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762575A - 分散液 - Google Patents

分散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2575A
CN108762575A CN201810587083.7A CN201810587083A CN108762575A CN 108762575 A CN108762575 A CN 108762575A CN 201810587083 A CN201810587083 A CN 201810587083A CN 108762575 A CN108762575 A CN 108762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nductive film
colored compound
film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70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田亮介
水野干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62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25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24Electrically-conducting pa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4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carbon-silicon compounds, carbon or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20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 H01B1/22Conductive material dispersed in non-conductive organic material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2Filling or coating with impervious material
    • H01B13/322Filling or coating with impervious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a liquid, jelly-like or viscous subs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3Electrodes
    • H10H20/83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10H20/833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31Nanoparticles used in non-emissive layers, e.g. in packaging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包含金属纳米丝和被它吸附的有色化合物的透明导电膜。有色化合物是吸附可见光区域的光的材料,进而具有与构成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

Description

分散液
本申请是如下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申请日:2011年7月12日;申请号:201180068414.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将金属纳米丝作为导电材料使用的透明导电膜、使用这种透明导电膜的信息输入装置以及在显示面板上设置该透明导电膜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侧的透明导电膜以及配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的信息输入装置的透明导电膜等要求具有光透射性的透明导电膜中,一直使用着铟锡氧化物(ITO)之类的金属氧化物。可是,使用金属氧化物的透明导电膜,因为在真空环境下溅射成膜,所以制造成本高,而且在弯曲、挠曲等变形的作用下,还容易产生裂纹及剥离。
因此,人们正在探讨使用了可以采用涂敷或印刷的成膜而且对于弯曲、挠曲的承受性也较高的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以便取代使用金属氧化物的透明导电膜。作为不使用稀有金属的铟的下一代的透明导电膜,使用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引人注目(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2及非专利文献1)。
可是,在显示面板的表面侧设置使用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时,由于外来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所以出现所谓的黑漂浮现象,也就是使显示面板的黑显示略微发亮地显示。黑漂浮现象是造成对比度下降引起的显示特性劣化的重要原因。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黑漂浮,有人提出了使用不容易产生光的漫反射的金(Au)的金纳米管的方案。形成金纳米管时,首先将容易使光漫反射的银纳米管作为模板使用,往它的上面镀金。然后将作为模板使用的银纳米管的一部分蚀刻或氧化后,变换成金纳米管(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
另外,还有人提出了同时使用金纳米管和二次导电性介质(CNT(碳纳米管)、导电性聚合物、ITO等)防止光散射的方法(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现已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7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25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0-52552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CS Nano》2010年,VOL.4.NO.5, p.2955-2963。
发明内容
可是,采用前者的方法获得的金纳米管,不仅将银纳米管作为模板使用而白白地浪费掉了,而且还必须有进行金镀的金属材料。因此使材料费增大,工序复杂,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采用后者的方法,由于同时使用CNT、导电性聚合物、ITO等二次导电性介质(着色材料),所以有可能使透明性受到影响。
因此,本公示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不浪费金属材料地抑制成本上升,还能够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表面漫反射的透明导电膜。另外,本公示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既能够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表面漫反射,也能够维持透明性的透明导电膜。本公示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将这种透明导电膜作为电极使用,从而可以防止光的漫反射导致的黑漂浮的信息输入装置,进而提供可以进行对比度良好的显示的电子设备。
本公示的达到这种目的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含金属纳米丝和被该金属纳米丝吸附的有色化合物。在这种透明导电膜中,可见光被金属纳米丝吸附的有色化合物吸收,从而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另外,因为使金属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所以能够抑制添加有色化合物后造成的透明性的下降。
另外,本公示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表面的金属纳米丝和至少覆盖一部分表面的有色化合物。在这种透明导电膜中,可见光被至少覆盖金属纳米丝的一部分表面的有色化合物吸收,从而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另外,因为使有色化合物存在于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所以能够抑制添加有色化合物后造成的透明性的下降。
另外,本公示的信息输入装置,具有在透明基板上设置包含吸附有色化合物的金属纳米丝后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这种信息输入装置,如上所述地使用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的透明导电膜,从而防止透明导电膜的黑漂浮。
进而,本公示的电子设备,具有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设置包含吸附有色化合物的金属纳米丝后构成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这种电子设备,如上所述地使用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的透明导电膜,从而能够防止透明导电膜的黑漂浮,进行对比度高的显示。
发明效果
依据以上讲述的本公示,使金属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防止光的表面漫反射后,能够不浪费金属材料地抑制成本上升,还能够防止使用了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中的黑漂浮。另外,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设置透明导电膜的电子设备中,能够防止显示面侧的透明导电膜中的黑漂浮,从而提高对比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讲述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讲述变形例1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讲述变形例2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讲述变形例3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A~图5E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6A、图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7是第4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8是讲述具备第5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使用第6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具备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电视机(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具备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数码相机(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具备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笔记本电脑(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具备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录像机(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具备第7实施方式的显示部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电子设备)的正面图。
图15是讲述变形例4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讲述变形例5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按照以下的所述的顺序讲述本公示的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2、变形例1(设置了外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3、变形例2(设置了锚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4、变形例3(不使树脂分散地集成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5、变形例4(在基体材料的一个主面上设置了硬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6、变形例5(在基体材料的两个主面上设置了硬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7、第2实施方式(成膜后进行了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8、第3实施方式(吸附有色化合物后进行成膜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9、第4实施方式(使用透明导电膜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结构例);
10、第5实施方式(具备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
11、第6实施方式(使用透明导电膜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
12、第7实施方式(具备显示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
《1、第1实施方式(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图1是用于讲述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例如是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集成金属纳米丝13后的导电膜,其特征在于:使金属纳米丝13吸附有色化合物a。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采用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设置吸附丝层17,从而使金属纳米丝13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的结构。该吸附丝层(透明导电膜)17是使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透明树脂材料15中后构成的。下面,依次详细讲述这些构成要素。
