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542585A -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2585A
CN104542585A CN201410768399.8A CN201410768399A CN104542585A CN 104542585 A CN104542585 A CN 104542585A CN 201410768399 A CN201410768399 A CN 201410768399A CN 104542585 A CN104542585 A CN 104542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um ester
polyoxyethylene
active component
nitre benzene
benzene bac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683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军
俞阳
陈保莹
朱悦
占玉萍
辛建忠
余晔
薛进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trichem Co Ltd
Corteva Agriscience LLC
Original Assignee
Nutrichem Co Ltd
Dow AgroScienc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trichem Co Ltd, Dow AgroSciences LLC filed Critical Nutrich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7683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425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42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25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为硝苯菌酯和选自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二者的重量比为1∶50~50∶1。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杀菌剂组合物在防治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较其单剂的杀菌效果显著提高,表现出极好的增效作用,降低了药剂使用量,在减少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扩大了杀菌谱,并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Description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以硝苯菌酯和选自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为活性成分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硝苯菌酯属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具有一定渗透活性的触杀性杀菌剂,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真菌的呼吸作用以及扰乱真菌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和铲除作用。硝苯菌酯的化学名称为2-(1-甲基庚基)-4,6-二硝基苯基(2E)-丁烯酸酯(2-(1-methylheptyl)-4,6-dinitrophenyl(2E)-2-butenoate),其分子式为C18H24N2O6,分子量364.4,结构式为:
嘧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广谱病害防治能力,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等数十种病害均有很好活性,并且硝苯菌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嘧菌酯的化学名称为(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其分子式为C22H17N3O5,分子量403.39,结构式为:
肟菌酯是一类含氟杀菌剂,此类化合物来源于天然产物strobilurin,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等特性。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颍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除对白粉病、叶斑病有特效外,对锈病、霜霉病、立枯病、苹果黑腥病、油菜菌核病有良好的活性。对作物安全,因其在土壤,水中可快速降解,故对环境安全。肟菌酯的化学名称为(2Z)-2-甲氧基亚氨基-2-[2-[[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甲基]苯基]乙酸甲酯,其分子式为C20H19F3N2O4,分子量408.4,结构式为:
氟嘧菌酯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锈病、颖祜病、网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等数十种病害均有很好的活性。氟嘧菌酯的化学名称为{2-[6-(2-氯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5,6-二氢-1,4,2-二噁嗪-3-基)甲酮O-甲基肟,分子式为C21H16ClFN4O5,分子量458.8,结构式为:
醚菌胺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三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稻瘟病、纹枯病等。醚菌胺的化学名称为(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α-(2,5-二甲基苯氧基)邻甲苯基]乙酰胺,分子式为C19H22N2O3,分子量326.4,结构式为:
啶氧菌酯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三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啶氧菌酯一旦被叶片吸收,就会在木质部中移动,随水流在运输系统中流动;它也在叶片表面的气相中流动并随着从气相中吸收进入叶片后又在木质部中流动。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与现有strobilurin类杀菌剂相比,对小麦叶祜病、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啶氧菌酯的化学名称为(E)-3-甲氧基-2-{2-[6-(三氟甲基)-2-吡啶氧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分子式为C18H16F3NO4,分子量367.3,结构式为:
苯氧菌胺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目前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稻瘟病。苯氧菌胺的化学名称为(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苯氧苯基)乙酰胺。分子式为C16H16N2O3,分子量284.3,结构式为:
肟醚菌胺的作用机理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目前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肟醚菌胺的化学名称为(2E)-2-(甲氧亚氨基)-2-{2-[(3E,5E,6E)-S-(甲氧亚氨基)-4,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氧杂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酞胺,分子式为C18H25N5O5,分子量391.4,结构式为:
烯肟菌酯是国内开发的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真菌线粒体的呼吸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破坏病菌能量合成,起到杀菌作用。烯肟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谱广、活性高的杀菌剂,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烯肟菌酯的化学名称为α-[2-[[[[4-(4-氯苯基)-丁-3-烯-2-基]亚胺基]氧基]甲基]苯基]-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分子式为C22H27ClNO4,分子量399.9,结构式为:
唑菌酯是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主要抑制复合物Ⅲ的活性。此类杀菌剂杀菌活性高、抗病谱广且与环境相容性好,作用机制独特,其对子囊菌类,如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担子菌类,如小麦锈病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卵菌类如马铃薯晚疫病菌)和半知菌类,如黄瓜炭疽病菌、白菜黑斑病菌等)的20多种常见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都具有抑制活性。唑菌酯的化学名称为(E)-2-(2-((3-(4-氯苯基)-1-甲基-1H-吡唑-5-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分子式为C22H21ClN2O4,分子量412.9,结构式为:
