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9506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19506B CN108419506B CN201810263218.4A CN201810263218A CN108419506B CN 108419506 B CN108419506 B CN 108419506B CN 201810263218 A CN201810263218 A CN 201810263218A CN 108419506 B CN108419506 B CN 1084195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harvesting
- machine body
- cutting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12—Lubric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4—Grain cleaners; Grain separat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包括:割取植立谷杆并将其搬送到后方的割取部、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驱动用发动机(7)、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割取输入轴(103)、将来自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割取输入轴(103)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的输出用传动机构(104)。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2013年9月26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题为“联合收割机”、申请号为201310452251.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机体行驶的同时对植立谷杆进行割取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联合收割机中,有如下构成的联合收割机:在机体的前部配置有对植立谷杆进行割取并搬送到后方的割取部,在配置于机体后部的脱粒部对割取的谷杆进行脱粒处理,利用在位于机体的右侧前部的搭乘驾驶部的下方配置的发动机的动力驱动割取部和脱粒部。并且,对沿着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割取输入轴,向该割取输入轴的发动机所在的一侧即机体右侧的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传递发动机的动力。在该构成中,将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到位于割取部的升降用横向轴心上的横向姿势的割取输入轴,与割取部的升降操作无关地能够维持良好的传动状态。并且,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例如由无级变速装置等构成的割取变速装置变速后传递到割取部,该割取变速装置位于发动机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以沿横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发动机与割取变速装置以分别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的部位的状态配置。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8-72991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因为将发动力的动力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发动机所在的一侧即机体右侧的端部,所以具有如下不利的方面:
在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传动机构中,通过张紧地卷绕例如传动带或者传动链条等环状转动带来传递动力。由于长期使用,环状转动带破损或损伤,因此需要进行检查、修理、更换等维护作业。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用于将动力传递到如上所述的割取输入轴的传动机构配置于割取输入轴的发动机所在的一侧,即从机体横宽方向的左侧端部离开较远的机体里侧的狭小的部位。因为在割取输入轴的机体右侧方存在搭乘驾驶部,所以不能从机体横宽方向右侧外方进行维护作业。
其结果,因为操作者不能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把手插入进行操作,所以需要进行将割取部从行驶机体分离而使传动机构所在部位成为敞开状态等繁杂的作业,导致费时费工,而且由于必须要在机体里侧狭窄的部位进行操作,因此导致难以进行如上所述的维护作业。
另外,在构成为能够使割取部绕位于机体左侧的纵轴心转动而移动到横侧外方的维护位置的联合收割机中,在将割取部切换到维护位置时,需要拆卸用于将动力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环状转动带。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因为传动机构位于从机体横宽方向左侧端部远离的机体里侧的狭窄部位,所以存在将割取部切换到维护位置时拆卸环状转动带的作业麻烦的缺点。
另外,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根据作为割取对象的作物的种类及作物的倒伏状态的不同等,利用割取变速装置变更调整割取部相对于机体行驶速度的驱动速度,从而能够与作物的种类和作物的倒伏状态的不同等无关地进行适当的割取作业。
此外,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具有难以对将发动力的动力传递到割取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以及对将经由割取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割取部的传动机构等进行维护作业的不利之处。
具体而言,在上述的传动机构中配置有例如传动带等环状转动带,由于长期使用而使环状转动带破损或损伤,因此需要进行检查或修理更换等维护作业。此外,不限于传动机构,对于割取变速装置,有时也需要进行修理或调整等维护作业。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因为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所以割取变速装置和传动机构位于与机体横宽方向外端部分开较远的机体里侧的狭小部位。其结果,因为操作者不能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将手插入而进行操作,所以要麻烦地将割取部从行驶机体分离而使传动机构所在部位成为敞开状态等,而且由于必须要在机体里侧狭窄的部位进行操作,因此导致难以进行上述之类的修理及调整等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特征在于,包括:割取植立谷杆并将其搬送到后方的割取部、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驱动用发动机、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割取输入轴、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的输出用传动机构。
根据本发明,驱动用发动机以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状态配置,该发动机的动力经由输出用传动机构传递到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
也就是说,输出用传动机构配置于割取输入轴上的相对于发动机而言与机体横宽方向相反侧的端部对应的位置。但是,在联合收割机中,对所述的相对于发动机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相反侧的端部而言,由于用来构成将割取谷杆搬送到后方的脱粒部的搬送经路,因此不存在大型装置,以面对机体横侧外方的状态被配置。
其结果,在从机体横侧外方侧进行传动机构的维护作业时,或者拆卸传动机构的环状带等时,因为传动机构位于离操作者近的部位,所以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手接近到维护对象位置,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状态进行作业。
因此,能够提供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在本发明中,优选使动力从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的中间位置经由中继传动机构及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传动轴传递到所述割取部。
根据本结构,动力从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的中间位置经由中继传动机构传递到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传动轴,并从该前后朝向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割取部。
在使割取部绕割取输入轴的轴心摆动升降时,能够在割取输入轴的位置不改变的状态下经由前后朝向传动轴向割取部传递动力。也就是说,能够支承割取部升降自如的同时,良好地维持对割取部的传动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配置有将割取谷杆从所述割取部的搬送终端部向脱粒供给链供给搬送的供给搬送装置,并且在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配置有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的输入用传动旋转体和将动力从所述割取输入轴传递到所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
根据本结构,在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具有输入用传动旋转体和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从而动力经由输入用传动旋转体输入到割取输入轴,而使动作传递到割取部,另一方面,动力经由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传递到供给搬送装置。
这样,能够有效地利用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动力来驱动供给搬送装置,并且以与割取部的驱动速度相对应的速度驱动供给搬送装置,从而顺利地进行从割取部到脱粒供给链的割取谷杆的承接。另外,在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具有输入用传动旋转体和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从而能够容易进行与其相对应的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所述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位于比所述供给搬送装置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由于传递有发动机的动力的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位置,因此例如与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位于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动机和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沿机体横宽方向接近,从而能够相应地缩短传动路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所述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位于比所述供给搬送装置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位置。
根据本结构,因为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位置,所以用于将动力传递到该输入用传动旋转体的包含有环状转动带的输入用传动机构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的外方侧。
