在田间的残留量。
(2)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混配施用,对担子菌亚门、子囊菌亚门菌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扩大了防治普,并且能克服和/或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有利于病害抗性的综合治理,其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分混配合理,在推荐剂量施用下,对作物安全,对环境安全,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描述本发明,提供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内容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材料配方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其它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如无特别限定,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限定为准。
(一)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物室内毒力测定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研究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物制剂对小麦条锈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1.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小麦锈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试验方法: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15—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5部分:防治麦类锈病试验盆栽法》。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防效在5%~90%的范围内设定)。将发病叶片上24h内产生的锈菌新鲜夏孢子用0.1%吐温80水溶液洗下,并用2层~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毫升的悬浮液,备用。供试作物为易感锈病阿勃小麦品种,每盆播种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长至2叶1心期备用。每处理1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孢子悬浮液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接种和药剂处理后的盆栽黄瓜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18℃~22℃的温室中培养7天~10天。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20片叶,分级标准为:
0级:无孢子堆;
1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7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以混剂中某一单剂为标准药剂(通常选择EC50较低者),进行计算: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标准药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供试药剂毒力指数×供试药剂在混合组配中所占百分比
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单剂的EC50值/混剂的EC50值×100
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共毒系数分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从上表1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对小麦锈病的毒力高于苯酰菌胺,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在1:30~50:1的范围内混用,对小麦锈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毒杀效果明显高于单一活性成分,即协同赠效明显,其中配比为7:5时,协同增效最显著。
2.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菌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法测定。选取生长一致的两片真叶期黄瓜苗,每个处理选用10盆供试瓜苗,编号备用。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5mL。每个药剂设置6个浓度梯度,以喷施等量清水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取采自田间的霜霉病叶,用毛笔蘸取10℃左右的蒸馏水洗下背面的孢子囊,配成浓度为3×105个/mL的孢子囊悬浮液。于药剂处理24h后喷雾接种孢子囊液,接种后将黄瓜苗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相对湿度100%,温度15~20℃)培养,24h后保持温度15~24℃、相对湿度90%左右保湿诱发,10d后调查记载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试验结果如表2:
表2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从上表2的室内毒力测定,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在1:30~50:1的范围内混用,对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效果,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其中当二者质量分数比为4:5时,共毒系数为194.15,协同增效最显著。
二、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24%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1)
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即可制得24%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实施例2:36%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悬浮剂(4:5)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36%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3:42%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可湿性粉剂(5:2)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后,即可制42%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18%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悬浮剂(5:4)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即可制得18%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5:48%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微乳剂(7:5)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即可制得48%苯酰菌胺·吡噻菌胺微乳剂。
实施例6:56%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水分散粒剂(15:13)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得56%苯酰菌胺·吡噻菌胺水分散粒剂。
三、田间试验
1.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小麦锈病
供试药剂:处理药剂为本发明制剂实施例1-4中的组合物制剂,以50%苯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和40%吡噻菌胺悬浮剂为对照药,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国家标准GB/T17980.30—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
试验设在榆林市定边县,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pH值6.9,试验期间肥水管理好。试验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3㎡,共4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量50kg,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在小麦锈病发病初期开始第一次喷药防治,隔7天再防治1次,共施药2次。调查与统计方法:在第2次施药后的第7天调查一次,第15天调查一次。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每点取20株,调查每株的上3片叶(有旗叶则包括旗叶),记录总叶数、病叶数、病叶率,按照小麦锈病9级分级标准,记载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每次喷药后每天观察药剂各处理对小麦的影响。
小麦条锈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根据记载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表3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小麦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3的田间试验结果可知,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能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防治效果高于单剂,持效期相比单剂长,有效成分用量相比单剂减少,有利于节省成本和降低环境污染,在试验期间,施药区域内未对作物产生药害。
2.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物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处理: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
试验药剂:处理药剂为本发明制剂实施例1-4中的组合物制剂,以50%苯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和40%吡噻菌胺悬浮剂为对照药,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试验地设置在山东寿光市黄瓜产区,每个小区面积为50m2,重复4次,于黄瓜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施药两次,施药器械为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药剂处理前进行黄瓜霜霉病病情指数调查,第二次施药后7、14天调查黄瓜霜霉病发病情况。调查方法、分级、药效计算按照《农田药效试验准则(一)》进行。试验结果见下表4:
表4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组合制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由表4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吡噻菌胺混用后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好,药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单剂,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持效性较好。试验期间,在用药范围内,未发现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黄瓜作物有药害产生,表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安全性也较好。
以上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的活性成分包括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为1:30~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1:15~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1:5~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百分比的1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之和占杀菌组合物总质量百分比的15%~5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制备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意剂型,包括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微乳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崩解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促渗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包括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用途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农作物病害为小麦锈病和黄瓜霜霉病。
CN201811113326.XA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Pending CN1090068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3326.XA CN109006818A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3326.XA CN109006818A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6818A true CN109006818A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17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3326.XA Pending CN109006818A (zh) 2018-09-25 2018-09-25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6818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903A (zh) * 2005-02-04 2008-01-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植物病害防除组合物及其防除方法
CN101222847A (zh) * 2005-07-21 2008-07-16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活性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903A (zh) * 2005-02-04 2008-01-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植物病害防除组合物及其防除方法
CN101222847A (zh) * 2005-07-21 2008-07-16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活性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3532B (zh) 四霉素复配物及应用
CN10488607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259368B (zh) 一种含异噁唑草酮的玉米田复配除草剂
CN104542585A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69100B (zh) 一种喹啉铜和井冈霉素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489956A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950552A (zh) 一种含申嗪霉素的复配种衣剂
CN106538586A (zh) 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的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8207985A (zh) 一种水稻田三元除草组合物
CN104542630A (zh) 一种含有噻唑锌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4255764A (zh) 一种棉花田茎叶处理除草剂组合物及应用
CN104430390B (zh)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CN109006818A (zh)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967427A (zh)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488869A (zh) 一种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与蛇床子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6135232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8782566A (zh) 一种含吩乙霉素与蛇床子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9006819A (zh)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522037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926951A (zh) 一种含萜烯醇和肟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294033A (zh) 一种复配种衣剂
CN108477192A (zh) 一种含灭菌丹与己唑醇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CN107125252A (zh) 一种含有氰烯菌酯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8576026A (zh) 一种含吩乙霉素与多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6489994B (zh) 含有短稳杆菌和杀虫双的杀虫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