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535996A - 机芯和钟表 - Google Patents

机芯和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35996A
CN108535996A CN201810154737.7A CN201810154737A CN108535996A CN 108535996 A CN108535996 A CN 108535996A CN 201810154737 A CN201810154737 A CN 201810154737A CN 108535996 A CN108535996 A CN 108535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movement
engaging
wheel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47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35996B (zh
Inventor
早川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Chronome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535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5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35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5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27/00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 G04B27/02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by making use of the winding means
    • G04B27/04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by making use of the winding means with clutch wheel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27/00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 G04B27/02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by making use of the winding means
    • G04B27/026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by making use of the winding means for several clockworks or pairs of hands and/or supplementary func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27/00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27/00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 G04B27/004Mechanical devices for setting the time indicating means having several simultaneous functions,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the clockwork or the ha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机芯和钟表,所述机芯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机芯(10)具备: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柄轴(41);拉档(50),其随着柄轴(41)的移动而绕第1转动轴(P)转动,且具有沿着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54a~54c);卡合杆(61),其具有进入凹部(54a~54c)的卡合部(63),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2转动轴(Q)转动;以及对卡合杆(61)向凹部(54a~54c)施力的施力部(62)。

Description

机芯和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芯和钟表。
背景技术
在钟表中搭载有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用于切换通常走针模式、和进行时刻校准或日期校准等的校正模式。切换机构具备:柄轴,其能够绕轴线旋转,并且随着抽出操作或推入操作而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离合轮,其具有供柄轴贯穿插入的卡合孔;以及拉档和离合杆,它们随着柄轴的移动而动作,使离合轮与拨针轮等啮合。
切换机构构成为,在使用者执行用于切换模式的抽出操作或推入操作时,切换机构进行柄轴的定位,并向使用者提供触击感。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该结构具备设置于拉档的节制轴、和设置于拉档压簧的节制弹簧部,节制轴和节制弹簧部借助因节制弹簧部的挠曲所产生的弹力而卡合,并在柄轴抽出时和柄轴推入时发出触击感。节制弹簧部形成为悬臂梁状,并且,在节制弹簧部上,沿着节制弹簧部的延伸方向并排形成有多个接纳节制轴的凹部。并且,随着拉档移位,节制轴以一边使节制弹簧部挠曲变形一边越过凹部间的凸部的方式移动,由此针对和拉档卡合的柄轴的操作而产生触击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691号公报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接纳节制轴的多个凹部沿着节制弹簧部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节制轴使节制弹簧部挠曲变形所需要的力的大小根据节制轴与节制弹簧的卡合位置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随着节制轴所进入的凹部的位置靠近节制弹簧部的末端,节制轴越过相邻的凹部之间的山部所需要的力变小。因此,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根据柄轴的位置而发生偏差,因此,有时难以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
另外,节制弹簧部借助因节制弹簧部自身的挠曲所产生的弹力而与节制轴卡合。因此,需要使节制弹簧部以能够挠曲变形的程度形成为长条,并且,为了对凹部朝向节制轴施力,节制弹簧部的配置位置受到限制。因此,存在如下的情况:在包含有节制弹簧部的机芯的构成部件中产生布局上的制约,难以使机芯小型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机芯和钟表: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机芯的特征在于,具备:柄轴,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拉档,其随着所述柄轴的移动而绕第1转动轴转动,且具有沿着绕所述第1转动轴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卡合杆,其具有进入所述凹部的卡合部,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2转动轴转动;以及施力部,其对所述卡合杆朝向所述凹部施力。
根据本发明,拉档所具有的多个凹部沿着绕第1转动轴的周向排列,因此,拉档在随着柄轴的移动而绕第1转动轴转动时沿着绕第1转动轴的周向移位。因此,从作为卡合杆的转动中心的第2转动轴观察,卡合杆的卡合部、与供卡合部进入的凹部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大致固定,与拉档的转动位置无关。由此,无论卡合部进入哪一个凹部,从卡合部进入到凹部中的状态起使被施力部施力的卡合杆转动所需要的力都相等。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根据柄轴的位置而发生偏差的情况,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
而且,由于卡合杆被施力部施力,因此,与卡合杆自身发生挠曲变形而产生作用力的以往技术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卡合杆的形状和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机芯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从而能够使机芯小型化。