其结果,能够容易地从机体横侧外方侧对将动力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输入用传动机构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构成为齿轮啮合式传动机构,覆盖所述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的供给搬送传动箱具有支承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部的端部侧支承筒部。
根据本结构,供给搬送传动箱具有支承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部的端部侧支承筒部。即,有效利用用于覆盖作为齿轮咬合式传动机构的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所必需的供给搬送传动箱,从而能够在不导致因配置其他用于支承割取输入轴的专用部件等而使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支承割取输入轴的外周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部侧支承筒部以相对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筒状壳体嵌合连接,所述筒状壳体覆盖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比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外周部。
在使割取部绕割取输入轴的轴心摆动升降时,筒状壳体伴随着割取部的升降共同转动。此时,根据本结构,因为能够使筒状壳体在与端部侧支承筒部之间相对转动,所以能够在端部侧支承筒部支承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外周部的情况下允许筒状壳体转动,从而良好地进行割取部的升降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搬送装置包括多个引导轮体、横跨卷绕在该多个引导轮体上的环状转动带、旋转自如地支承多个引导轮体的搬送用支承体,所述搬送用支承体连结固定于所述供给搬送传动箱,并且所述供给搬送传动箱连结固定于机体侧支承部,从而使所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位置保持在搬送作用位置,所述供给搬送装置在解除所述供给搬送传动箱与所述机体侧支承部的连结固定时,与所述供给搬送传动箱一体地相对于所述筒状壳体相对转动而将姿势变更自如地变更到维护用位置。
根据本结构,供给搬送装置构成为环状转动带横跨卷绕在搬送用支承体所支承的多个引导轮体上,搬送用支承体连结固定于供给搬送传动箱。另一方面,供给搬送传动箱通过连结固定于机体侧支承部而以位置固定的状态被保持,从而在解除与机体侧支承部的连结固定时,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相对转动。
而且,在供给搬送传动箱连结固定于机体侧支承部时,供给搬送装置的位置保持在搬送作用位置。在解除供给搬送传动箱与机体侧支承部的连结固定并相对于筒状壳体相对转动时,能够使供给搬送装置与供给搬送传动箱一体地转动而将姿势变更到维护作用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绕纵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架的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所述割取部连结于所述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在割取用作业位置与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的敞开位置之间绕所述纵轴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所述供给搬送传动箱通过连结固定于作为所述机体侧支承部的所述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将位置保持在所述搬送作用位置。
根据本结构,割取部连结于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在割取用作业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并且在进行通常的割取作业及路上行驶时,割取部被设定在割取用作业位置,在进行位于机体前部的内深部的传动机构等的维护作业时,割取部切换到敞开位置。由此,因为割取部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形成机体前部敞开的状态,所以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供给搬送传动箱因为相对转动自如地嵌合连接于筒状壳体,所以伴随着割取部向敞开位置的切换,能够与筒状壳体一同绕纵轴心摆动。
通过将供给搬送传动箱连结固定于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从而使供给搬送装置的位置保持在搬送作用位置。另外,在解除供给搬送传动箱与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的连结固定时,供给搬送传动箱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相对转动,从而将供给搬送装置的姿势变更到维护用位置。
在割取部位于作业位置时,通过将供给搬送装置位置保持在搬送作用位置,能够良好地进行割取谷杆的搬送处理,在将割取部切换到敞开位置时,将供给搬送装置的姿势变更到维护用位置。由此,能够使供给搬送装置在与机体侧的其他部件不发生干涉的状态下与割取部一同绕纵轴心摆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搬送装置包括多个引导轮体、横跨卷绕在该多个引导轮体上的搬送用环状转动带、支承多个引导轮体旋转自如的搬送用支承体,具有将所述搬送用支承体连结支承于机体侧的固定部件的固定用连结部件。
根据本结构,在供给搬送装置中,环状转动带横跨卷绕在被搬送用支承体支承的多个引导轮体上,搬送用支承体利用固定用连结部件连结固定于机体侧的固定部件。
这样,利用连结固定于机体侧的固定部件的搬送用支承体稳定地支承多个引导轮体并利用该多个引导轮体卷绕环状转动带,从而供给搬送装置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搬送割取谷杆。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机体侧的固定部件为储存工作油的油箱。
利用本结构,供给搬送装置的搬送用支承体利用固定用连结部件连结固定于储存工作油的油箱。附带说明的是,在联合收割机中,因为经常使用液压机器,所以具有用于储存工作油的油箱。
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油箱,在不导致设置专用的用于支承供给搬送装置的框架体等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固定支承供给搬送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固定用连结部件以使连结方向不同的状态在多个部位连结固定于所述油箱。
根据本结构,固定用连结部件在多个部位沿彼此不同的方向连结固定于油箱。例如,在多个部位中的任一个部位上,沿上下方向连结固定,在其他部位则沿水平方向连结固定等,从而使多个部位沿彼此不同的方向上连结固定。
然而,在供给搬送装置反复执行割取谷杆的搬送作业时,在固定用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位上承受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等各种方向的力。也就是说,如果固定用连结部件的连结方向仅有一个,则在施加与该方向不同方向的力时,在连结部位上有可能产生松动。
与此相对地,在本结构中,如上所述,多个部位沿彼此不同的方向被连结固定,从而即使承受各种方向的力,产生松动的也可能性较少,因此能够牢固地连结固定供给搬送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包括在所述割取输入轴上配置的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与所述供给搬送装置的输入轴联动的下游侧的传动旋转体、横跨卷绕在各传动旋转体上的环状转动带,所述环状转动带经由在覆盖所述割取输入轴的外周侧的筒状壳体上形成的开口,横跨卷绕在所述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和所述下游侧的传动旋转体上。
根据本结构,动力从割取输入轴经由环状转动带传递到供给搬送装置的输入轴,从而旋转驱动供给搬送装置。而且,环状转动带经由在筒状壳体上形成的开口向壳体外方延伸,从而将动力传递到供给搬送装置。由此,通过在筒状壳体上形成供环状转动带通过的开口,从而能够直接利用割取输入轴的动力驱动供给搬送装置,使驱动结构简单化。
附带说明的是,如果不在筒状壳体上形成开口,例如,如果配置用于从割取输入轴的轴端部取出动力的专用动力取出部并将该动力传递到供给搬送装置,则有可能导致传动结构复杂。
另外,因为利用环状转动带连结供给搬送装置侧的输入轴和割取输入轴使供给搬送装置侧的输入轴和割取输入轴联动,所以无需精确地管理固定于机体侧的固定部件的供给搬送装置与割取输入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例如在将割取部切换到敞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拆卸环状转动带,能够容易地将供给搬送装置与割取输入轴分离。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筒状壳体包括:覆盖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外周侧的端部侧壳体部、覆盖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比所述另一侧端部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外周侧的壳体主体部、在所述端部侧壳体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之间沿所述割取输入轴的周向分散配置并连结所述端部侧壳体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多个连结体,所述开口通过使多个所述连结体中相邻的所述连结体彼此分开配置而形成。
根据本结构,割取输入轴的另一侧端部被端部侧壳体部覆盖,而比另一侧端部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部位被壳体主体部覆盖,端部侧壳体部与壳体主体部利用沿周向分散配置的多个连结体连结。并且,通过将相邻的连结体彼此分开配置,从而在连结体之间形成用于使环状转动带通过的开口。
利用这样的结构,卷绕有环状转动带的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位于与割取输入轴的连结体对应的部位,该部位的轴心方向两侧部形成割取输入轴的外周部被端部侧壳体部和壳体主体部覆盖的状态。
代替这样的结构,还可以考虑例如作为筒状壳体,使用将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全部覆盖的一体型筒状壳体,并且在该筒状壳体的卷绕环状转动带的部位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开口。然而,利用这样的结构,具有在确保支承强度的同时用于精确形成较大的开口的加工较为复杂等不利的一面。
与此相对,本结构能够得到一种制造容易且简单的结构,即覆盖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端部并且具有卷绕有环状转动带的开口,而且利用多个连结体将端部侧壳体部和壳体主体部连结。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输入轴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经由支承部件而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端部侧壳体部,所述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与所述端部侧主体部以能够一体地装拆的方式经由所述连结体支承于所述壳体主体部。
根据本结构,割取输入轴的另一侧端部经由支承部件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端部侧壳体部,因此割取输入轴的另一侧端部在没有挠曲变形等不利情况的状态下良好地支承割取输入轴。
另外,因为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与端部侧壳体部以能够一体地装拆的方式支承于壳体主体部,例如,在使割取部能够绕纵轴心切换到敞开姿势之类的状况下,能够一体地拆卸输入用传动旋转体和端部侧壳体部。