〈透明基体材料11〉
透明基体材料11是用对可见光具有透射性的材料构成的,例如用无机材料或塑料材料构成。这种透明基体材料11具有透明导电膜1所需的膜厚,例如是具有被薄膜化到能够实现柔软的弯曲性的程度的膜状(片状),或者是具有能够实现适当的弯曲性和刚性的膜厚的基板状。
作为构成这种透明基体材料11的无机材料,例如可以列举石英、蓝宝石、玻璃等。
另外,作为构成这种透明基体材料11的塑料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高分子材料。作为众所周知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香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尿素树脂、聚氨脂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烯烃聚合物(COP)等。使用这种塑料材料构成透明基体材料11时,从容易生产的观点上说,最好使透明基体材料11的膜厚为5~500μm,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该范围。
〈金属纳米丝13〉
金属纳米丝1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有色化合物a覆盖。这样,可见光就被覆盖金属纳米丝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有色化合物a吸收,能够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的表面漫反射。
金属纳米丝13是使用金属构成的,是具有nm级的直径的细微的金属丝。这种金属纳米丝13,作为构成元素,可以用从Ag、Au、Ni、Cu、Pd、Pt、Rh、Ir、Ru、Os、Fe、Co、Sn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元素构成。
另外,金属纳米丝13的理想的形状是平均短轴直径为大于1nm、500nm以下,平均长轴长为大于1μm、1000μm以下。平均短轴直径为1nm以下时,金属纳米丝13的导电率劣化,涂敷后难以作为导电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平均短轴直径大于500nm时,透明导电膜1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而平均长轴长为1μm以下时,金属纳米丝彼此不容易连接,透明导电膜1难以作为导电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平均长轴长比1000μm长时,透明导电膜1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形成透明导电膜1之际使用的分散液中的金属纳米丝13的分散性存在着劣化的倾向。进而,也可以是金属纳米粒子念珠状连接后具有丝状的部分。这时长度不受限定。
这种金属纳米丝13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是0.001~1.000[g/m2]。单位面积重量小于0.001[g/m2]时,金属纳米丝13不能够充分存在于吸附丝层17中,透明导电膜1的导电性劣化。另一方面,虽然表面电阻值随着金属纳米丝13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增多而下降,但是单位面积重量超过1.000[g/m2]时,透明导电膜1的全光线透射率劣化。
〈透明树脂材料15〉
透明树脂材料15是使金属纳米丝13分散的部件,是所谓的粘合剂材料。这里使用的透明树脂材料15可以从已知的透明的天然高分子树脂或合成高分子树脂中广泛选择使用,既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热硬化性树脂及光硬化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聚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硝化纤维素、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偏氟乙烯、乙基纤维素、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用热、光、电子束、放射线硬化的热(光)硬化性树脂,可以列举三聚氰胺丙烯酸酯、尿烷丙烯酸酯、异氰酸酯、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改性硅酸盐等硅树脂。
另外,作为添加剂,可以根据需要将界面活性剂、粘度调整剂、分散剂、硬化促进催化剂、塑剂、防氧化剂及防硫化剂等稳定剂添加到透明树脂材料15中。
〈有色化合物a〉
有色化合物a是在可见光区域吸收光而且被金属纳米丝13吸附的物质。在这里,所谓可见光区域,是大致为360nm以上、830nm以下的波长带域。这种有色化合物a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吸收光的发色团R的同时,还具有与构成金属纳米丝13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X,用一般式[R-X]表示。
其中,发色团[R]包含不饱和烷基、芳香环、杂环、金属离子中的至少一个以上。作为这种发色团[R]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亚硝基、硝基、偶氮基、甲基、氨基、酮基、噻唑基、萘醌基、二苯乙烯衍生物、靛酚衍生物、二苯基甲烷衍生物、蒽醌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二嗪衍生物、靛类衍生物、氧杂蒽衍生物、嗪衍生物、酞菁衍生物、氮蒽衍生物、噻嗪衍生物、含有硫原子的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等。另外,作为发色团[R],可以使用从由以上列举的发色团及包含它的化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以上。从提高透明导电膜1的透明性的观点上说,作为发色团[R],可以使用从由Cr配位体、Cu配位体、偶氮基、吲哚满基及包含它的化合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以上。
与构成金属纳米丝13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 [X],是硫代基(包含磺酸盐)、磺酸基、磺酰胺基、羟酸基(包含羟酸盐)、氨基、酰胺基、磷酸基(包含磷酸盐、磷酸酯)、磷化氢基(フォスフィノ基)、硅烷醇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氰基、乙烯基、巯基、甲醇基等。这种官能团[X],在有色化合物a中至少存在一个即可。从抑制有色化合物a的吸附所导致的导电性下降的观点上说,作为官能团 [X],首选羟酸基、磷酸基等,羟酸基更理想。
另外,官能团X也可以是能够与构成金属纳米丝13的金属配位的原子。这种原子例如是N(氮)、S(硫)、O(氧)等。官能团X是这些原子时,官能团X可以是构成发色团[R]的一部分的物质,有色化合物a成为具有杂环的化合物。
作为这种有色化合物a,例示了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作为更具体的染料的一个例子,例示了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kalan BordeauxBL、Kayakalan Brown GL、Kayakalan Gray BL167、Kayakalan Yellow GL143、KayakalanBlack 2RL、KayakalanBlack BGL、Kayakalan Orange RL、Kayarus Cupro Green G、Kayarus Supra Blue MRG、Kayarus Supra Scarlet BNL200、田岗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的Lanyl Olive BG等具有硫代基的染料。此外,还例示了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lon Polyester Blue 2R-SF、KayalonMicroester Red AQ-LE、Kayalon Polyester Black ECX300、Kayalon Microester BlueAQ-LE等。另外,作为具有羧基的染料,举出色素增感太阳电池用色素,列举了Ru配位体的N3、N621、N712、N719、N749、N773、N790、N820、N823、N845、N886、N945、K9、K19、K23、K27、K29、K51、K60、K66、K69、K73、K77、Z235、Z316、Z907、Z907Na、Z910、Z991、CYC-B1、HRS-1。作为有机色素类,列举了Anthocyanine、WMC234、WMC236、WMC239、WMC273、PPDCA、PTCA、BBAPDC、NKX-2311、NKX-2510、NKX-2553(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NKX-2554(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NKX-2569、NKX-2586、NKX-2587(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NKX-2677(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NKX-2697、NKX-2753、NKX-2883、NK‐5958(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NK‐2684(林原生物化学公司制造)、Eosin Y、Mercurochrome、MK-2(总研化学公司制造)、D77、D102(三菱造纸化学公司制造)、D120、D131(三菱造纸化学公司制造)、D149(三菱造纸化学公司制造)、D150、D190、D205(三菱造纸化学公司制造)、D358(三菱造纸化学公司制造)、JK-1、JK-2、5、ZnTPP、H2TC1PP、H2TC4PP、Phthalocyanine Dye(Zinc phtalocyanine-2,9,16,23-tetra-carboxylic acid、2-[2’-(zinc9’,16’,23’-tri-tert-butyl-29H,31H-phthalocyanyl)]succinic acid、Polythiohene Dye(TT-1)、Pendant type polymer、Cyanine Dye(P3TTA、C1-D、SQ-3、B1)等。
另外,构成透明导电膜1的有色化合物a,可以从用上述一般式[R-X]表示的化合物中选择使用按照构成金属纳米丝13的金属可以吸附该金属而且能够以规定的浓度溶解到制造透明导电膜1的工序中使用的溶剂里的化合物。
〈其它〉
为了提高金属纳米丝13的分散性,可以使金属纳米丝13吸附分散剂。作为分散剂,可以使用聚乙烯吡咯烷(PVP)或聚乙二胺之类含有氨基酸的化合物。此外,还可以使用能够用具有硫代基(包含磺酸盐)、磺酸基、磺酰胺基、羟酸基(包含羟酸盐)、氨基、磷酸基(包含磷酸盐、磷酸酯)、磷化氢基、硅烷醇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氰基、乙烯基、巯基、甲醇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吸附在金属上的材料。
这些分散剂被金属纳米丝13吸附,吸附量为不会使透明导电膜1的导电性劣化的程度。
另外,除了分散剂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用于提高金属纳米丝13彼此之间及和透明基体材料11的密合性及耐久性的添加剂。
有色化合物a首选用单分子级别覆盖金属纳米丝表面。这样,能够抑制对于可见光而言的透明性的下降,还能够将有色化合物a的使用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最好使有色化合物a只存在于金属纳米丝表面。这样,能够抑制对于可见光而言的透明性的下降,还能够将有色化合物a的使用量控制在最小限度。
结构如上的透明导电膜1的反射L值,用后文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反射L评价方法测量,其结果最好为8以下。这样,黑漂浮现象就能够得到改善,适合于配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这一用途。此外,可以利用有色化合物a对于金属纳米丝13而言的吸附量,控制反射L值。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讲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可以获得如下效果。就是说,使金属纳米丝13吸附有色化合物a后,能够防止光在金属纳米丝13的表面漫反射。特别因为有色化合物a是具有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发色团R的物质,所以用该有色化合物a吸收外来光后,能够提高防止漫反射的效果。
另外,由于该透明导电膜1采用使金属纳米丝13吸附有色化合物a的结构,所以还能够不浪费地使用金属材料,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此外,在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透明导电膜1,讲述了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设置吸附丝层17的结构。可是,也可以除去透明基体材料11,只用吸附丝层17构成透明导电膜1。
照到金属纳米丝表面引起黑漂浮的射入光,原本是不能够透过透明导电薄膜等的光。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中使用的有色化合物a,具有吸收照到金属纳米丝表面引起黑漂浮的射入光的功能。因此,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中使用有色化合物a,但是能够抑制透明性的下降。
此外,有色化合物a是否吸附在金属纳米丝13上,可以采用下述方法确认。首先,将包含成为确认对象的金属纳米丝13的透明导电膜在能够蚀刻已知的金属的溶液中浸渍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和金属纳米丝13一起抽出吸附化合物。接着,采用加热或减压的方法,从抽出液中除去溶剂,从而浓缩抽出成分。这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依据色谱法的分离。再接着,对上述浓缩了的抽出成分进行气相色谱仪(GC)分析,确认吸附化合物的分子及其碎片,从而能够辨认吸附化合物。另外,抽出吸附化合物时使用重氢置换溶剂,还可以通过NMR分析辨认吸附化合物。
