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98866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98866A CN108398866A CN201810105962.1A CN201810105962A CN108398866A CN 108398866 A CN108398866 A CN 108398866A CN 201810105962 A CN201810105962 A CN 201810105962A CN 108398866 A CN108398866 A CN 1083988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aper
- conveying speed
- mentioned paper
- conve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1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6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2—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changing orientation of sheet by on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the forwarding means, i.e. without the use of stop or register wal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65H2301/51212—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handled material, e.g. forming a loo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1—Length
- B65H2511/112—Length of a loop, e.g. a free loop or a loop of dancer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10—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20—Controlling associated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因转印辊隙与输送辊对之间的纸张的松弛引起的转印辊隙中的图像不良的产生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形成在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输送部件,被配置于在纸张的输送方向上与转印辊隙相比靠上游侧以及控制部,以通过使输送部件中的纸张的输送速度比转印部中的纸张的输送速度快,由此在转印辊隙与输送部件之间使纸张产生松弛的方式控制纸张的输送,控制部根据输送部件中的纸张的输送量,改变输送部件中的纸张的输送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等)对已带电的感光体鼓(像承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而且,从显影装置向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供给调色剂由此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并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于纸张后,通过定影辊隙加热、加压而被定影由此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纸张上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的上游侧,作为输送辊对,例如设置定位辊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若定位辊对夹持纸张,则在纸张的前端进入转印辊隙之前定位辊对向宽度方向移动并使纸张移动,由此对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修正。
另外,一般定位辊对的纸张的输送速度被设定为比转印辊隙的纸张的输送速度快。这样,从而如图1A所示,在转印辊隙(被辊423B、424夹持的部分)与定位辊对53a之间,纸张S产生松弛。
在转印辊隙与定位辊对53a的定位转印期间、定影辊隙与转印辊隙的定影转印期间,存在因辊径的差异导致的输送速度的差异、因对准之差导致的输送速度的差异。由于该输送速度的差异而在定位转印期间、定影转印期间产生纸张S的拉紧,进而产生图像不良。因此,在定位转印期间等使纸张S产生松弛,或控制定影部的输送速度而在定影转印期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由此抑制该图像不良的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854号公报
然而,在具有比A3尺寸大的长度的长条纸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长条纸的长度越长,则纸张S的输送量越增加。因此,若为了抑制因辊径的差异、对准差导致的输送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图像不良,使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与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具有差异,则如图1B所示,长条纸S1的松弛与非长条纸的情况(参照图1A)相比变大。
因此,在长条纸S1的后端通过了定位辊对53a、或使定位辊对53a在长条纸S1的输送途中分离的情况下,如图1C所示,存在长条纸S1的返回量变大,在转印辊隙中产生冲击噪声等图像不良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转印辊隙与输送部件之间的纸张的松弛引起的转印辊隙中的图像不良的产生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形成在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
输送部件,配置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与上述转印辊隙相比靠上游侧;以及
控制部,以通过使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比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快,由此在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使上述纸张产生松弛的方式控制上述纸张的输送,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改变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本发明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是具备形成在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的转印部、以及配置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与上述转印辊隙相比靠上游侧的输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以通过使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比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快,由此在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使上述纸张产生松弛的方式控制上述纸张的输送,
根据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改变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因转印辊隙与输送部件之间的纸张的松弛引起的转印辊隙中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转印辊隙与定位辊对之间的纸张的输送的图。
图2是简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图4是表示输送速度改变前的二次转印辊隙与定位辊对之间的纸张的输送的图。
图5是表示输送速度改变后的二次转印辊隙与定位辊对之间的纸张的输送的图。
图6是表示被设置于引导部件上的松弛检测部的图。
图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速度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53a…定位辊对;100…控制部;421…中间转印带;423B…备用辊;424…二次转印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图2是简要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图。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纸张S使用长条纸或者非长条纸,在该纸张S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条纸是输送方向的长度比常用的A4尺寸、A3尺寸等纸张长的单张处理纸,具有无法收纳于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长度。以下,仅称为“纸张”的情况下能够包含长条纸以及非长条纸双方。
