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7862A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07862A CN108807862A CN201710307595.9A CN201710307595A CN108807862A CN 108807862 A CN108807862 A CN 108807862A CN 201710307595 A CN201710307595 A CN 201710307595A CN 108807862 A CN108807862 A CN 1088078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icon
- carbon
- silica
- preparation
- based compo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碳材料的表面均匀气相沉积硅基材料;(2)对步骤(1)所得材料进行碳包覆;(3)对步骤(2)所得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所述硅基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锂电池。本发明的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硅基材料的制备与均匀分散两个问题,且具有流程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所得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倍率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自上世纪90年代由SONY公司商业化以来,已逐步占据了便携式消费类电子市场,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锂离子电池自面世以来,碳材料就一直是负极材料的首选,而石墨材料的理论容量仅为372mAh/g,目前各大型负极材料厂家的高端产品容量均已十分接近该理论容量,因此,开发新型负极材料已成为目前产业的大势所趋。
在诸多候选材料中,硅材料由其高比容量,低成本,合适的脱嵌锂电位,丰富的资源被广泛的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负极材料,然而,其在脱嵌锂过程中接近300%的体积应变严重影响其循环性能,为解决该问题,人们开发出两条技术路线,一种是用碳材料吸收硅应变的硅碳复合路线,另一种是将1-10nm的硅微晶分散于氧化硅基体中的氧化亚硅路线。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证明,硅材料颗粒越小,就越有利于缓和其应力应变,然而,纳米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制备,分散,以及比表面积过大的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负极材料的现状,提供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一步解决了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均匀分散两个问题,且具有流程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点,所得硅基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倍率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碳材料的表面均匀气相沉积硅基材料;
(2)对步骤(1)所得材料进行碳包覆;
(3)对步骤(2)所得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由硅和二氧化硅,和/或氧化亚硅,以及任选的选自B、Al、Na、Mg、Ca、Ba、Ti、Mn、Fe、Co、Ni、Cu、Zn、Zr、Mo、Ge、Sn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元素或者其氧化物形成;更优选地,所述步骤(1)为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和/或氧化亚硅,以及任选的选自B、Al、Na、Mg、Ca、Ba、Ti、Mn、Fe、Co、Ni、Cu、Zn、Zr、Mo、Ge、Sn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元素或者其氧化物混合均匀后加热至1000-2000摄氏度,优选1000~1600摄氏度,沉积在温度为200-700摄氏度的碳材料上。
优选地,所述步骤(2)进行碳包覆的方式选自:
1)在气相沉积过程中,通入气体碳源中的一种或多种,在700-1100摄氏度下碳化;或者
2)在气相沉积后,将得到的材料与液体或者固体碳源,通过固相或者液相均匀混合后,在700-1100摄氏度下进行热处理。
优选地,在所述硅基复合材料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0%-9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80%,碳包覆层的质量分数为5%-30%;更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80%,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60%;复合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40%。
优选地,所述碳材料选自软碳、硬碳、中间相碳微球、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多孔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更优选地,所述碳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40微米。
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的微观结构为1-50nm的硅微晶或者硅基合金微晶弥散分布于金属氧化物和/或复合氧化物母相之中。
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由硅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形成,其中硅和二氧化硅的摩尔比为1:2~2:1。
优选地,所述步骤(1)得到在碳材料上沉积有20-2000nm的氧化亚硅或改性氧化亚硅的颗粒或薄膜的材料;更优选地,所述碳材料为石墨。
优选地,所述步骤(2)的方式1)中,通入的气体碳源为甲苯、甲烷、乙炔等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步骤(2)的方式2)中,所述液体或者固体碳源为糖、沥青或聚合物前躯体;更优选地,所述糖为葡萄糖,所述沥青为石油沥青或中间相沥青,所述聚合物前躯体为酚醛树脂或聚丙烯腈。
在本发明中,术语“复合元素”是指选自B、Al、Na、Mg、Ca、Ba、Ti、Mn、Fe、Co、Ni、Cu、Zn、Zr、Mo、Ge、Sn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与硅、氧元素一起形成硅基复合材料的元素。
术语“聚合物前躯体”是指在惰性气氛中至700度以上能够碳化的聚合物。
术语“中间相沥青”是指具有中间相特点的沥青类的物质。
优选地,其中所述步骤(2)得到的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20m2/g,平均粒径为2-40μm,形状为球形、椭球形、鹅卵石形和/或无规则的多边形;和/或所述硅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其充电比容量为400-1500mAh/g。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由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为2-20m2/g,平均粒径为2-40μm,形状为球形、椭球形、鹅卵石形和/或无规则的多边形。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本发明所述的硅基复合材料和碳材料组成。
优选地,所述硅基复合材料在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大于2%;更优选地,所述碳材料包括软碳、硬碳、中间相碳微球、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包括由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本发明所述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本发明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本发明在碳材料上均匀沉积硅基复合材料,利用碳材料缓和硅基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同时,沉积过程也有利于增加两者之间的界面结合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本发明的气相沉积过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先粉碎后固相或者液相混合能够保证硅基复合材料的均匀分散,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其纳米级别的尺寸带来的种种特性。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综合了硅碳复合和氧化亚硅路线的优点,一方面硅基材料内部1-50nm的微晶弥散分布的结构能够极大地抑制硅的膨胀,而碳材料可以为硅基材料整体提供另一个缓冲,而材料表面的碳包覆层也能有效的抑制硅基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同时也能够赋予材料较好的倍率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该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高、易于大规模生产,该方法制备出来的硅基复合材料与碳材料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循环性能优异、倍率性能良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其中:
图1为实施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电镜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容量保持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倍率充放电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全电池容量保持图;
图5为对比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容量保持图;
图6为对比例1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倍率充放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意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其中:
商品石墨材料A购自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商品软碳材料B购自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实施例1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氧化亚硅;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材料的粒径,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5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为40%。
将制得材料与商品石墨A按照质量比1:1均匀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得到负极材料与质量比为2%的炭黑,2%的纤维素酸钠,3%的丁苯橡胶在水溶剂中均匀混合成电池浆料,涂敷在铜箔上,烘干后裁成8*8mm的方片,在110摄氏度下真空干燥12h后在手套箱中对锂片组装半电池,评价其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测试模式为第一周0.1C放电至0.005V,0.05C放电至0.005V,0.02C放电至0.005V。静置5s以0.1C充电至1V截止,后续循环为0.5C放电至0.005V,0.2C放电至0.005V,0.05C放电至0.005V,0.02C放电至0.005V,静置5s后以0.5C充电至1V截止。
测试倍率的程序为前三周0.2C放电至0.005V,0.05C放电至0.005V,0.02C放电至0.005V,静置5s后以0.5C充电至1V截止。之后保持放电倍率不变,依次改变充电倍率为0.5C、1C、2C、3C、5C、10C。之后保持充电倍率为0.2C不变,依次改变放电倍率为0.5C、1C、2C放电至0.005V。上述每种倍率均循环五周,取五周的平均值评价其倍率性能。
上述放电为嵌锂过程,对应于全电池中的充电,充电为脱锂过程,对应于全电池的放电。
将所得负极材料按照上述比例涂敷在铜箔上后,以钴酸锂为正极组装为1Ah的软包电池,测试其0.5C下的循环性能。
图1为本实施例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电镜图片,可以看出氧化亚硅均匀分布于石墨材料表面。
图2为本实施例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容量保持图,可见其容量保持性能十分优异(100周接近98%)。
图3为本实施例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倍率充放电图,可见其在高倍率下容量发挥性能十分优异,尤其是5C 10C脱锂(80%,70%),1C 2C嵌锂(70%,60%)。
图4为本实施例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全电池容量保持图。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碳包覆方式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2):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氧化亚硅;沉积完成后按照质量比向腔体内送入甲苯,同时升温至900度,保温2h;
(2)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2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的质量分数为40%。
将得到硅基复合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改变硅和二氧化硅的比例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2: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氧化亚硅;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5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5%,氧的质量分数为35%。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沉积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4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氧化亚硅;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6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为4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硅基材料质量比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4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3沉积氧化亚硅;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3微米,比表面积为10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63%,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21%,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为40%。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2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基底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400摄氏度的软碳材料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氧化亚硅;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5微米,比表面积为4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为40%。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使用改性氧化亚硅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二氧化硅,氧化硼,按照摩尔比2: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硅基材料;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5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52%,氧的质量分数为45%,硼的质量分数为3%。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软碳材料B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使用改性氧化亚硅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二氧化硅,锰硅合金,按照摩尔比2:0.5: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3沉积硅基材料;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30微米,比表面积为8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63%,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21%,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60%,氧的质量分数为10%,硼的质量分数为30%。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软碳材料B按照质量比1:2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使用改性氧化亚硅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二氧化硅,氧化铝,按照摩尔比2: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硅基材料;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6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40%,氧的质量分数为35%,铝的质量分数为25%。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意于说明使用改性氧化亚硅对材料的影响。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3):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二氧化硅,金属锡,按照摩尔比2:1.5:0.5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将温度为600摄氏度的天然石墨作为沉积基材按照质量比1:5沉积硅基材料;