在上述的机芯中,希望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卡合杆形成为一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因此,与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分体的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削减机芯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上述的机芯中,希望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卡合杆分体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分体的部件来形成,因此,与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施力部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机芯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在上述的机芯中,所希望的是,所述机芯具备按压所述拉档的按压部件,所述施力部与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一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按压部件和施力部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因此,与按压部件和施力部作为分体的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削减机芯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上述的机芯中,所希望的是,所述施力部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所述机芯还具备偏心销,所述偏心销与所述施力部抵接,能够调整所述施力部的挠曲变形量。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偏心销调整施力部的挠曲变形量,由此,能够调整使被施力部施力的卡合杆转动所需要的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调整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
在上述的机芯中,希望所述卡合杆与所述拉档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根据本发明,与卡合杆被配置成与拉档重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拉档和卡合杆所占有的空间较薄。因此,能够使机芯小型化。
本发明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机芯。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钟表: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机芯和钟表: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外观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并且是从背面侧观察切换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并且是从背面侧观察切换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并且是从背面侧观察切换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钟表;10、110、210:机芯;35:偏心销;41:柄轴;50、250:拉档;54a、254a:第1凹部(凹部);54b、254b:第2凹部(凹部);54c、254c:第3凹部(凹部);61、261、361、461、561:卡合杆;62、162、262、362、462、562:施力部;63:卡合部;265:第1卡合销(卡合部);582:拉档按压件(按压部件);L:轴线;P:第1转动轴;Q:第2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列举机械式钟表为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是在具有壳体盖(未图示)和玻璃2的钟表壳体3内组装有机芯10、表盘4或者各种指针(时针5、分针6以及秒针7)等而构成的,其中,所述表盘4具有表示与时刻相关的信息的刻度等。在表盘4上开口有日期窗口4a,该日期窗口4a使表示日期的数字即日期文字16露出。由此,钟表1能够显示时刻和日期。时针5、分针6和秒针7绕中心轴O旋转。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机芯10具备:构成底座的底板11;配置在底板11的背面侧的日期轮15;以及被组装于底板11上的日期校正机构20、正面侧轮系(未图示)、背面侧轮系30和切换机构40。在底板11的背面侧配置有表盘4(参照图1)。
日期轮15被配置在表盘4与底板11之间。日期轮15绕中心轴O旋转。在日期轮15的面向背面侧的面上明示有日期文字16(参照图1)。
日期校正机构20被组装于底板11的背面侧。日期校正机构20具备日期校正轮21、日期校正传动轮22、拨针轮23、拨针杆24。日期校正轮21与日期轮15啮合。日期校正传动轮22与日期校正轮21啮合。
拨针杆24被设置成能够绕设置于底板11的轴部25转动。拨针杆24具备:杆主体27,其具有被支承于轴部25的基端部;和弹簧部28,其从杆主体27的基端部伸出,杆主体27和弹簧部28形成为一体。杆主体27的基端部被设置于在从中心轴O的轴向观察的俯视图(以下,仅称为“俯视图”。)中与日期轮15重合的位置。杆主体27从基端部朝向机芯10的内侧伸出。杆主体27以大致固定的宽度延伸。拨针轮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杆主体27的末端部。弹簧部28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在弹簧部28的末端形成有鼓出部28a,该鼓出部朝向与中心轴O垂直的径向(以下,仅称为“径向”。)的外侧鼓出。弹簧部28被配置于在底板11上形成的槽11a内,鼓出部28a与底板11的槽11a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抵接。由此,弹簧部28以底板11的轴部25为中心,绕图2中的顺时针对杆主体27施力。
拨针轮23被拨针杆24的弹簧部28的作用力朝向机芯10的外侧施力。拨针轮23沿着从机芯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啮合。通过使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绕轴部25转动,由此,拨针轮23能够解除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的啮合而从日期校正传动轮22离开。
正面侧轮系(未图示)具备安装有秒针7(参照图1)的四号轮、条盒轮(均未图示)等。
背面侧轮系30被组装于底板11的背面侧。背面侧轮系30具备跨轮31、时轮32以及分轮(未图示)。跨轮31基于分轮的旋转而旋转。跨轮31在俯视图中被配置在中心轴O与拨针轮23之间。时轮32基于跨轮31的旋转而旋转。时轮32与中心轴O同轴地配置。在时轮32上安装有时针5(参照图1)。在分轮上安装有分针6(参照图1)。
切换机构40具备柄轴41、离合轮43、拉档50、触击弹簧60、离合杆70以及拉档压簧80。
柄轴41以能够绕轴线L旋转且能够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形成于底板11的柄轴引导孔12内。轴线L与中心轴O垂直。轴线L被设置于在俯视图中和拨针轮23重合的位置。在柄轴41上,通过与轴线L垂直的阶梯面形成有收缩部41a。另外,在柄轴41上设置有立轮45。立轮45被设置于比收缩部41a靠中心轴O侧的部位。立轮45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柄轴41旋转且不能相对于柄轴41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未图示的小钢轮与立轮45啮合。
离合轮43被柄轴41贯穿插入,且与轴线L同轴地配置。离合轮43被配置于比立轮45靠中心轴O侧的部位。离合轮43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柄轴41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柄轴41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离合轮43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柄轴41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使下述状态相互转移:沿着从机芯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与立轮45啮合的状态;和沿着从机芯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与拨针轮23啮合的状态。
拉档50被突出设置于底板11的第1支承轴11b支承,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1转动轴P转动。第1转动轴P被设置成与中心轴O平行。拉档50具备:被第1支承轴11b支承的中央部51;和从中央部51延伸的头部52及尾部53。中央部51被配置成在绕中心轴O的周向上与柄轴41相邻。拉档50的头部52形成为长圆形状。拉档50的头部52被配置于柄轴41的收缩部41a。拉档50以头部52追随柄轴41在轴线L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的方式绕第1转动轴P转动。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尾部53从中央部51起,隔着中央部51向与头部52相反的一侧伸出。尾部53的末端形成为:随着远离中央部51,宽度逐渐变大。尾部53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部54a~54c和卡合突部55。
