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7036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87036A CN108987036A CN201810151805.4A CN201810151805A CN108987036A CN 108987036 A CN108987036 A CN 108987036A CN 201810151805 A CN201810151805 A CN 201810151805A CN 108987036 A CN108987036 A CN 1089870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layer
- external electrode
- coil
- coil component
- lamin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388 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17518 Cu Z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7752 Cu-Z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7943 Cu—Z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03 electrode p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93 corund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07 engineer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845 yogo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1 glass-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66—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magnetic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且可靠性较高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层叠体;线圈,其设置于层叠体的内部;以及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极,它们设置于层叠体的表面,在上述线圈部件中,层叠体包括第一磁性层、层叠于第一磁性层之上的绝缘层、层叠于绝缘层之上的第二磁性层,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磁性层、绝缘层以及第二磁性层的表面地存在,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模扼流线圈等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线圈部件,存在记载于日本特开2007-81228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特开2016-178140号公报(专利文献2)的线圈部件。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阵列,该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阵列具备:基体,其具有立方体形状;至少四个外部电极,它们形成于基体的表面,该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阵列安装于其他部件,上述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阵列的特征在于,基体具有:第一面其构成相对于其他部件的安装面;四个第二面,它们与第一面相邻;以及第三面,它们与第一面对置并且与各第二面相邻,外部电极具有:第一电极部,其形成于第一面;和第二电极部,其形成于第二面以便与第一电极部连结,并延伸至第二面与第三面的角部,在第三面实际未形成外部电极。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共模噪声滤波器,该共模噪声滤波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层叠体,其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三个线圈导体,它们设置于层叠体的内部;以及外部电极,其设置于层叠体并与线圈导体连接,三个线圈导体配置为分别按照漩涡状设置为一匝以上,与其卷绕轴正交的面的外形形状形成为由长边与短边构成的矩形状,并且设置于一个绝缘体层上,使三个线圈导体中的两个线圈导体的长边对置,并使该两个线圈导体各自的短边与其他线圈导体的长边对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812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78140号公报
伴随着线圈部件等电子部件的小型化,电子部件所具备的外部电极的尺寸处于变小的趋势。然而,若外部电极的尺寸变小,则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处于变弱的趋势。因此,在施加了机械式的应力时,存在外部电极从层叠体剥离的担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且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具备:
层叠体;
线圈,其设置于层叠体的内部;以及
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极,它们设置于层叠体的表面,
层叠体包括第一磁性层、层叠于第一磁性层之上的绝缘层、以及层叠于绝缘层之上的第二磁性层,
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
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磁性层、绝缘层以及第二磁性层的表面地存在,
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因此,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能够防止外部电极的剥离,因而能够提高线圈部件的可靠性。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层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外部电极包含玻璃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电极中的玻璃成分与绝缘层中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部电极包含玻璃。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绝缘层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电极中的玻璃成分与绝缘层中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包含铁氧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特性例如电感值、直流叠加特性等提高。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外部电极彼此相邻地存在于层叠体的一个表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中,能够增大相邻的外部电极间的距离。因此,减少短路不良产生的风险,能够提高线圈部件的电可靠性。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绝缘层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引出至绝缘层的表面的线圈的引出部与外部电极的宽度宽的部分连接。因此,能够减少线圈的引出部的露出不良的产生率。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层叠体还包括层叠于第一磁性层之下的第一最端部绝缘层和层叠于第二磁性层之上的第二最端部绝缘层。