(2)将得到的材料按照质量比8:2与石油沥青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3)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得到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0微米,比表面积为2m2/g。其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7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4%,余下为碳包覆层,所述硅基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48%,氧的质量分数为23%,锡的质量分数为29%。
将得到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对比例1
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6):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沉积到温度为600摄氏度普通不锈钢衬底上;
(2)将得到的氧化亚硅依次经过颚破,粗碎,气流粉碎后至3-5微米;
(3)将粉碎后的氧化亚硅经过湿法球磨机粉碎至约200nm;
(4)将氧化亚硅浆料按照1:1.5:5的比例混合石油沥青和商品石墨A,之后将浆料烘干;
(5)得到的材料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6)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将得到硅基复合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图5为本对比例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容量保持图,由于与实施例1比例相同,容量接近,但100周容量保持率只有92%。
图6为本对比例中制得硅基复合材料的倍率充放电图,可见其在高倍率下容量发挥性能特别差,尤其是5C 10C脱锂(70%,25%),1C 2C嵌锂(60%,20%)。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意于说明现有技术制备的材料水平
制备步骤包括如下:
(1)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按照摩尔比1:1均匀混合后加热至1400摄氏度,沉积到温度为600摄氏度普通不锈钢衬底上;
(2)将得到的氧化亚硅依次经过颚破,粗碎,气流粉碎后至3-5微米;
(3)将粉碎后的氧化亚硅与石油沥青按照1:1.5的比例混合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2h。
(4)将得到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将得到硅基复合材料与商品石墨材料A按照质量比1:5混合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按照实施例1所述测试其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下表1中示出了实施例1-8制得的硅基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表1
由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硅基复合材料普遍首效较高,循环较好。从各实施例的对比可以看出,当使用甲苯进行气相包覆时,一方面进一步简化了制备流程,另一方面首效略有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混入少量空气,使制备出氧化亚硅受氧化所导致;提高硅与氧化硅比例使材料的容量和首效提高,但循环性能略有下降;降低沉积温度使材料的亚稳程度偏高,容易被氧化,导致首效相对偏低;提高硅基材料的比例对材料的性能影响不大;沉积材料首效较低导致整体材料首效较低;选用改性的氧化亚硅可以明显提升首效;而对比例1的流程复杂,且在纳米化的过程材料氧化和团聚严重,因此制备出的材料首效很低,循环较差。对比例2采用现有技术,虽然流程简单,但是采用微米氧化亚硅,导致材料的循环很差。
Claims (13)
1.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碳材料的表面均匀气相沉积硅基材料;
(2)对步骤(1)所得材料进行碳包覆;
(3)对步骤(2)所得材料进行物理除磁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硅基材料由硅和二氧化硅,和/或氧化亚硅,以及任选的选自B、Al、Na、Mg、Ca、Ba、Ti、Mn、Fe、Co、Ni、Cu、Zn、Zr、Mo、Ge、Sn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元素或者其氧化物复合形成;优选地,所述步骤(1)为在真空条件下,将硅和二氧化硅,和/或氧化亚硅,以及任选的选自B、Al、Na、Mg、Ca、Ba、Ti、Mn、Fe、Co、Ni、Cu、Zn、Zr、Mo、Ge、Sn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元素或者其氧化物混合均匀后加热至1000-2000摄氏度,优选1000~1600摄氏度,沉积在温度为200-700摄氏度的碳材料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进行碳包覆的方式选自:
1)在气相沉积过程中,通入气体碳源中的一种或多种,在700-1100摄氏度下碳化;或者
2)在气相沉积后,将得到的材料与液体或者固体碳源,通过固相或者液相均匀混合后,在700-1100摄氏度下进行热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硅基复合材料中,碳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0%-90%,硅基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80%,碳包覆层的质量分数为5%-30%;优选地,所述硅基材料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80%,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60%;复合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碳材料选自软碳、硬碳、中间相碳微球、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多孔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碳材料的平均粒径为1-4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硅基材料的微观结构为1-50nm的硅微晶或者硅基合金微晶弥散分布于金属氧化物和/或复合氧化物母相之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硅基材料由硅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形成,其中硅和二氧化硅的摩尔比为1:2~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得到在碳材料上沉积有20-2000nm的氧化亚硅或改性氧化亚硅的颗粒或薄膜的材料;优选地,所述碳材料为石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的方式1)中,通入的气体碳源为甲苯、甲烷和乙炔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步骤(2)的方式2)中,所述液体或者固体碳源为糖、沥青或聚合物前躯体;优选地,所述糖为葡萄糖,所述沥青为石油沥青或中间相沥青,所述聚合物前躯体为酚醛树脂或聚丙烯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得到的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20m2/g,平均粒径为2-40μm,形状为球形、椭球形、鹅卵石形和/或无规则的多边形;和/或
所述硅基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其充电比容量为400-1500mAh/g。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为2-20m2/g,平均粒径为2-40μm,形状为球形、椭球形、鹅卵石形和/或无规则的多边形。
12.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硅基复合材料和碳材料组成,优选地,所述硅基复合材料在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大于2%;优选地,所述碳材料包括软碳、硬碳、中间相碳微球、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球、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3.一种锂电池,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硅基复合材料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07595.9A CN108807862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CN202110310501.XA CN112968159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07595.9A CN108807862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10501.XA Division CN112968159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07862A true CN108807862A (zh) | 2018-11-13 |
Family
