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604611A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4611A
CN108604611A CN201680071640.9A CN201680071640A CN108604611A CN 108604611 A CN108604611 A CN 108604611A CN 201680071640 A CN201680071640 A CN 201680071640A CN 108604611 A CN108604611 A CN 108604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solar cell
cell module
resin
resi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16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田刚士
栗副直树
生驹善光
安藤秀行
山崎圭
山崎圭一
杉山元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04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46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04Materials of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904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of th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其具有第1树脂基板(20)、配置于第1树脂基板(20)上的第1树脂层(22)、配置于第1树脂层(22)上的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2树脂层(24)上的光电转换部(10,16)、以及配置光电转换部(10,16)和第2树脂层(24)上的第3树脂层(26),其中,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特别涉及一种使用树脂基板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模块轻量化,可以使用树脂基板以代替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的热膨胀率一般比玻璃基板大,因而树脂基板与玻璃基板相比,热膨胀和收缩的位移量更大。在树脂基板的热膨胀和收缩的作用下,向太阳能电池单元间的极耳布线(tab wiring)、密封构件施加应力,因而极耳布线有时产生疲劳断裂。因此,例如,在树脂基板上依次配置凝胶、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EVA),而且在凝胶和EVA之间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9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雹子等往往与太阳能电池模块碰撞,因而除了热膨胀的对策以外,耐冲击性的提高也是需要的。凝胶虽然可某种程度地吸收因雹子等的碰撞而引起的树脂基板的挠曲,但载荷具有集中于挠曲部分的倾向。因此,在配置为使凝胶和太阳能电池单元接触的情况下,将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施加局部载荷。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耐冲击性得以提高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方式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具有树脂基板、配置于树脂基板上的第1树脂层、配置于第1树脂层上的第2树脂层、配置于第2树脂层上的光电转换部、以及配置于光电转换部和第2树脂层上的第3树脂层;其中,第1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树脂基板、第2树脂层、第3树脂层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施加于图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上的载荷的图。
图4(a)-(b)是表示图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中性轴(neutral axis)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表示树脂层界面的光的折射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7~9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外观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之前,就其概要进行叙述。本实施方式1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为了扩大该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使用用途,太阳能电池模块需要轻量化,因而不是使用玻璃基板而是使用树脂基板。另一方面,雹子等往往与太阳能电池模块碰撞。树脂基板与玻璃基板相比,其拉伸弹性模量较低,因而由雹子等的碰撞而产生的载荷传导到太阳能电池模块内部,从而太阳能电池单元有可能发生破损。因此,即使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用树脂基板的情况下,也希望耐冲击性的提高。
在雹子等与树脂基板碰撞的情况下,因碰撞而产生的载荷施加到树脂基板上,树脂基板以碰撞部位为中心而挠曲。在此,在将凝胶配置于树脂基板和太阳能电池单元之间的情况下,由于凝胶的拉伸弹性模量较低,因而来自树脂基板的载荷在凝胶处降低。然而,树脂基板发生挠曲的部分也传递到凝胶,传递的部分的载荷在凝胶处也增大。其结果是,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施加来自凝胶的局部载荷。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间的极耳布线的破损,希望将载荷分散。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在本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依次配置树脂基板、凝胶、树脂层、太阳能电池单元。在此,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比凝胶的拉伸弹性模量更高。因此,来自凝胶的局部载荷在树脂层得以分散,来自树脂层的分散的载荷施加到太阳能电池单元上。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规定了由x轴、y轴、z轴构成的直角坐标系。x轴、y轴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平面内相互正交。z轴与x轴以及y轴垂直,向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厚度方向延伸。另外,x轴、y轴、z轴各自的正方向规定为图1的箭头方向,负方向规定为与箭头反向的方向。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2个主表面、且平行于x-y平面的2个主表面中,配置于z轴的正方向侧的主平面为“受光面”,配置于z轴的负方向侧的主平面为“背面”。此外,所谓“受光面”,有时也意味着光主要入射的面,所谓“背面”,有时也意味着受光面的相反侧的面。另外,有时也将z轴的正方向侧称之为“受光面侧”,将z轴的负方向侧称之为“背面侧”。
另外,“将第2构件设于第1构件上”等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定,就既可以是第1构件以及第2构件直接接触而设置,也可以是在第1构件和第2构件之间存在其它构件。所谓上述记载中的“上”,既可以是z轴的正方向侧,也可以是z轴的负方向侧。再者,“大致”表示在误差范围内不同,也就是实质上相同。
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多个极耳布线12、多个连接布线14。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分别吸收入射的光而产生光电动势。太阳能电池单元10例如采用晶体硅、砷化镓(GaAs)或者磷化铟(InP)等半导体材料来形成。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构造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设定为将晶体硅和非晶硅层叠在一起。虽然在图1中予以省略,但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受光面以及背面具有相互平行地向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指状电极(finger electrode)、和与多个指状电极垂直地向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例如2个母线电极(bus bar electrode)。母线电极与多个指状电极分别连接。
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在x-y平面上排列成矩阵状。这里,在x轴方向排列4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在y轴方向排列5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此外,在x轴方向排列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数量、和在y轴方向排列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此。在y轴方向排列配置的5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通过极耳布线12而串联连接,从而形成1个太阳能电池串16。再者,如前所述,由于在x轴方向排列4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因而向y轴方向延伸的4个太阳能电池串16沿x轴方向平行地排列。此外,太阳能电池串16既可以只表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也可以表示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和多个极耳布线12的组合。
为了形成太阳能电池串16,极耳布线12将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中一方的受光面侧的母线电极和另一方的背面侧的母线电极电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10用极耳布线12相互电连接在一起。极耳布线12为细长的金属箔,例如可以使用将软钎料或银等涂覆在铝箔和铜箔上所形成的材料。极耳布线12和母线电极的连接可以使用树脂。该树脂无论是导电性的、还是非导电性的均可。在使用非导电性树脂的情况下,极耳布线12和母线电极可以通过直接连接而进行电连接。另外,极耳布线12和母线电极的连接也可以不是树脂而是软钎料。
再者,太阳能电池串16在y轴的正方向侧和负方向侧,多个连接布线14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布线14将相邻的2个太阳能电池串16电连接在一起。在以上的构成中,既可以是太阳能电池单元10、太阳能电池串16分别为“光电转换部”,也可以是多个太阳能电池串16和连接布线14的组合为“光电转换部”。此外,也可以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端缘部安装未图示的框架。框架在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端缘部、而且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00设置于屋顶等上时加以利用。
