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885368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5368A
CN108885368A CN201780020773.8A CN201780020773A CN108885368A CN 108885368 A CN108885368 A CN 108885368A CN 201780020773 A CN201780020773 A CN 201780020773A CN 108885368 A CN108885368 A CN 108885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iquid crystal
protective film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7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浩
村田浩一
佐佐木靖
向山幸伸
早川章太
井上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b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5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53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1Polar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polariser or analyse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发射光谱的峰顶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取向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虹斑的液晶显示装置。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具有背光光源、光源侧偏光板、液晶单元和可视侧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前述背光光源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发射光谱的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可视侧偏光板包含:具有1500~30000nm的延迟量的聚酯薄膜A;和,层叠于聚酯薄膜A的至少一个面的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光源侧偏光板包含聚酯薄膜B,将聚酯薄膜B的延迟量设为ReB、存在于背光光源的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Rx、半值宽度设为Ry的情况下,Ry/〔Rx/(ReB/Rx)〕为0.55以上。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可以降低虹状色斑的产生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中使用的偏光板通常为用2张偏振片保护膜夹持偏振片的结构,所述偏振片是在聚乙烯醇(PVA)等上染有碘而得到的,作为偏振片保护膜,大多情况下,使用三醋酸纤维素(TAC)薄膜。近年来,伴着LCD的薄型化,要求偏光板的薄层化。但是,若为此而使作为保护膜使用的TAC薄膜的厚度变薄,则无法获得足够的机械强度,另外,会发生透湿性恶化的问题。另外,TAC薄膜非常昂贵,虽然提出了聚酯薄膜作为低廉的替代原材料(专利文献1~3),但存在观察到虹状色斑的问题。
在偏振片的单侧配置具有双折射性的取向聚酯薄膜的情况下,从背光单元或偏振片射出的直线偏振光在通过聚酯薄膜时偏振状态会变化。透射的光根据取向聚酯薄膜的双折射与厚度的积即延迟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干涉色。因此,若使用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不连续的发射光谱作为光源,则根据波长而显示出不同的透射光强度并形成虹状色斑(参照:第15次微光学会议论文集、第30~31项)。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使用白色发光二极管那样的具有连续的且较宽的发射光谱的白色光源作为背光光源,进而使用具有一定延迟量的取向聚酯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专利文献4)。对于白色发光二极管,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连续的且较宽的发射光谱。因此,提出了着眼于基于透射双折射体的透射光的干涉色光谱的包络线形状时,通过控制取向聚酯薄膜的延迟量,可以得到与光源的发射光谱相似的光谱,可以抑制虹斑。
通过使取向聚酯薄膜的取向方向与偏光板的偏振方向彼此正交、或者平行,自偏振片射出的直线偏振光即使通过取向聚酯薄膜也维持偏振状态不变地通过。另外,通过控制取向聚酯薄膜的双折射而提高单轴取向性,则从倾斜方向入射的光也维持偏振状态不变地通过。自斜向观察取向聚酯薄膜时,与从正上方观察时相比,取向主轴方向上产生偏移,但单轴取向性高时,从斜向观察时的取向主轴方向的偏移变小。因此认为,直线偏振光的方向与取向主轴方向的偏移变小,不易产生偏振状态的变化。认为,如此通过控制光源的发射光谱与双折射体的取向状态和取向主轴方向,可抑制偏振状态的变化,不会产生虹状色斑,显著改善可视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6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19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05773号公报
专利文献4:WO2011/16219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采用使用聚酯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的偏光板在工业上生产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偏振片的透光轴与聚酯薄膜的快轴的方向通常以彼此垂直的方式进行配置。其取决于如下情况。作为偏振片的聚乙烯醇薄膜通过进行纵向单轴拉伸而制造。由此,作为偏振片使用的聚乙烯醇薄膜通常在拉伸方向上为长的薄膜。另一方面,作为其保护膜的聚酯薄膜在其长度方向上进行纵向拉伸后、进行横向拉伸而制造,因此,聚酯薄膜取向主轴方向成为横向。即,作为偏振片保护膜使用的聚酯薄膜的取向主轴与薄膜的长度方向基本垂直正交。从制造效率的观点出发,这些薄膜通常以彼此的长度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贴合,制造偏光板。如此,聚酯薄膜的快轴与偏振片的透光轴通常成为垂直方向。上述情况下,通过使用具有特定延迟量的取向聚酯薄膜作为聚酯薄膜,使用如白色LED那样的具有连续且宽幅的发射光谱的光源作为背光光源,虹状色斑得到大幅改善。然而,背光光源由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发光层形成的情况下,发现存在以前产生虹斑的新的课题。
由于近年来的色域扩大要求的提高而除利用量子点技术的白色光源以外,开发了白色光源的发射光谱在R(红)、G(绿)和B(蓝)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清晰的相对发光强度的峰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开发了使用如下各种种类的光源的、应对宽色域化的液晶显示装置:使用利用激发光在R(红)和G(绿)的区域具有清晰的发光峰的荧光体和蓝色LED的荧光体方式的白色LED光源;3波长方式的白色LED光源;以及,组合了红色激光的白色LED光源等。这些白色光源与由以往通用的使用YAG系黄色荧光体的白色发光二极管形成的光源相比,峰的半值宽度均窄。对于这些白色光源,使用具有延迟量的聚酯薄膜作为偏光板的构成构件即偏振片保护膜的情况下,发现存在与具有由包含上述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发光层形成的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情况同样的课题。
即,本发明的课题之一在于,提供:具有以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为代表那样的、发射光谱的各峰的半值宽度较窄的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聚酯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虹斑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代表性的本发明如以下所述。
项1.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具有背光光源、光源侧偏光板、液晶单元和可视侧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前述背光光源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发射光谱的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
可视侧偏光板包含:具有1500~30000nm的延迟量的聚酯薄膜A;和,层叠于聚酯薄膜A的至少一个面的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
光源侧偏光板包含聚酯薄膜B,
将聚酯薄膜B的延迟量设为ReB、存在于背光光源的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Rx、半值宽度设为Ry的情况下,
Ry/〔Rx/(ReB/Rx)〕为0.55以上。
项2.
根据项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将存在于前述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Bx、半值宽度设为By、
存在于前述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Gx、半值宽度设为Gy的情况下,
By/〔Bx/(ReB/Bx)〕为0.55以上,且
Gy/〔Gx/(ReB/Gx)〕为0.55以上。
项3.
根据项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前述Rx为630nm以上。
项4.
根据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前述Ry为180nm以下。
项5.
根据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前述光源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
项6.
