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2990A - 牙套 - Google Patents
牙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82990A CN108882990A CN201780022634.9A CN201780022634A CN108882990A CN 108882990 A CN108882990 A CN 108882990A CN 201780022634 A CN201780022634 A CN 201780022634A CN 108882990 A CN108882990 A CN 1088829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upper jaw
- lower jaw
- jaw set
- den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Daminozide Chemical group CN(C)NC(=O)CCC(O)=O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8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167880 Hirundin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01000002859 sleep apn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Vin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OC=C XTXRWKRVRITET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1235 Snor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8784 apn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5299 metal allerg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54 pala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61F5/566—Intra-oral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36—Devices acting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teeth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rs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牙套具备:佩戴于上颌齿列的上颌用套;佩戴于下颌齿列的下颌用套;相对于上颌用套定位下颌用套的连结部件;具有凹部且形成于上颌用套的内壁面的卡定部;以及具有装配于卡定部的凹部的凸部和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的夹持部的隔离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牙套。
背景技术
现今,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颞下颌关节等的治疗中,使用医疗用的牙套。通常,在自然闭嘴的状态下在上下齿产生间隔,根据患者不同而该上下齿的间隔有个人差。因此,例如公知通过在牙套的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齿列近前侧部分嵌入高度调整部件来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的方法等。
并且,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牙套,其通过用螺纹件在牙套的上颌用套的与下颌用套对置的对置面(即咬合面)固定高度调整部件,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
并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齿科用具,其具备套在上颌齿列上的上颌用具、套在下颌齿列上的下颌用具、以及将上颌用具与下颌用具连接的咬合系统。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同时采用调节咬合高度的咬合调节夹具的牙套。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224567号说明书
非专利文献1:“B.O.S.S.Bite Opening Smart Shims”,Tompkins Dental SupplyInc,AADSM 25th Annual Meeting,2016/06/10,
非专利文献2:“Dental Sleep Practice,spring 2016”2016年3月1日,p.28-3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高度调整部件嵌入至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齿列近前侧部分的情况下,为了防止高度调整部件脱落,需要使卡定高度调整部件的卡定部在嘴唇侧露出,或者使露出的卡定部比嵌入部分大。因此,外观变差,并且因卡定高度调整部件的卡定部抵接于脸颊、嘴唇的里侧而有产生不适感的担忧。
并且,如非专利文献1所公开,在将高度调整部件固定于上颌用套的对置面的情况下,在对置面形成用于对螺纹件进行螺纹结合的卡定部(即内螺纹孔),从而需要增厚对置面的厚度。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齿科用具中,由于上颌用具与下颌用具以相互抵接的状态保持,所以无法调整上下齿的间隔,从而在齿科用具的佩戴时有产生不适感的担忧。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牙套中,由于咬合调节夹具未固定于牙套,所以有从牙套脱落的担忧。并且,为了防止患者吞下脱落的咬合调节夹具,使咬合调节夹具的大小较大。因此,在牙套的佩戴时产生了不适感。
因此,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卡定部向牙套的外壁面侧以及对置面侧突出的牙套。
并且,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使高度调整部件变得小型的牙套。
并且,本公开的第三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包括高度调整部件在内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使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变得小型的牙套。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案,可举出以下的实施方式<1>~<9>。
作为本公开的第二方案,可举出以下的实施方式<10>~<17>。
作为本公开的第三方案,可举出以下的实施方式<18>~<28>。
<1>一种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颌用套定位下颌用套;卡定基部,其具有卡定部,且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内壁面;以及高度调整部件,其具有装配于卡定基部的卡定部的装配部、和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的夹持部。
根据上述<1>的结构,通过在卡定基部的卡定部装配高度调整部件的装配部,并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的夹持部,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利用高度调整部件来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形成间隔。
此处,由于卡定基部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内壁面,所以能够抑制卡定部向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侧、对置面侧突出。
<2>根据<1>所述的牙套,卡定基部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齿列的里侧。
一般地,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齿列的里侧(例如齿列4~8号)与齿列的近前侧(例如齿列1~3号)比较,对置面的宽度较大,且在闭嘴时容易施加上下齿的咬力。此处,根据上述<2>的结构,通过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里侧形成卡定基部,能够容易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夹住高度调整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
另外,通过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里侧装配高度调整部件,与在齿列的近前侧装配高度调整部件的结构比较,在闭嘴时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阻碍舌头的动作的情况。
<3>根据<1>或<2>所述的牙套,在将高度调整部件的装配部装配于卡定基部的卡定部的状态下,高度调整部件相对于将高度调整部件二等分成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呈不对称形状。
根据上述<3>的结构,相对于将高度调整部件二等分成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高度调整部件形成为不对称的形状。因此,例如能够使高度调整部件的夹持部形成为符合颌的形状的形状等,从而能够提高高度调整部件的形状自由度。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高度调整部件二等分的面”是指与高度调整部件的夹持部的主面(即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对置面对置的面)正交且将夹持部的主面的面积二等分的面。
<4>根据<3>所述的牙套,在将高度调整部件的装配部装配于卡定基部的卡定部的状态下,装配部设于高度调整部件的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内壁面侧。
根据上述<4>的结构,由于装配部设于高度调整部件的内壁面侧,所以与装配部设于高度调整部件的中央或者外壁面侧的结构比较,能够更加抑制装配部向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侧突出而与定位部件等干涉的情况。
<5>根据<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卡定基部的卡定部是凹部,高度调整部件的装配部是与凹部嵌合的凸部。
根据上述<5>的结构,由于卡定部是凹部,装配部是凸部,所以通过使凸部嵌合于凹部,能够容易将高度调整部件卡定于卡定基部,并且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
<6>根据<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高度调整部件的装配部是供螺纹件插通的贯通孔,卡定基部的卡定部是与插通于贯通孔的螺纹件螺纹结合的内螺纹孔。
根据上述<6>的结构,由于装配部是贯通孔,卡定部是内螺纹孔,所以通过将插通于贯通孔的螺纹件与内螺纹孔螺纹结合,能够容易将高度调整部件卡定于卡定基部,并且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
<7>根据<5>所述的牙套,凹部在卡定基部的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开口部,在俯视凹部的开口部时,沿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中心线交叉。
在佩戴牙套时,每当患者呼吸时,空气(即吸气以及呼气)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流动。此处,根据上述<7>的结构,沿凹部的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齿列的中心线、即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因此,与假想线不与中心线交叉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嵌合于凹部的高度调整部件的凸部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凹部脱落的情况。
<8>根据<5>所述的牙套,凹部在卡定基部的内壁面具有开口部,在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侧观察卡定基部时,沿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中心线交叉。
根据上述<8>的结构,沿凹部的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齿列的中心线、即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因此,与假想线不与中心线交叉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嵌合于凹部的高度调整部件的凸部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凹部脱落的情况。
<9>根据<5>所述的牙套,凹部在卡定基部的内壁面具有开口部,沿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平行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的假想面交叉。
根据上述<9>的结构,沿凹部的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平行于牙套的对置面的假想面、即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因此,与假想线不与假想面交叉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嵌合于凹部的高度调整部件的凸部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凹部脱落的情况。
<10>一种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颌用套定位下颌用套;卡定部,其在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外周、或者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形成于至少一处以上的被装配部;以及高度调整部件,其装配于卡定部的被装配部,且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
根据上述<10>的结构,通过在卡定部的被装配部装配高度调整部件,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并且,通过更换高度调整部件,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
另外,由于卡定部的被装配部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周、或者对置面的至少一处以上,所以与被装配部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内壁面侧的结构比较,即使在高度调整部件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高度调整部件的担忧也较少。因此,不需要增大高度调整部件,能够使高度调整部件变得小型。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周”是指除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之外还包括形成于外壁面的突出部、限位部等在内的部分。
<11>根据<10>所述的牙套,在比通过对置面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更靠外侧,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被装配部。
根据上述<11>的结构,被装配部比通过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对置面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更靠外侧,即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侧。因此,与被装配部比通过中心的线更靠内侧的结构比较,即使在高度调整部件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高度调整部件的担忧也能够较少。
<12>根据<10>或者<11>所述的牙套,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形成有比外壁面的其它部分向外侧突出的卡定基部,并在卡定基部形成有卡定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突出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的卡定基部形成有卡定部,所以在高度调整部件装配于卡定部后,能够防止高度调整部件与齿列干涉。
<13>根据<10>~<12>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定位部件安装于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齿列的里侧,在比定位部件更靠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近前侧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卡定部。
根据上述<13>的结构,定位部件安装于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齿列里侧,卡定部形成为比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定位部件更靠近前侧。因此,在将高度调整部件装配于卡定部后,能够防止高度调整部件与定位部件干涉。
