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6775C -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775C
CN1086775C CN96123143A CN96123143A CN1086775C CN 1086775 C CN1086775 C CN 1086775C CN 96123143 A CN96123143 A CN 96123143A CN 96123143 A CN96123143 A CN 96123143A CN 1086775 C CN1086775 C CN 10867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ontact
brush
coil
commu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23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405A (zh
Inventor
本馆尚司
鸟山正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7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7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electric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52Motors acting also as generators, e.g. starting motors used as generators for ignition or l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62Motors or generator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excitation fiel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3/00DC commutator 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mechanical commutator; Universal AC/DC commutator motors
    • H02K2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devices influenc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or controlling, the machine, e.g. with impedances or swi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02B2075/02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 F02B2075/025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tw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Dc Machiner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在发电线圈以外另具有起动线圈,由起动开关的接通、断开操作,切换起动线圈的第1、第2接点,使起动线圈短路,防止内燃机逆转。在不使上述内燃机大型化、不增加其重量的同时,利用起动以外不使用的起动线圈防止内燃机停止前倒转。

Description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是将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装置与发电装置组合为一体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作为现有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在日本专利实开平3-91064号公报上有案例记载。
该案例装置是在同一电枢的定子线圈上卷绕起动线圈与发电线圈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它是由在定子线圈外侧有励磁线圈磁极旋转、在定子线圈内侧配置有电刷与整流子构成的电流转换器与使电刷移动的电磁线圈这样来构成的。
这样,在对起动开关进行接通(ON)操作时,电流从电池经电流转换器流到起动线圈,作为电动机工作,使内燃机起动。
而在起动开关的断开(OFF)状态,发电线圈与电池形成闭合回路,由于励磁线圈磁极的旋转,作为发电机工作,向电池充电。
作为发电机工作时,起动线圈基本上没有用。
但是,现有二冲程内燃机,由于担心在曲轴旋转部的旋转力矩变小的即将停止前引起反转,所以一般加大了曲轴旋转部的惯性力矩,以防止其反转。
但是问题是,一加上必要的惯性力矩,对内燃机的性能成了负担,同时装置本身变得大而重。
