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4880B - 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44880B CN109844880B CN201780062986.7A CN201780062986A CN109844880B CN 109844880 B CN109844880 B CN 109844880B CN 201780062986 A CN201780062986 A CN 201780062986A CN 109844880 B CN109844880 B CN 1098448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acitor element
- connection terminal
- terminal portion
- bus bar
- capaci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104 metalized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组件(10)和覆盖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绝缘性的外包装树脂(20)。电容器元件组件(10)包括电容器元件、与电容器元件的左端面电极连接的左汇流条和与电容器元件的右端面电极连接的右汇流条。左汇流条以及右汇流条具有形成于这些汇流条的一端部、从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从前表面(20a)隆起的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以便存在于将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无壳结构的薄膜电容器,用外包装树脂被覆由在上下以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容器元件和与形成于各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的金属电极连接的一对外部引出端子(汇流条)构成的电容器组件。
在专利文献1的薄膜电容器中,在外部引出端子的前端部形成连接外部端子的连接端子部。电容器组件被外包装树脂被覆,从外包装树脂的上表面露出各个外部引出端子的连接端子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4-216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薄膜电容器中,在外包装树脂的上表面,一方的汇流条的连接端子部与该连接端子部的异极的另一方的汇流条的连接端子部之间的路径成为大致平坦的面。为此在该路径上堆积了尘埃或结露所引起的水的情况下,易于成为作为异极的2个连接端子部通过尘埃或水而连接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使用薄膜电容器时,有可能在2个连接端子部之间产生漏流径(tracking)。
鉴于相关的课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在成为异极的连接端子部间的漏流径的产生的电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主要方案所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组件和覆盖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的绝缘性的外包装树脂。在此,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包括电容器元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1汇流条和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2汇流条。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第1连接端子部,所述第2汇流条具有形成于所述第2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的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的第2连接端子部。在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从该一面隆起的隆起部存在于将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连起来的路径上,所述隆起部与所述外包装树脂一体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能防止成为异极的连接端子部间的漏流径的产生的电容器。
本发明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会变得更加明确。但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是将本发明实施化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记载的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外包装树脂覆盖前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设为上下颠倒的状态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元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的左连接端子部以及右连接端子部的位置切断的薄膜电容器的前部的纵截面图。
图6(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的状态的成形型箱的主视图,图6(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图6(a)的A-A′线切断的成形型箱的前部的纵截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图6(a)的B-B′线切断的成形型箱的纵截面图。
图8(a)是变更例1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前部的立体图,图8(b)是变更例2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9(a)到(c)是其他变更例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为了方便,在各图适宜附记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只是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的方向,而非表示绝对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电容器」对应。另外,前表面20a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一面”对应。进而,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隆起部”对应。进而,左端面电极111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一方的端面电极”对应,右端面电极112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另一方的端面电极”对应。进而,左汇流条200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第1汇流条”对应,右汇流条300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第2汇流条”对应。进而,左连接端子部220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第1连接端子部”对应,右连接端子部320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第2连接端子部”对应。
但上述记载只是以将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为目的,并不因上述对应建立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发明受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任何限定。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外包装树脂20覆盖前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设为上下颠倒的状态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的位置切断的薄膜电容器1的前部的纵截面图。另外,在图5中,薄膜电容器1以其前表面向上的状态描绘。
薄膜电容器1具备左右方向上排列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和覆盖这些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外包装树脂20。
电容器元件组件10包括电容器元件组100、左汇流条200、右汇流条300、2个上隔片400和2个下隔片500。
电容器元件组100由在上下以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容器元件11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组100由40个电容器元件110构成。电容器元件110上下摞成6段,在中央的4个段,7个电容器元件110在前后排列,在最上和最下的段,6个电容器元件110在前后排列。各电容器元件110的两端面朝向左右方向。