辨认的吸附化合物如果是具有发色团[R]的物质,那么有色化合物a就被金属纳米丝13吸附,所以可以获得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2、变形例1(设置了外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变形例,图2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上设置外涂层21的透明导电膜1-1的结构。外涂层21是用于保护使用金属纳米丝13后构成的吸附丝层17的部件,设置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
该外涂层21对于可见光具有光透射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用聚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或纤维素类树脂构成,也可以用烷氧基金属的加水分解、脱水缩合物等构成。另外,要用不妨碍对于可见光而言的光透射性的膜厚构成外涂层21。外涂层21可以具有从由硬涂层功能、防眩功能、防反射功能、防牛顿环功能及防阻塞功能等功能构成的功能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功能。
《3、变形例2(设置了锚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变形例2,图3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上设置锚层23的透明导电膜1-2的结构。锚层23是用于确保使用金属纳米丝13后构成的吸附丝层17-透明基体材料11之间的密合性的部件,被夹持在吸附丝层17-透明基体材料11之间。
该锚层23对于可见光具有光透射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用聚丙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或纤维素类树脂构成,也可以用烷氧基金属的加水分解、脱水缩合物等构成。另外,要用不妨碍对于可见光而言的光透射性的膜厚构成锚层23。
此外,本变形例2还可以和变形例1组合。组合时,成为在锚层23-外涂层21之间夹住使用金属纳米丝13后构成的吸附丝层17的结构。
《4、变形例3(不使树脂分散地集成金属纳米丝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变形例3,图4示出从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中除去透明树脂材料的透明导电膜1-3的结构。不使透明树脂材料分散地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集成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而且保持集成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后构成的吸附丝层17’和透明基体材料11的表面的密合性地配置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这种结构,适用于金属纳米丝13彼此之间以及金属纳米丝13和透明基体材料11的密合性良好的情况。
此外,这种变形例3可以和变形例1及变形例2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就是说,和变形例1组合后,可以在吸附丝层17’的上方设置外涂层,和变形例2组合后,可以在透明基体材料11和吸附丝层17’之间设置锚层。
即使是这种结构的透明导电膜1-3,因为使金属纳米丝13吸附有色化合物a,所以可以获得和第1实施方式中讲述的结构的透明导电膜相同的效果。
《5、变形例4(在基体材料的一个主面上设置了硬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变形例4,图15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上设置硬涂层18的透明导电膜1-4的结构。硬涂层18是用于保护基体材料11的部件,设置在基体材料11的下部。
这种硬涂层18对于可见光具有光透射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用有机类硬涂层剂、无机类硬涂层剂、有机-无机类硬涂层剂等构成。另外,要用不妨碍对于可见光而言的光透射性的膜厚构成这种硬涂层18。
此外,这种变形例4可以和变形例1~3中的至少一个组合。例如,可以进而设置外涂层及锚层等。锚层例如被设置在基体材料11和吸附丝层17之间以及基体材料11和硬涂层18之间的至少一个中。外涂层例如被设置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及硬涂层18的上部的至少一个中。
《6、变形例5(在基体材料的两个主面上设置了硬涂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例)》
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变形例5,图16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上设置硬涂层18、19的透明导电膜1-5的结构。硬涂层18是用于保护基体材料11的部件,设置在基体材料11的下部。硬涂层19是用于保护基体材料11的部件,设置在基体材料11的上部。在硬涂层19的上部,设置着吸附丝层17。
该硬涂层18、19对于可见光具有光透射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用有机类硬涂层剂、无机类硬涂层剂、有机-无机类硬涂层剂等构成。另外,要用不妨碍对于可见光而言的光透射性的膜厚构成这种硬涂层18、19。
此外,这种变形例5可以和变形例1~3中的至少一个组合。例如,可以进而设置外涂层及锚层等。锚层例如被设置在基体材料11和硬涂层19之间、硬涂层19和吸附丝层17之间以及基体材料11和硬涂层18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部位。外涂层例如被设置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及硬涂层18的上部的至少一个上。
《7、第2实施方式(成膜后进行了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接着,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的第1例,参照图5,讲述将金属纳米丝的分散膜成膜后,进行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的方法。
[制作分散液]
首先,制作使金属纳米丝分散到溶剂中的分散液。在这里,将透明树脂材料(粘合剂)和金属纳米丝一起添加到溶剂中。还根据需要,混合用于提高金属纳米丝的分散性的分散剂及用于提高密合性及耐久性的其它添加剂。
作为分散手法,可以适当采用搅拌、超声波分散、小泡分散、混匀、均化器处理等。
将分散液的重量作为100重量份时,使分散液中的金属纳米丝的掺合量为0.01~10.00重量份。掺合量小于0.01重量份时,在最终获得的透明导电膜中不能得到足够大的单位面积重量(0.001~1.000[g/m2])。另一方面,掺合量大于10重量份时,存在着金属纳米丝的分散性劣化的倾向。另外,向分散液添加分散剂时,添加量最好为不使最终获得的透明导电膜的导电性劣化的程度。
〈溶剂〉
在这里,作为用于制作以上的分散液的溶剂,可以使用金属纳米丝分散的溶剂。例如可以使用从水、酒精(例如甲醇、乙醇、n-丙醇、i-丙醇、n-丁醇、i-丁醇、sec-丁醇、tert-丁醇等)、环己酮(例如环己酮、环戊酮)、酰胺(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硫化物(例如二甲亚砜:DMSO)等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以上。
为了抑制使用分散液后形成的分散膜的干燥不匀及裂缝,进而还可以向分散液中添加高沸点溶剂,控制来自分散液的溶剂的蒸发速度。作为高沸点溶剂,例如可以列举丁基溶纤剂、双丙酮醇、丁基三甘醇、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单丙基醚、乙二醇单异丙基醚、二甘醇单丁基醚、二甘醇单乙醚、二甘醇单甲醚二甘醇二乙醚、一缩二丙二醇单甲醚、二三缩三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异丙醚、一缩二丙二醇异丙醚、二缩三丙二醇异丙醚、二乙醇单醚。这些高沸点溶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个使用。
[分散膜的形成]
接着,如图5A所示,使用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分散液,形成使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透明基体材料11中后的分散膜17a。分散膜17a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但是考虑到物性、便利性、制造成本等,最好采用湿式制膜法。作为湿式制膜法,可以采用涂敷法、喷射法、印刷法等众所周知的方法。如果采用涂敷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众所周知的涂敷法。作为众所周知的涂敷法,例如可以列举微凹版印刷术、条锭涂层法、直接凹版印刷法、印染涂敷法、浸渍涂法、喷涂法、双面涂胶辊涂法、帘式涂法、点涂法(comma coating method)、刮刀涂法、旋涂法等。如果采用印刷法,例如可以列举凸版、透印、凹印、凹版、胶版、网版、喷墨印刷等。
在这种状态下,形成使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包含未硬化的透明基体材料(粘合剂)15a的溶剂中的分散膜17a。
[分散膜的干燥和硬化]
再接着,如图5B所示,干燥除去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分散膜17a中的溶剂。采用干燥的方法除去溶剂时,既可以自然干燥,也可以加热干燥。然后,进行未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15a)的硬化处理,以便成为使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15中的状态。经过以上的工序后,为了降低获得的透明导电膜的表面电阻值,根据需要,使用碾压机实施加压处理。
[制作处理溶液]
制作包含有色化合物的处理溶液。在这里,例如采用使有色化合物溶解到溶剂中的方法制作处理溶液。在使用该处理溶液进行的吸附处理中,从提高有色化合物对于金属纳米丝而言的吸附速度的观点上说,这种处理溶液中的有色化合物的浓度较大为好。具体地说,处理溶液中的有色化合物的浓度最好为0.01重量%以上。此外,有色化合物在常温中是液体,或者用工艺上容许的温度加热时能够成为液体状态时,可以将液体状的有色化合物原封不动地作为处理溶液使用。
〈溶剂〉
制作这种处理溶液时使用的溶剂,可以适当选择能够在规定的浓度中溶解有色化合物的材料。具体地说,例如可以列举水、乙腈、3-甲氧基丙腈、3,3-甲氧基丙腈乙氧基丙腈、3-乙氧基丙腈、3,3-氧化二丙腈、3-氨基丙腈、丙腈、氰基乙酸丙酯、异硫氰酸3-甲氧丙酯、3-苯氧基丙腈、p-茴香胺3-(苯基甲氧基)丙腈、甲醇、乙醇、异丙醇、异丙基醇、n-丁醇、2-丁醇、异丁醇、t-丁醇、乙二醇、三甘醇、1-甲氧基-乙醇、1,1-二甲基-2-甲氧基乙醇、3-甲氧基-1-丙醇、二甲基亚砜、苯、甲苯、o-二甲苯、m-二甲苯、p-二甲苯、氯苯、二氯苯、乙酸丁脂、乙酸乙脂、环己烷、环己酮、丁酮、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等。这些溶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个地使用。
[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
接着,如图5C所示,使将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硬化了的透明树脂材料15中后构成的分散膜17a,接触溶解了有色化合物a的处理溶液25。
这样,如图5D所示,使分散膜17a中的金属纳米丝13吸附处理溶液25中的有色化合物a,形成吸附丝层17。在这种吸附处理中,使处理溶液25中的有色化合物a和构成金属纳米丝13的金属材料此外共价键或配价键。
作为这种吸附处理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将金属纳米丝13分散了的分散膜17a浸渍到处理溶液25中的浸渍方式,或者在分散膜17a上形成处理溶液25的液膜的涂敷方式或印刷方式。
采用浸渍方式时,准备能够足以将分散膜17a浸入的量的处理溶液25。将分散膜17a在处理溶液25中浸渍0.1秒~48小时。在这期间,进行加热及超声波处理中的至少一个时,能够提高有色化合物a对于金属纳米丝13而言的吸附速度。浸渍后,根据需要,进行用有色化合物的良好溶剂洗涤分散膜17a,除去残留在分散膜17a中的未吸附的有色化合物a的工序。
采用涂敷方式时,例如从微凹版印刷术、条锭涂层法、直接凹版印刷法、印染涂敷法、浸渍涂布法、喷雾涂布法、双面涂胶辊涂法、帘式涂法、点涂法、刮刀涂法、旋涂法等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分散膜17a上形成处理溶液25的液膜。
采用印刷方式时,例如可以从凸版印刷法、透印印刷法、凹印印刷法、凹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法及网版印刷法等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分散膜17a上形成处理溶液25的液膜。
采用了涂敷方式或印刷方式时,在分散膜17a上形成一定量的处理溶液25的液膜时,进行加热及超声波处理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提高有色化合物a对于金属纳米丝13而言的吸附速度。另外,形成处理溶液25的液膜后,经过一定时间,再根据需要,进行用有色化合物的良好溶剂洗涤分散膜17a,除去残留在分散膜17a中的未吸附的有色化合物a的工序。
此外,形成一定量的处理溶液25的液膜,不必通过一次的液膜来达到,可以将上述液膜的形成工序和洗涤工序反复进行多次来达到。
[干燥处理]
进行了这种吸附处理后,如图5E所示,进行吸附丝层17的干燥处理。这里的干燥处理,既可以自然干燥,也可以在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干燥。这样,就完成了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设置了吸附丝层17的透明导电膜1的制造。
[关于构图]
采用本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作具有由吸附丝层17构成的电极图案的透明导电膜时,在使用图5A讲述的分散膜17a的形成工序中,可以形成预先构图的分散膜17a。分散膜17a的图案,例如可以采用印刷法形成。另外,作为别的方法,在使采用图5A所述的工序形成的分散膜17a硬化以后的工序中,对分散膜17a或吸附丝层17进行图案蚀刻。这时,可以在分散膜17a或吸附丝层17中的电极图案以外的区域中进行图案蚀刻,以便至少使金属纳米丝13分断,成为绝缘状态。
[其它]
此外,如使用图2讲述的变形例1那样,制作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设置了外涂层21的透明导电膜1-1时,可以进而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形成外涂层21的工序。另外,如使用图3讲述的变形例2那样,制作在透明基体材料11和吸附丝层17之间设置了锚层23的透明导电膜1-2时,在形成分散膜17a之前的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锚层23,然后进行在锚层23上形成分散膜17a的工序和随后的工序即可。