此外,相邻的光电转换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用极耳布线12相互电连接在一起,极耳布线12优选用铝来形成。通过将铝用作极耳布线12,可以抑制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或者第3树脂层26因形成极耳布线12的金属的催化反应而分解,从而可以抑制形成它们的树脂产生变色。此外,用非镀覆铝形成的极耳布线12与用银镀覆铜箔而成的极耳布线12相比,可以更加抑制树脂的变色。
图2是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图1的A-A’线剖视图。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包括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图2的上侧与背面侧相当,下侧与受光面侧相当。
第1树脂基板20配置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受光面侧,以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表面。第1树脂基板20例如可以使用具有透光性的聚碳酸酯树脂。另外,第1树脂基板20形成为厚度1mm的矩形板状,但并不局限于此。聚碳酸酯树脂为热塑性塑料的一种,其拉伸弹性模量为2.3~2.5GPa,其水蒸气透过率为40~50g/m2/day。在此,拉伸弹性模量E是用同轴方向的应变σ和应力ε表示的比例常数,如以下那样表示。
E=σ/ε
另外,拉伸弹性模量也称之为杨氏模量。
第1树脂层22配置于第1树脂基板20在z轴的负方向侧。作为第1树脂层22,可以使用拉伸弹性模量为0.000001~0.001GPa、损耗因子(loss factor)为0.1~0.52的凝胶。这样的凝胶例如有有机硅凝胶、丙烯酸凝胶、聚氨酯凝胶等。关于有机硅凝胶,拉伸弹性模量为0.000005GPa,水蒸气透过率为300~2500g/m2/day。损耗因子为储存剪切弹性模量(G’)与损耗剪切弹性模量(G”)之比G”/G’,用tanδ来表示。损耗因子表示材料变形时材料多大地吸收能量,tanδ的值越大,越吸收能量。该损耗因子采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进行测定。第1树脂层22具有透光性,而且采用具有与第1树脂基板20的x-y平面大致相同尺寸的面的矩形状片材来形成。此外,第1树脂层22也可以是液状。
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1树脂层22在z轴的负方向侧。作为第2树脂层24,例如可以使用EVA、PVB(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酰亚胺等的树脂薄膜之类的热塑性树脂。此外,也可以使用热固性树脂。在此,特别设定为使用EVA。关于EVA,拉伸弹性模量为0.01~0.25GPa,水蒸气透过率为30~50g/m2/day,损耗因子为0.05。第2树脂层24具有透光性,而且采用具有与第1树脂基板20的x-y平面大致相同尺寸的面的矩形状片材来形成。
太阳能电池串16如前所述,排列于y轴方向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通过用极耳布线12进行连接而形成。另外,连接布线14与太阳能电池串16在y轴的正方向侧端和负方向侧端连接在一起。这样的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配置于第2树脂层24在z轴的负方向侧。另外,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10分别形成为具有受光面以及背面的平板状。
第3树脂层26配置于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和第2树脂层24在z轴的负方向侧。因此,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通过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而进行密封。具体地说,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受光面被配置为与第2树脂层24接触,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背面被配置为与第3树脂层26接触。第3树脂层26既可以用与第2树脂层24相同的材料来形成,也可以用与第2树脂层24不同的材料来形成。在后者的情况下,第3树脂层26可以使用具有比第2树脂层24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的拉伸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第2树脂层24可以使用拉伸弹性模量大于0.2GPa的EVA,第3树脂层26可以使用拉伸弹性模量小于0.2GPa的填充材料。另外,第2树脂层24可以使用拉伸弹性模量大于0.2GPa的填充材料,第3树脂层26可以使用拉伸弹性模量小于0.2GPa的EVA。
对于这样的构成,就施加载荷的情况进行说明。图3示意示出了施加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载荷。图3是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但z轴的方向相反,图3的上侧与受光面侧相当。从受光面侧对第1树脂基板20施加载荷S1。在此,将由雹子的碰撞产生的局部载荷设想为载荷S1。由于前述的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玻璃基板的弹性模量的70GPa,第1树脂基板20对于所受到的载荷S1,向z轴的负方向挠曲而产生载荷S2。载荷S2是与挠度相适应的在x-y平面的局部载荷。
第1树脂层22由于具有比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的拉伸弹性模量,而且具有比它们更大的损耗因子,从而某种程度地吸收第1树脂基板20的挠曲。这相当于第1树脂层22的载荷S3的大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载荷S2的大小更小。然而,载荷S3与载荷S2同样,是朝向z轴负方向的在x-y平面的局部载荷。
第2树脂层24与第1树脂层22相比较,具有大拉伸弹性模量和小损耗因子。也就是说,第2树脂层24比第1树脂层22更硬地形成。因此,第2树脂层24在载荷S3的作用下,于x-y平面内受到平面挤压,因而与载荷S3相比,在x-y平面更为分散,而且产生朝向z轴负方向的载荷S4。也就是说,载荷S4比载荷S1小,而且在x-y平面分散。
施加于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的载荷S4较小,而且在x-y平面分散,因而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发生破损的可能性降低。另外,在第3树脂层26用与第2树脂层24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用于密封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的第2树脂层24以及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损耗因子也相同。在它们相同时,即使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的边界部分,其载荷也连续,因而施加于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的载荷的方向的多样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在第3树脂层26用比第2树脂层24更小的拉伸弹性模量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载荷在第3树脂层26被进一步吸收。再回到图2。
第2树脂基板28配置于第3树脂层26在z轴的负方向侧。第2树脂基板28作为后板(back sheet)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背面侧。因此,在将第1树脂基板20称为树脂基板的情况下,第2树脂基板28与其它树脂基板相当。第2树脂基板28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环氧树脂。由于玻璃环氧树脂的拉伸弹性模量为20~25GPa,因而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
此外,第2树脂基板28与第1树脂基板20同样,可以使用聚碳酸酯树脂。在此情况下,为了使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第2树脂基板28被形成为与第1树脂基板20相比在z轴方向加厚。再者,第2树脂基板28也可以使用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具体地说,第2树脂基板28也可以使用GFRP(Glass FiberReinforced Plastic)、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GFRP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30GPa,CFRP的拉伸弹性模量为10~150GPa。
在此,一面使用图4(a)-(b)一面就使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的理由进行说明。图4(a)-(b)示出了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中性轴30。图4(a)是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但z轴的方向相反,图4(a)的上侧与受光面侧相当。在此,在离开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z轴的正方向侧假想点P,而且以点P为中心,假想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00施加弯矩的情况,从而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背面侧突出出来。
在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的情况下,中性轴30存在于第3树脂层26上。所谓中性轴30,是即便对材料施加弯矩,材料也不经受载荷的部分。再者,在从中性轴30朝向点P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在离开中性轴30的点P的相反方向的部分,施加拉伸应力。因此,如果第2树脂基板28和第1树脂基板20的厚度相同,则在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的情况下,向太阳能电池单元10施加压缩应力。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一般地说,耐拉伸应力较弱,而耐压缩应力较强。这样一来,通过使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便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破损的发生。
图4(b)示出了成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比较对象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00。太阳能电池模块200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0、第1树脂基板220、第1树脂层222、第2树脂层224、第3树脂层226分别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0、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相对应。另一方面,第2树脂基板228由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20小的材料形成。由于这样的不同,中性轴230存在于比中性轴30更靠点P侧的第2树脂层224上。因此,对太阳能电池单元210施加拉伸应力,比图4(a)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太阳能电池单元210的破损。再回到图2。