烯肟菌胺是沈阳化工研究院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为先导化合物最新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农用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导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对其他杀菌剂产生抗行的病原菌系列。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与环境生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对瓜类、小麦等作物白粉病、黄瓜霜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晚疫病、小麦锈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烯肟菌胺的化学名称为N-甲基-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丙烯基)亚胺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分子式为C21H21Cl2N3O4,分子量434.6,结构式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谱广、对植物病害防治效果显著的杀菌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人经大量研究发现,硝苯菌酯与指定杀菌剂(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在一定范围内复配使用,具有非常明显的增效作用,对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并且能扩大杀菌谱。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其活性成分为硝苯菌酯和选自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二者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20~20:1;更优选的是1:10~10:1;更优选的是1:9~9:1。
在其他方面中,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应用,其用于防治作物病害。
其他方面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其包括对作物施用上述杀菌组合物的步骤。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硝苯菌酯与指定杀菌剂(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表现出极好的增效作用,与单剂相比明显提高了杀菌效果,从而降低了杀菌剂的使用量,在减少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2、扩大了杀菌谱,使得一种杀菌剂能同时防治多种植物病害,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防治手段;
3、该组合物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类杀菌剂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不同的作用特性使两种药剂间产生极强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其活性成分为硝苯菌酯和选自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二者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20~20:1;更优选的是1:10~10:1;更优选的是1:9~9:1。
杀菌剂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每种组分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两种组分间的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的程度,本发明所述的杀菌剂组合物中,其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5~90%;此外,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可包括表面活性剂和载体。
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或润湿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所述乳化剂选自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二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氨、乙氧基蓖麻油、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二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福尔马林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烷基苯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聚氧乙烯二苯基醚、聚氧乙烯苄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聚氧乙烯醚型硅氧烷、酯型硅氧烷、卵磷脂和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分散剂为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聚丙烯酸钠、萘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和烷基萘磺酸甲醛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润湿剂为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和阴离子润湿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载体选自白炭黑、高岭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可溶性淀粉、尿素、胺肥、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无水碳酸钾、无水碳酸钠、无水碳酸氢钾和无水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如可选择尿素和胺肥的混合物无水碳酸钾,无水碳酸氢钠和无水碳酸氢钾的混合物或无水碳酸钠和无水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作为载体。
另外,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包括溶剂、助溶剂、防冻剂、增稠剂、保护剂、囊材、消泡剂、崩解剂和粘结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溶剂,是选自植物油、矿物油、溶剂油和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水或油。
其中,所述植物油为环氧大豆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蓖麻油、玉米油、松籽油等;所述矿物油为液蜡、机油、煤油、润滑油等;所述溶剂油可选用溶剂油100号、150号或200号等。
所述助溶剂为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癸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糠醇、磷酸三丁酯、1,4-二氧六环和环己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甘油或尿素。
所述增稠剂为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聚丙烯醇、聚乙二醇、白炭黑、海藻酸钠、硅酸铝镁、羧甲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钠和有机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保护剂为选自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囊材为聚氨酯、聚脲或脲醛树脂等。
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氧烷、磷酸三丁酯或硅酮。
所述崩解剂为选自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硬脂酸金属盐,纤维素粉末,糊精,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粘结剂为选自羧甲基纤维素及其盐,糊精,水溶性淀粉,蔗糖,聚乙烯吡咯烷酮,阿拉伯胶,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钠,聚乙二醇,天然磷脂,黄原酸胶,瓜耳胶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的剂型可为本领域常用的各种剂型,如可将上述活性成分与各种助剂、表面活性剂和载体配制成的乳油剂、水乳剂、水悬浮剂、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颗粒剂、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微乳剂,上述制剂可由本领域通用的方法制备。
其中所述可溶性粒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的组成均为活性成分0.5~90%、润湿剂1~30%、分散剂1~30%、载体补足至100%。
所述水乳剂和微乳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乳化剂1~30%、防冻剂1~10%、水补足至100%;
所述乳油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助溶剂1~30%、乳化剂1~30%、溶剂补足至100%;
所述悬乳剂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溶剂0.5~10%、表面活性剂1~30%、防冻剂1~10%、增稠剂0.1~5%、水补足至100%;
所述油悬浮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表面活性剂1~30%、增稠剂0.1~5%、油相补足至100%;
