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3806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83806A CN108883806A CN201780021529.3A CN201780021529A CN108883806A CN 108883806 A CN108883806 A CN 108883806A CN 201780021529 A CN201780021529 A CN 201780021529A CN 108883806 A CN108883806 A CN 1088838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fuel tank
- support
- seat
-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具有支承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支承框架的鞍乘型车辆中,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燃料箱(13)的箱支承部(35,36)、配置在比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以支承乘车座椅(14)的座椅支承部(37)、与头管(15)及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前侧连接部(33)、以及与设置于左右一对后车架(18)之间的横梁车架(42)及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后侧连接部(34),前侧连接部(33)及后侧连接部(34)配置在比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由此,能够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增大,并且抑制乘车座椅的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可转向地支承转向手柄的头管、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从该下车架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底部车架、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底部车架的后端连接设置的后车架、支承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支承框架、以及在所述后车架的下部后方配置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上述鞍乘型车辆,在该鞍乘型车辆中,从上方覆盖底部车架的下部车罩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以在其与燃料箱之间形成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60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当试图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宽敞时,需要将燃料箱配置在高位,但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在除了燃料箱以外、支承框架还支承乘车座椅的结构中,当试图将燃料箱配置在高位时,支承框架自身也必须设置在高位,乘车座椅的落座面也增高,所以,存在乘客的脚踏性能(足付き性)恶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能够确保使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增大,抑制乘车座椅的高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可转向地支承转向手柄的头管、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从该下车架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底部车架、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底部车架的后端连接设置的后车架、支承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支承框架、以及在所述后车架的下部后方配置的发动机,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框架具有:支承所述燃料箱的箱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更靠下方以支承所述乘车座椅的座椅支承部、与所述头管及所述下车架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前侧连接部、以及与设置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之间的横梁车架及所述后车架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后侧连接部,并且所述前侧连接部及所述后侧连接部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更靠下方。
另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承部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更靠后方,所述后侧连接部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低的位置上与所述横梁车架及所述后车架的至少一方连接。
本发明除了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外,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框架具有: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并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更靠后方的弯曲部、以及从该弯曲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所述座椅支承部设置在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三特征的任一结构外,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部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及所述后侧连接部更靠上方。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四特征的任一结构外,其第五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支承部形成有载置所述燃料箱所具有的凸缘部的箱载置面,该箱载置面配置在比所述头管的上端更靠上方。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五特征的任一结构外,其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箱支承部形成有载置所述燃料箱所具有的凸缘部的箱载置面,该箱载置面在侧视中配置在比所述乘车座椅的上表面的落座面的最下端更靠上方。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六特征的任一结构外,其第七特征在于,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配置为,使上述支承框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并且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六特征的结构外,其第八特征在于,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进行配置,上述支承框架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中向随着朝向所述后侧连接部而相互逐渐接近的一侧倾斜。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八特征的结构外,其第九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框架固定有在俯视中与所述燃料箱的一部分重合并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的副管。