根据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前述防反射层表面的波长550nm下的表面反射率为2.0%以下。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具有宽的色域,具有在任意观察角度下均可以显著抑制虹状色斑的产生的良好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在单一波长区域内存在多个峰的情况的例子。
图2示出在单一波长区域内存在多个峰的情况的例子。
图3示出在单一波长区域内存在多个峰的情况的例子。
图4示出在单一波长区域内存在多个峰的情况的例子。
图5为示出具有7000nm的延迟量的取向薄膜的光的透射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装置从与配置有背光光源(也称为“背光单元”)的一侧起向显示图像的一侧(可视侧)依次具有后面模块、液晶单元和前面模块。后面模块和前面模块一般由透明基板、形成于该液晶单元侧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和配置于其相反侧的偏光板构成。即,偏光板在后面模块中配置于与背光光源对置的一侧,在前面模块中配置于显示图像的一侧(可视侧)。
液晶显示装置至少以背光光源、和配置于2个偏光板之间的液晶单元作为构成构件。前述背光光源优选具有如下发射光谱: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已知以CIE色度图定义的蓝色、绿色、红色的各峰波长分别为435.8nm(蓝色)、546.1nm(绿色)和700nm(红色)。前述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相当于蓝色区域、绿色区域和红色区域。作为具有上述发射光谱的光源,可以举出至少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此外,可以举出:组合了利用激发光在R(红)和G(绿)的区域分别具有发光峰的荧光体与蓝色LED的荧光体方式的白色LED光源、3波长方式的白色LED光源、组合了红色激光的白色LED光源等。作为前述荧光体中的红色荧光体,例如可以举出:以CaAlSiN3:Eu等为基本组成的氮化物系荧光体、以CaS:Eu等为基本组成的硫化物系荧光体、以Ca2SiO4:Eu等为基本组成的硅酸盐系荧光体等。另外,作为前述荧光体中的绿色荧光体,例如可以举出:以β-SiAlON:Eu等为基本组成的塞隆系荧光体、以(Ba,Sr)2SiO4:Eu等为基本组成的硅酸盐系荧光体。
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适宜具有除了背光光源、偏光板、液晶单元之外的其他构成,例如滤色器、透镜薄膜、扩散片、防反射膜等。也可以在光源侧偏光板与背光光源之间设置亮度提高薄膜。作为亮度提高薄膜,例如可以举出使一个直线偏振光透射、将与其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反射的反射型偏光板。作为反射型偏光板,例如可以适合地使用Sumitomo 3MLimited制的DBEF(注册商标)(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系列的亮度提高薄膜。需要说明的是,反射型偏光板通常以反射型偏光板的吸收轴与光源侧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的方式配置。
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内的2个偏光板中的、可视侧偏光板从抑制虹状色斑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具有1500~30000nm的延迟量的聚酯薄膜A、和层叠于其至少一个面的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可以设置于与聚酯薄膜A的层叠偏振片的一面为相反侧的面,也可以设置于聚酯薄膜A的层叠偏振片的一面,还可以为其两者。优选的是,在与聚酯薄膜A的层叠偏振片的一面为相反侧的面设置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在聚酯薄膜A的层叠偏振片的一面设置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的情况下,优选该层设置于聚酯薄膜与偏振片之间。另外,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与聚酯薄膜A之间也可以存在其他层(例如易粘接层、硬涂层、防眩层、抗静电层、防污层等)。从进一步抑制虹状色斑的观点出发,与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的方向的、前述聚酯薄膜A的折射率优选为1.53以上且1.62以下。在偏振片的另一个面优选层叠有以TAC薄膜、丙烯酸类薄膜和降冰片烯系薄膜为代表的无双折射的薄膜(3层构成的偏光板),但未必在偏振片的另一个面层叠薄膜(2层构成的偏光板)。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聚酯薄膜A作为偏振片两侧的保护膜的情况下,两个聚酯薄膜的慢轴优选为彼此大致平行。
聚酯薄膜A可以借助任意粘接剂层叠于偏振片,也可以不借助粘接剂而直接层叠。作为粘接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任意粘接剂。作为一例,可以使用水系的粘接剂(即,使粘接剂成分溶解于水而得到的粘接剂或使粘接剂成分分散于水而得到的粘接剂)。例如,可以使用含有聚乙烯醇系树脂和/或聚氨酯树脂等作为主成分的粘接剂。为了提高粘接性,也可以使用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配混有异氰酸酯系化合物和/或环氧化合物等的粘接剂。另外,作为另一例,也可以使用光固化性粘接剂。一实施方式中,优选无溶剂型的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作为光固化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光固化性环氧树脂与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等。
作为背光的构成,可以为以导光板、反射板等为构成构件的侧光方式,也可以为直下型方式。背光光源优选的是,以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为代表例的、“具有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的发射光谱的背光光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量子点,例如可以设置包含大量量子点的层,将其作为发光层用于背光。
量子点技术对LCD的应用是由于近年来的色域扩大要求提高而备受关注的技术。使用通常的白色LED作为背光光源的LED中,仅能使人眼能识别的光谱的20%左右的颜色重现。相对于此,使用由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发光层形成的背光光源的情况下,据说能使人眼能识别的光谱的60%以上的颜色重现。实用化的量子点技术有NanosysCorporation的QDEFTM、QD Vision,Inc.的Color IQTM等。
包含量子点的发光层例如以聚苯乙烯等树脂材料等中包含量子点而构成,基于从光源射出的激发光,是在像素单元中射出各色的发光光的层。该发光层例如由配设于红色像素的红色发光层、配设于绿色像素的绿色发光层和配设于蓝色像素的蓝色发光层构成,这些多种颜色的发光层中的量子点中,基于激发光,生成彼此不同的波长(色)的发光光。
作为这样的量子点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CdSe、CdS、ZnS:Mn、InN、InP、CuCl、CuBr和Si等,这些量子点的粒径(一边方向的尺寸)例如为2~20nm左右。而且上述量子点材料中,作为红色发光材料,可以举出InP,作为绿色发光材料,例如可以举出CdSc,作为蓝色发光材料,例如可以举出CdS等。这样的发光层中,通过改变量子点中的尺寸(粒径)、材料的组成,确认了发光波长变化。控制量子点的尺寸(粒径)、材料并混合于树脂材料,分开涂布于每个像素并涂布而使用。另外,在许多用途中存在使用镉等重金属受到限制的方向,因此,还开发了保持与以往同样的亮度和稳定性、且无镉的量子点。
作为发出激发光的光源,利用蓝色LED,但有时也使用半导体激光等激光。从光源发出的激发光通过发光层,从而产生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峰顶的发射光谱。此时,各波长区域的峰的半值宽度越窄,色域越宽,但如果峰的半值宽度变窄,则发光效率降低,因此,考虑所要求的色域与发光效率的均衡性,设计发射光谱的形状。
用量子点的光源不限定于以下,但大致有2个安装方式。一个为沿着背光的导光板的端面(侧面)安装量子点的边缘方式。将作为几nm~几十nm直径的颗粒的量子点放入几mm直径的玻璃管中并密封,并将其配置于蓝色LED与导光板之间。来自蓝色LED的光照射至玻璃管,其中与量子点碰撞的蓝色光转化为绿色光、红色光。边缘方式有即使为大画面也可以减少量子点的用量的优点。另一个为使量子点载置于导光板上的表面安装方式。使量子点分散于树脂而片化,将用2张阻隔膜夹持其并密封的量子点薄膜铺设于导光板上。阻隔膜承担抑制水、氧所导致的量子点的劣化的作用。蓝色LED与边缘方式同样地,放置于导光板的端面(侧面)。来自蓝色LED的光进入导光板,成为面状的蓝色光,其照射量子点薄膜。表面安装方式的优点大致有两个,其一为蓝色LED的光经过导光板照射至量子点,因此,来自LED的热的影响少,容易确保可靠性。另一个为由于薄膜状而容易应对从小型至大型的宽幅的画面尺寸。
背光光源优选的是,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发射光谱的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前述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更优选430nm以上且470nm以下。前述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更优选510nm以上且560nm以下。前述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更优选600nm以上且750nm以下、更优选630nm以上且700n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630nm以上且680mn以下。各峰的半值宽度的优选下限值为10nm以上、更优选15nm以上、进一步优选20nm以上。从确保适当的色域的观点出发,各峰的半值宽度的上限优选180nm以下、优选140nm以下、优选120nm以下、优选100nm以下、更优选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60n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45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半值宽度是指,峰顶的波长中的峰强度的、1/2强度中的峰宽(nm)。此处记载的波长区域的各自的上限和下限假定为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此处记载的半值宽度的各自的上限和下限假定为它们的任意的组合。峰强度、背光光源的发射光谱例如可以使用Hamamatsu PhotonicsK.K.制的多通道分光器PMA-12等而测定。
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或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中的任意波长区域中存在多个峰的情况下,考虑如下。在多个峰为分别独立的峰的情况下,峰强度最高的峰的半值宽度优选为上述范围。进而,对于具有最高峰强度的70%以上的强度的其他峰,同样地半值宽度成为上述范围时是更优选的方案。对于具有多个峰重叠的形状的一个独立的峰,在能够直接测定多个峰中的峰强度最高的峰的半值宽度的情况下,使用其半值宽度。此处,独立的峰是指,在峰的短波长侧、长波长侧这两侧具有达到峰强度的1/2强度的区域的峰。即,在多个峰重叠、各个峰不具有达到峰强度的1/2的强度的区域的情况下,将该多个峰作为整体,视为一个峰。对于这样的具有多个峰重叠的形状的一个峰,将其中的最高峰强度的1/2的强度处的峰的宽度(nm)作为半值宽度。多个峰中,将峰强度最高的点作为峰顶。在图1~4中用双向箭头表示在单一波长区域内存在多个峰时的半值宽度。
图1中,对于峰A和B,以各峰为起点,在短波长侧和长波长侧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由此,峰A和B为各自独立的峰。图1的情况下,可以用具有最高峰强度的峰A的双向箭头的宽度评价半值宽度。
图2中,对于峰A,在其短波长侧和长波长侧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但对于峰B,在其长波长侧不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由此,将峰A和峰B归纳视为独立的1个峰。对于如此具有多个峰重叠的形状的一个独立的峰,能直接测定多个峰中峰强度最高的峰的半值宽度的情况下,将其半值宽度作为独立的峰的半值宽度。由此,图2的情况下,峰的半值宽度为双向箭头的宽度。
图3中,对于峰A,在其短波长侧不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对于峰B,在其长波长侧不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因此,图3中,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将峰A和峰B归纳视为独立的1个峰,其半值宽度为用双向箭头表示的宽度。