将在电介质薄膜上使铝蒸镀的2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层叠,按压成扁平状,由此形成电容器元件110。在电容器元件110中,在左侧的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形成左端面电极111,在右侧的端面同样通过锌等金属的喷涂形成右端面电极112。
另外,电容器元件110除了在电介质薄膜上使铝蒸镀的金属化薄膜以外,也可以由使锌、镁等其他金属蒸镀的金属化薄膜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110也可以由使这些金属当中多个金属蒸镀的金属化薄膜形成,还可以由使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蒸镀的金属化薄膜形成。
左汇流条200由左汇流条主体210和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构成。左汇流条主体210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形成,包括左电极端子部211和左端子安装部212。左汇流条主体210例如通过对一片铜板适宜进行剪裁、折弯而形成,这些左电极端子部211和左端子安装部212成为一体。
左电极端子部211具有大致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左端面电极111。在左电极端子部211,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排列地形成24个开口部213。另外,在左电极端子部211,在其上端缘、下端缘以及后端缘、和各开口部213的上缘对应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左端面电极111形成一对电极销214。
左端子安装部212从左电极端子部211的前端缘向右方延伸,覆盖前侧的4个电容器元件110的周面。左端子安装部212其下部向右侧大幅伸出,该伸出部212a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形成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安装用的2个插通孔215(参考图5)。
左连接端子部220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在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前面形成形成有内螺纹的第1螺丝孔221。另外,在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后面形成形成有内螺纹的第2螺丝孔222(参考图5)。第2螺丝孔222小于第1螺丝孔221,与第1螺丝孔221相连。进而在左连接端子部220,在后部的周面设有环状的第1凸缘部223和环状的第2凸缘部224,在这些第1凸缘部223与第2凸缘部224之间形成向左连接端子部220的中心侧(沿着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225。
配置左端子安装部212,使得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相互接近地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各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2螺丝孔222与左端子安装部212的各插通孔215匹配。螺丝230穿过插通孔215在第2螺丝孔222被固定住,从而各左连接端子部220固定于左端子安装部212。进而各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左端子安装部212通过钎焊也被固定。
右汇流条300由右汇流条主体31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构成。右汇流条主体310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形成,包括右电极端子部311和右端子安装部312。右汇流条主体310例如通过对一片铜板适宜进行剪裁、折弯而形成,这些右电极端子部311和右端子安装部312成为一体。
右电极端子部311具有大致长方形,覆盖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右端面电极112。在右电极端子部311,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排列地形成24个开口部313。另外,在右电极端子部311,在其上端缘、下端缘以及后端缘、和各开口部313的上缘对应于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右端面电极112形成一对电极销314。
右端子安装部312从右电极端子部311的前端缘向左方延伸,覆盖前侧的4个电容器元件110的周面。右端子安装部312其上部向左侧大幅伸出,在该伸出部312a,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形成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安装用的2个插通孔315(参考图5)。
右连接端子部320具有与左连接端子部220同样的结构,具备第1螺丝孔321、第2螺丝孔322、第1凸缘部323、第2凸缘部324以及凹陷部325。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配置于右端子安装部312,相互接近并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各右连接端子部320通过螺丝330固定于右端子安装部312。进而各右连接端子部320和右端子安装部312通过钎焊也被固定。
左汇流条200通过将左电极端子部211的各电极销214用焊料S钎焊在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左端面电极111而与左端面电极111电连接。另外,右汇流条300通过将右电极端子部311的各电极销314用焊料S钎焊在各电容器元件110的右端面电极112而与右端面电极112电连接。通过焊料S将电容器元件组100、左汇流条200和右汇流条300结合。
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在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前侧空开足够的绝缘距离在上下一直线上排列。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相互成为异极。
2个上隔片400配置于电容器元件组100的最上段的最前部和最后部的电容器元件110上。另外,2个下隔片500配置于电容器元件组100的最下段的最前部和最后部的电容器元件110下。
外包装树脂20由环氧树脂等热硬化性的树脂形成,保护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不受湿气和碰撞的影响。另外,外包装树脂20具有绝缘性。
外包装树脂20外形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从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左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和右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向前方露出。4个上隔片400成为一部分从外包装树脂20的上表面20b向上方露出的状态,4个下隔片500成为整体埋没在外包装树脂20内的状态。
在从外包装树脂20露出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连接外部端子(未图示)。这时,用于在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1螺丝孔221连接外部端子的螺丝(未图示)被固定住,用于在右连接端子部320的第1螺丝孔321连接外部端子的螺丝(未图示)被固定住。
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形成从前表面20a隆起来包围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1隆起部21和从前表面20a隆起来包围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的第2隆起部22。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从前方来看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圆形状。由此在左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中的将相互成为异极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以及右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中的将相互成为异极的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存在第1隆起部21的一部分和第2隆起部22的一部分。另外,虽然左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会与右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或右连接端子部320成为异极,但在将它们连起来的路径上也存在第1隆起部21的一部分和第2隆起部22的一部分。进而,虽然左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右连接端子部320会与右侧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或右连接端子部320成为异极,但在将它们连起来的路径上也存在第1隆起部21的一部分和第2隆起部22的一部分。
