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382463B -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82463B
CN108382463B CN201810082414.1A CN201810082414A CN108382463B CN 108382463 B CN108382463 B CN 108382463B CN 201810082414 A CN201810082414 A CN 201810082414A CN 108382463 B CN108382463 B CN 108382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late
connecting plate
reinforcing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824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82463A (zh
Inventor
陈云
李广
聂素祥
闫跃奇
马帅帅
黄浩
李云明
徐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824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824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82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2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82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2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以及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本发明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通过设置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并配合CD柱中连接板,整体上形成“曰”字形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的刚度、模态及后部框架结构整体稳定性,增强整车操稳性能,有利于车身骨架总成焊接匹配及车身精度控制。

Description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整体形式上呈“H”形结构,其主要包括由C柱加强板、轮罩外板、轮罩内加强板和减震器安装板连接形成C柱加强结构、由后顶横梁上连接板、后顶横梁下连接板、D柱下加强板和D柱下连接板形成D柱加强结构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CD柱中连接板位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之间。
基于上述结构,现有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轴距、后悬较长的车型,车身刚度、模态不满足要求;
2、D柱下端呈悬空状,未能有效连接,不利于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稳定。
众所周知,车身骨架刚度不足易引发车身局部变形大、应力集中而导致车身开裂,模态不足导致局部共振等异响问题,降低乘客舒适性感受;同时车身骨架刚度不足,还容易导致局部安装点刚度不足,影响安装件使用功能,故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目的是提升车身刚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以及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
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
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以及与轮罩内板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轮罩内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
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所述轮罩内加强板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
所述CD柱下连接板总成包括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D柱第二下连接板以及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和所述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
所述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CD柱下连接板的一端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
所述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边梁加强板和与后边梁加强板连接的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
所述CD柱上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后边梁加强板和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CD柱上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
所述C柱加强结构还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所述CD柱中连接板连接的C柱内板。
所述D柱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连接的后顶横梁上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且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相对设置的后顶横梁下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的D柱下加强板和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连接且与D柱下加强板相对设置的D柱第一下连接板,D柱下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中连接板和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
本发明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通过设置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并配合CD柱中连接板,整体上形成“曰”字形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的刚度、模态及后部框架结构整体稳定性,增强整车操稳性能,有利于车身骨架总成焊接匹配及车身精度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零件分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总成分解视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C柱内板;2、C柱加强板;3、后边梁加强板;4、CD柱上连接板;5、后顶横梁上连接板;6、后顶横梁下连接板;7、D柱下加强板;8、D柱第一下连接板;9、D柱第二下连接板;10、CD柱中连接板;11、轮罩内加强板;12、轮罩内板;13、轮罩外板;14、减震器安装板;15、CD柱下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10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下加强结构,CD柱中连接板10位于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4所示,CD柱上连接板4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上方,CD柱下加强结构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下方,CD柱上连接板4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的上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的上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加强结构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的下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加强结构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长度方向与CD柱下加强结构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平行,CD柱上连接板4的长度方向与CD柱中连接板10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通过设置CD柱上连接板4,增加力的传递路径,CD柱中连接板10也作为力的传递路径,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中连接板10起到传力作用,从而形成两条传力路径,能够有效的传递前部碰撞力。C柱加强结构与D柱加强结构的上端采用CD柱上连接板4连接,增加力的传递路径,可以提升局部安装点刚度,有助于提升车身整体刚度。C柱加强结构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采用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有利于提高车身的刚度、模态,增强后部框架结构稳定性。