进而,如使用图4讲述的变形例3那样,制作不使用透明树脂材料地构成吸附丝层17’时,形成不使用透明树脂材料地构成分散膜17a的分散液。这样,从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分散膜17a中除去溶剂时,金属纳米丝13就被以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的状态留下来。在该状态中,金属纳米丝13就以均等地分散的状态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分散膜17a的部分中,形成用金属纳米丝13构成的分散膜。然后,可以按照和上述步骤同样的步骤,使溶解了有色化合物a的处理溶液25接触该分散膜,从而进行吸附处理。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依据以上讲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不使用真空工艺的简单方法,便宜地制造具有使金属纳米丝13本身吸附有色化合物a的结构的透明导电膜1。
《8、第3实施方式(吸附有色化合物后进行成膜的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
接着,作为透明导电膜的制造方法的第2例,参照图6,讲述使金属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后,将金属纳米丝的分散膜成膜的方法。此外,对于和使用图5讲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步骤相同的步骤的重复讲述,予以省略。
[制作分散液]
制作使金属纳米丝分散到溶剂中的分散液。在这里制作的分散液与在第1例中制作的分散液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有色化合物,其它结构与第1例相同。制作这种分散液后,使有色化合物与分散液中的构成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预先使金属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
有色化合物对于分散液而言的添加量较大时,反射L值的减少效果就较大,所以是理想的。可是,有色化合物对于分散液而言的添加量过大后,金属纳米丝就有在分散液中凝聚的倾向,引起制作的透明导电膜中的表面电阻值及全光线透射率劣化。因此,有色化合物对于分散液而言的添加量最好为0.0001~0.1重量%。
[分散膜的形成]
接着,如图6A所示,使用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含有有色化合物a的分散液,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分散膜17b。该分散膜17b是使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溶剂中的膜,也包含未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15a。这种分散膜17b的形成方法没有限定,可以采用和使用图5讲述的第1例的方法同样的浸渍法及涂敷法等。
[分散膜的干燥和硬化]
再接着,如图6B所示,干燥除去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分散膜17b中的溶剂。然后,进行未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15a)的硬化处理,形成使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分散到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15中后构成的吸附丝层17。上述利用溶剂的干燥进行的除去以及未硬化的透明树脂材料的硬化处理,采用和在第1例中讲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然后,为了降低获得的透明导电膜的表面电阻值,根据需要,使用碾压机实施加压处理,这也和第1例同样。
这样,就完成了透明导电膜1的制造。
[关于构图]
此外,采用本第3实施方式制造方法,制作具有由吸附丝层17构成的电极图案的透明导电膜时,在使用图6A讲述的分散膜17b的形成工序中,可以形成预先构图的分散膜17b。分散膜17b的图案,例如可以采用印刷法形成。另外,作为别的方法,在使采用图6A所述的工序形成的分散膜17b硬化以后的工序中,对分散膜17b(吸附丝层17)进行图案蚀刻。这时,可以在分散膜17b(吸附丝层17)中的电极图案以外的区域中进行图案蚀刻,以便至少使金属纳米丝13分断,成为绝缘状态。
[其它]
此外,如使用图2讲述的变形例1那样,制作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设置了外涂层21的透明导电膜1-1时,可以进而进行在吸附丝层17的上部形成外涂层21的工序。另外,如使用图3讲述的变形例2那样,制作在透明基体材料11和吸附丝层17之间设置了锚层23的透明导电膜1-2时,在形成分散膜17b之前的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锚层23,然后进行在锚层23上形成分散膜17b的工序和随后的工序即可。
进而,如使用图4讲述的变形例3那样,制作不使用透明树脂材料地构成吸附丝层17’时,形成不使用透明导电性材料地构成分散膜17b的分散液。这样,从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分散膜17b中除去溶剂时,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就被以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的状态留下来。在该状态中,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了分散膜17b的部分,形成吸附了有色化合物a的金属纳米丝13以均等地分散的状态集成的吸附丝层17’。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依据以上讲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也和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同样,可以采用不使用真空工艺的简单方法,便宜地制造使金属纳米丝13本身吸附有色化合物a的透明导电膜1。另外,特别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第3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制造步骤也少,可以更加简便地获得透明导电膜1。
《9、第4实施方式(使用透明导电膜的信息输入装置的结构例)》
图7示出使用透明导电膜的信息输入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图。该图所示的信息输入装置31,例如是配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的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屏,用2枚透明导电膜1x、1y构成。各透明导电膜1x、1y使由在第1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中讲述的吸附丝层构成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分别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并列配置。这些透明导电膜1x、1y以在x-y方向上正交的状态,相对地配置电极图案17x1,17x2,…和电极图案17y1,17y2,…,隔着粘接性的绝缘性膜33地互相粘贴在一起。
另外,虽然该图中没有绘出,但是在该信息输入装置31中配置着多个端子,以便能够单独地向透明导电膜1x、1y的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外加测量电压。
这种信息输入装置31,向透明导电膜1x上设置的电极图案17x1,17x2,…和透明导电膜1y上设置的电极图案17y1,17y2,…交替地外加测量电压。在该状态下,手指或触摸笔接触透明基体材料11的表面时,信息输入装置31内存在的各部的电容就产生变化,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的测量电压也跟着变化。这种变化随着到手指或触摸笔接触的位置的距离的不同而不同,在手指或触摸笔接触的位置成为最大。因此,测量电压的变化成为最大的、用电极图案17xn、17yn确定的位置,就被作为手指或触摸笔接触的位置检测出来。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讲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31中,作为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1~3中讲述过的防止光的漫反射的吸附丝层17、17’。这样,就能够防止形成图案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由于外来光的漫反射而被看到。另外,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配置这种信息输入装置31时,可以进行防止了外来光在信息输入装置31中设置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上的漫反射所导致的黑显示之际的黑漂浮的显示。
此外,本公式的信息输入装置并不局限于在这里讲述的这种结构的信息输入装置31,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具备透明导电膜的信息输入装置,例如还可以是电阻膜方式的触摸屏。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和第4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31同样的效果。
《10、第5实施方式(具备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
作为本公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图8示出具备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该图所示的显示装置41,是在显示面板43的显示面上,配置了例如在第4实施方式中讲述的那种结构的信息输入装置31。
显示面板43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可以是反射型、透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中的任何一个,至少在显示面侧设置着偏转板。另外,该显示面板43与柔性印刷电路板45连接,成为输入显示图像的信号的结构。
在这种显示面板43中的图像的显示面上,以覆盖显示面的状态重叠地配置着信息输入装置31。该信息输入装置31与柔性印刷电路板45连接,从这里向信息输入装置31的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外加上述测量电压。
这样,用户用手指或触摸笔触及显示面板43显示的显示图像的一部分,就能够将接触部分的位置信息输入信息输入装置31。
〈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讲述的第5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41中,在显示面板43的显示面上配置了在第4实施方式中讲述的那种结构的信息输入装置31。因此,即使显示面板43的显示是黑显示,也能够防止外来光在构成信息输入装置31的电极图案17x1,17x2,…、17y1,17y2,…表面的漫反射所导致的黑漂浮,具有信息输入装置31也可以进行对比度高的显示。
此外,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显示面板43是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但显示面板43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能够采用有机EL显示装置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几乎所有的显示面板,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11、第6实施方式(使用透明导电膜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例)》
图9示出使用透明导电膜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该图所示的显示装置51,是使用有机电场发光元件EL的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
如该图所示,显示装置51是在基板50的各像素P上,排列使用了薄膜晶体管Tr的像素电路和与它连接的有机电场发光元件EL的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
排列了薄膜晶体管Tr的基板50上,用平坦化绝缘膜53覆盖,其上部排列形成着经由平坦化绝缘膜53所设置的连接孔与薄膜晶体管Tr连接的像素电极55。像素电极55构成阳极(或阴极)。
各像素电极55的周边被用窗口绝缘膜57覆盖,从而使元件分离。各种颜色的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覆盖着被元素分离的各像素电极55,进而还设置着覆盖它们的共同电极61。各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至少由具备有机发光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覆盖它们的共同电极61与各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相接的层,例如被作为阴极(或阳极)形成。另外,还使共同电极61整个作为光透过电极地形成,以便取出各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产生的光。这种共同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层,被在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1~3中讲述的由吸附丝层17、17’构成的透明电极使用。
这样,在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被夹在像素电极55和共同电极61之间的各像素P部分,形成有机电场发光元件EL。此外,该图虽然没有绘出,但是进而还在形成这些有机电场发光元件EL的基板50上设置保护层,隔着粘接剂地与密封基板粘贴在一起,构成显示装置51。