迄今为止,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冲击性为目的,以第1树脂基板20等的拉伸弹性模量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下面从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水性为目的的角度进行说明。如前所述,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轻量化,第1树脂基板20不是使用玻璃基板,而是使用聚碳酸酯树脂。玻璃基板的水蒸气透过率大致为0,而聚碳酸酯树脂的水蒸气透过率为40~50g/m2/day,因而后者容易透过水分。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提高耐水性,可以使用具有比第1树脂层22的水蒸气透过率更小的水蒸气透过率的第2树脂层24。通过使用第2树脂层24,可以降低水分达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可能性。
下面通过说明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冲击落下试验结果,就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效果进行说明。表1示出了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冲击落下试验结果。在此,作为冲击落下试验,进行了JIS C8917:2005“晶体系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环境试验方法以及耐久性试验方法”的“附录7降雹试验A-8”中规定的试验。在实施例1中,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用聚碳酸酯树脂、有机硅凝胶、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玻璃环氧树脂形成。在实施例1中,即使在使钢球或者冰球从100cm高处落下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破坏。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以与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相对应的方式,使用聚碳酸酯树脂、填充材料、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玻璃环氧树脂。在比较例1中,在使钢球或者冰球从50cm高处落下时不会发生破坏,但从100cm、80cm高处落下时便发生破坏。再者,在比较例2中,以与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相对应的方式,使用玻璃、填充材料、填充材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在比较例2中,即使在使钢球或者冰球从100cm高处落下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破坏。也就是说,实施例1的耐冲击性与比较例1的耐冲击性相比更加提高。另一方面,在试验的范围内,实施例1的耐冲击性与比较例2的耐冲击性同等。
接着,说明使其它树脂基板的抗弯刚性比树脂基板的抗弯刚性大时的例子。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其它树脂基板(第2树脂基板28)的抗弯刚性优选比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的抗弯刚性大。具体地说,第2树脂基板28的每1m宽度的抗弯刚性优选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每1m宽度的抗弯刚性大。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对雹子等的碰撞的耐冲击性。
此外,抗弯刚性如下式(1)那样表示。
[数学式1]
抗弯刚性(N·m2)=弯曲弹性模量(Pa)×截面二次力矩(m4) (1)
弯曲弹性模量可以如以下那样,采用JIS K7171:2016(塑料-弯曲特性的求法)进行测定。此外,弯曲弹性模量例如可以在试验温度25℃、试验速度5mm/min下使试验片压缩而进行测定。
[数学式2]
Ef=(σf2-σf1)/(εf2-εf1) (2)
在上述式(2)中,Ef表示弯曲弹性模量(Pa),σf1表示在挠曲s1下测得的弯曲应力(Pa),σf2表示在挠曲s2下测得的弯曲应力(Pa),εfi表示弯曲应变(ε1=0.0005以及ε2=0.0025)。
挠度可以用下式(3)算出。
[数学式3]
si=εfiL2/6h (3)
在上述式(3)中,si表示挠度(mm),εfi表示弯曲应变(ε1=0.0005以及ε2=0.0025),L表示支点间距离(mm),h表示试验片的平均厚度(mm)。
截面二次力矩在截面为长方体的情况下,如下式(4)那样表示。
[数学式4]
I=bh3/12 (4)
在上述式(4)中,I表示截面二次力矩(m4),b表示截面的宽度(m),h表示截面的高度(m)。
采用以下的实施例,对在使第2树脂基板28的抗弯刚性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抗弯刚性更小时的耐冲击性进行了评价。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2]
从上开始依次层叠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基板、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层、厚度为0.6mm的第2树脂层、光电转换部、厚度为0.6mm的第3树脂层、厚度为1mm的第2树脂基板,在145℃下一面进行减压一面进行压缩加热,从而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第1树脂基板使用聚碳酸酯(PC)。第1树脂层使用凝胶。第2树脂层使用聚烯烃(PO)。光电转换部使用太阳能电池单元。第3树脂层使用聚烯烃(PO)。第2树脂基板使用聚碳酸酯(PC)(弯曲弹性模量2.3GPa)。
[实施例3]
将第2树脂基板设定为玻璃环氧(弯曲弹性模量20GP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实施例4]
将第2树脂基板设定为玻璃环氧(弯曲弹性模量20GPa),并将第2树脂基板的厚度设定为2m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耐冲击性)
耐冲击性按照JIS C8917:1998(晶体系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环境试验方法以及耐久性试验方法)的附录7中规定的降雹试验,在如以下那样的试验条件下实施试验。也就是说,对于各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使质量为227±2g、直径大约为38mm的钢球从1m以及20cm的高度不加力而落在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第1树脂基板20的中心点上。然后,将在1m的高度不会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者评价为“○”,将在20cm的高度不会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而在1m的高度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者评价为“△”,将在20cm的高度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者评价为“×”。此外,抗弯刚性用将实施例2的抗弯刚性设定为1时的比率来表示。
采用降雹试验对各实施例的耐冲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2以及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虽然在20cm的高度不会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但在1m的高度使光电转换部发生了破损。另一方面,在实施例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即使在1m的高度也不会使光电转换部发生破损。
由实施例2~4的结果可以确认:在第2树脂基板28的抗弯刚性大于第1树脂基板20的抗弯刚性的情况下,耐冲击性得以提高。或许可以认为由于第2树脂基板28的抗弯刚性较大,因而可以抑制冲击时的整个模块的挠曲,从而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破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树脂基板28的抗弯刚性优选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抗弯刚性大。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优选进一步具有第2树脂基板28,其配置于第3树脂层26上,且具有比第1树脂基板20大的抗弯刚性。
另外,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第2树脂基板28的热膨胀率优选比第1树脂基板20的热膨胀率小。这样一来,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得以提高,从而可以抑制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极耳布线12的切断。
采用以下的实施例,对在使第2树脂基板28的线膨胀率比第1树脂基板20的线膨胀率更小时的耐热冲击性进行了评价。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5]
从上开始依次层叠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基板、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层、厚度为0.6mm的第2树脂层、光电转换部、厚度为0.6mm的第3树脂层、厚度为2mm的第2树脂基板,在145℃下一面进行减压一面进行压缩加热,从而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第1树脂基板20使用聚碳酸酯(PC)(线膨胀率70×10-6K-1)。第1树脂层使用凝胶。第2树脂层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光电转换部使用太阳能电池单元。第3树脂层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第2树脂基板使用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线膨胀率2.5×10-6K-1)。
[实施例6]
第2树脂基板使用玻璃环氧(线膨胀率20×10-6K-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3]
第2树脂基板使用玻璃(线膨胀率9×10-6K-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4]
不设置第1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5]
不设置第1树脂层,第2树脂基板使用玻璃(线膨胀率9×10-6K-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6]
不设置第1树脂层,第2树脂基板使用玻璃环氧(线膨胀率20×10-6K-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比较例7]
不设置第1树脂层,第2树脂基板使用聚碳酸酯(PC)(线膨胀率70×10-6K-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耐热冲击性)
