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352252B - 薄膜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2252B
CN108352252B CN201680064650.XA CN201680064650A CN108352252B CN 108352252 B CN108352252 B CN 108352252B CN 201680064650 A CN201680064650 A CN 201680064650A CN 108352252 B CN108352252 B CN 108352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protrusion
hole
insulating plate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46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2252A (zh
Inventor
佐藤慎也
久村博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52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2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6Fixing the capacitor in a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第一母线以及第二母线,其从所述电容器元件将电引出;壳体,其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以及填充树脂,其填充到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分别包括隔着绝缘板相互重叠的第一重合部以及第二重合部,在所述绝缘板上,在与所述第一重合部对置的面形成第一突起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二重合部对置的面的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二突起部,在所述第一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嵌合孔,并且在所述第二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嵌合孔,在所述绝缘板形成穿过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贯通孔。

Description

薄膜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其中,将在两端面形成金属喷镀电极(端面电极)且在各个金属喷镀电极连接了外部引出端子(母线)的多个电容器元件容纳在上表面开口的壳体内,并在该壳体内填充了填充树脂。
在专利文献1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中,为了使母线具有的电感分量即ESL(等效直流电感)降低,采用了使两个外部引出端子在中间夹着绝缘片(绝缘板)而彼此重叠的结构。两个外部引出端子的彼此重叠的各部位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除了其前端部以外均埋没在填充树脂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3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中,因为绝缘片和两个外部引出端子相互不固定,所以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外部引出端子变形,或者绝缘片被向壳体内流入的填充树脂的流动所挤压而移动,从而有可能在外部引出端子与绝缘片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其结果是,有可能在两个外部引出端子之间不能充分确保爬电距离。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中,在将填充树脂填充到壳体内时,填充树脂还有可能不能顺畅地流入到两个外部引出端子的彼此重叠的部位的下侧。
鉴于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母线与绝缘板之间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树脂向壳体内的填充的薄膜电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第一母线以及第二母线,其从所述电容器元件将电引出;壳体,其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以及填充树脂,其填充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分别包括隔着绝缘板相互重叠的第一重合部以及第二重合部。在所述绝缘板上,在与所述第一重合部对置的面形成第一突起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二重合部对置的面的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二突起部。此外,在所述第一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嵌合孔,并且在所述第二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嵌合孔。进而,在所述绝缘板形成穿过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贯通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母线与绝缘板之间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树脂向壳体内的填充。
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以及意义应该会变得更清楚。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为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前方立体图,图1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未填充填充树脂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上母线的前方立体图,图3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上母线的后方立体图。
图4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下母线的前方立体图,图4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下母线的后方立体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绝缘板的后方立体图,图5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正反颠倒的状态的绝缘板的前方立体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前方立体图,图6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壳体的后方立体图。