图4中,对于峰A,在其短波长侧和长波长侧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但对于峰B,在其长波长侧不存在峰强度成为1/2的点。由此,将峰A和峰B归纳视为独立的1个峰。对于具有多个峰重叠的形状的一个独立的峰,能直接测定多个峰中峰强度最高的峰的半值宽度的情况下,使用该半值宽度。由此,图4的情况下,其半值宽度为用双向箭头表示的宽度。
图1~4以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为例示出,但在其他波长区域中也可以应用同样的思考方法。
多个峰中,将峰强度最高的峰作为峰顶。需要说明的是,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或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具有最高峰强度的峰优选与其他波长区域的峰处于相互独立的关系。特别是,在色彩鲜明性的方面优选的是,在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具有最高峰强度的峰与在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具有最高峰强度的峰之间的波长区域中,存在强度为在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具有最高峰强度的峰的峰强度的1/3以下的区域。
背光光源的发射光谱可以利用Hamamatsu Photonics K.K.制的多通道分光器PMA-12等分光器来测定。
发现:具有如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那样的、发射光谱的各峰的半值宽度较窄的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利用具有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作为偏振片保护膜、具有特定延迟量的聚酯薄膜,则提供虹斑被抑制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对该提供有用的偏光板。通过上述方案抑制虹状色斑的产生的机制考虑如下。
在偏振片的单侧配置取向聚酯薄膜的情况下,自背光单元、或偏振片射出的直线偏振光通过聚酯薄膜时偏振状态发生变化。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认为是空气层与取向聚酯薄膜的界面的折射率差、或偏振片与取向聚酯薄膜的界面的折射率差影响的可能性。入射至取向聚酯薄膜的直线偏振光在通过各界面时,由于界面间的折射率差而使光的一部分反射。认为此时射出光、反射光的偏振状态均发生变化,其成为产生虹状色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认为,通过对取向聚酯薄膜的表面赋予防反射层或低反射层来使表面反射降低,从而空气层与取向聚酯薄膜的界面的反射被抑制,虹状色斑被抑制。
如以上,通过将以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为代表的、发射光谱的各峰的半值宽度较窄的背光光源、与使用聚酯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的偏光板组合,从而可以抑制虹状色斑,具有良好的可视性。
聚酯薄膜A优选具有1500以上且30000nm以下的延迟量。延迟量如果处于上述范围,则有容易进一步减少虹斑的倾向,为优选。优选的延迟量的下限值为3000nm,接着优选的下限值为3500nm,更优选的下限值为4000n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值为6000nm,更进一步优选的下限值为8000nm。优选的上限为30000nm,具有其以上的延迟量的聚酯薄膜中,厚度变得相当大,有作为工业材料的操作性降低的倾向。本说明书中,延迟量除进行了特别表示的情况之外是指面内延迟量。本说明书中,为了与聚酯薄膜B的延迟量区别,有时将聚酯薄膜A的延迟量记作ReA
从抑制虹状色斑的观点出发,光源侧偏光板优选的是,包含聚酯薄膜B,将其延迟量设为ReB、存在于背光光源的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Rx、半值宽度设为Ry的情况下,Ry/〔Rx/(ReB/Rx)〕为0.55以上。Ry/〔Rx/(ReB/Rx)〕如果为0.55以上时,则从正面方向和倾斜方向观察液晶显示装置时,可以抑制虹斑的产生,故优选。Ry/〔Rx/(ReB/Rx)〕更优选0.6以上、进一步优选0.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0.7以上、特别优选0.75以上、最优选0.8以上。该值越高越好,但从取向薄膜的薄膜化、液晶显示装置的宽色域化的观点出发,优选10以下、更优选7以下、进一步更优选5以下、最优选3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取向薄膜所具有的延迟量为波长589nm下的值。
在正交尼科耳棱镜间的对角位配置双折射体,使用白色光源作为背光光源的情况下,将正交尼科耳棱镜中透射的光定义为干涉色时,光的透射率用式(1)表示。
I/I0=1/2·sin2(π·Re/λ)···(1)
此处,I0表示入射至正交尼科耳棱镜的光的强度,I表示正交尼科耳棱镜中透射的光的强度,Re表示双折射体的延迟量。如此,透射率(I/I0)根据延迟量、光的波长而变化,因此,延迟量的值中观察到特有的干涉色。光的透射率如上述式(1),为用sin的二次方表示的函数,如图5所示那样,成为透射强度上下重复的图。此处,Rx/(ReB/Rx)相当于波长Rx下的透射强度的重复间隔(nm)。由此,Ry/〔Rx/(ReB/Rx)〕为表示在半值宽度Ry之间存在有几个透射强度的重复的指标。在半值宽度Ry之间,透射强度的重复越多,越能抑制显示画面中观察到的虹斑。
Rx优选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Rx优选630nm以上、更优选635nm以上、进一步更优选640nm以上、特别优选645nm以上。另外,上限优选780nm以下、更优选7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680nm以下。Rx如果为630nm以上,则更鲜明地显示红色,能较宽地确保色域,故优选。如果为780nm以下,则能较多地输出容易可视的区域的光,故优选。
半值宽度Ry优选180nm以下、优选150nm以下、优选140nm以下、优选120nm以下、优选110nm以下、优选100nm以下、更优选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60nm以下、特别优选45nm以下。半值宽度如果大,则橙色区域的光成分变多,不易显示纯粹的红,因此,Ry的值优选180nm以下。Ry的下限优选5nm以上、更优选10nm以上、进一步优选15nm以上、特别优选20nm以上。
进而,将存在于背光光源的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Bx、半值宽度设为By、存在于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Gx、半值宽度设为Gy时,优选的是,By/〔Bx/(ReB/Bx)〕为0.55以上和/或Gy/〔Gx/(ReB/Gx)〕为0.55以上。更优选的是,By/〔Bx/(ReB/Bx)〕为0.55以上、且Gy/〔Gx/(ReB/Gx)〕为0.55以上。By/〔Bx/(ReB/Bx)〕和Gy/〔Gx/(ReB/Gx)〕均更优选0.60以上、进一步优选0.65以上、进一步更优选0.7以上、特别优选0.75以上、最优选0.8以上。如果为0.55以上,则可以进一步抑制虹斑的产生,故优选。这些值越高越好,但从取向薄膜的薄膜化、液晶显示装置的宽色域化的观点出发,优选10以下、更优选7以下、进一步更优选5以下、特别优选3以下。
与上述Ry/〔Rx/(ReB/Rx)〕同样地,Bx/(ReB/Bx)相当于波长Bx下的透射强度的重复的间隔(nm),By/〔Bx/(ReB/Bx)〕为表示在半值宽度By之间存在有几个透射强度的重复的指标。另外,Gx/(ReB/Gx)相当于波长Gx下的透射强度的重复的间隔(nm),Gy/〔Gx/(ReB/Gx)〕为表示在半值宽度Gy之间存在有几个透射强度的重复的指标。半值宽度By和Gy各自中的、透射强度的重复越多,越能进一步抑制显示画面中观察到的虹斑。
Bx优选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Gx优选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半值宽度By的上限优选100nm以下、更优选70nm以下、进一步优选60nm以下、特别优选50nm以下。半值宽度By的下限优选5nm以上、更优选8nm以上、进一步优选10nm以上、特别优选12nm以上。如果低于5nm,则容易产生虹状色斑。
半值宽度Gy的上限优选150nm以下、优选140nm以下、优选120nm以下、优选100nm以下、更优选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70nm以下、特别优选60nm以下。半值宽度Gy的下限优选5nm以上、更优选10nm以上、进一步优选15nm以上、特别优选20nm以上。如果低于5nm,则容易产生虹状色斑。
一实施方式中,Bx优选430nm以上且470nm以下。Gx优选510nm以上且560nm以下。
如图5所示那样,透射率在与波长的关系中上下重复。如图5所示那样,长波长区域与短波长区域相比,有重复的间隔变长的倾向。由此,从较宽地确保色域的观点出发,具备具有各峰的半值宽度By、Gy、Ry窄的发射光谱的白色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特别是满足Ry/〔Rx/(ReB/Rx)〕为0.55以上的特征比By/〔Bx/(ReB/Bx)〕、Gy/〔Gx/(ReB/Gx)〕满足条件还优选。
聚酯薄膜B优选具有3000~30000nm的延迟量(ReB)。延迟量低于3000nm时,作为偏振片保护膜使用的情况下,从倾斜方向观察时呈现干涉色,有无法确保良好的可视性的担心。优选的延迟量的下限值为4500nm、接着优选的下限值为5000nm、更优选的下限值为6000n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值为8000nm、更进一步优选的下限值为10000nm。
另一方面,即使使用具有超过30000nm的延迟量的取向薄膜,也无法实质上得到可视性的进一步改善效果,而且薄膜的厚度也变得相当厚,作为工业材料的操作性降低,故不优选。
聚酯薄膜的延迟量也可以测定双轴方向的折射率和厚度而求出,或者也可以使用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o.,Ltd.)之类的市售的自动双折射测定装置而求出。需要说明的是,折射率可以利用阿贝折射计(测定波长589nm)而求出。
聚酯薄膜A和B的延迟量(Re:面内延迟量)与厚度方向的延迟量(Rth)之比(Re/Rth)优选0.2以上、优选0.3以上、优选0.4以上、优选0.5以上、更优选0.5以上、进一步优选0.6以上。上述延迟量与厚度方向延迟量之比(Re/Rth)越大,双折射的作用越增加各向同性,有由观察角度导致的虹状色斑的发生变得不易产生的倾向。完全的单轴性(1轴对称)薄膜中,上述延迟量与厚度方向延迟量之比(Re/Rth)变为2.0,因此上述延迟量与厚度方向延迟量之比(Re/Rth)的上限优选为2.0。优选的Re/Rth的上限为1.2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厚度方向相位差是指,将自厚度方向截面观察薄膜时的2个双折射△Nxz、△Nyz分别乘以薄膜厚度d而得到的相位差的平均。
从进一步抑制虹状色斑的观点出发,聚酯薄膜A和B的NZ系数优选2.5以下、更优选2.0以下、进一步优选1.8以下、更进一步优选1.6以下。而且,完全的单轴性(一轴对称)薄膜中,NZ系数成为1.0,因此,NZ系数的下限为1.0。然而,随着接近于完全的一轴性(一轴对称)薄膜而有与取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机械强度显著降低的倾向,因此,需要注意。
NZ系数用|Ny-Nz|/|Ny-Nx|表示,此处Ny表示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x表示与慢轴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使用分子取向计(OjiScientific Instruments Co.,Ltd.制、MOA-6004型分子取向计)求出薄膜的取向轴,利用阿贝折射计(ATAGO CO.,LTD,制、NAR-4T、测定波长589nm)求出取向轴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方向的双轴的折射率(Ny、Nx、其中Ny>Nx)、和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可以将如此求出的值代入至|Ny-Nz|/|Ny-Nx|求出NZ系数。
另外,从进一步抑制虹状色斑的观点出发,聚酯薄膜A和B的Ny-Nx的值优选0.05以上、更优选0.07以上、进一步优选0.08以上、更进一步优选0.09以上、最优选0.1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薄膜的情况下,上限优选1.5左右。