<14>根据<10>或者<11>所述的牙套,定位部件具备:翼部,其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一方的外壁面,且向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方向延长;以及限位部,其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外壁面,位于比翼部更靠齿列的里侧,限制翼部的向里侧的移动,在限位部的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对置的面,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卡定部的被装配部。
根据上述<14>的结构,能够由翼部和限位部相对于上颌用套以使下颌用套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并且,由于在限位部形成有卡定部,所以不需要在上颌用套、下颌用套的外壁面、对置面形成卡定部。
<15>根据<10>~<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卡定部是贯通孔,高度调整部件具备延长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的深度短且与贯通孔嵌合的凸部。
根据上述<15>的结构,由于卡定部是贯通上颌用套、下颌用套的贯通孔,所以与卡定部是有底的结构比较,较容易进行清洁。并且,由于凸部的延长方向的长度比贯通孔的深度短,所以能够防止凸部从贯通孔露出而与齿列干涉的情况。
<16>根据<15>所述的牙套,高度调整部件相对于沿凸部的延长方向将凸部二等分的面呈左右对称。
根据上述<16>的结构,由于高度调整部件相对于将凸部二等分的面左右对称,所以例如在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齿列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卡定部卡定高度调整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左右兼作隔离物。
<17>根据<15>或者<16>所述的牙套,在凸部的前端形成有防脱用的钩状部。
根据上述<17>的结构,由于在高度调整部件的凸部的前端形成有防脱用的钩状部,所以能够更加抑制高度调整部件从作为卡定部的贯通孔脱落。
<18>一种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翼部,其设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一方的外壁面,且向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方向延长;限位部,其设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外壁面,通过抵接于翼部来限制下颌用套向齿列的里侧的移动;以及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其设于翼部或者限位部,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根据上述<18>的结构,能够由翼部以及限位部相对于上颌用套以使下颌用套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并且,能够利用设于翼部或者限位部且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来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并且,通过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稳固地固定设置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翼部或者限位部,能够缩小相对位置调整部件本身的大小,并且能够抑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脱落。此外,由于翼部以及限位部设于上颌用套以及下颌用套的外壁面,所以与设于内壁面的结构比较,即使在牙套的佩戴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担忧也较少。
<19>根据<18>所述的牙套,翼部设于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且向上颌用套方向延长,限位部设于上颌用套的外壁面,且位于比翼部更靠齿列的里侧。
根据上述<19>的结构,通过在位于比翼部更靠里侧的限位部抵接设于下颌用套的翼部,能够相对于上颌用套以使下颌用套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
<20>根据<18>或者<19>所述的牙套,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
根据上述<20>的结构,通过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
<21>根据<20>所述的牙套,相对位置调整部件一体形成于翼部,翼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安装部,该翼安装部设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
根据上述<21>的结构,由于在翼安装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一体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翼部,所以通过更换成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高度不同的翼部,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
<22>根据<21>所述的牙套,翼安装部设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
根据上述<22>的结构,翼安装部设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因此,通过在翼安装部安装高度不同的翼部,能够调整翼部本身的高度。
<23>根据<21>或者<22>所述的牙套,翼安装部的翼部的安装面与上颌用套的对置于下颌用套的对置面、或者下颌用套的对置于上颌用套的对置面大致为同一面。
根据上述<23>的结构,由于翼安装部的安装面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对置面大致为同一面,所以在牙套的维护时,容易进行翼安装部的安装面以及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对置面的清洁。
<24>根据<18>~<20>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部的卡定部,翼部一体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
根据上述<24>的结构,由于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部的卡定部,所以通过更换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25>根据<20>所述的牙套,相对位置调整部件一体形成于限位部,限位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限位器安装部,该限位器安装部设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
根据上述<25>的结构,由于在限位器安装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一体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限位部,所以通过更换成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高度不同的限位部,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间隔。
<26>根据<25>所述的牙套,限位器安装部具备设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的轨道部件,在限位部形成有与轨道部件嵌合的轨道槽。
根据上述<26>的结构,通过使限位器安装部的轨道部件嵌合于限位部的轨道槽,能够容易地相对于限位器安装部装卸限位部,并且能够抑制限位部从限位器安装部脱落。
<27>根据<18>~<20>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限位部的卡定部,限位部一体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
根据上述<27>的结构,由于在限位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相对位置调整部件,所以通过更换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28>根据<24>或者<27>所述的牙套,卡定部设于翼部的与限位部抵接的抵接面、或者限位部的与翼部抵接的抵接面,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翼部和限位部夹持。
根据上述<28>的结构,在佩戴牙套时,由于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被翼部和限位部夹持,所以能够更加抑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从卡定部脱落。另一方面,在不非佩戴牙套时,能够相对于卡定部容易地装卸相对位置调整部件。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第一方案,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卡定部向牙套的外壁面侧以及对置面侧突出。
根据第二方案,可提供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使高度调整部件变得小型的牙套。
根据第三方案,可提供能够抑制包括高度调整部件在内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脱落并且能够使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变得小型的牙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A是示出在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B是示出从对置面侧观察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上颌用套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B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A是示出从对置面侧观察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上颌用套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B是图3B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B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A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B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A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B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A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B是示出第二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高度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A是示出第二方案的变形例的牙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B是示出第二方案的变形例的牙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C是示出第二方案的变形例的牙套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变形例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变形例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A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变形例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B是示出第三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变形例的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外壁面侧”是指佩戴有牙套时的脸颊侧(即外侧),“内壁面侧”是指舌侧(即内侧)。并且,“齿列近前侧”是指佩戴有牙套时的前齿(例如齿列1~3号)侧、即嘴唇侧,“齿列里侧”是指后齿(例如齿列4~8号)侧、即腭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第三方案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方案。此外,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是示意性的,部件间的大小的相对关系不限定于此。
[第一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颌用套定位下颌用套;卡定基部,其具有卡定部,且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内壁面;以及高度调整部件,其具有装配于卡定基部的卡定部的装配部、和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的夹持部。
根据第一方案,由于卡定基部形成于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内壁面,所以能够抑制卡定部向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壁面侧、对置面侧突出。
此外,在以下的第一方案中,将在日本专利申请2016-224519的公开中被称作“卡定部”的结构称作“卡定基部”,并将被称作“被装配部”的结构称作“卡定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2B对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0例如是用于减少或者防止打呼噜、磨牙、睡眠时的呼吸暂停等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用的牙套,如图1所示地具备佩戴于上颌齿列的上颌用套12、和佩戴于下颌齿列的下颌用套14。
上颌用套12以及下颌用套14能够由例如在JIS T6501弯曲试验中弹性模量为2150Mpa左右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此外,作为上颌用套12以及下颌用套14的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举出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等树脂材料。
在上颌用套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外壁面12A,以从外壁面12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上安装部16。另一方面,在下颌用套14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3号~4号)的外壁面14A,以从外壁面14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下安装部18。
并且,在右侧的上安装部16和右侧的下安装部18、以及左侧的上安装部16和左侧的下安装部18,分别能够旋转地连结有金属制的连结部件20。连结部件20是相对于上颌用套12以使下颌用套14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14的定位部件,并且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利用一对连结部件20能够开闭地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0中,在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上安装部16比下安装部18更靠里侧(即后齿侧)。即,牙套10是在佩戴时由连结部件20将下颌用套14(即下颌)向前推出的推(Push)型。
连结部件20具备长度调整机构22、滑动机构24、以及安装于上安装部16和下安装部18的小孔部26。长度调整机构22具备螺母28以及与螺母28螺纹结合的外螺纹部30,通过使螺母28旋转来调整外螺纹部30的螺纹结合量,从而无级地调整连结部件20的长度。
滑动机构24具备套筒32以及杆34,通过使杆34按照上颌用套12以及下颌用套14的动作地在套筒32内滑动,来使连结部件20追随上颌用套12以及下颌用套14。此外,由连结部件20在大约18mm~50mm之间调整上安装部16与下安装部18的距离(中心间距)。
在上颌用套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内壁面12B,分别突出形成有具有卡定部36的卡定基部38。卡定部36形成为大致呈矩形的凹部,在卡定基部38的下表面、即与下颌用套14对置的对置面38A具有长方形的开口部36A。
如图2B所示,在俯视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时,沿开口部36A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K从齿列里侧朝向齿列近前侧向接近上颌用套12的齿列的中心线L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中心线L交叉。即,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的长度方向(假想线K)不与中心线L平行。