本发明即是有鉴于此,其目的在于对二冲程内燃机不变大不加重的情况下,利用起动之外不使用的起动线圈来防止二冲程内燃机即将停止前反转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在发电线圈另外还备有起动线圈、起动线圈的电能供给是通过电刷与整流子接触来完成的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上,包括有:接离机构,以未达到二冲程内燃机的怠速的转速作为基准,实施前述电刷与整流子之接离,在规定转速以下前述之电刷与整流子接触,超过了该规定转速即脱离;以起动键的接通(ON)操作使第1接点闭合,第2接点打开的开关机构;通过闭合了的第1接点与接触起来的前述电刷与整流子使电池与前述起动线圈连接起来形成的第一闭合回路;伴随上述起动开关的断开操作,使闭合了的第2接点、接触着的前述电刷和整流子以及前述起动线圈短路形成的第2闭合回路。
在二冲程内燃机停止、电刷与整流子成接触状态,对起动开关实施接通(ON)操作,第1接点闭合,第1闭合回路形成,电池的电能通过电刷与整流子的接触供给起动线圈,在转子中产生旋转力矩,曲轴旋转,内燃机起动。
在二冲程内燃机将停止前,电刷与整流子成接触状态,第2接点闭合,仅有起动线圈的第2闭合回路形成,由于转子的旋转在起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并有电流流动,由电磁阻力产生的制动力矩作用于转子,阻止了轴的反转。
这样就没有必要为防止反转而对转子附加惯性力矩,从而避免了装置的变大与加重。
且在超过规定转速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起动线圈不会成为任何负担。
前述电刷接离机构,由于是用于由离心式自动调整装置构成的本发明方案1所记述的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可以以简单的机械构成,进行以二冲程内燃机的规定转速为基准的前述电刷与整流子的接离。
前述的开关机构,由于是以前述第1接点与第2接点为中继接点,以前述起动开关的操作进行该中继接点的开闭的继电器装置的本发明方案1或2所记述的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故可以制成利用电池的电能进行驱动的简单开关机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起动兼发电装置的侧断面图;图2是该起动兼发电装置另一状态的侧断面图;图3是内部转子正面图;图4是同一转子背面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图6是调速器内壳正面图;图7是同一内壳的背面图;图8是图6上的VIII-VIII剖视图;图9是刷握正面图;图10是图一刷握背面图;图11是图9上的XI-XI剖视图;图12是负侧接线板斜视图;图13是正侧接线板斜视图;图14是整流子座正面图;图15是同一整流子座背面图;图16是图14上的XIII-XIII剖视图;图17是该实施例起动机构回路图;图18是另一实施例二冲程内燃机上装备状态的起动兼发电装置断面图。
下边就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借图1~17加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起动兼发电装置1是设置于搭载在机动两轮车上的二冲程内燃机上的装置,其侧断面图作为一特别状态示于图1与图2上。
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80设置于曲轴箱82的一侧,内转子90以其转子轮毂91配合于曲轴83的端部用螺帽84固紧,而与曲轴83一起旋转。
内部转子90示于图3~5。
在嵌装于曲轴83的端部的转子轮毂91上,其外周配合了6块磁体92,由转子盖93覆盖着。
在转子轮毂91的一侧突出形成圆筒部91d,在圆筒部91d的规定位置突设有销子91e。
在该转子轮毂91的圆筒部91d的外周有扁平圆筒状的调速器外壳94,其内侧开口边缘以铆钉95固定于转子轮毂91上。
该调速器外壳94,在其内周面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6条轴向浅沟条94a;而与该6条沟条相对应,在外侧开口边缘处形成向中心轴一侧弯曲延出的爪部94b。
在转子轮毂91的圆筒部91d上,配合有大致做成有底圆筒状的调速器内壳96,它从外侧配装上,允许轴向滑动,与圆筒部一起旋转。
该调速器内壳96,如图6~8所示,在包围着圆底部96a的圆筒部96b的外周等间隔地膨出形成6处向外侧开口的凹处96c;而该凹处96c的底壁96d则成斜锥形。
另外,在圆筒部96b的外周,对称突出形成了轮毂部96f,在该轮毂部96f上形成螺钉孔96e;且与圆底部96a相接,由螺钉97贯穿螺钉孔96e将刷握100拧紧固定为一体。
在该调速器内壳96的外周6个凹处96c中分别改进了金属球98,圆筒部96b从外侧自由滑动地配合于转子轮毂91的圆筒部91d的同时,凹处96c连同球98一起装入前述调速器外壳94的内侧,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调速器外壳94的弯曲爪部94b,覆盖了凹处96c开口的一部分,并将球98置于它和凹处96c的底壁96d之间。
而且,在调速器内壳96的圆筒部91d的一部分设有缺口91g,前述转子轮毂91的圆筒部91d上突设的销子91e配合其中,相对于转子轮毂91,调速器内壳96只能沿轴向滑动而不能相对转动。
转子轮毂91的圆筒部91d之内侧底部与调速器内壳96的圆底部96a之间夹装着弹簧99;对着转子轮毂91,对调速器内壳以及刷握100赋予向外侧的弹性力,从而将球98夹持在调速器外壳94的倾斜弯曲的爪部94b与凹处94c的倾斜底壁96d之间。