此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九特征的任一结构外,其第十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连接部紧固在所述头管及所述下车架的至少一方,所述后侧连接部紧固在所述横梁车架及所述后车架的至少一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因为支承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支承框架具有:支承燃料箱的箱支承部、支承乘车座椅的座椅支承部、与头管及下车架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前侧连接部、以及与设置在左右一对后车架之间的横梁车架及后车架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后侧连接部,并在比前侧连接部及后侧连接部更靠上方配置箱支承部,所以,在利用支承框架支承燃料箱及乘车座椅后,能够在高位支承燃料箱,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并且抑制乘车座椅的高度。而且,因为将座椅支承部设置在比箱支承部更靠下方,所以,即使在高位支承燃料箱,也能够抑制座椅高度增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因为在比箱支承部更靠后方配置座椅支承部,后侧连接部在比前侧连接部低的位置与横梁车架及后车架至少一方连接,所以,能够容易地在支承框架之中的低位设置座椅支承部,能够抑制乘车座椅的高度增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因为支承框架具有:在比箱支承部更靠后方配置并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的弯曲部、以及从该弯曲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并且座椅支承部设置在后侧下方延出部,所以,能够更容易地将座椅支承部设置在低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乘车座椅的高度增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因为燃料箱的底部下表面位于比前侧连接部及后侧连接部更靠上方,所以,能够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因为载置燃料箱的凸缘部的箱载置面形成于箱支承部,并且该箱载置面位于比头管上端更靠上方,所以,能够在高位支承燃料箱,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因为在侧视中箱载置面位于比乘车座椅上表面的落座面的最下端更靠上方,所以,能够在高位支承燃料箱,确保燃料箱下方的空间的容积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因为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燃料箱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左右一对后车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所以,能够利用左右支承框架保护燃料箱,并且使乘客的跨骑性良好,提高脚踏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因为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燃料箱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中向随着朝向后侧连接部而相互逐渐接近的一侧倾斜,所以,能够利用左右支承框架保护燃料箱,并且使乘客的跨骑性良好,提高脚踏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因为在俯视中与燃料箱的一部分重合并从上方跨越燃料箱的副管固定于支承框架,所以,即使在支承框架的高位支承燃料箱,也能够利用副管有效地保护燃料箱的上表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因为支承框架的前侧连接部紧固在头管及所述下车架的至少一方,支承框架的后侧连接部紧固在横梁车架及后车架的至少一方,所以,能够在头管及所述下车架的至少一方与横梁车架及后车架的至少一方之间容易地设置支承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安装了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状态下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图3的4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自图4拆下燃料箱、乘车座椅以及副管后的状态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2 转向手柄;13 燃料箱;13a 凸缘部;13b 燃料箱的底部之中最下部;14 乘车座椅;15 头管;15a 头管的上端;16 下车架;17 底部车架;18 后车架;19 支承框架;31 弯曲部;32 后侧下方延出部;33 前侧连接部;34 后侧连接部;35,36 箱支承部;37 座椅支承部;42 横梁车架;49,50 箱载置面;58 落座面;58a 落座面的最下端;61 副管;E 发动机;W1 左右一对支承框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2 左右一对后车架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的图1~图6,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是指由乘坐两轮机动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及图2中,在鞍乘型车辆即两轮机动车的车身框架F的前端部可转向地支承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以及与该前叉11连结的转向手柄12。另外,在所述转向手柄12的后方配置的燃料箱13、以及在该燃料箱13的后方配置的串联式乘车座椅14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F。另外,在所述车身框架F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发出使后轮WR旋转驱动的动力,所述后轮WR轴支承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
合并参照图3~图6,所述车身框架F具有:可转向地支承所述前叉11及所述转向手柄12的头管15、从该头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6、从该下车架16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底部车架17、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端连接设置的后车架18、以及支承燃料箱13及乘车座椅14的支承框架19。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车架16及所述底部车架17一体地形成,在固定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横梁车架20连接有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即所述后车架18经由第一横梁车架20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端连接设置。另外,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的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从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进行配置。
关注图1,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由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下部后方配置的发动机E、以及包括变速器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E及所述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M构成,所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1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下端部,收纳所述传动装置M并与所述发动机主体21连接设置的变速箱22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从所述发动机主体21向后方延伸,在该变速箱22的后部轴支承所述后轮WR。