可视侧和光源侧的各偏光板中,偏振片的吸收轴方向与聚酯薄膜(A、B)的慢轴方向优选大致平行或大致垂直。从制造效率的观点出发,偏振片的吸收轴方向与聚酯薄膜(A、B)的慢轴方向优选大致垂直。此处,大致平行是指,吸收轴与慢轴所形成的角优选±15°以下、更优选±10°以下、进一步优选±5°以下、更进一步优选±3°以下、进而优选±2°以下、特别优选±1°以下。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中,大致平行是指,实质上平行。此处实质上平行是指,吸收轴与慢轴以允许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偏差的程度平行。此处,大致垂直是指,吸收轴与慢轴所形成的角优选±15°以下、更优选±10°以下、进一步优选±5°以下、更进一步优选±3°以下、进而优选±2°以下、特别优选±1°以下。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中,大致垂直是指,实质上垂直。此处实质上垂直是指,吸收轴与慢轴以允许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偏差的程度垂直。慢轴的方向可以用分子取向计(例如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o.,Ltd.制、MOA-6004型分子取向计)测定而求出。
IPS模式、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可视侧偏光板以可视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方向与画面水平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光源侧偏光板以光源侧偏光板的吸收轴的方向与画面上下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配置。
适合的一实施方式中,与构成可视侧偏光板的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A的折射率优选1.53以上且1.62以下的范围。由此,可以抑制偏振片与聚酯薄膜A的界面中的反射,有效地抑制虹状色斑。折射率超过1.62时,从倾斜方向观察时有时产生虹状色斑。与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A的折射率优选1.61以下、更优选1.60以下、进一步优选1.59以下、更进一步优选1.58以下。对于与光源侧偏光板中的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B的折射率,也满足与其相同的关系。
另一方面,与可视侧偏光板的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A的折射率的下限值为1.53。该折射率低于1.53时,聚酯薄膜的结晶变得不充分,尺寸稳定性、力学强度、耐化学药品性等通过拉伸得到的特性变得不充分,故不优选。该折射率优选1.56以上、更优选1.57以上。假定将上述该折射率的各上限和各下限组合的任意的范围。对于与光源侧偏光板中的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B的折射率,也满足与其相同的关系。
为了将与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方向的聚酯薄膜的折射率设定为1.53以上且1.62以下的范围,优选偏振片的透光轴跟层叠于该偏振片的聚酯薄膜的快轴(与慢轴垂直方向)为平行。聚酯薄膜通过后述的制膜工序中的拉伸处理可将与慢轴垂直的方向即快轴方向的折射率调节为低至1.53~1.62左右。通过使聚酯薄膜的快轴方向与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可以将与偏振片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的折射率设定为1.53~1.62。此处平行是指,偏振片的透光轴与偏振片保护膜的快轴所成的角为-15°~15°、优选-10°~10°、更优选-5°~5°、进一步优选-3°~3°、更进一步优选-2°~2°、还优选-1°~1°。优选的一实施方式中,平行是指实质上平行。此处实质上平行是指,使偏振片与保护膜贴合时透光轴与快轴以允许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偏差的程度平行。慢轴的方向可以用分子取向计(例如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o.,Ltd.制、MOA-6004型分子取向计)测定而求出。
即,聚酯薄膜A和B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优选1.53以上且1.62以下,使偏振片的透光轴与聚酯薄膜A和B的快轴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层叠,从而可以使与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的方向的、聚酯薄膜A和B的折射率为1.53以上且1.62以下。
可视侧偏光板中,由聚酯薄膜A形成的偏振片保护膜可以以偏振片为起点配置于光源侧,也可以配置于可视侧,还可以配置于两侧,优选至少配置于可视侧。光源侧偏光板中,由聚酯薄膜B形成的偏振片保护膜可以以偏振片为起点配置于光源侧,也可以配置于可视侧,还可以配置于两侧,优选至少配置于光源侧。
可视侧偏光板在该偏振片的未层叠聚酯薄膜A的一侧可以具有其他偏振片保护膜。另外,光源侧偏光板在该偏振片的未层叠聚酯薄膜B的一侧可以具有其他偏振片保护膜。其他保护膜的种类为任意,可以适宜选择以往作为保护膜使用的薄膜而使用。从操作性和获得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的是,使用选自由三醋酸纤维素(TAC)薄膜、丙烯酸类薄膜、和环状烯烃系树脂薄膜(降冰片烯系薄膜)、聚丙烯薄膜、和聚烯烃系树脂薄膜(例如TPX)等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不具有双折射的薄膜作为其他偏振片保护膜。
一实施方式中,可视侧偏振片的光源侧保护膜和光源侧偏振片的可视侧保护膜优选具有光学补偿功能的光学补偿薄膜。这样的光学补偿薄膜可以根据液晶的各方式而适宜选择,例如可以举出:由选自由三醋酸纤维素中分散有液晶化合物(例如盘状液晶化合物和/或双折射性化合物)的树脂、环状烯烃树脂(例如降冰片烯树脂)、乙酸丙酰酯树脂、聚碳酸酯薄膜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含内酯环的树脂和含酰亚胺基的聚烯烃树脂等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得到的薄膜。
光学补偿薄膜商业上能获得,因此,也可以适宜选择它们而使用。例如可以举出:TN方式用的“Wide View-EA”和“Wide View-T”(FUJIFILM Corporation制)、VA方式用的“Wide View-B”(FUJIFILM Corporation制)、VA-TAC(Konica Minolta,Inc.制)、“ZeonorFilm”(ZEON Corporation制)、“ARTON”(JSR公司制)、“X-plate”(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以及IPS方式用的“Z-TAC”(FUJIFILM Corporation制)、“CIG”(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P-TAC”(大仓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聚酯薄膜中使用的聚酯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也可以包含其他共聚成分。这些树脂的透明性优异,并且热特性、机械特性也优异,可以通过拉伸加工容易地控制延迟量。特别是,对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于固有双折射大、且通过拉伸薄膜而可以将快轴(与慢轴方向垂直)方向的折射率抑制得较低,以及即使薄膜的厚度薄也可以较容易地得到大的延迟量,因此是最适合的原材料。
为了抑制碘色素等光学功能性色素的劣化,对于聚酯薄膜,理想的是波长380nm的透光率为20%以下。380nm的透光率更优选15%以下、进一步优选10%以下、特别优选5%以下。前述透光率为20%以下时,能够抑制光学功能性色素的由紫外线引起的变质。需要说明的是,透射率是对薄膜的平面以垂直方法进行测定的,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计(例如日立U-3500型)进行测定。
为了使聚酯薄膜的波长380nm的透射率为20%以下,理想的是对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浓度、及薄膜的厚度进行适宜调节。本发明中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为公知的物质。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和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从透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环状亚氨基酯系等及其组合,只要为本发明限定的吸光度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苯并三唑系、环状亚氨基酯系。在组合使用2种以上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吸收各个波长的紫外线,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紫外线吸收效果。
作为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丙烯腈系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举出: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4-二叔丁基-6-(5-氯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5-氯(2H)-苯并三唑-2-基)-4-甲基-6-(叔丁基)苯酚、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等。作为环状亚氨基酯系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举出: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噁嗪-4-酮)、2-甲基-3,1-苯并噁嗪-4-酮、2-丁基-3,1-苯并噁嗪-4-酮、2-苯基-3,1-苯并噁嗪-4-酮等。但是不特别限定于这些。
另外,除了紫外线吸收剂以外,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含有除催化剂以外的各种添加剂也是优选的方式。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无机颗粒、耐热性高分子颗粒、碱金属化合物、碱土金属化合物、磷化合物、抗静电剂、耐光剂、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抗胶凝剂、表面活性剂等。另外,为了发挥高的透明性,也优选在聚酯薄膜中实质上不含有颗粒。“实质上不含有颗粒”是指:例如在无机颗粒的情况下,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对无机元素进行定量时为50ppm以下、优选10ppm以下、特别优选检测限以下的含量。
优选在作为可视侧偏光板的偏振片保护膜的聚酯薄膜A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防反射层的表面反射率优选2.0%以下。超过2.0%时,容易可视虹状色斑。防反射层的表面反射率更优选1.6%以下、进一步优选1.2%以下、特别优选1.0%以下。防反射层的表面反射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0.01%。反射率可以用任意的方法测定,例如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UV-3150),从防反射层侧的表面测定波长550nm下的光线反射率。
防反射层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单层的情况下,如果使由折射率比聚酯薄膜更低的材料形成的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以成为光波长的1/4波长或其奇数倍的方式形成,则可以得到防反射效果。另外,防反射层为多层的情况下,如果使低折射率层与高折射率层交替地为2层以上、且适宜控制各层的厚度并层叠,则可以得到防反射效果。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防反射层之间层叠硬涂层、和在硬涂层上形成防污层。
作为防反射层,可以举出利用蛾眼结构的防反射层。蛾眼结构是指,形成于表面的比波长还小的间距的凹凸结构,该结构可以使在与空气的边界部中的急剧且不连续的折射率变化改变为连续地且逐渐推移的折射率变化。由此,通过在表面形成蛾眼结构,薄膜的表面中的光反射减少。利用蛾眼结构的防反射层的形成例如可以参照日本特表2001-517319号公报而进行。
作为形成防反射层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通过蒸镀、溅射法在基材(聚酯薄膜)表面形成防反射层的干涂布法;在基材表面涂布防反射用涂布液并干燥而形成防反射层的湿涂布法;或,将这些两者组合使用的组合使用法。对于防反射层的组成、其形成方法,只要满足上述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定。