图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单元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在右支柱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了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8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在左支柱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了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方便起见,在各图中适当地标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
图1的(a)是薄膜电容器1的前方立体图,图1的(b)是未填充填充树脂600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薄膜电容器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的(a)、(b)以及图2所示,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组100、上母线200、下母线300、绝缘板400、壳体500以及填充树脂600。电容器组100、上母线200、下母线300以及绝缘板400通过组装而构成电容器单元U。
电容器组100包括前后以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容器元件1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组100包括前后方向上2个、左右方向上3个,合计6个电容器元件110。电容器元件110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将在电介质膜上蒸镀了铝的两片金属化膜重叠,将重叠了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层叠,并按压成扁平状。在电容器元件110的两端面形成端面电极111、112。电容器元件110排列为两端面朝向上下方向。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110由在电介质膜上蒸镀了铝的金属化膜形成,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由蒸镀了锌、镁等其它金属的金属化膜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110也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中的多种金属的金属化膜形成,还可以由蒸镀了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的金属化膜形成。
图3的(a)是上母线200的前方立体图,图3的(b)是上母线200的后方立体图。图4的(a)是下母线300的前方立体图,图4的(b)是下母线300的后方立体图。
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从电容器组100将电引出。上母线200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上侧的端面电极111连接,下母线300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下侧的端面电极112连接。
如图3的(a)以及(b)所示,上母线200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形成,包括第一板部210、第二板部220、第三板部230、第四板部240、以及两个连接端子部250。上母线200例如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地进行裁剪、弯折而形成,这些第一板部210、第二板部220、第三板部230、第四板部240、以及两个连接端子部250成为一体。
第一板部210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上侧的端面电极111,与各端面电极111接触。在第一板部210中,在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端面电极111对应的位置形成一对电极端子211。第二板部220从第一板部210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
第三板部230从第二板部220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在第三板部230中,在左侧形成圆形的第一左嵌合孔231,并且在右侧形成圆形的第一右嵌合孔232。第四板部240从第三板部230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
连接端子部250在第四板部240的上端部形成在左端附近的位置和比中央稍微靠右侧的位置。连接端子部250具有如下的形状,即,在从第四板部240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之后呈大致直角弯折并向前方延伸,进而,呈大致直角弯折并向下方延伸。在连接端子部250形成圆的插通孔251。
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下母线300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形成,包括第一板部310、第二板部320、第三板部330、第四板部340、以及两个连接端子部350。下母线300例如通过将一块铜板适当地进行裁剪、弯折而形成,这些第一板部310、第二板部320、第三板部330、第四板部340、以及两个连接端子部350成为一体。
第一板部310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下侧的端面电极112,并与各端面电极112接触。在第一板部310中,在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端面电极112对应的位置形成一对电极端子311。此外,在第一板部310形成左右两个连通孔312。在连通孔312中流通注入到壳体500内的填充树脂600,由此,填充树脂600容易到达下母线300与壳体500的底面之间。
第二板部320从第一板部310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第三板部330从第二板部320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在第三板部330中,在左侧形成圆形的第二左嵌合孔331,并且在右侧形成圆形的第二右嵌合孔332。第四板部340从第三板部330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
连接端子部350在第四板部340的上端部形成在右端附近的位置和比中央稍微靠左侧的位置。连接端子部350具有如下形状,即,在从第四板部340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之后,呈大致直角弯折并向前方延伸,进而,呈大致直角弯折并向下方延伸。在连接端子部350形成圆的插通孔351。
图5的(a)是绝缘板400的后方立体图,图5的(b)是正反颠倒的状态的绝缘板400的前方立体图。
绝缘板400夹在上母线200与下母线300之间。绝缘板400的左右的宽度比上母线200和下母线300的左右的宽度稍宽,被上母线200和下母线300夹着的绝缘板400稍微向左右露出。
绝缘板400由绝缘性材料,例如,聚苯硫醚树脂等树脂形成,包括主板部410、后板部420、第一前板部430、以及第二前板部440。