ID=6405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07595.9A Pending CN108807862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CN202110310501.XA Pending CN112968159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10501.XA Pending CN112968159A (zh) | 2017-05-03 | 2017-05-03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8807862A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53111A (zh) * | 2018-12-25 | 2019-04-02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8823A (zh) * | 2018-12-29 | 2019-05-10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用于测试和评价硅基负极半电池的电解液体系性能的方法 |
CN109860527A (zh) * | 2018-11-27 | 2019-06-07 | 湖南众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备锂电池负极的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133898A (zh) * | 2020-09-21 | 2020-12-25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234174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江西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258053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1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均匀改性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2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均匀改性的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809310A (zh) * | 2020-06-15 | 2021-12-17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硼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809312A (zh) * | 2020-06-15 | 2021-12-17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氮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4956046A (zh) * | 2022-08-01 | 2022-08-30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298352A (zh) * | 2022-06-24 | 2022-11-04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硅基储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810741A (zh) * | 2021-12-28 | 2023-03-1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二次电池和装置 |
CN115832229A (zh) * | 2021-09-16 | 2023-03-21 | 湖南宸星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掺锗非晶氧化亚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6364867A (zh) * | 2021-12-27 | 2023-06-30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6511B (zh) * | 2022-08-11 | 2022-11-22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膨胀的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535999A (zh) * | 2022-10-11 | 2022-12-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C@SiO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4980A (zh) * | 2008-02-07 | 2009-08-12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电极材料、制作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 |
CN103474632A (zh) * | 2012-06-07 | 2013-12-25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4577066A (zh) * | 2014-12-29 | 2015-04-29 | 南开大学 | 锂离子二次电池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737337A (zh) * | 2012-10-26 | 2015-06-24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CN105576210A (zh) * | 2016-02-18 | 2016-05-11 |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6098430A (ja) * | 2014-11-26 | 2016-05-30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ケイ素系負極活物質材料用cvd装置、ケイ素系負極活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5680023A (zh) * | 2016-04-06 | 2016-06-15 |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倍率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CN105789576A (zh) * | 2016-03-11 | 2016-07-20 |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电池 |
US9601228B2 (en) * | 2011-05-16 | 2017-03-21 | Envia Systems, Inc. | Silicon oxide based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
2017
- 2017-05-03 CN CN201710307595.9A patent/CN108807862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5-03 CN CN202110310501.XA patent/CN11296815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4980A (zh) * | 2008-02-07 | 2009-08-12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电极材料、制作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 |
US9601228B2 (en) * | 2011-05-16 | 2017-03-21 | Envia Systems, Inc. | Silicon oxide based high capacity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CN103474632A (zh) * | 2012-06-07 | 2013-12-25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4737337A (zh) * | 2012-10-26 | 2015-06-24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JP2016098430A (ja) * | 2014-11-26 | 2016-05-30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ケイ素系負極活物質材料用cvd装置、ケイ素系負極活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4577066A (zh) * | 2014-12-29 | 2015-04-29 | 南开大学 | 锂离子二次电池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576210A (zh) * | 2016-02-18 | 2016-05-11 |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789576A (zh) * | 2016-03-11 | 2016-07-20 | 江西紫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电池 |