同时,在调速器外壳94的内周面与调速器内壳96的圆筒部96b的外周面间使之保持有球98在半径方向一定程度的可移动的裕度。
从而,在图1所示状态的调速器内壳96,随着内部转子90的旋转速度的增加,球98因离心力向离心方向移动,受调速器外壳94的倾斜弯曲爪部94b之引导,推压调速器内壳96之凹处96c的倾斜底壁96d,就变成了图2所示的使调速器内壳96与刷握100一起克服弹簧99的弹力向轴向内侧滑动。
其次,刷握100,如图9~11那样,呈圆筒100b包围圆底部100a的形状;在圆筒部100b内大致成同心圆状隔开形成了大直径凹部101a,中直径凹部101b,小直径凹部101c。同时,沿小直径凹部101c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于圆底部100a上分别穿设有约成一周的圆环状大直径间隙102a与小直径间隙102b。
另外,在大直径凹部101a之规定对称位置形成了一对贯穿与调速器内壳96相结合的螺钉97的圆孔103。
在刷握100的圆环状大直径间隙102a中,从圆底部100a一侧嵌入了像图12所示那样的一部分缺损、形成圆环状的负侧接线板105;同样,在小直径间隙102b中,则嵌入了图13所示那样的、略成同样形状的小直径正侧接线板106。
而各接线板105、106,分别于规定的3处形成了突出105a、106a,向着与圆底部100a相反的一侧。
从配置于大直径凹部101a的规定位置一个负侧电刷110a延伸出来的无氧铜导线111a,连接于前述负侧接线板105的一个突起105a上;而配置于中直径凹部101b的三个规定位置的三个负侧电刷110b,110c,110d中相邻的两个负侧电刷110b,110c相互以导线111b连接起来,从其中一个负侧电刷110c延伸出来的导线111c与从剩余的一个负侧电刷110d延伸出来的导线111d连接于负侧接线板105的其他两个突起105a,105a。
从而,配置于大直径凹部101a的一个负侧电刷110a与配置于中直径凹部101b的三个负侧电刷110b、110c、110d通过接线板105成导通状态。
另外,从配置于小直径凹部101c的规定位置的一个正侧电刷112a延伸出来的导线113a,连接于前述正侧接线板106的一个突起106a,而配置于中直径凹部101b的三个规定位置的三个正侧电刷112b、112c、112d中的相邻两个正侧电刷112b、112c相互以导线113b连接起来,从其中一个正侧电刷112c延伸出来的导线113c与剩余的一个正侧电刷112d延伸出来的导线113d连接于正侧接线板106的其他两个突起106a、106a。
从而,配置于小直径凹部101c的一个正侧电刷112a与配置于中直径凹部101b的三个正侧电刷112b、112c、112d通过正侧接线板106成导通状态。
而且,各电刷靠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地夹装于凹部的弹簧115向外侧赋予弹性力,由于有止动件116,从而防止其从凹部掉出。
和上述刷握100相对应的整流子座120,如图14~16所示,是在圆板部120a的周围设有比刷握100直径大的圆筒部120b;在圆板部120a的刷握100一侧的表面上分别对着刷握100的大直径凹部101a,小直径凹部101c做成圆环状的大直径导电路121,小直径导电路123;对着中直径凹部101b圆环状地配置着分割成18等份的整流子片122。
大直径导电路121与小直径导电路123,分别有端子片一部分121a、123a延伸出来,贯穿圆板部120a,突出于外侧表面;而18个整流子片122则分别有端子片122a贯穿圆板部120a,突出于外侧表面。
配置于内部转子90的外周的外部定子130,由于定子线圈131的轭铁131a上缠绕发电线圈132与起动线圈133而构成。
该外部定子130的定子线圈133的内周部沿轴向延伸所形成的圆筒部135覆盖了前述之调速器外壳94与刷握100的一部分;同时,连接支承于整流子座120的圆筒部120b(参照图1与图2)。
在图17上示出了该实施例起动机构的电路。重绕于定子线圈131的轭铁上的起动线圈133,通过从规定位置延伸出来的软线134与规定的整流子片122相导通。
大直径导电路121连接于电池(组)140的负极端,并接地;小直径导电路123连接于作为中继切换的起动继电器141的C接点;电池140的正极端子在连接于起动继电器141常开型NO接点的同时,又连接于起动继电器141的继电线圈141a的一端。
起动继电器141的常闭型NC接点连接于大直径导电路121。
继电线圈141a的另一端连接于起动键142的一个端子;另一个端子接地。
支承于刷握100的4个负侧电刷110a、110b、110c、110d和4个正侧电刷112a、112b、112c、112d都可以移动分别接近或离开整流子座120的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与小直径导电路123中的任何一个。
负侧电刷110a与大直径导电路121相接离;而其他负侧电刷110b、110c、110d则分别可与整流子片122相接离;在接触状态,与呈圆环状配置的整流子片依次相接触,这4个负侧电刷110a、110b、110c、110d通过负侧接线板105而处于导通状态。
另外,正侧电刷112a与小直径电路123相接离;其他正侧电刷112b、112c、112d可分别与整流子片122相接离,在接触状态依次与成圆环状配置的整流子片122相接触;该4个正侧电刷112a、112b、112c、112d通过正侧接线板106处于导通状态。