如图1至图4所示,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后轮罩总成与C柱加强结构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并与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位于后轮罩总成的后侧,CD柱下连接板总成和后轮罩总成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下方。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12和轮罩外板13以及与轮罩内板12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11,轮罩内加强板11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轮罩外板13位于轮罩内板12的外侧,轮罩内板12和轮罩外板13为焊接连接。轮罩外板13和轮罩内加强板11分别位于轮罩内板12的一侧,轮罩内加强板11位于轮罩内板12的内侧,轮罩内加强板11的上端与C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轮罩内加强板11并与轮罩内板12焊接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轮罩内加强板11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14,减震器安装板14用于安装减震器,减震器安装板14与轮罩内加强板11为焊接连接。轮罩内加强板11与轮罩内板12,先形成两层焊,然后轮罩内加强板11的外侧面与减震器安装板14焊接,轮罩内加强板11的下端与车身的地板横梁撑板焊接,轮罩内加强板11与减震器安装板14和地板横梁撑板形成三层焊接,可以提高局部刚度、模态和车身疲劳性能。
如图1至图4所示,CD柱下连接板总成包括与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D柱第二下连接板9以及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9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15。D柱第二下连接板9的上端与D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9的下端与CD柱下连接板15的一端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15的另一端与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9为竖直设置,CD柱下连接板15为水平设置,CD柱下连接板15具有一定的长度,CD柱下连接板15的长度方向与CD柱上连接板4的长度方向相平行,CD柱下连接板15位于后轮罩总成的后侧,CD柱下连接板15的前端与轮罩内板12和轮罩外板13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15的后端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9焊接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边梁加强板3和与后边梁加强板3连接的C柱加强板2,C柱加强板2与CD柱上连接板4、CD柱中连接板10和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后边梁加强板3位于C柱加强板2的上方,C柱加强板2的上端与后边梁加强板3为焊接连接,C柱加强板2的下端与轮罩内加强板11及C柱内板1焊接边对接且与轮罩内加强板11及C柱内板1为焊接连接,组成3层焊接结构,形成整体的内外封闭的空腔。CD柱上连接板4位于后边梁加强板3和D柱加强结构之间,CD柱上连接板4的一端与后边梁加强板3和C柱加强板2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连接。C柱加强板2与后轮罩总成、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中连接板10连接,整体上有效的形成C柱环状结构,有利于力的传递及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1至图4所示,C柱加强结构还包括与CD柱上连接板4、C柱加强板2、D柱加强结构和CD柱中连接板10连接的C柱内板1。C柱内板1位于D柱上连接板、C柱加强板2、D柱加强结构和CD柱中连接板10的内侧,C柱内板1并与D柱上连接板、C柱加强板2、D柱加强结构和CD柱中连接板10为焊接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D柱加强结构包括与CD柱上连接板4连接的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连接且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相对设置的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连接的D柱下加强板7和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连接且与D柱下加强板7相对设置的D柱第一下连接板8,D柱下加强板7与CD柱中连接板10和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位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的外侧,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为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位于后边梁加强板3和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之间,CD柱上连接板4的一端与后边梁加强板3和C柱加强板2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另一端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焊接连接。C柱内板1和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位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的内侧,C柱内板1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和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为焊接连接。D柱下加强板7位于D柱第一下连接板8的外侧,D柱下加强板7与D柱第一下连接板8为焊接连接,D柱下加强板7位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的下方,D柱下加强板7的上端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为焊接连接,D柱第一下连接板8位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的下方,D柱第一下连接板8的上端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为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位于C柱加强板2和D柱第一下连接板8之间,CD柱中连接板10的一端C柱加强板2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D柱第一下连接板8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9朝向D柱下加强板7的下方延伸,D柱第二下连接板9的上端与D柱下加强板7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9的下端与CD柱下连接板15焊接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后顶横梁上连接板5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6及C柱内板1进行三层焊,由此D柱闭环上部接头处形成一个内外对应的盒状结构,此结构上端与后顶横梁内板及加强板连接,有利于提升局部模态及铰链安装点刚度;然后,下端与D柱下加强板7、D柱第一下连接板8及C柱内板1形成结构有效焊接;然后下端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9焊接,然后与后围板连接板连接,有效的形成D柱环状结构,提高车身的刚度、模态。
综上所形成的C柱环状结构及D柱环状结构上端采用CD柱上连接板4有效连接,中间采用CD柱中连接板10有效连接,有效的增加了两条传力路径,提升车身刚度、模态及局部点刚度,另外,CD柱中连接板10的一边与四角窗边搭接,有利于提升四角窗局部NVH性能;然后,轮罩内板12、轮罩外板13所形成总成与D柱间采用CD柱下连接板15连接;由此,整体的C柱及D柱加强路径在结构上形成“曰”形的结构,有利于力的有效传递,提升车身的整体性能,同时,有利于后部框架结构稳定性及车身骨架匹配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