另外,构成与所述发动机主体21的缸盖(未图示)的上部侧壁连接的进气装置23的上游端的空气滤清器24由所述变速箱22进行支承,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配置在所述变速箱22的上方。另外,构成与所述缸盖的下部侧壁连接的排气装置25的下游端的排气消声器26(参照图2)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8、向前上方凸出而弯曲并与所述水平部28的前端相连的第一弯曲部29、从第一弯曲部29向前下方倾斜且向下方延伸的前侧下方延出部30、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并与所述水平部28的后端相连的第二弯曲部31、从第二弯曲部31向后下方倾斜且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32、在所述前侧下方延出部30的下端部设置的前侧连接部33、在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下端部设置的后侧连接部34、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前部的第一箱支承部35、以及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后部的第二箱支承部36,所述水平部28、第一弯曲部29、前侧下方延出部30、第二弯曲部31以及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通过对一根金属制管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所述前侧连接部33通过押压构成所述水平部28、第一弯曲部29、前侧下方延出部30、第二弯曲部31以及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所述管的前端,而进行加工,形成为与所述前侧下方延出部30的前端(下端)一体相连的平板状,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前侧连接部33与所述头管15及所述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侧连接部33紧固在所述下车架16的上部,所述前侧连接部33在固定于所述下车架16的上部的托架39,利用螺栓40、以及与该螺栓40螺合的螺母41进行紧固。
如图6所示,所述后侧连接部34是在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后端(下端)固定圆筒部件而形成的。该后侧连接部34紧固在设置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管状第二横梁车架42及所述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中间部间设有管状第二横梁车架42,在该第二横梁车架42紧固所述后侧连接部34。在所述第二横梁车架42固定从左右两侧夹着车宽方向左侧的支承框架19的所述后侧连接部34的托架43、以及从左右两侧夹着车宽方向右侧的支承框架19的所述后侧连接部34的托架44,所述后侧连接部34与所述托架43、44利用螺栓45、以及与该螺栓45螺合的螺母46分别进行紧固。
而且如图3所示,比包括将所述前侧连接部33紧固在所述下车架16的螺栓40的轴线在内的第一虚拟水平面VL1低的第二虚拟水平面VL2设定为包括用来将所述后侧连接部34紧固于所述第二横梁车架42的螺栓45的轴线,使所述后侧连接部34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低的位置上与所述第二横梁车架42连接。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燃料箱13前部的第一箱支承部35、以及支承所述燃料箱13后部的第二箱支承部36。第一箱支承部35由在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共同设置且在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的前侧下方延出部30的上部之间设置的支承管47、以及具有在下方打开的大致U形的横截面形状且在所述支承管4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固定的支承部件48构成,支承部件48在车宽方向形成得较长。另外,第二箱支承部36在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单独设置且在所述水平部28的后部分别固定具有在下方打开的大致U形的横截面形状的板材而形成。
顺便说一下,相对于第一箱支承部35从第一弯曲部29向前下方倾斜且设置在向下方延伸的所述前侧下方延出部30的上部之间,前侧连接部33设置在前侧下方延出部30的下端部,并且相对于第二箱支承部36设置在水平部28,后侧连接部34从与所述水平部28的后端相连的第二弯曲部31向后下方倾斜且设置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下端部,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配置在比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
所述燃料箱13具有遍及其周向整个周并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a,在第一箱支承部35的所述支承部件48的上表面形成有载置所述凸缘部13a的平坦的第一箱载置面49,在第二箱支承部36的上表面形成有高度与第一箱载置面49相同的平坦的第二箱载置面50,以载置所述凸缘部13a。
关注图3,通过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的第三虚拟水平面VL3位于比通过所述头管15的上端15a的第四虚拟水平面VL4更靠上方,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配置在比所述头管15的上端15a更靠上方。
在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载置了所述凸缘部13a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之中最下部13b的下表面的第五虚拟水平面VL5位于比所述第一虚拟水平面VL1及所述第二虚拟水平面VL2更靠上方,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之中最下部13b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更靠上方。
在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连接有从该底部之中最下部13b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燃料供给管51,在该燃料供给管51的下端设有燃料开关52。所述燃料开关52切换燃料箱13的燃料向所述发动机E的供给、切断,经由未图示的燃料管,从所述燃料开关52向所述发动机E的进气装置23所具有的化油器(未图示)供给燃料。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乘车座椅14的座椅支承部37,该座椅支承部37与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共用而设置在所述支承框架19的后侧下方延出部32,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且后方。
所述座椅支承部37设置在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上部之间,在该座椅支承部37的上表面形成有隔着间隔左右配置的左右一对支承面53,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底板14a的前部安装的左右一对弹性部件54与所述支承面53抵接。即在所述支承框架19所具有的座椅支承部37,经由弹性部件54支承乘车座椅14的前部。
另外在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后端部之间设有座椅支承部件55,所述乘车座椅14的后部经由弹性部件56,支承在所述座椅支承部件55。
在由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座椅支承部37支承前部、并且由所述后车架18的后端部之间的座椅支承部件55支承后部的状态下的所述乘车座椅14及所述后车架18之间设有座椅锁止机构(未图示),其能够切换将所述乘车座椅14在所述后车架18的固定、以及所述乘车座椅14从所述后车架18的脱离。
另外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开放了上端的收纳箱57,由所述乘车座椅14从上方对其进行覆盖,该收纳箱57支承于所述后车架18。
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上表面形成有乘客用来落座的落座面58,通过该落座面58的最下端58a的第六虚拟水平面VL6位于通过载置所述燃料箱13所具有的凸缘部13a的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的第三虚拟水平面VL3的下方,所述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在侧视中配置在比所述乘车座椅14的落座面58的最下端58a更靠上方。
