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9160B -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29160B CN108429160B CN201810254647.5A CN201810254647A CN108429160B CN 108429160 B CN108429160 B CN 108429160B CN 201810254647 A CN201810254647 A CN 201810254647A CN 108429160 B CN108429160 B CN 1084291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copper
- copper bar
- circuit breaker
- electric shock
- main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46—Boxe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0—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 H02B1/205—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apparatus mounted side by side on a rai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maintenance of boards or switch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istribution Boar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属于配电箱领域,配电箱包括箱体、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铜排,第一导电铜排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一支脚,两层第一导电铜排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固定件,两层第一导电铜排的外围罩设有第一防触电罩;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铜排,第二导电铜排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二支脚,两层第二导电铜排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固定件,两层第二导电铜排的外围罩设有第二防触电罩。配电箱在接线过程简单、线路安全可靠性,且可适应不同电流量,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无需后期更换,使用方便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箱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
现有配电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按照电气接线要求,电力是先送入主断路器,然后经由主断路器输送至各支路断路器,实际接线过程中,工人通常先将电力电缆的外皮剥落,然后将线芯抽出按照各断路器的距离远近进行截断,后续按照接口位置将线芯弯曲至合适的形状,并将线芯两端插入接口使用工具拧紧,完成接线,当前这种接线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在断路器的一个接线孔中经常要插入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线,接线的稳固性不好,常出现导线接触不良的问题;同时新加设备要调换断路器规格时,相关的线路要拆除进行更换,重新找线再安装的过程也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箱,其接线过程简单、线路安全可靠性,且可适应不同电流量,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无需后期更换,使用方便安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配电箱,包括箱体、并排顺次设置于箱体中的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所述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之间设置有用于电连通开关总成接线口和主断路器接线口的第一导电铜排,所述第一导电铜排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一支脚,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导电铜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固定件,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的外围罩设有第一防触电罩;所述主断路器和多个所述支路断路器之间设置有用于电连通主断路器接线口和支路断路器接线口的第二导电铜排,所述第二导电铜排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二支脚,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二导电铜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绝缘固定件,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的外围罩设有第二防触电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线时,将第一导电铜排的第一支脚对应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的接线口插入,这样就能够完成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的电连通;将第二导电铜排的第二支脚对应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的接线口插入,这样就能够完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的电连通。相比现有技术,无需再进行剥线、截线以及折线等工序,接线过程得到简化,接线较为方便;其次,每个接线口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支脚,而且支脚和连通排为一个整体,两方面的优势使得线路的稳固性良好,不易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第三个方面的优势在于,连通排在制造时可以按照最大电流量来制造,这样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连通排也无需进行更换,进而较为方便。
在两层第一导电铜排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固定件以及在两层第二导电铜排之间设置第二绝缘固定件,可以避免非正常状态下联电情况的发生。
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的设置可将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二导电铜排隔绝起来,避免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二导电铜排直接暴露于人面前,使得配电箱的使用较为安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均设置有与第一支脚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一压紧孔,所述第一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压紧螺栓;所述主断路器和多个所述支路断路器均设置有与第二支脚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二压紧孔,所述第二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压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支脚插入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的接线口后,即可实现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的电连通,但是由于第一导电铜排具有较大的重量,一方面会造成第一支脚的弯曲变形,另一方面会造成第一支脚和开关总成以及主断路器的接线口的不稳定插接,所以第一压紧螺栓旋入第一压紧孔并抵触于第一支脚上可提高第一导电铜排的稳定性;同样地,第二压紧螺栓旋入第二压紧孔并抵触于第二支脚上可提高第二导电铜排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绝缘固定件包括用于嵌入两层第一导电铜排之间的第一分隔部以及固定于第一隔部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于远离箱体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螺纹槽,所述第一导电铜排开设有与第一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一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一分隔部和第一导电铜排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一固