所述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边梁加强板和与后边梁加强板连接的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
所述D柱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连接的后顶横梁上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且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相对设置的后顶横梁下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的D柱下加强板和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连接且与D柱下加强板相对设置的D柱第一下连接板,D柱下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中连接板和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D柱下加强板位于D柱第一下连接板的外侧,D柱下加强板与D柱第一下连接板为焊接连接,D柱下加强板位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的下方,D柱下加强板的上端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为焊接连接,D柱第一下连接板位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的下方,D柱第一下连接板的上端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为焊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以及与轮罩内板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轮罩内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所述轮罩内加强板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D柱下连接板总成包括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D柱第二下连接板以及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和所述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CD柱下连接板的一端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D柱上连接板位于后边梁加强板和D柱加强结构之间,CD柱上连接板的一端与后边梁加强板和C柱加强板连接,CD柱上连接板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边梁加强板位于C柱加强板的上方,C柱加强板的上端与后边梁加强板为焊接连接,C柱加强板的下端与轮罩内加强板及C柱内板焊接边对接且与轮罩内加强板及C柱内板为焊接连接,组成3层焊接结构,形成整体的内外封闭的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还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所述CD柱中连接板连接的C柱内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内板位于D柱上连接板、C柱加强板、D柱加强结构和CD柱中连接板的内侧,C柱内板与D柱上连接板、C柱加强板、D柱加强结构和CD柱中连接板为焊接连接。
CN201810082414.1A 2018-01-29 2018-01-29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Active CN1083824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2414.1A CN108382463B (zh) 2018-01-29 2018-01-29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2414.1A CN108382463B (zh) 2018-01-29 2018-01-29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82463A CN108382463A (zh) 2018-08-10
CN108382463B true CN108382463B (zh) 2020-10-09

Family

ID=63074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2414.1A Active CN108382463B (zh) 2018-01-29 2018-01-29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824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3482A (zh) * 2019-02-12 2019-05-1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d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JP7172768B2 (ja) * 2019-03-15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GB2625901B (en) * 2022-11-14 2025-01-15 Porsche Ag Motor vehicle rea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motor vehicle rea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1402B (zh) * 2014-11-20 2017-02-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uv车型内板后部结构
CN205668592U (zh) * 2016-05-23 2016-11-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C柱加强件及其安装结构
CN106184385B (zh) * 2016-07-04 2018-03-1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刚度加强的汽车白车身
CN107264638A (zh) * 2017-06-27 2017-10-2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备箱的主框架和汽车
CN107458192A (zh) * 2017-07-17 2017-12-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铰链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82463A (zh) 2018-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04089B1 (en)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US9487239B2 (en)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10341805B (zh) 一种白车身框架总成
CN107487370B (zh)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CN201347133Y (zh) 车身后地板骨架
KR101526411B1 (ko) 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CN106005015A (zh) 一种纯电动车车架结构
JP2017171102A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CN103707939B (zh)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侧围后支柱总成
CN110962941A (zh) 一种加强白车身框架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05365894A (zh) 一种车身后部斜撑结构
CN206374821U (zh)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JP2001191955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サイド部への補強構造
US2827327A (en) Self-supporting bodies for automobiles
JP201614128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5093507A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04903181B (zh) 车辆的车顶构造
CN202449071U (zh) 一种前围下骨架加强结构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JPH11291947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5345058U (zh) 汽车顶盖后横梁焊接总成
CN209719727U (zh) 一种汽车车身铰链柱支撑结构
CN106394690B (zh) 一种车身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