其结果,通过拆卸端部侧壳体部,能够从供给搬送装置拆卸传动用环状转动并且通过拆卸输入用传动旋转体,能够在使割取部摆动切换到敞开姿势的同时使壳体主体部摆动时,防止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与其他部件的干涉于未然。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特征在于,包括:割取植立谷杆并将其搬送到后方的割取部、驱动用发动机、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所述割取部的割取变速装置,所述发动机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部位,所述割取变速装置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特征,来自驱动用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割取变速装置变速并传递到割取部。通过经割取变速装置变速的输出来驱动割取部,从而能够变更调整割取部相对于机体行驶速度的驱动速度。其结果,能够与作物的种类及作物的倒伏状态的不同等无关地进行适当的割取作业。
并且,发动机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部位,割取变速装置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部位。也就是说,割取变速装置配置于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相反的机体横宽方向一侧的端部的部位,并且不仅是割取变速装置,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割取变速装置的传动机构及将割取变速装置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割取部的传动机构等,也配置于相对于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相反的机体横宽方向一侧的端部侧的部位。
其结果,在从机体横侧外方侧进行对割取变速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等的维护作业时,因为对割取变速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位于与操作者近的部位,所以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将手接近到维护对象位置,从而在不麻烦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联合收割机。
在本发明中,优选储存工作油的油箱以与所述发动机在机体横宽方向上排列的状态配置,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相对于所述油箱位于所述发动机的相反侧。
根据本结构,发动机相对于油箱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的一侧,割取变速装置相对于油箱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
如果是这样的配置结构,则能够使油箱接近发动机配置,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被发动机驱动的工作油泵的工作油的供给。另外,能够使割取变速装置接近油箱配置,从而在割取变速装置构成为液压操作型时,能够良好地进行对割取变速装置的工作油的供排。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所述油箱的上方。
因为油箱的重量较大,所以通常将油箱配置在机体上的较低的位置,此外,割取部升降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所以通常将对该割取部输入动力的动力输入部设置于与升降摆动轴心相当的较高的位置。
于是,利用本结构,因为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油箱上方,所以与将割取变速装置设置于油箱下方的较低的位置相比,与位于较高位置的对割取部输入动力的动力输入部之间的距离变近,从而能够有效地传递动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所述油箱的后部的上方。
根据本结构,因为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油箱的后部的上方,所以无需在油箱的前部的上方特别配置部件。并且,因为在机体前部侧配置有割取部,而且需要用于支承割取部的支承框架及用于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递轴,从而能够利用油箱的前方的上方的部位配置这样的支承架及传动轴。
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油箱的上方部位,合理配置割取变速装置与其他的割取部用的支承框架及传动轴等各种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变速装置支承于所述油箱的侧壁。
根据本结构,因为割取变速装置支承于油箱的侧壁,所以不会像例如在机体侧设置特别的支承体的情况那样使结构变得复杂,从而能够有效利用油箱,以简单的结构支承割取变速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的横向传动轴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并且位于所述油箱的机体后方侧。
根据本结构,利用在大型油箱的机体后方侧形成的空间适当地配置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割取变速装置的横向传动轴。
在本发明中,优选配置有对所述割取部割取的谷杆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谷粒清选处理的脱粒装置,所述横向传动轴与所述脱粒装置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根据本结构,横向传动轴位于油箱的机体后方侧且与脱粒装置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也就是说,能够利用在油箱与脱粒装置之间形成的空间,合理地配置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横向传动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变速装置与所述横向传动轴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根据本结构,来自横向传动轴的动力传递到割取变速装置,而割取变速装置与横向传动轴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成例如不与大型装置的脱粒装置发生干涉,并且经由传动机构良好地连结横向传动轴与割取变速装置以使横向传动轴与割取变速装置联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配置有对所述割取部割取的谷杆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谷粒清选处理的脱粒装置,并且在相对于所述油箱的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有将经由所述横向传动轴传递的所述发动机的动力分支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及所述脱粒装置的分支传动机构。
根据本结构,因为将从发动机经由横向传动轴传递的动力分支传递到割取变速装置及脱粒装置的分支传动机构相对于油箱配置于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所以与配置对割取变速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的情况同样地,容易进行对分支传动机构的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配置有将动力从所述分支传动机构的分支动力输出轴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的变速输入轴的输入用传动机构,所述分支动力输出轴位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的下方侧。
根据本结构,动力经由输入用传动机构从位于下方侧的分支动力输出轴传递到位于上方侧的割取变速装置,并且动力从割取变速装置传递到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割取部。例如,如果使分支动力输出轴以与割取变速装置相同的高度使输入用传动机构在前后方向上传递动力,则具有导致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在前后方向上大型化的不利之处。与此相对地,如果是上述结构,则具有容易使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传动机构简单化的有利之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部的割取输入轴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的变速输出轴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根据本结构,因为割取输入轴与变速输出轴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所以能够将割取输入轴配置在与位于机体前部的割取部的被驱动部位尽量近的位置,从而容易使传动路径变短,简化传动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将动力从所述变速输出轴传递到所述割取输入轴的输出用传动机构相对于所述油箱配置于机体横宽方向上的所述割取变速装置的同一侧。
根据本结构,输出用传动机构将动力从位于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割取变速装置传递到割取输入轴的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部位,使输出用传动机构的传递距离变短,从而能够有效地传递动力。另外,因为输出用传动机构位于割取变速装置的同一侧,即相对于油箱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所以也具有容易对输出用传动机构进行维护作业的有利之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位于所述油箱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根据本结构,因为输出用传动机构配置于朝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外方的油箱的外侧面,所以容易进行对输出用传动机构的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构成为,利用传动带传递动力,并且在对所述传动带施加张紧力的传动状态与解除所述张紧力的施加的非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自如,并且配置有用于将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从所述传动状态切换到所述非传动状态的手动操作件。
根据本结构,通过操作手动操作件,能够在对传动带施加张紧力的传动状态与解除张紧力的施加的非传动状态之间切换。例如,在进行对输出用传动机构的维护作业时,利用手动操作件解除传动带的张紧力,从而能够容易地拆卸传动带而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手动操作件配置于所述油箱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根据本结构,因为手动操作件配置于朝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外方的油箱的外侧面,所以操作者能够容易地从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机体外方操作手动操作件。其结果,容易进行输出传动机构的维护作业。另外,能够利用油箱的外侧面支承手动操作件,从而无需配置专用的支承部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支承手动操作件。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割取部以能够绕纵轴心在割取作业用的作用位置与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的维护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架体,所述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所述支承框架体的机体后方。