定螺纹孔和第一固定螺纹槽的第一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的层高范围,所述第一连接部于靠近箱体底壁的一端向第一导电铜排方向延伸有第一防护部;所述第二绝缘固定件包括用于嵌入两层第二导电铜排之间的第二分隔部以及固定于第二隔部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于远离箱体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螺纹槽,所述第二导电铜排开设有与第二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二分隔部和第二导电铜排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二固定螺纹孔和第二固定螺纹槽的第二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的层高范围,所述第二连接部于靠近箱体底壁的一端向第二导电铜排方向延伸有第二防护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分隔部可保持两层第一导电铜排的间距,防止由于第一导电铜排的变形而发生联电;靠近箱体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和箱体底壁之间的空间狭小,不易实现靠近箱体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一分隔部的螺纹固定,因此,靠近箱体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嵌入第一分隔部和第一防护部之间,可建立靠近箱体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一绝缘固定件的连接关系;同样地,第二分隔部可保持两层第二导电铜排的间距,防止由于第二导电铜排的变形而发生联电,第二防护部的设置可建立靠近箱体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和第二绝缘固定件的连接关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的截面均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防触电罩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主断路器和支路断路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L型设置的第一防触电罩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上,不仅可以起到对第一导电铜排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使用较为安全,而且可以提高第一防触电罩的安装稳定性;同样地,呈L型设置的第二防触电罩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主断路器和支路断路器上,不仅可以起到对第二导电铜排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使用较为安全,而且可以提高第二防触电罩的安装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防触电罩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的安装简单。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于远离箱体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一防触电罩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防触电罩开设有与第一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一安装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防触电罩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一安装螺纹孔和第一安装螺纹槽的第一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于远离箱体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二防触电罩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开设有与第二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二安装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二防触电罩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二安装螺纹孔和第二安装螺纹槽的第二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的安装简单、拆卸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脚包括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的第一插接部以及用于增加相邻第一导电铜排层间距的第一转折部,第一转折部一端连接第一导电铜排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支脚包括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的第二插接部以及用于增加相邻第二导电铜排层间距的第二转折部,第二转折部一端连接第二导电铜排且另一端连接第二插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接部用于第一导电铜排与开关总成以及主断路器之间的连通,而第一转折部可增加相邻第一导电铜排的层间距,防止由于第一导电铜排的微变形而发生联电,增强使用安全性;第二插接部用于第二导电铜排与主断路器以及支路断路器之间的连通,而第二转折部可增加相邻第二导电铜排的层间距,防止由于第二导电铜排的微变形而发生联电,增强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于靠近箱体底壁处设置有用于使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连接为一体的固定导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之间的排布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体中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两端固定于箱体的两相对侧壁上,且中部向内弯曲贴合箱体的底壁,所述固定导轨安装于安装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开关总成、主断路器和多个支路断路器的安装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配电箱的生产工艺,其生产简单、组装方便,其生产的配电箱的接线过程简单、线路安全可靠性,且可适应不同电流量,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无需后期更换,使用方便安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配电箱的工艺,包括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二导电铜排的制作步骤、第一绝缘固定件和第二绝缘固定件的制作步骤、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的制作步骤以及各部件的组装步骤,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铜排和第二导电铜排的制作步骤包括铜板模具成型、冲孔和支流弯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生产简单、组装方便,其生产的配电箱的接线过程简单、线路安全可靠性,且可适应不同电流量,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无需后期更换,使用方便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通过设置第一导电铜排、第一支脚,使得开关总成和主断路器的接线过程得到简化,通过设置第二导电铜排、第二支脚,使得主断路器和支路断路器的接线过程得到简化,因此,接线较为方便,同时线路稳固性良好,而且后期无需再进行更换。
第二、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固定件,使得第一导电铜排之间能有效分隔,避免在振动、第一导电铜排软化等情况下,第一导电铜排之间发生联电现象;同样地,通过设置第二绝缘固定件,使得第二导电铜排之间能有效分隔,避免在振动、第二导电铜排软化等情况下,第二导电铜排之间发生联电现象。
第三、通过设置第一防触电罩和第二防触电罩对配电箱的接线部位进行防护,使得配电箱的使用更为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配电箱的整体平视图;
图2是配电箱的整体轴侧图;