所述微囊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悬浮剂的优选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溶剂1~20.0%、保护剂0.1~5.0%,囊材1~30%,分散剂1~30%、润湿剂1~30%、防冻剂1~10%、增稠剂0.1~5%、水补足至100%。
优选的,上述剂型的制备方法如下:
可溶性粒剂或水分散粒剂的制备:将活性组分和载体、润湿剂及粘结剂等进行混合粉碎,经喷雾干燥或沸腾干燥即得;或者在混合粉碎后加水捏合,加入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即得。
可溶性粉剂或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将各活性组分、各种润湿剂、分散剂及载体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即得。
水乳剂的制备:将各活性组分、乳化剂混合,使其成均匀油相;将水、防冻剂混合,使其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
微乳剂的制备:将各活性组分、乳化剂混合,使其成均匀油相;将水、防冻剂混合,使其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微乳剂。
乳油剂的制备:将各活性组分、溶剂、助溶剂及乳化剂混合,使其性成均匀油相,即得。
悬乳剂的制备:以水为介质,将活性组分B、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细,制成水悬浮剂;将活性组分A、溶剂、乳化剂充分混合成油相;将油相加入水悬浮剂,形成悬乳剂。
油悬浮剂的制备:以油为介质,将各活性组分、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细,制成油悬浮剂。
微囊悬浮剂制备:将活性成分、溶剂和囊材混合;混合物加入含保护剂和消泡剂的水相中乳化,直到颗粒达到所需尺寸,加入碱性水溶液至聚合反应完成,再加入增稠剂和分散剂获得稳定的微囊悬浮剂。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独制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自行混合,其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活性物质的浓度。
微囊悬浮剂-悬浮剂制备:将活性成分A或B、溶剂和囊材混合;混合到所需尺寸,加入碱性水溶液至聚合反应完成,再加入增稠剂和分散剂获得稳定的微囊悬浮剂。以油或水为介质,将活性组分A或B、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细,制成油悬浮剂或水悬浮剂。将微囊悬浮剂和悬浮剂混合,水补足余量,制成微囊悬浮剂-悬浮剂。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独制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自行混合,其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活性物质的浓度。
在其他方面中,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应用,其用于防治作物病害。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其包括对作物施用上述杀菌组合物的步骤。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适用于多种作物,例如黄瓜、南瓜、西葫芦、番茄、洋葱、大葱、甜菜、辣椒等蔬菜;麦类、谷物、水稻等大田作物;绿豆、烟草、胡麻等经济作物;草莓、葡萄、柑桔等水果;牡丹、菊花、月季、玫瑰、蔷薇等花卉和其他作物。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与单剂相比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于白粉病、霜霉病、晚疫病、霜疫霉病、蔓枯病、白腐病、早疫病、稻瘟病、纹枯病、黑胫病、猝倒病、黑斑病、斑点落叶病、溃疡病、根腐病、斑腐病、灰霉病、轮纹病、黑星病、网斑病、炭疽病、枯萎病、锈病、颖枯病等植物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与其它具有杀菌、杀虫或除草性能的化合物混合使用,也可与杀线虫剂、防护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的使用方法简单,在植物病害萌发之前或萌发之后,向作物及作物生长的场所按常规方法施用,如拌土、喷雾、喷射、浇注等,其施用量根据气候条件或作物状态而定。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其杀菌效果通常与组合物中单个化合物的含量有关,也与外界因素如气候有关,但通过使用适当的剂型可以减缓气候的影响。
以下实施例用来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如无特别指明,实施例中的含量均为重量百分数,所用的药剂均为市购。
实施例1含10%活性成分的乳油
将硝苯菌酯60g、氟嘧菌酯4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0g、溶剂油150号补至1kg,充分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到含1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实施例2含10%活性成分的乳油
将硝苯菌酯50g、烯肟菌胺50g、四氢糠醇100.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0.0g、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0.0g、溶剂油150号补至1kg,充分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到含2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实施例3含3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将硝苯菌酯100g、烯肟菌酯200g、N-甲基吡咯烷酮100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00g、聚氧乙烯脂肪酸酯50g、溶剂油150号补至1kg,充分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到含3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实施例4含6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将硝苯菌酯400g、嘧菌酯200g、二甲基甲酰胺10g、十二烷基磺酸钙5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0g、溶剂油100号补至1kg,充分混合成均匀油相,即得到含60%活性成分的乳油剂。
实施例5含1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硝苯菌酯5g、肟菌酯95g、溶剂油150号200g、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30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肟菌酯、溶剂油150号、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混合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水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含1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实施例6含3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硝苯菌酯150g、唑菌酯150g、N-甲基吡咯烷酮100g、仲辛基酚聚氧乙烯醚100g、乙氧基蓖麻油150g、乙二醇5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唑菌酯、N-甲基吡咯烷酮、仲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乙氧基蓖麻油混合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水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含3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实施例7含45%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硝苯菌酯50g、氟嘧菌酯400g、溶剂油150号200g、癸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钠100g、乙氧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5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氟嘧菌酯、溶剂油150号、癸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钠、乙氧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混合成均匀油相;在速搅拌下,将水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含45%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实施例8含6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硝苯菌酯200g、苯氧菌胺400g、烷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180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20g、N-甲基吡咯烷酮10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苯氧菌胺、烷基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成均匀油相;在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含60%活性成分的微乳剂。