此外,图2B中示出假想线K的角度是一个例子。若假想线K不与中心线L平行,则也可以是任意角度,但假想线K与中心线L所成的角优选为5度至45度,更优选为5度至30度,进一步优选为5度至20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卡定部36是也在卡定基部38的上表面开口的贯通孔。另外,卡定基部38的对置面38A与上颌用套12的对置于下颌用套14的对置面12C(即咬合面)大致为同一面。
如图1所示,在卡定部36装配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高度调整部件40。高度调整部件40具备作为装配部的凸部40A、和从凸部40A的一端起沿与凸部40A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40B,凸部40A的另一端侧嵌合于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此外,也可以在凸部40A的另一端侧,设置维持与卡定部36的嵌合状态的钩状部等防脱构件。
此处,如图2B所示,在高度调整部件40装配于卡定部36的状态下,高度调整部件40的凸部40A设为比将高度调整部件40二等分成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E更靠内壁面侧。即,高度调整部件40形成为相对于面E不对称的形状。此外,高度调整部件40优选相对于沿凸部40A的延长方向将凸部40A以及夹持部40B二等分的面左右对称。
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大致呈矩形且厚度通常约为1mm~10mm,延长长度(即宽度)与上颌用套12的对置面12C的宽度(即从外壁面12A至内壁面12B的长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对置面12C的宽度小。
若使高度调整部件40的凸部40A嵌合于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则将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装配于上颌用套12的对置面12C。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如图2A所示,在上颌用套12的对置面12C与下颌用套14的对置于上颌用套12的对置面14C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从而在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产生间隔。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形成于上颌用套12的卡定基部38的卡定部36嵌合高度调整部件40的凸部40A,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40的脱落,并且能够容易使高度调整部件40卡定于上颌用套12。并且,由于高度调整部件40相对于卡定部36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夹持部40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高度调整部件40,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的间隔。
具体而言,例如准备夹持部40B的厚度以1mm为单位而不同的多个高度调整部件40,通过按照患者的上下齿的间隔地选择高度调整部件40,能够以1mm为单位来调整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的间隔。此外,通过使仅具备凸部40A的高度调整部件40卡定于卡定部36,也能够成为未形成间隔的结构(即厚度为0mm)。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卡定基部38形成于上颌用套12的内壁面12B,所以能够抑制卡定基部38向上颌用套12的外壁面12A侧、对置面12C侧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卡定基部38形成于上颌用套12的齿列里侧。一般地,上颌用套12以及下颌用套14的齿列里侧与齿列近前侧比较,对置面12C、12D的宽度(面积)较大,在闭嘴时容易施加上下齿的咬力。
因此,通过在上颌用套12的齿列里侧形成卡定基部38,容易在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之间夹住高度调整部件40,从而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40的脱落。并且,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向上颌用套12的外壁面侧(即外壁面12A的外侧)突出,并且在闭嘴时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40阻碍舌头的动作的情况。
并且,当利用高度调整部件40在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之间空开一定间隔时,与在齿列近前侧夹持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的情况下的夹持部40B的厚度比较,在齿列里侧夹持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的情况下的夹持部40B的厚度较薄。
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在齿列里侧夹持厚度2mm的夹持部40B,能够在齿列近前侧空开4~5mm的间隔。因此,能够减少需要的高度调整部件40的种类(即夹持部40B的厚度不同的高度调整部件40),从而能够减少成本。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高度调整部件40形成为相对于面E不对称的形状,凸部40A设为比面E更靠内壁面侧。因此,与凸部40A设于高度调整部件40的中央或者外壁面侧的结构比较,能够更加抑制凸部40A向上颌用套12的外壁面侧(外壁面12A的外侧)突出而与连结部件20干涉的情况。
另外,与高度调整部件40形成为相对于面E对称的形状的结构比较,能够相对于凸部40A的位置自由地设定高度调整部件40的夹持部40B的宽度、形状。因此,例如能够将夹持部40B设为符合上颌用套12的对置面12C的宽度、形状、颌的形状等的形状。
并且,在牙套10的佩戴时,每当患者呼吸时,空气(即吸气以及呼气)在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之间沿中心线L流动。此处,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卡定基部38的对置面38A的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的长度方向不与中心线L、即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
因此,与卡定部36的开口部36A的长度方向与中心线L平行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嵌合于卡定部36的高度调整部件40的凸部40A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卡定部36脱落的情况。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颌用套12的内壁面12B设有一对卡定基部38,利用一对高度调整部件40来调整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的间隔。因此,与利用一个高度调整部件40来调整间隔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上颌用套12与下颌用套14的摇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卡定基部38的卡定部36是在卡定基部38的对置面38A(即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开口的贯通孔,与卡定部36是有底的结构比较,容易进行卡定部36内的清洁。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3A~图4B对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A、图3B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1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牙套50具备利用连结部件20相互连结的上颌用套52和下颌用套54。
并且,在上颌用套5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内壁面52B,分别突出形成有具有卡定部56的卡定基部58。卡定部56形成为大致呈矩形的凹部,在卡定基部58的内壁面58A具有长方形的开口部56A。
如图4A所示,在从对置面52C侧观察上颌用套52时,沿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即卡定基部58的内壁面58A)的假想线M从齿列里侧朝向齿列近前侧向接近上颌用套52的齿列的中心线L的方向延伸,并分别与中心线L交叉。即,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假想线M)不与中心线L平行。
另外,如图4B所示,沿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M从齿列近前侧朝向齿列里侧向与上颌用套52的对置面52C平行的假想面N接近的方向延伸,并与假想面N交叉。即,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假想线M)不与假想面N平行。
此外,图4A、图4B中示出的假想线M的角度是一个例子。若假想线M不与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平行,则也可以是任意角度,但假想线M与中心线L或者假想面N所成的角优选为5度至45度,更优选为5度至30度,进一步优选为5度至20度。
如图3A所示,在卡定部56装配高度调整部件60。高度调整部件60具备:具有水平部62A以及垂直部62B的作为装配部的L字形状的凸部60A;和从凸部60A的垂直部62B的一端起沿与水平部62A的延长方向平行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60B。此外,也可以在与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嵌合的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的水平部62A,设置维持与卡定部56的嵌合状态的钩状部等防脱构件。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高度调整部件40相同,如图4A所示,在高度调整部件60装配于卡定部56的状态下,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设为比将高度调整部件60二等分成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F更靠内壁面侧。即,高度调整部件60形成为相对于面F不对称的形状。
若使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的水平部62A嵌合于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则将高度调整部件60的夹持部60B装配于上颌用套52的对置面52C。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如图3B所示,在上颌用套52的对置面52C与下颌用套54的对置面54C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60的夹持部60B,从而在上颌用套52与下颌用套54产生间隔。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形成于上颌用套52的卡定基部58的卡定部56嵌合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的水平部62A,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60的脱落,并且能够容易使高度调整部件60卡定于上颌用套52。
并且,在佩戴牙套50时,每当患者呼吸时,空气(即吸气以及呼气)在上颌用套52与下颌用套54之间沿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流动。此处,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卡定基部58的内壁面58A的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不与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即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
因此,与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与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平行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嵌合于卡定部56的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卡定部56脱落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A以及图5B对第一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牙套70具备上颌用套72和下颌用套74,在上颌用套72的外壁面72A,突出形成有作为定位部件的限位器76。限位器76一体形成于上颌用套72,并设于上颌用套7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
另一方面,在下颌用套74的外壁面74A,形成有向上颌用套72方向延长的作为定位部件的翼78。翼78由与下颌用套74相同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并且位置通过未图示的丝杠能够在比限位器76更靠齿列近前侧的下颌用套74的齿列6号~7号之间调整。
在佩戴牙套70时,如图5B所示,通过翼78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抵接限位器7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来限制翼78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即,由翼78以及限位器76相对于上颌用套7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7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74。
并且,在上颌用套7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内壁面72B,分别突出形成有卡定基部88,并在卡定基部88形成有卡定部86。此外,卡定部86是在卡定基部88的下表面、即与下颌用套74对置的对置面88A开口的内螺纹孔。并且,卡定基部88的对置面88A与上颌用套72的对置面72C(即咬合面)大致为同一面。
如图5A所示,在卡定基部88装配高度调整部件90。高度调整部件90具备大致矩形的夹持部90B、和贯通形成于夹持部90B的作为装配部的贯通孔90A,通过将插通于贯通孔90A的螺纹件92与卡定基部88的卡定部86螺纹结合,来将高度调整部件90固定于卡定基部88。
此处,在将高度调整部件90装配于卡定部86的状态下,高度调整部件90的贯通孔90A设为比将高度调整部件90二等分成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G更靠内壁面侧。即,高度调整部件90形成为相对于面G不对称的形状。此外,高度调整部件90优选相对于沿贯通孔90A的轴线将贯通孔90A以及夹持部90B二等分的面左右对称。
若将高度调整部件90固定于卡定基部88,则将高度调整部件90的夹持部90B装配于上颌用套72的对置面72C。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如图5B所示,在上颌用套72的对置面72C与下颌用套74的对置面74C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90的夹持部90B,从而上颌用套72与下颌用套74产生间隔。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插通于高度调整部件90的贯通孔90A的螺纹件92与形成于上颌用套72的卡定基部88的卡定部86螺纹结合,从而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90的脱落,并且能够容易使高度调整部件90卡定于上颌用套72。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第一方案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有其它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上颌用套12、52、72的内壁面12B、52B、72B突出形成有卡定基部38、58、88,但卡定基部38、58、88不需要从上颌用套12、52、72的内壁面12B、52B、72B突出。
并且,卡定基部38、58、88优选不比上颌用套12、52、72的对置面12C、52C、72C向下方突出,由此,能够更加抑制卡定基部38、58、88阻碍舌头的动作的情况。另外,卡定基部38、58、88可以形成于下颌用套14、54、74的内壁面14B、54B、74B,也可以分别形成于上颌用套12、52、72以及下颌用套14、54、74。
另外,卡定基部38、58、88的卡定部36、56、86以及高度调整部件40、60、90的装配部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卡定部56、86作为贯通孔,并且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将卡定部36、56作为内螺纹孔。