主板部410具有横向长的长方形。在主板部410的表面(与第三板部230对置的面)形成分别与上母线200的第一左嵌合孔231以及第一右嵌合孔232对应的第一左突起部411以及第一右突起部412。此外,在主板部410的背面(与第三板部330对置的面),在与第一左突起部411相对的位置形成与下母线300的第二左嵌合孔331对应的第二左突起部413,在与第一右突起部412相对的位置形成与下母线300的第二右嵌合孔332对应的第二右突起部414。在主板部410形成贯通第一左突起部411以及第二左突起部413的圆形的左贯通孔415和贯通第一右突起部412以及第二右突起部414的圆形的右贯通孔416。第一左突起部411以及第二左突起部413的外侧为圆形,并且在内侧形成了圆形的左贯通孔415,因此成为圆环状的形态。同样地,第一右突起部412以及第二右突起部414的外侧也为圆形并且也在内侧形成了圆形的右贯通孔416,因此成为圆环状的形态。
后板部420从主板部41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一前板部430从主板部410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前板部440从第一前板部430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具有横向细长的长方形。第二前板部440从左端起交替地具有高度低的低位部441和高度高的高位部442。
图6的(a)是壳体500的前方立体图,图6的(b)是壳体500的后方立体图。
壳体500由聚苯硫醚树脂等树脂形成,其上表面开口。在此,形成壳体500的树脂使用与形成绝缘板400的树脂相同的树脂。壳体500包括后方的第一壳体510和前方的第二壳体520。
第一壳体510具有大致横向长的长方体形状,并配合所容纳的电容器组100的形状在其侧面的四个角部510a形成大的圆角。在第一壳体510的底面形成了多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承肋511。支承肋511对容纳在第一壳体510的电容器单元U的电容器组100侧进行支承,使得在第一壳体510的底面与下母线300之间形成一点间隙。
第二壳体520在第一壳体510的前方与第一壳体510一体形成。第二壳体520具有上下、前后以及左右的尺寸比第一壳体510小的大致横向长的长方体形状。第二壳体520穿过形成在第一壳体510的前表面的开口部512而与第一壳体510连通。第二壳体520的底面比第一壳体510的底面高出一截。此外,第二壳体520的前表面的上端部520a比周围的上端部低一截。
在第二壳体520中,在底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左支柱部521和右支柱部522。当从上方观察时,左支柱部521具有一字形状,当从上方观察时,右支柱部522具有十字形状。左支柱部521的前后的尺寸大于绝缘板400的左贯通孔415的内径,右支柱部522的前后左右的尺寸大于绝缘板400的右贯通孔416的内径。
在左支柱部521的上端部形成具有与左支柱部521相同的一字形状且比左支柱部521小一点的左突部523。左突部523的前后的尺寸与绝缘板400的左贯通孔415的内径大致相等。此外,在右支柱部522的上端部形成具有与右支柱部522相同的十字形状且比右支柱部522小一点的右突部524。右突部524的前后左右的尺寸与绝缘板400的右贯通孔416的内径大致相等。进而,在第二壳体520,使其前端部从底面隆起,使得高出一截,从而形成支承面525。
在第二壳体520的前表面,通过嵌件成型与第二壳体520一体设置有与上母线200的两个连接端子部250和下母线300的两个连接端子部350对应的四个螺母530。
图7是用于对薄膜电容器1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的图。
首先,使用未图示的组装用夹具对电容器单元U进行组装。即,将下母线300设置在组装用夹具内,在设置的下母线300的第一板部310的上方设置电容器组100,并且在第三板部330的上方设置绝缘板400。此后,在电容器组100和绝缘板400的上方设置上母线200。在将电容器组100、上母线200、下母线300以及绝缘板400设置在组装用夹具内之后,上母线20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211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上侧的端面电极111通过焊接等连接方法进行连接,并且下母线300的各一对电极端子311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下侧的端面电极112通过焊接等连接方法进行连接。这样,完成电容器单元U。
接着,将完成的电容器单元U从上方容纳到壳体500内。然后,向容纳了电容器单元U的壳体500内注入熔融的填充树脂600。填充树脂600填充到壳体500内,直至除了四个连接端子部250、350以外电容器单元U均被埋没的位置。此后,若壳体500内的填充树脂600冷却而固化,则薄膜电容器1完成。
图8的(a)是在右支柱部52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了切断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8的(b)是在左支柱部521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了切断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另外,图8的(a)以及图8的(b)示出将填充树脂600填充到壳体500内之前的状态。
在第二壳体520内,上母线200的第三板部230以及第四板部240与下母线300的第三板部330以及第四板部340隔着绝缘板400的主板部410以及第一前板部430而彼此重叠。由此,能够使上母线200和下母线300具有的ESL(等效直流电感)降低。
在此,绝缘板400(主板部410)的表面的第一左突起部411以及第一右突起部412分别嵌合到上母线200(第三板部230)的第一左嵌合孔231以及第一右嵌合孔232。此外,绝缘板400(主板部410)的背面的第二左突起部413以及第二右突起部414分别嵌合到下母线300(第三板部330)的第二左嵌合孔331以及第二右嵌合孔332。由此,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相对于绝缘板400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固定。
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的第三板部230、330和绝缘板400的主板部410被左支柱部521、右支柱部522以及支承面525从下方支承。由此,在下母线300的第三板部330与第二壳体520的底面之间形成填充填充树脂600的空间。
设置在左支柱部521的上端部的左突部523插入到绝缘板400的左贯通孔415,设置在右支柱部522的上端部的右突部524捅入到绝缘板400的右贯通孔416。左突部523与左贯通孔415的内壁面卡合,并且右突部524与右贯通孔416的内壁面卡合,绝缘板400相对于壳体500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固定。另外,如前所述,形成绝缘板400的树脂和形成壳体500的树脂使用相同的树脂。因此,即使绝缘板400和壳体500由于从外部受到的热或电容器单元U自身发出的热而膨胀,也因为这些绝缘板400和壳体500的热膨胀率相同,所以绝缘板400或壳体500因热膨胀差而破损的可能性小。
在此,在从正面(上方)观察左贯通孔415时,左贯通孔415为圆形,相对于此,左突部523为一字形状,两者的形状不同。因此,在左突部523与左贯通孔415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此外,左支柱部521从上方观察具有一字形状,因此并非左贯通孔415的全部的区域从下方被左支柱部521所覆盖。换言之,左贯通孔415未被左支柱部521完全堵住。因此,在左贯通孔415与左支柱部521之间形成间隙。同样地,在从正面(上方)观察右贯通孔416时,右贯通孔416为圆形,相对于此,右突部524为十字形状,两者的形状不同。因此,在右突部524与右贯通孔416之间形成间隙。此外,右支柱部522从上方观察具有十字形状,因此并非右贯通孔416的全部的区域从下方被右支柱部522覆盖。换言之,右贯通孔416未被右支柱部522完全堵住。因此,在右贯通孔416与右支柱部522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在从上方向壳体500内注入熔融的填充树脂600时,熔融的填充树脂600穿过左贯通孔415以及右贯通孔416向彼此重叠的上下的第三板部230、330的下侧的空间流入,并积蓄在该空间。