关注图5,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1是上述支承框架19的水平部28之间的宽度,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2是上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之间的宽度,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配置为,使上述支承框架19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1小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2,并且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
另外,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的后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从所述水平部28的后部至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中向随着朝向所述后侧连接部34而相互逐渐接近的一侧倾斜。
在所述支承框架19固定在俯视中与所述燃料箱13的一部分重合并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的副管61,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中从两侧夹着可开、闭地安装在所述燃料箱13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燃料盖60而配置的左右一对所述副管61,配置为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左右一对所述副管61的前部之间由连结管62一体地连结。
所述副管61的前端部通过与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前部一起紧固,而紧固在支承框架19的第一箱支承部35。即在所述副管61的前端部设有将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前部夹在与第一箱支承部35之间的第一安装板63,通过将第一安装板63、所述凸缘部13a、以及插通第一箱支承部35的支承部件48的螺栓64与固定在所述支承部件48的下表面的焊接螺母65螺合并紧固,从而所述副管61的前端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13a的前部紧固在一起而紧固在第一箱支承部35。
另外,所述副管61的后端部通过与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后部紧固在一起而紧固在支承框架19的第二箱支承部36。即在左右一对所述副管61的后端部之间设有遍及左右一对第二箱支承部36之间且在车宽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第二安装板66,以使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夹在其与第二箱支承部36之间,将第二安装板6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以及插通第二箱支承部36的左右一对螺栓67与固定于所述第二箱支承部36的下表面的焊接螺母68螺合并紧固,由此,所述副管61的后端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紧固在一起而紧固于第二箱支承部36。
在所述车身框架F的所述底部车架17的前部固定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支承管7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在该支承管70的两端部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之间分别设有下部车罩支承部件71。
在左右一对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71固定有在所述支承管70的后方、于车宽方向延伸的踏板支承管72,在从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71向侧方突出的所述踏板支承管72的两端部固定踏板73。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71配置为在俯视中相比所述支承框架19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
另外,在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固定有从该后车架18向外侧突出且向后上方延伸的下部支承腕74的一端部。另外,在第二横梁车架42的稍微下方,在所述后车架18固定有从后车架18向外侧突出且向后下方延伸的上部支承腕75的一端部,在固定于所述下部支承腕74及所述上部支承腕75的另一端部的支板76可转动地支承后座踏板77。
在所述车身框架F支承从侧方覆盖所述燃料箱13及所述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且从侧方覆盖所述收纳箱57、并在侧视中延伸至所述乘车座椅14下方的左右一对侧罩78。在上述侧罩78支承:在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连结左右一对侧罩78之间的底部车罩81、在所述燃料箱13的前方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8的前部之间的前罩82、以及从上方覆盖所述燃料箱13并连结所述侧罩78的前侧上部之间的顶罩83,在所述顶罩83可开、闭地安装盖体84。
另外,在所述侧罩78的前部可进行转动操作地配设操作旋钮85,其与附加设置于所述燃料箱13的所述燃料开关52可解除连结地进行连结,在所述侧罩78的后侧下部配设用来对所述座椅锁止机构的解除及锁止进行切换的圆筒锁86,使钥匙孔87面对外部。
所述车身框架F之中所述下车架16的下部及所述底部车架17从上方由下部车罩88进行覆盖,该下部车罩88紧固在左右一对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71及所述底部车架17。而且在所述下部车罩88一体地形成有从侧方覆盖所述后车架18的前部并与所述侧罩7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的下部侧罩89。
在两端部设有所述踏板73的所述踏板支承管72贯通所述下部车罩88,以使所述踏板73位于所述下部车罩88的外侧。此外,从下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F之中所述下车架16的下部及所述底部车架17的下车罩(アンダーカバー)9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下部车罩88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接设置。
从所述下部车罩8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后部向上方竖起的中心车罩9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左右一对所述下部侧罩89连接设置,该中心车罩91的上部与所述底罩81的后部相连,并紧固于所述侧罩78。
在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形成有在侧视中由所述下车架16、所述下部车罩88、所述中心车罩91、以及所述底罩81包围的空间92。
接着,针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因为支承燃料箱13及乘车座椅14的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支承所述乘车座椅14并配置在比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的座椅支承部37、与所述下车架16连接的前侧连接部33、以及与设置于左右一对后车架18之间的第二横梁车架42连接的后侧连接部34,并且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配置在比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所以,在利用支承框架19支承燃料箱13及乘车座椅14之外,能够在高位支承燃料箱13,确保燃料箱13下方的空间92的容积,并且能够抑制乘车座椅14的高度。而且,因为所述座椅支承部37设置在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的下方,所以,即使在高位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高度增高。
另外,因为所述座椅支承部37配置在比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后方,并且所述后侧连接部34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低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横梁车架42连接,所以,能够容易地在支承框架19之中较低的位置设置座椅支承部37,能够抑制乘车座椅14的高度增高。