低反射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例如通过如下方法等形成:利用蒸镀法、溅射法将至少1层以上的金属或氧化物的薄膜层叠的方法;涂布一层或多层有机薄膜的方法。作为低反射层,优选使用涂布一层的与聚酯薄膜或层叠于聚酯薄膜上的硬涂层等相比为低折射率的有机薄膜而得到的层。低反射层的表面反射率优选低于5%、更优选4%以下、进一步优选3%以下。下限优选0.8%~1.0%左右。
可以对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进一步赋予防眩功能。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虹斑。即,可以为防反射层与防眩层的组合、低反射层与防眩层的组合、防反射层与低反射层与防眩层的组合。特别优选为低反射层与防眩层的组合。作为防眩层,可以使用公知的防眩层。例如,从抑制薄膜的表面反射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聚酯薄膜A上层叠防眩层后、在防眩层上层叠防反射层或低反射层的方案。
设置防反射层或低反射层时,聚酯薄膜A优选在其表面上具有易粘接层。此时,从抑制由反射光所导致的干涉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将易粘接层的折射率调整至防反射层的折射率与聚酯薄膜的折射率的几何平均值附近。易粘接层的折射率的调整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在粘结剂树脂中含有钛、锗、其他金属种类来容易地进行调整。
为了使与偏振片的粘接性良好,也可以对聚酯薄膜实施电晕处理、涂布处理和/或火焰处理等。
在本发明中,为了改良与偏振片的粘接性,优选在本发明的薄膜的至少单面具有将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或聚丙烯酸类树脂中的至少1种作为主成分的易粘接层。此处,“主成分”是指构成易粘接层的固体成分中的50质量%以上的成分。本发明的易粘接层的形成中使用的涂布液优选包含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共聚聚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及聚氨酯树脂中的至少1种的水性涂布液。作为这些涂布液,例如可以举出:日本专利第3567927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589232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589233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900191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第4150982号公报等中公开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共聚聚酯树脂溶液、丙烯酸类树脂溶液、或聚氨酯树脂溶液等。
易粘接层可以通过将前述涂布液涂布在纵向的单轴拉伸薄膜的单面或双面后,在100~150℃下进行干燥、进而沿横向进行拉伸,从而得到。最终的易粘接层的涂布量优选管理为0.05~0.20g/m2。若涂布量小于0.05g/m2,则有时与得到的偏振片的粘接性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若涂布量超过0.20g/m2,则有时抗粘连性降低。在聚酯薄膜的双面设置易粘接层时,双面的易粘接层的涂布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分别独立地在上述范围内进行设定。
为了赋予易滑动性,优选在易粘接层中添加颗粒。优选使用微粒的平均粒径为2μm以下的颗粒。若颗粒的平均粒径超过2μm,则颗粒变得容易从覆盖层脱落。作为易粘接层中含有的颗粒,例如可以举出: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硫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滑石、高岭土、粘土、磷酸钙、云母、锂蒙脱石、氧化锆、氧化钨、氟化锂和氟化钙等无机颗粒、苯乙烯系、丙烯酸系、三聚氰胺系、苯并胍胺系和有机硅系等有机聚合物系颗粒等。它们可以单独添加到易粘接层中,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而添加。
另外,作为涂布涂布液的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吻合涂布法、辊刷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线棒涂布法和管式刮刀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进行或者组合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颗粒的平均粒径的测定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的。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对颗粒拍摄照片,以1个最小的颗粒的大小达到2~5mm的倍率,测定300~500个颗粒的最大直径(相隔最远的2点间的距离),将其平均值作为平均粒径。
作为偏振片保护膜使用的聚酯薄膜A和B可以按照通常的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方法:将使聚酯树脂熔融并挤出成形为片状的无取向聚酯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利用辊的速度差沿纵向进行拉伸后,利用拉幅机沿横向进行拉伸,并实施热处理。
聚酯薄膜可以为单轴拉伸薄膜也可以为双轴拉伸薄膜。
对聚酯薄膜的制膜条件进行具体说明时,纵向拉伸温度和横向拉伸温度优选为80~130℃,特别优选为90~120℃。以慢轴成为TD方向的方式使薄膜取向时,纵向拉伸倍率优选为1.0~3.5倍,特别优选为1.0倍~3.0倍。另外,横向拉伸倍率优选为2.5~6.0倍,特别优选为3.0~5.5倍。以慢轴成为MD方向的方式使薄膜取向时,纵向拉伸倍率优选为2.5倍~6.0倍,特别优选为3.0~5.5倍。另外,横向拉伸倍率优选为1.0倍~3.5倍,特别优选为1.0倍~3.0倍。
将拉伸温度设定为较低时,在降低聚酯薄膜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提高延迟量上也是优选的应对。接下来的热处理中,处理温度优选为100~250℃,特别优选为180~245℃。
为了抑制延迟量的变动,优选薄膜的厚度不均小。由于拉伸温度和拉伸倍率对薄膜的厚度不均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从减小厚度不均的观点出发,也优选进行制膜条件的最佳化。特别是,为了提高延迟量而降低纵向拉伸倍率时,有时纵向厚度不均变大。纵向的厚度不均在拉伸倍率的某特定的范围有变得非常差的区域,因此理想的是脱离该范围而设定制膜条件。
聚酯薄膜A和B的厚度不均优选5.0%以下、进一步优选4.5%以下、更进一步优选4.0%以下、特别优选3.0%以下。薄膜的厚度不均可以如下测定。采集带状的薄膜样品(3m),用Seiko EM Co.,Ltd.制电子测微器、Militron 1240,以1cm间距测定100点的厚度。由测定值求出厚度的最大值(dmax)、最小值(dmin)和平均值(d),用下述式算出厚度不均(%)。测定进行3次,优选求出其平均值。
厚度不均(%)=((dmax-dmin)/d)×100
如前所述,为了将聚酯薄膜的延迟量控制在特定范围,可以通过适宜设定拉伸倍率、拉伸温度、薄膜的厚度来进行。例如,拉伸倍率越高、拉伸温度越低、薄膜的厚度越厚,越容易得到高的延迟量。相反,拉伸倍率越低、拉伸温度越高、薄膜的厚度越薄,越容易得到低的延迟量。但是,若增厚薄膜的厚度,则厚度方向相位差容易变大。因此,理想的是薄膜厚度适宜设定为后述的范围。另外,优选在控制延迟量的基础上,对加工所需要的物性等进行研究来设定最终的制膜条件。
聚酯薄膜A和B的厚度任意,优选为15~3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15~200μm的范围。即使是低于15μm的厚度的薄膜,原理上也能得到1500nm以上的延迟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薄膜的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变得显著,变得容易产生裂纹、破损等,作为工业材料的实用性显著降低。特别优选的厚度的下限为25μm。另一方面,若偏振片保护膜的厚度的上限超过300μm,则偏光板的厚度将会变得过厚,不优选。从作为偏振片保护膜的实用性的观点出发,厚度的上限优选为200μm。特别优选厚度的上限为与通常的TAC薄膜同等程度的100μm。为了在上述厚度范围内也将延迟量控制为上述范围,作为薄膜基材使用的聚酯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另外,作为向聚酯薄膜中配混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可以组合公知的方法来采用,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等进行配混:预先使用混炼挤出机,将经干燥的紫外线吸收剂和聚合物原料混合而制作母料,在薄膜制膜时将规定的该母料和聚合物原料混合。
对于此时母料的紫外线吸收剂浓度,为了使紫外线吸收剂均匀地分散、并且经济地配混,优选设为5~30质量%的浓度。作为制作母料的条件,优选使用混炼挤出机、在挤出温度为聚酯原料的熔点以上且290℃以下的温度下挤出1~15分钟。290℃以上时,紫外线吸收剂的失重增大,另外,母料的粘度降低变大。在挤出时间1分钟以下时,紫外线吸收剂变得难以均匀混合。此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稳定剂、色调调整剂、抗静电剂。
优选将聚酯薄膜制成至少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并在薄膜的中间层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中间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3层结构的薄膜具体可以如下地进行制作。将作为外层用的聚酯的粒料单独混合、干燥,将作为中间层用的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母料和聚酯的粒料以规定的比例混合、干燥之后,供给到公知的熔融层叠用挤出机中,由狭缝状的模具挤出为片状,在铸轧辊上冷却固化,从而制作未拉伸薄膜。即,使用2台以上的挤出机、3层的歧管或合流块(例如具有矩形合流部的合流块),将构成两外层的薄膜层、构成中间层的薄膜层层叠,从管头挤出3层的片,利用铸轧辊进行冷却,从而制作未拉伸薄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为了将成为光学坏点的原因的、原料聚酯中所含有的异物去除,优选在熔融挤出时进行高精度过滤。熔融树脂的高精度过滤中使用的滤材的过滤颗粒尺寸(初始过滤效率95%)优选为15μm以下。若滤材的过滤颗粒尺寸超过15μm,则20μm以上的异物的去除容易变得不充分。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也可以在可适合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适宜变更来实施,这些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物性的评价方法如下。
(1)聚酯薄膜的折射率
使用分子取向计(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o.,Ltd.制,MOA-6004型分子取向计),求出薄膜的慢轴方向,以慢轴方向与长边成为平行的方式,切出4cm×2cm的长方形,作为测定用样品。对于该样品,利用阿贝折射计(ATAGO CO.,LTD,制,NAR-4T,测定波长589nm)求出正交的双轴的折射率(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快轴(与慢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x)、和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
(2)延迟量(Re)
延迟量为由薄膜上的正交的双轴的折射率的各向异性(△Nxy=|Nx-Ny|)与薄膜厚度d(nm)的积(△Nxy×d)定义的参数,是表示光学的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的标准。通过上述(1)方法求出双轴的折射率的各向异性(△Nxy),将前述双轴的折射率差的绝对值(|Nx-Ny|)作为折射率的各向异性(△Nxy)算出。对于薄膜的厚度d(nm),使用电测微计(Fine Liuoff Co.,制、Miritoron 1245D)进行测定,将单位换算为nm。根据折射率的各向异性(△Nxy)与薄膜的厚度d(nm)的积(△Nxy×d)求出延迟量(Re)。
(3)厚度方向延迟量(Rth)
厚度方向延迟量为表示从薄膜厚度方向截面观察时的2个双折射△Nxz(=|Nx-Nz|)和△Nyz(=|Ny-Nz|)分别乘以薄膜厚度d而得到的延迟量的平均的参数。利用与延迟量的测定同样的方法,求出Nx、Ny、Nz和薄膜厚度d(nm),算出(△Nxz×d)与(△Nyz×d)的平均值,求出厚度方向延迟量(Rth)。
(4)NZ系数
将通过上述(1)得到的、Ny、Nx、Nz的值代入至式(NZ=|Ny-Nz|/|Ny-Nx|)求出NZ系数的值。
(5)背光光源的发射光谱的测定
用Hamamatsu Photonics K.K.制的多通道分光器PMA-12测定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光源的发射光谱。需要说明的是,光谱测定时的曝光时间设为20msec。