实施例9含1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将硝苯菌酯5g、醚菌胺95g、溶剂油150号100g、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50g、聚丙烯醇80g、硅藻土3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醚菌胺、溶剂油150号、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混合成均匀油相;将聚丙烯醇、硅藻土和水混合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含1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实施例10含3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硝苯菌酯150g、啶氧菌酯150g、N-甲基吡咯烷酮10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0g、乙二醇50g、海藻酸钠1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啶氧菌酯、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混合成均匀油相;将乙二醇、海藻酸钠和水混合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加入到水相中,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含3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实施例11含45%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硝苯菌酯150g、烯肟菌胺300g、磷酸三丁酯150g、蓖麻油10g、聚氧乙烯脂肪醇醚50g、乙氧基蓖麻油50g、黄原胶3g、尿素5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烯肟菌胺、蓖麻油、磷酸三丁酯150g、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乙氧基蓖麻油混合成均匀油相;将黄原胶、尿素和水混合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加入到水相中,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含45%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实施例12含6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硝苯菌酯400g、唑菌酯200g、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30g、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40g、四氢糠醇150g、羧甲基纤维素10g、聚乙二醇50g、水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唑菌酯、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成均匀油相;将海藻酸丙二醇酯、聚乙二醇和水混合成均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含60%活性成分的水乳剂
实施例13含1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硝苯菌酯10g、烯肟菌胺90g、乙氧基蓖麻油10g、聚氧乙烯脂肪醇醚30g、硅藻土30g、丙二醇60g、水补足至1kg。
以水为介质,将上述烯肟菌胺、乙氧基蓖麻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硅藻土、丙二醇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烯肟菌胺水悬浮剂;将硝苯菌酯加入到烯肟菌胺水悬浮剂,即得到含1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实施例14含2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硝苯菌酯190g、嘧菌酯10g、溶剂油150号50g、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5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0g、白炭黑40g、丙二醇80g、水补足至1kg。
以水为介质,将上述嘧菌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白炭黑、丙二醇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嘧菌酯水悬浮剂;将硝苯菌酯、溶剂油150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充分混合成油相;油相加入到嘧菌酯水悬浮剂,即得到含2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实施例15含5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配方:硝苯菌酯300g、肟醚菌胺200g、四氢糠醇100g、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福尔马林缩合物30g、乙氧基蓖麻油、20g,、丙二醇30g、硅酸铝钠10g、水补足至1kg。
以水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肟醚菌胺、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福尔马林缩合物、尿素、硅酸铝钠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肟醚菌胺水悬浮剂;将硝苯菌酯、四氢糠醇混合成油相;将油相加入到肟醚菌胺水悬浮剂,即得到含5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实施例16含6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配方:硝苯菌酯100g、醚菌胺500g、溶剂油100号50g、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扩散剂NNO)30g、十二烷基硫酸钠1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0g、尿素50g、黄原胶1g、水补足至1kg。
以水为介质,将上述醚菌胺、扩散剂NNO、十二烷基硫酸钠、尿素、黄原胶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嘧菌酯水悬浮剂;将硝苯菌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溶剂油100号混合成油相;将油相加入到嘧菌酯水悬浮剂,即得到含60%活性成分的悬乳剂。
实施例17含13.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硝苯菌酯85g、嘧菌酯50g、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100g、聚氧乙烯脂肪醇醚50g、硅藻土10g、玉米油补至1kg。
以玉米油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嘧菌酯、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硅藻土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13.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18含4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硝苯菌酯100g、氟嘧菌酯350g、乙氧基蓖麻油50g、聚氧乙烯脂肪氨50g、白炭黑30g、大豆油补至1kg。
以大豆油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氟嘧菌酯、乙氧基蓖麻油、聚氧乙烯脂肪氨、二氧化硅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4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19含30%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硝苯菌酯30g、烯肟菌酯270g、聚氧乙烯脂肪醇醚40g、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50g、有机膨润土30g、蓖麻油补至1kg。
以蓖麻油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烯肟菌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有机膨润土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30%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20含1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硝苯菌酯60g、肟醚菌胺90g、乙氧基蓖麻油5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0g、有机膨润土40g、大豆油补至1kg。
以大豆油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肟醚菌胺、乙氧基蓖麻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有机膨润土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15%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21含4%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配方:硝苯菌酯7g、肟菌酯33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40g、烷基苯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30g、粘土30g、液蜡补至1kg。