并且,也可以在卡定基部38、58、88形成作为卡定部的轨道槽,并在高度调整部件40、60、90形成作为与轨道槽嵌合的装配部的轨道部。另外,也可以在卡定基部38、58、88形成作为卡定部的凸部,并在高度调整部件40、60、90形成作为与凸部嵌合的装配部的凹部。
除此之外,能够通过利用由设于一方的阴部件和设于另一方的阳部件构成的紧固件进行卡定的方法等各种方法来将高度调整部件40、60、90装配于卡定基部38、58、88。
并且,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一对高度调整部件40、60、90来调整上颌用套12、52、72与下颌用套14、54、74的间隔,但高度调整部件40、60、90(以及卡定基部38、58、88)的个数、位置均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另外,高度调整部件40、60、90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例如,通过使夹持部40B、60B、90B的厚度不均匀,或者使一对高度调整部件40、60、90的各自夹持部40B、60B、90B是不同的厚度,也能够利用高度调整部件40、60、90来矫正患者的颌形状的偏心。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沿卡定部56的开口部56A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M分别不与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平行。但是,只要假想线M不与中心线L以及假想面N的至少任一方平行,就能够抑制嵌合于卡定部56的高度调整部件60的凸部60A因空气的流动而从卡定部56脱落的情况。
并且,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牙套10、50是推(Push)型,但也可以是通过使上安装部16位于比下安装部18更靠齿列近前侧(前齿侧)来由连结部件20向前拉拽下颌用套14、54(下颌)的拉拽(Pull)型。另外,连结部件20的结构也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是连结上颌用套12和下颌用套14且能够调整连结部分的长度的结构,就也可以是任意结构。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上颌用套72形成有限位器76,并在下颌用套74形成有翼78,但也可以在上颌用套72形成翼78,并在下颌用套74形成限位器76。
另外,构成上颌用套12、下颌用套14、上安装部16、下安装部18、连结部件20的材料也不限定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举出的材料。例如,上安装部16、下安装部18、以及连结部件20设为金属制,但从能够应用于金属过敏患者、保持部件的强度且实现轻型化、或者减少口腔内的不舒适感的方面看,也可以由塑料构成。
[第二方案]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颌用套定位下颌用套;卡定部,其在上颌用套和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外周、或者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形成于至少一处以上的被装配部;以及高度调整部件,其装配于卡定部的被装配部,且被夹持在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之间。
根据第二方案,由于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外周、或者对置面的至少一处以上形成有卡定部的被装配部,所以与被装配部形成于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的内壁面侧的结构比较,即使在高度调整部件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高度调整部件的担忧也较少。因此,不需要增大高度调整部件,从而能够使高度调整部件变得小型。
此外,在以下的第二方案中,将在日本专利申请2016-127904的公开中被称作“突出部”的结构称作“卡定基部”,并将被称作“厚壁部”的结构称作“夹持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6A以及图6B对第二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
与第一方案的牙套1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10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用的牙套,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具备佩戴于上颌齿列的上颌用套112、和佩戴于下颌齿列的下颌用套114。
上颌用套112以及下颌用套114例如由在JIS T6501弯曲试验中弹性模量为2150Mpa左右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此外,作为上颌用套112以及下颌用套114的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举出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等。
在上颌用套1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外壁面112A,以从外壁面112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上安装部116。另一方面,在下颌用套114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3号~4号)的外壁面114A,以从外壁面114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下安装部118。
并且,在右侧的上安装部116和右侧的下安装部118、以及左侧的上安装部116和左侧的下安装部118,分别能够旋转地连结有金属制的连结部件120。连结部件120是相对于上颌用套112以使下颌用套114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114的定位部件,并且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利用一对连结部件120能够开闭地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10中,在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上安装部116比下安装部118更靠里侧(即后齿侧)。也就是说,牙套110是在佩戴时由连结部件120向前推出下颌用套114(即下颌)的推(Push)型。
连结部件120具备长度调整机构122、滑动机构124、以及安装于上安装部116和下安装部118的小孔部126。长度调整机构122具备螺母128以及与螺母128螺纹结合的外螺纹部130,通过使螺母128旋转来调整外螺纹部130的螺纹结合量,从而无级地调整连结部件120的长度。
滑动机构124具备套筒132以及杆134,通过使杆134按照上颌用套112以及下颌用套114的动作地在套筒132内滑动,来使连结部件120追随上颌用套112以及下颌用套114。此外,由连结部件120在大约18mm~50mm之间调整上安装部116与下安装部118的距离(中心间距)。
在上颌用套1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4号~5号)的外壁面112A,形成有卡定部138。卡定部138是从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贯通至内壁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贯通孔,外壁面112A侧的开口端是用于装配高度调整部件136的被装配部138A。
另一方面,高度调整部件136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且具备嵌合于卡定部138的被装配部138A的凸部136A、和沿与凸部136A的延长方向水平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136B。并且,在凸部136A的前端形成有钩状部137。此外,高度调整部件136相对于沿凸部136A的延长方向将凸部136A二等分的面R左右对称。
夹持部136B大致呈矩形且厚度约为1mm~10mm,延长长度(即宽度)与上颌用套112的对置于下颌用套114的对置面112B的宽度(即从外壁面12A至内壁面的长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对置面112B的宽度小。
若使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凸部136A嵌合于卡定部138的被装配部138A,则将凸部136A的前端的钩状部137卡定于卡定部138内或者上颌用套112的内壁面,从而防止高度调整部件136相对于卡定部138脱落。并且,如图6B所示,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夹持部136B装配于上颌用套112的对置面112B。
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112的对置面112B与下颌用套114的对置于上颌用套112的对置面114B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夹持部136B,从而在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产生间隔。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上颌用套112的卡定部138嵌合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凸部136A,能够容易使高度调整部件136卡定于上颌用套112。并且,由于高度调整部件136相对于上颌用套112的卡定部138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夹持部136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高度调整部件136,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间隔。
具体而言,例如准备夹持部136B的厚度以1mm为单位而不同的多个高度调整部件136,通过按照患者的上下齿的间隔来选择高度调整部件136,能够以1mm为单位来调整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间隔。此外,通过使仅具备凸部136A的高度调整部件136卡定于卡定部138,也能够成为未形成间隔的结构(即厚度为0mm)。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形成有两个卡定部138,利用一对高度调整部件136来调整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间隔。因此,与利用一个高度调整部件136来调整间隔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摇晃。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卡定部138的被装配部138A形成于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即形成于比通过上颌用套112的对置面112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J靠外侧。
因此,与被装配部138A形成于上颌用套112的内壁面的结构比较,即使在高度调整部件136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高度调整部件136的担忧也较少。另外,在牙套110的佩戴时,由于由上颌用套112和患者的脸颊来夹持高度调整部件136,所以能够更加抑制高度调整部件136的脱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卡定部138是从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贯通至内壁面的贯通孔,所以与卡定部138是有底的结构比较,容易进行清洁。另外,由于在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凸部136A的前端形成有钩状部137,所以能够更加抑制高度调整部件136从卡定部138脱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高度调整部件136左右对称,所以能够使卡定于上颌用套112的左右两侧的卡定部138的高度调整部件136共用。此外,在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另外切削高度调整部件136,也能够微调高度调整部件136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A以及图7B对第二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40中,在下颌用套144的齿列的中心(即齿列1号)的外壁面144A,形成有比外壁面144A的其它部分向外侧突出的卡定基部157。此外,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优选不比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向上方突出,更优选为与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大致为同一面。
并且,在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形成有卡定部158。卡定部158是从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贯通孔,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侧的开口端是用于装配高度调整部件156的被装配部158A。
另一方面,高度调整部件156具备嵌合于卡定部158的被装配部158A的凸部156A、和沿与凸部156A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156B。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的延长方向的长度比卡定部158的深度(即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长度)短,并且高度调整部件156相对于沿凸部156A的延长方向将凸部156A二等分的面S左右对称。
若使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嵌合于卡定部158的被装配部158A,则如图7B所示地将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夹持部156B装配于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142的对置面142B与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夹持部156B,从而在上颌用套142与下颌用套144产生间隔。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将卡定于下颌用套144的卡定部158的高度调整部件156更换成夹持部156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高度调整部件156,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142与下颌用套14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形成于下颌用套144的外壁面144A的卡定基部157设有卡定部158。并且,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的延长方向的长度比卡定部158的深度短。因此,在使高度调整部件156嵌合于卡定部158时,能够防止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与齿列干涉。
此外,由于卡定部158形成为比通过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P更靠外侧,所以与形成为比通过中心的线P更靠内侧的结构比较,即使在高度调整部件156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高度调整部件156的担忧也较少。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卡定部158沿与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成垂直的方向形成。因此,与卡定部158沿与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成水平的方向形成的结构比较,在因磨牙等而沿水平的方向(即与对置面144B平行的方向)对对置面144B施加了力的情况下,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从下颌用套144的卡定部158脱落的担忧也较少。
另外,利用一个高度调整部件156来调整上颌用套142与下颌用套144的间隔。因此,与利用多个高度调整部件156来调整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8A以及图8B对第二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60中,在上颌用套162的外壁面162A突出形成作为定位部件的限位部166。限位部166一体形成于上颌用套162,并设于上颌用套16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
另一方面,在下颌用套164的外壁面164A,突出形成有沿上颌用套162方向延长的作为定位部件的翼部168。翼部168由与下颌用套164相同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并且位置通过丝杠177能够在比限位部166更靠近前侧的下颌用套164的齿列6号~7号之间调整。