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被形成于感光体鼓413上的Y(黄)、M(品红)、C(蓝绿色)、K(黑)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4个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向纸张二次转印,由此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串联配置与YMCK的4个颜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在中间转印带421以一次的顺序使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的串联方式。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1、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与已展开的程序配合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被存储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连接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被载置在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发送。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并读取被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两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向稿台玻璃上输送来的原稿或者已被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成像在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功能。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由用户进行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向控制部10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初始设定或者与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存储部72内的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LUT)来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实施灰度修正以外,还实施颜色修正、色调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被实施了上述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用的构成要素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在区别各个的情况下在符号中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2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结构要素标注了符号,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结构要素被省略了符号。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叠了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向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图示略)供给的驱动电流,使感光体鼓413以恒定的周速度(线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以负极性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构成,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由此,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利用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并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清洁部件等。鼓清洁装置415利用清洁刮板除去一次转印后残存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以环状张架于多个支承辊423。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与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相比被配置于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是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为恒定。驱动辊423A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421在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行进。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种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夹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体鼓413压接,由此形成用于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被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备用辊423B对置,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夹着中间转印带421与备用辊423B压接,由此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中间转印带421、备用辊423B以及二次转印辊424与本发明的“转印部”对应。二次转印辊隙与本发明的“转印辊隙”对应。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421被依次重叠而进行一次转印。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
然后,在纸张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向纸张进行二次转印。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的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于纸张。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被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除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定影部60具备:具有被配置于纸张的定影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具有被配置于纸张的定影面的相反的面侧的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60C等。使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由此形成夹持纸张并输送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利用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输送来的纸张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在纸张上使调色剂像定影。定影部60在定影器F内作为单元而被配置。
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克重(刚度)、尺寸等而被识别的纸张S(规格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定位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用于在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两面输送路径等。定位辊对53a与本发明的“输送辊对”对应。
定位辊对53a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对纸张S在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修正。具体而言,若定位辊对53a夹持纸张S,则定位辊对53a在纸张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前向宽度方向移动而使纸张S移动,由此纸张S在宽度方向的位置被修正。
定位辊对53a在对纸张S在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了修正之后,在该纸张S完全通过定位辊对53a之前,即在纸张S的输送中途分离,返回移动前的位置。而且,定位辊对53a在纸张S的后端通过后,再次压接。此外,定位辊对53a也可在纸张S的输送中保持压接。
另外,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设定为比备用辊423B与二次转印辊424的部分,即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快。具体地说,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是相对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提速0.5%的输送速度。这样,在二次转印辊隙与定位辊对53a之间(以下称为“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产生松弛。
在定位转印期间、定影辊隙与二次转印辊隙之间(以下称为“定影转印期间”),存在因辊径的差异导致的输送速度的差异、因对准的差导致的输送速度的差异。由于该输送速度的差异而在定位转印期间、定影转印期间产生纸张S的拉紧,进而产生图像不良。因此,通过在定位转印期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或控制定影部60的输送速度而在定影转印期间使纸张S产生松弛,抑制上述图像不良的产生。
另外,在定影转印期间,在以使纸张S产生松弛的方式来控制定影部60的输送速度的情况下,也可在定影转印期间设置对纸张S的松弛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被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被从最上部一张一张地送出,通过输送路径部53向图像形成部40输送。此时,利用定位辊对53a,修正被供纸的纸张S的倾斜并且调整输送时刻。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统一地二次转印于纸张S的一方的面上,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已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向机外排纸。