此时,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最端部绝缘层、第一磁性层、绝缘层、第二磁性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的表面地存在,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外部电极包含玻璃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电极中的玻璃成分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中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接触的部分中的外部电极的宽度较大,由此能够使外部电极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层叠体的中心且相对于设置有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表面垂直和/或平行的剖面中,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绝缘层的宽度小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的宽度。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外部电极与绝缘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层叠体的中心且相对于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剖面中,设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接触的第一边和与第一边邻接的第二边所成的角的曲率半径为R,并设相对于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外部电极距第二边的最短距离为L时,满足0≤L<R。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增大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另外,在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R的值为0.01mm以上,R相对于第一边的长度的比例为9%以下。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因而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能够防止外部电极的剥离,因而能够提高线圈部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A是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
图2B是线圈部件的局部截面图。
图3是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
图5B是线圈部件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线圈部件;2…层叠体;21…绝缘层;22…第一磁性层;23…第二磁性层;24…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5…第二最端部绝缘层;3a…初级线圈(线圈);3b…初级线圈的引出部;3c…次级线圈(线圈);3d…次级线圈的引出部;4、4a、4b、4c、4d、4e、4f…外部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以及各构成要素的形状以及配置等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图2A是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图2B是线圈部件的局部截面图。图3以及图4是线圈部件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图4所示,线圈部件1具备:层叠体2;线圈(包括图2A所示的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其设置于层叠体2的内部;以及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极(4a以及4b),它们设置于层叠体2的表面。
线圈部件1可以是由共模扼流线圈、电感元件或线圈与电容器构成的LC复合部件等。
层叠体2包括第一磁性层22、层叠于第一磁性层22之上的绝缘层21、以及层叠于绝缘层21之上的第二磁性层23。换言之,层叠体2包括绝缘层21和上下夹着绝缘层21的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
绝缘层21例如由树脂材料、玻璃材料、玻璃陶瓷等绝缘性材料构成。优选地,绝缘层21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玻璃例如可以是碱硼硅酸玻璃。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例如可以是碱硼硅酸玻璃与Ni-Cu-Zn系铁氧体的复合材料。绝缘层21在包含这样的玻璃成分的情况下,能够像后述那样提高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
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由氧化物磁性体材料构成。优选地,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包含铁氧体。铁氧体例如可以是Ni-Cu-Zn系铁氧体。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包含磁性体材料,由此能够使线圈部件1的特性(电感值、直流叠加特性等)提高。此外,第一磁性层22与第二磁性层23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组成。
层叠体2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状。层叠体2的角可以带圆弧。将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沿着层叠体2的长边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沿着层叠体2的短边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X轴、Y轴以及Z轴彼此正交。将图中上侧设为Z轴方向的上方向,将图中下侧设为Z轴方向的下方向。
线圈部件1作为内部导体而具备线圈。图2A所示的线圈部件1具备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的两个线圈。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并不限定于具备两个线圈的结构,可以仅具备一个线圈,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线圈。
包括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的线圈配置于层叠体2的绝缘层21的内部。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依次沿层叠体的层叠方向设置,构成共模扼流线圈。包括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的线圈例如由Ag、Ag-Pd、Cu、Ni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线圈可以还包含Al2O3等金属氧化物。
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具有从上方观察向同一方向螺旋状地卷绕的螺旋图案。包括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的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具体而言,初级线圈3a的螺旋状的外周侧的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的引出部,初级线圈3a的螺旋状的中心的另一端具有焊盘部。初级线圈3a的焊盘部经由设置于绝缘层21的内部的通路导体与另一方的引出部(图2A中用附图标记3b表示)电连接,引出部3b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同样,次级线圈3c的螺旋状的外周侧的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的引出部,次级线圈3c的螺旋状的中心的另一端具有焊盘部。次级线圈3c的焊盘部经由设置于绝缘层21的内部的通路导体与另一方的引出部(图2A中用附图标记3d表示)电连接,引出部3d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