在佩戴牙套160时,通过翼部168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与限位部16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抵接,来限制翼部168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即,由翼部168以及限位部166相对于上颌用套16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16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164。
并且,在限位部166的与下颌用套164对置的下表面166A形成有卡定部178。卡定部178是从限位部166的下表面166A贯通至上表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贯通孔,限位部166的靠下表面166A侧的开口端是用于装配高度调整部件176的被装配部178A。
另一方面,高度调整部件176具备嵌合于卡定部178的被装配部178A的凸部176A、和沿与凸部176A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176B。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凸部176A的延长方向的长度比卡定部178的深度(即限位部166的下表面166A至上表面的长度)短,并且高度调整部件176相对于沿凸部176A的延长方向将凸部176A二等分的面T左右对称。
若使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凸部176A嵌合于卡定部178的被装配部178A,则如图8B所示地将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夹持部176B装配于限位部166的下表面166A以及上颌用套162的对置面162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162的对置面162B与下颌用套164的对置面164B之间夹持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夹持部176B,从而在上颌用套162与下颌用套164产生间隔。
此外,此时,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夹持部176B的齿列近前侧的端面与限位部166一起抵接于翼部168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限制翼部168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将卡定于限位部166的卡定部178的高度调整部件176更换成夹持部176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高度调整部件176,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162与下颌用套16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限位部166的下表面166A形成卡定部178,能够利用限位部166作为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卡定部。因此,与在上颌用套162的外壁面162A、对置面162B形成卡定部178的结构比较,不需要形成卡定部178的空间,从而能够使上颌用套162的厚度、宽度较薄。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第二方案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有其它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组合。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定部138是贯通孔,但卡定部138也可以是有底的凹部而并非贯通孔。
并且,也可以如图9A所示,在上颌用套182的外壁面182A形成作为卡定部的轨道槽184,通过使设于高度调整部件186的夹持部186B的上表面的轨道部186A嵌合于轨道槽184,来将高度调整部件186卡定于上颌用套182。
在该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110比较,能够抑制高度调整部件186从上颌用套182的外壁面182A突出。并且,也可以如图9B所示,在上颌用套188的外壁面188A形成作为卡定部的凸部190,并在设于高度调整部件192的凹部192A嵌合上颌用套188的凸部190。
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下颌用套144的对置面144B(即卡定基部157的上表面)形成卡定部158,并使之与设于高度调整部件156的凸部156A嵌合。但是,也可以如图9C所示,在上颌用套194的对置面194B形成作为卡定部的凸部196,并在设于高度调整部件198的凹部198A嵌合上颌用套194的凸部196。
除此之外,能够通过利用由设于一方的阴部件和设于另一方的阳部件构成的紧固件进行卡定的方法、由设于一方的内螺纹部和设于另一方的外螺纹部构成的螺纹机构进行卡定的方法等各种方法来将高度调整部件136卡定于上颌用套112、下颌用套114。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一对高度调整部件136来调整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间隔,但高度调整部件136彼此可以由连续的一个部件构成,并且也可以连结而成为一体。
并且,若高度调整部件136是能够调整上颌用套112与下颌用套114的间隔的结构,则也可以是任意形状。另外,高度调整部件136的个数、卡定位置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将三个以上的高度调整部件136卡定于上颌用套112以及下颌用套114的结构。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定位部件的限位部166形成有用于卡定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卡定部178。但是,限位部166本身也可以作为卡定部,并且也可以是将高度调整部件176直接卡定于限位部166的结构。
同样,在第一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定位部件的连结部件120本身以及翼部168本身也可以作为卡定部。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高度调整部件136、176设置贯通孔,并在贯通孔插通连结部件120以及翼部168,来将高度调整部件136、176直接卡定于连结部件120以及翼部168。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仅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侧的开口端的作为用于装配高度调整部件136的被装配部138A。但是,也可以外壁面112A侧的开口端以及内壁面侧的开口端(未图示)双方作为用于装配高度调整部件136的被装配部138A。
具体而言,也可以构成为:在高度调整部件136形成一对凸部136A,并将一对凸部136A分别嵌合于上颌用套112的外壁面112A侧以及内壁面侧的被装配部138A。
并且,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牙套110、140是推(Push)型,但也可以是通过使上安装部116、146比下安装部118、148更靠近前侧(即前齿侧)来由连结部件120、150向前拉拽下颌用套114、144(即下颌)的拉拽(Pull)型。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上颌用套162形成有限位部166,并在下颌用套164形成有翼部168,但也可以在上颌用套162形成翼部168,并在下颌用套164形成限位部166。
并且,高度调整部件176的夹持部176B的靠齿列近前侧的端面位于与翼部168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抵接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不与翼部168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抵接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与第一方案相同,上颌用套112、下颌用套114、上安装部116、下安装部118、连结部件120由塑料构成。
[第三方案]
本公开的第三方案的牙套具备: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翼部,其设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一方的外壁面,并向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方向延长;限位部,其设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外壁面,通过抵接于上述翼部来限制上述下颌用套向上述齿列的里侧的移动;以及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其设于上述翼部或上述限位部,调整上述上颌用套与上述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根据第三方案,通过在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稳固地固定设置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翼部或者限位部,能够缩小相对位置调整部件本身的大小,并且能够抑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脱落。
此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是调整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在齿列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以及上颌用套与下颌用套的在高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间隔)的至少一方的构件,是包括第一方案以及第二方案中的“高度调整部件”的概念。
此外,在以下的第三方案中,将在日本专利申请2016-127905的公开中被称作“相对位置调整部”的结构称作“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并将被称作“厚壁部”的结构称作“夹持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0A以及图10B对第三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
与第一方案以及第二方案相同,本实施方式的牙套210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用的牙套,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具备佩戴于上颌齿列的上颌用套212和佩戴于下颌齿列的下颌用套214。此外,上颌用套212以及下颌用套214例如由在JIS T6501弯曲试验中弹性模量为2150Mpa左右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
在上颌用套212的外壁面212A突出形成有限位部216。限位部216例如由与上颌用套212相同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并设于上颌用套2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
另一方面,在下颌用套214的外壁面214A形成有用于安装翼部224的翼安装部220。翼安装部220的位置通过丝杠222能够在比限位部216更靠近前侧的下颌用套214的齿列6号~7号之间调整。
并且,翼安装部220的上表面(即与上颌用套212对置的面)是翼部224的安装面220A,在安装面220A设有向上颌用套212方向突出的突起218。此外,安装面220A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4B大致为同一面。
翼部224例如由与下颌用套214相同的丙烯酸系树脂构成。并且,翼部224具备向上颌用套212方向延长的翼224A、和从翼224A的下端起沿与翼224A的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长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
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大致呈矩形且厚度为大约1mm~10mm,延长长度(即宽度)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于上颌用套212的对置面214B的宽度(即从外壁面214A至内壁面的长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对置面214B的宽度小。
并且,在翼224A的下表面(即与下颌用套214对置的面)形成有安装槽226,如图10B所示,通过使前端部弯曲的突起218嵌合于安装槽226,来将翼部224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安装部220的上表面。此外,也可以在突起218设置维持与安装槽226的嵌合状态的钩状部等防脱构件。
若将翼部224安装于翼安装部220,则翼部224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装配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4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212的对置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2B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4B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从而在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产生间隔。
此外,在佩戴牙套210时,通过翼部224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与限位部21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抵接,来限制翼部224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即,由翼部224以及限位部216相对于上颌用套21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21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214。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一体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的翼部224安装于下颌用套214的翼安装部220,能够在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来形成间隔。
此时,由于翼部224相对于翼安装部220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翼部224,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的间隔。
具体而言,例如准备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的厚度以1mm为单位而不同的多个翼部224,通过按照患者的上下齿的间隔来选择翼部224,能够以1mm为单位来调整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对翼安装部220分别安装有翼部224。即,利用一对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来调整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的间隔。因此,与利用一个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来调整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的间隔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上颌用套212与下颌用套214的摇晃。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设于翼部224。因此,与在上颌用套212、下颌用套214的外壁面212A、14A、对置面212B、214B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的结构比较,不需要另外设置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24B的安装部,从而能够使上颌用套212、下颌用套214的厚度、宽度较薄。
另外,由于翼部224相对于翼安装部220能够装卸,所以通过在翼安装部220的安装面220A安装高度不同的翼部224,能够调整翼部224本身的高度。因此,例如如图10B所示,通过使翼部224的上端的位置比限位部216的上端的位置更高,能够使翼部224可靠地抵接于限位部216。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翼安装部220的安装面220A与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4B大致为同一面。因此,在牙套210的维护时,能够同时清洁翼安装部220的安装面220A和下颌用套214的对置面214B,从而容易进行清洁。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1A以及图11B对第三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230中,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下颌用套234的外壁面234A形成有向上颌用套232方向延长的翼部240。翼部240的位置通过丝杠242能够在比限位部236更靠近前侧的下颌用套234的齿列6号~7号之间调整。