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的各连接端子部250、350跨过第二壳体520的前表面的上端部520a而引出到第二壳体520的前侧,这些插通孔251、351与螺母530的螺丝孔匹配。外部设备的端子(未图示)与连接端子部250、350连接,此时,固定用的螺丝(未图示)穿过插通孔251、351并被螺母530固定。
在绝缘板400的第二前板部440中,高位部442重叠在下母线300的连接端子部350上,低位部441介于下母线300的第四板部340的上端部与上母线200的连接端子部250之间。通过高位部442,可充分确保上母线200的第四板部240与下母线300的连接端子部350之间的爬电距离,通过低位部441,可充分确保下母线300的第四板部340与上母线200的连接端子部250之间的爬电距离。此外,绝缘板400的后板部420重叠在下母线300的第二板部320的上部之后。由此,可充分确保上母线200的第二板部220与下母线300的第二板部320之间的爬电距离。进而,如上所述,绝缘板400从上母线200和下母线300向左右露出,由此,可充分确保上母线200与下母线300的左右的端部彼此之间的爬电距离。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达到以下的效果。
使绝缘板400的第一左突起部411以及第一右突起部412嵌合到上母线200的第一左嵌合孔231以及第一右嵌合孔232,并使绝缘板400的背面的第二左突起部413以及第二右突起部414嵌合到下母线300的第二左嵌合孔331以及第二右嵌合孔332,由此能够将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相对于绝缘板400在前后左右方向上进行固定。由此,能够防止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与绝缘板400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确保上母线200与下母线300之间的合适的爬电距离。
此外,因为在绝缘板400形成了贯通第一左突起部411和第二左突起部413的左贯通孔415和贯通第一右突起部412和第二右突起部414的右贯通孔416,所以能够使注入到壳体500内的填充树脂600穿过这些贯通孔415、416顺畅地流入到下母线300的下侧的空间,能够使填充树脂600充分地到达该空间。而且,在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中,能够利用为了向绝缘板400的固定而形成的第一左嵌合孔231、第一右嵌合孔232、第二左嵌合孔331以及第二右嵌合孔332,作为用于使填充树脂600流通的流通口。
进而,因为将与绝缘板400的左右的贯通孔415、416卡合的壳体500的左右的突部523、524做成为与左右的贯通孔415、416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一字形状、十字形状),所以能够在左右的贯通孔415、416确保成为填充树脂600的流通通路的间隙的同时使用左右的贯通孔415、416进行绝缘板400相对于壳体500的前后左右方向上的固定。
进而,通过在左右的贯通孔415、416的下方位置设置对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进行支承的左右的支柱部521、522,从而能够在下母线300的下侧确保充分的空间。像这样,通过确保充分的空间,从而能够使填充树脂600顺畅且无死角地流入到下母线300的下侧。其结果是,能够经由填充树脂600将上母线200的第三板部230以及下母线300的第三板部330发出的热高效地释放到外部。如果不能确保充分的空间,则不能使填充树脂600顺畅地流入到下母线300的下侧,有可能产生空气层。若像这样存在空气层,则向外部的热传递变差,上母线200的第三板部230以及下母线300的第三板部330发出的热有可能会向电容器组100侧逃逸。
此外,因为将对上母线200以及下母线300进行支承的左右的支柱部521、522做成为不从下方覆盖左右的贯通孔415、416的全部的区域的形状(一字形状、十字形状),所以流过左右的贯通孔415、416的填充树脂600不易堵塞左右的支柱部521、522,会顺畅地流入到下母线300的下侧的空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的应用例也能够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母线200的第一左嵌合孔231以及第一右嵌合孔232、下母线300的第二左嵌合孔331以及第二右嵌合孔332、绝缘板400的左贯通孔415以及右贯通孔416设为了圆形。然而,它们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例如,也可以设为矩形。在该情况下,绝缘板400的第一左突起部411、第一右突起部412、第二左突起部413以及第二右突起部414变为采用矩形框状的形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母线200和下母线300分别形成了两个嵌合孔231、232、331、332,并在绝缘板400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形成了两个突起部411、412、413、414。然而,嵌合孔和突起部的个数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支柱部521和右支柱部522、左突部523和右突部524彼此的形状设为了不同的形状。然而,左支柱部521和右支柱部522、左突部523和右突部524也可以设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双方均设为一字形状,也可以是双方均设为十字形状。
进而,构成电容器组100的电容器元件11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个数,能够根据所需的电容而适当地进行变更。即,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了六个电容器元件110,但是并不限于此,包括仅配置一个电容器元件110的情况在内,可以配置其它个数的电容器元件110。
除此以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方”、“下方”等表示方向的术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铅直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在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装等使用的薄膜电容器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薄膜电容器
100 电容器组
200 上母线(第一母线)
230 第三板部(第一重合部)
231 第一左嵌合孔(第一嵌合孔)
232 第一右嵌合孔(第一嵌合孔)
300 下母线(第二母线)
330 第三板部(第二重合部)
231 第二左嵌合孔(第二嵌合孔)
232 第二右嵌合孔(第二嵌合孔)
400 绝缘板
411 第一左突起部(第一突起部)
412 第一右突起部(第一突起部)
413 第二左突起部(第二突起部)
414 第二右突起部(第二突起部)
415 左贯通孔(贯通孔)
416 右贯通孔(贯通孔)
500 壳体
521 左支柱部(支承部)
522 右支柱部(支承部)