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具备第一外部电极4a、第二外部电极4b、第三外部电极4c以及第四外部电极4d。但是,外部电极的数量能够根据内部导体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线圈部件可以仅具备两个(即一对)外部电极,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例如六个(三对)以上的外部电极。
上述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在图2A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初级线圈3a在其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并与第一外部电极4a连接的引出部,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并与第二外部电极4b连接的引出部3b。同样,次级线圈3c在其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并与第三外部电极4c连接的引出部,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引出至层叠体2的表面并与第四外部电极4d连接的引出部3d。
优选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绝缘层21的表面并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在图2A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初级线圈3a以及次级线圈3c在其两端引出至绝缘层21的表面并与第一外部电极4a、第二外部电极4b、第三外部电极4c以及第四外部电极4d连接。外部电极的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因而引出至绝缘层21的表面的线圈的引出部与外部电极的宽度宽的部分连接。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线圈的引出部的露出不良的产生率。
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磁性层22、绝缘层21以及第二磁性层23的表面地存在。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外部电极4a以及第三外部电极4c形成在与层叠体2的YZ平面平行的一个端面。第二外部电极4b以及第四外部电极4d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4a以及第三外部电极4c的端面对置的端面。第一~第四外部电极4a~4d可以如图1所示地在层叠体2的上下延伸为コ字形。
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外部电极4a、第二外部电极4b、第三外部电极4c以及第四外部电极4d均是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图2B)。这样,将至少一个外部电极的宽度局部扩大,由此与外部电极的宽度恒定的专利文献1以及2所记载的线圈部件相比,能够增强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对线圈部件施加机械式的应力时外部电极从层叠体剥离。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外部电极的“宽度”是指相对于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垂直且相对于设置有外部电极的层叠体2的表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
外部电极由Ag、Ag-Pd、Cu、Ni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并且,优选外部电极包含碱硼硅酸玻璃等玻璃。在外部电极包含玻璃且绝缘层21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电极所包含的玻璃成分与绝缘层21所包含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外部电极的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由此外部电极中的玻璃成分与绝缘层21中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固着力提高的效果更为明显。
对于线圈部件1而言,多个外部电极可以彼此相邻地存在于层叠体2的一个表面。在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中,第一外部电极4a以及第三外部电极4c彼此相邻地存在于层叠体2的一个端面。在与设置有该第一外部电极4a以及第三外部电极4c的端面对置的层叠体2的端面中,第二外部电极4b以及第四外部电极4d彼此相邻地存在。如上所述,外部电极的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由此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能够提高。另一方面,外部电极的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小于与绝缘层21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因而在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中,能够扩大相邻的外部电极间的距离。一般地,铁氧体等磁性体材料与玻璃等绝缘性材料相比,处于导电率较高的趋势。因此,在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中,若相邻的外部电极间的距离较大,则能够减少短路不良产生的风险,能够提高线圈部件的电可靠性。
如图3以及4所示,在通过层叠体2的中心且相对于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垂直的剖面(XY剖面)中,设与外部电极的任一个(例如第一外部电极4a)接触的第一边和与该第一边邻接的第二边所成的角的曲率半径为R,并设相对于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上述外部电极距第二边的最短距离为L。此时,优选R以及L满足下式(图4):
0≤L<R。
在R以及L满足上式的情况下,与R的值小于L的情况(图3)相比,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增大。该效果在外部电极以及绝缘层包含玻璃成分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另外,随着将线圈部件小型化,外部电极尺寸处于变小的趋势,在设置多个外部电极的情况下,外部电极的尺寸进一步变小。将R以及L的值设定为满足上式,由此即便在外部电极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较高。
优选R的值为0.01mm以上。另外,优选R相对于层叠体2的XY剖面的第一边的长度的比例为9%以下。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边的长度是指与第一边邻接的第二边和与第二边对置的第三边之间的距离。若R的值为上述范围内,则能够进一步增大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提高。
R以及L的值能够针对在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高度的1/2的位置相对于层叠方向垂直地剖切的剖面使用测定显微镜或数字显微镜等来测定。另外,XY剖面中的第一边的长度能够使用测微计来测定。
接下来,对线圈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包含碱硼硅酸玻璃等玻璃或碱硼硅酸玻璃等玻璃与Ni-Cu-Zn系铁氧体等铁氧体的复合材料在内的绝缘体片材之上形成线圈。线圈的形成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镀覆或网版印刷。在线圈的形成中使用的导电性材料可以是Ag、Ag-Pd、Cu、Ni等,可以还包含Al2O3等金属氧化物。
在上述绝缘体片材适当地通过激光加工等工程方法开设通孔,并在该通孔填充导电性材料来形成通路导体,以便层叠时导电性材料与其他层连接,作为共模扼流线圈、电感元件或LC复合部件等线圈部件发挥功能。将这些绝缘体片材层叠在一起,进而从上下方向利用包含Ni-Cu-Zn系铁氧体等磁性体材料的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夹住这些绝缘体片材。通过静液压冲压等工程方法压接这样获得的层叠体,并切割为规定的形状来形成芯片状的层叠体。对该芯片状的层叠体进行烧制,并对烧制后的芯片进行滚筒抛光处理,除去层叠体表面的毛刺。