〈第6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讲述的第6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1中,作为在发出光的取出侧即显示面侧设置的共同电极61,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1~3中讲述过的吸附丝层(透明电极膜)17、17’。这样,从共同电极61一侧取出各有机发光功能层59r、59g、59b产生的光时,能够防止外来光在共同电极61上的漫反射所导致的黑漂浮,即使在有外来光的环境下,也能够进行对比度高的显示。
此外,也可以在该显示装置51中的显示面侧,配置和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信息输入装置31,这时也能够获得和第5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12、第7实施方式(具备显示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
图10~图14示出将具备使用图8讲述的第5实施方式的信息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或使用图9讲述的第6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应用于显示部的一个例子。下面,讲述本公示的电子设备的应用例。
图10是表示应用本公示的电视机的立体图。本应用例涉及的电视机100,包含由前屏102及滤光玻璃103等构成的显示部101,作为其显示部101,采用上文讲述的显示装置。
图11是表示应用本公示的数码相机的图,图11A是从表面侧看的立体图,图11B是从背面侧看的立体图。本应用例涉及的数码相机110,包含闪光灯用的发光部111、显示部112、菜单开关113、快门按钮114等,作为其显示部112,采用上文讲述的显示装置。
图12是表示应用本公示的笔记本型电脑的立体图。本应用例涉及的笔记本型电脑120,在本体121上包含输入文字等时操作的键盘122、显示图像的显示部123等,作为其显示部123,采用上文讲述的显示装置。
图13是表示应用本公示的录像机的立体图。本应用例涉及的录像机130,包含本体131、拍摄被摄影体用的透镜132、摄影时的启动/停止开关133、显示部134等,作为其显示部134,采用上文讲述的显示装置。
图14是表示应用本公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便携式电话的正面图。本应用例涉及的便携式电话140,包含上侧壳体141、下侧壳体142、连接部(此处为铰链部)143、显示部144,作为其显示部144,采用上文讲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各电子机器的显示部,由于使用第5实施方式或第6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以即使在有外来光的环境下,也能够进行对比度高的显示。
[实施例]
《实施例1-4》
按照图5讲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步骤,如下所述地制作实施例1-4的透明导电膜(参照下文所示的表1)。
首先,作为金属纳米丝,制作了银纳米丝。在这里,采用参照了文献(《ACS Nano》2010年,VOL.4.NO.5, p.2955-2963)所述的已有的方法,制作了直径30nm、长度10μm的银纳米丝[表1中的Ag(1)]。
接着,将下述材料和制作的银纳米丝一起投入乙醇中,使用超声波使银纳米丝分散到乙醇中,从而制作出了分散液。
银纳米丝[Ag(1)]:0.28重量%;
Aldrich(アルドリッチ)公司制造的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树脂材料):0.83重量%;
旭化成公司制造的Duranate D101(树脂硬化剂):0.083重量%;
日东公司制造的Neostan U100(促硬化催化剂):0.0025重量%;
乙醇(溶剂):98.8045重量%。
用8号环状杆将制作的分散液涂敷到透明基体材料上,形成分散膜。使银纳米丝的单位面积重量大约为0.05g/m2。作为透明基体材料,使用膜厚125μm的PET(三菱树脂化学公司制造的O300E)。接着,在大气中以85℃进行2分钟的加热处理,干燥除去分散膜中的溶剂。进而,继续在大气中以150℃进行30分钟的加热处理,使分散膜中的透明树脂材料硬化。
再接着,作为有色化合物,使用黑色染料(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Kalan Black2RL),将它溶解到二甲亚砜中,成为0.25重量%,制作含有有色化合物的处理溶液。在将该有色化合物的处理溶液加热到85℃的期间,进行浸渍银纳米丝的分散膜,使分散膜中的银纳米丝吸附处理溶液中的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从而获得透明导电膜。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在实施例1中为10分钟,实施例2中为7.5分钟,实施例3中为5.0分钟,实施例4中为2.5分钟。此外,该有色化合物作为官能团 [X],具有硫代基。
《实施例5》
除了作为有色化合物,使用黑色染料(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Kalan Black BGL)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2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此外,该有色化合物作为官能团 [X],具有硫代基。
《实施例6~9》
除了作为有色化合物,使用各种颜色的化合物,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1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在实施例6中为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rus Cupro GreenG,在实施例7中为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rus Supra Blue MRG,在实施例8中为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rus Supra Scarlet BNL200,在实施例9中为田岗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的Lanyl Olive BG50%。此外,这些各色化合物作为官能团 [X],具有硫代基。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作为金属纳米丝使用Blue nano公司制造的银纳米丝(产品名:SLV-NW-60,直径60nm)的IPA分散液,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1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银纳米丝[Ag(2)]:0.28重量%;
Aldrich公司制造的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树脂材料):0.83重量%;
旭化成公司制造的Duranate D101(树脂硬化剂):0.083重量%;
日东化成公司制造的Neostan U100(促硬化催化剂):0.0025重量%;
乙醇+IPA(溶剂):98.8045重量%。
《实施例11》
按照使用图6讲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步骤,如下所述地制作应用了图4的变形例3的实施例11的透明导电膜。
使用和在实施例10中使用的同样的银纳米丝的IPA分散液,制作了包含银纳米丝[Ag(2)]和有色化合物的分散液。分散液的成分如下。
银纳米丝[Ag(2)]:0.28重量%;
日本化药公司制造的Kayakalan Black BGL(有色化合物):0.0016重量%;
纯正化学公司制造的PVP K-30(分散剂):0.2重量%;
乙醇+IPA(溶剂):99.5184重量%。
用8号环状杆将制作的分散液涂敷到透明基体材料上,形成分散膜。使银纳米丝的单位面积重量大约为0.05g/m2。作为透明基体材料,使用膜厚125μm的PET(三菱树脂化学公司制造的O300E)。接着,在大气中以85℃进行2分钟的加热处理,干燥除去分散膜中的溶剂。这样,就制作出不使吸附了有色化合物的银纳米丝分散到透明树脂材料中地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上的透明导电膜。
《实施例12》
除了作为有色化合物,使用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三菱造纸公司制造的D358)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2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比较例1》
除了取代有色化合物,使用无色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DBS:官能团-硫代基)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1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比较例2》
按照和实施例1的步骤同样的步骤,进行直到使分散膜中的透明树脂材料硬化为止,不进行吸附处理地制作了不包含有色化合物的透明导电膜。
《比较例3》
按照和实施例10的步骤同样的步骤,进行直到使分散膜中的透明树脂材料硬化为止,不进行吸附处理地制作了不包含有色化合物的透明导电膜。
《比较例4》
除了取代有色化合物,使用无色的十二烷酸(DA:官能团-羟基)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1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比较例5》
除了取代有色化合物,使用无色的十二烷膦酸(DPA:官能团-磷酸基)以及使吸附处理时间(浸渍时间)为10分钟以外,都按照和上述实施例1~4的步骤同样的步骤制作了透明导电膜。
《评价-1》
对于上述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5制作的透明导电膜,评价了:A)全光线透射率[%],B) 黑漂浮,C) 表面电阻值[Ω/□],D)反射L值。各评价如下进行。
〈A)全光线透射率的评价〉
使用HM-150(商品名,(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遵照JIS K7136进行了评价。
〈B) 黑漂浮的评价〉
对于实施例1~10、12及比较例1、4、5,与实施了吸附处理的部分(处理部)邻接地形成了没有实施吸附处理的部分(未处理部)。在将黑胶带粘贴到形成了处理部和未处理部的分散膜(金属丝层)一侧的状态中,从透明基体材料的一侧肉眼观察,按照以下的○、△、×等三个阶段,评价了黑漂浮。
○:能够马上判断出处理部和非处理部的交界,处理部黑漂浮减少;
△:不容易看出处理部和非处理部的交界,处理部黑漂浮减少;
×:看不出处理部和非处理部的交界,处理部有黑漂浮。
此外,比较例2等同于实施例1~9的未处理部,比较例3等同于实施例10的未处理部。就是说,有关实施例1~9、12及比较例1、2、4、5的三个阶段评价,是将比较例2作为基准的评价;有关实施例10、11的三个阶段评价,是将比较例3作为基准的评价。
〈C) 表面电阻值的评价〉
使用MCP-T360(商品名,(株)三菱化学Analytech公司制)进行了评价。
〈D)反射L值的评价〉
使用在黑漂浮评价中使用过的样品,遵照JIS Z8722,用X-Rite制作的比色i5进行了评价。
各评价结果见下述表1。
[表1]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确认以下各点。
首先,进行了吸附处理的实施例1~12中的任何一个实施例,A)全光线透射率都没有劣化,所以可以确认有色化合物只吸附在银纳米丝上。如果透明基体材料或透明树脂材料也吸附了有色化合物的话,A)全光线透射率就劣化。因此,表明有色化合物通过官能团[X],与直接存在于银纳米丝的或存在于银纳米丝的表面的PVP等分散剂结合。
根据实施例1~4的B) 黑漂浮的评价结果,可以确认使用同一种有色化合物时,吸附处理时间较长,B) 黑漂浮的降低效果就较大,有色化合物的吸附量增加。
另外,根据将不同的黑色染料作为有色化合物使用的实施例1~4和实施例5的B)黑漂浮的评价结果的对比,可以确认为了获得黑漂浮的降低效果,最好设定适合于各自的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时间。
进而,因为在使用各种颜色的有色化合物并且将吸附处理时间统一为10分钟的实施例1、6~9中,获得了同样大的黑漂浮的降低效果,所以可以确认有色化合物的颜色不受限定。但是,最好设定适合于各自的有色化合物的吸附处理时间,这一点和上述一样。
另外,在通过初始混合使银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后形成分散膜的实施例11中,也获得了较大的黑漂浮的降低效果,可以确认有色化合物对于银纳米丝而言的吸附步骤不受限定。
进而,在吸附无色化合物的比较例1、4、5中,因为未能获得黑漂浮的降低效果,所以可以确认使金属纳米丝吸附的化合物必须是有色化合物。
另外,由实施例1~4的结果可知:吸附处理时间较长,B) 黑漂浮的降低效果就较大,但是C) 表面电阻值也较大。因此,可以确认在能够防止黑漂浮的范围内,较低地控制有色化合物的吸附量,表面电阻值也被较低地控制。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2、比较例4中,可以确认表面电阻值没有增加。在比较例5中,表面电阻值被较低地控制。可以确认通过选择有色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X]的种类,能够将表面电阻值较低地控制。可以认为它起因于有色化合物在银纳米丝的表面的吸附状态随着官能团 [X]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从抑制表面电阻增大的观点上说,作为官能团[X],首选羟酸基、磷酸基,羟酸基更理想。
根据实施例1~9、12、比较例2的A)全光线透射率的评价结果可知:用有色化合物覆盖金属纳米丝后,能够维持或者提高透明导电膜的透明性。根据实施例10、11、比较例3的A)全光线透射率的评价结果可知:用有色化合物覆盖金属纳米丝后,能够维持或者提高透明导电膜的透明性。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优异的透明性,可以认为是由于有色化合物a用单分子级别覆盖了金属纳米丝表面的缘故。另外,为了提高透明导电膜的透明性,作为有色化合物的发色团[R],最好具有Cr配位体、Cu配位体、偶氮基、吲哚满基及包含它的化合物等。
《评价-2》
对于实施例1制作的透明导电膜,进行了在85℃干燥气氛及60℃湿度90%气氛的环境中保存一定时间的环境试验,对于试验后的透明导电膜,评价了B) 黑漂浮及C) 表面电阻值(Ω/□)有无变化。
该评价结果见下述表2。
[表2]
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在环境试验前后,B) 黑漂浮及C) 表面电阻值等的特性没有变化,可以确认使银纳米丝吸附有色化合物的效果是长期的。
此外,本公示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1)
一种透明导电膜,包含金属纳米丝和被所述金属纳米丝吸附的有色化合物。
(2)
(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
(3)