耐热冲击性按照JIS C8990:2009(IEC 61215:2005)(用于地上设置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PV)模块-设计鉴定和型号核准的要求事项)的温度循环试验,在如以下那样的试验条件下实施试验。也就是说,将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设置于试验槽内,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温度在-40℃±2℃和+85℃±2℃之间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将这样的温度循环试验进行25个循环、50个循环以及200个循环,然后用肉眼确认将太阳能电池单元相互连接的极耳布线。然后,将200个循环时极耳布线没有切断者评价为“◎”,将50个循环时极耳布线未切断而200个循环时极耳布线切断者评价为“○”。另外,将25个循环时极耳布线未切断而50个循环时极耳布线切断者评价为“△”,将25个循环时极耳布线切断者评价为“×”。此外,将下限和上限之间的温度变化速度设定为大约1.4℃/小时,将下限温度的保持时间设定为60分钟,将上限温度的保持时间设定为1小时20分钟,将1个循环的时间设定为5小时20分钟。另外,至少实施3次温度循环试验。
采用温度循环试验对各实施例的耐热冲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即使200个循环后,极耳布线也未切断。另一方面,在比较例3以及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50个循环后虽然极耳布线未切断,但200个循环后极耳布线被切断。另外,在实施例6以及比较例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25个循环后虽然极耳布线未切断,但50个循环后极耳布线被切断。另外,在比较例6以及比较例7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即使25个循环后极耳布线也被切断。因此,可以确认通过使第2树脂基板28的线膨胀率小于第1树脂基板20的线膨胀率,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另外,还可以确认通过比较实施例5、实施例6以及比较例3、比较例4~6,通过将拉伸弹性模量较小的凝胶用于第1树脂层,使耐热冲击性得以提高。
根据实施例5、6以及比较例3~7的结果,可以确认在第2树脂基板28的线膨胀率小于第1树脂基板20的线膨胀率的情况下,可以使耐热冲击性得以提高。或许可以认为由于第2树脂基板28的热膨胀率较小,因而可以抑制光电转换部周边的树脂层的热伸缩,从而可以抑制极耳布线的切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树脂基板28的热膨胀率优选比第1树脂基板20的热膨胀率小。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优选进一步具有第2树脂基板28,其配置于第3树脂层26上,且具有比第1树脂基板20小的热膨胀率。
第2树脂基板28的厚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0.1mm~10mm,更优选为0.2mm~5.0mm。通过设定为这样的范围,可以抑制第2树脂基板28的挠曲,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更加轻量化。
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1.0GPa~200GPa,更优选为10GPa~100GPa。另外,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比第1树脂层22更大。也就是说,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优选为比第1树脂基板20、第3树脂层26以及第2树脂基板28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
就迄今为止说明过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制造:将太阳能电池串16与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层叠在一起。在层叠装置中,例如在加热器上,依次层叠第1树脂基板20、构成第1树脂层22的树脂片材、构成第2树脂层24的树脂片材、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串、构成第3树脂层26的树脂片材以及第2树脂基板28。该层叠体例如在真空状态下被加热至150℃左右。然后,在大气压下于加热器侧一边按压各构成构件一边继续加热,从而使树脂片材的树脂成分交联。再者,通过在该层叠体上安装框架,便得到太阳能电池模块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因而在第1树脂层22可以减小来自外部的载荷。另外,由于使与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接触的第2树脂层24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大,因而可以使载荷分散。另外,由于施加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上的载荷较小且分散,因而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的破损。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的破损,因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冲击性。
另外,由于通过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夹着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因而可以使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稳定而进行固定。另外,由于通过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而将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密封,因而可以更加固定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另外,在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施加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上的载荷的方向变成各种各样。另外,在将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且使第3树脂层26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2树脂层24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施加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等上的载荷。
另外,由于在第3树脂层26上配置第2树脂基板28,因而从背面侧也可以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另外,由于使第2树脂基板28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大,因而可以抑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上施加拉伸应力的状况的发生。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10上施加拉伸应力的状况的发生,因而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破损的发生。另外,由于使第2树脂层24的水蒸气透过率比第1树脂层22的水蒸气透过率更小,因而可以抑制水分达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0。另外,由于可以抑制水分达到太阳能电池单元10,因而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单元10的故障发生。
本实施方式的概要如下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某一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具有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2树脂层24上的光电转换部(太阳能电池单元10、太阳能电池串16)以及第3树脂层26。第1树脂层22配置于树脂基板上。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1树脂层22上。第3树脂层26配置于光电转换部和第2树脂层24上。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树脂基板、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第2树脂层24的水蒸气透过率也可以比第1树脂层22的水蒸气透过率更小。
光电转换部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受光面以及背面的平板状,光电转换部的受光面可以配置为与第2树脂层24接触,光电转换部的背面可以配置为与第3树脂层26接触。
光电转换部也可以通过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来进行密封。
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也可以用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第2树脂层24和第3树脂层26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第3树脂层26的拉伸弹性模量也可以比第2树脂层24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
也可以进一步具有配置于第3树脂层26上的其它树脂基板(第2树脂基板28)。
其它树脂基板的拉伸弹性模量也可以比树脂基板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大。
本实施方式的其它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具有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2树脂层24上的光电转换部(太阳能电池单元10、太阳能电池串16)以及第3树脂层26。第1树脂层22配置于树脂基板上。第2树脂层24配置于第1树脂层22上。第3树脂层26配置于光电转换部和第2树脂层24上。相邻的光电转换部相互用极耳布线12进行电连接。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树脂基板、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实施方式2)
接着,就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即使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用树脂基板的情况下,也希望耐冲击性的提高。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通过提高z轴方向的构成的对称性,可以抑制翘曲的发生。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剖视图。图5与图2同样地表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包括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以及第4树脂层40。太阳能电池单元10、极耳布线12、连接布线14、太阳能电池串16、第1树脂基板20、第1树脂层22、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与迄今为止的同样,在此将其说明予以省略。
第4树脂层40配置于第2树脂基板28和第3树脂层26之间。第4树脂层40与第1树脂层22同样,可以使用有机硅凝胶、丙烯酸凝胶、聚氨酯凝胶等凝胶,例如可以使用与第1树脂层22相同的材料。因此,第4树脂层40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树脂基板28和第3树脂层26之间配置有第4树脂层40。由于第4树脂层40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第2树脂基板28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因而可以提高厚度方向的构成的对称性。另外,由于可以提高厚度方向的构成的对称性,因而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翘曲的发生。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翘曲的发生,因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冲击性。