全部8个电刷110a、110b、110c、110d、112a、112b、112c、112d与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的接离是自动进行的。如果曲轴83的转速处于未达怠速转速的规定转速以下,则靠弹簧99的弹簧力,各电刷分别与规定的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相接触(见图1);而一旦超过了规定转速,靠离心力作用,球98作用于调速器内壳96的凹处96c的斜锥底壁96d,克服弹簧99的弹簧力,使调速器内壳96的刷握100一起移动,电刷一起离开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见图2)。
二冲程50cc左右的内燃机,怠速转速约为1800rpm,所以电刷最好在1000~1600rpm时离开。
从而,在规定转速以下,电刷分别与规定的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相接触的情况下,起动继电器141的中继接点C-NO间闭合,与电池140及转动线圈133相连结,形成第1闭合回路;而中继接点C-NO间打开,中继接点C-NC间闭合,则形成仅有起动线圈133的第2闭合回路。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起动兼发电装置80上,对起动键进行接通(ON)操作,继电线圈141a励磁,起动继电器141的C接点与NO接点闭合,第1闭合回路接通,即从电池140来的电流依次经过小直径导电路123,正侧电刷112a,正侧接线板106,3个正侧电刷112b、112c、112d,3个整流子片122,流过所要的起动线圈133,而后,流过起动线圈133的电流经过3个整流子片122,3个负侧电刷110b、110c、110d,负侧接线板105,负侧电刷110a,大直径导电路121,回到电池140。
由流过起动线圈133的该电流对内部转子90产生旋转力矩,使曲轴83旋转,将内燃机起动。
而在起动键142处于断开(OFF)状态,起动继电器141的C接点与NC接点闭合时,在内燃机将要停止前,电刷分别与规定的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相接触,第2闭合回路接通(图17所示状态),即通过起动线圈133与电刷及整流子片等的接触形成闭合回路;内部转子90的旋转在起动线圈133中产生电动势,起动线圈133作为发电线圈工作,电流在第2闭合回路中流动,由此,由电磁阻力产生的制动力矩作用于内部转子90。
从而,二冲程内燃机将要停止时的曲轴83的反转,为该制动力矩所阻止。
特别是像本实施例这样小排气量(50~100cc)、旋转惯性比较小的旋转内磁型内部转子90的情况下,将要停止前曲轴83反转的可能性比其他转子要大,将起动线圈133作为发电线圈使用,使其产生制动力矩,以此防止其反转是很有效的。
在二冲程50cc左右的内燃机上,在500rpm时电刷接触,如电磁阻力有效,即可有效抑制反转。
而且在超过规定转速而处于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电刷与大直径导电路121,整流子片122,小直径导电路123分离,起动线圈不会成为任何负担。
本实施例,由于在起动线圈133的内侧配置旋转内磁型内部转子90,所以,旋转惯性小,对内燃机性能不会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可把整个装置做得小而轻,同时把电刷与整流子设置于内部转子90的一侧,避开了热影响,不会对电刷的性能造成影响。
另外,电刷与整流子片及导电路的接离是靠球98的离心力自动进行的,因而就不需要设置在起动杆连动、移动刷握的机构以及基于内燃机转速检测出的信号控制电路通断的控制机构这样两套机构了,这两套机构的功能由一个简单的离心球机构自动完成。
从而可以简化机构,降低造价。
下边就二冲程内燃机200上装备的起动兼发电装置250的实施例于图18上示出说明。
二冲程内燃机200是在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曲轴201的左右壳体合成的曲轴箱202上依次组合上汽缸体203,汽缸头204,在装有冷却散热片203a的汽缸体203上,除图上未示出的排气通路外,形成了从换气口来的换气通路205,且与曲轴箱202上的曲轴室相连通,其中换气口开口于汽缸孔。
在汽缸头204上,向着燃烧室嵌装着点火塞206,除了点火塞206的露出部之外,护罩207覆盖了汽缸头204与汽缸体203。
从护罩207左侧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开口延伸出来热空气导管208,通到图上未示出的汽化器,由汽缸体203加温了的暖风被送往汽化器。
左曲轴箱202L兼作皮带式无级变速箱壳体,在贯穿该左曲轴箱202L延伸出来的曲轴201上设置着可一起旋转的驱动皮带轮210。
驱动皮带轮210由固定侧的皮带轮半体210L与可动侧的皮带轮半体210R所构成。固定侧皮带轮半体210L通过轮毂211固定于曲轴201的左端部;而其右侧有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弹性配合于曲轴201上,可接近或离开固定侧皮带轮半体210L,两皮带轮半体210L,210R间夹持卷挂着V型皮带212。
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的右侧有凸轮盘215固定于曲轴201上,在其外周端设置的滑动件215可自由滑动地结合于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的外周端沿轴向形成的凸轮盘滑动轮毂部210Ra。