以液蜡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肟菌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苯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粘土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4%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22含4%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配方:硝苯菌酯33g、烯肟菌酯7g、聚氧乙烯脂肪酸酯30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0g,有机膨润土30g、石蜡油补至1kg。
以石蜡油为介质,将上述硝苯菌酯、烯肟菌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0g,有机膨润土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即得到含4%活性成分的油悬浮剂。
实施例23含0.6%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硝苯菌酯1g、苯氧菌胺5g、木质素磺酸钠30g、亚甲基双萘磺酸钠(分散剂NNO)20g、淀粉50g、高岭土补足至1kg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含0.06%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4含1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硝苯菌酯10g、嘧菌酯90g、十二烷基硫酸钠10g、亚甲基双萘磺酸钠(分散剂NNO)30g、白炭黑补足至1kg。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含1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5含25%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将硝苯菌酯190g、啶氧菌酯60g、木质素磺酸钠20g、十二烷基硫酸钠50g、硅藻土补足至1kg。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含25%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6含8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硝苯菌酯600g、烯肟菌胺200g,木质素磺酸钠30g、白炭黑补足至1kg。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含8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7含8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硝苯菌酯200g、氟嘧菌酯600g、烷基萘磺酸盐50g、十二烷基硫酸钠50g,硅藻土补足至1kg。
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含80%活性成分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8含1.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硝苯菌酯6g、苯氧菌胺4g、羟丙基纤维素钠50g、木质素磺酸50g、可溶性淀粉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苯氧菌胺、羟丙基纤维素钠、木质素磺酸钠、可溶性淀粉混合粉碎,经喷雾造粒制成含1.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实施例29含5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硝苯菌酯100g、唑菌酯400g、木质素磺酸钠150g、木质素磺酸钙50g、白炭黑100g、高岭土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唑菌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丁二酸单酯磺酸盐、木质素磺酸钙、白炭黑混合粉碎,经沸腾造粒制成含5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实施例30含8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硝苯菌酯125g、啶氧菌酯675g、烷基萘磺酸盐20g、,十二烷基硫酸钠40g,白炭黑补足至1kg。
将上述硝苯菌酯、啶氧菌酯、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40g、白炭黑混合粉碎,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直径1.0mm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10~30目筛分,制成含80%活性成分的水分散性颗粒剂。
实施例31含10%活性成分的微囊悬浮剂
硝苯菌酯2g、嘧菌酯8g、溶剂油150号21g、聚脲3g、聚乙烯醇1.0g、有机硅氧烷0.05g、黄原胶0.15g、木质素磺酸钠3.0g、水补至100g。
将硝苯菌酯、嘧菌酯,与溶剂油150号和聚脲的混合物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加入由聚乙烯醇、有机硅消泡剂和水组成的混合物中乳化。搅拌混合直至聚合反应完成;再加入黄原胶和木质素磺酸钠,得到稳定的微囊悬浮剂。该胶囊直径中值是5~8微米。
实施例32含25%活性成分的微囊干悬浮剂
硝苯菌酯10g、嘧菌酯15g、溶剂油150号5g、聚脲5g、聚乙烯醇1.0g、黄原胶0.15g、木质素磺酸钠3.0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g,水补至100g。
将硝苯菌酯与溶剂油150号和聚脲的混合物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加入由聚乙烯醇、有机硅消泡剂和水组成的混合物中乳化。搅拌混合直至聚合反应完成;将嘧菌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水加入砂磨釜中研细,得到嘧菌酯悬浮剂;将微囊悬浮剂和悬浮剂混合,再将加入黄原胶和木质素磺酸钠,得到稳定的微囊悬浮剂-悬浮剂。
以下通过杀菌药效实验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份数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验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将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烯肟菌胺、唑菌酯)与硝苯菌酯复配对靶标病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药剂来源:北京颖泰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剂研究室。经预实验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照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7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
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烯肟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本试验采用盆栽法进行测定。黄瓜种子播种于13×13规格的盆中,每盆播种8粒黄瓜,每个处理2盆。在温室中培养,待黄瓜幼苗长至3叶期时每盆留5株生长良好的黄瓜苗备用。
将配制的药液用气力喷头(喷头型号为Spraying System公司生产的Air Atom喷头)把10毫升药液均匀喷布在10株黄瓜植株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后24h,用配制好的黄瓜白粉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移至可调温湿度的温室隔间(相对湿度95%,温度20℃)黑暗条件下培养24h,然后在20℃~25℃、12h光暗交替,相对湿度90%培养7d。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0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在组合物中所占比例;
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
B为硝苯菌酯
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1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嘧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2烯肟菌胺、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烯肟菌胺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烯肟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本试验采用平皿叶片法进行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有0.5%吐温80的水溶液为溶剂,稀释配制分别含下列药剂浓度的药液处理,分别为:200mg/L,100mg/L,50mg/L,25mg/L,12.5mg/L,6.25,3.125mg/L。
从未施用过杀菌剂的黄瓜栽培地采集黄瓜霜霉病叶,保湿于培养皿中,置于19℃,相对湿度90%,12h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待发病叶片上产生大量新的孢子囊后,用0.5%吐温无菌水将孢子洗脱下来,配制成浓度为105个孢子囊/mL的孢子囊悬浮液,用于接种试验。