图3是第一导电铜排、第一绝缘固定件和第一防触电罩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开关总成、主断路器、支路断路器与第一连通排、第二连通排、第一绝缘固定件以及第二绝缘固定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第二导电铜排、第二绝缘固定件和第二防触电罩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箱体;11、安装座;2、固定导轨;3、开关总成;4、主断路器;5、支路断路器;6、地线排;7、零线排;8a、第一导电铜排;81a、第一支脚;811a、第一插接部;812a、第一转折部;9a、第一绝缘固定件;91a、第一分隔部;92a、第一连接部;93a、第一防护部;10a、第一防触电罩;8b、第二导电铜排;81b、第二支脚;811b、第二插接部;812b、第二转折部;9b、第二绝缘固定件;91b、第二分隔部;92b、第二连接部;93b、第二防护部;10b、第二防触电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制备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配电箱,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容纳各元器件且能安装于墙体上的箱体1,箱体1为具有一侧开口的矩形腔体。在箱体1内设置有安装座11,安装座11两端固定于箱体1的两相对侧壁上,且中部向内弯曲贴合箱体1的底壁。在安装导轨的中部固定有固定导轨2,在固定导轨2上并排顺次安装有开关总成3、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在箱体1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地线排6和零线排7。地线排6通过柔性导线连通安装座11和箱体1。零线排7通过柔性导线连通断路器零线线路。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之间通过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实现电连通,其中,位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作为零线,位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作为火线,当前为两相电结构。第一导电铜排8a在对应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的接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支脚81a。第一支脚81a和第一导电铜排8a为一体结构,且选用铜材。第一支脚81a包括第一插接部811a和第一转折部812a,第一转折部812a的一端连接第一导电铜排8a上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插接部811a上,第一插接部811a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第一转折部812a可增加相邻第一导电铜排8a层间距。第一转折部812a的宽度大于第一插接部811a的宽度,这样在压弯时能使第一转折部812a具有足够好的强度,且对第一支脚81a进行插接定位。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均设置有与第一支脚81a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一压紧孔,第一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第一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压紧螺栓。第一支脚81a插入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的接线口后,即可实现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的电连通,但是由于第一导电铜排8a具有较大的重量,一方面会造成第一支脚81a的弯曲变形,另一方面会造成第一支脚81a和开关总成3以及主断路器4的接线口的不稳定插接,所以第一压紧螺栓旋入第一压紧孔并抵触于第一支脚81a上可提高第一导电铜排8a的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导电铜排8a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固定件9a。第一绝缘固定件9a包括第一分隔部91a、第一连接部92a和第一防护部93a,第一连接部92a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的层高范围,第一分隔部91a嵌入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之间,第一分隔部91a可保持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的间距,防止由于第一导电铜排8a的变形而发生联电;第一防护部93a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2a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一端且向第一导电铜排8a方向延伸,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和箱体1底壁之间的空间狭小,不易实现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一分隔部91a的螺纹固定,因此,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嵌入第一分隔部91a和第一防护部93a之间,可建立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一绝缘固定件9a的连接关系。第一分隔部91a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螺纹槽,第一导电铜排8a开设有与第一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一固定螺纹孔,第一分隔部91a和第一导电铜排8a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一固定螺纹孔和第一固定螺纹槽的第一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的外围罩设有第一防触电罩10a;第一防触电罩10a呈L型设置,第一防触电罩10a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1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上,第一连接部92a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一防触电罩10a的内侧壁上,第一防触电罩10a开设有与第一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一安装螺纹孔,第一连接部92a和第一防触电罩10a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一安装螺纹孔和第一安装螺纹槽的第一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
结合图2和图5所示,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之间通过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实现电连通,同样地,位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作为零线,位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作为火线,当前为两相电结构。第二导电铜排8b在对应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的接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支脚81b。第二支脚81b和第二导电铜排8b为一体结构,且选用铜材。
如图5所示,第二支脚81b包括第二插接部811b和第二转折部812b,第二转折部812b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电铜排8b上且另一端连接第二插接部811b上,第二插接部811b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第二转折部812b可增加相邻第二导电铜排8b层间距。第二转折部812b的宽度大于第二插接部811b的宽度,这样在压弯时能使第二转折部812b具有足够好的强度,且对第二支脚81b进行插接定位。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均设置有与第二支脚81b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二压紧孔,第二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第二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压紧螺栓。第二支脚81b插入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的接线口后,即可实现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的电连通,但是由于第二接线铜排具有较大的重量,一方面会造成第二支脚81b的弯曲变形,另一方面会造成第二支脚81b和开关总成3以及主断路器4的接线口的不稳定插接,所以第二压紧螺栓旋入第二压紧孔并抵触于第二支脚81b上可提高第二导电铜排8b的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5所示,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之间设置有多个用于使第二导电铜排8b间隔设置的第二绝缘固定件9b,多个第二绝缘固定件9b间隔设置。