多个凹部54a~54c是第1凹部54a、第2凹部54b以及第3凹部54c。各凹部54a~54c形成于尾部53的末端缘。各凹部54a~54c形成为在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上排列。各凹部54a~54c按照第1凹部54a、第2凹部54b、第3凹部54c的顺序沿着从机芯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排列。各凹部54a~54c在俯视图中朝向与柄轴41相反的一侧开口。在第1凹部54a与第2凹部54b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1山部56a。在第2凹部54b与第3凹部54c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2山部56b。
卡合突部55形成于比多个凹部54a~54c靠机芯10的内侧的位置。卡合突部55朝向机芯10的内侧突出。卡合突部55卡合于离合杆70。
触击弹簧60与拉档50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即,触击弹簧60被配置成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拉档50重合。触击弹簧60具备: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底板11(参照图2)转动的卡合杆61;和对卡合杆61施力的施力部62。卡合杆61被突出设置于底板11上的第2支承轴11c支承,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2转动轴Q转动。第2转动轴Q被设置成与第1转动轴P平行。第2转动轴Q隔着拉档50的尾部53被设置于第1转动轴P的相反侧。卡合杆61朝向拉档50的尾部53延伸。卡合杆61的末端是进入拉档50的凹部54a~54c中的卡合部63。
施力部62以使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凹部54a~54c的方式对卡合杆61朝向拉档50的凹部54a~54c施力。施力部62与卡合杆61形成为一体。施力部62从卡合杆61的基端部朝向与卡合杆6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62从卡合杆61的基端部起,隔着第2转动轴Q朝向与拉档50的尾部53相反的一侧延伸。如图2所示,施力部62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施力部62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在施力部62的末端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62a。施力部62被配置在形成于底板11上的槽11a内,鼓出部62a与底板11的槽11a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抵接。
如图3所示,离合杆70与拉档50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即,离合杆70被配置成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拉档50重合。离合杆70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底板11(参照图2)绕第3转动轴R转动。第3转动轴R被设置成与第1转动轴P平行。第3转动轴R隔着拉档50的尾部53被设置在与第1转动轴P相反的一侧。离合杆70具备:头部71;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卡合凹部72a~72c;以及卡合销73。
离合杆70的头部71被配置于离合轮43的收缩部43a。离合杆70绕第3转动轴R转动而使头部71移位,由此使离合轮43在柄轴41上沿轴线L方向移动。
多个卡合凹部72a~72c形成于离合杆70的头部71与基端之间。多个卡合凹部72a~72c是第1卡合凹部72a、第2卡合凹部72b以及第3卡合凹部72c。各卡合凹部72a~72c按照第1卡合凹部72a、第2卡合凹部72b、第3卡合凹部72c的顺序沿着从离合杆70的基端朝向头部71的方向排列。各卡合凹部72a~72c朝向机芯10的外侧开口。在第1卡合凹部72a与第2卡合凹部72b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1卡合山部74a。在第2卡合凹部72b与第3卡合凹部72c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2卡合山部74b。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能够卡合于各卡合凹部72a~72c。
卡合销73被配置在离合杆70的头部71与基端之间。卡合销73沿着中心轴O的轴向朝向底板11的相反侧突出地设置。卡合销73被设置于比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靠机芯10的外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拉档压簧80将配置于底板11的背面侧的机芯10的构成部件朝向底板11按压。拉档压簧80夹着拉档50、触击弹簧60和离合杆70配置在底板11的相反侧。拉档压簧80具备:固定于底板11的基部81;和从基部81延伸的拉档按压件82、离合杆弹簧83以及离合杆按压件84。
基部81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且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中与触击弹簧60重合。
拉档按压件82从基部81的接近柄轴41的一侧的一端部81a起延伸至与拉档50的中央部51重合的位置。拉档按压件82的末端部在俯视图中以避开底板11的第1支承轴11b的方式形成为Y字状。拉档按压件82的末端部将拉档50朝向底板11侧按压。
离合杆弹簧83从基部81的中间部分朝向柄轴41延伸。离合杆弹簧83的基端部被设置在第3转动轴R的附近。离合杆弹簧83沿着与轴线L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大致固定的宽度延伸。离合杆弹簧83将离合杆70朝向底板11侧按压。另外,离合杆弹簧83的末端部沿着从机芯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与离合杆70的卡合销73抵接。由此,离合杆弹簧83对离合杆70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绕图2中的顺时针施力。
离合杆按压件84在俯视图中被配置在拉档按压件82与离合杆弹簧83之间。离合杆按压件84从基部81的一端部81a延伸至与离合杆70的头部71重合的位置。离合杆按压件84的末端部形成得比基端部宽。离合杆按压件84的末端部将离合杆70朝向底板11侧按压。
接下来,对切换机构40的动作进行说明。并且,以下的说明中的“顺时针”是从背面侧观察机芯10的状态下的顺时针(即图2和图3中的顺时针)。逆时针也相同。
如图3所示,在柄轴41沿着轴线L方向处于最靠近机芯10的内侧的位置(以下,称作“第0档”。)的状态下,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进入离合杆70的第1卡合凹部72a。另外,在柄轴41处于第0档的状态下,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1凹部54a。由此,柄轴41被定为在第0档。
在第0档,离合杆70的头部71以使离合轮43与立轮45啮合的方式保持离合轮43。在此,离合轮43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柄轴41旋转。因此,当在第0档处使柄轴41旋转时,离合轮43与柄轴41成一体地旋转,而且,立轮45通过离合轮43而旋转。并且,通过使立轮45旋转,由此,与立轮45啮合的小钢轮(未图示)旋转。并且,通过使小钢轮旋转,由此,经由大钢轮将收纳于条盒轮中的主发条(均未图示)卷紧。
图4至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说明图,并且是从背面侧观察切换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接着,在将柄轴41从第0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拉档50的头部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即,拉档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顺时针转动。这样,如图4所示,在从拉档50观察时,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1凹部54a向第1山部56a移动。因此,卡合杆61被拉档50按压,以第2转动轴Q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并且,将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位于拉档50的第1山部56a的顶点处的状态称作第0.5档。