(6)反射率
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UV-3150),从防反射层侧(或低反射层侧)的表面测定波长550nm下的5度反射率。需要说明的是,在与聚酯薄膜的设有防反射层(或低反射层)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上涂布黑色记号笔后,粘贴黑聚氯乙烯绝缘带(Kyowa Co.,Ltd,Vinyl Tape HF-737宽50mm)并测定。
(7)虹斑观察
从正面和倾斜方向在暗处对各实施例中得到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目视观察,对于虹斑的发生有无,如以下那样进行判定。此处,倾斜方向是指,偏离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的法线方向30度~60度的范围。
○:未观察到虹斑
△:稍微观察到虹斑
×:观察到虹斑
(制造例1-聚酯A)
对酯化反应罐进行升温,在到达200℃的时刻,投入对苯二甲酸86.4质量份及乙二醇64.6质量份,边搅拌边投入作为催化剂的三氧化锑0.017质量份、乙酸镁四水合物0.064质量份、三乙胺0.16质量份。接着,进行加压升温,在表压0.34MPa、240℃的条件下进行加压酯化反应后,使酯化反应罐恢复到常压,添加磷酸0.014质量份。进而,用15分钟升温至260℃,添加磷酸三甲酯0.012质量份。接着15分钟后,用高压分散机进行分散处理,15分钟后,将所得酯化反应产物移送到缩聚反应罐中,在280℃下、减压下进行缩聚反应。
缩聚反应结束后,用95%截止直径为5μm的NASLON制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从喷嘴挤出为股线状,使用预先进行了过滤处理(孔径:1μm以下)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固化,切割成粒料状。所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的特性粘度为0.62dl/g,实质上不含有非活性颗粒及内部析出颗粒。(以下简写为PET(A)。)
(制造例2-聚酯B)
将干燥的紫外线吸收剂(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噁嗪-4-酮)10质量份、不含有颗粒的PET(A)(特性粘度为0.62dl/g)90质量份混合,使用混炼挤出机,得到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以下简写为PET(B))
(制造例3-粘接性改性涂布液的制备)
通过常规方法进行酯交换反应及缩聚反应,制备作为二羧酸成分的(相对于二羧酸成分整体)对苯二甲酸46摩尔%、间苯二甲酸46摩尔%及5-磺基间苯二甲酸钠8摩尔%、作为二醇成分的(相对于二醇成分整体)乙二醇50摩尔%及新戊二醇50摩尔%的组成的水分散性含磺酸金属盐基的共聚聚酯树脂。接着,将水51.4质量份、异丙基醇38质量份、正丁基溶纤剂5质量份、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0.06质量份混合后,进行加热搅拌,达到77℃后,加入上述水分散性含磺酸金属盐基的共聚聚酯树脂5质量份,继续搅拌至树脂的块消失后,将树脂水分散液冷却至常温,得到固体成分浓度5.0质量%的均匀的水分散性共聚聚酯树脂液。进而,使聚集体二氧化硅颗粒(FUJI SILYSIA CHEMICAL LTD.制、SILYSIA 310)3质量份分散于水50质量份后,向上述水分散性共聚聚酯树脂液99.46质量份中加入SILYSIA 310的水分散液0.54质量份,边搅拌边加入水20质量份,得到粘接性改性涂布液。
(制造例4-高折射率涂布剂的制备)
在反应容器中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80份、甲基丙烯酸20份、偶氮二异丁腈1份、异丙醇200份,在氮气气氛下、以80℃使其反应7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30000的聚合物的异丙醇溶液。将所得聚合物溶液进一步用异丙醇稀释直至固体成分5%,得到丙烯酸类树脂溶液B。接着,将所得丙烯酸类树脂溶液B与下述成分混合,得到高折射率层形成用涂布液。
(制造例5-低折射率涂布剂的制备)
在反应容器中投入丙烯酸2,2,2-三氟乙酯(45质量份)、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45质量份)、丙烯酸(10质量份)、偶氮二异丁腈(1.5质量份)、甲乙酮(200质量份),在氮气气氛下、以80℃使其反应7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20.000的聚合物的甲乙酮溶液。将所得聚合物溶液用甲乙酮稀释直至固体成分浓度5质量%,得到氟聚合物溶液C。将所得氟聚合物溶液C如以下那样混合,得到低折射率层形成用涂布液。
(制造例6-防眩层涂布剂-1的制备)
以使含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类共聚物Cyclomer P ACA-Z250(Daicel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纤维素乙酸丙酸酯CAP482-20(数均分子量75000)(EastmanChemical Company制)(3质量份)、丙烯酸类单体AYARAD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平均粒径4.0μm)(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2质量份)和IRGACURE 184(BASF株式会社制)(10质量份)的固体成分成为35质量%的方式,加入至甲乙酮:1-丁醇=3:1的混合溶剂,得到防眩层形成用涂布液。
(制造例7-防眩层涂布剂-2的制备)
以使含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类共聚物CYCLOMER P ACA-Z250(Daicel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纤维素乙酸丙酸酯CAP482-0.5(数均分子量25000)(EastmanChemical Company制)(3质量份)、丙烯酸类单体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平均粒径4.0μm)(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4质量份)和IRGACURE184(BASF株式会社制)(10质量份)的固体成分成为35质量%的方式,加入至甲乙酮:1-丁醇=3:1的混合溶剂,得到防眩层形成用涂布液。
(制造例8-防眩层涂布剂-3的制备)
以使含不饱和双键的丙烯酸类共聚物CYCLOMER P ACA-Z250(Daicel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纤维素乙酸丙酸酯CAP482-0.2(数均分子量15000)(EastmanChemical Company制)(3质量份)、丙烯酸类单体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49质量份)、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平均粒径4.0μm)(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2质量份)、IRGACURE184(BASF株式会社制)(10质量份)的固体成分成为35质量%的方式,加入至甲乙酮:1-丁醇=3:1的混合溶剂,得到防眩层形成用涂布液。
(偏振片保护膜1A)
将作为基材薄膜中间层用原料的不含颗粒的PET(A)树脂粒料90质量份和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PET(B)树脂粒料10质量份在135℃下进行6小时减压干燥(1Torr)后,向挤出机2(中间层II层用)供给,另外,通过常规方法将PET(A)干燥并分别向挤出机1(外层I层及外层III用)供给,在285℃下熔解。将该2种聚合物分别用不锈钢烧结体的滤材(公称过滤精度10μm颗粒95%截止)进行过滤,利用2种3层合流块进行层叠,自管头挤出为片状后,使用静电施加铸造法缠绕在表面温度30℃的流延鼓(casting drum)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薄膜。此时,以I层、II层、III层的厚度的比成为10:80:10的方式调整各挤出机的排出量。
接着,通过逆转辊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08g/m2的方式将上述粘接性改性涂布液涂布到该未拉伸PET薄膜的双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
将该形成有涂布层的未拉伸薄膜导入到拉幅拉伸机中,边用夹具夹持薄膜的端部,边导入到温度125℃的热风区域,沿宽度方向拉伸至4.0倍。接着,在宽度方向保持拉伸的幅度的状态下,在温度225℃下处理10秒钟,进而在宽度方向进行3.0%的松弛处理,得到薄膜厚度约10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
在该单轴拉伸PET薄膜的一个涂布面上涂布上述高折射率层形成用涂布液,以150℃干燥2分钟,形成膜厚0.1μm的高折射率层。在该高折射率层上涂布由上述方法得到的低折射率层形成用涂布液,以150℃干燥2分钟,形成膜厚0.1μm的低折射率层,得到层叠有防反射层的偏振片保护膜1A。
(偏振片保护膜2A)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层叠有防反射层的、薄膜厚度约为80μm的偏振片保护膜2A。
(偏振片保护膜3A)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层叠有防反射层的、薄膜厚度约为60μm的偏振片保护膜3A。
(偏振片保护膜4A)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层叠有防反射层的、薄膜厚度约为40μm的偏振片保护膜4A。
(偏振片保护膜5A)
使用经加热的辊组和红外线加热器将由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未拉伸薄膜加热至105℃,之后利用有圆周速差的辊组沿行进方向拉伸3.3倍后,导入至温度130℃的热风区域,沿宽度方向拉伸4.0倍,利用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叠有防反射层的、薄膜厚度约30μm的偏振片保护膜5A。
(偏振片保护膜6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制作,得到薄膜厚度约100μm的偏振片保护膜6A。
(偏振片保护膜7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2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以固化后的膜厚成为8μm的方式,涂布防眩层涂布剂-1,在80℃烘箱中干燥60秒。之后,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 JAPAN、光源H灯泡),以辐射线量300mJ/cm2照射紫外线,层叠防眩层。之后,在防眩层上用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层叠防反射层,得到偏振片保护膜7A。
(偏振片保护膜8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3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用与偏振片保护膜7A同样的方法层叠防眩和防反射层,得到偏振片保护膜8A。
(偏振片保护膜9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4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以固化后的膜厚成为8μm的方式,涂布防眩层涂布剂-2,在80℃烘箱中干燥60秒。之后,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 JAPAN、光源H灯泡),以辐射线量300mJ/cm2照射紫外线,层叠防眩层。之后,在防眩层上,用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层叠防反射层,得到偏振片保护膜9A。
(偏振片保护膜10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5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用与偏振片保护膜7A同样的方法层叠防眩层,得到偏振片保护膜10A(不层叠防反射层)。
(偏振片保护膜11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以固化后的膜厚成为8μm的方式,涂布防眩层涂布剂-3,在80℃烘箱中干燥60秒。之后,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 JAPAN、光源H灯泡),以照射线量300mJ/cm2照射紫外线,得到层叠有防眩层的偏振片保护膜11A。
(偏振片保护膜12A)
不赋予防反射层,除此之外,在通过与偏振片保护膜2A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的一个涂布面上,以固化后的膜厚成为8μm的方式,涂布防眩层涂布剂-1,在80℃烘箱中干燥60秒。之后,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 JAPAN、光源H灯泡),以辐射线量300mJ/cm2照射紫外线,层叠防眩层。之后,在防眩层上,用与偏振片保护膜1A同样的方法层叠低折射率层。如此,得到在防眩层上层叠有低反射层的偏振片保护膜12A。