第二绝缘固定件9b包括第二分隔部91b、第二连接部92b和第二防护部93b,第二连接部92b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的层高范围,第二分隔部91b嵌入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之间,第二分隔部91b可保持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的间距,防止由于第二导电铜排8b的变形而发生联电;第二防护部93b连接于第二连接部92b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一端且向第二导电铜排8b方向延伸,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和箱体1底壁之间的空间狭小,不易实现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和第二分隔部91b的螺纹固定,因此,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嵌入第二分隔部91b和第二防护部93b之间,可建立靠近箱体1底壁的第二导电铜排8b和第二绝缘固定件9b的连接关系。第二分隔部91b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螺纹槽,第二导电铜排8b开设有与第二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二固定螺纹孔,第二分隔部91b和第二导电铜排8b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二固定螺纹孔和第二固定螺纹槽的第二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的外围罩设有第二防触电罩10b;第二防触电罩10b呈L型设置,第二防触电罩10b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1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上,第二连接部92b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二防触电罩10b的内侧壁上,第二防触电罩10b开设有与第二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二安装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92b和第二防触电罩10b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二安装螺纹孔和第二安装螺纹槽的第二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配电箱,在接线时,将第一导电铜排8a的第一支脚81a对应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的接线口插入,这样就能够完成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的电连通;将第二导电铜排8b的第二支脚81b对应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的接线口插入,这样就能够完成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的电连通。相比现有技术,无需再进行剥线、截线以及折线等工序,接线过程得到简化,接线较为方便;其次,每个接线口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支脚,而且支脚和连通排为一个整体,两方面的优势使得线路的稳固性良好,不易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第三个方面的优势在于,连通排在制造时可以按照最大电流量来制造,这样在后期出现新加设备时,连通排也无需进行更换,进而较为方便。
实施例2:配电箱的生产工艺,包括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二导电铜排8b的制作步骤、第一绝缘固定件9a和第二绝缘固定件9b的制作步骤、第一防触电罩10a和第二防触电罩10b的制作步骤以及各部件的组装步骤,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二导电铜排8b的制作步骤包括铜板模具成型、冲孔和支流弯折。
Claims (9)
1.配电箱,包括箱体(1)、并排顺次设置于箱体(1)中的开关总成(3)、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之间设置有用于电连通开关总成(3)接线口和主断路器(4)接线口的第一导电铜排(8a),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一支脚(81a),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导电铜排(8a)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固定件(9a),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的外围罩设有第一防触电罩(10a);所述主断路器(4)和多个所述支路断路器(5)之间设置有用于电连通主断路器(4)接线口和支路断路器(5)接线口的第二导电铜排(8b),所述第二导电铜排(8b)为两个且其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插入接线口的第二支脚(81b),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8b)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第二导电铜排(8b)间隔设置的第二绝缘固定件(9b),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8b)的外围罩设有第二防触电罩(10b);
所述第一绝缘固定件(9a)包括用于嵌入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之间的第一分隔部(91a)以及固定于第一分隔部(91a)上的第一连接部(92a),所述第一分隔部(91a)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固定螺纹槽,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开设有与第一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一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一分隔部(91a)和第一导电铜排(8a)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一固定螺纹孔和第一固定螺纹槽的第一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92a)沿两层第一导电铜排(8a)层高方向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的层高范围,所述第一连接部(92a)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一端向第一导电铜排(8a)方向延伸有第一防护部(93a);
所述第二绝缘固定件(9b)包括用于嵌入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之间的第二分隔部(91b)以及固定于第二分隔部(91b)上的第二连接部(92b),所述第二分隔部(91b)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固定螺纹槽,所述第二导电铜排(8b)开设有与第二固定螺纹槽相对接的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二分隔部(91b)和第二导电铜排(8b)通过顺次旋紧于第二固定螺纹孔和第二固定螺纹槽的第二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92b)沿两层第二导电铜排(8b)层高方向的两端均延伸出两层所述第二导电铜排(8b)的层高范围,所述第二连接部(92b)于靠近箱体(1)底壁的一端向第二导电铜排(8b)方向延伸有第二防护部(93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均设置有与第一支脚(81a)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一压紧孔,所述第一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一压紧螺栓;所述主断路器(4)和多个所述支路断路器(5)均设置有与第二支脚(81b)插入方向垂直的第二压紧孔,所述第二压紧孔和接线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压紧孔内螺纹连接有第二压紧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触电罩(10a)和第二防触电罩(10b)的截面均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防触电罩(10a)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1)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开关总成(3)和主断路器(4)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10b)的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箱体(1)底壁、另一直角边的外沿抵触于主断路器(4)和支路断路器(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触电罩(10a)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2a)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10