本实施方式的概要如下所述。也可以进一步具有配置于其它树脂基板(第2树脂基板28)和第3树脂层26之间的第4树脂层40。第4树脂层40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第2树脂层24、第3树脂层26、其它树脂基板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更小。
(实施方式3)
接着,就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即使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用树脂基板的情况下,也希望耐热冲击性的提高。实施方式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通过使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低热膨胀层,使耐热冲击性得以提高度。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低热膨胀层50>
通过使第2树脂基板28的线膨胀率小于第1树脂基板20的线膨胀率,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可以得到实施例5、6以及比较例3~7的确认。这样的效果可以通过在光电转换部10和第2树脂基板28之间设置低热膨胀层50来实现。因此,低热膨胀层50优选配置于光电转换部10和第2树脂基板28之间。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优选进一步具有低热膨胀层50,其配置于第3树脂层26上,且具有比第1树脂基板20小的热膨胀率。
低热膨胀层50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用途设定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多边形。另外,低热膨胀层50的大小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低热膨胀层50可以沿着极耳布线12而进行配置。通过这样地进行配置,即使在使用比较昂贵的低热膨胀层50的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00抑制在低廉的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耐热冲击性。此外,所谓沿着极耳布线12配置低热膨胀层50,既可以是将低热膨胀层50配置为与光电转换部10的铅直方向上方接触,也可以是将低热膨胀层50经由其它层而配置在光电转换部10的铅直方向上方。在此,所谓铅直方向上方,是指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z轴方向)上方。另外,从更加提高耐热冲击性的角度考虑,低热膨胀层50优选配置为覆盖配置于光电转换部10和第2树脂基板28之间的树脂层的整个上表面。具体地说,低热膨胀层50与第3树脂层26上接触而进行配置,优选配置为覆盖第3树脂层26的整个上表面。
形成低热膨胀层50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玻璃、纸、玻璃纤维、陶瓷片材、CFRP片材等。此外,形成低热膨胀层50的材料优选具有在玻璃以下的低热膨胀率。具体地说,线膨胀率优选大于0且在10×10-6K-1以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也可以进一步具有低热膨胀层50,其配置于第3树脂层26上,且具有比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小的热膨胀率。因此,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
(实施方式4)
接着,就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太阳能电池模块要求改善耐热冲击性。实施方式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进一步具有润滑层。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润滑层60>
如图7所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优选进一步具有润滑层60,其配置于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且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0001~0.1。太阳能电池模块100通过进一步具有这样的润滑层60,由于润滑层60的润滑效果,可以抑制第1树脂基板20的热伸缩直接传递至第1树脂层22。因此,可以更加抑制源自第1树脂基板20的热伸缩的极耳布线12的切断,从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另外,通过将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设定为0.0001以上,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变得良好,因而是优选的。另外,通过将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设定为0.1以下,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附着力变得良好,因而是优选的。
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例如可以按照JIS K7125:1999(塑料-薄膜以及片材-摩擦系数试验方法)中记载的方法来进行测定。
形成润滑层60的材料优选含有润滑脂。润滑脂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在外力小于屈服值的期间流体阻力较大,但外力一旦达到屈服值以上就开始流动。因此,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而且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操作变得容易。
润滑脂是在基础油中混合增稠剂而制作的半固体状或者固体状润滑剂。另外,润滑脂除了基础油和增稠剂以外,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分散剂和抗氧化剂等。
作为基础油,例如可以列举出精制矿物油、合成润滑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油等。作为精制矿物油,例如可以通过蒸馏原油而得到。作为合成润滑油,例如可以列举出聚烯烃、聚酯、聚烷撑二醇、烷基苯、烷基萘等。
作为增稠剂,例如可以列举出皂基增稠剂以及非皂基增稠剂等。作为皂基增稠剂,例如可以列举出钙皂、铝皂、锂皂等金属皂基增稠剂,复合钙、复合铝、复合锂等复合型皂基增稠剂等。作为非皂基增稠剂,例如可以列举出双脲、缩三脲以及聚脲等脲系增稠剂,聚四氟乙烯(PTFE)、对苯二甲酸钠等有机系增稠剂,以及膨润土、硅胶等无机系增稠剂等。
作为润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硅系润滑脂、硅有机化合物系润滑脂、氟醚系润滑脂、氟烷基系润滑脂等。在它们之中,从耐热性的角度考虑,润滑脂还优选含有硅有机化合物系润滑脂以及氟烷基系润滑脂(特氟隆(注册商标)系润滑脂)之中的至少任一种。
润滑脂优选在-40℃~150℃下呈半固体状。通过使润滑脂在-40℃~150℃下呈半固体状,可以减少液体泄漏,从而能够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操作变得容易。
润滑脂的滴点优选为150℃以下。通过将润滑脂的滴点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即使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0达到高温的情况下,也可以长时间维持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润滑性。此外,滴点例如可以采用JIS K2200:2013(润滑脂)中规定的滴点试验方法来进行测定。
润滑脂的熔点优选为-40℃以上。通过将润滑脂的熔点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即使在寒冷地区,也可以维持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润滑性,从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
-40℃下的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优选为0.0001~0.1。通过将-40℃下的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即使在寒冷地区,也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
润滑层60的厚度优选为0.01μm~100μm。此外,从附着力的角度考虑,润滑层60的厚度优选为0.01μm~75μm,进一步优选为0.01μm~50μm。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也可以进一步具有设置在树脂基板(第1树脂基板20)和第1树脂层22之间的润滑层60。而且树脂基板和第1树脂层22的静摩擦系数为0.0001~0.1。因此,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热冲击性。
(实施方式5)
接着,就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太阳能电池模块希望减小在太阳能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泡。实施方式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通过在第1树脂层22上设置狭缝23而减小气泡。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所示,在形成第1树脂层22的材料为凝胶的情况下,第1树脂层22优选含有狭缝23。也就是说,第1树脂层22为凝胶,第1树脂层22优选含有狭缝23。通过在第1树脂层22上设置这样的狭缝23,因长时间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100而产生的气泡、或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成形时进入的气泡可以经由狭缝23而移动。因此,可以容易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使气泡逃逸。另外,即使在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气泡没有完全逃逸的情况下,气泡经由狭缝23而移动并分散开来,因而可以减小气泡。因此,可以难于通过肉眼确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气泡。因此,可以抑制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气泡而引起的太阳光的阻挡、或外观形状的不良情况。
设置狭缝23的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设置在第1树脂层22的表面。具体地说,狭缝23可以设置在第1树脂层22的第1树脂基板20侧的表面、以及第1树脂层22的第3树脂层26侧的表面之中的至少任一种上。此外,为了容易使气泡逃逸,如图8所示,狭缝23优选设置在第1树脂层22的第1树脂基板20侧的表面、以及第1树脂层22的第3树脂层26侧的表面上。