如图5所示那样,在薄膜电容器1在车辆等的设置目的地设置成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成为上的情况下,易于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堆积尘埃或结露的水等异物。但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由于在将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存在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因此即使在路径上堆积异物,也会通过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与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的级差而将异物分断。由此,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难以因异物而成为电连接的状态。
同样地,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也难以因异物而成为电连接的状态。
在此,第1隆起部21与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外周面相接,成为构成第1隆起部21的树脂进入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凹陷部225的状态。由此,即使左连接端子部220在从外包装树脂20脱离的方向上受到力,也由于第2凸缘部224会钩挂到进入凹陷部225的树脂,因此左连接端子部220难以向从外包装树脂20脱离的方向活动。同样地,第2隆起部22与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外周面相接,成为构成第2隆起部22的树脂进入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凹陷部325的状态。因而右连接端子部320也难以向从外包装树脂20脱离的方向活动。
接下来说明在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周围形成外包装树脂20的方法(工序)的一例。
图6(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状态的成形型箱2的主视图,图6(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图6(a)的A-A′线切断的成形型箱2的前部的纵截面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图6(a)的B-B′线切断的成形型箱2的纵截面图。
为了将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用外包装树脂20被覆,使用填充熔融状态的热硬化性的树脂的成形型箱2。
成形型箱2通过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的前侧面板610、后侧面板620、底面板630、左侧面板640以及右侧面板65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上表面开口。在成形型箱2的内部的收容室2a,以具有给定的间隙的状态左右排列地收容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收容室2a比所收容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大小要大外包装树脂20的壁厚份。
在前侧面板610的后面形成用于形成第1隆起部21的第1凹部611和用于形成第2隆起部22的第2凹部612。另外,在第1凹部611的底面611a,上下排列地形成比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外径稍大的2个第1插通孔613,在第2凹部612的底面612a,上下排列地形成比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外径稍大的2个第2插通孔614。
在未安装前侧面板610的成形型箱2的收容室2a内收容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这时成为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与收容室2a(成形型箱2)的前侧面面对面的状态。之后从前方安装前侧面板610。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被插入第1插通孔613,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被插入第2插通孔614。设定前侧面板610的厚度,使得被插入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不会从前侧面板610突出。螺丝660被固定在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1螺丝孔221和右连接端子部320的第1螺丝孔321,这些螺丝660将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紧固在前方,成为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1凸缘部223的前表面强力紧贴在第1凹部611的底面611a的状态,成为右连接端子部320的第1凸缘部323的前表面强力紧贴在第2凹部612的底面612a的状态。
在收容于收容室2a的各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与成形型箱2的底面板630之间,通过下隔片500形成熔融状态的树脂进入的间隙。
在成形型箱2,在安装前侧面板610后,在其上表面的前部和后部,在左侧面板640与右侧面板650之间搭设前固定条670和后固定条680。前固定条670具有配置于电容器元件组100上的前侧2个上隔片400的上部嵌入的凹部671,将这些上隔片400从上压住。后固定条680具有配置于电容器元件组100上的后侧2个上隔片400的上部嵌入的凹部681,将这些上隔片400从上压住。
在放置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成形型箱2的收容室2a内从上方注入熔融状态的树脂,在收容室2a内树脂填满到图7的一点划线所示那样的位置、即比前固定条670以及后固定条680稍低且埋没电容器元件组100的位置。树脂进入第1凹部611内而形成第1隆起部21,树脂进入第2凹部612内而形成第2隆起部22。
这时,通过左连接端子部220的第1凸缘部223和第1凹部611的底面611a强力紧贴,右连接端子部320的第1凸缘部323和第2凹部612的底面612a强力紧贴,从而防止树脂通过第1插通孔613以及第2插通孔614漏出到外部。另外,在下隔片500的下表面形成多个突部501,树脂在这些突部501之间通过,由此能抑制树脂的流动被下隔片500妨碍。进而,由于由前固定条670和后固定条680隔着4个上隔片400从上压住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因此,能防止没入熔融状态的树脂的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特别是它们的后部浮起到上方。
若收容室2a内被热硬化性的树脂充满,则成形型箱2被加热。由此树脂硬化,形成具有第1隆起部21和第2隆起部22的外包装树脂20。之后,完成外包装树脂20的形成的薄膜电容器1被从成形型箱2去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成形型箱2,仅对放置了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成形型箱2从上方注入热硬化性的树脂,就能容易地形成具有第1隆起部21和第2隆起部22的外包装树脂20。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使在将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堆积异物,也会通过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与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的级差而异物被分断,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难以通过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为此,在使用薄膜电容器1时,能防止在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产生漏流径。同样地,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也难以因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也能防止它们之间的漏流径的产生。
进而,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由于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另外用绝缘性的材料制作相当于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的部件并装备到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能避免部件件数、制造工时的增加。