在层叠体的表面涂覆外部电极糊剂,形成与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极对应的外部电极图案。将外部电极糊剂涂覆为绝缘层的部分的外部电极图案的宽度大于第一磁性层以及第二磁性层的宽度。对这样完成图案形成的外部电极膏进行烧结处理,由此形成外部电极。也可以在外部电极实施镀覆处理。这样,能够获得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图5B是线圈部件的局部截面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在层叠体还包括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这点上不同。以下仅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A中,层叠体2可以还包括层叠于第一磁性层22之下的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和层叠于第二磁性层23之上的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在该情况下,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第一磁性层22、绝缘层21、第二磁性层23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的表面地存在。优选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在外部电极包含玻璃且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电极所包含的玻璃成分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所包含的玻璃成分的相互作用,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能够进一步提高。
优选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接触的部分的宽度。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接触的部分的宽度较大,由此能够使外部电极与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之间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抑制外部电极从层叠体2剥离的效果更为明显。
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所能包含的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可以与绝缘层21所能包含的材料相同。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可以具有与绝缘层21相同的组成,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组成。另外,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与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可以具有相同的组成,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XZ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形状不同。以下仅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是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优选像图6例示性所示的那样,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B中,在通过层叠体2的中心且相对于设置有至少一个外部电极的表面垂直和/或平行的剖面(XZ剖面以及YZ剖面)中,与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绝缘层21的宽度小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的宽度。更具体地说,在图6所示的线圈部件1B中,层叠体的XZ剖面中的与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上的绝缘层21的宽度小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的宽度。在外部电极的宽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B中的外部电极与绝缘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以及1A中的外部电极与绝缘层21之间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2的固着力进一步稳固。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体2的形状能够通过对滚筒抛光处理层叠体2时的处理时间、滚筒抛光平均直径、滚筒抛光旋转速度等适当地进行调节来形成。
此外,在图6所示的线圈部件1B中,层叠体2由绝缘层21、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三层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层叠体2也可以由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第一磁性层22、绝缘层21、第二磁性层23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五层构成,且与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绝缘层21的宽度小于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的宽度。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绝缘层21、第一磁性层22以及第二磁性层23的“宽度”是指各层的宽度的最小值。
(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部电极的数量不同,还在包括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仅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是指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C具备第一外部电极4a、第二外部电极4b、第三外部电极4c、第四外部电极4d、第五外部电极4e以及第六外部电极4f。上述外部电极分别遍及第一最端部绝缘层24、第一磁性层22、绝缘层21、第二磁性层23以及第二最端部绝缘层25的表面地存在。在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1C中,第一外部电极4a,第三外部电极4c以及第五外部电极4e形成在与层叠体2的YZ平面平行的一个端面。第二外部电极4b、第四外部电极4d以及第六外部电极4f形成在与形成有第一外部电极4a、第三外部电极4c以及第五外部电极4e的端面对置的端面。第一~第六外部电极4a~4f可以如图7所示地在层叠体2的上下延伸为コ字型。
在线圈部件整体的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具备六个外部电极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C中的外部电极的宽度处于小于具备四个外部电极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中的外部电极的宽度的趋势。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如上所述地使外部电极与层叠体的固着力稳固,能够防止外部电极从层叠体的剥离。因此,即便在外部电极的尺寸(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且可靠性较高的线圈部件。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而言,外部电极与层叠体之间的固着力提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而能够使用在个人计算机、DVD播放器、数码相机、TV、移动电话、汽车电子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