当卡合杆61逆时针转动时,与卡合杆61形成为一体的施力部62的基端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在此,施力部62的末端的鼓出部62a与底板11的槽11a(参照图2)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抵接。由此,施力部62发生挠曲变形,以第2转动轴Q为中心绕顺时针对卡合杆61施力。随着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0档的位置朝向第0.5档的位置移位,施力部62的挠曲变大。因此,随着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0档的位置朝向第0.5档的位置移位,施力部62对卡合杆61的作用力变大。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0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从离合杆70观察,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从离合杆70的第1卡合凹部72a向第1卡合山部74a移动。因此,离合杆70被拉档50按压,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此时,离合杆70按压离合杆弹簧83(参照图2),一边使离合杆弹簧83挠曲一边转动。换而言之,离合杆70一边克服离合杆弹簧83的弹力一边逆时针转动。
在离合杆70逆时针转动时,离合杆70的头部71朝向机芯10的内侧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70的头部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内侧移位。即,离合轮43向远离立轮45的方向移位。由此,离合轮43与立轮45的啮合被解除。
接着,在将柄轴41从第0.5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拉档50的头部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即,拉档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顺时针转动。这样,如图5所示,从拉档50观察,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越过第1山部56a。此时,卡合杆61由于被施力部62以第2转动轴Q为中心顺时针施力而返回原来的位置(第0档时的位置)。然后,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2凹部54b。并且,将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2凹部54b中的状态称作第1档。
随着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0.5档的位置朝向第1档的位置移位,施力部62的挠曲变小。因此,随着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0.5档的位置朝向第1档的位置移位,施力部62对卡合杆61的作用力变小。通过使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2凹部54b,由此,柄轴41被定为在第1档。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0.5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从离合杆70观察,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越过离合杆70的第1卡合山部74a。并且,由于离合杆70被离合杆弹簧83(参照图2)顺时针施力,因此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始终与离合杆70滑动接触。离合杆70被拉档50按压,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并且,在第1档时,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进入离合杆70的第2卡合凹部72b。
在离合杆70逆时针转动时,离合杆70的头部71朝向机芯10的内侧进一步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70的头部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内侧进一步移位。并且,离合轮43与拨针轮23(参照图2)啮合,且设置于离合杆70的卡合销73与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的侧缘接触。在此,离合轮43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柄轴41旋转。因此,当在第1档处使柄轴41旋转时,离合轮43与柄轴41成一体地旋转,而且,拨针轮23通过离合轮43而旋转。并且,通过使拨针轮23旋转,由此,日期轮15通过与拨针轮23啮合的日期校正传动轮22、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啮合的日期校正轮21而旋转(参照图2)。由此,使日期轮15旋转,从而能够校正日期。
接着,在将柄轴41从第1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拉档50的头部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即,拉档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顺时针转动。这样,如图6所示,从拉档50观察,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2凹部54b越过第2山部56b向第3凹部54c移动。此时,由于卡合杆61被施力部62以第2转动轴Q为中心绕顺时针施力,因此,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3凹部54c。并且,将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3凹部54c中的状态称作第2档。通过使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进入拉档50的第3凹部54c,由此,柄轴41被定为在第2档。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1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外侧牵拉时,从离合杆70观察,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从离合杆70的第2卡合凹部72b越过第2卡合山部74b向第3卡合凹部72c移动。离合杆70被拉档50按压,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并且,在第2档时,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进入离合杆70的第3卡合凹部72c。
如图2所示,在离合杆70逆时针转动时,离合杆70的头部71朝向机芯10的内侧进一步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70的头部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10的内侧进一步移位。并且,离合杆70的卡合销73进一步绕逆时针按压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的侧缘。在此,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被设置成能够绕轴部25转动。因此,拨针杆24的杆主体27通过被卡合销73按压,由此解除了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的啮合,并朝向机芯10的内侧移位。并且,拨针轮23与跨轮31啮合。
在此,离合轮43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柄轴41旋转。因此,当在第2档处使柄轴41旋转时,离合轮43与柄轴41成一体地旋转,而且,拨针轮23通过离合轮43而旋转。并且,通过使拨针轮23旋转,由此,时轮32和分轮(未图示)通过与拨针轮23啮合的跨轮31而旋转。由此,使时轮32和分轮旋转,能够校正时刻。
接着,在将柄轴41从第2档向第0档推回时,拉档50的头部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10的内侧移位。即,拉档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逆时针转动。这样,如图3所示,从拉档50观察,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从第3凹部54c越过第2山部56b而向第2凹部54b移动,进而越过第1山部56a进入第1凹部54a。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2档向第0档推回时,从离合杆70观察,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从离合杆70的第3卡合凹部72c越过第2卡合山部74b向第2卡合凹部72b移动。进而,拉档50的卡合突部55越过第1卡合山部74a而进入第1卡合凹部72a。离合杆70由于被离合杆弹簧83(参照图2)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顺时针施力,因此以追随拉档50的移位的方式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顺时针转动。