取从黄瓜稍从上向下第4到6片健康叶片,将健康的黄瓜叶片用打孔器制成直径为1.5cm的叶盘放置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0.5h,然后将叶盘取出,去掉叶盘上多余的药液,叶背面朝上,采用液滴法接种孢子悬浮液10μl于叶盘中央,先黑暗侵染24h,然后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19℃、12h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每个处理40个叶盘。
对照发病50%以上时,采用面积估算法测量叶盘上的发病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出抑制率,按公式(1)计算防治效果,以百分数(%)表示,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P=(D0—D1)*100/D0(1)
式中:
P—防治效果;
D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D1—药剂处理病斑直径。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0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根据Wadley法来评价NC51与NC401混用对黄瓜霜霉病的联合作用类型,增效系数(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按式(2)、式(3)计算: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在组合物中所占比例;
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
B为硝苯菌酯
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3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嘧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4氟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4可知,氟嘧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烯肟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白腐病和西瓜蔓枯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
根据预实验情况,把各比例的复配混合成不同浓度的含毒培养基,试验设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各处理重复四次。将培养好的葡萄白腐菌柄或西瓜蔓枯病菌,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直径6mm的灭菌打孔器,选择长势一致的菌落,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向上,盖上皿盖,置于25℃培养箱中黑暗培养。
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待空白对照中的菌落充分生长后,以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采用下面公式计算菌落增长直径,取其平均值。
菌落增长直径=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
测定结果用下列方法计算,以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和药剂处理的菌落增长直径计算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参见下面公式)。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0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根据Wadley法来评价NC51与NC401混用对黄瓜霜霉病的联合作用类型,增效系数(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按式(2)、式(3)计算: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和硝苯菌酯在组合物中所占比例;
A为: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烯肟菌胺、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酯;
B为硝苯菌酯
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5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白腐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5可知,嘧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6醚菌胺、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葡萄白腐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6可知,醚菌胺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7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西瓜蔓枯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7可知,唑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8肟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西瓜蔓枯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由表8可知,肟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小麦白粉病实验方法:活性成分A(A为:啶氧菌酯、烯肟菌酯)和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本试验采用盆栽法进行测定。小麦种子播种于13×13规格的盆中,每盆播种8粒黄瓜,每个处理2盆。在温室中培养,待小麦幼苗长至3叶期时每盆留5株生长良好的小麦苗备用。
将配制的药液用气力喷头(喷头型号为Spraying System公司生产的Air Atom喷头)把10毫升药液均匀喷布在10株黄瓜植株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后24h,用配制好的小麦白粉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移至可调温湿度的温室隔间(相对湿度95%,温度20℃)黑暗条件下培养24h,然后在20℃~25℃、12h光暗交替,相对湿度90%培养7d。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0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A为:啶氧菌酯、烯肟菌酯)和硝苯菌酯在组合物中所占比例;
A为:啶氧菌酯、烯肟菌酯;
B为硝苯菌酯
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9啶氧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测定
由表9可知,啶氧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10烯肟菌酯、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测定
由表10可知,烯肟菌酯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水稻稻瘟病实验方法:活性成分A(A为: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和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本试验采用盆栽法进行测定。小麦种子播种于13×13规格的盆中,每盆播种8粒水稻,每个处理2盆。在温室中培养,待小麦幼苗长至3叶期时每盆留5株生长良好的小麦苗备用。
将配制的药液用气力喷头(喷头型号为Spraying System公司生产的Air Atom喷头)把10毫升药液均匀喷布在10株黄瓜植株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后24h,用配制好的小麦白粉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移至可调温湿度的温室隔间(相对湿度95%,温度20℃)黑暗条件下培养24h,然后在20℃~25℃、12h光暗交替,相对湿度90%培养7d。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将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以各药剂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出EC50和EC90值,比较各处理药剂的毒力大小。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A为: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和硝苯菌酯在组合物中所占比例;
A为:苯氧菌胺、肟醚菌胺;
B为硝苯菌酯
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表11苯氧菌胺、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测定
由表11可知,苯氧菌胺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表12肟醚菌胺、硝苯菌酯及其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测定
由表12可知,肟醚菌胺和硝苯菌酯两者在50:1~1:50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较为理想,在9:1~1:9范围内混配增效作用尤为突出。