根据本结构,在进行割取作业或移动行驶中等时,割取部位于割取作业用的作用位置。在进行对割取部的内部及机体内部的维护作业时,使割取部绕纵轴心摆动并切换到维护位置。由此,因为割取部朝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所以容易进行作业。
并且,割取变速装置位于支承框架体的机体后方,即位于纵轴心位置的后方侧。其结果,即使使割取部绕纵轴心摆动而切换到维护位置,割取部与割取变速装置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也较小。
这样,即使使割取变速装置位于割取输入轴附近的位置,在割取部绕纵轴心摆动而切换姿势时,也能够避免割取变速装置与割取部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换割取部的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前部的侧视图。
图3(a)、(b)是表示割取部位置切换状态的联合收割机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油箱的主视图。
图5是油箱的侧视图。
图6是传动系统图。
图7是表示行驶用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行驶用张紧机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9是流下引导板的安装状态下的油箱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油箱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割取部支承于机体的支承结构的局部剖开主视图。
图12是表示供给搬送传动箱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的纵剖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对割取部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供给搬送装置的支承结构的局部剖开侧视图。
图18是供给搬送装置的横剖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供给搬送传动箱的姿势切换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罩体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供给搬送装置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供给搬送装置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割取输入轴的左侧端部的支承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割取输入轴的左侧端部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割取部;4脱粒装置;7发动机;10脱粒供给链;17供给搬送装置;;21机架;23油箱;29支承框架体;38机体侧转动保持部件;63横向传动轴;64分支传动机构;65割取变速装置;83分支动力输出轴;90变速输入轴;91输入用传动机构;102变速输出轴;103割取输入轴;104输出用传动机构;106输入用传动旋转体;107传动带;115手动操作件;121,122引导轮体;123环状转动带;125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6供给搬送传动箱;132端部侧支承筒部;134搬送用支承体;147中继传动机构;148衬套;166固定用连结部件;174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175下游侧的传动旋转体;176环状转动带;177筒状壳体;178端部侧壳体部;179连结体;184支承部件;K开口;Y纵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联合收割机在具有左右一对的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机体2的前部连结有绕横向轴心X升降操作自如地的割取部3,并且在行驶机体2的后部以在机体横宽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有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另外,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右侧部位具有被驾驶室覆盖的搭乘驾驶部6,在该搭乘驾驶部6的下方侧配置有驱动用发动机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规定机体横宽方向的左右时,以看前进行驶方向为基准来规定右侧或者左侧。因此,配备有发动机7的机体右侧相当于机体横宽方向的一侧,机体左侧相当于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
如图2所示,割取部3包括六个扶起装置8、推子形割取装置9及搬送装置11等,其中扶起装置8将倒伏的植立谷杆扶起,割取装置9将扶起的植立谷杆的茎根切断,搬送装置11将茎根被切断的纵姿势的割取谷杆逐渐改变姿势为横倒姿势,并且搬向位于机体后方侧的脱粒装置4的脱粒供给链10的始端部。
割取部3的整体支承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并经由该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绕横轴心X升降操作自如地支承于行驶机体2。另外,割取部3以能够绕纵轴心Y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行驶机体2,从而能够在如图3(a)所示的割取作业用的作用位置与如图3(b)所示的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的维护位置之间摆动。
如图1所示,脱粒装置4构成为:在割取部3被割取的谷杆的茎根一边被脱粒供给链10夹持搬送,一边将穗稍侧在脱粒滚筒13中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在该脱粒滚筒13的下方配置的清选部14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谷粒清选处理,从而将得到的谷粒排出到谷粒箱5。虽然未详细叙述,但是配置有将在谷粒箱5中储存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的谷粒排出装置16。
在承接从割取部3向脱粒供给链10搬送的割取谷杆的部位具有将割取谷杆从割取部3的搬送终端部向脱粒供给链10供给搬送的供给搬送装置17。
〔割取部的支承结构〕
对割取部3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11所示,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的后端部一体地连结固定于横向姿势的横向筒状框架18,该横向筒状框架18以能够绕横向轴心X转动自如的方式被在机体侧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支承保持部19,20支承。因此,割取部3绕横向轴心X升降操作自如地支承于行驶机体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的中途部到机架21的前端部之间枢轴支承地连结有液压缸22,通过伸缩操作该液压缸22,割取部3能够绕横轴心X摆动升降操作。虽然没有详细叙述,但是液压缸22与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的连结部位能够分离。
如图2和图3所示,以位于横向筒状框架18的下方的状态配备有用于储存工作油的油箱23。该油箱23构成为刚性大的结构体。
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油箱23包括由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左右两侧的纵面部23a,23b,由较厚的板材构成的侧视时为山形的上面部23c,将一连续的板材弯曲而形成的前面部23d、后面部23e及底面部23f,所述面部23a,23b,23c,23d,23e,23f被一体地连结而在内部形成工作油的储存空间。左右两侧的纵面部23a,23b中的左侧纵面部23a以比上面部23c和后面部23e向后上方侧突出的状态延长,而右侧纵面部23b以比上面部23c靠近下方侧的状态被设置,上面部23c以比右侧纵面部23b向右侧外方突出的状态延长。
另外,在油箱23的左侧纵面部23a的外侧且机体前部侧的部位,以与该纵面部23a一体地连续设置的状态设置有转动支承部29,该转动支承部29使支承割取部3绕纵轴心Y摆动自如。
该转动支承部29利用左侧纵面部23a形成为只有机体后方侧敞开的近似箱状,即形成为:将俯视时弯曲成L形的板体30的一端部一体地固定于左侧纵面部23a的左外侧面,形成俯视时近似コ形的空间,并且固定有形成该空间的顶面的顶板31,从而形成只有机体后方侧敞开的近似箱状的收纳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收纳空间的底面由机架21形成。
该油箱23的多个部位通过螺栓连结而安装固定于机架21。即,如图4所示,在左右两侧的纵面部23a,23b的下端部,将板材近似直角地弯折而形成有水平面部23a1,23b1,该水平面部23a1,23b1沿上下方向用螺栓33连结固定于机架21。
具体而言,左右两侧的水平面部23a1,23b1在前后方向上以分散的状态,在各自的三个部位合计六个部位上沿上下方向被螺栓33连结固定。
即,如图10、图11及图13所示,在机架21的与转动支承部29的下方相对应的部位具有形成收纳空间的底面的底部架体21B,转动支承部29的前面部29a和左侧面部29b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用螺栓35连结固定于在该底部架体21B上固定立设的俯视时呈L形的固定托架34。
另外,用于通过转动支承部29支承割取部3能够绕纵轴心Y转动的筒状支承轴36以被支承为绕纵轴心Y转动自如的状态收纳于转动支承部29的内部。在转动支承部29的顶板31上具有用于转动自如地支承支承轴36的转动用筒部37,在插通该转动用筒部37的支承轴36的上部侧部位一体地连结固定有转动基台部38。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上部具有转动基台部38的支承轴36的上部侧以绕纵轴心Y转动自如的方式被转动用筒部37支承,而支承轴36的下端部的小径台阶部39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在底部架体21B上形成的插通孔40支承。这样,在切换到维护位置时,转动支承部29能够支承割取部3的载重。因此,转动转动支承部29作为机体侧的支承框架体发挥作用。
并且,在转动基台部38的上部安装有用于支承横向筒状框架18的左侧支承保持部19。
如图12所示,左侧支承保持部19由固定于转动基台部38的固定侧承受部件41与转动侧按压部件42构成,其中转动侧按压部件42被支承为摆动自如地在与该固定侧顶住部件41上下重叠的关闭状态及向外方敞开的敞开状态之间开闭。并且,将横向筒状框架18置于固定侧承受部件41与转动侧按压部件42之间,将转动侧按压部件42切换为关闭状态并用螺栓43进行固定,从而以使横向筒状框架18能够绕横轴心X与支承轴36一体地转动的状态夹住而保持横向筒状框架18。
另外,如图11所示,用于转动自如地支承保持横向筒状框架18的右侧支承保持部20经由托架44安装支承于油箱23的上部。该右侧支承保持部20与左侧支承保持部19同样地,由固定侧承受部件41和转动侧按压部件42构成,并以使横向筒状框架18能够绕横轴心X转动的状态夹住而保持横向筒状框架18。
利用这种支承结构支承割取部3,所以能够从如图3(a)所示的割取作业用位置,解除液压缸22与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之间的连结,并将左右一对支承保持部19,20中的右侧支承保持部20的转动侧按压部件42切换为敞开状态,使割取部3绕支承轴36的纵轴心Y摆动,从而能够切换到如图3所示的维护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需要拆卸后述的动力传递用传动带107。尽管没有图示,但是为了代替液压缸22而将割取部3整体的上下位置保持在规定位置,需要另行配置支承转动基台部38或横向筒状框架18的位置保持部。
油箱23位于承接从割取部3向脱粒装置4搬送的割取谷杆的部位的下方,而且,如上所述,因为油箱23具有侧视时为山形的上面部23c,所以有可能导致落下的秸秆屑在油箱23的上部堆积。