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的凸轮盘215一侧的侧面,向着凸轮盘215一侧形成锥面,该锥面内侧与凸轮盘215间夹持放置着自重滚子216。
从而,随着曲轴旋转速度的增加,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与凸轮盘215间放置并一起旋转的重量滚子216靠离心力向离心方向移动,可动侧皮带轮半体210R受该重量滚子216推压向左方移动,接近固定侧皮带轮半体210L,两皮带轮半体210L、210R间夹持的V型皮带212向离心方向移动,卷挂直径变大。
与该驱动皮带轮210相对应,在后方(图中未示出)的被动皮带轮上也卷挂有V型皮带212,动力经自动调整后,传至后方减速机构,再通过减速机构传至后轮。
从左侧覆盖该皮带式无级变速机室的传动壳体盖220,从前方的驱动皮带轮210向后方延伸覆盖过去;靠前缘还自由旋转地贯穿支承着反冲轴221,在该反冲轴221的内侧端部嵌装着斜齿轮222,由复位弹簧223赋予弹性力。
在传动壳体盖220的前部内面,支承着可旋转且可沿轴向滑动、与曲轴201同轴的滑动轴224,在该滑动轴224上形成被动斜齿轮225,并与前述之驱动斜齿轮222相啮合,同时,在其右端固定着棘轮226,整个由摩擦弹簧227向左赋予弹性力。
另外,在曲轴201一侧的轮毂211上,对着棘轮226形成棘齿,两者靠滑动轴224的滑动可实施接离。
因此,一踩脚蹬起动踏板,反冲轴221即克服复位弹簧223的弹力旋转;驱动斜齿轮222与反冲轴221一起旋转;与其相啮合的被动斜齿轮225一边与滑动轴224一起旋转,一边克服摩擦弹簧阻力向右方滑动;棘轮226与轮毂211的棘齿相啮合,迫使曲轴201旋转,内燃机200即可起动。
另一方面,右曲轴箱202R在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曲轴201的主轴承209的右侧略成圆筒状地延伸出来;从其中心突出了曲轴201。
在该右曲轴箱202R的圆筒中配置着所述的起动兼发电装置250。
内部转子251,是有转子轮毂252配合于向右方突起的曲轴201,并以螺母253固紧;该转子轮毂略成圆筒状,在其内侧有稍稍缩小直径了的小直径圆筒部252a;在其大直径圆筒部的外周6处嵌装着磁体254。
在该转子轮毂252的小直径圆筒部252a的外周成锥形、向左方打开的调速器外壳255,其内侧开口缘由铆钉256固定设置于转子轮毂252上。
该调速器外壳255,在锥形内周面上形成了指向轴向的6条沟槽;对应于各沟槽的外侧开口缘,向轴闭口弯曲并延伸出来一些。
另一方面,在转子轮毂252的小直径圆筒部252a的周面上,可沿轴向左右自由滑动地配合着调速器内壳258。该调速器内壳258,在其圆筒部外周6个位置膨出形成了向外侧开口的凹处259,该凹处259的底壁倾斜成锥形。
在该凹处259中放置有金属球260,堵塞了凹处259而位于前述调速器外壳255的锥面壁上。
况且,调速器内壳258的圆筒部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多根连结部258a,贯穿转子轮毂252的大直径圆筒部,在转子轮毂252的右侧沿轴向可左右自由滑动地支承着的刷握262上固定着其端部,调速器内壳258与刷握262可一起滑动。
从而,由弹簧向右方加力成图18实线所示状态的调速器内壳258,随着内部转子251的旋转速度一增加,球260即沿着调速器外壳255的锥形壁向离心方向移动,推压调速器内壳258的凹处底壁,即如图18上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与刷握262一起向左移动。
刷握262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刷握100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刷握262的右侧面于规定位置突设着电刷263,正侧电刷相互由正侧接线板导通;负侧电刷相互由负侧接线板导通。这一点也与前述之实施例构造相同。
对应于该刷握262配置的整流子座265也与前述整流子座120具有相同构造,在对着刷握262的面上以同心圆配置着大直径导电路266、整流子片267、小直径导电路268。
该整流子座265由配置于内部转子251外周的外部定子支承着。
外部定子270由定子线圈271的轭铁上绕的发电线圈272与起动线圈273构成。右曲轴箱202R的圆筒内的定子线圈271固定配置于该右曲轴箱202R上。
该起动兼发电装置250的起动机构的电路图也与前述实施例之图17所示的结构相同。
而且,曲轴201贯穿整流子座265,并进一步向右延伸,其顶端安装着强制空冷风扇280,该强制空冷风扇280右侧设有风扇罩281且与护罩207相连。
该二冲程内燃机200上装备的起动兼发电装置250,做成上述之构造。当内部转子251与曲轴201一起旋转,当其处于未满慢车转速的规定转速以下时,调速器内壳258与刷握262如图18实线所示而处于右方,电刷263与整流子座265上的大直径导电路266、整流子片267、小直径导电路268接触;而一旦超过该规定转速,靠调速器的作用,刷握262如图18之双点划线所示向左方移动,电刷263即与大直径导电路266、整流子片267、小直径导电路268分离。
从而,在此二冲程内燃机200将要停止前,由于在规定转速以下,电刷263与整流子座265上的大直径导电路266、整流子片267、小直径导电路268相接触,起动键没有揿下,只有起动线圈273的第2闭合回路导通;内部转子251的旋转在起动线圈273内产生电动势,起动线圈273作为发电线圈工作,电流在第2闭合回路中流动,因此,由电磁阻力产生的制动力矩作用于内部转子152上。