(偏振片保护膜1B)
将作为基材薄膜中间层用原料的不含颗粒的PET(A)树脂粒料90质量份和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PET(B)树脂粒料10质量份在135℃下进行6小时减压干燥(1Torr)后,向挤出机2(中间层II层用)供给,另外,通过常规方法将PET(A)干燥,分别向挤出机1(外层I层和外层III用)供给,在285℃下熔解。将该2种聚合物分别用不锈钢烧结体的滤材(公称过滤精度10μm颗粒95%截止)进行过滤,利用2种3层合流块进行层叠,自管头挤出为片状后,使用静电施加铸造法缠绕在表面温度30℃的流延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薄膜。此时,以I层、II层、III层的厚度的比成为10:80:10的方式调整各挤出机的排出量。
接着,通过逆转辊法以干燥后的涂布量为0.08g/m2的方式将上述粘接性改性涂布液涂布到该未拉伸PET薄膜的双面后,在80℃下干燥20秒。
将该形成有涂布层的未拉伸薄膜导入到拉幅拉伸机中,边用夹具夹持薄膜的端部,边导入到温度125℃的热风区域,沿宽度方向拉伸至4.0倍。接着,在宽度方向保持拉伸的幅度的状态下,在温度225℃下处理10秒钟,进而在宽度方向进行3.0%的松弛处理,得到薄膜厚度约10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1B。
(偏振片保护膜2B)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B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薄膜厚度约为8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2B。
(偏振片保护膜3B)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B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薄膜厚度约为6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3B。
(偏振片保护膜4B)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B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薄膜厚度约为4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4B。
(偏振片保护膜5B)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B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薄膜厚度约为2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5B。
(偏振片保护膜6B)
变更线速度并改变未拉伸薄膜的厚度,除此以外,与偏振片保护膜1B同样地操作,进行制膜,得到薄膜厚度约为150μm的单轴拉伸PET薄膜即偏振片保护膜6B。
使用偏振片保护膜1A~12A和1B~6B如后述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
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以偏振片的透光轴与薄膜的快轴成为垂直的方式贴附偏振片保护膜1A。此时,在偏振片保护膜1A的未层叠防反射层的面层叠偏振片。另外,在偏振片的相反的面贴附TAC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制、厚度80μm)。如此制作偏光板1A。同样地,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薄膜的慢轴成为垂直的方式贴附偏振片保护膜1B,在其相反的面贴附TAC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制、厚度80μm),制作偏光板1B。将SONY株式会社制的BRAVIA KDL-40W920A(具有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的背光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可视侧的偏光板替换为偏光板1A、光源侧的偏光板替换为偏光板1B。此时,以偏振片保护膜1A和偏振片保护膜1B分别与液晶成为相反侧(远端)的方式配置偏光板1A和偏光板1B。另外,使偏光板1A和偏光板1B的透光轴的方向与替换前的偏光板的透光轴的方向相同。如此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2)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2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3)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3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4)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4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5)
使用偏振片保护膜4A代替偏振片保护膜1A,以其快轴与偏振片的透光轴成为平行的方式贴附,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6)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7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7)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8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8)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9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9)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12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1)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5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2)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6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3)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10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4)
将偏振片保护膜1A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11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0)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2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5)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3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6)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4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7)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5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1)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6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2)
将SONY株式会社制的BRAVIA KDL-40W920A替换为SONY株式会社制的BRAVIA KDL-42W900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3)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2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3)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3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5)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4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8)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5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6)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6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7)
将SONY株式会社制的BRAVIA KDL-40W920A替换为SONY株式会社制的BRAVIA KDL-55W900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9)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2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10)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3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11)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4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比较例12)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5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8)
将偏振片保护膜1B替换为偏振片保护膜6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9)
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薄膜的慢轴成为平行的方式贴附偏振片保护膜2B,在其相反的面贴附TAC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制、厚度80μm),制作偏光板2B,使用偏光板2B代替偏光板1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20)
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薄膜的慢轴成为平行的方式贴附偏振片保护膜1,在其相反的面贴附TAC薄膜(Fujifilm Corporation制、厚度80μm),制作偏光板1B’,使用其代替偏光板1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液晶显示装置。
将偏振片保护膜1A~12A的物性示于表1。
[表1]
将偏振片保护膜1B~6B的物性示于表1。
[表2]
将液晶显示装置BRAVIA KDL-40W920A、BRAVIA KDL-42W900B、和BRAVIA KDL-55W900A的存在于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Rx)和其半值宽度(Ry)、存在于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Gx)和其半值宽度(Gy)、以及存在于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Bx)和其半值宽度(By)示于表3。
[表3]
将对于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虹斑观察进行了评价的结果示于表4。
[表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可以确保在任意角度下虹状色斑的产生均得以显著抑制的良好的可视性,对产业界的贡献大。