因此,如图9及图11所示,在油箱23的上部安装有用于形成单向流动状的流下经路的流下引导板45,从而使落下的秸秆屑从油箱23的前部侧的敞开空间被引导到地面。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油箱23的多个工作油出入口46形成于前面部23d与左侧纵面部23a的下部侧部位,从而与例如设置于油箱23的底面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供油软管的安装和拆卸等。附带说明的是,在多个工作油的出入口46上连接有供给油路及回油路,其中供给油路及回油路对用于向液压缸22等提供工作油的液压泵(未图示)、后述的行驶驱动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割取变速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等供油或回油。
〔行驶用传动结构〕
接着,说明将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履带行驶装置1的行驶用传动结构。
如图7所示,配备于搭乘驾驶部6下方的发动机7的动力从发动机7的输出轴7a经由带式传动机构47传递到变速箱49。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变速箱49内配置有行驶驱动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和旋转用传动机构。从该变速箱49向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1传递行驶用动力。
在带式传动结构47上配置有对传动带50施加张紧力的行驶用张紧机构51。如图7及图8所示,在该行驶用张紧机构51中,在机架21的横向框架体21C的上部通过焊接固定有俯视时呈U形的托架52,在该托架52上经由枢销53支承有绕轴心P前后摆动自如的伸缩操作机构54。如图8所示,连结固定于枢销53的一端部的安装板55通过螺栓56连结于托架52,从而防止螺枢销53脱落。
伸缩操作机构54包括利用枢销53枢轴支承地连结于托架52的筒状支承部件57、收纳于该支承部件57内部的压缩弹簧58、以插通于支承部件57的上端部的状态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件57的滑动轴59。
在图14中也有图示,在滑动轴59的上侧的前端部经由L形的连结部件60支承有张紧辊61,并且利用在支承部件57内安装的压缩弹簧58对滑动轴59施力而使其拉向下方侧,从而能够利用张紧辊61对传动带50施加张紧力。
在枢销53与支承部件57之间沿着径向形成有间隙,从而支承部件57被支承为能够沿着与枢销53的轴心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的纸面表里方向即带的宽度方向)摆动操作。其结果,能够使张紧辊61在带的宽度方向上错开位置而从传动带50拆下。
这样,行驶用张紧机构51通过使用一根枢销53的简单结构,以伴随张紧辊61施加张紧力的前后摆动移动和用于拆卸的横向移动可能的状态支承于机架21。
〔割取用传动结构〕
接着,说明将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割取部3的割取用传动结构。
如图6所示,发动机7的动力从输出轴7a经由带传动机构62及横向传动轴63传递到分支传动机构64,并且经由传动机构64分支传递到脱粒装置4及作为割取变速装置的割取驱动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简称为割取用HST)65。带传动机构62构成为三根传动带62横跨卷绕在发动机侧传动轮62A及从动侧皮带轮62B上。
如图10、图13至图15所示,割取用HST65以位于油箱23的后部上方的状态,利用螺栓70将多个部位连结而安装固定于作为油箱23的侧壁的左侧纵面部23a的向后上方延长的部位。
如图10所示,在左侧纵面部23a的向后上方延长的部位,以向左外侧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有四个安装部67,并且利用螺栓70将在割取用HST的壳体68上形成的凸缘部69连结于该安装部67的前端面,从而安装固定割取用HST65。其结果,如图14所示,在割取用HST65与左侧的纵面部23a之间,形成有与安装部67的突出量相当的间隙。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与四个安装部67对应的四个安装部位中位于后方侧的两个部位,利用螺栓74共同固定有支承板73,支承板73用于支承操作割取用HST65的耳轴71的马达驱动式变速操作机构72。
因此,发动机7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右侧)的部位,割取用HST65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左侧)的部位,割取用HST65被设置为相对于油箱23位于发动机7的相反侧。
如图16所示,横向传动轴63以外周侧被一体地形成的中继用传动箱75覆盖的状态,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轴承76,并且以沿着机体横宽方向从与油箱23的机体左侧端部相当的位置延伸到比右侧端部位置更靠近右侧外方的状态,并且以位于油箱23的机体后方侧且脱粒装置4的机体前方侧的状态被设置。
另外,动力从横向传动轴63的中途部起经由锥齿轮机构77分支到前后朝向的传动轴78,经由在该传动轴78上配置的传动皮带轮79和传动带80传递到脱粒装置4的处理筒12。
如图13、图14及图16所示,中继用传动箱75也兼作分支传动机构64的箱体,由包围横向传动轴63外周部的横向筒状部分75A和包围分支传动机构64周围的分支传动箱部分75B、安装用凸缘部分75C一体地形成,安装用凸缘部分75C通过螺栓连结安装固定于机架21。
如图13和图16所示,分支传动机构64以相对于油箱23位于作为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机体左侧的状态被配置,横向传动轴63、中继传动轴81、脱粒驱动用传动轴82、割取驱动用传动轴83(分支动力输出轴的一例)各自以经由传动齿轮84~87依次联动地连结的状态并且以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被配置。
如图6所示,在脱粒驱动用传动轴82上安装有传动皮带轮88。动力从该皮带轮88经由传动带89传递到脱粒装置4的清选部14。如图16所示,脱粒驱动用传动轴82向中继用传动箱75的左侧外方突出,并且在该外方突出部安装有传动皮带轮88。
如图6所示,动力从割取驱动用传动轴83经由输入用传动机构91传递到割取用HST65的变速输入轴90。如图13、图15及图16所示,输入用传动机构91包括:固定于向中继用传动箱75的左侧外方突出的割取驱动用传动轴83的驱动侧传动皮带轮92、配置于变速输入轴90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93、横跨卷绕驱动侧皮带轮92和从动侧皮带轮93的输入用传动带94、对输入用传动带94施加张紧力的输入用张紧机构95。并且,如图15所示,该输入用传动机构91配备于在上述割取用HST65与左侧纵面部23a之间形成的间隙。
如图13及图15所示,输入用张紧机构95配置于油箱23的左侧纵面部23a的左外侧方。该输入用张紧机构95构成为在固定于纵面部23a的固定轴96上支承有一体摆动自如的侧视时呈L形的一对摆动臂97,98,在其中一个摆动臂97上支承有张紧轮体99,横跨另一个摆动臂98的摆动端部与在纵面部23a上固定的托架100之间张设有弹簧101,利用该弹簧101的作用力对输入用传动带94施加张紧力。
如图13所示,横向传动轴63及分支传动机构64配置在与机架21近的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比该位置高的位置配置有割取用HST65。也就是说,配置于分支传动机构64的割取驱动用传动轴83位于割取用HST65的下方侧。
经割取用HST65变速后的动力从割取用HST65的变速输出轴102向配置于横向筒状框架18内部的割取输入轴103传递,割取输入轴103以位于与割取用HST65的变速输出轴102相比靠近机体前方侧的状态被配置,将动力从变速输出轴102传递到割取输入轴103的输出用传动机构104相对油箱23而言在机体横宽方向上配置在割取用HST65的同一侧,具体而言,配置于油箱23的左侧的外侧面。
如图6及图13所示,输出用传动机构104包括:固定于变速输出轴102的驱动侧传动皮带轮105、配置于割取输入轴103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横跨驱动侧传动皮带轮105和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卷绕的输出用传动带107、对输出用传动带107施加张紧力的输出用张紧机构108。
如图13及图15所示,输入用张紧机构108配置于油箱23的左侧纵面部23a的左外侧方。该输入用张紧机构108构成为被设置成侧视时呈L形的一对摆动臂109,110一体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割取输入轴103,在其中一个摆动臂109的摆动端部上支承有张紧轮体111,横跨在另一个摆动臂110的摆动端部上固定的托架112与在转动支承部29上固定的托架113之间张设有弹簧114,利用该弹簧114的作用力对输入用传动带107施加张紧力。
以在另一个摆动臂110上一体地固定并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有手动操作件115。操作者握住该手动操作件115进行操作,沿着与弹簧114的作用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手动操作件115,从而能够克服弹簧114的作用力解除张紧机构111的张紧力。
因此,如果不操作手动操作件115,则输出用传动机构104能够切换到利用弹簧114的作用力向输出用传动带107施加张紧力的传动状态,如果沿着与弹簧114的作用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手动操作件115,则输出用传动机构104能够切换到张紧力的施加被解除的非传动状态。
手动操作件115设置于油箱23的左侧外侧部,从而在操作者为了将割取部3切换到维护位置而卸下输出用传动带107时,能够容易地从机体左侧外方操作手动操作件115。
如图15所示,输出用传动带107设置于偏向机体左侧最外方的位置,因此在卸下输出用传动带107时容易进行作业。然而,在通常的作业状态下,如图20所示,利用罩体117覆盖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和输出用传动带107,以使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和输出用传动带107不向外方露出。
在该罩体117的外侧面安装有用于将割取谷杆的茎根侧良好地传送到脱粒供给链10的引导棒18。对此进一步说明如下:在安装覆盖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和输出用传动带107的罩体117的情况下,配置于搬送装置11的承接引导用的引导棒119有可能在割取部3上升时与罩体117干涉,因此有必要将该搬送装置11侧的承接引导用的引导棒119设置为较短。于是,为了提高从搬送装置11向脱粒供给链10传送割取谷杆的部位的引导功能,如上所述,在罩体117上安装引导棒118。
需要说明的是,向割取输入轴103传递的动力经由在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的内部配置的前后朝向传动轴78传递到割取部3(参照图2及图6)。
〔供给搬送装置的支承结构〕
接着,说明供给搬送装置17的支承结构。
如图17所示,在供给搬送装置17中,横跨驱动链轮120及两个引导轮体121,122张紧地卷绕有由作为环状转动带的环状转动链构成的带有突起的搬送链123,并且,具有作用于搬送链123的外周部的外周侧引导轮体124,从而使驱动链轮120所带动的卷绕长度变长。该供给搬送装置17利用传递到驱动链轮120的旋转动力旋转搬送链123,从而使割取谷杆卡止搬送到脱粒供给链10。
如图18所示,在割取输入轴103的左侧端部部位,以位于比输出用传动机构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更靠近右侧的状态,配置有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该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将动力从割取输入轴103传递到供给搬送装置17。
该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以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17更靠近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状态被配置。另外,将传递到割取输入轴103的动力被输入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以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17靠近左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状态配置。即,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供给搬送装置17、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以在机体横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成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位于机体横宽方向的最外方侧,供给搬送装置17位于比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的内方侧,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17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