如图2所示,当离合杆70顺时针转动时,离合杆70的头部71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70的头部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机芯10的外侧移位,并与立轮43啮合。另外,拨针轮23由于被拨针杆24的弹簧部28朝向机芯10的外侧施力,因此以追随离合轮43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10的外侧移位。由此,拨针轮23解除与跨轮31的啮合并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啮合。
接下来,对触击弹簧60的卡合杆61和施力部6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卡合杆61如上述那样与拉档50的多个凹部54a~54c中的任意一个卡合,由此将柄轴41分别定位于第0档、第1档和第2档。从拉档50观察,在卡合部63越过第1山部56a或第2山部56b时,施力部62对卡合杆61作用的作用力发生增减。由此,使用者在将柄轴41抽出时和压入时能够获得触击感。
卡合杆61随着拉档50移位而绕第2转动轴Q转动。卡合杆61中的与拉档50卡合的位置是卡合杆61的末端的卡合部63。即,卡合杆61的与拉档50卡合的位置、和作为卡合杆61的转动中心的第2转动轴Q之间的距离大致固定,与拉档50的转动位置无关。因此,使卡合部63越过拉档50的第1山部56a和第2山部56b所需要的力相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该力被设置成相等,但能够通过第1山部56a和第2山部56b的倾斜角度和高度来任意地设定。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拉档50所具有的多个凹部54a~54c沿着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排列,因此,拉档50在随着柄轴41的移动而绕第1转动轴P转动时沿着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移位。因此,从作为卡合杆61的转动中心的第2转动轴Q观察,卡合杆61的卡合部63、与供卡合部63进入的凹部54a~54c相接触的接触位置大致固定,与拉档50的转动位置无关。由此,无论卡合部63进入哪一个凹部54a~54c,从卡合部63进入到凹部54a~54c中的状态起使被施力部62施力的卡合杆61转动所需要的力都相等。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根据柄轴41的位置而发生偏差的情况,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卡合杆61转动所需要的力被设定为同等,但能够通过第1山部56a和第2山部56b的倾斜角度和高度来任意设定。因此,能够与柄轴41的位置无关地将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任意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
而且,由于卡合杆61被施力部62施力,因此,与卡合杆自身发生挠曲变形而产生作用力的以往技术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卡合杆61的形状和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机芯10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从而能够使机芯10和钟表1小型化。
另外,施力部62与卡合杆61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卡合杆61和施力部62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因此,与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分体的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削减机芯10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卡合杆61与拉档50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与卡合杆61被配置成和拉档50重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拉档50和卡合杆61所占有的空间更薄。因此,能够使机芯10小型化。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触击弹簧60的施力部62的末端在形成于底板11的槽11a内抵接。与此相对,在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触击弹簧160的施力部162的末端与偏心销35抵接这一点上和第1实施方式不同。并且,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相同)。
如图7所示,机芯110的切换机构140具备触击弹簧160和偏心销35。
触击弹簧160具备卡合杆61和对卡合杆61施力的施力部162。施力部162与卡合杆61形成为一体。施力部162从卡合杆61的基端部朝向与卡合杆61不同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162从卡合杆61的基端部起,隔着第2转动轴Q朝向与拉档50的尾部53相反的一侧延伸。施力部162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参照图2)延伸。施力部162以能够挠曲变形的方式形成。在施力部162的末端形成有朝向径向的内侧鼓出的鼓出部162a。
偏心销35被配置在底板11(参照图2)的背面侧。偏心销35具备:轴部35a,其以能够滑动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底板11;和偏心头部35b,其被设置于轴部35a的背面侧,相对于轴部35a偏心。偏心头部35b的外周面沿着从机芯1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与施力部162的末端抵接。偏心销35使偏心头部35b相对于底板11以轴部35a为中心旋转,由此能够调整施力部162的末端相对于轴部35a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即,偏心销35通过使偏心头部35b旋转,能够调整施力部162的挠曲变形量。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具备偏心销35,该偏心销35与施力部162抵接,能够调整施力部162的挠曲变形量,因此,通过利用偏心销35调整施力部162的挠曲变形量,能够调整使被施力部162施力的卡合杆61转动所需要的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调整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背面侧的俯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杆61和施力部62形成为一体。与此相对,在图8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卡合杆261和施力部262为分开的部件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8所示,机芯210具备:构成底座的底板211;配置在底板211的背面侧的日期轮15;以及被组装于底板211上的日期校正机构220、正面侧轮系(未图示)、背面侧轮系30和切换机构240。
日期校正机构220具备日期校正轮21、日期校正传动轮22、拨针轮23、拨针杆224。拨针杆224被设置成能够绕设置于底板211的轴部225转动。拨针杆224具备:杆主体227,其具有被支承于轴部225的基端部;和弹簧部228,其从杆主体227的基端部伸出,杆主体227和弹簧部228形成为一体。杆主体227的基端部被设置于在俯视图中和日期轮15重合的位置。杆主体227从基端部朝向机芯210的内侧伸出。拨针轮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杆主体227的末端部。在杆主体227形成有供后述的离合杆270的卡合销273贯穿插入的贯通孔227a。弹簧部228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在弹簧部228的末端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228a。弹簧部228被配置于在底板211上形成的槽211a内,鼓出部228a与底板211的槽211a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抵接。由此,弹簧部228以底板211的轴部225为中心,绕图7中的顺时针对杆主体227施力。
切换机构240具备柄轴41、离合轮43、拉档250、卡合杆261、施力部262、离合杆270、离合杆弹簧290以及拉档压簧280。