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的狭缝23的大小相对于第1树脂层22的厚度优选为5%~99%。通过将狭缝23的大小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改善气泡的逃逸,也可以维持第1树脂层22的强度。另外,通过将狭缝23的大小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用第1树脂层22使局部载荷更加缓和。此外,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的狭缝23的大小相对于第1树脂层22的厚度更优选为10%~50%。另外,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以及y轴方向)上的狭缝23的大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考虑气泡的逃逸和第1树脂层22的强度等而进行决定。
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的狭缝23的朝向优选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平行。通过将狭缝23的朝向设定为这样的朝向,光的入射方向和狭缝23的方向变得水平,从而难以因狭缝23而产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因此,通过将狭缝23的朝向设定为这样的朝向,可以抑制由狭缝23产生的光的损失。此外,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以及y轴方向)上的狭缝23的朝向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用途而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层叠方向呈水平的截面,狭缝23间的距离优选为0.1mm~10mm,更优选为0.5mm~2mm,进一步优选为0.8mm~1.2mm。通过将狭缝23间的距离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提高气泡的逃逸,同时可以维持第1树脂层22的强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第1树脂层22由凝胶形成,第1树脂层22也可以具有狭缝23。因此,可以抑制因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气泡而引起的太阳光的阻挡、或外观形状的不良情况。
(实施方式6)
接着,就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实施方式6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太阳能电池模块要求具有良好的外观。实施方式6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使第1树脂层22的折射率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之差在规定的的范围内。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1以下。更具体地说,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基板20的相反侧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1以下。例如,第1树脂层22和第2树脂层24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1以下。通过将折射率差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观变得更加良好。具体地说,在从上面观察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情况下,可以难于确认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此外,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更优选为0.05以下。
产生圆形状的光的图案的理由可以认为如下所述。如上所述,由于第1树脂层22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第2树脂层24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因而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耐冲击性。然而,第1树脂层22与第2树脂层24相比较具有柔软性,因而在一面加热一面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层叠成形的情况下,第1树脂层22发生变形而容易在第1树脂层22上产生凹凸。特别地,当在真空状态下将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层叠成型时,这样的第1树脂层22的凹凸容易产生。在产生这样的凹凸的情况下,正如图9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在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界面产生光的折射。可以认为通过该光的折射而产生圆形状的光的图案,就会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观产生影响。
在将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设定为0.1以下时,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观进行了评价。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7]
从上开始依次层叠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基板、厚度为1mm的第1树脂层、厚度为0.6mm的第2树脂层、光电转换部、厚度为0.6mm的第3树脂层、厚度为2mm的第2树脂基板,在145℃下一面进行减压一面进行压缩加热,从而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第1树脂基板使用聚碳酸酯(PC)。第1树脂层使用具有1.49~1.53的折射率的丙烯酸凝胶。第2树脂层使用具有1.54的折射率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光电转换部使用太阳能电池单元。第3树脂层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第2树脂基板使用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01~0.05。
[实施例8]
将第1树脂层的丙烯酸凝胶用具有1.43的折射率的有机硅凝胶替代,并在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之间新配置第5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此外,第5树脂层由具有1.49~1.53的折射率的丙烯酸树脂形成。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5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06~0.10。
[实施例9]
将第1树脂层的丙烯酸凝胶用具有1.43的折射率的有机硅凝胶替代,除此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1。
[实施例10]
将第5树脂层的丙烯酸树脂用具有1.60的折射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替代,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5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7。
[实施例11]
将第5树脂层的丙烯酸树脂用具有1.60~1.63的折射率的聚偏氯乙烯(PVDC)替代,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5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7~0.20。
[比较例8]
将第1树脂基板的聚碳酸酯(PC)用玻璃替代,除此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此时,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1。
[比较例9]
除了未配置第2树脂层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制作出太阳能电池模块。
[评价]
用肉眼对各例制作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外观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另外,作为参考,实施例7~9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外观如图10所示。
表4
基板 第1树脂层 第5树脂层 第2树脂层 折射率差 外观
实施例7 PC 丙烯酸凝胶 - EVA 0.01~0.05 良好
实施例8 PC 有机硅凝胶 丙烯酸树脂 EVA 0.06~0.10 稍好
实施例9 PC 有机硅凝胶 - EVA 0.11 圆形图案
实施例10 PC 有机硅凝胶 PET EVA 0.17 圆形图案
实施例11 PC 有机硅凝胶 PVDC EVA 0.17~0.20 圆形图案
比较例8 玻璃 有机硅凝胶 - EVA 0.11 良好
比较例9 PC 有机硅凝胶 - - - 良好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7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没有在外观上确认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在0.05以下。另外,如图10所示,实施例8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在外观上几乎不能确认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第1树脂层和第5树脂层的折射率差在0.1以下。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实施例9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可以看到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超过0.1。另外,实施例10以及实施例1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可以看到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第1树脂层和第5树脂层的折射率差超过0.1。
此外,比较例8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尽管第1树脂层和第2树脂层的折射率差超过0.1,但没能确认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基板由玻璃形成,不像树脂基板那样即使层叠成型也会发生变形,从而可以抑制第1树脂层以及第2树脂层的变形。但是,比较例8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由于使用玻璃,因而太阳能电池模块加重。
比较例9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在外观上没能确认圆形状的光的图案。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第1树脂层与光电转换部直接接触,因而不会产生与第1树脂层的界面的光的折射。但是,比较例9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没有配置第2树脂层,不能使在第1树脂层承受的载荷分散,因而耐冲击性并不充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第1树脂层22和与第1树脂层22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以下。因此,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观变得更加良好。