利用这样的配置结构,因为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位于机体横宽方向最外方,所以容易进行拆卸输出用传动带107的作业,从而容易进行维护作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在主视图中,脱粒供给链10与供给搬送装置17相比位于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位置,以与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部分重叠的状态,与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相比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位置。
如图18及图19所示,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以被供给搬送传动箱126覆盖的状态构成为齿轮啮合式的传动机构,该齿轮啮合式的传动机构包括彼此啮合联动的小径齿轮127和大径齿轮128,其中小径齿轮127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于割取输入轴103,大径齿轮129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于从动轴128。小径齿轮127以被左右两侧的衬套148限制旋转轴线方向的位置的状态被嵌合安装。
从动轴128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向左侧外方突出,在该外方突出部上安装有驱动链轮120。另外,如图12、图18所示,外周侧的引导轮体124绕横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后上部左外方侧突出形成的支承轴130。
如图12、图17及图19所示,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左右两侧的分割箱126a,126b在多个部位通过螺栓连结而被凸缘连结。并且,该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多个螺栓连结部位中的两个部位利用螺栓145通过两个托架131A,131B连结固定于转动基台部38。这两个托架131A,131B利用用于将左侧的支承保持部19的固定侧承受部件41的上下端侧和转动侧按压部件42的上下端侧的螺栓43而共同连结,从而固定于转动基台部38。
另外,如图12及图18所示,在供给搬送传动箱126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割取输入轴103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部的端部侧支承筒部132。该端部侧支承筒部132形成为横向筒状,其内部经由轴承133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割取输入轴103的左侧端部。
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固定于转动基台部38,如图18所示,在端部侧支承筒部132上相对转动自如地外嵌连接有横向筒状框架18的左侧端部,从而横向筒状框架18能够伴随割取部3的升降操作绕横轴心X转动。
如图17所示,供给搬送装置17具有支承卷绕有搬送链123的两个引导轮体121,122的传动用支承体134。两个引导轮体121,122中的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引导轮体122作为对搬送链123施加张紧力的张紧用轮体发挥作用。即,传动用支承体134具有固定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支承体本体135和轮体支承部件137,该轮体支承部件137相对于该支承体本体135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并且被施力用线圈弹簧36施力而向前方侧(张紧力施加侧)移动。
轮体支承部件137一体地具有支承引导轮体的俯视时呈U形的支承部138和收纳线圈弹簧136的圆筒状弹簧收纳部139。另外,具有支承杆140,该支承杆140插入弹簧收纳部139的内部并且在前端部具有支承线圈弹簧136的另一端侧的支承部件。该支承杆140与在支承体本体135上配置的板部件141螺合,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改变调整位置。图中142为防松用锁止螺母。
通过在形成于支承体本体135的筒状支承部143中内嵌圆筒状的弹簧收纳部139,使轮体支承部件137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体本体135。另外,在支承体本体135上配置有导轨144,该导轨144位于卷绕有搬送链123的两个引导轮体121,122之间,对搬送链123进行支承引导。
如图17所示,支承体本体135的两个部位通过螺栓147连结固定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并且,由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如上所述固定于作为机体侧支承部的转动基台部38,因此能够将供给搬送装置17的位置保持在用于卡止搬送割取谷杆的搬送作用位置。
在解除供给搬送传动箱126与转动基台部38的连结固定时,供给搬送装置17能够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一体地转动而使姿势变更到退避位置。
即,如图19所示,在解除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两个部位(连结部位Q)与转动基台部38的螺栓145连结时,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相对于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嵌合连接的横向筒状框架18相对转动自如。如上所述,横向筒状框架18被左右一对的支承保持部19,20支承,并且与前后朝向的筒状框架12一体地固定,所以在横向筒状框架18的转动被阻止的状态下,供给搬送装置17与供给搬送传动箱126能够一体地绕横轴心X向上方转动。
并且,在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两个螺栓连结部位Q中位于下侧(托架131B侧)的螺栓连结部位,在使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向上方转动规定角度的状态下(与退避位置相当),再次在托架131上形成用于螺栓连结的螺纹孔146。通过从该螺纹孔146到供给搬送传动箱126的连结部位进行螺栓连结,使供给搬送装置17的位置能够保持在退避位置。
这样,通过将供给搬送装置17切换到退避位置而使割取部3绕纵轴心Y转动切换到维护位置时,能够防止供给搬送装置17与脱粒装置4的入口板(未图示)等干涉。因此,虽然有必要拆卸输出用传动带107,但是即使不拆卸供给搬送装置17及配置于割取输入轴103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也能够转动割取部3。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搬送装置17的支承结构(包括传动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不同的结构,省略相同结构的说明。
图21至图2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给搬送装置17的支承结构。
如图21所示,供给搬送装置17包括作为多个传动旋转体的三个引导轮体150,151,152、一个驱动链轮153、作为横跨三个引导轮体和一个驱动链轮卷绕的由作为搬送用环状转动带的带有突起的环状转动链轮构成的搬送链154、作为支承引导轮体150,151,152及一个驱动链轮153旋转自如的作为传动用支承体的供给搬送框架体155等。
如图21及图22所示,供给搬送框架体155包括一对支承托架156、连结体157、支承板158、导轨159等,其中一对支承托架156用于分别支承位于上部侧的两个引导轮体150,151,连结体157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各支承托架156并且由管状材料弯曲成俯视时呈U形,支承板158横跨连结体157的两侧部被安装,导轨159被支承板158支承。导轨159在两个引导轮体150,151之间支承引导搬送链154。
在连结体15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连结固定有筒状的支承轴套部160。该支承轴套部160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转动自如地支承作为安装有链轮161的供给搬送装置17的输入轴的旋转轴162。在该旋转轴162上配置有张力臂163,张力臂613被支承为天秤般地摆动自如。
在张力臂163的一端部上支承有作为张紧用轮体发挥作用的一个引导轮体152,在张力臂163的另一端部和固定于一个支承托架156的弹簧承受部件164之间张设有拉伸弹簧165。在该拉伸弹簧166的作用力下,张力臂163被施力而在引导轮体152向搬送链154施加张紧力的方向上摆动。
配置有固定用连结部件166,该固定用连结部件166将供给搬送框架体155连结支承于作为机体侧的固定部件的一例的油箱23。如图22所示,固定用连结部件166将管状材料弯曲成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看时呈近似L形,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一体地连结固定于供给搬送框架体155的连结体157的中途部位及支承轴套部160。
固定用连结部件16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以使连结方向不同的状态在多个部位连结固定于油箱23的上部面。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21及图22所示,固定用连结部件166的另一端侧以向着机体横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被配置,并且在该固定用连结部件166的另一端侧的不同部位分别连结固定有第一托架167和第二托架168,其中第一托架167和第二托架168将板材弯曲成从机体前后方向看呈L形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油箱23的上面部的顶上部的左侧端部,以固定的状态配置有连结有第一托架167的第一安装体169和连结有第二托架168的第二安装体170。并且,在将固定用连结部件166安装于油箱23时,第一托架167的纵面部以面接触的状态使螺栓171沿左右方向地,而第一托架167的水平面部以面接触的状态使螺栓171沿上下方向地连结固定在第一安装体169上。另外,第二托架168的水平面部以面接触的状态使螺栓172沿上下方向地连结固定在第二安装体170上。这样,固定用连结部件166以使连结方向不同的状态通过多个部位连结固定在油箱23的上部面。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供给搬送装置17以位置固定的状态安装于机体。
向供给搬送装置17传递动力的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73包括:配置于割取输入轴103的链轮174(上游侧的传动旋转体的一例)、配置于供给搬送装置17的输入轴的链轮175(下游侧的传动旋转体的一例)、作为横跨链轮174和链轮175卷绕的环状转动带的驱动链176。
驱动链176穿过在覆盖割取输入轴103的外周侧的筒状壳体177上形成的开口K横跨卷绕在各链轮174,175上。
即,覆盖割取输入轴103的外周侧的筒状壳体177包括:端部侧壳体部178、横向筒状框架18、多个连结体179,其中端部侧壳体部178覆盖割取输入轴103的左侧(机体横宽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例)的端部的外周侧,横向筒状框架18作为壳体主体部,覆盖与割取输入轴103的左侧端部相比更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外周侧,多个连结体179在端部侧壳体部178与横向筒状框架18之间沿着割取输入轴103的周向分散配置并连结端部侧壳体部178和横向筒状框架18。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横向筒状框架18的左侧端部安装有三个连结体179一体地形成的连结用部件180。连结用部件180形成为侧视时外形呈近似三角形,并且具有安装用板状部182,该安装用板状部182在中央具有供割取输入轴103插通的插通孔181,并且三个连结体179以从该安装用板状部182的三角形的顶部附近向左侧外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各连结体179的中间位置使用螺栓183连结固定于横向筒状框架18。