在二冲程内燃机之将要停止前的曲轴201的反转为此制动力矩所阻止。
另外,在起动时,揿下起动键,第1闭合回路导通,电池中的电能,通过电刷263与整流子座265之大直径导电路266、整流子片267、小直径导电路268的接触供给起动线圈,在起动线圈273中流动的电流产生使内部转子旋转的旋转力矩,使曲轴201旋转,使内燃机起动。
从而实现了不需专用起动马达、节省空间、质量轻、造价低。
本发明,在二冲程内燃机将要停止前整流子与电刷的接触状态,第2接点闭合,只有起动线圈构成的第2闭合回路导通,转子的旋转在起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电流流动,由电磁阻力产生的制动力矩作用于转子,可以阻止曲轴的反转。
而至超过了规定转速到达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起动线圈不会成为任何负担。
不需要为防止反转而在转子上附加惯性力矩,避免了装置的变大与质量的增加;另外,由于利用了起动线圈,有利于空间的节省与造价的降低。
由于以离心式自动调速机构构成电刷接离机构,以简单的机械构成即可进行以二冲程内燃机的规定转速为基准的前述整流子与前述电刷的接离。
由于以第1接点与第2接点为中继接点,以起动开关的操作实施该中继接点的开闭,以这样的继电器机构构成开关机构,即可做成利用电池的电能驱动的简单的开关机构。

Claims (3)

1.一种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在发电线圈之外另备起动线圈、通过电刷与整流子的接触来向起动线圈供给电能,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
以二冲程内燃机的未达到怠速转速的设定转速为基准实施前述电刷与整流子的接离,在设定转速以下前述电刷与整流子接触,超过设定转速即脱离的接离机构;
以起动开关的接通(ON)操作,使第1接点闭合、第2接点打开的开关机构;
通过闭合着的前述第1接点以及接触着的前述电刷和整流子将电池与前述起动线圈连结起来形成的第1闭合回路;
伴随上述起动开关的断开操作,使闭合着的前述第2接点、接触着的前述电刷和整流子以及前述起动线圈短路形成的第2闭合回路。
2.按权利要求1所记述的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电刷接离机构由离心式自动调速装置构成。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记述的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开关机构是以前述第1接点与第2接点为中继接点,以对前述起动开关的操作实施该中继接点通断的继电器装置。
CN96123143A 1996-01-30 1996-12-20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7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4229/96 1996-01-30
JP03422996A JP3649301B2 (ja) 1996-01-30 1996-01-30 2サイクル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始動兼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05A CN1161405A (zh) 1997-10-08
CN1086775C true CN1086775C (zh) 2002-06-26

Family

ID=12408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231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775C (zh) 1996-01-30 1996-12-20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649301B2 (zh)
CN (1) CN1086775C (zh)
FR (1) FR2744297B1 (zh)
TW (1) TW297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78926A (ja) * 1999-03-24 2000-10-06 Honda Motor Co Ltd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用始動兼発電装置
JP4076108B2 (ja) * 1999-04-23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KR100454113B1 (ko) * 1999-11-18 2004-10-26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직류모터
FR2803125B1 (fr) * 1999-12-23 2006-06-16 Thomson Csf Generatrice-demarreur a courant continu