进而,由于是构成第1隆起部21的树脂进入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凹陷部225、构成第2隆起部22的树脂进入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凹陷部325的结构,因此第2凸缘部224、324会钩挂到进入凹陷部225、325的树脂,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难以向从外包装树脂20脱离的方向活动。由此,能防止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活动所引起的左汇流条200、右汇流条300的变形、破损等。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运用例也是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能进行种种变更。
<变更例1>
图8(a)是变更例1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的前部的立体图。
在本变更例中,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长圆形的环状的第3隆起部23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以使得包围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同样地,长圆形的环状的第4隆起部24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以使得包围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
在设为本变更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由于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在将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存在第3隆起部23以及第4隆起部24,因此即使在路径上堆积尘埃等异物,也会通过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与第3隆起部23以及第4隆起部24的级差将异物分断。由此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难以通过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因而能防止在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产生漏流径。
同样地,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也难以通过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也能防止它们之间的漏流径的产生。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第3隆起部23以及第4隆起部24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隆起部”对应。
<变更例2>
图8(b)是变更例2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的前部的立体图。
在本变更例中,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在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与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的中间位置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形状的第5隆起部25。同样地,在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的中间位置、和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的中间位置,与外包装树脂20一体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肋形状的第6隆起部26。2个第5隆起部25和2个第6隆起部26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的中央部相连而形成十字形状。
在设为本变更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由于在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在将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连起来的路径上存在第5隆起部25,因此即使在路径上堆积尘埃等异物,也通过外包装树脂20的前表面20a与第5隆起部25的级差而将异物分断。由此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连接端子部320难以通过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因而能防止在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产生漏流径。
同样地,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与另一方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之间通过也设置第6隆起部26,从而难以通过异物成为电连接的状态,也能防止它们之间的漏流径的产生。
另外,在本变更例中,第5隆起部25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记载的“隆起部”对应。
<其他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具备2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但薄膜电容器1可以具备1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或者薄膜电容器1可以具备3个以上的电容器元件组件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容器元件组件10,在左汇流条200,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相互接近地统一配置,在右汇流条300,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相互接近地统一配置。但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的配置可以是任何配置,例如如图9(a)到(c)所示那样,在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中,可以左汇流条200的2个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右汇流条的2个右连接端子部320在上下方向上交替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9(a)所示那样,在各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周围形成第1隆起部21,在各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周围形成第2隆起部22。另外,也可以如图9(b)那样,在各个左连接端子部220的周围形成第3隆起部23,在各个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周围形成第4隆起部24。进而也可以如图9(c)那样,在交替排列的左连接端子部220与右连接端子部320各自之间形成第5隆起部25。在图9(a)以及(b)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第1隆起部21以及第2隆起部22当中任意一方,也可以不设第3隆起部23以及第4隆起部24当中任意一方。另外,图9(a)到(c)为其他变更例所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视图。本变更例的薄膜电容器1具备1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但也可以具备多个电容器元件组件10。
进而,设于左汇流条200的左连接端子部220可以不是多个而是1个,设于右汇流条300的右连接端子部320可以不是多个而是1个。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但左连接端子部220以及右连接端子部320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但期望是能容易地形成第1凸缘部223、323以及第2凸缘部224、324的形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汇流条200,左连接端子部220由与左汇流条主体210不同的构件构成。同样地,在右汇流条300中,右连接端子部320由与右汇流条主体310不同的构件构成。但也可以左连接端子部220和左汇流条主体210由1个构件一体形成,右连接端子部320和右汇流条主体310由1个构件一体形成。