拉档250被突出设置于底板211的第1支承轴211b支承,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1转动轴P转动。第1转动轴P被设置成与中心轴O平行。拉档具备:被第1支承轴211b支承的中央部251;和从中央部251延伸的头部252及尾部253。中央部251被配置成在绕中心轴O的周向上与柄轴41相邻。中央部251隔着柄轴41被配置在与底板211的轴部225相反的一侧。拉档250的头部252形成为:宽度随着远离中央部251而逐渐变窄。在拉档250的头部252突出设置有拉档卡合销257。拉档卡合销257形成为沿着第1转动轴P的轴向朝向底板211侧延伸的圆柱状。拉档卡合销257被配置于柄轴41的收缩部41a。拉档250以头部252追随柄轴41在轴线L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的方式绕第1转动轴P转动。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尾部253从中央部251起,隔着中央部251向与头部252相反的一侧伸出。尾部253的末端以宽度比尾部253的基端大的方式形成。尾部253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凹部254a~254c和卡合突部255。
多个凹部254a~254c是第1凹部254a、第2凹部254b以及第3凹部254c。各凹部254a~254c形成于尾部253的末端缘。各凹部254a~254c形成为在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上排列。各凹部254a~254c按照第1凹部254a、第2凹部254b、第3凹部254c的顺序沿着从机芯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排列。各凹部254a~254c在俯视图中朝向与柄轴41相反的一侧开口。在第1凹部254a与第2凹部254b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1山部256a。在第2凹部254b与第3凹部254c之间形成有平滑的第2山部256b。
卡合突部255形成于比多个凹部254a~254c靠机芯210的内侧的位置。卡合突部255朝向机芯210的内侧突出。卡合突部255卡合于离合杆270。
卡合杆261具备:第1杆部264,其被突出设置于底板211(参照图8)的第2支承轴211c支承成能够转动;第1卡合销265(卡合部),其被突出设置于第1杆部264;第2杆部266,其从第1杆部264的基端部延伸;以及第2卡合销267,其被突出设置于第2杆部266。
第1杆部264被设置成能够绕第2转动轴Q转动。第2转动轴Q被设置成与第1转动轴P平行。第2转动轴Q隔着拉档250的尾部253被设置于第1转动轴P的相反侧。第1杆部264在中心轴O的轴向上隔着拉档250被配置在与底板211相反的一侧。第1杆部264朝向拉档250的尾部253延伸。
第1卡合销265形成为圆柱状。第1卡合销265从第1杆部264的末端部沿着中心轴O的轴向朝向底板211侧延伸。第1卡合销265进入拉档250的凹部254a~254c。
第2杆部266从第1杆部264的基端部朝向与第1杆部264相反的一侧延伸。
第2卡合销267形成为圆柱状。第2卡合销267从第2杆部266的末端部沿着中心轴O的轴向朝向与底板211相反的一侧延伸。
如图8所示,施力部262与卡合杆261分体地形成。施力部262以使卡合杆261的第1卡合销265进入拉档250的凹部254a~254c的方式对卡合杆261朝向拉档250的凹部254a~254c施力。施力部262具备:固定部268,其被相对于底板211固定;和弹簧部269,其从固定部268伸出,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所述固定部268和弹簧部269形成为一体。固定部268在绕中心轴O的周向上隔着卡合杆261被配置在与拉档250相反的一侧。固定部268形成为长圆形状。固定部268被配置成其长轴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弹簧部269从固定部268朝向卡合杆261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弹簧部269的末端沿着从机芯2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与卡合杆261的第2卡合销267抵接。
如图9所示,离合杆270与拉档250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配置。即,离合杆270被配置成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拉档250重合。离合杆270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底板211(参照图8)绕第3转动轴R转动。第3转动轴R被设置成与第1转动轴P平行。第3转动轴R隔着拉档250的尾部253被设置在与第1转动轴P相反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杆270被设置于底板211的轴部225支承成能够转动。离合杆270具有头部271和卡合销273。
离合杆270的头部271被配置于离合轮43的收缩部43a。离合杆270绕第3转动轴R转动而使头部271移位,由此使离合轮43在柄轴41上沿轴线L方向移动。另外,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末端沿着从机芯2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与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抵接。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末端具备:第1角部271a;和第2角部271b,其形成在比第1角部271a靠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
卡合销273被配置在离合杆270的头部271与基端之间。卡合销273沿着中心轴O的轴向朝向底板211的相反侧突出地设置。
如图8所示,离合杆弹簧290具备:固定部291,其相对于底板211被固定;和弹簧主体292,其从固定部291伸出,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固定部291和弹簧主体292形成为一体。固定部291形成为长圆形状。固定部291以其长轴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的方式,被配置于在绕中心轴O的周向上与拨针杆224的弹簧部228的末端相同的位置处。弹簧主体292从固定部291朝向柄轴41,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弹簧主体292的末端沿着从机芯2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与离合杆270的卡合销273抵接。由此,离合杆弹簧290对离合杆270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绕图8中的顺时针施力。
拉档压簧280将配置于底板211的背面侧的机芯210的构成部件朝向底板211按压。拉档压簧280夹着拉档250和离合杆270配置在与底板211相反的一侧。拉档压簧280具备:固定于底板211的基部281;和从基部281延伸的拉档按压件282和离合杆按压件284。
基部281沿着绕中心轴O的周向延伸,并且被配置成在从中心轴O的轴向观察时与离合杆弹簧290重合。
拉档按压件282从基部281的接近柄轴41的一侧的一端部281a起,越过柄轴41延伸至与拉档250的中央部251重合的位置。拉档按压件282的末端部在俯视图中以避开底板211的第1支承轴211b的方式形成为Y字状。拉档按压件282的末端部将拉档250朝向底板211侧按压。
离合杆按压件284被配置于比拉档按压件282靠机芯210的内侧的位置。离合杆按压件284从基部281的一端部281a起,越过柄轴41延伸至与卡合杆261的第1杆部264的末端部重合的位置。离合杆按压件284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中与离合杆270的头部271重合。离合杆按压件284将离合杆270朝向底板211侧按压,并且在末端部将卡合杆261朝向底板211侧按压。
接下来,对切换机构240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相同的动作,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顺时针”是从背面侧观察机芯210的状态下的顺时针(即图8和图9中的顺时针)。逆时针也相同。
如图9所示,在柄轴41沿着轴线L方向处于最靠近机芯210的内侧的位置(以下,称作“第0档”。)的状态下,卡合杆261的第1卡合销265进入拉档250的第1凹部254a。由此,柄轴41被定为在第0档。另外,在第0档,离合杆270的头部271以使离合轮43与立轮45啮合的方式保持离合轮43。另外,在第0档,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沿着从机芯2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与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第1角部271a抵接。