Claims (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具有背光光源、光源侧偏光板、液晶单元和可视侧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背光光源在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和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各波长区域分别具有发射光谱的峰顶,各峰的半值宽度为5nm以上,
可视侧偏光板包含:具有1500~30000nm的延迟量的聚酯薄膜A;和,层叠于聚酯薄膜A的至少一个面的防反射层和/或低反射层,
光源侧偏光板包含聚酯薄膜B,
将聚酯薄膜B的延迟量设为ReB、存在于背光光源的60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Rx、半值宽度设为Ry的情况下,
Ry/〔Rx/(ReB/Rx)〕为0.5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将存在于所述400nm以上且低于495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Bx、半值宽度设为By、
存在于所述495nm以上且低于600nm的波长区域的峰的峰顶的波长设为Gx、半值宽度设为Gy的情况下,
By/〔Bx/(ReB/Bx)〕为0.55以上,且
Gy/〔Gx/(ReB/Gx)〕为0.55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Rx为630n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Ry为18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包含射出激发光的光源和量子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波长550nm下的表面反射率为2.0%以下。
CN201780020773.8A 2016-03-31 2017-03-24 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88853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0051 2016-03-31
JP2016070051 2016-03-31
PCT/JP2017/011973 WO2017170211A1 (ja) 2016-03-31 2017-03-24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5368A true CN108885368A (zh) 2018-11-23

Family

ID=59964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773.8A Pending CN108885368A (zh) 2016-03-31 2017-03-24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17170211A1 (zh)
KR (1) KR102330587B1 (zh)
CN (1) CN108885368A (zh)
TW (1) TWI790203B (zh)
WO (1) WO2017170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8327B2 (ja) * 2018-01-11 2023-03-14 東洋紡株式会社 円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WO2019190190A1 (ko) * 2018-03-28 2019-10-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192249B2 (ja) * 2018-05-25 2022-12-20 昭和電工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硬化物、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75734B1 (ko) 2018-09-21 2021-07-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220187503A1 (en) * 2019-03-28 2022-06-16 Toyobo Co., Ltd. Anti-reflection circular polaris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WO2022009725A1 (ja) 2020-07-07 2022-01-13 東洋紡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8371A (zh) * 2005-06-24 2008-06-25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聚酯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制造的聚酯以及聚酯成形体
CN101910880A (zh) * 2008-10-21 2010-1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
JP2011213770A (ja) * 2010-03-31 2011-10-27 Toray Ind Inc 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反射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4375230A (zh) * 2013-08-12 2015-02-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光膜、光学功能膜层叠体及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JP2015189194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5093672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1163B2 (ja) 2000-10-10 2009-10-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
JP4219728B2 (ja) * 2002-04-26 2009-02-04 オプト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05773A (ja) 2002-12-25 2004-07-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352705B2 (ja) 2003-01-14 2009-10-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と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683270B1 (ko) * 2010-03-31 2016-12-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백색 발광 다이오드를 포함하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656332B (zh) 2010-06-22 2021-10-15 东洋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偏振板及偏振片保护膜
CN103547961B (zh) * 2011-05-18 2017-07-14 东洋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偏光板和偏振片保护膜
JP5566425B2 (ja) * 2012-07-02 2014-08-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
KR20130074559A (ko) * 2011-12-26 2013-07-0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표시 얼룩이 없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4206716A (ja) * 2013-03-21 2014-10-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Va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JP6000916B2 (ja) * 2013-08-12 2016-10-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
US9541794B2 (en) * 2014-01-10 2017-01-10 Apple Inc. High dynamic rang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6140235A1 (ja) * 2015-03-04 2016-09-09 東洋紡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8371A (zh) * 2005-06-24 2008-06-25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聚酯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制造的聚酯以及聚酯成形体
CN101910880A (zh) * 2008-10-21 2010-1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片
JP2011213770A (ja) * 2010-03-31 2011-10-27 Toray Ind Inc 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反射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4375230A (zh) * 2013-08-12 2015-02-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光膜、光学功能膜层叠体及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JP2015189194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CN105093672A (zh) * 2014-05-13 2015-11-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0211A1 (ja) 2017-10-05
KR20180124982A (ko) 2018-11-21
JP2021103333A (ja) 2021-07-15
JPWO2017170211A1 (ja) 2019-02-07
KR102330587B1 (ko) 2021-11-24
TW201806777A (zh) 2018-03-01
TWI790203B (zh) 2023-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2356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
CN102959459B (zh) 液晶显示装置、偏振板及偏振片保护膜
CN103959148B (zh) 液晶显示装置、偏光板和偏振片保护膜
CN10888536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959149B (zh) 液晶显示装置、偏光板和偏振片保护膜
JP739640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偏光板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JP733188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
JP713159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7077025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
CN10679637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720552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24094327A (ja) 液晶表示装置、偏光板および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
CN11031296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30091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44695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偏光板和偏振片保护膜
JP2022173328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