进而,构成电容器元件组100的电容器元件110的个数可以是任何个数。另外,电容器元件组件10中所含的电容器元件110的个数可以不是如构成电容器元件组100那样设为多个,而是1个。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110通过将在电介质薄膜上使铝蒸镀的2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将重叠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层叠而形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在电介质薄膜的两面使铝蒸镀的金属化薄膜和绝缘薄膜重叠,将它们卷绕或层叠来形成电容器元件11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例而举出薄膜电容器1。但本发明还能适用于薄膜电容器1以外的电容器。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宜进行种种变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方”、“下方”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构成构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相对的方向,并不表示铅直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的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产业设备、车辆的电装等的电容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10 电容器元件组件;
20 外包装树脂;
20a 前表面(一面);
21 第1隆起部(隆起部);
22 第2隆起部(隆起部);
23 第3隆起部(隆起部);
24 第4隆起部(隆起部);
25 第5隆起部(隆起部);
100 电容器元件组;
110 电容器元件;
111 左端面电极(一方的端面电极);
112 右端面电极(另一方的端面电极);
200 左汇流条(第1汇流条);
220 左连接端子部(第1连接端子部);
225 凹陷部;
300 右汇流条(第2汇流条);
320 右连接端子部(第2连接端子部);
325 凹陷部。
Claims (4)
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组件;和
覆盖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的两个以上的面的绝缘性的外包装树脂,
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包括:
电容器元件;
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1汇流条;和
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2汇流条,
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第1连接端子部,该第1连接端子部形成于所述第1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第2汇流条具有第2连接端子部,该第2连接端子部形成于所述第2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从该一面隆起的隆起部存在于将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连起来的路径上,
所述隆起部与所述外包装树脂一体形成,
所述隆起部位于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与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之间,并具有在与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肋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隆起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当中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隆起部与所述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的外表面相接,
在所述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的所述外表面形成在沿着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
构成所述隆起部的树脂进入所述凹陷部。
4.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组件;和
覆盖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的两个以上的面的绝缘性的外包装树脂,
所述电容器元件组件包括:
电容器元件;
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1汇流条;和
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另一方的端面电极连接的第2汇流条,
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第1连接端子部,该第1连接端子部形成于所述第1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第2汇流条具有第2连接端子部,该第2连接端子部形成于所述第2汇流条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露出并与外部端子连接,
在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从该一面隆起的隆起部存在于将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和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连起来的路径上,
所述隆起部与所述外包装树脂一体形成,
所述隆起部形成为包围所述第1连接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端子部当中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
所述隆起部与所述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的外表面相接,
在所述至少一方的连接端子部的所述外表面形成在沿着所述外包装树脂的所述一面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
构成所述隆起部的树脂进入所述凹陷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05822 | 2016-10-20 | ||
JP2016-205822 | 2016-10-20 | ||
PCT/JP2017/034234 WO2018074138A1 (ja) | 2016-10-20 | 2017-09-22 | コンデン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4880A CN109844880A (zh) | 2019-06-04 |
CN109844880B true CN109844880B (zh) | 2021-04-23 |
Family
ID=62019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2986.7A Active CN109844880B (zh) | 2016-10-20 | 2017-09-22 | 电容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18074138A1 (zh) |
CN (1) | CN109844880B (zh) |
WO (1) | WO20180741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79184B2 (ja) * | 2018-10-31 | 2022-06-01 |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
JP7175721B2 (ja) * | 2018-11-12 | 2022-11-21 |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の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成形型枠 |
CN115485797B (zh) * | 2020-04-28 | 2025-03-1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容器模块 |
WO2024190303A1 (ja) * | 2023-03-14 | 2024-09-1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89381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Hitachi Aic Inc | 保安装置付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324727A (ja) * | 2001-04-25 | 2002-1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コンデンサ |
JP2006332493A (ja) * | 2005-05-30 | 2006-12-07 |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 ケース入りコンデンサ |
JP2011071179A (ja) * | 2009-09-24 | 2011-04-07 | Hitachi Aic Inc |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JP2012094854A (ja) * | 2010-09-30 | 2012-05-17 | Nippon Chemicon Corp | コンデンサ及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CN203799871U (zh) * | 2014-03-12 | 2014-08-27 | 铜陵市天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用废电工聚丙烯薄膜生产的电容器绝缘罩 |