接着,在将柄轴41从第0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210的外侧牵拉时,拉档250的头部2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210的外侧移位。即,拉档2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逆时针转动。在此,施力部262的弹簧部269的末端沿着从机芯2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与卡合杆261的第2卡合销267抵接。由此,卡合杆261在绕顺时针转动时被施力部262绕逆时针施力。因此,从拉档250观察,卡合杆261的第1卡合销265从第1凹部254a越过第1山部256a而向第2凹部254b移动,进而越过第2山部256b向第3凹部254c移动。此时,与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相同,从拉档250观察,在第1卡合销265越过第1山部256a或第2山部256b时,施力部262对卡合杆261作用的作用力发生增减。由此,使用者在将柄轴41抽出时和压入时能够获得触击感。并且,将卡合杆261的第1卡合销265进入拉档250的第3凹部254c的状态称作第2档。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0档起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210的外侧牵拉时,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沿着从机芯210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移动。这样,在从第0档至第1档的移动中,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第1角部271a被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按压而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另外,在第1档,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与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第1角部271a和第2角部271b接触。在从第1档至第2档的移动中,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第2角部271b被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按压而进一步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即,离合杆270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逆时针转动。此时,离合杆270按压离合杆弹簧290的弹簧主体292,一边使弹簧主体292挠曲一边进行转动(图8参照)。
在离合杆270逆时针转动时,离合杆270的头部271朝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由此,离合轮43在从立轮45离开后与拨针轮23啮合。此时,如图8和图9所示,离合杆270的卡合销273与拨针杆224的贯通孔227a抵接。当离合杆270进一步绕逆时针转动时,拨针杆224被与贯通孔227a抵接的卡合销273按压而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即,拨针杆224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绕逆时针转动。此时,拨针杆224一边使弹簧部228挠曲一边进行转动。这样,拨针轮23以追随拨针杆224的杆主体227的移位的方式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由此,拨针轮23在从日期校正传动轮22离开后与跨轮31啮合。这期间,拨针轮23和离合轮43始终啮合。
接着,如图9所示,在将柄轴41从第2档向第0档推回时,拉档250的头部252以追随柄轴41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210的内侧移位。即,拉档250以第1转动轴P为中心顺时针转动。这样,从拉档250观察,卡合杆261的第1卡合销265从第3凹部254c越过第2山部256b而向第2凹部254b移动,进而越过第1山部256a进入第1凹部254a。
另外,在将柄轴41从第2档向第0档推回时,拉档250的卡合突部255沿着从机芯21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移动。离合杆270由于被离合杆弹簧290(参照图8)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顺时针施力,因此以追随拉档250的移位的方式以第3转动轴R为中心顺时针转动。
在离合杆270顺时针转动时,离合杆270的头部271朝向机芯210的外侧移位。这样,离合轮43以追随离合杆270的头部271的移位的方式沿着轴线L方向朝机芯210的外侧移位,并与立轮45啮合。另外,如图8所示,拨针轮23由于被拨针杆224的弹簧部228朝向机芯210的外侧施力,因此以追随离合轮43的移位的方式朝向机芯210的外侧移位。由此,拨针轮23解除与跨轮31的啮合并与日期校正传动轮22啮合。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拉档250所具有的多个凹部254a~254c沿着绕第1转动轴P的周向排列,且卡合杆261具有进入凹部254a~254c的第1卡合销265,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根据柄轴41的位置而发生偏差的情况,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通过第1山部256a和第2山部256b的倾斜角度和高度来任意地设定。因此,能够与柄轴41的位置无关地将操作柄轴41时的触击感任意设定为所希望的大小。
而且,由于卡合杆261被施力部262施力,因此,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提高机芯210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因此,能够使机芯210和具备机芯210的钟表小型化。
另外,施力部262与卡合杆261分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卡合杆261和施力部262作为分开的部件形成,因此,与卡合杆和施力部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施力部262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机芯210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并且,施力部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只要能够对第1卡合销265向拉档250的凹部254a~254c施力即可。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例如,如图10所示,施力部362也可以是与突出设置于卡合杆361上的第2卡合销366抵接的能够变形的U字状的部件。另外,如图11所示,施力部462也可以构成为:其形成为发条状,一端与卡合杆461连接,另一端与底板(未图示)连接,由此对卡合杆461施力。
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机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而且,如图12所示,施力部562也可以与拉档压簧580形成为一体,其中,该拉档压簧580对配置在底板的背面侧的机芯的构成部件朝向底板(均未图示)按压。具体来说,拉档压簧580具备:固定于底板的基部581;和从基部581延伸的拉档按压件582(按压部件)及施力部562。施力部562从基部581起越过柄轴41,并延伸至与卡合杆561的末端部重合的位置为止。施力部562以大致固定的宽度延伸,且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施力部562的末端与在卡合杆561上突出设置的第2卡合销567抵接,对卡合杆561朝向拉档250的凹部254a~254c施力。并且,施力部562被配置成在俯视图中和离合杆的头部(未图示)重合,可以具有将离合杆朝向底板侧按压的离合杆按压件的功能。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562与拉档按压件582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使拉档按压件582和施力部562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因此,与拉档按压件和施力部作为分体的部件来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削减机芯的部件数量,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并且,本发明不受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可以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机械式钟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模拟石英式的钟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拉档具有3个凹部,但不限于此,拉档也可以具有2个凹部,也可以具有4个以上的凹部。
此外,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周知的结构要素。

Claims (7)

1.一种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芯具备:
柄轴,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拉档,其随着所述柄轴的移动而绕第1转动轴转动,且具有沿着绕所述第1转动轴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