Claims (11)
1.一种线圈部件,具备:
层叠体;
线圈,其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内部;以及
两个以上的外部电极,它们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表面,
其中,
所述层叠体包括第一磁性层、层叠于所述第一磁性层之上的绝缘层、以及层叠于所述绝缘层之上的第二磁性层,
所述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所述层叠体的表面并与所述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
所述外部电极分别遍及所述第一磁性层、所述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层的表面地存在,
所述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所述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磁性层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绝缘层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外部电极包含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磁性层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层包含铁氧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多个所述外部电极彼此相邻地存在于所述层叠体的一个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圈在其两端具有引出至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并与所述外部电极的任一个连接的引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3以及引用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层叠体还包括层叠于所述第一磁性层之下的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与层叠于所述第二磁性层之上的第二最端部绝缘层,
所述外部电极分别遍及所述第一最端部绝缘层、所述第一磁性层、所述绝缘层、所述第二磁性层以及所述第二最端部绝缘层的表面地存在,
所述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最端部绝缘层包含玻璃和/或玻璃与铁氧体的复合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与所述第一最端部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最端部绝缘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大于与所述第一磁性层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层接触的部分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通过所述层叠体的中心且相对于设置有所述外部电极的至少一个的表面垂直和/或平行的剖面中,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绝缘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磁性层以及所述第二磁性层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通过所述层叠体的中心且相对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的剖面中,
设与所述外部电极的任一个接触的第一边和与该第一边邻接的第二边所成的角的曲率半径为R,
并设相对于所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外部电极距所述第二边的最短距离为L时,满足0≤L<R。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R的值为0.01mm以上,所述R相对于所述第一边的长度的比例为9%以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75644.1A CN113096917B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0925A JP6673298B2 (ja) | 2017-06-05 | 2017-06-05 | コイル部品 |
JP2017-110925 | 2017-06-05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75644.1A Division CN113096917B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87036A true CN108987036A (zh) | 2018-12-11 |
CN108987036B CN108987036B (zh) | 2021-03-26 |
Family
ID=6438268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1805.4A Active CN108987036B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CN201820261002.XU Active CN208157196U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CN202110275644.1A Active CN113096917B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261002.XU Active CN208157196U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CN202110275644.1A Active CN113096917B (zh) | 2017-06-05 | 2018-02-14 | 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94444B2 (zh) |
JP (1) | JP6673298B2 (zh) |
CN (3) | CN10898703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6876A (zh) * | 2019-05-24 | 2020-11-2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CN112885561A (zh) * | 2019-11-29 | 2021-06-0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线圈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02265B2 (ja) * | 2019-05-07 | 2023-07-04 | Tdk株式会社 | 積層コイル部品 |
JP2021097080A (ja) * | 2019-12-13 | 2021-06-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JP7698518B2 (ja) * | 2021-08-26 | 2025-06-2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0131U (ja) * | 1993-01-29 | 1994-08-19 |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 外部電極構造 |
CN1649043A (zh) * | 2004-01-30 | 2005-08-03 | Tdk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 |
CN1993780A (zh) * | 2005-05-11 | 2007-07-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共模噪声滤波器 |
US20080303621A1 (en) * | 2007-06-08 | 2008-12-11 | Tdk Corporation | Common mode choke coil |