CN104319118A (zh) * | 2014-10-28 | 2015-01-28 | 钰邦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 封口组件及其卷绕型固态电解电容器 |
CN204927049U (zh) * | 2015-09-14 | 2015-12-30 | 安徽富吉电容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内置式防爆电容器 |
CN204927051U (zh) * | 2015-09-24 | 2015-12-30 | 宁波碧彩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爆组合电容器自动断路保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42929U (ja) * | 1982-03-19 | 1983-09-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チツプ形フイルムコンデンサ |
JPS59119023U (ja) * | 1983-01-31 | 1984-08-11 | 日立コンデンサ株式会社 | モ−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JPS59213121A (ja) * | 1983-05-18 | 1984-12-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乾式コンデンサ |
JPS6073221U (ja) * | 1983-10-26 | 1985-05-23 | 日立コンデンサ株式会社 | モ−ルドコンデンサ |
JPS60118230U (ja) * | 1984-01-17 | 1985-08-09 | 株式会社 指月電機製作所 | 樹脂封入形電気部品 |
JPH01117310A (ja) * | 1987-10-30 | 1989-05-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コンデンサ |
JPH02153514A (ja) * | 1988-12-05 | 1990-06-13 | Murata Mfg Co Ltd |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JP3697594B2 (ja) * | 1996-03-19 | 2005-09-21 |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 低インダクタンスコンデンサ |
JPH1145960A (ja) * | 1997-07-24 | 1999-02-16 | Toshiba Corp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3173942A (ja) * | 2001-12-06 | 2003-06-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アルミ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945684B2 (ja) * | 2011-04-14 | 2016-07-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JP6145691B2 (ja) * | 2012-12-10 | 2017-06-1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JP6393026B2 (ja) * | 2013-08-09 | 2018-09-19 | 日立エーアイシー株式会社 |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
2017
- 2017-09-22 WO PCT/JP2017/034234 patent/WO20180741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22 JP JP2018546205A patent/JPWO2018074138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09-22 CN CN201780062986.7A patent/CN1098448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89381A (ja) * | 1996-12-27 | 1998-07-21 | Hitachi Aic Inc | 保安装置付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324727A (ja) * | 2001-04-25 | 2002-1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コンデンサ |
JP2006332493A (ja) * | 2005-05-30 | 2006-12-07 | Shizuki Electric Co Inc | ケース入りコンデンサ |
JP2011071179A (ja) * | 2009-09-24 | 2011-04-07 | Hitachi Aic Inc |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JP2012094854A (ja) * | 2010-09-30 | 2012-05-17 | Nippon Chemicon Corp | コンデンサ及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CN203799871U (zh) * | 2014-03-12 | 2014-08-27 | 铜陵市天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用废电工聚丙烯薄膜生产的电容器绝缘罩 |
CN104319118A (zh) * | 2014-10-28 | 2015-01-28 | 钰邦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 封口组件及其卷绕型固态电解电容器 |
CN204927049U (zh) * | 2015-09-14 | 2015-12-30 | 安徽富吉电容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内置式防爆电容器 |
CN204927051U (zh) * | 2015-09-24 | 2015-12-30 | 宁波碧彩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防爆组合电容器自动断路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4880A (zh) | 2019-06-04 |
JPWO2018074138A1 (ja) | 2019-08-22 |
WO2018074138A1 (ja) | 2018-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79792B2 (en) | Film capacitor | |
US10811189B2 (en) | Film capacitor including bus bars having overlapping portions with an insulating part disposed therebetween | |
CN109844880B (zh) | 电容器 | |
US8678863B2 (en) |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20140311882A1 (en) | Switch | |
WO2018198527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US11869717B2 (en) | Capacitor | |
CN108701800B (zh) | 布线模块 | |
US10867751B2 (en) | Capacitor | |
KR20140058641A (ko) | 차량용 도전체 트랙 유니트 | |
CN114072889B (zh) | 电容器 | |
CN111386583B (zh) | 电容器 | |
CN110998767B (zh) | 电容器 | |
CN113366593B (zh) | 电容器 | |
JP2006085960A (ja) | 多極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4467158B (zh) | 电容器 | |
WO2022059531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WO2022059530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2009187742A (ja) | 電池パック | |
JP2020009986A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7117482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2022051449A (ja) | 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 |
JP2025061793A (ja) | コンデンサ | |
CN117529788A (zh) | 电容器模块、电容器模块的使用方法以及电容器模块的制造方法 | |
JP5982625B2 (ja)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このコンデンサを用いた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