然而,在具有比A3尺寸大的长度的长条纸上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若长条纸的长度越长,则纸张S的输送量越增加。在定位转印期间,由于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量比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输送量大,所以若纸张S的输送量越增加则纸张S的松弛量越大。
例如在使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相对于二次转印辊隙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进行了0.5%增速的情况下,若对输送方向的长度是488mm的纸张S进行输送,则最大会有2.4mm的松弛量。该松弛量是定位转印期间的纸张S的长度。与此相对,若对输送方向的长度是1200mm的纸张S进行输送,则在定位转印期间最大会有6mm的松弛量。
这样,为了抑制因辊径的差异、对准差引起的输送速度的差异所导致的图像不良,若使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与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具有差异,这在长条纸上进行图像形成时,纸张S的松弛量与非长条纸的情况相比变大。
例如在输送方向的长度是1200mm的长条纸的情况下,与输送方向的长度是488mm的非长条纸相比松弛量的差异是3mm以上,成为该非长条纸的倍数以上的松弛量。
因此,在纸张S的后端通过定位辊对53a,或使定位辊对53a在纸张S的输送中途分离的情况下,如图1C所示,纸张S的返回量变大,存在在二次转印辊隙中产生冲击噪声等图像不良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根据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量,以二次转印辊隙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相对于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的差变小的方式控制纸张S的输送速度。纸张S的输送量是从纸张S的前端到纸张S的位于定位辊对53a的位置的部分的长度。
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输送量成为规定量之前,将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设定为初始状态的输送速度来控制纸张S的输送速度。
而且,如图5所示,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输送量成为了规定量的情况下,使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比改变前的输送速度慢,从而使输送速度的差变小。改变后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例如被设定为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同的输送速度。
规定量是例如相当于不产生由纸张S的松弛引起的图像不良的程度的纸张S的松弛量的输送量,也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位转印期间的空间来适当地改变。例如在输送方向的长度是488mm的纸张S中不产生图像不良程度的纸张S的松弛量是2.4mm的情况下,规定量是相对于该2.4mm的输送量。此外,规定量能够根据纸张S的种类等适当地设定。
通过这样地控制,能够一边维持在定位转印期间不产生图像不良的程度的纸张S的松弛,一边输送长条纸的剩余的部分。因此,能够在长条纸输送时抑制纸张S的松弛量变得过大,进而能够抑制由定位转印期间的纸张S的松弛引起的二次转印辊隙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然而,若从纸张S的前端到达定位辊对53a的位置的时刻开始将定位辊对53a的输送速度设为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同,则存在由于辊径的差异、对准差的输送速度的差异而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比变慢的担忧。
在该情况下,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被向二次转印辊隙侧拉动,进而产生图像不良,所以需要避免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比变慢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S的输送中的前半程将定位辊对53a的输送速度设定为比二次转印辊隙的输送速度快,由此确保定位转印期间的纸张S的松弛。因此,在纸张S的输送的后半程即使定位辊对53a的输送速度变慢,由于存在纸张S的松弛,所以也能够难以对纸张S上的图像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在使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相对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进行了0.5%增速的情况下,在纸张S的输送量成为420mm的时刻,纸张S的松弛量为2mm。然后,通过将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设为相同而能够在确保了2mm的松弛量的状态下以稳定的状态进行纸张S的输送。
另外,改变后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也可不是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同的输送速度。但是,对于改变后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而言,考虑定位转印期间的图像不良产生的抑制,优选在改变纸张S的输送速度之后,纸张S的后端通过定位辊对53a之前的期间,或者在改变纸张S的输送速度之后,使定位辊对53a分离之前的期间,设定为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的松弛不消失那样的输送速度。
这是因为,例如通过使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变慢,若纸张S的松弛量变得过小(例如小于0.5mm),则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被拉动而纸张S的举动对转印造成影响,进而产生图像偏差等图像不良。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进行控制以便使定位辊对53a的输送速度逐渐地变慢。通过这样做,能够抑制极端地减少纸张S的松弛的情况,并且能够使纸张S的松弛增加的量逐渐地减少,所以能够以适度的平衡控制纸张S的输送速度。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多次进行改变纸张S的输送速度的控制。例如控制部100也可将纸张S的输送速度分为多个阶段来变慢。另外,控制部100也可在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变慢之后,根据纸张S的松弛量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返回到改变前。该情况下的松弛量例如是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的松弛快要消失的情况的松弛量。
若纸张S的松弛消失,则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被拉动。在此时的、被设置于二次转印辊隙的上游侧的引导部件430中,通过设置能够检测施加于该引导部件430的负载的检测部,能够由该检测部检测有无纸张S的松弛。而且,通过控制部100取得该检测结果,在纸张S的松弛变得过小的情况下,通过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返回到改变前,能够确保纸张S的松弛。
另外,如图6所示,在该情况下,也可在引导部件430设置松弛检测部431。在将松弛检测部431作为在引导部件430上能够向纸张S的输送方向摆动的促动器的情况下,通过检测松弛检测部431的相对于引导部件430的角度,能够检测纸张S的松弛量。
另外,在引导部件430设置松弛检测部431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与实际的纸张S的松弛量对应的控制,而不是根据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与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的关系。即在纸张S的松弛量变小的情况下,能够按照使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的方式进行控制,在纸张S的松弛量变大的情况下,能够按照使纸张S的松弛量变小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根据纸张S的种类、刚度来决定纸张S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例如在纸张S是厚纸、刚性强的纸的情况下,纸张S的硬度强,所以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的松弛多的情况下,在纸张S的后端从定位辊对53a拔出时,或者定位辊对53a分离时的纸张S的欲返回的力变强,更容易产生图像不良。因此,在纸张S是厚纸的情况下,以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成为更慢的速度方式进行改变,减少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量。
另外,在纸张S是薄纸、刚性弱的纸的情况下,纸张S的硬度弱,所以即使在定位转印期间纸张S的松弛多的情况下,纸张S的欲返回的力弱,所以难以产生图像不良。因此,在纸张S是薄纸、刚性弱的纸的情况下,以减少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变慢的量的方式进行改变。