(实施方式7)
接着,就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实施方式7与实施方式1同样,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再者,太阳能电池模块还要求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使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树脂变色。实施方式7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虽然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同样地构成,但进一步具有氧阻挡层。下面以与迄今为止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优选进一步具有氧阻挡层70,其分别配置于第2树脂层24的更下方以及第3树脂层26的更上方,且具有200cm3/m2·24h·atm以下的氧透过率。通过具有这样的氧阻挡层70,使进入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氧量降低,从而可以降低在第2树脂层24以及第3树脂层26的内部产生的源于氧的自由基的发生量。因此,可以抑制由自由基产生的树脂的分解,从而可以抑制树脂的变色。
在本实施方式中,氧阻挡层70可以配置于第2树脂层24的更下方。具体地说,氧阻挡层70可以配置于第2树脂层24和第1树脂层22之间。此时,氧阻挡层70虽然也可以与第2树脂层24直接接触,但也可以不与第2树脂层24直接接触。例如,如图11的实施方式那样,氧阻挡层70也可以配置于第1树脂层22和第1树脂基板20之间。另外,氧阻挡层70也可以配置于第1树脂基板20之下。此外,除了氧阻挡层70以外,或者代替氧阻挡层70,也可以将第1树脂基板20以及第1树脂层22之中的至少任一种的氧透过率设定为200cm3/m2·24h·at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氧阻挡层70可以配置于第3树脂层26的更上方。具体地说,例如,如图11的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于第3树脂层26和第2树脂基板28之间。此时,如图11的实施方式那样,氧阻挡层70虽然也可以与第3树脂层26直接接触,但也可以不与第3树脂层26直接接触。例如,氧阻挡层70可以配置于第2树脂基板28之上。此外,除了氧阻挡层70以外,或者代替氧阻挡层70,也可以将第2树脂基板28的氧透过率设定为200cm3/m2·24h·atm以下。
氧阻挡层70的氧透过率优选为200cm3/m2·24h·atm以下,更优选为0.001~200cm3/m2·24h·atm。通过将氧透过率设定在这样的范围,可以抑制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内的树脂的变色。此外,氧透过率可以按照JIS K7126-2(塑料-薄膜以及片材-气体透过率试验方法-第2部分:等压法)的规定来进行测定。此外,氧透过率可以在测定温度23℃、测定湿度90%RH下进行测定。
作为形成氧阻挡层70的材料,可以使用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无拉伸尼龙(CNY)、双轴拉伸尼龙(ONY)、聚偏氯乙烯(PVDC)涂覆双轴拉伸聚丙烯(OPP)、聚偏氯乙烯(PVDC)涂覆双轴拉伸尼龙(ONY)、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尼龙MXD6)、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氧化铝涂覆PET、二氧化硅涂覆PET、纳米复合材料系涂覆PET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也可以进一步具有氧阻挡层70,其分别配置于第2树脂层24的更下方以及第3树脂层26的更上方,且具有200cm3/m2·24h·atm以下的氧透过率。因此,可以抑制由源于氧的自由基产生的树脂的分解,从而可以抑制树脂的变色。
这里引用日本特愿2015-240766号(申请日:2015年12月10日)的全部内容。
以上沿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些记载,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第1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树脂基板、第2树脂层、第3树脂层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耐冲击性。
符号说明:
10 太阳能电池单元(光电转换部)
12 极耳布线
14 连接布线
16 太阳能电池串(光电转换部)
20 第1树脂基板(树脂基板)
22 第1树脂层
23 狭缝
24 第2树脂层
26 第3树脂层
28 第2树脂基板(其它树脂基板)
40 第4树脂层
50 低热膨胀层
60 润滑层
70 氧阻挡层
100 太阳能电池模块

Claims (16)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
树脂基板、
配置于所述树脂基板上的第1树脂层、
配置于所述第1树脂层上的第2树脂层、
配置于所述第2树脂层上的光电转换部、以及
配置于所述光电转换部和所述第2树脂层上的第3树脂层,其中,
所述第1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树脂基板、所述第2树脂层、所述第3树脂层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树脂层的水蒸气透过率小于所述第1树脂层的水蒸气透过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转换部形成为具有受光面以及背面的平板状,
所述光电转换部的受光面被配置为与所述第2树脂层接触,
所述光电转换部的背面配置为与所述第3树脂层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部被所述第2树脂层和所述第3树脂层所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树脂层和所述第3树脂层用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树脂层和所述第3树脂层用不同的材料来形成,
所述第3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2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树脂层上的其它树脂基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树脂基板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树脂基板的拉伸弹性模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配置于所述其它树脂基板和所述第3树脂层之间的第4树脂层,
所述第4树脂层的拉伸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树脂基板、所述第2树脂层、所述第3树脂层、所述其它树脂基板各自的拉伸弹性模量。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树脂基板的抗弯刚性大于所述树脂基板的抗弯刚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配置于所述第3树脂层上、且具有比所述树脂基板小的热膨胀率的低热膨胀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层由凝胶形成,
所述第1树脂层具有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设置在所述树脂基板和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的润滑层,
所述树脂基板和所述第1树脂层的静摩擦系数为0.0001~0.1。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树脂层和与所述第1树脂层相邻的树脂层的折射率差为0.1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进一步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第2树脂层的更下方以及所述第3树脂层的更上方、且具有200cm3/m2·24h·atm以下的氧透过率的氧阻挡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1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所述光电转换部相互用极耳布线进行电连接,
所述极耳布线由铝形成。
CN201680071640.9A 2015-12-10 2016-12-08 太阳能电池模块 Pending CN1086046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0766 2015-12-10
JP2015-240766 2015-12-10
PCT/JP2016/005086 WO2017098728A1 (ja) 2015-12-10 2016-12-08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4611A true CN108604611A (zh) 2018-09-28

Family

ID=59012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1640.9A Pending CN108604611A (zh) 2015-12-10 2016-12-08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58492A1 (zh)
EP (1) EP3389098A1 (zh)
JP (1) JP6715497B2 (zh)
CN (1) CN108604611A (zh)
WO (1) WO20170987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4431A1 (zh) * 2020-12-21 2022-06-30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图案化胶膜和光伏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87693A1 (ja) * 2017-10-30 2019-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087797A1 (ja) * 2017-10-31 2019-05-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919407B (zh) * 2017-11-21 2019-06-07 南通圣威斯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太阳能电池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9176646A1 (ja) * 2018-03-13 2021-02-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90378943A1 (en) * 2018-06-11 2019-12-12 Alta Devices, Inc. Planarization of photovoltaics
FR3105656B1 (fr) * 2019-12-24 2022-07-29 Total Renewables Ensemble pour couverture de surfa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7422A (en) * 1994-04-30 1997-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transmissive resin sealed semiconducto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US6204443B1 (en) * 1997-06-09 2001-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 specific front side covering material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aid solar cell module