另外,因为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并配置在比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更靠后方的第二弯曲部31、以及从第二弯曲部31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32,并且所述座椅支承部37设置在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所以,能够更容易地将座椅支承部37设置在较低的位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乘车座椅14的高度增高。
另外,因为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之中最下部13b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更靠上方,所以,能够确保燃料箱13下方的所述空间92的容积增大。
因为在第一及第二箱支承部35、36形成有载置所述燃料箱13所具有的凸缘部13a的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并且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配置在比头管15的上端15a更靠上方,所以,能够在较高的位置支承燃料箱13,确保燃料箱13下方的所述空间92的容积增大。
另外,因为第一及第二箱载置面49、50在侧视中配置在比乘车座椅14上表面的落座面58的最下端58a更靠上方,所以,能够在较高的位置支承燃料箱13,确保燃料箱13下方的空间92的容积增大。
另外,因为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配置为,使上述支承框架19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1小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2,并且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所以,能够利用左右的支承框架19保护燃料箱13,并且使乘客的跨骑性良好,提高脚踏性能。
另外,因为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中向随着朝向所述后侧连接部34而逐渐接近的一侧倾斜,所以,能够利用左右的支承框架19保护燃料箱13,并且使乘客的跨骑性良好,提高脚踏性能。
另外,因为在所述支承框架19固定有在俯视中与所述燃料箱13的一部分重合、并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的左右一对副管61,所以,即使在支承框架19的高位支承燃料箱13,也能够利用副管61有效地保护燃料箱13的上表面。
另外,因为所述前侧连接部33紧固于所述下车架16,并且所述后侧连接部34紧固在设置于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第二横梁车架42,所以,能够容易地在所述下车架16与第二横梁车架42之间设置支承框架19。
此外,车身框架F之中除了支承框架19及副管61以外的部分是将乘车座椅的前方作为放脚的空间而利用的普通低底板式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框架所具有的部分,在通过利用上述低底板式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框架、提供在夹持燃料箱的状态下行驶的类型的鞍乘型车辆时,能够减少车身框架的变更程度。
上面,虽然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可以使支承框架19的前侧连接部33与头管15连接,也可以使所述前侧连接部33跨越头管15及下车架16而连接。另外,可以使所述支承框架19的后侧连接部34与后车架18连接,也可以使所述后侧连接部34跨越所述后车架18及第二横梁车架42而连接。
另外,也可以使支承框架19的前侧连接部33可拆装地紧固在头管15及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并且在将后侧连接部34可拆装地紧固在第二横梁车架42及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通过焊接上述紧固部,将支承框架19的前侧连接部33固定于头管15及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将后侧连接部34固定于第二横梁车架42及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
Claims (10)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有:可转向地支承转向手柄(12)的头管(15)、从该头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6)、从该下车架(16)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底部车架(17)、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端连接设置的后车架(18)、支承燃料箱(13)及乘车座椅(14)的支承框架(19)、以及配置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下部后方的发动机(E),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箱支承部(35,36)、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以支承所述乘车座椅(14)的座椅支承部(37)、与所述头管(15)及所述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前侧连接部(33)、与设置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横梁车架(42)及所述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连接的后侧连接部(34),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35,36)更靠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支承部(37)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35,36)更靠后方,所述后侧连接部(34)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低的位置与所述横梁车架(42)及所述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并配置在比所述箱支承部(35,36)更靠后方的弯曲部(31)、以及从该弯曲部(31)向下方延伸的后侧下方延出部(32),所述座椅支承部(37)设置于所述后侧下方延出部(3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之中最下部(13b)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前侧连接部(33)及所述后侧连接部(34)更靠上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支承部(35,36)形成有载置所述燃料箱(13)所具有的凸缘部(13a)的箱载置面(49,50),该箱载置面(49,50)配置在比所述头管(15)的上端(15a)更靠上方。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支承部(35,36)形成有载置所述燃料箱(13)所具有的凸缘部(13a)的箱载置面(49,50),该箱载置面(49,50)在侧视中配置在比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上表面的落座面(58)的最下端(58a)更靠上方。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配置为,使上述支承框架(19)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1)小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之间的车宽方向的最大宽度(W2),并且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从车宽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进行配置,上述支承框架(19)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中向随着朝向所述后侧连接部(34)而相互逐渐接近的一侧倾斜。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框架(19)固定有在俯视中与所述燃料箱(13)的一部分重合并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的副管(61)。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连接部(33)紧固在所述头管(15)及所述下车架(16)的至少一方,所述后侧连接部(34)紧固在所述横梁车架(42)及所述后车架(18)的至少一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N201641011063 | 2016-03-30 | ||