并且,在翼部240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沿外周形成有用于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由嵌合槽构成的卡定部246。另一方面,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具有沿翼部240的延长方向延长的罩部件244A、和设于罩部件244A的在延长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且沿与罩部件244A大致垂直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244B。
此外,罩部件244A的延长长度(即高度)与翼部240的延长长度(即高度)大致相同,或者比翼部240的延长长度(即高度)长(高)。
在罩部件244A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沿外周形成有嵌合部248,如图11B所示,通过使嵌合部248嵌合于卡定部246,来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罩部件244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部240。此外,也可以在嵌合部248设置维持与卡定部246的嵌合状态的钩状部等防脱构件。
若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罩部件244A安装于翼部240,则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夹持部244B装配于下颌用套234的对置面234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232的对置面232B与下颌用套234的对置面234B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夹持部244B,从而在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产生间隔。
此外,在佩戴牙套230时,通过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罩部件244A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与限位部23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抵接,来限制翼部240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也就是说,由翼部240、罩部件244A、以及限位部236相对于上颌用套23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23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234。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相对于翼部240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夹持部244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罩部件244A与限位部236抵接,来限制翼部240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因此,通过更换成罩部件244A的宽度(即从齿列近前侧的端面至齿列里侧的端面的长度)或者抵接于限位部236的齿列里侧的端面的角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能够调整限位部236与翼部240的间隔、即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的相对位置。
另外,通过更换成罩部件244A的延长长度(即高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能够调整翼部240(以及罩部件244A)的高度。因此,例如如图11B所示,通过使罩部件244A的上端的位置比限位部236的上端的位置高,能够使翼部240(以及罩部件244A)可靠地抵接于限位部216。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佩戴牙套230时,通过罩部件244A与限位部236抵接,来由限位部236和翼部240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从翼部240脱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翼部240设于下颌用套234的外壁面234A。因此,与翼部240设于内壁面的结构比较,即使在佩戴牙套230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脱落了的情况下,患者吞下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担忧也较少。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2A以及图12B对第三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250的上颌用套252的外壁面252A,突出形成有用于安装限位部256的限位器安装部258。限位器安装部258设于上颌用套252的齿列6号~7号的外壁面252A,并具备沿齿列延伸的T型截面的轨道部件260。
另一方面,限位部256具备在内壁面的齿列里侧形成有轨道槽262的限位器256A、和沿与限位器256A的内壁面垂直的方向延长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此外,轨道槽262沿限位器256A的内壁面设置,一端在限位器256A的齿列里侧的端面开口。
如图12B所示,通过使轨道部件260从齿列里侧嵌合于限位部256的轨道槽262,来将限位部256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限位器安装部258。此外,也可以在轨道部件260设置维持与轨道槽262的嵌合状态的防脱构件。
若将限位部256安装于限位器安装部258,则限位部256的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安装于上颌用套252的对置面252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252的对置面252B与下颌用套254的对置面254B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从而在上颌用套252与下颌用套254产生间隔。
此外,在佩戴牙套250时,通过翼部264的侧面(即齿列里侧的端面)与限位部25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抵接,来限制翼部264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也就是说,由翼部264以及限位部256相对于上颌用套25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25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254。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一体形成有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的限位部256相对于上颌用套252的限位器安装部258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限位部256,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252与下颌用套25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设于限位部256。因此,与在上颌用套252、下颌用套254的外壁面252A、254A、对置面252B、254B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的结构比较,不需要另外设置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56B的安装部,从而能够使上颌用套252、下颌用套254的厚度、宽度较薄。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齿列里侧使轨道部件260嵌合于在限位器256A的齿列里侧形成的轨道槽262,来将限位部256安装于限位器安装部258。因此,在不佩戴牙套250时,能够相对于限位器安装部258容易装卸限位部256。
另一方面,在佩戴牙套250时,由于翼部264抵接于限位部256(即限位器256A)的齿列近前侧的端面,所以能够抑制限位部256从限位器安装部258脱落。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3A以及图13B对第三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270中,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在上颌用套272的外壁面272A一体形成有限位部276。并且,在限位部276的侧面(即齿列近前侧的端面),向齿列近前侧突出地形成有用于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由矩形的突起构成的卡定部280。
另一方面,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具备高度与限位部276的高度(即上颌用套272的外壁面272A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罩部件278A、和从罩部件278A的下端起沿与罩部件278A垂直的方向延长的夹持部278B。
在罩部件278A的齿列里侧的侧面形成有矩形的安装槽282,如图13B所示,通过使卡定部280嵌合于安装槽282,来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罩部件278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限位部276。此外,也可以在卡定部280设置维持与安装槽282的嵌合状态的钩状部等防脱构件。
并且,也可以在限位部276侧设置作为卡定部的贯通孔,并且在罩部件278A侧设置与贯通孔嵌合的突起。另外,也可以在限位部276分别设置作为卡定部的贯通孔以及突起,并在罩部件278A分别设置与限位部276的贯通孔嵌合的突起、以及与限位部276的突起嵌合的贯通孔。
若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罩部件278A安装于限位部276,则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夹持部278B安装于上颌用套272的对置面272B。因此,在闭嘴的状态下,在上颌用套272的对置面272B与下颌用套274的对置面274B之间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夹持部278B,从而在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产生间隔。
此外,在佩戴牙套270时,通过罩部件278A的齿列近前侧的侧面与翼部284的齿列里侧的侧面抵接,来限制翼部284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也就是说,由翼部284、罩部件278A、以及限位部276相对于上颌用套272(即上颌)以使下颌用套274(即下颌)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定位下颌用套274。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相对于限位部276能够装卸,所以通过更换成夹持部278B的厚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能够适当地调整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的间隔。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罩部件278A与翼部284抵接,来限制翼部284的向齿列里侧的移动。因此,通过更换成罩部件278A的宽度(即从齿列近前侧的端面至齿列里侧的端面的长度)或者抵接于翼部284的齿列近前侧的端面的角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能够调整限位部276与翼部284的间隔、即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的相对位置。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佩戴牙套270时,通过罩部件278A与翼部284抵接,来由限位部276和翼部284夹持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从翼部284脱落。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第三方案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有其它各种实施方式。并且,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具备罩部件244A以及夹持部244B,利用罩部件244A来调整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的在齿列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利用夹持部244B来调整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的间隔。
但是,也可以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仅具备罩部件244A。由此,通过更换成罩部件244A的宽度或者抵接于限位部236的齿列里侧的端面的角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能够仅调整上颌用套232与下颌用套234的在齿列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调整翼部240的位置的丝杠242。
同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具备罩部件278A以及夹持部278B,利用罩部件278A来调整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的在齿列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利用夹持部278B来调整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的间隔。
但是,也可以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仅具备罩部件278A。由此,通过更换成罩部件278A的宽度或者抵接于翼部284的齿列近前侧的端面的角度不同的其它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能够仅调整上颌用套272与下颌用套274的在齿列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翼安装部220的突起218嵌合于翼224A的安装槽226,来将翼部224安装于翼安装部220。但是,只要翼部224相对于翼安装部220能够装卸,则也可以用任意方法来将翼部224安装于翼安装部220,例如也可以在翼224A侧设置突起,并在翼安装部220侧设置供突起嵌合的贯通孔等。
同样,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翼部240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的安装方法、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限位器安装部258安装限位部256的安装方法、以及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在罩部件278A安装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78的安装方法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具体而言,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设置沿厚度方向贯通夹持部244B的贯通孔,通过在贯通孔插通翼部240,来将相对位置调整部件244直接卡定于翼部240。
并且,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利用丝杠242能够调整翼部224、240、264、284的位置,但也可以能够调整限位部216、236、256、276的位置而并非调整翼部224、240、264、284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翼部224、240、264、284或者限位部216、236、256、276相对于上颌用套212、232、252、272或者下颌用套214、234、254、274旋转,能够调整翼部224、240、264、284或者限位部216、236、256、276的位置(即角度)。
并且,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上颌用套212、232、252、272设有限位部216、236、256、276,并在下颌用套214、234、254、274设有翼部224、240、264、284。但是,也可以在上颌用套212、232、252、272设置翼部224、240、264、284,并在下颌用套214、234、254、274设置限位部216、236、256、276。
并且,限位部216、236、256、276的形状也可以如翼部224、240、264、284那样形成为向未设置限位部216、236、256、276的另一个套(上颌用套或下颌用套)方向延长的形状。
在2016年6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27904、日本专利申请2016-127905、以及在2016年11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24519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被纳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被纳入本说明书中,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被纳入的程度与具体且分别地记载的情况的程度相同。
Claims (28)