CN102186792A (zh) * | 2008-10-14 | 2011-09-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陶瓷层叠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40097921A1 (en) * | 2012-10-10 | 2014-04-10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il compon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0131A (ja) * | 1992-08-07 | 1994-03-04 | Hitachi Ltd | 図形データ変換方式 |
JP3178272B2 (ja) * | 1994-09-12 | 2001-06-1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部品アレイ |
JP2004259991A (ja) * | 2003-02-26 | 2004-09-16 | Kyocera Corp | 積層セラミック部品 |
JP2004311828A (ja) * | 2003-04-09 | 2004-11-04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203629A (ja) * | 2004-01-16 | 2005-07-28 | Murata Mfg Co Ltd | 電子部品 |
JP4433956B2 (ja) * | 2004-09-14 | 2010-03-17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823623B2 (ja) | 2005-09-15 | 2011-11-24 | Tdk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型電子部品アレイ |
JP2012079870A (ja) * | 2010-09-30 | 2012-04-19 | Tdk Corp | 電子部品 |
JP6028340B2 (ja) * | 2012-03-01 | 2016-11-16 | Tdk株式会社 | 積層型コイル部品 |
JP6427765B2 (ja) | 2015-03-19 | 2018-1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
-
2017
- 2017-06-05 JP JP2017110925A patent/JP66732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14 CN CN201810151805.4A patent/CN10898703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14 CN CN201820261002.XU patent/CN208157196U/zh active Active
- 2018-02-14 CN CN202110275644.1A patent/CN11309691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29 US US15/991,913 patent/US1109444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0131U (ja) * | 1993-01-29 | 1994-08-19 |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 外部電極構造 |
CN1649043A (zh) * | 2004-01-30 | 2005-08-03 | Tdk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 |
CN1993780A (zh) * | 2005-05-11 | 2007-07-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共模噪声滤波器 |
US20080303621A1 (en) * | 2007-06-08 | 2008-12-11 | Tdk Corporation | Common mode choke coil |
CN102186792A (zh) * | 2008-10-14 | 2011-09-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陶瓷层叠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40097921A1 (en) * | 2012-10-10 | 2014-04-10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il component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86876A (zh) * | 2019-05-24 | 2020-11-2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层叠型线圈部件 |
CN112885561A (zh) * | 2019-11-29 | 2021-06-0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线圈部件 |
CN112885561B (zh) * | 2019-11-29 | 2023-01-17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线圈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350500A1 (en) | 2018-12-06 |
US11094444B2 (en) | 2021-08-17 |
CN108987036B (zh) | 2021-03-26 |
CN113096917B (zh) | 2022-10-28 |
JP6673298B2 (ja) | 2020-03-25 |
JP2018206950A (ja) | 2018-12-27 |
CN113096917A (zh) | 2021-07-09 |
CN208157196U (zh) | 2018-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157196U (zh) | 线圈部件 | |
CN106877835B (zh) | 电子部件 | |
US8334746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 |
CN102403123B (zh) | 陶瓷电子部件 | |
US20160078997A1 (en) | Inductor array chip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 |
US8169288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KR101998558B1 (ko) | 적층 코일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 |
KR101771731B1 (ko) | 적층 칩 전자부품 | |
JP2019176109A (ja) | 受動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 |
CN107527724B (zh)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30090333A (ko) | 세라믹 전자부품 | |
CN113393997B (zh) | 层叠线圈部件 | |
KR101792273B1 (ko) | 적층 칩 전자부품 | |
KR102085591B1 (ko) | 칩형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 |
KR101872529B1 (ko) | 적층 칩 전자부품 | |
CN113257510B (zh) | 线圈部件 | |
JP2025028312A (ja) | 積層コイル部品 | |
KR20130134868A (ko) | 적층형 인덕터 | |
JP2006339617A (ja) | 電子部品 | |
CN113314291A (zh) | 线圈部件 | |
JP6720945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2003217935A (ja) | 積層インダクタアレイ | |
KR20200107151A (ko) | 코일 부품 | |
JP6508156B2 (ja) | 積層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
KR20150089211A (ko) | 칩형 코일 부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