IN201641011063 | 2016-03-30 | ||
PCT/JP2017/008705 WO2017169532A1 (ja) | 2016-03-30 | 2017-03-06 | 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83806A true CN108883806A (zh) | 2018-11-23 |
CN108883806B CN108883806B (zh) | 2020-06-09 |
Family
ID=59964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215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83806B (zh) | 2016-03-30 | 2017-03-06 | 鞍乘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38270B2 (zh) |
CN (1) | CN108883806B (zh) |
PH (1) | PH12018502085A1 (zh) |
WO (1) | WO201716953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23638B (zh) * | 2019-03-18 | 2022-05-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2111A (zh) * | 2003-03-18 | 2004-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排油构造 |
US7537230B1 (en) * | 2004-10-18 | 2009-05-26 | George Gorvine | Motorized two wheeled scooter apparatus |
CN201516899U (zh) * | 2009-07-04 | 2010-06-30 | 广东富兴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两轮骑士式摩托车车架 |
CN102530151A (zh) * | 2010-12-24 | 2012-07-04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车架 |
US20130048402A1 (en) * | 2011-08-30 | 2013-02-28 | Yotaro Mori | Motorcycle and shock-absorber |
JP2013067338A (ja) * | 2011-09-26 | 2013-04-18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US20130153319A1 (en) * | 2011-12-15 | 2013-06-20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2017
- 2017-03-06 JP JP2018508864A patent/JP65382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06 WO PCT/JP2017/008705 patent/WO201716953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06 CN CN201780021529.3A patent/CN1088838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9-27 PH PH12018502085A patent/PH12018502085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32111A (zh) * | 2003-03-18 | 2004-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排油构造 |
US7537230B1 (en) * | 2004-10-18 | 2009-05-26 | George Gorvine | Motorized two wheeled scooter apparatus |
CN201516899U (zh) * | 2009-07-04 | 2010-06-30 | 广东富兴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两轮骑士式摩托车车架 |
CN102530151A (zh) * | 2010-12-24 | 2012-07-04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车架 |
US20130048402A1 (en) * | 2011-08-30 | 2013-02-28 | Yotaro Mori | Motorcycle and shock-absorber |
JP2013067338A (ja) * | 2011-09-26 | 2013-04-18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US20130153319A1 (en) * | 2011-12-15 | 2013-06-20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H12018502085A1 (en) | 2019-06-24 |
WO2017169532A1 (ja) | 2017-10-05 |
CN108883806B (zh) | 2020-06-09 |
JPWO2017169532A1 (ja) | 2018-11-22 |
JP6538270B2 (ja) | 2019-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08898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75191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 |
EP2457815B1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CN102556230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内架结构 | |
CN103359229A (zh) | 电动式跨骑型车辆 | |
JP5572618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04590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07137408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US8757312B2 (en) |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9284006B2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584777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 |
JP2013043588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泥除け部構造 | |
JP2012136161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3010349B (zh)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01172505B (zh) | 机动两轮车 | |
US8746390B2 (en) |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108883806A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589094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 |
WO2012057159A1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3043150B (zh) |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 |
JP626378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WO2005019018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WO2017042883A1 (ja) |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 |
JP2018165069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CN105764783B (zh) | 跨骑型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