US20050268959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Sunpow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solar cell module
US20090139564A1 (en) * 2005-09-30 2009-06-04 Toray Industries , Inc., A Corporation Sealing Film for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11049485A (ja) * 2009-08-28 2011-03-10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93383A1 (ja) * 2010-01-29 2011-08-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341914A (zh) * 2009-03-06 2012-02-01 纳幕尔杜邦公司 轻型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3348492A (zh) * 2011-01-31 2013-10-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3983A (en) * 1980-04-25 1982-06-08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y, Inc. Optical article and method
CN1226544C (zh) * 2000-03-03 2005-11-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燃料用树脂软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319800A (ja) * 2003-04-17 2004-11-11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5044911A (ja) * 2003-07-24 2005-02-17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34969A (ja) * 2004-11-02 2006-05-25 Mitsui Chemical Fabro Inc 太陽電池封止用シート
US7879685B2 (en) * 2006-08-04 2011-02-01 Solyndr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electric isolation between layers comprising solar cells
US20080128018A1 (en) * 2006-12-04 2008-06-05 Richard Allen Hayes Solar cells which include the use of certain poly(vinyl butyral)/film bilayer encapsulant layers with a low blocking tendency and a simplified process to produce thereof
JP5484663B2 (ja) * 2007-09-25 2014-05-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09091068A1 (ja) * 2008-01-15 2009-07-23 Affinity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R2933985B1 (fr) * 2008-07-18 2010-08-20 Arkema France Melange de peroxydes pour la reticulation d'elastomeres
EP2498298B1 (en) * 2009-11-05 2015-03-04 Kanek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module
JP2012216803A (ja) * 2011-03-25 2012-11-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30240019A1 (en) * 2012-03-14 2013-09-19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encapsulated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KR20130123664A (ko) * 2012-05-03 2013-11-13 (주)엘지하우시스 태양전지 봉지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4090113A (ja) * 2012-10-31 2014-05-15 Ma Packaging:Kk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
JP2014203928A (ja) * 2013-04-03 2014-10-2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5056399A1 (ja) * 2013-10-16 2015-04-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85680A (ja) * 2014-03-24 2015-10-2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201521A (ja) * 2014-04-07 2015-11-1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シリコーン封止材料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57113B1 (ja) * 2016-06-13 2017-0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7422A (en) * 1994-04-30 1997-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transmissive resin sealed semiconducto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US6204443B1 (en) * 1997-06-09 2001-03-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module having a specific front side covering material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aid solar cell module
US20050268959A1 (en) * 2004-06-04 2005-12-08 Sunpower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solar cell module
US20090139564A1 (en) * 2005-09-30 2009-06-04 Toray Industries , Inc., A Corporation Sealing Film for Photovoltaic Cell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2341914A (zh) * 2009-03-06 2012-02-01 纳幕尔杜邦公司 轻型太阳能电池模块
JP2011049485A (ja) * 2009-08-28 2011-03-10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93383A1 (ja) * 2010-01-29 2011-08-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3348492A (zh) * 2011-01-31 2013-10-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4431A1 (zh) * 2020-12-21 2022-06-30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图案化胶膜和光伏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9098A4 (en) 2018-10-17
JPWO2017098728A1 (ja) 2018-09-27
US20180358492A1 (en) 2018-12-13
JP6715497B2 (ja) 2020-07-01
WO2017098728A1 (ja) 2017-06-15
EP3389098A1 (en) 2018-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4611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WO2017208793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6768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76770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05781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60308081A1 (en) Solar cell module
CN110073503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554249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57113B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4644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7691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用部材
JP665582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16851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06208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03073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8568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19065606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614368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18150794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1715004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7145663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107994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9206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用部材
WO2019087802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20158014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