b)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部(92b)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92a)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一防触电罩(10a)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防触电罩(10a)开设有与第一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一安装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92a)和第一防触电罩(10a)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一安装螺纹孔和第一安装螺纹槽的第一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部(92b)于远离箱体(1)底壁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螺纹槽且抵触于第二防触电罩(10b)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防触电罩(10b)开设有与第二安装螺纹槽相适配的第二安装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92b)和第二防触电罩(10b)通过顺次穿设于第二安装螺纹孔和第二安装螺纹槽的第二安装螺栓连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脚(81a)包括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的第一插接部(811a)以及用于增加相邻第一导电铜排(8a)层间距的第一转折部(812a),第一转折部(812a)一端连接第一导电铜排(8a)且另一端连接第一插接部(811a);所述第二支脚(81b)包括用于直插入接线口的第二插接部(811b)以及用于增加相邻第二导电铜排(8b)层间距的第二转折部(812b),第二转折部(812b)一端连接第二导电铜排(8b)且另一端连接第二插接部(811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总成(3)、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于靠近箱体(1)底壁处设置有用于使开关总成(3)、主断路器(4)和多个支路断路器(5)连接为一体的固定导轨(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中设置有安装座(11),安装座(11)两端固定于箱体(1)的两相对侧壁上,且中部向内弯曲贴合箱体(1)的底壁,所述固定导轨(2)安装于安装座(11)上。
9.生产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配电箱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二导电铜排(8b)的制作步骤、第一绝缘固定件(9a)和第二绝缘固定件(9b)的制作步骤、第一防触电罩(10a)和第二防触电罩(10b)的制作步骤以及各部件的组装步骤,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铜排(8a)和第二导电铜排(8b)的制作步骤包括铜板模具成型、冲孔和支流弯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54647.5A CN108429160B (zh) | 2018-03-26 | 2018-03-26 |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54647.5A CN108429160B (zh) | 2018-03-26 | 2018-03-26 |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9160A CN108429160A (zh) | 2018-08-21 |
CN108429160B true CN108429160B (zh) | 2020-01-21 |
Family
ID=63159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54647.5A Active CN108429160B (zh) | 2018-03-26 | 2018-03-26 |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42916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44300B1 (fr) * | 1989-03-10 | 1991-05-10 | Merlin Gerin | Dispositif d'assemblage et de liaison par peigne d'appareils electriques modulaires |
FR3010845B1 (fr) * | 2013-09-13 | 2015-10-16 |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 Ensemble de distribution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peigne multipolaire de repartition d'une energie electrique et un dispositif d'alimentation dudit peigne. |
-
2018
- 2018-03-26 CN CN201810254647.5A patent/CN1084291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9160A (zh) | 2018-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30445B2 (ja) | 電気的シリーズ用端子およびシリーズ端子ブロック | |
CN101796700B (zh) | 配电板 | |
DE112013005099T5 (de) | Verbinder mit integralem Sicherungshalter | |
US10153602B2 (en) |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system | |
EP3054531B1 (en) | Earthing conductor element for switchboard terminal blocks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block for earthing wires | |
EP3660880A1 (en) | Contactor assembly for distribution board | |
JP2011223859A (ja) | 分電盤用プラグ | |
CN108429160B (zh) | 配电箱及其生产工艺 | |
CN203839303U (zh) | 便拆装式漏电断路器 | |
JPS639344B2 (zh) | ||
ITPD20060362A1 (it) | ¿gruppo di connessione degli avvolgimenti statorici di un motore elettrico alla rispettiva alimentazione¿ | |
CN213243057U (zh) | 一种配电箱汇流排 | |
CN1638222B (zh) | 将汇流条连接到配电盘的设备上的装置 | |
KR101615602B1 (ko) | 배전반 버킷의 2차측 커넥터 | |
CN104393496B (zh) | 贯通母线卡接式超大负载容量环形配线高可靠pdu | |
CN108511999B (zh) | 一种英标插头 | |
CN101976623A (zh) | 带有接线端子保护罩的隔离开关熔断器组 | |
USRE31017E (en) | Method for fusing male plug at end of power line cord | |
GB2093642A (en) | A skirting board incorporating an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 |
CN1440560A (zh) | 电气装置设备的用于不同额定电流的且带空腔的连接汇流排 | |
JP5543188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FI115933B (fi) | Rakennusten sähköasennuksissa käytettävä sähköasennuskaluste | |
CN218769346U (zh) | 漏电保护组件 | |
KR101609852B1 (ko) | 배전반 버킷용 부스바 커넥터 | |
JP6433336B2 (ja) | 分電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26 Address after: 301900 Tianjin Jingzhou Ri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2 standard workshop G-2 area Applicant after: Liyang electric (Tianjin)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600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Huang Cun Lu Lu, after the road, Xinzhuang village committee 500 meters north Applicant before: Liyang electric (Beijing)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