(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
(4)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吸附所述有色化合物的所述金属纳米丝被分散到透明树脂材料中。
(5)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和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6)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可以用下述一般式(1)表示:
R-X…(1)
式中:R是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X是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7)
(1)~(6)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反射L值为8以下。
(8)
(1)~(8)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进而包含粘合剂,所述金属纳米丝被分散到所述粘合剂中。
(9)
(1)~(4)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金属纳米丝被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的上部。
(10)
一种分散液,包含金属纳米丝和被所述金属纳米丝吸附的有色化合物。
(11)
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具备透明基体材料,和包含吸附有色化合物的金属纳米丝而设置在所述透明基体材料上的透明导电膜。
(12)
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面板,和包含吸附有色化合物的金属纳米丝而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的透明导电膜。
进而,本公示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1)
一种透明导电膜,包含具有表面的金属纳米丝和覆盖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有色化合物。
(2)
(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
(3)
(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
(4)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吸附所述有色化合物的所述金属纳米丝被分散到透明树脂材料中。
(5)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和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6)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有色化合物,可以用下述一般式(1)表示:
R-X…(1)
式中:R是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X是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7)
(1)~(6)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反射L值为8以下。
(8)
(1)~(3)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进而包含粘合剂,所述金属纳米丝被分散到所述粘合剂中。
(9)
(1)~(8)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金属纳米丝被集成在透明基体材料的上部。
(10)
一种分散液,包含具有表面的金属纳米丝和覆盖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有色化合物。
(11)
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具备透明基体材料,和包含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有色化合物覆盖的金属纳米丝而设置在所述透明树脂材料上的透明导电膜。
(12)
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面板,和包含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有色化合物覆盖的金属纳米丝而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的透明导电膜。
符号说明
1、1-1、1-2、1-3…透明导电膜;11…透明基体材料;13…金属纳米丝;15…透明树脂材料;17、17’ …吸附丝层(透明导电膜);31…信息输入装置;41…显示装置(电子设备);43…显示面板;51…显示装置(电子设备);a…有色化合物。

Claims (6)

1.一种分散液,其中包含:
具有表面的金属纳米丝;和
覆盖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有色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液,其中,
所述有色化合物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液,其中,
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官能团。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分散液,其中,
吸附所述有色化合物的所述金属纳米丝被分散到透明树脂材料中。
5.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分散液,其中,
所述有色化合物具有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和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6.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分散液,其中,
所述有色化合物,能用下述一般式(1)表示:
R-X…(1)
式中R是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的发色团,X是与构成所述金属纳米丝的金属结合的基。
CN201810587083.7A 2011-02-23 2011-07-12 分散液 Pending CN1087625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7418 2011-02-23
JP2011-037418 2011-02-23
CN201180068414.2A CN103493151A (zh) 2011-02-23 2011-07-12 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414.2A Division CN103493151A (zh) 2011-02-23 2011-07-12 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2575A true CN108762575A (zh) 2018-11-06

Family

ID=4590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7083.7A Pending CN108762575A (zh) 2011-02-23 2011-07-12 分散液
CN201180068414.2A Pending CN103493151A (zh) 2011-02-23 2011-07-12 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414.2A Pending CN103493151A (zh) 2011-02-23 2011-07-12 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0196526B2 (zh)
EP (1) EP2613328B1 (zh)
JP (3) JP4893867B1 (zh)
KR (1) KR101849816B1 (zh)
CN (2) CN108762575A (zh)
WO (1) WO20121145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96526B2 (en) 2011-02-23 2019-02-05 Dexerial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196252A (ja) * 2012-03-19 2013-09-30 Panasonic Corp タッチパネル
JP6094270B2 (ja) * 2012-03-06 2017-03-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導電性素子、組成物、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145312B (zh) * 2012-03-06 2017-08-15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有色自组织材料、输入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9441117B2 (en) 2012-03-20 2016-09-13 Basf Se Mixtures,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pertaining to conductive materials
EP2874049B1 (en) * 2012-07-11 2018-10-17 Konica Minolta, Inc. Transparent electrode for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4046622A (ja) * 2012-08-31 2014-03-17 Dexerials Corp 透明導電体、入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40072826A1 (en) * 2012-09-13 2014-03-13 Carestream Health, Inc. Anticorrosion agents fo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JP2014063444A (ja) * 2012-09-24 2014-04-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140046923A (ko) * 2012-10-11 2014-04-21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투명 도전체,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 장치
CN103777793B (zh) * 2012-10-17 2017-05-31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102029106B1 (ko) * 2012-10-26 2019-10-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461341B1 (ko) 2012-11-30 2014-11-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터치스크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164227B2 (ja) * 2012-12-26 2017-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電極の製造方法、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108843B1 (ko) * 2013-06-19 2020-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JP2015034279A (ja) * 2013-04-10 2015-02-1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形成用インク組成物、透明導電膜、透明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308737B2 (ja) * 2013-08-26 2018-04-1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分散液、透明導電膜、情報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423677B (zh) * 2013-09-10 2019-01-22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106972A (ko) * 2013-10-16 2015-09-22 히타치가세이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전성 섬유를 포함하는 적층체, 감광성 도전 필름, 도전 패턴의 제조 방법, 도전 패턴 기판, 및 터치 패널
TWI556267B (zh) 2013-10-17 2016-11-01 三星Sdi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導體和包含其的光學顯示器
KR102106557B1 (ko) * 2013-11-25 2020-05-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패널의 제조방법
EP2881197A1 (en) * 2013-12-03 2015-06-10 Nanogap Sub NM Powder, S.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nisotropic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agent for controlling growth thereof