卡合杆,其具有进入所述凹部的卡合部,且被设置成能够绕第2转动轴转动;以及
施力部,其对所述卡合杆朝向所述凹部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卡合杆形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卡合杆分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芯具备按压所述拉档的按压部件,
所述施力部与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
所述机芯还具备偏心销,所述偏心销与所述施力部抵接,能够调整所述施力部的挠曲变形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杆与所述拉档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7.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钟表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机芯。
CN201810154737.7A 2017-03-01 2018-02-23 机芯和钟表 Active CN108535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936 2017-03-01
JP2017037936A JP6837353B2 (ja) 2017-03-01 2017-03-01 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35996A true CN108535996A (zh) 2018-09-14
CN108535996B CN108535996B (zh) 2021-07-20

Family

ID=6348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4737.7A Active CN108535996B (zh) 2017-03-01 2018-02-23 机芯和钟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37353B2 (zh)
CN (1) CN108535996B (zh)
CH (1) CH713526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55065B1 (fr) 2020-08-14 2024-09-04 Rolex Sa Dispositif d'indexation de tirett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723439U1 (de) * 1997-06-12 1998-10-29 Flohr-Swann, Richard, 50374 Erftstadt Uhr, insbesondere eine Armbanduhr
CN102955416A (zh) * 2011-08-17 2013-03-06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压力或牵引的钟表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3176394A (zh) * 2011-12-26 2013-06-26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日历机构以及具有该日历机构的钟表
CN103576534A (zh) * 2012-08-01 2014-02-12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日历机构和具备该机构的机芯及日历钟表
CN103765333A (zh) * 2011-08-30 2014-04-30 布赖特林股份公司 用于驱动适于钟表的指示器的机构
US20160103427A1 (en) * 2014-10-10 2016-04-14 Simplify and Go, LLC World wat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723439U1 (de) * 1997-06-12 1998-10-29 Flohr-Swann, Richard, 50374 Erftstadt Uhr, insbesondere eine Armbanduhr
CN102955416A (zh) * 2011-08-17 2013-03-06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压力或牵引的钟表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3765333A (zh) * 2011-08-30 2014-04-30 布赖特林股份公司 用于驱动适于钟表的指示器的机构
CN103176394A (zh) * 2011-12-26 2013-06-26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日历机构以及具有该日历机构的钟表
CN103576534A (zh) * 2012-08-01 2014-02-12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日历机构和具备该机构的机芯及日历钟表
US20160103427A1 (en) * 2014-10-10 2016-04-14 Simplify and Go, LLC World watc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35996B (zh) 2021-07-20
CH713526A2 (fr) 2018-09-14
JP6837353B2 (ja) 2021-03-03
CH713526B1 (fr) 2022-01-14
JP2018146235A (ja) 2018-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29169B2 (en) Chronograph timepiece having zeroing structure
US7974156B2 (en) Movement for timepiece with retrograde display
US8727606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a timepiece mechanism using pressure or traction
US20160349705A1 (en) Moon phase display mechanism for timepieces
JP2008197112A (ja) 伝達切換機構
CN108983580B (zh) 钟表的机芯
CN102681423B (zh) 逆跳显示机构以及具备该逆跳显示机构的钟表
CN107168032B (zh) 换日轮、日历机构、机芯以及钟表
US11868090B2 (en) On-demand horological display mechanism
JP6370178B2 (ja) 日曜回し車、カレンダ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CN108535996A (zh) 机芯和钟表
CN104238340B (zh) 显示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US9791832B2 (en) Timepie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imepiece
JP5822695B2 (ja) カレンダ機構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時計
JP4244643B2 (ja) クロノグラフ付時計
JP6751215B1 (ja) てんぷ規正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EP3474083B1 (en) Timepiece movement and timepiece
EP3792701B1 (en) Train wheel setting mechanism, timepiece movement, and timepiece
CN109814365A (zh) 利用蜗形凸轮使秒针回零的钟表机构
CN104238339B (zh) 显示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US20220091561A1 (en) Time difference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clock with time difference correction mechanism
JP6708424B2 (ja) 歯車、輪列機構、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JP2017142134A (ja) カレンダ機構、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CN113341674B (zh) 引导机构、信息显示机构、机芯和钟表
JP2018155587A (ja) スリップ機構、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1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EIKO CHRONOMET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Instruments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