应用例: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药剂由北京颖泰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36%硝苯菌酯乳油(市售)、250g/l嘧菌酯悬浮剂(市售)、500g/l肟菌酯悬浮剂(自制)、480g/l氟嘧菌酯悬浮剂(自制)、12.5%醚菌胺乳油(自制)、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市售)、30%苯氧菌胺可湿性粉剂(自制)、30%肟醚菌胺水乳剂(自制)、25%烯肟菌酯乳油(市售)、20%唑菌酯悬浮剂(自制)、5%烯肟菌胺乳油(市售);
应用例1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山东省临沂市郊区,药前调查黄瓜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3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市售)、(自制)、(自制)、(自制)、(市售)、(自制)、(自制)、(市售)、(自制)、
应用例2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河北省邢台市郊区,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4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应用例3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葡萄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郊,药前调查葡萄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5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白粉病药效试验
应用例4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西瓜蔓枯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北京市大兴区郊,药前调查西瓜蔓枯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6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西瓜蔓枯病药效试验
应用例5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山东省济宁市郊区,药前调查小麦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7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应用例6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安徽省安庆市郊区,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喷雾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18硝苯菌酯与活性成分A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可实施且不明显违背本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在本说明书中作为某一技术方案的构成部分所描述的任一技术特征或技术特征的组合同样也可以适用于其它技术方案;并且,在可实施且不明显违背本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作为不同技术方案的构成部分所描述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来构成其它技术方案。本发明也包含在上述情况下通过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并且这些技术方案相当于记载在本说明书中。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并非意图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确定。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可广泛用于植物病害防治。

Claims (15)

1.一种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0~50:1,所述的活性成分A是选自嘧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烯肟菌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活性成分B是硝苯菌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30~3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20~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中,所述活性成分A是嘧菌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剂组合物中所述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合计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5~90%;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包括表面活性剂和载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或润湿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所述乳化剂为选自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酸二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氨、乙氧基蓖麻油、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二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福尔马林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烷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烷基苯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合物醚、聚氧乙烯二苯基醚、聚氧乙烯苄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聚氧乙烯醚型硅氧烷、酯型硅氧烷、卵磷脂和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分散剂为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聚丙烯酸钠、萘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和烷基萘磺酸甲醛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润湿剂为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和阴离子润湿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还包括溶剂、助溶剂、防冻剂、增稠剂、保护剂、囊材、消泡剂、崩解剂和粘结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是选自白炭黑、高岭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可溶性淀粉、尿素、胺肥、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无水碳酸钾、无水碳酸钠、无水碳酸氢钾和无水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剂、水乳剂、悬乳剂、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微囊干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颗粒剂、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或微乳剂。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粒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的组成均为活性成分0.5~90%、润湿剂1~30%、分散剂1~30%、载体补足至100%。
所述水乳剂和微乳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乳化剂1~30%、防冻剂1~10%、水补足至100%;
所述乳油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助溶剂1~30%、乳化剂1~30%、溶剂补足至100%;
所述悬乳剂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溶剂0.5~10%、表面活性剂1~30%、防冻剂1~10%、增稠剂0.1~5%、水补足至100%;
所述油悬浮剂的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表面活性剂1~30%、增稠剂0.1~5%、油相补足至100%;
所述微囊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悬浮剂的优选组成为活性成分0.5~90%、溶剂1~20.0%、保护剂0.1~5.0%,囊材1~30%,分散剂1~30%、润湿剂1~30%、防冻剂1~10%、增稠剂0.1~5%、水补足至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病害包括白粉病、霜霉病、晚疫病、蔓枯病、白腐病、霜疫霉病、早疫病、稻瘟病、纹枯病、黑胫病、猝倒病、黑斑病、斑点落叶病、溃疡病、根腐病、斑腐病、灰霉病、轮纹病、黑星病、网斑病、炭疽病、枯萎病、锈病、颖枯病等。
14.一种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其包括对作物施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含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病害包括白粉病、霜霉病、晚疫病、蔓枯病、白腐病、霜疫霉病、早疫病、稻瘟病、纹枯病、黑胫病、猝倒病、黑斑病、斑点落叶病、溃疡病、根腐病、斑腐病、灰霉病、轮纹病、黑星病、网斑病、炭疽病、枯萎病、锈病、颖枯病。