1.一种牙套,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
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
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述上颌用套定位上述下颌用套;
卡定基部,其具有卡定部,且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内壁面;以及
高度调整部件,其具有装配于上述卡定基部的上述卡定部的装配部、和被夹持在上述上颌用套与上述下颌用套之间的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基部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上述齿列的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的上述装配部装配于上述卡定基部的上述卡定部的状态下,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相对于将上述高度调整部件二等分成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的面呈不对称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的上述装配部装配于上述卡定基部的上述卡定部的状态下,上述装配部设于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的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内壁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基部的上述卡定部是凹部,
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的上述装配部是与上述凹部嵌合的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的上述装配部是供螺纹件插通的贯通孔,
上述卡定基部的上述卡定部是与插通于上述贯通孔的上述螺纹件螺纹结合的内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卡定基部的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开口部,
在俯视上述凹部的上述开口部时,沿上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齿列的中心线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卡定基部的内壁面具有开口部,
在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侧观察上述卡定基部时,沿上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齿列的中心线交叉。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卡定基部的内壁面具有开口部,
沿上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假想线与平行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的假想面交叉。
10.一种牙套,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
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
定位部件,其相对于上述上颌用套定位上述下颌用套;
卡定部,其在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至少一方的外周、或者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具有形成于至少一处以上的被装配部;以及
高度调整部件,其装配于上述卡定部的上述被装配部,且被夹持在上述上颌用套与上述下颌用套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在比通过上述对置面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线更靠外侧,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上述被装配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外壁面形成有比上述外壁面的其它部分向外侧突出的卡定基部,并在上述卡定基部形成有上述卡定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部件安装于上述上颌用套以及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齿列里侧,
在比上述定位部件更靠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齿列的近前侧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上述卡定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部件具备:
翼部,其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一方的外壁面,且向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方向延长;以及
限位部,其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外壁面,位于比上述翼部更靠上述齿列的里侧,限制上述翼部向上述里侧的移动,
在上述限位部的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对置的面,形成有至少一处以上的上述卡定部的上述被装配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部是贯通孔,
上述高度调整部件具备延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贯通孔的深度短且与上述贯通孔嵌合的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度调整部件相对于沿上述凸部的延长方向将上述凸部二等分的面呈左右对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凸部的前端形成有防脱用的钩状部。
18.一种牙套,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颌用套,其佩戴于上颌齿列;
下颌用套,其佩戴于下颌齿列;
翼部,其设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一方的外壁面,且向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方向延长;
限位部,其设于上述上颌用套和上述下颌用套的另一方的外壁面,通过抵接于上述翼部来限制上述下颌用套向上述齿列的里侧的移动;以及
相对位置调整部件,其设于上述翼部或上述限位部,调整上述上颌用套与上述下颌用套的相对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翼部设于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外壁面,且向上述上颌用套方向延长,
上述限位部设于上述上颌用套的上述外壁面,且位于比上述翼部更靠上述齿列的里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夹持在上述上颌用套与上述下颌用套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一体形成于上述翼部,
上述翼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翼安装部,该翼安装部设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翼安装部设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外壁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翼安装部的上述翼部的安装面与上述上颌用套的对置于上述下颌用套的对置面、或者上述下颌用套的对置于上述上颌用套的对置面大致为同一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8~20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上述翼部的卡定部,
上述翼部一体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一体形成于上述限位部,
上述限位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限位器安装部,该限位器安装部设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位器安装部具备设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的上述外壁面的轨道部件,
在上述限位部形成有与上述轨道部件嵌合的轨道槽。
27.根据权利要求18~20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上述限位部的卡定部,
上述限位部一体形成于上述上颌用套或上述下颌用套。
28.根据权利要求24或27所述的牙套,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定部设于上述翼部的与上述限位部抵接的抵接面、或者上述限位部的与上述翼部抵接的抵接面,
上述相对位置调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上述翼部和上述限位部夹持。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97793.1A CN1135767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N202110351735.9A CN1130813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27905 | 2016-06-28 | ||
JP2016127904 | 2016-06-28 | ||
JP2016-127904 | 2016-06-28 | ||
JP2016-127905 | 2016-06-28 | ||
JP2016-224519 | 2016-11-17 | ||
JP2016224519 | 2016-11-17 | ||
PCT/JP2017/022916 WO2018003637A1 (ja) | 2016-06-28 | 2017-06-21 | マウスピース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51735.9A Division CN1130813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N202110897793.1A Division CN1135767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82990A true CN108882990A (zh) | 2018-11-23 |
CN108882990B CN108882990B (zh) | 2021-08-17 |
Family
ID=607871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51735.9A Pending CN1130813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N202110897793.1A Pending CN1135767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N20178002263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82990B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51735.9A Pending CN1130813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N202110897793.1A Pending CN113576734A (zh) | 2016-06-28 | 2017-06-21 | 牙套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183670A1 (zh) |
JP (3) | JP6726741B2 (zh) |
CN (3) | CN113081334A (zh) |
WO (1) | WO201800363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3853A (zh) * | 2019-07-31 | 2019-10-22 | 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可个性化定制牙齿套件 |
CN111632244A (zh) * | 2020-05-06 | 2020-09-08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便于齿部组合固定的气管插管 |
CN114364352A (zh) * | 2019-09-19 | 2022-04-1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护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38198B2 (en) | 2017-05-26 | 2024-11-12 | Diamond Orthotic Laboratory, Llc | Oral appliance device |
USD870293S1 (en) * | 2017-08-30 | 2019-12-17 | Mitsui Chemicals, Inc. | Spacer for an oral sleep appliance |
US12213907B2 (en) * | 2017-11-13 | 2025-02-04 | Achaemenid, Llc | Provisional oral sleep appliance |
DE102018114103B4 (de) * | 2018-06-13 | 2024-09-05 | Jörg Schlieper | Unterkieferprotrusionseinrichtung |
US11666477B2 (en) * | 2019-11-15 | 2023-06-06 | Sleep Solutions Of Texas, Llc | Lingual repositioning devices, controller station,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and/or diagnosing medical disorders |
WO2021097377A1 (en) * | 2019-11-15 | 2021-05-20 | Ghuge Raghavendra Vitthalrao | Dynamic mandibular and lingual repositioning devices, controller station,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and/or diagnosing medical disorders |
JP2021097982A (ja) * | 2019-12-22 | 2021-07-01 | 平 賢一 | いびき防止マウスピース+押舌器具 |
USD970013S1 (en) * | 2020-01-27 | 2022-11-15 | Frantz Design Incorporated | Mandibular advancement appliance |
KR102131709B1 (ko) * | 2020-02-13 | 2020-07-08 | 대구보건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구강의 수직 고경 측정장치 |
EP4216869A4 (en) * | 2020-09-24 | 2024-10-16 | Prosomnus Sleep Technologies, Inc. | Polymeric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m |
KR102576058B1 (ko) * | 2021-04-09 | 2023-09-06 | 가톨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구강 보호 장치 |
WO2022256792A1 (en) * | 2021-06-02 | 2022-12-08 | Align Technology, Inc. | Occlusal block design for lateral locking |
KR102529478B1 (ko) * | 2021-07-08 | 2023-05-04 | 명재준 | 골격성 고정원을 이용한 수면무호흡 완화장치 |
CN115998469B (zh) * | 2023-03-24 | 2023-05-26 | 四川大学 | 一种可调节的平导和斜导一体化结构的壳状保持器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7117A (en) * | 1993-09-29 | 1995-06-27 | Thornton; W. Keith | Apparatus for prevention of snoring and improved breathing during sleep |
CN2613250Y (zh) * | 2003-04-24 | 2004-04-28 | 杜卫新 | 阻鼾器 |
DE10341260A1 (de) * | 2003-09-04 | 2005-04-07 | Konrad Hofmann | Okklusionsschienenanordnung |
CN1725990A (zh) * | 2002-12-15 | 2006-01-25 | 埃皮塞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用于在上下颌之间分开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KR20060012065A (ko) * | 2004-08-02 | 2006-02-07 | 황청풍 | 코골이 및 수면무호흡증 방지장치 |