523 左突部(固定部)
524 右突部(固定部)
600 填充树脂。

Claims (4)

1.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
第一母线以及第二母线,其从所述电容器元件将电引出;
壳体,其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以及
填充树脂,其填充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第一母线以及所述第二母线分别包括隔着绝缘板相互重叠的第一重合部以及第二重合部,
在所述绝缘板上,在与所述第一重合部对置的面形成第一突起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二重合部对置的面的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二突起部,
在所述第一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一突起部的第一嵌合孔,并且在所述第二重合部形成嵌合所述第二突起部的第二嵌合孔,
在所述绝缘板形成穿过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贯通孔,
所述壳体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插入于所述贯通孔,相对于所述壳体固定所述绝缘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容器,通过所述固定部,所述绝缘板被固定为与所述壳体的底面平行,
在从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使所述固定部的形状与所述贯通孔的形状不同,由此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贯通孔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了使所述填充树脂流通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电容器,所述壳体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对所述第一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重合部进行支承,
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承部的上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电容器,所述支承部具有不将所述贯通孔全部堵住的形状。
CN201680064650.XA 2015-11-10 2016-10-31 薄膜电容器 Active CN108352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0539 2015-11-10
JP2015-220539 2015-11-10
PCT/JP2016/004766 WO2017081853A1 (ja) 2015-11-10 2016-10-31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252A CN108352252A (zh) 2018-07-31
CN108352252B true CN108352252B (zh) 2020-03-24

Family

ID=58694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4650.XA Active CN108352252B (zh) 2015-11-10 2016-10-31 薄膜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9792B2 (zh)
JP (1) JP6895610B2 (zh)
CN (1) CN108352252B (zh)
WO (1) WO20170818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16348A1 (ja) * 2016-07-21 2018-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6847748B2 (ja) * 2017-04-13 2021-03-2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19009179A (ja) * 2017-06-21 2019-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DE102018103166A1 (de) * 2017-11-21 2019-06-06 Tdk Electronics Ag Kondensator
DE202018106621U1 (de) * 2017-11-21 2019-02-25 Tdk Electronics Ag Kondensator
JP7340736B2 (ja) * 2018-05-24 2023-09-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DE112020000683T5 (de) 2019-02-05 2021-11-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densator
US10765042B1 (en) * 2019-02-22 2020-09-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power module and capacitor module thermal and packaging design
EP3720259B1 (en) * 2019-04-03 2023-05-31 ABB Schweiz AG Switch modul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R3094834B1 (fr) 2019-04-05 2021-04-30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Bloc capacitif comprenant un cadre en materiau electrique isolant
JP6682027B1 (ja) * 2019-04-22 2020-04-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DE112020002551T5 (de) * 2019-05-24 2022-02-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densator
WO2021014927A1 (ja) * 2019-07-23 2021-0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DE102019120334A1 (de) * 2019-07-26 2021-01-28 Jheeco E-Drive Ag Kondensatorgehäuse und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mit einem derartigen Gehäuse
JP7118939B2 (ja) * 2019-10-02 2022-08-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デンサ
JP7570036B2 (ja) 2019-10-29 2024-10-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7470534B2 (ja) 2020-03-10 2024-04-18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のバスバー構造