CN201410768399.8A 2014-12-11 2014-12-11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45425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68399.8A CN104542585A (zh) 2014-12-11 2014-12-11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68399.8A CN104542585A (zh) 2014-12-11 2014-12-11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2585A true CN104542585A (zh) 2015-04-29

Family

ID=53060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68399.8A Pending CN104542585A (zh) 2014-12-11 2014-12-11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4258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5828A (zh) * 2015-10-28 2015-12-23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苯菌酮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613512A (zh) * 2016-03-31 2016-06-01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吡唑萘菌胺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831117A (zh) * 2016-04-22 2016-08-10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2823628A (zh) * 2019-11-21 2021-05-21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6008A (ja) * 1999-03-24 2000-12-05 Nippon Soda Co Ltd 農園芸用有害生物防除組成物
CN101060780A (zh) * 2004-10-14 2007-10-24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二硝基-辛基苯基酯的异构体混合物和由其制成的协同杀真菌混合物
CN101087524A (zh) * 2004-12-23 2007-12-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CN103975928A (zh) * 2014-04-30 2014-08-13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与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54705A (zh) * 2014-05-31 2014-09-24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与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6008A (ja) * 1999-03-24 2000-12-05 Nippon Soda Co Ltd 農園芸用有害生物防除組成物
CN101060780A (zh) * 2004-10-14 2007-10-24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二硝基-辛基苯基酯的异构体混合物和由其制成的协同杀真菌混合物
CN101087524A (zh) * 2004-12-23 2007-12-12 巴斯福股份公司 杀真菌混合物
CN103975928A (zh) * 2014-04-30 2014-08-13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与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54705A (zh) * 2014-05-31 2014-09-24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与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翠翠: "《STN检索报告》", 27 May 2016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5828A (zh) * 2015-10-28 2015-12-23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苯菌酮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613512A (zh) * 2016-03-31 2016-06-01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吡唑萘菌胺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831117A (zh) * 2016-04-22 2016-08-10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苯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2823628A (zh) * 2019-11-21 2021-05-21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244B (zh) 殺真菌組成物及其用途
CN105432620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994082B (zh) 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05961399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197818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053561B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150659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CN102150656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CN104542585A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96614B (zh) 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CN101755784A (zh) 一种杀卵菌组合物
CN103039488B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制剂以及它们的应用
CN105265434A (zh) 含有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
CN103478153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与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311746C (zh) 氟吗啉与烯肟菌酯及含有增效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88896A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335530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4542695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毒氟磷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3858881A (zh) 一种含有啶氧菌酯与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242242A (zh) 包含灭菌丹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7347895A (zh) 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88897A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4522037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843772A (zh) 一种含有啶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3828813B (zh) 一种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192, D-1 building, North Territory, Dongsheng Science Park, No. 66 Xiao Do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Zhongguancun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NUTRICHEM COMPANY LIMITED

Applicant after: The Dow Agrosciences, LLC.

Address before: 100192, D-1 building, North Territory, Dongsheng Science Park, No. 66 Xiao Do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Zhongguancun

Applicant before: Nutrichem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The Dow Agrosciences, LLC.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