US20060174897A1 (en) * | 2005-02-10 | 2006-08-10 | Edvard Sarkisia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ring for obstructive sleep disorder breathing |
US20070224567A1 (en) * | 2006-01-06 | 2007-09-27 | Robson Farrand C | Dental orthotic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CN101553194A (zh) * | 2006-06-14 | 2009-10-07 | Ric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治疗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口腔矫治器 |
US20100139666A1 (en) * | 2006-11-23 | 2010-06-10 | Pierre Bonnaure | Device intended to cause a displacement in the mandible in relation to the maxilla |
CN102123678A (zh) * | 2008-06-19 | 2011-07-13 | 百特技术有限公司 | 复合口具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170844A (zh) * | 2008-10-03 | 2011-08-31 | 好眠有限公司 | 具有正定位铰接件的下颌前移装置 |
WO2011115962A1 (en) * | 2010-03-15 | 2011-09-22 | Advanced Airway Design, Llc |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plint |
US20120186589A1 (en) * | 2011-01-26 | 2012-07-26 | Singh Pankaj 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sleep apnea and snoring |
US20150007830A1 (en) * | 2011-12-30 | 2015-01-08 | Zst Holdings, Inc. | Oral appliances and methods of use |
WO2015143043A1 (en) * | 2014-03-19 | 2015-09-24 | Michael Gelb | Apparatus and kit for an oral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WO2015144374A1 (de) * | 2014-03-28 | 2015-10-01 | Konrad Hofmann | Okklusionsschienenanordnung |
US9204991B1 (en) * | 2011-05-18 | 2015-12-08 | Stephen J. Harkins |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1737A (en) * | 1987-04-13 | 1990-02-20 | Toone Kent J | Method and therapeutic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noring |
US6055986A (en) * | 1992-11-16 | 2000-05-02 | Meade; Thomas E.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reduction of snoring |
US6109265A (en) * | 1995-06-23 | 2000-08-29 | Frantz; Don E. | Elastic mandibular advancement appliance |
US5947724A (en) * | 1995-06-23 | 1999-09-07 | Frantz; Don E. | Elastic mandibular advancement appliance with slide-in bite planes |
JP4324549B2 (ja) * | 2002-05-01 | 2009-09-02 | ダブリュ ソーントン,キース | ユーザーの呼吸を向上させる装具及び配置機構 |
WO2008023799A1 (fr) * | 2006-08-25 | 2008-02-28 | Nagasaki University | Connecteur antérieur mandibulaire destiné à être placé dans la cavité orale afin de soulager le syndrome des apnées du sommeil ou le ronflement |
TWM309984U (en) * | 2006-10-25 | 2007-04-21 | Meng-Jen Tzou | Improved tooth wear structure for snore stopping |
KR100856672B1 (ko) * | 2007-03-16 | 2008-09-04 | 홍이표 | 코골이 및 수면무호흡증의 교정구 |
BE1018209A5 (nl) * | 2008-07-07 | 2010-07-06 | Nelissen Jozef Frans | Inrichting voor het behandelen van nachtelijke ademhalingsproblemen. |
CN202036394U (zh) * | 2011-03-09 | 2011-11-16 | 上海上远齿科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人体口腔的阻鼾器 |
EP2760389B1 (en) * | 2011-09-30 | 2018-12-05 | Robert Rogers | Methods and oral orthotic systems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
KR101380336B1 (ko) * | 2012-05-02 | 2014-04-02 | 구현웅 | 코골이 방지용 구강 장치 |
KR101216029B1 (ko) * | 2012-06-11 | 2012-12-27 | 이성완 | 턱관절 교정 장치 |
WO2015014434A1 (de) * | 2013-07-30 | 2015-02-05 | Merck Patent Gmbh | Materialien für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en |
KR20160138470A (ko) * | 2014-03-19 | 2016-12-05 |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 경로 예측 혼잡 회피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204319022U (zh) * | 2014-12-10 | 2015-05-13 | 李伟明 | 可调节止鼾牙套 |
KR101590813B1 (ko) * | 2015-09-01 | 2016-02-02 | 심윤섭 | 코골이 수면 무호흡 치료 가능한 교체 타입 조절자를 갖는 턱 관절 교정장치 |
US9545332B2 (en) * | 2015-09-27 | 2017-01-17 | Kenneth Luco | Cuspid and first bi-cuspid bite retainer for sleep apnea |
CN205094756U (zh) * | 2015-11-13 | 2016-03-23 | 无锡时代天使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 止鼾器 |
-
2017
- 2017-06-21 US US16/311,303 patent/US2019018367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7-06-21 JP JP2018525101A patent/JP67267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6-21 WO PCT/JP2017/022916 patent/WO20180036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6-21 CN CN202110351735.9A patent/CN1130813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6-21 CN CN202110897793.1A patent/CN1135767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6-21 CN CN201780022634.9A patent/CN10888299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20
- 2020-04-13 JP JP2020071772A patent/JP2020114497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12-22 JP JP2021208619A patent/JP2022043202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7117A (en) * | 1993-09-29 | 1995-06-27 | Thornton; W. Keith | Apparatus for prevention of snoring and improved breathing during sleep |
CN1725990A (zh) * | 2002-12-15 | 2006-01-25 | 埃皮塞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用于在上下颌之间分开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2613250Y (zh) * | 2003-04-24 | 2004-04-28 | 杜卫新 | 阻鼾器 |
DE10341260A1 (de) * | 2003-09-04 | 2005-04-07 | Konrad Hofmann | Okklusionsschienenanordnung |
KR20060012065A (ko) * | 2004-08-02 | 2006-02-07 | 황청풍 | 코골이 및 수면무호흡증 방지장치 |
US20060174897A1 (en) * | 2005-02-10 | 2006-08-10 | Edvard Sarkisia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ring for obstructive sleep disorder breathing |
US20070224567A1 (en) * | 2006-01-06 | 2007-09-27 | Robson Farrand C | Dental orthotic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CN101553194A (zh) * | 2006-06-14 | 2009-10-07 | Ric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治疗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口腔矫治器 |
US20100139666A1 (en) * | 2006-11-23 | 2010-06-10 | Pierre Bonnaure | Device intended to cause a displacement in the mandible in relation to the maxilla |
CN102123678A (zh) * | 2008-06-19 | 2011-07-13 | 百特技术有限公司 | 复合口具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170844A (zh) * | 2008-10-03 | 2011-08-31 | 好眠有限公司 | 具有正定位铰接件的下颌前移装置 |
WO2011115962A1 (en) * | 2010-03-15 | 2011-09-22 | Advanced Airway Design, Llc |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plint |
US20120186589A1 (en) * | 2011-01-26 | 2012-07-26 | Singh Pankaj 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sleep apnea and snoring |
US9204991B1 (en) * | 2011-05-18 | 2015-12-08 | Stephen J. Harkins |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 |
US20150007830A1 (en) * | 2011-12-30 | 2015-01-08 | Zst Holdings, Inc. | Oral appliances and methods of use |
WO2015143043A1 (en) * | 2014-03-19 | 2015-09-24 | Michael Gelb | Apparatus and kit for an oral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WO2015144374A1 (de) * | 2014-03-28 | 2015-10-01 | Konrad Hofmann | Okklusionsschienenanordnung |
CA2942082A1 (en) * | 2014-03-28 | 2015-10-01 | Konrad Hofmann | Occlusal splint arrangement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53853A (zh) * | 2019-07-31 | 2019-10-22 | 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可个性化定制牙齿套件 |
CN114364352A (zh) * | 2019-09-19 | 2022-04-15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护齿 |
CN111632244A (zh) * | 2020-05-06 | 2020-09-08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便于齿部组合固定的气管插管 |
CN111632244B (zh) * | 2020-05-06 | 2023-02-1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便于齿部组合固定的气管插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43202A (ja) | 2022-03-15 |
WO2018003637A1 (ja) | 2018-01-04 |
JPWO2018003637A1 (ja) | 2018-10-11 |
CN113576734A (zh) | 2021-11-02 |
US20190183670A1 (en) | 2019-06-20 |
JP6726741B2 (ja) | 2020-07-22 |
CN108882990B (zh) | 2021-08-17 |
CN113081334A (zh) | 2021-07-09 |
JP2020114497A (ja) | 2020-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82990A (zh) | 牙套 | |
CN103781442B (zh) | 口内颚部前移矫正器 | |
CA2866929C (en) | Occlusal splint arrangement | |
CA2899055C (en) | Oral appliance | |
EP3146945B1 (en) | Cuspid and first bi-cuspid bite retainer for sleep apnea | |
US10772757B1 (en) | Anti-snoring mouth guard | |
EP3016621B1 (en) | Dental appliance for treatment of bruxism | |
US10265213B2 (en) |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correction apparatus with exchangeable adjustor | |
US20170304107A1 (en) | Oral appliance fixed to lower teeth | |
US9498373B2 (en) | Oral device for improvement of breathing | |
KR102076634B1 (ko) | 악궁 확장 장치 | |
KR102058104B1 (ko) | 하악의 유동성과 치아의 고정성을 개선한 구강 장치 | |
KR101481801B1 (ko) | 턱관절 교정 장치 및 윙 스페이서 | |
US20200222228A1 (en) | Mandible adjustment apparatus | |
US20150101615A1 (en)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taining Oral Devices for Airway Treatment | |
KR20190048094A (ko) | 코골이 수면무호흡 치료용 구강 장치 | |
EP3113714B1 (en) | Asymmetrical dental tool with cooling channels | |
KR20180025676A (ko) | 코골이 및 이갈이 방지 기구 | |
CN212755941U (zh) | 一种用于矫正替牙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矫治器 | |
US20160074207A1 (en) | Oral appliance | |
KR102065235B1 (ko) | 코골이 및 수면무호흡증 치료용 구강장치 | |
KR102582975B1 (ko) | 블럭형 스토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코골이 방지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