另外,控制部100也可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的环境来决定纸张S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是高湿的情况下,纸张S的硬度变弱,因此以减少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变慢的量的方式进行改变。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围是低湿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的硬度变强,所以以增加使纸张S的输送速度变慢的量的方式进行改变。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输送速度控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输送速度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7的处理在进行打印任务时被适当地执行。此外,图7的处理是纸张S为长条纸的情况下的控制的一个例子。
如图7所示,控制部100判定纸张S的输送量是否成为规定量以上(步骤S101)。在判定的结果是纸张S的输送量未成为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重复步骤S101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纸张S的输送量是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控制部100改变纸张S的输送速度(步骤S102)。具体而言,控制部100以使定位辊对53a中的纸张S的输送速度变慢的方式进行改变。
接下来,控制部100判定打印任务是否已结束(步骤S103)。在判定的结果是打印任务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处理返回步骤S101。另一方面,在打印任务已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结束本控制。
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长条纸输送时纸张S的松弛量变得过大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由定位转印期间的纸张S的松弛引起的二次转印辊隙中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另外,即使在非长条纸的情况下,也存在在纸张S的输送的后半程中产生冲击噪声的可能性的情况,通过输送中途使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变慢,能够抑制二次转印辊隙中的图像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变慢,使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相对于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的差减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通过使二次转印辊隙中的输送速度与定位辊对53a中的输送速度双方变动,来使该差变小。
其它,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任何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这些并不是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内容。即只要不脱离其宗旨、或者其主要特征就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Claims (2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印部,形成在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
输送部件,配置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比上述转印辊隙靠上游侧;以及
控制部,以通过使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比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快,从而在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使上述纸张产生松弛的方式控制上述纸张的输送,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改变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以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与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差变小的方式来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通过减慢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而使上述差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成为了与不产生由上述纸张的松弛引起的图像不良的程度的上述纸张的松弛量相当的输送量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在至上述纸张的后端通过上述输送部件为止的期间,以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的上述纸张的松弛不消失的方式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以在上述纸张的输送途中使上述输送部件分离的方式控制上述输送部件,并且
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在至使上述输送部件分离为止的期间,以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的上述纸张的松弛不消失的方式,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多次进行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根据上述纸张的松弛量而使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恢复到改变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松弛检测部,该松弛检测部对上述纸张的松弛进行检测,
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松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纸张的种类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纸张的刚度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周围的环境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13.一种输送速度控制方法,是具备形成在纸张转印图像的转印辊隙的转印部、和配置于上述纸张的输送方向上的与上述转印辊隙相比靠上游侧的输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通过使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比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快,从而在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使上述纸张产生松弛的方式控制上述纸张的输送,
根据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改变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转印部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与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差变小的方式来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减慢上述输送部件中的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而使上述差变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纸张的输送量成为了与不产生由上述纸张的松弛引起的图像不良的程度的上述纸张的松弛量相当的输送量的情况下,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在至上述纸张的后端通过上述输送部件为止的期间,以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的上述纸张的松弛不消失的方式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在上述纸张的输送途中使上述输送部件分离的方式控制上述输送部件,
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在至使上述输送部件分离为止的期间,以上述转印辊隙与上述输送部件之间的上述纸张的松弛不消失的方式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次进行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控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改变了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之后,根据上述纸张的松弛量而使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恢复到改变前。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松弛检测部,该松弛检测部对上述纸张的松弛进行检测,