CN103730195B (zh) * 2013-12-13 2016-03-3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铜纳米线基多层结构的复合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KR102384751B1 (ko) * 2014-01-14 2022-04-08 주식회사 동진쎄미켐 금속 나노와이어,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JP6247938B2 (ja) * 2014-01-16 2017-12-1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分散液、情報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327870B2 (ja) * 2014-01-29 2018-05-2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分散液、情報入力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6441576B2 (ja) 2014-02-03 2018-12-1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情報入力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04915077B (zh) * 2014-03-13 2017-11-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应显示装置
CN109799935A (zh) * 2014-06-27 2019-05-24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单元
KR102299875B1 (ko) * 2014-11-07 2021-09-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64037B1 (ko) * 2014-12-11 2021-06-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전극 패턴,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터치 센서
JP6498470B2 (ja) * 2015-02-20 2019-04-10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68989B2 (en) * 2015-02-26 2016-10-18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High-conductivity bonding of metal nanowire arrays
CN107615399A (zh) * 2015-04-21 2018-01-19 峡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
JP6654834B2 (ja) * 2015-09-04 2020-02-26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分散液、透明導電膜、入力装置及び有機el照明装置
JP6320365B2 (ja) * 2015-11-26 2018-05-0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分散液、情報入力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6356114B2 (ja) * 2015-11-26 2018-07-1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の製造方法
CN106200996A (zh) * 2016-07-02 2016-12-07 烟台正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触摸柔性键盘
KR20180044618A (ko) * 2016-10-24 2018-05-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투명 전극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JP6995527B2 (ja) 2017-08-09 2022-01-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
JP2019031040A (ja) 2017-08-09 2019-02-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転写用導電性フィルム
CN108417294A (zh) * 2017-12-07 2018-08-17 浙江欧仁新材料有限公司 柔性透明导电电极
CN111831156A (zh) * 2018-01-24 2020-10-27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传感器卷带
US12237096B2 (en) * 2019-05-01 2025-02-25 Dexerials Corporation Connection structur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connection material, and coated conductive particle
CN110429202A (zh) * 2019-07-18 2019-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oled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智能穿戴设备
JP2021063251A (ja) * 2019-10-11 2021-04-22 国立大学法人横浜国立大学 色素含有保護層付着銀ナノワイヤ、その分散液、前記銀ナノワ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光性導電膜
TWI766372B (zh) * 2020-09-22 2022-06-01 大陸商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可噴塗導電油墨與導電元件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7092A (ja) * 2007-11-26 2009-06-1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金属ナノワイヤ、及び金属ナノワイヤを含む透明導電体
CN101978430A (zh) * 2008-03-19 2011-02-16 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 分散液、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透明导电膜和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465A (ja) 1989-06-09 1991-01-21 Sharp Corp 透光性着色材料
JPH05295283A (ja) 1991-06-19 1993-11-09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フィルター用色素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カラーフィルター
US5684069A (en) * 1994-01-12 1997-11-04 Pitney Bowes Inc. Composition for invisible ink responsive to infrared light
CN1104012C (zh) 1996-06-11 2003-03-26 住友大阪水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膜,低反射率透明导电膜,和显示器
JPH11305375A (ja) 1998-04-27 1999-11-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メチン化合物及び該化合物を含むハロゲン化銀感光材料
CA2417502C (en) 2000-07-27 2012-01-10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Dye-sensitize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HK1047653A1 (zh) 2000-08-11 2003-02-28 Sumitomo Osaka Cement Co., Ltd. 透明導電膜及顯示裝置
JP2003071799A (ja) * 2001-09-04 2003-03-1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ナノワ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00235A1 (en) * 2001-11-29 2003-05-29 N.V. Bekaert S.A. Articles having low reflectance conductive coatings with conductive component outermost
DE60309762T2 (de) 2002-02-19 2007-09-13 Canon K.K.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n Verlaufsgraufilter, Blende mit Verlaufsgraufilter und photographischer Apparat mit dieser Blende
JP4556204B2 (ja) * 2003-02-06 2010-10-0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繊維含有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4036440B2 (ja) 2002-03-29 2008-01-23 東洋合成工業株式会社 新規な感光性化合物及び感光性樹脂並びに感光性組成物
CN1208848C (zh) 2002-09-13 2005-06-2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JP4332610B2 (ja) * 2003-07-15 2009-09-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ロッドおよび金属酸化物粉末を含有する組成物とその用途
US7588827B2 (en) 2003-08-18 2009-09-15 Emory University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activ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R2873493B1 (fr) * 2004-07-20 2007-04-2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semiconducteur a nanotube ou nanofil, configurable optiquement
US7738096B2 (en) 2004-10-21 2010-06-15 University Of Georgi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systems, substrates, fabrication thereof,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2006127929A (ja) 2004-10-29 2006-05-1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板、塗布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89432B2 (en) 2005-03-25 2009-02-10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chromic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5117679B2 (ja) * 2005-04-27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多光子吸収材料を用いた色素材料、色素材料の製造方法、多光子吸収反応材料、多光子吸収反応材料の反応生成物、多光子吸収反応助剤、および色素溶液
CN1709171A (zh) 2005-07-06 2005-12-21 南京师范大学 酞菁类化合物作为卷烟降害剂的应用
EP2251389B8 (en) 2005-08-12 2012-09-19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Nanowire ink
KR101156529B1 (ko) * 2005-10-18 2012-06-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신규한 홀 전달물질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체전해질 및광전변환소자
US20070089783A1 (en) * 2005-10-21 2007-04-26 Jung Won C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solar cell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07110534A2 (fr) 2006-03-24 2007-10-04 L'oréal Composition de teinture comprenant un colorant fluorescent thiol/disulfure, a charge cationique externe, procede d'eclaircissement des matieres keratiniques a partir de ce colorant
JP5451375B2 (ja) 2006-03-24 2014-03-26 ロレアル 内部カチオン電荷を有するアミノ基を含むチオール/ジスルフィド蛍光着色剤を含有する染色用組成物、および前記着色剤を使用してケラチン物質を明色化する方法
TW200837403A (en) * 2006-10-12 2008-09-16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Functional films formed by highly oriented deposition of nanowires
SG10201502808UA (en) * 2006-10-12 2015-05-28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Nanowi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8018568B2 (en) 2006-10-12 2011-09-13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Nanowi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KR101146668B1 (ko) 2006-11-15 2012-05-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전 소자용 염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전 소자
US8013506B2 (en) * 2006-12-12 2011-09-06 Prysm, Inc. Organic compounds for adjusting phosphor chromaticity