CN105680023A (zh) * | 2016-04-06 | 2016-06-15 |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倍率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Cited B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0527A (zh) * | 2018-11-27 | 2019-06-07 | 湖南众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备锂电池负极的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553111B (zh) * | 2018-12-25 | 2022-04-12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553111A (zh) * | 2018-12-25 | 2019-04-02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38823A (zh) * | 2018-12-29 | 2019-05-10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用于测试和评价硅基负极半电池的电解液体系性能的方法 |
CN113809312B (zh) * | 2020-06-15 | 2023-07-14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氮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809310B (zh) * | 2020-06-15 | 2023-07-14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硼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809310A (zh) * | 2020-06-15 | 2021-12-17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硼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809312A (zh) * | 2020-06-15 | 2021-12-17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氮掺杂软碳包覆硅基锂离子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2133898A (zh) * | 2020-09-21 | 2020-12-25 |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234174A (zh) * | 2020-10-14 | 2021-01-15 | 江西壹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258053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3B (zh) * | 2021-05-13 | 2022-07-29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1B (zh) * | 2021-05-13 | 2022-07-29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均匀改性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WO2022236984A1 (zh) * | 2021-05-13 | 2022-11-17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均匀改性的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2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均匀改性的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258051A (zh) * | 2021-05-13 | 2021-08-13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均匀改性的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832229A (zh) * | 2021-09-16 | 2023-03-21 | 湖南宸星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掺锗非晶氧化亚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6364867A (zh) * | 2021-12-27 | 2023-06-30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5810741A (zh) * | 2021-12-28 | 2023-03-1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二次电池和装置 |
WO2023124913A1 (zh) * | 2021-12-28 | 2023-07-0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的二次电池和装置 |
CN115298352A (zh) * | 2022-06-24 | 2022-11-04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硅基储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298352B (zh) * | 2022-06-24 | 2024-05-03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硅基储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956046A (zh) * | 2022-08-01 | 2022-08-30 | 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68159A (zh) | 202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07862A (zh) |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和锂电池 | |
Xu et al. | Tri-functionalized polypropylene separator by rGO/MoO2 composit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 |
CN106848199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多孔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JP5180211B2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珪素・炭素複合陰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708437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软碳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
CN111082006B (zh) | 氧化亚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
CN110660984B (zh) | 一种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826527B (zh) | 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JP2017526118A (ja) | 多元系複合負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
CN113054177B (zh) | 一种多元复合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3311522A (zh) | 一种硅/碳复合微球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14702022B (zh) | 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O2022121281A1 (zh) | 一种自填充包覆硅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WO2019019410A1 (zh) | 改性无锂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含有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2687853B (zh) | 硅氧颗粒团聚体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电池 | |
CN109686960A (zh) | 一种碳包覆硅纳米片和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314564B (zh) | 一种碳纳米管导电网络包覆SiO@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8682833B (zh) | 一种磷酸铁锂基改性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 |
CN112151771A (zh) | 一种含硅酸盐骨架的硅基负极材料、负极片和锂电池 | |
CN112635727A (zh) | 具有核壳结构的硅氧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材料、电池 | |
CN108281627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锗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6259727A (zh)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0550635A (zh) | 一种新型的碳包覆硅氧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Ding et al. |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 monoxide anode materials prompted by germanium | |
CN114914408B (zh) |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