基于上述松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改变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3~21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纸张的种类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3~22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纸张的刚度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24.根据权利要求13~23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速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上述输送速度控制方法的周围的环境决定上述纸张的输送速度的改变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21140A JP2018128563A (ja) | 2017-02-08 | 2017-02-08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速度制御方法 |
JP2017-021140 | 2017-02-0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98866A true CN108398866A (zh) | 2018-08-14 |
Family
ID=63037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05962.1A Pending CN108398866A (zh) | 2017-02-08 | 2018-02-02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224792A1 (zh) |
JP (1) | JP2018128563A (zh) |
CN (1) | CN10839886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81970A (zh) * | 2020-02-20 | 2021-08-20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装置及纸张供给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1237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815557A (zh) * | 2011-06-08 | 2012-1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印刷装置以及输送方法 |
US20140064813A1 (en) * | 2012-09-04 | 2014-03-06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956264A (zh) * | 2013-01-31 | 2015-09-30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34749B2 (ja) * | 1995-07-20 | 2001-12-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75041A (ja) * | 1999-12-20 | 2001-06-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16092A (ja) * | 2002-04-22 | 2003-11-06 | Ricoh Co Ltd | 紙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280798B2 (en) * | 2004-03-09 | 2007-10-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ing device urging a recording material toward a charge eliminating member |
US8364071B2 (en) * | 2007-03-22 | 2013-01-29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ing device having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ollers |
JP4850940B2 (ja) * | 2009-08-26 | 2012-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48664A (ja) * | 2012-01-18 | 2013-08-0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44026A (ja) * | 2014-08-21 | 2016-04-04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108811B1 (en) * | 2014-10-09 | 2015-08-18 | Xerox Corporation | Variably changing nip feeding speeds to maintain optimal sheet buckle |
JP6187440B2 (ja) * | 2014-12-09 | 2017-08-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7
- 2017-02-08 JP JP2017021140A patent/JP2018128563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2-02 CN CN201810105962.1A patent/CN10839886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2-06 US US15/889,708 patent/US201802247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1237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815557A (zh) * | 2011-06-08 | 2012-12-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印刷装置以及输送方法 |
US20140064813A1 (en) * | 2012-09-04 | 2014-03-06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956264A (zh) * | 2013-01-31 | 2015-09-30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81970A (zh) * | 2020-02-20 | 2021-08-20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装置及纸张供给方法 |
CN113281970B (zh) * | 2020-02-20 | 2024-04-30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装置及纸张供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128563A (ja) | 2018-08-16 |
US20180224792A1 (en) | 2018-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83686B2 (ja)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3309621B1 (en) |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edium | |
EP3373073B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CN10552341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
CN10780750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
CN10479347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20568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92989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 |
US1019795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 |
CN10839886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速度控制方法 | |
JP62014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921524B2 (en) |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 |
JP20150494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1104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
JP59356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0752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83812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摆动控制方法 | |
CN10839886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 |
JP7275666B2 (ja) | 用紙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170248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1053430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 readable program | |
JP20181853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
EP3751257A1 (en) | Image clarity evalu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JP55147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52388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4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