另外,在连结用部件180的左侧螺栓连结有端部侧壳体部178。该端部侧壳体部178形成为侧视时外形呈近似三角形,并且在中央形成有用于安装轴承184的插通孔185,其中轴承184作为支承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承割取输入轴103。该端部侧壳体部178分别在三角形的顶部附近使用螺栓186连结固定于各连结体179的左侧端部。
如图23所示,割取输入轴103的从横向筒状框架18的左侧端部向左侧外方突出的部位被实施有花键加工,从而花键嵌合有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73的上游侧链轮174与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链轮174以被左右两侧的衬套187限制旋转轴心方向的位置的状态被嵌合安装。并且,在嵌合安装有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的状态下,利用在割取输入轴103的轴端上隔着衬板188连结的螺栓189,对固定链轮174和从动侧皮带轮106进行止脱固定。
链轮174以与筒状壳体177的连结体179的设置位置对应的方式被配置,驱动链176以通过多个连结体179之间的状态横跨两链轮174,175而被张设。
即,驱动链176所穿过的开口K通过使相邻的连结体179之间彼此分开配置而形成。
并且,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与端部侧壳体部178以能够一体地装拆的方式支承于横向筒状框架18。
即,分别拆卸安装于割取输入轴103的轴端的螺栓189以及连结端部侧壳体部178和三个连结体179的三个螺栓186,能够从割取输入轴103将一体地包括有轴承184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和端部侧壳体部178拔下。此外,也能够通过相反的操作进行安装。
由此,通过拆卸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能够在使割取部3绕纵轴心Y转动而移动到维护位置时,在部件之间不发生干涉的良好的状态下移动割取部3。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如下结构: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以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17更靠近右侧(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的状态被配置,向割取输入轴103输入动力的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输入用传动旋转体)以位于比供给搬送装置17靠近左侧(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的状态被配置。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适当改变供给搬送装置17、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从动侧传动皮带轮106的沿机体横宽方向的顺序而实施。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包括端部侧支承筒部132,但是也可以使供给搬送传动箱126和端部侧支承筒部132构成为分体部件。
(3)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搬送装置17连结固定于油箱23,但是也可以替换该结构,使供给搬送装置17连结固定于专用的支承框架体。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搬送用传动机构125具有作为环状转动带的驱动链176,但是也可以代替该结构,构成为具有传动带。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筒状壳体177中,通过将多个连结体179中的相邻连结体179之间分开配置,形成用于使环状转动带穿过的开口K,但是也可以使筒状壳体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缺口而形成开口K。
或者,作为多个连结体179,表示了具有三个连结体179的结构,但是作为多个连结体179,也可以具有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连结体。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割取部被支承为能够绕纵轴心在作用位置与敞开位置(维护位置)之间摆动,但是也可以是不具有这种结构的联合收割机。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供给搬送装置17具有作为多个引导轮体的两个引导轮体121,122,但是作为多个引导轮体,也可以是具有三个以上的引导轮体的结构。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一次收割六垄的联合收割机,但是也可以是比六垄少的垄数或者比六垄多的垄数的联合收割机。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割取用HST65被支承在油箱23的左侧纵面部23a上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采用由从机架21延伸的专用支承框架支承割取用HST65的构成。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割取用HST65以位于油箱23后部的上方的状态被配置的构成,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采用割取用HST65以位于油箱23前部侧上方的状态被配置的构成,还可以采用割取用HST65以位于油箱23的前后中间部的上方的状态被配置的构成。
此外,代替如上所述以位于油箱23的上方的状态配置的构成,也可以位于油箱23的前方外方侧、后方外方侧或者横侧外方侧。而且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将油箱23与发动机7沿机体横宽方向排列的构成,也可以将油箱23配置在从发动机7或者割取部3分开的位置。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发动机7的动力分支传递给割取用HST65和脱粒装置4的分支传动机构64设置在油箱23的左侧,但是,该分支传动机构64也可以设置在油箱23的右侧,或者配置在油箱23的上侧,也就是不限于油箱23的左侧。
此外,也可以不设有分支传动机构64,而分别独立地设置将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给割取用HST65的传动系统和将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给脱粒装置4的传动系统。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在使机体行驶的同时对植立谷杆进行割取脱粒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21)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割取植立谷杆并将其搬送到后方的割取部(3)、驱动用发动机(7)、对来自所述发动机(7)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所述割取部(3)的割取变速装置(65),
所述发动机(7)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一侧的部位,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位于靠近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部位,
储存工作油的油箱(23)以与所述发动机(7)沿机体横宽方向排列的状态被配置,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相对于所述油箱(23)位于所述发动机(7)的相反侧,
将所述发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横向传动轴(63)沿机体横宽方向延伸,
配置有脱粒装置(4),该脱粒装置(4)对所述割取部(3)所割取的谷杆进行脱粒处理,并对脱粒处理物进行谷粒清选处理,
在相对于所述油箱(23)位于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位置,配置有将经由所述横向传动轴(63)传递的所述发动机(7)的动力分支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和所述脱粒装置(4)的分支传动机构(64),
所述横向传动轴(63)位于所述油箱(23)的机体后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位于所述油箱(23)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位于所述油箱(23)后部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支承于所述油箱(23)的侧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传动轴(63)与所述脱粒装置(4)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与所述横向传动轴(63)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配置有输入用传动机构(91),该输入用传动机构(91)将动力从所述分支传动机构(64)的分支动力输出轴(83)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变速输入轴(90),所述分支动力输出轴(83)位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下方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部(3)的割取输入轴(103)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变速输出轴(102)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将动力从所述变速输出轴(102)传递到所述割取输入轴(103)的输出用传动机构(104)相对于所述油箱(23)在机体横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配置于所述油箱(23)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构成为,利用传动带(107)传递动力,并且在对所述传动带(107)施加张紧力的传动状态与解除所述张紧力的施加的非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自如,
配置有用于将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从所述传动状态切换到所述非传动状态的手动操作件(115)。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操作件(115)配置于所述油箱(23)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部(3)以能够绕纵轴心(Y)在割取作业用的作用位置与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的维护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架体(29),
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位于所述支承框架体(29)的机体后方。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与所述横向传动轴(63)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配置有输入用传动机构(91),该输入用传动机构(91)将动力从所述分支传动机构(64)的分支动力输出轴(83)传递到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变速输入轴(90),所述分支动力输出轴(83)位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下方侧。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部(3)的割取输入轴(103)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变速输出轴(102)相比位于机体前方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将动力从所述变速输出轴(102)传递到所述割取输入轴(103)的输出用传动机构(104)相对于所述油箱(23)在机体横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的同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配置于所述油箱(23)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构成为,利用传动带(107)传递动力,并且在对所述传动带(107)施加张紧力的传动状态与解除所述张紧力的施加的非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自如,