JP7365948B2 (ja) * 2020-03-24 2023-10-20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のバスバー構造
JP7492923B2 (ja) 2021-01-08 2024-05-30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113937B1 (ja) 2021-04-15 2022-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07535U (zh) * 2011-10-12 2012-07-04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滤波电容叠层母排结构
CN204045642U (zh) * 2014-09-17 2014-12-24 浙江中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大容量锂电池盖板
CN104465091A (zh) * 2014-11-21 2015-03-25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低电感多芯组电力电容器
CN204332695U (zh) * 2014-11-28 2015-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的薄膜电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3297U (ja) * 1983-10-25 1985-05-23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基板の固定構造
JP2005176555A (ja) * 2003-12-15 2005-06-30 Hitachi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6100507A (ja) * 2004-09-29 2006-04-13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コンデンサ接続構造
JP2006319027A (ja) * 2005-05-11 2006-11-24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低インダクタンスコンデンサ
JP4626592B2 (ja) * 2006-09-06 2011-02-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ブスバ構造
JP5205595B2 (ja) * 2006-12-07 2013-06-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JP4968644B2 (ja) * 2007-01-31 2012-07-04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の電極構造
JP4644275B2 (ja) * 2008-07-29 2011-03-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JP5391797B2 (ja) * 2009-04-13 2014-01-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JP5633475B2 (ja) * 2011-05-30 2014-12-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305731B2 (ja) * 2013-11-14 2018-04-04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03777A (ja) * 2013-11-28 2015-06-04 日立エーアイシー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WO2016027462A1 (ja) * 2014-08-21 2016-02-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07535U (zh) * 2011-10-12 2012-07-04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滤波电容叠层母排结构
CN204045642U (zh) * 2014-09-17 2014-12-24 浙江中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大容量锂电池盖板
CN104465091A (zh) * 2014-11-21 2015-03-25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低电感多芯组电力电容器
CN204332695U (zh) * 2014-11-28 2015-05-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的薄膜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81853A1 (ja) 2018-08-30
US10679792B2 (en) 2020-06-09
JP6895610B2 (ja) 2021-06-30
CN108352252A (zh) 2018-07-31
WO2017081853A1 (ja) 2017-05-18
US20180233285A1 (en) 2018-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2252B (zh) 薄膜电容器
JP6937469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122657B2 (ja) コンデンサ
JP6425024B2 (ja)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インバータ
US10811189B2 (en) Film capacitor including bus bars having overlapping portions with an insulating part disposed therebetween
JP7213407B2 (ja) コンデンサ
JP6767631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US11776758B2 (en) Capacitor
JPWO2018051656A1 (ja) コンデンサ
JP6145691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09844880B (zh) 电容器
KR20180102180A (ko) 배선 모듈
JP7213408B2 (ja) コンデンサ
CN114072889A (zh) 电容器
CN112136193B (zh) 电容器
CN113366593B (zh) 电容器
CN110998767B (zh) 电容器
CN114467158B (zh) 电容器
WO2022059530A1 (ja) コンデンサ
CN116157882A (zh) 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

Assignee: PANASONIC ELECTRONIC DEVICES (JIANGMEN) CO.,LTD.

Assignor: Panasonic electromechanical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2990000977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Film capacito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