US7078826B2 (en) * 2004-08-17 2006-07-18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ybrid gas turbine engine starter-generator
JP4906355B2 (ja) * 2006-01-18 2012-03-2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移動体用モータ、および移動体装置
US8561588B2 (en) * 2008-03-07 2013-10-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stop/start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CN104653286B (zh) * 2013-11-22 2017-09-2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及具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CN104653285A (zh) * 2013-11-22 2015-05-2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13449A (ja) * 1987-02-27 1988-09-0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発電装置
JPS63213448A (ja) * 1987-02-27 1988-09-0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発電装置
FR2735626A1 (fr) * 1995-02-17 1996-12-20 Honda Motor Co Ltd Ensemble combine demarreur-generateur equipant un vehicu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13449A (ja) * 1987-02-27 1988-09-0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発電装置
JPS63213448A (ja) * 1987-02-27 1988-09-0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発電装置
FR2735626A1 (fr) * 1995-02-17 1996-12-20 Honda Motor Co Ltd Ensemble combine demarreur-generateur equipant un vehic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744297A1 (fr) 1997-08-01
JPH09215292A (ja) 1997-08-15
TW297080B (en) 1997-02-01
CN1161405A (zh) 1997-10-08
FR2744297B1 (fr) 1999-03-26
JP3649301B2 (ja) 2005-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13761A (en) Starter dynamo
CN1086775C (zh) 二冲程内燃机的起动兼发电装置
CN1097154C (zh) 发动机停止起动控制装置和设有该装置的车辆
CN1063295C (zh) 车辆用起动兼发电装置
US11913417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electric starting system
CN1086774C (zh) 车辆的起动控制装置
US3405293A (en) Electrical starter for gasoline engines
CN1153337C (zh) 四冲程内燃机的启动兼发电装置
US3497706A (en) Electrical starter system for gasoline engines
JP2000103384A5 (zh)
JPH071975A (ja) 電動走行車両のハイブリッド電源装置
KR20000023493A (ko) 자동이륜차
JP4125429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39474A (zh) 带有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起动器
JP2001112225A (ja) 磁石発電機
JP2011251348A (ja) エンジンカッター
CN1204723A (zh) 灯泡电压调整装置
KR100311205B1 (ko) 차량용시동겸발전장치
JP2002309956A (ja) エンジン発電機
JPH066198Y2 (ja) 携帯用小型エンジン
JP2008045562A (ja) 自動二輪車
JPS5910351Y2 (ja) 内燃機関の発電装置
JP3905324B2 (ja) エンジン発電機
JPH02108858A (ja) 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JPH02248653A (ja) エンジンの始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