TWI487125B (zh) * 2007-04-20 2015-06-01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複合透明導體及形成其之方法
JP5498937B2 (ja) 2007-04-20 2014-05-21 カンブリオス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高コントラスト透明導電体およびそれを形成する方法
WO2008149835A1 (ja) 2007-06-04 2008-12-11 Kaneka Corporation 集積型薄膜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056589A1 (en) 2007-08-29 2009-03-0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ransparent conductors having stretch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FR2920778B1 (fr) 2007-09-11 2009-10-30 Oreal Composes quinoliniums azoiques a motif disulfure/thiol, compositions les comprenant, procede de coloration de fibres keratiniques et dispositif.
DE102007044146A1 (de) 2007-09-12 2009-03-19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Thermoplast mit Metallkennzeichnungsplättchen
FR2921382B1 (fr) 2007-09-21 2009-10-30 Oreal Colorant derive de phenyl-pyridol[1,2-a]indolium thiol-disulfure, composition tinctoriale comprenant ce colorant, procede d'eclaircissement des matieres keratiniques a partir de ce colorant
WO2009053108A1 (en) 2007-10-25 2009-04-30 Sony Corporation A dye including an anchoring group in its molecular structure
US8456005B2 (en) 2007-10-26 2013-06-0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570094B2 (ja) 2007-11-12 2014-08-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ワイヤ、金属ナノワ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属ナノワイヤを含む透明導電体
WO2009063744A1 (ja) 2007-11-16 2009-05-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金属ナノワイヤの製造方法、金属ナノワイヤ及び透明導電体
JP5332186B2 (ja) 2007-11-26 2013-11-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金属ナノワイヤを用いた透明導電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透明導電膜
JP5245113B2 (ja) 2007-12-14 2013-07-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透明補助電極フィルム及び透明補助電極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382690B2 (ja) * 2007-12-14 2014-01-08 独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ナノスケールpHセンサー
US7727578B2 (en) 2007-12-27 2010-06-01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ransparent conductors
US20100300529A1 (en) * 2008-01-08 2010-12-0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US7960027B2 (en) 2008-01-28 2011-06-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ransparent conductors
JP2009181856A (ja) 2008-01-31 2009-08-1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透明導電膜付き透明板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0946266A (en) 2008-02-27 2009-11-16 Kuraray Co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talnanowire and dispersion medium comprising the resultant metalnanowire,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GB0908300D0 (en) 2009-05-14 2009-06-24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s
JP2011029038A (ja) * 2009-07-27 2011-02-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の製造方法
JP2011070820A (ja) * 2009-09-24 2011-04-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90878A (ja) 2009-10-22 2011-05-06 Fujifilm Corp 透明導電体の製造方法
JP2011108425A (ja) 2009-11-13 2011-06-0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透明電極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WO2011078170A1 (ja) * 2009-12-25 2011-06-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体、タッチパネル及び太陽電池
KR101899019B1 (ko) 2010-02-05 2018-09-14 씨에이엠 홀딩 코포레이션 감광성 잉크 조성물과 투명 도전체, 및 이들을 사용하는 방법
KR20130016192A (ko) 2010-03-18 2013-02-14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감광성 도전 페이스트 및 도전 패턴의 제조방법
JP5163687B2 (ja) 2010-04-30 2013-03-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感光性導電ペースト、それを用いた積層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型電子部品
JP5563386B2 (ja) 2010-06-23 2014-07-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及びタッチパネル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2012009383A (ja) 2010-06-28 2012-01-12 Jnc Corp 塗膜形成用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パターニングされた透明導電膜を有する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製造物の用途
WO2012061514A1 (en) 2010-11-02 2012-05-10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Grid and nanostructure transparent conductor for low sheet resistance applications
US8741424B2 (en) 2011-02-07 2014-06-03 Dexerial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ment, input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ster for fabrication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ment
US10196526B2 (en) 2011-02-23 2019-02-05 Dexerials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2185770A (ja) 2011-03-08 2012-09-27 Sony Corp 透明電極素子、情報入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08231A (ja) 2011-06-24 2013-01-10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静電容量方式にも抵抗膜方式にも対応可能な押圧検出機能を有するタッチパネル
JP2013054609A (ja) 2011-09-05 2013-03-21 Tamagawa Seiki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における押し込み感触発生構造、タッチパネル、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感触発生用シート
JP2013084571A (ja) 2011-09-29 2013-05-09 Fujifilm Corp 透明導電性塗布膜、透明導電性インク、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JP6094270B2 (ja) 2012-03-06 2017-03-1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膜、導電性素子、組成物、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211130A (ja) 2012-03-30 2013-10-10 Toray Ind Inc 導電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導電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体
JP6239283B2 (ja) * 2013-07-05 2017-11-29 コンビ株式会社 キャスター及び乳母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27092A (ja) * 2007-11-26 2009-06-1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金属ナノワイヤ、及び金属ナノワイヤを含む透明導電体
CN101978430A (zh) * 2008-03-19 2011-02-16 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 分散液、透明导电膜形成用组合物、透明导电膜和显示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IERS ANDREW,ADELINA ILIE: "Functionalised Silver Nanowire Structures", 《JOURNAL OF PHYSICS:CONFERENCE SERI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74229B2 (ja) 2013-04-03
JP4893867B1 (ja) 2012-03-07
CN103493151A (zh) 2014-01-01
WO2012114552A1 (ja) 2012-08-30
KR20140045317A (ko) 2014-04-16
JP5447640B2 (ja) 2014-03-19
US20130258568A1 (en) 2013-10-03
US20150166797A1 (en) 2015-06-18
US10196526B2 (en) 2019-02-05
US10100208B2 (en) 2018-10-16
EP2613328A1 (en) 2013-07-10
US9963598B2 (en) 2018-05-08
JP2013122053A (ja) 2013-06-20
JP2012190777A (ja) 2012-10-04
KR101849816B1 (ko) 2018-04-17
EP2613328B1 (en) 2016-12-14
US20150166798A1 (en) 2015-06-18
EP2613328A4 (en) 2013-09-11
JP2012190780A (ja)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7640B2 (ja) 分散液および金属ナノワイヤー
CN104160455B (zh) 透明导电膜、导电性元件、组合物、输入装置、显示装置和电子仪器
JP6255679B2 (ja) 透明導電膜、導電性素子、組成物、有色自己組織化材料、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327870B2 (ja)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分散液、情報入力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US20150185890A1 (en) Transparent conductor,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K1189088A (zh) 透明导电膜、信息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460638A1 (en) Conductive element,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320365B2 (ja) 金属ナノワイヤー、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分散液、情報入力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