配置有用于将所述输出用传动机构(104)从所述传动状态切换到所述非传动状态的手动操作件(115)。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操作件(115)配置于所述油箱(23)的机体横宽方向另一侧的外侧面。
2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取部(3)以能够绕纵轴心(Y)在割取作业用的作用位置与向机体前方横外方移动而使机体前部敞开的维护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架体(29),
所述割取变速装置(65)位于所述支承框架体(29)的机体后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70664A JP5916593B2 (ja) | 2012-12-11 | 2012-12-11 | コンバイン |
JP2012-270664 | 2012-12-11 | ||
JP2012270663A JP5916592B2 (ja) | 2012-12-11 | 2012-12-11 | コンバイン |
JP2012-270663 | 2012-12-11 | ||
CN201310452251.9A CN103858587B (zh) | 2012-12-11 | 2013-09-26 | 联合收割机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52251.9A Division CN103858587B (zh) | 2012-12-11 | 2013-09-26 | 联合收割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19506A CN108419506A (zh) | 2018-08-21 |
CN108419506B true CN108419506B (zh) | 2022-01-18 |
Family
ID=508980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5225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8587B (zh) | 2012-12-11 | 2013-09-26 | 联合收割机 |
CN201810263218.4A Active CN108419506B (zh) | 2012-12-11 | 2013-09-26 | 联合收割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5225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58587B (zh) | 2012-12-11 | 2013-09-26 | 联合收割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2) | KR102120305B1 (zh) |
CN (2) | CN1038585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721950B1 (ko) | 2014-09-01 | 2017-03-31 |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 수확기 |
CN110393079A (zh) * | 2014-09-02 | 2019-11-0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全秆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和联合收割机 |
JP6618458B2 (ja) * | 2016-12-20 | 2019-12-1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KR102411830B1 (ko) * | 2020-06-25 | 2022-06-23 |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 콤바인의 예취부 선택 구동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026385A1 (en) * | 2001-09-07 | 2003-04-03 | Dillon Ben N | Articulated combine |
JP3481145B2 (ja) * | 1998-09-25 | 2003-12-2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JP2000316359A (ja) * | 1999-05-12 | 2000-11-21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3851250B2 (ja) * | 2002-09-06 | 2006-11-29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2005151871A (ja) * | 2003-11-26 | 2005-06-16 | Iseki &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4288145B2 (ja) * | 2003-12-01 | 2009-07-01 |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装置 |
JP2005237271A (ja) * | 2004-02-26 | 2005-09-08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4417268B2 (ja) * | 2005-02-03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り部昇降構造 |
JP3786134B2 (ja) * | 2005-04-25 | 2006-06-14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2007014272A (ja) * | 2005-07-07 | 2007-01-25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移動農機及びコンバイン |
JP4861108B2 (ja) | 2006-09-22 | 2012-01-25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刈取作業機 |
JP2008271823A (ja) * | 2007-04-27 | 2008-11-13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CN201078910Y (zh) * | 2007-08-01 | 2008-07-02 | 范立齐 | 自走式微型小麦联合收割机 |
JP5246953B2 (ja) * | 2009-07-23 | 2013-07-24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5835868B2 (ja) * | 2009-10-27 | 2015-12-24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JP5364024B2 (ja) * | 2010-03-31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JP5285673B2 (ja) * | 2010-09-17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JP4935940B2 (ja) | 2011-05-23 | 2012-05-23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
2013
- 2013-09-02 KR KR1020130104683A patent/KR10212030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9-26 CN CN201310452251.9A patent/CN10385858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9-26 CN CN201810263218.4A patent/CN10841950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2 KR KR1020200066316A patent/KR102207702B1/ko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00068619A (ko) | 2020-06-15 |
CN108419506A (zh) | 2018-08-21 |
KR102207702B1 (ko) | 2021-01-26 |
KR102120305B1 (ko) | 2020-06-08 |
CN103858587A (zh) | 2014-06-18 |
CN103858587B (zh) | 2019-08-09 |
KR20140075575A (ko) | 2014-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07702B1 (ko) | 콤바인 | |
JP5916593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17023044A (ja) | コンバイン | |
KR20100035595A (ko) | 예취 수확기,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및 탈곡기 | |
CN111480458B (zh) | 收割机 | |
CN113562089B (zh) |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 |
CN111343858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7486369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4241654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 |
JP5916592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7535186B (zh) | 联合收割机 | |
US11930740B2 (en) | Threshing apparatus | |
JP2019122407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H0851848A (ja) | コンバインの主伝動装置 | |
JP2007060956A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4173553B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726049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783137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3831520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4337070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64360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4158305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2002101740A (ja) |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 |
JP3321550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注油ホース配策構造 | |
CN118159127A (zh) | 收割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